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疫苗鳞状浸润癌2a2期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华克勤大夫本人发表
宫颈癌可以艾灸吗
状态:就诊前
需要到本院门诊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决定下一步治疗。尽量争取手术治疗,如果已经晚期,可以放疗及化疗。
状态:就诊前
谢谢医生!我还想问下就是,我母亲是13号去的您医院,是您以前治好的病人张菊香介绍我们去的,说您医术高明医德好,那天是您这组的医生接待的我母亲,医生说我母亲做了一次小化疗,要十多天以后再观察,年后再去。本来想等您本人的,但当时您在手术,我们又是老区来的所以就回家了。那这段时间我母亲还要服用药物吗?她现在在服用安康欣胶囊,还要继续服用吗?
不需再用药了,节后可以于上午8点直接来28病房找我们。请放心!
状态:就诊前
真情寄语:
送一朵美丽的鲜花给您,感谢您的无私帮助。
状态:就诊前
好的,谢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回答我们的问题,辛苦了,谢谢医生!
不客气,应该的。
状态:就诊前
医生,我妈妈今天情绪不好,受气了,然后腹部就开始痛,晚上胀痛的睡不着,怎么办,要紧吗?会不会扩散?
未作检查,很难判断。
状态:就诊前
华大夫,我母亲又开始不规则出血了,明天上午就到您医院,您会在么?我母亲可以明天先入院么?她现在睡眠十分不好,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坐汽车就头痛的不行,这是做了小化疗的副作用吗?
下周一(2.7)上午8:00到杨浦院区28病房找丁景新医生,她会安排您母亲的治疗,请放心!
当时您母亲的病理报告情况怎样?
状态:就诊后
今天去看了林原大夫的门诊,医生说要做5到6周的放疗,您的意见呢?
以下是病理报告:
标本名称:广泛全子宫+双侧附件、盆腔淋巴结七组。
一。广泛全子宫:1.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放疗后),浸润宫颈深纤维肌层,下原位达阴道宫冗。双侧宫旁组织及阴道壁切沿均未见癌累积。
2: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
3:子宫内膜呈增生性改变。二:双侧输卵管未见明显病变。四:(盆腔七组)淋巴结共26枚,均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AE1/AE3(+),ck-h(+),vimentin(-),p16(+),cd31(-),d240(-),p53(-),ki-67(60%+)
应该放疗。请按照林医师医嘱进行。
状态:就诊后
谢谢医生在百忙中的回答!那放疗后需要其他治疗吗?放疗期间应该注意什么,以后的复发机率大吗?
暂时不需要,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状态:就诊后
华医生,我母亲两侧放引流管的位置还是会痛,可以敷大黄芒硝吗?
状态:就诊后
谢谢华医生!谢谢您百忙中的回答!我母亲下礼拜一就开始放疗了。
不客气,应该的。
疾病名称:宫颈癌&&
希望得到的帮助:我这种情况的病,复发的可能性大吗?现在每天都很担心复发。
病情描述:本人48岁,1年前因阴道分泌物查出宫颈癌,当时在沈阳陆军医院做活检疑似癌变,大夫并未明确确诊病情,于是改去老家吉大二院,大夫定宫颈癌2a2期,定方案为:先化疗后手术。一次大化后,出院改去...
疾病名称:宫颈癌&&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给我一些治疗建议,谢谢。
病情描述:宫颈癌2a2期能手术吗?瘤子3.2×5.2没扩散就阴道上壁2分之1分界不清
疾病名称:宫颈癌鳞状浸润癌2a2期&&
希望得到的帮助:以专家的经验治疗宫颈癌2a2期,是先化疗还是先手术,2a2期手术治疗效果好吗?很想到西...
病情描述:检查及化验:
治疗情况(当前用药或近期手术):
医生现在的治疗方案是先化疗再手术,现在化疗了一次用的药是紫杉醇和奈达铂。
疾病名称:宫颈癌2a2期&&
希望得到的帮助:现在该看妇科还是肿瘤科呢
病情描述:我妈妈54岁,7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确诊为宫颈癌2a2期,做了三次化疗还是不能做手术
疾病名称:宫颈癌&&
希望得到的帮助:能否手术?手术和照光的效果?生存期多久?
病情描述:下身偶有出血,当地医院定的是2A2期宫颈癌,无法手术建议转院照光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华克勤大夫的信息
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生殖道畸形、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妊娠合并卵...
华克勤,女,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党委书记,现任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擅...
妇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红房子医院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北京协和医院
郑大一附院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
宫颈癌知识介绍
妇科、肿瘤专科好评科室
妇科、肿瘤专科分类问答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有关宫颈癌的流行因素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婚产因素、宫颈糜烂、包皮垢等。近年来则集中于性行为、性传播疾病以及病毒病因的研究。其病因包括:
初次性交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及男性伴侣的性行为,都被认为和宫颈癌的发生相关。认为这与青春期宫颈处于扁平上皮化生时期,对致癌物较为敏感有关。
5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在修女中宫颈癌极罕见。继之许多研究指出婚产情况及性混乱,如初次性交过早、多个性伴侣和宫颈癌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有报道宫颈癌的死亡率和淋病的发病率之间有关,因而认为宫颈癌大多是由性传播疾病感染所引起的。在这些性因素中和宫颈癌关系最恒定的是性伴侣数(表1),表中列举的是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指出宫颈癌妇女较对照组妇女有更多的性伴侣,且患病的危险性直接与性伴侣数成正比。有≥10个性伴侣者较≤1个性伴侣者的相对危险性高3倍以上。事实说明多个性伴侣与CIN及宫颈癌均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前者的相关性更明显。Slattery曾在一项研究中推算,性伴侣数≥10个者在宫颈癌新病例中占36%。当性伴侣数≥6个且初次性交年龄在15岁以前时,则患宫颈癌的危险性上升5~10倍以上。
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初次性交年龄为16岁者,其相对危险性为20岁以上的两倍(表2)。有学者指出初婚年龄在18岁以下者,比25岁以上者的患病率高13.3倍。Biswas(1997)报道初次性交年龄在12岁以下和≥18岁者相比,OR值为3.5,且与宫颈癌的关系不依赖其他因素而独立存在。
性关系的特征可能也影响宫颈癌的危险性。一些学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性伴侣数也进行了分析。Brinton(1987)及Herrero(1990)未发现20岁前的性伴侣数比终生性伴侣具有更多的意义,但Peter(1986)发现终生性伴侣的作用可全部归于20岁前多个性伴侣的作用,他还发现月经初潮及初次性交间隔时间短可提高危险性,较初次性交过早的单独作用还强,但后人未能证实。稳定的性伴侣(时间≥3个月),较不稳定的性伴侣对宫颈癌危险的相关性更大(Brinton,1987;Herrero,1990)。这个现象提示,可能需要更长期地、重复地接触携带性传播疾病的性伴侣,其危险性才增加。Herrero(1990)发现进行肛门性交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亦增加,此种相关性是真实的还是仅仅反映了双方性行为的其他方面,还是与性卫生有关还不清楚。
人乳头瘤病毒感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在目前发现的80余种HPV型别中约有30余型与性生殖道病变有关。
根据HPV致病力的大小及不同CIN和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的分布情况,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低危型多导致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及扁平疣类病变,主要有HPV 6,11,30,39,42,43及44。高危型主要导致CINⅡ~Ⅲ及宫颈癌的发生,主要有HPV 16,18,31,33,35,45,、52,56等。表3中所示与正常宫颈及CIN相比,宫颈浸润癌中HPV 16及18型的阳性率最高,CIN次之。而HPV 6/11型则多见于CIN中。HPV 16、18型在CINⅡ、Ⅲ级中较常见,而HPV 6,11型则在CIN Ⅰ级中多见。HPV各亚型在宫颈浸润癌中的分布如表4,以16型最多见,其次为18型,45,31,33型占2%~5%。另有研究指出,宫颈腺癌中以HPV 18型最常见,而与鳞癌关系最大的是HPV 16型。
生殖道HPV感染主要通过性传播,在性行为活跃的年轻女性中最常见,感染高峰年龄范围为18~30岁。作为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HPV感染多为短暂性。大多数研究报道宫颈HPV感染的自然清除时间在7~12个月左右,只有少部分为持续感染。许多研究显示,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是发生宫颈病变的必要条件。有报道称,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者患CIN Ⅲ的风险增加100~300倍,而高危型HPV阴性者在随后的2年内发生HGSIL(包括CINⅡ和CINⅢ)的可能性很小,随诊中细胞学结果也由轻度或交界性异常转归为正常。
Dalstein等(2003)报道了一项对781名宫颈细胞学为正常/ASCUS/LSIL的妇女的前瞻性研究。作者对这781名妇女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进行了高危型HPV (HR-IPV)检测,然后每6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22个月。结果显示高危型HPV阳性患者平均感染时间为7.5个月(3~42个月),大于50%的感染者在7.5个月内清除。与高危型HPV阴性者相比,HPV短暂感染和持续感染者发生宫颈细胞学ASCUS和SlL的可能性大,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38和9.13,所有进展到CIN2/3以上的患者都是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者。同时作者发现,与高危型HPV阴性者相比,高危型HPV低度到中度病毒负荷者和高度病毒负荷者更易发生宫颈细胞学异常,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65和8.66。
Schlecht等(2001)年报道了一项前瞻性HPV持续性感染的研究结果。该研究自年对1611名妇女进行了HPV和宫颈细胞学检查,第1年每4个月1次,随后每年2次,将初始连续两次HPV-DNA阳性定义为持续感染。结果显示与HPV阴性的患者相比,HPV16或18型持续感染患者发生SIL的相对危险度为8.68(95% CI,5.9~17.6);和高危型HPV阴性者相比,任何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发生SIL的相对危险度为10.17,而发生HSIL的相对危险度为11.6。
近30年生殖道HPV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年间美国Rockester地区HPV感染的发病率上升了8倍,1978年为106/10万(Chuang,1984)。年间在美国因湿疣而就诊者上升了4.5倍。
我国6省市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发现,用核酸杂交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HPV 16型DNA的阳性率为36%~64%。高发区山西省为64%,低发区四川省为36%。两地间HPV 16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章文华,1987)。司静懿等(1992)对宫颈癌高发区新疆、华北,中发区湖北、黑龙江,低发区贵州的调查结果显示,宫颈癌中HPV 16型阳性率平均为60.4%,且各地宫颈癌中HPV16阳性率差异明显,并与各地宫颈癌的死亡率水平一致。如新疆高达77%(死亡率为15.78/10万),而贵州则为45%(死亡率为4.92/10万)。进一步分析发现新疆农村宫颈癌HPV 16阳性率为88%,明显高于城市(66%)。
在几组病例-对照研究中,均显示HPV感染和CIN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拉丁美洲四个国家进行的一组大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759例宫颈浸润癌及1467例对照,用FISH法对HPV 6/11、16/18进行检测,结果说明HPV 16/18和宫颈癌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当HPV 6/11及HPV 16/18均呈阳性时其相对危险性最高,另外还观察到性行为及HPV感染的作用均不依赖其他因素而独立存在(Reeves,1989)。
美国的两组病例-对照研究(Manos,1991;Morrison,1991)也都说明,HPV感染与CINⅠ~Ⅲ级均有很强的相关性。当多种型别的HPV感染同时存在时则危险性更高,在调整了HPV感染因素后,两组中的初次性交过早、多个性伴侣、口服避孕药及吸烟等因素的相关性消失或明显下降。Eileen 2003年综述文献认为,生殖道HPV感染中存在不同类型的HPV多重感染,多重感染率可以达39%,并且多重感染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在大约11.8%的细胞学为正常或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女性和35.4%轻到中度不典型增生的女性中,可以见到多重感染,并且其中至少有1种为高危型HPV。
Schellekens等在74例宫颈癌样本中检测12种HPV-DNA,HPV感染率为96%,14.1%为2~3种HPV感染,其中至少有1种为高危型HPV,同时发现多重感染在腺鳞癌中较在鳞癌和腺癌中明显多见(P=0.014)。
Morrison(1991)还指出根据杂交信号的强度推测病毒负荷增加时危险性也增加,二者间呈具统计学意义的剂量效应关系。Munonz等(1992)近年在哥伦比亚及西班牙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用三种不同的杂交法检测HPV-DNA,在两国中均显示HPV与宫颈癌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观察到病毒负荷增加时宫颈癌的危险性亦上升。Josefssonzai等2000年报道了对478例宫颈原位癌和608例正常对照应用PCR技术进行HPV 16病毒负荷测定的结果。他们根据病毒负荷由低到高将患者分为五组,与HPV 16阴性者相比,发生宫颈原位癌的OR值从病毒负荷低水平组到高水平组逐渐上升,分别为2.0,4.4,8.1,18.7,68.8。Ho等在1999年对100名女性进行随访,前3个月每6周随访1次,之后每3个月随访1次,共15个月,将连续两次HPV阳性定义为持续感染。HPV持续性感染与SIL的持续存在相关,其OR值为3.91(95%CI,1.58~9.65),而持续性高病毒负荷的OR为4.97(95%CI,1.45~17.02)。在调整了HPV因素后,口服避孕药、初次性交过早及教育水平低下仍与宫颈癌密切相关。
队列研究是确定HPV和宫颈癌自然关系的理想方法。Campion(1986)对100例CIN妇女长期观察2年,每间隔8个月用FISH法检测HPV-DNA,结果HPV 16/18阳性者56%发展为CIN Ⅲ,而HPV 6阳性者仅为20%。Schneider(1987)也有相似的报告,有趣的是3例宫颈CINⅠ~Ⅱ伴HPV 16/18感染者,在其性伴侣去除了伴有HPV 16型感染之后,她们的病变也消失了。芬兰对530例宫颈HPV阳性妇女平均随访60个月,以细胞异型性HPV型别作为病情恶化的观察指标,其结果说明HPV16型较其他型别更易诱导CIN的恶化(HPV 16型有45%恶化,HPV 18型为27%,HPV 6/11各为0及13%)(Syranen,1990)。Murthy(1990)的研究结果指出63例由CIN进展为CIS的妇女,在诊断为CIS的活检标本中HPV 16/18阳性率为68.3%,而在44例无进展的CIN妇女中,在随访结束时HPV 16/18阳性率为27.3%,OR为5.9,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在宫颈癌高发区山西省襄垣县的调查研究显示,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是当地妇女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对年龄为35~45岁1997例已婚妇女的调查研究,其中宫颈癌12例,CIN Ⅲ 31例,CINⅡ43例,CINⅠ127例。宫颈浸润癌和CIN Ⅲ HPV的感染率均为100%(12/12,31/31),CINⅡ为95.3%(41/43),CINⅠ为61.4%(78/127),正常人群为14.2%(253/1784)。Bosch和Manos等通过收集来自22个国家的1008份宫颈癌活检标本进行PCR检测,发现93%的肿瘤中可以检测到HPV-DNA,而且各国之间无显著差异(Bosch FX,1995)。新近Manos等(Walboomers JM,1999)又重新分析了该研究中HPV阴性的病例,结合先前的数据,排除样本量不足的因素,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的HPV检出率达99.7%。
综上所述,HPV与宫颈癌的病因关系可概括如下:
上述几组研究说明二者的相关性是强的,且为一致的;
其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与少数特殊型别的病毒,即高危型病毒。
月经及分娩因素: 有关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卫生因素与宫颈癌的关系很少报道,Zhang等(1989)指出在中国农村(靖安县)卫生不良(不洗外阴等)以及月经经期延长的妇女,宫颈癌的危险明显升高;另一组调查亦发现经期、产褥期卫生不良,在病例组及对照组间的RR为2.27(廖彩森,1986),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此外,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多产和宫颈癌密切相关。我国许多省市报道分娩1~3次患病率最低(110.38/10万),4~6次渐高(192.36/10万),7次以上明显增高(377.52/10万)(杨大望,1985)。Brinton(1989)在拉丁美洲的调查,在调整了社会经济因素及性因素后发现,在宫颈浸润癌中分娩≥12胎的比分娩0~1胎者的危险性高4倍。Wang(1996)报道,我国台湾地区年资料显示,阴道分娩≥4次者较≤1者的患病危险性增加2倍。此相关性可能为分娩对宫颈的创伤及妊娠时内分泌及营养的作用。此外还发现妊娠妇女HPV的检出率很高,很可能是妊娠期免疫功能低下促使病毒的活性增高所致。
男性性行为及有关因素
一些研究说明男性性行为与宫颈癌关系密切。一些学者对比了宫颈癌及健康妇女配偶的性行为及其他行为方面的特点,以研究男性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所有这些研究均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即宫颈癌配偶的性伴侣数远较对照组配偶的性伴侣数为多。研究还指出宫颈癌患者的配偶大多有各种性病史,包括生殖器疣、淋病、生殖器疱疹,而配偶经常用避孕套的妇女则宫颈癌危险性低。对靖安县415例宫颈癌的队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初次性交年龄的提前、本人及丈夫婚外性伴侣的增加,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亦上升,丈夫有两个婚外性伴侣者,其妻子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上升5倍,306对配对调查(廖彩森,1986)也说明本人及配偶性混乱不论在配对调查中或高、低发区正常人群的对比调查中,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高发区高于低发区。
一些学者又进一步研究了宫颈癌的危险度和配偶性行为类型的关系。在欧洲、泰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宫颈癌的高度危险性和其配偶嫖娼的次数有关(Buckley,1981;Kjaer,1991;Wang,1996)。Reeves及Quiroz(1987)报道,在拉丁美洲男性配偶嫖娼可以影响性病的流行,因此在高发区更重要的是调查上述性行为的情况,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一夫一妻制的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和她丈夫的性伴侣数直接相关(Buckley,1981)。Skegg(1982)认为传统上婚前保持贞操的妇女(印尼穆斯林)宫颈癌的发病率很高,这是因为其丈夫嫖娼而将致癌因子传给了这些妇女所致。男性生殖器HPV感染与其配偶患宫颈癌的危险亦密切相关。Barrasso等(1987)用阴道镜检查了294例患宫颈扁平湿疣及1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男性伴侣480例,其中64%的男性生殖器有尖锐湿疣及丘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性伴侣中32.8%(61例)亦同时有阴茎上皮内瘤变,而扁平疣患者的性伴侣中则仅有1.4%(4例)。60例阴茎丘疹患者中60%(36例)检测出HPV-DNA序列,几乎全部阴茎上皮内瘤变中均发现HPV 16及33型,而HPV6,11及42型则只存在于湿疣中。上述事实亦支持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和其男性性伴HPV感染相关的看法。
男性阴茎癌对其配偶患宫颈癌的影响亦有不少报道。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死亡回顾调查中发现,两种癌症在地理分布上的一致性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李冰,1987)。Creham(1979)及Smith(1980)报道阴茎癌患者的妻子较其他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高3~6倍,其次前妻患宫颈癌的男性,其现在妻子患宫颈癌的危险性较对照组妇女高2倍。
男性包皮环切术与宫颈癌的关系尚无明确结论,有的学者统计,包皮环切者的妻子患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极低(RR 0.3)。
吸烟可能是宫颈癌的发病因素之一。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吸烟者中浸润前癌及浸润癌的危险性均增加。在控制了其他各种因素后,发现吸烟的影响仍然存在。大多数研究中吸烟者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2倍,高危患者多为长期大量吸烟者,并提示有可能产生晚期效应。认为吸烟的效应只表现在鳞癌患者,而与腺癌或腺鳞癌无关。在对吸烟者宫颈黏液的检测中发现,吸烟引起的尼古丁及可铁宁(cotinine)含量很高。有研究表明吸烟年限、每天吸烟量及初始吸烟年龄均与宫颈癌相关。虽然应考虑到吸烟对机体免疫的抑制作用,但也应考虑到其生物作用,尤其是吸烟加强了感染因素包括HPV的效应,ZurHausen(1982)认为吸烟对HPV的促癌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口服避孕药和宫颈癌危险度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性行为的影响。大多数研究在考虑到有关因素作用后,证明其危险性仍然增加。口服避孕药≥8年者,危险性增加2倍。一些研究指出口服避孕药者发生腺癌的危险性较高,这与描述性调查中显示在年轻妇女中腺癌发病率增加是一致的。应用屏障避孕法(子宫帽、避孕套)者宫颈癌的危险性很低,推测很可能是由于减少了接触感染的机会,子宫帽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是由于同时应用了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精子杀灭剂。
疱疹病毒Ⅱ型(HSV-Ⅱ)及其他
HSV-Ⅱ是最早被认为在宫颈癌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病毒。国内一些单位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HSV-Ⅱ与宫颈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宫颈癌患者中HSV-Ⅱ抗体阳性率高达80%以上,而对照组则仅为14.14%~57.14%,其抗原阳性率也远较正常对照及慢性宫颈炎者为高。应用核酸原位杂交及HSV-ⅡDNA探针检测,亦发现宫颈癌组织中HSV-ⅡDNA相关序列远较正常宫颈组织为高。此外,湖北、湖南、江西、北京等地均从宫颈癌患者宫颈刮取物中分离出HSV-Ⅱ病毒颗粒,经鉴定大多为HSV-Ⅱ型。有学者将分离的病毒株进行细胞转化及小鼠诱发宫颈癌的研究,均获阳性结果。以PAP法进行城市及山区(高发区)人群及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HSV-Ⅱ抗原及血清学检测,证明山区HSV-Ⅱ感染率高,且山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HSV-Ⅱ抗原阳性率较当地正常人高,说明宫颈癌在HSV-Ⅱ流行地区的发病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HSV-Ⅱ的抗体滴度在高发区明显高于城市,同时男性血清HSV-Ⅱ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两地亦有明显差异。有研究发现,血清HSV-Ⅱ抗体水平和宫颈癌的死亡率明显相关。
国外一些研究也观察到HSV-Ⅱ抗体阳性的妇女中,CIN、CIS及浸润癌均较正常妇女为高,且HSV-Ⅱ与宫颈浸润癌的相关性较CIN为强。美国的两组研究(Graham,1982;Thomas,1978)在调整了其他混杂因素影响后,仍然显示出HSV-Ⅱ抗体阳性者患CIS及浸润癌的危险性均增高。另一项对2.3万妇女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HSV-Ⅱ抗体阳性的妇女中宫颈癌的危险性上升2倍(Choi,1977),但Vonka(1984)及Adam(1985)的两组相似的研究则未能证明其相关性。Armstrong(1986)观察到HSV-Ⅱ感染与性传播疾病门诊的年轻妇女的CIN呈短暂正相关,但用细胞学方法检查则未证实其相关性,在丹麦及格陵兰妇女中,随机取样的调研结果显示格陵兰(宫颈癌发病率较丹麦高6倍)妇女中HSV-Ⅱ抗体的阳性率较丹麦高。
综上所述,虽然HSV-Ⅱ与宫颈癌的病因联系不能肯定,但亦不能排除,尤其是可能与HPV之间的相互作用。Hildesheim等(1991年)发现HSV-Ⅱ与HPV有协同作用。与此两种病毒均阴性者比较,HSV-Ⅱ阳性者的RR为1.2,HPV 16/18阳性者的RR为4.3,而当HSV-Ⅱ及HPV 16/18均阳性时则RR为8.8。孟祥金等(1989)分别用DNA杂交法及PAP法,对50例慢性宫颈炎、CIN及宫颈癌的HPV-DNA及HSV-Ⅱ抗原同时进行检测,在部分病例中两种病毒同时存在,提示二者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其他和宫颈癌有关的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滴虫病、沙眼等均曾有报道,但也有相反的结果。有学者在宫颈癌及对照组中对五种感染性疾病HPV、HSV-Ⅰ、Ⅱ、HCMV、EB病毒及衣原体感染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HPV、HSV、HCMV、衣原体感染和宫颈癌都有很强的相关性,当感染的种类增加时危险性亦随之增高,35.5%的患者有4种或4种以上感染,而对照组则无。
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宫颈浸润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未分化癌。近年来宫颈腺癌和黏液腺癌有上升趋势,原因是在常规染色中增加了黏液染色,发现用黏液染色后的切片中的鳞癌组织实际上是分化差的腺癌或腺鳞癌,因此鳞癌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肿瘤象复层扁平上皮,而应该明确为:鳞癌是指一种癌,该癌具有扁平上皮分化即角化和有细胞间桥,而无腺体分化或黏液分泌。无腺体分化或黏液分泌很重要,根据这两点就可以除外分化差的腺癌和腺鳞癌。这一新的分类不仅纠正了宫颈癌的诊断、组织发生和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的比例,更重要的是为临床指出了预后。因为低分化腺癌和腺鳞癌的恶性程度高,预后比鳞癌差,而且多发生在年轻患者,是预后差、转移快的主要原因。从目前的临床诊断来看,鳞癌仅占70%左右,腺癌占20%左右,腺鳞癌占10%左右。此外鳞癌又有疣状鳞癌、乳头状鳞癌等亚型。腺癌又有乳头状腺癌、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癌等,临床上均少见。
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根据宫颈鳞癌的组织学形态,概括分化程度分为3级即: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50%~60%的宫颈癌为中分化,其余高分化和低分化各占一半。
高分化鳞癌(鳞状细胞癌Ⅰ级):大细胞,有明显的角化珠形成,可见细胞间桥,癌细胞异型性较轻,核分裂较少,无不正常核分裂。
中分化鳞癌(鳞状细胞癌Ⅱ级):大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核深染,不规则,核浆比例高,核分裂较多见,细胞间桥不明显,有少量或无角化珠,有单个角化不良细胞。
低分化鳞癌(鳞状细胞癌Ⅲ级):大细胞或小细胞,无角化珠形成,亦无细胞间桥,偶尔可找到散在的单个角化不良细胞,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多见,此型癌不易确诊为鳞癌,但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电镜来鉴别。有些低分化鳞癌经黏液染色证实为腺癌或腺鳞癌。癌巢周围间质可有不等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有大量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者预后较好。
在显微镜下,大部分鳞癌表现为肿瘤细胞中的间质呈条索样的网状浸润。并且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肿瘤状态、细胞形态和分化程度。由索状的恶性细胞分开的宫颈间质被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这些癌细胞可再分为角化型和非角化型。
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是由特征性的旋涡状上皮细胞包含中央角化细胞巢(角化珠)组成(图2)。细胞核大、染色质颗粒增粗、核深染、除透明角质性的颗粒和细胞质的角化以外,细胞间桥明显。仅可见少量核分裂象。
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图3)表现为不规则的、膨大的多边形细胞锯齿状浸润间质,可能有角化不良和细胞间桥。细胞和核的多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无角化珠。
其他不常见的鳞状细胞癌类型有:湿疣样鳞癌(又称疣状鳞癌)、乳头状鳞状细胞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鳞状透明细胞癌。
无论宫颈鳞癌还是腺癌,发现脉管瘤栓是潜在性侵袭性生长的证据,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有关。偶尔发生的血管浸润是预后不佳的征象,与远处转移或血行转移有关。虽然浸润性宫颈癌的脱落细胞学特征已经被很好地描述,但细胞学并不是诊断浸润性病变的可靠方法。在细胞学涂片中确认病变需要丰富的经验,因为在一张宫颈涂片的碎片细胞及血细胞中仅有数个癌细胞。宫颈腺癌很难由细胞学家识别:只有在其细胞极度异型时才有可能被细胞学家发现。对个别细胞类型的认识更复杂。所以,宫颈浸润癌最终确诊总是要基于组织病理学诊断。肿瘤周围的组织标本对诊断是最好的,因为更可能包含了形态完整的肿瘤组织。从肿瘤中心取的活检标本,可能有坏死组织,影响组织学诊断的准确性。
宫颈鳞癌的大体分型: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形态,宫颈鳞癌的大体分型有以下4种:
糜烂型:宫颈外形可见肉眼看不到肿瘤,表面糜烂样,也可呈颗粒样粗糙不平,质地较硬,触摸容易出血,这种类型多见于早期浸润癌。
结节型:外生型肿瘤,癌瘤自宫颈外口向宫颈表面形成结节样团块,或者多个结节融合在一起形成大团块,有明显的突起,瘤灶凹凸不平,常常伴有深浅不等的溃疡形成,质地较硬或坚硬,触诊时出血明显。
菜花型:同属外生型肿瘤,癌瘤像菜花样自宫颈向阴道内生长,瘤体较大,血管丰富,质地较脆,接触出血明显,常伴有感染和存在坏死灶,此型癌瘤较少侵犯宫颈旁组织,预后相对较好。
溃疡型:属内生型肿瘤,癌瘤自宫颈向宫腔内呈侵蚀性生长,形成溃疡灶和空洞,有时整个宫颈及阴道穹隆部组织溃烂而完全消失,边缘不规则,组织坏死,质地较硬,分泌物恶臭,此型多见于体质虚弱、体形消瘦、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
根据肿瘤发展规律和术后标本病理检查,血管、淋巴结转移者以内生型较多见,而且内生型多有宫颈管和宫体受侵,外生型肿瘤侵犯宫体较少见。
一般来讲,腺癌较多发生在颈管内,向四周生长形成桶状,肿瘤细胞具有腺上皮细胞特征,形成腺状结构,浸润间质,鳞状上皮癌较多地发生在宫颈表面,特别是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了解癌瘤的生长方式和大体病理分型,结合临床分期,对决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
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开始于1929年,由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及国际抗癌协会(UICC)制定分期标准。分期的目的是对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治疗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以使统计资料有可比性。严格准确地进行临床分期,可以依据病变的范围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正确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分期原则:
临床分期应根据仔细的临床检查,由有经验的医师于治疗前确定,盆腔检查、三合诊检查具特殊重要性。分期一经确立,不能因治疗后有新的发现而改变已确定的分期。
确定分期的基础是进行细致的临床检查:这些检查包括视诊、触诊、阴道镜检查、宫颈管刮取术、宫腔镜、膀胱镜、直肠镜、静脉肾盂造影、肺及骨的X线检查。可疑直肠、膀胱受累者,要有病理学检查证实。
血管造影、淋巴造影、腹腔镜检查对确定治疗方案有帮助,但对所发现的问题不作为确定分期的依据。
当无法确定具体分期的期别时,应将分期定于较早的期别。
临床分期: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已有70多年的历史,历经数次修改、逐步完善,开始时将肿瘤浸润到盆壁即“冰冻骨盆”列为Ⅳ期,在1937年修改分期时定为Ⅲ期;1950年修改分期时决定将宫体受侵不作为分期的标准(原分期宫体受侵定为Ⅱ期);1961年的分期标准明确0期癌为原位癌、上皮内癌,并指出0期癌病例不包括在任何治疗统计中。1970年、1985年又有了隐匿癌(OCC)的概念,以及在Ⅲ期中增加了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以后又将0期和Ⅳ期的标准做了说明等。2003年在圣地亚哥(智利)召开的FIGO会议上,又对Ⅰ期的分期标准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后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即为目前国际统一使用的分期标准,内容如下(图4):
0期:原位癌、上皮内癌(此期病例不列入任何治疗统计中)。
Ⅰ期:病变局限于宫颈(宫体是否受累不予考虑)。
Ⅰa期:仅在显微镜下鉴别的浸润癌。肉眼所能见到的病变,即使浅表浸润,也属Ⅰb期;间质浸润的深度<5mm,宽度<7mm(浸润深度从肿瘤部位上皮或腺体基底膜向下<5mm),静脉或淋巴管区的浸润不改变分期。
Ⅰa1期:间质浸润深度<3mm,宽度<7mm。
Ⅰa2期:间质浸润深度为3~5mm,宽度<7mm。
Ⅰb期:临床检查病变局限于宫颈或临床前病变大于Ⅰa期。
Ⅰb1期:临床可见病变直径<4cm。
Ⅰb2期:临床可见病变直径>4cm。
Ⅱ期:病变超出宫颈,但未至盆壁,阴道浸润未到阴道下1/3。
Ⅱa期:无明显宫旁浸润。
Ⅱb期:有明显宫旁浸润。
Ⅲ期:病变浸润达盆壁,直肠检查时肿瘤与盆壁间无间隙;癌累及阴道下1/3;无其他原因的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Ⅲa期:病变未达盆壁,但累及阴道下1/3。
Ⅲb期:病变已达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Ⅳ期:病变已超出真骨盆或临床已浸润膀胱或直肠黏膜。
Ⅳa期:病变扩散至邻近器官。
Ⅳb期:病变转移至远处器官。
分期注意事项:
0期包括上皮全层均有不典型细胞,但无间质浸润者。
Ⅰa(Ⅰa1及Ⅰa2)期诊断必须根据显微镜下的观察确定。
Ⅲ期的诊断应为宫旁浸润达盆壁、肿瘤与盆壁间无间隙,而且增厚为结节状时,方能确定。
即使根据其他检查定为Ⅰ或Ⅱ期,但有癌性输尿管狭窄而产生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时,亦应列为Ⅲ期。
膀胱泡样水肿不能列为Ⅳ期。膀胱镜检查见到隆起及沟裂,并在同时通过阴道或直肠能确诊证实该隆起或沟裂与肿瘤固定时,应视为膀胱黏膜下受侵,膀胱冲洗液有恶性细胞时,应在膀胱壁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证实。
宫颈浸润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是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血行播散较少见,但是晚期病例可以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直接蔓延:是宫颈癌最常见的扩散方式。癌瘤自宫颈向下浸润,穹隆最易受累。由于前穹隆浅,所以侵犯阴道前壁早于阴道后壁。一旦穹隆受累,癌瘤就可以迅速地向阴道扩散,有时呈间隔或跳跃式播散。向上蔓延可侵犯宫体,此种情况出现相对较晚。由于宫旁组织较疏松,淋巴管丰富,很易受累。癌瘤由宫颈两侧沿宫旁组织和主韧带蔓延,向后沿宫骶韧带蔓延,以片状、条索样、结节或团块状形成转移灶。往往与淋巴结转移同时出现。癌瘤向前侵犯膀胱,向后侵犯直肠。
临床上肿瘤浸润常与炎症同时存在,需全身抗炎处理后方可鉴别。因此盆腔检查时,组织增厚不一定是癌浸润,只有当宫旁组织硬,形成结节、团块、弹性消失或粗条索样时,方可诊为癌浸润。
淋巴转移:是宫颈浸润癌的主要转移途径。癌瘤沿宫颈旁组织中的小淋巴管转移到闭孔区,经髂内、髂外血管区淋巴结再转移到髂总淋巴结,经盆腔淋巴到达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甚至上行达锁骨上淋巴结或逆行转移至腹股沟区淋巴结,此种情况多见于晚期病例。癌瘤亦可沿宫骶韧带内的淋巴管转移至骶前淋巴结。当癌瘤浸润到阴道下1/3或外阴时,沿淋巴走向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图5示宫颈癌的淋巴转移途径。
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与临床分期情况成比例增加,即随着临床期别的增高而上升(刘炽明,1994),但临床上发现,有的是很早期的病例就出现淋巴结转移,也有部分晚期病例并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可能与自身的淋巴免疫功能有关。
血行播散:比较少见,一旦血行扩散就形成远处转移灶,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脏、肝脏、骨骼和脑,此种情况多发生于晚期宫颈癌病例,多见于小细胞型鳞癌。
2. 流行病学
宫颈浸润癌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20~90岁之间均有发病。FIGO 1995年报道,22428例浸润性宫颈癌的年龄分布:40岁以下占26%,40~60岁占40%,60岁以上占34%,20~50岁发病增长较快,其后发病幅度下降,患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近10年来30~40岁左右的妇女患病率有明显增加,不同地区间的发病率因年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
3.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的轻与重和病情的早、晚有关。宫颈癌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及肿瘤的生长方式不同,症状逐渐显现出来。宫颈浸润癌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和疼痛。这些症状的轻重,与病变的早晚、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病理类型及患者的全身状况有直接关系。
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宫颈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占80%~85%,尤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更应引起注意。阴道出血往往是肿瘤血管破裂所致,尤其是菜花型肿瘤出现流血症状较早、量也较多,如果频发出血、失血过多可导致严重的贫血。晚期病例可因阴道大出血导致休克,多见于侵蚀性生长的肿瘤。
阴道分泌物增多亦是宫颈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阴道出血以前。初期阴道分泌物可以没有任何气味,随着癌瘤的生长,癌组织继发感染、坏死,分泌物量增多,如淘米水样或血水样,并带有恶臭味。肿瘤向上蔓延累及子宫内膜时,分泌物被颈管癌组织阻塞不能排出,可以形成宫腔积液或宫腔积脓,患者可有下腹不适、疼痛、腰酸腹痛及发烧等症状。
疼痛是晚期宫颈癌的症状,癌瘤沿宫旁组织延伸,侵犯骨盆壁,压迫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痛或一侧骶、髂部位持续性疼痛。肿瘤压迫(侵蚀)输尿管使管道狭窄、阻塞导致肾盂积水,表现为腰痛甚至剧痛,进一步发展为肾衰竭,以致尿毒症。淋巴系统受侵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受阻,则出现下肢水肿和疼痛等症状。
癌瘤向前方扩散可侵犯到膀胱,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下坠和血尿,常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延误病情,严重的形成膀胱-阴道瘘。癌瘤向后蔓延可以侵犯直肠,有腹胀、下坠、排便困难、里急后重、黏液便,血便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直肠-阴道瘘。长期的不规则出血、慢性消耗可继发贫血,伴有恶病质,患者明显消瘦。病变晚期可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较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锁骨上淋巴结,在该部位形成结节灶或肿块。癌瘤浸润可以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扩散到远处器官,而出现相应部位的转移灶。
宫颈癌晚期可通过血行播散转移到远处器官,最常见的部位是肺、骨骼、肝脏和脑等。肺转移患者可有胸闷、胸痛、咳嗽和血痰等症状。骨骼转移常见于腰椎、耻骨、胸椎等部位,引起相应部位疼痛和运动障碍。肝转移时可有肝区不适感、上腹胀满、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
癌症迅速浸润阴道,晚期侵犯宫体;合并感染
**实验室检查**
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
目前是国内、外发现早期宫颈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由于早期癌患者大多数没有症状,临床检查时医生单凭肉眼观察很难辨认有无肿瘤的存在,因此早期癌很少能及时被发现。宫颈暴露于阴道顶端,易于观察和取材,所以目前在临床对凡已婚妇女,妇科检查或人群防癌普查时都常规进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作为筛查手段。由于巴氏涂片法的不足,可有高达25%的假阴性率,1988年Bathesda TBS系统和液基细胞学薄片的应用,使早期宫颈癌的诊断阳性率大大提高,达90%以上。为了提高涂片诊断的准确率,特别注意要从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即扁平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处取材。由于老年妇女扁平、柱状上皮交界区向颈管内上移,取材时除了从宫颈阴道部刮取涂片外,特别要注意从宫颈管处取材,能够发现颈管内的癌瘤,以免漏诊。过去宫颈刮片多用小脚板,后来采用双取器,现在有了液基细胞学薄片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细胞学的阳性诊断率。
采取标本时应注意的问题:
取标本前24h内勿性交,不做阴道检查。
取标本前3天停止阴道冲洗和阴道上药。
送检单如患者姓名、年龄、病案号、末次经期、避孕措施、是否经内分泌治疗及物理疗法等,应认真填写。
以窥器轻轻暴露宫颈,以棉棍轻轻沾取宫颈表面的黏液,避免碰伤出血影响取材。
将取材器放入宫颈管内,顺时旋转360°,涂片时应朝一个方向均匀涂抹,切忌反复涂抹以至标本制片太厚或重叠,影响诊断。
如为常规涂片,则待涂片晾干约1~2min后将涂片放入95%酒精里固定。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异常时,并不一定都是宫颈癌。慢性炎症、重度感染、物理疗法的影响、避孕工具等引起细胞形态改变,以及细胞学制片欠佳、染色过淡及污染等造成的假阳性或异常时,应做进一步检查。如果阴道明显存在炎症或原虫感染,应给予抗炎和对症处理后再取宫颈刮片。必要时定期检查或隔3个月重复细胞学涂片。
凡是细胞学检查在巴氏Ⅱ级以上、或是ASCUS(没有决定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或宫颈上皮内低度瘤变(CINI)、或涂片发现癌细胞者(相当于巴氏Ⅳ~V级),都应在阴道镜下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
将浓度为2%的碘溶液直接涂于子宫颈和阴道黏膜上,观察碘染色的情况,不着色处为阳性,以帮助提供活检的部位。此方法在无条件开展阴道镜检查的地方,当宫颈细胞涂片检查异常或临床可疑时,可以借助碘试验帮助发现异常部位。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抗原(SCC):当肿瘤细胞产生的蛋白进入血液循环时,可以从周边血液测出这些蛋白的含量,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目前在临床较广泛使用。SCC主要存在于鳞癌成分的宫颈癌中,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预后有关。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SCC>4ng/ml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是SCC<4ng/ml者的8倍,提示约2/3的SCC升高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尽管这种指标在血中的浓度治疗后下降,病情复发时可上升,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的变化,但是SCC仅在部分患者中有所反映,SCC低或正常并不能排除淋巴结转移问题。因此临床只作为参考,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是一种内窥镜,在强光源下用双目立体放大镜(6~40倍),一般放大20倍左右直接观察宫颈上皮和血管的细微形态变化。凡阴道(宫颈)脱落细胞学巴氏Ⅱ级以上、ASCUS或宫颈上皮内低度瘤变以及临床可疑癌或癌前病变时均应进行阴道镜检查。目的是协助定位活检,提高取材的阳性率。此外亦可用于宫颈癌术后、放疗后的随诊观察。
活体组织检查
宫颈癌在临床所进行的各项检查都是诊断所需的重要环节,但是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子宫颈癌最可靠的依据。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早期宫颈癌应在阴道镜下可疑或异常上皮和血管部位定位取材,以提高活检的检出率。
无阴道镜检查条件时做碘试验(席勒试验),将碘液涂于宫颈表面,正常细胞含糖原而呈黑色,异常细胞不含糖原而不着色,为活检取材处。
肿瘤合并感染时,应从新鲜的瘤组织或病变的边缘处取材,以防所取为坏死或炎性组织而掩盖深处的肿瘤实质。
即使临床体征、局部病变很像癌瘤,也要做活体组织检查。有些良性病变如慢性宫颈炎、宫颈结核、宫颈血管瘤等外观很像肿瘤,仅凭肉眼观察是不能做出诊断的,必须由活体组织检查来证实。必要时刮取颈管内组织一并送病理检查。
如果宫颈肿瘤明显存在,但经多次活检甚至阴道镜下多点取材仍为阴性结果,则要在深部取材或切取活检帮助明确诊断,以免漏诊。
宫颈锥形切除术:防癌涂片检查或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多次发现癌细胞,但在阴道镜下定位活体组织检查为阴性结果,以及宫颈多点活体组织检查为原位癌,但临床不能排除浸润癌者,可行宫颈锥切术。此种方法既可达到诊断目的又将病灶一并切除,被认为是一举两得的方法。目前较多地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
膀胱镜、直肠镜、肾图、肾盂造影、胸片、骨盆像等
近年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不作为临床分期依据)。CT扫描可以协助临床了解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情况,而MRI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辨认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的差异。有学者认为临床MRI检查显示宫颈全层组织及子宫下段受侵的患者中,94%有宫旁浸润,尤其是大体积的宫颈癌患者,可直接选择单纯放射治疗,以避免误诊为早期癌而进行不恰当的处理。上述辅助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范围、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对提高治疗率、判断预后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特殊的解剖部位、易于暴露、易于检查的特点及长期临床经验和较好的治疗效果,宫颈浸润癌的诊断并不困难,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诉即临床症状、临床体征、病史询问、全身检查、盆腔检查及辅助检查等。
每1份病例都要详细记录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产史、个人嗜好、生活习惯及肿瘤家族史,供临床分析病例,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检查应仔细、认真、全面、准确。
全身检查:观察患者的全身一般情况,有无消瘦、贫血、恶病质,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尤其是锁骨上及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要仔细检查。上、下腹部是否触及包块、有无腹水征等,都可以帮助判断和了解病情发展的程度,如有可疑应做进一步检查。
盆腔检查:宫颈浸润癌的正确诊断除做双合诊检查外,一定要做盆腔三合诊检查。尤其在进行临床分期时主要依靠三合诊检查,检查步骤如下并将检查结果绘图记录。
外阴检查:先观察,然后触诊检查大阴唇、小阴唇、尿道口及阴道口周围有无癌瘤浸润或赘生物等存在。
窥阴器检查:以普通生理盐水为润滑剂,将窥阴器轻轻放入阴道,操作要轻巧,由外向内慢慢打开暴露癌灶,转动窥器了解整个阴道的情况,注意勿碰伤瘤体导致出血而影响检查。观察阴道穹隆的深浅、有无弹性、肿瘤浸润范围和生长方式。重点观察宫颈外形是否存在,癌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和类型、周围浸润情况、扩散的范围、是否有感染灶存在等。
双合诊及三合诊检查:双合诊检查是妇科检查的常规步骤。一只手置于小腹部,另一只手以食指和中指自阴道口向阴道内检查阴道壁穹隆四周、宫颈表面及宫口周围,了解癌瘤的部位、大小、质地、浸润范围、深度、厚度及接触性出血的情况。依靠双手的内外配合进一步检查子宫体,注意宫体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最后检查双侧附件及宫旁组织有无增厚、结节、肿块大小、质地、有无触痛等。宫颈癌的正确诊断和临床分期高度依赖盆腔三合诊检查。此时将食指留在阴道内,中指伸入肛门内行三合诊检查,先查子宫及双附件,然后检查盆腔后半部及盆壁情况,了解阴道后壁、宫颈管的粗细和硬度、两侧宫颈旁、组织及宫骶韧带的弹性、有无增厚、结节,以及两侧盆壁、两侧阴道旁、盆腔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和直肠有无癌浸润等。
7. 鉴别诊断
应与宫颈感染性疾病鉴别。组织病理学过去的概念:诊断浸润癌的标准是看基底膜是否有破坏,以后有的学者发现无论是特殊染色或电镜观察,均证实基底膜的完整与否并不是鉴别浸润的可靠指标,因为增殖的基底细胞和炎细胞均可破坏基底膜。目前认为间质反应是鉴别浸润癌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病员一旦明确诊断为宫颈浸润癌,应首先考虑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制订,与患者的年龄、一般情况、病灶的范围、有无合并症存在及其性质有关。因此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结合各脏器及系统功能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分期综合考虑后制订治疗方案。
宫颈浸润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及放射治疗。近年来由于抗癌化学药物的迅猛发展,过去认为对宫颈癌无效的化疗现已成为辅助治疗的常用方法,尤其在晚期或复发患者。在手术或放疗前先用化疗,化疗后待癌灶萎缩或部分萎缩后再行手术或放疗,或者手术或放疗后再加用化疗,提高疗效。
宫颈癌手术的发展史:Wertheim(1898)进行了第1例经腹子宫广泛切除术及部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他于1911年报道到了500例子宫广泛切除术及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死亡率为10%。因为腹部子宫广泛切除手术的死亡率高,1902年Schauta开展了经阴道子宫广泛切除术,手术死亡率低,5年治愈率达41%。其后数十年中,Schauta手术经过改良而进一步发展。Wertheim手术经过改良后,由其学生Werner以及其他著名欧洲手术学专家如Latzko、Schiffmanm等提出了重要的改变,即扩大了手术范围,日本的Okabayashi(1921)提出更广的子宫广泛切除术,即切除更多宫旁组织的手术。在20世纪早期,虽然子宫广泛切除术的死亡率仍高,但很多专家仍热衷于研究子宫广泛切除术的改进。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1907年Kleim用放射线治疗宫颈癌。20世纪前半叶很重视宫颈癌的放疗,由于放疗后死亡率低、存活率高,于是各种方式的镭疗发展了,包括Paris、Stockholm、Manchester等方式加上盆腔外照射,其5年治愈率达40%。虽然放疗的发展很快,手术治疗的研究并未中断,1930年Meigs改良了Wertheim手术,增加了更广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愈率增加了30%。以后又有很多专家如Parsons、Ufelder、Green、Brunschwig、Barber、Morton、Pratt、Symmonds、Rutledge、Marlex、Nelson、Averette、Shingleton等各自进行了改进,以减少泌尿道及其他并发症,并保持了广泛的切除宫旁组织以及完全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甚至有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者。
随着经验的累积和相关技术的进步,子宫广泛手术做了无数次的技术修改。修改后的技术各家略有不同,结果却很难比较。Piver、Rutledge、Smith等人便将子宫根除手术分成5级,并在美国德州安森医院(MD Anderson Hospital)开始执行。
第1级:子宫颈两旁的组织并没有真正的分开,只是将两侧的输尿管往外拉,在输尿管的内侧沿子宫将子宫颈旁组织切下来,而且不包括骨盆腔淋巴摘除。真正来说,只是一个扩大的全子宫切除手术而已。这一级的手术,适合O期子宫颈癌以及Ⅰa1。偶尔,也会被用于Ⅰa2以及颈管型宫颈癌放疗术后的手术治疗。
第2级:手术切除范围包括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子宫骶韧带(uterosacral ligament)的一半以及上1/3的阴道和整个子宫。输尿管则被往外推开,仍未分离子宫膀胱韧带(vesicouterine ligament)。子宫动脉(uterine artery)也在输尿管隧道(ureteral tunnel)前,在输尿管内侧结扎。盆腔淋巴同时摘除,可算是子宫根除术。适合Ⅰa2以及放疗后仅有子宫颈部分残留或复发的病人。
第3级:除切除子宫外还包括主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子宫旁以及阴道旁组织和阴道上1/4。子宫动脉则在髂内动脉出源处结扎。输尿管从子宫膀胱韧带分离出来后,再切除阴道旁组织,但子宫膀胱韧带并不切断,以便提供多一些输尿管末端的血管供应,减少输尿管瘘管的发生。盆腔淋巴摘除是例行的步骤,适合Ⅰb~Ⅱa病人,已是最常用的手术。
第4级:比第3级的手术范围更要广些。包括输尿管周围组织(periureteral tissue)、膀胱上动脉结扎以及阴道上半部3/4切除。输尿管在这个时候完全与子宫膀胱韧带分开,以增加子宫两旁更广泛的切除。为达此目的,必要时一并切除髂内动脉。适合骨盆中央复发癌(centralrecurrence)并需保留膀胱的病人。
第5级:比第4级的手术还要大,包括切除末端输尿管和部分膀胱,适合骨盆中央复发癌并已侵犯到末端输尿管和部分膀胱的病人。因此,需要行输尿管再植入膀胱的手术(reinplantation of the ureter)。
仔细看起来,每一级的切除范围都有不同。其实,关键还是在于输尿管周围子宫膀胱韧带的剥离程度和与它相关子宫颈和阴道旁组织的切除范围。第3级以上尤其是第4级和第5级子宫根除的技术训练愈来愈有深度,愈来愈需要团队的默契。
现今,子宫广泛手术一般都包括切除子宫两旁的子宫旁组织、子宫骶韧带、子宫膀胱韧带(uterovesical ligament)的一部分、阴道上1/4~1/3或离开阴道病灶1~2cm以上,以及整个子宫的切除,同时还包括两侧最少四类骨盆腔淋巴的摘除:髂内外、闭孔和输尿管淋巴。很显然,手术本身很复杂,切除范围因为前接膀胱、后邻直肠、两侧是输尿管,都很容易受损,产生合并症,大小动静脉血管尤其多,更容易出血。一旦出血,增加了操作时间,容易产生手术后胀气,甚至肠梗阻。因此,需要很懂得骨盆解剖的妇科医师、经常做子宫广泛手术的医师才能进行这个手术,更需要好的团队,包括好的助手、好的刷手护士、好的麻醉师的配合。故此,目前都在癌症医学中心,至少是设备很好的医院才能够做。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北京、江西等地首先开展了宫颈癌的子宫广泛切除术,以后天津、山东、广东、四川等地陆续开展。手术方式以Werthem手术为基础,以后又吸取Meigs等手术方式的优点而进行改良。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经阴道子宫广泛切除术也在上海、安徽等地开展了少数病例。
手术适应证:
已有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宫颈浸润性鳞癌或腺癌。
患者的全身情况与其他手术一样,应根据其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手术,特别要注意患者有无严重的内、外科合并症。如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不宜手术者,则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患者年龄超过70岁者不是禁忌证,但需根据患者全身具体情况能否耐受手术而决定。
适用于宫颈浸润癌Ⅰa~Ⅱa期患者。
手术也适用于合并妊娠的患者,以往曾认为妊娠者不宜做子宫广泛切除术,但通过实践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妊娠不是禁忌证,在妊娠早期、中期的患者,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并不会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宫颈残端癌、阴道狭窄的宫颈癌患者及不宜用放疗的宫颈癌患者。
手术的类型:
经腹切除子宫的类型:宫颈癌的手术类型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大约可分为3大类,实际上其主要的区别在于主韧带、宫骶韧带及阴道上段切除的范围以及这些手术是经腹还是经阴道进行。切除子宫手术的类型如下:
扩大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是指接近宫颈分离侧面但不包括宫颈间质,在宫颈附着处切断宫骶韧带,切除的阴道壁为1cm左右。一般良性妇科病所行的全子宫切除术是在外侧分离,进入宫颈间质恰好在主韧带附着的内侧切断,一些表面的宫颈间质并未切除,而扩大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时是在靠近宫颈处切断宫骶韧带,在宫颈附着处切断阴道壁。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宫颈癌原位癌或Ⅰa1期。
改良的子宫广泛切除术或子宫次广泛切除术:本手术是在子宫颈及盆壁之间子宫颈外侧2~3cm的距离处分离及切除主韧带。在输尿管内侧及在附着处的前方游离输尿管,但外侧仍附着于主韧带,这样保存了输尿管的血供,大大减少了输尿管瘘的可能性。宫骶韧带在其中部分离,保存了膀胱的神经支配,手术后不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本手术适用于宫颈癌Ⅰa2期肉眼未见明显病灶或病灶极小的浸润癌。
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新技术: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加腹腔镜盆腔淋巴清扫术:宫颈癌的发病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另外,越来越多的夫妇选择晚婚及晚育,迫使妇科肿瘤医生在医治宫颈癌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患者提出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发展保留生育功能的新手术方法。
Dargent等于1994年首次报道了对局限于宫颈的小病灶癌而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行阴式广泛性宫颈旁组织切除术、宫颈切除术及腹腔镜下盆腔淋巴清扫术。
至今已有150多例阴式和腹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病例的报道,并有许多人术后成功获得妊娠。但因该术式较新,缺乏长期随访资料,在广泛开展该术式前,还需对其手术过程作进一步评估,并在开展此项手术的肿瘤治疗中心作前瞻性研究。
手术病人的选择:宫颈癌FIGOⅠ期、从早期微小浸润到局限于宫颈的较大病灶、无明显宫旁及宫体扩散及低危淋巴转移者。为了适当正确地选择病例,必须详细了解宫颈癌的自然生长及扩散特点,主要包括:肿瘤首先向两侧,沿主韧带间质扩散;在早期宫颈癌,肿瘤垂直向直肠阴道间隙和膀胱宫颈间隙扩散较少见;扩散可以是连续性或间断性的;淋巴血管间隙受累及肿瘤的体积较大,则预后较差;宫颈腺癌的生存率比鳞癌低,而且镜下微小浸润腺癌的概念不像鳞癌那样被接受。
Burghardt和Holzer于1977年曾提出,对于宫颈微小病灶,无必要切除宫体及附件。Burghardt等报道395例宫颈癌,149例为Ⅰb期,其中16%有宫旁浸润,但无一例垂直扩散到宫体。垂直扩散仅见于晚期宫颈癌。对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后标本行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肿瘤的转移与体积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阴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为:早期宫颈浸润癌;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病灶局限于宫颈,无明显宫旁或宫体扩散;由切除宫颈的标本和(或)由宫颈外观判断的小体积病灶;无明显淋巴转移。
术前评估:对有根治性宫颈切除术适应证的病人,术前须向其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包括:术中有转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可能,此手术为一种新术式,生存率可能低于其他传统方法,术后并不能保证生育。在病人完全明白及同意以上解释后,需进行下列详细的术前评估。
病理学再复检:为确保正确地选择病人,需请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再看片,明确肿瘤浸润的深度、宽度、细胞类型、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血管间隙侵犯等。
麻醉下三合诊检查:由2~3位有妇科肿瘤经验的医生,在麻醉下作分期。必须排除有无膀胱、直肠及宫旁浸润,如经阴道手术需了解阴道是否够宽大,以方便手术野的暴露。检查宫颈管的长度,以便将来手术时帮助评估切除宫颈的长度。
全血及生化常规、胸片及心电图。
CT和(或)MRI:CT及MRI可帮助进一步提供关于肿瘤体积及扩散的资料,优点为:评估宫颈管的长度;确定宫颈内口与病灶浸润深度的距离;进一步排除有无宫旁浸润;排除淋巴转移。
手术程序:经阴道手术,首先行腹腔镜下淋巴清扫术或腹膜外淋巴清扫术。腹腔镜下淋巴清扫术能更清楚地了解盆、腹腔内的情况。早期微小病灶宫颈癌,淋巴转移率仅占5%。Dargent等于2000年首次提出了用腹腔镜辨别前哨淋巴结。主张术中用5ml亚甲蓝注射于宫颈癌病灶外围,然后即在腹腔镜下打开后腹膜,根据淋巴管走向辨别并取出被亚甲蓝染色的前哨淋巴结,立即行冰冻切片病检。前哨淋巴结为阴性时,行盆腔淋巴清扫术及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如为阳性,则改为广泛性阴道全子宫切除术或行开腹手术或改为放疗。
淋巴清扫术结束后,病人在膀胱截石位下,用0.25%丁哌卡因(bupivacaine)加1∶20万肾上腺素液注射于阴道黏膜下,以减少出血及帮助分离。阴道过紧时,可采用Schuchardt会阴切口。在距离宫颈病灶至少2cm的阴道穹隆部位黏膜处用皮钳钳夹,环形切开,作一袖口。锐性分离阴道黏膜,分离前面的膀胱阴道间隙直至膀胱子宫腹膜反折为止,分离后面的直肠阴道间隙,直至后穹隆腹膜为止,充分暴露两侧膀胱宫颈间隙,此时手指可在此间隙内触摸到双侧输尿管。钝性游离输尿管膝部,钳夹子宫动脉阴道下支及宫颈支。此时Dargent术式为打开后穹隆腹膜,充分暴露子宫骶韧带及主韧带。Shepherd等改良此步骤为向中间宫体方向推移后穹隆腹膜,直至充分暴露子宫骶韧带及主韧带。在距宫颈2cm处,分离、钳夹并缝扎子宫骶韧带及主韧带。需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及子宫动脉。使用Hegar扩宫捧,扩张宫颈至6mm,并将扩宫捧留置于宫颈管,以便作指引。打开膀胱子宫腹膜反折,分辨子宫峡部。Dargent在距子宫峡部下1cm处,用电刀切除宫颈。Shaephaerd等则主张在子宫峡部水平切除宫颈。在切下的宫颈标本边缘处取材做冰冻切片,以确保边缘无肿瘤浸润,同时也可确定是否有内膜腺体组织,以判断是否切到峡部。使用改良Shirodkhar方法缝合子宫峡部。用1号尼龙线围绕Hegars扩宫器缝扎子宫峡部后,拔出扩宫器,用Sturmdorf宫颈包埋缝合法,行阴道黏膜上皮与子宫峡部重建术。
经腹手术原则和标准的经腹子宫广泛手术一致,切断圆韧带后打开阔韧带作盆腔淋巴清扫,分离输尿管至子宫动脉处,可以保留子宫动脉。如手术中出血较明显也可切断结扎子宫动脉,再同样作至子宫直肠窝、直肠侧窝和膀胱侧窝,分别切除宫骶韧带及主韧带,打开输尿管隧道。充分游离膀胱后于子宫颈内口处切断宫颈,再于病灶下2cm处切断阴道,将子宫下段断端作Mersilene环扎缝合后再与阴道残端吻合。
由于经腹子宫广泛手术多数妇科肿瘤医师均较熟悉,手术操作较容易,且能保证切除足够的宫旁组织,术后1年内妊娠分娩率为37%。
主要由以下3方面来评估此术式:与标准的根治性手术比较,其生存率如何?此术式能否保存生育功能?与标准术式比较是否有其他术后并发症?
关于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仅有少量文章以回顾性分析报道。病例较少,术后随访期较短,因此对此术式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还有保留。Roy及Plante报道了100例行此术式的病例,其中仅有5例复发,5例中有4例病理显示有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因此提出术前宫颈病理切片显示有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的病例,不适宜选择行此术式。这几篇文章均报道了成功妊娠的病例。妊娠并发症包括中期妊娠流产、过期流产、感染性流产、早产、胎盘早剥及羊膜炎等,发病率有所增加。也有许多流产后再次成功妊娠的病例报道。较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妊娠并发症。Dargent提出,宫颈缝合对保留宫颈功能是重要的。尽可能保留缝线,因缝线埋藏于阴道黏膜上皮下,拆除较困难。对于中期妊娠流产,需通过开腹子宫切开术排除宫内妊娠产物,早期妊娠流产则可通过阴道排除。Jelsema建议为降低妊娠期感染,在妊娠中期行阴道关闭缝合术,或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该术式较传统的根治性手术住院天数少,短期术后发病率低,但出院后仍有盆腔痛、性交痛、不规则点状出血、缝合问题、宫颈狭窄等,需长期随访。
子宫广泛切除术:是指全子宫切除,将主韧带在盆壁及肛提肌处切除,宫骶韧带在靠近其下外侧附着处切除,也有专家提出保留1cm的主韧带及宫骶韧带,以利排尿功能的迅速恢复。在切除主韧带时,免不了将输尿管从其通路进入主韧带到达输尿管阴道交叉点的附着物分离出来,这样会使某些输尿管节段因为危及血管而不能存活,结果子宫广泛切除术后可能导致难以恢复的输尿管瘘(约占2%)。阴道必须切除上段的1/3~1/2,宫旁组织应根据病灶范围切除4cm以上,必要时可达盆壁,并且需同时做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本手术适用于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
3种不同的宫颈癌切除子宫的手术,其特点见表5。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指将盆腔各组淋巴结整块清除,清除的淋巴结有髂总、髂外、髂内及闭孔淋巴结。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有两种手术方法:
切开腹壁进入腹腔:剪开盆腔腹膜暴露腹膜后区域,然后采用逆行切除方法,即从宫颈外围开始打开骨盆漏斗韧带,从上向下依次暴露髂总、髂内、髂外血管和输尿管等,并剥离其周围脂肪及淋巴组织,自外周向内整块切除以上各组淋巴结。
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同样切开腹壁,暴露腹膜,但不切开腹膜,而是将腹直肌筋膜与腹膜分开,然后将腹膜用手掌轻轻向中央推开,在膀胱侧方间隙显露出腹膜外盆腔,找到该侧圆韧带腹膜外部分,钳夹、切断、贯穿缝扎,暴露髂血管,用手指将腹膜向内侧分离,与经腹腔内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同样操作,清除各组淋巴结。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的优点是手术时未切开腹膜,干扰腹腔内脏器较少、时间较短,手术后恢复快,缺点是手术野的暴露不如腹膜内行手术方便。
很多年来,专家们对宫颈癌手术时是否需要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存在争议:
不赞成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理由:赞成作阴道子宫广泛切除术者认为不需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认为单作经阴道子宫根治术的患者很少有术后并发症,特别没有瘘形成。术后患者的死亡率低,治愈率与经腹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相同,认为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也是不完全的手术,要切除所有盆腔淋巴结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下臀淋巴结位于坐骨棘部位。在盆腔淋巴结癌转移病例中,也有很多病例腹主脉旁淋巴结已有癌转移,而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不可能完全清除的。有的专家认为80%~90%的患者不需清扫盆腔淋巴结。
赞成宫颈癌手术时需要清扫淋巴结的理由: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有助于进行足够的围绕宫颈癌的中心性解剖,这是手术最重要的部分,尤其清除髂血管、闭孔窝及必要时骶前部分等周围组织。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有助于估计预后,并且可以确定患者术后是否需要加用放疗。手术时如发现盆腔淋巴结有转移,就应进一步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虽然盆腔淋巴结未发现有癌转移,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却已有转移者也有发现,但并不常见。宫颈癌作子宫广泛切除术者,必须清扫盆腔淋巴结,但不需作常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因为它起不到治疗作用。Podczaski等曾报道7/52例(13.4%)Ⅰa及Ⅱb期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52例中28例为局部癌灶巨大,直径>5cm,这些病例单纯手术治疗并不是首选,专家们估计约1%的患者作根治术时需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如果手术时已发现盆腔淋巴结( ),则必须仔细扪摸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如扪及大而实质的淋巴结疑有转移者,即应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如果作子宫广泛切除术时不作盆腔淋巴结清扫,根据文献报道有15%~20%的病例盆腔淋巴结为阳性,这些患者作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后选择性加放疗,其效果较不作盆腔淋巴结清扫而仅于术后加用放疗为好。文献报道宫颈癌患者作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明显降低了治疗后的死亡率和复发率。盆腔淋巴结有转移及(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者,作淋巴结清扫术后再加放疗,其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并通过我国很多专家的实践经验,认为宫颈浸润癌患者作子宫广泛切除术时,应以同时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为宜。
经阴道子宫广泛切除术:从阴道内行子宫广泛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理想方法。若合并经腹腔或腹膜外淋巴结清扫或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综合处理,则可治疗较晚期的子宫颈癌。
经阴道子宫广泛切除术的适应证为:
肥胖患者的腹壁厚,若经腹做子宫广泛切除术,主要是在骨盆腔深部操作,而深骨盆部呈漏斗形,经腹部手术时距手术者较远,手术难度较大。若在阴道内手术时,则深部骨盆距离较近,切除子宫旁组织和阴道旁组织等容易掌握,必要时还可行全阴道切除术,这在经腹部行子宫广泛切除术是比较困难的。
患者合并心脏病、肾脏病、高血压和重度肺结核等严重内科疾病者,耐受力较差。腹部手术创伤面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而阴道手术创伤面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
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需要行创面小、时间短的手术。
体弱消瘦的患者抵抗力差,也要求手术创面小、时间短、出血少。
对放疗或化疗敏感性差的如腺癌、腺鳞癌等,最好行手术治疗。
害怕行腹部手术者,容易接受经阴道的手术。
总之,阴道内子宫广泛切除术的特点是手术既安全、又彻底,是肿瘤根治手术的主要目的。另外手术后腹部胀气少、痛苦少,一般在术后第2天即能下床。手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经阴道子宫广泛切除术的特点是:
手术时患者取截石位,首先要作Schuchardt会阴切口,即在会阴口作左和(或)右会阴侧切口,使阴道口扩大。
阴道袖口的形成:距离宫颈癌组织3cm以上环切阴道黏膜,分离至阴道前、后壁能包裹全部宫颈包括癌灶,然后将阴道前、后壁闭合形成袖口。
切断宫骶韧带,剪开两侧膀胱侧窝,游离输尿管下段进入膀胱部,先扪及输尿管,也可放置输尿管导管以便于扪及输尿管,然后游离。
暴露子宫动脉、静脉,钳夹、切断和缝扎之。
钝性分离直肠侧窝,分次钳夹宫骶韧带中层和深层,切断、缝扎之。
沿输尿管膝部向上钝性分离输尿管隧道3~4cm,钳夹、切断、缝扎宫旁组织。切除宫旁组织的范围根据病灶的范围决定。
剪开阴道前、后穹隆部腹膜。
子宫的切除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相同。
闭合前、后穹隆部腹膜,缝合Schuchardt会阴切口。
手术存活率:不同的医学中心报告的差异很多,手术5年存活率,在第1期是69%~90%,与放疗的60%~93%几乎一样。但考虑到个别因素,不同医院有不尽相同的病人和危险因素,因此也可能有差别,更重要的是医师的偏爱、病人的信赖、治疗的合并症以及生活的品质,这些才是真正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
Zander报道Ⅰb~Ⅱ的病人1092位中50.6%的病人做了手术(Meigs type),手术病人的5年存活率在 Ⅰb是84.5%,Ⅱ是71.1%,但其中大多数是Ⅱa的病人。
Currie的552位做手术病人的5年存活率则是:Ⅰ是86.3%(189人);Ⅱa是75%(103人);Ⅱb是58.9%(78人);以及其他,34.1%(41人)。
Tinga的病人5年存活率,Ⅰb~Ⅱa是72%~88%(46人),其中腺癌病人与鳞状上皮癌病人比较,预后较差(P<0.01);Ⅱb~Ⅳ分别是40%和30%(18人),腺癌和鳞状上皮癌没有分别。
此外,手术后的病人、盆腔淋巴有侵犯的病人,Meigs的报告,5年存活率为42%;其他像Kastner、Mitra等的报道,盆腔淋巴没有侵犯的病人,5年存活率高达90%以上。上海张惜阴等(例,Ⅰa期100%:安徽张基本等(例,Ⅰa期97.4%,Ⅰb期84.2%。
针对手术后追踪5年以上()的病人分析结果,早期子宫颈癌存活率在Ⅰb是86.3%~98.3%(),其中85%以上都是Ⅰb1病人。而且愈是在后阶段手术的病人,预后愈好;Ⅱa是78.9%(582/738);Ⅱb是68.2%(112/164)。在Ⅱb这一类病人,腺癌和鳞状上皮癌的预后虽有差别,鳞状癌好些,但两者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此外,针对Ⅱb的病人,剔除辅助性治疗后,一共有105位癌症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204位做放疗。5年存活率,手术和放疗病人分别是68%和52%(P=0.0006)。Ⅲa的病人特别少,只有13位,复发率是38.46%(5/13),存活率是30.8%(4/13);Ⅲb~Ⅳa的存活率为31.9%(15/47)。
Orlandi报道了接受手术治疗的264例病人,Ⅰb~Ⅲa患者的5年存活率是65%~76%。这个差异,主要是受了淋巴转移和年龄的影响。年龄35岁以下的比35岁以上的病人差,有淋巴转移的病人存活率最差(46%∶24%)。
腹腔镜子宫广泛手术:腹腔镜自从1980年电视影像传真(video monitor)问世后,腹腔内能看到的都呈现在荧幕上,原本的单一操作顿时转变,手术助手因此能够充分地配合。由于伤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病人接受度高,很自然便快速成长起来,已经是不能缺少的手术工具,并由原来以诊断为主演变成为诊断和治疗兼具的手术。目前,大多数良性手术近80%也都以腹腔镜为主。由于腹腔镜协助经阴道切除子宫(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技术成熟,开始时也用在CIS的病人。同时,又用在放疗前晚期子宫颈癌以及不明分期病人的手术分期(laparoscopic staging),以减少分期的错误。可惜不但未见改善,还进而增加了原本不该有的放疗合并症,可能是手术后产生骨盆腔粘连的结果。
此后,Spirtos、Hatch、Dargent及Chen等人,又利用腹腔镜做Piver3级及3级子宫广泛术,称腹腔镜子宫广泛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因为是由阴道将子宫切除,因此又称阴道式腹腔镜子宫广泛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radicai hysterectomy)。虽然是经腹腔镜,子宫还是由阴道切除的,因此经阴道只是一个步骤,反而腹腔镜子宫广泛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的名称用得比较普遍。
腹腔镜进行此手术优点很多。例如,腹部没有一个大且长的刀疤,住院时间短。美国妇癌医学会(SGO)收集各家并分析78位早期子宫颈癌,Ⅰb1子宫颈病灶≤2cm,行Piver3级子宫广泛术。平均手术时间是205min,手术出血是250ml,住院天数是2.9天。至于缺点是在子宫两侧切除范围有其限制。将输尿管尽量往外侧拉,所切除的子宫颈旁组织有限,更不要说阴道旁组织切除了。若要拨开子宫膀胱韧带,必须先将覆盖在输尿管上面的阴道动脉分开,容易造成输尿管损伤,可是这点却与复发率的多少关系密切。阴道长短的切除不是一个重点,切除部分阴道与复发率关系不大。此外,一不小心出血也会增加。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必须配合阴道子宫广泛术(Shauta radical hysterectomy),即技术上的缺点需经由阴道做输尿管剥离,才能推开子宫膀胱韧带,做较广泛的两侧切除,否则这个腹腔镜手术只能做极早期的子宫颈癌治疗。此外,经阴道做子宫广泛手术合并症高,已经很少人提,近乎绝迹。还有,由阴道行子宫广泛术后仍需打开腹腔,施行淋巴摘除,因此,还不如直接由腹部施行更简单。此外,经由腹腔镜也有在肚脐下方套针(trocar)部位发生癌症种植的报道。这个缺点再次说明用腹腔镜从事子宫颈癌的手术,不论是手术分期、淋巴摘除以至于子宫广泛手术的病人,都应该长期追踪。
台北荣民总医院选择了子宫颈癌Ⅰb1的159位病人,由两组(袁九重,刘伟民)经常做腹部子宫广泛手术同时也经常做腹腔镜手术的医师,来执行腹腔镜子宫广泛手术和传统的腹部子宫广泛术(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open method),其中21位病人经由腹腔镜做子宫广泛手术。因为子宫颈的病灶很小,除了摘除主动脉淋巴和骨盆腔淋巴之外,还切除子宫与靠近子宫和阴道的部分子宫旁和阴道旁组织,类似Piver2级的子宫广泛手术。在淋巴摘除数目上,腹腔镜组是19.4,传统组是18.0。手术时出血两组分别是332.5ml和500ml,手术时间分别是6h和2h,住院时间分别是4.5天和8天。复发率在这两组没有分别,是3.8%。
利用腹腔镜做子宫广泛手术无法剥离输尿管,更不要说分开子宫膀胱韧带,因此无法达到现行的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经由腹腔镜所触摸到的子宫颈附近组织,没有手部的触感,无法判断病灶的范围,因此无法计划治疗。此外,手术的时间也太长,只能适合0期癌症和显微侵犯的全子宫切除。因深层的显微侵犯和Ⅰb1而需要做子宫广泛手术和骨盆腔淋巴摘除,行Piver2级,最多到达3级,也可以考虑。若要解决这个技术上的问题,必须联合谙熟阴道子宫广泛术的医师,在腹腔镜的协助下才能真正做到Piver3级,甚至更广泛一点的子宫颈两侧组织切除。这点非常重要,尤其在Ⅰb2~Ⅱb的病人,广泛的两侧切除确实可以降低手术后的复发率。
手术并发症:子宫广泛切除术的手术范围广、创伤多,故手术时易发生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
手术损伤脏器: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前有膀胱,后有直肠,其周围有许多盆腔大血管,所以无论哪一种根治手术,均可能损伤子宫周围脏器,最常见的是损伤肠曲或膀胱。若手术操作仔细、技术熟练、解剖熟悉,一般都可以避免,除非误选晚期病例,癌灶已浸润膀胱或肠曲,在推移或剥离时易发生损伤。一旦发生损伤,可根据损伤的部位、范围等而行修补术。若损伤部位已有癌灶浸润,则应根据病情考虑作膀胱部分切除、缝合或切除部分肠段再吻合等修补手术。其次是损伤输尿管,发生的原因可以是误扎、误夹或误切,一旦发生损伤,应根据损伤的部位、大小而采用不同的修复手术,并在修复后需放置输尿管导管作为支架,以利于愈合。
神经损伤并不常见,最重要的是损伤股、闭孔、腓、骶、腹股沟及女阴神经等。手术中小心仔细,注意神经的解剖,小心轻放、自动拉钩,注意患者的体位,可以避免损伤神经。绝大多数神经损伤不致发生永久性伤残。但如手术切断或部分切断闭孔神经,则应立刻缝合修补,手术后也可恢复正常。
术时出血:子宫广泛切除术时的出血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在清扫淋巴结时,由于在盆腔大血管周围操作,稍一不慎即可直接损伤动脉或静脉;二是在分离主韧带或游离输尿管隧道时,导致盆底静脉丛出血,此时出血点难以辨认。子宫广泛切除术时,尽管医生技术熟练、经验丰富,但分离隧道、盆腔侧壁、骶骨前时,随时都可以发生出血。手术一旦发生出血,若系直接损伤大血管如髂动脉或髂静脉,则可在看清出血点后缝扎或结扎止血。若系损伤盆底静脉丛、不易迅速夹住出血点以止血时,则应暴露手术野、充足麻醉和保持患者全身情况稳定,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压迫止血,可用手指或纱布或纱布垫压迫止血,至少压迫30min或局部注射止血剂,然后缝扎止血。即使如此,有的严重出血还需在盆腔内留置纱布条或纱布垫,紧压出血部位,术后3~5天分几次逐渐抽出纱布条。此外还可用高位血管暂时阻断法,如腹主动脉暂时阻断法控制局部出血量,寻找出血点,准确钳夹、缝扎或结扎止血。腹膜外髂内动脉结扎是可以用来减少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时术中出血的方法,也可用于估计病灶较晚、盆腔有炎症、易出血病例的预防或减少术中出血,均有一定效果。当盆腔静脉丛出血时,要确定静脉撕裂的位置较困难。此时可用纱布垫较长时间地压迫出血部位直至出血停止,同时先解剖盆腔其他部位继续进行手术。如损伤盆腔大静脉壁小分支,小静脉的断端已回缩,只有用细针无创缝合才能止血。盆腔深静脉出血与动脉出血不同,结扎髂内动脉效果欠佳,因为从下肢及下腔静脉有大量侧支静脉进入盆腔,此时若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前分支,以阻断进入盆腔的主要动脉血供而减少静脉出血,可能有效。当损伤髂外或髂总静脉壁时,必须在损伤部位的上方和下方放置血管夹,并用缝合血管的无损伤线修复损伤部位。
术后并发症:
术后出血:术后出血较少见,因为手术后盆腔所有的血供都已硬化,再次出血的机会较少。除非在手术完成时出血尚未妥善控制,此时可用纱布垫填塞在盆腔渗血处,另一端放在开放的阴道内,填塞在盆腔24~48h后取出,以免发生上行性感染。有时术后出血多见于手术时出血点漏扎或止血不善,若出血发生在阴道残端,血液往往经阴道排出,如在阴道断端见出血点,则可经阴道钳夹出血点,结扎或缝扎止血。若出血点位置较高或位于盆腔或腹腔内,则应立刻剖腹探查,寻找出血点,结扎或缝扎之。如在手术后数天才发生出血,则多由于继发感染所引起,应先控制感染,根据出血的多寡决定是否需经阴道或剖腹止血,若行剖腹止血则需放置引流,手术后积极控制感染。
泌尿道并发症:
膀胱并发症:瘘管形成:如果患者手术前未接受过放疗,因膀胱缺血,形成膀胱阴道瘘者并不常见。为预防膀胱阴道瘘的形成,可将膀胱反折腹膜缝于切除的阴道残端前壁边缘,以保护膀胱及输尿管末端不致因继发感染而导致瘘管形成。这个方法将有效地降低膀胱阴道瘘及输尿管阴道瘘的发生。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子宫广泛术时游离输尿管,会将膀胱及输尿管上段的神经部分去除,或将进、出膀胱及尿道的副交感及交感神经随宫旁组织主韧带及盆腔淋巴结一并切除,所以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可高达50%。组织分离愈多,影响膀胱功能的程度愈大。
Mundy及Sasaki提出主韧带的后部神经部分含有主要的供应膀胱及尿道的副交感和交感神经,如将其切除则可导致手术后膀胱功能障碍。若仅将主韧带的前部(血管部分)切除而保留后部,则可以减少术后膀胱功能障碍。Asmussen等建议手术时保留膀胱及尿道的神经供应,并不影响必要的广泛分离以及切除中心病灶周围的组织,因此使很多患者不致丧失尿道及膀胱功能。但Asmussen等的建议很多妇科医师不能接受,因为在同一个主韧带上也有引流宫颈的淋巴管,要做到完全中心性分离,这些组织都必须切除,因此他们认为有些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是不可能避免的,尤其在较晚期的患者,需要切除足够的中心性病灶并要完全地清扫淋巴结是很重要的。
研究证明病变开始时患者膀胱张力过强、膀胱容量减少,静止压增加,残余尿量增加。患者开始主诉排尿困难,随后对膀胱充盈的感觉降低。应用敏感的尿动力测定仪可以测出各种不同的异常包括阻塞性排空型、即时及迟发的顺应性丧失、感觉丧失及真性张力性尿失禁等。有些患者在排尿时,膀胱收缩功能完全丧失。手术后加以放疗的患者,较单纯手术者多见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
处理手术后膀胱的方法虽有不同,但争议也很多。适当的处理是在术后前数周要避免膀胱过度膨胀,一般可持续留置导尿管7~10天,经尿道或耻骨上放置。手术范围较小留置导尿管的时间短些,手术范围很广的留置时间长些,以后间歇钳夹及放松导尿管即膀胱体操数天,手术后第10天最好作1次静脉肾盂造影,如果仅有轻度输尿管扩张,则可以去导尿管,试令患者自然排尿,并告之患者不要让膀胱过度膨胀。如果膀胱过度膨胀可能使逼尿肌伸展及丧失代偿功能,导致膀胱弛缓,将延长膀胱功能障碍,剩余尿增多易致膀胱感染。故应令患者定时排尿,在必要时学会排尿后自己导尿测剩余尿。当膀胱感觉恢复、剩余尿<50ml时,即可不再导尿,但必须注意有无膀胱不完全排空。如果患者不能和不愿刻苦锻炼,最好再较长期(数周)地放置导尿管。如果再发生膀胱过度膨胀,则必须再延长放置导尿管的时间,有时需放置数周,以期避免膀胱功能永久受损。膀胱功能障碍时常会合并尿路感染,应该定期检查尿液及尿培养,并给适当的抗生素,同时应鼓励患者每天排尿量超过2000ml,以预防感染。
在有些病例,排尿功能的恢复需要数月,尿动力测定可有少许或持续存在的慢性膀胱功能障碍的证据,Fraser提出20%的患者在手术后会有膀胱感觉的变化,持续存在达5~15年。也有少数病例其膀胱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然而大多数病例在手术后小心护理膀胱,使其复原需要1年的时间。
输尿管并发症:输尿管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游离输尿管时易损伤其管壁或影响其局部血运,加之术后继发感染、排尿不畅等,可使输尿管局部损伤处或因血供障碍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输尿管阴道瘘、膀胱阴道瘘、腹膜外渗尿等。以往文献报道,手术后泌尿道瘘的发生率高达10%。为了预防泌尿道瘘的发生,手术操作有了不断改进。Mattingly将子宫膀胱腹膜反折缝于阴道断端前壁,延长留置保留导尿管的时间为4~6周,使膀胱及输尿管末端得到充分休息,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Novak将输尿管的游离段置于盆腔腹膜面,并以侧肠系膜覆盖之。Lash用大网膜覆盖输尿管上的可疑损伤部位。上述改进的技术措施可能降低输尿管瘘的发生率,但最重要的问题是手术细致,尽量避免了损伤、手术后预防感染、避免排尿不畅等。近年来我国子宫广泛切除术后泌尿道瘘的发生率已日趋下降,达1%以下。
在正常未经放疗的输尿管,其瘘管及永久性狭窄的发生率可在1%以下。如果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手术,技术精湛地预防围输尿管鞘膜的损伤及输尿管肌层的损伤,并在手术后持续吸引腹腔后间隙的液体,则可以减少输尿管瘘的发生。
子宫广泛切除术后引起暂时性输尿管功能改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利用静止的荧光静脉肾盂电影照相术(cinefluoroscopic intravenots pyelogram technique)检测,发现87%的患者在手术后第1周有输尿管扩张,手术后6周输尿管扩张逐渐恢复,静脉肾盂造影恢复正常。在手术第1周可见输尿管末端的蠕动有所改变,表现为僵硬的管道,一个月后输尿管蠕动恢复正常。这些变化可以解释子宫广泛切除术后泌尿道感染会增加。如果患者加用放疗,再加上严重感染或淋巴囊肿的形成,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输尿管梗阻。
盆腔淋巴囊肿: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腹膜后留有无效腔,回流的淋巴液滞留在腹膜后形成囊肿,即称盆腔淋巴囊肿。在完全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术后后腹膜间隙内有液体积聚,这些液体的组成成分与Ⅲ度烧伤表面的渗出液相同,内含血液、淋巴液及组织液,其中含有高浓度的蛋白。在子宫广泛切除术后,需在后腹膜间隙放置引流管抽吸液体,目的是清除积聚的大量液体。手术后放置的引流管应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以保持通畅。吸出的液体量各人不同,可能每天数十毫升,持续1周后逐渐减少,有时吸出的液体量可达数百毫升。
较长一段时间吸引后腹膜间隙的液体,可能是降低输尿管阴道瘘发生率的合理措施。这样使已游离的下段输尿管不经常浸泡在液体内,可能会较快愈合。但是,利用引流来减少淋巴囊肿的形成仅占5%以下,应该手术中行淋巴结清扫时,仔细结扎髂总淋巴近端和深腹股沟淋巴远端的淋巴管和闭孔(髂内、外血管分叉处)近端、远端的淋巴管,可以很好地预防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
有时在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数月后,淋巴囊肿的症状、体征才明显出现。淋巴囊肿可能小而无症状。当淋巴囊肿较大时,患者主诉下腹不适位于囊肿的同侧,放射至同侧背部、臀部和(或)腿部,同侧下肢可能有些水肿。静脉肾盂造影时可能看到输尿管梗阻的证据。
小的无症状淋巴囊肿不致引起输尿管梗阻,可以随访观察。大的有症状淋巴囊肿可能导致输尿管梗阻,应经阴道或腹部用针进行穿刺。有条件者可在B超引导下局麻下进行穿刺抽液,抽出的液体应做细胞学检查。一般不需切开引流。
感染:随着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在广泛切除手术前或术时及术后给以足够的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及治疗用,手术后患者发生严重感染或严重盆腔结缔组织炎者已明显减少,再加上手术部位的足够引流,故根治术后感染一般都能迅速控制。子宫广泛切除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手术后盆腔结缔组织炎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约在5%以下。如果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后仍发生继发感染,应作阴道顶及腹腔吸引管内液体等的培养,如发现有病原菌,则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行子宫广泛切除术的患者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其发生的原因有:
手术后血液凝固发生变化。
静脉壁受损。
静脉血淤积。
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特别是在松动血管并摘除粘连的淋巴结和组织时,根治手术的生物学效应之一是在愈合过程中发现局部组织有坏死,于是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释入血循环,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可以加速血凝机制,有助于静脉血栓的形成。静脉壁内膜释放的促凝血酶原激酶是形成纤维蛋白极好的病灶,特别是某些部位的静脉血流改变以致停滞。这种情况常见于下肢静脉瓣后面,形成静止的静脉血栓。在时间过长的手术时下肢长期固定,手术中静脉血淤积容易形成血栓。现在已有足够的证据证实患者发生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约有50%以上的病例在手术过程中有上述并发症。减少血栓形成并发症的方法是给预防性低剂量肝素,但是围术期使用肝素有增加手术中出血的趋向,并发生手术后出血,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不应围手术时给肝素治疗,而是在手术后回病室后提早下床活动,定时、间断压迫患者的下肢,有良好效果。
近来应用125I标记扫描检测纤维蛋白原,发现3%~5%的患者下肢隐性静脉血栓可能发生肺栓塞。这类并发症虽很少见,但血栓栓塞的凶险结果在这种高危病例必须认真估价。
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比较广泛,各期宫颈浸润癌均可放疗,在某些情况下的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如高龄及不适宜手术者亦可放疗。以下情况被认为放疗禁忌:
骨髓抑制:周围血白细胞总数<3×109/L,血小板<70×109/L。
肿瘤泛化、恶病质、尿毒症。
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时,不应行腔内放疗。
急性肝炎、精神病发作期、严重心血管疾患未获控制者。
治疗前、中及后的常规处理:
开始治疗之前,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仔细地全身检查,盆腔检查应绘图表示,化验检查应包括肝肾功能、外周血象、大小便常规、膀胱镜、肾图及肾盂造影、阴道分泌物培养、心电图等,有的患者尚需作B超、CT或MRI检查,放疗前必须有病理证实。
治疗中的处理:应每天或隔天行阴道冲洗,阴道有致病菌感染者应予抗生素治疗,有合并症者应在疗程中同时处理。疗程中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颈癌的治疗费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