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你如何看待内向喜欢独处的九型人格测试特征

心理健康案例 【范文十篇】
心理健康案例
范文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童童,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
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
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
经常受到他地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
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
集中,属于多动症。
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
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不参加学校的一切
3、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教学背景: 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孩子是
父亲的全部精神寄托,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
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爸爸的话,爸
爸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到附
近的广场玩,直到爸爸去找。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
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
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母亲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
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
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
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
课后从生活上给于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
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
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 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
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 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
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
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
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
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
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
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
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妈妈的帮助,行为终
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
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
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
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
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
有解决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
教师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年轻班主任的心理困惑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据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所做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另据北京市教科院日前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
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如果我们再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心理的健康,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明天!那如何才能让老师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更好的培养我们的未来呢?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学校应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底线;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的内在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等。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
对教师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悦纳学生,教师观的核心是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至少应该包括:
一是要把学生当人。学生既然是人,就有人格尊严,就有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教师必须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对待;既然学生是人,就有差异,十个指头有长短,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悦纳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优秀,也允许学生不优秀,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这样,就有可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享受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二是把孩子当孩子。学生是人,但这种人不是“大人”,而是“小人”,
不管他的个子有多高,块头有多大,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与教师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犯的错误有很多是成长中的必然,是美丽的错误,是教师年轻时也犯过的错误。我们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宽容地看待他们,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他们。如此,教师就可以大大减少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的
极度焦虑、愤怒和哀怨,在师生友好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是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是人,是孩子,我们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保护他们,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放弃严格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的功能是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服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今天的幸福负责,也要为他们明天的幸福、一生的幸福负责。这样一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滋润剂。
最后,从我做起,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范文二: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基本情况】
小静,女,10岁。她学习成绩差,并多次偷拿家里的钱,还撒谎不肯承认错误,母亲因觉得她不可救药,向老师反映了他的情况。通过几次辅导交流,我发现小静的问题根源于她的认识偏差,决定对她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背景资料】
(一) 家庭背景
小静一出世就被寄养在姥姥家。姥姥因为家务繁重,无暇对她照顾过多而对她听之任之,因而她生活自理能力强,但学习习惯较差。她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后来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在工厂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
(二) 学校背景
小静原来就读的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毕业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因而小静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而他们的歧视言行又在小静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三) 本人情况
进入现在的学校以来,小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常常听不懂老师讲的课,作业错误率高并且经常不做,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她对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她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
【分析与诊断】
一、 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小静成长环境的特别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小静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她出气。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小静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对父母产生了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而变得麻木
小静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指责已经习惯、麻木而表现得无所谓。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同学们的嘲笑语言,在小静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无情地毁灭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但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 对前途失去信心
现今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 诊断过程
家庭教育的不当,老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小静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叛逆、脆弱等心理偏差。
根据小静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首先通过面谈交流,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其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其意志力。其次对影响小静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父母、同
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一)对小静的辅导
1、第一次面谈,拉近距离
师:你觉得阿姨对你怎么样?
静:很好。
师:那她的钱是你拿的吗?
静:是的。
师:你拿了多少钱?
静:100元。
师:100元呢?
静:用完了。
师:才一天的时间,你是怎样用掉这些钱的?
静:我买了彩色拉花、亮光纸,用了40元。
师:你买这么多装饰品干什么?
静:(激动地)老师说要开元旦联欢会,要把教室打扮得漂亮一些。我就送给班里了。(后经证实)
师:那剩下的钱呢?
静:我买了10张卡片,还买了学习用品和吃的送同学,都用完了。
师:卡片能给我看看吗?
(静拿出卡片,很精致,其中两张写明送给老师。)
师:这么多钱,你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而要买东西送给别人呢?
静:我想他们对我好一点。
师:那你有没有想过阿姨发现以后会怎样呢?
静:(沉默了一会儿)妈妈会打我的。
师: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静:我以为他们不会知道的。
这一次我主要问她为什么拿阿姨的钱和钱的用处,她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 我让她回去后做三件事,三天后再来。第一,将还没送出去的卡片送给想送的人。第二,查一查这样做以后,同学、老师对你的看法有什么改变?第三,想一想你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对你更好些?
2、第二次面谈,及时疏导
小静告诉我,她已经做好了三件事,我慢慢听她说:(1)当她把卡片送给老师和同学的时候,他们都对她说只要她认真学习,不做坏事,大家都会喜欢她的。(2)老师和同学都表示,她关心集体为班级慷慨出钱的行为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钱必须来得正当。如果是偷的或是通过其它不正当渠道得来的,那只会让人更加瞧不起。(3)大家瞧不起她,是因为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只要她改变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有进步,大家都会对她好的。
我及时肯定了她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并抓住时机对其引导。我告诉她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学习知识和做每一件事一样都需要付出,要有毅力才行,慢慢来,学一点总比不学好。她表示同意我的说法。接着,我告诉她,一个人只有“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次我给她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你准备怎样做?
3、第三次面谈,相互信任
周末,班级中几个优秀生到学校整理图书。我建议她也去。开始她扭扭捏捏地不肯去,说自己去了没用。我再三说明只要她去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家一定会欢迎她的。这项工作一共持续了二个多小时,其他同学做做玩玩,而小静始终没有歇一会儿,而且表现很积极,忙得不亦乐乎。在回家的路上,我与她边走边谈,她说她很累,但不愿让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大家抢着叫她帮忙。我适时表扬她意志坚强、自尊心强,并希望她将这种精神用到期末复习中去,争取考出好成绩。
4、第四次面谈,心灵呵护
这次小静很高兴,她把自己写的心灵日记给我看。日记写到:“妈妈还是很喜欢我的,因为我是妈妈唯一的女儿,也是妈妈唯一的寄托。”原来,她母亲在我的建议下,改变了对她打骂的行为,还为她买了新衣服。另外还答应她,只要她上课时能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就允许她参加学校的合唱队。但是,她却很犹豫,怕对学习会有影响。为此,我和她一起研究制定了改进计划,我负责帮她找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她,包括上课提醒她听讲,课后帮她辅导、检查作业等等,她表示一定配合,克服困难,让大家刮目相看。
5、第五次面谈,完美结局
小静告诉我,她越来越喜欢上学了。看得出她很高兴。我也为她高兴,并建议她送自己一句话作为自勉。她天真地歪着头想了好一会儿,说了一句:只有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也尊重你,相信你。我为她鼓掌叫好。
(二) 、与小静父母及有关同学的沟通
我经常与她父母一起商量转变小静的方法,同时也把我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他们配合。我还有意识地请班上素质好的同学,要他们多带小静参加活动,与她交心,主动关心她,帮助她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小静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结果与反思】
(一) 结果
小静自觉性提高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讲,课后与同学们一起玩,学习习惯好转。小静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还能帮母亲做点家务,母亲不在家时,能坚持先写作业后看电视。家中放的钱再也没少过。
(二) 反思
1、从结果来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辅导还将持续下去,直至小静完全消除自卑感为止。
2、家庭、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3、对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要转变一个后进生首先应尊重他,然后再引导他,而心理引导应摆在第一位。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丰州中心小学:林玉明
范文三:心理健康案例
迎宾小学 白爽爽
一、 基本情况
吴漫航,9周岁,男,四年级学生。上课小动作较多:玩橡皮、转钢笔、抠指头、拽前面女生的头发等等,学习积极性低,缺乏自制自控能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字迹不工整,学习态度不认真。
二、原因分析
(一)个人内在原因
学习成绩低下,自信心不足,产生自卑心理,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
(二) 家庭原因
他父亲做大生意,母亲是家庭主妇,上面有一个哥哥。他是家里的小宝贝儿,母亲把他当女孩一样养,从小娇生惯养。他一贯好吃懒做,不喜欢花力气学习。
三、辅导过程
(一)、互诉内心法
拉近我和他之间的距离,真诚的接纳他。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开一切他身上的不良因素,以真诚的态度去接纳他,让他觉得我不再高高在上,并能把他放在眼里,而对他以前的一些缺点避而不谈。
(二)、家校联系法
我时常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家访,与其父母面对面沟通,商量应该怎样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怎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怎样尽好父母的责任,怎样与孩子沟通交流等等,以保障他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帮助他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行为矫治法
针对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我在他认识到错误后教给他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并要求他去践行,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注意力。如我和他私下约法三章,要求他当天上课没做小动作,当周认真完成作业,当月自己工整。如果有一项完成了,就会受到奖励。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习惯很明显的已经很少了。
(四)、集体帮助法
在集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在这个氛围中不得不从众,不得不认真完成作业。传阅学习作业完成出色的同学的作业,鼓励大家向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学习。
(五)、积极鼓励法
只要他有一点细微的进步,就给予表扬,让他重新树立信心。
四、辅导效果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辅导,吴漫航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上课能专心听讲,作业能够按时完成,学习积极性很高。
五、个案反思 鼓励是家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这就像植物必须每天浇水才能生存一样。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儿童应多受鼓舞,使他们的学习心境保持喜悦。这是适应儿童年龄特点和遵循儿童教育规律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
范文四: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沙洋县后港小学
一、基本情况:
五(1)班赵少权同学,男,是老乡,在家中排第三,上有哥姐,下还有一妹,其中前仨孩子中只有他算最正常的(另外俩孩都有些先天性的残疾),可想其父母在他身上寄予的厚望有多大!他本人非常聪明,活泼调皮,淘气中透着乖巧懂事,会察言观色,能懂道理,明是非,但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听讲不认真仔细,一下课就没了人影的,学习热情不高,成绩较差;爱好乒乓球和擅长田径运动,体育节上大出风头,是班级明星。同学之间的玩闹打斗时有发生,虽不是有意而为之,但有时也会过格。其父手臂残疾,经常在外经营钻井业务,勤扒苦做;母亲属于勤俭持家的典范,时而在工地和家里两头跑。父母都具有老一辈老乡的勤劳、明礼、严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在金马家俬处拥有了房产和门面。他母亲和哥哥经常向班主任打听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询问家庭作业。
二、具体表现:
1、课堂上听讲不认真仔细,常走神,不听讲不完成作业;一下课就没了人影的;
2、学习热情不高,成绩较差;
3、爱好乒乓球和擅长田径运动;
4、经常打骂人,常常宰同学的“羊子”,人家长找来又极力狡辩不承认;
5、自尊心强,希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外表坚强。
三、原因分析:
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生了他哥姐4个唯独他一人是健康的,从小享受幸福家庭的生活,使幼小的心灵处处受宠,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和认可。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为避免挨打骂和被批评,学会伪装,人前人后两面相,一方摆狠耍聪明,一方摆乖示无辜,撒谎习惯成自然。
四、采取的措施:
1、把他当成好朋友。经常跟他谈心,给他更多的自尊,课堂上经常叫他回
答问题,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安排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 、经常对他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课堂学习的信心和自觉性。
3 、经常与家长联系,通报孩子在校表现,落实孩子在家监管到位。
4、充分利用他的擅长,帮他找到自信,获得认可。
五、教育启示:
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家长的协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中国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后期将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范文五:央视报道 案例:心理压抑
小静是一位初中生,有一次,班级组织 文艺汇演,小静和一位女生商定一起合演一 个节目,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那位女生另找他 人排练节目。小静非常苦闷,沮丧。从此小 静苦练书法、画画,想在这一方面有发展, 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也想在学习方面 出人头地。从此,她每天学习到深夜。久而 久之,她的心理压力大了,小静经常郁闷, 因各种压力过大,导致情绪不稳定,后来得 了精神官能症。父母见她情绪不稳定,让她 在家修养一段时间,并进行药物治疗。因在 家修养,药物治疗,而且没有精神负担,她 的病情逐渐好转。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自己是 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养父母是在道上捡 来抚养的。没过几天她的父母找到她,知道 她已经长大了,而且学习也好,想领会去让 她照看弟弟。这一不幸经历,给她精神上很 大的打击,从此她又得了精神狂躁症,病情 恶化的时候,见自己的养母就拳打脚踢,大 闹一场。
范文六:秦某,男1959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矫治原因:
该服刑人员自1999年入监以来,一直担心自己刑期漫长,害怕妻子与其离婚,家人对其置之不理,终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抑郁悲观。久而久之导致他言语动作较少,产生了烦躁不安、唉声叹气、固执刻板、劳动消极、与其他服刑人员关系紧张等较明显的焦虑症状。该服刑人员于2007年3月提出心理咨询申请。
心理表现:
1、终日忧心忡忡、精神紧张、劳动消极、情绪低落。
2、易怒、人际关系差、自我否定感强。
3、近半年来,长期失眠、头痛、不明原因的胸闷、心慌。
4、沉默寡言、遇事多逃避、自卑。
心理测试:
在选用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量后,心理咨询员把所得的数据及行为观察相结合,进行了比较分析。
1、行为观察:从对该服刑人员犯罪前的表现和犯罪事实的考察来看,该服刑人员捕前长期无业;从对该服刑人员服刑后的表现看,该服刑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言辞激烈而犀利,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可见该服刑人员情绪比较异常。
2、背景分析:该服刑人员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成长于60年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使得他特别看重自我形象,在挫折面前,逐步形成悲观无助的畸形意识,情绪反应迟钝,容易发生自虐行为,及至使用暴力,从其杀人犯罪过程足见这一点。该服刑人员的家庭背景也促成其畸形意识的一个主因。该
服刑人员由于长期无业,父母无靠,由于个人性格内向,固持已见,家人在多次劝阻无效后也放弃了对他的“信心”,听之任之,这就导致了秦某自暴自弃,十分担心妻子和他离婚,家人彻底抛弃他。
3、测试显示: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为27分。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只是表现情绪易冲动,对各种刺激通常缺乏自制能力,有时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严重时可能走极端。考虑为非精神病类单项抑郁症伴有显著焦虑,适宜采用认知疗法。
相关资料:
近期经常精神不振,疑虑重重,自觉心头压着什么东西,透不过气来,失眠严重,精神状态不好,而且易激动,常因小事与别人发生口角,很苦恼;无法适应监狱的改造生活,经常紧张失眠,认为法院和检察院对自己的判决太重了,担心自己的妻子会因此而离自己而去,又担心家里人因此而不再理他,因此每天焦虑万分,有时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来咨询,认为自己确定有心理问题并寻求帮助,缓解自己焦虑的心境。
2、改造表现
该服刑人员入监以来表现一般,对任何改造活动都没有积极的表现,而且时常以身体不适为由,不参加监狱或分监区组织的劳动改造和教育改造等活动,遵规守纪方面较好,没有大的违纪行为,但改造表现不积极,入监几年来,只减过一次刑,跟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一般,经常一个人在班里发呆,整天没精打采的。
3、个性特征
该服刑人员性格内向、敏感、固执,无特别爱好,不关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不好,班内其他服刑人员对其意见较大,认为其装病找事;就诊时有意无意变得软弱无力,渴望亲人的关怀;对挫折承受力弱,不能自觉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经常以诸多理由逃避现实。
4、日常言行
经常抱怨胸闷、颈椎疼痛;夜间经常失眠,整佰披被坐着;喜欢在通道内无目的行走;情绪不稳定,起伏大;与人谈话时思维不连贯,喜欢幻想。
5、心理状况
(1) 担心其妻因他的刑期漫长而提出离婚,同时害怕家人对其置之不理,这两
件事情是该服刑人员焦虑不安及持续紧张情绪的主要诱因。
(2) 监狱的特殊环境使得该服刑人员面临实际问题而无处寻求帮助。一方面同
分监区的服刑人员中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自己的苦闷,更没有人向他提供什么建议另一方面向干警汇报或谈心又担心招来干警的责备和冷眼。
(3) 长时间的心理负担过重造成了该服刑人员的一些身体症状,如不明原因的
心慌、胸痛、头痛、头晕、失眠等,虽然经常示医服药,但由于根本问题(心理症结)未能解决,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这些症状反过来又加重了该服刑人员的精神紧张、不安和焦虑的程度,由于人到中年,该服刑人员担心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更加担心妻子会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为由提出离婚。
(4) 由于自己时常感觉身体不舒服,因此经常因身体原因不参加正常的劳动改
造,因此每月得到的月改造积分非常低,有时甚至连一分都得不到,这就减缓了其回归社会、照顾家庭的进程,致使其担心妻子的离婚,从而惶惶
不可终日。
视步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服刑人员有求治票友动机,有一定自知力,可以排除精神疾病。从该服刑人员主诉以及医院检查结果来看,可以排除器质性疾病。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病的诊断标准,从该服刑人员主诉其痛苦程序已经持续近半年,因此可以评2分;其痛苦程序已经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可以解决,因此寻求帮助,可以评2分;由于其心因性身体疾病导致其无法正常参加改造活动,可以说其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效率下降,因此评2分,总分等于6分,结合该服刑人员的临床症状来看该服刑人员具有焦虑症的心理表现,因此,初步诊断该服刑人员为焦虑症。
原因分析:
1、环境因素
对于该服刑人员而言,对其心理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监狱的改造环境,监狱所执行的是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由于该服刑人员自由散漫的习惯在入狱后受到了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其产生了挫折感,再加上自己常感觉身体状况不好,但分监区干警对其的身体不适,常抱以怀疑的态度,这使该服刑人员也形成了一种挫折感;二是心理环境,该服刑人员的家庭关系不是很好,妻子想要离婚,家人对其怨恨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服刑人员正常、平和的心理环境,致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烦躁、抑郁、压抑的心理环境当中,备受煎熬。
2、社会因素
服刑人员入监前后亲情支持系统变化很大,该服刑人员在入监前的亲情支持
系统是完全的,是健康的,也是该服刑人员赖以生存的稳定后方,但入监后,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其他一些家庭因素影响,该服刑人员的妻子曾有意无意间向他暗示过有离婚的想法,该服刑人员的家人由于其犯罪所造成的伤害不愿意跟他有过多的联系,因此,该服刑人员所赖以生存的两大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几乎丧失殆尽,这给该服刑人员带来了心理上的强烈的失落感;对监狱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方式和集体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由于身体的不适和情绪上的低落,使他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但他又想得大奖,多减刑,故产生了心理冲突;对自身身体现状的关心与猜想使其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了疑虑,特别是猜疑妻子会因为其的身体状况而离开他。
3、个性因素
该服刑人员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喜独处,往往在遇到一些棘手的或都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无法也不能及时通过沟通、倾诉和寻求建议帮助的方式进行排解或释放,而是独自进行承受,。而该服刑人员性格中的消极因素,包括思维简单、消极思想等又不仅不能引导该服刑人员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反省,找出解决问题和弥补过失的方法,反而在不断的负性结果的思考和猜想当中加重了其心理负担,造成该服刑人员长期处于紧张、虚伪、烦躁的心理状态。
4、生物学因素
该服刑人员属中年男性,身体健康,虽然有胸痛、心痛的症状,但经医学检查并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生物学因素并不明显,这些症状的原因在心理上的意义远大于病理上的意义。因此人一般在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对身体不适的感受性会成倍增加,给人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包袱,反过来又会使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加剧。这样就形成一种恶 性循环,真正的病情被放大,
使人产生了错觉。还有,身体不适的感觉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防御症状,即通过这一途径来表达一种隐蔽的、在无意识进行的心理矛盾冲突,或在无意识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该服刑人员的身体状态主要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所致。 矫治目标:
长期目标:提高该服刑人员应对挫折的能力,提升该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让该服刑人员能以一个健康、乐观的心理应对今后的改造生活和回归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
短期目标;让该服刑人员能正确认知自己的现状,学会忍耐和承受,学会自我安慰和放松的方法,改善该服刑人员的紧张和焦虑状态。
矫治过程:
确定矫治手段:认知疗法是一种系统的治疗理论和技术,目前,这种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等。是一种十分符合监管理念,以人为本、有的放矢开展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说,矫治过程中不能忽视矫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这类服刑人员经过若干次曲折之后,对自己的心理劣质已有了朦胧的认识,只是不知如何去自我调控。要明确告知其矫治目标,适度讲解有关心理和生理机能的联系。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我们着重考虑矫治工作的切入点,制定了矫治方案。
1、治疗第一阶段:运用倾听技术建立信任,沟通情感
今年3月,在接到该服刑人员的申请后,我率先对他的情况进行了评估。 我决定先运用倾听手法,听听他的倾诉,看问题出在哪里。在我面前,该服刑人员多次
提到他的病情、提到他的妻子家人,感觉对他很歧视,诉说他有一种被抛弃的感
觉。听完后,我向他表达了监狱、分监区对他的关注,并明确指出只要符合规定能帮助的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他,这样,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时,针对他说的情况,我便问他,假如你长期这样下去,不出工劳动、不服从管理,会是什么后果,你考虑过吗?秦某说: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根据该服刑人员的倾诉分析,他的妻子并无离婚的迹象。但秦某因情绪极端不稳,已出现思维能力受限制现象,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因此,我重点帮助他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婚姻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糟。秦某见分析得有道理,便喜欢开口和我交谈了。见疏导起了一定的效果,我便以商量的口吻对秦某说,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调节好情绪,不知你是不是愿意,秦某想了想,便同意了。在干预对该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危机的同时,我还指导他进行了肌肉放松训练,以减轻焦虑和促进睡眠,并为他解释想法、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此外,还为他布置自我检测作业。
2、治疗第二阶段:通过“系统脱敏”治疗,改善其心理特制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将矫治重点转向帮助他识别检测负性自动式思维以及真实性检验的方
向。每周坚持与该服刑人员及周围人谈话1~2次,这样坚持了三个月。通过人为设置场景,明确告诉他矫治的方式,训练、辅导其对环境的承受能力,结合其他事例,分析弊端的危害。起实谈话中发现,该服刑人员对许多问题看法比较绝对,如:怎么也不行了,反正也好不了了等,正视这些消极的想法。
3、治疗第三了阶段:动用情感激励法和认知换位法,帮助其消除“自我中心”意识,优化心理构成
通过引导其学会“内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超前认识同妻子之间相互对
抗的危害,消除了二人的紧张关系。并有意识地安排秦某在一些相关活动中参与座谈讨论、谈认识、看法等。逐步改变其认识方式,引导其自觉发挥智能方面的优势,转移思维兴奋点,激励其墙头良好的志趣。通过授受此法的矫治,该服刑人员的心理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他能够出工参加劳动,并能学习简单英语会话,通过努力,秦某本人悔恨乍现的实际行动,终于消除了他与家人多年的隔阂,使其心里产生了一股加速改造,报答政府,早日回归社会孝敬父母,照顾妻儿的激情动力。
矫治效果: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矫治,秦某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可喜的改造,接受复测时所呈现的心理特征与过去根本的改变。该服刑人员的行为上也印证了其思想认识水平的进步。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按时完成交办的劳动任务;在学习方面,他按要求认真参加学习讨论,做好记录;卫生上遵守定置管理规定,达到要求;并能及时汇报反映他人违纪情况,转变较大,能够主动打扫,每日自觉冲洗擦拭大厅墙壁和地面,并主动与同班服刑人员聊天,在与管理干警的谈话中改造意识、心态都有显明的进步。
范文七: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学生情况介绍:赵某,9岁,三年级学生。父母很早就离婚了,母亲自从离婚后就没联系了,其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和爸爸生活吧。由于爸爸中作忙,不能好好的教育他,因此他行为习惯差,经常打架、偷东西,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故意叫老师的名字,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学生了,在班内的影响很大。上课不专心,有时候还老是惹其他的同学,故意挑起事端。
科任老师评价他自卑心强,自信心差,但是人很机灵,非常固执做错事也不会感到羞愧;敏感,自我防范性强;课堂纪律差或上课睡觉,不按时交作业;还不能批评他,一批评就跑去躲起来。同学评价他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不怎么学习,上课爱讲话或不听课,喜欢顶撞老师,但对朋友讲义气,够朋友。
二、辅导策略与实施
1、问题分析
(1)、自卑(由于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不完整,缺乏温馨的家庭,家庭条件差,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觉得自已低人一等。)
(2)、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卑心理使他处处提防,以防别人伤害自已,所以对于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教育,有抵抗情绪和行为)
(3)、对学习自暴自弃(家庭的不幸给其心理留下创伤,影响了
他的学习,再加上父亲的不管、致使他心中无明确的学习目的,无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学习上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学习上受的挫折越来越多,索性自暴自弃。)
2、实施措施
(1)、用爱的力量把他拉向学校,防止他辍学。
因为特殊的家庭缘故,他仿佛感觉自己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多给他一些爱护,让他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母爱,感情上有了一定的寄托,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了感情,不至于发生辍学现象。一方面我注意观察,寻找机会亲近他,关心他,信任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我发现他四季衣服少、旧、破,特送给他几套衣服。另一方面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了解到他和黄某是好朋友,特安排他俩坐到一起,并让黄某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帮助他。
(2)、尊重他、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比起来,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忿恨。赵某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
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①、 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生活上多关心他。 ②、 注意多表扬,不“语罚”。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有自卑心理的单亲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申斥和叱骂他们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降低了他的声誉,而且这些人的行为还意着自已被抛弃,不受宠爱和在社会上处于半隔离状态。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③、耐心说服、暗示提醒。清朝学者认为:“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他已形成的心理弱点和不良倾向,我不迁就容忍,但也不动辄训斥,态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评也注意做到不超过限度,从而使他不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三、结果分析
我们知道学校的教育只是孩子教育中的一个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孩子喜欢得到老师的
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去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现在我们班的赵某同学可以说是一位比较优秀的小学生了,同学们也很喜欢接近他,在学期终的评优活动中,肯定有他的表现。可见离异家庭子教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范文八:心理健康案例分析3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范文九: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一.案例介绍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
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
范文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
一.案例介绍
毛某是我班一位四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三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四年级的学习,刘程难了,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
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
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四、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
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强人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