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凹陷畸形跳跳球能承重重吗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_百度百科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为胫骨节段性发育异常、无正常骨形成,伴随成角畸形、病理性骨折和骨不连接。由于发育异常所致胫骨的畸形和特殊类型的不愈合,最终形成局部的假关节。常合并有I型神经纤维瘤病。本病预后极差,一旦骨折,几乎不能自愈。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典型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畸形是患儿的小腿中1/3处向前弯曲畸形或假关节外形,患肢短缩。临床最常使用的分型方法为Crawford分型。Crawford分型的四种类型都有胫骨前弓(1986年)。1.I型在畸形的顶点能够观察到骨髓腔通畅、皮质骨增厚。这种类型的患者常有好的预后,一些甚至可能不会发生骨折。2.II型II型的定义是细小的髓腔和骨皮质增厚,和骨小梁的缺失。3.III型III型的特点是囊性病变,这种类型的患者可能会骨折。这种类型的假关节患者会早期骨折,因此需要早期的治疗。4.IV型IV型胫骨假关节表现为胫骨假关节和可能的腓骨不愈合。
1.常规X线片疾病不同过程有不同的影像学改变。畸形的进一步发展后会发生骨不愈合。常规的X片显示薄而萎缩的或宽而肥大的胫骨,通常近端是杯状和远端是尖的。假关节发生在胫骨远端的1/3,也可发生在任何水平。腓骨常受到累及。2.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能为CPT疾病的范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术前精确规划切除的边界。与标准的X片相比,在假关节形态和软组织毗邻方面,MRI能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假关节的位置在脂肪抑制像和T2加权图像是高信号,在注入钆酸胺对比增强后T1加权图像呈现轻微的低信号。假关节处的骨膜为厚的软组织层。所有患者这层增厚的骨膜在脂肪抑制像和T1加权对比增强像显示高信号。MRI可发现深部软组织神经纤维瘤。CPT的患者常规用X片诊断和随访过程中,MRI可推荐作为一种辅助的检查。3.CTCT常能证实含硬化组织的溶骨性病变。
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1.新生儿期石膏或支具保护:诊断确立后,不管是哪一型均应保护,防止外伤以免骨折后形成假关节。一部分囊性型的患儿,避免骨折,可以行刮除植骨术。部分患儿即使日后假关节的发生不可避免,由于保护得当而推迟发生的时间,待患儿年龄增长也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甚至一部分弯曲型的患儿在有效的防护下可获得满意的结果。如走路前以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固定,定期更换,患儿开始走路后以轻便支具保护。部分患儿胫骨弯曲畸形逐渐减轻,最后髓腔通畅,完全恢复到正常骨质,避免了假关节的形成。2.较大儿童期(1)联合手术1)骨膜/骨移植带血管腓骨移植术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再骨折形成假关节常有发生,尤其在骨远端融合处。2008年Thabet等报道用完整切除病变骨膜和结合游离骨膜移植、骨移植、胫腓骨用髓内棒、Ilizarov外固定器来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和降低再骨折率。作者在两个中心回顾性调查了20例患儿。最少随访2年(平均4.3年)。所有患儿在初期手术后获得愈合。20例中8例发生10次再骨折,7例在行第二次手术时治疗再骨折和成角畸形。3例再骨折的患者用BP辅助治疗,这3例后来没有发生再骨折。这20例中,没有患者截肢。所有患者均戴支具至骨骼成熟。认为这种术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不能证实骨膜移植的直接效应,因为作者用了除骨膜移植以外的其他方法。2)髓内棒结合皮质骨移植2011年Shah等报道38例CPT有11例使用该手术方法治疗,其中有9例获得愈合。有2例在进一步手术后获得愈合。最后随访的平均年龄是18.4岁,所有患儿均愈合,尽管10例有持续性的腓骨假关节。10例因不同情况而经历了21次继发性手术。最后随访时7例胫骨前中段弯曲(5~28度),5例踝外翻。患肢平均短缩2.6厘米,只有1例使用足底可升高支具的患儿患肢短缩8厘米。有3例拆除经足踝的髓内棒后,踝关节运动满意。患儿使用美国足踝协会后足踝部评分在70~98分之间。所有患儿均无疼痛。对侧胫骨骨皮质供区没有并发症。作者得出结论:CPT使用假关节切除、髓内棒固定、皮质骨移植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从对侧胫骨取骨皮质做骨移植的抗骨吸收能力比用松质骨要强,使用皮质骨移植的最初愈合率比使用松质骨高。但部分患儿将需要行额外的手术去治疗再骨折和其他的并发症。3)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联合髓内棒2012年Agashe等复习了2003年~2008年间15例CPT,用Ilizarov外固定器和顺行髓内棒治疗。手术时患儿平均年龄7.5岁,平均肢体长度差异是2.5cm,术后平均随访4.5年,对患儿的踝关节功能和力线异常、骨愈合情况、下肢长度差异、并发症,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14例愈合,有6例初期愈合,8例行第二次手术后愈合。美国足踝协会后足踝部评分,从术前平均40分到术后平均64分,主要的并发症是1例发生再骨折,还有1例没有愈合。与使用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应用这种术式可降低CPT的再骨折率,减少力线异常,且会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4)包裹式自体髂骨植骨联合手术2011年梅海波等报道包裹式自体髂骨移植手术技术,自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采取上述手术方法治疗了51例CPT,手术时平均年龄3.2岁,3岁以下者共31例(占61%)。按照Crowford分型,其中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43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6年,其中获得2年以上随访共19例。拆除llizarov外固定器的平均时间为3.5个月。按照Johnston临床分级系统,I级26例,Ⅱ级21例,Ⅲ级4例;按照Ohnishi&X线分级标准,假关节愈合42例,假关节延迟愈合5例,假关节不愈合4例。所有病例在术后3~4个月时随访发现,胫骨假关节包裹式植骨部位出现明显增粗,呈现为明显的梭形或纺锤形膨大,作者得出结论:自体髂骨移植能提供有活性的成骨细胞和诱导成骨的糖蛋白和BMP,而包裹式植骨有助于保持松质骨碎块与假关节紧密接触,允许在局部形成高浓度的糖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化学诱导因子,有促进假关节愈合的作用,初步临床观察证实,包裹式自体髂骨移植具有促进CPT愈合的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植骨方法,在临床中推广。2012年作者报道了上述手术方法并得出结论:经足踝髓内固定、自体髂骨移植和l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的联合技术是治疗儿童CPT的相对可靠的方法,初期随访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案不仅明显的缩短愈合时间,也降低了再骨折发生率,尤其适用于多次手术失败的病例。(2)Masquelet技术Masquelet技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根治性切除病灶和骨缺损区骨水泥填充,用髓内钉内固定。第二阶段(是在第6到8周后),去掉骨水泥,保留骨水泥周围诱导膜,填充自体移植物(皮质骨和松质骨),缝合这层诱导膜。用经足踝髓内棒稳定重建的胫骨及移植物。2011年Gouron报道对14月大的患儿行早期胫骨假关节切除和Masquelet技术重建骨缺损。七个星期后患儿获得牢固愈合能够完全负重。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患儿胫骨重建良好和无长度差异。用这种技术治疗CPT避免了从健侧小腿上取带血管蒂的腓骨,没有用外固定架的并发症。作者认为应该在CPT早期治疗中考虑行Masquelet技术,实现和维持愈合。(3)“四合一骨融合术”该术式精细而完整的切除假关节硬化部分和纤维错构瘤组织,胫骨和腓骨髓腔再造。用宽大的自体骨移植是这个手术的重要部分。一般从髂骨的内板取骨,用伊氏架加压,胫腓骨后侧用矩形皮质骨,胫腓骨之间用大量的松质骨填塞。同理前侧也用一块皮质骨。然后用缝合线打结。胫骨的近端、远端和腓骨近端、远端放置在一起。2011年Choi等报道了13例萎缩型CPT伴有B2型腓骨假关节,在1989年至2007年期间,因萎缩型CPT行伊氏架骨融合术。为了验证“四合一骨融合术”的有效性,作者比较了2组B2型患儿发生再骨折和踝关节功能情况。8例(平均年龄6.3岁)行“四合一骨融合术”。对照组5例(平均年龄3.2岁)用其他的方法治疗。“四合一骨融合术”组的8例没有发生再骨折。而对照组只有1例没有发生再骨折。踝关节的功能没有明显的区别。本手术的独特优点是:○1使假关节愈合区域最大化,○2大范围促进骨愈合,○3使踝关节稳定和防止腓骨远端部分向近端移位,○4维持踝关节的可动性。“四合一骨融合术”能稳定踝关节和促进骨愈合,对于萎缩型CPT伴有B2型腓骨假关节的患儿是一个较好的选择。(4)MSC移植2010年Granchi等报道,认为骨愈合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取决于细胞的成骨分化潜能。作者从7例CPT伴有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和6例CPT不伴有NF1的病变部位和髂嵴(iliac&crest,IC)收集骨髓标本。4例无CPT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表明,IC-MSC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明显高于病变部位的MSC,但CPT患者IC-MSC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比对照组低。该研究表明,MSC移植对治疗CPT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MSC移植比标准的外科治疗更为有效。2010年Tikkanen等报道2例神经纤维瘤病1型引起的CPT尝试所有的早期治疗失败后,患者选择截肢之前接受MSC移植治疗。MSC来自髂嵴骨髓,用骨诱导性媒介培养3周。培养的MSC溶液注入胫骨的骨髓腔和胫骨假关节周围,用一块沾有MSC的胶原蛋白海绵包裹骨缺损区。在MSC移植后,随访10个月。观察到这2例患者在假关节的部位形成了骨,三分之二的骨缺损区愈合。因一些新的感染、假关节和小腿严重短缩这些与细胞移植不相关的临床原因,这2例患者最后选择截肢。作者分析骨样本去评价MSC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出结论:MSC移植能使骨重塑正常,促进骨吸收和改善骨的总体结构。作者观察到在MSC移植后,皮质骨破骨细胞的数量是移植之前的2倍。此外,在MSC移植后,患者的骨矿物质含量改善。没有看到异常骨形成或恶变的征象。这些数据表明,在患者病情不严重的况下,用MSC移植治疗由NF1引起的CPT疗效可,没有副作用。2012年Granchi等报道10例CPT通过使用IC-MSC、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和冻干骨,其中6例CPT伴有NF1。用生化和分子分析去评价IC-MSC的内在成骨潜能(细胞培养用胎牛血清)与PRF的骨诱导特性(细胞培养用自体血清)。结果:3例CPT伴有NF1获得愈合。在这些患儿中,IC-MSC放在含自体血清的试管中能够形成矿物质骨,而形成矿物质的能力在患儿身上完全消失。作者发现,前成骨性的生长因子是促进骨愈合的重要因子,对于治疗CPT用自身MSC和血小板源性的生长因子可能是有效的,它增加了获得有效骨组织再生的机会。(5)药物和外科手术联合治疗1)BMP2010年Richards等报道7例CPT,行胫骨假关节切除、胫骨短缩截骨、腓骨截骨、胫骨Williams棒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方法是将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two&types&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rhBMP-2)注射浸透胶原蛋白海绵,包裹假关节局部。初次外科手术结合使用rhBMP-2治疗,7例中有5例在X线上表现为假关节愈合,平均时间是6.4个月;4例获得维持愈合的平均时间是5.4年。作者得出结论:使用rhBMP-2可能会缩短愈合时间、提高获得长期愈合的机会。2011年Spiro等复习了5例平均年龄7.4岁的CPT,患儿已用rhBMP-2和髓内棒治疗,其中4例也用了Ilizarov外固定器。术后影像学平均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2个月拆除伊氏架。这些结果表明使用rhBMP-2结合使用髓内棒和Ilizarov外固定器能提高初期骨愈合率和缩短愈合时间。2012年Dohin等报道,33例使用rhBMP作为辅助药物治疗CPT,有26例获得愈合,治愈率为78%,其治愈率没有比其他治疗方案高。而且药物应用次数获得的成功率只有66%,66%被认为是rhBMP的真实有效率,且愈合的时间没有缩短。(2)BP自从在假关节周围的错构瘤组织中观察到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于是通过给予BP来抑制破骨细胞。2013年khan报道BMP与BP合用获得满意的愈合率,但并没有明显的优于那些既没用BMP也没用BP的欧洲和日本的多中心试验结果。不能确定BP对假关节获得骨愈合的贡献有多大,因为作者并没有单独使用这种药物。(3)联合使用rhBMP与BP2010年Birke等在2002年至2008年间,用这种方法治疗的8例CrawfordIV&CPT,其中7例(6例确诊有NF1)手术时的年龄中位数为7岁。在手术时用BMP-7,随后加用BP。用这种方法8例中有6例在平均5.5个月后获得初期愈合。这6例中有1例在术后17个月获得初期愈合后,出现了新的胫骨远端骨折,这要多次手术治疗并最后在19个月时愈合。其余2例分别在14个月和30个月,通过多次手术最终获得愈合,但需要治疗再骨折。根据这些临床数据及以前的临床前沿结果,作者提出BP通过抑制破骨性骨质流失可能对于BMP诱导骨生成有很大的帮助。(4)Shotgun治疗方案2012年Paley等报道用BP和BMP药物联合骨膜和自体松质骨移植、胫腓骨融合、髓内棒和外固定治疗CPT。15例CPT使用这种方法,患儿平均年龄4岁。所有患儿获得愈合,平均随访2年,没有发生再骨折。这种shotgun治疗方案,使CPT的机械力学环境和生物学环境达到最佳。作者认为这种联合式的治疗方案是目前CPT的最佳治疗组合。综上所述,CPT愈合的关键因素包括充分的切除含病变骨膜假关节、足够稳定的固定、建立适合骨愈合的最佳生物环境、及保护性负重至骨骼发育成熟是治疗胫骨假关节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及BMP、MSC、BP等治疗CPT的前景可观。复杂的CPT治愈率仍然不确定,有必要开展更大的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在骨骼发育成熟时,需要用统一的评价方法进行多中心评价回答这些未解决的问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整形美容外科弯刀&长&在小腿上:Paget骨病致胫骨畸形一例
作者:木南41
Paget骨病,也称畸形性骨炎,多见于老年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骨代谢异常疾病,以局部骨代谢异常、骨重建障碍为特征。该病存在种族差异,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多见,亚洲和非洲少见。日NEJM杂志报道了一则来自葡萄牙里斯本Santa Maria医院的Paget骨病病例。 患者为57岁男性,右胫骨畸形伴有长期疼痛。自述右腿体积从青春期后期开始不断增加,四十~五十岁期间右腿轻度骨折3次。十五年前患者曾接受了6个月的降钙素治疗,但症状未得到缓解。体格检查可见右胫骨明显呈军刀样改变,并伴有浅静脉循环相关性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图A)。X线平片显示右胫骨骨皮质明显增厚、骨小梁增粗、胫骨呈弓状弯曲(图B为前后位,图C为侧位)。实验室检查提示该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升高,其中碱性磷酸酶345U/L(正常值45~129)、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506.3 ng/ml(正常值&36.4)、&- 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1.38 ng/ml(正常值&0.3)。这些结果表明该病例为早发型Paget骨病的长期临床后遗症。由于负重部位代谢活动增加,按照标准该患者接受了单次剂量5mg的唑来膦酸治疗。一年后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碱性磷酸酶(69U/L)、P1NP(40.6 ng/ml)、&-CTX(0.34 ng/ml)水平接近正常。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骨炎相关文章
畸形相关文章
畸形性骨炎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十天内免登录
>>什么是胫骨内旋畸形,主要表现有什么
什么是胫骨内旋畸形,主要表现有什么
当时年龄:
什么是胫骨内旋畸形,主要表现有什么
小儿双膝之间距离宽,走路摇摆,足趾向内侧偏。足趾内偏是因胫骨向内扭转所致。当婴儿疲劳或长距离行走时,出现步态异常和明显的下肢弯曲。
胫骨内旋畸形,这是一种先天现象,宝宝的胫骨不是笔直的,到了脚踝处朝内旋,走路出现内八字,这种情况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诊治,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相关问答
加入宝宝同龄圈,与宝妈宝爸交流孕育话题
没有合适您的话题?加入同龄圈与千万妈妈交流吧!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妈妈关注的知识
宝妈们看的最多的问题
孕育周刊(每一周适合您的孕育知识)
0-1岁是宝宝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每周都有不同的变化和需求。新手父母只有学习和掌握 该阶段的养育知识,才能更好的陪伴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
问答难题榜,是高手就来挑战!
小儿错颌畸形
网友帮助了他人
用合作号登录:
副主任护师
采纳率:70%
已回答:30870
已帮助13880位妈妈
时冬梅 主治医师采纳率:73%
胡小燕 幼儿教师采纳率:65%
张永霞 副主任医师采纳率:57%
范入群 助产士采纳率:71%
5分钟测评,了解宝宝的测全面的发展情况
已有400万摇篮妈妈为宝宝做过测评
宝宝生日: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
什么是胫骨内旋畸形,主要表现有什么
&#12288;京公网安备:82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微信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论坛状态:就诊前
咨询标题:胫骨骨折畸形愈合
h***提交于
现在新骨头还不多,愈合很慢。七周了手法复位也比较难。如果移位成角不再加重,长牢固以后影响也不大。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袁泉文大夫本人 发表于
状态:就诊前
感谢袁大夫的解释!
科室: 骨科
职称: 主治医师 讲师
擅长: 对小儿常见四肢骨折的治疗、运用Ponseti 方法矫正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先天性髋部畸形的治疗方法有一些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在小儿骨科学习工作已十年胫骨上端高位截骨术_百度百科
胫骨上端高位截骨术
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胫骨上端高位截骨术
胫骨上段高位截骨术;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
骨科/非创伤性关节疾病手术/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截骨术
胫骨上端高位截骨术用于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常可伴有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并产生关节内的持重应力分布的改变。在膝关节内翻时,应力集中在膝关节的内侧部分,并使发生在膝内侧的退行性改变进展加速。相反,如膝关节畸形呈外翻位,则这些变化均发生在膝关节的外侧部分。截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矫正膝关节轴线和增加关节的稳定性以改善膝关节功能。1958年Jackson首先提出胫骨上端截骨术(upper tibial osteotomy)和股骨髁上截骨术治疗伴有内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使疼痛得以缓解。1961年Jackson和Waugh报道了胫骨结节下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所做的10例病人均使疼痛缓解。1962年Wardle报道了胫骨结节以下10cm截骨,17例病人中,除3例外均得到疼痛缓解。1963年Jacksont和Waugh提出胫骨结节以上水平截骨,即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并称之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Coventry认为胫骨高位截骨有下述优点:①截骨矫正近膝关节畸形部位;②经松质骨截骨,血运丰富,骨性愈合快,很少合并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③截骨面用U形钉固定使骨端牢固接触,起到持续加压作用,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外固定少,制动时间较短,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④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收缩可在截骨面间产生压力,有利于骨端愈合;⑤可调整侧副韧带的紧张度,有利于关节的稳定;⑥必要时可在胫骨截骨同时行关节内探查或髌骨结节前移术。
影响截骨术效果的因素很多,术前应对病人进行临床、放射学及生物力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病人应考虑到年龄、体重及活动量等因素。Coventry等认为宜选年龄&65岁者,如超过70岁者可列入相对禁忌证,但亦可因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异。Kettelkamp认为对体重超过90kg者术前应予减肥,因此类患者可由于脂质代谢减慢而出现下肢静脉炎、肺栓塞和钉道感染,手术野深在而增添操作的困难,亦不利于术后进行康复锻炼。Coventry建议病例宜选日常生活中活动量较大者,术后能够拄拐,且具有足够的肌力进行关节活动和康复锻炼。术前医师还应向病人阐明肌力锻炼的重要性,并开始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等功能锻炼,为术后的康复治疗奠定基础。
2.Coventry的经验表明,膝关节冠状面上内翻畸形的角度愈大,截骨术后的效果愈差。Kettelkamp认为膝内翻畸形10°时适于胫骨高位截骨术,否则,对前者宜考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而后者宜选用股骨髁上截骨术。
3.通过负重下(站立体)摄X线片显示单侧关节间隙为主的退行性变征象,相应部位出现膝内、外翻畸形,而对侧的关节间隙表现为相对的“正常”,此时选用胫骨高位截骨术较为理想。膝内翻畸形伴有外侧间隙疼痛者,X线片亦可显示外侧正常,而此时若行关节镜或骨扫描检查可发现其外侧亦存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应注意掌握手术指征。
4.术前选择病例时必须考虑膝关节的稳定性因素,凡术前严重功能性不稳定(包括侧副韧带及后交叉韧带等因素)者,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关节功能均未能得以改善。Kettelkamp强调后关节囊及后交叉韧带的作用,并提出严重膝内翻时可造成前外侧韧带明显松弛,后者以选股骨髁上截骨为佳。他还建议术前拍摄单下肢负重位关节在内或外翻应力作用下X线片,通过内、外间隙的X线征象间接判断膝关节的侧方稳定。严重功能性不稳定亦可出现髌骨脱位或半脱位,须事先予以矫正再考虑行胫骨高位截骨术。Mynert随诊发现术后疗效与术前膝关节的稳定性无关,有些病人最大侧向活动12.5°,但术后效果满意。术后关节不稳定的增加与手术有明显关系,如果关节不稳定的增加超过5°则效果很差,因此他同意Coventry的观点,术中应紧缩关节的侧方结构。
5.术前应检查膝关节的活动度,大多数学者均强调拟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应>90°,Devas认为至少应>75°,膝过伸不应>5°,固定畸形不应>20°。屈曲畸形的矫正术不宜与胫骨高位截骨术同时进行,须先用石膏管形或通过手术矫正,否则可选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时矫正两个方向的畸形。
6.胫骨平台严重的骨丢失造成的单侧胫骨髁的骨质疏松,将妨碍截骨术后关节应力在双侧胫骨平台的均衡分布,并产生关节功能不稳定的“摇晃作用”(teeter effect)。一般通过膝关节前后位X线照片可估计骨丢失程度。
7.截骨术前应了解关节内病变情况,确定是否除骨关节炎外还有其他病变,如游离体及半月板撕裂等。如果检查后肯定有上述病变,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检查后尚不能肯定,则宜先行截骨。Fujisawa报道了126例在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前及术后4个月至6年用关节镜进行随诊的总结。国内一项研究系统观察了胫股关节、髌股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的变化,证实在截骨后6~12个月剥脱的关节软骨面开始为纤维组织覆盖,12~18个月关节软骨缺损区明显缩小,而纤维组织增厚,2年后软骨面可达完全修复,撕裂的半月板亦重新修复。手术相关解剖。
胫骨上端高位截骨术适用于:
1.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因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且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骨关节炎在X线片上显示以单髁病变为主,而且与内、外翻畸形相符合。
3.手术后病人能够使用拐杖,术后有足够的肌力进行康复锻炼。
4.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90°。
5.患侧血管正常,没有严重的动脉缺血或大静脉曲张。
1.由于软骨下骨丢失,使单侧胫骨平台凹陷超过10mm者。
2.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20°者,屈曲受限超过90°者。
3.对于神经营养不良性关节、感染性关节、类风湿关节炎、骨缺血坏死、创伤后关节炎伴膝关节内、外畸形者均不宜选用高位截骨。
4.内翻畸形>12°或外翻畸形超过15°者。
5.双侧关节间室被波及者。
6.患侧的髋、踝及足部关节的功能与截骨后进行膝关节康复锻炼相关连,同侧髋关节畸形和活动受限并非是截骨的禁忌证,但应进行先期手术矫正髋关节至功能位,再行截骨矫正膝关节畸形。
1.认真检查膝关节,确定关节的活动范围、畸形程度,并检查关节内、外侧固定装置及前后交叉韧带,以确定有无关节不稳。拍摄单下肢负重位内、外翻应力下X线片,判断膝关节的侧方稳定性。
2.如果病人有严重的关节积液,应行关节穿刺检查,以排除关节内感染等其他病变。
3.行关节造影,以了解各关节间室的情况,以及关节面是否光滑完整,有无关节内游离体。
4.拍摄单下肢负重位下肢力线片,画出下肢力线,测量畸形角度。为测量准确应注意拍片长度要足够,避免肢体旋转。同时应该记录有无膝关节半脱位,并拍股骨髁和髌骨切线位片。
5.测量截骨角:Coventry用Boucher等所设计的方法来计算截除楔形骨的大小。在楔形基底部每1mm长大概可矫正1°,例如矫正20°=楔形基底长20mm。也可应用Slocum等方法来准确测量切骨基底的宽度,在术前用一个三角形进行测量。
麻醉和体位
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病人仰卧位,膝关节保持在屈曲90°位,以使膝关节后方的腘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和大腿的髂胫束等结构处于松弛状态,避免术中损伤。大腿部缚止血带。
膝外翻和膝内翻截骨的手术方法基本相同,现以外翻截骨纠正膝内翻为例加以介绍。
为行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应截除部分腓骨,按截除腓骨部位与方式不同可选用两种切口:①弧形外侧切口。远端起始于腓骨小头稍下方,向近端延伸经过膝关节的外侧中点达到股骨外侧髁,通过这一个切口可同时完成截除腓骨小头和胫骨外翻截骨。②由两个切口组成。为行腓骨截骨,在腓骨中段由腓骨小头至外踝的连线上做一长3cm的直行切口;为行胫骨高位截骨,可在胫骨结节下方2cm开始,沿胫骨嵴前缘向近侧延伸,再沿胫骨外髁斜线向近外侧走行,达膝关节间隙水平。
2.腓骨的处理
经图3.14.2.2.1-6切口显露腓骨头、髂胫束,腓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腱,分离保护腓总神经,把腓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从腓骨头切断,并向近侧牵开。在前面将两者形成之Y形联合腱的远端掀向上方,再分离髂胫束的后方2.5cm部分,可横行切开,以暴露胫骨外髁和膝关节。结扎膝外下动脉和静脉。在腓骨头颈交界处可横行截断腓骨头。另一做法是只切除腓骨头和颈的内侧部分,这样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的附着点可被保留,省去术后重建附着点的步骤。所保留下的腓骨近端外侧骨片在胫骨完成截骨并闭合断端时,可使其与胫骨相贴符。经图3.14.2.2.1-7切口显露腓骨时是在腓骨外侧于腓骨短肌与伸趾长肌间进入即可显露腓骨,并将其斜行截除1cm。
3.胫骨的处理
胫骨高位截骨应在胫骨结节近侧进行。先切开胫骨近端至髌韧带止点之间的骨膜,以锐性骨膜剥离器从外侧剥离至前方中线。再以钝剥离器将外方骨膜剥离至中线,用Hohman牵开器分别于胫骨的前、后方骨膜下插入并牵开,以保证有足够的手术野。用电锯做截骨时可指示深度和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可使全部腘部结构和腓总神经置于牵开器以外。胫骨截骨应强调在直视下进行,并要有X线监护。可先在胫骨髁处插入1根克氏针作为标志,经X线检查后确定其近端截骨线应距离胫骨平台以远2cm并平行于关节面。远端截骨线的位置或楔形截骨的底边距离取决于术前的精确计算和术中的观察测量,是术中重要步骤,应特别注意。做胫骨楔形截骨时,可先切断前、后侧皮质,保留部分内侧皮质。截骨面要求整齐,以便对合。胫骨后侧皮质如有部分未能切除时,可用尖嘴咬骨钳咬除。所保留的内侧皮质用锐骨刀徐徐截断,使之成为青枝骨折,然后胫骨远近端对合。也可以用克氏针在内侧皮质钻通3~4个孔,伸直膝关节,闭合截骨端,使骨端紧密对合。
4.胫骨的内固定
胫骨的内固定方法很多,可根据术者的经验加以选择。常用的有:
(1)U形钉固定:在胫骨的前面和侧面,用1~2个U形钉从外侧向内侧固定截骨断端。
(2)张力带固定:在胫骨髁的外侧面于关节线下方约1cm处插入1根氏钢针,该针由外向内呈斜行,经截骨线穿过截骨远端胫骨,以克氏针尖刚露出胫骨内侧骨皮质为宜。穿行中应保持克氏针与胫骨轴线呈45°。同法穿第2根克氏针,并使其与第1根针平行。在胫骨外侧面的骨皮质于胫骨结节以下2cm处平行钻开两个骨孔,用1mm粗的钢丝从中穿过,紧贴着胫骨外面做“8”字形交叉,再绕过胫骨髁上的克氏针根部拧紧钢丝。胫骨髁部露出的克氏钢针自根部弯成一弧形,剪去多余的长度,并使有弧度部分朝向皮下。
(3)L形钢板或加压钢板固定,以及外加压固定架等。
选用内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固定牢靠、有适当的加压作用、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及术后早期活动为原则。
5.缝合切口
缝合切口前应放开止血带,彻底止血。选用图3.14.2.2.1-7切口时,在腓骨近端钻两个骨孔,把股二头肌腱和腓侧副韧带附丽点,于生理张力下用羊肠线通过骨孔固定在腓骨上。Y形联合腱前部可与髂胫束缝合,后部及远端可与腓骨肌及胫前肌腱膜分别缝合固定。置负压吸引管,缝合髂胫束,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加压包扎。选用图3.14.2.2.1-7切口时,则胫骨截骨处做分层缝合,腓骨断端应尽量对合,再分层缝合切口。伤口内应置负压吸引管。
术中注意要点
1.术中要注意保护腓总神经,最好将腓总神经首先分离出用橡皮条加以保护。截骨时应将膝关节置屈曲90°位,特别是在凿除后侧皮质时应用牵开器将腘动、静脉向后拉开,防止损伤。截骨须在直视下进行,可分次取出楔形骨块。
2.为防止胫骨关节面的碎裂,近侧截骨线设计要准确,操作要轻柔。如果胫骨内侧塌陷,则近端截骨线斜向内下方,以增加近侧端骨的体积。
3.缝合切口前应修复膝关节外侧副韧带。股二头肌腱和外侧副韧带在腓骨上固定,应保持一定张力,防止发生膝关节不稳定。
1.术后用长腿石膏托固定4~6周,X线片显示截骨愈合后,去掉石膏开始进行康复锻炼。如果内固定牢靠,则可允许病人早期开始关节功能练习或采用关节被动练习器辅助练习。
2.术后第1天即可允许病人扶拐行走,并开始股四头肌功能练习。
3.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负压吸引应每日计量,术后24~48h或每日引流量&50ml时可拔除引流管。
1.畸形矫正不足、过度或复发 Coventry报道单侧间室骨关节炎内翻畸形的病人施行胫骨上端高位截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畸形的复发,导致关节再度疼痛。其原因可能是:①术前X线测量不够精确,术中截骨时产生误差;②固定不牢,包括内固定物安放位置不当、不够坚强或石膏外固定维持不良等;③负重过早,使骨端愈合的过程中截骨角度逐渐改变。Kettelkamp认为认真进行术前设计十分重要,术后须早期拍片,若发现矫正不当可再手术,亦可用石膏矫形。如果在手术时外翻截骨过度矫正5°~7°,内翻截骨过度矫正0°~3°则效果满意。
2.神经血管损伤 腓总神经位置表浅,紧贴腓骨颈走行,在显露和切除腓骨上端时或术后石膏、绷带束缚过紧均易将其损伤。血管损伤少见,多发生在使用钢针、钢板螺丝钉行内固定或做软组织广泛剥离时,如损伤胫前动脉,可造成前筋膜间室综合征。偶有报道损伤腘动脉者,如果术中屈曲膝关节,使腘部血管处于松弛状态则可避免损伤。
3.胫骨近端骨折 可发生于胫骨平台、髁间嵴及内侧骨皮质。原因有二:①近端截骨线过高、倾斜角度过大而进入胫骨平台或髁间嵴;②胫骨内侧骨皮质截骨不完全,在闭合楔形时造成内侧皮质的纵向劈裂。胫骨近端骨折是一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故一经发现应立即处理,力争达到解剖复位。
4.有80%膝内翻、70%膝外翻的病人,经截骨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需一定时间,故手术疗效应在手术1年后评定。10年后随诊,疼痛减轻和功能恢复者超过60%。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中畸形纠正不足或矫正过度。
5.再手术 Rudanz对膝关节外翻截骨术者,经3~15年随诊再手术率为10.9%。包括再次截骨矫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关节清理术等。
6.膝关节粘连 Macintosh曾报道在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的同时行膝关节清理术,随诊13年的满意率达82%。但Coventry认为两种手术同时进行易合并膝关节粘连,甚至感染,故主张应单独进行。
7.其他并发症有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形形形成、肺栓塞及筋膜间室综合征,少数病人可以出现切口感染和骨折不愈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跳跳球能承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