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附属第一医院院做一次脑血管支架费用是多少?

您当前的位置:&>&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
挂号网站:http://www.gzsums.net/
电话总机:020-
门诊咨询电话:
总机转8501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
邮编:510080&&  
为了贯彻落实卫生部推进预约诊疗服务的有关精神,优化就诊流程,充分体现预约优先的服务理念,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我院与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号码百事通(114)、广州健康之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目前全面开通多途径免费服务。欢迎广大群众预约就诊。
免费预约方式:
①电话预约:020-114(24小时);
020-; 400-0-:00-22:00)
②网络预约::(24小时)
③现场预约:
门诊四楼中医科&健康之路&服务点
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6:00)
④诊间预约:预约券
⑤一卡通终端机自助预约
1、采取实名预约,凭二代居民身份证登记预约、取号。
2、提前七天。预约期间专家因特殊原因停诊,科室将安排同专科同资质的专家接诊或优先预约下一单元号。
3、按挂号序号排队候诊。
1.&&&&&& 门诊一楼大厅、挂号厅设分诊咨询台,由护士、导医为您初步分诊,并指导您就诊。
2.&&&&&& 就诊者需携带《广东省医疗机构门(急)诊病历》,如有需要可在分诊咨询台购买(1.5元/本);门慢、门特病需使用特殊病历,需要者请在挂号处购买。
3.&&&&&& 推荐使用自助挂号服务,请在门诊一楼大厅自助挂号机办理诊疗一卡通卡。
1.&&&&&& 自助挂号:周一至周五7:30~17:00门诊自助挂号机提供自助挂号服务(不挂中午诊)。
2.&&&&&& 人工挂号:就诊当天门诊一楼挂号处挂号。
周一至周五:7:00~17:00&&&&& (11:30~14:00只挂中午诊)
周六、周日:7:15~11:30
注:①挂号当班有效;②挂号凭条已注明就诊地点与时段;③请认真核对挂号凭条上的姓名、就诊科室、找零金额是否正确。
3.&&&&&& :
(1)通过中国电信提前1~7天拨打电话(020)4或登陆进行预约,也可以在一楼114客服处免费安装手机软件预约;
(2)通过健康之路提前1~7天拨打电话(020)0-或登陆进行预约,也可在门诊一楼、四楼预约点现场预约;
(3)使用诊疗一卡通提前3天在自助挂号机预约。
门诊开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8:00~12:00&& 14:30~17:30
周六、周日:上午8:00~12:00
1.&&&&&& 发热病人请持挂号凭条及病历到就诊科室护士站测量体温。
2.&&&&&& 请持挂号凭条及病历按就诊时间到就诊科室护士站报到,再在候诊区等候。如有疑问,请咨询分诊护士。
3.&&&&&& 请留意屏幕显示及叫号系统的就诊顺序,按挂号时间顺序就诊,过号后需重新排序轮候,挂号当班有效。
4.&&&&&& 请勿自行进入诊室,以免影响他人就诊。
门诊3~8楼设收费窗口,凭处方、治疗单、检查单交费。
1.&&&&&& 中草药收费在门诊四楼1、2、3号窗(中医科门诊旁)。
2.&&&&&& 需享受医保门慢、门特待遇的患者:(1)门慢患者初次交费请到门诊三楼(内科门诊)7、8、9号窗,之后可到门诊各收费窗交费;(2)门特患者每次交费请到门诊三楼(内科门诊)7、8、9号窗;(3)周末、节假日不能收费。
特殊检查的定价、预约
(B超、CT、磁共振、PET-CT、脑电图、肌电图、脑血管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胃镜、肠镜检查等)
1.&&&&&& 持特殊检查申请单到相应检查登记处预约检查时间。
2.&&&&&& 电子检查申请单为先交费后再预约。
3.&&&&&& 手写申请单需先预约、定价后再交费。
公费医疗审批
需要做大型设备检查的公费医疗患者请先到相应检查登记处预约定价,再到我院医保科(1号楼四楼)领取审批表,然后回患者单位或公费医疗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
请到门诊二楼药房取药,按已交费发票上提示的窗口取药。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原开具处方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天。
抽血、注射、治疗
请到就诊科室做抽血、注射、治疗。
请持检查申请单按预约的时间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
请到输液中心(急诊科旁)。
办理入院手续
凭入院通知到住院收费处办理。
6号楼一楼住院收费处负责办理:入住5、6、8号楼内科、儿科、神经科、泌尿外科、器官移植、中医、皮肤、心血管、介入病区等病区病友
1号楼六楼住院收费处负责办理:入住1、3号楼外科、妇产科、新生儿、骨科、显微、耳鼻咽喉、康复病区等病区病友
检验结果领取
凭领取验单凭证、发票或病历在门诊二楼门诊检验结果发放处领取。
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
我院已开展门诊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会诊对象:(1)同一科室就诊三次以上仍不能确诊的患者;(2)三个专科就诊仍未明确诊断的患者;(3)经多次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4)合并多系统疾病,需要多个专科协同会诊的患者。
病假单、疾病证明书等盖章
门诊:病假单请到就诊科室报到台找护士盖章,疾病证明书需凭病历到门诊一楼服务台5号台审核后盖章。
急诊:到急诊配剂室盖章。&&&&&&&&&&&
退号、换号
请到门诊一楼挂号厅各挂号窗办理。下午5:00后可到急诊挂号窗办理。
门诊收费清单打印
请到门诊四楼收费14号窗打印。
门诊一楼服务台提供轮椅租借服务。
出院病历复印
出院一周内病人:请先到医务科办理审批手续,再到门诊四楼复印。
出院超过一周病人:请凭身份证到病案室复印。
广州医保普通门(急)诊统筹(职工医保、未成年人居民医保等)选定医院办理
请参保人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及小一寸彩照至门诊一楼服务台2号窗办理。
伤病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办理
周二、周四下午(15:00-17:00)挂号处挂两个&疾病鉴定&坐班教授号,然后到保健体检中心就诊
中午、周末门诊开诊特殊情况说明
一、开诊科室
(1)周一至周五中午(12:00~14:30):内科、外科、妇科、眼科、中医科、神经科
(2)星期六上午(8:00~12:00):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神经科、
针灸科、中医科、中医正骨、康复科、老专家教授门诊、高压氧
(3)星期日上午(8:00~12:00):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神经科、中医科
(4)法定节假日(春节、国庆等)以医院公告通知为准
1.& 周六上午:
(1)可查项目:血常规、生化、免疫(药物浓度试验除外)等,时间:早上10:30前(耳鼻咽喉科早上12:00前可做变态反应抽血)。
(2)口腔科只抽血常规,11:30截止。
(3)眼科、康复科、高压氧科不抽血。
2.& 周日上午不抽血。
1.& 周六、日:上午(8:00~12:00)到就诊科室注射。
2.& 法定节假日门诊不开诊时间请到急诊科注射。
四、心电图:周六、周日上午可做检查。
五、医学影像:
1.& X光照片:周六上午可做检查,周日不做。
2.& CT检查:周六、周日无预约。只做急诊病人检查。
3.& MR检查:周六、周日无预约。周六上午只做已预约的项目。
4.& PET-CT:周六、周日无预约及检查。
六、超声:
1.& 周六上午有预约。做已预约的项目。
2.& 周日无预约及检查。
七、内镜:
1.& 周六上午有预约;做已预约项目。
2.& 周日无预约及检查。
八、神经功能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脑血流图周六、周日无预约及检查。
九、收费:医保指定门诊慢性病(门慢)和医保指定门诊特定项目(门特)周六、周日不能收费。普通门诊统筹(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等)周六、周日上午可收费。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是国家重点大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附属医院,始建于1910年,前身为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附设公医院,2001年更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爱婴医院,由院本部、黄埔院区和惠亚医院三个院区组成,是华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的重要基地,素以&技精德高&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久负盛名,2004年被评为&香港人最信赖的中国内地医疗机构&。
&&&&&& 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成就卓著
&&&&&& 中山一院现有在编职工5276人,开放病床2618张,年门、急诊量约480万人次。长期以来,医院充分发挥医疗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成功诊断、治疗和抢救了许多危重、疑难和罕见病例,如:如国内首例肾移植、断趾再植、连头婴分离手术及第三代试管婴儿诞生,国内首例、世界罕见胸腹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首例多器官移植的成功实施(被评为 2004 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国内首例年龄最小患者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全球首次发现lgA肾病新易感基因,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国内首例&设计婴儿&诞生等。据不完全统计,医院共填补了116项省级以上医疗技术空白,其中亚洲乃至国际首例、首创的技术项目16项,国内首例、首创的技术项目90项。这些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医疗界填补了许多空白。教书育人为本,临床教学领先。
&&&&&& 中山一院是中山大学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承担中山大学医学本科 60%以上的临床教学任务,拥有25个博士,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生导师144人,硕士生导师289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医学基地1个,卫生部进修基地13个,临床研究所2个,临床研究治疗中心6个和临床研究实验室14个,其中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和辅助循环实验室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 学科设置齐全,专科实力雄厚
&&&&&& 中山一院设有61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其中肾内科、普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和耳鼻咽喉科等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消化内科、血液科、内分泌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烧伤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骨科、手外科、妇科、产科、耳鼻咽喉科、器官移植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变态反应科、临床药学、病理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专科护理等28个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居广东之首、全国前三;广东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中心、广东省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血管外科科研中心和国际体外反博研究中心等社会医疗组织都设在本院。
&&&&&& 科研成果累累,学术成就喜人
&&&&&& 近年来,中山一院承担科研项目逐年增长,&863& 项目3项,&973&分题5项,国家自然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NSFC-广东省联合重点项目5项,卫生部行业公益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9项,教育部团队创新项目1项。&十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2项;获专利授权45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2012年刘小林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成功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神桥)。每年发表论文、论文被引用和SCI收录数量也位居全国医院前列,2011年余学清教授主持的IgA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IF36.377)。主办和承办《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和《现代临床护理》8份国内有影响的医学专业杂志。
&&&&&& 细化医疗管理,社会效益显著
&&&&&& 近年来,中山一院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与赞誉。2007年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检查评比中,医院在广东省5家受检查医院中名列第一;在2007年开展的广东省直医疗卫生单位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中,医院被评定为&满意&医院;2008年医院被评为&2005年度~2007年度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2008年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2011年先后两次被中国医院协会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称号,被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共广东省委、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分别授予&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1年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2年医院连续第6年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三甲医院&。目前,中山一院与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荷兰、瑞典等20多个国家的医院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推荐科室:
科室基本情况:
神经外科始建于1958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初具规模,是硕士、博士授予点及临床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病床数88张,其中专科ICU床位8张。医护人员60余名,医生23名,其中教授等正高5名、副教授13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6名。目前在在读博士生7名、硕士生8名,留学生1名。在临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我科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神经外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广东省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现有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1名、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血管内治疗学组委员1名、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副组长1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1名、中国医师协会脊髓脊柱专家委员会委员、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委员多名。
临床工作:
科室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国内较早地开展颅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八十年代中期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并成为科室手术常规,目前年手术量近1700台。在垂体腺瘤、脑血管病、颅底肿瘤、脊髓疾病、先天性颅脑疾病和重型颅脑外伤等的高水平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和显微手术治疗,巨大难治垂体腺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脑干及深部中线肿瘤等复杂性颅内肿瘤及复杂性脊髓疾病的显微手术等方面达到或接近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我科现已拥有成套的国际先进水平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设备和器械,如 Zeiss OPMI Pentero 、ZeissNC4型等自动调焦平衡架手术显微镜4台、BrainLAB神经外科导航系统、神经内镜、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测仪、CUSA、多功能神经外科专用床3台、Mayfield头架6个、高速气动磨钻及冲水双极电凝等设备。目前正投入6000万元订购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和两台高端手术显微镜等世界先进设备。
科学研究:
科室在脑血管病、垂体腺瘤、颅内肿瘤、脊髓髓内病变和功能神经外科等多个神经外科热点、难点领域进行长期和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即《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脑血管病的防治、外科治疗和临床基础实验研究》和《垂体腺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即《复杂性、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栓塞技术》和《垂体微腺瘤立体定位法与经蝶窦显微手术技巧》。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广东省产学研重点项目等多项,总经费近1000万。发表SCI收录的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00余篇。垂体肿瘤研究实验室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参编《胶质瘤》、《现代外科学》、《颅内肿瘤诊治精要》等专著10部; 2001年11月我科成功地进行了中国首例、世界第36例D型连头婴分离术并获成功,受到国内外同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人才培养:
科室常重视人才培养以及梯队建设工作,第二梯队人才在神经外科9个亚专业之间定期轮转,不断提高临床技能;科研方面,科室与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平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胶质瘤、垂体腺瘤、血管病和其他各神经外科研究领域进行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开展了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定期派人到上述地区交流学习,全面提高我科人员的综合素质,力求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临床、科研队伍。
甲状腺乳腺外科
血管、甲状腺外科是在原普通外科的基础上建立于1972年, 为国内较早设立此专科的医院之一。科室现有专科医师(技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导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技师1人,讲师、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技师1人。专科护士14人。专科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全国重点学科。本学科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内分泌乳腺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和中国抗癌协会广东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所在单位。
我科每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1200例,完成手术例数超过1000例。主要治疗范围有:
&   1.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 动脉硬化闭塞症(包括腹主动脉、髂动脉、颈动脉、四肢动脉)、急性动脉栓塞,大动脉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布-加氏综合症 ,血管损伤,先天性动静脉瘘,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   2.各种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
&   3.各种乳腺疾病(乳腺癌)。
我科首先引进和改进、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深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开展腔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经近200例临床应用,疗效良好。例数与疗效居国内领先地位。将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深静脉瓣膜手术与腔镜交通静脉结扎手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的综合性外科治疗体系,治疗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介入支架治疗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成功进行了升主动脉腔内置入膜型支架治疗全主动脉夹层,据文献检索,到目前为止,国外仅正式报道1例。此外,对于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体后等血管疾病和甲状腺癌以及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或综合性治疗,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水平。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临床治疗水平达世界先进水平。近5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80篇,参加编写专著10部,现正主编&甲状腺外科&专著,陈国锐、王深明教授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出版。现正担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2000年,《甲状腺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系列研究》获得广东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200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室&&&& 医生
妇产科&&&& 孙良玉 李大慈 方悦行 姚书忠 游泽山 巫岳鹏 梁润彩 梅卓贤 李国梁 孔秋英 黄顺英 方群 庄广伦 周灿权 柯琪 梁晓燕 王子莲 杨国奋 钟依平 何勉 王琼 黄建昭 王宁宁 徐艳文 谢洪哲 朱波 杨建波 李洁 陈玉清 蔡坚 牛刚 欧建平 徐成康 沈宏伟 罗艳敏 冯丽萍 宗琳如 汤凤姿 陈凌峰 何翠映 杨淑凡 张志华 彭田玉 余耀媚 甘小平 刘兴阳 王民芝 周t 苗本郁 谭丽君
心血管内科&&&& 刘东红 陆 郑振声 张苗青 麦炜颐 吴杏 罗初凡 廖新学 周玉芳 张育君 叶慧膺 阙绪光 金思榄 杜志民 马虹 陈国伟 胡承恒 高修仁 曾群英 陶军 唐安丽 董吁钢 吴素华 程卫 王业松 何建桂 杨惜泉 庞家传 王礼春 曾武涛 伍贵富
神经内科&&&& 周列民 盛文利 刘卫彬 方燕南 苏镇培 张成 黄如训 徐评议 钱采 刘焯霖 梁秀龄 陈理娥 陈硕朗 陈明振 方莹莹 洪华 黄帆 陶玉倩 李玲 黄海威 何东升 潘勇辉 吕健敏 刘海荣 黎锦如 李中 周珏倩 曾爱琼 李洵桦 丰岩清 吴琪 陈玲 戴启麟
骨科&&&& 杨军林 徐栋梁 符气祯 陈立言 刘少喻 杨忠汉 沈靖南 廖威明 李佛保 韩士英 顾立强 郑召民 傅明 万勇 王晋 彭挺生 李永彪 陈柏龄 盛璞义 张渝生 于滨生 梁春祥 黄纲 彭新生 何爱珊 谢君鹤 陈裕光 龙厚清 邹学农
儿科&&&& 黄柳一 李格丽 陈玮琪 李晓瑜 蒋小云 沈皆平 朱延力 王慧深 魏仁桂 莫樱 陈述枚 杜敏联 莫家骢 莫恩明 许郁熹 丘福珊 刘克明 黄启彬 何兆珏 关智平 唐雯 蒋小云 罗学群 陈国桢 陈东平 马华梅 陈红珊 黄越芳 覃有振 庄思齐 丘小汕 陈慧 李莎 李玉兰 刘美娜 柯志勇 孙良忠
肾内科&&&& 沈清瑞 尹培达 陈伟英 纪玉莲 李志坚 杨念生 朱兰英 姜宗培 郑智华 余学清 阳晓 吴培根 李幼姬 黄锋先 姜傥 张涤华 杨琼琼 陈雄辉 潘健涛 陈崴 许元文 毛海萍 万雪英 郭群英
妇科&&&& 陈玉清 黄建昭 谭丽君 冯丽萍 何勉 谢洪哲 徐成康 何丽
胃肠胰外科&&&& 王吉甫 詹文华 何裕隆 黄奕华 蔡世荣 陈创奇 陈正煊 董文广 宋新明 石汉平 韩方海 马晋平 王昭 崔冀 吴晖 张常华 彭建军 罗凝香 黄漫容 郭少云 刘其龙 覃建章 傅仁祥 周德林 郑章清 王天宝
小儿外科&&&& 刘钧澄 周李 谢家伦 李穗生 莫家聪 刘唐彬 李桂生 佘锦标 苏诚 刘文旭 李运泉
放射科&&&& 杨智云 郑可国 郭燕 黄兆民 罗柏宁 陈伟 李子平 杨建勇 孟悛非 周旭辉 刘明娟 陈境弟 沈冰奇 李向民 江利 江波 庄文权 杨有优 李家平 郭文波 张祥松 胡平 李鹤平 范淼 孙灿辉 梁宏 饶国辉 黄勇慧
肝胆外科&&&& 吕明德 殷晓煜 甄宇洋 叶维基 彭宝岗 汪谦 梁力建 吴志棉 陈国泰 孙来保 欧建平 何晓顺 谭敏 郑朝旭 匡铭 叶小鸣 黎东明 李绍强 何强 赖佳明 汤地 黄洁夫
中医科&&&& 陈泽雄 吴国珍 秦鉴 丘瑞香 李俊彪 黄业芳 林佑武 张诗军 伍新林 赖慧红 金明华 张炳球 莫穗林 李琼 陈朝坤 扬承祥 张柄球 郑君莉 陈永耀 黄淑琼 梅伯锐 黎国真 黄德成 聂熹尧 马翠玉 刘红健 陈清泉 钟少昕 罗致强
血管外科&&&& 詹世光 林勇杰 陈国锐 吕伟明 李晓曦 王深明 石汉平 刘奕山 刘仁斌 王劲松 李松奇 常光其 吴壮宏 叶财盛 黄灿芝
消化内科&&&& 刘思纯 俞纯山 陈秀梅 胡品津 廖振尔 崔毅 林金坤 陈F湖 邓会芬 高翔 王锦辉 朱森林 何瑶 任明 王锦萍 曾志荣 钟碧慧 林捷昌 林丽莉 吴竹琴 黄婉娟 王飞 李初俊 梁燕霞 李刚红 唐保东 陈白莉
耳鼻喉科&&&& 陈锡辉 柴丽萍 李添应 许庚 文卫平 苏振忠 张湘民 史剑波 陈冬 徐睿 陈合新 蒋爱云 党华 熊观霞 郭洁波 刘敏 吴旋 江广理 李华斌 雷文斌 姜鸿彦
血液内科&&&& 洪文德 温春光 罗绍凯 李娟 陈运贤 谭恩勋 童秀珍 许多荣 原耀光 彭爱华 张国材 郑冬 周振海 邹外一
心胸外科&&&& 唐白云 殷胜利 王治平 张希 钟佛添 罗红鹤 吴钟凯 孙培吾 顾勇 徐颖琦 巫国勇 陈振光 童萃文
泌尿外科&&&& 李晓飞 梁月有 邓春华 丘少鹏 戴宇平 陈炜 陈凌武 郑克立 陈瑞坤 曾金云 陈俊星 涂响安 刘雅峰 陈羽 罗俊航 孙祥宙 吴荣佩 王道虎
口腔科&&&& 冯崇锦 冉炜 丁学强 陈松龄 连克乾 张春元 匡代军 郭冰 黎炽彬 钟小龙 杨军英 王安训 陈宇
皮肤性病&&&& 韩建德 佟菊贞 章星琪 杨建 卢念祖 廖绮曼 高谦 曹光玲 凌宏忠 何定阳 罗迪青
内科&&&& 马中富 廖晓星 简振刚 詹红 荆小莉 黎国尧 李玉杰 丁美琳 何文
呼吸内科&&&& 吴俊景 郑文兰 容中生 曾勉 谢灿茂 黄心玉 张常然 张孔 郭禹标 周燕斌 佘桂源 陈家良 彭端 刘佑仁 朱智文 唐可京
外伤科&&&& 许扬滨 刘均墀 劳镇国 刘小林 朱家恺 吴志棉 谭敏 朱庆棠 郑朝旭
麻醉科&&&& 谭洁芳 孙来保 林志华 吴昌彬 陈秉学 靳三庆 徐康清 肖亮灿 黄文起 张劲军 冯霞 莫利求
神经外科&&&& 耿军 王海军 齐铁伟 陈硕朗 刘金龙 吴新建 林佳平 黄正松 陈明振 夏之柏 黄权 陈晓雷 金华伟 何东升
烧伤科&&&& 祁少海 朱家源 谢举临 唐冰 朱斌 徐盈斌 利天增 刘旭盛
眼科&&&& 何绍达 周奇珍 吴善宏 骆荣江 廖瑞端 马翠萍 陈咏冲 陈雪梅 冯涓涓 朱文珲 黄静文 霍丽君
康复医学科&&&& 李燕玉 黄东锋 卓大宏 王于领 毛玉 王楚怀 丁建新 关秀禧 徐光青 丁明晖 刘鹏
内分泌科&&&& 肖海鹏 胡国亮 修玲玲 袁敏生 李延兵 曹筱佩 秦婉文 廖志红 姚斌
整形美容科&&&& 程钢 于国中 苏爱云 庞水发 黎志明 许扬滨
器官移植&&&& 何晓顺 陈立中 费继光 王国栋 王长希 朱晓峰 马毅 王东平 胡安斌
肛肠外科&&&& 黄奕华 周德林 郑章清 傅仁祥 詹文华 覃建章
微创外科&&&& 李智勇 劳镇国 李平 刘钧墀 顾立强 郑朝旭 吴志棉 陈国泰 谭敏
药学部&&&& 杨威 宋启洪 邝翠仪 黎曙霞 陈孝
超声波科&&&& 谢红宁 万广生 李丽娟 林红 谢晓燕 鲜长会 徐辉雄 刘东红 刘丽
急诊科&&&& 廖晓星 王维平 詹红 曾汉 王西富
针灸科&&&& 郑佩仪 阮经文 郑沛仪
核医学科&&&& 岳殿超 梁宏 胡平
中毒、急救&&&& 陈娟 欧阳彬 管向东
风湿免疫&&&& 杨岫岩 许韩师 梁柳琴
体检中心&&&& 庄梅 曾亚辉
医学检验部&&&& 刘敏 钟武平
预防保健中心&&&& 曾亚辉
外科&&&& 黄洁夫
神经科&&&& 胡世尧 马耘田 张雅丽 范菱 范玉华 陈子怡 曾缨 余剑 姚晓黎 王莹 陈玲 曾进胜 张为西 裴中 李玲 黄帆 徐评议 周列民 陶玉倩 盛文利 刘焯霖 刘卫彬 黄海威 梁秀龄 方燕南 陈理娥 苏镇培 潘勇辉 张成 吕健敏 周珏倩 方莹莹 曾爱琼 刘海荣 洪华 李洵桦 黎锦如 丰岩清 李中 吴琪 戴启麟
整形修复外科&&&& 唐庆 程钢 于国中 苏爱云 庞水发 黎志明 许扬滨
显微创伤外科&&&& 刘云江 李智勇 朱家恺 刘均墀 劳镇国 刘小林 朱庆棠 顾立强
SICU&&&& 杨春华 陈娟 欧阳彬 管向东
外科实验中心&&&& 李雯
风湿内科&&&& 詹钟平 叶玉津 连帆 杨岫岩 许韩师 梁柳琴
心脏外科&&&& 唐白云 姚尖平 殷胜利 王治平 吴钟凯 孙培吾 徐颖琦 张希
普内科&&&& 吴敬国 李振宇 陈志斌 林贤寿 杨青 唐浩 梁艳冰 简振刚 荆小莉 黎国尧 马中富 李玉杰 廖晓星 丁美琳
皮肤科&&&& 陈小红 唐荣祥 高谦 曹光玲 凌宏忠 何定阳 罗迪青 韩建德 佟菊贞 章星琪 卢念祖 廖绮曼
内分泌内科&&&& 余斌杰 范华迪 王丹 李航海 蔡冬梅 许善真 林文栋 陈寅 肖海鹏 胡国亮 修玲玲 袁敏生 曹筱佩 李延兵 秦婉文 廖志红 姚斌
骨肿瘤外科&&&& 聂大红 叶升 沈靖南 黄纲
胸外科&&&& 程超 巫国勇 陈振光 童萃文 钟佛添 罗红鹤
烧伤外科&&&& 唐锦明 舒斌 朱斌 徐盈斌 利天增 刘旭盛 朱家源 祁少海 谢举临 唐冰
关节外科&&&& 田乃荣 廖威明 盛璞义 徐栋梁 傅明 何爱珊
血管甲状腺外科&&&& 刘大钺 郑梓煜 林颖 殷恒讳 姚陈 朱易凡 刘仁斌 胡作军 林勇杰 陈国锐 吕伟明 李晓曦 王深明 王劲松 詹世光 李松奇 叶财盛 常光其 黄灿芝 吴壮宏 刘奕山
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 李平 向剑平 谢君鹤 杨忠汉 彭挺生 李永彪 符气祯 张渝生 韩士英 王晋
脊柱外科&&&& 苏培强 杨军林 陈柏龄 郑召民 陈立言 李佛保 刘少喻 于滨生 梁春祥 万勇 陈裕光 彭新生 龙厚清 邹学农
普通外科&&&& 高勇 张亚东
心内科&&&& 杜玉珍 梁洁冰 何文 张育君 唐利龙 任军华 黄煜 曾凤珠 梁焕桢 柳俊 叶霜 张焰 冷秀玉 陶军 张苗青 麦炜颐 杜志民 吴杏 马虹 陈国伟 罗初凡 胡承恒 廖新学 陆 高修仁 周玉芳 郑振声 曾群英 程卫 叶慧膺 王业松 阙绪光 唐安丽 金思榄 何建桂 董吁钢 杨惜泉 吴素华 庞家传 王礼春 曾武涛 伍贵富
我院护理专家在喀地一院完成首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
4月14日,喀地一院新生儿科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管护理师、静脉输液治疗援疆护理专家莫英蕾的助阵下,成功完成首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同时也填补了喀地一院新生儿科PICC置管技术的空白。
新生儿PICC置管术的开展可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超极低体重儿提供中、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减少药物渗漏所致的皮肤感染及坏死,匀速输入的静脉高营养液使患儿体重增长理想,同时为患儿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时带来的痛苦和伤害,缩短了住院时间,为家属减少了费用,有效提高了早产儿成活的数量和质量。
此项技术于2012年在喀地一院成人患者中已得到应用,但对于早产儿,由于其技术水平要求高,操作过程较复杂,对新生儿穿刺又尚属首例。在争得患儿家属同意后,4月14日,静脉输液治疗援疆护理专家莫英蕾为一胎龄33周,体重2150克的早产儿成功完成了PICC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前后用时仅20分钟,床旁X线摄片显示导管末端位置准确,穿刺成功率达100%。
援疆专家莫英蕾于1997年在广东省率先开展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能熟练掌握新生儿、婴幼儿等各年龄阶段儿童及成人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各种方法,如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等,并对各种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护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至今已成功置管超2000例。在了解到喀地一院新生儿科PICC置管尚属空白的情况,她立刻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在置管前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PICC操作和维护&等注意事项的讲解,尤其是PICC适应症、禁忌症、优点、置管流程、操作步骤、置管后的维护及并发症的治疗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并于当天,亲自带教演示了新生儿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为前来观摩学习的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PICC置管术并运用于实践夯实基础。
此次成功开展的新生儿PICC置管术,为救治危重新生儿及极低体重儿开辟了持续、有效地静脉通道,使喀地一院新生儿的救治水平,特别是早产儿的救治迈向新的台阶,为喀什地区新生儿的医疗护理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下面没有链接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山附属第一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