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解答贵阳中医学院理论基础,五行母子关系问题。

直辖市福建广东河南四川浙江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
  (二)五行的调节机制  1.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相生规律: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推。  (2)相克规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水得火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渗,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用。  &  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叫&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我克&者水,则水为土之&所胜&。余可类推。  在上述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二四个方面的关系。以木为例,&生我&者水,&我生&者火;&克我&者金,&我克&者土。  (3)制化规律:五行中的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  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以相生言之,木能生火,是&母来顾子&之意,但是木之本身又受水之所生,这种&生我&、&我生&的关系是平衡的。如果只有&我生&而无&生我&,那么对木来说,会形成太过,宛如收入与支出不平衡一样。另一方面,水与火之间,又是相克的关系,所以相生之中,又寓有相克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相生,这样就保证了生克之间的动态平衡。  以相克言之,木能克土,金又能克木(我克、克我),而土与金之间,又是相生的关系,所以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子复母仇)。这说明五行相克不是绝对的,相克之中,必须寓有相生,才能维持平衡。换句话说,被克者本身有反制作用,所以当发生相克太过而产生贼害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  生克制化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在人体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在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关系中,还可以看出五行之间伪协调平衡是相对的。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太过和不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这样,又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代替的循环运动,就不断地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五行学说用这一理论来说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责任编辑:慢村长)
&&&&&&&&&&17&&&&&&&&&&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习题及答案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03:23: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习题及答案.DOC
官方公共微信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1.00
&&¥1.00
&&¥1.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科技探索
值班斑竹: 木子吉吉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 让中医学一直沿着实证研究的道路迈进!
&于& 10:15 &发表
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
让中医学一直沿着实证研究的道路迈进!
仁海中西医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并时刻保持着推陈出新的良好姿态。即凡是有利于中医发展的知识,圴来者不拒;否则,圴及时废除。当代中医的发展原则依然如此,即,既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传统中医精髓,并废除原有中医理论中机械的、甚至是糟粕的理论,又要吸收现代科技与西医的精华,三者缺一不可。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中的精髓主要在于阴阳学说、整体观念、治病求本、仲景学说、温病学说等等理论。目前,中医理论中的最大糟粕,就是五行学说,她是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千年桎梏,而由五行学说演变出来的五运六气说、五行配五脏说、寸口脉脏腑配属说、心主神明说、肝升肺降说、脏腑表里说、十二经循行路线说、十二经相互顺接说、井荥俞经合原说等等都是僵化的教条,理应一并废除。
首先要认清五行学说是从哪里来的?她只是古人从自然变化现象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她是对阴阳学说的细化。比如说,在一年四季中,春天(被五行学说描绘成“木”)阳气渐升,阴气渐衰,夏天(被五行学说描绘成“火”)阳气极盛,阴气极 衰,然则物极必反,阳气盛极就会渐渐衰退、阴气渐盛,这就成为秋季(被五行学说描绘成“金”),进一步发展,阳气衰极、阴气盛极,即到了冬季(被五行学说描绘成“水”)。但事实上,四季的寒温变化,只是阴阳相互消长制约的过程,而与五行学说没有根本的关系。
再就是脉 搏与四时气候的相应: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事实上,春天阳气上升,万物俱荣,人体也同样具有勃 勃生机,因而出现“弦脉”,并非与肝脏的功能相同;夏季阳气盛极,人体为了利于散热,外周血管扩张,因而出现浮而大的“洪脉”,心脏的功能亦非如此;秋季 阳气渐衰,阴气渐长,人体渐渐减少散热,外周血管渐渐收缩,因而出现浮而弱的“毛”脉,并不能与肺脏功能相提并论;冬季阳气极衰,阴气极盛,为了利于保 温,外周血管极度收缩,因而出现下潜的“沉”脉,这同样与肾脏的功能不能相比拟。这说明,四季脉搏的变化,只是阴阳的相互消长制约的过程,而与五行学说没有根本的联系。
这也就证明 人类与其它动物、植物一样,都是整个身体随着一年四季气候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春天阳渐盛则“生”、夏季阳极盛则“长”、秋季阳渐衰则“收”、冬季阳极衰则“藏”,而与五脏的特点无关,自然不是某个脏器的什么肝主升发,心主火热、肺主收敛肃降、肾主闭藏等等。因为任何脏器都应该有升降适宜的范围。试问,哪个脏器的功能春天不会随着天气的渐渐温暖而有生机?哪个脏器的功能夏季不是随着天气极度炎热而极度旺盛?哪个脏器的功能秋季不会随着天气的渐渐转凉而有所收 敛?又有哪个脏器冬天不会随着天气渐趋寒冷而有所闭藏?
在人的一 生中,如果用五行学说来解释的话,那么,婴幼儿时期可以比做“春”生,少年、青年时期可以比做“夏”长,中年时期比做“秋”收,老年时期则应该比做“冬” 藏。
这就足以 证明,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任何事物的消长过程,都是可以用阴阳学说这一自然界的客观变化规律来解释的,她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一致 的,从而与五行学说无关。
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医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如果说西医是科学的话,那么,中医比西医更科学;如果说中、西医都是科学的话,那么,西 医是低级科学,中医才是高级科学。因为西医之所以称之为科学的原因,只是由于其延伸了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功能,而中医则全面继承、发展了人类在所有领 域中能够被利用的智慧。如此,中西医相对而言,竟究谁更科学,即使一个不懂医的人,也可足以明了。
对于中医 理论就应该持科学态度,其中的精髓,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其中的谬误,也要决不吝啬地摒弃。对于西医与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也同样要主动地吸收。如此使中医 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适应于临床需要。
  中医主要是从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的;西医则主要是从 微观入手的。从两种医学所用的思想特点、以及研究方法来说,西医知识恰好是中医理论的补充,是中医在微观方面认识疾病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医师 们已经越来越明了这一医学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中医的振兴,就要先大刀阔斧地从理论上开始推陈出新,以期创建在新时期适应临床的新理论。
我是主张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废除者。有人说,如果将中医废除了五行学说的话, 那么,中医的理论框架就会瘫痪。可以认为,如果一种理论阻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那么,理应废除这个理论,然后通过去粗存精的方法,来构建新的更适应临床需 要的理论框架。事实上,如果我们废除了五行学说这一千年中医桎梏,然后再现吸收西医之长,就会使中医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并焕发出她的勃勃生机。
五行学说是否需要从中医理论中废除,废除之后对中医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还是积极影响,应该如何应对其消极影响等,这都是中医学术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医学术界理应展开大讨论,以便为中医的发展扫平理论上的障碍。
中医为什么会萎缩?一言一蔽之,那就是某些中医理论不适应于临床需要,不能客观地表现出人体生理、病理等的本质,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诊疗活动。
中医理论就应该在前人的基础 上不断地既继承又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于临床需要。
五行学说,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是有贡献的,古人用这种方法探索有关医学问题,也是难能可贵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的提高、西医知识的引 进,很多生理、病理都已经明了,或正在明了,因此,五行学说已不适应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的需要了。五行学说这种僵化的教条思想,只能给中医后学以误导,也给巫学神术者假托中医以迷惑民众打下了伏笔,因此,五行学说,应该从 中医理论中剔除。
中医理论只需要阴阳学说,而不需要五行学说
中医的根本就是阴阳学说。无论解释生理、病理、诊断、养生保健,抑或治疗,都是遵循“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一根本大法来进行的。
然后因受寒、热、燥、湿四种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情志方面的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气、血、津液、神经传导等异常情况的发生。治疗方面,则根据平衡阴阳、治病求本等等原则,而采用相应的方法纠正这些偏差。
事实上,在临床中,无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只会给中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中医理论中除去五行学说,将会使中医理论更科学、更精确,同时在吸收西医知识方面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尴尬。
坦率地说,本人无意于标新立异, 只是想通过提出自己多年来在临床上的见解,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工作。
欢迎各位师长同道参入讨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2761&楼:
&于& 13:15 &发表
 楼主,你无须再继续散布你想当然的谬论了,你这一谬论已被我以前的帖子驳得体无完肤,网友们都能翻查到。你也搞不懂中西医的概念……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62&楼:
&于& 13:47 &发表
2805 楼: 自由鱼2 于
08:31:01 发表
最大限度上保持中医理论的完整性。
————————————————————————————
先生说得好!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63&楼:
&于& 14:22 &发表
传承传统医学,弘扬中华文化。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64&楼:
&于& 19:40 &发表
2806 楼: 武当弟子 于
08:43:53 发表
回复2802楼仁海中西医的帖子
你最好请教一下文言文专业的,文言文金水木火土在内经是如何解释的,我就请教过。
——————————————————————————————————————————————————————————————
请教过了,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哟。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65&楼:
&于& 09:02 &发表
我们知道植物的葡萄糖是叶绿素产生的,只有叶绿素的振动频率与某种光的振动频率一致时,才加工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葡萄糖,请问楼主人体生化指标是在什么物理条件下产生的?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66&楼:
&于& 09:05 &发表
回复2811楼仁海中西医的帖子
问一问是不是名词转动词。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67&楼:
&于& 14:10 &发表
葡萄糖可以在人体内有五种物质振动频率状态,有如金属振动频率的状态,有如水的振动频率状态,有如木的振动频率状态,有如土的振动频率状态,有如火的振动频率状态,楼主可以消灭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种振动频率吗?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68&楼:
&于& 14:16 &发表
葡萄糖可以在人体内有五种物质振动频率状态,有如金属振动频率的状态,有如水的振动频率状态,有如木的振动频率状态,有如土的振动频率状态,有如火的振动频率状态,楼主可以消灭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种振动频率吗?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69&楼:
&于& 22:00 &发表
武当弟子 :
祝小董有重大发现!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0&楼:
&于& 19:11 &发表
学医的目的是什么?是治病救人,不是为了诡辩,不是为了门派之争。西医如此,中医亦然。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1&楼:
&于& 19:09 &发表
作者:让我吃口饭 回复日期: 15:32:45 
  辨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短板,中医对病因的认识由于时代局限性是笼统模糊的。辨病是辨别病因,辩证是辨明疾病各阶段的病理机制,症状是病理机制的外在表现和反应。治疗必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现代科技使中药治疗更有针对性,促使并最终推动中医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得好!
  自古以来就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理论中的精髓所在。
  不知病,如何辨证?那是没有办法时的办法。知病,而不辨证,又如何描得准靶子?那是闭目射箭。
  因此,中医吸收了西医,将让中医治病更准、更精。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2&楼:
&于& 09:40 &发表
评中医教材中应该废除的有关五行学说谬论系列之一
  青岛市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一)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脤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图一)。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妁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图二)。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
   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纵的联系,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在纵的联系方面,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等。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温,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
   在横的关系,就是各类事物之间,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关系。
   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所以在治疗时除对某脏本身的病变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其它脏腑,进行全面调治。(金匮)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又有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即是根据这种道理而确立的治疗原则。如肺气虚,可以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的道理,用温补脾土的方法来治疗;又如肝火太盛,也可根据木生火,实则泻其子的道理,用清泻心包火的方法来治疗。
  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如事物的特性与木的特性相近,则归属于木,而与火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则归属于火。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及人体等可分别归类如下:
   自然界
   人 体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
  古代无非是想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界事物、以及人体诸脏器生理病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但这种科学解释是粗浅的、原始的。在古时,人们运用这些理论,是人们与迷信做斗争的表现,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而现在我们仍然用之,那只能说明今人是如何的崇古、幼稚、愚昧和不可理喻。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3&楼:
&于& 12:50 &发表
叶绿素不能产生葡萄糖,不一定就是叶绿素的问题,有可能是温度的变化引起的。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4&楼:
&于& 12:51 &发表
回复2818楼仁海中西医的帖子
请问楼主转氨酶的升高是不是说明就是肝脏的问题?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5&楼:
&于& 16:56 &发表
什么叫“五行学”啊???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6&楼:
&于& 16:59 &发表
2819 楼: 仁海中西医 于
09:40:05 发表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评中医教材中应该废除的有关五行学说谬论系列之一
  青岛市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
  古代无非是想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界事物、以及人体诸脏器生理病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但这种科学解释是粗浅的、原始的。在古时,人们运用这些理论,是人们与迷信做斗争的表现,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而现在我们仍然用之,那只能说明今人是如何的崇古、幼稚、愚昧和不可理喻。
既然承认“这种科学解释是粗浅的原始的。”也就是承认古人对五行学说是一种科学解释。那么所谓粗浅,所谓原始,和什么作比较出来的?在仁海中西医先生的心目中有更精深,更现代的解释吗?如果有应该拿出耒。既然没有,这岂不是废话!
古人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必然是为了说明生理病理及辨证论治的需要才引入的。所谓和迷信做斗争,没有具体事实岂不是无的放矢的空话!假话!
既然古人对五行学说,“是科学的解释”又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又能说明“诸脏的生理病理及相互联系及影响”。那么今人继续应用它又有什么不对?根据什么得出今人“崇古、幼稚、愚昧、不可理喻的,”谬论,并且大声疾呼要废除?这不是既无因果关系又无逻辑关糸的鬼话,和扯淡吗?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7&楼:
&于& 17:53 &发表
那家伙自己说啥他都不知道,你跟他鬼扯呢?
自以为是 藐视古人。
嘴巴推崇张大圣人,实际呢,是污蔑他 诋毁他。
都是被洋鬼子搞掉根的假货,脚软着呢。
不是小看西方科学技术,在生命领域,跟古人比,他们还是幼儿园水平,认字水平。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8&楼:
&于& 18:20 &发表
评中医教材中应该废除的有关五行学说谬论系列之二
    青岛市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五行学说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
  胆汁郁积后,肝胆管内易引起发热,有热蒸发水分即伤阴,而与肾无关。同时,滋阴泻火本来就是阴阳相互消长的问题,而与五行学说无关。更何况,肝胆汁郁积发热,只靠滋阴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根治方法,就是应该利胆汁,使肝胆管内胆汁稀释、流畅,以消除肝胆内的郁热,并能疏松肝内组织,而从根本上杜绝肝病的发生。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
  温肾补脾的说法也不恰当。
  胃肠内温度不足,不能使消化食物的菌种最大限度的生长繁殖,自然影响了食物的发酵,从而影响了对食物的物理消化与化学消化,自然也就影响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这里与肾也无关,而事实上,一切能促进人体机能旺盛的药物圴有或大或小的该类作用。
  3.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
  水能否四布,主要是肾脏的肾小管与集合管对原尿中有用水分的重吸收作用,也就是人体对水分的重分利用率。
  而金水相生治法,只是说明肺阴虚,再加上肾对水分的重吸收不足所致。因此,与五行学说无关。
  4.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
  所谓军队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人人皆知。而人体的所有脏器,都需要消化系统及时供应补充营养。每个脏器圴不例外,岂单独肺需要?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79&楼:
&于& 19:29 &发表
评中医教材中应该废除的有关五行学说谬论系列之三
    青岛市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
培土制水法,说穿了,就是调理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营养肾脏,从而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使人体合理地对利用水分,增强肾脏对水的新陈代谢能力。
这无需五行学说来解释。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
肝病后如何疏泄?最有效的疏泄方法,莫过于利肝胆汁,而伴热者清之,伴寒者温之可也。并让病人生活规律,使胆汁尽量按时按需排泄,从而既可免生肝病,又可免生胃肠病。
如此,何必用五行学说晦涩地强加解释?
3.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
泻南补北法,更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所在,哪里与五行有关联?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
或情志不遂,胆汁郁积而生热,热灼消耗水分而伤阴,加之患有肺病者,肝肺并治亦未尝不可。而清热药物通过消化道或静脉输入之后,即运送到全身,哪里有热,就能清哪里,全身尽然,岂独肝肺两脏?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2780&楼:
&于& 10:40 &发表
国家973计划“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成果(上): 中医五行学说发展史
更新: 来源:中国中医论坛 作者:萧铁 【大 中 小】
[这个贴子最后由萧铁在
01:24pm 第 1 次编辑]
上周在书店发现这本《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 - 从五行到五脏相关》, 这是我第一次在书店见到国家资助的中医研究成果专书, 如获至宝, 刚读完上篇, 现把上篇结论部分OCR下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查看图片详细信息正在读取此图片的详细信息,请稍候 ...
先稍为介绍一下, 此书主编为邓铁涛和郑洪, 副主编为刘小斌、邱仕君及邓中光, 由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年9月首版. 全书分上下篇, 分别为“中医五行学说发展史”和“五脏相关学说引论”. 上篇占全书的四分三, 分成五章(下面括号内的各章提要是根据书中内容以我的理解写成, 如有错误, 与原作者无关):
第一章 体系建构: 起源和秦汉时期的应用
(从《洪范》五材的分类配属进化到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的五行间的生克关系, 系统初成. 最初五行与各种物事的配对有过多种不同的方案. 在《内经》以前, 木火土金水与脏腑的配对有文献根据的至少有4种, 之后直到宋时仍有人提出不同方案, 但肝心脾肺肾的配对最后固定下来, 主要是中医的实践, 这或可从郑玄注《月令》里谈到这种配对时说"若反其术, 不死为剧"可见端睨. 另一方面, 《内经》虽然广泛应用五行生克作为一种思维中介来"说理", 但其应用并没有统一的规律;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五行学说的地方也不多. 故五行学说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分类架构以汇总实践经验, 后世比附五行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 )
第二章 演绎探验: 三国至宋、金、元的发展
(此章从哲学、道教丹道及医家三个方面讨论五行学说在此一时期的发展. 哲学方面, 主要受术数(包括算命)及宋明理学的影响. 在医家方面, 通过对晋唐时期的《脉经》、《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和《外台秘要》, 以及宋金元时的《小儿药证直诀》、《素问玄机玄病式》、《脾胃论》和《相火论》等名著的讨论比较, 较详细地考察了五行学说的应用/发展情形, 主要聚焦在以脏腑作为疾病归类、分证体系以至病机探索的纲领.)
第三章 反思辨理: 明清嬗变与近代论争
(明清时期医家对致病机理更为重视, 有两个重要趋势: 一是更多地直接以脏腑间的关系来解说, 二是出现大量五行间关系的新学说. 前者包括命门、肝肾同源和心肾不交等新说. 后者包括"五行互藏", "五行颠倒"(倒生倒克), 以及对生克本义和本身之序的讨论. 颠倒说逻辑上已是生克说的全面否定, 五行学说发展到这一步, 至少已说明这一学说无论如何大修小补, 已经很难用来解释、更遑论指导临床实践了. 此章最后一节扼要简述了鸦片战争后至解放前, 学术界批判五行学说的主要论点, 以及医学界对五行存废之争的正反双方的主要观点/意见.)
第四章 存改之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学科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 哲学界一般认为中医里的五行学说是[自发]唯物的、有合理成分, 提供了一个从整体上去把握人体健康的架构; 但又有严重机械化的倾向、不够科学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此章也扼要简述了至改革开放前, 医学界对五行存废之争及政府政策的几次反复. 八十年代以后, 一方面是存废之争继续, 另一方面是对五行多学科研究的开展. 后者包括潘卫星和张维耀分别从方法学和证伪、概念逻辑层次的研究; 祝世讷、杨学鹏、杨俭华、何裕民等人从系统论/模拟技术方面的研究; 以及潘卫星、胡化凯、戴永生、蔡永生等进行数理论证, 和郭茂荚、高也陶、张启明等的数学模型工作. 但中医的五行, 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系统, 故这类系统/数理模型的研究对中医临床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解析
(此章把上述各章的内容总结归纳为五行学说及其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展开讨论. 下面是此章的最后一节的全文: 五行学说的变革方向.)
======================================================
五行学说的变革方向
近代,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中,整个传统社会的知识背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西方自然科学传人中国,其中所贯彻的逻辑思维遂以科技文化为载体,一点点地改变着民族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要求科学理论体系应当能够以逻辑系统来表达,而逻辑过程中的证据应当以实验或数理为基础,这样才是科学。中医在这样的知识观中遇到了问题。当然,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科学有不同模式,尽管表述不同,其实中医同样是经过实践验证而来的,同样是可以重复的,也是真正的科学。但是,如果理论内部的分歧和逻辑上的松散不加以变革,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医的科学性,也难以适应现代理性的要求。
在中医理论系统中,五行子系统的变革应为首先要务。
一、从科学进化论看五行的变革
在历史上,依据和运用五行学说,对临床也是有帮助的。就像干祖望教授指出的,中医并非时时应用五行,但有时候五行学说确实为医家提供了思维指导方向。邓铁涛教授曾有类似的例子。例如他曾治一位患者,患中心性视网膜炎(久治末愈),诊其面色少华,舌有裂纹,苔有斑驳,脉细尺弱,诊为肝肾阴虚,处方用杞菊地黄汤加龟板、鳖甲。服药数月至春而愈。邓老根据肝开窍于目,木旺于春的理论,嘱患者交秋应继续处方服药。患者不信,秋末冬初眼病复发,辨证仍属肝肾阴虚,照前方服数月愈。翌年夏末患者即来复诊,虽眼病未见复发,仍予前方改为丸剂,服药至冬末春初。第三年秋又续服丸药,第四年后未再服药,至今六年未见复发。邓铁涛述:“我是根据肝开窍于目、木旺于春、金旺于秋、金克木、燥气伤阴等生克之理来推断的。”
又像《金匮要略》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为医家所遵用。这些说明五行学说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作用。当然,其成功的背后,应该是另有医学道理。正如陆渊雷论 “肝病传脾”所说:“肝病是何种病?脾病是何种病?肝病又何以必传脾?若谓肝木、脾土,木能克土,则颟顸塞责,不足厌学者之望也……肝传脾者,乃谓忧愁郁怒,足以阻滞消化耳。”
五行学说虽然有一些成功概括临床事实的例子,但并不能证明应原封不动保存五行学说。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哲学的科学进化理论对我们的认识很有帮助。
波普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对于科学理论而言,证伪是必备的,而证实则是不可能的,证伪和证实具有“不对称性”。当然,波普的证伪主义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严格按照他的理论作为“科学划界标准”,以人类对世界目前的认识程度,几乎没有什么理论能够被称为“科学”。波普本人就是这样,他除了少数像数学、物理学那样可以完全用数学形式运算而得到严格的证伪的学科外,把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各种社会科学等通通都认为不是“科学”,所以拉卡托斯称他为“独断的证伪主义”。不过证伪作为一种方法论仍然是非常可贵的,至少,它确立了证实是不可能的观点,并且使我们对反例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反例有足够的数量,或有足够的重要性时,证伪就成立了。
五行生克学说指导解决过一些临床现象,但并不能证明它完全合理;相反,存在不适用五行生克来解释,甚至与五行生克规律相反的治疗案例,这些反例的作用更重要。它表明,在五行学说所要指导的领域内,还有许多现象是超出五行学说的解释。分析反例时,我们又可以进一步运用拉卡托斯的“理论核心与保护带”的观点。例如,五行学说为了解决反例,覆盖更多的脏腑关系情况,提出一系列的补充性理论作为“保护带”以增强五行学说的解释能力,如“乘侮学说”、“亢害制化”还有后来的五行互藏、五行颠倒等新理论。但即使有这些辅助理论,也仍不能赅尽五脏关系,许多问题仍难以解释的。如水火既济,就不得不借用易经理论。从发展到今天的中医学状况来看,中医脏腑学说中有关五脏关系的内容,远比五行学说及其保护带所能解释的更丰富。另外,后期像“五行颠倒”这样完全与五行基本理论相悖的学说,已不能再认为它是“保护带”了。所以,从科学理论进化的观点来看,五行学说到了需要证伪的时候。
所谓证伪,意味着进化和取代,要有“竞争性理论”,而这个新理论当然应该是更全面的理论。用科学哲学的话来说,它应该既能说明原来理论所能解释的得到实践证明的经验事实,又能对原理论不能解释的反例给予说明。所以,证伪绝非一概否定五行学说那么简单。正如德国哲学家福尔迈所说:“新理论之所以得到承认,正是因为它具有的说明价值,要高于从前的理论。于是,科学的发展,趋向于应用范围的拓宽,趋向于更广泛的理论,普遍的规律,统一的描述……较新的理论能够 (或应当能够)模拟旧的理论——就其被证明为适用的而言。于是,旧理论的概念和规律,也应当有可能在新理论中得到界定,以及从新理论中得出来,只要它们在说明经验事件方面被证明是有意义的。”
因此,新的理论应该能提出更符合实际情况,既能包含五行学说所涵盖的临床理论,又比五行学说指导范围更广的
(未完,接下)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69952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当前可输入字数:50)
&上传单张本地图片 许可格式:jpg, gif, png 许可大小:小于1024K
&&&&更多功能
通过论坛短消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