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中医院地址有个姜来大夫吗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药学讲座 张廷模
第五十六讲  化痰药概述
化痰药:半夏(转载)
下面278页,第十九章化痰药。在中药的教材里面把化痰药单独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这个也是第一次。在过去的几版教材里面,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是在同一章里面。放在同一章的理由,就是因为在临床上经常咳嗽气喘痰多往往同时出现,再加上从药物这个角度来说,化痰药有不少兼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有的止咳平喘药也有化痰的作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把它们放在同一章里面介绍,这样子介绍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因为我们这个中药各论是按照功效分类,我们前面都知道每一章它就是一种主要的功效,这样一来,这一章就有两三种主要的功效,尽管它章下面分节,实际上是已经把它一分为二了。所以完全有必要再进一步的把它独立成章。至于说它们互相兼有,化痰药兼有止咳平喘,止咳平喘兼有化痰这样的一些功效。其他的任何一个章节的药物的主要的功效,那么常常也是(存在)兼有功效的。那比如说芳香化湿药它治疗的湿阻中焦,湿阻中焦可以说百分之百的都有气机阻滞,都有脘腹胀满,那不能因为兼有气机阻滞,那么化湿药和行气药就放在一块介绍。这个化湿药当中也有一些药物是行气的,比如说砂仁、白蔻;行气药当中有的药物也是能够化湿或者说燥湿的,象香橼、佛手、橘皮这一类。所以从分类这个角度来讲,应该把它分开,也能够分开。所以我们基于这种情况,就把它第一次一分为二了。但是学习的时候两章有很多联系的地方。
  下面化痰药也就讲它的概述部分,第一个问题,还是含义。我们在含义当中简单的知道什么叫化痰药?就是书上的第一行,以祛痰或者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就记住这么一句话,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什么叫化痰?化痰就等于是祛痰加消痰,它是两种不同的功效,统称叫做化痰。为什么有这种情况?那我们把下面学了以后,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功效和主治,反过来再联系起来可能就会加深认识。这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学当中的痰,和我们平时生活里面,大家都有生活的常识,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痰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就是由于中医学对痰的认识很特殊,这样子导致的一系列在理论方面出现的一些特殊性。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的痰,是属于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而这种水液停留在人体的局部,进一步的变得比较浓稠或者变得比较稠浊,而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统称为痰。这个痰它可以象我们平时生活常识里面所知道的那样,可以在肺窍里面也就是在呼吸道里面,就是经常引起咳嗽气喘,或者说可以通过咳嗽把它咯出来的、吐出来的,这样的见到的分泌物。这样比较稠浊的这种粘液状的东西,这个是痰,这个人人都知道,这种痰在中医学当中,往往叫做狭义的痰。这狭义的痰一般就是指的这种在肺窍里面,储存在肺窍里面能影响呼吸畅通,引起咳喘的这样一类痰。根据中医的理论,这个痰一旦形成了以后,“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除了肺窍以外,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它都可能形成痰。那么就是说我们下面它的主治证当中要谈到的,它有广义的痰。当然在有的书上把广义的痰和狭义的痰,分别又称为有形的痰和无形的痰。把肺窍里面容易咯出来,能够很清楚的看得见的,往往叫做有形的痰;那么分散在身体的其他的部位,就是说很难直接见到的,称为无形的痰。但是这种观点有很多人反对,认为不管它是一个广义的痰,狭义的痰,不管它在肺窍或者在其他的部位,它都是有形的。因为它本身是由于水湿停积而进一步的稠浊,进一步的变得比较浓稠,本身水湿就是有形之物,看得见、看不见只是在里在外,我们是不是马上直接能够看见,这个也很有道理。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上,我们没有采用什么有形之痰、无形之痰这个说法,这个不是很科学。总的说来,这个痰都应该是有形的。我们一般说这个广义的痰或者狭义的痰这样可能比较科学一点。由于中医学(的)痰,有这样一个特殊性,所以从化痰这个功效就是针对整个痰而言的。这个痰在中医学当中既是一个病理产物,又是一个继发的引起其他病证的病因。比如说这个痰阻在心窍,那么进一步要引起心神的失常,它不但是一个病理产物,(又)是引起心神失常的一种病因。所以它和瘀血一样,它有两重性。整个对痰有治疗作用,我们可以统称叫化痰。针对呼吸道的痰,让它容易咯出来,减轻呼吸道这个咳喘的症状,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就是主要治疗肺窍的狭义之痰的,这个功效习惯上把它叫做祛痰。对于广义的痰就是肺窍以外的,能够促进它消散,(让)这已有的广义的有痰的症状消失消除,这个一般称为消痰。所以这个是从功效上这样子把它加以区别。这个药如果既能祛痰又能消痰就把它称为化痰。这样子把它界定,是我们这个教科书近年来的一种进步,也是化痰药有关化痰功效认识的一个发展。就是把祛除肺窍的痰叫做祛痰,消散广义之痰称为消痰。之所以我们认为是近年来的一个进步、一个发展呢,这样子使用就比较规范。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本草文献或者中医文献当中,很长时间以来,这个用语并不规范。所以我们今后见到的比较早的一些中医药文献方面,它对药物是祛痰或者是消痰、是化痰, 它没有我们这种区别。不能用我们现在这样子去判断过去的论述,因为在文字当中,这个祛、化、消它们的字义是相通的,所以古人是互相混用的。我们这里说的祛痰,它可以说是化痰,也可以说消痰;我们现在说的消痰,它可能是指的化痰;我们指的化痰,它可能是祛痰等等,是比较随意的。为什么呢?就是它的字义是相通(的)。我们前面学活血化瘀药,它又叫活化消瘀药,又叫活血祛瘀药。所以对于活血化瘀药到现在为止,这个化、祛、消它(们)都是互相混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意义。但是对于活血药它不影响,就是说能够指导药物的功效的认识。所以现在没有去改变它,也没有去统一规范它。但是对于化痰药不一样,如果使用混乱,那么学习的时候就有很大的麻烦。如果我们加以了规范了以后,那么可能对药物的认识就比较清楚一些。所以说这个是从总体的方面来说,化痰药的功效,化痰就等于祛痰和消痰。祛痰是排除肺窍的狭义之痰,消痰是消散广义的散布于肺窍以外全身其他部位的痰。祛痰药的主治或者化痰药主治,首先我们就要复习我们中医学基础或者诊断学里面学的有关这个痰(的论述),这个痰我们书上在功效与主治的这一个问题的第一段当中,首先就谈了,这个痰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它可以在脏腑,也可以在经络。如果痰是停在肺窍,阻在肺窍里面,它主要就是咳喘痰多,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狭义的痰。广义的痰它可以上蒙清窍,就是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以引起眩晕。痰浊闭阻心窍,也是痰扰心,心的功能就要失调,就可以出现癫、狂或者癫痫,引起精神失常,可以说这个精神失常的病证,主要的病因或者病机就是痰浊阻心,痰扰心神。这里指的这个狂和癫就相当于现代医学上说的精神失常,精神分裂症。其中患者比较安静的,不吵不闹,比较抑郁这种称为癫证;患者吵闹不休,这种就是有时候很不安静,甚至要打骂,动手动脚的这种称为狂证,狂躁型的。一种是抑郁型的。另外有的患者平时如常人一般,突然发生了的时候,昏仆倒地,喉中痰鸣,四肢抽搐,而且还有怪叫声,民间比如说称为什么羊癫风,就医学上的癫痫。这个也是痰浊阻心的一种病证,这个在心。痰也可以影响肝的功能,往往肝风夹痰,引起小儿的惊风,比如说中风,包括刚才的癫痫,出现了痉挛抽搐,这个一般称为风痰,也就是肝风夹痰。既有肝风的症状,它又有痰浊内阻。另外痰还可以到肌肉、经络,出现了局部的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或者出现了瘰疬、瘿瘤、痰核等等,这个就是痰在肌肉和经络。还有我们过去的一些书上说的什么阴疽流注,这个因为比较冷癖,这种病症名称我们这书上(因为)大家初学就没有了。阴疽就是说它表面不红不肿,很不容易溃破,一旦溃破了以后,脓液长期都不能干净,很难愈合。就相当于现代医学说的深部的脓肿,包括一些骨关节的结核,一般这个称为阴疽,那么多发性的那就称为流注。它循经络此起彼伏,这个地方好了,另外的地方又开始溃破,又开始出这个很清稀的脓液那样的分泌物,那种把它称为流注。这个因为我们今后在外科学里面去学,这个教材上就没有再要这样的名称了。就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这个痰它可以在肺,可以在脾胃。在脾胃的引起痞满,恶心呕吐。阻滞了清阳,上犯了清窍,出现了眩晕为主的。如果在心,闭阻了心窍,那么主要就是癫狂或者癫痫。肝风夹痰,惊风、癫痫这一类。可以在肌肉、经络,就是局部的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或者出现这个痰核,小的在皮下这种称为痰核,痰核长在颈部就叫瘰疬,这个比较大的痰核,在其他的皮下就叫瘤,这个瘤如果长在项下就称为瘿。所以《说文解字》里面,什么叫瘿?“项瘤也”,就是长在项部的瘤就叫瘿。所以中医都是认为与痰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广义的痰。这些都是化痰药的主治。所以这样我们就比较清楚,这个广义的痰和狭义之痰。是狭义的我们以后就尽量的规范,用祛痰;治疗广义的我们就尽量规范用消痰。如果我们这个药,比如我们学的某一味药它两种痰都治,肺窍的痰它能祛,广义的痰可以消,那么它的功效我们就可以用化痰。如果它二者只有其一,它是治肺窍的我们就认为它是祛痰药;治广义的,有的它不能治肺窍的痰的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消痰的药。这样子把它区别开来,这是从总体方面这样子讲。由于临床常常根据痰的性状,狭义的痰的症状和全身的一些不同表现,所以这个痰证在临床上又有湿痰、寒痰、热痰、燥痰、风痰这样的区别。一般来讲,如果肺窍的痰比较清稀量而且比较多,容易咯出,加上有其他的湿象,比如说舌苔比较腻,身体比较沉重,象这样的一些症状,我们把它叫做湿痰。尤其是痰的性状就是狭义的痰,它是量比较多,比较清稀的,是容易咯出的,这种称为湿痰证。也有广义的湿痰证,它就有广泛的湿浊内盛的一些象征。如果在湿痰的基础上,这个痰进一步的清稀,有的清稀如水,非常的稀薄,加上全身的寒象加重,比如说舌质很淡,舌苔比较薄,有的畏寒,或者脉比较沉这样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寒痰。实际上寒痰和湿痰有共通的,都是量比较多,比较清稀。只不过寒痰更加清稀,量更加多,更容易咯出,全身的寒象更为明显。所以它属于同一类的,又有寒痰。另外热痰,热痰从狭义的痰来说,就是比较粘稠,颜色是黄的,比较稠,那个咳嗽咯出来的时候,全身有热象,比如说舌质偏红,有口渴,或者舌苔不但腻,而且颜色是黄的,或者其他的热象,心烦这样的一些症状,那么就称为热痰。另外一种就是狭义的痰,非常干燥,有的干燥如米粒状,患者兼有口燥咽干,这个痰不容易咯出,比较粘滞,这种痰就称为燥痰。燥痰一般只有在狭义的痰当中能够见到,广义的痰当中一般没有燥痰。刚才说的寒痰、湿痰、热痰,有狭义的痰,也有广义的,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另外在肝风的同时也痰多就叫风痰。针对不同的痰证,化痰药的功效。比如说它主要治疗湿痰的,可能就叫燥湿化痰,如果是治疗狭义的这个湿痰可以叫燥湿祛痰;针对寒痰的可以叫做温化寒痰,狭义的寒痰,也可以叫温里祛痰,或者温肺祛痰等等,都可以的。如果是针对热痰的,可以叫清热化痰,狭义的热痰,可能要清肺祛痰,清热祛痰;燥痰只有肺有,可能就是润燥化痰,或者润肺祛痰也可以。对于肝风夹痰,一般把它称为祛风痰,这个祛风痰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功效,它包括了息风止痉加化痰,或者祛痰、消痰都可以。所以化痰的功效根据不同的痰证,它又有不同的术语,它主治的证又有所不同。我们刚才讲,燥湿化痰针对的是湿痰证,对应的,温化寒痰对应的是寒痰证,清化热痰对应的是热痰证,润燥化痰或者润肺化痰针对的是燥痰证,祛风痰针对的是风痰证。所以化痰药的功效这样子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但是这样子讲,还比较规范。在传统还不止这么复杂,为什么呢?如我们前面讲的活血药一样,在动词上前人为了使他写的著作显得很灵活,用语很丰富多彩。所以化痰不但有我们这个祛痰、消痰,还有其他很多动词,什么豁痰,豁痰就是危害的害一个谷,山谷的谷,豁然开朗,豁痰。有什么导痰,领导的导,导痰,滑痰,涤痰,什么坠痰,滚痰,大概有十多二十种,这样的一些不同的化痰的这种术语呢,很多是没有特殊意义的。有一些可能有比较细微的差别,比如说豁痰一般可能指的是治疗孔窍的痰,主要是心窍,当然有时候也用于肺窍;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导痰,可能就说它作用比较强一点而已,涤痰、导痰,这个祛痰或者化痰的作用稍稍强一点。滑痰那么就是说这个药从性状可能有滑利这样一些(特点),可能它不是很有特殊性。所以我们现在尽量避免少用那样一些,不是很规范的术语,要尽量的把它简化,便于化痰药的学习,也便于化痰药的学术的交流。所以过去太名目繁多的这个功效术语不是一个好的事情,这是关于化痰药的功效和主治。这个就能够反映中医对痰认识的特殊性。所以这个一定要下功夫来专门的理解学习记忆,这个必须结合到中医学基础和诊断学。关键就是中医对痰的特殊认识,所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关于第二个问题。第三个,在概述当中,性能特点。前面讲的不同的化痰药,它主治不同的痰证,那么它们的性能特点呢,也是互相区别的。比如说燥湿化痰或者说温化寒痰的这两类的药,一般它的药性是温性的,或者说是温燥的。清热化痰,清肺祛痰或者说润肺化痰,润燥化痰,那么这一类的药,一般是偏于寒凉的,或者是偏于凉润的。前面的偏于温燥,后面的偏于凉润,或者偏于寒性偏于寒凉,都是可以的。所以这个化痰药的药性没有统一的规律性。我们学习的时候,不同的化痰药,我们掌握它的药性是偏温的、偏寒的,那对于临床应用就很重要。所以也是学习化痰药,在掌握性能方面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重点之一。这个是关于化痰药的药性。
  第二点化痰药的药味,化痰药的药味主要取决于它的真实滋味。在我们要学的这些药物当中,绝大多数都与它的真实滋味相关,更主要的是反映这些药材的性状。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前面学总论的时候,我们学五味的理论,没有哪一种味与化痰的关系有多密切,微微有一点就是咸能软。广义的痰如果形成了瘿瘤、痰核、瘰疬的时候,也需要软坚散结,能够软化的那可能与咸味有那么一点点关系。除此以外可能都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关系。所以实际上我们对化痰药的药味在标定的时候,就是以真实滋味为主。所以在温燥性的化痰药当中,就是治疗湿痰的,治疗寒痰的有很多药它都有刺激的味,比如象半夏、天南星,刺激味都很强。所以一般都强调它的辛味,辛,有刺激性,辛辣,辛麻,这也是一个真实滋味。对于一些能够清热化痰或者润燥化痰的,有的是甘味,有的是苦味,那也是真实滋味。本身苦的可能就是苦味,本身没有明显苦味的,就是甘味。这个和前面的清热解毒药或者凉血止血药,利尿通淋药都是同样的道理,比较强调真实的滋味。有一些消痰的药,治疗瘿瘤、痰核、瘰疬这一类,表面来看它咸味,能够符合咸能软,但是那样的药实际上也与它们的真实滋味有关。为什么?它大量的是来源于海洋的药物,海产品,海水是咸的,或者有的是动物药,有的是海洋药,其实与真实滋味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这一章的药物有的是辛味,有的是甘味,有的是苦味,有的是咸味,最主要的是它们的真实滋味,稍稍与五味理论有关联的就是咸能软。所以就没有规律性,所以也就不重要。大家学习的时候能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是以性状为主要的,首先考虑的条件就够了。这是关于味。归经,在我们学习的化痰药当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它都能够祛痰,都能够治疗肺窍之痰。所以化痰药的主要的归经,就是肺经,绝大多数的化痰药。只有其中少数的,比如后面我们要学的昆布、海藻、黄药子这样是少数的药,它不治肺窍之痰,主要是治疗广义之痰的。那些药里面的归经没有肺,因为它不治狭义的痰,所以主要的归经是肺经。另外治广义之痰,就看它主要作用哪一类的痰,比如说主要用于癫狂,这一类的它肯定是归心经的,因为痰阻心窍。治疗风痰的,肝风夹痰那主要是归肝经的。有的能够治疗痰引起的痞满,恶心,这样主要是归脾胃经的。所以归经就比较复杂。但是主要,它有一个最重要的倾向,就是肺经。所以这个学习的时候,归肺这一点也是容易掌握的。这一类的药有少数的有一定的毒性,从这升降浮沉,如果一定要给它定一个倾向性,可能还是以升浮为主。比如说祛痰,它把肺窍的痰排出来,另外对痰核消散,它是凝结的状态,让它把它分散开了,微微是偏于升浮,不是非常典型。所以这个是化痰药在性能方面的一些特征。第四个问题,关于配伍应用,主要也就是寒热虚实。痰证如果有表寒的时候,外感风寒可以配伍发散风寒的药。如果有里寒配伍温里的药。热,同样有表热,就是外感风热,配伍发散风热的药,有里热配伍清热的药。虚就是阳虚、气虚,就不能够促进水的运化和水湿的宣化,就容易停留而为痰浊。比如说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常常可以配伍补气的药,甚至于温阳的药,这个多一些。当然燥痰,也是与肺阴虚这些有关,也可以配伍补阴的药,相对来说,补血的药意义不大。所以对于虚来说,主要是补气、补阳和补阴,尤其是补气健脾。因为针对脾为生痰之源,最为重要。实,除了寒热以外,痰本身就是湿浊凝聚在局部而成的。所以痰证往往有湿浊内盛,湿浊内盛还可以配伍一些除湿的药。比如说化湿药、燥湿药、利水渗湿药。有实的,另外痰要郁阻气机,并且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前人说“见痰休治痰,主要治气”,所以常常配伍行气药,行气药有利于各种痰证的治疗,减少痰的生成,而且对于引起的痰证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痰常常和瘀血夹杂在一起,痰瘀互结,形成一些有形的结块,那所以它也可以配伍活血化瘀的药物。这个总体就是从寒热虚实这个角度来讲。另外就是痰引起的症状,比如说痰在肺,主要就是咳喘,那么可以配伍止咳平喘的药。如果痰在心,主要就是心神不宁,心神失常,那可以配伍安神药,可以配伍开窍药。如果痰在肝,肝风夹痰那可以配伍息风止痉的药。那就是根据不同的,把痰作为一个继发的病理因素引起的这些病证的主要的症状,还可以说得出一些配伍。所以这样子内容就非常广,不外乎也是那么两个方面,一个寒热虚实,二一个主要的症状。第五个问题,使用注意,原则上也适合我们前面所说的,也可以说那么几个方面。第一,因证选药,就是根据不同的痰证,选适合的化痰药。如果是湿痰,那么就选燥湿化痰药,是寒痰就选温化寒痰药,热痰就选清热化痰药,依次类推。如果是肺窍之痰就选祛痰药,如果是广义之痰那就选消痰药,都属于这个里面可以讨论的内容,就是说因证选药。至于三因制宜,也可以说有一些内容,但是不典型。比如说治疗燥痰或者热痰,比如说清润的药可以适当的重一点;如果治疗寒痰,温燥性的可以用重一点,反之应该用轻一点。这也可以有一定的内容。另外这个中病即止,当然也是不很重要,但是也可以有。化痰药它也主要是属于消化,也要消而不伤,所以不能过用。那么过用了,它也会伤津的,尤其是温燥性的化痰药,它本身温燥的性质就比较强。因为痰湿一体,痰本身属于湿浊类的,在没有痰湿的情况下,它肯定损伤的、耗伤的就是人体的津液。这个和前面的化湿药那一些的中病即止,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另外就是证候禁忌。证候禁忌我们是把它分开来讲,温燥性的化痰药对于热痰、燥痰或者有出血倾向的,尤其是咳嗽咳血的一般不宜使用。反过来说,就是偏寒的这一类的化痰药,寒证一般又要慎用。有的有毒的化痰药孕妇不宜使用。这些都属于证候禁忌的范畴里面,所以这个就是这一类药的使用注意的简单的情况。前面我们就介绍的这一章药的概述部分。因为痰比较特殊所以它的内容也特殊,所以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对于这一章的概述部分就可以多下一些功夫,可能有的思路才比较清楚,因为有的是比较陌生的一些概念。
  下面就介绍具体的化痰药,第一味,我们是从温燥的到有清热作用的这样的大家便于记忆。这个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的一个草本植物,这个是它的地上部分,它的苗,这个就是它的药用的部位,它用的是这种植物的块茎,这个扁圆状的。这个地方就是长它的茎的地方,另一面有一些须根,就是炮制了以后的这么一种情况。为什么这种药称为半夏呢?这个半就是中间的意思,比如说半途而废,那就是在中途而废。这个半夏,它这个地上部分要长一些珠芽,圆圆的小的象绿豆那么大,往往就要掉在地上,掉在地上它一般来说就是在阴历的五月,这样子它就开始发芽,开始长出根。所以在《礼记》里面,就是先秦时期就有,“五月半夏生”,就是讲的这种情况。它珠芽开始生长发育的时候,这五月刚刚是夏天的中间,因为一二三是春天,四五六这三个月是夏天,五月刚好是夏天的正中,所以称为半夏。它是根据它的这个生长特征而命名的一种药。半夏主要的功效那我们书上燥湿化痰,在我们这里增加了一个止咳,其他的书上没有这个功效,有的是把它放在应用当中,这个位置不突出。所以半夏在临床上它温燥性比较强,它既能祛痰,又能消痰,所以它能够通过它的温燥之性减少湿痰的生成,一旦生成了,它又能够把它祛除或者消散。所以它是中药里面治疗湿痰的一个要药,尤其是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因为它不但能够燥湿化痰,还有良好的止咳作用。所以它最主要的是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湿痰咳嗽第一要燥湿,半夏有,最常配伍的比如说陈皮,就是橘皮,用来增强它的燥湿作用。如果是对于狭义的痰,这个半夏就是燥湿祛痰,它能够促进痰的咯出,呼吸道的痰的排出,燥湿祛痰。橘皮也有这个作用,所以它们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治疗湿痰咳嗽的一个基础方,最有名的就是二陈汤。这个二陈汤,它第一味的重要的药就是半夏,半夏燥湿化痰或者说燥湿祛痰,橘皮也是燥湿化痰的,所以互相是一个增效。这两个药都适合用陈久一点的,所以这个方就叫做二陈汤。对于半夏来说,为什么我们加上止咳二字?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止咳作用很强的药,半夏的止咳作用《神农本草经》就有明确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半夏的止咳作用呢,它和其他的药有明显的区别,它就是止咳嗽上气,就是说半夏能够止咳嗽的,主咳嗽的。其他的指的咳逆上气,可能还强调一个平喘,半夏主要强调它就是一个止咳药。《神农本草经》就开始,以后历代的本草当中,都记载了半夏的止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很强的镇咳作用,所以不管从文献的角度,从现代的药理的研究和当代的应用,半夏都是有明显止咳作用的药。所以它对于肺窍的湿痰,不仅仅是祛痰,当然通过祛痰有利于减轻咳喘,但它本身就有直接的止咳的效果。所以它才是一个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所以这是我们在这个书上把它的止咳作用突出来,把它写在正文当中的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很充分的,从古到今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它有止咳作用,对半夏的认识是一个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这个湿痰在肺窍,它就是祛痰药。如果这个湿痰是在经络、在肌肉,它可以表现出消痰,它促进痰核或者引起的这些肿块的消散。痰核消散,经气通畅一些疼痛也会得到缓解,所以我们书上消肿散结止痛,实际上都与半夏的消痰作用有关。所以半夏也可以用于瘿瘤、瘰疬或者这种阴疽的肿痛,实际上把它作为一个燥湿消痰的药来使用。当然有的认为它有一定的攻毒作用,本身它是一个有毒的药,那么这些,比如痈肿需要攻毒,也是可以的,本身有一点点。另外在教科书里面,一直半夏还有一个功效,消痞散结,消除痞闷,治疗一些引起痞闷的病证或者散结,实际上都是用的半夏的消痰作用。比如说我们书上说它治疗结胸,治疗痰气阻结在咽喉,梅核气,或者比如说泻心汤那一类半夏泻心汤,有这个痞闷痞满。为什么会出现痞?会出现结?主要就是因为痰浊阻滞,广义的痰。这个也是,半夏主要取其燥湿消痰。所以半夏通过燥湿祛痰止咳它可以用于湿痰咳嗽,治湿痰咳嗽的要药。如果通过它燥湿消痰,它可以达到消肿散结和消痞散结或者消痞的这样一些广泛的临床应用。而且湿痰阻滞,清阳不升,引起的眩晕头痛,半夏仍然可以使用。今后的半夏白术天麻汤,那也是利用的是半夏的消痰作用,消除的湿痰。所以我们(说)半夏它可以用化痰这个功效。它既能祛,又能消,所以它在教材上的主治证里面,基本上都与它的化痰功效有关。只不过它达到不同的效果,缓解咳喘,缓解痈肿,缓解眩晕或者缓解痞满、痞闷,都是通过祛除了痰浊。另外半夏止呕与化痰有关,但它又是个独立的功效。半夏在孙思邈的著作当中,和生姜(一样)也把它认为是一个止呕的圣药。所以它能够降胃气,就是降逆止呕,也就是止呕。什么原因的呕吐,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使用。比如说有胃寒的,配伍温胃止呕的药,比如说生姜或者丁香这一类;有热的配伍清胃止呕的,前面的芦根或者黄连,我们今后要学的比如说枇杷叶、竹茹,既能够清胃热又能止呕的,当然更好;虚的可以配伍补气健脾的;有其他的比如饮食积滞的,那么配伍消食的药等等。但是本身它是一个燥湿化痰药,所以痰湿引起的恶心呕吐是最佳的适应证。所以在一些书上说它主要治疗寒痰的呕吐,或者寒饮的呕吐,常常这个时候配伍生姜,这个就叫小半夏汤,张仲景的。半夏和生姜在治疗呕吐这个症状方面互相是一个相须相使的关系,至少是相使,互相是协同增效的。半夏有毒,生姜又能杀半夏毒,这个又是一个相畏相杀的配伍关系。所以半夏配伍生姜最有用的,那(是)治疗寒饮或者寒痰的呕吐,它的配伍很特殊。就功效而言,是增效的。在毒副作用方面,是减毒的,所以这个很重要。所以半夏的止呕与化痰有关。它的最佳的呕吐证是与湿痰有关的。它止呕又是个独立的功效,与痰有关,(痰)以外的呕吐它几乎都可以用,比如说孕妇的恶阻,妊娠初期恶心呕吐,半夏能不能用?长期是有争论的问题。因为在妊娠禁忌药里面,因为半夏有毒,又把它列为妊娠的用药禁忌,但是半夏的止呕作用又很强。在很多妇科的专著里面治疗孕妇初期的恶阻,引起的恶心呕吐用半夏的也不少。那也就是说既承认它,我们就是说要谨慎的用,又在用,那么不是绝对的,在需要用的时候,比如说小量的这个配伍的情况下,也是可以适当的考虑。所以半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妊娠禁忌药。所以妊娠的呕吐有的时候也可以用。还要说明一点就是为什么它也主治寒痰?因为寒痰本身就有湿痰,在湿痰的基础上更加有寒象,它同样需要燥湿化痰,本身半夏也是辛温的药,对寒痰它也有针对性。但是总体来讲,半夏温性不够,往往还要加其他的温里的药,比如说干姜这一类,那么治疗寒痰可能就会更好一些。这是关于半夏的有关它的功效主治一些主要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半夏的毒性。半夏是个天南星科的植物,天南星科的植物都是有毒的。这个毒性主要就是它里面含一种苛辣素,对于皮肤或者人的口腔、咽喉有很强的刺激性。轻微的就局部发麻、发红、灼热、疼痛,严重的时候可能还会起水泡,比如有时候引起呼吸的困难,这样的(症状)。所以一般这个半夏作为内服的时候就要炮制的,炮制一般就是加姜或者加明矾,这样子来一起炮制。用它们发生相畏相杀的配伍这种关系,用明矾或者生姜来杀半夏毒,尤其是明矾对降低半夏的毒性比生姜更有效,更可靠。半夏的这个毒性,在久煎的过程当中也会逐步降低、减弱的,所以有的人也用生半夏来内服,当然要很有经验的,那个也是一定要煎煮很长的时间,要煎到没有麻味。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天南星科的食品比如说芋头是麻的也有毒性,当然毒性比半夏可能要小一些,那我们煮透了以后,它不但没有毒性,反而是一个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但生的时候我们在刮皮的时候,有很多人的手接触了芋,手都要发麻,煮得不透的时候,嘴唇、舌头、口腔那都很难受,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半夏一般入药的时候,尤其作为内服的时候,是需要炮制的,主要是用的明矾和生姜。生的一定要久煎,煎到没有任何麻味的时候。另外半夏在使用注意当中,就是十八反,它不能和乌头一起配伍。它本身是温燥的,所以阴虚有热的,它有刺激性,有出血倾向的不能用,这是一个共性。另外在有的中药书上,就是谈到了热痰,不宜用半夏。但是在正文里面很多书上又说,如果是热痰咳嗽,半夏又和清热化痰的或者清肺热的药配伍在一起,事实上也经常这样配伍。那么同学们可能看到了这样的一些资料以后,就要产生一个疑问,究竟半夏能不能用于热痰?应该说既能用,又不宜用。为什么呢?热痰有偏燥的,有偏湿的。有的热痰它痰量很少,很粘稠,不容易咯出,不但有热象,而且还兼有一定的燥象,可能它就是燥热并见,这样的就不宜用半夏。它对于它的痰的祛除更困难,可能证情就加重。有的热痰咳嗽,它不但有热,而且同样有湿,它的痰量很多,痰很容易咯出来,象这样的热痰是能够用半夏的。所以我们在很多中药书上,怎么一会儿又在谈半夏主要用于湿痰、寒痰,如果对于热痰又怎么怎么配伍。使用注意当中又一次强调,它不能用于热痰,那么就是看什么样的热痰,这样具体问题具体来正确的对待。另外半夏在药材当中,有不同的炮制方法,我们不需要去掌握那些炮制方法。有的比如说就用明矾水制了以后的,这个为主的叫法半夏,当然也加了姜的,它的燥湿化痰的作用是比较强的。有的再多加姜来煮就叫姜半夏,这样子降逆止呕的作用可能就要好一些。有的把半夏把它发酵,称为半夏曲,半夏曲可能就帮助消化,这个湿痰咳嗽兼有饮食不消的,可能就会好一些。有的制成什么京半夏,北京的京,就是更加的缓和,它的温燥性就要弱一些,所以对于儿童、老年人,可能就更加适合。另外还有什么仙半夏、清半夏,很多种不同的规格,实际上大同小异,所以用不着大家具体来记。所以我们以后见到有些资料上有的时候,适当的注意就对了。它基本功效和基本的主治都是一样的。关于半夏的问题就讲到这个地方了,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休息。
发表于: 07:33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泸州市人民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