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翼状胬肉肉会发生那些并发症?

指导意见:这个病最好就是在没有生长到角膜的时候就应该手术治疗,手术中还有手术后应有丝裂霉素可以有效地预防复发的
回复于: 08:12:40
你好,术后可发生感染性角膜炎,这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回复于: 08:11:31翼状胬肉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
发布时间:日
翼状胬肉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专家你好,我有翼状胬肉,出现这些视力障碍瞳孔不对称症状,它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我想去翼状胬肉医院进行治疗,想了解治疗翼状胬肉要怎么注意饮食,我们要怎么预防翼状胬肉呢?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翼状胬肉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
  临床上将其大致分为初发胬肉(又分为结膜期和角膜前期)、发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为治好胬肉和复发胬肉)3类。
  1.初发胬肉
  (1)结膜期胬肉: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逐步向角膜外表扩展,构成一三角形带有血管安排的胬肉,状似昆虫的羽翼,故名翼状胬肉。多发作于鼻侧,颞侧者较少,伸向角膜时,可侵及前弹力层及浅层基质。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大,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刷后用钴蓝光调查,可见结膜上皮点状掉落,而其接近受上、下眼睑覆盖的结膜则不上色。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结膜构成的三角形充血皱襞,头部跨过角膜缘,底部扇状,跳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扩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部。胬肉的头部在角膜缘上拱起,跳过角膜缘向角膜扩展约2mm,外表有微细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由微粒堆积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为Fuchs小岛。小岛与头部周围角膜出现肉眼难于辨认的混浊。靠体部亦有微粒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大的血管散布。头和颈部在滋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上色,出现出上皮点状掉落。
  2.发展胬肉 头部成灰白色胶样拱起,其尽端构成竖向锯齿状边际,颈部血管充盈,安排肥厚。胬肉头部外表微拱起,邻近有散在钙化点,发展缘可跳过瞳孔中心,深至角膜前弹力层,其上皮拱起,混浊显着。
  因为胬肉对角膜的牵拉效果,可使角膜的弯曲度发作改动而导致散光。Habsen等查看39眼发现胬肉眼出现规矩散光,散光度可达5D,但大都视力不下降。Lin等测定胬肉眼比照敏感度,发现各个空间频率显着下降。一起发现眩光现象也较正常眼显着增多。
  胬肉可长时间安稳,无显着充血,安排肥厚,头部稍显拱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滋润,胬肉不断向角膜中心推动,称为进行期。
  多无自觉表现,但当胬肉向角膜中心时展时,可导致散光、若遮盖瞳孔,则将严重影响视力、肥厚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
  角膜有溃疡或烧伤后球结膜与角膜发作粘连称为假性翼状胬肉,它可发作在角膜缘的任何方向、是停止性,仅头部与角膜粘连。
  一般并不艰难。尽管翼状胬肉的改动十分直观,但也常有误诊的发作。以下是对于翼状胬肉的确诊规范:成熟的翼状胬肉是在角膜上的拱起的、三角形的病灶,其基底坐落角膜缘旁的结膜,而顶级指向角膜中心。如将翼状胬肉人为地分为头、颈和体三有些,头部是坐落角膜的有些,颈部是角膜缘上的有些,而体部则坐落巩膜外表。成熟的翼状胬肉在其头部前方边际的角膜上皮常有特征性改动,表现为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的脂质性改动,此改动一般与头部之间有一通明区。绝大大都翼状胬肉坐落睑裂区,如初发性病变起源于睑裂区以外,则确诊原发性翼状胬肉应慎重。此外,翼状胬肉在角膜缘处与角膜缘黏连,而假性胬肉则是睑、球结膜的粘连,一般在角膜缘处不粘连,局麻下用一玻棒即可区别二者。
以上内容为您介绍的是“翼状胬肉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翼状胬肉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由本院专家亲自指导,针对“翼状胬肉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内容可进行在线专家咨询,如果你还想知道“翼状胬肉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的更多详情,欢迎大家前来咨询!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医通无忧网行业资讯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QQ:翼状胬肉诊断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
欢迎来到医学全在线网站!
【】 【】 【】 【】 【】 【】 【】 【】 【】 【】 【】 【】【】   “”一词,译自外文,着眼于其外形如翼。中国则特别重视其所在部位及其发展状态,命名为“胬肉攀睛”。似比只描述外形的外文名更为精确。关于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众说纷纭,有待进一步精辟阐释。目前大致分变性和炎症两种学说。仔细观察和分析胬肉在临床上的表现,有助于对其成因和发病机理的探讨。【】   分药物、放射及术治疗法。前两者多作为后者的补充,作为预防复发的措施,单独应用保守治疗则疗效有服。  1.药物疗法  严格地说,滴眼剂作用不显著。对安发期胬肉,如有干燥感、异物感,可滴消失剂及醋酸液以控制慢性炎症及刺激,防止发展,但无助于消除胬肉。  噻替派1∶2,000~1∶1,000溶液,术后第二天开始用药,持续6~8周白昼滴用颇有效。用噻替派和强的松龙于术后滴眼,预防胬肉笔发率94%。但未予手术的患者,却无消除作用。  日本学者用C滴剂用于术后滴眼,获得了预防复发的满意疗效。认为此噻替派用量少,刺激小,应用简便,术后形成的疤痕非薄,可以代替90锶作预防用。但可能产生、巩膜软化、虹膜炎、青光眼等副作用。  处方及配法:丝裂霉素C2毫克/支,48毫克,蒸馏水加至5毫升(每毫升含丝裂霉素C0.4毫克)。本溶液在pH6~9之间国稳定,避光冷藏条件下可保存一周,pH7~9,温度5℃时,经五天后效价可保持在90%以上;二十天后仍可保持在80%以上。如果在pH5时,两天后其效价则降低至约10%。如以下列溶液配制pH8则最稳定。  :0.866克  :0.572克  氯化钠:0.250克  加蒸馏水至10,000毫升。  用法:术后次日起,每日滴眼三欠,根据胬肉演进情况,连续应用5~7日。兼用醋酸可的松膏可以减轻充血和药物刺激及睑结膜炎等。术后约3~4周移植结膜平复,并逐渐与正常结膜平齐。据Murakaml等报告复发率只占89只眼例的13%。  (争光霉素)对结膜期及角膜前期的初发胬肉肉约注3~6次后(三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即能使胬肉不同程度地消退,个别“溶解”,体变苍白。对角膜期胬肉则仍需先手术,而后再行注射。但须避免重伤巩膜。  注射方法:博莱霉素(每支含5毫克=15,000单位)粉剂,用2%2毫升稀释,浓度为7,500单位/毫升,每次注射0.2~0.4毫升(1,500~3,000单位)。如为结膜期胬肉,一般一次1,500单位即可。药液要注射在变性组织内。角膜前期胬肉注射量及次数需多;方法如下:  抽0.4毫升争光霉素先在胬肉体的深部注入0.2毫升,使组织浸润均匀隆起,以不刺伤内(外)直肌鞘为度。然后将针头推向角膜缘注射0.05毫升,再将剩余药液0.15毫升分三份分别注射在泪阜下方及上下穹窿部。为了减轻反应可在对侧(内或外)球结膜下加注0.3毫升强的松龙,涂可的松眼膏并包扎。次日换药。根据局部反应程度及病变消退情况,还可进行第二次注射,按需要加减各部位的剂量,一般为一周注射一次,3~6次后(10,000~80单位)。胬肉变薄,患部平复,与结膜下萎缩组织形成粘连,移动受限,但视力却无损害。  2.β射线疗法 一般多用90锶敷贴器。方法是先以1%的卡因表面麻醉,消毒后擦干的敷贴器,敷贴于胬肉中央。多采用分次间隔治疗,每次剂量300~1,000拉德,总剂量为4,000~12,000拉德。对于充血肥厚的胬肉只能起暂时的抑制作用。胬肉切除术后,迟早在术后5天加用β射线敷贴治疗,总剂量可相应地减至4,000拉德左右,每次600~800拉德。  治疗后反应:照射后可发生角膜上皮、血管侵入及结膜充血水肿。若剂量在1,500~2,000拉德之间则无明显不良反应;2,000~5,000拉德之间,4~6周后可有畏光、流泪、烧灼感、发痒及角膜上皮点状着色;剂量在6,000拉德以上可发生晶状体赤道部及前后囊下皮质混浊;20,000拉德以上将发生放射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萎缩,角膜溃疡甚至穿孔等严重合并症。  3.手术疗法 Hotz单纯切除胬肉的方法失败后,Desmarres首先采用转移,又经Mc-Reynolds改善,再由Busacca补充改进。此外,还有O'Briand及Stocker等等方法。我国亦有大量创新手术提出,虽不断革新,终未能完全保证胬肉不再复发。  我们体验下述几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⑴对结膜型胬肉  在观察半年的期限内,发现其头逐渐接近角膜缘,此处血管网已增生或紊乱即宜手术(不论荧光素着色与否)。经验证明多年静止性厚片状的胬肉很难预料不突然变为进展型。因此,一般强调仍以迟早切除为宜。  ⑵对角膜前期及角膜期胬肉,要考虑到:  ①全面彻底切除角膜缘、巩膜及角膜上的变性组织(乳白色Fuchs小岛“进展区”,包括颈头与头粘连处)并暴露之,用作防止结膜纤维组织入侵角膜的缓冲地带。  也可在角膜缘外侧刮除一条一毫米宽的巩膜洼,作为防御结膜纤维入侵的屏障,并暴露之。  ②切除了头的胬肉的切缘,和转移的结膜瓣的切缘(如果已将全部胬肉切除)要全部向创而卷褶,作到缝合时,使两方上皮面互相对应。  ③审慎地切除泪阜两侧深部,直到向上下穹窿部扩张的纤维组织,切勿残遗“触角”(触角常是促致结膜上皮及纤维组织增生的根源)。剥切胬肉下方的结缔组织时,勿损伤其下的内(外)直肌筋膜鞘。可注射空气,使结膜与下面组织分离。  ④准备转移的结膜瓣须充分剥离,要大于胬肉面积,缝线尽可能少,缝合后引起端至上下穹窿,勿剪断。  具体操作:  ①将5~7毫米环钻(按需要选择)的切缘置于超越角膜乳白色区1毫米处,醮荧光素划界后,再用原钻钻切,重力放在角膜面一侧,钻入基质浅层,约占其厚度的1/3。  ②从角膜面起,沿基质自然板层剥离一空隙,再改用Desmarres氏刀片剖切,切除一片包括有缘部血管网和巩膜上层久3毫米宽的变性组织,将巩膜暴露出来,其长度取决于胬肉的宽度。剖切时,要注意角膜与巩膜面的不同弯曲样,避免损伤巩膜。  ③用有齿镊从头部将胬肉拉紧,沿胬肉上下边缘,肾贴巩膜将其体下方的纤维组织剪除净尽,直到泪阜两侧深部及内眦上下穹窿,勿残遗“触角”。  ④从角膜缘起用刮匙将全部暴露的巩膜搔刮一遍(搔刮创面比用电灼、电凝或化学腐蚀对组织的刺激小,且疗效可靠)。  ⑤从泪阜前1毫米处剪断胬肉。  ⑥根据胬肉大小、厚薄、初发或复发选做带蒂转移或游离结膜移植(缝合时务将其切缘向创面卷褶)。沿角膜外侧剖切一条巩膜小洼。 【】   胬肉的间质结缔组织改变与睑裂斑类似,表现在老年性弹性组织变性和胶原纤维的肥大。致密与玻璃样变性上。甚至退变形成性的嗜碱性物质。间质内还有多量新生血管与巨噬细胞聚集。  显微镜下,上皮改变不大,上皮下组织嗜碱性变性,前弹性膜消溶或筛状缺失。此部份的神经纤维则通过缺失的断裂向上生长,将被覆其上的角膜上皮顶起。  进展胬肉,增厚的上皮内有明显的杯状细胞增多及上皮下组织内的囊肿;囊肿是炎症造成上皮下结缔组织阻塞后形成的(Vannini Angelo,1954)。  Gerondo根据病变过程及病理特点分为三型:  1.乳头瘤状增殖型  接近于本文的进展胬肉。乳头瘤的构成以结膜变厚及上肢下结缔组织高度增殖为主,兼有水肿。结缔组织中有多量新生血管和大量圆形细胞浸润。上皮排列着长而深的皱襞,颇似长管状腺体。水肿的上皮细胞核染色深而细,胸浆清澈,形同杯状细胞。  2.纤维型  相当于初发胬肉,表现为上皮松弛、水肿、核染色体且密,上皮紧缩,细胞变扁,血管少,不充盈。与增殖型对比,组织细胞则显少。  3.萎缩硬化型  相当于手术成功,胬肉停止发展型(临床上胬肉自动萎缩的比较少见),上皮显著萎缩,上皮下结缔组织致密、硬化,过渡到玻璃样变性,上皮也能变性成玻璃样物质,偶或缺失。在玻璃样变性物质中兼能见到钙化活着。因退化而失去细胞原态之结缔组织内的血管已部分空虚萎缩。此时肉眼即能观察到胬肉转变成苍白色,趋于扁平。  由此证明胬肉的形成,首先是结膜与角膜共有的炎症发生发展过程。只有结膜单方的炎症而角膜完整或反之,都不易构成胬肉的初体。孤立地认为本病是睑裂斑发展而来则缺乏病理检查依据。  就上面临床三类型而言,尽管因结缔组织增生及血管增殖的程度差异造成不同的外观,但胬肉的病理改变基本一致。  首先,出现睑裂部球结膜上皮浸润及其下的组织变性。其次,在外界各种致病因子刺激下发生自卫反应性血管增生,组织肥厚和硬化隆起。病变可能在相当时间内局限于结膜(结膜型胬肉),但随着病变的发展,大量血管新生,并向已受或炎症充血的泪湖组织扩展。有可能促进其下方的筋膜、肌鞘增生肥厚。此时如果角巩膜缘因炎症浸润发生上皮脱落,该处原有的血管网增殖扩张,并与胬肉的血管混合连成一片,侵入已受浸润的角膜Fuchs氏小岛区。因侵入程度的不同而构成角膜前期或后期胬肉。大多数人认为角膜或其缘部的病变是促成胬肉发展的基点,而非起点。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附加角结膜的慢性感染,胬肉可能会长期停留在结膜期静止不变(户内工作者)。大量病例及病理检查证实,户外劳动者(如农民、渔民、牧民等)长期受阳性辐射、风尘、寻雪花、冰渣等刺激,加之结膜的慢性炎症,特别是引起的角膜缘慢性炎症浸润,对胬肉的发展影响很大。在沙眼高发区(广东71%、云南74%)胬肉发病率高且发展迅速。  Taylor在风沙少的澳洲西部检查患胬肉的白人和土著,发现白人户外工作时间比较短,多无沙眼或很轻,而土著户外工作时间长,沙眼重。他们所患的慢性结膜炎症更促使眼对太阳辐射中紫外线的吸收。因而土著患者的胬肉比较肥大且发展迅速。Kame曾强调胬肉非原发性变性而是纯炎症所引起,认为纤维组织增生是长期炎症的后果,但他并未否认沙眼能使胬肉恶化。这里自然存在着因果关系。用Sedan(1968)的话说;胬肉能生于发炎的睑裂斑,但是由沙眼给培育大的。 【】   临床上,大致有:初发胬肉(又分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三类。  1.初发胬肉  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臂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邻近受上下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此为结膜期胬肉。  肥厚结膜形成的三角状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成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胬肉头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内约2毫米,表面有细微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微粒堆集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是为Fuchs小岛。小岛及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以辨认的混浊。靠体侧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在此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  2.进展胬肉  头部呈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白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致角膜光,视力锐减。胬肉头部锯齿状进展缘已越过瞳孔中央,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性钙化点,进展缘深至角膜前弹力膜,其上之上皮隆起,明显混浊。  3.术后胬肉  ⑴成功手术  胬肉切除自家带蒂结膜移植两年后。在比较洁白而透明的结膜植征底部,2至3米来自半月皱襞的粗血管进入植片后,在接近角膜缘处结成宽松的血管袢,肉眼难以辨认。无血管部位,植片平坦,但基质层仍可见片状或云朵状混浊,混浊区内侧可见由白点聚集而成的白色条带。  ⑵术后复发胬肉(第三次胬肉切除手术后一个月)  外观上,泪阜至角膜缘的距离明显缩短。胬肉区组织形似,呈丘状隆起,其底与泪阜深部粘连,结成一体。“瘤体”的上下结膜极度充血直达下下穹窿,下睑内眦部已形成。翻转上睑,见粘连由泪阜起始,经球结膜伸延到上穹窿,其形如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评论加载中...
(必填项)
评论内容:
&&&&&&&&&&
&&&&&&&&&&
没有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翼状胬肉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翼状胬肉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科室:五官科|疾病标签:翼状胬肉
[导读]随着胬肉逐步向角膜中心方向推进还可以引起角膜散光,一旦伸展至瞳孔区,则可严重妨碍视力,大的翼状胬肉可影响眼球的运动,侵犯角膜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但极少出现角膜感染性炎症,更多的并发症在手术中发生,如感染,结膜上皮植入性囊肿,直肌损伤导致粘连展开
医生:马国妹
指导意见:翼状胬肉如果影响视力,侵犯角膜,需要进行手术切除,一般在医院眼科门诊即可进行,术后恢复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还是可以左眼手术的
医生:黄培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提供的情况来看,目前出现的是另一场,这个需要及时到医院去通过手术来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出现,视力异常加重,甚至可能会出现视力丧失的发生意见建议:你这个情况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去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的,并且这个手术以后,也不能够保证百
用户还浏览了以下内容&&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单眼或双眼受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它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也是最为古老的眼病,它不仅可以眼刺激征及外观缺陷,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多发生于室外工作者,可能与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长期刺激有关。
(一)发病原因
目前其发病因素仍有许多争议,一般认为可能是内因(遗传因素)和外因(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因中,日光中的紫外线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此外风沙,粉尘,干燥等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炎热,日照量大及多尘地区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从事户外工作者也易患此病,有人通过大鼠实验发现,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上皮增生,前弹力层变性及角膜基质中血管形成,表明翼状胬肉的形成与紫外线作用有明显关系,可能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遗传对翼状胬肉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遗传是一种低外显率的显性遗传,但看来真正的病变是不遗传的,遗传的只是眼对环境刺激的影响有发生翼状胬肉的倾向性。
3.免疫因素 因为在翼状胬肉内发现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而被认为与免疫学有关,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淋巴细胞都是T细胞,这些细胞引起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免疫荧光研究显示免疫球蛋白是IgG和IgE,IgG主要在角膜基质内,这与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的区域相一致,IgE主要分布于上皮,基质区域,IgE的出现表明Ⅰ型或速发型超敏反应,正常结膜的免疫荧光研究未发现IgG和IgE,若IgE持续存在将导致慢性炎症,这种抗原的刺激可来自像花粉,灰尘颗粒或甚至病毒那样的外源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偶然发现IgE,但这一免疫学理论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翼状胬肉中发现T淋巴细胞,IgG和IgE,可以表明体液和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与翼状胬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4.慢性炎症及增生性疾病 来自于任何原因的慢性炎症(如发生于角巩膜缘部的局灶性结膜炎等),都可导致炎症性水肿,修复和新生血管生成,形成翼状胬肉所特有的纤维血管反应。
5.其他 Biedner等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基础泪液分泌情况有关,Monselise等指出血管新生亦可促成胬肉的形成,有人认为胬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多有结膜,角膜慢性溃疡基础,认为主要是结膜溃疡,近年来也有人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有关。
(二)发病机制
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解释清楚,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存在多种学说,早期的研究中发现翼状胬肉组织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肥大细胞反应,从而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存在着免疫学机制,研究还发现翼状胬肉组织中有IgG,IgE及少量IgA和IgM存在,且基底膜有颗粒状免疫球蛋白和C3沉积,因此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病与Ⅰ型及Ⅲ型变态反应有关,但肥大细胞仅在翼状胬肉上皮下的基质中,尤其是变性的弹力纤维附近出现,在上皮层及角膜缘未检测到,因此目前不能判断免疫反应在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改变。
近年来关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十分有意义的结果,Coroneo综合了近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翼状胬肉发病的两阶段(two-stage)发展的假说,这一假说将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人为地分为2个阶段:在第1阶段,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破坏,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第2阶段,细胞增生活跃,并发生炎症,血管化和结缔组织重塑形,角膜&结膜化&,从而发生翼状胬肉,这一假说与以前认为翼状胬肉是变性性疾病的概念相反。
根据&两阶段&学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是翼状胬肉发病的基础,如前所述,来自颞侧的光线投射至鼻侧角膜缘的后面时,其光线的强度可被放大20倍,此处上皮基底细胞从后面受&打击&,可造成干细胞的功能障碍及数目减少,而完整的角膜缘是阻止结膜向角膜生长的屏障,一旦此屏障被破坏则使增生活跃的结膜成纤维细胞(一说是转化了的角膜缘干细胞)易于向角膜方向生长。
对于第2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翼状胬肉是一增生性疾病,而变性是继发性改变或次要改变,其主要证据包括:①翼状胬肉组织中调节增殖的某些生长因子表达紊乱,如转化生长因子-&(T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等;②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发生转化:研究表明,培养的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并可被(TGF-&)促增殖;③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其上皮层细胞厚度不一,角化过度,提示增生活跃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FGR)家族及角蛋白(如K3,K8,K16等)表达增加;④翼状胬肉上皮细胞p53蛋白表达增加,发生的杂合性丢失和微小卫星不稳定性改变,而这些改变一般多在肿瘤细胞和癌前期病变细胞中检测到,因此有学者建议将翼状胬肉称为良性肿瘤性病变(benign neoplastic lesion);⑤翼状胬肉上皮及上皮下纤维细胞抑制凋亡的基因bcl-2表达增加,提示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与正常的细胞凋亡减少有关;⑥一些抗增殖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如术中术后局部应用抗代谢药,&射线放射治疗等,此外,近期的研究还发现翼状胬肉上皮中组织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活性紊乱,提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炎症,组织重塑型及血管化相关。
临床上将其大致分为初发胬肉(又分为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为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3类。
1.初发胬肉
(1)结膜期胬肉: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逐渐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带有血管组织的胬肉,状似昆虫的翅膀,故名翼状胬肉,多发生于鼻侧,颞侧者较少,伸向角膜时,可侵及前弹力层及浅层基质,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临近受上,下眼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结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部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部,胬肉的头部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角膜伸展约2mm,表面有微细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由微粒堆积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为Fuchs小岛,小岛与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于辨认的混浊,靠体部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部在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
2.进展胬肉
头部成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边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胬肉头部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钙化点,进展缘可越过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弹力层,其上皮隆起,混浊明显。
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使角膜的弯曲度发生改变而引起散光,Habsen等检查39眼发现胬肉眼呈现规则散光,散光度可达5D,但多数视力不下降,Lin等测定胬肉眼对比敏感度,发现各个空间频率明显降低,同时发现眩光现象也较正常眼明显增多。
胬肉可长期稳定,无明显充血,组织肥厚,头部稍显隆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润,胬肉不断向角膜中央推进,称为进行期。
多无自觉症状,但当胬肉向角膜中央时展时,可引起散光,若遮盖瞳孔,则将严重影响视力,肥厚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
角膜有溃疡或烧伤后球结膜与角膜发生粘连称为假性翼状胬肉,它可发生在角膜缘的任何方向,是静止性,仅头部与角膜粘连。
一般并不困难,尽管翼状胬肉的改变非常直观,但也常有误诊的发生,以下是关于翼状胬肉的诊断标准:成熟的翼状胬肉是在角膜上的隆起的,三角形的病灶,其基底位于角膜缘旁的结膜,而尖端指向角膜中央,如将翼状胬肉人为地分为头,颈和体三部分,头部是位于角膜的部分,颈部是角膜缘上的部分,而体部则位于巩膜表面,成熟的翼状胬肉在其头部前方边缘的角膜上皮常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的脂质性改变,此改变通常与头部之间有一透明区,绝大多数翼状胬肉位于睑裂区,如初发性病变起源于睑裂区以外,则诊断原发性翼状胬肉应慎重,此外,翼状胬肉在角膜缘处与角膜缘黏连,而假性胬肉则是睑,球结膜的粘连,通常在角膜缘处不粘连,局麻下用一玻棒即可区分二者。
保护眼睛的食物
1、含维生素a的食物对眼睛有益,维生素a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干眼病。长期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消除眼睛的疲劳,每天应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如果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眼睛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严重时还容易患夜游症。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桔子、杏子、柿子等栋身胡萝卜素。
2、维生素c是组成眼球水晶体的成份之一。如果缺乏维生素c就容易患水晶体浑浊的白内障病。因此,应该在每天的饮食中,注意摄取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比如,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黄瓜、菜花、小白菜、鲜枣、生梨桔子等含量最高。
3、丰富的钙粉对眼睛也是有好处的,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豆类、绿叶蔬菜、虾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烧排骨汤、松鱼糖醋排骨等烹调方法可以增加钙的含量。希望年轻的父母们多给孩子吃一些有益眼睛的食物,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4、瘦肉、禽肉动物的内脏、鱼虾、奶类、蛋类、豆类等食物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成份,组织的修补更新需要不断地补充蛋白质。
预防翼状胬肉主要是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其它类型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全身情况的调整。
针对环境因素进行预防,避开风沙,日光,烟尘,花粉等刺激。
翼状胬肉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翼状胬肉主要是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其它类型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全身情况的调整。
针对环境因素进行预防,避开风沙、日光、烟尘、花粉等刺激。
翼状胬肉中医治疗方法
本病为纯热之证,有虚实之分。实热宜清,虚热宜滋阴,兼风邪者,宜祛风清热。发展迅速,药物治疗无效者,宜手术治疗。无论虚实,均应配合局部点眼。
(一)辨证选方
1.心肺风热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栀子胜奇散(《原机启微》)加减。白蒺藜(炒)12g,蝉蜕12g,谷精草12g,甘草12g,木贼草12g,黄芩12g,菊花12g,草决明12g,山栀12g,川芎12g,荆芥税12g,羌活12g,密蒙花12g,防风12g,蔓荆子12g,若眵多便秘者,去密蒙花、羌活加大黄。
2.脾胃实热
治法:泻热通腑。
方药:泻脾除热饮(《银海精微》)加减。黄芪10g,防风9g,茺蔚子12g,桔梗6g,大黄10g,黄芩12g,黄连6g,车前子15(包),芒硝10(冲)。体不虚者去黄芪,加玄参、夏枯草,以加强泻热散结之功。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知母12g,黄柏12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2g,泽泻12g,云苓12g。或兼服甘露饮(《和剂局方》)。生地15g,熟地15g,茵陈12g,黄芩12g,枳壳10g,石斛12g,枇杷叶10g,甘草3g,天冬15g,麦冬15g。若心烦失眠重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五味子等。
(二)点眼疗法
用于胬肉无须手术或术后防其复发者。除前述外用药物外,下列药物可选用。
(1)使君子藤:以刀劈开,取流出汁点胬肉,每日2次。
(2)鲜鹅不食草适量,捣汁澄汁煮沸加冰片,少许,调匀后点胬肉上。每日1~2次。
(3)乌梅一只,轻粉、冰片各少许,共研极细未,点胬肉上,日1~3次。
(4)杏仁去皮尖,白蜜各适量,共研膏,少许点胬肉上,日1~2次。
(5)浮萍适量,冰片少许,共研极细,点胬肉上,日1~2次。
(6)硼砂3g,冰片少许,共研极细,点眼日1~2次。或加胆矾3g,制法如上。
(7)葳蕤仁6g,青盐3g,猪胰30g,捣研极烂,少许点眼,日1~2次。
(8)?砂、风化硝、冰片各6g共研极细未,少许点胬肉上,痛甚者以生理盐水冲之。
1.三黄片:每服4~6片,每日3次。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用于胬肉红赤,而邪热内盛,大使秘结者。
2.防风通圣丸:每服6g,日服3次。具有清热疏风通便之功。用于胬肉红赤痒涩,表里俱实者。
(1)体针加点刺胬肉法:主穴:睛明,瞳子?。配穴:少泽、太阳、合谷。用毫针从胬肉头部至根部轻划或点刺数次,至少量出血,然后针主穴配穴各一,取少泽穴时,应点刺放血。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前3~5天轻划点刺胬肉,后5-7天仅取穴针刺。治疗期间应配合点眼。
(2)耳针:取眼、神门、肝、肺等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0~15分钟;适用于胬肉明显红赤者。
湿敷法:黄柏、白及各等份,水煎,冷敷眼部,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用于胬肉红赤较甚者。
翼状胬肉西医治疗方法
尽量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用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在充血较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为减少外界刺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当有炎症刺激时可点0.25%氯霉素与0.5%可的松眼药水、夜晚可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手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可用U/ml的博来霉素液0.3ml在表面麻醉下注射于翼状胬肉的颈部及体部,每周1次,3~6次为1疗程。为减轻局部反应,可在对侧球结膜下注射0.3ml泼尼松龙、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扎。
3.冷冻治疗
用-40℃的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及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之萎缩。用于较小和较薄的翼状胬肉。
4.手术治疗
(1)适应证:①翼状胬肉为进行性、肥厚且充血;②胬肉已侵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2)手术方法: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要求达到3个主要目的:安全地将胬肉切除干净;达到良好的光学效果;避免复发。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时要特别慎重。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翼状胬肉头部转移法、暴露巩膜法、结膜移植术,后来又发展出口腔黏膜移植术及羊膜移植术等。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的复发,在术中操作及术后要注意:①取健康球结膜不要过厚,移植要平整;②术毕用虹膜复位器把移植的结膜瓣下积血压出,使之平伏,紧贴在巩膜上;③胬肉要切除干净,尽量使角膜面平整而又少损伤健康组织;④切除胬肉时要注意不要伤及泪阜及肌腱,以免日后发生睑球粘连或运动障碍;⑤对于胬肉下的结膜下组织,其切除范围要比胬肉大一些,以减少术后迅速发生新生血管或组织增殖;⑥由于角膜表面及结膜下胬肉残存组织是形成胬肉术后复发的基础,而巩膜表层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胬肉复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彻底切除角膜缘、巩膜及角膜上的变性组织并暴露巩膜,用作防止结膜纤维组织入侵角膜的缓冲地带;也可在角膜缘外侧刮除一条1mm宽的巩膜作为防御结膜纤维入侵的屏障。必须对手术后病人进行定期复查、随访以观察有无复发体征。
5.术后药物治疗
虽然翼状胬肉在手术方法上曾进行多次的改进,但仍不能避免复发。Castroviejo曾报告复发率为25%~45%,自从采用板层角膜移植后复发率有所降低。一般认为术后采用适当的辅助治疗对减低其复发率是有一定效果的。概括有以下几种方法:
(1)噻替哌(thiotepa):这是一种抗癌药物。方法是1∶2000(即15mg噻替哌溶在30ml Ringer&s溶液中)的噻替哌眼液在术后5天开始应用,每3小时1次,连续8周;亦有人提出可以持续使用3~6个月。其作用主要在于抑制术后新生血管新生上皮细胞及新生结缔组织,阻止细胞核的丝状分裂,对预防翼状胬肉复发有较好的效果。
(2)丝裂霉素C眼液:这是一种抗增殖性药物,用以防治术后复发。术后滴用0.2mg/ml丝裂霉素滴眼液,3次/d,共7天,或2次/d,共5天,已足够维持低复发率,且较安全。
(3)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可能与新生血管有关,皮质类固醇可抑制炎症反应与角膜水肿,从而防止血管新生。使用时间可在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后,开始点用0.5%可的松眼液或0.025%地塞米松眼液,4次/d,持续6周。
6.物理疗法
(1)&射线照射:术后采用&射线照射对防止复发有显著疗效。手术后&射线照射,胬肉复发率可降至3.6%。最常用者90Sr&射线。采用的照射总量为2600R,分为术后第2天、拆线时及术后8~10天3次照射。若总剂量低于0.31C/kg(1200R)易复发。而剂量过高,超过1.29C/kg(5000R)则易发生辐射性白内障,故应予注意。
(2)激光治疗:用氩激光对准胬肉颈、体部血管进行光凝固,压强200~400mw,时间0.2~1.0s,直径200&m,每次凝固点100~200个,凝毕眼部用0.5%可的松液或0.1%地塞米松液点眼。
手术成功则恢复良好。术后复发原因与术眼条件(如胬肉肥厚,充血明显的进行性胬肉)、操作不当及手术方法等因素有关。继续受到危险因素的刺激也是重要因素。
诊断容易,须予假性胬肉相鉴别,后者可发生在角膜缘任何部位,为球结膜与角膜因炎症或损伤而导致的粘连,故胬肉下可通过探针,而真性胬肉则不能。
1.可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p53蛋白的表达状况,有作者发现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异常表达p53蛋白,部分患者p53蛋白功能失活,提示翼状胬肉可能为一种增生性疾病。
2.组织病理学检查
在光学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在球结膜和角巩膜缘上皮下呈现出一不同厚度的区域,其间有不定形的,嗜酸性,透明的或颗粒状物质积蓄,类似变性的胶原,夹杂有圈状或破碎的纤维,像一种异常的弹性组织,基质的纤维细胞数量往往增多,似乎是损伤引起的反应,另外,特别在陈旧性病变中可见到有蛋白质样物质,酸性黏多糖和钙化的结石的少量聚集,最初认为,蓄积的基质物质是弹性组织,因为它能被弹性组织的染色剂染色,但是由于组织对非蛋白分解酶,即弹性蛋白酶有抵抗力,所以仍有争论,其上面的上皮可以正常,萎缩或增生。
从超微结构研究推断,弹性物质的形成有4个来源:变性的胶原;原先存在的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异常;异常的基质,一般认为翼状胬肉的常见炎症是由于它们的成分发生变性改变,翼状胬肉的大部分成分是由弹性纤维前体和异常成熟的弹性纤维组成,并发生继发性变性(弹性组织营养不良)。
根据病变过程及病理特点可分为3型:
(1)乳头瘤状增殖型:相当于进展期胬肉,乳头瘤的构成以结膜变厚及上皮下结缔组织高度增殖为主,兼有水肿,结缔组织中有多量新生血管和大量圆形细胞浸润,上皮排列成长而深的皱襞,颇似长管状腺体,水肿的上皮细胞核染色深而细,胞质清澈,形同杯状细胞。
(2)纤维型:相当于初发胬肉,表现为上皮松弛,水肿,核染色深且密,上皮紧缩,细胞变扁,血管少,不充盈,与增殖型对比,组织细胞则较少。
(3)萎缩硬化型:相当于手术成功,胬肉停止发展(临床上胬肉自动萎缩比较少见),上皮显著萎缩,上皮下结缔组织致密,硬化,过渡为玻璃样变性,上皮也能变性成玻璃样物质,偶或缺失,在玻璃样变性物质中兼或见到钙化沉着,因退化而失去细胞原态之结缔组织内的血管已部分空虚萎缩,此时肉眼即能观察到胬肉转变成苍白色,趋于扁平。
尽管因结缔组织增生及血管增生的程度差异造成不同的外观,但胬肉的病理改变基本一致,首先,出现睑裂部球结膜上皮浸润及其下的组织变性,其次,在外界各种致病因子刺激下发生自卫反应性血管增生,组织肥厚和硬化隆起,病变可能在相当时间内局限于结膜(结膜型胬肉),但随着病变的发展,大量血管新生,并向已受慢性感染或炎症充血的泪湖组织扩展,有可能促进其下方的筋膜,肌鞘增生肥厚,此时如果角巩膜缘因炎症浸润发生上皮脱落,该处原有的血管网增殖扩张,并与胬肉的血管混合连成一片,侵入已受浸润的角膜Fuchs氏小岛区,因侵入程度的不同而构成角膜前期或后期胬肉。
无特殊辅助检查。
诊断翼状胬肉有时需与睑裂斑,假性胬肉及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1.假性胬肉
假性胬肉常有明确的致病原因如炎症,外伤,特别是化学伤等,可发生角结膜任何部位,形态不规则,病变多为静止,有的假性胬肉只有头部与角膜相连,近角膜缘的底部探针可通过(图3),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一条结膜桥带(表2)。
2.鳞状细胞癌结膜鳞状细胞癌
多见于老年人,可发生于角结膜任何部位,肿物凹凸不平或乳头状突起,迅速向周围组织浸润,新生血管紊乱,易出血,且侵犯角膜的组织多为不规则形态,必要时作病理活检可确诊。
睑裂斑位于睑裂区靠近角膜缘的球结膜,为一呈水平带状,三角形或椭圆形,隆起的灰黄色病灶,翼状胬肉以侵入角膜为其特征,而睑裂斑则不是,但偶尔特别大的睑裂斑可能侵犯角膜而与翼状胬肉混淆。
4.角膜缘的良性肿瘤
结膜乳头状瘤为半透明,表面有光泽的红色圆丘状病灶,可位于鼻侧或颞侧靠近角膜缘处而与翼状胬肉混淆,但结膜乳头状瘤绝少侵犯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区分二者,角巩膜皮样肿常发生于颞下方,为一白色表面光滑的半球形隆起,可轻充血,表面可见毛发,发生于颞侧时应与翼状胬肉鉴别。
随着胬肉逐步向角膜中心方向推进还可以引起角膜散光,一旦伸展至瞳孔区,则可严重妨碍视力,大的翼状胬肉可影响眼球的运动,侵犯角膜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但极少出现角膜感染性炎症,更多的并发症在手术中发生,如感染,结膜上皮植入性囊肿,直肌损伤导致粘连,眼球穿破以及角膜变薄导致散光等,需要加以注意。
翼状胬肉相关咨询
身体不适问顾问
来自专业机构的健康顾问为您解答
健康顾问帮你调养
翼状胬肉有问题?不知道怎么治疗?问问顾问吧...
周一至周日 9:00-18:00(仅收市话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部翼状胬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