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测胰岛素斑马鱼的血糖和胰岛素?谢谢!

测胰岛素怎么测,是空腹还是和血糖一起测。在线等,急。【多囊卵巢综合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9,329贴子:
测胰岛素怎么测,是空腹还是和血糖一起测。在线等,急。收藏
之前因为多囊去看中医,医生开了检测胰岛素的申请单,因为是外地的,考虑在医院做不方便,就打算回当地做检测今天去当地医院内分泌科要求开检测胰岛素的申请单。但是医生却说胰岛素检测分好多种,问我要做哪种,我一天就蒙了,不知道啊。请有经验的姐妹们说说你们当时检测血清胰岛素都是怎么检测的。在线等,谢谢了!
我是空腹测胰岛素
然后有一包糖粉
把糖粉吃了两个小时后再测胰岛素
(两个小时内什么都不能吃 水也不能喝)
我是空腹一次,喝葡萄糖八支,一个小时又抽血一次,又过一个小时,又抽血一次,这三次对比
今天医生跟我说要和血糖一起测,也是要喝葡萄糖,空腹测一次,两个小时后再测。我怕不是这样测的,就没交钱。问下,你测大概多少钱?
空腹抽一次。喝糖,一个小时再一次,2个小时再一次。中间不能吃东西。我三次抽血,一次75、三包糖好像是6块2
测胰岛素在哪个科室查啊?
要喝葡萄糖的那种叫糖耐测量,也就是OGTT,这个主要是看你有没有胰岛素抵抗。一般在生殖科测的只是空腹葡萄糖与空腹胰岛素。
为什么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呢。我是空腹抽一次,然后喝葡萄糖,吃早饭,两个小时后再测一次,一共花了我350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转基因系构建斑马鱼胰岛β细胞发育模型的建立.pdf 全文免费在线看-max文档投稿赚钱网 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贵阳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相关声明
原 创 性 声 明
本文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论文中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贵阳中医学院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文了解贵阳中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学位
论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贵州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转基因系构建斑马鱼胰岛β-细胞发育模型的建立
贵阳中医学院硕士论文
转基因系构建斑马鱼胰岛β-细胞发育模型的建立
目的:本课题旨在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活体的胰岛β细胞绿色荧光可示踪的
斑马鱼系,从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破坏胰岛β细胞,建立活体的胰岛
β细胞可示踪的,可供高通量药物筛选的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模型作
出前期准备。
方法:通过转基因技术,PCR 技术、分子克隆等方法,建立GFP 标记胰岛B 细胞
的遗传学转基因斑马鱼品系;活体呈像动态示踪胰岛B 细胞的起源和成
熟;全胚胎原位杂交和基因组PCR 证实GFP 阳性细胞与内源性胰岛B 细胞
结果:1.获得INS部分启动子的克隆和重组质粒INS:GFP,显微镜注射建立生殖
系胰岛素转基因斑马鱼。
2.通过生殖系转基因斑马鱼的筛选和荧光观察,24hpf GFP标记的胰腺β
细胞群被探测到位于第二、三体节下方中线两侧的单一的椭圆形实体。
随着斑马鱼胚胎的发育,胰腺逐渐增大并向右迁移,72hpf可以观察到胰
腺β-细胞位于腹中线的右侧。卵黄囊消失后,120hpf明显看到胰腺右
偏,同时下移到鱼鳔下方的十二指肠背侧。
3. 全基因组PCR证实GFP在基因组中的稳定整合,全胚胎原位杂交说明了
活体转基因斑马鱼的GFP细胞为胰岛β-细胞。
结论:1.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了胰岛β细胞可示踪斑马鱼系。
2.通过PCR 和全胚胎原位杂交的方法证实所建立的胰岛β细胞可示踪斑
马鱼系是完全成功的。
3.本研究的成功为进一步建立可供高通量药物筛选的胰岛β细胞破坏斑
马鱼疾病模型奠定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斑马鱼;β细胞;发育;绿色荧光蛋白;胰岛素;
转基因系构建斑马鱼胰岛β-细胞发育模型的建立
贵阳中医学院硕士论文
Subject to the use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β-cell green fluorescent zebra fish can trace the line, thus on this basis,
further undermining β-cel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slet β living cells can
trace, for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diabetes β-cell damage model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血糖和胰岛素是怎么回事?|话说糖尿病(一)2 years ago2收藏分享举报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饶毅、鲁白、谢宇创办,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推荐阅读{&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isPending&:false,&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permission&:&COLUMN_PUBLIC&,&memberId&:,&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饶毅、鲁白、谢宇创办,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urlToken&:&zhishifenzi&,&id&:8426,&imagePath&:&32e1bb8dbb8d2c487488d.jpeg&,&slug&:&zhishifenzi&,&applyReason&:&&,&name&:&知识分子&,&title&:&知识分子&,&url&:&https:\u002F\\u002Fzhishifenzi&,&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87040,&avatar&:{&id&:&32e1bb8dbb8d2c487488d&,&template&:&https:\u002F\\u002F{id}_{size}.jpe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https:\u002F\\u002F32e1bb8dbb8d2c487488d_l.jpeg&,&articlesCount&:1074},&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f9ca2c35f6dce01cc30ab396e444f7d3_r.jpg&,&lastUpdated&:,&imagePath&:&f9ca2c35f6dce01cc30ab396e444f7d3.jpg&,&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summary&:&\u003Cb\u003E编者按:\u003C\u002Fb\u003E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在这个文明昌盛的星球上,糖尿病患者高达数亿人,其所带来的家庭与社会的医疗负担不容小觑。了解糖尿病,了解人类在与糖尿病抗争过程中动人的科学发现,也是在不断地了解生命本身,洞察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变迁。自…&,&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publishedTime&:&T11:17:05+08:00&,&sourceUrl&:&&,&urlToken&:,&id&:318956,&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血糖和胰岛素是怎么回事?|话说糖尿病(一)&,&url&:&\u002Fp\u002F&,&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8426,&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https:\u002F\\u002Ff9ca2c35f6dce01cc30ab396e444f7d3_r.jpg&,&author&:{&bio&:&工作繁忙,偶尔答题,此帐号平时由知识分子的编辑代为维护。&,&isFollowing&:false,&hash&:&1aeaafbb8ffc&,&uid&:293800,&isOrg&:false,&slug&:&zhi-shi-fen-zi-2015&,&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name&:&饶毅&,&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people\u002Fzhi-shi-fen-zi-2015&,&avatar&:{&id&:&f5ae4a35795aac64be3555e&,&template&:&https:\u002F\\u002F50\u002F{id}_{size}.pn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memberId&:,&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301535}],&title&:&血糖和胰岛素是怎么回事?|话说糖尿病(一)&,&author&:&zhi-shi-fen-zi-2015&,&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编者按:\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在这个文明昌盛的星球上,糖尿病患者高达数亿人,其所带来的家庭与社会的医疗负担不容小觑。了解糖尿病,了解人类在与糖尿病抗争过程中动人的科学发现,也是在不断地了解生命本身,洞察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变迁。自今日起,我们将陆续为读者带来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撰写的关于糖尿病的系列科普文章,敬请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出品|科普中国\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制作|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王立铭\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代人大概对糖尿病这个名词都不陌生。说得惊悚一点,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稍稍停顿一下,数上七八个熟悉的亲朋好友的名字,那么按照概率,这七八个人当中可能就会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为据中国2013年的官方数据,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高达11.6%,绝对患者数已经突破亿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糖尿病的流行趋势绝非中国独有。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的估算,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接近4亿人,2014年有接近500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而且据估算,糖尿病发病率还将持续的快速增长,至2030年全球发病率甚至可能翻倍。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除了流行感冒,糖尿病乃是人类社会第二常见的疾病!这话却并非完全是危言耸听。要知道,让许多人谈虎色变、每到秋冬季节都心怀惴惴的流行性感冒,每年全球感染率约为5-10%(成人),产生300-500万例严重病例、带走约25-50万人的生命。单纯比较发病率的话,糖尿病可说是当之无愧的疾病之王;加上死亡率的话,流行感冒在糖尿病面前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efa2d1df5362_b.png\&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9\&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efa2d1df5362_r.pn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639'%20height='362'&&\u002Fsvg&\&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639\&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efa2d1df5362_r.pn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efa2d1df5362_b.png\&\u003E\u003Cbr\u003E世界糖尿病联盟对2025年全球糖尿病发病率的估算。美欧发达国家均将逼近10%左右的发病率水平,少数国家甚至达到20%左右的超高发病率。当然,要说一句的是糖尿病预测的统计口径各方存在挺大的差异。(图片来自\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idf.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u003Ci class=\&icon-external\&\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a\u003E 根据2006年数据估算)\u003Cbr\u003E\u003Cp\u003E也正因为糖尿病是如此常见和凶险,读者们应该对这种疾病或多或少有些了解。笔者在开始写这篇系列故事之前,咨询了下周围的亲朋好友,发现大家在提到糖尿病时,也都大概知道这种疾病和血糖水平相关,少数人也能提到胰岛素的作用,不过说起为什么过高的血糖水平有害,胰岛素到底又是干什么的,许多朋友并不了然。在故事的开头,还是让笔者花一点笔墨,给读者们稍微展开说说血糖、胰岛素和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1.\u003Cb\u003E葡萄糖:太古而来的能量分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大家的理解没错,糖尿病确实是一个和血糖、也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密切相关的疾病。而葡萄糖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分子,它刷出来的存在感远远超越我们正在讨论的糖尿病范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葡萄糖是一个由六个碳原子为骨架构成的碳水化合物分子,它可能是整个地球生物圈里,被利用和储藏最广泛的碳水化合物了。甚至有理论认为,在生命尚未出现的、数十亿年前的太古宙海洋中,已经有金属离子在催化着葡萄糖分子的分解,从而构成了生命原初的化学约束力。在今天的地球上,仍有巨量的细菌和几十亿年前一样,把葡萄糖当成最主要的能量“载体”。当需要能量维持其生存和新陈代谢时,细菌将每一个葡萄糖分子通过由十步严格控制的蛋白质催化反应产生两个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而细菌同时也会利用太阳能和各种环境中的化学能,源源不断地合成葡萄糖分子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读者们可以看到,这套储存—分解葡萄糖系统的核心在于,环境中起伏不定甚至稍纵即逝的能量、例如寒冷冬天里的一瞥明媚阳光、被有效地以葡萄糖分子的形式物化和固定下来,极大地延长了能量稳定供应的周期,为有机生命在险恶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提供了有力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deea16680fa0ecb735f755b5_b.pn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deea16680fa0ecb735f755b5_r.png\&\u003E葡萄糖(glucose)的分子结构。化学分子式C6H12O6,分子量180.16,密度1.54克每立方厘米,熔点146摄氏度,高度可溶于水,是地球有机生命共同的能量之源。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糖分子具有旋光异构性,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乃是其右旋异构体(D-glucose)。葡萄糖的“上帝”是个右撇子(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生命重要分子—氨基酸—的“上帝”估计是个左撇子)。(图片来自英文维基百科。)\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620'%20height='318'&&\u002Fsv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deea16680fa0ecb735f755b5_r.pn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deea16680fa0ecb735f755b5_b.png\&\u003E葡萄糖(glucose)的分子结构。化学分子式C6H12O6,分子量180.16,密度1.54克每立方厘米,熔点146摄氏度,高度可溶于水,是地球有机生命共同的能量之源。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糖分子具有旋光异构性,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乃是其右旋异构体(D-glucose)。葡萄糖的“上帝”是个右撇子(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生命重要分子—氨基酸—的“上帝”估计是个左撇子)。(图片来自英文维基百科。)\u003Cbr\u003E\u003Cp\u003E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葡萄糖分子作为能量载体的功能,历经亿万年进化,在所有的地球有机生命中都保留了下来。不仅如此,比细菌更复杂的生物,像动物和植物,对葡萄糖分子的利用更是花样翻新。一方面,高等生物通过更复杂的化学反应,从一份葡萄糖分子中理论上最多可以产生38份ATP分子(由于细胞内能量利用的效率,一般产生30-32份ATP),这使得葡萄糖分子作为能量载体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而另一方面,在这些复杂生物中,单体葡萄糖分子更是被进一步合成为更加稳定的大分子物质(例如淀粉和糖原),在特定的细胞里存储起来,为生物体提供更长久、更稳定的能量储存。举例来说,一个成年人体内的骨骼肌和肝脏里,存储了多达500克的糖原分子随时为身体供能;而不少植物更是在特化的根、茎、和种子里大量的储备淀粉,在满足自身存活需要的同时更是(无可奈何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可口的美食(从烤土豆、绿豆汤到扬州炒饭……)。\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d18a0a42fc887b9b60e367c_b.png\& data-rawwidth=\&1666\& data-rawheight=\&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66\&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d18a0a42fc887b9b60e367c_r.pn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1666'%20height='536'&&\u002Fsvg&\& data-rawwidth=\&1666\& data-rawheight=\&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666\&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d18a0a42fc887b9b60e367c_r.pn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d18a0a42fc887b9b60e367c_b.png\&\u003E\u003Cbr\u003E土豆的传奇。起源于南美洲,这种特别的茄科植物为了高效储存能量,发育出特异膨大的地下变态茎(左图),其内容物主要便是葡萄糖分子所形成的土豆淀粉(每百克湿重中淀粉含量可达惊人的十五克)。这种被后人命名为土豆的地下能量仓库保证了这种植物在南美安第斯山的高寒气候中健康成长。而在约年前,先民们慧眼独具地挑中了这种植物开始培育和栽种。到今天,土豆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养活了大量人口和难以计数的牲畜。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土豆的精神,在右图的醋溜土豆丝中体现的意义非凡。(图片来自英文维基百科)\u003Cbr\u003E\u003Cp\u003E细菌对能量的需求,理解起来并不那么复杂:自己这么小一个细胞,缺能量了就分解葡萄糖、不缺能量了就储备葡萄糖呗。但是我们的身体差不多由上百万亿个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的大小、形状、位置和能量需求多种多样,极端复杂,而葡萄糖分子却又主要储备在肌肉和肝脏这两块相对集中和独立的地方。那么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来了:我们身体里的细胞那么多,不同的细胞对能量的需求又总是在变动当中。我们的身体又是如何判断什么时候缺乏能量;又是怎么通知肝脏和肌肉,并从中提取葡萄糖分子以供身体需要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2.\u003Cb\u003E胰岛素:血糖减压阀\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我们聪明的身体的应对思路是这样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要设计开发出(或者说,由进化发展出)一套信号采集系统,实时监测身体上百万亿细胞的能量需求,然后迅速的产生一对一的反应是不现实的,这套系统即便是能开发出来,可能需要用上的细胞数量不会少于需要被监测的对象,这种叠床架屋的思路不是进化所擅长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身体的对策是,不需要专门照看每个细胞,只要设计一套血糖稳压系统,能够保证血液循环中的葡萄糖水平衡定即可。在这套系统的操纵下,身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稳定地从血液中汲取能量来源。如果所需能量很多,血糖稳压系统可以为血液注入更多葡萄糖以满足供应;如果细胞恰好不需要那么多能量,那么这套血糖稳压系统也可以及时停止将更多的葡萄糖输入血液中,防止血液中积累不必要的高浓度糖分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形象一点说,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实类似于我们用来熬粥的高压锅上的限压阀,它可以将锅内的气压维持在恒定范围内:气压过高,高压蒸汽可以通过限压阀排出,气压过低,那么限压阀起到封闭作用、从而继续在锅内积蓄气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身体里的这套血糖稳压系统,主要就是两个蛋白质分子的作用:胰岛素(insulin)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两个分子的功能恰好相反。胰岛素的功能是血糖“减压”: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高时,胰腺上的胰岛素合成细胞——贝塔细胞(beta cell)——启动分泌程序,将富含胰岛素蛋白的囊泡释放入血液。胰岛素能够激活那些储存糖原的细胞(主要是肌肉细胞,也包括脂肪细胞),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大量“吸收”进去、合成糖原、并储存起来;同时命令那些能够生产葡萄糖的细胞(主要是肝脏细胞)不要再生产葡萄糖了。反过来,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则是血糖“升压”:当血糖水平过低时,胰腺上的阿尔法细胞(alpha cell)分泌胰高血糖素。它可以反胰岛素之道而行之,将肌肉细胞中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并注入血液,并命令肝脏细胞充分利用一切能找到的物质合成葡萄糖(比如肝脏甚至可以把氨基酸和脂肪酸变成葡萄糖),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供给。\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fad928b143d9ec3e575f928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fad928b143d9ec3e575f928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500'%20height='502'&&\u002Fsv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fad928b143d9ec3e575f928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fad928b143d9ec3e575f928_b.jpg\&\u003E\u003Cbr\u003E贝塔细胞(绿色)和阿尔法细胞(红色)的荧光显微照片。我们在后文中还会反复提及这两团功能极其重要的细胞。读者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负责血糖“减压”和“升压”的细胞位置上非常靠近,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已经知道,两组功能相反的细胞之间也有直接的相互作用,以保证血糖水平的精确调控。(图片来自\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salk.edu\&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u003Cspan class=\&invisible\&\u003Ehttp:\u002F\u002Fwww.\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visible\&\u003Esalk.edu\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invisible\&\u003E\u003C\u002Fspan\u003E\u003Ci class=\&icon-external\&\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a\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当然,这套血糖稳压系统比我们说的要复杂得多。事实上,身体并不必要、也是没有能力把血糖水平始终维持在一个刻板的水平上。要知道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而我们并非二十四小时一刻不停地、速度恒定的吃一种质地均匀的颗粒状食物。我们一般而言一天就吃三顿饭,三餐之间短则几个钟头、长的话就没谱(依我们工作或者玩网游的状态而定),每顿饭的食物总是要为我们提供几个小时的能量。因此可以想象,每顿饭之前、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血糖水平会处在一个相对低谷,而饱餐一顿之后血糖会有一个急剧飙高的尖峰时刻。举例来说,按照美国糖尿病协会的建议,空腹血糖的正常水平约在5.5 毫摩尔每升(约100毫克每100毫升)附近,而餐前\u002F餐后的血糖合理水平则差不多在5-7.2和10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b714f940fadfbefe8ef3af_b.pn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b714f940fadfbefe8ef3af_r.png\&\u003E一天当中正常的血糖波动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如红色实线所示,血糖水平在三顿饭前后会有急剧的波动,上升幅度可以到达100%。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蓝色实线)的波动:可以看到,胰岛素几乎随着血糖上升应声而起,肩负着将血糖水平迅速调整回本底水平的艰巨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食物中淀粉含量低而糖类含量高(红色虚线),那么血糖波动水平还会更加剧烈和危险,这也是为什么高糖食物(例如软饮料)不利于健康、特别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原因之一。(图片来自英文维基百科)\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1600'%20height='1200'&&\u002Fsv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b714f940fadfbefe8ef3af_r.pn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b714f940fadfbefe8ef3af_b.png\&\u003E一天当中正常的血糖波动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如红色实线所示,血糖水平在三顿饭前后会有急剧的波动,上升幅度可以到达100%。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蓝色实线)的波动:可以看到,胰岛素几乎随着血糖上升应声而起,肩负着将血糖水平迅速调整回本底水平的艰巨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食物中淀粉含量低而糖类含量高(红色虚线),那么血糖波动水平还会更加剧烈和危险,这也是为什么高糖食物(例如软饮料)不利于健康、特别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原因之一。(图片来自英文维基百科)\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正因为此,除了维持血糖在一般状态下的稳定水平之外,胰岛素还肩负着在餐后的血糖尖峰时刻力挽狂澜、维持血糖水平不要高得太离谱的艰巨使命。与此同时,我们人类作为杂食、甚至还偏好肉食的动物,食物中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还有颇多蛋白质和脂肪等能量分子,这些能量分子的代谢又和葡萄糖之间有复杂和微妙的联系。但是总而言之,我们身体这套血糖稳压系统,特别是胰岛素这个血糖减压阀,其意义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3.\u003Cb\u003E减压阀的工作原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区区一个限压阀,工作起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是拿高压锅的限压阀为例来说明问题。我们知道,高压锅限压阀的减压效果本质上是两个功能的结合:首先,阀门要有能力判断锅内气压水平是否已经超过允许值;其次,在气压水平超过允许值之后应该有相应的减压机制。这两个功能实现起来倒是也相当简便:锅内的空气通过一根很细的管子通往锅外,而限压阀压在管子出口处封闭空气的流出。只有当锅内气体压力过大时才会顶起限压阀排出气体。限压阀的重量设定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以保证只有锅内气体的压力超过一个预先设置的允许范围时,才会导致限压阀被顶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这套简单的机械构造具备了任何自动减压系统都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限压阀的重量起到了实时监测压力的功能;而限压阀被顶起则起到了迅速减小压力的功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小见大,我们身体中的胰岛素系统,虽然要比区区一个高压锅复杂和精密许多许多倍,但是其基本的工作原理还是类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血糖实时监测系统,告诉我们的身体血液里的葡萄糖水平究竟怎么样了。然后我们还需要一个快速反应系统,在血糖水平太高的时候,起到迅速降低血糖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说这个血糖实时监测系统吧。简单来说,就是靠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来实现的。当血糖水平太高时,葡萄糖分子能够透过一个名为GLUT2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跨过细胞膜进入贝塔细胞内,并迅速用于产生ATP能量分子,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导致胰岛素的大量释放。这套高血糖—&胰岛素分泌的系统恰似高压锅压在排气管道上的限压阀铁块,可以非常灵敏地监测到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血糖快速降低的机制被启动。血液中的胰岛素分子会随着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个地方,当它们接近那些负责存储葡萄糖的肌肉细胞、或那些负责生产葡萄糖的肝脏细胞时,会识别出这些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蛋白,从而激活这些细胞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负责存储葡萄糖的肌肉细胞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为葡萄糖进入大开方便之门,将血液中的大量葡萄糖纳入其中并转换成糖原存储起来。与此同时,肝脏细胞则会马上给葡萄糖生产线踩刹车,防止更多的葡萄糖被生产出来进入血液。双管齐下,可以很快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读者们可以看到,这套胰岛素分泌—&糖原合成的系统正恰似高压锅的排气系统,可以非常高效的降低过高的血糖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套看起来如此精密、万无一失的调节系统,又是怎么和糖尿病这种如感冒一样常见的疾病扯上关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敬请期待下文\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话说糖尿病(二):胰岛素和糖尿病。\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笔者将会讲述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它与胰岛素千丝万缕的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知识分子》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并担任主编。关注请加微信号:\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the-intellectual\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d4cd1d3a7dbc1b396a80_b.jpg\& data-rawwidth=\&256\& data-rawheight=\&2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6\&\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256'%20height='256'&&\u002Fsvg&\& data-rawwidth=\&256\& data-rawheight=\&256\&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256\&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d4cd1d3a7dbc1b396a80_b.jpg\&\u003E\u003C\u002Fb\u003E&,&updated&:new Date(&T03:17:0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collapsedCount&:0,&likeCount&: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f9ca2c35f6dce01cc30ab396e444f7d3_r.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reviewer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200,&height&:200},&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column&:{&slug&:&zhishifenzi&,&name&:&知识分子&},&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1,&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1:17:05+08:00&,&url&:&\u002Fp\u002F&,&lastestLikers&:[{&bio&:&健壮 精通徒手格斗 不开心会死星人&,&isFollowing&:false,&hash&:&6f74bc43cea6f09ec6aab6&,&uid&:64,&isOrg&:false,&slug&:&sun-xian-che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看过的杂书如果变成砖头
可以修建一座大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name&:&机智的暴熊武士&,&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people\u002Fsun-xian-cheng&,&avatar&:{&id&:&46cfd20c7&,&template&:&https:\u002F\\u002F50\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我想静静&,&isFollowing&:false,&hash&:&4e684a56a320ddb90de8c&,&uid&:44,&isOrg&:false,&slug&:&jiang-ze-lin&,&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我啊,就是读书的太少,想的太多。你啊,就是读书的太多,想的太少。都不好。&,&name&:&蒋泽霖&,&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people\u002Fjiang-ze-lin&,&avatar&:{&id&:&cf67139f3&,&template&:&https:\u002F\\u002F50\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summary&:&\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efa2d1df.png\&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inline-img zh-lightbox-thumb\&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efa2d1df5362_r.png\&\u003E\u003Cb\u003E编者按:\u003C\u002Fb\u003E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在这个文明昌盛的星球上,糖尿病患者高达数亿人,其所带来的家庭与社会的医疗负担不容小觑。了解糖尿病,了解人类在与糖尿病抗争过程中动人的科学发现,也是在不断地了解生命本身,洞察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变迁。自…&,&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50\u002Fa22a5b0bcc7afb9876a67dfcad909579_xl.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工作繁忙,偶尔答题,此帐号平时由知识分子的编辑代为维护。&,&isFollowing&:false,&hash&:&1aeaafbb8ffc&,&uid&:293800,&isOrg&:false,&slug&:&zhi-shi-fen-zi-2015&,&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name&:&饶毅&,&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people\u002Fzhi-shi-fen-zi-2015&,&avatar&:{&id&:&f5ae4a35795aac64be3555e&,&template&:&https:\u002F\\u002F50\u002F{id}_{size}.pn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zhishifenzi&,&name&:&知识分子&},&content&:&\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钟贞 (英国医学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在阿兹海默病国际论坛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种阿兹海默病抗体药经临床实验表明,能够减缓老年痴呆症轻微患者的认知衰竭达到30%。\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们纷纷憧憬阿兹海默病药物上市的那一天。\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丧失和严重认知功能降低。目前全世界有3000万人深受其患。据粗略估计,仅美国就530万的阿兹海默病病人。在中国也有大约500万的阿兹海默病病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花在阿兹海默病上的医疗费用(包括护理费用)以每年1600亿美元计算,而光美国就是1000亿美元。\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常见的治疗阿兹海默病的药物仅仅能改善症状,即缓解认知障碍(治标)。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神经递质和改善脑代谢药。胆碱能神经活性降低是公认的引起阿兹海默病特征。胆碱酶的抑制剂可以有效阻止胆碱递质的降解,从而增强胆碱能神经元的活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胆碱酶抑制剂主要为tacrine, rivasigmine, galantamine 和 donepezil。有证据显示这四种药物对缓解轻微认知障碍有效,但是对延缓阿兹海默病的发生没有任何效果。\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谷氨酸是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分强烈的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神经细胞死亡是阿兹海默病的另外一个特征。谷氨酸受体的拮抗剂memantine是目前常用的另外一种神经递质药。\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报道称胆碱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合用能够达到更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仅仅是“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并无实际的“临床意义”。其他药物包括抗氧化药(维生素E) 和抗精神症状药,但都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其有效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鉴于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能够干预阿兹海默病进程的药物。于是制药公司开始研发治疗阿兹海默病的药物,以真正对推迟疾病发展起到作用(治本)。因为所有的制药公司都看准了这个巨大的疾病市场 ——到2050年,仅美国的阿兹海默病病人数量就可能高出目前三倍,而任何一个成功治疗阿兹海默病的药物都至少获取200亿美元的利润。\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1.阿兹海默病的关键病因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要能开发出治本的药物首先需要了解疾病的本质是什么:阿兹海默病最典型的病理特征是存在脑内的两种蛋白集聚体:细胞间的Aβ淀粉样蛋白沉淀和细胞内的tau蛋白颗粒(破坏神经细胞骨架和细胞信号传导)。\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β是体内正常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经过 β分泌酶 γ分泌酶 (secretases)剪切形成36~43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中Aβ42增加,就集聚成大分子,继而形成蛋白颗粒,这便是阿兹海默病脑内的淀粉样沉淀。而蛋白沉淀是怎么来的,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处于一个动态健康平衡,有蛋白沉淀的形成,但随即被体内的免疫系统降解和蛋白水解酶清除。如果机体环境改变,致使Aβ多肽生成过多而聚集成蛋白沉淀超出了机体清除的极限,或者是机体免疫系统和蛋白水解酶系统病变不能有效地清除蛋白沉淀,而导致体内蛋白沉淀集聚,影响细胞功能,引发疾病。其中大约有1~5%的病例是遗传性的,在家族中发现相关基因的突变,而这个突变(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 γ分泌酶 )直接影响淀粉样前体蛋白至Aβ的剪切过程,Aβ42增加,从而聚集引起Aβ蛋白沉淀增加。虽然这种基因突变只占到整个疾病的很少一部分,但其发病机理能够为了解整个疾病提供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突变基因的研究能够极大程度地帮助科学家找到药物治疗的靶点。目前所发现的家族遗传性的基因突变大部分都和Aβ蛋白相关,并且在小鼠体内表达人的变异APP蛋白能够让小鼠也患类似人阿兹海默病,在其脑内也出现显著的蛋白沉淀。这进一步推进阿兹海默病“蛋白沉淀论”假设的形成,认为蛋白沉淀是疾病的病因,并且致力于开发药物来根治这个关键的病因。\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蛋白抗体免疫治疗的原理跟锁和钥匙一样,首先需要找到其蛋白的精准结构,这跟锁孔齿纹一样,然后就设计和这齿纹相互补的钥匙相互结合。进一步在抗体上设计出帮助蛋白设计降解的配件,或者是抗体和底物蛋白结合后可阻止其下游的生物活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美国礼来公司设计出来的抗阿兹海默病Solanezumab是一种单克隆抗体,直接和可溶性的Aβ蛋白结合后引导它的降解,从而能够阻止β淀粉样沉淀的形成。\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BIOGEN生物公司的Aducanumab最初是来源于健康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针对抗淀粉样沉淀的抗体,它和礼来公司的Solanezumab都是针对Aβ淀粉样沉淀的抗体,他们的区别是,Aducanumab是和Aβ蛋白颗粒结合,而后者是和可溶性的蛋白质结合。\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简单的抗体免疫治疗理论运用到实践上却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自PhRMA的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有超过120份的抗阿兹海默病的药物研究以失败告终。特别针对阿兹海默病的抗体药,礼来公司曾在2012年宣布停止淀粉样蛋白沉淀的抗体药Semagacestat临床实验。因为实验结果表明它对疾病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疾病的进程。 而辉瑞和强生也在2012年终止了他们的抗体药bapinezumab包括2400病例的临床试验。罗氏制药也在去年12月停止了他家抗体药gantenerumab包括3000受试者的临床试验,尽管罗氏最又开始了又一个抗淀粉样沉淀的抗体药crenezumab的临床测试。\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2.意外的成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日,在阿兹海默病国际论坛上,美国印地安那州的礼来公司报道,通过一个440个样本的临床实验,阿兹海默病抗体药Solanezumab 能够减缓老年痴呆症轻微患者的认知衰竭达到30%。治疗组在治疗后18个月的精神精准度降低相当于对照组(仅服用安慰剂)12个月的衰竭程度。\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次成功的报道之前,礼来公司经历了很多次失败的临床实验。在2012年,礼来公司曾经报道在服用Solanezumab18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当他们日后再次分析临床实验数据时发现, Solanezumab对那些症状轻微的受试者有一点改善。随后,他们继续对对照组的440例病人用药6个月(延迟用药)。他们通过比较这延迟用药组和治疗组(一直有用药)的认知能力曲线发现,这440例延迟用药病人的认知能力下降水平和治疗组是平行的,疾病不能缓解到和治疗组的恢复水平, 这极大的证实了Solanezumab不仅仅改善了症状,同时也对病根有作用, 因为药物治疗效果不是靠后六个月短期改变症状,而是通过持续用药逐渐减少淀粉蛋白沉淀。\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报道当天, Biogen 也报告他们公司正在测试的三期临床抗体药 Aducanumab 在高剂量用药能减少抗阿兹海默病病人脑内的淀粉样沉淀。 报道显示,有27名高剂量用药患者在认知能力退化程度降低的同时脑内淀粉样蛋白沉淀也有相应减少。\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两公司的数据都支持“蛋白沉淀论”的假设:就是说大脑中的淀粉样沉积是造成 阿兹海默病的病因,而不是病理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能去除脑部的淀粉样沉淀就能治疗阿兹海默病。纽约 Mount Sinai 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Samuel Gandy说道:我们一直没有在治疗上突破是因为很多人都对“蛋白沉淀论”持否定态度,现在,我们终于走上了正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对此科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目前最有争论的的点包括:\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对建立在如此小样本量上的“成功”很难让人信服;\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礼来在2013年已经开始了一场样本量为2100人的三期临床试验,这一次Solanezumab主要针对症状轻微的病人组。这次临床实验一直会追踪服药病人到2016年10月。Biogen也说他家会开始一次包括2700样本数的为期18个月的大样本临床实验。\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淀粉样沉积: 是鸡还是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兹海默病的抗体免疫疗法是相信“蛋白沉淀论”的假设:就是说大脑中的淀粉样沉积是造成阿兹海默病的病因,而不是病理结果。但是对这个病因论现在暂时还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自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一位老年痴呆研究者却发来疑问:在你们做大规模的临床实验之前,你们是否真的搞清楚了蛋白沉淀论,淀粉样沉积到底是病因还是结果?为什么目前所有的针对老年痴呆的抗体药都并没有证实其有效性?而一些行为干预治疗,比如说饮食或者锻炼疗法,却被证实和药物有相同程度的疗效。\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临床实验前需要完全搞清楚机理,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Randall Bateman 说:这是我们不要犹豫的时刻了,推延研究进程而致使病人忍受疾病痛苦的代价比我们试探性积极向前推进的代价要昂贵得多。\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3.可替代治疗方案有哪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大家都关注着礼来和Biogen的抗体药能否通过大规模样本量的药物实验,如果测试失败了,那么什么是可替代治疗?现在针对阿兹海默病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有哪些?\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目标一: 早诊断,早治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目前的新药临床实验发现,如果用药太晚将不再能够扭转已经变性的神经细胞,只有在早期治疗能够即时在那些蛋白沉淀破坏脑组织之前就清除他们。\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期诊断包括:1) 生物标志物;2) 大脑成像检测技术; 3) 脑脊液和血液标志物;4) 基因筛查; 5) 认知能力检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目标二: β 淀粉样沉淀 (β–amyloid)\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针对β淀粉样沉淀不仅仅有抗体直接和Aβ结合,其他还包括针对从APP前体蛋白到剪切成Aβ42多肽的一系列生物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剪切酶。前面提到,当γ-分泌酶发生变异时,其会影响对底物APP的酶切活性,从而产生过量的Aβ42多肽。这些堆积在一起的Aβ42多肽,会形成阿兹海默病典型病理特征β淀粉样的沉淀。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组成功解析人γ分泌酶的原子结构 (发表在今年8月的《自然》杂志上),这将会为科学家进一步研究γ分泌酶功能, 改造其对底物的酶切效果从而治疗阿兹海默病提供希望。\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目标三: tau 蛋白沉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tau 蛋白沉淀是阿兹海默病人脑内另外一个显著的病理变化。2015年初,强生制药和AC 免疫公司(AC immune) 将联手继续推进tau抗体的临床实验。 非常有趣的是,在德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发现在小鼠体内,当抗体去除毒性tau蛋白多聚体的时候,小鼠的记忆力减退得到明显恢复,脑内一种毒性的Aβ蛋白多聚体也明显减少。这份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3月的《神经科学》杂志上,其预示着tau蛋白在阿兹海默病的病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然tau和Aβ的关系也并未真正完全解密,是阿兹海默病的另一个研究热点。\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目标四:控制体内蛋白合成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在正常情况下,体内蛋白的合成和蛋白沉淀的降解维持一个动态平衡。如果当外界环境改变,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一些蛋白聚集体得不到即时清除,便沉积在神经组织内形成有毒性的蛋白沉淀,这是包括阿兹海默病在内的所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典型特征。科学家通过药物缓解体内新蛋白的合成,能部分减少蛋白沉淀的堆积“饥饿疗法”。(当这种蛋白压力去除,新蛋白合成又重新恢复正常。)一种由抗高血压药物改造的化合物能够缓解渐冻人症ALS模型鼠体内新蛋白合成,减少蛋白沉淀沉积,而达到恢复部分运动功能。这份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5月的《科学》杂志上。这或许能为阿兹海默病的治疗带来一线曙光。\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目标五: 抗炎症治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机体免疫系统对异物的侵入所产生的直接反应是“识别-包裹-清除”的炎症反应。那么当大脑内出现蛋白淀粉样沉淀时,大脑同样也自发免疫产生炎症反应。Aβ蛋白淀粉样沉淀会激发大量包括神经胶质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包裹蛋白沉淀,试图清除蛋白沉淀的同时,大量结构也被破坏,大脑内形成空洞,功能丧失。科学家试图更清楚地研究这个炎症发生的过程并利用炎症细胞清除淀粉样沉淀的功能来研究治疗策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目标六: 干细胞治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干细胞的替代治疗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在阿兹海默病的病灶区很难再重新整合新的神经元并形成新的神经连接;第二:新移植的干细胞可能很快被脑部已经存在的β蛋白淀粉样沉淀和tau蛋白颗粒感染侵入而重新发病。\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诱导重编程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cell) 为阿兹海默病的研究又注入了新的希望。因为研究者可以利用这项分化技术,将病人的皮肤细胞(保留病人的整套遗传物质)重编程形成ips细胞,而ips能够再次分化为神经细胞,这些病人皮肤细胞来源的神经细胞能够分泌A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这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研究蛋白沉淀的形成机制,并且这些个体化的神经细胞还能用来筛选新药。\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兹海默病的发现距今已有110年历史。\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06年, 阿兹海默病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一位叫阿兹海默的德国医生描述为奇怪的疾病;\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10年,阿兹海默病以这位德国医生的名字命名;\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4年,发现β淀粉样沉淀;\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6年,tau蛋白沉淀被发现为阿兹海默病的另一个病理标志物;\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和疾病斗争,我们期待着有效治疗阿兹海默病药物问世的那一天早日到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主要参考文献:\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Liu-Seifert H et al. Delayed-Start of up to 3.5 Years in the Phase 3 Solanezumab Expedition Program in Mild Alzheimer's Disease. Presented at 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AIC) 2015, July 18-23, 201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Sara Reardon Antibody drugs for Alzheimer’s show glimmers of promise Nature 523, 509–510 (30 July 2015) doi:10.Fnatur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Castillo-Carranza DL et al. Tau immunotherapy modulates both pathological tau and upstream amyloid pathology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 J Neurosci. 2015 Mar 25;35(12):4857-6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Xiao-chen Bai et al. An atomic structure of human γ-secretase Nature 525, 212–217(10 September 201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 Alzheimer's Association Report 2015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知识分子》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并担任主编。关注请加微信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the-intellectual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或扫描下方二维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d4cd1d3a7dbc1b396a80_b.jpg\& data-rawwidth=\&256\& data-rawheight=\&2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6\&\u003E&,&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07:38:01+08:00&,&url&:&\u002Fp\u002F&,&title&:&百亿美元利润悬念:缓解老年痴呆曙光初现?&,&summary&:&\u003Cstrong\u003E文|钟贞 (英国医学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u003C\u002Fstrong\u003E 日,在阿兹海默病国际论坛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种阿兹海默病抗体药经临床实验表明,能够减缓老年痴呆症轻微患者的认知衰竭达到30%。 人们纷纷憧憬阿兹海默病药物上市的那一天。 阿兹海默病 …&,&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9},&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50\u002Fe0c7fb70f61d682cb85af_xl.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工作繁忙,偶尔答题,此帐号平时由知识分子的编辑代为维护。&,&isFollowing&:false,&hash&:&1aeaafbb8ffc&,&uid&:293800,&isOrg&:false,&slug&:&zhi-shi-fen-zi-2015&,&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name&:&饶毅&,&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people\u002Fzhi-shi-fen-zi-2015&,&avatar&:{&id&:&f5ae4a35795aac64be3555e&,&template&:&https:\u002F\\u002F50\u002F{id}_{size}.pn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zhishifenzi&,&name&:&知识分子&},&content&:&\u003Cp\u003E\u003Cb\u003E文|华梦艺\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封面上少男少女紧紧抱着怀中的课本依偎在一起,男生抚额做纠结状,女生低头沉思,身后的地中海大叔和眼镜大叔不甘示弱地拉扯着两个人。\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夸张的日本漫画风情,不由让人以为是精彩的日式校园爱情漫画杂志。可定睛一看,为什么右上角有一个大大的、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Scienc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打开杂志读了封面故事“科研在日本的现状”,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封面的漫画确实是中规中矩的点题之作,两个纠结的年轻人代表刚刚毕业的日本大学生,而地中海大叔和眼镜大叔分别代表政府机构对于年轻人继续搞科研深造的期盼以及工业领域对年轻人立刻投入工作的希冀。年轻人难以抉择,便出现了封面上那两滴显而易见的汗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给科学一张人性化的脸”是知名大刊的共同追求,封面设计者往往不遗余力地兼顾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各个知名科学期刊的封面设计风格迥异,但惟有设计者对科学主题深刻理解,再结合深入简出的图像表述技巧,才能从中脱颖而出。\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Cell封面:高冷而含蓄\u003C\u002Fh1\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670b1b14c98b26e2131226_b.jpg\& data-rawwidth=\&345\& data-rawheight=\&4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5\&\u003E\u003Cp\u003E如果提到“高端、严肃、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Cell杂志当仁不让。2005年之前的Cell杂志封面大都是一些专业领域的抽象图,封底背景色多为黑色和蓝色,一张张封面看过去,满眼也只有“科学、严谨”四个大字,令科学菜鸟望而却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新一期的Cell杂志低调问世。当严肃的科学达人们第一眼看到杂志,这醒目的橘红色接力棒和孔武有力的臂膀怎么看都像是体育杂志呀?翻开Cell杂志认真一读才明白,原来这封面中的接力图代表线粒体膜间隙的二硫键中继系统对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内膜以及氧化折叠的促进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完文章,也许你有种被封面“欺骗”的感觉。但无论怎样,这也是Cell杂志在科学可视化方面迈出的一大步。当然,这只是开始。之后的几年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各种风格迥异的图片陆续出现在Cell杂志封面上,从“卵母细胞死亡的代谢计时沙漏”,到“携带者犬传染性生殖道肿瘤与对月嚎叫的早期驯养犬”,再到“随时准备对抗心衰竭和哮喘的亚硝基硫醇(S-NO)超人”,Cell杂志在封面设计上逐渐“打开了科学期刊的另一扇大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6c7f745ea73a0b05b2ebd866f3044836_b.jpg\& data-rawwidth=\&3512\& data-rawheight=\&15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12\&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6c7f745ea73a0b05b2ebd866f3044836_r.jpg\&\u003E\u003Cp\u003E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总会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在尝试了从“接力赛运动员”到“超人”的风格变换之后,Cell在2007年9月刊上放了一个大招。\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7633bbcc7e9c074eab168_b.jpg\& data-rawwidth=\&429\&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9\&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7633bbcc7e9c074eab168_r.jpg\&\u003E\u003Cp\u003E这一期朱红底色的封面上,一个胸前刻着SCRAPPER字样的机器人挥动手臂向红色的RIM接上一串萌萌的蓝色心形物体,最后将这些复合物怒摔在地。如果你是个动漫迷,那你一定会大呼“这不就是《JOJO奇异冒险》里的替身使者么”!当然,你看了封面下面那行文字就会明白,那个叫“SCRAPPER”的大家伙是一种泛素连接酶,萌萌的蓝色心状物是泛素尾巴,而被暴打的红色RIM是神经元前突触可塑性调节因子,它们被接上蓝色泛素后就会被降解掉。说简单一点,这个就是RIM蛋白降解的机制,而SCRAPPER君则充当了“指哪打哪”的正义指挥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这个SCRAPPER君那么像替身使者?原来它就是出自于《JOJO奇异冒险》的亲爹——荒木飞吕彦先生之手。而这一消息传播开来,成千上万个JOJO迷们冲向Cell官网,使得网站直接当掉一天。虽然说很多人也许就是为了凑个热闹去围观一下,但是这么一折腾,至少大家对Cell的好感度也算是直线上升,说不定以后Cell高冷的形象慢慢融化,这大概也算是达到了“给科学一张人性化的脸”的目的了。\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Nature子刊封面:魔幻而神秘\u003C\u002Fh1\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a9638dfa0f1b1d9f882a16cac9bc724b_b.jpg\& data-rawwidth=\&3030\& data-rawheight=\&9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30\&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a9638dfa0f1b1d9f882a16cac9bc724b_r.jpg\&\u003ENature杂志在“科学可视化”方面做得更是得心应手。随手拿起一本它旗下的子刊Nature Review系列,几乎都不无意外地看到奇幻的封面设计。如果把Nature Review的标志抹掉,你很难搞清楚你看的这个系列到底是童话连载,科幻悬疑还是超人故事。\u003Cbr\u003E\u003Ch1\u003EScience封面:创新,还是恶搞?\u003C\u002Fh1\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71d5ab1b0eafc0_b.png\& data-rawwidth=\&346\& data-rawheight=\&4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6\&\u003E\u003Cp\u003E不过,创新归创新,但有时候过分想要吸引读者,可能会矫枉过正,让科学“人性化”说不定也会让人感到面目可憎。2014年7月,Science的一期封面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期封面的主角们是身着超短连衣裙的雅加达变性性工作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明所以的读者或许认为这是本娱乐杂志,但对其背景稍加了解后方才知道,这期的主题是“关注被卫生机构忽略的变性性工作者”,他们也是印度尼西亚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影响人群。尽管封面上,这些不知去向何方的变性性工作者的脚边是一排醒目的大字:对艾滋病望而却步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样的设计没法让人舒心地去探究封面背后的故事。“过于接地气”的封面背后则是设计者对读者阅读目的的歪曲解读,正如Science杂志编辑Jim Austin在推特上炫耀说“一想到那些目不转睛的男人们知道真相后的表情,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果然,Science杂志因此惹火烧身,关于性别歧视的争论把它立刻置于风口浪尖,美国Slate杂志曾公开发文指责这一现象,称“科学有性别问题,Science使之变得更糟” 。迫于舆论,Science杂志编辑部在当月公开道歉,此事才告一段落。\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Genes to Cells:浮世绘上的科学\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当然,“期刊封面改革风暴”不仅席卷了高端严肃科学期刊,很多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也积极投身其中。日本生物分子学会的Genes to Cells杂志的封面独具浮世绘风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Genes to Cells是日本生物分子学会1996年创办的生物类科学期刊,虽然它的影响因子远不及CNS三巨头。但自2011年以来,它凭借高端大气、浮世绘风格的封面设计屡屡出现在各类设计以及科技网站的“热搜区”,给科学期刊做了完美的“艺术形象”代言。\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5f7e6ff4eaa5a45b0fdf6fd1fa86ad1c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5f7e6ff4eaa5a45b0fdf6fd1fa86ad1c_r.jpg\&\u003E\u003Cp\u003E站在圆形拱桥上望向富士山,水光潋滟、碧波万里,初看起来艺术气息十足。满心欢喜地读了一篇标题才恍然大悟,原来如虹的拱桥与水中倒影契合暗喻DNA的双螺旋结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2f7a7fd60c08b1ee6e272e6d722f791e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2f7a7fd60c08b1ee6e272e6d722f791e_r.jpg\&\u003E\u003Cp\u003E看到这个封面,如你是个勤恳的铲屎官的话,就忍不住大呼可爱,花生状的背景中,喵星人姿态慵懒地睡在花生的两端,当你百思不得其解时,定睛一看,发现连接相同喵星人间,游丝般的纹理才明白,这不就是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情景再现么。喵星人位置的互换则代表着姐妹染色单体互换。\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c7ddac06f21b03d20bb7f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9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c7ddac06f21b03d20bb7f_r.jpg\&\u003E\u003Cp\u003E这本杂志的封面还刊登过一期日本分子生物学会的广告。2013年11月Genes to Cells的封面是MBSJ(日本分子生物学会)第36届年会的宣传专栏。这一期封面简直令人脑洞大开。期刊封面介绍说:如果生物年会在江户时代举行该是啥样呢?于是Genes to Cells的编辑展开奇思妙想:左边这个像学生一样被围观的男孩是在做“Genes to Cells”的展示,最右边的海报是36届年会的宣传海报。隔着窗户,墙里的几个大卷毛儿代表来自海外的学者和国内学者在讨论问题。整个封面大概就是在说“36届年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们共聚一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完这期封面设计,Genes to Cells在大家脑海中的关键词大概已经不仅仅是“文艺、复古、浮世绘”了,连习惯了冷吐槽的笔者也不禁感叹,MBSJ太有创意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正如Marvin P在“科学松鼠会”中的一篇文章提及——“科学因为抽象而显得曲高和寡,它越进步,大众越难以了解,而不了解的东西会带来恐惧。而大众艺术是沟通的桥梁,是手舞足蹈的导游”。科技期刊的设计师们担负着将科学的“火种”播撒到大众中去的责任,当然,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地为了吸引读者而忽略了科学本身的严谨求实,那科学就变成了哗众取宠的工具,当“大众化”变成了“庸俗化”,就适得其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参考资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王国燕, 程曦, 姚雨婷. Nature、Science、Cell封面故事的国际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DOI:doi:10.Fj.issn.14.09.01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Marvin P,JoJo的学术冒险——当科学宅人遇上卡通艺术。\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songshuhui.net\u002Farchives\u002F479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科学松鼠会\u003Ci class=\&icon-external\&\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a\u003E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文双春,《科学》玩性感惹火烧身 。\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blog-95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科学网—《科学》玩性感惹火烧身\u003Ci class=\&icon-external\&\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知识分子》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并担任主编。关注请加微信号:\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the-intellectual\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或扫描二维码。\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d4cd1d3a7dbc1b396a80_b.jpg\& data-rawwidth=\&256\& data-rawheight=\&2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6\&\u003E\u003C\u002Fb\u003E&,&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1:25:42+08:00&,&url&:&\u002Fp\u002F&,&title&:&高冷、魔幻、恶搞?如何给科学杂志“人性化的脸”?&,&summary&:&\u003Cb\u003E文|华梦艺\u003C\u002Fb\u003E 封面上少男少女紧紧抱着怀中的课本依偎在一起,男生抚额做纠结状,女生低头沉思,身后的地中海大叔和眼镜大叔不甘示弱地拉扯着两个人。 这夸张的日本漫画风情,不由让人以为是精彩的日式校园爱情漫画杂志。可定睛一看,为什么右上角有一个大大的…&,&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2,&FULLINFO&:true}},&User&:{&zhi-shi-fen-zi-2015&:{&isFollowed&:false,&name&:&饶毅&,&headline&:&《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avatarUrl&:&https:\u002F\\u002F50\u002Ff5ae4a35795aac64be3555e_s.pn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zhi-shi-fen-zi-2015&,&bio&:&工作繁忙,偶尔答题,此帐号平时由知识分子的编辑代为维护。&,&hash&:&1aeaafbb8ffc&,&uid&:293800,&isOrg&:false,&description&:&《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people\u002Fzhi-shi-fen-zi-2015&,&avatar&:{&id&:&f5ae4a35795aac64be3555e&,&template&:&https:\u002F\\u002F50\u002F{id}_{size}.pn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mment&:{},&favlists&:{}},&me&:{},&global&:{&experimentFeatures&:{&ge3&:&ge3_9&,&ge2&:&ge2_1&,&nwebStickySidebar&:&sticky&,&androidPassThroughPush&:&getui&,&newMore&:&new&,&liveReviewBuyBar&:&live_review_buy_bar_2&,&liveStore&:&ls_a2_b2_c1_f2&,&isOffice&:&false&,&homeUi2&:&default&,&answerRelatedReadings&:&qa_recommend_with_ads_and_article&,&remixOneKeyPlayButton&:&headerButton&,&asdfadsf&:&asdfad&,&qrcodeLogin&:&qrcode&,&newBuyBar&:&livenewbuy3&,&isShowUnicomFreeEntry&:&unicom_free_entry_off&,&newMobileColumnAppheader&:&new_header&,&zcmLighting&:&zcm&,&favAct&:&default&,&appStoreRateDialog&:&close&,&mobileQaPageProxyHeifetz&:&m_qa_page_nweb&,&iOSNewestVersion&:&4.2.0&,&default&:&None&,&wechatShareModal&:&wechat_share_modal_show&,&qaStickySidebar&:&sticky_sidebar&,&androidProfilePanel&:&panel_b&,&nwebWriteAnswer&:&experiment&}},&columns&:{&next&:{},&zhishifenzi&:{&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u002Fapi\u002Fcolumns\u002Fzhishifenzi&,&name&:&知识分子&,&creator&:{&slug&:&zhi-shi-fen-zi-68-1&},&url&:&\u002Fzhishifenzi&,&slug&:&zhishifenzi&,&avatar&:{&id&:&32e1bb8dbb8d2c487488d&,&template&:&https:\u002F\\u002F{id}_{size}.jpeg&}}},&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edition&:{},&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message&:{&newCount&:0},&pushNotification&:{&newCount&: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检测胰岛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