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脑总是不停的想事情把自己想成别人,而且这种思想不能控制,我是不是得了心理疾病啊

原标题:【怡一佳心理】真实就是幻觉的破坏者

假想的人和控制者的意见总是保持一致的。他们如此密不可分。好像控制者希望那些他们想亲近的人,遵从他们的想法一样。

无论是工作场合还是家庭,服从将扼杀创造力

许多控制者,希望其他人跟他们的意见保持一致。要确保意见一致,最好的方法是和其他人结合起来,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去反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只是结合起来反对变化本身。为了抵制变化而结合起来可以严密控制现状,使它们保持不变。

一致性就像胶水一样,将很多人的现实粘连在一起;而一致性联系,就像是分离的海洋上的救生艇。它们使一致性团体确信:事实上,他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尽管如此,一致性联系也受到不断的威胁,有许多途径可以让小船摇摆不定。比如说真实性所引发的不一致,随时都可能以新的意见、新的兴趣、新的事业和新的生活方式体现,结果就会威胁到团体对现实状况的控制,显然也会破坏他们之间的脆弱联系。一致性联系使人们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深化了幻觉的影响力。从家庭关系一直到同事关系,在那些受幻觉控制的人中,一致性关系十分盛行。

当幻觉突然降临到某个家庭——将其粘合起来抵制变化时,一致性联系可以把家庭团结起来,只不过用的是逆向方式。如果有家庭成员不接受大家的共同协定,毫无疑问,家庭的控制者就会用排斥、断绝关系、拒绝或者体罚威胁。可以说,对于家庭极权主义者来说,一致性(服从)是必需的。

一致性联系还可能在工作场所出现。当一致性(服从)优先于创造力时,受到独立倾向威胁的控制者,会对不遵从行为,产生特别的恐惧。其他人的想法、意见、开放性和创造力不仅仅与他们的控制关系对立,而且也威胁到他们的一致性联系。因此,表达新想法和新观点的人,可能会遭到忽视、嘲笑,成为敌视的对象,或者有人会直接告诉他要服从一致性。

理查德是一名高科技专家,已经受雇于一家大公司将近20年了。

一天,他打电话告诉我,已经同意调到另一个地区去工作。

他和他的家人穿越整个国家,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

不久以后,他又打电话告诉我,上班的第一天,就被上司的话惊呆了,“在这个公司,服从比业绩更重要。”

他工作的质量和创造性曾经为他赢得赞誉,这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现在,这些好像都不太重要了,至少在这家公司是这样。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方式,他被告知只要保持现状即可,似乎这就是规范。

为了获得维护真实的自由,理查德付出了代价。他离开了那家公司,又穿过大陆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找了一份新的工作。

当多数人都想保持现状的时候,维护真实的风险变得更大。

伽利略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我们都理解错了。太阳并不绕着地球转,相反,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伽利略的发现证实了以前的观察。但是,占据优势的宗教权威,却要求伽利略收回他的发现,因为他的发现和宗教权威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他们不仅规定人们应该如何做、做什么、错在哪儿了,他们还想去规定宇宙该如何运转,该做些什么。通过虚幻的方式,他们觉得自己和上帝(他们所想象的上帝)结合在一起,共同来对付伽利略。

他们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因为这会威胁到他们的权威身份,危及到他们的一致性联系,影响到他们彼此间以及跟上帝之间,用以对付那些异端的结合。

伽利略不愿屈从,因此受到了宗教审判所的审问,他被强迫放弃自己的思想,并且遭受痛苦的折磨,严重的创伤使他在9年后去世了。他的思想威胁到了当时权威对现状的控制,所以他被认为是反上帝的。

暴乱产生的根源,来自于暴徒瞬时的一致性联系

一致性联系中惹人注目的例子就是“暴徒心理”和“信徒崇拜”。这些恐怖事例表明,在缺乏理解而充斥着敌意的情势下,强制力是极其有效的。

当一群人为某个目的所驱使时,总是会攻击其他人。最能精确而明了地表明一致性联系的是,暴徒心理——示威者的一时冲动,使简单的抗议变成了一场骚乱。

在暴徒心理状态下建立一致性联系,最快也最容易,没有比暴徒心理更显而易见的奇怪现象了。幻觉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成功,几乎不会遭到抵制。思维一致并且诉诸武力的暴徒心理,似乎提供了一种即时解决孤立问题的方案。其诱人之处不仅在于对及时性联系的承诺,而且还有对“正当性”的集体共识。

最需要的就是催化剂了。只要有一个人打破一扇窗户,或者扔出去一块石头,那些抱着“我来对付他们”心理的人,就很容易加入进去,一场暴乱也就发生了。类似的是,群体斗殴也很容易爆发。一个人撞了另外一个人,有人回击了一下;有人皮肤是深色的,有人皮肤则是浅色的;有人说本地话,有人则说外地话。没有关系,在那种紧急状况下,差异总是很容易被发现,幻觉也会及时发挥作用。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种特殊的结合情况:通过高度组织化形式结合起来的人们,他们一般不会反对其他人,反而为了支持其头领反对他们自己。

邪教中的控制关系,使信徒唯教主马首是瞻

邪教的组织最为严密,而且完全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教主是最主要的控制者,他们为信徒规定了一切相关的意义、目标和功能,甚至还决定信徒的生命。他对所有的决定都有最后决策权,甚至包括私人决定。

结果,教主成了信徒自身,就像声名狼藉的邪教“天堂之门”的马歇尔艾伯怀特那样。在艾伯怀特的诱导下,教派成员加入进来就是为了进行集体自杀。

像所有的教派领袖一样,艾伯怀特建立了对追随者严密的控制关系。他们就是他的虚拟对象。他知道他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且他感到他的“正当性”不断得到确认,因为他的信徒们甚至可以追随他去死。

当信徒们失去真实自我后,被迫和虚构的自我建立联系,教主就是他们自我的模型。换一句话来说,一个人失去真实自我后,教主就变成了他的“自我”。为了维持对整体的控制地位,教主们建立了严格的一致性,他们操纵教派成员,强迫他们顺从。

就像我们看到的控制者一样,那些教主给他人下了定义:他或她“知道”其他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做些什么,并且像上帝那样规定他们的言行。最后,信徒们既失去了本性,也不能把握自己。

有人问原“天堂之门”的成员、自杀行为的惟一幸存者,他是否打算引导其他人加入邪教,他说,“我们甚至都无法引导我们自己。”

就像拼图游戏的每一幅图片一样,教派领袖和信徒结合起来组成完整的图画。但是,这幅画是看不见的。它只是心理上的一幅画:一种最高程度的控制关系。

老资格的教派成员可以代表教主成为控制者。为了压制新的成员,他们采用削弱、轻视、侮辱、攻击、降格、贬低身份等手段,企图严重侵蚀他人的现实结构。他们这么做通常不是为了毁灭其他人,而只是要把别人转变成虚幻的人——和他们意见一致的人,这样就能够和他们一起进入虚幻世界。

过了一段时间,新教徒和准教徒们在系统的训练下,会失去自我联系。就像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或处在残酷虐待关系中的其他人一样,他们的交流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他们被人监视,一旦有分离的倾向,就会受到处罚。他们被无情地强迫成为虚幻的人群,被塑造成虚幻的人,生活在教主建立的虚拟世界中。

如果信徒的训练是成功的,新信徒和准信徒会对自身产生怀疑,因而接受教化。事实上,如果他们的信仰系统和个人现实被打碎的话,信徒训练者,特别是教主,就会来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于是,信徒现实和一个新建构的信仰系统,将会取代原来的个人现实。信徒就是经过这个过程被训练出来的。新成员必须相信他们是“有罪”的,因此,他们的教主——权力滥用者——就会按照规定好的行动计划“引导他们去赎罪”。

通过教化、洗脑和日益增加成员间的压力,新信徒和准信徒,会把原来脆弱的个人联系,转变为坚固的信徒间联系。最后,他们就建立了三重联系:反对他们自己的彼此间联系,和教主之间的联系,还有共同的一致性联系。

我曾经获得一个特别机会,约见了一位女士,她在25岁的时候脱离了教派。她那非凡的勇气感动和激励了我。她觉得自己那段恐怖的经历十分有意义,并且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当她向我叙述她的故事时,我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我明白了,控制者对他人思想的控制,就是对他真实的自我不断攻击。

下面就是有关那次会面的一些情况。请注意,教主可能是男的,也可能是女的,只是在这个案例中教主是个男的。

这个教主似乎拥有特殊的本领——一种其他任何人都不会拥有的本领。他对这一点很有把握。他的本领似乎来自于耶稣、上帝或者外星人。好像他的本领就是一个神话,只不过在他这里转为现实而已。

听说只有这种本领才能拯救自己,也只有他才能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他还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他们是什么身份,应该怎么转变等等。他自己则是不容置疑的。盲目自信和对别人的劝教使得他成功地创立了教派。

隔离是主要手段。信徒们不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虚幻世界”中。他们和外界联系极少,甚至不允许发生联系;他们被教化得对“外部世界的人”产生恐惧。他们没有任何参考和对比,不知道我们的现实世界和他们的信徒世界有什么差异。

信徒们被强制要求服从教主的训导,否则他们就会遭受可怕的惩罚:他们会被驱逐出“这个世界”,重新回到被教主拯救出来之前待的地方,再也没有人来帮助自己对付“恶魔”了。

规则极其严格。成员们可以居住在自己家里,但他们的衣着、开支和活动都必须得到教主的批准。他们不仅和外部世界是隔绝的,而且他们内部也是一样,彼此是孤立的。他们被训导,自己是不可能知晓真理的。

有个特例,在另一种教派里面,信徒们听说真理,会通过某种神奇的方式到达他们身边,而且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这个现象。这种教派诱导信徒,使他们深深陷入对以前的回忆之中,这种回忆产生的感觉会使他们变得软弱无力,不再注重现实生活,从而完全处于教主的控制之下。

信徒们必须向教主坦白他们所有的思想,这是为了表示对教主绝对的忠诚。坦白秘密可以被看作是对教主的某种特定支持,它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主。

没有人有知心朋友,成员们的信件和报刊都是受到监控的,他们的谈话将受到详细审查。一般来说,私人空间是被禁止的。

教主可以去任何一个家庭,睡在任意一张床上,到任何一个地方,而且,他的这种侵扰是被信徒们接受的,因为他和他们的“联系”已经赋予了他这样做的权力。

教主“闯入”每一个信徒的脑中,声称这是上帝的旨意。他要求了解每一个人的秘密,并且会利用从其他成员那儿搜集到的信息:他看上去好像是无所不知。

极其荒谬的是,没有信徒会认识到他们的团体是个邪教。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挑选出来的,是“内部人士”,只有他们才有幸通过教主得知来自“人类以外”的秘密,并获得一些拯救生命的本事。

下面是我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前教派成员会见记录中的一些摘要:

教主会无情地击垮其追随者的心智边界……

我们不能表露出任何感觉,不可以通过我们自己了解到任何信息……

我们不可以说“不”,也不太可能说“不”。哪怕是一个孩子,也会因为说“不”而遭到秘密的严厉处罚。我们都怕毒打……

我们习惯于在自身以外寻求安全和指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的监牢里。但我们又被告知,只要我们严格服从每条规则,就会变得非常神圣和高尚……

我们的人性得不到承认,也几乎没有机会了解真理……

我们必须表现得很优秀。我们不能有一次失败……

如果我们做了所谓错误的事,就得面临残酷和粗野的待遇……

我们内部经常互相指责和发怒……

教主狡猾地贬低了我的真实才能,我后来才意识到这一点。我当时相信,我不能生活在外部世界里,在那里我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而且还会痛苦地死掉。直到现在,好多年过去了,我是在痛苦中,完全认清了他所有骗术的实质。

脱离教派意味着脱离家庭和自己理解的一切。

“那你是怎么逃脱出来的呢?”我问她。

我接受了他们的信仰,并且达到了极至,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毫无意义。他们还有其他许多无法证实的东西。

我在夜里悄悄溜了出去,坐在自然界的黑暗之中。有一种和某种真实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感觉。

我的本能看起来是可靠的,是它驱使我这么做的。

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一直在读一本杂志。很显然他们也看过了。他们开始发现我的思想和他们不是很一致。结果是我被下了最后通牒。

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另一个信徒把她痛苦的秘密告诉了我:我们的教主曾经强奸过她。我告诉她我相信她,星期六晚上,这种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接着,星期天上午,我又会听到他布道,他就像个上帝一样。我难以把这一切和那件事情联系起来。我本来几乎都已经把它给淡忘了。如果不是听到她的遭遇,我是不会想起来的。

通过某种途径,我离开了那个教派,虚幻世界的生活结束了。我的父母和家人对我来说变得遥不可及了,因为,我就是在那个教派里面出生的。

这经历了很长很长时间。这一过程按照其固有的节奏慢慢展开。我也没办法操之过急。学习对我来说帮助很大。

我一直不知道我还有些才华,直到我能够回忆起以前的事,并且开始因为别人说我无知而感到很难受。我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打击,自己痛苦地哭了一场。

不断的学习对我的恢复很有功效。

我加入了“成人和儿童酗酒治疗协会”,它对我帮助极大。

就像我们看到的一样,一致性联系可以以多种方式出现。控制者们企图通过多种方法来控制他人,比如成为暴徒的一员来对付其他人;和其他人结合起来反对新思想;强迫新的信徒或潜在信徒;或者甚至成为一名教主——最极端的控制者。

控制者似乎有一种做出控制行为的冲动,如果他们自身没有痛苦的话,他们总是要通过这种或那种方法对其他人施加压力甚至痛苦。我们研究得越深入,就会发现控制者出现的地方会越来越多。会不会因为他们的需要和数量太大,让人觉得至少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的控制行为是正常的呢?

原标题:为什么托福听力总也上不了28?那是因为这12个雷区总也逃不掉

小伙伴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托福听力分数上不去,有时觉得自己是“爱走神”,又或者是“没听清”,甚至有人会觉得“这个说的太地道了我不会”...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你听力拿下28?是时候正视这个情况了!下面学霸君特意给大家整理了12个常见的听力问题,解决了它们,轻松拿高分~

托界有云:得听力者得天下!今天学霸君汇总了同学们常问的12个听力问题,并附上刘文勇老师的独家技巧,大家赶紧跟着学起来吧!

我觉得托福听力最难的就是不会记笔记,每次听录音时记的笔记在做题时都用不到。

首先,我觉得各位同学要认清楚:托福听力并不单独考查“记笔记”的能力。

当我们发现没有办法听一遍听力就将所有内容都记录在笔记上的时候,应该被质疑的不是我们“记笔记”的能力或技巧,而应该考虑我们所设置的目标是否合理。(如果我们能听一遍听力,就完全记录下所有内容,那就可以去国务院寻求一份信息记录员的工作。显然,滴水不漏的听记是一项专业的技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我们不应该对自己有过分的要求)。

事实上,我并不赞成各位同学花太多时间去学习各种符号、标志、笔记方法。这些都只是是辅助,浅尝辄止即可,专门为了托福学习高深的笔记方法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那么,如果记笔记不是为了把所有的内容记下来,那记笔记是为什么?有什么目标?

当我们听到很多琐碎的信息时,我们不容易都强行记忆下来:因此我们需要尝试在听到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但显然,只依靠记忆来建立“即刻”听到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笔记。出于这个目标,在笔记中首先应该记录的是主要内容和文章框架。这种情况下的笔记不以后文的考题为指导,但大家也不用担心这种笔记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到。事实上托福考试中有大量的题目与主旨相关。

测试自己是否已经成功的通过笔记记录文章主旨,可以通过考察自己是否能够通过笔记完整的复述出(较详细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辨别。其实,如果想要比较详细地复述文章内容,依赖于非常清晰的文章骨架,文章的细节内容都需要附着在这幅骨架上。

除了这一类的笔记之外,第二类的笔记是专门为特定的题型准备的。

同学们在听听力时,脑子里一直绷着题型这根弦,瞄准于可能的出题点。做到这一点,依赖大量的针对题型的练习来获得相应的笔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愿意在课堂上分题型来讲解的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能使你找到练习笔记的两个方向,我也希望能力弱的时候能将这两个方向分开进行练习。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不知道你属于我如下描述的哪一种:

其一,由于体力不支而导致的最后精力不集中。

这种情况常常被提及但事实上却是极为罕见的(先别忙着反驳,先等你看完后面的两种情况,再做分辨哦)。如果真是这样,考试那天可以通过喝一罐红牛(蓝罐——牛磺酸强化型)或者喝一杯咖啡(Espresso-double shot)来解决。

第二,更常见些的情况,是对于题材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而导致的走神。

这个结论很奇怪,但我居然一直都认为“不熟悉”和“不感兴趣”很可能并不是两件事情,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熟悉的事情产生持久的兴趣:譬如你对天文知识特别了解,那么听到天文类题材的文章时,就相对更难走神了。

science,我时常给我的学生这样的建议:要求从这四个类别中找出最不擅长的两个类别,在这最讨厌的两个类别内,各自罗列5个最讨厌的sub-topic,进行资料查找、单词背诵,为的就是加强大家对不熟悉题材的熟悉程度。如果你也是这个类别的学生我也想把同样的建议给你。

其三,如果既不是第一种也不是第二类,那么你很有可能犯了几乎所有学生都容易出问题的第三个毛病:就是粘连关系处理得不够好。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所听到的每个信息都是独立不相关的,譬如如果教授连续说了一串50个数字(事实上很难有这样的奇怪教授),那么想要把这50个数字都记下来就很困难(即便记笔记也会手忙脚乱),而且无论多么认真的听,到第20-30个数字的时候就走神了,因为你的大脑并不认为新听到的数字能够跟已经听到的数字能够建立起联系。对比而言,但我们小时候在听一个故事,特别是那些有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的情节时,我们几乎能够复述出每一个重要的情节(因为正是这些情节在推动故事的发展),而且在听故事的时候特别不容易走神。

道理是明确的,“如何尽可能多的识别听到的文本,并思考信息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往前演进,是我们本质上防止走神的关键所在”。

这个能力的训练过程,听起来非常奇怪,大家听我描述一下:我们需要在听录音时,每播放一个句子(或者意群——看能力高低,能力越高意群越长)都暂停一下:暂停之后用嘴回答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刚刚听过的这段话、这个意群跟已经听过的前文有什么关系”

第二个问题“如果让我猜测,这句话的后面将会讲什么”。这才是能够把这个思维链条建立起来是防止走神的终极手段。

事实上作为一个老师,其实不太容易觉得一个题目出题点很怪。

托福之所以被称为“标准化考试”,是因为它的考点和切入这个考点的方式都是相对固定的。要解决你的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考虑自己是不是已经把官方指南中所要求的题型全部都熟悉透了。如果你愿意承认那些你所认为怪的出题点出现不止一次(甚至可能是经常遇到)那我们就不应该责备出题点怪,而应该责备自己不够熟悉考试。

你之所以觉得出题点怪,可能是你在做题时发现,之前在听懂过程中并没有将考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建议你把记笔记的过程给“逆转”过来,对着考题来看一看听力的原文脚本,看一看自己记过的笔记,尽管这样有一点事后诸葛亮的意味,但毕竟托福是标准化的考试,同样的考点同样的提出方法还会再次出现,那时候我们就会成为真正的诸葛亮了。

有些很地道的短语表达不知道,还有很多学术名词听不懂会影响其他词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托福考试对于地道的短语(或俚语)的考查并不算重,其二,你所提及的学术名词听不懂,按照ETS的考试设计也并不会影响原文的理解。所以我想你描述了两个现象,但并不是问题的本质。

先说俚语这个话题,俚语在2005年之前的纸质托福听力考试(PBT)考得略多一些,这也是为什么你能看到网络上有大量的资料是关于这个话题。但在最近的若干年以来考得大都是通用的基本短语。如果你在这方面有所匮乏,的确应该去找一找关于短语的小册子来背诵,这种复习资料在高三非常常见。

这个现象很奇怪,让我多唠叨几句,通常我们会在高中的英语学习时背诵词组,但一上大学就不再把短语和词组当做学习的对象了——只是背新单词。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我还是强烈建议你回去复习一遍高三的短语和词组。

第二就是你提及的学术名词的话题,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ETS明确的表示过,托福考试并不需要背景知识。这也意味着文章中即便涉及了背景部分,譬如你所提及的学术名词,也一定会在文章中做出相应的解释或者极易推断的概念。

所以学术名词听不懂,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背诵更多的学术名词,(因为我们能背下来的终究只是沧海一粟),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回到听力原文中,那些由ETS故意设计的帮助我们理解学术本身的概念、句型、信息,我们为什么遗漏,特定的像“be动词“,像“从句”这些固定给出定义的方式我们应该拉出来反复多遍的听,使的我们对它的熟悉度提到一个新的档次。

首先,恐怕我们不能责备托福考试的听力部分太快。事实上,考试中的对话(Conversation)部分是在模拟真实的大学校园生活(campus life),而讲座(Lecture)部分则是在极力模拟大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所以我们很难抱怨托福听力,因为那原本就是我们将要面对的生活。

你所提及的“听不清”是一个特别模糊的表述。譬如其中包括了由于“单词不认识、词组不了解”导致的听不清。这显然不只是一个听力的问题,必须要听背单词和词组才能解决。

“听背”并不是一个故意构造的新奇概念,它是指在背单词时需要通过播放音频来促进记忆,甚至通过播放音频来进行检查和测试(现在几乎所有的单词书都提供这个功能)。对比于“直接用手遮住中文部分来看单词”进行背诵的方法,“听背” 留给自己的反应时间也更短,要求更高。但实际上它的记忆刺激时间更长,也更有利于我们在听力考试中更快更准确地识别出单词。

第二种“听不清”可能是因为特定的发音习惯而导致的。譬如“连读”、“失破”、“浊化”等等。如果你对我所提及的这些语音现象并不很熟悉,那我建议你找一本相对完善的语音学习书籍,了解这些语言现象:了解是“内化语言习惯”的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会在同样的语音现象里犯一样的错误:找到自己最弱的语音现象是一件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想一想身边的江西人分不清前后鼻音;想一想福建人分不清h和f;想一想湖南人分不清n和l,你就能微笑着理解上面我说的这句话。

我们需要承认,发音等现象是需要反复大量的训练的。尽管道理非常简单,但它几乎不能被一蹴而就:这是为什么我们往往在课程上学习完语音知识后,听得很明白却不会用、或者想不起来要用。你们终于能理解福建人的痛苦了。

对于托福备考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精听每一个范例材料的同时,留意清楚到底是“哪一个部分出现了哪一个语音现象”自己听得不清楚,好好对它进行反复、多遍、大量的练习。(如果你不清楚什么叫反复多遍,那么我一般会建议我的学生将特定的那一句话第一天听五十遍,第二天听四十遍,第三天听三十遍,一共听五天,最后一天听十遍。这句话之后还应该放在错题本里面,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听一听、背一背、想一想。)

*我们其实可以直接拿手机或微信录下特定句子的音频不时地播放:电子学习使我们的学习变得特别的简单,如果在电子时代,你还愿意学习的话。

*我们这里指的听清是每一个词都听清(Crystal clear)。这意味着包括it、of这种小词在听力中出现的时候,你脑子里面也应该是非常清楚地听到(而非猜测到),像珍珠滴在玉盘上面。做不到就反复听,直到做到为止。

第三类听不清是纯粹因为反应速度没到导致的听不清。这里我提到的反应速度没到与智力无关,只与熟练度有关。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那么很容易通过听力的加速和减速来辨别,我们可以用软件将音频播放至80%的速度(有很多电脑软件都能做到这一点,比如:Cooledit)。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自然是循序渐进,先从能听懂的80%的速度甚至更低开始,然后再逐步地提高。同学们不能提高到100%的速度就停止训练,一般建议加速到120%也能听懂,才能停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足够的熟练度,所谓“求上方得中”,切记。

有时候明明觉得自己听的很懂,一做题完全懵了。没有把握住出题点吧!还有自以为是的解读文章...

11月4日的考情回忆中,有个小伙伴问到了这个问题,来看解答吧~

你简单地认为托福听力就是听懂和没听懂的差异,其实是一个二分法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很难简单地将“听懂的程度”与“分数”直接画上等号,这也就引发了一个非常迷人的话题——就是听力老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老师首先当然会带着学生去练习,描述一整套练习的方法。这都是在提高听力能力本身,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听懂内容。这一点重要但没有争议,按下不谈。

除此之外,老师们也常描述听力的框架、类别、套路来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正确地推测没有听懂的部分,以使同学们对听力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在阅读中我们称这个推测的过程为“预读”,同样的我们在听力中称这个推测过程为“预听”。

听听力的时候带着框架,以验证的心态来听显然比以发现的心态来听容易的多了。听故事之所以迷人,是因为我们总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后面怎么了,在听的过程不断地在验证已有的思考,自然就不容易走神,理解的部分就更深刻。

老师还有第三个作用,就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对特定的知识额外的关注。正如我们所反复提及的那样,托福听力是一个标准化的考试,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认定过往的考题尽管不会原样出现,但其对于考点的切入方式应该会一致。

老师强调考点的形式可能八仙过海,它既可能是一个单词、词组,也可能是某一个信号词、连接句,亦可能是某种经常被考查的句型。这种对于特定考点的强调尽管很功利,但却无害,老师们无非想要让学生优先学习“最有可能被考查的知识”而已。那些重要但很少被考查的英语知识被我们忍痛割爱了。

句子太长了 听到了后边 就忘了前边的内容 并且听不出逻辑结构

其实,你所描述的现象,不止是会出现在听力中——阅读中也完全一样:也就是句子太长,刚读过去后面就忘了前面讲的什么。显然,无论是阅读还是听力,作为“输入”型考试,这一类由于“句型结构不熟悉而导致的需要读两遍、听两遍”的句子,常被称为“二遍句”(其实“二遍句”有可能需要读或听三遍甚至更多才最终搞懂,数字“二”只是命名方便而已)。究其原因,这些句型都属于“在知识上了解但不熟悉、不能运用”引发的后遗症。

知识“从未知到已知”,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同学们对这个过程感知很深(甚至很热衷,想想我们是不是都特别喜欢背诵生词——内心中甚至还偷偷的希望自己能记住几个特别生僻的词汇),这正是因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能产生充沛的成就感。

但要把知识“从已知到熟练”也需要大量的学习和训练,这个过程成就感就更少得多,因而同学们往往不愿意去操作(想想看,我们都愿意背诵生词,但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尝试将背过的生词用到写作/口语之中去呢?)。

麻烦的是,对于阅读和听力这种客观输入型的考试,对语言的要求“不但要求理解正确还要求理解速度”,看来我们免不了专门花时间对于知识“从已知到熟练”进行专项训练。

一个常见的将知识“从已知到熟练”的训练方法是纯粹的刷遍数。譬如,我常会建议同学们每天早上起来要晨读。晨读时,我们要大声朗诵的不是陌生的完全读/听不懂的句子,却是那些阅读时能读/听懂只是没有办法一遍就读/听懂的句子。

晨读时,一般需要大声朗诵同一个句子五十遍左右,大家对这些“二遍句”会有的感受的变化:从

(1)“这是什么鬼,怎么会有人这样说话,实在太别扭了”变成

(2)“其实这样说倒也凑活可以”再变成

(3)“嗯!就该这样说才顺溜,真舒服啊”。

记得每天都要复习才行,只有复习的时候每次第一眼看这句话都直接跃到第三阶段,才说明知识真的开始熟悉起来了。

*尽管收集难句有一定的工作量,但我们很有必要将那些长的、难的、需要听两遍甚至更多才能听懂的句子收集到微信上。

*我知道会有同学抱怨微信转录的录音不清楚,但如果你真的足够熟悉,听的遍数足够多,那么微信录音的清晰度也是足够的(对大脑的刺激也是足够的)。想想看,你会发现我们其实从来不会抱怨微信的中文录音不清楚。

加油练习吧,记得我说的这句话:熟悉老知识与学习新知识一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另外对于你的问题,就是应该学会根据逻辑关系词来进行预听推测。这一方面能帮助我们正确推测后文的含义(譬如我们在文章里听到“nevertheless”,就能推测出后文的感情色彩与前文并不一致)。另一方面是能建立已听内容的粘连关系,使得我们能够记住已经听过的内容,不至于马上忘掉。只要是客观性的输入型题型,都应该有类似的学习方式,阅读如此,听力也是如此。

不知道怎么备考。。还有,买的书太多,太乱,不知道先从哪里开始了

你说不知道“如何备考”以及“买的书太多不知道如何使用”,但显然我没法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同学的基础不同,自然最恰当的备考策略也不同,与其特别宽泛地询问别人一个无差别的备考建议,还不如先从“测试”开始。

测试,是为了了解自身情况、明确学习目标而必备的“先导动作”。很多同学都有畏难的情绪,特别是听力这个单项,一旦发现考试材料比较难、一开始听不懂就不愿意做题测试,总想着“我的水平太低了,还是先从听写开始”(甚至是背单词开始)。这是错误的。

没有人如我们自己一样了解自己,想要制定一个良好的学习计划、知道该如何着手准备考试(如你刚刚所问的那样),必须先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图谱与对应缺陷。这种知识缺陷不是想象出来的、自以为是的,而是要真实的、脚踏实地的从测试题中看到的缺陷

常用的测试材料有很多,比如说官方指南OG、在线测试题TPO、TOPC、PBT等等。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名词概念,就去Google上搜一搜,其实都是由托福官方给出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材料,其中前三者是新托福的题目。如果实在觉得太难,就可以采用PBT的题目。

在已经进行完测试后,你就应该对自己的知识缺陷有所了解,单词发音不熟悉就该选择带光盘的听力词汇书(这个我就不再推荐了,俯拾皆是);有特定的题材不熟悉就应该选择分类词汇进行学习(张红岩老师的分类词汇挺出名的可以考虑);如果发现是做题技巧上的问题,可以就着新托福的真题选择《新托福真题详解听力分卷》一书。

真题题目做完之后模拟类的题目也很多,朗文有一些模拟题(材料不难但长度比较超标)、DELTA(题目普遍偏容易)、巴朗(有个别题目出的不规范)。模拟题各有优缺点,把真题做完之后再考虑使用。当然也欢迎你参加我们的培训班。

像听力这种考查硬实力的科目,当然主要是同学们自身的努力,老师更多的是:

2)构建一些可能的框架

3)找到一些额外的重点”

希望能帮助大家节省一些时间。

有时教授的讲座比较口语,会有倒装,或者一个长句子分成了好几节,反应过来需要好几秒即使没有生词。反之,如果是一个很规矩但是很长的从句一般倒是可以听出来。

Interglacial这个单词本身可能略难一些,但正如我在前面的回答中所说的,困难的专有名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全都需要背下来,因文章中必定有解释,这里明显用be动词做解释。

另外如果你了解词根的知识,应该知道inter- 表示“在……之间”的含义,intercept、interest等等,我就不再多说了。

虽然生词可以控制在5个以内,但是总有个别短语听不出来影响长句子的理解。

如果在整个文章只有5个以内的生词,那么单词早已不是你的问题了,个别短语听不出来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得出本句的含义。

你能不能静静想一想,那句你认为由于个别短语没有听出来而影响理解的长句子与上句和下句的关系是什么,是并列么,还是递进、转折、因果、比较、目的等等。

了解到这些关系,是否能够帮助你正确推测那个句子,这是听关系的能力,是正儿八经的听力能力。想想我们跟广东人说话,时常有个别词组不通用,“点解”我们能听得懂呢(你看的出来我又在耍小聪明了)。

当然了,从另一方面来讲,提高词组能力也显得额外必须,试试背诵如下这个材料:ESSENTIAL IDIOMS IN ENGLISH

当一个教授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互动都是自己balabala说时,语速太快就跟不上了

作为一个Lecture的开始部分,教授会跟学生会产生一些互动:这既可能是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也可能是尝试理清一下本节课的概念。

既然是互动就有互动的论述中心,作为一个听众,就容易抓住这个中心,把相应的内容听懂。

而当教授进行长篇论述时,尽管他没有跟学生互动,但他在论述这些内容的时候一定在尝试与他的听众互动。

想想为什么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有一些观点要举例子而有一些不?为什么我们会在担心听众听不懂或者不赞同我们的时候,举例子、说原因、讲结果、甚至作类比?

这些论证的过程正是作者尝试与听众交流互动的小心思,我们的目标是清楚的听到教授所做的论述过程是什么,当你能清楚的了解他的每一个论述话题,知道他的每一个论述过程,事实上你就已经完成了与教授的互动。

我觉得是耳朵对英文敏感的度的问题。

在中国的环境下没有天天听英文语言的条件,老师们会觉得同学明明听到了某些关键的词语却没有反应或理解,是因为学生耳朵没有适应英文语言,导致麻木,从而不会让托福语音的内容刺激到耳朵形成思维。

解决的方法只有看英文原汁原味的英文电影/视频/电视剧,不管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口音,如果有条件坚持看youtube一年,托福听力一道题不用做都可以拿25+。

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既不同意使用英文电影/视频/电视剧来学习英文——特别是复习标准化的考试,也不赞同受过英文刺激一年以上的同学就可以不经训练地听力拿到25分以上。我想你可能把一个相对复杂的事情过分简单化了。

视频的确可以增加观众对于英语的熟悉程度,但泛听对于知识点本身匮乏的同学来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知识积累的作用,因为“原本不了解的知识很难因为你多听几遍就变得了解”起来。

而且在托福的备考中,听力部分以校园生活和大学课堂为主,有的放矢地复习托福真题才能使标靶清楚。不要把英语能力和考试分数对立起来——我们只是提倡优先学习更有可能考察的知识而已。

托福考试作为标准化考试,其最可以被利用的特点就是其考点固定,这几乎其实也是唯一可以被研究和归纳的特质。那么以托福的真实考题专门复习就显得更为合适了。另外,也正因为是标准化考试,托福对于知识点的切入方式也十分稳定。熟悉特定切入方式和不熟悉之间,差异巨大。

坊间常有笑话,说即便是美国人(甚至是美国的大学生)也并不能保证托福听力全对,以此来表达托福听力之难。显然,其难点显然不在于听力能力本身,而是不了解托福考题的切入方式。所以专门的练习,甚至专门寻找老师来帮助学习的过程,是尽可能在短的时间里取得高分的好办法。

我们不能简单的抱怨自己没有全英文的语言环境,想想以往绝大部分取得高分的中国学生其实也没有,他们能做到,我们,如果方式得当的话,也应该能做到。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托福备考,微信号 IBT120。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佛系少年:她说没说,你自己好好翻翻记录看看她说的什么意思,这个是已经过去了,就不要揪着不放

念你南笙:呃,莫名的我,图片挺好看的

不知道:不要理那个23楼的,她就是个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

“差生”:独狼:不要理那个23楼的,她就是个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e]1f44e[/e][e]1f44e[/e][e]1f44e[/e][e]1f44

“差生”:不要理那个23楼的,她就是个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傻逼[e]1f44e[/e][e]1f44e[/e][e]1f44e[/e][e]1f44

“差生”:兄弟玩的大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脑总是不停的想事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