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少年也识愁滋味味,猜中药二

灯谜讲义(五)
谜病例话(一)
灯谜也和人体一样,可能有各种疾病,有病的人,不能算是完美的人,有病的谜,也不能算是完美的谜。我们所说的病谜,是指那些在扣合上违背灯谜创作规律,音、形、义出现残缺的谜作。这类谜作自有灯谜出现就有,而且几乎处处有,时时有,人人有。随着灯谜实践的积久发展,灯谜理论的逐步完善,谜病渐为人觉察,指谪,诊治,从而引起更多人的重视、防避。但谜的毛病又如人的疾病一样,这病矫治了,那病会新生,自己康复了别人会重患,况且灯谜是文字玩意,文字的音、形、义变化微妙,谜作者的学、识、见差异万千,在创作上有见仁见智的借口,有古已有之的盾牌,或生病而不自觉察,或知觉而以为有趣.所以虽不乏指谪、诊治者,但病谜还是处处有、时时有、人人有,防不胜防,治不胜治,成为灯谜创作的一大妨害。
 对于谜病,觉察人多,系统论述人少,更乏救治良方,有之,是零星的涉及,笼统的评击,号称中国第一部谜话(邃汉斋谜话》(1913)作者薛凤昌在是书中对制谜鄙俚、呆滞、隐晦、江湖气、冷僻等毛病加以评击时,着重指出:“谜之最忌者二,一曰俗,如乡人所猜之谜是也,一曰呆,如苏沪各地茶肆间,丐者所书之谜是也。”杨汝泉《谜语之研究》(1934)也列出制谜四忌:忌艰僻,忌穿凿,忌轻率,忌固执。著名作家徐枕亚《谈虎偶录》中借出谜有十忌:厥、呆、混、脱、割裂、艰涩、杂凑、直率、意义未尽、神气不足。潮人谢会心《辍耕谈虎录》更定十忌—一庸、俗、泛、僻、板、浅、支离、破碎、牵强、旁通。上述各家所提出来的制谜所忌,触犯了即成病谜。总观这些忌,或二或四或十,均以象征性的字眼来标示,用抽象的词句来说明,绝少具体的阐述,至于何谓直率、怎样就呆、什么是脱……更少或未具体举例证实,使人读了贸然于可解不可解之间,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对谜病的防治,未能起实际的作用。
  泰国潮侨李文宾先生有感于此,特在其谜论《灯谜二谈》中专辟章节,归结七忌,这七忌是:倒置,多格,多猜,当头典,用错典,剩字欠义,藏头露尾。逐类举出谜例,指出患病的所在,填补了系统论述的空白。这书,初学谜者读了,会明白很多道理,省走歧途,少犯弊病,但惜乎其中所举谜例无多,尚存在不具代表性,病症不明显甚至错诊等缺点,而且所开列的七忌,远远未能概括现有谜作中所存在的弊病,只能说是个草创之举。
 近时,各地谜刊,不少开设谜病诊所,开展评劣活动。对各种谜病的诊治。不乏真知灼见,但限于刊物的篇幅,或流于点缀摆设,也只零敲碎打,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憾,而在刊物上评劣,也有得罪人之嫌,所以也终于开展不起来。
 这几年,随着政治形势与经济生活的稳定发展,灯谜无论在活动上或创作上都经历着突飞猛进的过程,灯谜理论也向纵深迈进,特别是诸多“佳谜鉴赏”的专著、词典相继面世,使灯谜作者和爱好者从这些精湛的评释与提示中,得到了美的享受。但我们认为,所谓“鉴赏”其实应该包括评佳与诊病两部分,评佳与诊病,无论对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欣赏,其启发借鉴同样重要。然而,现时的灯谜鉴赏工作偏向评佳而忽略了对谜病的系统研究与论述。这对蓬勃发展的灯谜学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缺陷!
  这里,我们试图将现今灯谜创作中存在的常见病,包括带普遍性的和典型性的弊病,尽量加以分门别类,逐一指出其症结听在,且尽量多举例剖释。所举病例,或前人的或今人的,均从多年来出版的内外谜籍上征取,绝不凭空臆造,亦不自我讳疾,选例更是对病不对人。论述时参合前人的评说,注意今人的论断,提出编著者的见解,希企对患病者、未患病者的矫治防患有所稗益。
————————————————
一、 面底相犯 :老死不相往来(成语:生离死别)
   谜面和谜底含有相同的字,这就叫做面底相犯。也就是露面、露春。  
南朝顾野王的字书《玉篇》中说:“隐者,即后世之谜也。”宋代程大昌笔记《演繁露》阐发说:“隐者藏匿事情,不使暴露也。”所以用“回互其辞”为手段,以达藏匿事情的目的的文义谜,绝不容许面底有相同的字出现,出现了,无疑会暴露你想藏匿的事情,这谜就不成为其谜了。因此,底面相犯向来被视为灯谜创作的第一大病,清代著名谜家张起南先生就明确的说过:“谜之面底字最忌相犯。”
面底字不得相犯成了制谜的一大原则,几乎每个作者都知晓,都在极力的回避,但古往今来,犯这一毛病的谜作还是不少,归结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一、初学者不知此忌,不晓回避。二、一般作者创作时疏忽,以致无意相犯。三、有些作者意在出新,故意冲规突法。
  面底相犯的病谜,出自外行(包括作者和编者)之手的,当以非谜视之,不在病例论述之列,这里着重举些无意相犯的谜例。
 例1 不死还能见太平(猜新词语) 活而不乱  
评释:谜面用陆游诗句,谜底以“活”扣面上的“不死”属反面击射;以“不乱”扣面上的“太平”属正面会意。全谜扣合紧贴,而以反击切题,更见生动,但其间面底都有一个“不”字,这就犯了制谜大忌。这个谜出现于《文化娱乐》的一次谜赛上,作者觉察后急改面作“身经两世太平日”,但已刊登出来,更改不及,遂成病谜。
 例2 “疑是地上霜” (猜剧场用语) 本月上映
评释:谜面是李白诗,其上句是“床前明月光”,谜底用“月”字扣实诗意,将“本”字作原来解,使谜底从“这个月份上映(的影片)”变成“原来是天上映下来的月光”,面底审辨释疑,呼应得体,且本谜底在当时尚属初见。然而“上”字面底均有,明显地患了相犯之病。这条谜初刊于一油印小谜报,原作者旋于下一期声明相犯,更面为“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变成了问答体,避免了面底根犯。
类似的例子甚多,经常碰到的一条是“悬崖勒马”(猜外国地名)危地马拉。《新时期灯谜佳作集》卷首就有二则,一是两岸桃花夹古津(猜诗词学名词)花间派。一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猜五言唐诗句)多病故人疏。前者“花”字犯同,后者“疏”字触忌。
从以上几个病例的产生与刊登,可看出属一般通晓制谜法则的作者,谜作出现面底相犯的毛病,大都于创作时因底觅面,只从意义的替贴下功夫,一时迷于别解变意,忽略了个别字的两见,读来不易觉察。且可发现,这些谜大都扣合较紧切,别解有神气,这些好处象肺结核病人的面泛潮红,艳色一时掩盖了疾患,迷住了作者,瞒过了编者,骗过了读者,被制出来,登出去。
前人大概有感于此,以为“有时虚字万不能避,亦不妨相犯。”“舍此别无佳面……则实字也不必避。”(《橐园春灯话》)所以有“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猜左传)“微子则不及”等谜作堂而皇之留传后世。后人也有“吾闻其声矣未见其人也”射成语“其貌不扬”之作。然而面底相犯总惹人嫌,所以热衷用格者玩魔术似地创出个“露面格”来,想用它作救命稻草,使触犯制谜大忌的相犯谜得以名正言顺地存在。
如“投闲置散,乃份之宜”(猜黄冈竹楼记句)“公退之暇”。(以韩愈《进学解》文句为面,别解谜底使“退之”成为人名扣合题意。)此谜在报纸征射,居然有多人命中,但揭晓之日,主持者说明漏标“露面格”,一语泄漏了作者疏忽犯规的天机。为使面底相犯的谜作合法化,创格者还挖空心思地美其名为“偷香格”,或更以谜底犯面的字的位置分出:露头、露尾、露胫、露颈、露腰、露腹……等一大串谜格来。
但是露面谜毕竟有悖制谜法则,作者未能于创作时主动避让,偷懒取便听任相犯,乃竟借助谜格招摇挂出,无异于自我暴“露”其无能!所以很多人不愿采用,现代作者更少此类谜作,“露面格”成了淘汰的对象,这说明面底根犯的问题已得到普遍的重视,人人都在谨慎回避。
末了,顺便举一举明知故犯,冲规突法的例子。
 例1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猜古文句)二之中四之下
 例2 似花还似非花 (猜电影二) 小花、象不象
 例3 颂罢青词花含笑 (猜词牌二) 解语花、花犯
例1是古谜,故意以谜底来指出谜面“之”字的数量和位置,却不管面句的词意,纯粹是为相犯而相犯。例2故犯谜面,去除它的二个“花”字,存下“似还似非”来引出谜底的“象不象”。例3以第一底正面扣合题意,以第二底指出相犯的所在。以上数例,规亦冲了,法亦突了,但能否冲突出新意来,还是很成问题的。因为,“面底相犯”实在是灯谜创作的第一大病,这病一般人是生不起的,写过《打灯谜》的余真先生在《灯谜之我见》中就曾举例说过:“一跃渡檀溪扣象棋术语二‘跳马,过河’用《三国演义》刘玄德跃马过檀溪故事。近乎本义,不算佳谜,但为了追求谜目之新,故存之。初稿谜面作‘一跃过檀溪’,过字露面,可见落笔之不可不慎。”所以对于此一弊病,还是避之为好。
————————————————
二、 倒置扣合 :木犹如此(
谜面和谜底用事物的性质或名称相扣合的,其小概念(种概念)应在谜面,大概念(属概念)须在谜底,如果种属关系被颠倒了,这就犯了“倒置扣合”病,谜界也称此毛病为“倒吊葫芦”。
   泰侨李文宾先生将这一毛病列为制谜七忌之首,他以为“若是一个问题而得到多方面的答案,就是制法之‘倒置’,最为犯忌。”
事物的名称有大有小,大的包括若干小的,小的从属于特定的一个大的,众所周知,梅兰莲菊是花,花却不能只是梅兰莲菊中的任何一种。鹰隼鸦雀是鸟,但不能说鸟是鹰隼或是鸦雀。又如人的姓名,姓是很多人共有的,名字则是某个人独有的。所以制谜时必须用具体的花名鸟名人名等小概念挂面,谜底以花、鸟、姓等大概念扣合,理顺它们的种属关系,猜者才有所适从,以底纳面。不然就会违情悖理,廓泛难猜,勉强射破,也会索然乏味。
  有一条很有名的古谜:  “草色遥看近却无”(猜《左传》句) 王孙满尚幼。
作者是清代谜家薛凤昌,他自以为“有此底乃不负此面矣”,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有谜圣之誉的张起南先生也以为此谜乃《邃汉斋谜话》所收诸谜中最为“平正无疵”的一条。但李文宾却指出“其实此谜已犯‘倒置’之忌,王孙固然是草名,但草类繁多,不可指数;以少数着多数,此昔人制谜未能王意到也。”这是很具见地的话。
然而,发现病源不等于就能消灭这病,犯“倒吊葫芦”的谜作从来就来少见过,若信手拈来,定可编成一大册,足见此病之顽,根治之难。所以在这里分其门类,取其典型,评释几条,必非无益之劳。
  例1 凄以其风 (猜古人名) 羊角哀
评释:空气流动成风,而风以其季节、成因、大小等而有各种名称,如台风、飓风、热带风、贸易风……。我国古代还给各种不同的风以命名,南风调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还有少女风、郑公风、黄雀风、石尤风,更有飞康、石燕代风之称,扶摇、羊角则均为旋风之号。可知“风”是各种风的总称,是大概念,“羊角”只是众多风的一种,是小概念。本谜以风扣羊角,无异于要人将大缸装人小罐,所以犯了“倒置”之病。
 例2 代代宫娥冶艳容 (猜中药名) 元明粉
评释:姑且勿论以“冶艳容”扣“粉”是否确当,面以“代代”来扣“元明”,就是明显的倒置。虽然元和明是两个朝代的名称,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又岂只“元明”二代,以泛称的“代代”落实到具体的“元明”头上,无异于被窝里点头,自己首肯了!大小概念不容颠倒,这是制谜的法则,无论你以面扣底,还是以底说面,不管什么派,谁也未能逍遥法外的。
 例3 蒙城 (猜《西厢记》句) 瞒过夫人
评释:“夫人城”在湖北襄阳西北,东晋太元初,前秦兵围襄阳,守将朱序之母率城中妇女筑新城以御之,当地人民为纪念她的功绩,称其城为夫人城。可知“夫入城”是一个小城的专有名称。而“城”原指旧时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是天下州县市区的统称,“城”实在是不可胜数的,怎可用它们的统称来认定就是那个小小的“夫人城”呢?所以尽管本谜以“蒙”扣“瞒过”,近义替贴无可厚非,但作为一条谜,还是典型的“倒置”例子。
 例4 两组反义词 (猜成语) 成败利钝
评释:成与败意反,利与钝义背,“成败利钝”诚然是两组意义相反而并列的成语,但成语中同此类型的知有多少,请看:利害得失,是非曲直,生死存亡,喜怒哀乐,贤愚忠奸,轻重缓急,吉凶祸福,荣辱盛衰……可举出一串来,愿意查查成语词典的可能还不止于此。制谜者为什么单单以为有两组反义词的成语只是“成败利钝”呢?这不是对事物的内涵关系不明确吗?
 例5 当归 (猜《桃花源记》句) 仿佛若有光
评释:面是中药名,按“回互其词”的原则,先在面上作别解,权“当”以为是阿“归”吧,所以这“当”就有点“仿佛若”的意思了。明朝有个名叫“有光”的散文家,刚好姓“归”,但谜面提供一个姓“归”,人们就一定会想到千万个姓归中的一个“归有光”吗?若是以姓扣名行得通的话,清代不里还有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归庄”吗?《桃花源记》中还有一句“屋舍俨然”,可否更用这句为底?但人们又怎能猜得出来呢?所以游移难猜,实也“倒置”所致。
   相似的谜例再举几个:
   ① 字字双 (猜成药) 妈妈多
  ② 杀虫灵 (猜三字潮汕口语) 断蝇飞
  ③ 重温旧梦 (猜聊目) 续黄粱
  ④ 太阳帽 (猜天文名词) 日冕
  ⑤ 草木春秋 (猜清代人) 蒲松龄
  ⑥ 花斗 (猜《西厢记》二句) 金莲蹴损牡丹芽,玉簪儿抓住茶蘪架
  以上诸例,读者参合上述评释,仔细分辨其面底的概念种属,不难明白为什么要将它们列入“倒置扣合”病例之中。
三、 重门扣合 :春尽冬来桐已枯(打一字:铜)
“重门扣合”是灯谜常见病之一,是指谜面谜底扣合要经过多层转折,隐之又隐,使人无法窥其门径。谜格中有叫“重门格”的,因相类似,故用来为此病命名。
这里先介绍“重门格”的运格方法,杨汝泉《谜语之研究·重门格》定义是:“用其他谜格双扣之,意多一转者。”书中有一谜例:
  例1 要离 (猜聊斋篇目) 庚娘
要离是列国时有名刺客,这里不作人名用,按格规,先用折字格(法)将“要”宇离开,看作西女,再用会意法因西方属庚,女为娘而猜出谜底来。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亦有“重门格”,但他只用来限定谜面带有谜格名而按格释底扣面的谜作,而将“意多一转”的称为“剥蕉格”,取剥皮见肉之意。
“重门格”谜因须“意多一转”,要制作得转折合理很难,因汉字一字多义,要转到什么地方去,这个中心环节未能明确限制,只凭作者一厢情愿,而猜者又不是作者肚里的蛔虫,知他的肠子几个弯,要与作者同步运转实为难事,使这个格式的谜的可猜性大成问题,因此宁波葛志全先生在《百家谜会》中说:“重门格谜已不受猜众欢迎,但有些迷人为追求‘曲折’,干脆将本来属于重门格的谜连格也不标了,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所说的“重门相扣”的毛病,就是葛先生指出的这种,而且大多不止“意多一转”,而是转之又转,这是一种只跟着感觉走的毛病,正如鲁迅先生所讥讽的:看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那样。正常的人是不会跟着他作三级跳远式的联想的,用这样的思路作谜,不管根据的是什么“体”什么“法”,只能算是自我作病的手法,因为井非凡是法定的东西都会是好东西。
  例1 “钟期既遇” (猜唐诗目) 春望
评释:用王勃《滕王阁序》句子为面,“钟期”是春秋时楚人钟子期的习惯简称,但这里只从“钟、期”二字着眼,“钟”是古代盛器,用来盛酒浆的,晋时汝南王就曾“以琉璃钟行酒”,后人把酒杯也称“钟”。“期”有希望的意思,这是谜面的解法。谜底的“春”也有解,它不是时令的春,而是酒名,杜甫与苏东坡诗中就有“曲米春”或“洞庭春”之类,所以陈酒也叫“老春”,据说以春称酒是从唐朝沿用至今的。本谜底面对照,其创作思路是沿着“钟”——酒杯——杯中物——酒——春,连续跃进而成的,以春代酒,在谜界可谓约定俗成,其来有自,但这般从“钟”到“春”的多层转折,是不可取的。
  例2 芒 (猜中药二) 使君子、独活
评释:单字挂面的谜,不外以其本字字义,或字部开拆二途人扣,本谜属后者,“芒”字拆开为“草”为“亡”,以底拢面,是用反面击射之法,以君子反击草,用活反射亡,其间“使”与“独”起着连结词汇与调整语气的作用,整个谜底于是有了“致令君子独自活着”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能用“君子”反击“草”呢?这就不得不转折以求之了。远自春秋之时,社会阶级已经形成,统治阶级自称为“君子”,被统治的劳动生产者被称为“小人”,到后来“君子”与“小人”又被用来分别有德者与无德者,有名的诗人屈原又好将“兰花”来比君子,于是“恶草”就成了小人的徽号,所谓“小人之德草”。这个谜是以“草”来代称小人,从而拉出了它的对立面“君子”来,草亡了,不就是“使君子独活”了嘛!只是取义古僻,“而里面相扣,犹间一层”(《评注灯虎辨类·剥蕉》中语)用的就是“重门相扣”之法。
  例3 南宁 (猜电视剧) 燃烧的石头城
评释:这类谜作,大多碰到面上别解的例子,本谜亦不例外,“南宁”不作广西地名解,它只是“南”和“宁”,古代的五行学说规定,“南”方丙丁属火,这一点,稍涉谜事的必知无疑。“宁’是江苏南京币的简称,因它是隋以后江宁冶所,因之得名。南京古又称金陵,金陵清凉山有三国孙权用齐城改筑的石头城,所以石头城也成了南京的另一代称。“宁”和“石头城”各自代表的虽是同一个地方,但要说石头城就是江宁,恐怕还是很难说得通的(只能说石头城在古江宁地界),但用地名的两个代称来互扣,是灯谜常见的手法.这层转折在谜界中还是较易被接受的。然而,欲以“南”扣“火”,更从“火”想到燃烧,就递进得太过度了,虽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只是一种可能,而“火”本身就只是“火”而已,何况又转到五行八卦的方位“南”上来,因为“南”而“燃烧”起来,那是很可笑的说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合情理的扣合呢?那是只凭感觉,转折太甚所使然!
  例4 开春 (猜鲁迅篇目) 曲的解放
评释:上面说过,“春”是“酒”的代称,自唐代就兴这么叫,不是谜界所创造,所以这个谜面看作一年春季的开始也好,解成打开酒(瓮)想必也行,不必论它是否面上别解,既作如是观,那么面上这个“春”字来扣“酒”就不存在转折不转折的问题了。但谜底的“曲”要和面上的“春”相扣,就必须转折一下不可了,大家都知道,“酒”是粮食或水果经过发酵而酿制成的饮料,而使之发酵的是一种叫做“曲”的物质(俗称酵母),“曲”有多种,酿造出来的酒也不同,尽管酒是很好喝的东西,但那借以成酒的“曲”却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市面酒标上的“大曲”“二曲”,只是酒类的简称,合理应称为“大曲酒”,“二曲酒”。但我们谜界却偏多嗜“曲”成癖者,看见“曲”就想到“酒”,特别是自从繁体的曲(曲)简化而与歌曲的曲混同了之后,这种“饮酒思源”的怪念头得以无限度地滋长,很多带酒的谜“曲”运而生。台南舍北皆春水(猜称谓)作曲家,一滴何曾到九泉(猜词牌二)独不见,曲入冥,等等,已到了泛滥的地步,因袭的势力毕竟是很沉重的,要扼止于一时恐怕是不可能的了。本谜乃竟以“曲”扣“春”,跨越井弃舍了他们赖以联系的中介“酒”,一任那“曲”毫无拘束的解放出来,这般“曲”尽了,那是很不妙的。
“重门相扣”的谜,因它转折太多,猜者又未能从谜面得到提示,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难猜的,而一般懂得制法的,又有懂法守法的约束,碰到这类谜,是不敢贸然往“犯法”的道上去想,乍一想到,也会推己及人而不敢轻易冒“犯法”之嫌去猜它。这样的谜,刊登出来一下子会使人懵然,解破了又招人反感,所以制作者宜于别解索扣之时,注意控制转折的幅度,不要弄巧反拙。会心居士说得好:“里面相扣,犹间一层,词语虽佳,究同隔靴搔痒,曾何足取。”
----------------------------
四、 扣合空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唐人:柳永)
人说灯谜是“微型文艺”,指的是一则谜的篇幅有限,谜面几个字,谜底几个字,用个谜目连结起来,充其量亦敌不过一个短小的笑话,但她型虽微,其内涵却不是字数多少所可估量的,她通过面底的扣合,使事物、文字的意义起着出人意料的变化,而散发出她的趣味来!她像盆景的寸干参天,像绘画的尺幅千里,所以凡以文字成型的作品,能以“微型”而得列“文艺”之林者,也唯灯谜而已。
灯谜评论,对好的作品常有“扣合紧切”的赞语,“扣合紧切”是针对谜面与谜底的关系而说的,它包括谜面能紧扣作为答案的谜底,谜底能切答作为题目的谜面,一切歧意曲解、变义别解,都在面底紧切扣合的前提下方能进行,因而扣合紧切也是谜趣生发的先决条件。反之,以底应面若接若离,或只照映局部;以面笼底空浅浮泛,乃至抛荒过半。挂猜之时,读面莫明所指;披露之后,审底方知不切,于是绝无趣味可言。这样的谜,型虽微,但底面“穿贯无绳,散钱委地”,既无谜趣,也就不合文艺之称了。
杨汝泉的忌“轻率”,徐枕亚的忌“脱”,谢会心的忌“泛”,皆指“空泛”而言。“谜之传神写照,全在妥贴;一字不称,则全神尽失,其中消息甚微,如造车者必量其辙,然后乃轨轮相副。若率尔为之,则扣合恐有未当矣。”上面这话出自《谜语之研究》,对于扣合空泛的谜作来说,是很切弊端的,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例1 凤仪亭奉先入局 (猜首都名) 布鲁塞尔
评释:这个谜面是从《三国演义》第八回“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一节的故事归纳而来,故事写的是董卓专权,司徒王允为除去他,使用美人连环计,用貂蝉离间董卓和他的义子吕布的关系,来达到除去董卓的目的,貂蝉则敢当重任,心明神会地玩弄董吕于股掌之间,使其火并,“凤仪亭”是董吕矛盾的高峰,吕布虽是个出了名的“见利忘义”之辈,但对貂蝉还是一往情深的。风仪亭被骗入局,可说是为情所驱,事有必然。至于后来的刺杀董卓,除了争欢夺爱外,“青史传名,流芳万世”也是重要的触机,所以尽管他多么“勇而无谋”,而凤仪亭事件所牵连着的前因后果很不简单.决非“鲁塞”二字所能尽概。“布鲁塞尔”是个外国地名,音译无义,作者审底入谜,使无典化有典,“布”字一作人名入扣,全底顿活,但可惜他采用了这样的事件为面,面上指事过实,故使谜底扣意太泛。
 例2 “纵使长条依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 (猜乐曲名) 柳青娘
评释:题面是唐代韩翊《章台柳》词中的一句,这里面有一段古,说来话长,但为释谜,还须简略道来。韩翊曾与一柳姓妓女同居,后因战乱分别,时平后,知柳氏已为蕃将沙咤利所掠,后赖虞侯许俊以计夺归,重续前缘。《章台柳》就是韩翊当日思念柳氏时写的,全词为:“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依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这是见物思人之作,因他思念的人姓柳,所以用“柳”拟人,古人折柳送别,用在这里就有估计心上人已为他人所据的寄意。思念之情,是既隐而显的。作为谜面的这两句,很能概括词人的这种心情,现在用“柳青娘”作底,虽然“柳”是确切不移的,“青”亦可从全词承上共喻,“娘”也属弦外之音,但题面透露出来的缠绵悱恻之情,在谜底得不到丝毫的反映,底面对照,正如看两人交战,一方严阵以待,一方虚晃刀抢,空泛得很,令观者觉得不过瘾。
 例3 见土仪颦卿思旧里 (猜中药) 怀熟地
评释:《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写到薛宝钗得到哥哥从苏州带来的土仪,无非是些笔墨纸砚、香珠粉脂之类的东西,宝钗做人巴结,将这些东西一一分给府中姐妹,林黛玉也分到既“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的一份,别人收受赠品都说“见面再谢”,唯独小心眼的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目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寄居亲戚家中,那里又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想到这里不觉又伤起心来。”谜面就是这个情节的回目,小说回目总是起着提摄故事的作用,这个回目就定得既叙事又抒情,但谜底却轻率用“怀熟地”扣合,其实“怀熟地”只用“思故里”作面就够了,何用“颦卿”,更何用“见土仪”?面底扣合看似用大拢意之法,但这个底根本就拢不了那个面,实在只能算是泛扣。世上事物文章,大抵无情的总亦无神,扣典指事的谜,应多从“情”字用心思,要把握住谜面的情,将这情体现到谜底去,作成的谜才不空泛,才有神。
 例4 “蕊寒香冷蝶难来” (猜纺织品) 花的确凉
评释:谜面是前人咏梅花的有名诗句。菊花凋残的深秋过后,是“百花迹已绝”的时候了,梅花却于此时,凌寒独开,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壮观场景,千古共赏,诗人们以为她欺雪傲霜,格调清高,而加赞叹;也有从其花之美、香之清来吟咏的。谜面诗意兼具两者,诗人因香花而及蝶,蝶是最爱花的,这样的花“粉蝶若知会断魂”,可借眼前是冰雪的世界,蝶是来不了的!字里行间,寄托了多么深沉的赞叹惋惜。取这样的诗句来扣谜底“花的确凉”,初读为题面意景所感染,也觉这“花的确”是“凉”的,谜面的“蝶难来”还会对“的确凉”起加重语气的作用。然而诗中之情就远非谜底所能承当的了,相形之下,就觉得,制谜因底寻面,所得的面厚重于底,底意就显得单薄空泛了。
很多人以为,现成面入谜,难免空泛,这观念的形成,实在也是此类空泛的谜作太多,给人的印象太深所招致的。反过来,用这种观念去制谜,空泛的毛病是会很容易染上的。所以我还想引用沈阳石彧或先生在《百家谜会》上的一段话,来与灯谜作者们共勉。
“灯谜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创作时要经过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过程,只不过灯谜的‘篇’没有散文或小说那样大。正因为一句一词即可成谜,所以用哪句话哪个词才能恰当、准确地把谜底概括,是要经过反复推敲,周密考虑的。”
————————————————
五、 扣合呆直 :小孩子开口说话(武侠小说人物一:张无忌)
刘勰《文心雕龙》有论:“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是制谜者共晓同遵的原则。“回互其辞”是成谜的手段,“使昏迷也”是制谜的目的,为值此目的,制谜者大都施其“诡譬以指事”的本领,使他的谜作扑朔迷离,令人于寻索中去领略趣味,这种因解谜而得到的趣味,大家习惯称它为“谜味”,“谜味”几乎是每位灯谜爱好者(制者、猜者、欣赏者、评论者)所追求的近乎虚玄的东西。“谜味”从何而来呢?上海苏纳戈先生曾著文执言:“谜味来自于别解”,这是极言灯谜不作“直解”的重要性的说法,但也有较细心者以为这个说法有偏,因除了“别解”能造成谜味之外,谜面的文采,谜底的紧扣,字义的曲解,诸方也是谜味生发的土壤。在这个问题上,新加坡灯谜评论家黄叔麟先生在《并生阁谜话》里作过分析:“曲解者,曲折的解释也,别解者,解释到别的意义上去也。”又说:“古人时常把曲解和别解混为一谈,久而久之,习惯成了自然,也就懒得去分别了。”我们国内也有人有感于此,为了论述方便,把这个不作直解的释谜手法,干脆称作“谜解”。说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灯谜不作直解的意见却是一致的。黄先生论谜,不太排斥直解,但他也以为”可知曲解的灯谜,自是比直解更有韵味的。”
我们反对制谜转折太甚,将隐之又隐的谜作视为犯晦的病谜。其实直解成谜也是灯谜的一大毛病。谜的扣合,一旦离开别解(这里用的还是习惯说法),就只能是在面底间颠倒互释,同义顶替,直来直往,板板相扣。制谜的以底演面,津津道来,猜谜的觉得那只是老学究掉书袋或小学生扩缩句而已。”杨汝泉《谜语之研究》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谜语者何?简言之,即常语之变也。”所谓“变则通,不变则不通。直解成谜者乃是不晓得通变之理,所以他制成的谜,因直而呆,呆直的谜必然乏味,这就大违“遁辞以隐意”的谜旨了。
“扣合呆直”的谜,称它为病谜,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的,它像痴笨的好孩子一样,平正质直,不犯规法,有谜的形而无谜的神,正因为它徒具谜形,而形又是实有的,堂堂正正,无可指责;说它缺乏谜神,但神却是抽象的,虚无飘缈,难以捉摸。况且评谜标准又各自不同,你说“呆板”,他以为”扣合紧切”,你说“直遂”,他认为“不假偏师”,真是”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井没有公式可套。”所以用辨之时只能神而明之,举起例来也就笼而统之了。
这里将收集到的,较典型的谜例,按其性质分成四类,排列举出,让作者自作分辨。
一、解释词意
① 反对战争的意义 (猜电影名) 为了和平
  ② 桂林风景丽 (猜成语) 山清水秀
③ 拆掉旧屋建新房 (猜成语) 大破大立
④ “纸上得来终觉浅” (猜成语) 实践出真知
  ⑤ “白云深处有人家” (猜五言唐诗) 居住最高层  
二、论注字义
  ① 金乌坠,玉兔升 (猜曹操诗) 日月之行
② 深心托素毫 (猜影片名) 笔中情
  ③ 夫妻关系 (猜影片名)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④ 皎皎清辉照桑梓 (猜电视剧) 月是故乡明
  ⑤ 七十始弄璋 (潮汕俗语) 父老仔幼
三、变换说法
① 销声匿迹 (猜影片名二) 绝响,潜影
② 死于不测 (猜保险名词) 意外事故
  ③ 灰尘到处 (猜国名) 埃及
  ④ 片纸从头彻尾空 (猜诗品) 不着一字
  ⑤ 一只手拍不响 (猜成语) 孤掌难鸣
四、避同顶替
① 今晚有小雨 (猜李清照词) 到黄昏点点滴滴
② 江天浓雾锁金城 (猜市名带特产) 兰州水烟
③ 碰到舞台就表演 (猜成语) 逢场作戏
④ 体育健儿全告捷 (探骊格) 运动员,毕胜
  ⑤ 爱国先驱万古流芳 (猜影片名) 忠烈千秋
《舌华录》载隋代侯白的一个小故事:“候白赴一人宴,后至,众曰:‘罚你作谜,必不得幽隐难识及诡谲希奇,也不得假合而成,人所不见者。’白即曰:‘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此是何物?’或云是獐,或云是鹿,皆不是,即令解云:此是犊子,满座哗然。”侯白是历史上出名的谐隐家,但一经限以不得幽隐、诡谲、希奇、假合,也就是说,限以不得别解,做个“犊子”谜,就只能说是“大如狗,极似牛”,在牛与犊间找寻近义顶替,变换说法,全无半点谜味,无怪惹得“满座哗然”了。
看了上面这故事,再回顾前边所举的四组谜,不难发现不假别解成谜的缺点,加深我们对别解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别解,苏州费之雄先生有段很生动的话:“世间万物,一经‘谜’手,都失却了本性,虽然这样故弄玄虚,迷惑人心,但人们却能谅解,这是善意的为难,决不是恶意的捉弄。”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减少或根绝你的谜作“扣合呆直”的毛病,只要你的“故弄玄虚”不是一厢情愿的隐之又隐,人们不单会谅解,而且会欢迎,进而跟着你去追求那因解谜得来的“谜味”。
------------------------------------------
六、 当头用典 :“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闻” (时尚女:凤姐)
制作指事用典的谜,除忌错典、杜撰外,还有一大忌病,就是“当头典”。所谓“当头用典”是指以其人其事为面,而谜底转入此人此事,原典扣合而无别解之功者。
《灯谜二谈》对“当头典”是这样说的:“制谜引用典实,最好底面勿取用同一篇之典,盖避免当头说出……太过率直,等于说书句,而不是猜谜。”这观点是正确的,但还有些偏颇,因古今典实之多,不可胜数,同一典实而分见各书,更是常情,所以把“当头典”的毛病限于同篇引用,是不全面的说法,只要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相扣合的,无论同篇与否,皆应以“当头典”视之。
初学者或许会问,我们不是说过,援引典故必须翔实,扣合必须确切吗?以同事件、同人物来相扣,不是更符合这一要求吗?这个疑问的产生,是在忽略了灯谜的本质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漳州杨炎木先生就说过:“指事用典之谜作,妙在借助别解,而别解应都在谜底。”这就是说用典谜也不能直扣,即是我们常说的将无典化有典,或用彼典来扣此典,才能符合要求。反之,开门见山,直出直入,底面互证,毫无谜趣,就象其它直解注释的谜一样,犯了徐枕亚先生所说的“直遂”之忌,因此类谜是以“指事用典”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大家习惯将它们分开,称之为“当头典”。
  例1 “姐姐勿锁,吾孙子楚也” (猜聊斋篇目二〕 鸟语、阿宝
评释:本例出自《灯谜二谈》所举病例,李文宾先生的评语是:“用典是孙生痴想阿宝,魂藏于鹦鹉,飞入阿宝闺中,对阿宝所说,但阿宝二字,是谜面本文篇目,太过率直,而犯当头典。”谜用孙子楚化成鸟儿所说的话为面,来扣“鸟语”,这“鸟语”是《聊斋志异》中的另一篇目,以之入谜本不犯忌,但阿宝就不同了,她就是鸟语中的“姐姐”,《阿宝》这一篇写的正是这一回事,原原本本,当头说出,所以犯了大忌。
  例2 田子方不为礼 (猜《续诗品》句) 贫贱骄人
评释:谜底是成语“贫贱者骄人”的另一种说法,(诗品的格式,是必定一句四字的)它的意思是:一个人虽在贫贱之中,但只要自己有德有行,能恪守道义,以自己的清白自豪,表示他对权贵的蔑视。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贵富骄人乎,且贫贱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苦脱屣然,奈何期之哉!’”谜面句子采自这里,而谜底也出自这里,虽然以《续诗品》为迷目,但毕竟还是原典注释而已。
  例3 不韦悬赏改春秋 (猜成语) 一字千金
评释:《史记·吕不韦列传》有这么一回事:那多财善贾的吕不韦,以投机商的手段,花资金作政治投资,居然当上秦国之相,显赫一时,为了扩大声望,洗刷铜臭,“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事被后人归结为“一字千金”的成语,用来比喻文章写得精缜,一字不可更易。虽然,这成语现时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几乎一字千金”的高价文章,但追本溯源,就会发现这个谜的谜面与谜底,原是同一回事,不假别解以相扣,与说书何异!
  例4 李香君,杨玉环,赵飞燕 (猜七言唐诗句) 中有一人字太真
评释:这个谜因其直解了太真二字,曾被誉为比用“因”字同射此底“更为合理自然”。殊不知这谜正失败在这“直解”上。尽管谜面如布迷魂阵地排列了年代不同的三个有名的女子来,使人徒然眼迷色相,想到侯朝宗、秦淮河、桃花扇,想到唐明皇、安禄山,马嵬坡,又想到,汉成帝,掌上舞,燕瘦环肥……,在艰难中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人关”之后,才恍然想起这三人中间的这位,不是“字太真”么?因而“将伊土做伊墙”地猜出谜底来,真是曲径通明!使人大扫其兴。所以不管你在谜面上如何苦心经营,企图引人入歧,但当人兜了几个圈子之后,发现又回到原来这里,李香君与赵飞燕中间的“杨玉环”,不正是那“海上有仙山”中的“太真”吗?所设机关原也不过如此,还是与那“玉环对镜”射“中有一人字太真”一样,因其“太真”而犯忌。
  例5 荣国府省亲庆元宵 (探骊) 红楼人:探春、同喜
评释:探骊格也称骊珠格,取探骊得珠之意,猜者须按谜面提供的线索,先猜出迷目,在谜目范围内求出适合谜面意思的谜底来,还要求谜目谜底一气呵成,解释题意。上面这个谜,就是这样猜法,因为谜面是《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回目,是写的荣国府被选入宫的元妃要回家省亲,举府上下沉浸于喜庆之中。本书以“金陵十二钗”为主角,这些都是富家女,古时称富家女为“红楼人”,此即本谜谜目猜射的依仗,探亲活动是在初春元宵进行的,所以归纳为“探春”,全府性的庆典非“同喜”而何?因此这谜猜破可能不难,但能猜破的谜不一定是好谜,这谜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例。书名叫《红楼梦》,按惯例,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幼,无一不可称为“红楼人”,以“红楼人”入扣,一如自报家门,借以探骊得珠的谜目先已犯忌,所谓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人家不会原谅“探春、同喜”的别解,反会视其整个谜作为“当头典”病谜。曾有谜友笑谈,戏称以这个谜面,猜“红楼人若干”,真可用“同喜”垫底,直囊括全部红楼人名以入谜中,对比此谜,也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而已。
七、 晦涩艰僻 :杯酒释兵权(口语一:曲解)
杨汝泉《谜语之研究·制谜四忌》“艰僻”列于首忌,涂枕亚《谈虎偶录》“艰涩”为十忌之一,谢会心《辍耕谈虎录》也列十忌,“僻”也其一,韩江胡郎《怀蝶室谜话》则以“晦”冠其十忌。可知灯谜扣合中的“晦涩艰僻”历来为名家所忌。
诸家之所以极力抨击,各有其说。杨汝泉以为“制谜者若专事艰深,以僻典异书自矜博治,苦人所难.则殊失制谜之道也。”薛凤昌在“冷辟”问题上说过:“作者留陈箧发书,猜者举攒眉蹙额,欲矜己之博治,而不恤人搜索之苦,是亦大杀风景也。”谢会心也说:“古籍浩于烟海,能淹博者曾有几人,用事冷僻,使人瞠目,不知所谓,无敢用其心思,则虚作此谜矣。”胡郎则认定:“苏黄一谜,隐而又隐,虽云深切乱人神思——晦”。各人措辞虽有所不同,但意见是统一的,“晦涩艰僻”可谓众矢之的,于此亦可反证“晦涩艰僻”是既古已有之而且历久不衰的。
平心而论,灯谜创作出现“晦涩艰僻”的现象,是与灯谜本身的性质分不开的,因灯谜是以“诡谲指事”的形式出现的,诡谲太甚则犯“晦”;它还有“纤巧弄思”的手法,纤巧过份则入“涩”;灯谜又是以字义为依据的,专在字义上下功夫,过涉训诂则“艰”;制谜的大小算是个读书人,热衷各炫所知则“僻”,所以可说灯谜的“晦涩艰僻”是与生俱来的毛病,因它病根深固,故引起多人的重视与指谪。晦、涩、艰、僻本是各有症征的疾患,但它们又常常交叉感染,兼而有之,很难分断,所以在归纳前人意见的基础上,将其并为一病,于举例时加以辨释。
  例1 “欣欣此生意” (猜乐曲名) 喜临门
评释:谜面是描写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色的唐人诗句,谜作者别具只眼,从这一派生机的“生意”中抓出一个“生”字来做他的文章,“生”字字义几近一打之数,诸如:长、活、儒者、弟子、行当、不熟、生硬,等等,作者一概不取,偏偏相中了古代兵法中的“八门阵”里的那个“生门”。我不懂兵法,其他七门叫什么不尽了然,故不敢在此充渊博,我只是从成语“五花八门”而晓得有这一阵名的,又从谜刊的注释中知道这“生”是阵法上的一个“门”,但注释者却道是“八卦阵”的,可知也还是知的不透底。谜是这样解的:“欣欣此生(意)”,欣欣是喜,所以是“喜临”八门阵中的“生门”。作者在谜面的这个“生”字,可谓是尽了“诡谲指事”的能耐,但谜意暗晦得很,如果不自附注释,是很难叫人明了的。
  例2 “晋楚失其富” (猜《兰亭诗序》句) 快然自足
评释:用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文句为谜面,苏子是借引申孟轲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来歌颂韩愈的德行,说那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使王公的权势、晋楚的富庶……都为之相形失色,“晋楚”是两个古国名,泛指山西两湖地面,因为制谜是允许谜面曲解的,所以谜作者利用现成句来隐藏他的机匦,这时虽借训诂有涉艰深之嫌,也所乐用了,于是来查字义,“晋”与“进”同音通用,“楚”有痛苦之义,好了,谜面的意思经此一曲解就成“进入痛苦就会失去充实感”,猜出了《兰亭诗序》的“快然自足”,底意原是“快乐而自感满足”,不用太多变意就能解释得通,而且用的是反击法,谜从扣合神气上说,是很可称道的,但面上别解厉害,诡谲过甚,读来终有晦涩牵强之憾。
  例3 孤帆南去如飞鸟 (猜称谓) 中人
评释:谜面构撰,以写景见胜,但见水天一色,孤帆远悬,分不清究是天边之鸟还是水中之舟。观他扣合谜底,全用象形手法,孤帆依例像“虫”,国画家画飞鸟总是象征性地正反颠倒写着一个个的“人”字,谜面先有了“虫”和“人”,比谜底的要求多了一平一点,于是利用谜面“南去”的提示“去”除它,因为我们猜谜,有方位去除或添入之法,其方位是以地图方位为依据的,南在下端,故“虫”的“南去”就成了“中”,这里要说明一下,我的这个解法是在通读全谜之后而作出的,如若捂去谜底,二三下子是不会悟出此中消息的。因为他先由“孤帆”生出一个“虫”字来,又平空去其南端,这一切都在暗地里进行,有如魔术师的空中取物,至于以“飞鸟”扣“人”,毕竟还很生疏(雁阵扣人倒是见烦了的),所以如我一般普通水平的,是很难不靠提示而猜出谜底“中人”来的。在作过面底对照后,又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心思的纤巧,因为太“纤”,所以不大耐得推敲,又因为太“巧”了,所以入涩难猜。
  例4 天子三推 (猜聊斋篇目二) 王者、农人
评释:这个谜面挂将出来,相信非饱学之士是不敢问津的。我们猜谜,皆赖破面得底,如果连谜面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去索猜?这并不等于说有绝对不能猜的谜,因为无论什么书,再僻也会有人读,这个谜面的出处,作谜者不就是读了的一个么!所谓“天子三推”,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耙,……师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这是古代帝王劝农的仪式,皇帝老子到自留地耕田,扶着犁走三趟做做样,于是三公、九卿们就依样五趟、九趟地去犁,犁完了回宫饮宴去,让天下农夫千百万趟的犁去。这在古代一开始对民生是有所鼓舞的,但后来就流为形式了,然而,实在劝农也好,流为形式也好,这“天子三推”之后,作为民“王者”就有了“农人”的美誉了,这就是本谜扣合的缘由。如此冷僻的谜面,花大力气猜破了,看看也不外尔尔,像外表很威武而内里实在“荏”得很的人一样,徒然增人反感。
犯艰僻毛病的谜,还有一类,与上面所举的不同,它的“僻”不在于出处扣合,而在于谜目,有些人很喜欢出僻目,我们猜谜是根据谜目要求的范围去求底的,如果谜目冷僻,像《四书》句,《诗经》句,《易经》句,甚或《尔雅》句等,读者人少,加之要从浩瀚的词句中觅出一句二句来猜射作底,一如大海捞针,岂止“乱人神思”而已!更有一类介乎前二者之间,挂目虽不甚僻.但求猜之底却甚少为人所知,如古朝年代的不著名人物,大卞万物之稀闻少见者,如果作者偶于字里行间发现,觉其可以入谜,遂取面扣合,喜其切贴,制成之后自赏不足,居然拿出来求射,必然知音难逢。《邃汉斋谜话》举有此类“虽极有心思,而知者甚少”的谜例,这里附录几则:
   始为饮食之人 (猜唐人) 膳祖
   仲尼之徒 (猜明人) 习孔教
   “故烧高烛照红妆” (猜花名) 却睡
面对这些连专习古籍的清末谜家也以为“生涩虽工、猜者不乐”的谜作,再看看我们现今的谜作,用僻底的已是明显的少了,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接触的是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捕捉新事物入谜已成风尚,但有时又会因“新”而生“僻”。所以我们制谜,要时刻注意你的作品的可猜性,九江涂承荣先生说得好:“灯谜是供人猜射的,无猜射即无灯谜。制谜、选谜应有群众观念,把灯谜弄得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以至无人问津,终非好事。”
八、 支离杂凑 :宰予
  “支离杂凑”是制谜的常见病,这毛病主要表现于将谜底支解、分节迎合题意,或谜面曲意别解,断扣谜底,或制面纳底运法不一。这类谜,面底对扣之后,义离气断,读不成文,强作凑合,不具韵味。
灯谜的扣合,前人极为讲究“浑成”,所谓浑成,即面底扣合紧切自然,不矫揉造作,虽经别解,也只在字义间求变,绝无割裂文意,截贴措置之弊者。为求浑成,徐枕亚先生制谜极忌“割裂”,李文宾先生更主张制法单纯,以为“凡制作一则灯谜,内中总有一种猜法,这是必然的道理。”讲究一谜一法,在往昔无疑是抵制“支离杂凑”的有效措施。但远自清末,张起南先生已有“今人作谜之心思曲折,过古人远甚”的慨叹。随着灯谜的发展,制谜者的辈出,谜材同用的竞逐愈演愈剧,制者争奇斗巧,变换手法,还有那日渐精明的猜众,从心机与思路上参予较量,于是一谜多法渐为制谜者所乐用,亦渐为猜谜者所愿受。一谜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回生烂底和消纳劣底的作用,也给予猜众以有别于手法单纯的新刺激,“支离杂凑”的毛病也因之日渐滋长,于是谜界有识之士,针对此一弊端多所评击,“忌割裂”、“忌支离”、“忌破碎”、“忌杂凑”等的提出,就是针对此一现象而发出的。惜乎前人论谜抽象又不具体,如徐枕亚先生于此忌提出之后,只说了句,“能免此者,便是佳谜。”终《谈虎偶录》之篇再未涉及,或许他老先生工夫精到,以为此种浅显的毛病,无庸详述,因此留下个笼统概念,让后人自去体会。
现代谜家柯国臻先生,归结此类毛病,称之为“断气”,并指出“断气”是“断扣”所致,所谓“形断气断”者即是。其论述中还特别分辨了介乎形断气断的边缘的“形断气连”一类,肯定了这类谜在扣合手法上的特色与存在的价值,这是极具胆识的论断。
一谜多法既有回生烂底和消纳劣底的功用,为什么会出现“形断气连”与“形断气断”两类优劣绝异的谜作呢?这可能是世间凡百立法,有一利即有一弊的缘故吧!再好的法,运用失当也会产生毛病的。“形断气连”的谜作,大概是作者审底作谜。因底材条件的制约,单用一法难以制服底材,故采用多法设面纳底,注意理顺面底的关系,制成的谜好猜,猜出的谜可赏,明显的例子如:“码头重地,非请勿进”,猜科技名词“可控硅”“硅”是一种化学元素,实在无意可会,而整个谜底又介乎有意无意之间,于是只好先用拆字法解决“硅”字,用会意法扣合全底。虽然一谜多法,读来也浑成自然,这就是它赖以存在的优势。反之,如因见一诗文词句,觉其中似可与某底相扣,又惜其不能尽如人意,不愿弃置,于是借谜格来动手术,或于解释上扯断入扣,或拉别底来凑合应题,拉扯撮合,于是就容易出现“形断气断”,而犯了我们所说的“支离凑合”的毛病。上海杨一峰先生提到的“现在有人主张会意加拆字,弄得不伦不类,好比夹生饭,吃起来总不是味。”指的似乎就是“支离凑合”中的运法不一,形断气断之类谜作。
  例1 伯牙 (猜聊斋篇目三) 一员官、细侯、鸦头
评释:“伯牙”胜俞,是春秋时“高山流水”故事中的主角,在这里是个虚幌,用作谜面,前人有“骗典”之称,“伯”有多义,除了他是父亲的哥哥外,还是古代领导一方的长官,《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就是这样的“伯”,后也用作一般州府长官的尊称,所谓“方伯”者即是。“伯”还是古代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制谜时用的是爵位的“伯”,因此以“一员官,细侯”来照应它,“细侯”在书中是个女子的名字,入谜却作“细于侯”一等来解,别解变意,可说是颇为自然的,但说细于侯一等的伯是“一员官”就不确了,因为五等封爵的“伯”是爵位享俸禄,可世袭,但不得方官,而尊称地方官的“伯”却不能称他“细侯”,他那官不是爵,有任期,不传子。“官爵”虽然并称,但却是不可互作代称的两个概念,这谜底用“一员官、细侯”来释面已有肢解扣合的问题,又徒然冒出个“鸦”头来拢那面上的“牙”,骨突不类,把只有两字的谜面从腰斩断,而换来的代价却是绝无义理可言的谜底,“支离凑合”的害谜,于此可见一斑。
九、 穿凿牵合 :城春草木深(
韩江胡郎《怀蝶室谜话》以为制谜“忌凿”,他为此毛病下的定义是:“一义相类,两意略同,虽觉不合,勉强求成。”而谢会心在《辍耕谈虎录》的“忌牵强”也说:“谜无论如何曲折,其底面互通之处,必须扣合稳惬,一经揭出,人人皆可满意,若只就一己偏见,强为附会,纵说得过去,而识者期期期以为不可,亦何足贵。”
我们现在提出的“穿凿牵合”的毛病,指的就是这类用巧太过,于文句间穿凿别义,牵合取扣的谜作。这些谜挂猜时难以循理觅底,对释时唯觉牵强扭捏。“穿凿”与“牵强”本属二个症征,但一条谜可能因“穿凿”而入“牵强”,为“牵强”而露“穿凿”,常为表里,故归并而作“穿凿牵合”,举例时视其偏欹尽量指实类属。
  例1 格格磔磔鹧鸪声 (猜泊号连泊人名) 霹雳火秦明
评释:武汉旧《文虎半月刊》上有清代人的《百八骊珠》谜选登,它限定一个格式,无论底材长短,底义显晦,将一百零八个泊号带名,一概以七字一句的独脚虎来纳制。因为限定字数,所以有很多勉强而成的谜作,本例即其中之一。这个谜应作如是解:“唐代钱起《九江行》有句“格磔鹧鸪啼”,面上的“格格磔磔”本就作为鹧鸪的叫声做入的,但“格格磔磔”又是闪电发出的声响,所以用来扣泊号“霹雳火”;韦庄又有咏鹧鸪的诗句:“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韦庄是在咏物时指事,上句是说秦地人有唱《鹧鸪词》曲的,下句指越地女将鹧鸪描绣以作衣饰。谜作者抓住上句,既然秦人能唱《鹧鸪词》,那么“鹧鸪声”就惟秦明之了。但虽是用了韦庄诗意,其下句越女云云,因人谜无需,所以不提也罢。这个谜以“格格磔磔”移义来扣霹雳火,已有盍亚:现嫌,而以“鹧鸪声”来扣“秦明”全靠暗用僻诗,更属“自己脚指动”,集“穿凿牵合”的毛病于一身,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例2 月光如练满金尊 (猜泊号连泊人名) 小李广花荣
评释:本谜与上例出处相同,谜面撰写了一个对月畅饮的情景,它也是采取断扣的手法,但其串解更为穿凿离奇。因为苏东坡《后赤壁赋》有“山高月小”一句,所以面上的“月”也是“小”的;沈佺期写过“浓李光如练”的诗句,因此谜面的“光如练”就非“李”莫属了;谜面的“满”有充实弥漫之义,谜底就以“广”释之;而张咏菊有诗“黄花如散金”,故凡“金”都必以“花”扣之,末了,将面上的酒尊的“尊”,移义作为尊贵的“尊”,用来扣谜底的“荣”,你看他拟谜的心思何其缜密,回肠九曲,运法多么复杂,化整为零,几乎信手拈来,皆可入扣。但这中间若非作者有固执己见的决心,具牵强附会的手段,怎能成此若不自作解人,则别个百思莫辨之作?!
  例3 袁尚索马 (猜地理名词) 本初子午线
评释:谜面出现个三国人名,乍看似乎用典的谜,但它的扣合,介乎有典无典之间,呈藕断丝连之态。袁尚是东汉末年汝阳人袁术的第二子,袁术表字本初。谜面挂出“袁尚”,谜底就以“本初子”来应答他,似乎用典,但下面就不这么白直了,“索马”好象是说他追寻一匹马,或叫人牵马来,这么猜,你就永远别想猜到谜底。它是说,“索”是“线”状的东西,“马”在时辰中属“午”,袁尚那匹有索的马,就是“本初子”的“午线”。且住!你是在讲三国还是怎的,马索有叫午线的吗?谁说他是乘着一匹“午”来的?莫急,这是在制谜,谜不是不作本义猜么?谜不是忌率直么?这就是你们所追求的别解!唯唯,这确实是别解,还很别扭。如此强作解人,穿凿牵合的别解,宁可少些。
  例4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猜电影名) 燃烧的路
评释:这同样是以“想当然”牵强成谜的病例。谜面的“着”是附着接触的意思,是指人在旅途,前不近人家后不靠旅舍。用来扣底,将“着”字别解作“着火”用,转义入底就是“燃烧”。先在面上别解好不好,或“着”字本身别解得妙不妙,非本题欲述,我们指谪它的是谜底的那条“路”,当然,谜面虽未写人也无写路,但人与路自在其中。问题是既然前的村也不“着”,后的店也不“着”,而偏偏中间那路燃烧起来呢?是路边的树失火?还是有人在路面上撒汽油?凭这个谜面,如何能使人猜出这个谜底来?问理由,或许就只能说是“莫须有”了。这就是“虽觉不合,勉强求成”的毛病。
  例5 “醉卧沙场君莫笑” (探骊) 春秋人 陈完
评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唐代一首很有名的反战诗,它描写战争间隙,人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的心情,以征人自我解消的口吻说道:“我就是醉死在这战地上,也请你不要讥笑,反正是死,你见过几个出征的人能活着回去?!”本谜就是取其第三句为面,探骊格谜是要让人从谜面先寻谜目带出谜底的,这谜如真的挂出来猜,要寻得那目是很困难的,谜目是“春秋人”,“人”是诗意中自然就有了的,不成问题,但“春”却须从面上的“醉”想到饮酒(直接想到“喝春”的或许会有,但肯定不会多)。再转到“春”上来,而那个“秋”要扣合谜意,是必须参合整首诗的诗意,用古今字通用才能转到“愁”。单这个谜目的寻出就要人从“醉”到“春”作超级联想,再从章旨平空想到“愁”而代以“秋”,真是穿而凿之。谜目勉强有了,于是来求底,谜底的“陈”,必须在谜面的“沙场”想到“阵地”又再用古今通同把它们通过来,再者就是“完”,靠面上的“醉卧”那征人可能是玩不“完”的,又必须从诗的下句“古来征战几人回”去推论出,“人一出征,必完无疑”。把谜底赋以“酒使愁人醉死沙场”的别意,可说是倾注着作谜者的一段理解之情的。但对照面底,要得出一个完整合理的解释方法,是如此的难,这样的谜,虽“穿凿牵合”四字也未能尽揭其症结,其间大概还有如明代柯潜论谜时说的“囿于情,则又有捕风捉影之嫌”的成分在内吧!
————————————————
十、藏头露尾
   制谜拟面,将成句诗文中个别字眼,或删或改,以以回避谜底,这就叫“藏头露尾”。
灯谜的面底扣合,首忌字眼相犯,所以制谜人为以面纳底,有时将面上与底相同的字删改,避同扣合亦是情理中事,孙笃山在《惜今轩说谜》中说:“谜面宜增损成语,以求合拍,亦是一法,但不得与原文事理相背。”可知前人对于删改原文亦不以为非的。为回避底字,有些作者干脆将面句相犯字眼挖删挂出,徐枕亚《谈虎偶录》称此种制法为“缩脚句法”,举例中有:
例1 萧何韩信(射唐诗人) 张继
评释:向来萧何、韩信、张良,并称汉代三杰,今以萧韩挂面,使人“略加思索,便可脱口而出。”徐先生以为此种“最为易猜”。
   例2 政事冉有 (射四书句) 子路共之
评释:《论语·先进》:“政事冉有季路”,季路就是子路,子路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他与冉有同在孔子门下学习有关施政事务。这里只挂出“政事冉有”,读经的人一眼就看出漏去了“季路”,能即找到谜底来猜射它。
以上二例就是明显的为避犯而删缩原句,这种谜之所以最为易猜,就是因为有所藏匿,反而露出它所藏的东西来,知道原句的人可从它露出的尾巴揪出它的头来。观此法规,谜例,真可谓谜人掩耳盗铃之法,明知犯底,强欲成谜,乃竟另定法门,使犯之而能面不改色心不跳,这真是“作法不自毙”了!此法欠善,今人少为。
古今为回避底字而删改谜面的,时有所见,但也不多,更乏称得上佳谜的。
   例3 自顾乏长策 (猜俗语半句) 人无远虑
评释: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大概可知面句是从王维《酬张少府》诗中的“自顾无长策”改动一字而来,按惯例,露出的这点痕迹正是它藏匿的字眼,于是很可能顺藤摸瓜而找出谜底来。
删改谜面使与谜底扣合,以求避犯,则也成谜权宜之法,只是此种形同不打自招的藏匿,实有欲盖弥彰之弊,自有其明显缺点在。
  有些谜,删改去的是成句中赖以成典的重要部分,删改后挂出,谜面原意已非,但作者尚要人以未删改前的原典求底:
  例4 “谁家玉匣露清光” (猜退役运动员) 陈镜开
 评释:古人咏新月诗有句“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为销纳谜底特删去上句的“开新镜”而缀入下句部分。但新缀成的谜面,意境独立,已与原来二句无有必然的关联,叫人以此猜出“陈镜开”,是很不合理的。
  例5 殉主登太虚 (猜《诗经》句) 鸳鸯在梁
评释:这是《灯谜二谈·七忌》中的谜例,请看李文宝先生如何评论:“如将谜面推而论之,没有半点可扣谜底,鸳鸯二字,原是用红楼梦中贾母仙逝,婢女鸳鸯身殉其主,悬梁自尽之故事,在其章目中,标着‘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以红楼典句挂作谜面,但鸳鸯二字是组成此句的主词,今被删去,便生混乱,已失去原意,便犯了藏头露尾之忌。”
以上例子,为了避犯扣底,将成句典实或改或删,被改删后的面句已失去成句本意,更与所执典实脱离,所扣的谜底便因此与新的面意风马牛而不相及。所以后列四例的这一类,应与一般的避犯删改,尚不脱原意,可能循理得底的藏露谜作分别对待,视为谜病,李文宾先生就是将这一类“藏头露尾”制法,列为七忌之一,下定断语:“此种最无可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不知道愁滋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