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战中身体感觉有很多气顶着,是什么回事

静坐中的调身调息方法
&&因为在春节期间又新来了一些居士,他们希望我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再把静坐的基本方法讲一下。在这里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们,对于一些静坐的基本方法都已经掌握了,那么考虑到今天晚上有许多春节期间新来的居士,就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把静坐的基本方法再重复讲一遍。过去已经听过的出家师和居士们,就不妨再听一遍。虽然今天晚上讲静坐的方法是重复的,但也有很多是没讲过的。
很多人想学佛,但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因为现在的许多学佛人哪,逐渐趋向知识分子,而且逐渐趋向于年轻化了,学佛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了。过去是信佛的人多一些,现在呢,是倾向于学佛的多一些。因为信佛永远成不了佛,只有学佛才能够成佛、能够做佛。信佛不需要实践,什么都不需要,你只要是相信有佛存在、有因果报应、有六道轮回就足够了。而学佛呢?不仅要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去学。
学佛修道啊,不外乎调理自己的身、心,我刚才在静坐的时候,听到那边有一位女同胞一直在打哈欠。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就是姿势没有端正、气血没有畅通,头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气血来补充,所以头脑就缺氧。既然是缺氧,就如同一个电灯一样,电压不足,灯光就会发红。坐在那个地方头脑发昏,就一直在那儿打哈欠,就想睡觉。如果你的姿势调得很端正的话,气血不断地往上输送,你的头脑得到足够的能量了、不缺氧了,怎么会昏沉呢?怎么会打哈欠呢?只能是越坐越有精神!
所以在修道的第一步,姿势非常重要。如果你最初就把姿势调端正的话,你在以后修行的途中,就不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禅病,譬如胸廓胀痛、胸部憋闷等,这都是因为你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姿势不端正造成的。有的人在学佛的某一个阶段,出现小腹很胀、胃胀,都是因为最初静坐时姿势不端正,还有的出现背部(脊梁骨一带)很胀,这都是因为最初的姿势不端正导致的。但是往往在调整姿势的时候,身体会疼痛,感觉到很不习惯。因为我们生理的这些姿势呀,它自由散漫惯了,你突然让它固定一个姿势,它会很不习惯。所以坐在这个地方浑身痛,身体扭来扭去的。一般来说,你的姿势调端正了以后,一个星期你就习惯了,身体就接受了。接下来你静坐,越坐身体越舒服!尽管你的头脑里杂念很多,但是你会感觉到你的身体是畅通的。
姿势调端正了以后,接着就是调呼吸。因为我们人体从生理上讲,全身都布满了经络,这个经络就像是一条水管一样,如果你的姿势不端正,就如同把水管折叠了起来,气血就不能够很好地畅通。当生理的气血不能完全畅通的时候,身体也就空不掉。既然空不掉,身心就没有办法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身心空不掉,就没有办法和灵性的力量沟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心存在,就如同一个坚固的个体,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修行,无非就是把这个个体融化掉,和整体合而为一。
呼吸调理完了以后,接着就是调理思想意识,也就是说处理这个妄想纷纷的头脑、处理心里的杂念。因为修道不外乎修身心,离开身心就没有修道的基础了。至于盘腿的姿势,是左腿放在上面对、还是右腿放在上面对呢?譬如说我们每晚静坐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可是你的腿一口气坐不了两个小时,中间就需要换一次腿,如果你前一个小时是右脚放在上面,换腿以后就变成了左脚放在上面。实际上哪个在上面,哪个在下面都不重要,你只要是把姿势调端正了,生理的气血就容易畅通。你们回去静坐的时候,坐的垫子最好就跟你们今天晚上坐的这个拜凳一样,前面低一点,后面高一点。这是禅堂里面专门设制的一种禅凳,在过去是用蒲团,是圆形的。后来为了便于挪动,改成了木头做的。如果你家里没有这个禅凳,在屁股下面可以垫一个二寸高的垫子,譬如说枕头什么的都可以。因为后面垫高了以后,气血很容易从尾巴骨通过。如果后面没有垫高二寸,前后是一个平面,气血就不容易从尾巴骨通过,会完全淤在尾巴骨这一带。
这是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讲,一定要有一个二寸高的垫子垫起来。如果是一个长期静坐的人,就不需要垫高了。但是你坐习惯了以后还是喜欢后面高一些,因为这样你自然就把腰杆挺起来了。如果你后面和前面是一个平面,坐久了就很容易驼背。一旦驼背,前胸这一带就很容易有一股气淤在这个地方。因为你背往前一弯、脑袋一耷拉,气就容易淤在胸部,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前面这块骨头隐隐作痛。如果你后面垫高的话,自然就容易挺起腰来。为什么女同志穿着高跟鞋走路,腰就容易挺直?这个现象女同志们最清楚!我们静坐也是这样,后面一垫高,腰就挺直了;腰一挺直,肩膀自然就塌下去。
一个坐禅坐得比较好的人,他的肩膀一定是塌的。当一个人生理的气沉下去的时候,肩膀肯定会塌下来,不会是抬高的。肩膀抬得高,说明他生理的气没有沉下来,心理也没有放下去。身心都放下去的话,肩膀一定是塌的,脖子呢,是伸得长长的,是往上伸的。
当气沉下去不浮了,思想也容易静下来。至于这个手怎么放呢?一般来说是左手放在右手下面,两个大拇指碰在一起就行了。把手放在腿上,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眼睛看到——目光落在——前面一米远的地方,这是最标准的姿势。你如果看得太远的话,说明你有点抬头了;如果看得太近的话,说明你有点低头了,所以说目光落在一米处,最合适。要感觉到鼻尖和肚脐在一条线上。
如果是年轻人,感觉到身体很热,火力很足的话,可以把两手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上,体内的热量就很容易释放掉。如果感觉到体内的热量不足、没有多余的热量要释放的话,就把双手放在前面(叠放,就是刚才讲的放法)。
眼睛是闭着好,还是睁着好呢?由自己随时决定。譬如说你现在静坐要昏沉,就把眼睛睁开,就不容易睡觉了。如果说你现在很散乱,睁开眼睛容易受外面事物的干扰,那就不妨把眼睛闭起来。这些都是活的法,不能够把它完全定死。
有的人会问,这个舌头是不是一定要顶上颚呢?这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的年纪大了,生理的能量不够用,或者说你生理的能量趋向枯萎了(譬如说四十来岁的人,看上去像五、六十岁的人,就说明他生理的能量在渐渐枯萎,而有的人六十岁了,看上去像四十岁一样,则说明他生理的能量很充沛、很活跃。)生理的能量不够用,就可以将舌头弯回来顶住上颚。有的年轻人精力很充沛,容易引起性欲旺盛,那就不需要把舌头弯回来抵住上颚。曾经用舌头顶过上颚的人都知道,顶上十几分钟就会感觉到口水特别多,这是津液缓缓而来的结果。有了口水就把它咽下去,沉入丹田。一般说来,年轻人不需要舌顶上颚;身体精力不够用的、老年人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你舌头一顶上颚,肾水就被激活了,尤其是盘腿的时候舌顶上颚,激活的肾水它不往下去。因为你盘腿的时候,两条腿麻木,肾水下不去而被逼了上来。所谓的“还精补脑”,就是让下部的能量往上输送。
当姿势调端正了以后,我们就要理顺生理的气血,也就是说要调呼吸。不过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讲,姿势调端正了以后,再调呼吸的时候会感到生理的气血反而不畅通,坐在这个地方感觉到身体很胀、很别扭。这就是我前边讲的,因为生理的气血已经习惯了它以前姿势的走向,你现在要通过一种姿势把它扳过来,从那边把它扳到这边来,它就感觉到不习惯,你通过调理呼吸,坚持做一个星期,生理的气血走行方向就已经扭转过来了。
一上座,脖子往上一伸,肩膀往下一塌、双手叠放、鼻尖与肚脐成一条线、眼睛看到一米远的地方。而且这几个动作要在一念之间就完成。形成习惯以后,你一盘腿,这个姿势自然符合标准!接着是往外呼气,至于呼几口就够了呢?还是凭自己的生理感受而定。譬如说你感觉到呼三口气身体就已经空掉了、上下都通了,已经形成一个通道了,就不需要呼太多了。如果你呼了三口气、乃至五口气,感觉到身体还很憋、很胀,很难受的话,就不妨再多呼几口气。
每次呼气,要先用鼻子吸气,沉入丹田,用嘴巴呼出去,这一点一定要记清楚。用鼻子吸、用嘴巴呼。因为这种呼吸方法,吸得少,呼得多;吸得慢且细,呼得快且大。这样一来,呼的量大于吸的量,身体就容易空。一空就容易通;一通,身心就容易忘掉。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基础的知识和静坐方法,它虽然是有为法,可它是我们将来进入无为法的一个惟一的基础!很多人坐久了以后身体出毛病、心里面产生幻觉,严重的还会造成一种精神病,这都是因为最初姿势不端正,气血走错了轨道而致的。本来这个气血是向这边走的,可是由于你的姿势不端正,坐在那里东倒西歪的,把气血逼到另外一个方向了。生理的气血错乱,实际上就是精神错乱。常常有的人心理上受到打击以后,会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生理的气憋在一个地方不畅通了,它进入了另外一个轨道了,生理的气一错乱,心理就出毛病。当往外呼气你感觉到身体很空、很松了以后,就不用往外呼气了,这个时候可以采用自然呼吸了。
同样长的一段文字,有的人可以一口气把它读完,有的人要换两口气读完,而有的人则需要换好几口气才能读完。有的人唱歌的时候可以把尾音拖得很长,有的人就不能。说话也是,有的人一口气可以说好几句话,有的人只能讲一句话。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每个人呼吸的长短不同。不管我们是在唱歌,还是在说话,或者是在读书,都是在呼气状态下把声音发出去的,绝对不可能是在吸气的状态下唱歌、说话、或者读经文。因为往外呼是一种释放,譬如打架的时候,出拳发力也都是在呼气的时候。
常人的呼吸是从鼻腔吸到咽喉,马上就呼出去了;有一种身体素质稍微好一点的人,是从鼻腔吸到胸腔以后,马上又要呼出去了;还有一种有修炼的人,或者虽然没修炼,但是精力比较充沛的人,这一类型的人吸进来的气都是沉入丹田。
把气从鼻腔吸入咽喉这一类的人,一分钟之内呼吸的次数就比较多。如果能够把气吸入丹田,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就很少,所以这一类型的人他干活也好、跑步也好、唱歌也好,就不容易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他可以一口气读诵三十多个字,因为他读的过程当中丹田里还有气没有放完,而气吸到咽喉的人,读文章、唱歌,就需要不断地吸气,因为他吸气的路途短,气很快就放出去了,马上又得吸气。
同样的道理,你把气吸进丹田,由于吸气路途长、时间长,杂念就不易产生;如果你把气吸到咽喉,由于它的距离短(时间短)、速度快、杂念就容易产生,思想不容易静下来,没办法集中。既然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在静坐的时候就要把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习惯性地、有意识地沉入丹田。你一旦把这个方法训练习惯了,平时即使你不静坐,乃至于你在睡觉的时候,吸进来的气自然就会沉入丹田。
我们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刚开始学念的时候,有的人一发音就拖得很长,有的人声音一发出去就没有气了。后者就是因为没有把气沉入丹田,他把气放在胸腔、咽喉一带,所以他“嗡”一下子,气就完了,马上又要吸气。当他的气再吸进来的时候,又停留在咽喉、胸腔这一带。
炼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气沉丹田的好处和重要性。只有把我们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以后,生理的能量才容易激活、容易被唤醒。同时,吸进来的气沉入丹田以后,还要停留3~5秒钟。为什么要停留3~5秒钟呢?因为你如果把气刚刚吸进来沉入丹田后,又马上呼了出去,根本没有效果;如果你把气沉入丹田后停留3~5秒钟,这个气就会扩散、分散,输送到全身每一个角落、到达每一个神经末梢。你只要是把气放进丹田里,它肯定要往四处扩散,他不可能完全停留在这里不动。所以你把气放进了丹田,它往下走,走到腿上、走到脚尖;往上走,走到头顶;往上肢走,走到手上、指尖。如果你吸进丹田的气马上又呼出去了,那么生理的能量就没有办法被气推着到达每一个神经末梢。
气一行走、血就行走;气一通,血就通。生理上的气血畅通了以后,身体自然得到滋润,生理就不容易干枯。为什么有的人年纪很轻,身体看上去就像枯木一样?就是因为他的气血运行不畅,身体得不到滋润。
采用深呼吸的方式,就是把生理的能量激活,促使生理的细胞活跃,让生理永远处在一种年轻充沛的状态里面。当呼吸调整完了以后,我们的散乱心又如何处理呢?我们平时头脑里的杂念特别多,现在学静坐需要专一,那么思想怎么处理呢?
一个大活人,他的思想不可能停止。尤其是一个智商高、思维敏捷的人,他的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比常人还要活跃十倍、甚至百倍!也正是因为他思想活跃,他的反应才敏捷迅速。可是对于静坐来讲,在最初他就吃亏了!他就不容易让身体静下来。即便是他的身体很安静了,可他的头脑里面就像开运动会一样,非常热闹!因为平时他的头脑习惯性地考虑问题,现在突然不让他考虑问题了,就像失去了依靠一样,他就要乱冲乱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反而妄想更多。如果你给它一件事情做,它因为有了事情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所以说与其坐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如去做一件事情。古时候的祖师爷们领悟到这个道理以后,为了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和妄念,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你念经也好、持咒语也好、观想也好。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无非就是给它一件事情做,让它没有机会去胡思乱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这样训练以后,突然有一天一件事情也不让它做了,它自然就安静下来了。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会走路,你给他一根手杖拿在手里,他扶持着歪歪扭扭地能够走路了。他走上一段时间,自己会走了,你再把他手里的拐杖夺掉,也不让他扶着墙走,他也走习惯了。采用“一念”的方式,把万念给吃掉了,促使万念熄灭。因为凡是有为法,都是处在有为的阶段,与道沟通啊,必须要进入无为里面。因为“道”,它是属于无为的层次。可是无为的层次很高,我们需要一个梯子,所以就产生了前面一系列的有为的方法。
喜欢念佛的人说净土法门最高,喜欢参禅的人说禅是最高最好的,喜欢观想的人呢,说是观想的法门最适合我!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哪一个方法,都是为了对治杂念、对治这一颗散乱的心。你不一定要通过念佛、持咒、观想,你可以通过做任何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散乱心给集中起来。尤其是平时爱动脑筋、爱考虑问题的人,你可以通过考虑一件事情,来对治你的散乱心。
一些政治家、企业家,他们这一类型的人来修道,会轻而易举地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平时就很少处在散乱当中,他们的妄念是很少的。如果他们不能高度集中的话,他们的事业就没办法上档次!平时不干事的人,头脑里整天乱哄哄的,胡思乱想,一旦有一天他来学佛了,还是乱哄哄的,没有办法把思想集中起来。因为平时他从来没有一心一意地考虑过事情,也没有经历过一心一意的事情。
如果说你把腿一盘、眼睛一闭,非常清静、一点也不散乱、不昏沉,这个时候你什么方法都不需要。你就这样保持下去,你如果保持半个小时以后,不行了,妄念来了、很散乱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方法来对治它了,用方法把这个散乱心吃掉、把妄念吃掉。这个时候,你该念佛的就念佛、该持咒的就持咒、该观想的就观想。如果你用功十几分钟以后,杂念又没有了,你还可以把方法放下,不需要了。因为用功的方法无非就是对治散乱心,你既然现在不散乱、很集中,那么方法也就用不上了,暂时放在一边了。当散乱心一出来、一形成,马上再把方法拿在手上来用。
禅宗里面的观空、参话头,都是为了对治散乱心,密宗里面的观想、结手印、持咒语,也都是这个目的。禅宗里面的用功方法往往是比较高一些,偏重于在心态上面下功夫,可是对于一个刚刚学静坐的人来讲,又不会在心态上面用功。正是因为这样,过去的老师们设制了一些有为的方法。因为有为法就像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一样,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拿在手里用,所以很多人说这个法好,那个法不好。譬如说现在都流行说密宗好,因为密宗在开始迈步的时候,都是采用有为的方法迈步、入门。因为你不会使用无为的方法,你也就用不上无为的方法。除非你的层次很高了,才能够使用无为法。密宗修到最后,要想获得大的成就,必须归到禅宗上面来,在禅宗上面成就,才算是最高的成就。
你们要想学静坐,在处理妄想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一支莲花。头就是莲花苞,脖子以下就是莲花杆,随着慢慢地观想,观想这个莲花苞逐渐、逐渐地开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了,变成一支开放的莲花。既然是莲花开了,就意味着莲花下面的能量,通过莲花杆持续不断地输送到莲花苞了,它才能打开。你这样观想成功的话,你在静坐的过程当中决不会昏沉。因为随着观想,生理的能量通过莲杆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供应给莲花苞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头得到了足够的养份,它怎么还会昏沉呢?
我曾经教过大家对治昏沉的方法,就是吸一口气,憋在丹田里不要马上呼出去。憋气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可以长一点,也可以短一点。气憋在丹田,生理的能量它肯定会往上输送。就像喷雾器一样,你把气打进去,就会把里边的水压出来。我们把气沉入丹田(憋在那里),生理的能量就往上输送给头脑了,就不容易昏沉。
这些都是最初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对于一个修行的人来说,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全部超越了、全部过关了、已经用不上这些方法了。已经转入到心态上面用功了。如果说你搞了几年,还存在以上问题,那么你的基础知识还不扎实,基本功夫还没有打牢固,还要回过头来老老实实地再修。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最基本的功夫。姿势一坐端正,前面的气往下一沉,能量就顺着背后的督脉往上输送。如果前面的气浮、没有沉下去,背后的气就下降,达不到还精补脑,你的头脑就昏沉,脑袋就干干的、瘪瘪的!前面的气往下一沉,自然有一种压力往下压,能量就被压得转到背后,顺着后脊梁沟往上输送,来供应给头脑使用。当头脑里面的能量充足了,使用不完的时候,这个莲花苞就胀开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个花骨朵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能使它长得充足、饱满、一下子就胀开?!如果下面的能量不能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只输送了一段时间,那么这个花骨朵很快就会干瘪掉。正是因为下面的能量在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才能把花骨朵打开。如果你把莲杆砍了一个伤口,能量不能往上输送了——从伤口漏掉了,这个花骨朵怎么开放呢?如果下面完好无损,能量就不断地从莲花杆输送给莲花苞。这个莲花苞不断地胀大、胀大,承受不了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啪”地一下,就胀开了!我们的脑袋就是这个莲花苞,所谓的开顶、开脉,凭什么呀?就是凭生理的能量持续不断地往上输送才会开。
所谓的一切“方法”,无非就是唤醒身心的能量,并不让它从下面漏掉。“漏”是怎么漏的呢?就是从生理上面漏掉了,夫妻生活多了,能量就从下面漏掉了。有适当的节制,能量就到上面来了,这个莲花苞就容易打开。
过去虽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唤醒能量,可是对于年青人来讲,能量足了以后他转化不了,他根本没有能力让它往上输送。因为作为一个常人,要么他的能量是唤醒不了,要么一旦唤醒,它是往下走,通过下面的渠道发泄掉了。如果你不发泄掉,就要把能量给转化掉,化成另外一种性质输送到上面来。可是常人根本办不到,修炼的人虽然领悟了这个道理、认可这个道理,也知道这个方法,可是这个效果、这股力量,它又出现不了。实际上佛门里面的“夜不倒单”,它就是为了一鼓作气把水烧开!烧开了以后,还要不断地烧、不断地烧,最后把一锅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升上去了。我们不断地修炼,意味着不停地烧水。如果你的水达到六十度了,或者已经开始冒泡了,你把火停了,那么你一锅水何时能烧开、烧干呢?“夜不倒单”就是锅下面的火一直在不停地烧,中间不熄火。
实际上我刚才讲的都是修身体,整个都是修身体的过程。当把这个修身体的过程结束了,莲花苞打开了,那个灵体出去了,以上所讲的方法,根本没有用了!这个时候要用的方法,就不是旁人能够教的了,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教的!在这之前的方法,都是有为法、都可以讲给你听、都是可以传的,你也可以去慢慢学。
今天晚上讲了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而且在座的好多人也都知道六字真言怎么念。但是你们不知道怎么观想,你们后到的只是在模仿别人。你们可以模仿到外面有形有相的,而内在的心法你们没有听过,根本没办法模仿。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门里面,乃至整个宗教里面,很多方法都可以模仿,可是“心法”没法模仿,必须要亲传!譬如说你们在这里常住的人,知道念六字真言的时候,还有一种观想的方法,那么你们后来的人呢?没听过,也不知道如何观想,只是在模仿前面的人,人家这样念,你们也这样念。
我们的思想就像是“帅”一样,你把思想放在头顶上,你一念,甚至你不用念,你整个生理的能量就会往上升到头顶。如果你把思想放在脚尖上,整个身体的气血都会流向脚尖。所以在念六字真言的时候,要把思想放在头顶上,想着头顶就是一朵莲花,已经开了!这样一来,你生理的能量就不会到下面。既然不在下面,就不会引起性欲冲动。
我刚才讲的这套方法呀,半年的时间就已经用不上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整个修行过程中的一个方法。这堂功课半年就足够完成了!可是我看很多在座的修行人哪,出家十几年了,这点基础的课程还都没有完成。
一个读书人长期在读一年级的课程,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你必须要一年升一个年级,譬如说现在读完小学、初中、高中,人家要十二年完成,你要读十五年。难道你每天投入的时间不够?你说你投入的时间也不少,每天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几年过去了,你这些基本功还没有修完呢?
基本功修完的人哪,在你的身心上面绝对会有标志。我以前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做过一个比喻:火箭之所以能够发射到天上,是因为发射架下面的燃烧物被点燃以后,产生能量,也就是极大的热量,把火箭“呼”地一下子就送到太空中去了!
火箭一旦飞到太空,发射架就没有用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莲花苞一打开,灵体出去以后,这个躯壳就没有用了——再修炼,色身就用不上了,半年的时间,身体的修炼就完成了,就没有用了。如果你修了十几年,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的话,那你真的是根性不够、没有用心来修!
那么我们体内的能量是什么呢?就是丹田的精、气、神。我们就是要把丹田的能量点燃,通过我们的中枢——中脉,也就是莲花杆,把这个点燃的能量往上输送、输送、输送,就把这个火箭头发射到太空中去了!
我们的身体,就是火箭发射架,我们的中脉就是通道,我们的灵体就是火箭的弹头,体内的精、气、神就是火药,采用六字真言的方法,就是起到一种火柴点燃的作用。修行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它——灵体——真正出去了以后,才是真正修大道的开始,在此之前,全部都是基础。
附:万行法师答问:
1、问:打坐以后怎么收功?
师:对一个长期打坐的人,不存在怎么收功的问题。对于刚开始打坐的人,收功的时候,如果腿痛,就把腿晃一晃,动一动,等一两分钟血液畅通,腿不麻不痛之后再起座。在把腿拿下来的时候,要往外呼一呼气,把刚才打坐时身体产生的热气呼出去。因为打坐的时候身体产生的热量比较多,容易上火,尤其是刚开始打坐,气沉不下去,虚火容易上升。呼气的时候,小腹收缩。长期打坐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如果你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可以把手搓热,对准这个部位揉一揉,这个部位的病灶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我们身体有几个门,一个是左右手心的劳宫穴,劳宫穴是我们身体的气门,往外释放能量;还有脚上涌泉穴、头顶的顶门穴、背后的风门,也能往外释放能量。我们常看到一些炼气功的人把手放在病人身上,给他发功,这样可以检测出对方身体的某个部位是否有病灶。当有病灶时,他手上劳宫穴的感应是不一样的,他就会用手对着病灶揉一揉,用意念对着这个部位发动能量,能量一发,就会干扰和破坏病灶的磁场。因为打坐静心之后,身体的能量场、振动频率比较强,患者身体的振动频率比较弱,尤其是病灶部位的振动频率更弱,这时候你用劳宫穴对着病灶意念一下,就可以把病灶驱散。
用这种方式可以治一些小病,但只是雕虫小技。最好的做法是什么呢?碰到家人或身边的朋友生病了,我们应该在静坐中用心为他祷告,祝福,乞求佛菩萨加持他,这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还可以劝他也发菩提心来学佛。
问:打坐的时候,不经意出现一些身体的感受,比如身体像一个很大很沉的球,脑袋和肚子连在一起等等。为什么想这些感觉出现的时候不出现,不想它出现的时候却出现呢?
师:这些都是生理的反应,都是气血在身体里面运转时形成的感觉或图像。比如你会感觉身体左边大了,或者右边大了,或者上面大了,或者下面大了,有时候又感觉身体从中间一分为二了等等,实际上你感觉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
长期静坐的人都知道,身体的气血是从左边走到右边,从右边走到左边,像“之”字形一样交替着走。我们盘腿,手结降魔印,双脚、双手都交叉在一起,这样,左边的电能就到了右边,右边的电能就到了到左边。我们身体里的血一般来说是八斤左右,每个人相差不到半斤,腰部以下占了五分之三,腰部以上占五分之二。也就是说腰部以下占了大部分的血液,腰部以上只占小部分。当我们盘起腿的时候,脚也麻,小腿也麻,大腿也麻,气血就由下往上逼,一逼,就把下面五分之三的血逼上来了。所以头脑就放光,就感觉上身膨胀,听到各种耳鸣声,比如钟声、鼓声、铃声、狂风暴雨声等等,实际上这是下面的气血或者说能量上来了。
长期坐禅的人睡眠很少,五官相当敏锐,头脑不会缺氧,脑细胞不会死亡或者死亡的速度很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通过盘腿打坐,下半身麻了以后,血往上逼,供上半身使用了。所以,尽管那些高僧大德老了,依然思维敏捷,记忆超群。但是,如果年轻的时候放逸,不好好修炼,老了以后也跟常人一样会健忘、痴呆。
现代科学说人体的细胞七天一代谢,七天一死亡。但我们长期静坐的人,身体很安静,我们的细胞就不是七天一代谢,可能是八天甚至九天一代谢,我们的寿命自然就比一般人长。因为我们下半身五分之三的能量都上来供上面使用了。如果不打坐,下面的血很难迅速完全地倒流上来。血液下去容易,上来不易,上来要靠心脏的力量。为什么一般人快跑的时候,会气喘吁吁,心脏会“碰碰碰”地跳呢?因为快跑的时候呼吸加速,把血泵上来了。而长期静坐的人就不容易气喘,因为他改变了呼吸,每一口气都吸气到丹田,甚至比丹田还低,气在下面,就推动着血往上走。身体虚弱的人、不打坐的人,他的气只达到咽喉、胸腔或者心脏以上部位,没办法完整地把下面的血推上来。
有静坐习惯的人都知道,当身体一静,就会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耳鸣声,眼前容易放光。因为腰部以下的能量、生物电被逼上来了。如果长期静坐,下面的能量就会完全上来,上面的能量也继续往上走,全部汇聚在头顶,最后就破顶而出,从身体里面脱离出去了。为什么能出去呢,前几天给大家讲过,身体里面本身就有一股力量来自大自然,所以今天我们才有理由把她修出去,让她回归。如果她不是从宇宙中来的,今天我们怎么修也没办法让她反弹回去,和宇宙的力量相应,合二为一。
这个道理就如同地上的水,为什么遇到阳光后会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中呢?因为地上的水本身就是空中的云层变成雨降落下来的,它只是回归,完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已。我们打坐,气血在我们身体里面循环的道理和它一样,也是上面的降下来,下面的升上去,在身体里面不断地循环。当她修炼好,修饱和了,满足了,就不在身体里面循环了,就会脱离出去,进入另一个循环。
我前几天讲过修行就两步路,身心合一以后,再出去和大自然进行第二次合二为一。在座的大家是不是能和身边的人合一啊?你能不能理解身边的人,感受身边的人,认识身边的人?你的身心本来是一体的,都没办法合一,又怎么能和外面的人合一,和宇宙的力量合一呢?所以我们不能与佛菩萨相应,与佛菩萨沟通,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我打坐觉得很累,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因为你打坐的时候身体没有放松。为什么常人是通过躺下睡眠,而不是其他方式休息呢?因为在身体所有的姿势中,只有躺着这个姿势最放松,最能消除疲劳。如果你掌握了第二种比睡眠让你更放松的姿势,你就不会再用睡眠这个姿势来放松休息了。古人早就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盘腿静坐。一旦掌握了这个姿势,得到了它的诀窍,它放松、消除疲劳的速度远远超过睡眠的姿势。这就是长期静坐的人不喜欢睡觉,或者睡眠很少,喜欢静坐的原因。
比如今天我跑了六七百公里,一路上我坐在后排的位置上一直盘着腿。正常情况下坐一天车会非常累,但我并不觉得很疲劳。和我同行的还有其他两个人,我跟他们说:“你们要把腿盘起来,不然腿会肿的。”因为坐着,脚吊在下面,血液下去后上不来,能量都在下面,坐久了腿就会肿,而且会觉得很疲劳。盘腿之后,下面五分之三的能量上来了,脑袋不缺氧了,就不容易昏沉,也不容易疲劳。我们疲劳是因为血液下去后上不来,盘腿后就容易解除疲劳,但前提条件是你盘腿达到的放松程度,要超过你睡眠的放松程度,这样才能迅速消除疲劳,否则会适得其反。结果到的时候他们说:“今天坐一天车很轻松,盘腿真的有奇效!”
为什么我现在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呢?在我闭关的七年当中,从来没有躺下睡过觉,就是疲劳的时候盘着腿打个盹,二十分钟就恢复精神,消除疲劳了。所以我常说我不是睡觉,而是坐觉——盘着腿坐着睡。出关以后打坐少了,有时候懒了也会躺下睡,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最低限度,每天睡眠不能超过四小时。一个好的习惯要很多年才能养成,一个坏习惯三天就养成了。而且我越是累的时候,越是先打坐再睡觉。如果没有打坐就睡觉,我会睡不着。
问:打坐的时候打哈欠正常吗?
师:正常,也不正常。脑袋缺氧自然就打哈欠。如果你能掌握一种诀窍让下面的能量升到头上,你就不会缺氧,不会打哈欠。为什么打坐时要气沉丹田呢?因为呼吸之气沉下去,身体的能量——精气神自然就升到头上,头部得到这股能量就不会缺氧,你就不容易打哈欠,也不需要睡觉,既便睡觉,也不会睡得那么死。
人站着,心脏往上泵血是很困难的;一躺下,心脏轻轻一泵,血就流到头部了,因此不缺血缺氧。所以人一到子时就要躺下睡觉。但是,我们长期打坐的人不存在这个问题,子时照样打坐。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打坐的姿势,它放松的程度远远超过躺下睡觉的放松程度,我们坐着,心脏的血照样升到头上。为什么有些人睡觉会睡得那么死呢?因为他心脏泵的力度太差,就是平躺着也不能把血完整地输送到头部,头部缺血缺氧,就会睡得很死,而且睡眠时间很长。那么,怎么增加心脏的泵血功能呢?就是静坐。静坐的关键是调姿势,调呼吸。
很多人出家多年,体格、五官、声音都没有改变,为什么呢?他们生理的机能始终在沉睡,没有修活,别看他们每天在打坐,甚至拼命地坐,但都是死坐,没有用。就像树木一样,冬天沉睡,到了春天,它们的生理机能就复活了,能量开始往上走。我们打坐就是要掌握一种诀窍,让身体永远处于春天的状态,让能量不往下沉,而是往上升。只有往上升,才能达到人天合一,我们的本来面目才能脱离四大这个躯壳。我前几天不是讲到修炼的道理跟火箭发射的原理一样吗?为什么我的“火箭”能发射出去,你的发射不出去呢?因为你的“火箭”下面的能量、火药太少了,数量不够,火箭燃烧后冲不出去。
&&&问:打坐的时候身体的重心是在尾骨上吗?
&&&师:不在尾骨,是在膝盖上,尾巴骨悬空才对。尾巴骨一悬空,前面的气一沉,丹田的能量自然就从尾巴骨顺着后脊梁升到头部,头部得到这股力量就不会缺血缺氧,这就是我们中国成语“还精补脑”的含义。当然,我们佛教不谈这个,一谈,人家会说:“怎么佛教还谈这个?”会认为你是外道。为了保持正道,我也就不谈了。本来就有些人说:“你万行怎么那么了解道家的东西,总讲道家的东西呢?你是不是外道啊?”好像道家就是外道,佛教就是正道一样。你不掌握这个道,永远是门外汉啊!不会因为你学佛家,你就是内道,就是正道,学道家就是外道。无论你穿什么服装,找不到这个道,你都是外道,都是门外汉。
我曾经跟一个理论见地很高的出家人探讨,我说:“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学?什么是佛教?”他谈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回答得很圆满。但我认为不圆满,我说佛法分理入和行入,一个是通过理论入门,一个是通过行为行动入门。我说:“你就是通过理论入门的,但你的理论不究竟,你光学理论,没有拿身体去验证,没有体感,所以你没办法验证你的理论。”这个道理就如同世间人谈恋爱一样,你没谈过恋爱,没结过婚,看到人家谈恋爱那么浪漫,失恋那么痛苦,你只能说:“我理解。”你不能说:“我能感受。”你是感受不到的,你就是再感受,也只是口头上的感受、理论上的感受,不是内心的感受,你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佛教说,修与不修如同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佛法一定要用身心去体证。
不管佛学还是道学,或伊斯兰教的学问、天主教的学问,学问是有差别的,理论上是有差别的,但是,要想了生死,必须要找到这唯一的道,这唯一的道不会因为你信什么教而改变,只不过佛教偏重于从心理下手,道教偏重于从生理下手。不管从哪里下手,都是一个三角形或者一个金字塔形,越往上走越接近。当到达无为法,达到源头的时候,所有究竟的宗教、教派都会碰到一起。但是,很多教派的理论和修法在起步时差距很大,有的走到一半就走不上去了,有的走到某一点就走不上去了,有的走得比较高,有的可以一直走到源头、顶峰,所以是一个三角形。
问:如何打开阿赖耶识?
师:打开阿赖耶识说难也容易,说容易也难,有的人恐怕一辈子都打不开。实际上我们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曾经打开过阿赖耶识,但在其他阶段又关闭了。当你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执,也就是没有个人的成见的时候,你的内心就像一盆清水一样,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多少只小鸟,周围有多少颗树木,都投射在你这盆清水里,这时候就意味着你的阿赖耶识打开了。如果你起心动念了,你有概念,有想法,有准备了,阿赖耶识又关闭了。所以修行人不起念即是正道,即和道相应;一起念,就与道背离。
那么,究竟该起念还是不该起念呢?在修行的初级阶段,就怕你不起念,希望你多起念,但要起正念。到了究竟的阶段,正念也不需要起了,你就是起了正念也与道相违背。因为在刚开始的阶段,你不起正念,邪念就要占领你心灵的空间,不如你主动起一个正念,邪念就生不起来。前几天我们不是讲过,我们心灵的空间不装戒定慧,必然会被贪嗔痴占满。所以你不如主动在心里装满戒定慧,贪嗔痴就进不来了。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每天要诵经拜佛的原因,就是先让戒定慧占满心灵的空间,不让贪嗔痴有机可乘。
如果有一天你修行达到了某个层次,正念也不需要起了,即便生起了贪嗔痴,也干扰不了戒定慧,因为戒定慧已经成片成势了,偶尔进来一点贪嗔痴、杀盗淫,也拿戒定慧没办法,奈何不了你。这个道理过去一位祖师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就如同一炉烧红的火,既便下一点雨,下一点雪也没关系,因为炉子还在烧,那点雨、那点雪瞬间就被炉火的高温融化了,丝毫不影响炉子的温度,更不会把炉子浇灭。甚至相反,炉子烧得很旺的时候,往里面倒一点凉水,火“噗”地一声,温度瞬间会变得更高。这也是广东人越喝凉茶,咽喉越发炎,上焦越上火的原因。就如同炉子烧红了,突然倒了点降温的水,它的温度会瞬间升得更高。所以上火的时候,老中医是不主张喝凉茶的。那怎么办呢?他会让你把炉子熄了,通过釜底抽薪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倒水把炉子浇灭。
问:当放空身体,放下身体的一切感受,同时停止思维,保持清醒的觉照,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秒,甚至几秒钟,却能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有一个东西存在,它才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的主宰,是一种力量,也可以说是一个单纯的觉知,也可以说是一种很无聊的存在,很没意思,它是连续的,绝对的,打不死的。想要再清晰一点去体悟它,可是禅定功夫不深,打个妄想而不可得。请问这是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让以上这种情况保持得更久,更清晰?
师:他这种修行的体验说得非常对,而且他的感受是正知正见,这可以说是一种境界,是修行入道必须出现的现象。境界不外乎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也叫做生理和心理的现象。他说得很对,一打妄想,生起一个念头,这种境界就没有了,消失了。实际上,他的问题他自己已经回答了。
&&&你要想保持这种现象,就不要故意生起一个念头。这时候再生起一个所谓的正念,实际上是头上安头,反而破坏了这个画面。这个画面是怎么来的呢?可能你刻意用功,它不出现;你不用功时,它反而出现了。但是,如果你想要这种画面长期出现的话,必须通过有为法,就是故意生起一个念头,修一种法,按部就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前面九个步骤修完了,以后再出现这种境界,就不会像你说的这样:我不要,它来了;我要,它又消失了。因为前面一到九步你都没有修炼过,今天出现这种境界是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误打误撞到的。如果前面一到九步你有刻意修炼过,再出现这种境界,那就是活猫逮着活耗子了,这时候你想要这个境界,它就来了;你不需要的时候,你也在这个境界、这个状态里面。佛教有句话叫“由勉而安”,由勉强进入安详。就像我们打坐,刚开始都是有为的,刻意的,坚持的,难为自己的。比如不习惯盘腿也勉强盘腿;动一个邪念,马上就把它驱赶出去,把意念放在戒定慧上……刚开始都是通过种种有为的方法勉强入道,当这个阶段结束以后,自然就入道,与道相应了。没有前面的勉强用功,就不会有后面的自然入道。就像一颗长歪了弯到一边的树一样,你用绳子吊一块石头把它拉到这边,经过一两年时间,当你把绳子解开,树自然就弯过来,就正了。这个矫正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有些修行人说用功要顺其自然。你可知道“顺其自然”而入道是多么高的境界!如果刚开始就顺其自然,你就被贪嗔痴、习气毛病拉过去了,而不是被戒定慧拉过去。只有你入道以后才可能做到顺其自然,才会在戒定慧里面。我们常人所说的顺其自然,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那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了才说:“算了,顺其自然吧,由它去吧。”那是你没有能力扭转它,只好顺着它,由着它,那是任其自然,听其自然,而不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相当高的境界,你入道了,才能顺其自然而不脱离道。也就是孔子讲的“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七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在道里面,在规矩里面了。也像达摩祖师讲的,他的贪嗔痴、杀盗淫就是菩提。但是,我们的贪嗔痴、杀盗淫就是地狱的根,地狱的种子。为什么同一种东西在他和我们身上表现出的本质和结果,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从一到九的过程。
就像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现在是不是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不要说本来无一物了,能像神秀一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就是修行人中的表率了!他们两个,一个是讲过程,一个是讲结果。难道神秀不知道佛性是本来无一物吗?你们相信神秀不知道佛性是本来无一物,只有惠能知道佛性是本来无一物吗?连万行都知道佛性是本来无一物,神秀会不知道,会认为佛性需要时时勤拂拭吗?所以,看《坛经》要会看啊!
问:您曾经说过,证到自性能起用,方知本来无需证。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能直接在用上去体现,不一定非得下苦功夫去修证,只要发心是为了大众的利益,临终那一念能保证清明觉知就可以了。是否能圆满成佛,关键是看能否保持清醒的觉知,对吗?
师:你说得非常对,只要能起用,就不需要再修了。之所以现在你在修,我在修,他在修,正说明我们不能在事上起用。如果能在事上起用,说明早就够格了。但是,要达到那个层次才能起用,不在那个层次上,怎么能在那个层次上起用呢?
为什么你会有恶习呢?因为你本身就是这个层次的人,你就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自然就有这个层次的恶习。为什么你没有高贵的品质和行为呢?因为你的心灵境界不在这个层次上,你就没有这个层次的行为和举止。为什么一些农民的行为举止看起来很高贵,很脱俗,而一些富家子弟的行为举止和想法却很庸俗呢?相信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都发生过。那是因为他们心灵的境界一个在很高的层次,一个在很低的层次。纵然他是个农民,他的身份、社会地位很低,但他心灵的境界,或者说他的志向、抱负、人生观、世界观都很高,他的行为举止自然显得高雅,高贵,脱俗。而另一种人虽然在物质上很富有,但这不表明他在精神上富有,他的思想境界高。所以,比富贵高低,既要在有形有相的物质上比,也要在无形无相的精神和心灵层面上比,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缺陷,才知道如何去弥补。
问:如何看一个人在顺境和逆境中是否会被转?
师:是否被转主要是看能否觉知,一个是有觉知,一个是没有觉知。转和不转主要取决于是否保持了觉知。
问:在求证佛性的道路上,个人的生命能量是否一定要保持住生理的不漏,就是不漏丹?在家居士有夫妻生活,如何做到保持不漏丹,又能转化呢?
师:刚才讲到维摩诘居士“虽有妻室、田宅,却修梵行”,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虽然他有妻子儿女,但他的心并没有停留在物质生活和肉体的生活上,而是志存高远,发愿要弘扬佛法。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他很注重精神的生命、灵性的生命,因为他心怀众生,心怀天下,所以自然就超越了生理的习气,物质与肉体的生活自然少之又少。当然,毕竟有妻室,他会尽人伦之道,但不会像其他世俗人那样停留其上,乐此不疲。
人之所以有性,是造化让人繁衍后代,而不是以此为乐。如果你有很高的精神生活、灵性生活,你与道相应了,怎么还会一直停留在肉体的享受上呢?佛教讲的“不漏”,主要是指心灵的不漏,不局限于生理的不漏。实际上更可怕的是我们心灵的漏,就像刚才讲的,你的心灵里面没有戒定慧,就是贪嗔痴,或一些邪知邪见的理念,这些就是心灵的漏。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灵上,往下走就是漏。那么,如何能不漏呢?慈悲心、菩提心、爱心、感恩的心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的意识往上升,当你心里装满了这些,自然就不漏了。
问:很多经典上说佛和凡夫没有区别。佛在讲《楞严经》时可以放光动地,凡夫悟了以后也会有这种能力?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师:他这个问题说得很真实。佛跟凡夫没有区别是从佛性上来讲。佛的佛性和我们凡夫的佛性,比如说悉达多的佛性和万行的佛性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悉达多的嗜好和万行的嗜好可能决然不同。万行的嗜好是贪嗔痴、杀盗淫都有。可能悉达多的嗜好就是普度众生,弘扬真理,解脱众生的痛苦。怎么会没有区别呢?一个是从究竟的位上讲,一个是从不究竟的位上讲。如果一个凡夫悟了道,证了道,在特殊因缘下,在需要的情况下,他一样会有人天感应,一样可以放光动地。但并不是说一个悟道的人,一个得道的人,每时每刻都能放光动地。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每次讲法的时候都有很多人来听,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阿罗汉的天眼已经开了,还有很多佛菩萨在场,他们自然能看到释迦牟尼佛放光动地。我们不否认有形有相的放光动地,但在更多情况下,佛是无形无相地放光动地。这个无形无相是对没开天眼的凡夫而言。对开了天眼的阿罗汉、佛菩萨来说,释迦牟尼佛无时无刻不在放光动地。你怎么知道万行现在没有放光动地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一念道心高高升起的时候,都在放光动地。一个是不同层次的放光动地,一个是在不同世界的放光动地。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难道我们在这里讲法,这里没有放光动地,他方世界却在放光动地吗?真是这样。我们不仅跟这个世界的众生有缘,还和他方世界的众生有缘。我在这里讲经说法,和大家探讨佛法,这一方世界的众生也许没有鼓掌,不欢喜,不赞叹,没有看到我放光动地,但和我有缘的他方世界的众生已经在欢喜,赞叹,已经看到我放光动地了。
因为你我曾经是他方世界的众生,来到娑婆世界,是来做明师教化众生,加持净化这个世界的。可是我们来了以后,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忘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把自己当成凡夫俗子,我说你本来就是从他方世界来的明师,你不相信,你相信自己就是个凡夫俗子。释迦牟尼佛说众生都有佛性,但你不敢承认,或者你承认了,心里还是战战兢兢地想:我只是有佛性,但我还有很多业障。有很多业障,你不用业障,用佛性不就对了吗?我们有贪嗔痴,也有戒定慧,你不用贪嗔痴,用戒定慧来为人处事,你不就是佛菩萨了吗?可是你偏偏不用戒定慧,要用贪嗔痴、杀盗淫来为人处事,那你就是阿修罗。
我们内在的两种力量,往右就是贪嗔痴、杀盗淫,往左就是戒定慧、慈悲喜舍。所以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他的意思是,你有贪嗔痴有业障,但不要管它,你只要用戒定慧,用佛性就是了。这个东西你只管用,她就是佛,她就是道,你用得越多,另一边的贪嗔痴就越少;你不用戒定慧,贪嗔痴就要发挥作用了。所以你得主动生起一念戒定慧,不让贪嗔痴占据你心灵的空间。
问:打坐时身体快要消失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请问如何消除这种莫名的恐惧?
师:这是正常的,多练就好了。一个人一生之中又抓这个又抓那个,现在突然让你心无一物,什么都不要抓,连空也要放下,你当然会恐惧了。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经常训练自己,少抓一点,再少抓一点,最后完全不抓了,多训练几次,自然就不恐惧了。
这个道理就如同人喜欢存款一样,不存款心里就会有不安全感,因为都知道在这个金钱的世界、物质的世界里,没有钱活不下去。其实,需要存款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一是对自己不自信,二是对社会没有信心。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你根本不需要存钱,将来也有钱花。你越是存钱,越是承认暗示自己将来没有钱,赚不到钱。你不停地暗示,将来你就真的没有钱。因为你每暗示一次,就把负面的信息招感过来一次。你是什么心,就招感什么力量。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非常自信,你就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三次五次十次,你还会恐惧吗?你之所以恐惧,是因为你这个个体消失以后,会有一个短暂的空无。如果你接受了这个空无,长期地空无,你自然就与天地万物天融为一体了,你一个我就顶千千万万个我了,难道你还会觉得划不来,还会觉得自己消失了吗?那不是消失,是永生!佛教不谈永生,而叫不生不灭。基督教谈永生,道教谈长寿,他们谈的都是此时人天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个体融入整体,一滴水融入大海,一个变成了千千万万个,所以达到了长生,永生,不生不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