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肝脏能直接调节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而肌肉不能?

血糖调节的调节机制_百度知道
血糖调节的调节机制
急求!血糖调节的调节机制
这套机制是以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来共同完成的。先是激素调节,主要是胰岛素对血糖含量的调节。胰岛素是的由胰岛Bcell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代谢,它的最主要功能是调节糖代谢,促进全身组织对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怎样降低血糖浓度的呢?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一类激素,它不能直接发挥作用,必须和所要结合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紧密结合后,才能产生生理效应。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上,它对胰岛素特别敏感,而且识别性极强。如果把胰岛素受体比作是一把锁,那胰岛素就是一把钥匙。胰岛素发挥降血糖的过程就好象是用钥匙打开锁,使细胞的大门打开,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进入细胞内并被利用,从而使血液中的血糖量降低。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刺激胰岛素释放;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则会引起使血糖升高的另一类激素的释放。由于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人体血糖含量总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同样,神经在调节血糖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糖在一定幅度下降,可以左右食欲。当血糖降低时就会有饥饿的感觉,身体就提出要求“请提供能量”。进食后,胃肠道将食入的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吸收进血液,使血糖升高;到血糖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大脑发出指令,使食欲减退。随着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血糖又一次下降……如此反复,从而维持了血糖的动态平衡。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反馈调节当血糖高时,胰岛B细胞收到信号,分泌胰岛素。当血糖低时,胰岛A细胞收到信号,分泌胰高血糖素。
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何胰高血糖素分泌物量上升可以增进肝糖原分解而不能增进肌糖原分解
- 健康医疗问答社区
为何胰高血糖素分泌物量上升可以增进肝糖原分解而不能增进肌糖原分解
神经既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又可以直接分泌激素,而某些激素也能够作用于 升高血糖的作用,但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通过增进肝糖原分解和加强糖 肌细胞,增进肌糖原分解,间接补充血糖
其他回答 (8)
并发症糖原积累症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4、肌肉组织或肝组织活检活检组织作糖原定量和酶活性测定,可作为确诊的根据,但损伤性大。 糖原积累症Ⅲ型病由于肝和肌肉内淀粉⑴,6-葡萄糖苷酶(脱支
生活不是苦难,也不是享乐,而是我们应当为之奋斗并坚持到底的事业。 为弱酸性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增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D.血液中O2含量降落, 液体调的是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C.
输入丙氨酸(250mg/kg)后血糖可升高,而血乳酸和丙酮酸基本正常。 血胰岛平素&10μU/ml,如反复出现两次以上低血糖而胰岛素水平高时便可诊断为高 人当血糖下降时,肾上腺素的分泌
你发错地方了,这里是血汗管区
在人体内, 下面哪1组物资可以在同1个细胞中产生? A.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B.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糖 A. 胰高血糖素能增进肝糖原和肌糖
动态平衡时,血糖转变成肝糖原,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而同时又有非糖物资转变成肝糖原等使血糖 不能使葡萄糖磷酸化使葡萄糖穿过细胞膜逸出,造成高血糖及糖尿病。 甲状腺素可增进糖的异生作用及糖
葡萄糖聚合物以糖原的情势贮存于肝脏,当机体需要时,即可分解成葡萄糖,转化为能量。 但肌糖元只能由葡萄糖生成,而不能直接分解为血糖。 . 增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这两种激素与肝或
胰高血糖素产生代谢效应的靶器官是肝,切除肝或阻断肝血流,这些作用便消失。
等待您来回答
该问题来自:健康医疗问答社区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我的书稿:三大营养代谢与血糖的调节 - 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2683|回复: 6
我的书稿:三大营养代谢与血糖的调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第一节&&三大营养代谢
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主要涉及有机物质在细胞中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代谢研究的是活细胞中所发生的所有化学变化,都是通过酶的催化完成的。代谢可以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一般是指将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转变成复杂的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分解代谢是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转变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糖、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就是在体内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过程而分别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建筑材料”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分解代谢途径则有共同之处,即经过一系列分解反应后都生成了酮酸并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 && && && && && && &
一、糖类及糖代谢
(一)糖的概念&&
糖即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与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的,主要由C、H、O构成。
(二)糖的分类&&
根据水解后产生单糖残基的多少分为四大类。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等。葡萄糖是体内糖代谢的中心:①葡萄糖是食物中糖(如淀粉)的消化产物;②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可转变成其它的糖:如核糖、果糖、半乳糖、糖原等;③葡萄糖是哺乳动物及胎儿的主要供能物质;④葡萄糖可转变为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碳骨架。
2.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常见的有乳糖、蔗糖、麦芽糖等。
3.多糖&&水解产物含6个以上单糖的糖,是自然界糖类物质的主要存在形式,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1)淀粉是植物中养分的主要储存形式。
(2)糖原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是人体内分子质量最大的多糖。糖原以颗粒形式存在于肝脏、肌肉肾等细胞的胞液中。肝糖原含量可达肝重的5%(总量为70~100g),血糖正常水平维持的重要来源;肌糖原含量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为180~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能量。
(3)纤维素&&植物的骨架及细胞胞壁的主要成分,人缺乏纤维素酶,不能消化植物纤维。
4.结合糖-聚糖(糖复合物)&&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常见的结合糖有:①糖脂:糖与脂类的结合物;②糖蛋白:是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物。聚糖的功能涉及蛋白质的折叠、稳定性和细胞内转运,细胞识别、黏附、迁移等。
(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1.氧化功能&&1g葡萄糖产生16.7kJ能量,正常情况下糖提供的能量约占机体所需总能量的50%~70%。
2.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①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②糖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蛋白聚糖(统称糖复合物),糖复合物不仅是细胞的结构分子,而且是信息分子;③体内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都是糖蛋白,如抗体、许多酶类和凝血因子、某些激素如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等都是糖蛋白,它们分别参与免疫、细胞识别、生物信息传递等过程。
(四)糖的消化吸收
1.体内糖的来源&&①内源性:量少,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②外源性:主要来自植物,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入的糖量很少,乳汁中的乳糖是婴儿体内糖的主要来源。
2.糖的消化&&①口腔消化:次要的消化途径,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进行;②小肠内消化是主要的消化途径,在胰淀粉酶的作用下进行。
3.糖的吸收&&糖的吸收部位在小肠上部。
(五)糖代谢概况&&体内糖的代谢主要是葡萄糖的代谢。因供氧的情况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有不同。
1.糖的有氧氧化&&在氧供应充分的情况下,葡萄糖可完全氧化释放出较多能量,这是糖的有氧氧化。1m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可供给38mmol的ATP。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有足够的氧供应,能够通过糖的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2.糖的无氧糖酵解&&在氧供应不足时,葡萄糖只能分解到乳酸阶段,释放的能量也很少,这是糖的无氧酵解。1mmol葡萄糖经这个途径释放的能量只能合成2mmol的ATP。糖酵解虽然只能释放少量能量,但在人体处于缺氧状态时极为重要,这是人体惟一不需氧的供能途径。然而,脑组织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有氧氧化,所以,对缺氧非常敏感;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储备,其能量代谢几乎全部依靠血液供给,对血糖的依赖性较高,如血糖水平低于正常的1/3~1/2,即可发生低血糖昏迷,出现脑的功能障碍。
图1-1-3&&糖代谢概况
二、脂类及代谢
脂类是生物体内一大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分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其共性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氧化供能是脂类物质的重要作用之一。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称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是生物体所需能量的一种来源。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组分。体内脂肪酸的来源有二:一是机体自身合成,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中,需要时从脂肪释放。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靠机体自身合成。脂肪另一来源系食物供给,特别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机体不能合成,需从植物油中摄取。它们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故称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它们又是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脂类代谢包括合成和分解,其代谢的紊乱与一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肥胖等相关。
脂肪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给能量。从体内能量储存的形式来看,脂肪储存的能量远比糖多。通常成人糖的储存量仅约150g,而储存的脂肪则可占体重的20%左右,达数千克,甚至更多。而且,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约为糖有氧氧化释放能量的2倍。当机体需要时,储存的脂肪首先在酶的催化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主要在肝脏被利用,经过磷酸化和脱氢而进入糖的氧化分解途径供能,或转变为葡萄糖。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在肝及肝以外的许多组织细胞内进行的,长链脂肪酸经过活化和β-氧化,逐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而进入糖的氧化途径,同时释放能量。由于糖可以在这个环节上转化为脂肪,所以摄取过多的糖可能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一是自身合成,二是从食物摄取,摄入过多则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及体内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及胆固醇酯。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血脂不溶于水,以脂蛋白形式运输。乳糜微粒主要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酰及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将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转运至肝外组织,而高密度脂蛋白则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三、蛋白质代谢
人体内的氨基酸不仅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也是许多重要分子的前体。而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在人体内总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蛋白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催化功能、调节功能、结构功能、运输功能、免疫功能等。营养功能表现在为机体提供氮源、维持酸碱平衡、传递遗传信息、氧化供能等。最近研究表明,蛋白质还具有抗癌、抗冻、抗菌、促进食欲、降低血清胆固醇等功能。人从食物中摄取的的外源性蛋白质,总是经过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小分子氨基酸,然后才被吸收利用。细胞内催化蛋白质降解的是溶酶体中的各种蛋白质水解酶。氨基酸的分解首先是先脱去氨基生成α-酮酸,再经氨化生成CO2和H2O,产生ATP,也可转化为糖和脂肪。由肠道吸收的氨基酸或由机体自身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基酸,都主要用于重新合成蛋白质,作为细胞成分以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或用于合成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只有某些特殊情况下,机体才会依靠由组织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基酸供能,以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
四、三大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体内糖、脂、蛋白质等的代谢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通过共同的中间代谢物,即两种代谢途径汇合时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生物氧化联成整体。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当一种物质代谢障碍时可引起其他物质代谢的紊乱,如时糖代谢的障碍,可引起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甚至水盐代谢的紊乱。氨基酸、糖及脂肪代谢途径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1-1。糖、脂、蛋白质的互变还可用图1-1-2表示。
图1-1-4&&糖、脂、氨基酸代谢途径间的相互关系& && && & 为枢纽型中间代谢物
五、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机体的组织细胞利用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来进行生理活动,而非直接利用食物的能量。临床上常把ATP作为休克、昏迷、脑血管病、心肌炎等辅助治疗的药物。
糖的主要功能是供给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食物中的糖提供的。如上所述,糖的分解供能途径随氧供应的情况分为有氧氧化分解和无氧糖酵解。在一般数情况下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获取能量。糖酵解只能释放少量能量,但在人体极度缺氧时极为重要。每克脂肪所释放的能量约为1g糖或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能量的两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中40%~50%来自体内的脂肪,在短期饥饿的情况下,则主要由体内的脂肪来供能。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构成,氨基酸主要用于重新合成细胞成分以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或用于合成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是氨基酸的次要功能。
第二节&&胰岛素分泌及血糖的调节
一、胰腺内分泌细胞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还有70~100万个小的内分泌腺体—胰岛(Langerhans'insula)。人类的胰岛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从功能上主要分为四种细胞类型:分泌胰岛素(insulin)的B细胞(也称β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60%;分泌高血糖素的A细胞(也称α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25%;分泌胰多肽的PP细胞及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也称δ细胞)。这四种主要细胞构成胰岛总量的95%~98%,另有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D1细胞。
B细胞主要分布于胰岛中心部位,排列较规则,机体内胰岛B细胞数量通过细胞增殖、增生以及细胞凋亡、坏死或萎缩来维持动态平衡。
胰岛内几种内分泌细胞之间通过“自分泌”、“旁分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维持内分泌代谢的平衡,从而维持血糖的恒定,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波动,保证代谢的正常进行。
二、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一)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胰岛素是体内促进合成代谢的关键激素,在机体代谢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调节糖代谢&&胰岛素通过增加糖的去路与减少糖的来源,降低血糖。主要有四方面的作用: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并加速葡萄糖在细胞中的氧化、利用;②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③抑制糖原异生;④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并贮存于脂肪组织。
所以胰岛素缺乏时,血中葡萄糖不能被细胞贮存和利用,因而血糖浓度升高,如超过肾糖阈时,从尿中排出葡萄糖并伴以尿量增加。
2.调节脂肪代谢&&脂肪组织是对胰岛素敏感的组织。胰岛素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表现在:①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进入脂肪细胞的葡萄糖不仅用于合成脂肪酸,而且主要使其转化成α-磷酸甘油,并与脂肪酸形成TG贮存于脂肪细胞内,即将葡萄糖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脂肪细胞中;②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体内脂肪的分解;③促进肝合成脂肪酸,并转运到脂肪细胞中贮存。此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脂肪细胞可合成少量脂肪酸。④抑制脂肪酸及氨基酸向酮体转化,加速酮体利用,降低血酮。
胰岛素缺乏时不仅引起糖尿病,而且还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血脂升高,动脉硬化,引起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病变。
3.调节蛋白质代谢及生长&&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并抑制蛋白质分解。胰岛素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三个环节:①使氨基酸经膜转运进入细胞的过程加速;②使细胞核DNA和RNA生成过程加快;③使核糖体的翻译过程加强,蛋白质合成增加。此外,胰岛素还可抑制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使原用于糖原异生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胰岛素增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生长激素有协同作用,因此对机体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但胰岛素单独作用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强,当与生长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明显的效应。&&
(二)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胰岛素作用机制主要与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信息传递密切相关。
1.胰岛素受体&&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膜均存在胰岛素受体,各类细胞膜上受体数量差异很大,受体对胰岛素有高度的亲和力,受体的亲和力与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有平行关系。
2.受体后信息传递机制& &胰岛素受体后的信息传递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不十分清楚。
三、胰岛素的分泌及分泌的调节
(一)胰岛素的双相分泌模式&&
人类胰岛素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上。胰岛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在B细胞核内,产生前胰岛素原mRNA )、翻译(在核糖体上,生成前胰岛素原)、加工(先后在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上进行)等过程,最后生成胰岛素和C肽,大部分(95%以上)储存在储存池,很少部分储存在易释放池。
正常生理情况下,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是葡萄糖、氨基酸、高血糖素,因此检测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试验可以用以上三种刺激物质。临床上最常用的刺激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可以静脉注射或口服,也可以是进食糖类食物后在肠道转化为葡萄糖。胰岛在静脉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曲线呈现两个时相,分别称一相分泌和二相分泌。一相胰岛素分泌是指静脉注射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在血糖升高的1~3min内血胰岛素水平急速增加,其时的胰岛素来自储存在B细胞内的分泌颗粒的迅速释放,一相分泌下降迅速,波形高尖、锐利,约10分钟恢复至基线水平,这一状态又称急性胰岛素反应。一相分泌的测定是在静脉输注葡萄糖时进行的。临床通常在OGTT或进食负荷餐时测定,此时,胰岛素分泌的最高峰出现在30~45分钟,称早(期)相胰岛素分泌。由于早相分泌与一相分泌呈线性正相关,早相分泌基本可反映一相分泌的情况。一相快速释放非常重要,它可使人在进食时胰岛素的分泌立即增加,可较基础分泌增加10~30倍,从而抑制进食后的血糖急剧升高。二相(后相)胰岛素分泌在一相分泌结束前已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胰岛素分泌的第二个波,称二相(后相)胰岛素分泌。二相胰岛素分泌是由于血糖水平的升高而逐渐(约需数分钟至几小时)升高,此胰岛素不但是B细胞将早已合成好并预先储存在分泌颗粒中的胰岛素直接“胞吐”到血液中,还有B细胞源源不断地再合成、再加工与再分泌新的胰岛素入血,以满足生理需要,所以此期持续时间长,分泌量最大,对降低餐后高血糖起了关键作用。只要血糖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则二相胰岛素水平始终居高不下。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1.底物的调节作用
(1)血糖水平: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多种因素中,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是反馈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B细胞对血糖的变化非常敏感,引起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最低血糖浓度分别是2mmol/L和5mmol/L。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平降低;当血糖水平降低至正常时,胰岛素分泌也迅速恢复到基础水平。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可刺激B细胞增殖,胰岛素分泌将进一步增加。
(2)血液氨基酸和脂肪酸水平:氨基酸和血糖对刺激胰岛素分泌有协同作用。氨基酸单独作用时只有轻微的刺激作用,但当血糖和氨基酸水平都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成倍增加。血中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加时,也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2.其它激素的调节作用&&
(1)胃肠道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抑胃肽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其中以抑胃肽最为明显。胃肠道激素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关系被称为“肠—胰岛轴”,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当食物尚在肠道时,胰岛素分泌即已增多,以便能预先准备应付处理即将被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
(2)生长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以及胰高血糖素等都可通过升糖作用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
(3)胰岛分泌的其他激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分别通过旁分泌作用刺激和抑制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对B细胞也具有抑制效应。
(4)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可通过B细胞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但人工合成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却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
3.神经调节&&胰岛内有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末梢分布。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可通过乙酰胆碱作用于M—胆碱能受体,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也可通过刺激胃肠道激素释放,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可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B细胞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但若阻断α2—受体,则去甲肾上腺可通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四、血糖的调节&&
胰岛内的三种内分泌细胞A、B、D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通过旁分泌相互调节分泌量,从而维持血糖的恒定,这些激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维持血糖总在一个相对窄小的范围内波动,保证代谢的正常进行。正常生理状态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在3.3~6.0mmol/L(60~108mg/dl),进餐后血糖在6.0~7.7mmol/L波动。
正常的血糖水平维持是受中枢神经系统和体内多种激素调控的,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糖的调节起了重要作用。生理状态下,当食物中的糖类在肠道被分解为葡萄糖并吸收入血后,血糖的水平就会增高,胰腺内的B细胞立即感受到血糖增高的信号,B细胞迅速释放出胰岛素进入血液,进食也刺激肠道的副交感神经介质释放,肠促胰岛素激素分泌,进一步刺激了胰岛素合成与释放。进入血液中的胰岛素使血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葡萄糖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反应,转变为能量,维持生命活动。胰岛素还会把多余的糖转变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或转变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所以进食后的血糖升高多不>7.7mmol/L,而且是食物的种类的不同,一般均在2~3h内恢复到餐前水平。当葡萄糖被消耗,血糖降低后(即禁食数天),在神经内分泌激素的调控下,胰腺的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会使肝糖原释放、促进从脂肪氨基酸经过糖原异生作用再次转变为葡萄糖输入血液,使血糖仍然稳定维持在3.3~6.0mmol/L的范围内。剧烈运动时,血糖被消耗,机体同样通过糖原异生作用迅速补充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使人运动中不会发生低血糖。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阅读权限200
学习,谢谢分享。
阅读权限50
学习了。谢谢。
学习,谢谢分享。
学习了。谢谢啦
谢谢啦 温故而知新
Powered by资料类别:&&/
所属版本:&&通用
所属地区:&&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72 次
资料类型:&&真题汇编
上传人:&&Pgqa****@
文档大小:966KB &&&& 所需点数:0点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0&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其他相关资源
资料ID:448258
16:59:07下载199次248KB
资料ID:448257
16:59:03下载119次274KB
资料ID:448256
16:59:00下载139次602KB
资料ID:448255
16:58:53下载111次386KB
网校通请直接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
个人用户请用邮箱登录。
*邮箱地址:
将做为“个人用户”登录本网站时的“用户名”
<font color="#~16个字符,包括字母、数字、特殊符号,区分大小写
*确认密码:
电话号码:
加载中……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原创、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第一时间改正。为什么肝脏能直接调节血糖而肌肉不能?_百度知道
为什么肝脏能直接调节血糖而肌肉不能?
提问者采纳
肝脏中有而肌肉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因此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肝脏是人体的加工厂,把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后,再到肝脏内进行合成代谢,把葡萄糖吸收为肝糖原,或肌糖原;肝脏中有而肌肉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因此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br&&br&所以肝脏能调节血糖水平的变化,而肌肉不能调节血糖水平,肌肉只能氧化产生能量供肌肉运动用功,而肝脏是糖原合成场所
& 肝脏是我们体内的重要器官,它就像一座复杂的化工厂,体内许多物质的合成、分解、代谢、转化。排泌都离不开功能正常的肝脏。肝脏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进食后,吸收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除一部分进入组织细胞氧化代谢产生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外.剩余的葡萄糖就会被输送到肝脏、肌肉及其他组织,在这些组织中合成葡萄糖的另一种形式——糖原,用来储存能源。肌肉中的糖原叫肌糖原.主要为肌肉活动提供储备的能量;肝脏中的糖原叫肝糖原,主要用来调节血糖浓度,代谢后为大脑细胞提供能量,因为脑组织中没有葡萄糖的储备,且对葡萄糖的需求量大。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带分枝结构的大分子多糖,正常肝脏不仅能把进食后暂时升高的血糖降下来,也会把禁食时降低的血糖升上来,这样,血糖浓度就会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我朋友服用体恒健养肝片,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高活性物质硒麦芽粉和传统的护肝中药五味子组成,将现代的营养学理论与传统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有机结合 ,治疗乙肝效果非常好,你可以天猫搜体恒健旗舰店购买。
肝糖原能够快速释放葡萄糖,而肌糖原则很慢。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糖高为什么会头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