三焦俞疼痛如何治疗穴位 疼痛

背俞穴诊断很经典
在中国针灸推拿医学中免不了要讲解穴位,在300多个穴位中,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殊穴位之一是背俞穴。背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布的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俞穴,并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联系。:《灵枢·背俞》:“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阳。”指出五脏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俞穴可以协助诊断。同样张景岳谓:“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因此,俞穴是联系内外的枢纽,是反映人体内脏生理、病理变化的窗户。有些疾病,可通过俞穴的压痛、过敏、隆起、穴下软结、肿胀、硬结、痒、热,凉及经络循行部位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隆起、凹陷等反映出来,故诊察背俞穴可助诊断。
&&&&&&&&&&&&&&&&&&&&&&&
背部俞穴的分布
  1.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胆俞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睥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小肠俞位于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膀胱俞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等病变。
  2.心俞
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3.肝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
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②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
①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②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③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
①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②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
①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②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
①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②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频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症状。
③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与三焦俞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14:38:23)[共2511字]摘要:三焦俞为经穴名(SānjiāoshùBL2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俞是三焦的背俞穴。三焦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三焦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胃脘痛,腹胀,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肠鸣,泄泻,痢疾,水肿,腰背疼痛,泄痢,鼓胀,黄疽,癃闭,现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腰肌劳损等。......&&&
相关文献:三焦俞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痢,水肿,鼓胀,黄疸,遗尿,癃闭,腰脊强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作者:悬极俞  经穴别名。即悬枢。见该条。作者:魂门、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铜)三焦俞、治吐逆饮食不下。(见腹胀。)胃仓、意舍、(见腹胀。)鬲关、治食饮不下。(见背痛。)胃俞、主呕吐筋挛。食不下。(千)大肠俞、周荣、主食不下。喜饮。中庭、中府、主鬲寒食不下。(见反胃。)阳纲、期门、少商、劳宫、主饮食不下。三焦俞、主伤寒头痛食不下。心俞、治胃弱、食饮不下。(明下)鬲俞、治鬲寒食饮不下。腹胁满。胃弱、食少。嗜卧怠惰。不欲动。身湿不能食千云、主吐病因见脏躁穴位:三焦俞肾俞内关心俞肝俞胆俞操作步骤:常规消毒上穴后,在腰穿针管内放入1-2厘米的消毒羊肠线,然后接上针芯。操作者用针穿刺到相应穴位处,等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植于该处,最后在针孔处敷消毒纱布。作者:三阴交足三里上气胸背满痛肺俞肝俞云门乳根巨阙期门梁门内门尺泽胁肋胀痛膈俞章门阳陵泉邱墟诸气膈痛上气不下天突膻中中府膈俞虚劳诸虚劳热气海关元膏肓足三里内关(治劳热良)房劳太溪虚损中极大椎肺俞膈俞胃俞三焦俞肾俞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长强崔氏四花六穴凡男妇五劳七伤气血虚损骨蒸潮热咳嗽痰喘五心烦热四肢困倦羸弱等症并治第一次先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约长三四尺者蜡之勿令伸缩乃以绳头与男左女右足大拇指及脾胃虚寒者,温中散寒。基本操作患者仰卧位:一指禅推、摩胃脘部约6分钟;按、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各一分钟;从上脘至气海,用拇指往返推5~6遍。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背部脊柱两旁膀胱经循行路线至三焦俞,往返4~5遍;较重按、揉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各一分钟。患者坐位:拿肩井循臂肘而下,在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做较强的刺激;搓肩臂;由上而下搓抹两胁,往返5~6次。辨证施治寒邪犯胃:摩腹三焦不和五脏津液焦渴水火不能交济之致也消渴饮水人中兑端隐白承浆然谷神门内关三焦俞肾虚消渴然谷肾俞腰俞肺俞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二寸挟脊起肉端灸三壮食渴中脘针三焦俞胃俞太渊列缺针皆泻《针灸集成》清·同治十三年廖润鸿公元1874年条文:三焦俞治胀满疼,积块坚硬痛不宁,更治赤白休息痢,刺灸此穴自然轻。注:[1]三焦俞穴,主治胀满积块,坚硬疼痛,及赤、白痢疾不止等证。  [2]针二分,灸五壮。%《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穴魂门治吐逆。饮食不下。穴三焦俞治饮食不下。穴胃仓意舍鬲关治呕吐筋挛。食不下。穴胃俞治食不下。喜饮。穴大肠俞周荣治鬲气食不下。穴中庭中府治饮食不下。穴鬲关。期门少商劳宫治胃弱。食饮不下。穴心俞治鬲寒。食饮不下。腹胁满。胃弱少食。嗜卧。怠惰不欲动。身温不能食。又云主吐食穴鬲俞治食不下。腹中雷鸣。大小便下黄水。穴阳纲治饮食不下。穴紫宫中庭胆俞治完谷不化。穴三里大肠俞三阴交下脘三可确诊。但要注意与胃溃疡、胆囊炎相区别。  2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胃脘痛主要以理气止痛为主要原则,对溃疡出血患者不宜用推拿治疗。  (1)手法:推、摩、揉、按等。  (2)取穴:中脘、天俞、气海、肝俞、胃俞、三焦俞、肩井、膻中、内关、手三里、足三里等。  (3)操作:患者仰卧,医生立于右侧,先用轻快推摩法在胃脘部治疗,使热量透于胃腹,然后揉按中脘、气海、天俞、再点足三里。患者俯卧,医生用推拿或揉法不容、治腹虚鸣。(铜见癖。)三间、主胸满肠鸣。(千)胃俞、主腹满而鸣。(明腹中鸣。)脐中、主肠中常鸣。上冲于心。天枢、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又主妇人。)阴都、主心满气逆肠鸣。太白、公孙、大肠俞、三焦俞等、(见泻)主肠鸣。阴交、主肠鸣濯濯。有如水声。上廉、主肠鸣相追逐。漏谷、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膺窗、主肠鸣泄注。陷谷、温留、漏谷、复留、阳纲、主肠鸣而痛。下、主妇人肠鸣注泄。胸胁胀、肠鸣切痛。太 (2)针刺水道透归来为主穴,命门、阴陵泉为配穴,体虚者加神阙(艾炷隔盐灸),采用先泻后补之手法。  (3)以大针点刺曲骨、会阴、三阴交等穴,本法可刺激盆丛神经,增强其调节功能。  (4)以艾条于三焦俞、小肠俞、中极、中封、太冲穴上灸?10~?30分钟,可用于前列腺增生症所致之急性尿潴留。  (5)于命门、肾俞、三阴交、气海、复溜、关元、阴谷、委中、中极穴中取2~3个穴,以平补平泻手法,交替使用背第一侧线  经穴定位线。距背正中线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过处。分布有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各穴。作者: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边各一寸半,主症瘕,甲乙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各灸七壮,症瘕灸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又灸气海百壮,久冷及妇人症瘕,肠鸣泄利,绕脐痛,灸天枢百壮,三报之,勿针,穴在挟脐两边各二寸,积聚坚满,灸脾募百壮,穴在章门季肋端,心下坚,积聚冷胀,灸上脘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阙下一寸。胸满腹胀,积聚痞痛,灸肝俞百壮,三报。积聚坚大如盘,冷胀,灸胃脘二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阙下二寸。中极先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在各穴位治疗,再用摩法在胃脘部治疗,约10分种,使热量深透于胃腑,然后在中脘、气海、天枢穴作按揉法。  ②背部操作。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点法。取穴及部位: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背部压痛点。操作要求:病人俯卧位,先以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脊椎两侧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往返4遍,然后在上述各穴及压痛点用较重的按揉法,若胃痛甚用点法。  ③四肢部操作。手法:按法、揉先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在各穴位治疗,再用摩法在胃脘部治疗,约10分种,使热量深透于胃腑,然后在中脘、气海、天枢穴作按揉法。  ②背部操作。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点法。取穴及部位: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背部压痛点。操作要求:病人俯卧位,先以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脊椎两侧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往返4遍,然后在上述各穴及压痛点用较重的按揉法,若胃痛甚用点法。  ③四肢部操作。手法:按法、揉伴腰痛。尿液镜检有白血球或脓球。慢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统结石、尿毒症、尿潴留、尿血皆可照此刮痧治疗。【刮痧治疗】头部:全息穴区—额旁3带(双侧)、额顶带后3分之1(见84页)。背部∶膀胱经——双侧三焦俞至膀胱俞。腹部:任脉——气海至中极。肾经——双侧水道至归来。上肢:三焦经——双侧会宗。下肢:肾经——双侧筑宾、太溪、水泉。【药物治疗参考】1、知柏地黄九。2、吡哌酸。呋喃坦丁。3、糯稻根须30克,引绳进行牵引,牵引力一般为病人体重的1/3或1/2,以能耐受为度。牵引时间30~45min。牵引后休息5~10min行推拿。  病人俯卧位,以推拿手法抚、摩、薅、扳。先局部放松肌肉,再以按、压刺激三焦俞、肾俞、气海、关元、环跳、承扶、委中等穴位。行针刺,局部常规消毒,针刺肾俞、命门、大肠俞、气海俞、秩边、环跳、承扶、委中、足三里、阿是穴,得气为度。留针15~30min,每5~6min捻转行针1次水肿、撕裂3例,阴道填塞纱条压迫止血2例,剖宫产10例,会阴侧切+产钳3例。  1.2方法  将42例按分娩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1)治疗组采取针刺背腧穴配合隔姜灸治疗。主穴:肾俞(双)、三焦俞(双)、膀胱俞(双);配穴:中极。治疗时患者取侧卧位,治疗穴位处消毒,使用30号毫针,进针方向斜向脊椎,进针深度为1~2寸,用平补平泻手法中等刺激量刺激,静留针30min。同时,选粗大生姜数块性压痛。前列腺按压液(EPS)镜检:每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10个以上,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2治疗方法2.1针刺组主穴:肾俞、次?、长强、关元、委中、足三里。辨证加减:湿热下注型加中极、太冲、归来、阴陵泉、三阴交;气滞血瘀型加中极、血海、合谷、三阴交;肾阴不足型加阴谷、肾俞、三焦俞、委阳、气海。操作方法:每次操作时,患者先俯卧位,然后再仰卧位,选用2~3寸毫针,直刺1~3寸,施平补平泻手法,次穴要求〔虚损注夏羸瘦〕大椎肺俞膈俞胃俞三焦俞肾俞中脘天枢气海(真气不足。)足三里三阴交长强崔氏四花六穴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对处,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传尸痨〕第一代,虫伤心,宜灸心俞穴,并上下如四花样。第二代,灸肺俞四穴如前。第三代,灸肝俞四穴如前。第四代,灸厥阴俞四穴如前。第五代,灸肾俞四穴如前。第六代,灸三焦俞四穴如前。此证五日轻,五日肠鸣∶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肠鸣而泄∶神阙水分三间食泄∶上廉下廉暴泄∶隐白洞泄∶肾俞溏泄∶太冲神阙三阴交泄不止∶神阙出泄不觉∶中脘痢疾∶曲泉太溪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大便不禁∶丹田大肠俞大便不通∶承山太溪照海太冲小肠俞太白章门膀胱俞大便下重∶承山解溪太白带脉闭塞∶照海太白章门泻泄∶曲泉阴陵然谷束骨隐白三焦俞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五痔∶委中承山飞扬阳辅复溜太冲肠鸣三里陷谷焚。公孙太白与章门。神阙胃俞三焦俞。三阴交兮与水分。肠鸣而泄神阙穴。并治一穴三阴交。泄不止兮亦神阙。泄不觉兮治中脘。痢疾曲泉太便。太冲丹田与脾俞。兼治小肠俞最善。便血承山并复溜。太冲太白四穴求。大便不禁丹田穴。兼治大肠俞即瘳。大便不通治太。承山照海太冲宜。小肠俞穴与太白。章门穴与膀胱俞。大便下重治承山。解太白带脉间。闭塞照海与太白。兼治章门如神丹。泻泄曲泉隐白宜。阴陵然谷三焦俞。京骨中通天。)交巅。(百会)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天冲。率谷。曲鬓。浮白。窍阴。完骨。)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络却玉枕)别下项。(天柱大椎陶道)循肩膊内挟脊。(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上。次。中。下。会阳。承扶。殷门。)入中。(委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疼,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灸三焦俞,随年壮。腹疾腰痛,膀胱寒饮注下,灸下极俞,随年壮。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穴在挟屈骨,相去五寸。(屈骨在脐下五寸,屈骨端水道挟两边各二寸半)。三焦寒热,灸小肠俞,随年壮。《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背部中行凡十四穴∶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俱督脉)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俱挟脊,去中行二寸)上次中下(上俱挟脊骨两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会阳(挟尻骨两旁上)(俱足太阳穴)两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水分(灸之大良。)神阙(三壮,主水鼓甚妙。)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中脘气海(气胀,水鼓,黄肿。)阴交(水肿。)石门(水肿,七壮。)中极(水胀。)曲骨(水肿。)章门(石水。)内关阴市(水肿。)阴陵泉(水肿。)足三里复溜解溪(虚肿。)中封太冲陷谷(水肿。)然谷(石水。)照海公孙以上诸穴,择宜用之。〔血鼓〕膈俞脾俞肾俞间使足三里复溜行间〔单腹胀〕肝俞脾俞三焦俞水分公孙大敦〔虚劳浮肿〕太冲《类经图翼》明张介糊等高血压症状。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和管型。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也可照此刮痧治疗。【刮痧治疗】头部:全息穴区—额顶带前3分之1、后3分之1、额旁2带(右侧)。背部:督脉——命门。膀胱经——双侧三焦俞至膀胱俞。腹部:任脉——水分至中极。肾经——双侧盲俞至大赫。下肢:脾俞——双侧阴陵泉、三阴交。肾经——双侧复溜、太溪、水泉。【药物治疗参考】1、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2、鲜白茅根250至500克虚劳腰脊冷疼,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又灸三焦俞百壮,又灸章门百壮。虚劳小便浊难,灸肾俞百壮。《圣济总录》宋·徽宗由政府组织编写公元年治腹寒泻利(资生经)。穴腹结治泻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穴神阙治大便泻利。穴阳纲治大便滑泻。穴意舍治大便滑泻。水谷不化。穴梁门治泻利不欲食。穴关门治泻利食不化。穴天枢治水谷不化。穴三焦俞治水谷不化。穴悬枢治温病积聚不利。穴脊中治腹胀下利食泻。穴中治泻利。穴脾俞治泻利腹痛。穴膀胱俞治洞泻食不化。穴大肠俞肾俞治腹中冷气。泻利不止。穴会阳治小腹急肿。肠鸣洞泻。枢引痛。穴京门治腹满肠鸣洞泻。穴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气穴、治妇人泄利不止。(见月事。)阳纲、治大便泄利。意舍、治大便滑泄。(并见腹胀。)梁门、治大肠滑泄。谷不化。(见积气。)关门、治泄利不欲食。(见积气。)天枢、治泄利食不化。三焦俞、治水谷不化。欲泄注。(见腹胀。)悬枢、治水谷不化。下利。(见积聚。)脊中、治温病积聚下利。中、治腹胀下利食泄。脾俞、治泄利。(见腹胀。)膀胱俞、治泄利腹痛。大肠俞、肾俞、治洞泄食不化。(见劳瘵。治肩背不举(资生经)。穴浮白疗肩背连胸痛。不可俯仰穴神堂治肩背急。引缺盆痛穴商阳治温疟肩背痛。穴治肩背痛。穴中府治肩背急。穴附分治肩痛胸腹满。洒淅寒热。肩背急。穴神堂治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穴三焦俞治肩背颈项痛。穴涌泉治肩背痛。穴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巨骨治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穴膈俞京门尺泽治肩背痛欲折穴天柱疗肩痛穴肝俞治肩痛周痹气注肩膊拘急疼闷痛穴曲垣治肩背热痛。而寒至肘。又疗肩痛发寒热(肩膊肩臂余见背痛)浮白、治肩背不举。(铜)神堂、疗肩背连胸痛。不可俯仰。(明下)商阳、治肩背急。引附分、治肩背急。(见腠理。)神堂、治肩痛。胸腹满。洒淅寒热。脊背急。(明同。)三焦俞、治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涌泉、主肩背颈项痛。(千)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巨骨、主肩背痛。鬲俞、、京门、尺泽,主肩背寒。肩天柱、治肩背痛欲折。(铜)肝俞、(见腰痛。)疗肩疼。(明)曲垣、治肩痛。周七法第七椎两边各五寸,主尿血。又,灸大敦,各随年壮。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又,灸三焦俞百壮。又,灸肾俞百壮。又,灸章门百壮。尿黄,灸石门五十壮。《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际处为起点,向上作平行于正中线长2cm直线)。用毫针中度刺激,每次运针5分钟,留针20~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快速捻转,每日针刺1次。  (3)耳针:取肝、交感、神门等穴。每次2~3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2次。  (4)点挑:取肝俞、脾俞、三焦俞、足三里、胆俞等穴。采用挑筋法或挑提法,每次取3~4穴,1~3日挑1次,5~10日为1疗程。临床上可根据病情辨证取穴。作者:不明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听宫肾经∶涌泉(二十五)然谷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二十六)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二十七)神藏中俞府膀胱∶至阴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昆仑跗阳飞扬承山承筋阳委中委阳浮殷门承扶(三十一)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意舍阳纲魂门膈关噫嘻神堂魄户膏肓附分会阳下中(三十)次上白环俞中膂俞膀胱俞小肠俞关元俞大肠俞气海俞肾俞三焦俞胃俞脾俞(二操劳家务,病情反复加重,加服数剂中草药,一般血糖控制在9.3~13mmol/L,尿糖(+~+++),日久经济不堪重负,口服二甲双胍和优降糖来控制血糖。我嘱其停药针灸治疗以观疗效。取穴:肝俞、肺俞、脾俞、肾俞、三焦俞、中脘、足三里、曲池、三阴交、阳陵泉、复溜。配穴:鱼际、劳宫、廉泉、隐白、太冲、关元、命门。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17min。25日后血糖在5.9~7.1mmol/L,尿糖++或+,2穴位触压珠,将穴位触压珠凸起面用胶布固定在穴位皮肤上。  ①治则:化瘀血、通经络、开脑窍、消积水;②取穴:下肢取三阴交、悬钟、血海、梁丘、箕门、风市;③上肢取内关、外关、手三里、孔最;④背腹取脾俞、三焦俞、肾俞、气海、关元、天枢、大横。  以上穴位分3组,每天1组,交替使用。每组穴位的选定以穴位的功能主治、穴位的分布位置以及穴位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而选定。  第一组:下肢选用三阴交、悬钟;上肢选用内仲景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总之&阳化气,阳气能&促进废物排泄,鼓舞生机。隔姜灸神阙、温针灸气海、腑之会胃之募中脘、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级、胃下合足三里、三焦俞、肾俞、大肠俞来激发元阳使肾气蒸腾气化、脾主运化水湿而减肥。  5清淤热  机体长期处于气机不畅的痰湿、淤血环境里,久之就会郁而化热,能量&氧化不足,体内酸性代谢废物堆积,恶化肥胖病人陵列缺鱼际劳宫复溜肺俞胃痛∶太渊鱼际三里肾俞肺俞胃俞两乳下(灸一寸,各二十一壮)翻胃∶先取下脘后取三里(泻)胃俞膈俞(百壮)中脘脾俞噎食不下∶劳宫少商太白公孙三里中魁(在中指第二节尖)膈俞心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大肠俞不能食∶少商三里然谷膈俞胃俞大肠俞不嗜食∶中封然谷内庭厉兑隐白阴陵泉肺俞脾俞胃俞小肠俞食气,饮食闻食臭∶百会少商三里灸膻中食多身瘦∶脾俞胃俞脾寒∶三间中渚液门合谷商丘三阴交中封照海陷谷太(左右共一百三十四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次中下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噫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陵昆仑足临泣噫气上逆∶太渊神门咳逆∶支沟前谷大陵曲泉三里陷谷然谷行间临泣肺俞咳逆无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三里鱼际太溪窍阴肝俞咳逆振寒∶少商天突(灸三壮)久病咳∶少商天突(灸三壮)厥气冲腹∶解溪天突短气∶大陵尺泽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肝俞气海欠气∶通里内庭诸积∶三里阴谷解溪通谷上脘肺俞膈俞脾俞三焦俞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一穴,针一、二寸,灸三七壮;谷行间穴。临泣肺俞十穴通。患者咳逆无所出。三里取之为第一。后取太白与太渊。鱼际太渊不可失。窍阴之穴及肝俞。通前七穴斯为毕。咳逆振寒治少商。更兼天突灸三壮。久病咳兮少商穴。天柱三壮病即康。厥气冲腹及解。天突通前二穴宜。短气大陵尺泽上。少气间使神门医。大陵少冲三里穴。下廉行间兼肺俞。然谷至阴与气海。十一穴治病自除。欠气通里及内庭。诸积三里治之宁。阴谷解通谷穴。上脘肺俞膈俞应。脾俞三焦俞上治。九穴治之命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穴温溜治热病头痛。身热引目外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而赤皮痛。穴悬颅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穴悬厘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穴少泽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穴神道关元治头痛食不下。穴三焦俞治热病先头重项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穴太白治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不得举。穴温溜治痛头。穴鱼际液门中渚通里治头痛。穴天池治头眩痛。穴支正治头痛颠颠然温留、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千)悬颅、主热病头痛身热。悬厘、鸠尾热病偏头痛。引目外。少泽、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神道、关元、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三焦俞、主头痛。食不下。太白、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温溜、治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不得举。(铜)风池、治头痛。鱼际、掖门、中渚、通理、主头痛。(千)天池、疗头痛。(此见寒热。)条文:中行凡十四穴: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筋缩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阳关 腰俞 长强(俱督脉)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俱挟脊,去中行二寸),上□ 次□ 中□ 下□(上俱挟脊骨两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会阳(挟尻骨两旁上。俱足太阳穴)两旁第三行左右凡二风门,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对乳引绳度之。心俞,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膈俞,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肝俞,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一云∶在椎节中。)胆俞,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脾俞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藏输是脾穴。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肾俞,在第十四椎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中。风门、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心俞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膈俞在第七椎上两旁各一寸半。肝俞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胆俞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寸半。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膀胱俞在人肾虚腰疼,及诸痔脱肛,肠风下血。风门主易感风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肺俞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痈,肺痿,小儿龟背。膈俞主胸胁心痛,痰疟癖,一切血疾。肝俞主吐血,目暗,寒疝。长强主痔漏。胆俞主胁满,干呕,惊怕,睡卧不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脾俞主内伤脾胃,吐泄,疟,痢,喘急,黄胆,食症,吐血,小儿慢脾风。三焦俞主胀满积块,痢疾。胃俞主黄胆,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肾俞主诸虚,令人有子寸横寸用乳间寸方曰腹无热痛治在足三阴经及五脏俞穴若冷气留注痛针刺付缸灸法在腹胁门末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冲独阴两乳下各一寸灸二十壮饮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黄赤中脘针大肠俞膀胱俞魂门在九椎下两旁各三寸半可灸三壮冷热不调绕脐攻注疼痛气海三七壮天枢百壮大肠俞三壮太溪三壮腹胀坚脐小腹亦坚水分中极各百壮三焦俞膈俞各三壮肾俞以年壮太溪太冲三阴交脾俞中脘针肠鸣痛三阴交公孙腹胁及诸处流注刺痛不可忍用体长胪胀胁腹满,灸膈俞百壮,三报。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俞百壮,三报。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腹中气胀引脊痛,多饮食,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俞,随年壮。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胀满气聚寒冷,灸胃脘百壮,三报。穴在鸠尾下三寸。腹满胀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胀满瘕聚滞下痛冷,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肩中俞疼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