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视频中有筋萎和脉萎的内容吗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伤寒论》的补充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7:25:4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景岳全书·伤寒典》对《伤寒论》的补充.PDF
官方公共微信  【7.68】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闷,表情沉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用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十三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若咳嗽,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去生姜,加干姜二两。
  【7.69】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发作与停止均有其时,表情沉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所以使呕。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以后,渴,属阳明病,以法治之。  【7.70】太阳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胁下闷痛,面目及身发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肛门坠涨),本渴而饮水呕,柴胡不能用。食谷呕吐、气逆。   【7.7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闷,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主之。
  【7.7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照理应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减轻,用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12枚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加入饴再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吐的病人不可用,因为甜的缘故。   【7.73】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只见一证便是,不必全部具备。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仍然存在,再用柴胡汤,必蒸蒸而战栗,然后高热汗出而病解。   【7.74】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主之。
  【7.7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复二三次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先用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枳实(炙)四枚
大枣(劈)12枚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7.76】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闷而呕,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所发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停止后出现微利。这本来是柴胡证,下之就不得利,今反利,知医以丸药下之,属于误治。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是实症,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
甘草(炙)一两
半夏二十铢
生姜(切)一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加入芒硝,再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再喝一副。
  【7.77】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因为有热,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大便当硬,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不是正确地治疗。若自下利,脉当微厥,今反和,此为内实,调胃承气汤主之。   【7.78】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愈。其外证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以后,只是小腹急结,才可以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加入芒硝,再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7.79】伤寒八九日,下之,胸闷烦惊,小便不利,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全身沉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去皮)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大枣(劈)六枚
铅丹一两半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加入大黄切如棋子,再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7.80】伤寒,腹满,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寸口脉浮而紧,关上弦,此肝乘脾,名叫纵,刺期门。   【7.81】伤寒发热,敛缩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寸口脉浮而涩,关上弦急,此肝乘肺(肝气犯肺),名叫横,刺期门。   【7.82】太阳病二日,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此为欲解。若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小便欲失禁,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又不多,大便以后,头猛然疼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的缘故。
  【7.82】太阳病二日,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此为欲解。若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小便欲失禁,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又不多,大便以后,头猛然疼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的缘故。   【7.83】太阳病中风,因为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去正常规律,两阳(风与火)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鼻出血,阴虚小便难,阴阳都虚竭,身体则枯燥。只是头汗出,到颈部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病重至呕吐、气逆,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三两
牡蛎四两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7.84】伤寒脉浮,医以火劫(灸、熨等)强迫发汗,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12枚
牡蛎(炒)五两
龙骨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85】形似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必渴,被误用火攻,火邪内迫,必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弱而发热、脉浮,解表当汗出愈。   【7.86】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即四肢井穴放血),名为火邪。   【7.87】脉浮热的厉害,反以火灸之,此为实症。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7.88】微数之脉,慎重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恢复。   【7.89】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肿胀而痹,名火逆。欲自解,必当先烦,而后有汗而解。怎么知道?脉浮的缘故。
  【7.90】烧针令其发汗,针处被寒侵入,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劈)12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牡蛎(炒)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病重加人参三两。
  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   太阳病,应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因为医生吐法的过错。得病一二日吐,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为小逆;若不恶寒,又不想穿衣服,此为内烦;都是医生吐法所致。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今饮食而反吐,这是因为发汗令阳气微弱,隔气虚,脉数。数为客热,所以不能消谷,因为胃中虚冷,所以吐。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恶心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用极吐极下法,用调胃承气汤。如果不是吐下所致,不可用调胃承气汤。若只是欲呕,胸中痛,微溏,这不是柴胡证,所以这样,因为呕所以知道极吐极下。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因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下血可愈,所以这样,因为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的缘故。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   水蛭(炒)三十个
虻虫(去翅足,炒)三十个
桃仁(去皮尖)二十个
大黄(酒洗)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无疑,抵当汤主之。   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为有血,当下之,不可用其它药物,宜抵当丸。   抵当丸   水蛭(炒)二十个
虻虫(去翅足,炒)二十个
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
大黄(酒洗)三两   上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一整天,当下血;若不下,再服。   太阳病,小便利,因为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必发作里急(小腹部胀满急迫)。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8.1】问: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  师说: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叫脏结。按胸脘部痛,寸脉浮,关脉沉,名叫结胸。   【8.2】问:什么叫做脏结?  师说:脏结,五脏都有,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都是血的原因。假设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此为实症,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大枣(劈)12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   桂枝(去皮)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去皮尖)二十枚
枳实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3】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此为实症,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   连翘二两
阿胶一两半
半夏(洗)半升
赤小豆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加入胶融化,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黄连三两
半夏(洗)半升
桃仁(去皮尖)二十枚
茯苓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加入胶融化,温服一升,日再服。 
  【8.4】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症,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  百合七枚(洗去沫)  贝母三两  茯苓三两  桔梗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     葶苈三两(炒) 括萎实(捣)大一枚 桔梗三两 牡丹皮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流传中难免出现错误,而且还可能是伪作。
  【8.5】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病重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硬,转失气,此为实症,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  白术二两 枳实二两 桃仁(去皮尖)二十七枚 干姜一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     大黄三两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半夏一升 甘草(炙)一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6】肾脏结,小腹硬,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此为实症,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15枚(劈)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放入各种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桂枝(去皮)三两 茯苓二两 枳实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7】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不可攻;饮食如故,常常下利,舌上白苔滑,为难治。
  【8.8】问:什么叫做结胸?  师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进入到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误下的缘故。  【8.9】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炒)半斤 杏仁(去皮尖,炒)半斤
芒硝半斤   上四味,捣筛二味,加入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方寸匙,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为度,禁忌如药法。  【8.10】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则死。  【8.11】结胸证全部具备,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也死。
  【8.1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证未解,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胸膈部位疼痛拒按,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只是头汗出,余处无汗,到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加入芒硝,煮二沸,加入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停止后服。  五苓散  猪苓(去皮)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米汤和方寸匙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黄,加茵陈蒿十分。  【8.13】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实,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8.14】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又往来寒热,与大柴胡汤。  【8.15】只是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肋,只是头微汗出,大陷胸汤主之。  【8.16】太阳病,重发汗,而又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小有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汤主之。 
  【8.17】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括蒌实大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蒌取三升,放入各种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8.18】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只是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此本有寒分,反下之,若利止,必发作结胸;未止,此发作协热利。  【8.19】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不结胸,此为欲解;脉浮,必结胸;脉紧,必咽痛;脉弦,必两胁部牵引不舒;脉细数,头痛未止;脉沉紧,必欲呕;脉沉滑,协热利;脉浮滑,必下血。
  这本书粗粗的看过,很好。
  【8.20】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喷洒,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越发增加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减轻,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也可服。  文蛤散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粒 生姜三两 大枣(劈)12枚  上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  假设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  白散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再在臼中捣碎,以米汤和服,强壮的人半钱匙,身体弱的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
  【8.21】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昏迷,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重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脉弦大,五日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不止,当刺期门。  【8.22】妇人中风,发热恶风,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闷,如结胸状,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  【8.2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固定时辰,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所以使如疟疾状,小柴胡汤主之。  【8.24】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白天明了,暮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8.2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四肢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挂枝汤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26】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又下之,胸胁闷,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只是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为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括萎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炒)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便愈。
  【8.27】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闷,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又有里症,脉沉,亦在里症,汗出为阳微。假设纯阴结,不得再有外证,全部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这样,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所以知道非少阴病,可用小柴胡汤。设不了了,得屎而解。  【8.28】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备,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再用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闷而硬痛,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只是闷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能用,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劈)12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8.29】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必硬,若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烦。  【8.30】脉浮而紧,而又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柔软不痛,只是气痞;小青龙汤主之。  
  【8.31】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才可以攻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固定时辰,头痛,心下痞闷,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  芫花(炒) 甘遂 大戟  上三味,各等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十枚,取八合,去滓,加入药末,强壮的人服一钱匙,体弱的人服半钱,温服之,清晨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再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8.32】太阳病,医发汗,于是发热恶寒,因又下之,心下痞,表里都虚,阴阳气一块衰竭,无阳则阴独,再加烧针,因此胸烦,面色青黄,肌肉抽缩跳动,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易愈。  【8.33】心下痞,按之柔软,其脉关上浮大,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浸渍,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8.34】心下痞,而又恶寒,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浸渍。须臾绞去滓,加入附子汁,分温再服。
  【8.35】本来因为下之,所以心下痞,用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8.36】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叹气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劈)12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8.37】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闷,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又下之,其痞越发厉害了,这不是结热,只是因为胃中虚,客气上逆,所以硬,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劈)12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懂点古文都知道这是个半吊子搞的
  【8.37】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闷,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又下之,其痞越发厉害了,这不是结热,只是因为胃中虚,客气上逆,所以硬,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劈)12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8.38】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不解除,再用其它药下之,利越发厉害,医用理中汤,利仍不止,理中汤,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的缘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再不止,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碎)一斤 太乙禹余粮(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8.39】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很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晕昏迷,经脉动惕,久而成痿(萎缩或失去机能)。
  【8.40】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打嗝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石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劈)12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8.41】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桂枝四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加入桂枝,再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8.42】伤寒,大下后,再发汗,心下痞,恶寒,表证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8.4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不利,大柴胡汤主之。
  【8.44】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咽喉,不得息,此为胸中有寒,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  瓜蒂一分(炒)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分别捣筛,为散以后,合治之,取一钱匙,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各种亡血虚症,不可用。  【8.45】病胁下平时有痞,连在脐旁,疼痛连接到小腹,入阴筋,此名脏结,死。  【8.4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都热,常常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8.47】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稍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8.48】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证不解,当发汗,不可用白虎汤;渴欲饮,无表证,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8.49】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晕,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重不可下,下之则痉挛。  【8.50】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与黄芩汤;若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劈)12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劈)12枚
生姜一两半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8.51】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三两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劈)12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8.52】伤寒,脉浮滑,这是因为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
  【8.53】伤寒,脉结促,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人参二两 地黄半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阿胶二两 麻仁半升 大枣(劈)12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加入胶融化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第八
  顶顶看。
  頂了,楼主加油
  卷第九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9.1】问: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怎么讲?  师说:太阳阳明,是脾约(脾虚);正阳阳明,胃实症;少阳阳明,发汗,利小便以后,胃中燥烦实,大便难。  【9.2】阳明病,胃实症。  【9.3】问:什么原因得阳明病?  师说: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大小便,内实,大便难,此名阳明。  【9.4】问:阳明病外证怎么样?  师说: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而恶热。  【9.5】问: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为什么?  师说: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动停止,即自汗出而恶热。  【9.6】问:恶寒什么原因自动停止?  师说: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没有再传他经,开始虽然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9.7】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底,因转属阳明。  【9.8】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连绵不断,是转属阳明。  【9.9】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此为不传。  【9.10】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病属太阴;太阴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为阳明病。  【9.11】伤寒转属阳明病,其人连续不断微汗出。  【9.1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  【9.13】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9.14】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连续不断汗出,此欲发作固瘕(溏泻),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这样,因为胃中冷,水谷不别的缘故。  【9.15】阳明病,初得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忽然发狂,连续不断汗出而解,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合在一起,脉小则愈。  【9.16】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15-21时)上。
  【9.17】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呕吐、气逆,所以这样,其人本虚,胃中冷的缘故。  【9.18】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晕目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这样,脉迟的缘故。  【9.19】阳明病,理当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这是因为久虚的缘故。  【9.20】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冷,必发作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冷,头不痛。  【9.21】阳明病,只是头晕目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嗽,其人必咽痛;不咳嗽,咽不痛。  【9.22】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身必发黄。  【9.23】阳明病,被火烫治疗,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9.24】阳明病,脉浮而大,必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发作有固定时辰,只是浮脉,必自汗出。  【9.25】阳明病,口燥,只是想漱水,不欲咽下,此必鼻出血。  【9.26】阳明病,本自汗出,医生再重发汗,病已减轻,尚微烦差不多就可以,此必大便硬的缘故。因为亡津液,胃中干燥,所以使大便硬。应当问其小便每天几次,若原来小便每天三四次,今日两次,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这样,因为小便减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所以知道不久必大便。  【9.27】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9.28】阳明证,心下硬闷,不可攻之,攻之,利就不止,死,利止,愈。
  【9.29】阳明证,眼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  【9.3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可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 大黄(酒洗)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加入芒硝,再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9.31】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其必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此是外欲解可攻里,手足连续不断汗出,此大便已硬,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外未解,其不潮热,未可用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可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不能大泄下。  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加入大黄,再煮取二升,去滓,加入芒硝,再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炙)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大便下,停后服,不大便,尽饮之。
  【9.32】阳明病,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大便微硬,可以大承气汤;不硬不可用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用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此有燥屎,才可以攻之;若不转失气,此只是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欲饮水,与水则呕吐、气逆;其后发热,必大便复硬而少,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慎重不可攻。  【9.33】阳明病,实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虚则郑声(语声低弱,若断若续),郑声(语声低弱,若断若续),重语,直视,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喘闷,死;下利,也死。  【9.34】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因为亡阳,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脉短,死;脉自和,不死。  【9.3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所发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病重,发病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惊恐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生,涩脉死;微脉,只是发热,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大承气汤主之。  【9.36】阳明病,其人多汗,因为津夜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小承气汤主之。  【9.37】阳明病,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发热潮,脉滑而疾,小承气汤主之。  【9.38】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失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脉,里虚,为难治,不可再用承气汤。  【9.39】阳明病,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有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反不能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只是硬,宜大承气汤下之。
  【9.40】阳明病,下血,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此为热入血室,只是头汗出,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连续不断汗出则愈。  【9.41】阳明病,汗出,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因为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症,须过经才可以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因为表虚里实的缘故,下之宜大承气汤。  【9.42】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闷,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9.4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唇麻木、面垢,若发汗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宜白虎汤。自利,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放入各种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9.44】二阳并病,太阳证好了,只是发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9.45】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烦乱反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若加温针,必恐惧,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不得眠(失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栀子(劈)十四枚  香豉(棉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加入香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停止后服。  【9.46】阳明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9.47】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碎)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加入阿胶融化,温服七合,日三服。  
  【9.48】阳明病,汗出多而渴,不可用猪苓汤,因为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又利其小便的缘故。  【9.49】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  【9.50】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不可给水饮之,饮则必呕吐、气逆。  【9.51】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鼻出血。  【9.52】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只是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9.53】阳明病,发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大便溏,小便自然可以,胸胁闷不去,用小柴胡汤。  【9.54】阳明病,胁下硬闷,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可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上连续不断汗出而解。  【9.55】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全身及眼睛全黄,小便难,有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常常呕吐、气逆,耳前后肿,刺之稍微减轻,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脉,用小柴胡汤;脉只是浮,无余证,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呕吐、气逆,不治。
  【9.56】活动发作头痛,短气,有潮热(如潮水按时发热),属阳明病,白蜜煎主之。  白蜜煎  人参一两 地黄六两 麻仁一升 白蜜八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煎三味,取五升,去滓,加入蜜,再煎一二沸,每次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9.57】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大便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象王瓜根,及大猪胆汁,都可以为导。  蜜煎导  食蜜七合  上一味,放入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不能焦糊,可做丸时,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加入谷道中,以手紧抱,欲大便时才去之。  猪胆汁  大猪胆一枚  上一味,泄汁,和醋少许,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很多。
  【9.58】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可发汗,宜桂枝汤。  【9.59】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9.60】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里热向外发越),不能发黄,只是头汗出,身无汗,到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劈)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放入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
  【9.61】阳明病,其人善忘,必有蓄血,所以这样,原本有久瘀血,所以使人善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9.62】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可攻;腹微满,大便初硬后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宜大承气汤。  【9.63】病人不大便五六日,围绕脐痛,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发作有固定时辰,此有燥屎,所以造成不大便。  【9.64】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疾状,午后三点至五点发热,属阳明病;脉实,宜下之;脉浮大,宜发汗。下之用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9.65】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有燥屎,所以这样,本有宿食的缘故,宜大承气汤。  【9.66】病人小便不和,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能卧,有燥屎,宜大承气汤。  【9.67】食谷欲呕,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病重,属上焦,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9.68】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又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这是因为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此转属阳明。小便频繁,大便必硬,不大小便十日,没什么感觉,渴欲饮水,少少给予,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宜五苓散。    【9.69】脉阳微而汗出少,为自和;汗出多,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也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此硬。     【9.70】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9.71】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频繁,浮数相搏,大便则硬,其为脾约(脾虚),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炙)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厚朴(炙)一尺
杏仁(去皮尖)一升  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逐渐增加,以知为度(以服药到病情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即可)。
  【9.72】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阳明病,调胃承气汤主之。  【9.73】伤寒,吐后,腹胀满,用调胃承气汤。  【9.74】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频繁,大便因此硬,用小承气汤和之病愈。     【9.75】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病柴胡证,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给予,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用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虽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才可以攻之,宜大承气汤。    【9.76】伤寒六七日,眼睛视物昏花,模糊不清,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症,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9.77】阳明病,发热汗多,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9.78】发汗,不解,腹满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9.79】腹满不减,减的很小,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9.80】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为顺;负,失。互相克制,名为负。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9.81】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假设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便脓血。
  【9.82】伤寒,发汗以后,身体面目发黄,所以这样,因为寒湿在里,不解的缘故,不可汗,当于寒湿中求治。  【9.83】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茵陈蒿汤主之。  【9.84】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  栀子(劈)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9.85】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  麻黄二两 连轺二两 生梓白皮(切)一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个 赤小豆一升 大枣12枚 生姜(切)二两
    上八味,以雨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放入各种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9.86】阳明病,身热,不能食,食即头晕目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名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9.87】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恼,或热痛,起因于酒食,此名酒疸,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9.88】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此热进入到血分,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9.8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红色,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  大黄四两 黄柏四两 芒硝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加入硝,再煮取一升,顿服。  【9.90】各种黄,腹痛而呕,宜大柴胡汤。  【9.91】黄病,小便色不变,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除热必呕吐、气逆,小半夏汤主之。
  【9.92】各种黄病,只是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假设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黄芪二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15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9.93】各种黄,小便自利,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  【9.94】阳明病,腹满,小便不利,舌萎黄燥,不得眠(失眠),此属黄病。  【9.95】黄疸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减轻,反而病重,为难治。  【9.96】所有的病,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后必发黄。
  【9.97】趺阳脉微而弦,照理应当腹满,若不满,必大便难,两腋下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宜吴茱萸汤。  【9.98】病人腹痛绕脐,此为阳明风冷,谷气不行,若反下之,其气必冲,若不冲,心下则痞,当温之,宜理中汤。  理中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9.99】阳明病发热,十余日,脉浮而数,腹满,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10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9.100】阳明病,腹中切痛(极为疼痛),雷鸣,逆满,呕吐,此为虚寒,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  附子(炮)一枚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10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9.101】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  蜀椒(去目,汗)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  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加入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再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9.102】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9.103】问:阳明宿食怎么区别?  师说: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所以知道其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9.104】寸口脉数而滑,此为有宿食。  【9.105】下利不欲食,此为有宿食。  【9.106】脉紧如转索,此为有宿食。  【9.107】脉紧,腹中痛,恶风寒,此为有宿食。  【9.108】宿食在上脘,照理应当吐之,宜瓜蒂散。
  卷第九
  卷第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0.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10.2】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耳聋),目赤,胸中闷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10.3】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此属胃不和,和之则愈。  【10.4】本是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硬闷,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不可吐、下,用小柴胡汤。
  【10.5】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病重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炙)四枚 甘草(炙)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0.6】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柴胡汤证没有了,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汤不能用。  【10.7】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只是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的缘故,宜小柴胡汤。  【10.8】伤寒四五日,无大热,其人躁烦,此为阳去入阴的缘故。  【10.9】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  【10.10】伤寒三日,少阳脉小,为欲解。  【10.11】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凌晨3 点到9点)上。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0.1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越发厉害,经常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10.13】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为欲自愈。  【10.14】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  【10.15】自利不渴,属太阴,因为其脏有寒的缘故,当温之,宜服理中汤、四逆汤等。  【10.1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温,是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次,必自止,因为脾实,腐秽当去的缘故。  【10.17】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此腹满经常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12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12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学习,收藏  
  【10.18】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如果用大黄、芍药,宜减量,因为其人胃气弱,易动的缘故。  【10.19】太阴病,大便反硬,腹中胀满,此脾气不转,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  白术三两 枳实一两半 干姜一两 白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去滓,取三升,加入白蜜融化,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六两 大枣(劈)12枚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10.20】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  小便利,则愈。
  【10.21】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此津液伤,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22】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厚朴四物汤     厚朴(炙)二两 枳实(炙)三枚 半夏(洗)半升 橘皮一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23】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虚的缘故,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理中加黄芪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炙)三两 黄芪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24】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多时少,脉浮涩脉,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12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25】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劈)12枚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0.26】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可下之,宜承气汤系列,若大便溏,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27】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21 点—凌晨 3 点)上。
  卷第十
  卷第十一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1.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只是想睡。  【11.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只是想睡,五六日,自利而渴,属少阴。虚,所以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少阴病形全部具备;小便白,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所以使色白。  【11.3】病人脉阴阳都是紧脉,反而汗出,亡阳;此属少阴,照理应当咽痛,而又吐、利。  【11.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被火劫的缘故,小便必难,因为强让少阴出汗。  【11.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11.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的缘故;阳已虚,尺脉弱涩脉,又不可下之。  【11.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反而手足温,脉紧反去,为欲解,虽烦,下利,必自愈。  【11.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可治。  【11.9】少阴病,恶寒而蜷,经常自烦,欲去衣被,可治。  【11.1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脉,为欲自愈。  【11.1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23-5点)上。  【11.1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不死。脉不至,灸少阴经七壮。  【11.1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因为热在膀胱,必便血。
  【11.14】少阴病,只是厥冷,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这叫下厥上竭,为难治。  【11.15】少阴病,恶寒,身蜷曲而下利,手足逆冷,不治。  【11.1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死。  【11.1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晕目眩,经常昏迷,死。  【11.1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曲,脉不至,心烦而躁,死。  【11.1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严重呼吸困难,喘促短气,张口抬肩),死。  【11.20】少阴病,脉微细沉,只是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又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不得卧寐,死。
  【11.2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放入各种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2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因为二三日无里证,所以微发汗。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放入各种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2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加入胶烊尽,小冷,放入鸡子黄,搅让其相溶,温服七合,日三服。  【11.2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2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主之。  【11.26】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撕裂,此营卫不和的缘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劈)25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27】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放入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11.28】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11.29】少阴病,下利便脓血,可刺足阳明经。  【11.30】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欲死,吴茱萸汤主之。  【11.31】少阴病,下利,咽痛,胸闷,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炒香,和让其相溶,分温六服。(白粉即米粉)  【11.32】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可用甘草汤;不减轻,用桔梗汤。  甘草汤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11.33】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疼痛连接到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去黄)一枚(放入上醋到鸡子壳中)  上二味,加入半夏,放入醋中,把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减轻,再作三剂。  【11.34】少阴病,咽中痛,脉反而浮脉,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以后,合治之,米汤和服方寸匙,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以水一升煎七沸,加入散两方寸匙,再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11.35】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11.36】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死;微续,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加入人尿,猪胆汁,和让其相溶,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也可用。
  【11.37】少阴病,二三日不愈,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一两;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11.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愈。  面色赤,加葱九茎;  腹中痛,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11.39】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肛门坠涨),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  甘草(炙)二两 附子大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上四味,捣筛,米汤和服方寸匙。  咳嗽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  泄利下重(肛门坠涨),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加入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没有了吗  
  【11.40】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失眠),猪苓汤主之。  【11.4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1.42】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11.43】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1.44】少阴病,脉沉,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一枚 干姜二两半 人参二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11.45】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恶心欲吐,又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  【11.46】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1.47】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1.48】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自愈;不浮,为未愈。  【11.49】蹶阴欲解时,从丑至卯(凌晨1时至上午7时)上。  【11.50】厥阴病,渴欲饮水,少少给予之,愈。  【11.51】各种四逆厥冷,不可下之,虚病也这样。  【11.52】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必自止;见厥,再利。  【11.53】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消除中焦脾胃之气。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为假神的一种表现,属病危);食以素饼,不发热,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怕暴热来出而又去。后日把脉,其热继续在,期之第二天夜半愈。所以这样,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又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也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第二天夜半愈。后三日把脉,而脉数,其热不解除,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  【11.54】伤寒六七日,脉迟,而反与黄芩汤退其热,脉迟为寒,今用黄芩汤又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消除中焦脾胃之气。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为假神的一种表现,属病危),必死。  【11.55】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其喉不痹。  【11.56】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必发热。前热,后必厥;厥深,热亦深;厥微脉,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必口伤烂赤。  【11.57】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假设六日当又厥,不厥冷自愈;厥终不过五日,因为热五日,知自愈。  【11.58】凡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手足逆冷。  【11.59】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肌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蛔厥,其人当吐蛔,今病静,而又经常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又止,得食而呕又烦,蛔闻食味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除乌梅外,余药分别捣细筛末,然后混合研制。另把乌梅放入米醋中浸泡一晚上,去掉内核。再将乌梅放在蒸具内,上面覆盖一层大米共蒸,待米蒸熟后捣成泥状,与上药末混合均匀,放入药臼中,加入蜂蜜,用棒槌捣二千下,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饭前吞服10粒丸药,日服3次。此后,再慢慢加量到每次服20粒药丸。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有浓烈气味的食品。
  【11.60】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表情沉默不欲食,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数日小便利色白,此是热除,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其后必便血。  【11.61】病人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此冷结在膀胱、关元穴。  【11.62】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又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必便脓血。  【11.63】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又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  【11.64】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内热口干、手足扰动),灸厥阴经,厥不还,死。  【11.65】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死。  【11.66】伤寒,发热,下利特别厉害,厥不止,死。  【11.67】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死。有阴无阳的缘故。  【11.68】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柔软,脉虚,又厥,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11.69】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为难治。  【11.70】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  【11.71】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11.72】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当归三两 人参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木通二两 大枣(劈)25枚 桂枝(去皮)三两   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木通二两 桂枝(去皮)三两 大枣(劈)25枚  上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1.7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四逆汤主之。  【11.7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四逆汤主之。  【11.7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闷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11.7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再治其厥,不然水侵入胃,必作利。  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三两切 桂枝(去皮)二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1.7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减轻,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两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加入胶融化,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11.7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腹,此欲自利。  【11.79】伤寒,本自寒下,医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麻黄(去节)二两半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白术一两 甘草(炙)一两
桂枝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放入各种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11.8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可自愈。  【11.8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为欲自愈,脉紧,为未解。  【11.82】下利,手足厥逆,无脉,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死。少阴负趺阳,为顺。  【11.8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脉,必清除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柏叶阿胶汤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牡丹皮三两
干姜二两(炮)   上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加入胶融化,温服一升,日再服。  【11.8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11.85】下利,脉沉弦,下重(肛门坠涨);脉大,为未止;脉微弱数,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11.8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必神志不清,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这样,其面戴阳(面红颧赤)下虚的缘故。  【11.87】下利,脉数而渴,可自愈,假设不减轻,必清脓血,因为有热的缘故。  【11.8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一昼夜)脉还,手足温,生,脉不还,死。  【11.89】伤寒,下利日十余次,脉反实,死。  【11.9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 
  【11.91】热利下重(肛门坠涨),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11.92】下利,其人虚极,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白头翁二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入胶融化,分温三服。  【11.9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再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1.94】下利,欲饮水,因为有热的缘故,白头翁汤主之。  【11.95】下利,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有燥屎,宜小承气汤。  【11.96】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柔软,为虚烦,宜栀子豉汤。  【11.97】下利,腹痛,若胸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加入甘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11.98】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  诃黎勒(煨)十枚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之。
  【11.99】呕吐的病人,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11.100】呕而胸闷,吴茱萸汤主之。  【11.101】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11.102】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11.103】呕而脉弱,小便又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四逆汤主之。  【11.104】干呕,吐逆,吐涎沫(口水),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  半夏 干姜
等分  上二味,捣碎为散,取方寸匙,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11.105】伤寒,大吐、大下之,极其虚弱,又发大汗,因为其人外气郁结不舒,又给予饮水,因发其汗,因得呕吐、气逆,所以这样,胃中寒冷的缘故。  【11.106】伤寒,呕吐、气逆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下利,利之则愈。  【11.107】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心中烦乱无奈,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加入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止,停后服。
  【11.108】干呕,呕吐、气逆,若手足厥,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11.109】呕吐、气逆,其人虚,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30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110】各种呕,谷不得下,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11.111】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搏,逐伤气血,流于肠间,其后乃重,脉洪变数,黄连茯苓汤主之。     黄连茯苓汤  黄连二两 茯苓三两 阿胶一两半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加入胶融化,分温三服。  若胸中热的厉害,加黄连一两,合前成三两;  腹满,加厚朴二两;  人虚,加甘草二两;  渴,去半夏,加括萎根二两。  【11.112】病人呕,吐涎沫(口水),心痛,若腹痛发作有固定时辰,其脉反洪大,此虫之为病,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  甘草二两 白粉一两(即铅粉) 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加入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痊愈,停止后服。  【11.113】厥阴病,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脉沉紧,大乌头煎主之。
  严证观注  
  【11.114】寒疝,腹中痛,若胁痛里急,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三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寒多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呕,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温三服。  【11.115】寒疝,腹中痛,手足肢体麻木、不灵便,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各药不能治,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  乌头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升,煮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如醉状,得吐为中病。  【11.116】病人睾丸,偏有大小,时有上下,此为狐疝,宜先刺厥阴之俞,后与蜘蛛散。  蜘蛛散  蜘蛛(炒)十四枚 桂枝一两  上二味,为散,以米汤和服方寸匙,日再服,蜜丸也可。  【11.117】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11.118】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小便频数,小便频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11.119】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  地黄八两 山药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枚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逐渐增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米汤下也可。
  【11.120】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11.121】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  茯苓半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122】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文蛤汤主之。  文蛤汤  文蛤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12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汗,再服。  【11.123】小便痛,下如粟状,小腹弦急,疼痛连接到脐中,其名叫淋病,此热结在下焦,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汤  柴胡半斤 茯苓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三两 生姜(切)二两 大枣(劈)12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12.1】问:病有霍乱是什么?  师说: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12.2】师说: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一定都是霍乱。霍乱,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焦。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竟上则吐,下,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     【12.3】问: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此属何病?  师说:这不是霍乱,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疼,再加发热,所以知道非霍乱。  【12.4】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理中汤主之。
  【12.5】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脉,此是宿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枳实一两半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2.6】胸中闷,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寸口脉弱而结,此宿食在上的缘故,宜瓜蒂散。  【12.7】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四逆汤主之。  【12.8】吐、利,发热,脉濡弱而大,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     白术三两 石膏(棉裹)半斤 半夏(洗)半升 干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渴加人参二两,黄连一两。  【12.9】呕吐病重则蛔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脉沉弦而紧,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吴茱萸半升 黄连一两
干姜一两半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12.10】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脉弱而濡,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主之。  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  人参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括蒌根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2.11】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理中加附子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2.12】腹中胀满而痛,常常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脉濡而涩脉,理中汤主之。  【12.13】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的缘故,虚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放入各种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12.14】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营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12.15】霍乱,停止,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增加到三四丸。  【12.16】伤寒,其脉微涩脉,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若转入阴,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此属阳明病,大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这样,经尽的缘故。  【12.17】下利后,大便当硬,硬则能食,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再过一经也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不属阳明病。  【12.18】伤寒脉微而又利,利自止,亡血,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12.19】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12.20】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抽筋、痉挛,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  【12.21】既吐且利,小便又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四逆汤主之。  【12.22】吐止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抽筋、痉挛不解,脉微欲绝,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大一枚(生用) 猪胆汁半合 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加入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12.23】吐、利后,汗出,脉平,小烦,因为新虚不胜谷气的缘故。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寒论郝万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