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骨头社吃药这种理论成立吗

你所要查阅的帖子不存在,江湖中已经没了它的消息您现在的位置是: >
股骨头坏死吃药能好吗
时间: 15:51:11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
看病、挂号请到正规国家公立三甲医院就医,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落实贯彻执行卫生部规定实施网上咨询 挂号服务,咨询电话:010-
咨询电话:010-
股骨头坏死吃药能好吗?人类的行走主要是靠股骨头这个重要的部位支撑,一旦这个重要的部位受伤,是非常容易引发股骨头坏死的。这种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治疗。
北京好的骨科医院?有些患者采用股骨头手术。但是手术后很容易发生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缺失综合症&。这一综合症是由于股骨头的缺失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状。并且很多患者也不太适应新置换的关节,引起患处磨伤,使病情加重。股骨头坏死的手术还可能会导致手术中骨碎片或其他物质进入血管,易引起下肢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等并发症。同时股骨头坏死还有可能出现麻醉意外,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这是很多大型手术都会存在的风险。由于股骨头坏死的并发症,所以一般都不建议大家少采用这些方法。
从理论上来说,股骨头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且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尤其是从这些年股骨头坏死发病人群来看,逐渐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给广大年轻患者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股骨头介入中心在此特别提醒,长期酗酒易引发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介入疗法能治好吗?【DSA介入融通疗法】有效解决股骨头坏死的血运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保障药物浓度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减少了治疗药物对身体正常器官的损伤,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温馨提示】通过股骨头坏死介入疗法能治好吗?当然可以,介入治疗针对股骨头坏死治疗的空白区,采用先进方法进行合理治疗,收获的效果不错,希望朋友们能够勇敢尝试,不要在固步不前了。
在线问医生您还需要了解哪些情况?
请直接在线问医生,为您提供更多健康指导
89%的网友选择在线问医生
11%的网友选择自己查信息湘雅医学网
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投稿指南网
中国医学论文写作辅导网
医学护理学术研究信息资讯
中国最全的医学期刊列表
中国医学网医学信息网
湖南最优秀的医学信息资讯网
  唐宋元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专业:中医医史文献
  研究生:曲艺
  导师:肖林榕研究馆员
  骨关节炎(简称OA),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发病呈世界趋势,并且逐年增加。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多以抗炎镇痛药缓解症状,且毒副作用较大。虽然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防治途径。本病属于中医&骨痹&、&痹证&等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唐宋元时期是我国文化及医疗事业最繁荣的时期,因此,从唐宋元医家的文献资料入手,搜集并整理有关医家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认识及治疗经验,建立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相关数据库,并总结出这一时期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对指导现代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在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医文献的基础上,以唐宋元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的著作、方药、医案为主要辨析依据,通过对其文献的搜集、整理,并建立相关数据库系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归纳法,对261首治疗骨痹(骨关节炎)方药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药性以辛、苦、甘、温、平为主;药物归经定位在肝、脾、肾,并且兼顾到胃;药物类别以温里药、活血祛瘀药、解表药为主,体现了唐宋元医家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论治是从虚、邪、瘀的角度认识的;所选药物的功效集中在祛风湿止痹痛、助阳、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等;在整个骨痹(骨关节炎)用药的频次中,以附子、肉桂、牛膝、防风、当归等最高。运用R型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出了骨痹及腰痹、膝痹等各部位痹痛的基本处方用药。并总结出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用药特点在于:突出外来药、香药、虫类药、制剂及酒剂的应用。通过对唐宋元时期骨痹(骨关节炎)方药文献的研究结果,预期能为当今中医治疗骨关节炎的配伍组方、筛选用药等,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主题词:骨关节炎/历史
  医学史,唐朝
  医学史,宋朝
  医学史,元朝
  历史文献
  StudyofPrescribingRulesontheTreatmentofArthralgia(Osteoarthriti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ang,SongandYuanDynasties
  Specialty:HistoryandLiteratureofTCM
  Candidate:QuYi
  Supervisor:XiaoLinrong,ResearchFellow
  Abstract
  Osteoarthritis(OA)isaprogressivelydevelopedchronicosteopathywhichseriouslyinfluencesthelivingqualityofagedandmiddle-agedpeople.Theincidenceisrisingworld-widelyyearafteryear.However,specifictherapeuticmethodshaven&montherapyadoptedthesedaysisonlytheusageofanti-inflammatorymedicationandpainrelieftolessensymptoms,withwhichseveretoxicside-effectshavebeenidentified.Eventhoughawiderangeofstudieshavebeencarriedout,effectivetherapeuticmethodsandpreventiveinterventionswithhighreliabilityarestillyettobedetermined.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osteoarthritisbelongstothecategoriesof&GuBi(arthralgia)&,&BiZheng&andwasrecognizedearlierthaninwesternmedicine.Asaresult,moretreatingexperienceswereaccumulatedwithTCM.TheperiodofTang,SongandYuandynastiesisthoughttobetheboomingphas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Chinesecultureandthusitiscrucialtosummarisetheprescribingrules,establishrelevantdatabaseforthetherapeuticexperiencesthroughtheanalysisofliteraturesinthesethreedynasties.Thismayalsoconductthemodernclinicprescription.
  BasedonthereferenceofalargeamountofancientandrecentTCMliterature,particularlythemasterpieces,prescriptionsandcasehistoriesregardingthemanagementofOA,whichwerewrittenbyherbalistsinTang,SongandYuanDynasties,anin-depthstudywascarriedoutonprescribingrulesinthetreatmentofarthralgia(OA)throughthestatisticalanalysisandinductionof261prescriptions.Furthermore,adatabasewassetupbythecollectionandrearrangementofthosedocuments.Theresultsshow(1)herbsthatwereusedinTang,SongandYuanDynastieswerepredominantlypungent,bitter,sweet,warm,(2)channel-tropismsaremostlyinliver,spleenandkidney,aswellasfurther(3)themajorityoftheherbsusedintheprescriptionbelongtotheclassforwarminginterior,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anddissipatingstasis,andrelievingexteriorsyndrome,whichindicatesthatthetreatmentof&arthralgia(OA)wasfromtheaspectsofdeficiency,evil(pathogenicfactor),(4)thefunctionsofselectedherbswerebasicallyfocusedondispellingwindanddampandeliminatingpain,replenishingYang,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anddissipatingstasis,andnourishingliverandkidneyandstrengthen(5)Fuzi(Cyperesrotundus),Rougui(Cinnamomumcassia)Niuxi(Achyranthesbidentata),Fangfeng(Saposhnikoviaedivaricatae)andDanggui(Angelicaesinensis)formthetoppartofthefrequencytableforherbsbeingusedtotreatarthralgia.,Inaddition,collectionofbasicprescriptibleherbsforOAindifferentjoints,suchasinlumbarandknees,wereproducedbyemployingR-typesystemsclassificationanalysis,andprescribingfeaturesofthetreatmentofarthralgiausedbyTang,SongandYuanherbalistswerealsosummarizedastheemphasisoftheapplicationofintroducedherbs,fragrantherbsandworms,thetechniqueofpreparationandthereasonableusageofmedicinalwine.Finally,theresultsofthisstudyareexpectedtoprovidenovelthoughtsandreferencestomoderntreatmentofOAinTCM.
  SubjectHeadings:Osteoarthritis/History
  Historyofmedicine/theTangdynasty
  Historyofmedicine/theSongdynasty
  Historyofmedicine/theYuandynasty
  HistoricalDocumentsandLiterature
  唐宋元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专业:中医医史文献
  研究生:曲艺
  导师:肖林榕研究馆员
  骨关节炎(简称OA),又称退行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软骨软化性关节病,俗称骨质增生,是一种严重危害病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力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以关节软骨损伤及骨质增生为特点,以缓慢性关节疼痛、僵硬、肿大、伴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以老年女性居多,发病率居各种关节炎之首,并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呈不断上升趋势。据我国资料显示,国内的骨关节炎患者至少在5千万以上,而55岁以上的女性患者明显居多[1]。据美国风湿病学院调查资料,在美国的50岁以上的人群中,继心血管病之后,骨关节病已成为使劳动力丧失的第二大疾患[2],近年来引起各国医家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本世纪的最初十年,即年确定为&骨与关节十年&。虽然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防治途径。本病属于中医&骨痹&、&痹证&、&腰腿痛&等范畴,而我国对本病的认识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唐宋元时期是我国文化及医疗事业最繁荣的时期,因此,从唐宋元医家的文献资料入手,搜集并整理有关医家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及治疗经验,建立唐宋元医家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剂数据库,并总结出这一时期治疗骨关节炎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旨在为现代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文献整理
  一、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最早由Garrod于1890年提出。1991年,美国风湿病学院诊断与治疗标准委员会将其定义为:一组引起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类疾病与关节软骨完整性受损和软骨下骨板以及关节边缘骨变化有关[3]。好发部位为人体的可动性大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髋关节等。
  1对骨关节炎发病的研究
  目前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骨关节炎的病因是多因素造成的。美国风湿病协会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年龄、性别、肥胖、遗传、环境、磨损、饮食等有关;继发者为继发于某种明确的疾病如创伤、感染、内分泌疾病等。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原发性骨关节炎。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免疫因素、一氧化氮、骨内压升高、金属蛋白酶、自由基损坏等均可能是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
  2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最新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4]中确立的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为:
  2.1关节疼痛及压痛:本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局部的疼痛和压痛,负重关节及双手最易受累。一般早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导致活动受限。关节局部可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2.2关节肿胀:早期为关节周围的局限性肿胀,随病情进展可有关节弥漫性肿胀,滑囊增厚或伴关节积液,后期可在关节周围触及骨赘。
  2.3晨僵:患者可出现晨起时关节僵硬以及黏着感,活动后可缓解。本病的晨僵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0.5h。
  2.4关节摩擦音:主要见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由于软骨破坏,关节表面粗糙,出现关节活动时骨摩擦音,捻发感,或伴有关节局部疼痛。
  3骨关节炎的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4骨关节炎的治疗情况
  目前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减轻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减少残疾和延缓疾病进展为主。因尚缺乏改变病情的药物,因此仍限于对症治疗。美国风湿病学院(ACR)2000年发表的髋、膝骨关节炎治疗指南,将骨关节炎的治疗分为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两部分[5]。
  4.1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骨关节炎的基本治疗手段,包括:①患者教育;②自我调理;③社会关怀(电话访问);④减轻体重(超重者);⑤物理治疗(需氧运动、肌力和活动幅度练习、护膝、合适的鞋、鞋垫);⑥职业治疗(辅助支撑器具、关节保护、体能保持)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疼痛和减少就诊次数,提高活动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4.2药物治疗
  以抗炎、镇痛为主,主要用于减轻关节疼痛,但多有副作用,选择用药时应因人而异。①口服药:醋氨酚(扑热息痛);环氧化酶2(COX&2)特异性抑制剂,非COX&2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加米索前列醇或质子泵抑制剂(对存在消化道出血副作用者推荐使用);非乙酰水杨酸;其他单纯镇痛剂(曲马多、阿片类)。②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透明质酸。③局部用药:辣椒素,甲基水杨酸。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科疗法如截骨矫形、关节镜冲洗、关节置换等。近几年来,随着基因研究的逐渐深入,有人认为基因疗法将成为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措施,但目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由此可见,对于骨关节炎的治疗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措施。
  二、祖国医学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认识
  祖国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使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同样,在对骨痹(骨关节炎)这一疾病的认识上,祖国医学也注重把骨关节局部同内脏紧密联系,并以经络和气血学说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用以论述其生理、病理和治疗,从整体角度来反映骨关节炎的本质,这是与现代医学最大的不同。
  1祖国医学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骨关节炎归属于中医骨痹范畴论治,明确指出&骨痹&&,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炎,肥大性改变等。&并制定了相关的诊断标准[6]:
  1.1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
  1.2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
  1.3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嚓声或摩擦音,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腰弯背驼。
  1.4X线摄片检查,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以及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1.5查血沉、抗&O&、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与风湿痹、侗韵嗉稹
  2祖国医学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认识源流
  祖国医学对骨痹的认识源流当追溯到秦汉隋时期。《内经》最早提出了&骨痹&的病名。《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点明了骨痹的发病部位在骨,其临床表现以关节沉重、疼痛为主要特点。这些描述与现代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相类似,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内经》对骨痹的认识是从宏观层次,即&痹证&的角度加以研究的,并设立论&痹&专篇,较详尽的论述了&痹&的概念、分类、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和预后转归等。
  2.1对骨痹发病的认识
  秦汉隋时期,对骨痹发病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邪气侵袭。《内经》中多次强调了风、寒、湿三气的致病作用,并指出了骨痹易发生于冬季。《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中&以冬遇此者为骨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此后,汉代的《中藏经》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增加了暑湿的致病作用,首次明确了风寒暑湿为痹证的病因,提出&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7]。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则完全吸收了《内经》的外邪致痹理论,同样认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冬遇痹者为骨痹&[8]。②正气虚弱。主要从脏腑虚弱,经络、阴阳、气血失调等角度加以阐述。如《素问&逆调论篇》&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清楚的表明了肾气衰弱是骨痹发生的病机关键。《灵枢&本脏》云:&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说明人体的血气调和、阴阳平衡是使筋骨强盛,关节滑利的重要因素。③其他。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到邪气至、正气虚为痹证发生之关键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饮食情志、劳倦外伤、气候体质等诸多方面的致病作用。在饮食方面,《素问&五脏生成篇》有&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在劳倦方面,《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了劳力过度而伤筋骨。在体质方面,《灵枢&五变》载&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是说这种体质的人,肌肉疏松,腠理不密,就容易患痹证。总之,在秦汉隋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痹证的发生与外邪入侵、正气不足、劳倦外伤、饮食不节、季节气候及体质差异等诸多因素有关。《内经》还特意强调了&邪不能独伤人&[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0],说明了骨痹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内因、外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2对骨痹病变的描述
  这个时期,对骨痹病变的描述仍然从宏观的角度,并且较零散的分布于各个章节之中。如对骨痹症状的描述:《灵枢&寒热病》有&骨痹,举节不用而痛&;《素问&痹论篇》有&痹在于骨则重&;《素问&长刺节论篇》有&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素问&逆调论篇》有&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有&脉涩曰痹&;《诸病源候论&风痹候》还有&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诊其脉,大而涩者为痹,脉来急者为痹&等的描述。概括了骨痹的发病部位在骨关节,以骨节疼痛、沉重,屈伸不利,活动不便,脉涩等为主要表现。此外,《诸病源候论》中又设立&腰背病诸候&专卷,还以腰痛候、腰痛不得俯仰候、风湿腰痛候、卒腰痛候、久腰痛候、肾著腰痛候、腰脚疼痛候等九节,对含胸、腰椎关节病变在内的腰背部疼痛,予以较全面的论述,对后世认识这一疾病有较大的影响。
  对骨痹病变过程的描述,《素问&痹论篇》有&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诸病源候论&风痹候》有&骨痹不已,又遇邪,则移入于肾&,说明痹证的传变会越来越往人体的内部发展,而骨痹的传变则主要危及到肾。《素问&痹论篇》还有&痹,&&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由此可以看出痹证传变的危险性和筋骨痹病程的长久。对于骨痹的治疗与预后,《中藏经》有&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11]
  2.3对骨痹治疗的探索
  中医学对骨痹的治疗,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外治法为主的阶段(秦汉隋时期);②从外治法到内治法的过渡阶段(唐宋元时期);③以内治法为主的阶段(明清时期);④综合治疗阶段(现代)。
  秦汉隋时期正是以外治法为主的时期,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经》论诸痹至详,然有大阙,且无方治。&[12]的确,《内经》中无一首治痹的内服之方,然而其对痹证的治则却一直指导着历代医家,至今仍然散发魅力。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初起祛邪。《内经》认为,痹之初起,邪气方盛之时,要着眼于&逐邪&,首先要分辨病性的寒热,逆其病性而治之。《灵枢&刺节真邪》提出了热痹和寒痹的基本治则,即&痹热消灭&、&寒痹宜温&。②调和气血。《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这段话告诉我们,患痹之人必有气血失调,并分别介绍了对于虚、实两种不同情况的针灸疗法:如因阳气不足、血失温通的虚证,当&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因邪气壅滞经脉、气血闭阻的实证,则要&决之乃行&。此外,《素问&调经论篇》有&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之说,对后世有很大启发。③扶正护阴。在对疾病的论治上,《内经》尤重扶正的作用。在对痹证的论治方面,各医家又更注重护顾阴血,如《灵枢&寿夭刚柔》有&病在阴者,命曰痹&。《针灸甲乙经》中还有论&阴受病发痹&的专篇。可见,扶正护阴在论治痹证中的重要。此外,《素问&调经论篇》有&病在骨,调之骨&,这虽然是《内经》对针刺提出的具体要求,但对后世引经药的使用又有所启发。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这段时期出现了许多外治法,如按摩导引、针刺、灸法、熏疗和药物外敷等。其中出现最早的当属按摩导引,起初人们只是用它来保健强身,后来日益发现它的疗效,尤其对骨关节疾病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如华佗的&五禽戏&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还特别论述了用导引按摩&去项背腰并风冷疼闷、脊里倔强&、&治颈脊腰脚痛劳疾&等方法[13]。对于针刺法的使用,《内经》中有很多论述,如《素问&官针篇》&n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提出用烧热的火针治疗痹证。&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对骨痹的针刺手法提出具体要求。此外,《内经》中还有用温热药姜、桂和酒煮熏浴,或用以药熨、或针刺配合外敷等治疗痹证的方法。华佗则继承了《内经》刺侠脊治疗腰背痛的经验,改为灸治,并创立了&华佗侠脊穴&,被后代医家广泛使用。除此之外,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有&虎骨膏&、&莽草膏&、&丹参膏&、&独活酒&、&金茅酒&等治疗痹证的方剂,除内服外,还用&摩膏&外敷,外用与内服相结合。
  综上所述,秦汉隋时期人们对骨痹的认识不论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还是治疗、预后等方面均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这就为唐宋元时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文献来源
  本课题为研究唐宋元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分析,因此查阅了大量唐宋元时期的文献资料,现简列如下: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四部医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孙真人海上方》、《三因极&病证方论》、《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苏沈良方》、《证类本草》、《全生指迷方》、《御药院方》、《内经拾遗方论》、《卫生宝鉴》、《瑞竹堂经验方》、《饮膳正要》、《世医得效方》、《鸡峰普济方》、《杨氏家藏方》、《类编朱氏集验方》、《是斋百一选方》、《仁斋直指方论》、《博济方》、《普济本事方》、《洪氏集验方》、《千金宝要》、《重订严氏济生方》、《宣明论方》、《丹溪心法》、《局方发挥》、《格致余论》、《儒门事亲》、《东垣试效方》、《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妇人大全良方》、《洁古家珍》。
  为了更好地了解祖国医学对骨痹(骨关节炎)这一疾病的认识,全面、客观地研究唐宋元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的源流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还进一步查阅了以下文献:
  唐以前文献:《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肘后备急方》。
  明清时期文献:《普济方》、《奇效良方》、《医方类聚》、《本草纲目》、《赤水玄珠》、《景岳全书》、《证治准绳》、《医宗必读》、《医方考》、《医学入门》、《临证指南医案》、《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医宗金鉴》、《医门法律》、《证治汇补》、《医碥》、《医级》、《医林改错》、《类证治裁》。
  现代文献资料:《骨关节炎》、《痹痿专辑》、《痹病论治学》、《痹病临床经纬》、《瘘病通论》、《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热痹证治新说》、《中国痹病大全》、《中医骨病学》、《实用骨伤痛症学》、《中药学》、《中药药理与应用》、《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药药名辞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别名速查大辞典》、《简明中药药名辞典》。
  数据库建立
  1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
  在Windows98平台上,应用Foxpro6.0版本的软件建立唐宋元时期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方剂数据库。整个设计以关系式数据库理论为依据,采用Foxpro6.0数据库管理系统,着重于设计出一个数据与数据之间层次分明、关系清楚、结构合理的数据库,以适应各种检索、统计的需要。本库的内容包括题名、作者、出处、证型、方药五个方面。
  2古文献纳入标准
  根据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古文献中关于此病的描述,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骨痹的诊疗标准,确立唐宋元时期骨痹(骨关节炎)的文献纳入标准。
  [主症]①颈项或腰腿或腰膝关节等隐隐疼痛;②骨重不举;③屈伸或转侧不利;
  [次症]①四肢拘挛;②关节僵硬;③气候变化疼痛加剧;④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僵直。
  [舌脉]舌淡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沉细或紧或涩。
  凡具备[主症]中的任意1-2项+[次症]中任意1-2项并结合舌脉者,即可纳入。
  在收录过程中注意排除以下痹证:
  肢体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或伴见恶寒发热之风湿痹。
  肢体关节疼痛剧烈,游走不定,遍历关节,痛如虎啮之历节风。
  肢体关节疼痛,肿大僵直,筋缩肉绻甚至畸形,&脊以代头,尻以代踵&之侗浴
  各种脏腑痹。
  说明:①由于骨关节炎是增龄性疾病,故凡提及老人关节痛者均纳入。
  ②为了疗效专一,故药味过多,超过20位的一般不予纳入。
  3数据库的收录范围
  根据骨关节炎的发病部位,结合以往的医史文献,把病种、方药主要确定为唐宋元医籍中论述该病的内科杂病,包括骨痹、痹证、诸风、颈项强痛、膝痛、腰痛等。具体查找书目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外台秘要》、《鸡峰普济方》、《世医得效方》、《杨氏家藏方》、《类编朱氏集验方》、《瑞竹堂经验方》、《御药院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斋百一选方》、《仁斋直指方论》、《卫生宝鉴》、《博济方》、《普济本事方》、《洪氏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真人海上方》、《全生指迷方》、《千金宝要》、《严氏济生方》等40余部著作。把符合骨痹(骨关节炎)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录入库中。
  统计结果
  本库共收录了方药261条,其中骨痹55条,项痹25条,腰痹103条,膝痹78条。共涉及用药170味。有附子(川乌、草乌)、肉桂、牛膝、防风、当归、羌活、甘草、杜仲、川芎、萆解、茯苓、独活、白术、白芍、苍术、黄芪、木香、人参、天麻、熟地、石斛、虎骨、补骨脂、没药、肉苁蓉、威灵仙、鹿茸、槟榔、赤芍、陈皮、酸枣仁、干姜、乳香、木瓜、细辛、续断、海桐皮、茴香、巴戟天、泽泻、狗脊、生地、全蝎、麻黄、五加皮、柴胡、骨碎补、地龙、丹参、羚羊角、桃仁、山茱萸、天南星、黄柏、防己、枳实、白附子、黑牵牛、五味子、薏苡仁、五灵脂、菟丝子、升麻、乌药、麝香、磁石、桑寄生、生姜、牡丹皮、白花蛇、川椒、白僵蚕、薯蓣、葛根、缩砂仁、秦艽、沙苑子、沉香、龟板、半夏、黄芩、仙灵脾、青皮、石菖蒲、藁本、知母、荆芥、香附、瓜蒌、厚朴、吴茱萸、胡桃肉、玄胡索、姜黄、白芷、自然铜、桑白皮、苦参、葫芦巴、木通、穿山甲、川楝子、白鲜皮、红花、神曲、麦门冬、滑石、赭石、杏仁、赤小豆、雄黄、朱砂、猪苓、何首乌、草豆蔻、桑螵蛸、大黄、连翘、柏子仁、桂枝、覆盆子、硫磺、茵陈、白蒺藜、石膏、藿香、丁香、枸杞、桔梗、射干、紫苏、甘遂、葶苈子、大戟、蔓荆子、甘菊花、黄连、牡蛎、血竭、白豆蔻、干漆、蛇床子、远志、漏芦、郁李仁、玄参、艾、高良姜、侧柏叶、g签草、龙胆草、皂荚、锁阳、荜澄茄、犀角、龙骨、地骨皮、檀香、白头翁、乌贼骨、紫菀、苍耳、乌梅、薄荷、前胡、车前子、石韦、络石、狗茎、松节。参照全国统编5版教材《中药学》[14]、《中药药理与应用》[15]、《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16],对其性味归经、药用功效、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分别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试图从多角度探讨其用药规律。
  1方药的类别分析
  表1:药物类别使用比例
  药物类别&使用频数&药物类别&使用频数
  温里药&364&化痰药&45
  活血祛瘀药&282&安神药&44
  解表药&272&补阴药&42
  补阳药&262&收涩药&36
  祛风湿药&201&驱虫药&25
  补气药&181&泻下药&22
  补血药&163&开窍药&16
  利水渗湿药&152&止咳平喘药&12
  清热药
  理气药
  平肝息风药
  芳香化湿药&105
  54&消食药
  止血药
  其他药
  总计&4
  由上表可见,温里药、活血祛瘀药、解表药、补阳药、祛风湿药及补气、补血药在整个用药中所占比例较大。由此可见,唐宋元时期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辨证治疗主要以温补为主,兼以活血祛瘀、解表、祛风湿等治疗大法。
  2高频次用药分析
  2.1高频次药的确立
  药物&频次&药物&频次&药物&频次&药物&频次
  肉桂&152
  133&苍术
  黄芪&33
  32&赤芍
  橘皮&25
  25&全蝎
  麻黄&17
  防风&108
  101&木香
  人参&30
  30&酸枣仁
  干姜&24
  22&五加皮
  柴胡&17
  羌活&97
  79&天麻
  熟地&29
  29&乳香
  细辛&21
  20&骨碎补
  地龙&16
  杜仲&72
  71&石斛
  虎骨&29
  28&续断
  海桐皮&20
  19&丹参
  天南星&16
  萆解&57
  52&补骨脂
  没药&28
  28&茴香
  巴戟&19
  18&羚羊角
  桃仁&15
  独活&50
  50&肉苁蓉
  鹿茸&27
  27&狗脊
  泽泻&18
  18&山茱萸&15
  白芍&38
  33&威灵仙
  槟榔&25
  25&木瓜
  生地&17
  17&总计
  所占比例&1953
  78.34%
  表2:所用药物在骨关节炎治疗中所使用的频次顺序(前53味)
  在261首治疗骨关节炎的方药中,共涉及用药170味,共使用2493次,平均每味药使用14.66次,使用15次以上的药物53味,共出现1953次,占总用药次数的78.34%,如上表所见。同理,再分别加上在骨痹、项痹、腰痹、膝痹中出现较高频次的药,共得出64味药,我们将这64味药称之为高频次药。
  2.2功效分类
  表3:骨关节炎各部位高频次用药类别分析
  骨痹频次&膝痹频次&腰痹频次&颈项痹频次
  温里药85&温里药101&温里药152&补气药41
  活血化瘀药68&活血化瘀药86&补阳药120&解表药40
  补气药49&祛风湿药30&活血化瘀药89&补血药15
  解表药49&解表药68&解表药83&祛风湿药10
  补阳药47&补阳药66&补血药68&清热药10
  利水渗湿药36&补血药41&祛风湿药67&温里药8
  补血药35&利水渗湿药41&补气药48&利水渗湿药8
  平肝息风药32&理气药38&利水渗湿药47&活血化瘀药7
  祛风湿药30
  理气药11
  芳香化湿药7
  收涩药6
  清热药6
  补阴药5
  化痰药5
  驱虫药3
  安神药2&补气药34
  平肝息风药32
  驱虫药15
  安神药12
  清热药12
  补阴药11
  芳香化湿药10
  化痰药6
  收涩药4&理气药24
  清热药21
  补阴药13
  平肝息风药12
  芳香化湿药11
  安神药10
  驱虫药7
  收涩药4
  化痰药2&理气药6
  芳香化湿药5
  补阳药4
  化痰药3
  平肝息风药1
  收涩药1
  由表3及与表1对比可知,在骨关节炎的分部位治疗中,膝痹、腰痹、骨痹三者的用药规律与骨关节炎总的治疗原则趋于一致,都是以温补、活血、祛风湿、解表为主;颈项痹稍有差异,以补气居多,其次解表,再次补血、祛风湿或清热等,反应了颈椎局部的用药特点。具体分析如下:①颈项痹:补气药使用最多(4种,共41频次,占25.79%);解表药次之(7种,共40频次,占25.16%);补血药(3种,共15频次,占9.43%);祛风湿药(4种,共10频次,占6.29%)。除此以外,较骨关节炎用药不同的是增加了清热药的应用(2种,共10频次,占6.29%)。②腰痹:温里药(5种,共152频次,占19.54%);补阳药(9种,共120频次,占15.42%);活血药(6种,共使用89频次,占11.44%);解表药(6种,83频次,占10.67%);补血药(3种,68频次,占8.74%)。祛风湿(8种,共67频次,占8.61%)。③膝痹:温里药(5种,共101频次,占15.63%);活血药次之(7种,共86频次,13.31%);祛风湿药(7种,共69频次,10.68%);解表药(6种,共68频次,10.53%);最后是补阳药(9种,66频次,占10.22%)。④骨痹:温里药(5种,共85频次,占17.86%);活血药(6种,68频次,占14.29%);补气药(4种,49频次,占10.29%);解表药(6种,49频次,占10.29);补阳药(8种,47频次,占9.87%)。由此可见,唐宋元医家基于对不同部位骨关节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其表现在选药侧重上存在差异,充分表明了其选方用药的针对性。
  2.3性味归经分析
  表4:高频次药物性味、归经概况
  味&频次&性&频次&归经&频次&归经&频次
  辛&33&温&35&肝&37&膀胱&10
  苦&30&平&12&脾&27&大肠&7
  甘&25&微寒&8&肾&26&胆&4
  咸&6&寒&5&胃&14&心包&3
  酸&4&热&3&肺&13&三焦&1
  淡&3&凉&1&心&13&&
  从表4可以看出,在64味高频次药物中,辛味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苦味和甘味。辛能发散、行气、活血;苦能燥湿、坚阴;甘能补益、和中、缓急。性以温平居多。由于辛温可以散寒、行气、活血,苦温可以去寒湿,甘温有补益的作用,如此性味配伍,可奏行气活血,散寒除湿,扶助正气之功。其药物归经虽涉及全身脏腑,但以肝、脾、肾为多,兼顾到胃。从而提示我们前人对骨关节炎的认识以肝、脾、肾功能失常为基础,并注意到胃。因此治疗上着重调整肝、脾、肾的功能状态,兼以保胃。由此可见,唐宋元医家在骨痹(骨关节炎)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针对疾病治疗,还注意到全身脏腑的整体调节,特别提到了保护胃气,表现出中医在骨痹(骨关节炎)治疗中的极大优势。
  2.4药物功效分析
  表5:高频次药物功效概况
  功效&频次&功效&频次
  止痛&24&舒筋络&8
  祛风湿&22&健脾和胃&8
  助阳&12&散寒&8
  活血祛瘀&11&行气&6
  补肝肾&11&补血&5
  强筋骨&10&化痰&5
  清热&10&补气&4
  由上表可见,64味高频次药物功效中,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出现频次最多,其次是祛风湿、助阳、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等。可见古人对骨痹(骨关节炎)的治疗不仅针对疼痛这一显著症状,更注重治标治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又一次体现了祖国医学的优势所在。
  2.5药理作用分析
  表6:高频次药物现代药理作用概况
  作用&频次&作用&频次
  抗炎&32&抗氧化&12
  免疫调节&32&平滑肌&10
  抗病原微生物&32&耐缺氧&8
  镇痛&29&强壮&6
  循坏系统&27&促进骨折愈合&5
  毒性&23&对代谢的影响&4
  保肝利胆&22&抗衰老&4
  抗肿瘤&21&促进学习记忆&4
  镇静&20&调解内分泌&3
  保护胃&17&呼吸系统&3
  改善微循环&13&解毒&2
  解热&13&局麻&2
  由表6可见,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理作用集中体现在抗炎、免疫调节、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改善血循环等方面,兼以保肝利胆和保护胃粘膜。同时也应看到在骨痹(骨关节炎)治疗中有些药物的毒性。这在宏观上是与现代医学保持一致的,但中药通过特定的方剂配伍之后又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同时又可兼顾胃粘膜的保护。对比现代医学镇痛抗炎药对胃等的毒副作用,中药方剂确有优势。
  2.6化学成分分析
  表7:高频次药物化学成分类别概况
  成分&频次&成分&频次
  甙类&23&树脂&7
  挥发油&20&有机酸&7
  氨基酸&12&三萜类化合物&7
  黄酮类&11&鞣质&6
  多糖&10&香豆素、木脂素&4
  生物碱&10&淀粉&3
  统计结果表明:药物的化学成分以甙类、挥发油、氨基酸、黄酮类、多糖、生物碱等成分为主。
  3低频率用药分析
  在所收集到的261首复方中,有些中药出现的频率较低,占整个用药的17.41%。虽然应用不广,但代表一种方向和思路,其疗效在治疗骨关节病上逐渐得到证明,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如秦艽、仙灵脾、猪苓、漏芦等。现代药理证明:秦艽有抗炎镇痛作用;仙灵脾、猪苓、漏芦均有免疫促进作用。
  4处方结构分析
  运用R型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出每个病种的主要几种药物,以及其自然聚集结构模式,根据聚类图的具体情况,在相似系数c(纵轴)变化较大的一级打断,图上显示多少类则分多少类,得出治疗骨关节炎的基本选方用药为:(肉桂+牛膝+附子)、(防风+当归+羌活)、(杜仲+川芎)、甘草。以上9种为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常用药物,括号里的药物常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如肉桂、牛膝、附子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经常同时出现等,旨在为现代临床用药提供思路和借鉴。其他各部位基本用药见表8。
  表8:各部位骨关节炎基本选方用药
  病证&类别&药物配伍
  骨痹&4&(防风+川芎+白术+甘草)、(当归+牛膝+附子)、(肉桂+茯苓)、其它
  项痹&4&(白术+苍术)、(羌活+当归+甘草+茯苓)、(防风+人参)、其它
  腰痹&5&(甘草+独活)、(当归+羌活+防风)、(肉桂+附子+牛膝)、杜仲、其它
  膝痹&6&(防风+羌活)、(当归+川芎)、(牛膝+肉桂)(附子+萆解)、杜仲、其它
  分析讨论
  一、唐宋元时期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认识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我国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宋代为中国医学史上医籍整理研究成就最突出的时代;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的出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古医籍的整理与大量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政治上的文官统治、国家对医学的重视及医疗队伍中&儒医&的出现,无论对医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和校正医书局。同时,唐宋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频繁进行也大大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例如,唐代印度医学传入我国,被祖国医学所吸收;宋代阿拉伯医学传入我国,也被吸收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因此,从唐宋元时期的文献资料入手,研究此时期医家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认识,对当今临床治疗骨关节炎必然大有裨益。
  1唐代医家的认识
  在病因病机方面,唐以前,多数医家对痹证的认识,都遵循《内经》原则,认为其专属风湿寒邪杂合为患,唐代医家则在此基础上遵古而不泥。①孙思邈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将痹证一分为二,分别列于&诸风&、&虚劳&门下,体现了按虚实分类的方法,如&历节痛,筋脉拘挛不能伸&属&诸风&;&腹膝冷痛,筋无力,屈伸不利&,则属&虚劳&。点明了痹有两类,一虚一实。并拟订了&活血祛风&的治痹宗旨,为后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先声[17]。②蔺道人在此基础上,着重观察了瘀血的致病作用,并提出&凡肿是血作&,&淤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凡损伤之证,必有淤血留内&等的论断,指出:&手足久损,筋骨差爻,举动不得,损后伤风湿,节挛缩,遂成偏废。劳伤筋骨,肩背疼痛,四肢疲乏,动用无力。&[18]清楚地阐明了外伤导致残瘀留滞,后更易再遭风湿之邪,导致筋骨痹痛的发生。
  在治疗方面,①唐代突出了酒的运用。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新修本草》中明确规定:&惟米酒入药用&。唐初孟诜著的《食疗本草》中说:&酒有紫酒、姜酒、桑椹酒、葱豉酒、葡萄酒、蜜酒及地黄、牛膝、虎骨、牛蒡、大豆、枸杞、通草、仙灵脾、猪肉等,皆可和酿作酒,俱各有方&[19]。足见当时酒剂种类之繁多和应用之广泛。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风毒脚气》和《千金翼方&中风》中还分别列有&酒醴&和&诸酒&专节。由于酒能活血祛风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痹痛的治疗,成为中医特色之一。如《外台秘要》中治疗&腰胯疼冷、风痹脚弱&的&生石斛酒&[20];《千金要方》中治疗&风湿痹不仁,脚弱不能行&的&侧子酒&[21]等。②外治方面,唐代对按摩疗法很重视,并设立按摩博士,太医署中按摩为四大科之一。正如《唐书&百官志》曰:&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以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八疾,损伤折跌者以法正之。&[22]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评述了中国传统按摩与天竺按摩。还介绍了治疗腰部损伤的导引方法:&正东座,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摄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止便差。&[17]经现代研究证明,此方法可以增宽腰椎小关节间隙,对减轻腰痹疼痛确有疗效。蔺道人对损伤后因风寒湿侵袭形成的痹证,主张用汤药熏洗:&于损处断处,及冷水风脚,筋脉拘急不得屈伸,行步艰苦&用仙正散&热蒸,用被盖覆,候温淋洗&[23],发展了温浴按摩的方法,为治疗痹证的一大特色。这时期,我国藏医学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理论和经验。例如《四部医典》之痛风、湿痹等章节里,都论述了腰背痛等的药物治疗,其擦油疗法颇富按摩、膏摩之功效,也是藏医学的一大特色[13]。
  2宋代医家的发展
  病因病机方面,宋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说明更加详细。如在《圣济总录》&诸痹门&中,对骨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悉遵经旨,并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夫骨者,肾之余,髓者,精之所充也。肾水流行,则髓满而骨强,适夫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骨乃痹,而其证内寒也。&&外证当挛节,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24]由此看出,《圣济总录》对骨痹的病因病机除强调肾气衰弱外,还补充了髓少筋燥这一病机特点,发展了《内经》的认识。《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25]明确指出,劳倦过度易使人腠理疏松,导致外邪侵袭,从而引发痹病。《重订严氏济生方&诸痹门》进一步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身体方论》曰:&酒家之病多为项肿臂痛,盖热在上焦不能清利,故酝酿日久,生痰涎聚饮气,流入项臂之间,不肿则痛耳&,清楚地阐明了酒食所伤容易化热生痰从而导致颈项痹的病因病机。除此之外,他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滞则血瘀&等的精辟论述[26],为痹病治疗中行气活血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祖国气血学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和科研。此外,这一时期的陈无择在继承了《内经》、《金匮要略》等前贤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三因者,一曰内因,为七情,发自脏腑,形于肢体;一曰外因,为六淫,起于经络,会于脏腑;一曰不内外因,为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之类。&指出以病邪从外来者为&外因&,七情太过,内脏郁发者为&内因&,不由外邪或情志变化而病者,属于&不内外因&[27]的三因致病学说。因其所概括的致病原因具体而全面,且更符合临床实践,自宋以后,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采用,对祖国病因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治疗方面,宋政府曾几次组织编写大型方书,以《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圣济总录》为代表,特别是《圣济总录》载方两万多首,其中包括治痹方剂140多个,是现存最早、最多而又最系统的痹病文献。由于《圣济总录》是在民间医方和内府秘方基础上汇编而成的,来源于临床实践的经验,集宋以来历代医方之大成,因此其所载方药可以反映当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一些特点。此书共收载治骨痹方剂20余首。①从其主治证候上看,大部分为治疗&肾脏气虚&、&肾脏久虚&或&肾脏中风寒湿&而致的&腰脊疼痛&、&四肢沉重&、&行步艰难&等肾虚骨痹。②从其方剂命名上看,有&鹿角胶丸&、&补肾熟干地黄丸&、&鹿茸天麻丸&、&杜仲酒&等,多以补肾填精药冠名,强调了补益药的君药地位。③从其方药组成上看,增加了动物药尤其是蛇虫类药物的应用,为骨痹治疗上的一大进步,对后世影响较大;④从方剂剂型上看,以丸、散、膏、丹、酒为主,汤剂则较少提到,不但使患者服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对推动我国成品药的生产和发展亦有较大影响,充分反映了宋代医学的特点。
  3金元医家的创新
  金元时期的医家非常重视理论的创新,开辟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空气,使医学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其论治痹病的学术思想各树一帜,对后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刘完素提倡&火热论&。他认为伤寒临证各种证候的出现多与火热有关,而《素问》病机十九条中,与火热有关的居多。据此,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对于内科杂证多发挥《内经》思想,使《内经》治疗杂病理论与临证更紧密结合起来。对于痹证,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①继承《内经》的病因病机学说,并在其所著的《宣明论方》中补充了药物治疗。如用附子汤治疗骨痹;用防风汤治疗行痹;用加减茯苓汤治疗痛痹;用茯苓川芎汤治疗著痹;用升麻汤治疗热痹等[28]。②批评了《局方》滥用温燥,并提倡寒凉用药。这在当时温补成风的情况下,实为理论上的大胆突破。③观其所用药物,寒热温凉攻补,各选其宜,并不是片面机械地寒凉用药,为后世治疗痹证从多层次,多角度立法处方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张从正倡导&攻邪论&。他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理论上力倡攻邪,临证善于攻下,被后世称为&攻下派&。对于痹病的论述:①张氏在《儒门事亲》一书中,将&风痹痿厥&列为本书的首位,这是依据《素问》有风、痹、痿、厥论篇专论四证的病因和病机。张从正概括为&夫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29]提出了对风、痹、痿、厥四种类证的鉴别诊断。这种与类证比较鉴别的论痹方法,是痹病学术发展史上第一次有意义的探讨。②在病因病机方面,《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中指出:&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为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津湿,痹从外入。&认识到了寒冷、潮湿的气候或环境,起居不慎,劳力过度等与痹病的发生有关,并强调了&痹从外入&。张氏的这种论说,体现了对《内经》的继承。但是,他又提示&痹证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的论点。认为&所受之邪,各有浅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缩,寒则虫行,热则纵缓,不相乱也。&由此看来,痹证不仅是风寒湿致病,而且湿热致痹也是主要原因之一。③在治疗上,他主张首先攻邪,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认为&夫大人小儿,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麻木不仁者,可用郁金散吐之。吐讫,以导水丸通经散泄之。泄讫,以辛温之剂,发散汗出,则可服当归、芍药、乳、没行经和血等药。&[30]再如治疗&陈下酒监魏德新,&&遂作骨痹&一案中,&先以玲珑灶熨蒸数日,次以苦剂,上涌讫寒痰三二升,&&次以淡剂,使白术除脾湿,令茯苓养肾水,责官桂伐风木&&又刺肾俞、太溪二穴,二日一刺。前后一月,平复如故。&[31]此案可谓运用汉、吐、下三法治疗骨痹的范例。④另外,对骨痹症状的描述,在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湿形》中还有&屈膝有声&病案的记载。
  再次,补土派代表医家李杲倡导&脾胃内伤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在痹证方面:①李杲也认为脾胃虚弱是痹病发生之关键,如《脾胃论》中&脾病体重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32]。明确了脾与痹痛发病的关系,提示我们在治疗中尤其注意保护脾胃。再者,李杲发挥了《内经》中&肝藏血&的理论,提出&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33],揭示了肝与瘀血关系密切,并创疏肝活血祛瘀的治疗方药。②在治疗方面,突出了从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并常用羌、独、蔓、升、柴等升阳风燥药,以辛香开泄。体现了升阳蠲痹的治疗特点,如用羌活胜湿汤治疗&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34],药物组成:羌活、独活、甘草、藁本、防风、蔓荆子、川芎。此外,其阐述的用引经药物行本经气血,治疗痹痛的经验,在临床治疗上很有参考价值。如&以两手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而定,则臂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以藁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太阴,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阴,以细辛、独活行之。&[35]
  最后,滋阴派代表医家朱丹溪易&痹证&病名为&痛风&,可谓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①由于这一时期许多医家将痹证与痿证混同于&风证&中,造成认识和治疗上的偏差,丹溪认为痹与痿的主要区别在于痛与不痛,遂以&痛风&名痹,突出了&痛&这一鉴别指征。②在病因方面,《丹溪心法》认为&有痰、风热、风湿、血虚&[36],明确提出来&有痰&可以导致痹痛。在病机方面,丹溪详细论述了&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37]点出了热血遇冷凝涩,阻络为痹的病理过程。③在治疗上,《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指出&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升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并分别列举了&兼虚&、&挟痰&和&湿热&等痛风的治疗。如在&东阳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甚,动则甚痛。&一案中,丹溪曰:&此兼虚证,当补血温血,病当自安。&&遂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而治疗,&热饮三、四十帖而安。&除此之外,朱丹溪在治疗&老人虚人腰痛&[38]时所用的&摩腰膏&法也颇具特色,后经历代医家发展流传。
  总之,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基础理论的创新与临床经验的发展,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在对痹病的认识及治疗上也各具特色:刘完素的据证治痹;张从正的攻下治痹;李杲的升阳蠲痹和引经药的使用;朱丹溪的辛热疗痛风等都为痹病的治疗开创了新路,对明清及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用药规律分析
  1性味归经分析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药物的性味不同,其作用也有差异。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用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药物的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辛、苦、甘为主,互相配伍成辛温、辛平、苦温、甘温、甘平等为特征的组合。辛温可以散寒、行气、活血;苦温可以去寒湿;甘温有补益的作用。其药物归经涉及了整个脏腑,但以肝、脾、肾、胃为最。从而提示我们,前人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认识以肝、脾、肾功能失常为基础,并注意到胃。因此治疗上着重调整肝、脾、肾的功能状态,兼以保胃。由此可见,唐宋元医家在骨痹(骨关节炎)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针对疾病的治疗,还注意到了全身脏腑的整体协调,特别是提到了保护胃气。
  2药物功效分析
  唐宋元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与提高。由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骨痹(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温补药、活血祛瘀药及解表、祛风湿药为主,充分体现了唐宋元医家从虚、邪、瘀的角度来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的特点。表3则进一步揭示了骨关节炎各部位的用药规律,从中可以看出骨痹、膝痹、腰痹三者的用药与骨关节炎总的治疗原则趋于一致;而颈项痹则略有不同,以补气药为最,次以解表,再次补血、祛风湿或清热等,反应了颈椎病局部的用药规律。可见,唐宋元医家基于对不同部位骨关节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其表现在选方用药上存在差异,表明了其选方用药的针对性。由表5高频次药物功效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药物的功效主要集中在止痛、祛风湿、助阳、活血祛瘀和补肝肾、强筋骨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2.1祛风湿、止痹痛
  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唐宋元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内经》中&风为百病之长&的论述,在痹证的论治中突出了&风&的作用,许多医家将痹证放入&风门&论治。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论杂风状》曰:&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说明各种痹证都有风的症状存在。并阐述了痹证的病因病机:&诸痹由风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详细地阐述了风寒湿三气侵袭,客于分肉之间,阻滞真气流行,从而导致痹痛的病因病机。故治疗上应采用以祛风湿、止痹痛为主的治疗原则。如其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偏风》中创制的独活寄生汤,主治&夫腰背痛者,&&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药物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方中以独活辛苦微温,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均为臣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而不伤正,扶正又不碍邪。为祛风湿、止痹痛之经典名方,被后代广泛流传,沿用至今。
  2.2活血化瘀通络
  唐宋元时期是我国气血学说发展和丰富的时期。蔺道人的&凡肿是血作&,&淤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凡损伤之证,必有淤血留内&[18];杨士瀛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滞则血瘀&;李东垣的&恶血必归于肝&和朱丹溪的&气血痰郁&,&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等的论断,大大丰富了祖国气血学说的内容[26],也为痹证的治疗开拓了思路。隋唐时期突出了酒的运用,由于酒能活血祛风,因此被广泛运用于痹证的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风毒脚气》和《千金翼方&中风》中分别列有&酒醴&和&诸酒&专节。且在酒中加用了大量的活血化瘀药物。《外台秘要&卷十九》中还特别介绍了四物汤加附子治疗&风湿百节疼痛,不可屈伸&,富含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再者,宋政府组织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诸风&中记载的以川乌、草乌、天南星、地龙、乳香、没药为组成的活络丹,方中制川乌、制草乌均为辛热之品,功能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并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共为君药。天南星祛风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的风痰湿浊,是为臣药。佐以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使气血流畅,则风寒湿邪不复留滞,且两药皆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地龙性善走窜,为入络佳品,功能通经活络;并加用陈酒以助药势,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合用,使风寒湿邪与痰浊、瘀血均能祛除,经络疏通,营卫调和,则肢体肌肤得以温养,诸证自可痊愈。成为活血祛风的又一典范。此外,此时期的活血方药还突出了行气活血的特点,几乎所有治痹痛的方剂,均少不了理气药物的使用,如橘皮、青皮、乌药、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香附等。体现了杨士瀛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滞则血瘀&[26]等的指导思想。
  2.3补肝肾、强筋骨
  《内经》最早提出&肾气衰弱&为骨痹发病之关键。唐宋元医家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说明更加详细。如《卫生宝鉴》载:&老年腰膝久痛,牵引少腹两足,不堪步履,奇经之脉,隶于肝肾为多&。明确提出老年人久患腰膝疼痛,是肝肾两虚的表现。故治疗上应采用温补肝肾、填精益髓、大壮筋骨等的治疗原则,以宋代几部官修方书为代表。如《圣济总录&卷二十》&诸痹门&中所载的20首治疗骨痹的方剂,多以补肾填精药冠名,如&石斛丸、补肾熟干地黄丸、鹿茸天麻丸、巴戟汤、牛膝丸、杜仲酒、鹿角胶丸&等,强调了补肾填精药的君药地位。主治证候为肾脏气虚、肾脏久虚或肾脏中风寒湿而致骨痹,症见腰脊疼痛,不得俯仰,两脚冷吊,缓弱不遂,头昏耳聋,四肢沉重;或肾气虚弱,风寒乘之的腰脚疼痛,行步艰难,不能转摇。突出了肾虚骨痹一型。从其方药组成上看:每首方剂的组成中除运用了大量的补肝肾药外,还增加了养血柔阴的药物联合配伍。最常用熟干地黄、杜仲、牛膝、川断、胡桃肉、肉苁蓉、石斛、山茱萸等。如鹿茸天麻丸,药物组成有鹿茸、天麻、附子、巴戟天、菖蒲、石斛、全蝎、萆解、桂、牛膝、天雄、独活、丹参、当归、杜仲、肉苁蓉、磁石;主治征候为骨痹缓弱,腰脊酸痛为特征的肾虚骨痹。方中鹿茸、巴戟天、杜仲补肾助阳益筋骨,石斛滋阴养胃,牛膝、当归、丹参养血活血,独活、全蝎、天麻祛风湿通经络。全方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以活血祛风通络为辅。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原则。
  3用药特点
  唐宋元时期的用药突出了外来药、香药、虫类药、中药制剂及酒剂的使用。
  3.1外来药的应用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达,海陆交通及中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中外医药交流的频繁进行,大量国外药物传入我国,尤其唐代是外来药物输入的活跃年代,阿拉伯和南洋各国的药物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并很快被当时的医家在处方中所运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大量的外来药,如延胡索、白附子、槟榔、麝香、丁香、沉香、木香等。在骨痹的治疗用药中,这些药物也随处可见,如《博济方&卷一》治疗&遍身筋骨疼痛&的&骨碎补丸&中有来自高丽的白附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诸风门&治方》中治疗&腰臂痛&的&趁痛丸&中有来自真腊的麝香。外来药的大规模应用,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元时期的中外医药交流已达到空前的繁荣,而且充分说明了唐宋元医家对于外来的医药知识,一贯是乐于吸取和积极采用的,这也是唐宋元时期医药发达的原因之一[39]。
  3.2香药的运用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东南亚等国的大批香料药物传入我国。如龙脑、沉香、丁香、槟榔、檀香、茴香、豆蔻、乳香、木香等。元代的宫廷方书《御药院方》中吸取了大量的香药。全书载方1000余方,其中香药类方剂占40%左右,如乳香类8种、沉香类17种、龙脑类5种、没药类4种、木香类20种等,可见香药在该书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如&治远年日近,风寒湿气攻注脚膝,或肿或痛,筋挛不能屈伸,脚不能踏地,及一切疼痛往来不已。&许氏将香药作为主药,配合温中、强筋、通络等药,治疗风寒湿气等症。方以乳香没药丸,药用乳香、没药、骨碎补、威灵仙、白附子、牛膝、地龙等,方中乳香具有香窜,活血舒筋作用。没药散血祛瘀,消肿定痛,二药合用为臣。以威灵仙祛风,牛膝强筋通络,白附子温中,以及地龙虫类等药为佐,整个组方体现了既能活血散血,又能祛风通络的特色,至今仍被临床所应用[40]。
  3.3虫类药的应用
  唐宋元时期矿物药和动物药的使用较多。关于用药,从《神农本草经》起,在上、中、下三品365种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药约有85种;唐《新修本草》850种药物中,约有矿物药和动物药220种;宋初《开宝本草》980种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药约有249种。由此可见,矿物药和动物药的品种大大的发展了[41]。由于动物药尤其是虫蛇类药能够搜剔行络,广泛运用于痹证的治疗,也成为这一时期骨痹治疗的一个特色。如《杨氏家藏方》在治疗风湿病的用药方面,常加用走窜之虫类药以加强疗效。如卷四中载述:治湿留肢节,身体烦疼,手足肿痛或时麻木。方以天麻除湿汤,药用白术、天麻、人参、干姜、全蝎、附子。方中白术燥湿;天麻熄风;人参补气;附子补肾命火,逐风寒湿;干姜温中通脉;加全蝎走窜以祛风通络。类似这样的治疗方剂颇多,如治风寒湿痹,客搏经络,四肢拘挛,脚膝无力,筋骨疼痛。方以神力丸,药用牛膝、肉苁蓉、何首乌、地龙等。方中加地龙,具有平肝通络功效。又方治风湿攻注,腰脚肢体疼痛,以威灵仙丸。药用草乌头、何首乌、赤芍药、地龙、白僵蚕等。方中加虫类药白僵蚕、地龙以祛风解痉,佐以通络[42]。
  3.4中药制剂的运用
  唐宋元时期的方剂,以膏、丹、丸、散等剂型居多,汤剂则较少出现。尤其是宋代的官修方书,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代表。在本书的769方中,按方名剂型统计,共11种,依次以丸、散、汤为多,分别占37.32%、33%、16.64%;而实际制成的剂型只有7种,散、丸分别占49.41%、47.72%,余为膏、饼、锭、灸、香剂,仅占2.86%。在我们所搜集到的《局方》治疗骨痹的方剂中,全部为丸、散剂型。如骨碎补丸、七圣散、活血应痛丸、四斤丸、养肾散等,体现了中成药的特色[43]。
  3.5酒剂的使用
  唐宋元时期突出了酒的使用。由于酒能活血祛风,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痹病的治疗,成为中医的一大特色。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酒&、&松节酒&;《杨氏家藏方》中的&虎骨酒&、&附子酒&;《内经拾遗方论》中的&猪膏酒&等。
  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开辟新径的重要时期。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达,使得这一时期的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无论在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些都为后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后代医家的影响
  1对明清医家的影响
  唐宋元时期丰富的医学理论,为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肾主骨&理论的继续发展
  &肾主骨&最早见于《内经》,发展于唐宋元时期,如严用和的&补脾不如补肾&。明清时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表现为:明以后命门学说大盛,影响到骨伤科领域,突出表现在治伤家开始重视补肾与治伤的关系,正如薛己谓&筋骨作痛,肝肾之气伤也&。(《正体类要&主治大法》)薛氏用补肾法治伤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功。明清基础理论的发展,繁荣了这一时期伤骨科的学术争鸣,而&肾实则骨有生气&的学术观点并进一步被推崇,从而成为明清时期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如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张景岳在论治痹证时指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中对于颈项强痛病因病机的认识:&人多有挫闪,及久坐失枕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以上诸家的论述都强调了肝肾虚弱是骨痹(骨关节炎)发生的内在原因。
  1.2&瘀血学说&的发扬
  瘀血理论肇始于《内经》。唐宋元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如蔺道人的&淤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凡损伤之证,必有淤血留内&;李东垣的&恶血必归于肝&;杨士瀛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等的论断。清代医家王清任继承了唐宋元时期的理论并有所创新,认为&治病之要,在明白气血&,并创制了一系列补气活血逐瘀方剂,有相当实用价值。他在《医林改错&卷下》中明确提出了&痹有瘀血&学术论点,他提示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证时说:&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证何难?&&用身痛逐瘀汤。&王清任在痹证论治方面的贡献,在于开拓了医家的思路,为活血化瘀法在痹病临床上更广泛的应用树立了典范。
  1.3&久病入络&理论的发挥
  &久病入络&理论的首倡者是温病大家叶天士。早在《素问&调经论篇》就有&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的论述,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蕴含了这一思想,唐宋元时期虫类药的应用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发展。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篇中,提出了&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病则淤热入络&。体现在痹证的论治上,他指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倘失其治,多年气衰,延至废弃沉疴&(《痹》&张案&),久病络病,叶氏主张从络论治,&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诸痛》&庞案&)。络虚邪留,痰瘀互结,病势顽固,显然草木之剂难能为功,必用精灵走窜之&搜剔动药&方能透络达邪。如&鲍案&患周痹数十年,用蜣螂虫、全歇、地龙、山甲、蜂房、麝香大队虫类搜剔逐邪而效[44]。
  综上所述,明清医家在继承唐宋元理论的基础上,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认识更加深入。
  2对现代临床的影响
  唐宋元时期为我国方书发展的鼎盛阶段,尤其是宋代,方书的编撰为历代所不及:官刊方书资料丰富,成药居多,具有一定的法定权威,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代表;个人方书简要质朴,重视实践,为各医家经验之总结,如严用和的《济生方》、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等。无论官刊与私撰,其中所载方剂质量较高,为历代医家所常用,至今仍然发挥效用。如1985年的高等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中,收录宋代方剂73首,占全书总数的1/6[45];同年国家颁布的《中国药典》中,共载成方制剂207首,其中仅《局方》就收有22首,占总数的10.63%[46],可见唐宋元医方的重要地位。
  在骨痹(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唐宋元时期创制的许多医方,如《千金方》的独活寄生汤;《局方》的小活络丹、川芎茶调散;《内外伤辨惑论》的当归补血汤、羌活胜湿汤;《济生方》的导痰汤;《是斋百一选方》的蠲痹汤;《妇人良方》的三痹汤等,现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指导骨关节炎治疗的经典名方(如表9)。
  表9:唐宋元医方在现代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方名&出处&现代应用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颈椎、腰椎、膝关节骨关节炎等
  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颈椎病、腰椎病等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颈椎病等
  当归补血汤
  羌活胜湿汤
  导痰汤
  蠲痹汤
  三痹汤&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
  重订严氏济生方
  是斋百一选方
  妇人大全良方&颈椎病等
  颈椎病等
  颈椎病等
  颈椎病等
  膝关节骨关节炎等
  下面我们分别从方剂的出处、药物组成、原方主治、现代应用及实验室研究等方面,介绍以上8首名方:
  1独活寄生汤
  为孙思邈创制的治痹名方,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偏风门中,在卷第十九腰痛门中再次运用。药物组成: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原方主治:&腰背痛,&&或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
  独活寄生汤作为现代临床常见的方剂之一,被广泛运用于颈椎、腰椎、膝关节等各部位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并收到不错的效果。如朱健儿[47]用加味独活寄生汤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262例,总有效率达94.7%;赵明[48]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骨质增生18例,总有效率为88.8%;胡宏中[49]以加味独活寄生汤为主治疗颈椎病43例,疗效满意;单文龙等[50]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24例,总有效率为87.5%;朱自平等[51]通过实验的方法揭示了本方具有增加毛细血管管径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理作用。
  2小活络丹
  原名活络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治诸风中。药物组成: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原方主治:&丈夫元脏气虚,妇人脾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筋脉挛拳,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
  李绍良[52]用小活络丹治疗腰椎病、肩周炎、痛风等,疗效满意;贾育松[53]等用小活络丹离子导入并牵引治疗颈椎病150例,结果:治愈92例,占61%,显效40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达100%。
  3川芎茶调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治诸风中。药物组成:薄荷叶、川芎、荆芥、香附子、防风、白芷、羌活、甘草。原方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林武[54]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颈椎病124例,总有效率为92.7%。王哲身等[55]将川芎茶调散改制成丸剂治疗颈椎病60例,总有效率88.33%。李治淮等[56]对川芎茶调散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川芎茶调散浸液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并能对抗组胺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表现出一定的抗组胺作用。
  4当归补血汤
  首见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的暑伤胃气论。药物组成:黄芪、当归。原方主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张斌[57]用当归补血汤治疗颈痹、眩晕、腰部伤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张勇等[58]报道了当归补血汤的药理研究进展,总结出本方具有抗贫血、降压、耐缺氧、保护心肌、增强免疫、保肝等的作用。
  5羌活胜湿汤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的四时用药加减法篇中。药物组成: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原方主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者,&&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
  张冬贵等[59]依据本方辨证治疗风寒湿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导痰汤
  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中的痰饮论治。药物组成: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甘草、生姜。原方主治:&一切痰厥,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
  谢慧明等[60]用导痰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4例,结果治愈38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4.4%。
  7蠲痹汤
  出自《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三第四门中,药物组成:当归、羌活、姜黄、赤芍、黄芪、防风、甘草。主治寒湿痹。
  袁成义[61]用蠲痹汤治疗颈椎病48例,结果临床治愈36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97.7%。
  8三痹汤
  出自《妇人大全良方》卷三的妇人风痹手足不遂方论中。药物组成:川续断、杜仲、防风、桂心、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黄芪、川牛膝。原方主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
  彭美玉等[62]用加减三痹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20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97.6%;孟博达[63]用加味三痹汤治疗骨关节炎38例,结果证实,本方与布洛芬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相同,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比布洛芬显著减少。
  由此可见,医学的发展如同其他科学发展一样,都有历史的继承性。现代中医是在继承了唐宋元以及历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宋元医方在现代治疗应用中依然发挥魅力。我们应该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利用现代化的实验技术更好的挖掘古方的治疗价值。下一步我们将对在唐宋元文献中整理出来的基本处方进行实验研究,为骨关节炎的治疗再添新路。
  本课题在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医文献的基础上,以唐宋元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的著作、方药、医案为主要辨析依据,通过对其文献的搜集、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系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归纳法,对261首骨痹(骨关节炎)方药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药性以辛、苦、甘,温、平为主;药物归经定位在肝、脾、肾,并且兼顾到胃;药物类别以温里药、活血祛瘀药、解表药为主,体现了唐宋元医家对骨痹(骨关节炎)的论治是从虚、邪、瘀的角度认识的;所选药物的功效集中在祛风湿止痹痛、助阳、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等;在整个骨痹(骨关节炎)用药的频次中,以附子、肉桂、牛膝、防风、当归等最高。总结出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骨关节炎)的用药特点:突出外来药、香药、虫类药、制剂及酒剂的应用。运用R型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出了骨痹(骨关节炎)及腰痹、膝痹等各部位痹痛的基本处方用药。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治疗骨关节炎应用频次较高的药及疗效好、重复率高的方剂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从而开发出疗效理想、具有可重复率、中西医工作者乐于应用、患者喜于接受的新方剂、新剂型、新成药,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施桂英.骨关节炎及其药物治疗的最佳选择.中华风湿病学杂志(J),):129-132.
  [2]LawrenceRC,HelmickCG,ArnettFC,eta1.EstimatesoftheprevalenceofarthritisandselectedmusculoskeletaldisordersintheUnitedStates.ArthritisRheum(J),.
  [3]曾庆馀.骨关节炎(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风湿病学杂志(J),):702-704.
  [5]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SubcommitteeonOsteoarthritis.Recommendationsforthemedicalmanagementofosteoarthritisofthehipandknee.ArthritisRheum,):.
  [6]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李聪甫.中藏经校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0.
  [9]张珍玉.灵枢经语释(M).第1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0]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语译(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李聪甫.中藏经校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5.
  [12]喻昌.医门法律(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8.
  [13]李经纬.中国传统医学防治腰背痛的历史.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J),):47-50.
  [14]凌一揆.中药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5]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6]苗明三.法定中药药理与临床(M).第1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17]齐秀娟,沈霖.《千金方》骨伤成就举要.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J),):52-53.
  [18]蔺道人.理伤续断方(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辛智科.中国古代药酒发展史略.陕西中医(J),):44-45.
  [20]王焘.外台秘要方(M).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1]李景荣.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2]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23]蔺道人.理伤续断方(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8.
  [24]赵佶.圣济总录精华本(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1.
  [25]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26]张问渠,赵孟华.气血学说的发展概况.云南中医杂志(J),):11-14.
  [27]庄奕周.陈无择对病因学的贡献.福建中医药(J),):25-27.
  [28]姚乃礼.三朝名医方论(M).第1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9]张从正.儒门事亲校注(M).第1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
  [30]张从正.儒门事亲校注(M).第1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1]张从正.儒门事亲校注(M).第1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3.
  [32]李杲.脾胃论(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
  [33]李杲.脾胃论(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34]李杲.脾胃论(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35]蒋连泓.痹病临床经纬(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36]朱震亨.丹溪心法(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2.
  [37]朱震亨.格致余论(M).第1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
  [38]朱震亨.丹溪心法(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2.
  [39]黄斌,先静.《外台秘要》外来药物的考察.中医药学报(J),-52.
  [40]王亚芬.元《御药院方》中有关香药的临床应用.中国中药杂志(J),):187-189.
  [41]王衮.博济方(M).初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
  [42]王亚芬.《杨氏家藏方》几种病症中虫类药的应用.中医杂志(J),):243-244.
  [43]章健,李洪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特点分析.国中医药学报(J),):212-215.
  [44]肖林榕,郑红.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临床理论的发展.中医文献杂志(J),):10-12.
  [45]王振国,谢锁法.略论宋代名家集方成就.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53-55.
  [46]章健,边玉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学术特点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6-7.
  [47]朱健儿.加味独活寄生汤治疗膝关节股关节炎262例.吉林中医药(J),):15-16.
  [48]赵明.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骨质增生18例.右江医学(J),):127.
  [49]胡宏中.以加味独活寄生汤为主治疗颈椎病43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J),):37.
  [50]单文龙,陈茹琴.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24例.江苏中医(J),):11.
  [51]朱自平.独活寄生汤对微循环的影响.中成药(J),):25.
  [52]李绍良.小活络丹临床应用举隅.新中医(J),):54.
  [53]贾育松,魏东,孙勇军,邹春华.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并牵引治疗颈椎病150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J),):42-43.
  [54]林武.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颈椎病124例.浙江中医杂志(J),):296.
  [55]王哲身,史美森.川芎茶调散精丸治疗颈椎病60例分析.中成药(J),):23.
  [56]李治淮,杜冠华,孙丰润.川芎茶调散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滨州医学院学报(J),):18-19.
  [57]张斌.当归补血汤的临床新用.陕西中医(J),):241.
  [58]张勇,赵英.当归补血汤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进展.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J),):542.
  [59]张冬贵,白明风.颈椎病的辩证施治.中医药研究(J),.
  [60]谢慧明,刘丰兰.导痰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4例.江西中医药(J),):25.
  [61]袁成义.蠲痹汤治疗颈椎病48例.四川中医(J),):39.
  [62]彭美玉.加减三痹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福建中医药(J),):46.
  [63]孟博达.加味三痹汤治疗骨关节炎38例.陕西中医(J),):.
温馨提示:
湘雅医学网,快速推荐医学核心期刊发表,欢迎咨询,(点下面与客服即时沟通)
如果您想通过湘雅医学网发表医学论文,请预约,预约后方便更有保障(点下面网上预约洽谈)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下一篇:
针对职称需要,安排相应期刊审核!
缩短周期,
提高录用率,快捷服务!
免审稿费,编辑修改费!
诚信合作,全程服务安全!
提供期刊发表的全程指导工作!
全职客服,服务到位,方便有保障!
网上即问即答--
地址:湖南长沙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电话:
0-交通线路:
立珊专线/305/202/132到岳麓山南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头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