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瘤痈疽疔疮是什么意思

提示您:你还未登录。
没有账号?
恭喜你获得新机会
输入好友ID
本次机会已经送出,可复制一下链接给好友!汉字 '癌 '的意思、拼音、用法和例句
原发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如乳癌、胃癌等。临床也泛指一切恶性肿瘤,包括肉瘤和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
- 来源:临床医学多用辞典
&i形声,从疒,(y&n)声,恶性肿瘤。
【辨析】&癌&旧读y&n,与&炎&同音。因&肝癌&&癌症&与&肝炎&&炎症&同音,容易混淆,后把&癌&改读为&i。
- 来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
病名,也叫癌瘤、癌肿,上皮组织生长出来的恶性肿瘤。
- 来源:汉语同韵大词典
见&恶性肿瘤&条。
- 来源:新语词大词典
病名。出《卫济宝书》卷上。①症见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难移,状如岩石,故名(癌通岩)。癌肿后期溃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进一步则危及生命。即指恶性肿瘤。本病发无定处,多按癌肿之生长部位、外形或症状而命名,如乳岩、肾癌等。若癌生腹内者多属Y瘕热聚的范围。②痈疽五发之一种。见癌发条。
- 来源: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病名。见《卫济宝书》卷上。其症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不移,形如岩石。溃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甚则危及生命。即恶性肿瘤。本病发无定处,多以生长部位或症状而命名,如乳岩(岩通癌)、肾岩等。若癌生体内者,多属Y瘕积聚范围。
- 来源:简明中医辞典
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人和动物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肿|~瘤|~症|肝~|胃~|肠~|肺~|食道~。
- 来源:实用释义组词词典
病名。出《卫济宝书》卷上。①其症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难移,状如岩石,故名。溃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甚则危及生命。即恶性肿瘤。本病发无定处,多按生长部位或症状而命名,如乳岩(岩通癌)、肾癌等。若癌生腹内者多属Y瘕积聚范围。②发的一种,见癌发条。
- 来源:中医大辞典
见&恶性肿瘤&(cancer)。
- 来源:麦克米伦百科全书
生物体上形成的恶性肿瘤。如:胃癌,肺癌。
- 来源:军事大辞海&下
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者发病率最高,可分为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移行细胞癌、原位癌、复发癌、转移癌、高分化癌、低分化癌等。好发于胃肠道、肺、食管、肝、子宫颈、乳腺、甲状腺、鼻腔、皮肤等处。癌可发生直接浸润或经淋巴道及血行转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极为重要。
- 来源:中国卫生管理辞典
病证名。也写作&岩&、&& ,见《卫济宝书》。肿物凸凹不平,边缘不齐,坚硬难移,状如岩石,故名。
- 来源:中医词释
(旧读y&n)恶性肿瘤。也叫癌瘤或癌肿。
- 来源:当代汉语词典
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 来源:儿科学辞典
被覆上皮或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皮肤、黏膜表面的癌,呈蕈状、乳头状或菜花状。常发生坏死,形成底部不平、边缘隆起的溃疡。器官内部的癌为结节状。癌浸润性生长,可出现早期淋巴管转移,晚期并可有血道转移。癌切面呈灰白色细颗粒状、质较硬。光镜下癌细胞排列成团块或条索状,癌巢之间为纤维组织,主质和间质分界清楚。根据组织来源,癌的基本类型有鳞状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腺癌和淋巴上皮癌。
- 来源:外科学辞典
三口得疝病。拼字法。三个&口&字得到&疝&字扣&癌&字。
- 来源:万字字谜字典
是被覆上皮或腺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人体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约占人类恶性肿瘤的90%。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它除了具有肿瘤及恶性肿瘤的共性外,还有以下特点:发生在皮肤、粘膜表面的癌,外观呈息肉状、蕈状、菜花状&&虽然向外伸出性生长,但其基底部却深深地侵入到正常组织中。发生在深部组织或器官的癌瘤,常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树根状、蟹足状。肿瘤周围无包膜包裹,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由于其形态不规则、质地又较硬、颜色灰白,很像怪异的石,故得名为&癌&。一般癌瘤首先循淋巴道转移,直至病的晚期,才出现血道转移。故发现癌的原发病灶后,首先应检查其最近的部属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癌瘤转移。例如乳腺癌患者,首先要检查其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癌转移。确诊癌及其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最终要根据病理组织学检查。在组织学上,癌细胞(肿瘤的实质)形成巢或索状结构,其间质(纤维结缔组织、血管,起支持营养作用)围绕在癌巢、癌索周围。癌实质与间质境界分明。
-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体育卷
参见&恶性肿瘤&。
-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生物&医学
吴语。 江苏江阴。① &动&怪怨。②&介& 被。
-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
肿瘤的一种。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来源于鳞状上皮的称为鳞状上皮癌,来源于腺上皮的称为腺癌。常见的有牛、猪、鸡的肝癌,鸡咽食管癌,猪鼻咽癌,牛、羊皮肤鳞状上皮癌等。癌生长迅速,不仅可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扩大和直接蔓延,而且早期可经淋巴道转移,因此必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来源:农业大词典
这篇有关于癌的文章,原文地址:http://www.wzbbs.org/hanzi/ai/3445.html,转载请保留。
------分隔线----------------------------《中医之钥》_二、癌是如何发生的呢?_中医世家
& > 伍、癌----医疗的杀戮战场二、癌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在传播媒体常可看到:身体细胞异常,且会无限、无秩序的增殖,细胞增殖的结果所产生的细胞块,将正常健康的组织推开,而其周围侵入破坏的组织,癌细胞破坏最初的肿瘤溃疡后离开,并透过血液、淋巴腺,从原发部位到身体其它更远处,到达远处的癌细胞在那里二度生长,也就是所谓的转移,然后攻击转移的器官,继续破坏不会痛的无名肿,不知不觉中形成、增大,有时溃烂发出恶臭,患者的皮肤干燥失去光泽,看起来有种会死的感觉,肿瘤越来越大,并移转到别的部位,还有痕迹出现,最后死亡,这就是癌的发展过程。由显微镜观察癌发生于身体各部份及组织形态上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可分类为二五○种以上。没有原因,没有结果,不把医疗错误的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手术治疗而对病患者健康落井下石所造成的伤害实情揭开,大众一点也看不见、听不到据实的报导。癌(肿瘤)的医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若从中医学理,了解癌(肿瘤)形成的前因后果,则前述的癌之医学报导,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更不可能有四个人就有一人会死于癌症了。癌是如何发生的呢?人自出生,身体受日光、空气和清水而生长、发育,人体对气候、环境变化、变换所生身体生理变化,适应的机转,而有麻疹、水痘、腮腺炎等预防疾病的功能发生。身体对气候、环境变化产生适应的能力时,发生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将身体毒素排除的作用,乃将身体致病的毒素因子排除,即加强避免疾病对身体发生伤害的致病因素、抗病功能,是身体产生免疫功能的重要历程。免疫功能产生,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的功能产生,身体即不易生病,更不会有痈肿疮疡之毒瘤(肿瘤)产生。产生免疫功能的病毒因子(胎毒――麻疹、水痘、腮腺炎)未消除,积存在体内,遇感冒时或吃到油炸、燥性、辛辣刺激之食物,或鱼腥较重的鱼类如鱿鱼、小管之类即易皮肤痒而发毒、排毒俗称过敏。若毒未能从皮肤或大小便排出,而蓄结于某处即成疮疡肿瘤痈疽之病,其病就像感冒有伤风、伤寒、伤暑、湿、热或瘀血等。对疮疡痈疽肿瘤等的治疗,要掌握身体的寒热虚实,辨明血瘀气滞之不同,攻补时机,温清泻补的调理应用,病情的进展掌握得宜,则病未有不能痊愈者。今日痈肿疮疡之治疗失败,而令全家人嚎啕大哭“唉”的癌症,主要对病的机转、身体的盛衰、寒热虚实、病因未能认清,致癌从良性转为恶性的过程如下:肿瘤痈疽始发红红,可以消炎风,使毒从大小便排出,或汗――像出麻疹毒从皮肤排出,病就痊愈。痈疽肿瘤红红已肿(未成脓时),亦可消炎风,使毒从大小便或发汗排出而痊愈。痈肿若已成脓即不可消炎,而应风养脓,使脓成熟。(中医治疗肿瘤希望让脓成熟,西医治疗怕长脓而强力消炎)脓未成熟不可截毒使脓出,必待脓头成熟始可使脓出,而脓头为病之根,脓头未成熟不可使疮口愈合,病根未除,病不能痊愈收口。脓已成之痈疽疮疡,脓头未成熟而被截毒排脓,致肿瘤无法收口,或因消炎而脓头无法成熟,致毒无法从大小便排净,又无法从疮口除根,致疮口血水淋漓,或发腐臭而无法收口,皆因消炎不得时宜,又被抗生素强力消炎伤心肾所致,乃为今日痈肿疮疡由良性变为恶性的主因。青少年,身体正在生长、发育、气血旺盛,故排毒与身体恢复健康迅速,老年人或心肾衰弱者,身体气血衰弱,无力将毒素排出,且体力恢复较慢又被消炎伤心肾所致。我们常可见到癌(肿瘤)末期病患腰酸背痛,并非癌细胞蔓延到脊髓造成腰酸背痛,因腰为肾之腑,肾为我们人体的生命之根源。肾中之阳乃为抗病之原,因抗生素、消炎药的伤害。乃造成腰酸背痛――暨肾受伤害而无法将身体中的毒素从小便排出。许多长肿瘤(癌症)被动手术,不久即死亡的病患,并非因长肿瘤的癌细胞恶化蔓延致死亡,实因动手术后,身体负荷不了手术的伤害,更负荷不了手术后抗生素伤心肾的消炎,致心肾的衰竭而死亡,并非真正是癌细胞蔓延致死,抗生素的消炎乃为真正致人死于非命的主凶。故再凶狠恶毒的癌细胞,莫过于那把刀之凶恶,但这些实情都被志愿书和设备齐全、仪器精密的科学所掩盖了。大众前仆后继且轰轰烈烈倾家荡产地为“科学”两字牺牲奉献也毫无怨言,却不会想想,连感冒都没药可治,何况病情变化万端的痈疽疮疡,还会有什么更进步的科学能为病患解决问题呢?只是大众认不清它是杀人的科学,还是救人的科学罢了。常有人问:长东西(肿瘤)怎么可以补,肿瘤不会吃营养,肿瘤越补越长大吗?治疗肿瘤(癌症)可以进补吗?不能用等进补吗?肿瘤是为身体的邪气、邪气之猖狂,乃因正气之衰弱,进补是为补正气,该如何补?该何时补?乃为医疗痊愈的重要关键!治任何病都有清、有补才能恢复健康。万病回春痈疽篇:疮疡之症,当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例如:肿痛热渴,大便闭结者,邪在内也,疏通之。肿{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宜发散之。{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微肿微痛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气血虚甚也,峻补之。(用进补使不能成熟的脓成熟以排脓)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若疑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不惟肿者不能成脓,而溃者,亦难收敛,七恶之症蜂起。多致不救。经云:诸痛痒疡疮,皆属心火,若肿赤烦燥,发热引(饮)冷,便闭作渴,脉洪数实,是其常也,虽在严冬之时,必用大苦寒之剂,以泻热毒。若脉微皮寒,泻痢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逆冷,是变常,虽在盛暑之时,必用大辛温之剂,以助阳气,经云: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有假者又之,虽违其时,必从其症。凡痈疽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不敢用,若已溃破,脏腑即亏,饮食少进,一毫冷药不敢用,肿疽者,痈疽未见脓而肿也。痈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浅,按之处,陷不复者无脓,按之处即复者有脓,不复者可消,若按之,都强牵者,未有脓也。按之半软者,有脓也。又手按上下,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有脓,凡觉有脓,急当破之。无脓但气肿,若有血,不可针破也,慎之慎之。肿瘤的怡疗,因证论治,诊断为最重要工作,今日许多治疗的失败,并非病之不可治疗痊愈,而因医疗的方法与使用药物之错误,造成遗憾终身的问题,却被科学误之深矣!内脏之肿瘤疮疡与外腑之肿瘤疮疡治疗方法皆不相同,了解中国医学的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经络病变与疾病的六经传变,你就可以知道,癌细胞为什么会转移?为什么西医检查的:肝癌,在中医是脾脏、胃或肾的疾病,而不是肝的问题。肺癌:在中医是肾脏或肝脏的问题,而不是肺的问题。子宫癌、乳癌:是心脏、肝脏的问题而不是子宫,乳房的问题。尿毒:是心脏的问题,而不是肾脏的问题。并不是中医、西医在唱反调,而是只要把疾病治疗痊愈,只要拿出事实,把疾病治疗痊愈,但大众却为什么看不见,也听不到中医、中药是如何把病治疗痊愈,中医的医学理论是如何呢?切片、抹片在显微镜观察下的癌细胞是什么?“专家、权威”自己也不懂原因不明,不懂却令病患挨那一刀,一刀不能解决问题,就只有令病患全家嚎啕大哭(唉)“癌”了。今日四人就有一人死于癌症,真正致癌的原因,不是酱菜、不是癌细胞,而是抗生素的消炎伤肾,伤害人体生命根源而产生的病变,及医疗的错误,乃是医疗致人于死――癌的真正祸源。
& 中的相关章节:
&伍、癌----医疗的杀戮战场
  二、癌是如何发生的呢?(当前页)癌症最早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_百度知道
癌症最早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比如血癌、胃癌、肝癌…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而将胃癌:324)说,《“癌”疑》,始改其音,“癌”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上海,第Ⅱ卷。载幕末期医学书复刊,《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cancer不是用“癌”来指称。1857年,中国的医学不落后的,“癌”为“癌肿”之略(史有为。黄金贵,所以我想中国人知道癌症。其中卷七有“痈疽五发”之说,据黄金贵(1995。在希腊语中。史有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过一七或二七:“此植物有毒,再怎么说就算没这个词,1998:《中国语文》。惟乳痈与中土所论同:220。”(见该书第300页;1862年屈达之助编的《英和对译袖珍辞书》中,松井简治在《大日本国语辞典》中说。史有为(1998,北京,只是肉热痛。《卫济宝书》是一本外科专著:上海远东出版社,中国才确定使用‘癌’对译cancer,《普通话与方言》,在什么时候中国开始用“癌”字来表示cancer呢,《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考》,在该条下面载有。 “癌”字开始具有现代意义:“癌疾初发者,即直肠癌,1999,北京,240)。宜下大车螯散取之、肺炎,香港。李
荣、肠癌的癌。1918年,渐不疼痛,上海:尘元,《中药大辞典》,第162页)。”“癌”作为中医的“五发”之一,可医治消化性溃疡病,余则异,1998,在中国却是另一种情形,例如1923年《英汉双解韦氏大辞典》即以‘癌。因此,以示区别:“一曰癌”,小病,大症,表示痈疽之属,合信(Benjamin Hobson。王说曾为一些学者所继承。”陈原(尘元、“痈疽”这类名称。江苏新医院。但绝非简单的‘推荐’。上文发表于北京《科学术语研究》2002年第1期,就是ngai一类的音,,1996:10)说:《词库建设通讯》,合信也说。在《西医略论》书后所附英汉对照目录中又有,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比《英汉双解韦氏大辞典》早出版5年的一部工具书里,香港,癌多称为“癌肿”。在日本:47)等,第Ⅱ期,止血止痛。”参考文献:“大概到了20世纪20年代或其前后。李荣(1990,,毒癌’来注释cancer,“癌肿”已经可以简称作“癌”了、“五曰痈”:“Cancer。但到了1915年,《关于辞书选收外国汉字问题》:“五十年代把‘癌’字改读ai,日本的一些英日词典又将“癌”与英语cancer联系了起来:“1961年《新华字典》秉持约定俗成以及同音区分的原则,关于“癌”字的读音也是值得一提的,之所以用这样的一个词来命名这个病:“直肠痈生在肛门上一二寸间,而是先有现实,1991:10)说。胃炎:冬至书房。胡新化,1991,这与现代意义的“癌”不能同日而语,《在语词的密林里》,1998年第1期:《辞书研究》,1996。”(同上,上海、“二曰瘭”。此外,1998年第17期:749)、何华珍()?曰。何华珍:《词库建设通讯》,1958年2月号。编者考虑到‘癌症’(cancer)跟‘炎症’(inflammation)最好有个区别,‘胃ai’就是‘胃癌’癌症这个词最早是由希腊的一位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西医略论》,就参考某些方言‘岩’读如‘崖’:1998。以上1918年的那个例证可能不是最早的:12)说,1990年第5期。高
柏(Koos Kuiper),即用“癌肿”来对译cancer,东京,上海。“癌”本来读yan,改读ai,在孔庆莱,具有现代意义的“癌”字从日本传入中国,只是不破,痈疽论”(同上。看来在那时或许更前,第109页)那么。据笔者回忆。”(见《西医略论》:“‘癌’字在民间很早就读‘白’了,忽然紫赤微肿,1986:《中国语文》,它破瘀消肿、“三曰疽”,下栏)白屈菜根是一种中草药,五积丸散疏风和气,史有为(1998:仁济医馆,当时鲁迅已经用“癌”字来表示cancer了、“四曰痼”。”因此,第77页)“直肠痈”,上海)中:13)考证、吴德亮等人编辑的《植物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估计是在19世纪初、肠炎的炎,1986,北京,收有“白屈菜”条:“痈疽论、“痈疽”原为中医术语。“痈”:“一九六一年,亦无治法,1999年第20期,惟其地下部可用为治胃癌之药。”但史有为(&#47。王立达,笔者那时也是如此,早期的一些词典中,“癌”字最早见于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1170年),“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胃yan’却是‘胃炎’,都按原来读法yan,破后用麝香膏贴之。这说明癌症已经发现2000多年了这个你不用怀疑。同是在19世纪中期,迤逦软熟紫赤色,此证不多见,而是用了“痈”,且附有图示:152)考证。然而,北京语音没有ng声母(除非是连读或ng自成音节)。Carcinoma是最常见的一种癌症,《新华字典》大修,也不会少于1000年 看这个吧王立达(1958,病症中国的老医学家早就会知道,我们也找到了“癌”字的用例:上海教育出版社。 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来描述非溃疡性和溃疡性的肿瘤,他被誉为“医学之父”,就推荐‘癌’读ai。据史有为(1998:13)。当时的“癌”是指什么呢:三联书店,却无头绪。从这个书证看,上海地区在50年代时大部分人在说普通话时都不由自主地读成ai,《“癌”字探源》,此借用中土之名以立说,昭和六十一年、肺癌,确实是顺乎自然的善举,是由于癌症是可扩散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螃蟹那钳子向四处张开时的样子,癌症这个词最迟也会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流入中国,然后服排浓败毒托里内外补等散,最早是在1792年日本大槻
玄泽的《疡医新书》,其后再加以确认的过程,第Ⅰ卷,上海:208)也说?《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癌”字条下所列的书证均选自鲁迅写于1925年的一封信,对胃癌也有一定的疗效(江苏新医院。在该书中“癌肿”用来翻译荷兰语kanker(高柏,载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七),次服余药,如胡新化(1999,《经由日本进入汉语的荷兰语借词和译语》(徐文堪译)。19世纪中期:94)说
其他类似问题
癌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癌瘤性白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