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会里为什么说是十二个脏腑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经历丰富,经历各种考试历练。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0|
上传日期: 18:58:0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
官方公共微信以下是热门股票
销售毛利率
其中:化学制剂
其中:原料药
其他(补充)
平均折/溢价
成交量(万)
总余额(万)
公司名称: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1251万元
上市日期:
发行价:7.02元
更名历史:中技贸易,G中技,中技贸易
注册地:北京市东城区光明中街18号
法人代表:张本智
总经理:高渝文
董秘:侯文玲
公司网址: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010-
现代人看中医:顶级专家现身说法 科学分析中医
  书名:现代人看中医——趣谈中医药及全息
  作者:曹军 冯清等
  出版社:科技出版社
  作者简介:
  编委是一个团结的团队。他们所学的专业有,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学、统计学、财务学、经济学、物理学、传媒学等,真是背景丰富,专业多彩,涉猎广泛,各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吸收营养。最终都是为了深造并普及中医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当今社会,从政府到企业都忌讳专业单一,要求团队的成员各有所长。此外,除了要有动脑的、动口的人物,还要有动手、动笔的人才参与。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得到实惠。多方人才的汇集,是我们团队的特点。本书凝结了编委们的心血,也齐聚了给予本书指导的、那些所涉学科的专家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经四位国医大师审读,世界顶级高能物理学家、顶夸克的发现者、美国费米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叶恭平博士参与校稿,极具权威性。本书在传统中医几千年的理论基础之上,以现代人视角,打破地域及学科界限,发掘传统医学宝库,探索中医发展之路。书中给出了大量可用于家庭的养生保健方法,兼具理论与实用价值。是一本图文并茂,老少咸宜的中医科普书。  书摘正文
  【上篇 学术篇】
  第一章 正本清源谈中医
  第一节 中医科学吗
  世界上有一个中国故事讲了几千年,有几千个名人世世代代在不断地宣讲、充实和完善它的版本。这个故事让几乎所有欧美人士好奇,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弄懂,即便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和基础都看不见,如气看不见,阴阳看不见、经络看不见、脏象看不见。然而所有讲故事的人都坚信它是真的。这个故事与其他故事不同,她与每一个听故事人的生命相关,按照故事里的话去做,有时可以减轻痛苦,有时甚至可以救命。这个故事现在越发引起国外更多人的关注了,她的名字就叫“中医”。今天我们换个讲故事的方法,或许你可以听懂许多。
  1.中医基础是哲学而不是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不是科学,它更像哲学,是生命哲学。哲学由本体论和方法论构成。中医的本体论就是整体观。中医的方法论就是辨证论治。以致哲学“辩证法”一词的中文翻译,都是从中医的“辨证”中得到启发。中医的“辨证”是辨别疾病,哲学的“辩证”是辨别事物,两者之间,中文发音一模一样,只是“辨”字的字形上有细微的差别。
  哲学讲的是无形的东西,即形而上的规律,如存在与思维,精神与物质等。哲学是圣人之说,其词由希腊人创造。“philosophy”(哲学)的词头“Philo”表示爱,词头与词尾联结起来,就是“爱智慧”。智慧词句经久不衰,受人爱戴。“科学”是知识之说,其英文词“science”的本意就是知识。专家有知识,他们经机构认可,有权威,通常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行家有智慧,行走于民间,有经验,通常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哲学与智慧没有形状,所以叫“形而上”,完全依靠人的体会和感悟。科学和知识都有具体形状和内容,所以叫“形而下”。哲学与科学两者从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像天上和地上,彼此无法比拟,更不应当厚此薄彼。
  2.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哲学不会老化,几千年以前东西方哲学家讲的话,如黄老之说、孔孟之道,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名言等,至今熠熠生辉,还会有人引用。相反,科学如器皿,会老化,需更新。去年的计算机杂志,今天不会有人翻阅。哲学讨论的都是形而上的事物本质,是抽象的总结。哲学研究规律,研究共性的问题。如经济学的供求定律、中医学的中医基础等都不是科学。它们不是公式推导出来的,也不是实验室的结论,它们都是客观规律的总结。然而哲学一旦联系局部实际,就有了科学的内容,如中药药理学、计量经济学都属于科学的研究范畴。
  科学讲究证据和数据。科学要求可见、可定量、可定位、可重复试验、可复制过程、可证伪。科学必须严谨、自身结论在逻辑上没有矛盾、能够自圆其说。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就是知识,而不变的却是规律。科学是总结规律的手段。没有科学指导,人类仍然可以顺应规律,顺应自然地去生存,去发明创造。
  中文的“科学”一词取自日文,表明分科之学。一旦一门知识经过研究,分科完毕,自成系统,就不需再冠以科学之名了,如物理学、化学等。但是也有如生命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尚在研究和分科之中,所以有加“科学”后缀的必要。
  既然科学是分科之学。那么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总结规律、说明规律、伺候规律的变化。规律只能遵循、无法改变,而说辞可以改变。规律是主人,科学是仆人,若有矛盾,一定是科学的定义域错了。牛顿力学是科学,与其有矛盾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科学。科学有派别,可以争论,可以互相证伪。然而规律却无法争论,也无法证伪。谁吃了巴豆都拉稀,谁吃了黄连都止泻。究竟为什么?说法有争论,科学尚不能完全说清楚,但那是颠扑不破的规律。
  在中世纪,科学因手段有限,羽翼未丰,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古希腊的科学只是哲学的分支。后来随着科技发展,科学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套有完整系统的学说。科学被用来专门针对那些局部的、个别的,通过定义域,可以用数据定量说明规律的领域。哲学被用来专门针对那些全局性、普遍性、指导性、只需要定性不需要定量、不需要精确描述的领域。世界上大部分问题都是哲学问题。哲学从来就是高高在上,从来就是用本体论和方法论解释社会的。哲学管全局,科学管局部,它们之间是互补的。
  哲学给予科学总的指导,同时从科学中吸取新知识,做出新的全局性的总结。哲学和科学都要联系实际,才有说服力。哲学作为规范引领人类的实践活动。科学则按照规律,预言将来的现象,并将按照预言的正确与否,来证实或证伪自己的理论。科学的结论不会因人而异,没有阶级属性。因此科学,从来就不是判定别的学说生死对错的判官。问中医是否科学,如同问一个孩子,“你爸是你儿,还是我儿?”一样,本身就是伪命题。
  3.科学原教旨主义的危害
  1919年发生在中国的“五四”运动,有一个后遗症贻害至今,就是科学主义的异化。科学主义只认自然科学。文革是动辄谈革命,如今是动辄谈科学。似乎只有“科学”才有生存的权利。别的都是异端邪说,都有罪,都该死。有些人比下令烧死捍卫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的罗马天主教还顽固。他们以自己圈定的自然科学为“法律”,道貌岸然、钦定真伪、裹挟媒体、禁锢思维,排斥其他一切异己学说。他们自己干不了,还不许别人试。这是科学原教旨主义的极端的主张,造孽不浅。
  面对人类多元化的社会趋势,该主张应当休矣。否则中国的科技和人文都无法进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包含了钱老临终前对这伙人的肆无忌惮的不满。作为自然科学家的他,晚年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竟然也受到打压。因此更不用说那些研究生命哲学的中医人士,所受到种种不公正的排挤和打击了。  第二节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1.中西医的比较
  中医是规律的总结。中医的理论是哲学,中医是以哲学思维为基础的学说。西医的理论是科学,西医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学说。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如前所述,哲学研究的是宇宙变化的统一的规律。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中医是以天、地、人为一体,讨论如何依靠阴阳和五行等客观规律来辨证的生命哲学(Life Philosophy)。这个生命主要指人体生命。科学则旨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运行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医是研究人体生理反应及病理反应、研究疾病与健康的生命科学。当然,生命科学(Life Science)内容丰富,除了研究人体医学外,还包含了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能量、生命活动的本质及特征乃至运行规律等内容。另外生命科学还包括了生物进化的研究,如有机物来自无机物,无机物来自宇宙尘埃的研究等。
  从形而上的角度看,中医就像空中美丽的浮云,看着有形,但又模棱两可,如影随形,非高人难以参透。形而上学说的往往是智慧,其灵魂亘古不变。形而上的理论和原则一旦联系实际,运用到具体的人和事物,产生样本数据,并在人类的实践中取得成效,就变成科学的一份子了。因此在社会上,中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说,又有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属性提法,受辖于科学发展观。
  从形而下的角度看,西医如同地上多姿的流水,形态可见、特性可测、流传有序、边界清晰。但是水也非一成不变,它和云彩一样,也可以被污染和改向。如中、西医都存在医德低下,以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为生财之道,甚至有图财害命的丑恶现象,需要通过规范和检查才能够消除。在正常的社会中,西医的治疗,是一种理论指导和数据采集的科学实践过程。中医的治疗,也是一种理论指导和数据可以被采集的科学实践过程,两者都可以不断规范和改善。
  目前,西医已改称自己为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的理论起源于17世纪的中东和波斯地区。其理论包罗万象,不专属于任何专业、民族和国家。现代医学本身就有科学的烙印,就包含了中医。中医与西医相辅相成,生命哲学与生命科学相得益彰。中医与西医在这种高层面的结合,将是一幅多么诱人的前景啊。
  2.人有两套生命系统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一套归西医管,另一套归中医管。宇宙万物与人的生命都非常复杂,我们所看到的和所知道的都非常有限,还有许多是我们看不到的和还没有认识的。打个比方说,宇宙有两种物质,明物质,如星球;暗物质,如灰洞。人类也有明、暗两套生命系统。明物质是建立在尸体上的西医的解剖系统。其中可以看到脏器及血管、淋巴、神经管等连接。暗物质是建立在活体上的中医的经络系统。
  经与络,如同隐形的高速公路及国道。它们同血管一样,也连接着五脏六腑。经络就是人的气道。它既可以接受宇宙间的正能量,也可以被负能量打扰。
  气在脏腑组织中有各种运动,又称为气机的出入升降。气不通,脏腑一样犯病,症状有时很像西医的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等与血液相关的病。西药通常是通过进入血管,通过改变血液中的组分,或通过刺激或抑制人体的免疫、神经或内分泌系统,来治疗疾病的。中药既可以进入血管治疗血管里的疾病,同时也可以进入气道,治疗气道里的疾病,如活血化瘀、理气行气。对经络疾病西医通常查不出来,因为经络系统的病根本不归西医管辖。最常见的例子有“五十肩”。西医认为“五十肩”源于韧带钙化,关节磨损及黏连等可见原因,除了打“封闭”或开刀剥离之外,没有太多的方法。但是中医治疗“五十肩”,根本不理会什么钙化或黏连。反而用按摩或针灸,三下两下就见效。中医讲的就是气的一元论,治的大都是“气血”不通、经络失衡的病。
  人们看病,选择西医还是中医,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对于解剖系统能讲明白的病,应当去看西医。对于解剖系统说不清楚的病,特别是那些西医称为“退行性”的疾病,应当去找中医。中医不仅会治退化病,还擅长治未病。
  中医对治未病、治已病或治退行性的老年疾病,大都是依靠三种疗法,即手法调理、药食治疗,还有器械理疗。器械理疗,不是中医特色,中、西医都有,本书不予展开。中医手法调理又包括:砭石刮痧、经络推拿、穴位针刺、艾灸、药物熏蒸、走罐拔毒、刺络放血和气功调理等。
  3.中、西医治未病的分别
  中、西医都有治未病的概念。中医叫养生,如某某养生馆。西医叫保健,如中央保健委。但是归根结底,治未病的概念来自中医。中医治未病包括预防得病和预防病灶的传染两层本意。西医近年来以促进营养素平衡、增加适宜的锻炼等思路,引导大众在饮食结构上,在体力运动上,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从而达到少生病的目的。其中也有治未病的意思。治未病针对的对象,是社会上数量庞大的“亚健康”群体。
  中医是治未病的正宗。从《黄帝内经》起就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长久以来,中医主要是靠手法调理和“药食同源”来治未病的。不足的是中医的手法调理,容易迁就懒人,属于被动锻炼。中医师通过他们的手法,疏通客人或患者身体的经络、增加肌肉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部分主动锻炼的效果。因此许多富人懒得运动,沉溺于按摩。另外中医治未病,除了手法介入、饮食体验,还可以有音乐疗法、心理辅导、禅宗启迪等等精神疗法。  4.中医的经络系统
  (1)中医的经络系统与西医的解剖系统
  中医治病以经络系统为基础,西医治病以解剖系统为基础。解剖在尸体上完成,经络存在于活体之中。人一咽气,气道就闭合了。西医的外科手术,虽然是发生在活体上,但同样看不到经络。这是由于所有手术的注意力,并非为了寻找经络的走向,其创伤面当然越小越好。另外,人体的气,是在某种状态下能够被人感觉到,但却看不到的物质。在紧张的手术中,医生是断断觉察不到气及气道经络客观存在的。解剖的目的则不同。解剖就是为了解人体组织和结构,面对尸体,可以“庖丁解牛”,大刀阔斧。
  西医的解剖系统奠基于1543年前后,主要来自在比利时出生的维萨里(Andreas Vesaliua),他顶着宗教界的压力出版了解剖学的权威著作《人体构造》。解剖图奠定了现代医学(简称西医)的基础。
  此前的西医没有系统,也是误打误撞,东试西试。中医有刺络降温,西医有放血降温。传说200多年前,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就是被西医放了2000多毫升血而丧命的。此外,可卡因也是西医在发明抗生素之前普遍使用的药品。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罗斯福总统在向日本宣战前,鼻窦炎发作,非常难受,西医为其开出的药品就是可卡因。
  自从有了解剖图,西医逐渐形成了系统。然而,西医的十大解剖系统,彼此独立、只有生理连接,没有功能上的契合。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的细化,这种独立更加明显。每个人只了解他分管的专业,变得越来越细化。有时看一个器官需要几个科室大夫合作。不少西医自己都抱怨,西医似乎演变成了科研机构的技术工种,变得越发无法看病了。
  中医一开始就有系统,即按经络系统治病。2000多年前就知道循经刺络(放点小血降温),还有针对经络的砭石按摩、针灸,拔罐和草药等方法和手段。相比之下,经络系统比解剖系统的历史要久远得多。
  经络的概念来自2000多年前,记录在黄帝与岐伯对话的《黄帝内经》一书中。炎帝、黄帝分别是中药与中医的鼻祖。炎帝就是神农。黄帝还是那个黄帝。传说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毒,才有《神农本草经》问世。《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圣经,《神农本草经》是中药的圣经。中华民族都自称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不能数典忘祖,更不应辱骂和蔑视祖先的文化遗产。
  (2)中医经络的证实
  中医没有解剖图,只有解剖示意图,如“内照图”、“修真图”(“修真图”曾随文成公主嫁入西藏),以及“存真图”。中医更重视的是经络图。传说经络图是古代道医在胎息和打坐的状态下,通过对人体的反观内照,记录下来的。
  在现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终身教授、著名的生化专家祝总骧先生,利用测量声音在经络中共鸣高亢,以及电流在经络中电阻率明显降低,证明了在人的活体上,存在如同空心管道的经络。(详见/programs/view/rc8OrEGfkes/)。
  另外,无独有偶,德国席根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张长琳先生利用可测量光子个数的、极为敏感的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证实了不仅佛像有金色的“佛光”,而且我们每个人也都浑身环绕着七色“佛光”。
  张长琳教授在《人体的彩虹——见证科学底下的经络奥秘》一书中写道,“ 根据物理学原理,电导与电场强度成正比。所以从体表的电导分布,就可以得到体内电场分布的许多资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体表电导测量,来看到体内&佛光&的大致形状。幸运的是,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在针灸书上把这个内在&佛光&的形状用所谓的&经络图&粗略地画了出来。”
  此外,张长琳教授运用环境电磁波、声波、电阻、电导等自然科学方法,解析到人体的电磁波、声波与人体经络的关系。
  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丁光宏博士已经发现,本无序排列的毛细血管,唯独在穴位处呈现与经络平行的特殊排列。在北京,有专家尝试沿经络注入染色的微量物质,印证脏与腑的特定对应关系,结果两者间发现有染色物质的传递与接收,证明经络存在。
  虽然中医的经络,至今用常人的肉眼仍然看不见,但循其治病,的确有效。因此,以经络为基础的中医针灸和按摩,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承认,并且逐步进入到各国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中。
  (3)中医的经络中有血吗
  经络不含血管。近年来有科研人员发现,有的经络遇到血管时,就会平行而行。经络里没有血,也没有水,只有气。针刺经络上的穴位,如果见血,可能是位置稍有偏差,扎到了毛细血管。
  中医曾经有说法,“离经之血为之瘀”,“离经之水为之痰”。此话很精辟。稍有不足的是,血瘀不是离开经脉,而是离开血管。那时古人们不懂解剖,讲的是广义的经脉。中文自古就有血脉相连的说法。古人从不讲血管,可能把血管包括在经络中。人体的气道,即经络,的确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连接。否则中医不可能通过经络治好脏腑之病。气通过脏腑可以给血液加压。
  目前有人越来越怀疑,单凭心脏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压差,是否足以推动全身血液的循环,特别是心脏血压能否足以抵抗脏器的阻力,实现微循环。现已查明,人类心脏静息时可以输出1.4W的功率,剧烈运动时可达16.8W。显然这点功率不足以将血液压送到全身各脏器、人体四肢,以及所有的毛细血管。
  气可以推动血的运行,到达人体的细枝末节。所以中医惯讲“气血”。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表明了人体之气来源于血液的气化,故血为气之母。气又反过来推动血液循环,掌握着血流的节奏,故气为血之帅。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理解气滞会造成血瘀,也会造成水湿。气滞血瘀、水湿内停等会连累脏腑,可能引起与高血压或冠心病等病症类似的生理反应。
  在多数情况下,血管壁硬化、狭窄,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坏死,所引发的高血压或冠心病,若被西医确诊了,病人深信不疑。按说这就是板上钉钉的器质性疾病。但其中仍有真、有假。如果按中医治疗,经过活血化瘀等处理后,血管壁上的“锈斑”或血管中的血栓“垃圾”消失,心脏器官复原,那么先前判断的“器质性疾病”,仍然属于假性的。
  在中医看来,一些西医确诊的病症,实际上可能是相关脏腑的经络不通,或气血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中医从经络理论调理气血等,是人类治病的另一种有效途经。  第三节 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两者都能治病
  1.什么病该看西医,什么病该看中医
  西医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有“三素”作为依靠,即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西医特别擅长急诊、体检和手术。因此有这些需求的人,应当去看西医。西医的外科手术令中医望尘莫及。遇到器质性病变的手术切除或脏器更换等需求,病人应当去看西医[1]。
  总而言之,对于器质性疾病,对于解剖系统能检查出来的疾病,对于有体检、急诊和手术要求的疾病应当去看西医。对于功能性的疾病或解剖系统检查不清的疾病,应当去看中医。似乎可以这样分工:气道就是经络,人眼看不见的气道,如果出现问题,应当归中医管。其他人眼看得见的“管道”,如血管、呼吸道、淋巴腺、神经网等出现问题,应当归西医管。其实,中医与西医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他们本应当就是好朋友,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为患者服务。
  中医擅长调整人体功能性的疾病。中医压根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概念,都是按功能性的障碍调理。真到了器质性病变,就“无药可治”了,中医就放手了。
  古人说“药医不死病”。一般来说器质性的病变多为病理性的,不少有遗传因素。器质性的障碍,有些生理性的反应,可以通过功能性的调理得到改善。
  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都是先得功能性疾病,治疗不好,才转为器质性的。如同材料学里的弹性变形,总得不到改善,最终变成了塑性变形。有些疾病开始不严重,扛着不治,才转成器质性的疾病,最后可能遭遇手术的切除。但是也有些疾病,西医坚持要手术,患者不同意,希望保守治疗,又转求中医,结果奇迹发生了,脏器复活了,疾病消失了,证明是功能性的障碍。西医不服气,有人嘲弄,“中医是糊里糊涂治好病”。中医不服,有人反驳“西医是明明白白治死人”,不信你去看太平间的挂牌,个个的死因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惜就是没法治。中、西医都有误诊,但是功能性疾病的误诊比器质性疾病的误诊对身体伤害小。
  中医认为,中医有完整的理论和系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推敲,并非糊里糊涂治好病。中医的治疗效果其实具备了大量当代循证医学所要求的证据样本。只不过目前尚无人对这些样本,按照统计学所要求的模式去进行“科学化”的包装和整理而已。
  2.如何对待体检指标
  西医的体检很先进,而且越来越人性化。但是给出的体检指标没有注明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出现了大量的“指标型”、假性、疑似性患者,如假性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比比皆是。治疗一段时间,搞不好会弄假成真,一辈子离不开药物。
  由于西医诊断某种疾病的指标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绝不能因多数人在指标内正常,就说在指标外的人一定不正常。人都有个体差异。人的血压也不可能从生到死都不变化。有的人因遗传,天生就是血压高。本来活的好好的,没有身体不适,结果体检查出血压高,成了心理病。因此指标阳性的病人,必然少不了假性的问题。更何况每台仪器给出的数据都会有误差。
  特别是中国人及亚洲人,几千年以素食为主的习惯已植入基因。面对生活改善后的大量肉食,自然会造成血脂或血糖的指标升高,这需要一、两代人的基因进化才能适应,不应当急于按器质性疾病治疗。如果政府早年不对肝炎指标做适当的调整,或许今天的中国,到处都是肝炎病患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应当考虑重新调整确诊疾病的各种指标,尽量去除假性概率,从而减少大家共同承担的医疗费用,及降低公共的心理负担。
  当今在体检指标公布中最缺乏人道的,是对癌症患者的告知。这无异于雪上加霜。癌症本来大都是心情病。通常傻子、老年痴呆、兴奋型精神病患者等,没心没肺,所以几乎不得癌。坏心情最损伤免疫系统。将癌症告知患者本人,会徒增心里负担,损伤免疫系统,加速癌细胞的扩散和患者死亡。有的人得了癌,自己不知道,一活就是十年。很多癌症患者都是精神高度紧张,而被吓死的。
  科技越发展,指标越细腻,这类“指标型”假性患者的人数会越多。由于这套定期体检的制度存在投资商机,而且符合许多人总怀疑自己有病的心理暗示,所以很有市场。体检的目的是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因此体检中心应当进一步帮助体检者,分清不正常的指标属于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功能性是假的,器质性是真的疾病。若谈“指标”色变,不区分是因功能性失调引起,还是器质性病变造成,一开始就按器质性疾病治疗,很可能会弄巧成拙。若这些假性患者,先试试中医活血化瘀或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或许各种指标就会降下来。
  体检中心还应当坚持体检与科普相结合,制作相关视频节目,普及人体和养生知识。通常不注意保养的车爱坏,而且车越修越坏,病越看越多。个人及社会的医保开销也会越来越大,最后大家都会负担不起。各国基本都存在着医保负担不断恶化的通病。  3.中医治病的正规军和游击队
  对多数人来说,西医认门、认医院,中医认人、认大夫。看中医,治好病,尤其要找到好的中医大夫。现在的医院都有中医科,医生都是科班出身。然而少数中医大夫妄自菲薄,自己都看不起中医。他们举手投足处处模仿西医,“中医西治”,动辄就开化验单,看了化验单就开处方,出了问题自己没责任。这种既不四诊合参,又不辨证论治的做法是自毁长城,令许多真心看中医的患者心寒。
  其实除了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正规军”,充实了中医的队伍外,中国的传统道医、佛医和中国的民间医生中,蕴藏了许多虽无行医执照,但有特殊本事,能治好病的“游击”人才。他们是中医的天然传承者,值得政府部门去“自然保护”和分步挖掘。
  目前中国法律上的“非法行医罪”,界定模糊,语焉不详,而且起刑点过高。如抢夺罪的起刑点是三个月,抢劫罪的起刑点是三年,制造伪钞罪的起刑点是六年,而非法行医罪的起刑点是十年。这对中医的发展不啻是一种打击。真正的非法行医应当取缔,但不可轻罪重判。对于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真正民间游医,应当参照有牌照的医疗事故一样,网开一面。
  中国文化的传承从来都是民间的传承。对于民间中医应当保护和挖掘,鼓励师承,加强在职培训,建立信用档案,实现传承备案并发放牌照的地方管理制度。
  大陆目前发放全国性中医牌照的政策上严重地倾向西医,比如大多数想拿中医师执照的人,不仅需要参加多门的中医考试,而且还需要参加大量的西医课程考试,显然有失公平。为什么西医师的执照考试,不考多门中医课程?若照此法此理,所有历史上的中医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岂非都要终身“非法行医”,而且一辈子也休想拿下医师牌照。有了此种牌照,也不见得就真能看病。因此对于发放中医师牌照,需要广泛征求中医们的意见,在制度上做彻底的改革。中国人不能自己打压中医。
  4.中医见森林,西医见树木
  西医与中医,前者是看得见的“手”,后者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有用,两手都能治病救人。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西医看微观,中医看宏观。西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医只见森林,不谈树木。西医是局部观,按规程,就是头疼查头,脚痛医脚。中医是整体观,头疼可以医耳、医手、医脚,循行十二经脉,可以远端治疗。中医与西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安天命,相辅相成。
  虽然西医从“微观”上,能把人看透,甚至能够通过显微手术,改善人的细部,直至修复人体的DNA缺陷。但是若把所有局部都连在一起,让西医们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便无语了。在西医眼里,局部与局部,如骨头和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同组织,更不可能与任何脏器扯上必然关系。在中医的道理中,骨头与肾相关联,肉与脾相关联。如果肾或脾有毛病,肯定会引起骨头或肌肉的不适。
  经验表明,任何人的肝、心、脾、肺、肾有毛病,概莫能外地会分别引起头、胸、椎、肩、股(腰股)以及筋、脉、肉、皮、骨的对应的疼痛。此类五行规律被总结,得益于中医的整体观。
  5.中医的“病证”与西医“病症”的区别
  同一个人,同一种病,疾病的名称,中、西医的叫法却大相径庭。西医把所有疾病都称为病或“症”(现在更时髦的叫法为“征”,表示征兆,疑似)。 中医称为“证”。“症”与“证”,一音双字,表明了西医与中医不同的分析思路。中医的“证”表示一类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或病因。“症”只是“证”的不同症状表现。  6.中医的虚证与实证
  相传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遭到不友好的西方记者刁难:请问总理先生,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厕所吗?周总理笑了笑,不假思索地回答:两个,一个男厕所和一个女厕所。
  要问西医一共多少种病?有人会说两千多种,也有人会说三千多种。其实基因性疾病目前就有两、三千种。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西医的病名数量还会与日俱增。
  但是要问中医有多少种疾病?回答会和周总理一样:两种,一种叫虚证,一种叫实证。虚证是内病,即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实证是外病,即宇宙间负能量引起的。
  (1)中医的虚证
  中医有虚证、实证之分。弄不清虚实,你最好别碰补药和泻药。中医的虚实与我们生活中感觉到的虚实没关系。中医的虚证全是内在的,是体内阴阳失衡造成的。实证全是外因引起的。
  青少年很少有虚证。人到中年以后身体会发虚。老年人一般都有虚的表现。另外,“久病必虚”,长期生病的人,也必然有虚证。归根结底,虚证是体质虚弱的表现,多数是由内因引起的身体不适,所以需要进补,“虚则补之”。对于虚证,我们后面有大量的篇幅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进行分型辨证,以及介绍各自进补的方法。
  凡是有人出现不发烧,却怕冷怕热;或没得病,却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或不发炎,却头晕目赤、口舌生疮、牙疼难忍;或没坏肚,却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状,基本可以判断是患了虚证。一般来说,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气虚的人乏力,血虚的人苍白。得了虚证,解剖系统是查不出原因的,应当去看中医。西医压根就治不了虚证。
  (2)中医的实证
  除了虚证,其他形形色色的症状,在中医眼里大都被认为是实证。实证都有外部原因,有“外邪”入侵。
  实证全是外来的,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所谓不内外因,其实还是外因。传统中医把情绪影响,把痰,把饮食,把虫等对人体的伤害称为内因。把房室伤、金刃伤、汤火伤、虫兽伤、中毒等称为不内外因。三因括约,合并同类项后,中医大家秦伯未提出了十三纲要,简化了中医的病因,减少了无谓的争论。在明眼人看来,没有外部设局或刺激,人的情绪会和僧人一样稳定。说到底,情绪应归外因。另外不内外因中列举的某些因素,也缺乏硬邦邦的理由。尤其是虫子,由于食用了残留在食物中的农药化肥,人们的肚子里基本没有虫子了。按说残留量应当列入外因。中医对病因的提法应当改革,与时俱进。否则若抱残守缺,将失去说服力。
  中医认为,对实证需要疏泄,所以“实则泻之”。学习中医,要记住虚、实的分类原则。任何一个病证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更可能是虚实兼有,如体虚之人又招了外邪,就是虚实兼有。
  中医的血瘀、痰饮、水湿等症状看起来在体内,甚至有人将它们作为遗传,列为先天体质。其实它们都是实证。瘀、痰和湿是近代人高发的疾病,既不属于寒证,也不属于热证,应当成为当代中医研究的重点。
  另外判别中医“虚、实”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药的性质上判别虚实。虚证可以进补,但实证不能进补。实证会越补越坏。血瘀、痰饮、水湿只能泻不能补,故为实证。对于实证只能排泄、疏解。进一步讲,如何给病邪以出路,如何尽快将邪排出体外,别让病邪留在体内折磨自己,也正是甄别医家医术高明与否的试金石。
  中医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这八个字,是“八纲辨证”的精髓。阴阳为总纲,虚实反映了疾病的正邪斗争,寒热反映了疾病的性质,表里反映了疾病的位置。具体而言,虚证是内因引起的疾病,如阴虚、阳虚等。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要先看体质有否虚的内因。后面的寒、热、表、里四个字,多与实证(外因引起的疾病)有关,或与虚实兼有的病证有关。是实证,就要进一步区分是热证还是寒证,是在表面还是进入到体内。
  古代中医通常又把实证分成两大类:寒证和热证。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针对寒证。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要针对热证。现代医学定义的病毒性流感,属于中医的热证。不论虚证、实证,这些都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定论。八纲辨证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其他辨证的纲,纲举目张。整个中医都是围绕着虚证或实证展开的,中医就是要解决人体中“虚虚实实”的问题。  7.中、西医是如何看待病症的
  西医是“就症论病”。西医通常不找病因,只找病原体,如病菌、病毒或微生物等。西医也找不到病因,只是猜病因,如归咎于环境问题、吸烟问题、饮食结构问题等。西医一定要通过显微镜找到病原体,再找到对应的抗生素,才敢开方治病。可惜病原体中的病毒,不是生物,根本没有抗生素可以对付,所以西医对病毒性流感和瘟疫束手无策。由于细菌与病毒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变异,甚至出现了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令西药的抗生素陷入被动,疲于应付,感到路子越走越窄。
  中医是“就症论因”。通过四诊合参,利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上下里外一通找病因。然后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疏通相关经络,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去改善病症,从而证明自己正确。中医能够治病毒、治癌症。在中医眼里没有细菌、病毒、以及其他病原体的分别,这点符合人体免疫细胞的识别特性。在免疫细胞眼里也没有病原体的分别,更没有癌细胞的分别,凡是不带有你身体DNA标记的微生物,免疫细胞一律消灭掉。其实人体自身就能够消灭所有细菌、病毒和癌细胞。中医的手法和药物只不过帮免疫细胞“多使了把劲”而矣。相比起来,西医就显得保守,为了免责,看不准的病,宁可等死也不敢使劲。中医认为“病症”是表象,“病证”才是原因。中医按病证治疗,许多西医叫的上来或叫不上来的病症,都犹如搂草打兔子一样,在中医的辨证施治中顺带手就治好了。在讲究科学的西医眼里,简直没有道理。其实中医最爱讲道理,之乎者也,一套又一套,不论你懂不懂,反正是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病好为大。
  8.疾病与免疫系统
  (1)自身免疫系统是救命的“医生”
  免疫系统是上帝的恩赐。上帝造人,就顺便给人类装上了免疫系统,使人患病后能够不治自愈。相传西医的鼻祖,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斯(Hippoco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7)约在公元前5世纪就曾经说过:“并不是医生治疗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
  另外有人统计:1976年哥伦比亚的堡高塔市的医生罢工52天,结果当地的死亡率下降了35%;同年美国洛杉矶医生罢工,全市死亡率下降了18%;1973年和1983年以色列医生举行了两次总罢工,结果死亡率都下降了50%。此类医生罢工的事件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也都发生过,前者死亡率下降20%,后者下降30%。
  从表面上看,似乎医生对治病起了相反的作用。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因此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否定西医和西药。近一个世纪以来,西医和西药随着科技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体的免疫系统工作,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减少了人类的痛苦。
  (2)免疫系统的保养与刺激
  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自愈的保证。免疫系统是上帝赐予我们人类宝贵的、万能的“抗生素”、细胞修复剂和天然清道夫。免疫细胞都是蛋白质组成的。鸡汤的氨基酸品种齐,有利于组合成各种蛋白质,而且与人体最接近,故容易被吸收,所以养伤和生孩子都要喝鸡汤。此外,大量补充维生素C以及补充蜂蜜、蜂胶、灵芝、冬虫夏草等中药食材,也都对提高免疫系统有帮助。睡眠会使得身体的免疫系统迅速恢复,所以感冒发烧患者要多卧床休息。心情对免疫系统影响最大,癌症大都是精神压抑的产物。另外平日的锻炼可以增强体力,改善机体代谢,从而间接增强人体免疫力。
  好的免疫系统主要需要好的蛋白质、好的睡眠、好的心情来保养。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怠工或罢工,癌症、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就会兴风作浪。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在于,免疫系统中有白细胞等吞噬细胞,它们如同游戏机里的大嘴娃娃,能吞噬所有不带有你自身DNA标记的那些病菌、病毒、癌细胞等病原微生物和体内废料,帮助身体复原。
  古代的中医并不完全知道,中医治病有效,其实也是借助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付细菌、病毒、真菌、癌细胞等病原微生物,并且借助调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的手法治疗,中药的药物治疗,其效果最终都是落实在免疫系统、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上的。尤其中药是复方、多靶点的催化剂。它们的药理功能,是激发人体各种酶及免疫细胞的活性。酶是免疫细胞的催化剂。免疫系统这支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只有被激活才能勇猛战斗。说到底,中医的手法和中药的药理功能,就是要激活人体免疫细胞,让它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吞噬病原体,搬运体内“垃圾”。本书在“趣谈中药学”一章中还有论述。  (3)免疫系统等的失衡是功能性疾病的原因
  许多功能性疾病的真正原因,是人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失衡造成的。这三个系统出现暂时的“怠工”,人体脏器的工作就不正常,指标当然也不会正常。这如同工厂里发生的电压波动,电源跳闸,或皮带松了,马达停转。机器不工作,不一定就是机器内部的零件坏了。西医看到“故障”,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发生了器质性或系统性的问题。看到病症就联想器官,是西医大夫的本能。
  这时,也许经过中医针对功能性阴阳失衡的按摩或针灸,或服一两剂中药,“小药治大病”,失衡的功能又会完好如初。如同把“跳闸”合上,松的皮带紧上,系统又会恢复正常。
  从这个层面讲,中医自然疗法和中药的“理疗功能”,就是为了恢复体内的系统平衡,从而保障人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行,减少人们对体内器质性病变的误判。
  9.人体经络与疾病
  如前所述,经络就是气道,里面没有血,也没有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里的疼痛主要指的是经络中气的“淤”(中医“淤”与“瘀”通用)堵。通常情况下,冠心病患者,三条冠状动脉出现严重堵塞,除了感到心慌和憋气,却少有持续性疼痛。甚至有的冠状动脉血管有时堵了90%,病人只会感到有一过性疼痛,因此会猝死。经络堵塞一般是由于经络中的气滞,以及经络外的痰饮压迫气道。气滞与痰饮也能造成血管的血瘀。
  (1)经络的疾病与治疗
  对于那些西医通过各种仪器及血项等理化检验,仍然在解剖系统找不到病因的病症,建议请中医大夫来查查经络气道。或许会发现问题就在那里,是经络系统的疾病。中、西医应当联手。中、西医之间应当加强会诊,只有各自发挥各自的专长,病人才能少受罪。
  西医的手术应当尽量纵向进行,免得切断大经脉。有人经过西医的大手术,所有指标正常,但总是不能恢复元气,或许正是气道受到伤害,经络断了,体气自然流通不畅。横切的剖腹产就有可能切断腹部的几条大的经脉。
  近年来西医发展了许多微创手术,妇女剖腹产也鲜有横切了,这些对人体经络和气的运行客观上都是保护。人体的经络与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中文成语中“息息”就是指丝丝气的流动,形容两者靠得紧密。
  按摩人体经络,可以促使血流速度加快,人体会感到发热和神清气爽。气畅会进一步推进血液的流动。气血在脏腑交汇,气滞能造成血压升高,甚至血栓,这就是气滞血瘀的道理。中医的气血学说,很能反映人体血液循环的实际状态。在临床实践中,西医的冠心病的确与中医的气血学说密切相关。不少冠心病患者,在尝试了中医活血化瘀的疗法之后,发现冠心病的症状明显改善。一度曾使中医的复方丹参片变得十分炙手。有人甚至错误地将其长期使用。
  (2)贼风引来疾病
  贼风是一种细微之风,来自窗缝或屋檐,对人体有害。贼风溜进人体行走于经络。贼风会与人体经络中的正气相遇、相博弈。正气胜,则人无病。否则各种疾病皆有可能发生。因此不少人反对吹风扇和开空调。中医有不少有关风与正气的经典的说法,如“治痰先治气,气畅痰自消”,“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风盛则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等,大道至简,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即使门窗紧闭,室内的温差会产生气流,也会有风。贼风会让人打喷嚏,表明已经随风引入了暑、湿、燥、寒等邪气。人若遇到大风,汗毛孔(中医称“腠理”)会自动闭合。贼风微弱,腠理不敏感,不闭合,邪气会随风乘虚而入。
  打喷嚏是身体本能的自保反应,既排出毒素,又关闭了进风的经络气道及腠理。中国自古有“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的传统说法。风不知不觉,善行数变,无孔不入,为百病之长。贼风引来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风邪之气,又称歪风邪气。许多中文的表达来自中医。
  人体的卫气,即与风对抗,保卫人体的正气产自于肺。所以老年人最怕染上肺炎,肺炎会使正气衰败。卫气不足,风邪会乘虚而入,带来各种疾病。这些风邪致病的病例,西医大夫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但在理论上说不清楚,因为西医从不研究“风气”。
  在人体的气道经络中,的确有几条易进风的穴位,极易引起感冒。 如头顶的百会穴,鼻两侧的迎香穴,或肩膀上的肩井穴,脚底的涌泉穴。此外还有肚脐眼的“神阙”穴,还有膝关节的“犊鼻”,肛门及前的“会阴”等都是人体最容易受风的薄弱环节,应当格外呵护。尤其是肩井,有人一受冷刚想打喷嚏,立即盖住肩井,便可避免感冒。为了防止贼风混入人体,中国人会世世代代地相传,寒季要注意戴帽、戴口罩、穿坎肩、盖肚子、盖肩膀、穿袜子&&就是防止过多的卫气流散。结果午睡盖肚子成了中国多数人的习惯,旨在保护经络不受外邪侵扰。
  人体经络学是中医的基础,人体全息学是西医的边缘学科,但是中医的脏象学说就有全息的含义。中医的针灸与按摩,实际是中医经络与西医全息两种理论的综合应用。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针灸学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