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蜥有没有肛门息肉

贵州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贵州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8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你的位置:双语课堂 && 第十八章 爬行纲 && 电子教案
爬行类的进化地位
本章目标:
掌握爬行纲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及结构特征; 重点掌握脊椎动物爬行纲的进步性特征和身体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特征; 重点掌握爬行纲动物机能在系统演化中的发展; 了解爬行纲动物的分类知识&
&&&&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动物,是一支从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出来的产羊膜卵的类群。爬行类不仅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征,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超过两栖类的水平。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的特征&&&&
爬行类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征,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超过两栖类的水平。成体结构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
1.&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可抵御干燥的环境以及&物理伤害。
2.&骨骼骨化程度高;&
3.&除少数无附肢的种类外,爬行类具有比两栖类更强有力的支持结构,有利于爬行类在陆地快速运动。
4.出现了羊膜卵,可在陆地繁殖,摆脱了水的束缚。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具有陆上繁殖能力
爬行类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在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动物体各系统器官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由两栖动物产无羊膜卵转变成爬行动物产羊膜卵是一个及其重要的飞跃进步。
(一)羊膜卵的结构
爬行动物产的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而缺乏适应于水中发育的内胶膜和外胶膜,包裹在卵外的有输卵管壁所分泌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
1.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皱,环状褶皱不断生长,逐渐向中间愈合成围绕着胚胎的两层保护膜,羊膜和绒毛膜;羊膜围成羊膜腔,绒毛膜围成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胚胎浸浴在羊水中,舒适又安全,可得到很好的保护,且为其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胚胎原肠后部向胚外体腔突出囊状结构,为尿囊;尿囊外壁和绒毛膜紧贴,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2. 羊膜卵一般外包一层石灰质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的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仍透气,保证呼吸)。
3. 羊膜卵具有卵黄囊,卵黄囊贮藏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
(二)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2.体内受精,受精不必借助水作为介质。
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可减少震动,防止机械损伤。
羊膜卵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这才可能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进行繁殖,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陆地纵深发展、遍布陆地提供了空前的可能。
资料:7岁巨蟒下了22个蛋共8.5斤
精心养护3条巨蟒7年时间的海南省琼海市烟塘镇居民李经东兴奋地告诉记者:“养了7年多,我的大蟒蛇终于下蛋了,一下还下了20多颗,真让人高兴啊!”
蛇卵外壳非常柔软。记者见到了3条巨蟒,还有3天前蟒蛇产下的22 颗比鹅蛋还要大的蛇卵。粗壮的蛇妈妈正盘在一堆有着白色外壳的蛇卵上,蛇卵一个粘着一个静静地躺在蛇窝里,蛇妈妈安静地休息着,一动不动。李经东告诉记者,蛇妈妈刚开始产卵时,他不敢惊动它,所以不敢点数,一直不知道到底下了多少个蛇卵。现在蛇妈妈终于有了动静,他这才数清楚有22颗蛇卵。经过称量,22颗蛇卵中,最大的蛇卵有半斤重,22颗蛇卵共8.5斤。记者小心触摸,发现蛇卵外壳非常柔软,蛇卵外壳坑洼很不光滑。
3条蟒蛇胃口很大
7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经东花费数百元从朋友那里买了3条刚出生不久的小蟒蛇,最大的一条有9两重,其他两条只有6两多。他养的3条蟒蛇最大的一条名叫“大龙”,是蛇宝宝的妈妈。“大龙”长3.2米,直径12厘米,重达42公斤,“小龙”也是一条母蛇,但个子没有“大龙”大,最后一条叫“老二”,是公蛇。李经东介绍,3条蟒蛇胃口很大,每只一般一次能吃10多只老鼠,20多斤的小猪也能吞下去。
二.& 爬行动物身体的结构特征
(一) 爬行动物的外形
爬行动物体表被有鳞片。身体外形差异显著,可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分别适应于地栖、树栖、水栖和穴居等不同生活方式。
除蛇型种类外,身体可明显区分为头、颈、躯干和尾,有活动性的眼睑(壁虎科除外),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均为5指(趾),末端具爪,善于攀爬、疾驰和挖掘活动;泄殖孔纵裂(鳄、龟)、横裂(蜥蜴、蛇)或圆形(龟鳖类)。
体形多样化,可分成三种类型:
a. 蜥蜴型:身体分界清楚,尾长,四肢发达。& &&b. 蛇型:体长圆柱形,分界不明,缺四肢。& &&c. 龟鳖型:体背腹扁平,包于背腹甲中,四肢短。龟甲由表皮形成的角质盾与真皮来源的骨板共同愈合而成。
(二) 皮肤的结构特点
1. 角质化程度高,缺乏皮肤腺,干燥(结束皮肤呼吸,防止水分蒸发);
2. 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和骨板,蜥蜴和蛇有定期蜕皮的现象;
3. 色素细胞发达,具有保护色、警戒色的作用以及吸收热能提高体温的作用。
(三)骨骼系统特点
&&& &爬行动物的骨骼系统大多由硬骨构成,很少保留软骨部分。
1. 骨骼坚硬,骨化程度高。
2. 头骨顶壁隆起,为高颅型,脑腔增大;头骨两侧有颞窝形成。
& &&&颞孔: 为头颅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是咬肌着生的部位。
&&& &作用: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颞孔的类型:
无颞孔类:无颞孔。古爬行动物具有,如古杯龙类。传统分类观点认为现代龟鳖类头骨属无颞孔类,但有些种类出现次生性孔洞。
上颞孔类:只有单个上颞孔,如鱼龙类。
双颞孔类:头骨每侧有2个颞孔,大多数古代爬行类、大多数现代爬行类(蜥蜴、蛇、鳄)和鸟类属于此类。
合颞孔类:头骨每侧有1个颞孔,古代兽齿类和由此演化出的哺乳类属于此类。
3. 出现次生腭
&&& &颅底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雏型的次生腭,使口腔和鼻腔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畅,效率提高,在吞食大型食物时可正常呼吸。
&&& 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
4. 单枕髁,与第一枚颈椎关连。
5.脊柱已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典型的五个区域:
&&&& 颈椎:第一、第二颈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 荐椎:2枚。&&&&
&&&& 尾椎:有些蜥蜴的尾椎中部有一个能引起断尾行为的自残部位,为尾椎骨在形成过程中前、后半部未曾愈合而特化的结构。蜥尾受到机械刺激,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往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部位处断裂,连同肌肉和皮肤一起发生自残断尾现象。
&&& 椎体:低等双凹型,其余后凹或前凹。
颈椎:数目加多,第一为寰椎、第二为枢椎, 颈椎数目不定。环椎孔被一韧带为上下两部,上部通过脊髓,下部容纳齿突。
荐椎:2块,横突发达。数目的增加及其与腰带的牢固连接,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负荷。
6. 出现胸廓:
肋骨发达与胸骨、胸椎组成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起支持、保护、呼吸作用。
蛇不具备胸廓。
7.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趾端具爪,适合爬行。
8. 肩带与两栖动物基本相同,腰带有所不同(两栖:坐骨、耻骨;爬行:髂骨、坐骨、耻骨);腰带骨间出现孔洞。耻骨和坐骨之间出现耻坐孔,减轻腰带重量,不影响承重能力。
&&& &蛇四肢退化, 且无带骨。
(四)肌肉系统的特点
&&&&&&&& 比两栖类进一步复杂化,发展了肋间肌和皮肤肌,躯干肌因四肢发达而渐趋萎缩。
&&&&&&&&&& 肋间肌为胸式呼吸所必需的;蛇是爬行动物中皮肤肌最发达的类群,皮肤肌收缩可引起皮肤及其附属的鳞片产生运动。
(五)消化系统特点
&& &1. 有次生腭。
& &&2. 口腔腺发达,包括腭腺、唇腺、舌腺和舌下腺,分泌腺体帮助湿润食物和吞咽动作的完成。
&& 毒腺是口腔腺的特化,由上唇腺转化而来。毒牙着生于上颌骨上,毒腺导管通道毒牙沟或管内。
3. 肌肉质舌发达,形态多样,具有多种功能。
&&& 除吞咽外,舌还具有示警器(蓝尾石龙子)、感觉器(蛇、蜥蜴)或捕食器(避役)的作用。蛇的细长而尖端分叉的舌,称“信子”,舌上缺少味蕾,无味觉作用,但能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溶附在舌上,并通过特有的犁鼻器感知嗅觉。
A chameleon snares a dragonfly
4.牙齿多种形式。
&&& 植食性类群如龟鳖及古代恐龙,无牙齿,颌缘覆有角质鞘有角质鞘,可啃咬和磨碎食物。
&&&&& 肉食性类群具齿,有三种形式:
&&&&& 端生齿(蛇)
&&&&& 侧生齿(蜥蜴)
&&&&& 槽生齿(鳄)
&&&&& 蛇的毒牙具有沟或管。
爬行动物的牙齿主要着生在上、下颌,但是也可以出现在舌类的犁骨和翼骨上;
楔齿蜥的幼体两颌及犁骨、翼骨都有牙齿,这种情形与两栖类一致,而在爬行类中是绝无仅有的。
大多数种类的牙为同型齿,只有鳄类和少数鬣蜥科蜥蜴(沙蜥)有初步分化为异型齿的趋势。
黄金莽捕食过程( 插入图片 讲解)
蟒蛇吞猪全过程 ( 插入图片 讲解)
5. 消化管分化明显,大肠和泄殖腔具有重吸收水分功能,草食性种类有盲肠,如陆生龟类。
(六)呼吸系统的特点
1.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形似囊状,初步具有海绵体结构(即复杂的隔膜网分成许多小室),呼吸表面积扩大。
2. 具胸廓;为胸腹式呼吸,辅以口底呼吸运动。
3. 蝮蛇和避役的肺结构特殊,前部为呼吸部,后部伸出若干膨大的气囊,分布于内脏间,无交换气体的作用。
4.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副膀胱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呼吸。
(七) 循环系统的特点
爬行类为不完全双循环,但缺氧血与多氧血进一步分开。
&& 1. 心脏包括二心房、一心室,静脉窦不发达,一部分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已退化消失。
& &&&&蜥蜴类、蛇类和龟鳖类由于心室壁出现室间隔,使心脏形成分隔不完全的四室。
&&&& &鳄类具有完整的室间隔,
&&&& &仅在左右动脉弓基部留下
&&&& 一个沟通左右心室的潘氏孔。
2. 离心的血液分别由左、右心室导出,流入3对动脉弓,其中肺动脉弓和左体动脉弓出自心室右侧和中央部,右体动脉弓则从心室左侧发出。
3. 通入头部的颈总动脉由右体动脉弓发出。
4. 左、右体动脉弓合成的背大动脉中,血液多为多氧血,混合血的成分极少。
5. 静脉系统近似于两栖类,返回心脏的主要静脉包括一对前大静脉、一条后大静脉、一条肝门静脉和一对肾门静脉。
(八)排泄系统的特点
1. 与羊膜动物一样,以后肾作为滤尿器官。
2. 后肾完全失去体腔联系,以血管收集废物,后肾管输尿。
3. 排泄产物为尿酸。
4. 除鳄类和蛇类外,爬行类中的蜥蜴和龟鳖类具有尿囊基部扩大形成的膀胱。在干旱地区的种类膀胱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
5. 许多种类在鼻部或眼部附近具有特殊的排盐器官——盐腺,能执行肾外盐排泄功能,排出浓度很高的盐溶液。
(九)神经系统的特点1. 脑各部已经不是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出现了显著的弯曲。
2. 大脑半球明显发达,出现了新脑皮。
3. 爬行动物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蛇和蜥蜴仅有脑神经11对。
(十)感觉器官的特点
感官发达,终生无侧线,说明已完全登陆。
1.犁鼻器: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十分发达,以独立的鼻腭管开口在口腔顶部。其内壁覆有感觉上皮和嗅黏膜,并通过犁鼻神经与脑相连,司嗅觉。
&鳄类无犁鼻器,龟鳖类的犁鼻器只突入鼻腔,不象蜥蜴那样通入口腔。
2. 眼:除蛇和蜥蜴类中的部分动物外,爬行动物都有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具横纹肌性质的睫状肌。晶体形状可以改变。
3. 耳:首次出现耳蜗、外耳道,中耳内有耳柱骨和耳咽管。
蛇类适应穴居生活,中耳、骨膜和耳咽管均已退化,但耳柱骨仍保留,它能由下颌骨敏锐地接受从地面振动传来的声波,并通过颅骨上的方骨及与之关连的耳柱骨传入内耳,从而感受听觉。
4. 有些种类具红外线感受器。
蝰科蝮亚科和蟒科舌类头部特有热能感受器:位于蝮蛇、竹叶青、响尾蛇等眼鼻之间的颊窝及蟒类唇鳞表面的唇窝。
受精在母体内进行。
绝大多数爬行动物以卵生方式繁殖(羊膜卵,少数卵胎生),将卵产于温暖潮湿、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孵化;或有营巢习性,如多数毒蛇和一些蜥蜴类)。
蜥蜴及龟鳖类的卵生
水蛇为卵胎生,2005年采于江西
雄性均有交配器(楔齿蜥除外)。蛇与蜥蜴的交配器为半阴茎(泄殖腔壁突起形成)。龟鳖类和鳄类为一个阴茎,内有阴茎海绵体,属真正的交配器。
(十二)代谢特点
与无羊膜类一样,仍为变温动物,有休眠习性。
第二节& 爬行动物的分类
现存爬行动物分为五个目,6550多种。我国约有380多种,分属于龟鳖目、蜥蜴目和鳄目。
&&&&&&&&&&&&&&&&&&&&&&& 一、喙头目:
&&&& 现存爬行类种最原始的陆栖种类。&&& &仅一种:喙头蜥,产于新西兰北部的一些小岛,其原始性特征反映出二亿多年前古爬行类的模样,是“活化石”,濒临灭绝。
&&&&&&&&&&&&&&&&&&&&&&& 二、龟鳖目:
爬行类中最为特化的一类。
身体宽短,背腹具甲, 外有角质板或厚皮;
头、颈、四肢和尾外露,但大多数种类可缩入壳中;
脊柱和肋骨与被甲愈合;肩带位于肋骨的腹面,为独特特征;
无胸骨,无完整胸廓,上胸骨和锁骨分别参与腹甲的组成;
颅骨无颞孔;方骨不能活动;上下颌无齿,有角质鞘;
有瞬膜和活动性眼睑;
泄殖孔纵裂或圆形;雄性具单个交配器。例:龟科、海龟科、棱皮龟科、平胸龟科。
国家级保护动物中龟类有10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仅“四爪陆龟”1种;二级保护动物9种:金钱龟、云南闭壳龟、地龟、凹甲陆龟、绿海龟、红海龟、丽龟、玳瑁和棱皮龟。
(一)平胸龟科
仅一属一种,即平胸龟。
头大颌强,上喙钩曲呈鹰嘴状,俗称大头龟或鹰嘴龟。头、肢及尾不能缩入龟甲内。
平胸龟,Big-headed turtle,别名为鹰嘴龟、大头龟,鹰嘴龙尾龟、三不象等。平胸龟分类在爬行纲、龟鳖目、平胸龟科。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岛、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区和国家。生活于山溪急流中,以蟹、螺、鱼、蠕虫等为食,能爬到树上或岩壁上觅食。  平胸龟是我国淡水龟类中属最特殊的一种,龟壳扁平,头大尾长,不能缩入壳内,背甲长15cm左右,宽约10cm.长椭圆型,前缘中央凹入,后缘圆出,腹甲近似长方形,前缘平切,后缘中央凹入。头背覆以大块角质盾片,颌粗壮,显著钩曲呈鹰嘴状。故名鹰嘴龟。背腹甲之间具下缘盾,指趾间具蹼,有爪,股后与肛侧有锥状鳞,尾长,少数龟的尾已超过自身背甲的长度,尾上覆以环状短鳞片。背甲棕黄,暗褐或栗色。腹甲有时带橘黄色。  平胸龟性情凶猛,是淡水龟类中最凶猛的一种。它喜食活物,家庭饲养可喂幼金鱼、黄粉虫、蚯蚓、蜗牛、蠕虫等,其实死鱼、死虾、家禽内脏等也吃。平胸龟活动能力很强,善攀爬,饲养时注意防止逃走。
(二)龟科
头顶或至少头背前部被鳞,颅骨颞区有凹陷;
龟壳坚硬;
头、颈、四肢及尾均可缩入壳内。
如:象龟、四爪陆龟、乌龟、黄缘闭壳龟。
资料1:象龟
又称山龟。分布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岛屿。头大,颈长。背甲中央高隆,椎盾5片;肋盾每侧4片;缘盾每侧9片,前后缘略呈锯齿状,微向上翘起;颈盾1片;臀盾单片,较大。四肢粗壮,柱状。背甲、四肢和头尾均青黑色,每片椎盾和肋盾均有不规则黑斑,皮肤松皱。背甲长可达1.5米,最重达375千克,是陆生鱼类中最大的1种。常栖息于山地泥沼、草地。干旱季节栖于多雾山顶。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等为食。繁殖季节雄龟发出嘶哑的叫声,觅偶交配,雌龟10月掘砂产卵,每产90~150枚,卵白色,球形,径约5毫米。象龟个体大,肉味鲜美,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因大量捕猎,已濒临灭绝。
几百岁的乌龟不算太稀罕。乌龟之所以寿长,它的罕见的生存能力可能是原因之一。因为即使在重伤之后,它也能自愈。乌龟忍饥的能力更无与伦比,有一种沼泽龟甚至可以5年不进食。动物都呼吸,乌龟也不例外,但乌龟忍受缺氧的能力则是动物之最。哺乳动物,在无氧的条件下一般都活不过5分钟。那么乌龟能坚持多久呢?有位生物学家曾对麝龟做过试验,它竟能在无氧的氮气中存活12小时!简直不可思议。
还有,你听说过有坦克般巨大的陆龟吗?据专家考证,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曾有过这样巨大无比的龟种。它们成吨重的躯体,背负着5米长的巨壳,隆隆地爬行在澳大利亚和南美的大陆上,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动物坦克”!今古生物学家们震惊的是,在南太平洋的洛德豪岛上也挖出了8万年前的巨龟化石。这些笨拙的家伙居然能从澳大利亚涉洋过海地跨越近千千米来到那个小岛!这至今还是古生物学上的一个谜。&&
当今最大的陆龟则生活在东赤道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称科隆群岛,属厄瓜多尔),因它体大无双,又被称作象龟。象龟也成了加拉帕戈斯的旅游资源。当第一批西班牙冒险家踏上这个神奇的热带岛屿时就惊讶地发现,岛上巨龟成群!大雄龟的壳有1.7米长、重400千克,真正是龟中巨无霸。在研班牙语里“加拉帕戈”就是“大乌龟”的意思,“加拉帕戈斯群岛”即“巨龟群岛”。奇怪的是,这个群岛上的象龟虽属同一个种,可不同岛上的龟有不同的背纹,所以熟悉它们的人只要看到壳纹就知道它来自哪个岛。达尔文作环球考察来到岛上时就推测,巨龟的祖先应来自数千千米以外的南美沿岸,他认为,可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这种巨龟随海流漂到了岛上。但它们何时上的岛,至今谁也说不清楚。
与所有的龟种一样,这种大家伙也有惊人的耐饥能力,就是一年不吃不喝也能存活。这一本领给巨龟们带来了灭顶之祸。当时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发现,这种成百千克的乌龟,不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又能终年不死,放在船上成了最理想的鲜活食品!于是从17世纪起,一批一批的海盗船、捕鲸船、军舰接踵来到这个岛上,为的就是捕捉象龟当作活食储存在舱里。有人估计,累计被捕杀的象龟有数百万之多!以至在海岛上一度难觅象龟的踪影,只有在一些难以攀登的山地和灌木林里它们才得以维持少量的种群。
在西班牙人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那里的巨龟有15个亚种,现在还剩有11个。在这11个亚种中,有一种正濒临灭绝,因为在这个亚种中,雄龟仅剩下了一只!当地人惜称它是“孤独的索尔斯”。因为它是延续这个龟种的唯一希望,人们极其珍惜地把它饲养在圣克罗斯岛上的达尔文科研站里。虽然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地为它找来多位“新娘”,可至今没有后代。
基因分析显示,“孤独的索尔斯”并不属于当地的“象龟家庭”,而是与距此300千米以外的另一亚种的血缘最近。难怪它在岛上找不到合意的配偶,而人们为它找来的也是些“就地取材的异族”,当然不会让它中意。现在专家们相信,“孤独的索尔斯”拒绝婚配的原因业已找到,也许人们再次为它找来”同族新娘“以后,它就会乐于留下后代了。但愿这个濒临灭绝的亚种能因此恢复生机!&
资料:乌龟
别称金龟、草龟、泥龟和山龟等,我国各地几乎均有乌龟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各省的产量较高;广西各地也都有出产,尤以桂东南、桂南等地数量较多;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和朝鲜。
乌龟壳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动,背甲长10一12厘米、宽约15厘米,有3条纵向的隆起。头和颈侧面有黄色线状斑纹,四肢略扁平,指间和趾间均具全蹼,除后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
乌龟一般生活在河、湖、沼泽、水库和山涧中,有时也上岸活动。在自然环境中,乌龟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也吃植物的茎叶。乌龟是一种变温动物,在气温150C以上时,活动正常且大量摄食,而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时则进入冬眠状态。每年4一10月乌龟活动频繁,在此期间,每天日落时,乌龟便开始在水中游动觅食,一直到天明前才停止觅食,潜入水中,并且常常在晴天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爬上岸,静优于岸边晒太阳。6一8月为乌龟盛食期,10月其食量逐渐下降,11一3月处于冬眠状态。
此外,乌龟还具有如下特性:繁殖率低且生长较慢,一只500克左右的乌龟经一年饲养仅增重100克左有。但乌龟的耐饥能力较强,即使断食数月也不易被饿死,抗病力亦强,且成活率高。所以乌龟是较易人工饲养的动物。
(三)海龟科
头、颈和四肢不能缩入壳内;
四肢浆状,指、趾骨扁平而长,有1-2爪;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
(四)棱皮龟科
为现存最大的龟类,重可达800kg。
背甲由几百枚多边形的小骨板镶嵌而成,外覆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
背甲上有7条纵棱,全部纵棱在体后汇合成一个尖形的末端;
四肢浆状,无爪。
仅一属一种——棱皮龟。
资料:棱皮龟
棱皮龟又称革背龟、革龟 、燕子龟、舢板龟。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水区域。中国南海、东海、黄海均有分布。是龟鳖类中最大的种类。全长可超过2米,一般重300千克。无角质盾片。头大 ,颈短,头骨颞区完整。腭缘锐利,上腭前端有两个三角形大齿突。脊椎骨和肋骨不与背壳愈合。无整块背甲,由许多细小多角形骨片排列成行,紧贴在表皮上。其中最大的骨片排列成7纵行,突出成7条纵棱。纵棱向后延伸并集中,末端呈尖形。腹部也有类似的纵棱5行。四肢桨状 ,无爪 。前肢特别发达,长为后肢的两倍左右。成体的后肢与尾之间有蹼相连。身体和四肢皆覆以不规则的多角形鳞。成体背暗褐或灰黑色,具暗黄或白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全年产卵,每产90~150枚,卵径50~60毫米,埋于沙下 ,经65~70天孵化 。以腔肠、棘皮、软体、节肢动物以及鱼、海藻等为食。本身肉质粗糙,但卵味美。浮游力强,可随暖流北上达温带海域 。
被捕获以及被杀害的棱皮龟
(五)鳖科
中、小型淡水龟类;
背、腹甲骨质,无缘板和角质盾片,覆有柔软的革质皮肤;
背甲边缘为厚实的结缔组织——裙边;
四肢不能缩入壳内,指、趾间蹼大,内侧3指、趾有爪。
资料:斑鳖
斑鳖Rafetus swinhoei又名癞头鼋。野生的斑鳖数量越来越少,除1998年发现云南捕到一只成体放回红河外,再未见有科学报道该动物的踪迹。人工圈养的斑鳖除2005年北京动物园和2006年上海动物园各一只先后夭折外,现世界上仅发现有4雄 1雌共5只。它们分别是长沙动物园1只(♀)、苏州动物园1只(♂)、苏州西湖寺2只(♂)、越南还剑湖1只(♂)。长沙动物园雌斑鳖为唯一的一只,该鳖于1956年8月由上海的私人动物园合营到该园。
鼋Pelochelys bibroni
Rafetus swinhoei
三、蜥蜴目
多数四肢发达,指、趾5枚,末端有爪,少数种类四肢退化或缺失;
有肩带及胸骨;
眼睑可动;
舌型扁平,无舌鞘;
左、右下颌骨以骨缝连接,两颌附生端生齿或侧生齿;
鼓膜、鼓室及耳咽管一般均存在。
&& 古巴安乐蜥(骑士安乐蜥)(美洲鬣蜥科) 岩针蜥(黑领强棱蜥)(美洲鬣蜥科)
(一)壁虎科
皮肤柔软,体被粒鳞;
眼大,瞳孔常垂直,无活动性眼睑;
指、趾末端具膨大的吸盘状(指)趾垫;
椎体双凹型;
尾有自残现象,再生力强。
代表动物:多疣壁虎、大壁虎、西域沙虎。
(二)鬣蜥科
头背无对称大鳞,体鳞覆瓦状排列,常带棱或有鬣鳞;端生齿,有异形分化的趋势;锥体前凹型;尾长,无自残能力;卵生或卵胎生。
代表动物:绿鬣蜥、斑飞蜥、喜山鬣蜥、草原沙蜥。
彩虹飞蜥(虹飞蜥、普通鬣蜥)(鬣蜥科):产自非洲西部和中部的开阔地,全长约30-40厘米。
星纹飞蜥(鬣蜥科)
澳洲水龙(鬣蜥科)
菲律宾斑帆蜥(鬣蜥科):分布在菲律宾的森林重的河流边,全长约1米。
鬃狮蜥(髯蜥、髯龙)(鬣蜥科):分布于澳大利亚中部东端的干树林和沙漠,全长40-50厘米,杂食性。
王者蜥(刺尾蜥、棘尾蜥)(鬣蜥科):分布于北非的沙漠和灌木丛,全长30-40厘米,杂食性。有多个亚种。
棘蜥(魔蜥,藜魔龙)(鬣蜥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的沙漠,全长15-18厘米,虫食性。以当地的蚂蚁为食。
伞蜥(斗篷蜥)(鬣蜥科):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南部的稀树草原、树林。全长60-90厘米。擅用后腿。
(三)石龙子科
头顶有对称排列的大鳞片;
全身被覆瓦状圆鳞,角质鳞下具有真皮性骨板;
侧生齿,尖出或钩状;
尾粗圆,有自残能力;
卵生或卵胎生。
代表动物:蓝尾石龙子。
五线石龙子
资料:石龙子
石龙子,全长约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舌短,稍分叉。体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橙点石龙子(红尾石龙子、夏氏金石色龙子)(石龙子科):分布在北非和亚洲西南部的草原绿洲等等。
火焰石龙子(火红石龙子、费尔南多波火蜥)(石龙子科):分布在西非的雨林和种植园,全长20-36厘米。
眼斑铜蜥(棋盘蜥、格纹石龙子、千眼石龙子)(石龙子科):分布在南欧、北非和亚洲西南部的沙漠和岩石地区。
砂鱼蜥(砂鱼石龙子)(石龙子科):分布在中东的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沙漠中,全长12-16厘米,虫食性。
(四)蜥蜴科
头顶有对称的大鳞片,腹鳞方形或矩形,纵横排列成行;
四肢发达,有股窝或鼠蹊窝;
尾长异断,也易再生。
代表动物:南草蜥、北草蜥、丽斑麻蜥。
绿蜥(翠绿蜥)(蜥蜴科):广泛分布于东欧各国,全长约30-40厘米。
(五)蛇蜥科
体呈蛇形,有后肢骨的残余;全身被覆瓦状圆鳞,鳞下有真皮性骨板;眼小,有活动眼睑;体侧有凹入的纵沟;尾长易断,能再生;侧生齿形状不一。
代表动物:蛇蜥、脆蛇蜥。
资料:脆蛇蜥
脆蛇蜥 Hart‘s glass lizard,Ophisaurus harti :
蜥蜴目蛇蜥科脆蛇蜥属,俗名:金蛇、金星地鳝、碎蛇、蜥蛇。物种信息:四肢退化,通身细长如蛇。全长500mm左右,尾长占全长的3/5以上。耳孔较鼻孔为小;有活动眼睑;吻背鼻鳞与单枚前额鳞(额鼻鳞)间有2枚小鳞。体侧各有一纵行浅沟,左右纵沟间上方有背鳞16-18纵行,明显起棱;下方有腹鳞10纵行,平滑。背面棕褐色,雄性背面有闪金属光泽的翡翠色短横斑或点斑;腹面黄白色,有的尾下散有棕色点斑。
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多数省(区)以及台湾。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在四川西南部多见于海拔800~1 500mm的山区,常栖于土质疏松、湿度不大的农耕地及其附近。平时潜伏于洞穴内或松软土中,多于晴天外出活动,觅食蚯蚓及昆虫。人工饲养下,观察到五龄以上才开始交配产卵,交配时间为5月中旬到6月中旬。7~9月产卵4~14枚于枯叶堆下浅洼中,卵乳白色,彼此粘连或分散,雌蜥有不定期盘卷卵堆上的习性;若将卵移开,雌蜥会以头将移开的卵用头顶回“巢”中。当气温在17°~18℃,约30~40天可孵出仔蜥,全长30~40mm。
濒危信息: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蛇蜥(蛇蜥科):分布于欧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树林、草地和花园。全长40-48厘米,取食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
巴顿氏蛇蜥(蛇蜥科):澳洲最大的蛇蜥,全长约60厘米。
鳄蛇蜥(蛇蜥科)
(六)鳄蜥科
体形似鳄,躯干粗壮,四肢发达,指、趾末端具弯曲的利爪;尾长而侧扁;头顶鳞片形状不一,大致对称;鼓膜不显;舌短,前端分叉;侧生齿;卵胎生。
本科仅一种:鳄蜥。
资料:鳄蜥
别名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学名为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 全长3~3.6厘米,尾长超过体长。身体类似蜥蜴,呈圆柱形,尾则侧扁,类似鳄,故名“鳄蜥”。吻低钝,头高略呈方形,两侧具明显的棱,一直延伸至尾部。体表粗糙,背面为深棕色,体侧为土棕色,杂有黑纹。腹面浅黄有短黑斑纹。尾部有黑与棕色相间的横纹。四肢短小,指、趾端具尖锐而弯曲的爪。全身披着坚硬的鳞甲。最令人奇怪的是,它好像有3只眼睛,那只与众不同的第三只“眼睛”,是位于颅顶部的一个小白点,实际上它并不起视觉作用。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鳄蜥的脑子是爬行动物中最小的,说起来也很可怜,只有花生米那样大小。白天它不吃不喝只管大睡,到了晚上它的精神头来了,出洞觅食。
鳄蜥在爬行的时候最为有趣,它一步三摇令人可笑。也许有人士替它担心,如果碰到敌害,它一步三摇如何是好。这没关系,只要它一发现有敌情,它就能迅速地逃跑掉。
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雌鳄蜥在产卵前先在洞穴深处掘一个小坑,然后把卵产在坑里。产完卵它还不放心,用土把卵粒埋好,才肯放心的离去。
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
产于广西大瑶山。年间,中山大学采集队在广西瑶山罗香发现了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鳄蜥。瑶山鳄蜥为我国特产,在分类上为独科、独属、独种,除具有一般蜥蜴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原始性,如头骨为古腭形、具顶眼孔等,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需加强保护。
鳄蜥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在1.9亿年前就有了。像这样古老的生物繁衍到现在是不多见的,因而有“活化石”之称。它在动物学上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据考查,目前,除在我国广西瑶山还残留有它们的踪迹外,其他地区只发现过它们的化石。为了把它们从绝种的边缘拯救过来,有关部门已经宣布禁猎并保护这种“活化石”。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七)巨蜥科
体形巨大,是蜥蜴目个体最大的类群;身体及四肢均甚粗壮,尾长而侧扁;头顶无对称的大鳞片,背部被粒状棱鳞,腹鳞方形,鳞下有真皮性骨板;舌细长,分叉,可缩入舌基的鞘内;侧生齿;尾无自残能力。
资料:巨蜥
别名 四脚蛇、圆鼻巨蜥,英文名 Asian water monitor,学名 Varanus salvator。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巨蜥是我国蜥蜴中最大的一种,全长近2米,尾长约占五分之三。全身密被细小鳞片,头窄长,吻较长,尾侧扁如带,四肢粗壮。鼻孔在近吻端处。舌较长,前端分叉较深。尾背鳞片突起形成两列嵴。背面为黑色,杂有黄色斑纹。腹面为淡黄色或灰色,散有少数黑色斑纹。尾部为黑黄相间的环纹。
生活于山区的溪流附近,常到水中游泳,亦能攀附矮树。以小型哺乳动物、鱼类和蛙类为食。6-7月份产卵15-30枚于岸边洞穴或树洞中。
资料: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
又叫科摩多巨蜥、科莫多龙,英文名komodo dragon(栖息于Java岛周围丛林中,世界上最大的蜥蜴,长达3.5公尺,重达130公斤)蜥蜴亚目巨蜥科现存种类中最大的蜥蜴。
在印尼的一些小岛上能发现科莫多巨蜥。这些小岛最大的也不过长32千米,宽19千米。科莫多巨晰是一种巨大的蜥蜴。成年雄性科莫多巨蜥大约有3米长,136千克重。&&
科莫多巨蜥生活在岩石或树根之间的洞中。每天早晨,它们钻出洞来觅食。它们的舌头有分叉,能辨别气味,不断地吐进吐出。通常情况下,它们都尽量找那些已经死去的动物腐肉为食,但成体也吃同类幼体和捕杀猪、羊、鹿等动物,偶尔也会攻击和伤害人类。
科莫多巨蜥利用嗅觉,在动物经过的路旁伏击猎物。当猎物临近(距离约1米远)时,它会扑上去,先以暴力把猎物打倒在地,或咬断猎物的后腿,在猎物无法移动后,用利齿撕开猎物的喉部或腹部,猎物因大出血而丧命。此刻,巨蜥便用锯齿状的利齿和强有力的脚爪,把猎物撕成碎块,并迅速吞下大块大块的肉。科学家曾亲眼目睹一条体重不超过50千克的雌巨蜥,竟然在17分钟内吃完了一头31千克重的野猪。巨蜥的胃像个橡胶皮囊,很容易扩张。成年巨蜥一餐就能吃下高达体重80%的食物,所以,巨蜥在餐前餐后体重相差很大。猎物的香味吸引了四处觅食的巨蜥,它们纷纷前来欲分享猎物。分餐是有规矩的,体型最大的雄性优先,顺从者或“亲朋好友”其次,陌生的食客通常被安排在最后就餐。腐尸是科莫多巨蜥爱吃的食物。巨蜥的唾液中含有多种高度脓毒性细菌,受到攻击的猎物即使逃脱,也会因伤口引发的败血症而迅速衰竭直至死亡。这些逃脱的猎物就成了攻击者送给其他巨蜥的礼物。
在一群科莫多巨蜥中,通常年长而且体形较大的优先进食。它们会用强壮的尾巴击打年幼者,使之不能接近食物。科莫多巨蜥进食的狼吞虎咽,尽其食量而吃。有时吃得太多,以至于不得不歇上六七天来消化食物。
过去,人们为得到科莫多巨蜥的皮而将其捕杀,或是将它抓到动物园去展览。现在,在科莫多岛上的国家公园里,它们被保护起来。
同许多蜥蜴一样,科莫多巨蜥的舌头既是味觉器官又是嗅觉器官。它的舌头吐进吐出,正在搜寻空气中腐尸的气味。
科莫多岛常年荒无人烟。后来,松巴哇苏丹开始把罪犯流放到岛上服刑。他们传出令人害怕的消息:岛上有巨型蜥蜴。但起初一直没人相信。直到1912年,第一份关于科莫多巨蜥的学术报告才发表出来。
现在,科莫多龙只剩下不超过2000条,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在科莫多岛上的国家公园里,它们被保护起来,科莫多也是印尼著名的旅游点。
(八)避役科
身体侧扁,尾可扭曲成螺旋状,缠绕树枝。能根据不同的光度、温度、湿度等因素而变换体色故又名变色龙。
指、趾对握,以前足内侧2指为一组,其余3指为一组,以后足外侧2趾为一组,其余3趾为一组,能将树枝抓握得更加牢固。头上常生有角、嵴或结节。头部两眼突出,可分别转动,眼球上只留下一条窄缝看东西,这样的结构能使一只眼睛盯住所发现的猎物,转动头部,然后射出舌头,准确地将猎物捕获。舌很长,舌尖宽,具腺体,分泌物可粘住昆虫取食。
大多适应树栖生活,也有时生活于草本植物上。只有少数种类营陆地生活。有的种类卵生,有的种类卵胎生。
避役科有4~6属85~158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向东至印度。
避役科有4-6属85-158种,分类争议很多,而且不断有新种发现。一般有侏儒避役属Bradypodion、马达加斯加侏儒避役属(姬避役属)Brookesia、诡避役属Calumma、避役属Chamaeleo、叉角避役属Furcifer、 枯叶避役属Rhampholeon。其中非洲避役属又有2个亚属:Chamaeleo和Trioceros。枯叶避役属又可以分成三个属:Rhampholeon、Bicuspis和Rhinodigitum。
避役又叫变色龙,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少数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南部。避役是最独特的蜥蜴之一。除了善于变换身体的颜色外,还有能分别看不同方向的眼睛,长长的有粘性的舌头。避役科成员多数为树栖,有能缠绕的尾巴,脚趾也可以对握,可以牢牢地抓在树上。有些种类的避役头上还有角或其他突起物。
避役侏儒蜥属所有种(Bradypodion spp.)、诡避役属所有种(Calumma spp.)、避役属所有种(Chamaeleo spp.)、叉角避役属所有种(Furcifer spp.)都被收录于CITES附录II.
(九)毒蜥科
唯一有毒的蜥蜴,牙齿弯曲而基部膨大,下颌齿的前、后两面均有深沟,下唇腺特化成毒腺;体形肥胖,尾短而粗,背面有珠状小瘤,皮下有扁平的骨鳞;体色醒目可怖,背部灰白色或黑色,饰有粉红色、黑色及黄色的斑点,尾具宽阔的深色环纹。
与毒蛇不同,毒蜥的毒牙不是在上颌而是在下颌。珠毒蜥体长可达1米,生活于热带落叶林或灌丛地带,钝尾毒蜥体型几乎要小一半,生活于荒漠和干草原。毒蜥都是行动缓慢的肉食动物,主要食洞穴中的幼鼠,也食鸟蛋等其它多种食物。
希拉毒蜥(大毒蜥)分布于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西北部的沙漠和干草原,全长30-50厘米。,头部大,呈圆形,躯干粗短厚实,尾巴短胖,缀有明亮的黄色图案。长37-45厘米,咬噬时射放毒液,不过可能仅在受触摸骚扰时才咬人。
(十)板蜥科
马达加斯加盾甲蜥(彩虹岩蜥)(板蜥科)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全长约24厘米。作为宠物渐在国外流行。
苏丹盾甲蜥(大板鳞蜥)(板蜥科)分布于非洲中不、东部、东南部的干草原和岩石,全长40-48厘米。
(十一) 环尾蜥科
犰狳蜥(环尾蜥科)分布于南非西部、纳米比亚北部,全长16-21厘米。能卷曲全身进行防卫。
巨型环尾蜥(环尾蜥科)
(十二)双肢蜥科
鼹蜥(双肢蜥科):产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沙地和低地。全长约17-24厘米。外形奇特,仅有前肢,无后肢。
(十三)美洲鬣蜥科
孔雀针蜥(美洲鬣蜥科):产自中美洲,全长约19-26厘米。
纹面弹簧蜥(珠宝卷尾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埃斯培里拉岛的海边沙滩和树林。
海地弹簧蜥(海地卷尾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全长约25厘米。图为雄性。
绿鬣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墨西哥、南美的森林和河流,全长150-200厘米,植食性。最为广泛饲养作宠物的鬣蜥。
刺尾鬣蜥(黑栉尾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中美洲的半干旱地区的海边岩石或树林,全长70-100厘米。
蓝岩鬣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各岛,全长约130-150厘米。
犀牛鬣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中美洲的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干旱岩石地区,全长100-120厘米。
斐济斑蜥(斐济鬣蜥)(美洲鬣蜥科): 分布在大洋州的斐济、汤加,全长50-60厘米。
丽冠蜥(海帆蜥)(美洲鬣蜥科): 分布在中美洲的低地雨林,全长30-40厘米。在树上喜欢保持垂直的姿势。
锥头蜥(玉米蜥、长趾山冠蜥)(美洲鬣蜥科)
环颈蜥(颈圈蜥、领轭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北美洲西部的半干旱地区,全长20-35厘米。擅长用后腿奔跑。
角蟾蜥(美洲沙漠角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北美洲西南部的沙漠,全长8-11厘米,以当地蚂蚁为食。
美洲沙漠鬣蜥(美洲沙蜥)(美洲鬣蜥科):分布在北美西部的半干旱地区的灌木丛和沙漠。全长15-30厘米。
加拉帕哥斯海鬣蜥(美洲鬣蜥科):栖息在太平洋东部的加拉帕哥斯群岛的海边岩石,全长100-170厘米。
加拉帕哥斯陆鬣蜥(美洲鬣蜥科):栖息在太平洋东部的加拉帕哥斯群岛的内陆,以仙人掌的花朵为食。
体细长,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颈部不明显;四肢消失,带骨及胸骨退化,但少数种类还有骨盆及残余后肢;无活动性眼睑、瞬膜和泪腺;缺乏鼓膜,鼓室萎缩,耳咽管也消失;内耳的卵圆窗和方骨之间由耳柱骨相连;颅骨由于大量膜骨退化或消失已无双颞孔的痕迹;椎体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其余椎骨上都附有可动的肋骨;成对的内脏器官因受体形的影响,位置由左右对称变换为前后交错,或只保留一侧器官,另一侧萎缩、退化;无膀胱;雄性有一对交配器;卵生或卵胎生。
形似蚯蚓;周身覆有形状相同的圆鳞,光滑无棱;眼甚退化,隐于鳞片之下;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
已知约3属160余种,广泛分布于中美、南美、西印度群岛、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暖温带及热带地区。
中国已知有4种:高雄盲蛇仅见于台湾省;大盲蛇见于云南金沙江边和海南岛,体内曾发现14个充分发育的胚胎;钩盲蛇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已知最北纪录为宜昌和重庆,产卵2~7枚,卵径12毫米×4毫米;白头钩盲蛇分布于香港。
本科蛇类体型较小,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达750毫米,一般种类全长在200毫米以下。吻端略扁。眼隐于眼鳞之下,口小,位于头部腹面。上颌骨横置,与头骨连结疏松,其上着生少数牙齿;前颌骨、腭骨和翼骨均无齿,少数种类的下颌齿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齿。脊椎骨具椎弓突与椎弓凹。有残余的腰带,或仅为一棒状骨,或完全退化消失。仅有右侧的输卵管。大部分种类营穴居生活,或潜伏于砖石、缸□之下,雨后到地表活动。以蚯蚓、多足类、白蚁以及其他昆虫为食。卵生或卵胎生。为世界上最小的蛇。
背鳞小而光滑,腹鳞大而宽阔;腰带骨退化,但仍留有股骨残余;泄殖孔两侧有一对角质爪状物,有成对的肺;卵生或卵胎生(沙蟒)。
资料:蟒蛇
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品种中最大的一种,长达5~7米,最大体重在50~60千克。
蟒蛇别名南蛇、黑为蟒、金花蟒蛇、印度锦蛇、琴蛇、蚺蛇、王字蛇、埋头蛇、黑斑蟒、金华大蟒等,属无毒蛇类。 蟒蛇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等省(区)。
蟒蛇的主要特征是体形粗大而长,是世界上最大的较原始的蛇类,具有腰带和后肢的痕迹。在雄蛇的肛门附近具有后肢退化的明显角质距,但雌蛇较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对发达的肺,较高等的蛇类却只有1个或1个退化肺。蟒蛇的体表花纹非常美丽,对称排列成云豹状的大片花斑,斑边周围有黑色或白色斑点。体鳞光滑,背面呈浅黄、灰褐或棕褐色,体后部的斑块很不规则。蟒蛇头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黄白色,腹鳞无明显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强的缠绕性和攻击性。
蟒蛇属于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潮湿的森林中,为广食性蛇类。主要以鸟类、鼠类、小野兽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其牙齿尖锐、猎食动作迅速准确,有时亦进入村庄农舍捕食家禽和家畜;有时雄蟒也伤害人。卵生,每年4月出蛰,6月份开始产卵,每产8~30枚,多者可达百枚,卵呈长椭圆形,每卵均带有一个“小尾巴”,大小似鸭蛋,每枚重约70~100克,孵化期60天左右。雌蟒产完卵后,又盘伏卵上孵化的习性。此时若靠近它,性凶容易伤人。
资料:洞中捕捉蟒蛇
喀麦隆的少数民族格巴亚斯(GBAYAS)族喜欢一种冒险和最危险的职业—到洞中捕捉蟒蛇。这样,格巴亚斯族的猎人们必须要钻进狭窄深长的蟒蛇洞穴里。他们可能会遇到危险,因为虽然蟒蛇无毒,但它们可以用自己的牙齿把“侵略者”咬伤,或者用身子把猎人紧紧地勒住而使其窒息死。为了保护自己孵卵的窝,母蟒会张开口露出牙齿,盘绕在几十枚卵上。随时准备噬咬敢于来犯之敌。
蟒蛇是一种巨大的动物,长约10米,重达100公斤。除了南美洲长7米捕食鸟类和哺乳动物的阿纳肯达蟒蛇外,非洲阿达马瓦(Adamaoua)地区的蟒蛇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在喀麦隆和尼日利亚边境人烟稀少的阿达马瓦大草原中心地区,格巴亚斯人在夏季,即母蟒在食蚁兽挖出的洞穴中产卵孵蛋季节,便相约前去捕捉蟒蛇。他们用火烧掉荆棘树丛,开辟出长约百米的通往蟒洞的道路。猎蟒人举着火把,钻进狭窄的蟒洞,直至发现蟒蛇。
当到达洞底母蟒孵蛋处时,格巴亚斯人将火把放到蟒蛇头边,用火苗遮住蟒蛇的双眼,用另一只手抓住蟒蛇的脖颈。由于看不清眼前的情形,蟒蛇会任人抓住。如果蟒蛇想咬,猎人会把用兽皮包裹着的一只手伸过去让蟒蛇咬住。这样就给猎人一个机会把蟒蛇拖出洞外。向洞外退出是很危险的,因为猎人既要向后倒退,又要防备遭到小虫的袭击,特别是当挖洞的食蚁兽在场时,它们会迅速围上来咬猎人。把蟒蛇拖到洞口时,在洞外的伙伴就抓着脚把猎人拉出来。
蟒蛇一被拖出地面,便开始发起反击,缠绕住猎人的脖子。如果没有同伴帮助把蟒蛇拉开,猎人就会被蟒蛇勒紧窒息而死。  && 格巴亚斯族是非洲唯一敢于从事这种奇怪生涯的少数民族。人们很少看到他们有人因蟒蛇致死,但尽管他们事先用兽皮包裹了手和小臂,他们在接近蟒蛇时仍会心惊胆战。如今,捕捉蟒蛇的猎人却越来越少,因为格巴亚斯族的年轻人非常害怕,拒绝钻进洞里与蟒蛇打交道。第一步:扎好手臂,看起来很象一只狗腿。
第三步,带着火把进入洞深处,黑洞深处有蛇窝。
第二步,钻洞,不入蛇穴,焉得大蛇!留下的两只脚让人遐想联翩。
第四步,诱蛇(头上冒汗)
第五步,想咬?好,伸出手臂给你!旁边疑是蛇卵。好大的嘴巴!
第六步,咬住了!好,跟我回家吧!警示:贪吃的下场必然如此
第七步,我拖、我拖、老兄,你还好吧?!
仿佛带着一条金色的项圈
胜利归来, 战利品好大啊
种类最多的类群。头顶有对称大鳞片,腹鳞宽大;两颌都有牙齿,少数种类的上颌骨后端有2-4枚较大的沟牙;胎生或卵胎生。
代表动物:黄脊游蛇、赤练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乌梢蛇、中国水蛇。
4. 眼镜蛇科
眼镜蛇科上颌骨前端有前沟牙类型毒牙,头椭圆形,瞳孔圆形,身体修长,粗细均匀。背部黑色或黑褐色,有的具黑白或黑黄色的横纹,或者棕褐或棕红色的黑斑和纵线。&&&&&&&&&&&&&
眼镜蛇科毒蛇占毒蛇种类一半以上,而澳洲的眼镜蛇又占眼镜蛇科的一半,许多剧毒蛇如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泰攀蛇、虎蛇、黑曼巴等都属于本科。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美洲仅有珊瑚蛇3个属。我国有4属8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以眼镜蛇属及环蛇属毒性较大,如:眼镜蛇 ,眼镜王蛇 ,银环蛇,金环蛇。
终身生活于海洋中的前沟牙类毒蛇。体后部及尾侧扁;鼻孔位于吻背,有启闭自如的鼻瓣;腹鳞窄或消失;卵胎生。
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 卵胎生。分布于我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我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东、福建沿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捕到5万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东山等各沿海县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公斤。
体长5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头狭长,吻长,吻端端到眼的长度大于两眼间宽度。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司开闭。躯干和尾部较侧扁。背部深棕色或黑色,腹部为鲜明的黄色。尾部可有5-10块黄斑。
栖息于海洋,能远离海岸,有时集大群于海面晒太阳。以小型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动物。年产仔蛇2条以上。系一种神经毒类毒蛇,但作用于横纹肌,故称肌肉毒。
广布于太平洋至马达加斯加和整修西半球;我国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 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
上颌骨短而高,附生着长而弯曲的管牙及2若干副牙;闭口时上颌骨连同管牙卧于口腔顶部,张口时上颌骨和管牙都一起竖起来;全为毒蛇,蛇毒为血循毒素。
代表动物:蝮蛇、尖吻蝮、烙铁头、草原蝰。
眼镜蛇体长1-2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幼蛇白色环纹比较明显,腹面颜色较浅。颈背面有一白色眼镜状斑纹,所以叫眼镜蛇,颈腹面白底上有两个黑色的点斑及1条黑色的宽横纹,激怒或攻击时,身体前段竖起1/3,颈部的8条肋骨左右撑开,膨大成扁平状,头平直向前,嘴闭合着,弹出长长的叉舌,伸缩不定。这时颈上的眼镜状斑纹也显得更明显,头摆动着发出呼呼的威胁声。鼻间鳞入鼻孔,中段背鳞17—25行,尾下鳞全是双行。
炎夏在傍晚活动,其余季节白天在水边、灌木、竹林、稻田边巡视活动,甚至会进入屋宅。以捕猎鱼、蛙、小鸟、老鼠、蜥蜴及其他小蛇为食。一次能排出毒液250mg(干重8mg)。
资料: 中国的十大毒蛇
1.白唇竹叶青 别名:青竹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背鳞起棱,21-21-15行;腹鳞147-167;尾下鳞雄55-73,雌41-66。体全长雄性可达541-673毫米,雌性可达745-872毫米。
白唇竹叶青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日夜均有活动。捕食蜥蜴、蛙和鼠类。卵胎生,每产6-14条。 本种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以及华南地区。
2.白眉蝮 ——毒性毒性很强,可以使血液凝固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3.灰蓝扁尾海蛇
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蛇目蝰科蝮亚科尖吻蝮属唯一的种。又称放丝蛇、吊等扑、五步蛇(浙江)、棋盘蛇(福建)、百步蛇(台湾)、瞎子蛇、懒蛇(江西)、翻身花(湖南)、聋婆蛇(广西)、犁头匠(贵州)、岩蛟(四川),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四川等省区。全长可达1.5米。头大,三角形,躯干粗壮,通身被覆具结节的粗糙鳞片。最典型的特征是吻端尖出,向前上方翘起,躯尾背面有大的方形块斑20余个,头背黑褐色,头腹土黄色,二色在头侧截然划分。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生活于山区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阴湿地方,垂直分布范围海拔100~1350米。
发现于山溪旁的岩石上、落叶间&&、岩缝中、路边或茶山草丛中、玉米地内,住宅附近甚或房屋内。无论晴天、阴天或雨天都可以见到,晚上较活跃,白天多盘曲成团,头枕于中央。以蟾蜍、蛙、鸟和鼠类为食,也吃蜥蜴。
春末夏初或秋季交配,产卵10~20枚,卵白色或淡乳酪色。母蛇有盘卧卵上的习性,经20多天孵出仔蛇。尖吻蝮体大,排毒量多,平均每次排干毒量约60毫克:主含出血毒。被蛇咬伤后,内外严重出血,常有生命危险。尖吻蝮去内脏的干制品叫蕲蛇或白花蛇,是著名的中药,有祛风湿&&、定惊搐的功效;肉可供食用。&&&&& 5. 金环蛇
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区)。 喜欢活动湿热地带的平原丘陵、山地的森林中,近水域的水塘边,溪流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附近,为夜行性蛇类,黄昏后出洞捕食其他蛇类,偶尔也吃蛇卵、鱼、蛙、鼠类等。白天多不活动,常盘蜷着身体把头藏在身下。它怕见光线,不主动攻击人畜,性情亦温驯,故少见有此种蛇伤病例。但幼蛇较凶猛、活跃。卵生,每次产8~12枚,多产于落叶堆或洞穴内,雌蛇有护卵的习性。 身体较粗大,一般长1~1.6公尺。
头椭圆形,略大于头部,头背黑色,有八字形纹斜过头侧。头尾部有黑黄相间的宽环纹缠绕周身,黑环与黄环几乎等宽。背脊有头着隆起,背正中一行鳞片扩大呈六角形。尾较短,末端钝圆。
具有神经毒及心脏毒,所以毒性强。
6.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昼行夜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它的主要食物是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
眼镜王蛇是世界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一直被人类视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蛇,却难敌自然之最大、而又最贪婪的敌人——人类。长期以来眼镜王蛇被人类捕捉杀戮,被人类作为餐桌上的美味、工艺品(蛇皮)以及药物(蛇胆和毒液)。凡在野外被人类发现者,均遭捕杀,鲜有幸免。目前,其种群数量已急剧下降,野外犹难得一见,处于濒危状况。
现在国内的部分动物园及养蛇场虽有饲养,但其饲养的眼镜王蛇皆为野外捕捉;且由于多种原因,至今尚没有在饲养下正常产卵孵化的报道;所饲养的蛇,往往在一、二年内死去,因此,通过繁殖以增加种群数量的目的一时尚难以达到。
保护眼镜王蛇的自然生态环境,遏止或杜绝对野生眼镜王蛇的捕杀,是眼镜王蛇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眼镜王蛇却仍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即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长此以往,眼镜王蛇在我国将有绝灭之虞。
身体背面为黑白两色相间的斑纹,黑色斑纹较白色纹宽。头部为椭圆形,与一般毒蛇三角形的头部大不相同。重要特征之一是其背上最中央一列鳞片较附近的鳞片为大,且呈六角形。 分布于低海拔的山区和平地,常在矮树林、竹林、草原、农田、菜园、溪流及住家附近等环环境活动,尤其喜好靠近水边的环境。大都在地面活动,不太会爬树。 怕见光线,白天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到晚上较为活跃。
行动缓慢,性情在毒蛇之中尚算温和,遇到攻击时常缩作一圈。除非受伤或遭到极为严重的威胁与干扰,否则很少主动攻击人。
毒性剧烈; 属于神经毒,致死率甚高,被咬后中毒者脸唇及舌头出现严重水肿,严重时造成呼吸衰竭。雄蛇头比雌蛇大,尾比雌蛇长。用手指从雄蛇泄殖孔稍后处向前挤压会出现一对交接器,雌蛇则无。
8. 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绝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是体型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也叫百步蛇,头部成三角形,嘴间向上翘,头顶成暗绿色,头侧黄色,背部由头部至尾有黄褐色黑边之菱形斑,黑边在体两侧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对称而成沙漏状,是台湾体型最大毒蛇,也是台湾最危险的蛇类,致死率占第一位。 其毒液属于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时内死亡。 中毒症状: 临床上可见明显血小板减少,患者极为疼痛,局部迅速瘀血、肿胀、起水泡与血泡,对循环系统有严重影响。
10.舟山眼镜蛇
全长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现存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心室分两室,仅留一孔相通,血液循环已接近完善的双循环;次生腭较完整,两颌有槽生齿;颅骨双颞孔型;小脑发达;具横膈。&&&&&&& 25种。扬子鳄、湾鳄、长吻鳄等。
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分类:鼍科 Alligatoridae、扬子鳄属 Alligator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第三节、爬行动物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爬行动物起源于古两栖类,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西蒙龙是其中的一种,具有一系列近于两栖类的特征和似爬行类的特征)。中生代是爬行类最繁盛的时代,此时爬行类种类多,分布广。
羊膜动物是起源于古生代末一个单系类群。
石炭纪和二叠纪四足类中的荚椎类和炭螈类头骨结构更接近羊膜动物。其中炭螈类最可能是羊膜动物的姐妹群。
&石炭纪末期羊膜动物有 三支:
1. 无颞窝类:眼眶后部无颞窝。一般认为这一类群的现生代表为龟鳖类,具有原始和特化的特征,自三叠纪发现它们的化石以来很少变化。
1999年 “Science” 发表对龟鳖类起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文章认为:对爬行类的线粒体 DNA 及基因的分析,龟鳖类可能属于双颞窝类的羊膜类。将龟鳖类从传统爬行动物分类中的低等地位,提升为最高等的位置。
2. 合颞窝类:颊部有一对颞窝。经盘龙类、兽孔类,最后演化出哺乳类。
3. 双颞窝类:头骨有两对颞窝,进化出所有的爬行动物类群和鸟类。
&有鳞类 :包括已绝灭的鱼龙类和所有现代有鳞目种类及喙头目动物。
&初龙类 :由恐龙类、现生的鳄类和鸟类组成。
&鳍龙类 :包括已经绝灭的大型长颈蛇颈龙类等水生动物类群。
石炭纪末期的造山运动,气候干、寒,植物发生演替。出现更适应陆地生活的爬行类。中生代(距今2.25 亿年至6500万年)爬行类繁盛,大约历经了500万代。
爬行类繁盛结束于白垩纪末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肛门坠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