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个护理院环境好的呀~ 麻烦大家说下 我爸爸回来了叫我去找哦

寻找我的“上海爸爸”(组图)
伊冯娜和母亲格蕾丝的合影1942年,中国船员在利物浦的华人旅店里抽烟闲聊婴儿时期的伊冯娜1942年,利物浦码头在卸载船运来的食品  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强行遣返了数千名在战时被征召的中国船员。他们很多人已经在英国成家,他们的突然离去对家庭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伊冯娜·弗利就是一个受害者。
  现代快报记者 潘文军 编译
  你有一个“上海爸爸”
  “你和你的父亲真像,”伊冯娜的母亲感叹道,“凡事都要争个对错,总是想要改变世界。”
  9岁的伊冯娜被搞糊涂了,妈妈说的这些和爸爸一点也不像。
  “我说的是你上海的爸爸。”她的母亲坚持道。
  谁?伊冯娜百思不得其解,但她把妈妈的话埋在了内心深处。
  两年以后(1957年),母亲格蕾丝又说到了这个问题,这一次,母亲想告诉她更多。
  伊冯娜一直喊“爸爸”的那个男人其实不是她的亲生父亲,她的亲生父亲名叫杨楠(音),他是一个中国船舶工程师,1943年和格蕾丝相识于利物浦。
  英国姑娘爱上中国船员
  格蕾丝和杨楠是在利物浦大学认识的,格蕾丝在大学的食堂工作,而杨楠在学校里研究一些工程。但是他们的关系由于杨楠1946年的被迫离开而终结。
  杨楠是英国从上海、新加坡和香港为商船队招揽的无数船员之一。这些商船运输石油、食品和原材料,为英国在前线的战斗提供支持。
  通常情况下,中国船员担任机舱船员和甲板手,而且薪水只有英国船员的三分之一。上海一直以熟练技工多而著称,伊冯娜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中国船员在英国和英国女子约会,有的还结了婚,生了孩子。但是这种跨国婚姻不仅得不到女方家里人的同意,也很难得到英国社会的承认。
  不过家人的反对并没能阻止18岁的格蕾丝和年轻的中国船员的结合。
  “我妈妈的一个姐妹找到了藏在床垫下面的我父亲的照片,”伊冯娜说,“她把照片交给了我的外祖父,外祖父不允许他们再见面。”
  但这根本挡不住格蕾丝,她不顾社会舆论搬了出来,和杨楠住在了一起。
  那时的格蕾丝太年轻,没有父母的允许是不能结婚的,但她认为自己就是杨楠的妻子。
  很多英国女性不愿嫁给外国人,她们担心自己会丧失英国公民的身份,丧失投票权和国家补贴。
  为了躲开格蕾丝的父母,格蕾丝和杨楠从利物浦搬到了胡尔市。1945年5月,格蕾丝怀孕了,这意味着,他们即将建立一个新家庭。
  孩子出生前,父亲被赶出英国
  然而,就在伊冯娜出生前几个月,杨楠被英国政府勒令离境了。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在英国刚刚建立的新生活回国了。
  从19世纪开始,利物浦就已经成为中国船员的重要落脚点,随着二战期间大量中国水手的涌入,利物浦的唐人街异常繁华。他们喜欢把钱花在利物浦,在唐人街的酒吧和俱乐部里消磨时间。
  利物浦还有很多来自加勒比海和南亚的移民,与这些移民族群相比,中国人和当地人之间的关系要友好得多。
  但是二战结束后不久,英国政府突然驱逐了数千名中国船员,其中就包括杨楠。很多人都被迫抛妻弃子,孤身回国。
  英国政府这么做有自己的理由:这些人从来没有成为英国公民,他们留在利物浦只是因为雇佣合同,合同到期,英国政府自然可以让他们走。
  大部分中国船员都回到了上海,在那里,他们的薪水更低。
  1946年7月的一份报告说,英国警方在全国各地寻找这些船员,找到他们后,就把他们送上了船。不肯走的人将
  会接到驱逐令,并被武力驱逐。截至1946年7月,大约5000名中国船员被送回了远东地区。
  英国政府为什么要驱逐这些在战争中为英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船员?
  对此,有专家认为,战争结束,英国百废待兴,政府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重建问题。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帮助过自己的人,只能采取一种忘恩负义的态度。
  中国船员,尤其是那些来自上海的船员,曾经参加过1942年的罢工,留下他们,他们很可能会要求更高的工资和奖金。
  战争结束后,英国海运业面临瑞典和美国的竞争,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降低成本,中国船员的工资可能会被降到罢工前的水准,由于担心此举会引发抗议,所以英国决定不再继续使用这些潜在的“麻烦制造者”,将他们遣送回国。
  母亲带着女儿改嫁给了英国人
  杨楠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的女儿。
  格蕾丝告诉伊冯娜,杨楠离开英国时,她正在生病,所以不能跟他一起走。
  1946年2月,杨楠离开英国几个月后,伊冯娜出世了。
  一些船员的“留守妻子”向英国政府提出过抗议,但是于事无补。
  又过了几个月,格蕾丝搬回了利物浦。
  格蕾丝的父母劝她抛弃伊冯娜,开始新生活,但遭到了拒绝。
  1948年,格蕾丝与爱德华·林赛相识并结婚,不久给伊冯娜添了一个妹妹玛丽。
  女儿最终没去找爸爸,却找出了那段历史
  从妈妈那里听说了亲生父亲的事后,伊冯娜一直对她的“上海爸爸”很好奇。她对自己“上海爸爸”的背景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曾经住在上海法租界。除此之外,就是妈妈说的,她的“上海父亲”凡事喜欢争个对错。
  伊冯娜的丈夫1982年带她去过香港,当时他到香港理工大学任教。
  那一年晚些时候,伊冯娜决定去上海看看父亲长大的地方,她已经学习了很多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但这时候,伊冯娜还不知道她的父亲为何会出现在利物浦。
  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BBC广播4台播出了一部有关上海船员的纪录片,伊冯娜的好奇心被再度激发。
  伊冯娜给BBC打了电话,在英国找到不少和她一样与父亲离散的人。她听了他们的故事,并且花了10年收集上世纪40年代的资料。她的丈夫查尔斯和她一起到墨尔本、悉尼、堪培拉以及上海访问了当地的档案馆。
  在中国收集资料时,她发现当年被迫从英国回来的人都吃了大苦头,他们回国后根本找不到工作,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资料渐渐增多,当年的画面也一点点地清晰起来。
  为了更好地记住自己的父亲和其他中国船员,伊冯娜于2006年在利物浦的码头上安置了一块面朝大海的牌匾,上面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刻着“谨以此匾纪念那些为英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船员!”
  “我没有去找我的亲生父亲,但我找出了当年发生的事情。在寻找历史真相的路上,我的父亲一直陪伴着我。”伊冯娜说。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95159条
评论223002条
评论204892条
评论183565条
评论145250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