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男孩吃喜面结婚前男方准备清单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联系妈妈帮] QQ:
话说我的心结本来是平静了很多,不怎么纠结了。可是孩子姑姑生了个男孩,大家都很高兴,我也挺高兴的。但是公公婆婆的做法却让我很生气o_O!
就在去年,我因为妊娠高住了院,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这期间除了我老公和我奶奶,没有人来看过我。公公婆婆说没必要住院,还记得当时我挺着大肚子拎着大包小包的,婆婆当做没看见。说直接去刨就行了。可是血压185哪个医生也不敢做手术。
后来生了我女儿,那天早上,婆婆和大姑姐去的,出了手术室我就听他们在说,怎么是个女孩,算命的不是说是男孩吗?然后婆婆不愿意抱孩子,我妈就让她抱,说,你孙女怎么不抱呢?她就哭了,说,我的是孙子!!!!!整个人就崩溃了!到了病房没多久就走了!我们做手术欠钱了,管他要他不给,医院几乎停针了!至于为什么管他要钱,是因为他们家就老公一个儿子,结婚的钱和平时做生意的钱都在他手上,答应我们好好的,说有了宝宝一起给我们,我想,本来就这一个儿子,也就没怎么要钱。可是一听说是女孩,立刻把钱给断了!天呐,这是生孩子,没有钱没有药,是要出人命的!后来我奶奶知道了,把钱给补齐了,才顺利出院,出院那天,没有一个人来接我们!我妈和我奶奶抱孩子走了!我奶奶让我别计较。所以我五个月都没见她们,老公也不去跟他们做生意可。在家伺候孩子!吃喜面的时候,他们也没来!
后来,五个月后,奶奶说,你抱孩子去吧,你去让她看看,你对象心里也舒服点,他怕你难过,一直憋着呢!再怎么的,那是他父母,你现在也为人父母了,理解一下吧!
我就带孩子去了他们店里,本来他们店里就离我们家不远,走出小区就到了!
他们见到孩子很惊讶,估计他们想我这辈子不可能去他们店里了!然后我就偶尔去一下他们那。老公一直没去。早上早起上班,晚上很晚回家,说努力赚钱,给我们好一点的生活。
到了过年时,我跟老公说,你去喊你爸妈来我们家吧,这时候老公才见过他们!
初二,在我们家,大姑姐跟姐夫吵架,大姑姐说她婆婆带孩子带不好,要姐夫管他婆婆要钱。姐夫说没有。因为她公公婆婆是环卫工,每天也很辛苦。大姑姐平时都在婆婆那,一根葱,一颗蒜都是从那里拿的。。两人吵得很凶。。不怕人家笑话。婆婆出来了,告诉姐夫,说,以后孩子让她带,你妈妈每个月给两千块!姐夫没说话,走了,大姑姐就在那说很多,说什么谁家婆婆不给钱的,就这一个儿子!婆婆就跟着说就是的,问他要钱!然后帮着大姑姐说话。
我听了很生气,我就问婆婆说,妈,你一直没帮我们带过孩子,也没给过钱啊,现在孩子大了,过了年我出去找工作,你在家带孩子,带的好也罢坏也罢,我们俩实在养不起孩子了。婆婆吓得立马把公公叫来了,让我把话跟公公说一遍,我又说了。大姑姐说,就你一个儿子,我们挣钱都是你的!我心想,我还没你花的多呢!我只是没说,但是老公突然出来了,把我想的话说了出来!
公公婆婆看老公生气了,急了,说,从下个月开始,我给你两千块,孩子没让我带!我说行!
过了年以后,真的就一个月给两千块,也就是给了一个月,从那以后再也没见到一分钱!要钱没有。孩子不带!我也就没要。我怕老公受夹板气。毕竟钱多少,我们过的还很好,不想把这些不如意带进生活!
话说回来,大姑姐生孩子那天,公公婆婆见到是男孩,激动的抢着抱。高兴是应该的。婆婆看见大姑姐的婆婆没来,立刻急了,要她来伺候大姑姐,生了男孩更应该伺候!其实大家都知道,婆婆是故意找事,妇幼不让小孩子进,他们家婆婆在家带大的。这是二胎。姐夫就解释一下。她还是生气,就说,我们店里明天关门,我在这伺候我闺女和我孙子,你妈妈来不来无所谓!
我想,你当时是怎么对我的!
公公说,有钱吗,别欠钱,欠钱停药,要出人命的!我这有一万,拿去吧。。。
我想,你也知道欠钱会要命。。我那会,你干嘛去了!
我多难过啊!
我给她大姑姐二百块钱,就带着眼泪出来换老公去看孩子了。我们孩子在走廊不让进嘛。
在走廊里,我心里憋屈,想哭。怎么有这样的人啊!
后来我听到了婆婆跟老公的争吵,老公红着眼睛带我走了,我还不明白为啥呢。
到家了,老公抱着我说,他妈要给她姐一万块吃喜面,我说,他不是没钱么?我们的钱也没给过!生第一个的时候我们刚结婚,我们的结婚钱拿去给她吃喜面,给了两万有买了几千块的东西!现在天天说没钱,况且在医院不是给过一万了么!!!!!!
天呐?谁能理解我们的感受,谁能知道我们的无助!我哭了一个晚上!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真是没多少钱,吃喜面我们拿多少呢?
我们该怎么办!!!谁来教教我。我不想得罪别人,却委屈自己怎么办?
你婆婆把结婚钱都拿走了,所以等于没分家,你大姑姐生孩子你婆婆拿钱了,你们就不用掏钱了,你和你婆婆毕竟是一家人,哪有一家人掏2份钱的
俺结婚下请帖请的朋友。同学,仁兄弟,礼钱都被婆婆收了,还不给俺,人家有事都是我们自己掏腰包去还,我都特别生气,生孩子收的份子钱,俺这边的亲戚钱直接给我了,是我收的,老公那边的亲戚的钱都被婆婆收了,还说那是她拉的来往
#61 紫戒.情缘
俺结婚下请帖请的朋友。同学,仁兄弟,礼钱都被婆婆收了,还不给俺,人家有事都是我们自己掏腰包去还,我都特别生气,生孩子收的份子钱,俺这边的亲戚钱直接给我了,是我收的,老公那边的亲戚的钱都被婆婆收了,还说那是她拉的来往
我家也是,我可烦死婆婆了,反正以后我什么钱都不掏,过节也不给她送礼,反正用她的话说不分家,我就不掏钱
我家也是,我可烦死婆婆了,反正以后我什么钱都不掏,过节也不给她送礼,反正用她的话说不分家,我就不掏钱
俺刚结婚婆婆就喊着分家,早就分过了
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家是小姑子,才刚四周岁,婆婆就特别偏心,现在打算出去上班了,真担心她会偏心她女儿对我儿子不好。
我绝对楼主挺幸运的,有个好老公!想开点,毕竟不是自己的父母,一辈子都不可能把你当女儿的,你也别把他们当父母就是了
#63 紫戒.情缘
俺刚结婚婆婆就喊着分家,早就分过了
分家给得把钱分,哪有光分家不分钱的,你婆婆比我婆婆还牛
#59 小妞随我来
要不一过的会很累
没办法,得到且过吧!只要不出轨,就还能过。
我家也是,我们生孩子没有钱,她闺女在在外面借钱到给了2万,关键是我老公不问,气死我了,如果不是孩子,我早走了,我快得神经病了!
什么叫吃喜面,江苏这边有这个规矩吗?我是四川的不懂,宝妈们教教我。
我在马场湖听过这事,不知道是不是你,当时就挺气愤的!十年婆婆,十年媳妇,好好过你们的日子,没人带孩子,也就前三年难点,坚持坚持就过去了,就当没爷爷奶奶
这老东西,欺负自己家孩子
你就当没有婆婆公公就是,和老公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只要你俩好就行…
嗨!让你老公去给你婆婆说!让你老公给你婆婆断绝关系!他不是疼她女儿吗!等他们老了.就让她女儿给他养老送终!其实也不是真的断绝!只是说话吓唬一下他们!让他们知道你两口子也不是好惹的!人善人欺!知道吗!不用怕他们!
#21 唐糖糖宝贝妈咪
楼主,说实话我也是大姑姐,可是这样对弟弟弟妹,真是没见过,我弟弟还没结婚,我就经常给弟妹买东西,家和万事兴。可是你家这样的,以后还是不要来往了,父母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心疼,还能说什么呢
#26 月季花123
我觉得既然这样,你就把话给婆婆公公说清楚,老公也讲清楚,既然你不仁我也不义,谁也没那么宽厚的心,自己带孩子和老公好好过日子,断奶后可以把孩子送给自己妈妈带!都去上班!孝顺自己爸妈!和公婆别联系,要是我,见面理也不理!
宝妈心态要好哦!婆婆不把你和你的孩子当做亲人,你就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不是她心中的亲人,她自然也不是你的亲人!她的女儿跟你更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你会为了不相干的人花钱吗?你会在乎和你不相干的人是要里子,还是面子吗?再说了,她给你留面子了吗?好像没有!那她要不要脸都跟你没有关系!
是啊,只要你老公是爱你们的,你就慢慢的和你老公过吧!慢慢会好起来的。你孩子满月他们都不去,你还去吃他们家的喜面,直接不用去了。宝妈以后要个男孩,也不要让他们带。
虽然公婆都那么过分,但是你老公和你一条心呀,他们有要照顾的一天,到时候即使不乐意你老公会理解你的
我家也是,我可烦死婆婆了,反正以后我什么钱都不掏,过节也不给她送礼,反正用她的话说不分家,我就不掏钱
婆婆怎么都是这样。我婆婆也是这样的
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回复。请
成员:75277 ,
话题:33970
&&手机客户端
&&相同预产期
&&同龄宝宝
&&非常有用徐州文化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徐州文化
有灿烂多元的文化。一国之历史,是一国之灵魂;一方之文化,是一方之精神。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1]“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黄河文化、齐鲁文化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徐州交汇,哺育了汉朝开国皇帝和一大批文臣武将,为两汉文化的产生铺垫了地理温床。这一区域文化经过汉王朝的统理、演进、发扬,同时吸收、融汇各种文化精髓,形成了以汉朝文化为母体、汉族文化为主体、汉字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为内涵深厚、哲韵悠长的中华文化奠定了根基。[1]古代文化彭祖文化、两汉文化、徐文化戏曲艺术、等地方方言地方特产、等
的核心被称为彭祖“三术”:一是烹饪术,二是养生术,三是房中术。彭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名厨”,至今被尊为厨师行业的祖师爷,代表美食“雉羹”流传4000余年,至今依然是最受欢迎的舌尖精品,被列入中华名吃;彭祖养生学说没有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其摄养、吐纳、守静、导引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诸子百家多有关于养生术的记载,精神内涵都是一脉相承的,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可以讲,彭祖从饮食、运动到生育,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体系的基础。[1]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语、汉字、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一是“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二是“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三是“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2]是发生在徐州(包括广义的古九州之一的)地方的,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是徐地、徐人创造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种文化的总称,它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徐文化的核心内容:仁、义、德、信、礼、道。徐文化是在它的特有的生态环境中诞生和成长的,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它是当时华夏东方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3]样式
60年代后期以来,服装款式变化较多,窄裤腿、喇叭裤、西装、牛仔裤、滑雪衫、T恤衫及各式裙子均先后流行起来。[4]
老年人多尚黑色。随着中山装的流行,蓝色已成为主要时尚。但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仍穿黑色。
中青年爱穿蓝色,夏季上衣以白色为主。
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幼时夏天勒肚兜,穿“牛腿裤”。牛腿裤的做法是把方布上角剪作半圆凹形,下角从中裁作二片,一片左右两角缝合而成。冬天上穿小袄,下衣为“连脚蹬”(鞋裤腿是连体的,不另外再穿鞋)。四五岁以前,穿“开裆裤”,裤有“袢膀”套肩上。五六岁时,即改穿“收档裤”,裤也不再带“袢膀”,而于腰间系裤带。再大些时,服装式样渐同成人,唯色彩鲜艳些,衣服上也多带些动物、人物等图案为饰。[4]鞋
一些高档鞋如“耐克”、“梅斯达”等在部分青年中流行。
徐州儿童,常穿虎头鞋、狗头鞋、兔头鞋、五毒鞋(鞋面上有5种毒虫形象)、绣花鞋及素面绿缎鞋。[4]
各种尼龙袜则流行至今。[4]
青年人多不戴帽子,夏季除草帽外流行旅游帽,中老年多戴鸭舌帽。年轻女子有讲究戴毛线手工织帽的,式样多种。老人则戴青灯芯绒或平绒帽,也有戴毛线织的帽子的。
儿童帽有“福巾”、“狗头帽”、“亮帽”、“老头帽”等多种。福巾外形略同于风帽。帽顶额两侧留两个洞,有半圆形盖,镶以羊毛或兔毛边以代耳。额部与下片缝合而稍凸出,折回钉于下片。下片当额处,钉有“长命富贵”四个银字(或银小剪刀)以示吉祥,帽顶绣花,脑后钉二条丝涤,下各坠一绒球,并系之。两旁有二指宽的飘带,头有剑形,尖系小铜铃,头动则铃响,周遭镶花边。这种帽子,皆用水红或桃红缎子作面,以花绒或浅红布作里,中间加薄棉絮做成。狗头帽形状略同于福巾,但脑后部分较短小,无飘带。亮帽。又叫“格萎帽”。正面有“如意头式”、“蝴蝶式”、“虎头式”等。两端缝合宽约二指的“帽格萎”,使成圆形,中间裱以“袼褙”,以加大硬度。面及格萎上都绣花,戴时头顶部分露于帽外。这种帽,六七岁以上小儿就不再戴,多为家庭自制。现城中已绝迹,唯农村小孩偶有穿戴。老头帽呈圆椎形,顶端有一大绒球,状如马戏团的小丑帽。[4]青年人头型变化多样,留长发也在一部分青年中成为时尚。女子发式除老人外,变化多样,烫发者甚多,头饰也日益恢复并朝多样化发展。[4]烙馍
徐州人最爱吃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烙成,厚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吃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又有健齿作用。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或烙时放进各种馅料做成“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俗称“龟打”。即以手将面团略略拍按,使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鏊子上烙炕成熟。多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上述某种面做成,便于下咽。60年代中期以来,徐州城中已少见有人做。80年代以来,随着杂粮在主食中的日益减少,农村也渐渐绝迹。
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均以杂粮面蒸成。其中山芋干面做的窝头香甜、筋软可口。亦或将窝窝头切成片炒炒吃,别有味道。60年代以前,徐州杂粮多,主食离不开窝窝头,而且菜少,多蘸点辣椒酱吃,故有“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说。
介于干饭(米饭)、稀饭(米粥)之间的稠米饭。可咸可甜,是过去生活困难时好做的一种饭。
其它如干饭(米饭)、稀饭(米粥,其中小米粥较有特色)、马糊、面条(以绿豆面条最受欢迎)、馒头、卷子、煎饼、水饺等,各地大致相同,故略。但近年来,城市中快餐类增加了用白面做的煎饼,而过去玉米面煎饼却见不到了.热莱
徐州人传统口味偏咸辣,做菜时烹、炒、煎、炸、闷、烧等各种方式俱全。但老人口中的“炒”,其实大多是烧或焖。80年代以前,除年节或招待亲友外,平时较少吃荤菜.近几年来,鸡、鱼、肉、蛋等已为家庭中的常见菜。[4]
在传统上,徐州人好自做小菜.春天腌咸蛋,夏天晒面酱、西瓜酱,秋天晒盐豆、拐辣椒酱,冬天腌萝卜干、雪里蕻等。[4]
在中老年的食谱中,还保留着蒸吃野菜的习惯。有灰灰菜、地枣苗、扫帚菜、老鸹嘴、洋槐花、藤花、榆钱子、芹菜叶、桐蒿等。做时拌些干面粉,稍放些盐,放在笼上蒸熟即可。蒸菜原是旧时春荒时期的救命饭,“文化大革命”中,吃忆苦饭时,便做蒸菜吃。近年来春季菜市场中仍有卖的,但其作用主要是改换改换口味了。[4]早餐
它汤配水煎包,辣汤泡烙馍或配水煎包,热粥、豆浆配油条或糖糕、馓子、麻花。此外,尚有油酥花烧、大小烧饼、菜合子、菜角、壮馍等。其中壮馍尤为徐州一绝。壮馍又名“锅盔”、“锅拍”,用未发酵的面做成。因为要求用硬面,很难用手揉动,而是将面团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面杖,一头固定、一头坐在身下,用身体的重量压擀面杖,用来揉面团,俗称此法为“腚踹面”。做成厚约1—2厘米,直径约50厘米的圆形厚饼,放在平底锅上炕,炕熟后两面呈黄色,外皮酥脆,中间柔韧筋软,越嚼越香。[4]
把子大肉配干饭,再浇点肉汤,加几块同炖的油炸豆腐干。绿豆面条或丸子汤下绿豆面条。近几年来,特别时兴羊肉拉面。[4]
小酒小菜,种类繁多。东部农村,习食面拌疙瘩汤,俗称“盐茶”。[4]说媒
过去结亲,先由媒人向男女双方家长提亲,双方家庭互派女眷去“相看”,同意后,将生时贴(上写生辰八字)交媒人去请卜人占算,俗称“合年命”,属相不相克即可。
男女双方家庭议定后,由男家设席请媒人宴罢,互换启柬(男方上写“敬求金诺”,女方上写“仰答玉音”)。男方还要以茶叶、米谷及“压启柬”的金银首饰4包或8包交媒人转
送女方,俗称“下聘礼”。此即定亲。贫困人家,往往借来“压启柬”的首饰,用后归还。
迎娶日期由卜人选定后,婚日前一天,女方备“妆奁”及桌、椅、箱、柜等嫁妆,由男方鼓乐来迎。也有女方派人送去,男方设宴招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都改成女方送,俗称过嫁妆。
邳、睢一带,男家在这一天用花轿和仪仗到女家,俗称“催妆”。
过嫁妆的这天晚上,女子沐浴,不再进饮食(次日不得上厕所)。男方则请些男孩子在新床上睡睡,俗称“滚床”。
婚日早晨,花轿先到男家,坐上一名男孩“压轿”,往女家去迎娶。女家专有2人招待压轿童,馈送礼物后,另用车送回男家。女子则穿着男方特送的红袄、红裙及“定亲”时男方送的饰物,头上盖“蒙头红”(红绸),到吉辰时,由媒人“催妆”上轿。女子哭着上轿(以示舍不得离娘家),这时鞭炮声声、鼓乐齐奏,俗称“发嫁”。另有陪嫁娘2或4人乘小轿居后,新嫁娘的兄弟2人步行在花轿左右,送至半程而回,称为“送轿”。
发轿途中,专门有人在桥、井、三岔路口等处贴一张青龙帖,用以避邪。
花轿到男方家门后,先放鞭炮“赶鬼”,男方则关上家门数分钟,以示对新娘“局性”。而后再放花轿入门。有二位姑娘上前搀新人下轿,走红地毯(在新沂、古邳一带,地毯上用两只口袋交替传递,新娘走在上面,寓“传宗接代”之意),跨过焚着松枝的火盆和马鞍,旁边有人念喜词,如:“新人跨火盆,辈辈出贵人;新人跨马鞍,辈辈做高官”。走到供桌前后,男左女右站好,由司仪主持,向北面叩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时鼓乐、鞭炮齐鸣,对面听不清人讲话,喜庆气氛达到最高潮。
新人入洞房前,选一名儿女双全的年青妇女,把染红的枣、栗子(早立子)、花生、白果(结实果)、桂元等遍撒在床上,边撒边念喜词。古邳一带,前一日滚床时“撒帐”,但婚日这天,从新娘怀抱铜镜和保平壶下轿时起,便另有人抱着装满了麦麸、栗子、红枣的喜盒子,说一句喜话,往新娘身上撒一把这些东西,如:一撒荣华和富贵,二撒金玉庆满堂,三撒三阳来开泰,四撒四季平安康……”十撒唱毕,撒喜即结束。
新人“拜天地”后,由领亲人分持花烛导入洞房。新娘端坐在喜床上,称为“坐帐”,这时,由新郎上前揭“蒙头红”,然后坐在新娘左边,新人同饮交杯酒。
有妇女为新娘以红线“薅脸”(绞掉脸上的汗毛),薅毕,取红鸡蛋在脸上滚,同时唱喜词,喜词多为:“薅脸要红线,滚脸要鸡蛋,今天吃喜酒,明年吃喜面(指生子)”。另外,在门外烧锡箔,称为“烧喜纸”。
由司仪按拟好的名单,从辈份最高,年龄最长的亲属开始,依次唱名,被唱到的接受新人的叩拜,同时送给新人一份“见面礼(钱)。”
分大小结束后,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即入宴,“喝喜酒”,新人要轮桌向客人逐一敬酒。
古称“合卺”,即将新郎、新娘送入新房喝交心酒,(又称“交杯酒”)。新房内设席,由新.郎新娘坐正席,大家轮流向新人敬酒。说喜话人大唱《十杯酒》歌,歌词有旧有新,均为群众自编,如“一杯喜酒敬新郎,北伐司令冯玉祥,打敌人,谋略强,四路进军打北洋”,“三杯喜酒喜笑欢,开国领袖孙中山,创革命,他在先,英勇奋斗四十年”。另有唱睢宁县真人真事的,如“九杯喜酒大家喝,睢宁县长姚尔觉,办学校,讲科学,剪小辫来放大脚”。
婚宴结束后,闹房便开始,参加闹房的均为新人平辈及小辈的人。念喜歌、劝新人饮酒,出各类闹喜凑趣的玩笑。也有人对新人作极不雅观的“闹喜”言行。对新娘来说,闹喜是一道比较难过的关。
闹房至鸡叫时,客人渐散,陪嫁人替新人升冠(冠谐音官即脱帽)脱靴(退鞋),将房门关闭后退出。新郎登床卧下,新娘则坐在窗前,看守桌上的长命灯。窗外多聚一些人听房。如屋内新人不讲话,窗外的人便故意逗趣,促其讲话。天亮后,新娘整装出房,向公婆请安。
瞧两天、祭祖、回门
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要来瞧看,俗称“瞧两天”。第三天,新婚夫妇乘披红的小轿去拜祭祖宗,称为“三日祭祖”。这一天,新娘要下厨,烹鱼,合家吃团圆饭。第四天,岳父母派人接女婿、女儿“回门”。回门期间,女家亲戚陆续接新娘,直至一个月,再由新娘的父母接回住几天,称为“接对月”。
以上种种习俗,到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时仍相沿习。但城市中把“蒙头红”改为彩红彩球,名为“披纱”,披于新娘头上,下拖至地。另戴墨镜一付。抗战胜利后(1945),有个别家庭以汽车代替轿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轿子完全不用,有条件的家庭,大多借汽车迎娶新娘,农村则时兴手扶拖拉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婚姻法提倡并保护婚姻自主,“合年命”、“过启柬”的习俗渐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轿子的废除,“局性”、“走红地毯”、“跨火盆”、“马鞍”等习俗曾一度废除。“拜天地”改为对着毛主席像行鞠躬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拜父母”夫妻对拜”,也改为鞠躬礼。文化大革命后,虽然迎娶新娘用轿车,依然要“局性”,鞭炮照放,但“驱鬼”的含义已完全改为庆祝。
“闹房”虽一度恢复,但近几年渐无,农村则依旧。结婚三天后“回门”习俗仍有,但不再有“接对月”。
除传统婚礼外,文化大革命后期,旅游结婚则渐成为一种风尚,不再大操大办。但近几年,旅游结婚略少于以前,有的新婚夫妇在旅游结婚前或归来时,仍要摆宴席请客.
近几年来,有不少新人着西式礼服举行婚礼。[4]送催生糖
孕妇临产前半月,娘家要送红糖、挂面、鸡蛋、炒米4包,称为“催生糖”。
婴儿出生后,稳婆(接生婆)为婴儿落脐,洗澡,(现均改为到医院生育),并烧喜纸向祖先报喜。7天内向各处亲友送红鸡蛋“报喜”,男孩送双数,女孩送单数。
婴儿生育后半月内,接到“报喜”的亲友及产妇娘家要送红糖、鸡蛋等2包或4包,条件好的,用大喜盒2至4架,装上丝绸衣料、儿童服装、小被褥、小床帐、玩具、金银饰器等。1978年以来,送粥米的数量增多,质量增高,除上述物品外,有的还加上儿童手推车或儿童脚踏车等。“报喜”鸡蛋也改由这时交“送粥米”人。
满月、挪窝
婴儿满月时,条件好些的家庭,往往专门设宴庆祝,遍请“送粥米”的亲友。满月后,产妇娘家要将产妇与幼儿接住几天,俗称“挪窝”。近十多年来,产妇与幼儿仅在满月时去娘家过一天即可,“挪窝”名称不变。
凡生育独子的人家,为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一是起贱名,用狗、牛动物或石头、尿罐等杂物名称为孩子命名;留长毛,即在后脑勺处留一巴掌大的地方扎一小辫子,其余头发全部剃掉;二是改叫,即挑本族中孩子多的长辈叫“大大”、“娘”,改叫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大、大娘”或“叔、婶子”。
传统上的育子观为“多子多福”,徐州人认为最佳的儿女数为“五男二女”。自政府提倡晚婚晚育、少育优生以来,城市居民观念转变较快。农村持传统观念者仍多,但较以前略有变化,认为“女孩不算孩”,即使夫妇婚后生育数胎,只要未生儿子,仍继续生育.农村基层干部也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象邳县岔河乡晚婚晚育率达98.5%,1020对夫妇坚持“只生一个”孩子的事例仍属少数。
婴儿满100天时,合家开喜宴、敬祖宗,向长辈道喜,为婴儿照“百日相”。
又名抓周,幼儿一周岁时,讲究些的家庭,往往在桌上摆书、笔、算盘、尺子、钱币等物,要小孩去抓,依其所抓物品来预卜其一生志向征兆。文化大革命以来,抓生活动日益减少。近几年来,为小孩买生日蛋糕、点生日腊烛的渐多。
夫妇婚后数年不能生养,按传统习俗,往往抱养孩子。近10年来,抱养孩子已实质上为买养孩子。
夫妇婚后因生理原因不能生育,传统习俗上亦可过继亲兄弟、堂兄弟或本家族兄弟的孩子。在农村聚族而居的地方,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但近年来,过继已渐渐被抱养所替代。[4]生日
不足50岁的人逢生日,一般不叫“做寿”。凡年龄小,经济不能自立者,则由家长操办过生日,一般也就是穿新衣、照纪念相、吃长生面,大家说些勉励的话。经济已自立者逢生日,应为母亲买些礼物,俗称:“儿的生日老母苦”(形容从生养孩子到扶养成人的艰苦)。
本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替孩子买生日蛋糕的越来越多,上中学的,往往还请一帮
关系较好的朋友、同学一道设宴庆祝。来祝贺的朋友、同学或凑在一起,或独自买些礼品相赠。
50岁以上的人,过生日叫做“做寿”(祝寿、庆寿)。在徐州,为老人“做寿”是一件大事。但在传统上,家境贫困的,并不把这事过于当事办。门第高,或巨商大贾有钱有势的人家,则借此事大肆铺张,既有显耀之意,又借亲朋来祝寿之际,搞社会交际。“做寿”活动如下:
(一)暖寿 老人寿诞前一周起,家人、亲友便开始酝酿、筹备。前一天,亲友来赠寿礼,这时,门前置“寿”字高灯、纱灯、宫灯,扎松门,各门贴寿联,两旁贴寿字,大门内设鼓乐,院内搭彩棚、戏台、看台;厅堂、配房,遍悬祝寿联、幛。到晚上,灯烛辉煌,锣鼓铿锵,上演戏剧。首演《八百八年》(又名《渭水河》),然后请寿星点戏。看戏时,寿星坐看台正中,左右分坐女眷,男宾坐看台前下方,午夜方散。
(二)正寿 又名拜寿。这天天刚亮,寿星便端坐在厅堂受拜。先从儿孙、家人开始,依次为至亲、远亲、世交晚辈。其他来客拜寿时,多由寿星的子侄挡驾,不拜,互相作揖即可,俗称为“拜辰”。当天晚上,大摆宴席,由寿星的儿孙辈奉寿酒逐一敬客。宴席中上演戏剧,首演《赵颜求寿》(又名《百草山》),庆贺至午夜方散。
(三)答客 第三天为“答客”日。除至亲老友外,一般客人均不参加。宴会、演戏如旧.也有改演日场的,多跳加官。此外,演戏也有用曲艺、相声代替的。
(四)做双寿 翁妪都在的,以老翁的生日举行同庆,俗称“做双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铺张的庆寿方式渐绝。[4]停灵
死者弥留时,便应为其穿戴寿衣。寿衣的颜色为红、青、蓝等,忌用黑色。待弥留者气绝后,死者是男子,把灵床停于正寝;是女子则把灵床停于内寝(即室内冲门或偏右之地)。灵前燃香烛及一个小油灯(照尸灯),另放一个瓶子,内装米饭,米饭上面盖面饼,用红布扎上瓶口,插新红筷子一双,名为“阴阳瓶”。地上放一个瓦盆,盆底居中钻孔,死者有几个儿子就穿几个孔。在盆内烧箔,称为“牢盆”。
停灵后,家人环在周围哭泣,并立即派人送“传事禀”遍告亲友。家人此时遵礼成服,丧服分“斩衰”、“齐衰”(即期服),“大功服”、“小心喁”“缌服”等五服。
亲友前来吊丧,孝子持糊了自纸穗的竹木棍——哀丧棒(男丧用竹竿,女丧用柳槐制),叩谢客人。女宾到灵前哭丧,孝妇在旁叩谢。
制棺在院内,楠木为上,次用杂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最差的用薄板,俗称“狗碰头”(意谓狗一碰就开)。
人死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成殓”。这天下午,亲友来客很多,均发给孝帽、孝巾。棺内及盖内用漆布红绸作衾帐。然后由高灯在前导引,鼓乐随后,家人、亲友列队前往土地祠。另有2人抬桶,内盛稀米面水,边走边谰勺舀水泼洒(豁汤)。同时撒纸钱,到达土地祠后,焚纸扎的轿或牛(女丧用牛),喊死者“上轿”三声,叩头即回,盖棺成殓。到晚上再“送盘缠”,礼仪如“豁汤”。以后,每天鸡鸣及黄昏烧箔,名力“烧鸡鸣纸和宿纸”。逢七均烧纸。
殡葬前先下讣闻,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及开吊、下葬的时间。前4天,便布置就绪,门外分放纸狮子一对,八字式素球柱4棵,门旁放一面大鼓;以备有客来吊时,挝鼓报于里面知道,来男客敲3下,女客敲2下。二门外,另有许多纸糊的童男童女、牛等“奢华”(殉葬用,1978年后,个别地区办葬事恢复这一迷信做法,但“奢华”改糊成小汽车、彩电、冰箱等)。院内高搭自布棚,棺屋前搭灵堂。堂左右有帘子门,门上写有“抱恨”、“终天”等字样。正中悬挂一块写有“昊天罔极”的匾。匾下设桌、几供遗像及供器、供品。桌前铺拜垫,为祭奠人行礼用;两旁铺小垫,为“碗棚”人陪拜用;门外放两条长凳,为答谢人“回揖”坐憩。
殡前三天,行“成主”礼。由题主人坐在铺有红毡、红桌围、椅帔的椅上,取放在桌上的新毛笔,蘸墨在柏木主上正中写死者名讳,两侧书写生卒时间(此为内涵)。然后在“秉笔凝神再题外函”的呼声中,换笔在礼相上再写“孝男某某敬祀”。孝子三叩首后结束。
稍歇,再行“点主礼”。礼仪与题主相同,但点主用新笔蘸朱砂,在所题的内、外函上的“之神王”的“王”上加一点,补成“主”字。这是“点主”。
殡前两天“家祭”,孝子行三跪九叩礼上祭,第一跪称“进爵”,第二跪称“进肴馔”,第三跪称“进羹汤”。孝子上祭后,家人依长幼先男后女一一致祭。傍晚,“知客”人至,便开丧宴。出殡的饭俗称“跑马饭”(形容其快)。孝子叩头谢菜,家人来敬酒,饭后即散。
家祭之后,客人们便来行礼,近亲、远亲、世交好友等依次来到“灵堂”行三叩首礼。孝子坐在灵堂右门后,每有客行礼,便击一下典(铁铸,形如古磐),表示感谢之意。
女客行礼称为“辞灵”,行礼后入棺屋哭吊,发给孝巾。至午夜客走后,便拆除灵堂,浇发酵后的面水,称为“拔灵棚”。
殡葬日一大早,孝子叩头后“请棺”,土工入棺室抬棺,由死者孙子持幡引导。抬出后停路中,棺前摆桌行“路祭礼”。然后抬棺,孝子摔牢盆,以高灯大幡先导,后面是鼓乐,“奢华”、五堂执事、顶马、鸣锣开道送葬。
送葬队伍多绕道缓行,至城(或村)边,孝子谢客并请“留步”,再行约半华里,又叩谢请留步,随行客人方脱孝帽回城,亲戚、挚友随行到葬地。
棺木由土工抬到风水先生指定的方位,由孝子破土后,挖制窀穸(墓穴),俗称“金井”。下棺时用擂木滚进。下棺后,棺前放“哀丧杖”,棺头放“阴阳饭瓶”、“照尸灯”,土工提公鸡(称扑墓鸡)在棺上空旋三匝后,从预备好的斗内抓高粱三把掷坑内,并颂称:“陡升三级”。孝子及亲属齐哭,抓土撒棺后,绕穴三周,土工才取土掩棺,俗称“棺下地”。焚燃奢华后,把幡插在坟顶上,设坟祭,家人亲友奠毕,便草草筑土、回灵。回家后,在堂内燃红烛、上香、鸣鞭炮、奏细乐,俗称“敬财神”。敬毕,孝子奉神主、遗像供在桌上,孝眷们坐在一个装满高粱的袋子上,喝红糖茶,吃甜食。稍候,设宴招待顶马及参加出葬的亲友。宴毕,收拾联幛、拆棚。
殡后第三天,全家人上茔“圆坟”,焚纸箔,筑坟墓,第四天设宴酬照应人等。第五天开始谢吊,凡致吊之人,孝子必穿孝服逐一登门叩谢。
此后三年内,家庭中不得有婚嫁事,不办年节。第一年春节不得贴春联,第二年可用蓝色纸写春联,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恢复正常。
凡富户,办丧事往往请僧道诵经。诵经多在丧后第三期、第五期(每七天为一期)期尽时举行拟超度亡灵。(出殡时,僧道列队,奏法器送殡)。
贫困人家,不但一切排场不用,有的连棺木都没有,用席包尸,“三道箍、一根棍”(从席外面在肩、腰、腿部分用绳捆上,然后用一根棍穿绳下,由两人抬出)随便葬在近郊义冢地(俗称“乱葬岗”)。
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徐州各级政府都推出殡葬改革措施。即使这样,据古邳镇志载:“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推行火葬的阻力较大。徐州城区,火葬已成为习惯,大操大办及许多迷信活动也已消失。亲邻、朋友间有丧事的,也不过是送个花圈,或送些钱,名为“烧点纸”。[4]供奉祖师
1949年以前,徐州一带手工业者流行供奉祖师的习俗。木工瓦工供奉鲁班;铁匠供奉李老君;酿酒业供奉杜康;染坊业供奉葛仙翁;制笔业供奉蒙恬;制鞋业供奉孙膑。对祖师的供奉,有的挂画像,有的塑雕像,有的仅供奉牌位。供奉的时间也有不同,极讲究的长年供奉,早晚各上一柱香;一般多在年节期间和举行收徒、拜师仪式及其它重大行业性活动时供奉。
供奉祖师的仪式,各行业大致相同。以染坊业为例,每逢除夕,用一大张红纸,上写“葛仙翁之神位”字样,贴在放染缸的室内。牌位两旁挂上用纸箔糊制的元宝,神位前大香几上放香烛。此外,在踩布室、染锅等处也供奉香烛元宝,晒布架上也挂满纸元宝。供奉期间,早、晚各上一柱香。上香前,上香人必须沐浴净身。叩拜时由师父领头,以下依次叩拜。
(一)仪式 拜师者必须有亲友作介绍人。师傅认可后,便邀请同行中师兄弟辈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一道举行拜师仪式。一般在作坊处摆上香案,供上本行业师祖的牌位(或画像、塑像)。师傅燃烛上香后,学徒上前,先拜祖师,继拜师傅,然后拜师伯、师叔、师兄,师兄一般拦住不受拜,作揖即可。
(二)写纸(订契约)学徒拜师后,师傅、师伯叔、家长、介绍人等均落座。学徒本人由大师兄陪同,侍立在师傅旁边,聆听师傅、师伯叔们的训导。而后,把事先预备好的《学徒契约》从香案上取下来,交由介绍人宣读。契约读完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都在契约上画一“十”字做押,写上日期,交给师傅保存,以为凭证,俗称“写纸”。待学徒出师时,再退还给家长。
(三)出师 学徒学艺期满,要举行隆重的出师仪式。仪式大多在饭馆摆筵举行。凡本行业有师祖庙的,往往借庙会期在师祖庙举行(筵席照旧)。木工、石匠、泥瓦匠在鲁班祠堂(原址在今徐州师范学校后院,今废);铜匠、铁匠、锡匠等在老君庙(今废,原址在云龙山北麓),剃头匠在罗祖庙(老君庙南)。
举行出师仪式时,除参加拜师收徒仪式时的全班人外,还要请本行业有名望的前辈。
仪式开始时,先燃烛、上香、鸣放鞭炮,出师者上前对祖师像(或牌位)三叩头,然后再向参加仪式的前辈们叩头。叩头时由师傅一一介绍认识,并说些“请前辈们多关照”的话,这时,前辈们多对出师者说些勉励的话,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然后,家长出面向介绍人、师傅、师兄致谢。谢毕即入席,学徒在席前侍立,斟酒点烟,恭敬侍候。
对出师者来说,这场仪式是其一生中的荣典之一。此后,出师者才被认同为“本行业”中人,否则不被承认,称之为“稆的”,也就是野的,手艺再高,也无人邀请做工。即使自己找到活做,行业中人往往出面干涉。
师傅的子弟辈,从其父、兄学艺,不必有“出师”名义,称为“家传”,俗称“门里出身,不会也懂三分”,照样为同行承认。
学徒出师后,必须帮师1—2年,这期间有较微薄的工钱。帮师期满后,或自立门户,或另择雇主,工钱就高了。如与原师傅关系极好,自愿继续留下,工钱也要提高。
师徒关系。俗谚称“师徒如父子”,“三年为师,终身若父”。不但平时要敬重师傅,遇年节要给师傅送礼。在徐州,师傅、徒弟各被称为“师父”、“徒儿”。师傅或师娘去世,徒儿们必须穿孝子服,只是不拿哭丧棒。
作坊内缺乏技艺高的主事师傅时,往往请外面的师傅来主持,俗称“客师”。客师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长期客师:在作坊内至少主事一年,并代为教导徒弟。店中对客师“供食不供宿”。任“客师”者,遇有人出高薪聘请,也不准“跳槽”,否则行业公会必定出面干涉。
短期客师:作坊因限时赶做大批工件时,临时请的师傅叫短期客师。活干完便辞退,再有事再请,重作协商。
每年重阳节始,各作坊均开始加夜班。因为这时秋收刚过,农闲已到,办事人多,活计也多,而白天时间却越来越短。所以,老板在这一天要特别摆酒宴招待工人。第二天起,工人们便需每晚加夜班至十一二点,俗称“喝了重阳酒,便把夜来守”。[4]称呼与职责
(一)掌柜即店主,平时也在店内坐镇,但非遇大事、要事,一般不过问业务工作。
(二)经理店主雇佣的主要管理人员。业务管理、经营往来,都由经理主持。此外,业务研究会,对练习生业务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均由经理负责。有些店由店主亲自担任经理,主持一切。
(三)司帐俗称“先生”。是店主雇佣的财会及金库管理人员。规模大些的店,有内帐和外帐之分。内帐登记进货、帐目往来、仓库及分类、总帐;外帐专司门市销售和批发业务。
(四)帮帐司帐的后备人,主要帮内帐工作,一般从做事精细、懂点计算常识的练习生中挑选。
(五)伙友店主雇佣的业务人员。负责营业、洽谈业务,与经理协商进货,逢年过节催收外欠帐目等。练习生们一般称其为“×爷”。
(六)练习生 俗称‘‘学生意的”,一般多依姓氏称为“x相公”。三年后可升为“小伙友”。练习生的职责为:下店门、洒扫卫生,替值夜班的伙友倒尿盆、打洗脸水、整理床被、
站柜台。伙友与顾客谈交易时,在旁侍听、敬烟茶f交易成功时,替客人包装货物;晚上在柜台上练习算盘。晚10时,上店门闭市,洒扫内外,整理货架,涮洗待客用的水烟袋,打纸煤,侍候值班伙友入睡后,再打地铺(无床)就寝。
练习生学习期为3年,学习期内无薪金,仅供食宿、剃头、洗澡。如在学习期表现较精明强干的,两年内即可定薪。
凡商店均有招牌或幌子。招牌多为木制,白油漆铺底,绘有花边;幌子系纺织品制成,招牌及幌子上的字,除店名“×记”外,另写有经营项目。京货店多写“哈拉、哔叽”、“绸缎、布边”;广货(百货)店多写“申江广货”、“磁锡铜器”I酱园店多写“秋油、陈醋”、“伏酱、腐乳”;毛烟店多写“瑞云超尘”、“兰花留香”;果子店(即食品店,徐州习称糕点为果子)多写“南北果品”、“蜜饯糕点”。
有的招牌或幌子上的词语,除标明经营项目外,又颇有广告意味,读来恢谐有趣。茶楼上多写‘‘无扬子水”、“有蒙山茶”,或“清薰香茗”、“千丝蹿肴”;酒店的招牌(幌子)最为醒目,多写“太白遗风”或“糟丘精华”;中药店的招牌较大,高约2米,宽约30厘米,上写“道地药材,遵古炮制”。
除上述木制、纺织品制作的招牌或幌子外,另有一些店用石灰湿粉抹在店门左右墙上(略高于门的上端)绘上花边,写上字代替招牌。
客栈多写“任官行台”、“安离客商”,另在门上端写“宾至如归”;菜馆多写“包办筵席”、“随意小吃”;粮行多写“汇集百谷”、“代客买卖”。除幌子和招牌外,也有在店门口悬挂某种物件使顾客易于识别的。
油漆店挂猪尿泡(盛油漆用)一串;纸坊挂彩色纸穗一大束f估衣店挂衣服一件;香烛.店挂大红腊烛模型一个;帽店挂破毡帽一个;浴池挂灯一盏,太阳落山后即点亮。
开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正式开业,直至年终。开业具体日期,一般由商会择定吉期,印刷在红笺上分送各店。开业前一天晚上,商店内好象过除夕:贴对联、放鞭炮、敬财神,店主互相拜访、祝贺发财,店员则聚赌或敲锣打鼓娱乐通宵。次日即正式开业。
徐州的规俗,正式营业前,允许临时性营业。
记帐暗码:商店记帐均用大写,计算多用暗码(又名苏州码),从1至4分别写为:“l、 Il、lIl、×”。
歇业:商店歇业时,必须在店门上贴“歇业招揭”条。
练习生的衣服上不准钉衣袋,以防偷窃。食品店的果品,允许随意吃些,但不准拿出。
每月初二、十六两天,为“打牙祭”日。
每年除夕,营业时间必须延至第二天凌晨,然后上门、敬财神,同进夜餐。店主、经理介绍当年营业赢亏情况和来年打算,除向店员们一年的辛苦致谢外,也宣布不合格店员的名单,并婉言辞退。被辞退者,往往称这顿饭为“打锅饭”。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店员们必须到店主、经理处拜年,练习生还要到伙友家拜年。被宣布辞退的人,如想复工,往往利用这个时机,托人说情,俗称“锔锅”。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年终,为商店讨欠债期,委派专人持清单去各地讨还欠帐。
每有新商店(行、栈)开业,亲友或同行中人必定来贺,并送牌匾。匾为该店字号,牌则不同,多写些吉祥的话语。京货店牌写:“天孙云锦”;广货店牌写:“琳琅满目”;杂货店牌写:“汇集南北”;行栈牌写:“宾至如归”。此外,宴请地点也有设在本店的。[4]春节
徐州一带,欢渡春节习称“过年”,主要习俗有:
(一)叫火烛 中华民国成立前,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初一起,各村镇便要设专人打更。打更人除敲锣击鼓表示时辰外,边打边喊:“小心火烛,谨守门户”,“柴仓要清、水缸要满”。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徐州城里,则有乞丐头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贴着衙门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盗”等警旬。
(二)送财神腊月二十以后,乞丐向所在地住户遍送财神像。到正月(农历一月)初五前后,乞丐们分别拿着木版,去各家用版对证,向各家索取年馍(过年蒸的馒头)。
(三)打尘 进入腊月下旬,家家要。打尘”(俗称“扫屋”),即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卫生和个人卫生扫除。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那天进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发,俗称“不留隔年头”。
(四)办年货 从腊月下半月开始办年货,鸡鱼肉蛋外,另准备一些传统食品,如摭糖、炸麻叶子、油炸果、丸子等。此外,剁上够吃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十数天吃的馒头。
(五)蒸馒头(年馍)很有讲究,有实心的、包馅的、枣花的等多种样式。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送乞丐以至饲牲畜等。由于馒头蒸的多,放久了变干龟裂,俗称。发笑”。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幸福快乐。
(六)送节礼 送节礼多在亲戚中间进行。最迟不得超过除夕。节礼也就是几斤糕
点,送男性长辈的,往往加一二瓶酒。但新女婿,尤其是即将结婚的未婚女婿,送节礼极为讲究。活鸡、鲜鲤鱼、糕点、酒是必不可缺的,每样最少也得4只(包),多的有达16只(包)的。摆阔气的还要另加名烟、现钞,女方只收一半,另回一半。
(七)贴年画、春联春节前,人们要购买新年画装饰住房。象征吉祥如意的雄鸡图、象征富贵有余的鲤鱼图等,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年轻妇女则爱把“胖娃娃”类的年画张贴在卧室里。
贴春联多在除夕这天,用红纸写好后,贴在大门及门框上。另用红纸截小方块,以一角朝上,写上“福”、“寿”等,贴在家具及大件器皿上。门楣上贴各色剪纸,祈交好运,故俗称其为“运箴(迁)”。另有用桃树枝插在门侧的,大概是古桃符的一种象征。
(八)除夕守岁 过去守岁时,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各种茶点、包着扁食(饺子),话旧谈新。黎明前,讲究放一挂鞭炮。电视普及以来,守岁改成看电视,鞭炮也多改在午夜零时燃放。
(九)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除夕这天,各家把蒸好的枣山、枣花馒头,各插“花杂”,与扁食一起放在神轴(或观音像、或关帝像、财神像,视各自信仰而定)前的供桌上,连同栗子、白果、红枣、桂元、核桃五种果品一起,称为“素供”。供桌前放一方桌,桌上放一盏点燃的铜灯,一个铜磐,方桌前放拜垫。另有_间房内供放祖宗神龛。神龛前的供桌上,放宵、鱼、肉、丸子、海味计五种,俗称“荤供”。定更(晚8时)前后,全家人均换穿新衣,先在院内焚烧松籽,俗称“熬岁”。夜半时敬神,设天地桌,供果品、扁食、馒头,酌酒三杯,点燃通宵烛,上大柱香,香炉中插天地码,桌前烧元宝(锡箔质)I然后分长幼叩拜,敬天地、神像、祖宗,同时鸣放鞭炮,俗称“迎神”(除夕日诸神下界)。稍歇,全家人再到祖宗神龛前跪拜。拜
过祖宗,家长夫妇端坐在椅上,晚辈们依次叩一个头,之后卑幼者逐一向尊长者叩头,俗称‘‘磕辞岁头”。
(十)拜年春节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先由家长率全家向祖宗拜年,然后全家人向家长,卑幼者向尊长者逐一拜年。未成年者,拜年时可得到“押岁钱”.全家人拜完后,即出门向亲友、近邻中的长辈们拜年.此时熟悉的人在路上见面,必互揖,同贺“新年好”、“恭禧发财”。
(十一)吃素扁食春节这天必吃素扁食,不准吃荤馅的(近10年来,这一传统习俗已被年轻人打破)。扁食中有几个包入铜钱(后改镍币),谁吃到了,表示新年有福,事事顺遂。有心计的主妇,往往在包钱的扁食上做记号,煮熟后特意盛给老人及孩子们吃,以娱t全家。俗话又说t“初一不动荤,初二肉里蹲”,从初二起,大吃大喝,请人喝酒便开始了。
正月初五,徐州人称为“五忙”。早晨起来,先焚香供神,晚上再收供,延至正月十五才停止。五忙这天,禁忌动针线。凡商店都进行盘货、清算上一年盈亏,发股息、分红利。此外,这天起,郊区及周围数十里之内的民众,多到城内城隍庙进香,直延至正月十五。
(一)吃元宵、大包子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徐州习俗,元宵节一定要煮元宵,蒸大包子。 ‘
(二)赏灯、赏月 元宵节家家做灯、人人赏灯。较有特色的是一种面灯,蒸大包子时专门蒸制的,形如钵,唯上沿捏成莲花边,里面放些豆油(香油更佳),另用新棉花做灯捻(芯),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丰、沛县一带,面灯最负盛名.农民多蒸成十二种属相或标志十二个月的面灯.晚间点燃后放大门、畜房旁边和鸡舍、石磨、粮囤、灶台上。以灯内水量和灯花预卜当年各月雨量和年景。
(三)抛(heng)刷把帚 元宵节这天晚上,徐州东南睢宁、古邳一带有抛刷把帚的“放火”习俗。元宵节的前几日,孩子们就开始搜集刷把帚了。元宵节的晚上,孩子们把刷把帚拿到空地,将其点燃,抛向天空,掉下来再抛上去。边抛边唱:“刷把子,琉璃灯,老和尚帽子大窟窿。刷把子,琉璃灯,一棵秫秫(高粱为小秫秫,玉米为大秫秫)打半升”。
新沂县一带的“抛刷帚把”及游戏时所唱歌谣与此相同,但时间在农历二月二。
(四)玩“的的虮” “的的虮”是古邳一带的说法,因溅落的火星象虱虮一样细小而得名。徐州城区及丰沛一带,则称为“滴溜金儿”,意即拿在手中,一挥一舞之间,必散落一溜金星。这种小焰火,城乡孩子们都爱玩。
立春这天,徐州一带有两种活动:
(一)画壁立春这天,新沂农村家家要用红土在墙上画上马叉、锐、镰、犁、耙和牛、马等。同时,把牛角涂成红色,驴、马、骡的身
上画上许多红色斑纹。立春前,集市上专有这种红土出售。
(二)咬春立春这天,人们按照历书上打春的时刻,吃青萝卜,叫做“咬春”。俗称“咬春”可以使人全年百病不生,又认为老年人“咬春”可以固齿。立春这天的青萝卜,价格也贵些。
农历二月二,徐州俗称“龙抬头”,因从此雷声渐多。“二月二”的活动有好几种。
(一)诅咒害虫 二月二正处于“惊蜇”时。从此,百虫都从冬眠状态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这天早晨人们醒来后,未起床,先用一件东西敲床桄,边敲边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虫),下南乡(意即走得远远的)。”晚上,则取春节点剩下的蜡烛,点燃后遍照各处及墙壁、墙角,同时口念祷词:“年时蜡烛照粉墙,蝎子蚰蜒土里藏。”照毕,一手拿个瓢,一边念咒:“二月二敲瓢礤,十窝老鼠九窝瞎。”
(二)祭土地神二月二要到土地庙设祭上贡,因为农村往往从这一天开始准备春耕。为表吉利,早晨起来,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晒谷场上围成仓形,当中放点麦粒、谷子(城里放铜元或银元),口念祷词:“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新沂一带,年前蒸几个“仓龙”,仓龙的嘴里含一枚制钱,眼里点两粒高粱,龙须以高粱荛子制成。把它埋在粮食里,到二月二这天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遍,然后全家分食。
(三)吃蝎子爪丰、沛县一带,炒糖豆给孩子吃,名为“吃蝎子爪”。据说可以免遭蝎子螫。有的将春节留下的大馒头蒸一蒸给老人吃,认为可以免腰疼;将元宵节留下的面灯给青壮年吃,认为可以增强体力。订婚的男女多在这一天换“庚帖”。
(四)吃糖豆 徐州城中,二月二必须爆玉米花、大米花、黄豆等类的食物给孩子吃。
另外,炒用白面制作的糖豆吃。近年来,炒制多改为油炸。
农历二月十二,徐州称为“百花生日”——花朝节。这一天,文人,尤其诗人们喜爱相聚品茗或喝酒,赏花品诗。
(一)祭祖、扫墓清明节是传统上坟祭祖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工厂等有集体组织祭扫烈士墓的习俗。
(二)寒食、踏青清明时节,人们于扫墓之后,往往踏青春游。午餐多为冷餐,尤似古时的寒食风俗。
(三)插柳徐州风俗,清明这天,门上要插几根柳枝。俗称:“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大黄狗”。
(四)放风筝 清明前后放风筝是传统习俗,但对风筝的制作工艺不太讲究。近几年,徐州的风筝爱好者连续在清明节搞了几次风筝友谊赛。
(一)吃粽子、鸡蛋、独头蒜 徐州习俗,五月初五这天早晨,一定要吃煮熟的粽子、鸡蛋和独头蒜。
(二)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中午,全家聚餐,喝雄黄酒。喝酒前,必先蘸一些酒抹在儿童的鼻孔、耳朵、肚脐、囟门、腰间(“命门穴”处)、手心、脚心等处,以为可以避毒虫祛百病。这一天,小孩子要带香荷包,穿五毒鞋(或虎头鞋)、五毒衣(从商店中买,衣服上有五种毒虫的图案)。
(三)插艾端午节这天,徐州人必在门
上插几支艾条。俗称:“端午不插艾,死了变成老鳖盖”,
徐州北沛县一带,称农历六月初一为“过小年”,实为庆祝夏收。家家蒸馒头,买鱼肉改善生活,置挑、李、杏、大馒头于院中供桌上,焚香、放爆竹敬天地神灵。小儿种痘,于这天交红子。
六月六为“曝阳节”。徐州城乡,人们习惯将衣服、书籍等物拿出来晒。俗话说:“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如这一天下雨,则认为是个涝年。
(一)乞巧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相传这天是织女与牛郎相会的日子。徐州风俗,这天晚上,少女们在月下用红线认(穿)针,比赛看谁快、谁巧;还有下赌注博彩的,赢者称为“得彩”,认为最心灵手巧。
(二)听悄悄话初八时凌晨(俗称初七夜里),鸡叫三遍后,叫童男、童女在莓豆花棚下间隙外凝神细听,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如果这天下雨,人们习称是牛郎织女相对哭泣的眼泪。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一天要焚箔祭祖,晚上要举行盂兰盆会,请僧人祭坛颂经,超度亡魂。人们往往要用纸做荷花灯,点上蜡烛,放在河中,俗称“放河灯”。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徐州人过节习俗,这一天仅次于春节。
(一)蒸月饼蒸月饼花样很多,较有特色的是蒸一只大大的、圆圆的多层月饼,全家
人分吃,代表一家人团圆幸福。此外,还蒸些兔子、刺猬、龙等形状的面食。
(二)拜月 中秋节的晚上,月亮升起后,便朝东摆一个供桌,点香烛,放月饼、水果等供品,然后鸣放鞭炮,全家人叩头拜月。拜过月后,在月下摆宴,全家共饮团圆酒。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徐州人尤其是老人们、文化人,往往联袂登高(爬山),并选山石平整的地方,摆上酒菜,燃野草炙热酒后,酣饮至晚才回。历史上,文人多爱登项羽戏马台,在此台上,望上可领略天高云淡的爽秋,下望可俯瞰全城的景色。南宋文天样也曾于这天在徐州登戏马台并赋诗咏志。
这一天,徐州喝菊花酒的人很多,饭店也多卖些油炸的菊花点心,插茱萸者虽有,但未成众俗。
重阳节孝敬老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兴的风尚。近几年来,许多人称这一天为“敬老日”、“老人节”。
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徐州称为“月当头”。临近这一天时,各酒店就贴上了对联:“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因为这一天夜半时分,月亮几乎是垂直地挂在天上,地上的物体很难见到影子,即使是很深的井里,也能见到月亮的倒影。人们为观赏这一奇景,便摆上酒宴,慢酌长谈,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俗称“喝当头酒”。喝酒时,往往竖一竹竿在旁,使与地面垂直,以观赏月到中天、竹竿影子渐渐?肖失的景观。
冬至这天,徐州叫“立大冬”,俗称“立大冬,长一葱”(意即此后白天渐长)。徐州习俗,这一天要吃“冬疙瘩”(又名“猫耳朵”,一种形似猫耳朵的水饺)。人们认为,吃了冬疙瘩,冬季便不会生冻疮。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这天要吃腊八粥。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甜的多投瓜仁果脯,成的则放入豆腐皮、香干丝、榨菜丁、冬菜、笋丝、肉丝等。粥煮好后,要盛上些先送亲邻,有小孩的人家让小孩多吃些亲友送的粥,以为可以“拉巴拉巴”(徐州话“拉巴”有扶助提携之意)。.
腊八节源出佛教,这天,各寺院尼庵都要用大锅煮粥,分送施主家,借以讨取布施。
腊月下旬有祭灶活动,俗称“官三民四,王八二十五”(意即二十五再祭灶,就是不懂礼的表现)。祭灶这天,先请灶君码(即买灶君像,码为红、绿、黄三色印刷),晚上贴在灶上,两侧加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额写:“一家之主”,同时念道:“灶王灶王,请你吃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灶老爷上天,多说方便,少说是非,全家平安”。以为灶王‘‘吃了人家的嘴软”,不会说坏话。
敬灶神时,全家依次叩拜,把谷糖打开上供,并抹一点在灶君嘴上。二更后收供,全家分吃谷糖。此外还要吃锅盔。[4]城阻庙会
每逢农历正月初五、清明、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除夕,必有城隍庙会。以年初为例。初五二更后,道士击法器颂经。初六日,俗称城隍启印视事日,城乡民众纷纷来进香,直到元宵节后才渐渐停止。逢会期间,庙内灯火辉煌、烟雾迷漫,城内各街上踩高跷的、划旱船的、耍大头的、舞狮子的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清明节(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下元节)为城隍出巡日,由庙中道士组织人众抬了城隍老爷的大驾(塑像)出巡。
农历正月初七是火神庙会。过去,徐州旧城四门内都有小型的火神庙,统一街西传薪阁内有一座“传薪庙”,内供火神,气势庄严。会期这天,人们纷纷前来烧香还愿,希望避免火灾。现各庙早已不存。
农历正月初八是阎王会。这是过去徐州城内较盛大的庙会。虽然范增墓(今名东汉墓)南坡有“十王堂”,内供十殿阎罗的牌位,但庙会却在城隍庙举行。这天赶会的人多,很多人往往挤不进廊房,便将香、锡箔投入院内大鼎中,跪下叩头了事。
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庙会。传说这一天是玉皇的生日。徐州的玉皇庙在西关校场西北,会期来观看道场、游玩的人很多。
农历正月十三是人祖庙会。人祖庙在奎西巷西端,庙中供人祖——盘古氏像。民国时期庙内已无庙主,逢会期由住在庙里的贫困户照料。
正月十六日为黄楼会。黄楼始建于宋代,内供徐州太守苏轼及女儿苏姑像。宋熙宁十年(1077年),徐州发大水,相传苏姑为救徐州百姓,投水献身,大水才退(实为苏轼率全城军民抗洪)。建黄楼既是纪念苏姑,也有循“五行说”,黄土镇水的意思。会期这天,女孩子及老年妇女赶会的很多。
农历二月初二是福神会。徐州人说的福神,是“土地老爷”。福神祠极小,从初一晚上,
当地居民便来上香、燃烛、放鞭炮。上供后,街坊邻居便一块聚餐,饭后便打起锣鼓,热闹一番,俗称为土地爷“暖寿”。初二一大早,再来上香叩拜。
农历二月十九是云龙山会,相传这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又称“观音会”。云龙山在城南近郊,又是徐州最负盛名的游览盛地。所以赶会的人很多,规模仅次于城隍庙会和泰山会。会期有人来求子。山上山下,各种土特产、工艺品、传统风味小吃极多。
农历三月初三是蟠桃会,相传这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蟠桃会这天,与其说是拜王母,倒不如说是参加物资交流会。庙前广场以牲畜市场最大,农具市场次之。此外也有家常用器JL童玩具等。
农历四月初八是地藏王会。城西关原有地藏王堂一座。会期前,该堂用大红纸印刷“会帖”广为散发,通知会期。赴会烧香的人多是老年妇女。
农历四月十五是泰山会。这是以徐州为中心,方圆数百里内最大的盛会。会期长约20天,各项活动极多。
(一)磕大头前来烧香者,从山北麓曹山亭开始,每上一台阶便磕一个头,以示虔诚,称为“磕大头的”。
(二)文艺活动会期各类戏剧团、杂技、马戏、曲艺和民间杂耍、舞蹈极多,各有场地。
(三)物资交流从四月初一起,各行业及民间手艺人即纷纷把自己的货物带到山下,摆摊设点。象竹器市、木器市、铁器市、石料市、牲口市(附有溜牲口的场子)、苇席市等都很繁华。因赶会人多,会期又长,民国时期。警察局派员驻会,以维持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山会曾多次被作为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中,泰山庙宇被夷为平地,庙会遂废。1977年后庙会略有恢复,但大不如前。
农历五月初五是五毒庙会。五毒庙在城东关大坝头北故黄河畔,庙内敬“五毒老爷”(即瘟神),庙宇平时由尼姑掌管。庙东柳树林极为宽敞,庙会时各类曲艺、占卜、跑江湖卖药、卖艺的都在里边设摊。
五毒庙地处故黄河畔,逢会时,河中有各式渡船,既作摆渡,又可游玩。两岸河摊上下到处都是各类游艺场。文化大革命时,庙宇被拆,庙会从此停止。近年庙宇重修,庙会也慢慢恢复。
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帝(三国时关羽)庙会。徐州关帝庙较多,仅云龙山下一处规模较大。另外,关帝庙中还供有岳飞的牌位。相传五月十三是关羽的生日,因为历代统治者都借关羽来宣扬“忠义”,往往派员到各地致祭。徐州关帝庙会期很热闹,习武的人、帮会的人纷纷来赶会。
农历五月十八是留侯(汉张良)庙会。相
传这一天是张良(字子房)的生日。历代相传,张良曾在一小山上使人放风筝,自己坐在风筝里,当风筝飘到楚营上空,用箫吹楚乐,散乱了楚军的士气。故该山从此名为子房山。山上有留侯庙,每逢会日,赶会者往往象征性地放放风筝。
刘将军庙会
农历七月一日是刘将军庙会。相传很久以前,徐州遇蝗灾,多亏刘将军率士兵日夜扑打。蝗灾过后,刘将军却因劳累过度而死。徐州民众为纪念他,特地在云龙山后山东坡上,修了一座刘将军庙(又名“蚂蚱庙”)。因徐州过去蝗灾较频,因而每逢会期,地方官府也派专人设祭,百姓来烧香的更多。1922年后,庙宇较残破,庙会也渐渐停止。
农历七月十五是东岳庙会,庙址在“刘将军庙”南。道教说法:东岳大帝掌人的生死。所以,家中凡有重病人的,常找亲友中的年轻人来烧香“保寿”。所谓保寿,即由烧香者许愿,将自己的寿数借几年给病人,故又名“借寿”。会期那天,从早到晚挤满了烧香‘‘借寿”的人。1931年后,此庙渐废。[4]徐州为“曲艺之乡”。流行于徐州的剧种有、、徽剧、京剧、、花鼓戏、、、皮影戏、评剧、话剧等。其中,柳琴戏约有200年的历史,江苏梆子戏已有300年的历史。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5]徐州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彩陶、精致的骨雕、栩栩如生的汉代陶塑、深沉雄浑的汉画像石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流传至今的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板年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邳州市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中国艺术之乡,沛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大吴镇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农民书画之乡,被命名为儿童画之乡。[5]古徐州地域辽阔,上古时代此地建有徐国,历史上称之为“”。其居民“徐夷”,所操语言为“夷言”,与语同属东南夷越语系。徐州地处淮北,历史上南北朝廷往往以为界,因此,徐州方言多受中原与齐鲁方言冲击。大约南宋以后,徐州方言已与中原汉语较为相近了。总体来说,徐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徐州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是词汇。徐州方言中存留着许多古词语,这些词语仍然保存着古代汉语或早期白话的面貌。[6]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订婚男方要准备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