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在线咨询问题

接近98%的国人有潜在心理问题 8成网友未正确面对
接近98%的国人有潜在心理问题 8成网友未正确面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前,凤凰健康发起了一个题目为“你‘压’还好吗?“的调查,在接近7000人的调查投票中,接近98%的人,都存在因为压力大导致的各种不同症状,如失眠、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想逃避,甚至有将近10%的网友有胸闷等其他身体不适状况出现。其中, 7成左右的网友是20-40岁的男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状况呢?有接近7成网友选择是由于工作、生活、感情这三大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如此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接近98%的国人有潜在心理问题8成网友未正确面对(东方IC供图) 接近98%的国人有潜在心理问题多为20-40岁男性 日前,凤凰健康发起了一个题目为&你&压&还好吗?&的调查,在7000多人参与的调查投票中,接近98%的人,都存在因为压力大导致的各种不同症状,如失眠、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想逃避,甚至有将近10%的网友有胸闷等其他身体不适状况出现。其中, 7成左右的网友是20-40岁的男性。 压力大是各种心理疾病主要诱发因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状况呢?有接近7成网友选择是由于工作、生活、感情这三大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如此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的疾病。而调查中的网友们这些表现背后其实隐藏着&心病&,诸如选择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心理疾病中抑郁症是&大部队&,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失眠等心理疾病患者超过5000万人。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保守估计,全世界共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 全球有7%-10%的老人也患有抑郁症,患躯体疾病的老人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0%。许多老人沉默少语,不愿诉说内心的痛苦,有意避免与人交流,症状类似认知障碍症,而抑郁症状往往被掩盖,容易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 除了老人和女性群体,孩子也是易患&心病&群体。甚至从&宝宝一小步,人生一大步&的跨入幼儿园起,就有每天都吵着不要去,甚至不愿意跟人说话,原本活泼却变沉默了的孩子。据悉,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是我国儿童心理门诊常见心理障碍之一,除了精神紧张,同时还伴有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 短时间的失眠、焦虑、抑郁等只是心理疾病中的轻者,只影响到患病者个人的健康,重者则是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不仅影响本身的生活,更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危及其他人的人身安全。跳楼、明星自杀、大学生投毒、因嫉妒杀死同学、真实版&灰太狼烤喜羊羊&、中学生长期上网成瘾离家出走&&在这些令人震惊的真实案件背后,可以看出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已经不容小觑。 8成网友不知道正确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 令人遗憾的是,不仅产后抑郁、老年抑郁、儿童焦虑等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大量睡不着、吃不下、易焦躁的白领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在调查中,超过8成网友没有正确地应对自己出现的各种症状,更是有4成的网友选择&不太在意,觉得忍忍就好了&可见:全社会都欠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 事实上,心理健康远比物质、学业等更重要,正确的心理疏导需全社会重视,很多器质性疾病,也是有心理疾病因素的。只有当心病被当做&病&,寻医才能成为共识,最终能找到靠谱的、可以提供心理服务的人或机构来治愈&脆弱的心&。 而另一方面,制约很多网友没有及时就诊的原因是心理咨询机构的鱼龙混杂,如何快速有效的找到释放压力,缓解各类心理问题的正规渠道,如何便捷的联系权威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及时的线下治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做出了新的尝试,有相关需求的用户只需在手机百度搜索&@中科院心理所&就能一步直达心理直达号,进行在线的测评和一键式的预约,由此搭建了线上测评与线下服务的新通路。
[责任编辑:王晓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健康官方微信
播放数:328995
播放数:235834
播放数:239446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如何判断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判断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师​考​试​最​基​础​知​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心理学家大多都有(过)心理问题吗?
&b&写在前面,我不是牛顿(just for fun)。不要用“居然提'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种白痴问题,这是常识好吗”这种态度来对我好吗。让我感觉我真的是个白痴似地。&/b&坦白说,我就是感冒了,我不舒服,我自然就会去找方法治病(本能),然后等我病好了,我看到别人也得了同样的病了,自然也会想去帮助他下(本能)。&br&有些人说可以仅仅因为兴趣而去学习这个东西,但我认为,兴趣其实也是一种对于缺陷所作出的弥补。兴趣也是一种心理问题。&b& 对于举例分类的情况,我希望大家不要把“
蛋炒白菜,白菜闷蛋,白菜蛋汤 ”作为三个菜上桌。搞清楚自己说的是什么再说比较好。&/b&&br&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大概是05年左右,中国境内,有一个孩子,他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吃墙灰,父母一直找医生求治,但收效甚微或者干脆没医生解释得了。后来一位学者研究证实,墙灰中富含一种这个孩子身体内所非常缺少的元素,于是他的兴趣就有了吃灰这一项,后来经过配药,病情得到控制。比如,我同学就有喜欢闻汽油的,经常蹲到好车后面闻。 (&b&某神经生物学硕士的解释是,汽油含芳香烃,所以有其特殊的“味道”,至于这个“味道”是香还是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b&。)
&br&&b&至于判定一个人的健康与否。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数细菌,和病菌,或者病毒基因,但是你不能因为他携带这种病菌或者基因而说这个人是有病的。倘若这样说,那么每个人也都是有病的。我特别把心理学家拿出来说,就是想表示他的根源。他的程度。这种持续不断追求的动力所在,&/b&(与童年创伤)&b&,是否有必然联系。(所以不要说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是废话!!!)&/b&&br&&br&希望得到数据支持,以及合理的理论性阐述。(对于回答中,我查过百科,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谁定义了心理障碍就是精神病?神经病就是精神病?就我知道的海明威(当然不是心理学家)也有焦虑症。 &b&就以焦虑症来说,焦虑症没有临床意义?焦虑症能影响研究问题?&/b&&br&至于我问的兴趣是什么,我指的是根源问题,兴趣的产生及动力来源问题,更是一种反问。不过我也的确去百科了下,&b&百科上说兴趣来源于需要,且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那必然是一种需要&/b&,即我提到的“自己病了就去看病”的本能需要,那么逆推,是否可以得到,心理学家是因为曾经有过这种需要而产生了这种需要所带来的兴趣?那么是否可以说心理学家就都是有(过)病?&b&而童年创伤,你说可以导致很多情况,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是你没有排除其他变量? &/b&&br&ps:我并没有坚持“心理学家就是有心理问题”,我同样保持疑问,不然也不会拿出来问了。&br&我发现大多数人并没有看懂我我提问的真正意图。我真正想问的是什么。那么我换个方式问下或许更好,这样更直接。&b&为什么心理学家会喜欢心理学,而不是其他学科?是不是因为他们对于想弥补自身心理缺陷比一般人更迫切需要?(不要说看到变形金刚就去研究机械类了,相信中国大多数人都看过变形金刚,相信这大多数人中的大多数人也并没有去研究机械类)&/b&
写在前面,我不是牛顿(just for fun)。不要用“居然提'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种白痴问题,这是常识好吗”这种态度来对我好吗。让我感觉我真的是个白痴似地。坦白说,我就是感冒了,我不舒服,我自然就会去找方法治病(本能),然后等我病好了,我看到别人也得了同样的病了,自然也会想去帮助他下(本能)。有些人说可以仅仅因为兴趣而去学习这个东西,但我认为,兴趣其实也是一种对于缺陷所作出的弥补。兴趣也是一种心理问题。 对于举例分类的情况,我希望大家不要把“
蛋炒白菜,白菜闷蛋,白菜蛋汤 ”作为三个菜上桌。搞清楚自己说的是什么再说比较好。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大概是05年左右,中国境内,有一个孩子,他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吃墙灰,父母一直找医生求治,但收效甚微或者干脆没医生解释得了。后来一位学者研究证实,墙灰中富含一种这个孩子身体内所非常缺少的元素,于是他的兴趣就有了吃灰这一项,后来经过配药,病情得到控制。比如,我同学就有喜欢闻汽油的,经常蹲到好车后面闻。 (某神经生物学硕士的解释是,汽油含芳香烃,所以有其特殊的“味道”,至于这个“味道”是香还是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至于判定一个人的健康与否。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数细菌,和病菌,或者病毒基因,但是你不能因为他携带这种病菌或者基因而说这个人是有病的。倘若这样说,那么每个人也都是有病的。我特别把心理学家拿出来说,就是想表示他的根源。他的程度。这种持续不断追求的动力所在,(与童年创伤),是否有必然联系。(所以不要说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是废话!!!)希望得到数据支持,以及合理的理论性阐述。(对于回答中,我查过百科,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
按投票排序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大众眼里:心理学=异常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  心理学(见维基百科:)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以上这么多个领域,和“心理问题”直接有关的、我又认识的只有异常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这2个领域;其他可以说和“心理问题”没有直接相关,一些更细分的领域甚至完全无关  以认知心理学(见维基百科:)为例,它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心智处理(包括思维、
决定、推理和一些动机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学。这门科学包括了广泛的研究领域,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这个领域的特点是将人类比成电脑来进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知识表征”可以说和心理问题没有半毛钱关系。你觉得这方面的心理学家有心理问题吗?  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只是心理学里很小的一个部份,不要把它当成是心理学的全部update题主在评论中补充:1. 我想问的是源动力2. 是不是专门研究和“心理问题”有关的心理学家就是有心理问题?3. 我的回答规避了思考的深入,只是切入,没有力度,不足以解释ta的疑惑我的回应1. 如果一个人对于“人的记忆是怎么储存在大脑中的”感兴趣,于是ta进入了认知心理学的领域来研究;在我看来ta的源动力就是对记忆大脑机制的“兴趣”,我不觉得这种源动力和心理问题有任何关系。如果如题主所言,你觉得所有兴趣都是一种心理问题,那我只能说在我看来兴趣不是一种心理问题2. 我和题主的分歧可能还在于对“心理问题”的定义。  如果将“心理问题”定义成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一些心理上的缺陷,那么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而不是心理学研究者独有的。  如果将“心理问题”定义成心理障碍(见),就是指“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心理、生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所有心理学研究者都是没有“心理问题”的3.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必然会对一个人日后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广泛存在于职业的选择、生活方式的选择、伴侣的选择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可以因为ta的童年经历而选择在大学读心理学,也可以因为ta的童年经历而选择在大学读会计第二次update  我有点不想再update了..........邀请了知乎里更有名的临床心理学博士来回答,看她会不会来看吧..题主追问1,、兴趣是什么?2、你可以肯定所有心理学研究者都是没有心理障碍的?3、心理学家与心理研究者,这个差距,有人说,得过病的比没得过病的研究同一个病
会更有深切体会和进展,是否这样会导致他们的差距。4、童年创伤等于童年经历?大部分人选择的专业,职业,未必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说希望从事研究的,你是否弄错目标范围了?
1. 兴趣:见2. 在我的定义内,有心理障碍的人基本上都是无法正常生活的,不用说再去做研究了。我知道的唯一一个和精神分裂症共存了许久并且取得辉煌成就的,是提出“纳什均衡”的纳什(见维基百科:),他是一个数学家3. 同24. 童年创伤可以导致很多东西,也可以导致不了很多东西;一个人的发展有太多其他的影响因素。童年创伤可以让一个人从这段创伤中蜕变获得更好的成长,可以让一个人变成罪犯,可以……有很多种可能  如果题主你坚持认为“心理学家有心理问题”,我也坚持认为“心理学家都没有心理障碍”,我也不再想去说服你了。到此为止吧
我只想说久病成医不代表一定会从事这个行业比如我是过敏体质+哮喘患者但我是不会变成呼吸科专家的都是治愈疾病 题主你可以平移一下问题到生理疾病消化科的大夫是不是都拉(过)肚子么?你可能说拉肚子太常见了 我们换个说法肿瘤科大夫是不是都有(过)癌症?还是感觉有点不太对性病专家是不是都有(过)性病呢?我突然感觉有种人身攻击的感觉了现在我们看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大多都有(过)心理问题吗?你有什么想法?我的想法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疾病一个人要为了征服这种疾病去读到硕士博士甚至更高的学历他已经是足以帮助他人克服(缓解)某些病症的专家了无论他是否有(过)这种疾病我觉得也没必要深究动机这件事情因为动机是说不清的动机是很私人化的事情不同动机也可能引起同样的行为/达到同样的效果我认为动机不重要最重要的是 心理学家们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别人康复
这种事情你都没兴趣update了,还邀请我来回答,不厚道啊。看题主怎么定义心理问题吧,精神上的痛苦谁都会有,心理问题人人都有点。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临床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就我个人观察,西方的年轻一代的心理学家大都出生良好,心理学不过是一门大学本科生特别喜欢学的课而已。再上一、二代人,心理学还不怎么流行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由于个人的经历而选择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这类工作。不过我其实不是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一来确实没什么好回答的,二来的回答也蛮详细了。我是来吐槽问题补充里的内容的。吸汽油不是因为身体里缺乏汽油这种化学物质好吧,吸汽油是因为吸完了会high!题主你不能用自己讨厌,但有人喜欢汽油味这个事实,来证明那人需要汽油啊。我还讨厌烟味酒味呢,恩,极度的。我不知道抽烟喝酒上瘾的人要是知道楼主的逻辑,他们会是什么个想法。会不会泪流满面,这种理由都帮你们想出来了。其实不仅仅是汽油,油漆、某些胶水,都会让人high,因为这些就是便宜的“毒品”。在很多不发达地区,白粉什么的只是个传说,穷人们就吸这个。google一下 汽油+毒品 就有很多结果。有些人群,比方说青少年,由于搞不到毒品, 也会用这些东西代替。我记得小时候,大概九十年代中前期吧,报纸上就登过小孩吸打火机里气体上瘾的事情,当时我就纳闷居然还有人吸这个。当然现在知道了,其实这就毒品,不过很可能比常见的毒品对大脑的伤害更加的大,对未成年人的大脑损害就更加的大了。怎样让青少年人远离这些日常的“毒品”一直是个挺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也是我来问答这个问题的原因。当然按照题主缺什么补什么的朴素逻辑,那些上了瘾的人可能就是脑子缺油吧, 反正逻辑上我也没办法能证明他们不缺。不过我知道题主不缺油,还是很欣慰的。
哈哈,这个逻辑很有意思。虽然开始学心理学这个专业以来,被人以各种直接或间接地方式问了无数次“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以及“我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问题,该怎么办”。但如此开诚布公地想知道心理学家是不是有心理问题,还是第一次遇到坦率的(或者大多数人不好意思当面问)发问者。我们不妨假设,心理学家(或者说研究心理学的人应该更加贴切)=心理有问题,其逻辑就是对A感兴趣,因为被A伤害过。那么医生=患者,这看起来还似乎有些合理,毕竟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得病。那接下来如何解释其他学科呢,数学家=从小算不清数,建筑师=不会搭积木,天文学家=被陨石砸过?那研究火灾、地震的该是惨不忍睹了……由于自身并非从事异常或临床心理学研究,当然未曾得知得过心理障碍的人在心理学家中的比例。就自己而言,之所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于希望对人类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比如我们是如何“看到”一个目标,并把它从背景和干扰中分离出来,那么干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好吧,这讲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这种好奇心,和看到星星时想研究一下它的诞生史和它的运行轨道,本质上并无任何差异。研究某个事物或现象,本质上都是出于人类的好奇心。希望能些许解答你的疑惑。
成为谁都是在心理(意志,意识)需求的驱动下实现的。所以,成为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这种心理需求包括楼主所说的本身有心理问题,但单单有心理问题并不足以成为心理学家,所谓家是有一方见识之人。心理学家也不例外。我知道的两位心理学家,阿伦森以及《我们为何如此不安》的作者加藤谛三,看他们的书知道,他们成为心理学家是因为曾发愿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折磨。所以,心理问题不是因,面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所发的要帮助他人不受苦之大愿才是他们成为心理学家的因。每行都有匠有家,道理也如此。另外,真正的心理学家并不多见。“家”这个称呼有点滥了。比如专家。这个中国人都懂。看影视剧也知道,不少犯罪分子就是所谓的心理学家。所以,还得好好定义什么是心理学家。
先记一下已知的心理学大神费希纳,实验心理学之父——神经症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比较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先导——神经症威廉·詹姆斯,机能主义的先驱——焦虑和抑郁华生,行为主义之父——严重的焦虑症以我目前所知来看,心理学界的大牛,不光得心理疾病的多,还有不少当过医学生,而且身体状况超级差。。
我觉得楼主提出这个超长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作者童年有被伤害的阴影并且对心理学有着强烈的反抗心理。多思考,少摆姿势。
其实和其他人也差不多。只不过有些人本身就有点怪怪的习惯,出名之后被放大了。
真可笑,他没病或者曾经没病过怎么能稍微设身处地的帮你看病。能不能看好病是本事,而人文部分的怜悯透露着一个曾经的痛楚。
楼主要求数据支持,这个我还真没有。我很同意@王怡蕊博士的看法,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心理问题的定义。自愿来学习心理学的人(排除那些被父母逼的)通常是对人感兴趣,这种兴趣可能源自如楼主所说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身边的人(比如因父母的问题研究婚姻关系),也可能是来源于自己听说的故事(比如受爱因斯坦的启发去研究人的创造力)。所以,可能不一定是自身的问题,但研究的问题或感兴趣的方向总归是与自己的经历有些关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学心理学和学其他学科都是类似的,就像你看了变形金刚然后去学机械类一样。如果非要找一些不同,我觉得心理学的一个特点是,由于心理学和自己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比如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心理学领域等等),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常常反映了其经历对其人性观的塑造。就像弗洛伊德用性驱力来解释很多问题,或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心理咨询医院推荐
联系电话:010-96766
12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010-
6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010-
10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010-
5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020-
8条患者评价
您可以在全国最大的医患咨询平台咨询健康问题,还可以分享您身边的健康知识和就医经验。
心理咨询药品
本品用于。1. 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
参考价格:¥121
主要治疗躁狂症,对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参考价格:¥7近半数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国青年报
03版:教育科学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 &&& 往期回顾 & && &&&
哈尔滨一项调查显示:
近半数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胡洋 本报记者 吕博雄
中国青年报
&&&&近日,一份名为《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报告出炉。研究者为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常务委员、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张聪沛等11人组成的课题组,该课题用时3年。该项研究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该课题组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哈尔滨市9所中学的年龄在12~18岁的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无记名方式调查,共计2151人。在全体受试中学生中,阳性心理症状总检出率为49.43%;初中生检出率为49.37%,高中生检出率为51.78%;初中生轻度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34.77%,中度以上的检出率为14.60%;高中生轻度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37.67%,中度以上检出率为14.15%。&&&&张聪沛回忆2005年进行的一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当时检出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不足40%。8年间,上涨了近一成。”&&&&最近几年,每天到张聪沛的心理门诊看病的人当中,三分之一都是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学生。这其中,一半被诊断为患有心理疾病。&&&&张聪沛的办公室里有两张单人沙发,其中一张沙发的右扶手上,有几个鸡蛋大小的破洞。张聪沛说:“这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由于焦虑、紧张而抠破的。”&&&&调查指出,中学生阳性心理症状发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强迫36.4%,人际敏感占24.6%,偏执21.5%,抑郁19.5%,焦虑15.8%,躯体化(情绪化引发的身体不适)12.8%,恐怖12.60%,精神病性11.2%。&&&&在诸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强迫高居榜首。张聪沛分析:“强迫的根源是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追求完美。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总会抢先安排好本应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安排无疑是完美的。如此,家长不在身边时,孩子就会显现出缺少主见、优柔寡断。”&&&&青少年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张聪沛最近接手了对一名高一学生的心理治疗。由于老师在课堂上当众读了这名学生的作文,使得他被同学嘲笑。当天回到家,他就显得很郁闷,之后开始又哭又闹。张聪沛诊断他得了癔症,经过治疗,病情逐渐减轻。最后,他终于决定回校上课,可只上了一节就回家了,因为他感觉班里所有学生都在看自己。现在,这名学生已经一个月没有上课了。&&&&张聪沛认为,这些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训练缓解的,最好的训练方法之一,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户外集体活动。&&&&该课题组曾组织一次集体登山活动,登山队员是高一和高二的学生,队员被分为3个组,每组5人,每人发10元活动费用。登山前,队员要花掉10元购买登山必备物品。进山之后,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之差显露无遗。其中一组登山队员把钱全部用在买牛肉粒、爆米花等零食上,甚至都不知道买水。结果,登山不到一半,这组队员就口渴难耐,都放弃了。&&&&张聪沛认为,父母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瓶颈。父母经常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甚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实,父母是青少年最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青少年内心最渴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对象。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感觉到自己被父母所了解和理解,这会使青少年感到松弛和自信。反之,青少年易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其心理及人格问题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问题测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