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眠体对愁眠是什么意思?

林风眠简介: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作品: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原名林风鸣,后来改成风眠。生于1900年,卒于日。终年91岁。到了晚年,1989年林风眠在台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门》、《火烧赤壁》、《恶梦》、《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优美而为激烈惨淡的画面,墨线强劲而多斜势,多折落,多击撞,充满不安和。情感如狂风暴雨,激荡、冲撞着胸中暴裂的火花。著名画家吴冠中借用京剧的腔来说明林风眠的艺术特色。他说,林风眠的腔是独特而鲜明的,他寓圆于方。他基本采用方形画面,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构成力的平衡。裸女、古装仕女、修女、缩颈的乌鸦、猫头鹰、莲花、浮萍、团扇、柠檬、秋叶等等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谱入了林风眠的唱腔。但他又不仅仅局限于圆,在使用圆这个盾牌的同时,不断挥舞长矛:锋利的苇叶、漂拂的柳丝、横斜的枝叶、白鹭的腿、渔翁的竿&&,形成既对照又和谐,统一在一幅画面之中。林风眠的这些特点对当代画家有深远的影响。市场价格 林风眠早年多画油画,但他的油画多已散失,很难找到,据说抗战时日本兵曾 拿他的油画当防雨布。他晚年始终未曾再画油画。林风眠作品的市场一是香港,二是纽约,三是北京,所售作品价格较高的是两类:一是仕女,二是芦雁一类的花鸟画。林风眠本人定居香港,港台东南亚的收藏家更喜欢他的作品。林风眠作品正式进入香港的国际艺术市场是在1980年,当年5月曾拍卖过他4幅作品,两幅立轴。两本册页,价格很高。1981年拍卖时,价格有所增长。当时很少有林风眠作品这种镜框式画幅,这种画便于现代客厅中悬挂。1986年现代仕女画进入拍卖行,当年拍卖了两幅作品,一幅是方形镜片,68.5×69公分,题为《美人》,拍卖到35000港元;另一幅是题为《裸女》的斗方,约比前一幅小一倍,但价格却达到42000港元。这两幅价格比较高,与过世名家、齐白石、傅抱石的作品差不多等价。1989年后由于画展成功而使价格大幅度上升,一幅立轴《十友图》是85000港元,常画的题材《芦雁图》达到10万,《秋林小屋》达到14万,另一幅《仕女》直冲到24万港元。1990年其市场地位已很稳固,其间又在北京办了一次大型画展,更提高了知名度。1990年出售的作品又比1989年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交付拍卖的有近20幅,比以前多了几倍。《弹玩图》22万,《静物》26万多,《少女圆琴》38万,一个大幅《裸女》达到55万,创下他个人作品的最高售价。作品能达到50万港元的当时屈指可数。林风眠作品已成为艺术拍卖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目标之一。以经营中国古代绘画为主的纽约市场在80年代末开始出售林风眠作品,所售作品形式多是镜框,价格在 美元,个别精品能达到2万美元。美国收藏家比较喜欢他那种带西方风格的中国画,方形图画也适合他们的口味。作品中简练的线条,明快的色彩都给人一耐人寻味的印象。风眠体:1937年,林风眠在苦心经营的杭州艺专已度过了十个春秋。一年前,代表着林风眠“艺术运动”精神的《亚波罗》出到第17期终于不再出版了,对于来林风眠来说,这是他一个时期的结束,也是亚波罗精神的终结,从此,改造社会的艺术运动对于林风眠而言,已不再是他的梦想了。象征着进取、热情的亚波罗精神被平静、深沉的悲剧精神所代替,这种精神的实质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所写到:“因为你,虽饱经忧患,却没有痛苦,以同样平静的态度,对待命运的打击和恩宠;能够那么适当地调和感情和理智,不让命运随意玩弄于指掌之间,那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风眠体正是这一有如月光一般冷凝的悲剧精神的艺术反映。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一年,在当局的命令下,林风眠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建立的学校,带领全校200多名师生和大量的图书教具,汇入难民的大潮,向西南后方转移。1938年,杭州艺专和同样逃难于斯的北京艺专合并,成立了抗战时期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后的学校,采用委员制而废校长制,由于经费、教育方针、人事等众多问题,校内的各类矛盾时常发生。而有谁能想到,这两所林风眠都任过校长的学校的合并,却最终导致他辞去校领导的职务。不过,这时的林风眠对这些累人的琐事已感到越来越厌烦了,经历了最后的两次“倒林“风波后,他终于离开了国立专。艺术运动的梦碎了,尽管林风眠后来也会偶尔说:“与世隔绝起来,新艺术运动的担子交给谁?”的话,这,毕竟只是一种感伤怀旧的情结所累。然而如果以为林风眠就此放弃了艺术的追求,那就错了。另有一个梦,从林风眠踏上欧洲的土地时就一直没放弃过,那就是对于中西艺术的汇通与融合。从国立艺专隐退下来后,林风眠开始了在重庆嘉陵江畔的艺术探索生活。从具体的形式上而言,大体可归纳为“方纸布阵“的画面布局和对传统“笔墨“观念的改造。对于这种新艺术形式探索的评价,随着近年来画坛林风眠热的而颇有成果,小文就不多加评述了。简单地说,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他由学习西方自然主义转而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方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因而他试图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中国绘画,同时,林风眠的留学时间大多消磨在东方博物馆的陶瓷作品上,造成了他作品中技术成分的缺失,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抽去了“笔墨“的特质,同样地,黑色在他的作品中也仅仅被当作一种色彩来看待而失去了在传统中国画中具有的特殊意义。这也造成了他的画从外观上看更像西方画,从而被人误解为不传统。但是从作品的内涵来看,那种冷凝的悲剧精神在画面上的升华,使之更为锲合中国画“心画“的纯粹性,独具一格的林氏画风-风眠体终呈现在世人眼前。林风眠曾一度为自己的画还算不算中国画而苦恼,在如今看来,这种苦恼完全是多余,因为林风眠对于绘画观念的重视已足以使其创作在当时的时代具有渡世金针的作用,从而成为标领时会,开资后学的一代新风。林风眠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同时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为众多后继者诸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可借鉴、深入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在可算作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启蒙者。
林风眠年表:
1991年 (辛未)92岁,8月12日10时,因感冒并发肺心病,逝世于香港港安医院。   1989年 (己巳)90岁,10月5日,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回顾展”。11月初,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主办“林风眠艺术研讨会”。11月中旬,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浙江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林风眠画展”。12月中旬,浙江美术学院、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美术馆在梅州联合主办“林风眠先生画展”。   1979年 (己未)80岁,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林风眠画集》。7月1日,致信王一平、沈柔坚、吕蒙,将留在画院的105件作品捐给国家。7月20日-8月5日,“林风眠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9月21日,“林风眠画展”在巴黎塞尔努西博物馆开幕,巴黎市长希拉克亲自主持开幕式并剪彩。10月30日,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77年 (丁巳)78岁,10月,出国探亲申请获准。10月26日,抵香港。   1974年 (甲寅)75岁,风景画《山区》被定为“黑画”。   1973年 (癸丑)74岁,每月由上海中国画院发100元工资,在家养病。   1972年 (壬子)73岁,12月,被“教育释放”。   1968年 (戊申)69岁,8月26日,被拘留在第一看守所。   1966年 (丙午)67岁,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亲手将大量作品浸成纸浆毁掉。9月2日,被抄家。   1964年 (甲辰)65岁,中央文委在香港举行“林风眠绘画展览”。   1963年 (癸卯)64岁,“林风眠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   1962年 (壬寅)63岁,1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在上海市美术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   1961年 (辛丑)62岁,7月,“上海花鸟画展”展出4幅作品,随后赴京展览。   1960年 (庚子)61岁,7月,赴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58年 (戊戌)59岁,编著《印象派的绘画》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7年 (丁酉)58岁,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林风眠画辑》。   1956年 (丙申)57岁夫人、女儿、女婿获准离沪出国,定居巴西。被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聘为画师。   1954年 (甲午)55岁被安排为上海市政府委员,每月领取80元人民币(后改为100元),生活有所改善。   1953年 (癸巳)54岁,出席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2年 (壬辰)53岁,正式辞去杭州教职。生活困难,忍痛卖掉珍贵画册。   1951年 (辛卯)52岁,学校批判“新派画小集团”,林风眠再次受到指责。其时,家人已迁到上海,遂托病返上海家中,专心绘画。   1949年 (己丑)50岁,5月3日,再次被解聘。两个月后,重新被聘为教授。   1948年 (戊子)49岁,暑期后,复聘为杭州艺专教授,主持“林风眠画室”。   1947年 (丁亥)48岁,暑期前被杭州艺专解聘。   1946年 (丙戌)47岁,5月,由重庆返沪,与家人团聚。继续执教于杭州艺专。在上海法文协会举行个人画展。   1945年 (乙酉)46岁,1月18日,参加重庆“现代绘画联展”。9月,日本投降后,回国立艺专任西画教授,主持“林风眠画室”。   1939年 (己卯)40岁,在上海法国总会展出作品百幅。后辗转经香港、越南、云南、贵州至重庆,居南岸一仓库,潜心作画。   1938年 (戊寅)39岁,3月,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京艺专合并,改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任主任委员。后辞职离校,返上海。   1937年 (丁丑)38岁,4月1日,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在南京举行,展出《静物》等作品。11月5日,日军登陆杭州湾,率杭州艺专师生200余人向内地迁徙。   1936年 (丙子)37岁,3月,林风眠文集《艺术丛论》由正中书局初版。冬,在上海法国公学举行个展,展出作品百余幅。   1934年 (甲戌)35岁,著《艺术与新生活运动》一书。  1929年 (己巳)30岁,10月,国立艺术院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校长。   1928年 (戊辰)29岁,3月1日,被任命为国立艺术院院长兼教授。   1927年 (丁卯)28岁,5月,发起“北京艺术大会”,组织规模宏大的展览与演出,其中美术作品约3000件,包括中西绘画、图案、建筑、雕塑,又有多场音乐会与戏剧演出。艺术大会至6月3日闭幕。北京艺专学生方舟等被捕入狱。7月,联合八家国立院校校长出面担保被捕学生。9月,辞职南下。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致全国艺术界书》。12月28日,被委派在杭州筹设国立艺术院。   1926年 (丙寅)27岁,1月,偕夫人归国。2月中旬,抵上海。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同月,举办第一次个展,展出作品100幅。10月,聘执教国画系。   1925年 (乙丑)26岁,以10余件作品参展于“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博览会”并任评审委员。4月18日,与蒂戎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学爱里斯·华丹小姐结婚。   1924年 (甲子)25岁2月,参加“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5月21日,展览在斯特拉斯堡揭幕,林风眠以42幅作品参展。秋,罗达不幸感染产褥热后去世,婴儿亦夭折。10月,作品《摸索》《生之欲》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   1923年 (癸亥)24岁结束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学业。春,与林文铮、李金发等游学德国。遇德国柏林大学化学系毕业生艾丽斯·冯·罗达小姐。冬,偕罗达返法国结婚。   1922年 (壬戌)23岁油画《秋》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   1921年 (辛酉)22岁,考入法国蒂戎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画,半年后被院长杨西斯推荐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入柯罗蒙工作室。受杨西斯先生劝导,到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研究中国雕塑、绘画和陶瓷工艺。   1920年 (庚申)21岁,1月28日,抵马赛,初以半工半读方式补习法文和素描。   1919年 (己未)20岁,9月,报名参加留法俭学会。12月,赴法。   1914年 (甲寅)15岁,高级小学肄业,越级考入省立梅州中学,得美术教师梁伯聪指教。   1904年 (甲辰)5岁入蒙馆,并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  1900年 (庚子)1岁,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一),生于广东省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取名绍勤,读蒙馆时取学名为凤鸣。留学法国后自名风鸣、蜂鸣、风眠。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市场价值分析:
统计样本来自2009秋季各大型拍卖会拍作品总数:89件总成交量:75件总成交率:84%最高成交价:3,920,000元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林风眠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肯定林风眠等于批判徐悲鸿吗_藏界人物_新浪收藏_新浪网
肯定林风眠等于批判徐悲鸿吗
  (原标题:徐悲鸿“再认识”)
  本报记者
  “一位历史人物,被后人研究分析,以及站在个人认识的角度提出正反多面的质疑是理所应当的,那将使研究对象更接近真实,富有立体感,鲜活而生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所说的,正是20世纪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中绕不开的人物――徐悲鸿。
  关于徐悲鸿的著述和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在各种盛誉中,也不时有着质疑的声音。近日,牛津大学荣休院士迈克尔?苏立文关于“徐悲鸿作品几乎仅仅止于合格而已”的一番评论就成为媒体热点。
  8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牵头徐悲鸿纪念馆、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等多家机构举办了“全球化与民族化:21世纪的徐悲鸿研究及中国美术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国内外50余位专家学者利用三天时间集中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他们对徐悲鸿研究的最新成果。如何“再认识”徐悲鸿,众学者给出的答案也许可以让普通人对这位大师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
  时代背景与个人选择
  徐悲鸿,这位几乎尽人皆知的现代艺术大师缘何争议不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分析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热潮,对徐悲鸿倡导的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进行质疑和反思,但写实主义在中国美术界仍然占据主流地位;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回归民族传统的潮流,甚至排斥对西方绘画的学习和借鉴,徐悲鸿倡导的写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再次受到质疑。
  关于中国画的改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推崇郎世宁式的中西合璧的绘画,创办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蔡元培也希望中国画家采用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陈独秀则认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王镛认为,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近代西方绘画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今天我们研究和评价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历史贡献与当代意义,也应该放在中国主动吸收西方绘画的影响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也正是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中,徐悲鸿成为倡导输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一代宗师。徐悲鸿留学欧洲,选择了写实主义,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而且是时代的选择,符合中国五四时期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精神”。
  在《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看来,徐悲鸿的知识结构和审美心理不只着眼于西方文化和欧洲美术,他比他的后继者具备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因此,他这个“中国画的革新者”“写实主义美术的倡导者”还带有比他的后来者更为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和民族审美心理,所以徐悲鸿苦心孤诣地倡扬写实主义,“是由文化人格决定的富有意味的选择”。
  肯定林风眠=批判徐悲鸿?
  谈及对徐悲鸿的“再认识”,徐悲鸿、林风眠的比较和争议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厘清中国现代美术史发展道路中诸多问题的关键。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中,林风眠和徐悲鸿对西方绘画的接受,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取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分析,林风眠的“调和中西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也不同于西洋艺术,是一种没有围墙的“时代艺术”。林风眠系统中最杰出的画家发展的是西洋画,其次是基础为西洋画的“不中不西画”。而徐悲鸿的艺术是有围墙的,强调的是中国画,要发展和改良中国画,创作以中国画为主。“他不能容忍‘中西调和’,更反对‘中西合璧’,甚至把‘中西合璧’说成是‘中西合瓦’,并力主‘中西分璧’”。这两种不同的思想,造成就其各自系统中不同的艺术认知,陈传席举例说,林派的吴冠中在九十高龄,仍力倡“推倒中国画的围墙”,徐派的李可染八旬高龄仍在坚持“不能跨到西洋画那里去”。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王文娟认为,从人文知识分子角度切入,徐悲鸿的现代性启蒙受整个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所以有着近代化的色彩,孤独探索的林风眠则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在不公正贬谪、冷遇了半个世纪后,“风眠体”终于获得了至高的肯定,也启发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家。“这就像欧洲哲学史上的同时代人黑格尔和叔本华一样,当时代选择了黑格尔,叔本华在孤寂多年之后成为现代哲学的开山石。但肯定了林风眠是否就要‘烙烧饼’似的翻过来贬斥徐悲鸿呢?”王文娟对当下的批徐言论表示担忧。
  “徐蒋体系”并非缺失笔墨
  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马鸿增说:“这些年来,陆续看到一些直接或间接地论及徐蒋体系(徐悲鸿、蒋兆和)的文章,或高度评价,或既肯定成就又指出局限,也有基本否定者。争议焦点主要在笔墨与造型的矛盾,更准确地说是文人画笔墨与素描造型的矛盾。否定意见往往出自相对年轻的美术史论家和画家。这一现象令我感到‘再认识’的必要。”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把徐悲鸿、蒋兆和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其中刘曦林和马鸿增提出的“徐蒋体系”成为鲜明的代表。有学者指出,“徐蒋体系”在人物画改革与写实主义上是“以牺牲笔墨为代价”“未得正统文人画笔墨三昧”。对此,马鸿增认为,笼统地指责徐悲鸿、蒋兆和缺失笔墨是一种误判,而且徐悲鸿并未漠视人物画传统,只是面对其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所批评的近代人物画的种种弊端,才提出“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希望借助西方的写实来改良中国人物画在结构比例、动态神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他们忘记了文人画的笔墨成就主要在山水画、花鸟画,而人物画恰恰是文人画的弱项。”马鸿增说,“徐悲鸿对造型的重视远过于笔墨,但说他完全不懂笔墨也是站不住脚的。请问,不懂笔墨,能画出那样精美的水墨奔马吗?当然他没有来得及对笔墨与素描的结合做深入探究,对笔墨独立的审美价值也缺少认识。这一缺憾,后来蒋兆和实际上已做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如果我们回首20世纪之初中国人物画坛那种整体上的纤弱病态,那种对现实生活的冷漠和表现上的无力,再看看后半个世纪所出现的种种新气象、新格局,所产生的一批批有作为的人物画家,那么,我们不能不承认徐悲鸿、蒋兆和的开创之功和推广之力。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语言体系,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好几代人物画家。”马鸿增说。
  旧账不该都算到徐悲鸿身上
  徐悲鸿的艺术生涯及研究,似乎一直在各种论争与质疑中前行,姑且不论众所周知的徐悲鸿、徐志摩的“惑与不惑”之笔战,还有徐悲鸿和刘海粟的恩恩怨怨,仅仅从中国画方面讲,上世纪20、30年代国粹派的抵制、40年代“摧残国画”的指责、50年代“有意识地消灭国画”的异议,还有80年代对中国人物画笔墨加素描的反思,都是针对徐悲鸿而来。更不要说还有徐悲鸿对待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态度,“文革”期间畸形美术的形成,更是在近年来被屡屡提及。这种种质疑,在王文娟看来,是由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复杂性造就的,这说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也说明了中西现代性之路的差异、区别与错位性。
  面对关于人物画的质疑,马鸿增说:“20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成就有目共睹。期间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人所共知的政治干预,发生过偏激和绝对化的现象,这不应由徐悲鸿个人负责。看当今中国人物画坛,写实与写意交相辉映,工笔与简笔各展风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徐悲鸿理想的中国绘画局面的实现。”
  1943年徐悲鸿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写道:“总而言之,写实主义足以治疗空洞浮泛之病,今已渐渐稳定。此风格再延长二十年,则新艺术基础乃固,尔时将有各派挺起,大放灿烂之花。”所以,王文娟认为,徐悲鸿是为了“治病”而最积极地倡导写实主义,但他并没有要顽固地把写实主义当做中国画坛永远的唯一。
  “在我们接受了徐悲鸿曾经斥责的西方现代派艺术,乃至更极端的后现代艺术,也接受了不同于徐悲鸿画派的各种中国画家画派的时候,徐悲鸿精神是否过时?写实主义画派是否到了穷途末路之际?‘文革’十年的畸形美术之弊害和中国美术近半个多世纪没有和世界现代艺术接轨的账是否都要算到徐悲鸿身上?面对质疑者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充分同情、理解艺术家们曾经付出的高昂代价,感同身受艺术不能自由、自主的痛苦,更需要以清醒冷静的学理态度回到事实本身。” 王文娟表示。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010-&&|&&&&|&&林风眠与他留下的问号(组图)
林风眠《裸女》《人生百态逃》《独立》  核心提示
  出生于1900年11月的林风眠,与20世纪同龄,19岁时他从广东梅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走出,赴法留学学习油画,之后投身于中西艺术融合的世纪洪流之中。林风眠特别沧桑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艺术中呈现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沉叩问,使得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美的历程”,几乎是空前绝后。
  今年是林风眠诞辰110周年。11月22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展出林风眠及其弟子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席德进等六人的作品,从这样的师徒阵容中,独见林风眠对近代中国艺术中的影响之大。而12月,“林风眠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林风眠艺术园奠基”、“林风眠故居修复剪彩”、“林风眠师生作品联展”等一系列活动,也将在他的家乡广东梅州举办。
  为什么要回顾和关注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看到百年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为了找回这些被忽视的价值,追问他的艺术、精神遗产对当今画坛、特别是广东画坛的影响,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画坛一孤鹜
  他留下怎样的“美的历程”?
  如果把林风眠投放到20世纪中国产生的诸多艺术大师中去,他可以被称为最特别的一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用“一只孤鹜”来形容林风眠。可以说,在20世纪融合中西的艺术家中,林风眠因苦难的人生和艺术经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美的历程。
  林风眠的一生颇多苦难。从人生经历的层面上,幼年他在广东梅州时遭遇了母亲被宗族家法迫害的过程,青年时留法第一任妻子因生孩子而死,之后的家庭生活也苦闷不幸。从艺术的层面,林风眠28岁做杭州艺专校长,之后被排挤,40多岁退休之后一直沉寂,在文革时,林风眠是个“黑画家”,长期被冷落、被批判、被边缘。
  然而这个“内向,话不多,一直保留天真和直率”的林风眠,却在把这些苦难和折磨投入在艺术里。著名评论家郎绍君向南方日报记者这样来解读林风眠的艺术,“在林风眠看来,艺术就是为了给苦难的人以慰藉”。
  1938年后,林风眠因为不为政治人物服务,失去了教职,离开杭州艺专校长的位子,躲到了一个仓库里去画画,苦不堪言。中国美院退休教师郑朝回忆说,那是一个很破旧的仓库,林风眠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挑水,自己洗衣服,自己烧菜,一直呆了4年左右。他每天买了纸来一张一张画掉,废笔成堆。有一个高官去看他说:“你过这样的生活,你不是白痴呀!”
  现在评论界比较公认,上世纪40年代是林风眠艺术生涯的骤变时期。以前的林风眠曾认为,自己要做“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要为艺术而战,但逐渐他认识到唯有退守到个人的艺术探索中,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林风眠甘守寂寞,他认为艺术应该超越政治。“那样的时代里,他显得不合时宜,他的孤独来源于他的不合时宜。”郎绍君认为,由于人生的苦难和屡屡不得志的境遇,林风眠有了这样的信念:认为艺术是为人生的,也是为艺术的,但不能成为某种政治的工具。这样的思想,在政治主导一切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但他不改变自己的理想,为了艺术上的自由探索,他几次辞职,躲在家里进行艺术探索。在40年代的重庆,50-70年代的上海,80年代香港,他都是这样。
  而那个年代,极少有靠艺术为生的作家,没有所谓的自由艺术者,大多艺术家都有一个职务,甚至很多艺术家有点像国家干部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林风眠屡屡辞职,一个人画画,这样做的人很少。
  文革开始后,林风眠被抄家。他的好友傅雷不堪凌辱,与夫人双双自尽。惊恐之余,林风眠将数十年积累的作品,撕碎、浸湿,从抽水马桶冲掉。他被诬陷为特务,公安局常常用手铐将他的双手反铐在背后,双手肿得像馒头一样,动一动,手铐就紧一格,嵌进肉里,满是血水。他在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夜西风,铁窗穿透。沉沉梦里钟声,诉不尽人间冤苦。”
  正是在这种孤独和苦难中,林风眠认定了退缩到艺术中的路子。晚年的林风眠,艺术上突出了表现性即个人化的内在性、情感性,风格画法更趋于粗放、强悍、强烈,不和谐因素大大增加,在基本倾向上接近表现主义艺术,被称为“林风眠式表现主义”。
  “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与怀旧中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林风眠传》的作者郑重,这样描述林风眠独特的艺术风格。郑重认为,这位时代感极强的艺术家,受到时代的冷落。但在和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没有人能觉察这种情绪,更没人能将其把握和表现出来。
  从贬低到抬高
  他引发的评论风波
  林风眠生于1900年,与20世纪同龄,而他一生的艺术求索将近70年。林风眠的画既不是传统的中国画,也不是传统的油画,又不完全是西方的现代派。他使东方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结合,孕育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眠体”。
  “在那个时代,林风眠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确实是被忽略了。”郎绍君说。林风眠和同辈的徐悲鸿、潘天寿等人,一生遭遇的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宏大命题。应当把生前孤寂的林风眠置于何种高度?一直在评论界有不同的说法。
  有评论者说,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待徐悲鸿和林风眠上,存在“褒徐贬林”的偏向,之后又存在“贬徐褒林”的论调。对于林风眠“足以称得上是现代最伟大的大师”诸如此类的评价,也引起了一些评论家不满。郎绍君认为,简单地说,两人都探索艺术上的中西结合,都希望改造中国画,都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但方法与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徐氏方法可称之为“中体西用”,林氏方法可称之为“西体中用”。
  除了徐悲鸿,林风眠也经常被拿来与潘天寿作对比。吴冠中生前曾这样回忆两位老师留下的艺术遗产,林风眠提倡中、西结合,而潘天寿主张立足于民族本位艺术,中、西画要拉开距离。
  在林风眠执掌杭州国立艺术学院时,他十分果敢地将西画系和国画系合一,只设绘画系。林风眠力主艺术风格流派的兼容并包,他还把与自己观点并不一样的潘天寿请来任教。潘天寿并不赞成林风眠将西画系和国画系合一的举措。之后,林风眠离开杭州艺专,潘天寿在任校长期间,又将两系分开教学,一直延续至今。
  郎绍君认为,与徐悲鸿、潘天寿等艺术大师相比,林风眠主要是从西画的立场来吸收国画。林风眠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林风眠去法国时还不到20岁,他的画未定型,去到法国先学的是油画,回国后再学习国画。在西画吸收国画的艺术家中,林风眠无疑是最杰出、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
  用吴冠中的话说,艺术创造都属个案,是非优劣全凭实践来检验。“无论如何,传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林风眠的中西结合和潘天寿的拉开距离似乎是站在了相反的两极,但他们却都推进了传统的创新。”
  假画风波
  市场迷雾中的林风眠
  “没有人能污蔑、打击林风眠,唯一能谋杀林风眠的方式就是毁了他的艺术”。林风眠诞辰11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辗转找到了当年陪伴林风眠在香港度过晚年时光的义女冯叶。但冯叶在采访中多次哽咽。近两年,围绕着林风眠作品真假之争所产生的种种是非纠葛,让冯叶已不太愿意公开谈论林风眠,对于那些污损林风眠名誉的造假者冯叶很无奈,也很气愤。
  早在1999年,中国美院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回顾展,冯叶在选作品时提出了一些意见,据称筛掉的假画就达数百幅之多。林风眠假画泛滥成灾,30年来,收藏家、美术馆、出版社、评论家及画廊早已深陷林风眠假画乱局而不能自拔。
  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一幅署名林风眠的油画《渔获》以1634万港元天价成交,但随即引来的却是外界对《渔获》的真伪质疑。甚至有人说,“以个人的经验来看,它甚至算不上一件合格的仿品,技巧实在只是中学生的水平。”然而,艺术市场吊诡难言,判断真伪是个难题。
  对林风眠作品的质疑也很快演变为一场对赝品来源的追踪与猜测,也将林风眠作品真赝之争推向了高潮。质疑者称,艺术品拍卖界有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公开的秘密:目前市场中林风眠作品的赝品量几乎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上世纪林风眠的个别弟子、亲戚都曾经参与到造假活动中,因为当时整个艺术市场并没有今天这么“火爆”,一些老辈艺术家也对比较亲近的仿画者予以默许。上海一位石姓艺术品经纪人早年曾在嘉士得工作,与林风眠的一些学生素有交往,还爆出“内幕”林风眠的假画有两到三拨人在做。
  此类言语一出,不仅林风眠名誉受到污损,林风眠的弟子也受到牵连,纠葛中包括与林风眠有20年师生情谊的潘其鎏,也有冯叶。对此,冯叶选择不再回应:“我陪伴林风眠度过整个晚年,很遗憾有十多年没有在父母身边,在我父亲去世不到一百天的时候,又出现许多污蔑的声音,他们就是想毁了林风眠。但一想起他晚年常说:‘还好有你这个小鬼陪在我身边’,我也知足了。”
  当林风眠的艺术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真正懂得林风眠的画的人又寥寥无几,林风眠的艺术显得有些悲凉。今年端午之前,两场林风眠作品展同时在上海开幕。一场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幕,另一场在土山湾美术馆举行,作品真伪再次引起喧哗。
  广东反应冷清
  他对岭南画坛有何影响?
  近年来,研究林风眠的人越来越多。杭州、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林风眠研究会”。1999年,林风眠故居纪念馆在杭州西湖旁建成开放。但在林风眠的家乡广东,却似乎鲜有人去研究这位一个世纪的艺术大师。
  林风眠19岁后离开梅州留学法国,之后几乎没有再与广东有太多联系。但在林风眠的学生中,有不少后来留在了广州美院,成为非常著名的大画家。比如广州美院的首任院长胡一川、水彩画大师王肇民以及油画家徐坚白,当年都就读过杭州艺专,但这些源流在广东本土美术史的传统中并未得到彰显。
  “广东美术推崇实用主义,大众的、通俗的,实用主义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它对权力和金钱采取一种屈服的、模糊的态度。”评论家谭天说,不能单单以岭南派代表广东艺术,但广东美术界似乎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总是希望有一个东西来代表广东。比如,因为林风眠不属于岭南派,只好把他放到圈子外,这其实对广东美术界来说是一个损害。
  “谈到广东的美术传统,就简单地想到岭南画派,这还是文化上不够大气的表现。比如林风眠、胡一川、王肇民,都不是岭南画派的,却相应地被边缘化,这值得反思。”谭天认为,面对林风眠这样的百年大师,广东的主流美术界应该有意识去纪念他、研究他。
  今年恰逢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积极奔走,与国内近百名艺术家签署建设林风眠艺术园的倡议书,终于得到梅州当地的支持,拟在林风眠的故乡广东梅州建设林风眠艺术园、林风眠美术馆。未来,更多的广东人可能会借此了解这样一个生前孤独的传奇画家。
  “林风眠的意义,不是对哪个省的意义,因为文化是天下公器、大用之用。”许江说,林风眠晚年去了香港,不能说香港的广东文化对他没有一定的作用。“林风眠对外来东西和民间传统的消化能力都值得广东借鉴和思考。他如何把民间的东西变成现代的东西、大气磅礴的东西,这些不仅对广东的画家,对全国的画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参考《中国名画家全集林风眠》,郎绍君著以及《林风眠传》,郑重等著述。)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李培实习生/杨文静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林风眠留下哪些艺术遗产?
  他的艺术是孤独的苦味的诗
  知识分子的隐忍胸怀养育了他的艺术
  南方日报:林风眠艺术上的标签似乎是苦难,如何理解这种苦难的含义?
  许江:林风眠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他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纪的重大变迁: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文化大革命……这些民族的大事件,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一个世纪的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所以我们说,林风眠的艺术有一种罕见的苦味。他的艺术就是这种孤独的苦味的诗。
  对于20世纪来说,林风眠的艺术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民族曲折命运的写照,这是他的艺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带有中国传统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另一方面,是古刹秋暮,芦苇孤暮悲情的画面,所以他的绘画表现了很广阔的中华民族的感情。20世纪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同时促进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边是清丽的小诗,一边是悲情的呼喊。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遭遇这么多苦难,却仍然以清醒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所有感受到看到的嚼碎后又温润地吐出来,所以他的艺术中又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也有中华民族面对苦难背负理想的隽远的诗意。
  可以说,林风眠是一个孤行者。他26岁的时候,回到北京执掌北平艺专,28岁,建立了杭州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团结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塑造了建院初期辉煌的十年,提出了系列中国艺术教育初创期的艺术主张,塑造了当代艺术开创时期的高峰。但是1938年后,他就如孤行的白鹜一样,开始艰辛的人生,几乎都是孤独度过,就是以一个温厚的老人的形象领受这些苦难,笑对人生的变迁。我们感到他的内心有中国知识分子隐忍的胸怀和能力,也正是这种隐忍养育了他的艺术。在他的艺术中,我们看到了苦难但没有抱怨,感受到悲情但没有绝望,一直带着艺术沧桑的诗意,其中隽永的感情深深感动我们。
  他引入西画技巧更引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精神
  南方日报:林风眠有哪些价值被忽略?和同时代的画家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许江: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意义不仅仅在于重新讨论他的绘画,去制造一个拍卖高峰,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林风眠在有生之年,他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仅抱怨没有用,而应思考他和那个时代其他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例如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这是他们那代人的伟大之处。但是他们给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徐悲鸿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也起到了很大的改造中国艺术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社会主流,一再受到重视。
  而林风眠也认为,要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改变中国,但他不认为应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这些在很多岁月中都受到误解,被视为洪水猛兽。1949年后,因被视为新派画不受到重视,他凄然离开学校。林风眠认为我们不应简单模仿老祖宗,也不应简单模仿自然,而应将两者嚼碎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吸取有益的东西,进行自由创造。他强调独立的意志、自由的精神,到了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它对艺术发展的意义,对于引进西方、振兴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讨论林风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林风眠这一系列的主张,真正重新去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振兴有新的认识。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药方不同,在特定时代有不同的人生命运,不应去抱怨,而应在我们这个时代去重新认识它,重新呼唤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带来的思考。
(本文来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南方报网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7251条
评论17009条
评论13719条
评论9498条
评论9346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愁眠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