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城区天气中医内科,一名老中医,瘦高个,叫什么名字? 医术很高

  作为“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的核心专家,王竹民教授精通中医“精气血阴阳”辨证论治,擅长望闻问切,行医40余年,经他用中医中药治疗的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康复患者数不胜数。

  有人曾动情地说,像王竹民这样的好中医,就是一所医院,诊脉三指,胜过西医大大小小的仪器设备检查;跑几个大医院联合科室也解决不了的慢性病、疑难病,他开一些中药方子,很快就能见到奇效!

  在患者的心中,他就是“华佗再世”!不管他认不认,口碑就树在老百姓的心里!

  面对患者的感激与赞誉,王竹民教授却谦虚地说:是中医之术,让我如虎添翼;是中药之功,让我药到病祛。好中医把的不是脉,是人体精气血阴阳;好中医不是在用手把脉,是在用心把脉!一

  采访王竹民教授,自然要说到中医的标志“切脉”。王教授张口吟道:“浮而无力即为虚,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无力即是弱,微沉有力是为实……”

  王教授说,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切脉,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晋朝产生的《脉经》专著,记载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经相当完备。其实,早期的脉诊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部位,后来逐步简化,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寸、关、尺”三部。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寸口”,却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窗口!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属不同的脏腑,反映相应的脏腑病变。右寸为肺,右关为脾胃,右尺反映肾,左寸反映心,左关为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中医虽然没有西医那样先进的仪器和化验,但真正的好中医,依然可以通过切脉,结合“望闻问”三诊,明断病情,辨证施治,全面调理,就能药到病除,延年益寿。二

  中医“望闻问切”中,其中切脉,体系复杂,脉象繁多,最为神秘。《西游记》中有一个镜头,就是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悬丝把脉”。笔者就此请教。

  王竹民说,“悬丝把脉”其实是古代中医渲染的神秘色彩。但是,古书上又确实有这方面的记载,清朝太医为皇宫贵族看病有时用“悬丝把脉”,但这只是形式,根本上还是靠“问而知之”,通过询问皇宫贵族的侍从,太医已经将患者的病情了解清楚了。丝线是不可能传递脉象的,只是道具而已,而且把脉还有举、按、循等不少指法,只有这些指法到位,才能感受到脉象的方方面面,才能对脉象作出正确判断。三

  王竹民教授出生于河北一个中医世家,但他从小并不喜欢医学,学医是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才走上了行医之路。说起这些往事,王竹民教授感慨万千。上高中的时候,父母为了让自己学医,经常不厌其烦地说,学医,说大了,救万民于病痛;说小了,自己一生有个稳定的职业。孝顺的王竹民遵从父母的意愿,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

  临行前,父母对他说:治病救人,人命关天,一定要有真才实学,绝不可一知半解,误病一时,可能害人一生!

  王竹民谨记父母的告诫,上大学后学习非常努力,六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分配到当地中医院工作,这让他有机会认识到更多的中医大家。在工作期间,他虚心好学,时时向老中医请教把脉下方之术,经过多年的实践学习,他已经精准掌握了浮、沉、迟、数、虚和实脉等28种常见脉象,下药功力也是非同一般。

  毕业工作后,他虚心请教,中医把脉下药功力突飞猛进!在治疗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方面,下药独到!四

  有一次,一位哮喘病患者前来就诊。进门后,发现是个年轻的后生坐诊,先是一愣,随后问道:“我想找专家治病”。

  王竹民微微一笑说:“无论你找谁治病,最终还是想把病治好,你的病,我肯定也能治好! ”

  患者半信半疑地让王竹民把脉。切脉之后,王竹民给患者却开出了治胃病的成药和其他辅助中药。患者有点不高兴地说:“大夫,你不是诊断错了啊?我以前去医院看病,都是挂呼吸内科,开的都是止喘治肺的镇咳药、止喘药、消炎药和活血药,你却给我开的是胃药! ”

  王竹民微笑着说:“你以前吃那么多的镇咳止喘药、消炎药,病好了没有啊?放心吧,只要您遵照我说的方法去服用,要不了三个月,你的不适症状就会消失,病情好转。 ”

  果然,三个月后,不仅哮喘症状好转,就连以前胸闷气短、头晕耳鸣、消化不良、腰酸腿软等不适症状也消失了。

  一年后,这位十多年都未能治好的哮喘患者,手捧锦旗,专程前来感谢王竹民。五

  对于这个病案,虽时隔多年,王竹民教授还是记忆犹新。当时通过切脉,患者的病根不在肺,而是脾胃失和,脾不生血,血不养肺所致。而我给患者开的这些中药,一是以健脾养胃、补气血治本,二是散寒祛表可治标。如此对症下药,病情好转是水到渠成的事。

  仅从这一个病案,就足以见证王竹民扎实的中医学功底深厚。

  王竹民教授是凭借着攻克慢性疑难杂症的名气,口碑相传,许多患者慕名而来,更有许多患者不远千里前来求治。随手翻开王教授办公桌上厚厚的病历档案,再抬头看看挂满家墙的一面面锦旗,无不讲述着医患之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六

  有一天,王竹民教授接诊了一名脑梗患者,患者患高血压30余年,从2003年5月开始,先后出现三次脑梗,失语、偏瘫、大小便失禁。病人先后去北京多家医院求治,但均不见效,之后家人听说王竹民教授擅治疑难重病,满怀希望带其来就诊。

  王教授定关切脉,望闻问切,沉思良久,开出“灵芝益寿方”,配“养心方”。令人惊讶的是,三个月后复诊时,患者头晕症状消失,血压开始下降,王教授让病人坚持服用上次所开药方,又开出了红枣、枸杞、山楂等多味中药,让病人泡茶喝,且叮嘱病人减半服用治疗脑梗的西药。九个月后,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好转。一年后,患者已能够自己坐着吃饭喝水,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被医院判定了死刑的脑梗病人,而王竹民教授却用中药创造了一个康复奇迹。七

  对此,笔者深感王竹民教授医术精湛,药到而起沉疴。王竹民教授却说,病人以生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丝毫马虎不得,为医者,医术必须精益求精。

  王教授说,这个病案的精妙在于,望闻问切后,发现患者有精失衡、气血失衡以及阴阳失衡现象,特别是气血失衡严重,故给病人所开的药方中,以补气血为主,辅以补精元和调阴阳,通过一年左右治疗,病人补足了精元和气血,调和了阴阳,扶正了五脏,病情自然好转。

  高明的中医大夫,通过“望闻问切”,明晓病机,从“精气血阴阳”辨证施治,有时下药看似偏颇,但却是对病情通盘考虑,自然是治一个,好一个。王教授即是如此。八

  有一名患者,患老慢支和前列腺增生10多年,先是看西医不奏效后,又看中医,但仍无济于事,后听说王竹民教授擅长治疗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特地前来求治。

  王教授切脉问诊后,给病人开出了“灵芝益寿方”和“参茸三肾方”。而病人看到药方后,也不拿药,问王教授:“这些药好像不是治前列腺病和老慢支的,这行吗? ”

  王教授反问道:“你以前吃治前列腺病、老慢支的药,哪一种病治好了?你这两种病,是气血失衡,精失衡和阴阳失衡引起的。中医治病,重在求本。这几种药,气血双补,补气固本,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益肾添精,调和阴阳,扶正五脏,调理你出现的七大失衡,平衡机体,不仅很快会解决夜尿多,尿频尿急尿痛的问题,还会把你的老慢支治好! ”

  病人将信将疑地拿药离去。而半年后,这位患者欢天喜地前来复诊,自述除早晚偶尔咳嗽之外,呼吸顺畅了,天气变化,也不咳不喘,而且前列腺病完全好转了,起夜次数由原来的五六次,减少到现在的一两次,腰上有劲了,就连搁浅多年的夫妻生活也大为改善!九

  糖尿病是极难治疗的慢性病之一,但在王竹民教授这里,却有比较好的法子。有一次,王竹民教授的门诊来了一位患有十余年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忽高忽低,一直不稳定,虽然降糖药不离口,但还是出现了冠心病、视力模糊、失眠等糖尿病并发症。病人先后去几家医院检查,治疗方案都是让注射胰岛素治疗,而患者怕产生依赖,前来找王竹民教授诊治。

  王竹民教授把脉问诊,四诊合参后,便开出“灵芝益寿方”和普通的二甲双胍。

  令人惊奇的是,三个月后,这位病人不仅血糖稳稳地降下来了,且原来出现心慌气短,浑身乏力,视力模糊等并发症也开始减轻。后王竹民教授又多次更换良方,一年后,病人不但血糖完全恢复正常,就连多年顽固性的失眠也不治而愈!十

  王竹民教授解释,这个案例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对这位患者望闻问切,发现该患者气血失衡严重,伴有阴阳失衡。虽说病人气血失衡,但血糖居高不下、降糖药产生耐药性,其实又是阴阳失衡的表现。所以我开出的这些中药,虽然和降糖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药方不仅补气血,而且调阴阳,还滋养先天之精,故解决了患者对西药降糖的耐药性问题,原来需要打胰岛素的,现在吃普通的降糖药就管用了。而患者出现的冠心病、视力模糊和失眠等并发症的解除,其实是通过中药方剂的调治结合,体内脏腑先天之精充盈、气血调和和阴阳平衡后,并发症自然好转。十一

  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笔者不禁叹服:“王教授,您是"脉诊神医"啊!”

  王教授淡淡一笑,说,我之所以能治好几个“小病”,关键在于我对中医“精气血阴阳”的辨证精准把握,通过望闻问切,明断病机,依据“扶正五脏、调理失衡、平衡机体”的理论,运用中医“五正平衡疗法”来下方抓药,因人施治,并通过中医调治结合的优势,所以才一次次见到奇效。哪有说是号号脉就有这样的神通?单靠脉诊,诊不出病。脉诊的技巧主要不在于切脉本身,而在于你能不能做到很好地进行四诊合参。

  中医老祖宗有句话“通过望诊就能看出病来的是神医,通过闻诊就能看出病来的是圣医,通过问诊就能看出病来的是巧医,通过切诊就能看出病来的只能叫工医”,上古名医扁鹊“望诊”看病,所以是“神医”;我们这些普通医生“切脉”看病,结合四诊,所以是“工匠级医生”。明代医学家李中梓说,“从古至今,不管是多么高明的神医圣医,都没有仅仅凭号脉就能够确诊疾病的,而一定要同时依靠望诊、闻诊、问诊三种方法”。十二

  王竹民教授说,现在中医医院西化,中医西化,全然忘记了中医的精髓就在于“望闻问切”,在于“精气血阴阳”辨证。

  王竹民教授说,中医认为“十病九失衡”,身体虚弱、正不压邪是百病之源。中医在明断病根上,并不比西医差,特别治疗中老年慢性病,确切地说,比西医更胜一筹。

  有人说中医不如西医科学,这种观点极其错误。中医治病,看似同一种病,但对每一人却是下药不同,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变化无穷,其实更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十三

  采访临近结束,笔者问王竹民教授,中医“精气血阴阳”失衡都有哪些症状,普通患者该如何自我判断呢?王竹民教授提笔写下了“精气血阴阳”失衡的一些主要症状,读者朋友可以自我区分:

  精失衡:面色无华,耳鸣失聪,精神萎靡,疲劳不堪,毛发枯萎,牙齿松动脱落,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小便不畅,遗尿便溏。

  气失衡:语言低微,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

  血失衡:手脚麻木,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形体消瘦,大便干结,神疲乏力,头晕耳鸣。

  气血失衡:面色憔悴,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咽喉干痛,便秘腹泻,妇女经水不调、带下。

  阴失衡:口干舌燥,双目干涩,五心烦燥,潮热盗汗。

  阳失衡:畏寒怕冷,心胸憋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男性功能障碍,咳嗽哮喘,消化不良。

  阴阳失衡:身重乏力,四肢麻木,小腹疼痛,眩晕耳鸣,关节抽搐,急躁易怒,腰冷酸痛,虚烦失眠,骨蒸潮热。

  王竹民教授常告诫来找他看病的患者,年过五十无小病,出现这样那样的症状,就要找大夫看看,但最好是看中医。比如莫名的头晕头疼,查不出原因的腰酸腿疼,心慌胸闷,失眠健忘……而这些症状有可能是大病的前兆!此时去医院,大多查不出原因,而通过中医望闻问切,通过中医中药调理,不仅很快能够消除这些症状,而且可以防止小病发展成大病。1、文中所提灵芝益寿方,制法为灵芝、三七、桑寄生及保密药材,研成细末并提取;何首乌、人参、五味子分别研成粗粉并提纯;黄芪、淫羊藿、丹参及剩余桑寄生煎煮浓缩成稠膏。将上述稠膏与提取物秘法炮制后,装入胶囊即得。

  2、在王竹民教授看来,中药古法炮制可以确保中医遣方用药。炒、炙中要避免溢出锅外、成品不能烧焦、颜色要正,期间,需要通过“眼看、手摸、口尝、闻味”来精准判断;制备灵芝益寿方的时候,车间青烟缭绕、药香芬芳,锅铲碰撞之声听来分外悦耳。

  3、想进一步了解中医“精气血阴阳”辨证施治和“五正平衡疗法”的读者,青岛市内可拨打:5咨询。如属患者,可预约获得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五正平衡疗法”专家王竹民教授的亲自接诊。

  4、王竹民教授正式进驻全国巡诊青岛站时间:2014年04月26日至4月30日。现开通电话预约报名,由于患者人数众多,王教授每日接诊仅限20名。专家预约电话:9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市历城区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