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痛有骨刺会引起贲门痛吗?

[转载]整脊专家——宋振之
博客:.cn/zhengjiliaofa&&
宋振之——宋氏整脊健康疗法创始人,秉承祖传中医、气功、武术、针伤科,从医40年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尤其近20年来,利用与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机会,把传统的中医推拿按摩(整肌)、伤科正骨(整肢)与现代整脊医学融为一体,运用气功、太极原理,创立了宋氏整体健康疗法。曾先后十余次赴法、美、日、加、新、印尼、香港讲学,为其政要、名流医疗、保健。
宋振之上海康富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上海脊柱健康养生馆主持。兼任世界传统卫生组织针灸学科专家委员、美国世界中西结合协会顾问、日本特种针法研究会终身教授、中国骨伤人才学会、全国高等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常委、中国特种针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色医药中心客座教授、台湾中华传统医学会学术顾问等。先后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期刊发表医学论文60余篇,举办“中华运动针灸疗法”讲习班12期,主编合著《中华运动针灸疗法》、《中华特种针疗法》、《特种针学》、《中国特种针法》、《中华古今药膳荟萃》、《中华古今食疗荟萃》、《宋氏整脊疗法讲义》。94年获国际“民族医药之星”,97年获“当今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2004年当选为全国中医特色医药协作联盟专家委员,2005年获“中华脊柱医学名医”,2009年获世界骨伤专家学会、世界骨伤人才学会授予“中华骨伤医学名师”。
&&&&&&&&&&&&&&&&&&&&&&&&&&&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部骨关节退变、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的疼痛和其它症状称为颈椎病。原来此病多发生于40岁以后,现今由于电脑的应用和网迷们的增加,正逐步向青少年过度。如遇轻微外伤或感受风寒着凉即可发病。好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6-7、颈4-5、颈3-4。
1、颈椎病的临床分型:
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为主,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少数人有上肢感觉异常。
青壮年多见,多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外伤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出现症状。
颈部自然伸直,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患节棘突间及两侧有轻压痛。
压颈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阴性。
X线片显示生理曲度消失,侧位动力片显示椎间隙松动及椎节不稳(梯形变)。
MRI可有椎间隙狭窄,髓核后移。
应与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非颈椎间盘退变疼痛相鉴别。
具有典型的根性麻木、疼痛症状,其范围与脊神经支配区一致。受累神经分布区出现刀割、烧灼、放电感,可放射至肩、上臂、前臂、手指,偶尔波及前胸。早期感觉过敏。
中年人多见。
相应区域感觉减退、麻木,可见手部肌萎缩,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
X线片显示梯形变、颈椎生理曲线变异,椎间孔狭窄,钩椎增生。
CT及MRI可显示椎间盘后突、骨刺形成、压迫硬膜囊。
应排除外颈椎骨骼其他实质性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尺、桡、正中神经受损,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炎等。
常见眩晕,多数为头颈过度伸屈或侧旋时诱发或加重,有猝倒病史。常出现枕部、顶枕部(也可放射到颞部)发作性胀痛,或伴视觉障碍、恶心、呕吐、耳鸣、面部异感、下肢发软、共济失调等。
<font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岁以上多见。
双侧眼球水平性、垂直性或旋转性震颤,视力障碍,转颈性试验阳性,少数伴有构音不良、声音嘶哑、吞咽难、复视、交叉性偏瘫等。
X线片显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棘突间隙改变,或椎体轻移、后关节错位。韧带钙化。
排除内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外椎动脉第1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
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或异样感。部分可一侧或双侧上肢无力、麻木。脊髓受压表现为中央型、周围型及中央管型,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侧偏、压痛。
中老年多见。
双上肢腱反射减弱或亢进,双下肢可有锥体束征或不同程度痉挛性截瘫、感觉障碍。少数伴大小便失禁、阳痿。
X线片显示椎间盘突出、椎体滑移、小关节半脱位,椎管矢状径缩小,患节椎体后缘明显骨赘形成,梯形变。或伴前、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钩椎关节改变,脊髓受压等。
应排除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髓痨、颅底凹陷症、多发性神经炎、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共济失调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
交感神经型
颈椎退变直接或间接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虽发病率不高,但症状繁杂,累及范围广,上半部躯干、头部、上肢以及很多脏器,即交感神经分布的“上象限”区均可受累。单纯性少见。
可出现疼痛、感觉异常、血管运动、腺体分泌和营养障碍,特别是内脏和五官功能障碍,酸困,有压迫感和灼痛、钝痛,部位深,界限不清。
X线片显示颈椎退变、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不对称、增生、小关节错位、椎间孔狭小、骨刺或双边双突等。
应于肢端动脉痉挛病、红斑性肢痛症、肢端感觉异常症、硬皮病、心绞痛相区别。
食管压迫型
早期惧怕吞咽较干燥食物。
& 中年人多见。
颈前屈时症状较轻,仰伸时加重。
X线片及食管钡餐检查显示椎节前多有骨赘形成,并压迫食管引起痉挛与狭窄。
应排除食管癌、贲门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中老年人多见
2、宋氏脊诊脊椎错位分型(15种):
滑脱式错位
横突生理前凸消失或后凸;生理曲度加大,两侧均隆起或凹陷处压痛;或生理曲度消失,颈椎退变
侧弯式错位
两个以上棘突或横突歪向一侧,对侧压痛
侧摆式错位
单个椎体向不同方向移动
旋转式错位
横突偏歪,隆凸压痛,上下两椎方向相反
侧弯侧摆式错位
一个或多个横突向一侧偏歪,呈侧弯隆凸,伴压痛。凹陷侧出现脊柱相关症状
倾位仰位式错位
颈椎棘突间距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
混合式错位
兼有上述两种以上错位
钩椎关节错位
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至横突处,压痛明显
3、颈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
感觉异常区
腱反射改变
反射性疼痛区
拇指、食指
食指、中指
小指、前臂外侧
肱和头肌力弱
肱和头肌力弱
三角肌力弱
三角肌和头肌力弱
三头肌力弱
手部肌肉力弱
二头肌反射亢进或减弱
二头肌反射亢进或减弱
三角肌反射减弱
三角肌反射减弱
三头肌反射减弱
颈根部、肩上臂
三角肌、菱形肌
肩胛上角、上臂外后
肩胛区、上肢内侧
4、颈椎与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颈椎间盘突出和错位后会形成百余种脊柱相关疾病(具体见:脊柱错位与病症关系图)。
【颈椎病治疗】:
可采用宋氏整脊健康疗法治疗,每疗程5次,一般1~2疗程即可临床痊愈,病程长、病况复杂者,需3个疗程。宋振之教授曾有《宋氏整脊“四步”“八法”整脊治疗颈椎病的1000例临床观察》一文,首发表在《中华脊柱医学2003年第三期》并荣获当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二、椎间盘突出症
1、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颈椎间盘遭受急性或慢性的外力或过度活动所致其后方的纤维环部分或完全断裂,纤维环和髓核一同突出,影像学检查证实有椎间盘破裂或突出,而无颈椎骨折、脱位,并伴有相应的神经根和脊髓受压迫临床表现者。但也有部分随年龄的增长,与髓核失去一部分水分而弹性减低,纤维环松弛有关。
【病因与病理】
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和最易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由于年龄的增长,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髓核发生变性后,其中的硫酸软骨素的含水量逐渐减少,膨胀力和弹性均减退,易被压缩;髓核的胶质结构变为不均匀,呈泥浆样。此种改变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视为正常变化;而与年龄不相称早期出现时,则为异常改变。纤维环变性后,其纤维相互分离形成裂隙或断裂,失去牵张力和弹性。当颈部急性或慢性损伤,使椎间盘后方较薄弱的纤维环发生破裂,导致髓核突出。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取决于所压迫的组织及压迫程度。轻者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如椎间盘膨出。当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时可引发较多、较明显的临床症状。由于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神经组织受损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压迫组织不同,可分为三型:侧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
运用宋振之教授独创1+10疗法,治疗效果请看论文篇“‘宋氏整脊疗法’治疗颈椎错位1000例疗效观察”。
2、胸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胸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至后方或椎管内,引起邻近脊髓或神经根遭受刺激、压迫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者。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胸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胸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亦可能与发病密切相关。成年后胸椎间盘开始退变,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其弹性和抗负荷能力随之减退,纤维环的后部逐渐产生裂隙、变得薄弱。在此基础上,由于一次较重的外伤或反复的慢性损伤,均可使纤维环进一步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组织遂突出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少数年轻病人椎间盘变性不明显,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个别病例因为胸椎后凸畸形,后凸顶点的椎间盘最容易突出,压迫脊髓而致病。
【临床表现】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由于胸椎管较长,胸椎椎节及胸髓节段较多,胸椎管内神经组织包含有脊髓、圆锥甚至部分马尾,所以不同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就会压迫不同的神经结构,因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高位中央型突出就会表现出脊髓压迫综合征;低位(T11或T12)突出,压迫圆锥或马尾,则出现马尾综合症;后外侧突出压迫神经根,出现根性痛、放射痛、感觉障碍等。慢性起病者早期多缺乏典型的疼痛或神经功能笋干症状,故许多病人被误诊为心血管、消化道、泌尿生殖系或精神病等疾患,甚至有少数病人经受了不必要的胸部或腹部手术治疗。具体表现为:
疼痛是胸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的症状,见于60%的患者,疼痛主要在胸背部,其次是下腰部,偶尔可出现腹痛和腿痛。
2)感觉障碍
早期可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的麻木或冷、热感、感觉过敏等。后期因脊髓受压而出现感觉障碍平面。在相应的神经根分布区感觉减低或消失,病侧的腹壁反射减低或消失。
3)下肢运动障碍
是脊髓功能受损的重要征象,早期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的乏力、沉重感或步态不稳,严重者可出现瘫痪甚至全瘫。这种瘫痪多呈痉挛性。下胸椎间盘突出也可出现下腹部肌力减弱,且常为双侧性。
4)大小便功能障碍,少数有性功能障碍,这些多是脊髓功能损害的后期表现。
用宋氏脊诊整脊健康疗法治疗具有特殊疗效。
&&&&&&&&&&&&&
三、腰间盘突出症
腰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腰间盘退变或弯腰过久遭受到外力引起间盘向后方(椎管内)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放射性神经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症。
【病因病理】
成年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除纤维环边缘外,椎间盘没有血液循环、修复能力较差;椎间盘经常遭受强大的挤压、牵引和扭转应力,加重其生理退变;这些因素是腰间盘突出的基础或内因。外伤、积累劳损引起的纤维环破裂;风寒湿引起肌肉张力增高。导致间盘内压升高;这是腰间盘突出的外因。由于腰部活动多、负重大,故腰4、5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早期的腰间盘突出,其后部纤维环部分断裂,髓核向后移位,顶起纤维环外层和纵韧带,突出物呈半球形。这种突出物不必开刀或手术,用宋氏整脊健康疗法容易还纳较彻底治愈。晚期或严重者,纤维环后部大部或全部断裂,髓核与破裂的纤维环完全突出到椎管内,突出物形状不规则或游离块,并可与神经根粘连。这种突出不易或不能还纳。但用宋氏整脊健康疗法可以减少压迫,减轻症状。
目前国内外习惯将其分为四型:1、中央型:突出间盘在中线上,体积较大,压迫马尾。2、侧弯型:突出间盘位于中线的一侧,体积较小,压迫同侧神经根,是最多见的类型。3、外侧型:间盘突出在椎间小关节部位外侧。这种类型多发生于腰4、5间隙或上腰部,突出物压迫硬膜和神经根。4、复合型:突出范围较大、或中央型兼有侧突型、或中央型兼有外侧型。多发生于腰4、5和腰5、骶1部。可压迫两个神经根。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硬膜和神经根,引起充血、水肿、粘连以致神经根变性。间盘突出后,椎骨关节位置多有变化,韧带应力失衡,久之则加重椎骨退变。宋振之教授认为:脊椎在脊柱中具有“帆杆效应”。间盘突出后,多造成脊柱不稳,椎体间旋转移位,导致棘突偏歪、小关节错位,造成椎间小关节紊乱,骨赘形成。
【临床表现】
80%腰椎间盘突出者为青壮年,1/3有药外伤史,1/2以上位体力劳动者或曾参加过比较长时期的劳动或运动者。然而,宋振之教授长期从事脊柱骨伤科诊疗中,却发现近20年来,腰突患者逐渐向青年转移,且以zhengfu公务员、企业白领、教师、财会、IT行业中常年以坐位工作的人群为主。因此,北京韦以宗教授曾提出:“椎间盘突出是坐出来的”学术观点。
1)腰痛: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纤维环外层、后纵韧带或颈膜引起腰痛。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劳损症状,另一部分患者则因某种体位用力不当而突出发病。
2)下肢放射痛:放射性腿痛可与腰痛同时出现或发生在腰痛缓解后。腿痛多为单侧坐骨神经痛,疼痛由臀部形成,沿大腿后面、腘窝、小腿外侧向下扩展至足部。咳嗽、喷嚏、用力排便及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也使疼痛加重。屈髋。屈膝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时,可引起双下肢和骶尾部疼痛。病程较长者,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觉麻木。
II. 体征:
1) 腰部畸形:是人体缓解神经根紧张的代偿体位,约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多数突向患侧,少数突向建侧。腰生理前曲减少,消失或反弓。
2) 运动障碍:约90%的患者腰部运动受限。屈伸或左右侧弯呈不对称限制。
3) 压痛点:间盘突出的椎间隙棘旁深在压痛。按压痛点引起或加剧下肢放射痛,故压痛点的位置有定位意义。患者环跳、委中、承山、飞扬等欠佳处常有明显压痛。我的发现: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患椎(即突出间盘上方椎骨)棘突位置偏歪、患椎上、下棘突间距不等,棘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之钝厚,压痛明显。
4) 腰肌痉挛:突出的间盘刺激脑膜上支末梢或神经根,引起同侧反射性或根性肌痉挛。骶棘肌、髂腰肌、大腿后方肌群和梨状肌都可发生痉挛。痉挛的肌肉能之硬韧,如长期不得缓解,可引起肌肉继发变化,产生疼痛和压痛。肌痉挛可增加间盘内压,突出加重、韧带粘连,引起恶性循环。
5) 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小于70度)。坐骨神经牵拉试验(直腿抬高、踝背试验、腘窝压迫试验等)是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的独特体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呈阳性反应。
6) 下肢腱反射异常:突出间盘压迫腰3或腰4神经根,使同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5神经根受压,使胫前肌反射减弱;骶1神经根受压,则跟腱反射消失或减弱。神经根受刺激时,可使膝反射亢进。
7) 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病程较长、神经根受压较重的患者有此表现。腰与神经根受压,可使拇肌力减退;腰3或腰4神经根受压,则股四头肌力弱,甚至萎缩。
8) 皮肤感觉减退:突出间盘压迫神经根,使相应的皮节神经减退。
9) 其他试验:屈颈试验、静脉压迫试验、挺腹试验等均可呈阳性反应。腰3、4神经根受累时,俯卧屈膝试验阳性。
III. X线检查:X线平片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排除骨关节器质性病变。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表现为:腰前突减少,消失或反凸;腰侧弯;病变椎间隙变窄,左右不等宽,且前窄后宽。对于不典型,诊断有困难者可作CT或磁共振检查。
腰间盘突出症应与以下疾患鉴别: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先天畸形性腰痛、腰椎结核、腰椎性关节炎、类风湿、脊椎炎、肿瘤、后关节紊乱、椎管狭窄症、黄韧带肥厚、神经根炎、腰椎滑脱症、梨状肌综合症、致癌性骨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
【宋氏整脊疗法】宋振之老中医在长期从事中医脊柱骨伤的基础上,将欧、美、日发达国家中的脊柱矫正术与传统的中医正骨、气功按摩等多学科治疗脊柱病的方法结合起来,创立无创伤、无痛苦一般患者仅需2~3疗程即可痊愈。如再配合宋氏脊柱强庄功12式,五年内复发率仅有10%以下。优于手术、微创及其他非手术疗法。
&&&&&&&&&&&
四、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间盘突出症多见于成年人,青少年少见。国内从1984年后才陆续报道,其发病率为1.3%~3.9%。1984年蒋位庄等报道4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1~18岁发病者17例占3.9%、1996年申勇等报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80例,其中20岁以下青少年34例,约占1.3% 。
【病因病理】
青少年期即11~18岁时,其椎体上、下端表面外层位为骺软骨环,是椎体的生长发育区,其内部包绕着椎间盘的透明软骨板。骺软骨板此时尚未与椎体完全融合,其边缘有发育成熟的纤维环附着。当腰部受到外伤,尤其是负重旋转外力作用于腰部时,使椎间隙后部的纤维环过度紧张,牵拉该处的骺软骨及透明软骨板,使其与椎体骨端分离。此时腰部未制动而继续活动或参加体育锻炼重复受伤,使破裂的软骨板不能与椎体骨面愈合,而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就会随着腰部的负重和活动,连同纤维环一起后移突向椎管内,压迫相应的硬膜囊和神经根。
【临床特点】
1)有明显外伤史,如高出失足落地,踢足球时铲球倒地,运动或劳动中扭伤腰部,急速奔跑时突然停步致使腰部扭伤。
2)外伤后出现腰部急性损伤症状:急性腰痛,腰肌痉挛,腰部僵硬,活动受限,尤其伸腰困难,前屈明显障碍,腰侧弯或腰平直呈反弓形,一侧或双侧腰椎小关节处压痛。
3)急性期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前者体征重于症状呈现体征与症状部平相。虽有腰痛及坐骨神经痛,但其程度较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轻,受累神经支配区痛觉下降,肌萎缩及腱反射等神经功能改变亦较轻或少见,但显著的表现是腰部异常僵硬,脊柱后突或侧弯是最为常见的体征,支腿抬高试验呈阳性,或直腿抬高试验时出现腘绳肌紧张而无坐骨神经痛。
用“宋氏整脊四步八法”治疗。
&&&&&&&&&&&&&&&&
五、青中年驼背
系指18~25岁成年人,头向前倾、胸椎后凸的一种状态,多为姿势性。多数人早期无任何症状,10年后60%会出现颈、肩、背部症状。如继续发展为结构性驼背,会引起胸廓缩小、呼吸受限、心脏功能降低等严重后果。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先天性:由于胎儿期发育不良或分娩时挤压伤造成。
2、姿势性:多由长期姿势不正、持物或伏案佝腰造成。
3、结构性:多由外伤或姿势性驼背发展而来。
4、强直性: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与HLA-B27抗原密切关联。受累部位常为骶髂关节、脊柱、髋、膝等关节多处。
5、风湿性:由风、寒、湿邪杂合而致,侵袭脊柱关节造成。
6、结核性:由结核菌感染而来,一般椎体结核常早期侵犯椎间盘,使椎间隙狭窄或消失。
【临床治疗】
运用宋教授脊柱病的“四步定位”法及宋氏脊诊整脊1+10健康疗法,即可明确诊断,及时区别治疗。以上各型除结核性或较重强制性、结构性驼背采用手术治疗外,其余均能在3~10次内产生明显疗效或恢复正常。较重者15~20次也可基本痊愈。
&&&&&&&&&&&&&六、青少年脊柱侧弯(凸)
正常人直立时,脊柱有4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椎、腰椎向前凸,胸椎、骶椎向后凸,并没有侧方弯曲。如有部分脊柱持久地偏离身体的中线,使脊柱向侧方弯曲成弧形成“S”形,即称为脊柱侧弯。因疾病发生侧凸时,生理性弯曲也随之改变,使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所以,脊柱侧凸是一种病理性弯曲(多发生于男女青少年),因此又称青少年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并不代表某一种疾病。它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以下类型:
(一)先天性脊柱侧弯:由于先天性脊柱发育不全,如先天性半脊椎、楔形椎体、椎弓及其附属结构的发育不全,均可引起脊柱侧弯。此种畸形多发生在胸、腰段或腰骶段,侧弯出现早,发展快,一般3~4岁的患者就可以有较显著的畸形。
另一种类型是脊椎本身并无畸形,患者亦无其它疾病,一家兄妹数人或其父母均可以同样的现象,即有明显的家族史。此种类型侧弯出现较晚,一般12~13岁始发现。发展也较缓慢,侧弯的部位局限于胸腰段,畸形不严重。
(二)后天性脊柱侧弯
1、姿态性脊柱侧弯:往往由于某种不正确的姿势引起,常在学龄期儿童发现。这类脊柱侧弯并不严重,当患者平卧或用手握住单杠悬吊时,畸形可自动消失。
2、神经病理性脊柱侧弯:由于脊髓灰质炎、神经纤维瘤病、脊髓空洞症、大脑性瘫痪等造成肌力不平衡所致。患者发病年龄越小,侧弯畸形也越严重。
3、胸部病理性脊柱侧弯:幼年患化脓性或结核性胸膜炎,患侧胸膜过度增厚易发生挛缩,或在儿童期施行胸廓成形术,扰乱了脊椎在发育期间的平衡,均可引起脊柱侧弯。
4、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弯: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产生小儿佝偻病,亦可出现脊柱侧弯。
此外,在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脊柱一侧肌肉痉挛;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两侧下肢不等长,均可引起功能性脊柱侧弯。骨折、脱位或脊柱结核亦可引起侧弯。
(三)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弯:约有80%的脊柱侧弯病因不明。
&脊柱侧弯的病因各有不同,但所造成的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初期,脊柱本身仅有姿态性侧弯,而无结构性的变化,在患者平卧、悬吊时,畸形即可消失。如病变继续发展,则可成为结构性脊柱侧弯。此时椎体可有楔形变,并可有骨刺形成。在凹侧,椎体和椎间盘变窄,软组织和韧带均可发生挛缩并增厚;而在凸侧,软组织和韧带则变薄。由于椎体的旋转、胸廓也随之变形,凸侧的肋骨向后凸出,肋骨角可连成一条尖锐的边缘,称之为“剃刀背”;而在脊柱的凹面,胸后壁凹陷,胸前壁凸出。到此时期侧弯在任何体位均不能完全消失。
同时脊椎肿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引起脊柱侧弯。
【临床表现】
&本病以女性居多,在儿童期间身体增长慢,畸形并不明显。即使轻微畸形并无结构变化,容易矫正,但此时期不易被发现。患者自10岁以后,椎体第二骨骺开始加速发育,侧凸畸形的发展由缓慢转为迅速。1~2年内可以产生较明显的外观畸形。多数侧凸发生在胸椎上部,凸向右侧;其次好发于胸腰段,凸向左侧者较多。
脊柱侧弯所造成的继发性胸廓畸形,严重者可引起胸腔和腹腔容量减缩,导致内脏功能障碍。如心脏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心搏加速、肺活量减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神经根的刺激可以引起胸和腹腔的放射性疼痛;亦有引起脊髓功能障碍者。由于内脏功能障碍,患者全身往往发育不佳、躯干矮小、体力较弱、心肺储备力差。
【预防与治疗】
&对儿童发育期应注意坐、站保持良好的姿势;桌椅高度应该适当;背负重物宜双肩交替承担;不要过度疲劳。
先天性楔形椎体、半脊椎所引起的脊柱侧弯,在4~5岁以前,宜用刚背支架制止畸形发展。5岁以后可以考虑切除楔形椎体或半脊椎,并用植骨融合有畸形部分的脊柱。
胸部病理性脊柱侧弯,主要在于预防。畸形严重者,可以考虑凹侧部分肋骨切除术和植骨融合脊柱。
对麻痹性脊柱侧凸,主张先用钢背支架。5岁以后可考虑手术治疗。畸形严重者可术后采用矫形石膏上背心使身体向凸侧弯曲,解除对凹侧的压力。
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弯,早期为姿势性和姿态性用。用宋振之博士创立的“宋氏整脊健康疗法”疗效较好。无创伤、无痛苦,一般3~5次即见疗效。五次为一疗程,轻者2~3疗程,重者4~5疗程,即可基本痊愈。晚期有结构性改变时,治疗意见分歧较大,但无论采取何种疗法,都可以根据以下原则:
1、代偿已完全的侧凸,畸形一般已不再发展,则不需手术。
2、无代偿的侧凸,畸形不严重,主张用宋氏整脊技术非手术治疗,直到代偿为止。
以整脊纠错、矫曲治弯而理论的宋氏脊诊整脊健康疗法,是一种将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的手法矫形技术精华与传统中医骨伤科中的手法理筋、正骨、复位相结合,边检查诊断、边整脊治疗的新技术。具有不开刀、不打针、不吃药、无创伤、无痛苦,并配合行为指导、姿势校正、习练脊柱强壮功等1+10系列疗法,达到快速治愈的特殊疗效。该法对各种脊柱侧弯、错位(半脱位)、滑脱、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间隙改变、小关节紊乱、生理曲度消失、反弓以及众多脊柱相关疾病均具有特殊疗效。
2009年10月18日宋教授为推广这一医学新成果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623号(仁济医院对面二楼)开办了上海康富源脊柱健康馆。专门治疗、预防、养护各种颈、肩、腰、腿痛病症。欢迎广大脊柱侧弯患者前来咨询、治疗。
&&&&&&&&&&&&&&
七、脊椎滑脱、错位
脊椎滑脱、错位是一种较严重的损伤,在慢性劳损、剧烈颠簸中发生率较高。运用中西结合的“宋氏脊诊整脊健康疗法”,脊柱、脱位、半脱位(错位)提高了治疗效果,深受患者的欢迎。
【解剖与生理】
&脊柱由32个椎骨、23个椎间盘和许多长短不同的韧带组成。它有4个曲度,即颈、腰前突和胸、骶后突。脊柱是身体的中流砥柱,具有保护颅脑、脊髓、神经、血管和内脏的功能,并具有负重、平衡和吸收震荡的作用。
自第三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骨均由一个椎体、二个椎弓板、二个椎板、二个横突,四个关节突和一个棘突组成。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将各椎骨连接在一起。前纵韧带坚固硬韧,能防止脊柱过度伸展。
颈椎的椎间小关节面接近水平,易脱位交锁。胸椎的椎间小关节呈额状面,腰椎的椎间小关节呈矢状面,发生脱位交锁时多合并关节突骨折。
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呈环状,故称环椎。第二颈椎即枢椎,椎体棘突大,椎体上有齿突向上伸入环椎内,与环椎前弓和横韧带构成关节。
脊柱各椎骨的椎孔串在一起,形成椎管,内有脊髓。相邻二椎弓板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脊神经由此穿过。人体在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速度超过脊髓,因此成人脊髓末端位于第一腰椎下缘,第二腰椎以下为马尾。
各脊髓节段与相应的椎骨不符,腰段脊髓位于胸椎10~12之间,骶髓位于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脊髓的颈膨大在第3~7颈椎之间,上肢的运动和感觉中枢集中于此处。腰膨大在第十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是下肢的运动、感觉以及膀胱自主排尿中枢集中的部位。
【脊椎滑脱(错位)的分类】
颈椎枕环半脱位
扭伤、长期劳损、坐车颠簸均可造成
头颈前后活动受限或疼痛不止
颈椎半脱位
落枕或强力使颈部屈曲引起
椎体少许移位、伴有神经根或血管、脊髓的刺激症状或颈项部疼痛
颈椎双侧脱位
强力使颈部屈曲,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滑到下一椎体上关节突的前方而发生交锁,椎体移位超过1/2
颈部疼痛剧烈,依靠双手支持头部。此型极容易损伤脊髓,导致患者瘫痪
颈椎单侧脱位
偏向一侧的强力使颈部屈曲时,只发生一侧关节脱位,小于1/2常伴旋转
眩晕颈部疼痛或难以支撑头部。此型患者可发生脊髓损伤而出现四肢瘫痪
无交锁颈椎脱位
椎体移位小于1/2,尚未发生交锁而上下关节突互相顶撞,由于后方椎管容积增大,脊髓无或只有部分损伤
出现颈部、颈肩或颈背、臂手不适等症状
胸椎半脱位(轻度)
胸椎或小关节稳定性较好,但扭挫伤或劳损也会出现半脱位
半脱位大于1mm以上,即可产生相应皮神经卡压后疼痛症状
胸椎半脱位(中度)
扭挫伤或长期劳损
脊椎或小关节突、错位2mm以上疼痛者,或背部、引起肋间神经痛。
胸椎半脱位(重度)
外伤或扭挫伤
胸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甚至瘫痪
腰椎半脱位(小关节紊乱)
跌扑、扭、挫、劳损
腰部活动受限,伴局部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跌扑、扭、挫、劳损
腰曲消失,后凸明显,活动受限,出现坐骨神经痛或脊柱侧弯症状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
跌扑、扭、挫、劳损
腰腿疼痛、乏力、椎管狭窄、功能受限,久站加重,前突增大,根性疼痛常为双侧性。重者腰骶部有一凹陷或横纹,X线可见双侧峡骨不连和椎体向前滑移。
骶髂关节半脱位
病因分自体因素、力学失衡及作用力三种
顽固性下腰痛,并经常交替性单侧或双侧下肢干性坐骨神经痛。
&&&&&&&&&&&&&&
八、椎管狭窄症
椎管狭窄症是指脊椎因先天因素或因外伤、劳损、间盘突出、滑脱、错位造成椎管内腔狭窄,神经和脊髓受压引起的一种骨伤科疑难性病症。临床分为:颈椎椎管变形与狭窄、胸椎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椎管狭窄三种。
1、颈椎椎管狭窄症:
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以中老年人为多,但青年发病率有逐连上升的趋势。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别,但在专业运动员中,女性常多于男性。临床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均与颈椎椎管变形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致颈椎椎管狭窄的因素众多,其形式与程度也不相同,故很难统一认识。只能简要的进行分型。
1)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
在年轻时期一般较少出现此症状,只有受到外伤,颈脊柱与椎体失稳,或椎体出现移位、压缩骨折,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盘损伤,椎间关节改变,韧带增厚,钙化与增生,椎管扭曲变形时,才出现症状,是某些疾病的促发因素或病因基础。椎管矢状径在10mm或以下,又无先天性畸形,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比值连续三节≤0.7,称为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因此而使脊髓压迫出现症状者,称为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
2)退行性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症
是指由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广泛性骨质增生,后纵韧带增粗或骨化,黄韧带炎性肥厚或骨化增生等,继发性退行性病变所致椎管狭窄。其特点是椎管矢状径原来大于13mm,但当出现相关病变占据了一定的椎管内位置,使椎管矢状径值小于或等于10mm,椎管内病变组织占据大于3mm,或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比值≤0.7,出现临床脊髓受压症状,则为退行性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症,或以占据椎管的具体住址病变命名。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症、椎间盘脱出症、黄韧带厚增生症等。
3)混合性颈椎椎管狭窄症
指在发育性狭窄的基础上,激发组织退行性变狭窄。
【伤因机制】
颈椎椎管狭窄症和颈椎椎管变形与狭窄,在临床上和一些伤病所致椎管狭窄,除性质有所区别外,表现程度也各不一样,但均可导致对颈脊髓的挤压与损伤。在临床上主要与急慢性损伤有关,故可分为急性损伤性颈椎椎管狭窄和慢性损伤性颈椎椎管狭窄,发病也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1)急性发病
多在一定的诱因下发生,常见如突然猛力回头,椎管扭曲旋转变形性狭窄;损伤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组织和韧带组织,导致椎管变形和椎管内占位性狭窄,脊髓受牵拉被挤压;因车祸或紧急刹车,惯性作用引起头颈急剧前屈或后伸、左屈与右屈,造成颈脊柱核颈部组织,特别是颈椎椎管产生复杂而严重的变化;乘车颠簸,头撞击车顶盖,导致颈椎椎管急性变形与狭窄;跳水头部撞击在物体上,致椎管垂直挤压变形与狭窄;长期低头写作等造成的颈椎椎管慢性损伤与狭窄;脊柱骨性结构、椎间盘组织、黄韧带、后纵韧带产生退行性变。总之,一是外力直接造成椎管狭窄;二是闪挫等原因造成颈椎椎管一节段或多节段变形与狭窄。
2)慢性发病
多与颈椎椎管所致各类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其特点是进行性发展。早期症状轻或不明信息,多不受患者重视,中、后期症状明显或严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
【症状体征】
与伤因机制有关。可见患者头颈不能端正,颈部前屈、后伸或倾斜;颈部疼痛,颈部肌肉劳损与失平衡症状体征;脊髓不同程度受损伤的症状体征,如皮肤出现不同平面的感觉减退,肢体无力等。
【临床检查】
在临床检查中,可见男性与女性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受损伤的机遇不同,导致颈椎椎管狭窄症的发病与程度也不同。
影像学检查,可较明确的显示颈椎椎管狭窄的情况,椎管狭窄产生的病理性改变,颈脊髓受累情况和程度,可帮助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临床上对颈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据颈脊髓损伤程度和症状体征。
1)颈椎损伤骨性结构出现改变;
2)颈椎椎间盘损伤突入椎管内;
3)颈段脊髓神经被挤压。
【临床治疗】
治疗方式、方法和程序与脊髓型颈椎病相同。因为颈椎椎管狭窄症主要是造成颈脊髓损伤,因此应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原则实施治疗。
中医药辅助治疗可参考脊髓型颈椎病。
宋氏整脊健康疗法的手法是临床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特别是颈椎椎管变形与狭窄的独特方法。应以矫正颈椎椎体错位,整复椎间盘,解除颈脊髓受挤压为原则。但对椎管和椎管内组织的严重退行性变者,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只能争取改善。
2、胸椎椎管狭窄症
胸椎椎管狭窄症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可导致胸脊髓神经严重受压,引起胸以下躯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对生殖器官的功能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
【伤因机制】
1)急性外伤性
多为胸椎挤压伤,如双肩超负荷负重的垂直性挤压,单肩扛、抬、挑、背、体重物的侧方挤压,胸脊柱侧弯、后凸、旋转、“S”形改变,椎间关节移位,关节囊、黄韧带、后纵韧带的损伤,出血,炎性渗出物,以及后背着地摔伤等,均可引起胸椎椎管损伤与狭窄。
2)慢性反复性损伤
多系反复性外伤所造成胸椎、胸脊柱损伤,也可造成胸椎椎管变形与狭窄。
3)胸椎椎管组织退行性变
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主要是胸椎和胸脊柱骨性结构和椎间盘组织,黄韧带、后纵韧带组织,在损伤或慢性劳损后产生的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韧带炎性增厚、钙化、增生症等,造成病理性胸椎椎管狭窄。
4)先天发育性胸椎椎管狭窄
为胸椎骨性结构发育异常引起的胸椎椎管狭窄。如先天性胸椎发育畸形、脊柱变形等。
5)胸椎后凸变形与椎间盘脱出
可产生混合性因素导致胸椎椎管向后折屈性和被椎间盘突入椎管产生占位性变形与狭窄。
如氟骨病、骨病所致者,应注意诊断与鉴别诊断。
【症状体征】
急慢性损伤因素所致者,均会出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勉强活动时诱发背、胸部疼痛加重。当胸椎椎管狭窄引起胸脊髓神经受累时,可出现肋间神经、脊神经疼痛,神经支配区肌肉、皮肤疼痛及炎症反应,下肢沉重无力或瘫痪。
【临床检查】
望诊:胸背向一侧倾斜,背后凸加重,或胸背倾斜加旋转变形。
触诊:可触及胸脊柱侧弯、后凸“S”形改变。胸椎棘突可出现向侧方偏歪,或上下椎体棘突出现左右交错移位表现。
查体可见损伤平面以下痛觉消失或减退,以下不同程度的截瘫,椎体束反应呈阳性,肌张力高,膝、跟腱反射亢进,可出现髌阵挛、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反射消失。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胸椎骨性结构改变,椎间盘、韧带组织受压,胸椎骨性结构、椎间盘组织、韧带组织退行性变,胸椎管变形与狭窄,胸脊髓受压。可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胸脊柱损伤变形,椎管狭窄、
【临床治疗】
应根据胸椎椎管变形与狭窄病因机制,与胸脊柱变形、椎间盘突入椎管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法。对严重不易手法整复解决的骨质增生占位性病变和骨病、骨肿瘤所致者,应手术治疗。
宋氏整脊健康疗法治疗该病:
1)中药食疗药膳内治法
针对胸椎椎管狭窄的病因和胸脊髓神经受累的症状辨证论治。
2)中药电脑超声雾化熏蒸法
用活血化瘀、软坚通络中药配方,用专用热疗床,以背部为主兼顾全身,以改善胸椎、椎管内外组织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减轻对椎管内脊髓神经的挤压与伤害。
以督脉和足三阳经为主,选穴治疗,以调理背部组织。
理治背部肌肉组织,解除肌肉粘连、挛缩。
5)手法矫治法
患者俯卧位,胸下加软垫,助手帮助上下顺脊柱对抗性牵引。医者在牵引下用手法矫正胸椎、胸脊柱、椎间盘,调理纤维环、黄韧带、纵韧带与肌肉组织,使椎管恢复原态,解除对胸段脊髓的压迫。
6)整脊推拿法
运用宋振之教授创立的“四步”“八法”足量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
3、腰椎椎管狭窄症
腰椎椎管狭窄症有先天性、发育性、病理性和急慢性损伤性。其主要产生脊髓、神经根牵拉、挤压、刺激症状和体征。临床以腰骶部疼痛、下肢疼痛无力、影响站立和行走为特征。
应用解剖:有人将椎管断面分为四型。一是卵形,二是近三角形,三是近三叶形,四是三叶形。上方腰部椎管多呈现卵圆形或近三角形。卵圆形椎管无明显侧隐窝,近三角形椎管有较浅的侧隐窝。下腰部椎管多呈近三叶形,均有明显的侧隐窝。从L1~5椎管的形状由卵圆形渐向三叶形演变。由于形状的不同,虽然L4~5椎管的矢状径与横径均大于上方腰椎管,但其管腔容积却小于L3以上管腔,且中央椎管内的硬膜囊从L1~S1矢状径和横径逐渐变小,椎间孔管径也逐渐变小、管道变长,下腰部坐骨神经根明显变粗。上述解剖特点可能为腰骶椎管狭窄症多发生于下腰部的重要解剖学基础。
Jones及Thompson用椎管横径A,矢状径B,乘积与椎体横径C,矢状径D乘积比值AB、CD,作X线平片,推测腰椎管大小,认为该比值小于1:1.45即为狭窄椎管。
【伤因机制】
1)先天性特发性
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特发性、软骨发育不全性,即为在原有椎管狭窄的病因基础上,加上后天腰椎、脊柱、椎管周围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所致椎管狭窄症。
因腰脊柱骨性结构、椎间盘、纤维环、黄韧带、纵韧带损伤所产生的椎体移位、滑脱、压缩骨折、椎间关节错位、椎板骨折移位、椎间盘脱出与膨出,纤维环组织被撕裂、折叠、炎性肿胀、黄韧带撕裂、折叠炎性肿胀、炎性肿胀增粗、椎管内出血、渗出物等占据椎管腔所致椎管狭窄。又因急慢性损伤造成脊柱侧弯“S”形改变,“Z”字形改变形等,所致椎管变形与狭窄。
椎板切除后,脊柱融合术、髓核溶解术后,产生椎体移位滑脱,旋转移位,椎间盘手术摘除不彻底,剩余部分从切口被挤出进入椎管所致。还有手法治疗不当,使椎体移位、脊柱变形加重腰脊髓、马尾神经、神经根受累所致。
4)组织退行性变性
因早期腰椎骨性结构和椎间盘与韧带组织的损伤因素,产生腰骶部疼痛,患者活动量减少,或因出现功能障碍制约患者功能锻炼,加上伤因机制和人体自然衰老,组织退行性变等因素所致。
骨病所致。
6)体育专业性
指从事大运动量项目者,腰骶椎骨性结构、椎间盘组织、韧带软组织长期劳损,突发性严重伤因机制所致。
【症状体征】
临床可见腰骶段形态改变,出现向侧方倾斜、前屈或后仰的特殊姿势改变,严重者出现跛行,走走停停,或用下蹲的方式借以缓解疼痛。
【临床检查】
触诊:可触及腰骶脊柱侧弯、直变或前屈过度,椎管狭窄节段的椎体后部或两侧可触及炎症与有明显压痛,并向下肢放射,下肢肌肉萎缩、无力。严重者大小便失控,或出现生殖器官功能障碍。
望诊:可见患者侧屈、前屈、后仰等不同形态或体位的改变。有腰骶疼痛的症状、体征。患者跛行,站立时躯体向健侧倾斜,坐位时只能坐高凳,坐低软座则诱发疼痛。有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症。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椎管周围骨性机构改变,椎体移位、椎间关节措施、脊柱变形、椎间盘损伤脱出椎管的情况与程度;显示椎管管腔周围组织退行性改变,脊髓、马尾神经、神经根受压的表现与程度。X线检查可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腰脊柱损伤变形;
2)腰骶椎损伤移位;
3)腰椎间盘损伤脱入椎管;
4)腰骶椎管变形与狭窄、脊髓神经受累;
5)腰段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受压。
【临床治疗】
临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式与方式,对高龄老年患者应特别关注,对特别严重的患者或骨病所致患者,不进行手术治疗无法解决者,应选择手术方法治疗。对手术治疗也难以解决者,应采取宋氏整脊健康疗法综合治疗。
1)中医中药内治法
以活血化瘀通经络为主,针对腰椎管和腰骶椎管狭窄产生的病因,和对腰脊髓、马尾神经、神经根受累产生的病症,因人而异辨证论治。
2)中药外治熏蒸疗法
活血化瘀、软坚通络、祛寒止痛。用专用电脑熏蒸床,以腰骶部为主兼治全身,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则不痛的功用。
3)点穴法、针灸法
可根据《素问刺腰痛篇》的理论,以督脉为主配足三阳经选穴治疗。
反复梳理背、腰、骶部肌肉、筋膜,解除组织的痉挛、粘连、挛缩,达到理筋舒筋、消炎祛痛的目的。
5)手法矫治
一般以对脊柱、椎体正骨纠错为主,整复椎间盘,调理韧带、肌肉组织,来解除椎管变形与狭窄。治疗方式、方法取决于患者具体情况。一般多在牵引治疗专用床上治疗,患者俯卧位,医者顺脊柱牵引,在牵引辅助下进行必要的手法矫治,使腰椎管、腰骶椎管狭窄症状获得好转与康复。
&&&&&&&&&&&&&
九、强直性脊椎炎
强直性脊椎炎属结缔组织的血清阴性反应疾病,说明它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非同一类型。这病基本见于男性,极少见于女性。有明显家族史,以发生于父系较多。病因尚不清楚。组织相容抗原(HLA-B27)的阳性率很高。
基本病理为原发性、慢性、血管翳破坏性炎症,韧带骨化属继发性修复性病变。一般病变始发于骶髂关节,逐步沿脊柱向上伸延,波及椎间关节滑膜和关节囊,以及脊椎周围的韧带等软组织,发生钙化和骨化。病变可停止于任何脊柱节段,导致严重的驼背或称园背,但也可强直于伸直位。病变可断断续续发展,直至颈椎也发生融合。这种自下而上类型,称Marie-Strumpell病,它也可同时向下蔓延,波及两髋,但很少波及膝关节和上肢关节。
有时偶见同样的病变,始自颈椎,逐渐向下伸延,因而开始为颈椎僵硬,然后波及胸椎和腰椎。这种自上而下类型,称Bechterew病,预后较差,容易波及神经根而发生上肢瘫痪、呼吸困难。
病理改变主要是脊柱周围的结缔组织发生胶原纤维化,形成纤维骨,而后形成板层骨。关节软骨破坏后发生软骨下骨质增生,导致关节间隙消失,形成骨性强直。椎体和后脊柱组成无破坏,仅有中度骨质疏松,这主要是由于活动度消失而引起的骨密度减退。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生在16~30岁,很少发病于50岁以上。开始时,病人感到骶髂关节痛和下背痛,向臀部和大腿放射;疼痛休息后可缓解,活动时加剧。腰骶部和骶髂关节有深压痛,夜间有疼痛发生。晨起时,脊柱僵硬,起床活动时,可略有缓解,但不能活动过久。若波及胸椎和肋椎关节,胸扩张活动将受限,导致肺活量减少,胸部有狭窄感。
晚期病例的脊柱僵硬可导致躯干和髋关节绻曲。为了缓解疼痛,安生驼背畸形,有时可前屈90度,视野限于双足范围,不能向前看。为了视野向前,颈椎前凸加剧,引起颈痛,这样全身的活动就受限制。典型体态是胸椎后凸,骨性强直而头部前伸。
X线表现特征是骶髂关节骨性强直,椎间隙边缘的桥样骨赘。两侧骶髂关节因缺钙和松质骨吸收而有不规则的关节间隙假性增宽,关节边缘呈锯齿状,软骨下松质骨呈斑点状硬化致密,最终将融合。
椎间关节有同样病变,导致“竹节样”周围韧带骨化。椎间盘纤维环、黄韧带、关节突周围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前纵韧带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椎体本身可因骨质疏松而呈磨砂玻璃样表现。胸椎可有楔形变,腰椎可呈上下面凹陷,呈“鱼尾椎”。耻骨联合胸骨柄、体的软骨骨化。
宋振之教授积40年从事脊柱骨伤科的治疗经验,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分为:理筋解粘-牵引矫曲&#8213;整脊纠错&#8213;对症处理&#8213;保健按摩&#8213;脊柱强壮功&#8213;自练健康操-中药理疗等“八步法”治疗。曾对应用此法治疗的50例不同程度患者临床观摩,有效率达90%以上,治愈率达65%。
&&&&&&&&&&&&
十、峡骨不连和腰椎滑脱
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成为峡部。椎弓峡部骨质连续中断称为峡骨不连或峡部裂。双侧峡部不连称为椎弓崩裂。相邻腰椎间盘慢性脱位称为腰椎滑脱,是一种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好发于腰骶部。
【病因病理】:以双侧峡部裂为中心的异常旋转活动,增加了下腰软组织和椎间盘关节劳损,久之可引起腰腿痛。积累外力可使双侧峡部裂隙前方椎骨部分(包括椎体、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向前滑移,使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遭受过度牵拉,椎管和椎间孔变形,前后径缩短,导致腰痛和坐骨神经痛,重者压于马尾神经。部分人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甚者瘫痪。
【分类】:根据病因将腰椎滑脱分为三类:
1、先天性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发育障碍造成的峡部不连所引起的腰椎滑脱。
2、外伤性腰椎滑脱是因累积劳损造成双侧峡部断裂(骨折)引起的滑脱。先天性和外伤性滑脱统称腰椎滑脱,二者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相同,唯前者发生在青少年,后者发生在30岁以后。目前,多数专家认为峡部不连是后天积累劳损的结果。
3、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椎间盘退变萎缩引起椎骨间关节紊乱,导致椎体前、后方向滑移。这个类型无峡骨不连,椎体移位很少,故名假性滑脱。
临床上根据椎体移位的程度,腰椎滑脱分为四度。即将滑脱椎体的下面的椎体上缘自后向前等分为四段,滑脱椎体后缘向前移至第几段则称为几度滑脱。
【临床表现】:双侧峡部不连的症状与慢性腰肌劳损相同。腰椎滑脱的临床症状与滑脱程度有关。轻度滑脱仅有下腰痛;重者腰及双侧下肢痛,久站、负重物、运动或直立劳动后腰腿痛加重,卧床休息则疼痛缓解。检查可发现滑脱棘突有压痛,腰前突(曲)增大;重症患者椎棘突明显后突,腰骶部有凹陷或横纹;重压、扣打腰骶部可引起腰及双侧坐骨神经痛;腰部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双侧直腿抬高、深背屈试验均为阳性,并有坐骨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个别患者骶尾部可有鞍状麻木区及泌尿生殖功能障碍。X线平片正位可见椎体互相重叠,侧位见椎体前移,斜位明显出现峡部不连(狗头断开)。
【治疗】:首先进行宋氏整脊健康疗法中的综合性非手术疗法治疗,并用宽腰带或围腰以加强下腰的稳定性,大多可缓解症状,配中草药,强筋壮腰汤等。有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无效并合并腰间盘突出者,以及先天性滑脱的年轻人,可考虑手术治疗。
&&&&&&&&&&&&&&
十一、梨状肌综合症
梨状肌起自骶椎2、3、4前面,骶前孔外侧和骶结节韧带,肌纤维穿过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后部。梨状肌的股骨外旋肌受骶丛神经支配。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成上、下两部分,称为梨状肌上、下孔。坐骨神经大多从梨状肌下通过。
【病因病理】:充血、水肿、痉挛、肌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臀部和坐骨神经痛,称为梨状肌综合症。对本症的病因有两种意见:1、梨状肌病变继发于骶1、2神经根或骶丛受刺激所引起的梨状肌痉挛。2、由于梨状肌急剧收缩或被动牵拉面受伤所造成的原发性、损伤性病症。
【临床表现】:患梨状肌综合症者臀部疼痛,伴有坐骨神经痛。腿痛多表现在小腿外侧腓总神经分布区。风寒湿可使疼痛加剧。重者疼痛剧烈,影响活动和休息。
【检查】:检查发现腰部无明显障碍,梨状肌部位有压痛和放射痛。宋振之认为:凡具有肌肉下面可触及条索样、卵圆状隆起、触之钝厚;或呈弥漫性钝厚。痉挛、压之痛甚;或沿坐骨神经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者均可确诊。一经局部封闭后疼痛消失或大为减轻。
【治疗方法】:可用宋氏整脊健康疗法的手法理筋、中药熏蒸、针刀剥离或针灸拔罐、保健按摩综合治疗。一般一疗程(五次)可愈。
&&&&&&&&&&&&&&&&&&&&&&
十二、骶髂关节错动症
骶髂关节错动症,是指骶髂关节由于受到力和其它疾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关节力学环境失衡,造成该关节正常骨结构位置微变和相应的组织损伤。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骶髂关节动态认识的深入,对骶髂关节病态微观的认识,如果把骶髂关节脱位作为第一层次的认识,把骶髂关节半脱位作为第二层次的认识,那么则可把骶髂关节错位作为第三层次的认识。这种新观点将给腰腿痛的病因学和诊断治疗增添新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为诊断和治疗久治不愈的腰腿痛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典型病例】
病例1:丁某,男,42岁,干部,1987年4月初诊。
病史:右侧下腰突然疼痛两周,近日加重并有右腿疼痛不适,行动受限。曾经某医院康复科诊断为“腰扭伤”,嘱其作理疗、按摩、针灸和服药10余日,改善不显,经介绍来诊。既往无腰痛史。
检查:中等身材,发育良好,痛苦面容,右手扶握右腰部,步履艰难。腰部功能检查,前屈60度,右侧弯20度,左侧弯5度,背伸5度,左侧旋转10度,右侧旋转5度。
脊诊:脊柱呈中度侧弯状,腰曲消失,右臀上部向后突隆。触诊右侧髂窝和髂后上棘处有明显触痛,在髂窝处可触及斜行条索状筋变,在髂后上棘处可触到不规则形状的筋结,皆有明显触痛。双侧髂嵴最高连线偏高,两下肢不等,右侧臀偏高。双侧足跟俯卧位量比检查,右侧下肢显短近1厘米。“4”字试验阳性,骨盆分离试验阳性。
X线骨盆正位片示有错动角和短距差。
诊断:骶髂关节右侧上部后错动。
治疗:采用宋氏整脊健康疗法。首先用宋振之老中医的多功能正脊保健床牵引30分钟,其次用宋氏理筋法在损伤部位用手法理筋8分钟,再用宋氏整脊八法中的斜搬法,左右各一次整脊,当即疼痛大减,最后用宋氏保健按摩法10分钟。并教授其自练“脊柱强壮功十二式”中的“昂首挺胸”功及“脚键突地功”。
又日后复诊,患者自述除有时右下肢尚有酸胀感外,无其它不适。查右髂高部仍可触及少许斜行条索状筋变,较软,伴触痛(较前大减)。复采用上次宋氏整脊健康疗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4次后,右髂窝筋变基本消失,各种功能活动正常,临床痊愈。嘱其忌坐沙发、小矮凳、不睡软床,忌房事,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并坚持每天习练脊柱强壮功二次,每次10分钟。1周后随访,患者自述一切正常,无其它不适。
病例2:某,男,17岁,学生,1989年5月就诊。
病史:右小腿胫骨骨折愈合后,发现腰骶部和双侧腿痛半月余。曾被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腰腿痛,服用“西药”近10天不见好转来诊。既往无腰腿痛史,从未发现皮肤红斑/结节等。未患心、肾疾患。曾有“扁桃腺炎”史,手术扁桃体摘除4年。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痛苦面容。心肺听诊未闻异常,肝脾触诊不大,四肢关节无红肿、结节、无红斑、无畸形、功能尚可。腰部功能检查属正常范围。宋氏脊诊:脊柱轻度向右侧偏曲,腰曲正常。右侧臀上部向前凹陷,在髂高处可触及条索状筋变,周围肌力较高,有明显触痛。双侧髂嵴最高连线倾斜,右侧偏低。右侧臀皱线下降。双侧足跟量比检查,右侧显长0.9厘米。患者有站立痛、坐位痛。“4”字试验阳性。骨盆分离试验阳性,髋关节外展拮抗试验阳性。
X线骨盆平片示有错动角和短距差。
诊断:骶髂关节上部双侧交合错动(右前左后)
治疗:采用宋氏整脊健康疗法“四步”“八法”治疗。
根据治疗程序,首先用宋氏多功能正脊保健床,自身牵引30分钟。然后分别运用理筋法、整脊法和保健按摩法。当上述施术手法完成后,患者当即检查,见臀上部左侧向后隆起、右侧向前凹陷状态得到矫正。双侧下肢足跟量比检查等长。触诊左侧髂窝部肌紧、胀消失,条索状筋变显少,触痛减轻;右侧髂窝部条索状筋变尚存在,触痛减轻;双侧髂后上棘处触痛亦大减。不规则显少。
两日后复诊,按上次整脊程序手法操作,继续矫正错动状况 ,其10次(2个疗程),直至诸症逐渐消失,临床痊愈。半月后随访,一切正常。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腔疼痛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