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颂着许多民国之风流人物物的故事

   亳州蒙城,古称漆园,庄子故里,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无数风流人物,传颂着许多可歌可泣、动人而传奇的故事。
  王志平与孙女丁兆慧的合影
   奶奶开心,是丁兆慧最大的心愿
  她叫王志平,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在短短的几年里家庭连续发生五次灾难失去了五位亲人,她以坚强的毅力凝聚了一个家,擎起了一片蓝天,将四个幼小的孩子扶养成长考上大学……
  (一)
  1942年的冬天特别冷,就是在那个寒冷的季节里,一个女婴诞生在安徽省蒙城县涡河北的一个普通农家,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志平。
  小时候,王志平在父母的教诲下,知情达礼、心地善良、聪明,她学会了人们认为是女人们应该做的家务活。
  1964年的春天,23岁的王志平经媒人介绍嫁给了蒙城县涡北宫庄丁陈庄(现址: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宫庄村丁陈庄)一位名叫丁佩友的青年。当时,丁佩友在成都军区某部当兵,是个技术兵,丁佩友家有父母和四个弟弟、一个妹妹。
  王志平进到丁家,由于丈夫排行老大,按农村习俗王志平自然就要全力帮助婆婆担当家务和照顾丁家五个小弟妹的任务。
  王志平的孝顺、贤惠受到丁家人的认同,也赢得四邻八乡的好评,被当地评为“好媳妇”。
  (二)
  1984年5月王志平的丈夫丁佩友从四川成都某军工企业(此前从部队转为军工企业)调回在蒙城县磷肥厂工作。夫妻总算结束了20年的两地生活。后来,丁佩友在厂里投资分到了一套约60平米的房子,时尔王志平可以在乡下农闲时进城过一段时间,这对她来说全家人都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好景不长,随着一连串的灾难把善良的王志平压的几乎喘不过气来。
  1993年5月,小儿媳陆某突患急病离开了人世,丢下刚出生34天的女儿慧慧。为了让小慧慧得到健康的成长,王志平担负起像母亲般的责任,抚养着这个尚没有与妈妈说一句话的孩子。
  谁知祸不单行,1996年2月刚过罢春节,55岁的丈夫丁佩友突发急病也离开了人间;1997年6月王志平的大儿丁胜因交通事故而丧生;接着又出现意想不到的事,就在给儿子丁胜烧“五七”纸时,王志平80岁的婆婆因知道孙子的死讯而引发心肌永远离开了。此后,王志平的大儿媳王某(丁胜的媳妇)也患病不治病世。
  大儿子去世后,留下的两个孩子,大的是男孩叫丁一,刚9岁;小的是女孩叫丁聪,还不到6岁。
  在短短的几年里,王志平连失五位亲人,留给她的是无限的痛苦,她哭干了泪,让刚满50岁的她早已白发满头。
  五位亲人的去世,给她留下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五位亲人的去世,给她留下了四个均未成年的孩子:女儿丁艳、长孙丁一、长孙女丁聪、小孙女丁兆慧(母亲去世时刚出生34天)。
  为了四个孩子的成长,王志平顽强的支撑着。在采访中,她多次说:“哭有啥用?再哭也无法让死去的亲人活过来,我只有好好的活着,把孩子们抚养成长才能对得起死去的亲人,我也就死能闭目了。
  我们不忍心去触问王志平的每一次伤心的事,但我们看到她在讲述中无数的硬咽,没有泪,因为次次的痛苦早已让她哭干了泪。
  (三)
  在随后的岁月里,王志平为了孩子的前途,自己含辛茹苦的坚持着。她在亲朋好的帮助下,买了一辆三轮车,每次都是骑着车将孩子送到学校(幼儿园)后,便到北关蔬菜批发市场拾被扔弃的青菜、烂土豆等,回家清理后作为全家人的菜肴;只要发现路边有丢弃的饮料瓶等可以拾荒卖钱的东西,她都不顾别人的白眼拾来卖钱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食品。
  时间长了,蔬菜批发市场的商贩们知道了王志平的家境,有好心人便让她帮整理大葱、青菜等,付给一些工钱。
  为了生计,王志平不停的去拾被人们丢弃的东西,去给一家洗衣厂帮助钉扣子……
  每当收到劳动报酬后,王志平都会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调剂一下伙食。
  王志平拾荒的事终于让孩子们知道了,四个非常懂事的孩子都哭了,他们不让王志平再去拾荒……
  面对懂事的孩子,王志平说:“孩子们,你们只要好好上学就行了。我拾菜、捡破烂、帮人家钉扣子,靠双手挣钱这是劳动得来的,我一不偷、二不抢、三不拿,不丢人。
  采访时,刚从海南师范大学放暑假回来的丁兆慧多次试泪不止,说:“是奶奶一手把我抚养大,奶奶用心血把破碎的家凝聚在一起,奶奶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世上最坚强的人!”
  五志平这位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农村妇女,用她的慈母爱心,对四个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女儿丁艳在读完初中后,在家自学全部高中课程,2000年考入安徽科技学院,2005年考上扬州大学研究生,现担任蚌埠学院讲师;大孙子丁一,2008年考上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7月参加安徽省烟草公司招聘考录取;大孙女丁聪,2009年考上广东商学院,而且年年获国家奖学金,目前在校培训准备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小孙女丁兆慧,2011年考上海南师范大学。
  8月4日上午,我们在采访时丁兆慧在赞叹奶奶的同时,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毕业后攻读研究生,用实际行动回报奶奶的慈母爱。
  在临别之际,我们提出给王志平拍个照片。王志平很高兴的答应了,而且笑容可掬。丁兆慧很惊讶地说:“嗨,奶奶笑的好开心!”
  苦尽甘来总是春,困境方显坚强人。
  王志平,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坎坷经历让人感悟至深。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她那淳朴、善良、勤劳、坚强的母爱心,凝聚了一家人,擎起了一片蓝天。
  “我要好好的活着,再难也要把子们抚养成人!”王志平这句纯朴的语言道出了多少天下父母的心声!(陆建军/文 郁殿君/图)
责任编辑:程少华
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
亳州市文明办 主办皖ICP备号水文化的含义和特性-科绿士净水器(上海)有限公司
您现在的位置: &
水文化的含义和特性
一).水文化的含义和特性&&&&   一,水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但又很难明确界定其含义的概念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文化的定义,却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从总的概念来看,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活动中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程度、质量、水平状态的综合反映。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玄乎,但还算可以总榄文化现象的含义。如此,水文化则应是人类在调整同水的关系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程度、质量、水平状态的综合反映。它是社会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融合、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按照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根据人们的活动同水的关系程度,把水文化分为广义水文化和狭义水文化两大类。广义水文化是指所有在人类同水的关系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直接的涉水活动,也包括人们使用水、感受水而引发的社会、经济和意识等多方面的现象,如应用水而促进生产发展、社会兴盛繁荣,由于感受水的动静景色、触动人的情感而引生的民俗、民情、民间文艺、风景旅游等等社会活动。而狭义水文化则仅指人们与水直接发生的水务活动,即人类的治水活动。因此,广义水文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狭义水文化则是水利事业的行业文化.     二,水文化的特性     在研究水文化含义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水文化的特性,归纳起来有它的原创性、恒久性、思想性和亲和性。   原创性。这点大家都好理解,在人类历史上有过没有石油的时代,有过没有矿藏的时代,还有过很多物质没有的时代,但从没有过没有水的时代。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从起源到进化,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水,人类生成就要去河塘取水,就要凿制独木舟过河,就在这些关系中创始了人类的水文化,这是人类原始的、自然的文化起源。   恒久性。水文化是永恒的,也是持久的,自它产生之日起从未间断过它的发展,从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渗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永远与人类共生共荣。     思想性。水不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源,而且它的自然特性还无处不在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变化。自古以来很多哲学家都以水的特性来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例如西方哲学的一道著名论题:“人能不能二次涉过同一条河流?”,就是以水的流动性论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又如,溪水之悠静和洪水之凶猛的二重性,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例证。水的自然气势和品格,也影响和映照人们的人生观,我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河边看到潺潺流逝的河水,说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言,反映了他看到时间如流水一样消逝,人生应自强不息的观念。而唐代诗人李白在看到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时,在他的《将进酒》的诗中写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句,反映了他叹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悲观人生态度。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长沙湘江之滨,桔子洲头,面对涛涛湘江水,发出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心声,表达了他立志“改造中国”的抱负和人生观。水的自高而低、川流不息的自然形态,还滋养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在我国“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无人不知的规律,是不能阻挡的,这“一江春水”就是一种具有坚强意志的物质,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也培育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水还有着滋润万物而不取于万物,更不与万物争利的品格,在人们同水的相处中涵养了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这种种由水生就的人间精神,在人类千百年的治水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抗洪精神,“献身、负责、求实”的现代水利精神都是水文化的精神体现,也正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水的时而细流涓涓,时而烟波浩渺,时而急流奔腾的多彩形态,为人类生活创造了丰富美妙的山水风光,给人们无限的享受和遐想,成为人们情感世界的重要依托,“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悠悠水边爱情,苏轼“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舒发的豪雄胸怀,都是人们以水为媒发出的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亲和性。人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和关系,因此水文化的亲和性就显得尤其强烈。水本身“潺潺溪水汇成江海”的自然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相聚性,意示着水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水文化是人水关系的反映,水的凝聚力所蕴藏着的巨大力量,使人们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人水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各得其所,共存共兴,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研究水文化要十分重视这一特性,促进水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无锡水文化的历史地位   由于人与水之间的紧密关系,水文化在人类文化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地处江南水乡的水城无锡来讲,则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一,&无锡由水而生。 &&&&  1,远古时代无锡沉在海中.太湖地区曾有过多次的水陆变迁,而在距今6000来年前,海平面上升使海水直达天目山、茅山脚下。也就是说那时长江和钱塘江之间的海岸线,是在今天目山、茅山山麓下,现在的太湖平原尚为大片浅海或砂滩,而散落在太湖和这片平原上的山脉(如穹窿山、东山、西山、马山、惠山、军嶂山以及江阴、常熟的山区),还都是海中孤岛。无锡这决土地还都在水下。   2,海岸线的东移,无锡渐渐远离大海。由于山区和两江(长江、钱塘江)挟带着泥沙的洪水长年累月的冲积,泥沙在江口两侧淤积,逐步形成砂堤,并慢慢向外延伸、相接,出现了新的海岸线。到公元前500年至1100年左右,海岸线大约已在现常熟西南、昆山以西(正仪)、青浦、松江、海盐、澉浦一线。此时我们无锡这个地方才到了新的海岸线内,但仍还未成为陆地,只是成片的水面(古泻湖)。在以后的几千年间,随着海岸线缓慢向东迁延的同时,海岸线内的地理形态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沧海变桑田的巨大变化。由于水下地质状况和淤积程度的不同,以及曾经发生的地裂、地陷等地质构造活动的作用,出现了多种地形、地貌,形成了太湖及其周边的很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湖荡、沼泽,和一些稍露出水面的沙洲、平地。太湖则是其中最大的湖泊,在太湖西北侧的古泻湖和湖荡中,就有尚在水中的无锡。   3,“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高地逐步成陆。从远古时代起,在比较高亢的山麓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海潮、洪水泛滥无羁,人类生存困难,发展十分缓慢。直至公元前21世纪,传说中大禹治水来到太湖,凿通“三江”,打开了太湖的洪水出路,太湖地区水利条件才有了改善,一些较高的地区露出了水面,人类活动逐步发展。无锡梅里(梅村)周围就是一片已经露出水面的高地,而且地势平坦,适宜于人类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正由于这优良的自然环境,才有了公元前12世纪后期,泰伯、仲雍来此定居建国。此外,在惠山东麓向东延伸,经西门、东门到东亭还有一片断续相接的岗地,向东南同梅里相连,高度相近于梅村,当时也已为出露水面的陆地。但当时在这片高地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仍为同太湖相连的水面,北部和西部更是古芙蓉湖(无锡湖)、阳湖、五部湖等古湖泊所在地。   4,经济发展、人口剧增,围水成陆。泰伯到江南,在梅里定居建国“勾吴”后,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得以很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逐年人丁兴旺。而在我国北方则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后,人口、资源和社会已显不相协调,战火频发,社会动荡。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来到太湖之滨的吴国。人口的增长,既促进了社会繁荣,也带来土地资源的紧张。于是人们开河排水、圈圩筑堤,开始了向水面要土地的进程。从公元前5世纪初吴王夫差开挖运河,修筑两岸堤岸,为两侧低洼水域的围垦打下了基础后,黄歇&“治无锡湖,立无锡塘”,开始围水垦殖的进程,到明代周忱完成芙蓉湖的治理,经过了1600多年才基本形成了无锡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至此,经过几千年的自然演变和水利治理,无锡终于从水中走出。   二,&无锡临水建城。 &&&&  无锡地区在历年围垦水面形成陆地的过程中,人们同时开挖整理了大量河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水系,其骨干即为大运河、伯渎港和梁溪河。自古到今,大运河都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而伯渎港可向东通达苏州北部的阳澄地区,并转而进入江海。梁溪河则可向西通达太湖,并沟通湖西和浙江.&这一独特的水系,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很快就发展成太湖地区的漕运、物流枢纽,开辟了大量商埠、码头,集中了大批商人、力夫,并在沿河两岸建造房屋、修筑街道。特别是在大运河同伯渎港、梁溪河的交汇处,最先形成集市,这就是无锡早期最为繁华的伯渎港(街名)和北塘大街。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房屋、街道建设逐步向两河之间的大运河两侧发展,形成了东南、西北向的城镇,这就是无锡城市建设的雏形,它明显的反映出无锡这个城市是从水边建设起来的。不但无锡城区临水而建,作为一个著名的江南水乡地区,各个县城、乡镇也都是临水而建,甚至绝大多数的自然村(除少数山区村庄外)也都建在河边的,这种情况既是城镇建设必需临水的要求,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水的真实反映。 &&&&  三,无锡因水而兴。 &&&  &如前所述,无锡城市的形成,是得益于她独特的水系和优越的水运条件。同样,无锡城市的兴盛和繁荣也依托于优异的水环境。大家知道航运是中国古代交通的主要手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商品、物资的交流,人员的往来都离不开水运,而水运的发达,必需有完整的水系,有充足的水源来保证。无锡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能在古代就成为太湖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才会形成米市、布码头,才有了无锡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再说,一个地区的物产资源,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无锡的地方特色物产中,与水密切相关的就特别多,如水产、水生蔬菜(茭白、水芹)、水生食品(竽头、四角菱)、水果以及用水生产或用于水的工业产品(蚕丝、面筋、水泵等)。这都表明了水在无锡兴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四,无锡依水舒情。 &&&&  无锡人杰地灵、风光秀丽,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更顷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作出了大量文学艺术创作,也传颂着众多优美的民间故事,丰富了无锡历史文化宝库。而无锡的美丽风光都离不开水,“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道出了其中真谛。那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的湖水,映衬着湖边陡峭的山崖和重叠的山峰,青山绿水的秀丽景色给人以优美的精神享受。在遍布全市的农村水乡,那密如蛛网的弯弯小河,绿油油的田野,以及依临在小河边的农舍,一派恬静悠闲的乡村情景,又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悠雅感受。而这些情景更给文人、艺术家们以无限的遐想,触动创作灵感。水、水景、水乡风情是无锡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而在无锡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描绘、歌颂水、水工程、山水风光的作品很多,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既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无锡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瑰宝。 &&&&  由此可见,水在无锡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无锡的水文化在无锡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但起源最早、底蕴深厚,而且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很多无锡地方历史文化由水文化派生而出,所以可以把无锡水文化看作无锡地方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以上是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了无锡水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而这些作用和意义的发挥,都必定要从人同水的相互交往中取得,这就是人们的“治水”活动所反映的文化成果。关于广义的无锡水文化问题,将会有其他专家另作详细介绍(如前面在无锡的运河文化的介绍中,已对水文化中水同经济的问题作了很好的介绍),这里着重对无锡历史上治水活动及其文化涵意,即狭义的无锡水文化作一介绍。 &&&  (三),无锡治水历史中的水文化成果   一,&无锡治水史情简介。   无锡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是太湖地区发展最早地区之一,对太湖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无锡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伴随在人们的治水活动过程中,水的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无锡治水历史,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也只能大体分几个阶段作一些简要介绍:   1,大禹治水。大约4000多年前,大禹在太湖地区的治水,主要是疏拓天然水道,挖开沿江沿海砂堤,初步打开了太湖洪水的入江入海通道,改变了太湖地区的原始洪荒状态,为太湖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在无锡就有大禹开挖夏港河(江阴)的传说,在古夏港河边曾建有禹王庙(已被拆毁),祭祀大禹的治水功绩。   2,商周时期农田开发中的引排水治理。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周泰伯南迁定居梅里后,为发展农业,解决农田灌溉排水,带领吴人开溪凿渎,开挖了著名的伯渎港及其两侧的渎浜。这是无锡地区内部农田引排水工程建设的开端,也是太湖地区初步解决洪荒问题后,最早举办的农田水利工程。   3,春秋至两汉时期的水利建设。这一时期水利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步开挖河道,建立骨干水系。重要的水利工程,有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挖的纵贯无锡的首段江南运河;有吴大夫吴子胥整治荆溪(现南溪河);有越大夫范蠡在无锡境内开挖的多条蠡河(即现在的望虞河南段,华庄蠡河,宜兴武宜运河,丁蜀西蠡河);有公元前3世纪春申君黄歇开挖的江阴申港河;有东汉陈勋疏挖沟通的长广溪;有南北朝梁大同期间整理疏通的梁溪河等。这一时期,除开挖了大量骨干河道,基本形成了无锡地区的骨干水系外,从黄歇到东晋张],还都开始了湖荡垦殖工程,但由于外部水利条件恶劣,技术水平低下而未能成功。   4,唐宋时期。这是一个水利建设兴盛,而又反复多变的时期。唐代的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已十分发达,成为朝庭财政的主要来源,为保证太湖地区的社会稳定、农业丰收,水利建设、管理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疏拓河道,加固堤防等防洪工程全面开展,制订管理法规(如唐代的《水部式》,宋代的《农田水利条议》),建立管理队伍(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H建立的“撩浅军”),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使水利事业在后唐、五代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水利的突出重点是对江南运河的治理。八百里江南运河在隋炀帝时全线贯通,成为江南漕运的主要通道,平直顺畅,对航运十分有利。但是,江南运河南北高差数十米,带来了严重的水利矛盾,大水年高地洪水直泻而下,淹没东南地区的低洼农田,枯水年高地无法蓄水,严重受旱。因此,唐代在运河上及河两岸建设了不少水利工程,用以节制水位,调节水量,既保防洪安全,又保蓄水灌溉,还能补给运河水源,保持航运的畅通。这类工程在无锡地区就有不少,如:唐景龙二年(708年)建造的将军堰,唐至德年间(756~757年)修建的望亭堰,宋嘉v三年(1058年)修筑的五泻堰,宋元v中期(年)建造的莲蓉闸、斗门闸、五泻闸等堰闸建筑物,均属此类工程。然而,在航道上设置堰闸,必竟会给船舶航行带来延滞和麻烦,特别是到了唐末宋初时期,由于水利建设的完善,太湖地区洪涝旱灾害很少发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漕运繁忙,航运问题成为主要矛盾。因此,从宋淳化元年(990年)起,就出现了运河堰闸的废弃、翻建、重建等很长时期的反复变迁。在无锡主要有大运河上的望亭堰闸的反复建毁兴废,该堰闸在唐至德年间(756~758年)建造,宋淳化元年首次被废毁。以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随着水利和航运矛盾的变化,发生了多次的拆除、修复、改建、扩建的变迁,其中志书有明确记载的就有7~8次。除望亭闸外,还有唐代新、改建城中的将军堰闸、宋元v时将五泻堰改建成五泻闸以及新建了莲蓉闸、斗门闸等等。这样的反复兴废建设,一直延续至元末明初,随着太湖地区水利治理的深入,东部洼地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逐步提高了对运河水位变化的承受力,且随着漕运船舶的加大,漕运线路逐步改道长江,江南运河东段(常州以东)堰闸的功能逐步减弱,并早于西段渐渐废弃。   5,明清时期。到这一时期,无锡地区的水系河网已基本形成和完善,大量的水利治埋主要是入江入湖河道和大运河的疏浚整治,如明代早期周忱开通黄田港,成化二年(1466年)无锡知县佟珍疏浚锡东走马塘,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都水司郎中林文沛开闾江、西新河、永安河、包沿河、苏塘河等排水河道,崇祯七年(1634年)常州通判刘鳞长疏浚无锡城河,清康熙五年(1666年)知县吴兴祚疏西门梁溪河、拆显应桥泄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徐永言开疏无锡城南北浅段,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吴翼祖疏浚九里河,乾隆五十年(1785年)巡徙啥踉杩B迳缍卧撕樱拦饩拍辏1829年)开望亭转河(越河)等等。而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治水成就,则是芙蓉湖的治理和运河堤岸的修建。明初宣德年间(年)工部侍郎、江南巡嶂艹蓝攒饺睾髁舜蠊婺5闹卫恚谧芙崆叭1600多年治理芙蓉湖的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更为全面的措施,完成了对芙蓉湖的垦殖,建成了芙蓉圩和杨家圩。明天启二年(1622年)无锡知县刘五纬修筑了北塘堤岸(人称刘公塘),清康熙十九年邑人顾敦损资修筑三里桥至石塘湾的运河塘岸,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廖纶修筑无锡南北运河塘岸等等。这些塘岸的建设,不但加固了圩区的堤防,还为运河沿线的陆路交通,特别是官方驿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民国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进入近代的水利建设,开展了直湖港、梁溪河、洋溪河、锡澄运河、马蠡港、大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大运河堤岸修筑,以及芙蓉圩、杨家圩、横排圩等圩区的加固整修工程。除此之外,有几个在水利建设和水文化发展史上值得提及的事宜。一是无锡在全国率先起步并发展了机电排灌事业;二是在无锡开始建立水文观测站(1915年设江阴长江肖山水位站,1921年设蠡桥雨量站,1923年设大运河无锡南门水位站);三是无锡出现了民间的水利研究组织和专门的水利建设机构(水利研究会,水利工程局);四是无锡社会上出现了对治水问题的广泛讨论;五是在无锡首次编制了较为全面的水利建设计划(胡雨人等编制的“无锡救治旱潦之计划书”)。还实施了一项在无锡影响很大、效果明显的重要水利工程―拓宽梁溪河西门段,重建西门桥。   7,新中国建立后,无锡水利迅速发展,迈开了现代化水利建设的步伐。新中国的建立,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田水利建设很快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江海堤防修复建设,大搞圩区联圩并圩,把全市6300多个另星小圩联并成千亩圩、万亩圩,大大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20世纪60年代,大力发展机电排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灌溉、排涝能力;20世纪70年代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调整机电排灌站网布局,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基础,基本实现了农村排灌电气化建设,无锡城市防汛建设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在继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开始了流域性综合治理的大水利建设,建设了太湖大堤和犊山口防洪工程;20世纪90年代,流域性的治理太湖工程全面展开,为无锡水利改善了外部条件;进入21世纪,无锡水利跨上了更高的台阶,为适应无锡特大型城市的建设,城市防洪按新标准规划建设,并引入了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的建设理念,实施了城市外围控制圈防洪调水工程及全市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建设。   二,无锡历史水工程遗存(市区) &&&&  1、古河道: &&&  &伯渎港-公元前1122年,由吴泰伯开挖,东起漕湖,西至古运河,全长20.14公里,是太湖流域最早开挖,且延用至今的人工河道,为太湖地区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是无锡水文化最宝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是一条重要河道。其中段还有江南第一古镇-梅村,有泰伯庙、泰伯墓等古迹。 &&&&  古运河-公元前495年,由吴王夫差开挖,南起苏州,北至常州孟河入长江,是江南运河中最早开挖的河段。其中无锡段南起望亭,北至五牧,长41公里。城区老城厢段己几经变迁,有中、东、西三条线路,但中线己经湮没(现为中山路),新运河开通后,东西两线现也己停止通航,但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引排水作用。无锡古运河最有代表性的是南门外“水弄堂”,从南禅寺到清明桥南,长一公里,两岸仍保留着临河建屋、前路后河、店场合一的水乡古韵,是1700多公里京杭运河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唯一保持运河古风貌的宝贵历史遗产。 &&&  &梁溪河-是无锡最有代表的古河道,无锡别称“梁溪”,就因有此河而得名。梁溪河沿线古为芙蓉湖与太湖之间的天然水道,南北朝梁大同年间经疏拓、整治为人工河道(当时在西门桥段,因地势较高,水道狭窄,是河道疏拓的主要地段)。故名梁溪,别名梁清溪,又因东汉高士梁鸿隐居于此而又名梁鸿溪。古梁溪河北起惠山北麓的双河尖,南至惠山南麓太湖大渲口,号长三十里。现为与古运河、环城河分段,梁溪河以西水墩至大渲口计,长7.9公里。梁溪河作为无锡内河与太湖的主要通道,对无锡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河道两岸还是无锡先人的重要聚居地,曾发掘出多处古文化遗址,又是无锡近代养殖业和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  长广溪-开挖於三国东吴赤乌八年(245年),由典农校尉陈勋带领三万屯兵,把一些小河、湖荡疏挖连接而成,沟通了五里湖至吴塘门的引排水通道,对锡南地区的屯田开发起了关键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曾在河东的赤马咀发掘出无锡地区早期先民聚居的遗迹,距今己有7000年历史,属马家浜文化。在长广溪和五里湖交界处,还有著名的“石塘”和“石塘桥”,都是有价值的历史遗迹。 &&&&  五泻水(锡澄运河):古为芙蓉湖内的水面,无成形的河线,在芙蓉湖的开发中逐步形成河道,五泻之名早见於东晋元帝时(317-322年),有“张]泄芙蓉湖水,令入五泻,注于具区…”的记载(越绝书徐州记)。后随黄田港的疏拓,二河相接,成为运河与长江之间的重要行水通航河道。近代航运事业快速发展,多经疏浚整治,成为长江水运向太湖河网转运的主要通道,遂改称锡澄运河。   蠡河:无锡全市有多条“蠡河”,相传均与越大夫范蠡有关。如在无锡与吴县交界处,有范蠡伐吴而开的蠡渎(即今望虞河西段)。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称:“武进县南宜兴县北之旧运河,一名西蠡河,在韬……长广溪之东有蠡渎,亦东南达太湖,其口曰大溪港”,此即今之宜兴武宜运河和锡南华庄之蠡河。另在宜兴南部也有蠡河(北起东穑现亮ǖ矗骶旁蟆⒍∈瘢殖莆黧缓印T谖腔褂幸蚍扼淮刀妹“骂蠡港”。   无锡老城厢的特色水系:无锡老城在古运河边初步形成后,随着人口增张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为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出行交通、街区排水和物资运输,人们在古运河两侧开挖了大量河道,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四通八达、极具特色的城中水系。这个水系以城中直河(古运河)为主干河道,在东西两面城厢边,有环城弧形的东、西里城河,直河与里城河之间又有多条横向河道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河道网络。西里城河没有从北到南全线沟通,故有南北两个小水系。西里城河北段亦称留郎河,从北水关至西城门,东西向河道自北向南有斥渎(西河头)、胡桥河和州桥河,其中州桥河不通直河,但东头向北有营河沟通胡桥河(州桥河与营河合称玉带河),州桥河、营河、胡桥河和西里城河四河之中则为无锡县治(县衙或县府)所在地。西里城河南段较短,北起后西溪(又名水哒河),南至西水关,东西向河道自北向南有后西溪、前西溪(不通直河)、束带河(东接直河,西接西里城河,并西出西水关通梁溪河,著名的将军堰即建于此河西段上)。东里城河自北水关经东城门至南水关全线贯通,呈弧形,古称弓河。以直河比作弓弦,则其间东西向河通称之谓箭河,呈现弓张箭发之势。箭河共九条,其中第三(即新开河)、第六(即师姑河)两条东西贯通,其余均为只通东里城河的河浜。一箭河在最南端,但河道极短小,早已湮没,九箭河在盛巷北端,亦很短小,至元末已仅存河口3~6米,后也已湮没。除九条箭河外,在北头金匮县治南侧和东侧,另有县前河和锦澍里河,两端沟通直河和东里城河。在九箭河东、八箭河北有映山河(为一河塘,不通外河)。这个发育极为完善的水系,在无锡发展成为一个市场繁荣、人居方便的著名江南水城的历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锡城到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岸边垂柳翠绿,河中船橹吱呀的宁静幽雅的水景。这一完美的城市河网在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建设中已全部填塞殆尽,只能留在老人们的记忆和文字记载中了。 &&&&  2.古闸坝   无锡古运河上及其两侧曾建有多座闸坝,用以控制运河航运水位。这些闸坝最早建于唐代,以后历代在航运同水利的矛盾中几经兴废,现己全部废除,且遗迹难觅。根据记载,城区周围有下列闸坝: &&&  &望亭堰(闸):此为江南运河上四级古堰闸之一(另三个为镇江京口、吕城和常州奔牛)。此堰建於唐肃宗至德中(756-758年),宋淳化元年(990年)废堰,不久即复建成#ü糯恼蔚v八年(1063年)疏浚运河时闸又被废,熙宁元年(1068年)重建望亭闸,至宋哲宗元v七年(1092年)作了整修复建,但不久就被废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常州知府章冲奏请复设,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修建成上下闸(即如现代的套闸)。据江苏水利全书载,明天顺中(年),在复置京口、甘露、南门(镇江)、吕城、奔牛等运河五闸时,未及望亭,疑此时望亭闸己废。& &&&&  五泻坝(堰、闸)、斗门闸、莲蓉闸:这三座堰闸均在运河北侧,建於宋元v中(1086-1093年),古时为防止旱年运河水向北乡流失、多水年洪水危害运北圩区而设,也为芙蓉湖的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宋咸淳志称“莲蓉闸在县北二百五十步,斗门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又据元志记载“五泻水在州北一十四里天授乡,阔六丈,深七尺,其源上湖,旧有堰临官塘,名五泻堰,宋元v治芙蓉湖为田,置闸於此,今架桥其上,曰高桥,而堰闸俱废”。表明宋代置闸前,己有堰坝,且元代堰闸己废。现此有地名“瓦屑坝”,疑“五泻坝”谐音(无锡地方语)。&&&&&&&&&&&&&&&&&&&&&&&&&&&&&&&&&&&&&&&&&&&&&&&&&&&&&&&&&&&&&&&&&&&&&&&&&&&&&&&&&&&&&&&&&&&&&&&&&&&&&&&&&&&&&&&&&&&&&&&&&&&&&&&&&&&&&&&&&&&&&&&&&&&&&&&&&&&&&&&&&&&&&&&&&&&&&&&&&&&&&&&&&&&&&&&&&&&&&&&&&&&&&&&&&&&&&&&&&&&&&&&&&&&&&&&&&&&&&&&&&&&&&&&&&&&&&&&&&&&&&&&&&&&&&&&&&&&&&&&&&&&&&&&&&&&&&&&&&&&&&&&&&&&&&&&&&&&&&&&&&&&&&&&&&&&&&&&&&&&&&&&&&&&&&&&& &&&&  将军堰、梁溪堰:据“太湖水利史稿”载“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在北接运河,南通太湖的梁溪河上置梁溪堰,又名将军堰“,而据清乾隆志称“…州人止称西溪,不言梁溪,盖当城未廓时,合城内之西溪皆梁溪也。前志谓溪侧有将军堰,今构梁其上,遗址尚存,是即束带河之将军堰桥耳”。此两说法有别,一在梁溪河上,一在束带河上,但按当地水系及宋代焦千之车太湖水济运河的记载分析,可能当时两处均有堰闸。否则抽梁溪河水补给运河(城中直河)一说难以成立。   显应坝:位於西门桥南西水墩处的梁溪河上,构通西水墩和棚下街,何时修筑尚无确证。据清末无锡有关资料看,此处原为显应桥,后因无锡城内的一些人士为杀西门桥处水势,并引湖水入城而在桥下筑坝,即称“显应坝”。为此,也就影响了北乡的农田灌溉排水,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大案。该坝与前述梁溪堰有否关系,尚待研究。无锡解放时显应桥为一木桥,为利通航,於1965年拆除,今在原处建造了新的“显应桥”(单孔拱桥)。 除在大运河上有古代堰闸外,江阴沿江也有一些古代堰闸的遗迹,如建于宋代以前(年代无考)、移建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的古黄田闸,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古申港闸,还有建造年代更早的夏港蔡泾闸(详情无考),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遗存。   3,、古堤岸   修圩筑堤是古代治水工程的又一重点,在无锡城区,堤岸工程也有较早的历史,在大运河的开挖整治和芙蓉湖的开发中逐步兴建。且历代深受重视,每岁多有加修,城区有记载较著名的堤岸有三条(段): 北塘岸。在北塘运河沿岸,是北塘地区发展的重要防洪屏障,又是江南通往京城的主要驿道。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无锡知县刘五炜修筑了长320丈的北塘堤岸,堤名“鹅子岸”,传说是用巨大的鹅卵石筑成的,人们把此古堤称之谓刘公塘。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锡人顾敦(顾可久五世孙)经驿道,见“土堤水浸,极易崩塌,纤夫行人,徒涉不易”,即损资修筑三里桥至石塘湾的石塘(清《乾隆无锡县志》载:“顾敦尝损资筑石塘,自三里桥至石塘湾,凡二十余里。”)。同治十三年(1874年),无锡知县廖纶修筑运河北塘岸。民国6年(1917年),又有县绅孙鸣岐等集资整修了黄埠墩至高桥的石驳岸。其时,在现吴桥西路至高桥,堤岸内侧还开有一条内河沟,用以大旱大涝年成,需车水时作为集水塘,在堤上可架设多部水车,以加大车水量,加快引水、排水,这是当地百姓的一种创举,曾发挥过很大作用。 长广溪石塘。是陈勋开通长广溪后,后人为沟通岸路,并调控水流而筑。石塘长2里许,全由黄石筑成,内填塘屑。宋时堤上建有3座桥(广济桥、保庆桥、惠安桥)。元末(1367年),莫天佑毁桥塞湖,以拒明兵,溪壅为患,后复建1座桥,名广济桥(后称石塘桥,现已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桥两旁留有涵洞,以分水流。这条石堤虽不是为圩区防洪而筑,但其在无锡历史上,颇有盛名。石塘和石塘桥建成后,还出现了“石塘倒流水”的奇特景观,在无锡传为佳话。 南运河堤岸。据记载,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常州知府欧阳东风请拨官帑,筑无锡县南塘内外诸岸。民国7年(1918年)新安乡图董邹奎顺损款修新安塘石岸。民国8年(1919年)又由地方士绅募捐集资,修筑了自城区清名桥至望亭,长30余里塘岸,其中修筑石堤300丈。这段堤岸不但保护了运河岸坡的稳定,还能在穿越蠡河沙墩口段时,防止太湖水流、风浪对运河航船的影响,保障运河航运的安全,还为南长街南段、城南路等通往新安镇的道路建设打下了基础。   4.古桥梁 &&&  &无锡是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城内外河道上桥梁众多,形式多样,结构不一,是无锡一大特色水景。据元无锡县志记载,当时无锡城区及近城四周的主要桥梁有50余座,其中城内就有26座。桥型结构有单孔园拱石桥、多孔园拱石桥、石梁桥、石墩木面桥等。城厢内有记载可查的著名古桥有利津桥(即大市桥,建於隋大业年间)、胡桥(又名东桥,跨营口河,即今石皮路)、盛巷桥(旧名兴宁桥,跨亿丰河,在现城中公园东北侧)、凤光桥(即三凤桥)、斜桥(跨六箭河,又名崇宁桥)、南市桥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己全部拆除。现在城厢外尚存的古桥有: &&&&  清名桥-位於南门古运上,是无锡唯一尚存的跨古运河的古石拱桥,且拱大桥高,气势雄伟,十分可贵。原名清宁桥,始建於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现桥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  迎龙桥-位於梁溪河西侧酱园浜河口,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邑人邹文锦重建。该桥为江南拱桥中罕见的三孔单拱桥,中孔为孔径5.8米的园拱,二侧各有一长1.78米、高0.64米的方孔,位置在正常水位下,用於汛期泄水。 &&&&  定胜桥-位於南长街西侧的虹桥河上,原名永圣桥,始建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成祖二十年(1422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清朝末年(1911年)又重建时,改名为定胜桥。 &&&&  耕渎桥-位於耕渎河东段、石子街头。原名菰渎桥,俗称孤独桥。始建年代不详,记载有明崇桢三年(1630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等多次重建,并在光绪年间重建时改名耕渎桥,亦为单孔石拱桥。 &&&&  除此以外,现城区范围内还有不少古桥,如梁塘河(曹王泾)上的扬名大桥(三孔石拱桥)、扬市的陆墟桥、华庄的巡塘桥等。另锡城还有一些著名古桥,在近几十年中几经改建,己失去了原有的古桥风貌,最主要的有: 亭子桥-这是无锡有记载最早的古桥,始建於南齐时(479-502年),初建为木桥,清乾隆六十寿辰时重建,改为石拱桥,桥孔内有纤道,桥上有亭子,故称亭子桥。1952年把拱桥石级改建成片石铺砌的斜桥坡。1968年古桥拆除,重建成单孔双曲拱桥。1980年改建成单跨钢筋混凝土肋拱桥。2002年改建成三跨钢筋混凝土梁板桥。 &&&&  莲蓉桥-位於北门外古莲蓉闸处,无锡百姓俗称“大桥”。初建於唐贞观三年(629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改建。清顺治时桥毁,改建成石拱桥。清代于乾隆十五年(1751年)、道光十八年(1338年)、同治九年(1870年)都有整修改建。民国27年(193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解放后,&1970年改建成双曲拱桥,1980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梁板桥,1993年又重建成宽畅的现代城市桥梁。它同清名桥、亭子桥共称为无锡三大高桥(指未经改建的古石拱桥)。 &&&&  西门桥-位於锡城西门外梁溪河上,古有梁清桥、梁溪桥、清溪桥、跨溪桥等桥名,现名人民桥,俗称西门桥。西门桥既是无锡最古老的桥梁之一,也是无锡桥梁变迁的缩影。桥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重建,元代时改建为石梁桥,明嘉靖年间改建成木桥,咸丰十年(1860年)毁於战乱,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为石拱桥,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无锡县水利局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1959年原桥拆除,稍向南移建成三孔钢梁平板桥,改名“人民桥”。1985年又拓宽至32米,桥型未变。随着河路拓宽改造,桥型、结构、桥长、桥宽多经变迁,现己成为一座现代桥梁。   另外,还有一些己经拆除或损毁坍塌、现又重建的古桥,如显应桥、西定桥、塔桥(现名宝塔桥)等。还有不少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中兴建的桥梁,如宝界桥、吴桥、大公桥、工运桥、申新桥、蠡桥、鸿桥等,这些桥的型式、结构、材料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建桥技术和桥梁风采,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水工程遗存,但大多也己改造重建。尚存的一些(如大公桥、鸿桥、南徐桥等)就很宝贵了。   5.古水街:   无锡以水兴市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很多繁荣的河边水街,而且风格不一、各有特色,成为无锡历史上又一亮丽水景。主要的特色水街有: &&&&  伯渎港-在伯渎港河西端,接古运河的300米河段北岸。这里是无锡人居和街道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由於交通方便,是无锡通往东南农村的主要枢纽,商市、码头十分热闹,光绪年间,是无锡八段米市之一,有粮行17家。这里还是无锡“布码头”的发源地之一,早期的绸布店多在这里兴起。 &&&&  古运河两岸-是无锡水上街区最集中的地方,沿线的特色水街有:吴桥东路、西路在吴桥两侧的猪行、船具行;老三里桥至新三里桥两侧运河两岸的米行、堆栈;三里桥到莲蓉桥北塘沿河的山地货行;江尖的陶器市场;竹场巷的毛竹行和民国时期形成的金融中心;芋头沿河的山地货;桃枣沿河的南北货;茅蓬沿河的竹篙、船蓬等都是富有特色的专业市场。   梁溪河西门桥堍棚下街―是著名的水产市场,人称“鱼行街”。是太湖捕捞和梁溪河鱼池水产品的集中上市点。 转水河亮坝上的船民市场―这是亮坝修筑,船舶绕道转水河后,因航运不便船舶滞留而形成的市场,特别是清代在亮坝上设置税卡后,市场更为繁荣,河边帆樯林立,岸上百业兴旺,是无锡一个独具特色的水上市场,也是无锡八段米市之一,此处至今仍有“老市场”之称谓。 &&&&  三,有关水的纪念性遗迹 &&&&  1,古水墩:在城区河道中有多个四面环河的小岛,称之为“墩”,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黄埠墩、仙蠡墩和西水墩。黄埠墩有夫差、黄歇治理芙蓉湖在此歇足的传说,有多次帝皇将相、文人雅士到此休游的记载,更有文天祥被俘北解在此过夜,并写下了“过无锡”这一著名诗作的遗迹;仙蠡墩在梁溪河蠡桥西侧河北岸,其南侧河中有一小岛,同称仙蠡墩(又名仙女墩),因范蠡西施在此驻足而得名。解放初在此建设工厂、疏通航道时,仙蠡墩已全部挖除。该处为无锡先民聚居之地,在建设中曾发掘出大量文物,现均存于无锡博物馆;西水墩在梁溪河西门桥南,古时墩周有将军堰等水利设施,可视作一处古代水利枢纽,墩上还曾建有纪念何五路等三十六位抗倭义士和治水名人刘五炜的“西水仙庙”。 &&&  &2,治水碑记:无锡治水历史悠久,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留下了不少有意义的碑石碑文,现存的主要有:“浩明公开显应桥碑记”(清嘉庆二十二年由无锡县知事为规定显应坝筑拆条件而立);“芙蓉圩勒石碑”(清康熙六年由无锡县丞为芙蓉圩减免税赋而立);“芙蓉大圩永禁碑”(清道光二十六年由圩人为保护水利工程而公立);“荡口镇开河禁碑”(共二块,一由清光绪十九年金匮县立,一由咸丰七年长州县立,均为保护河道而立)。还有不少为开河、筑堤等水利工程记事而立的碑记,如。清康熙十年(1671年)由县承吴兴祚撰文刻录,记录天授区修筑龙塘岸至杨家圩圩堤工程的“修筑圩堤碑记”;民国二十六年天上市议事会记刻的“长岗胡巷浚河原委记”,记录了当时地方疏浚河道的情况。 &&&&  3,祀水寺庙:为纪念历代治水名人,无锡百姓常建造寺庙来祭祀他们,主要的寺庙有泰伯庙(在梅村镇上)、西水仙庙(原为纪念何五路等而建,后改建增祀刘五炜,原在西水墩上,现己拆除)、南水仙庙(位於南长街塘径桥堍,原为祭祀岳飞部将麻士龙和尹玉而建,后增祀王其勤,西水仙庙拆除后,将刘五炜等也移至南水仙庙供祀)、张元庵(在南门外知足桥堍,为纪念张渤而建,现己被拆)、徐堰王庙(位於长广溪畔石塘山咀,无锡百姓为纪念灾荒之年放粮解救灾民的徐堰王而建)。&&&&&  四,历史治水人物 &&&&  周泰伯:相传生於商朝高宗十年,距今3200余年。四十二岁时父亡,为让位於三弟季历,泰伯同二弟仲雍南迁到太湖北部地区,在无锡立足。当时太湖地区尚较落后,泰伯带来了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和文明礼仪,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为广大人民拥戴,推为领袖,建立了勾吴国,定居梅里(梅村)。公元前1122年泰伯领导百姓开挖了太湖地区第一条人工河道―泰伯渎(现伯渎港)。 &&&  &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年,夫差继承吴国君王后,即组织开挖了苏州至孟河的运河,此为江南运河最早的开挖段。公元前486年,夫差为北上进攻齐国,又在扬州开挖了邗沟,沟通了江淮二大流域,是我国第一条跨流域的人工河道,打下了京杭运河的基础。 &&&&  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38年):公元前249年(战国时期),楚灭鲁后,楚烈王五年(公元前248年)楚王封吴地予黄歇,号春申君。这一时期,黄歇大力兴修水利,开挖了上海的黄浦江、江阴的黄田港、申港,并开始治理无锡芙蓉湖。 &&&&  东汉张勃:关於张勃的文字记载不多,且有些争议,但在元无锡县志和清常州赋中确有张勃对太湖治理的见介和文录。而且,他在无锡百姓中影响颇大,历代受人敬重,立庙供祀(张元庵)。史志记载其名为“张勃”,无锡百姓称之为“张渤”,应为一人,可能就是百姓对他治水功绩的尊称。&&&&&
  唐末五代钱H(852―932年):淅江临安人,五代十国初,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为吴越王。期间钱H十分重视兴修太湖水利,大规模地疏河、筑堤、置闸。并於915年设立“都水营田使”,又建立了“撩浅军”,统一规划、建设、养护水利工程,是太湖地区古代治水最盛、效果最好的时期。 &&&  &北宋单鄂(年):字季稳,宜兴湖父人,宋嘉佑五年(1060年)进士,但终身不受功名而悉心研究水利,深入实地调查考察太湖三十余年,所著“吴中水利书”对太湖水利问题及治理方略作出了精辟分析,由翰林学士苏东坡代奏於朝庭,虽未能实施,却流传甚广,对近代太湖治理也有很大影响。 &&&&  北宋焦千之:字伯强,丹徒人,无锡知县。熙宁八年(1075年)无锡大旱,他接受单锷建议,实施了抽太湖水灌运河,五日即通运,并引水入北乡灌溉农田,是无锡水利史上的一件传世佳事。它记载了无锡古人己能利用水利工程实施调水,改善航运,引水灌溉的史迹。 &&&&  明代周忱(年)明宣德中(1430年左右),周忱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对江南的水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无锡,他在前人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治理芙蓉湖,用“筑溧阳东坝(今高淳境内),以捍上水、开江阴黄田诸港,以泄下流”的方法,使芙蓉湖内浅处皆露,再圈围筑堤,开垦出大片农田,使芙蓉圩、杨家圩成为完整的圩子,最终完成了芙蓉湖的垦殖治理。 &&&&  明代刘五炜:天启二年(1622年),在无锡知县任上十分重视水利,修筑了北塘鹅子岸圩堤三百二十余丈,称之谓刘公塘。后又为介决西北乡村的灾荒,他走遍各乡,察看地形,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动员百姓兴修水利,使芙蓉圩地区得到了很好治理。由于过度操劳,病故於任上,老百姓为纪念他,在西门太保墩(西水墩)建了一座水仙庙(西水仙庙),纪念他的治水功绩。 &&&&  清代嵇曾筠(年):无锡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著名水利专家,曾任河南副河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河南、山东、江南等河道总督及浙江巡抚等职,后又入内阁为文华殿大学士。著有“防河奏议”等著作。 &&&&清代嵇璜(年):无锡城中人,著名水利专家,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曾任江南河道副总河、礼部尚书、东河河道总督、工部尚书、“四库全书”总裁等职。 &&&&  清末民初胡雨人(年):无锡堰桥人,著名水利专家,曾受聘於江淮水利测量局,著有“江淮水利调查笔记”、“淮、沂、泗实测蓝图”等著作。1920年又任太湖水利局参议,提出了太湖水利工程实施计划。是年又发起成立无锡县水利研究会,致力於治理无锡水旱灾害,著有”无锡全县救治旱潦之计划书“。并对疏治闾江口、整治梁溪河、拓宽西门桥、显应桥等提出了意见,但因地方封建势力的反对,未能如愿。晚年他还写出了”太湖水利手稿“一书,提出了开凿太湖直通长江河道的设想。 &&&&  五,治水论说 &&&&  自宋代起太湖治理的论述不少,反映了古代治水中的不同思想,对历史上的治水活动影响很大,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较多集中於下游,针对无锡水利的主要有: &&&&  北宋郏f父子对望亭闸的不同观点.郏f认为望亭闸对苏州治水影响不大,其子郏侨则认为望亭闸很有必要,可“以遏常润之水”,防苏州水患。 &&&&  北宋单锷在无锡考察时,认为“信夫古人经营利害,凡一沟渎皆有微意,而今人昧知也”,由此提出了用束带河,在将军堰车梁溪河水灌运河的意见。 &&&&  唐鹤征水渠说对无锡周围水势作出了分析,指出“锡邑之水,南下苏州者不能三分之一,而西趋震泽者十分之七矣”。锡城东北为高地,“水无逆上之理,北兴塘当受江阴之流而入南兴塘者“。无锡之水受长江、太湖影响很大,长江有潮汐,既可“泻内地之水”,也可“纳江洋之流”,因无锡地势平坦,故“内地旱江潮必能运入,内地涝则渚港必能速泻”,而太湖主要滞蓄洪水,但“亦能内灌以济旱”,在治水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好河湖的蓄泄。 &&&&  清薛湘,道光11年进士,无锡人,所著“锡金水利条议”,提出锡金水利之法有四,即有宜除者、有宜筑者、有宜堵者、有宜浚者。主要是:溪河鱼池宜除;沿塘堤岸宜筑;显应石桥宜堵;蠡河诸渎宜浚。   六,治水传说   无锡三千多年发展史,是人们不断调正与水的关系的历史,在人水交融中,流传了很多故事传说,大多是由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中产生的,有些是由自然现象中产生的,也有的是由老百姓互传的。这些传说都是无锡治水历史的一种反映形式,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锡治水历史的丰富多彩。例如:“显应坝事件”、“张渤开通犊山口”、“单将军筑堰”、“石塘倒流水”、“迎龙桥的故事”、“新开河的传说”、“亮坝和转水河”、“慧溪湾传说”等等。这些故事传说都己有专文发表,这里不再详述。还有更多的水利传说需要进一步发掘。 &&&  (四),创建无锡现代水文化 &&&&  一,介放后无锡水文化的发展 &  1.水利建设成就卓著,防治洪涝旱渍灾害的五套工程体系基本建成,水生态工程己经启动。五大水利工程体系,一是以各类堤防和水闸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有长江江港堤52.222公里,沿江河口水闸16座。有太湖大堤87.359公里,沿湖河口水闸28座。有圩堤2329.69公里,圩口闸、分级闸879座;二是以通江、入湖河道和纵横河网相结合的引排调蓄工程体系。全市共有河道5993条,总长6998公里;三是机电排灌工程体系。沿江有排水流量计145立方米每秒的中型抽水站2座,有城乡小型排灌站6765座,共有排灌动力16.6万千瓦,排灌流量2216立方米每秒;四是农业田间工程体系。全市建有各类灌排暗渠6338公里,衬砌明沟渠4432公里;五是山丘区防洪蓄水工程体系。全市有大(2)型水库1座(横山水库),小(1)型水库3座,小(2)型水库14座,总库容1.15亿立方米,还有蓄水山塘近万只(座)。近年来还兴建了诸如城乡调水,河道环境整治,五里湖生态治理等水环境、水生态建设工程。 &&&&  2.古代太湖治水思想精华得到继承和发扬。北宋单锷提出的“上节中分下利”的思想在治太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有新的提高。治太规划建设中,在上游整修扩建水库蓄水工程,拦截山区洪水;在中游兴建湖西引排、东西苕溪防洪及武澄锡引排工程,将洪水分泄入长江和钱塘江;在下游则开挖了太浦河和望虞河二条宽大的排洪河道。并兴办了环太湖大堤,增强太湖调蓄能力,更确保了太湖平原洼地的安全。   3.水利建设、管理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大量应用,各种新型工程结构、工程材料、水文测验、地形测量、施工机械、水泵闸门、自动控制、远程操纵、信息化技术以及具有时代气息的水工上部建筑风格等,都己广泛应用到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解放以来,无锡水利科研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圩区治理模式研究、灰土渠道的研制推广、泵站改造和自动化灌区的试验、大跨度无臂杆弧形闸门的试制应用、地下连续墙防渗技术研究、大型河道的“水立交”等都具有较高水平。 &&&&  4.治水观念的重大转变。人水关系由“人定胜天”转变为“和谐共处”;治水范畴由“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治水范围由“以农村水利为主”转变为“城市农村并重”。 &&&  &5.治水目标的升华。现代水利的治理目标,己不仅是防洪除涝,而是水环境、水生态的治理,要通过水利治理,创造生态平衡、人居舒适的自然环境。 &&&&  6.水利人才辈出。解放五十多年来,无锡涌现出大批水利人才,全市水利系统现有水利科技人员117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6名,工程师250名。在全国还有不少著名的无锡籍水利专家,如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水利厅专家、设计大师周君亮;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中如;中科院院士、水文水资源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薛禹群;工程院院士、水利设计专家、天津大学教授曹楚生;原新疆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王鹤亭(已故));原浙江省水利厅厅长徐侠士;原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六振达;原水利部计划司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世钧等。   二,加强无锡历史水文化的研究。   1。深入探索无锡治水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分析无锡古代治水工程的布局、原理和作用,从中吸取古人治水思想精华。有几个问题需要好好研究:城中直河与古运河的关系;将军堰、梁溪堰、显应坝的关系;莲蓉闸与亮坝的关系;伯渎港与吴故古水道的关系、古伯渎港与运河相接於何处等。希望有关专家共同研究。   2.回顾现代建设与水文化保护的状况,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处理建设和保护的关系。近几十年来,无锡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对历史水文化的严重破坏,特别是老城厢特色水系的完全消失、为交通航运拆除改建著名古桥、水街沿河修建高高的挡水墙、房产开发侵占河面、沿河建墙等对水文化的破坏现象,实是令人痛心的教训。已经损毁的遗迹已难挽回,但一定要认真吸取教训,研究正确处理建设和保护关系的路子,用好城市大开发的有利条件,建设好有传统水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无锡。   3,进一步发掘无锡水文化遗存。无锡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但实物遗迹不多,大部分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水工程不是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就是被覆盖,而见不到实物,无法把宝贵的历史遗迹向社会展示,对宣传无锡水文化历史极为不利。而且,目前对水文化方面的文学艺术作品、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的收集整理也很不够,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料需要好好发掘。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三.无锡现代水文化发展方向.   1.继承和发扬无锡历史水文化传统。几千年的水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水在无锡历史上的作用,要好好继承历史水利建设的优良传统,应地理、顺水性,充分利用水乡自然特性,发挥江湖水网优势,努力建设高标准、高效益、高效率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体系。 &&&&  2.以人为本,建设一个人居舒适、人水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水文化氛围。&&&&&&&&&&&&&&&&&&&&&&&&&&&&&&&&&&&&&&&&&&&& &&&&  3.以科学发展观,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治水理念,加快无锡水利事业发展,创建更加璨烂、文明的无锡水文化。
全国加盟咨询:400 700 8847 加盟热线:020-31639
32336 传真:86-20- E-mall:sale@greenview.cc
中国区营销中心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 2009 科绿士水处理有限公司
科绿士,做净水器行业一流品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古风流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