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肺癌骨转移能活多久压迫末梢神经移位怎么办

||||||||||||||||妇科|||||||||||||||骨科|||||||||||||男科|||||||神经|||||||||||
||||||||||综合||||||| |||||||||||||||||& |||||||||||||||||||||||||
你现在的位置是:
乳腺癌骨转移症状
乳腺癌骨转移症状有哪些?乳腺癌可以说是较常见的肿瘤疾病呢,大家并不陌生。如果患者不在生活中提高警惕,乳腺癌很容易就发展到中晚期,此时癌细胞出现多处转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骨转移,这非常严重,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乳腺癌骨转移症状。
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绝大多数大患者无明显肿块,只有在乳腺癌骨转移转移灶位置表浅时,由于肿瘤刺激而出现骨膨胀变形或软组织肿块。
2、疼痛与压痛
疼痛、压痛是较常见的乳腺癌骨转移症状,统计显示,约9成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经历疼痛的折磨。这和骨膜被癌细胞累及或破坏有关。转移灶位置浅者疼痛症状出现得较早,通常伴有局部组织肿胀及压痛;转移灶位置较深者以局部压痛为主要症状。
疼痛的特点是,患者在乳腺癌骨转移早期压痛呈轻度、具有间歇性,随病情逐渐发展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夜间尤严重,造成患者无法进入睡眠转台,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乳腺癌多发骨转移者疼痛症状比较严重,出现周身性剧痛,而且疼痛部位或固定或不固定,各种疼痛如串痛、隐痛、钝痛、酸痛、刺痛并发。疼痛造成的肌肉紧张、关节活动受限使患者呈被动体位。
3、病理性骨折
乳腺癌细胞转移至骨骼时,肿瘤细胞会侵蚀骨组织,破坏骨质结构易造成病理性骨折,小部分患者甚至以骨折为乳腺癌的首发乳腺癌骨转移症状。当乳腺癌骨转移出现于脊椎时,骨转移灶常导致椎体变形、塌陷及压缩性骨折,伴有脊髓压迫症。四肢长骨与骨盆的转移灶也会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病理性骨折。
4、脊髓压迫症
当乳腺癌细胞转移至椎体时,会侵蚀椎体导致骨折或椎体变形,压迫脊髓或者马尾会出现脊髓压迫症。最先出现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特别以前者最为多见。伴有单侧或双侧的间歇性疼痛,用力或改变体位等引起神经根受牵拉会加重疼痛感,在病变椎体部位会有棘突压痛或者叩痛。当病变发展到脊髓部分受压时,还会出现半切综合征,即病变水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与病变对侧水平以下2-3节的痛、温觉减退。当进入脊髓完全受压期后,则发生截瘫。病变水平以下感觉丧失,肢体瘫痪,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便秘、尿失禁或尿潴留)。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乳腺癌骨转移症状,希望我们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辨识乳腺癌骨转移,进而积极治疗该病,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
责任主编:张华
279412False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输入3-24位,可以是英文、数字、“-”、“_”
6~20位字母、数字、特殊符号,字母区分大小写
请输入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凤凰中医频道乳腺癌骨转移症状是什么_百度知道
乳腺癌骨转移症状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刚开始的症状可能和腰椎盘突出很像,时间一久,中间蛀空,很可能会发生缺钾等症状,治疗只能说是延长生命,必须要注意,到后期。症状要看发展到什么地步以及什么位置,说话不清,重的会导致昏迷,导致逐渐不能走路,主要还是以缓解痛苦为主。这是我的母亲在得这个病后一路走来我所知道的。一旦转移就危险了,多陪病人,转移后骨头会很痛我的母亲就是这个病,癌细胞就会吞噬骨髓,轻的会意识不轻,希望能帮到你,压迫神经,我的母亲是腰椎,呼吸衰竭,缓解痛苦
在早期乳腺癌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患者很难察觉,一旦发现时多数已是中晚期,甚至癌细胞已经通过淋巴组织或血液发生转移,比如说乳腺癌骨转移,就是乳腺癌细胞通过血液转移到骨骼。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约为65%-75%,属于概率较高的乳腺癌转移。因此,了解乳腺癌骨转移症状,对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保持警惕非常重要。 早期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不明显,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或体征,有时表现为轻微的疼痛。当肿瘤细胞广泛转移破坏骨组织、侵犯骨膜或形成病理性骨折时可产生剧烈疼痛。所以进展期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特征性之一就是疼痛。长骨转移可形成病理性骨折;脊椎转移时肿瘤可突入髓腔或形成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最终压迫脊髓造成截瘫。 骨组织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最常见部位之一,肿瘤细胞转移至骨从而形成骨转移。乳腺癌病人中骨转移尤为常见,发生率为65%-75%,其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后,会引起疼痛以及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骨手术、放疗(减轻骨痛)等一系列乳腺癌骨转移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 ?乳腺癌骨转移常见部位为:胸椎、腰椎、骨盆、肋骨、股骨等。多数为溶骨性病变,少数是成骨性改变。 骨的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是骨转移初筛的诊断方法, 较X线平片对骨转移癌的早期发现更为敏感,平均可提前3个月发现有骨转移的征象。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可以在尚无临床症状时就发现骨代谢的异常
怀疑的话,做个骨CT 。骨转移,并不是很严重。
其他类似问题
66人觉得有用
乳腺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乳腺癌发生骨转移怎么治疗呢
温馨提示: 肿瘤疾病的治疗一般以早期治疗最好,治愈的机会就大,对患者来说就会挽回很多幸福生活的时光,乳腺癌发生骨转移怎么治疗呢?
阅读了本篇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阅读了本篇文章的用户关注了
根据阅读为你提供的用药资讯
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对慢性胃炎治疗应及早...
瑞婷(阿那曲唑片)抑制雌激素合成,能有效治疗激素敏感性乳腺癌病人......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
当前位置:
乳腺癌骨转移如何治疗?
来源:抗癌在线&&作者:郑医生&&时间: 11:58:11&&浏览次数:
温馨提示:为保护来诊患者隐私,文中出现的患者名字均以化名代替。同时,本站保证病例中除患者名字外其他描述的真实性。
&&& 我是一名骨转移患者家属,现在患者浑身痛,主要是腰跟肩胛骨,后背板。年前做了一疗程的化疗,因患者耐受不了,就没有继续做,最近开始吃希罗达。现在患者食欲很差,痛的厉害不愿行动,吗啡针止痛效果也不是很好。是非常痛,痛的晚上都睡不着觉。我母亲55岁了,2001年行右乳全切术,三年前有转移征兆,去年下半年做了一疗程化疗。右乳伤口处好像感染一样,一直不愈合溃疡面积挺大。左侧乳房也成硬块,破溃流微黄色液体。她的体质和饮食都比较差,而且现在左手臂肿到手背了。还没有去医院进一步检查。贵医院有好止痛药物跟方法吗?应当如何治疗呢?
&&& 专家回复:怎么办?一旦发展到乳腺癌的中后期,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淋巴结或其他部位的乳腺癌骨转移 ,针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而言,单纯的手术治疗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了。这个时候,临床上都会常规的选择 化疗,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肿瘤的负荷,但会存留一部分不敏感细胞,成为乳腺癌骨转移复发的根源; 化疗最大的弱点就是大量的毒副作用,有时甚至会加重乳腺癌的症状,对乳腺癌骨转移期的治疗带来反作用 。那么乳腺癌骨转移的方式在怎样的呢?转移的早期出现轻度的、间歇性的骨痛,逐渐发展成持续性骨痛,进行性加剧,有压痛,如果是椎体受累 ,可以出现脊椎棘突的压痛和叩痛。疼痛部位可以固定或不固定,夜间尤甚,痛性多种多样,疼痛造成肌肉 紧张、关节活动受限而使病人出现被动体位。如果骨转移灶的位置表浅,或转移日久骨膨胀变形时,可以出 现局部的肿胀。
&&& 病理性的骨折发生,由于乳腺癌易于出现骨转移,过去甚至有患者是以病理性的骨折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 。这些病理性骨折可以自行发生,也可以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和体征也不同。椎 骨病理性骨折表现为锥体变形、塌陷,可出现脊髓的压迫症状,最初症状为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当病变发 展到脊髓部分受压时可出现半切综合征,当进入脊髓完全受压期后则发生截瘫。
乳腺癌骨转移主要是以血行播散的方式进行,有60%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治愈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以胸腰段椎骨和骨盆最易发生,其发生率占64。7%和41。2%,其次为肋骨(与癌灶邻近部位多见)肤骨、股骨、颅骨,此外胸骨的转移率最低,约为3。5%,临床上多发性骨转移比单发性多见。
&&& 有的,但单纯的止痛是不行的。单纯的止痛药物仅能暂时缓解症状,药效过后疼痛仍会持续甚至更甚,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采用中医施治,中医注重整体施治,脏腑功能调养,条畅气血,从根本上调理和改善脏腑功能,进而改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肿瘤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肿块,而是人体内病变的局部表现,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失常、阴阳失衡所致。因此,治疗上单纯的消除肿瘤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医从整体观出发,抗癌与扶正相结合,采用药、心、体、食四位一体疗法,辨证施治,整体治疗,进而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肿瘤、提高生存质量,最终实现延长患者生命目的。
&&& 根据现在的情况说明她的病情又进一步加重了。对于转移这样的情况我院是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相结合,双靶向治疗,采用&四位一体疗法&综合治疗和调养,通过治疗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快身体恢复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全面预防和控制肿瘤复发或转移,最终达到带瘤长期生存的目的。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请准确填写相关信息,以便专家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 问题描述:
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
以便专家准确为您解答
Liver cancer knowledge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解放军医学专家组副组长、解放军医学科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以人为本,科学抗癌”治癌思想指导下,创立“四位一体抗癌康复疗法”,成功研制国药慈丹抗癌药物。成为名医之后的郑伟...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医改专家组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科带头人。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肿瘤学专家。擅长肿瘤疑难杂症及肿瘤术后、放化疗后免疫调理...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擅长肿瘤...
擅长治疗放射性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病、糖尿病、胆囊炎、胆结石、疲劳综合症、肿瘤术后调治...
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病房副主任,部队及国内各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现代化管理大学接受中医学深造。擅长内科心脑...
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病房主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擅长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 栓病等老年病...
在肿瘤治疗方面主攻肝、胆、胰、食道、胃、肠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
曾获江泽民总书记授予的“中国科技之星“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肺癌、鼻咽癌、淋巴癌、白血病及骨肿瘤等肿...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癌、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肝胆结石、胆囊癌、乳腺增生、女性不孕症、男科病、前列腺增生...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特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务理事。擅长肝胆胰肿瘤、妇科肿瘤、疑...
妇科、生殖系统肿瘤科主诊专家,擅长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盆腔肿瘤、畸胎瘤、甲状腺等肿瘤疾病...
中国科学院吴孟超院士学生,中华中医学会肿瘤分会副秘书长。擅长肝胆胰肿瘤、乙肝、肝腹水、肝硬化、胰腺炎、胆结石等疾...
心率过速/过缓,糖尿病,高脂血压,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慢性胆囊炎/息肉,骨性关节病,腰椎管狭窄,下肢静脉曲张,牛皮癣...
老年痴呆、 压抑、更年期综合症等、半身不遂、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痔疮、慢性肾孟肾炎、子宫肌瘤及囊肿、皮肤溃疡不收等各种...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专业,从事临床工作近二十年,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全科门诊医师,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
您好,生存期与病人病情,体质及治疗情况有关。如...
从你说的情况来看是治疗后复发,治愈的可能性几乎...
  你好,其实很多脑瘤患者在做手术前就会出现一...
  这位姓褚的患者因住院,本人没有来。2003年发现有早期肝硬化,今年5月已做手术。...
抗癌英雄榜
免费咨询热线 :010- / 400-
999抗癌在线公共微信服务号
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公共微信订阅号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服药过程中有任何疑问,请拨打我们的健康服务热线:010 -
转载或引用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不能凭此购药、用药、诊断疾病或开处方 ,请以使用说明书为准,或谨遵医嘱
北京纵横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 号-1 京公网安备05乳腺癌骨转移后的外科治疗_好大夫在线
乳腺癌骨转移后的外科治疗
全网发布: 09:57:52
发表者:唐顺
(访问人次:3520)
乳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骨转移较发生的多且早。发病年龄较轻,平均45岁,据报道,在所有乳腺癌中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5%-75%,这与乳腺癌良好的预后有关。因为乳腺癌患者发现骨转移灶之后的中位生存期仍长达2年,所以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策略。
表1 常见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和预后
骨转移发生率
中位生存期
对乳腺癌骨转移瘤应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手术、放疗、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对原发病的系统治疗(全身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疼痛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
&&&&&& 一、 外科治疗原则
&&&&&& 手术治疗骨转移瘤的目的是延长生命、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预防或处理病理骨折、解除神经压迫。决定哪些病人最适合接受外科治疗,特别是进行预防性手术仍然较为困难。有一些评分系统已经应用于临床,例如用于长骨的Mirels评分系统,以及脊柱的Tomita评分系统。利用这些评分系统虽然可能对骨转移瘤手术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但诊断的多样性、周围正常骨的质量、活动水平、生命预期、对放疗的反应、对X线平片的观察评判差别等因素都对骨折风险的预测有所影响。骨科医生应当熟悉骨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指征,掌握各个部位所能采用的固定方法,采取适当的内固定或肿瘤切除重建,以及新的微创治疗方式。当病变影响临近的关节或内固定不能提供早期和完全的负重时,就应采取肿瘤切除和关节成形术进行重建。假体应采用骨水泥固定,以利于早期恢复功能。因需要等待骨愈合及接受放疗,异体骨等生物重建方式不适合于骨转移瘤患者。随着四肢、脊柱内固定器材的改进,以及肿瘤假体的发展,使重建更加简单而持久,拓宽了骨转移瘤的手术治疗范围。
&&&&&& 二、 各部位骨转移病灶的外科治疗方法
(一).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脊柱是骨骼系统中最易为转移瘤侵犯的部位,其中胸椎是最好发的部位。转移瘤破坏椎体可造成硬膜外脊髓压迫,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可有脊髓症状和/或神经根症状,以及伴有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碍。由于就诊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尤其是运动功能的受损情况与预后相关,因此在运动功能受损之前就应确立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原则
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姑息性治疗,因此治疗主要围绕着减轻疼痛,保护神经功能,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性来进行;同时,有少数肿瘤可能通过广泛切除而治愈。由于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别很大,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1). 脊柱转移瘤Tomita评分:目前Tomita评分系统是评估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较为公认的手段。对脊柱转移瘤病例采取治疗前应根据Tomita评分决定患者是否能从手术中获益,以及合适的手术切除范围。Tomita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根据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内脏受累情况、骨转移灶的个数进行综合评分(图1)。
图1 Tomita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
(2). 手术指征:
对脊柱转移瘤病例进行Tomita评分的同时,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以决定是否采取手术治疗:①存在神经受压,神经功能进行性减退;②存在或将发生脊柱不稳定;③存在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严重的顽固性疼痛;④肿瘤经放射治疗后仍进行性增大;⑤需要明确病理诊断;⑥预期寿命大于12周。其中神经压迫和脊柱不稳定是相对重要的手术指征,结合Tomita评分后,可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规范治疗起指导作用(图2)。对脊柱转移瘤引起的疼痛进行治疗也同样重要,应根据导致疼痛的原因进行适当的治疗(表2)。
图2 脊柱转移瘤治疗流程
2.脊柱转移瘤手术方式
椎板切除指佂:对于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大手术、同时累及多个椎体的脊柱转移瘤,可以实施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由于多数脊柱转移瘤侵犯椎体,单纯椎板切除无法充分显露切除病变,而且广泛切除附件会加重脊柱不稳,甚至导致脊柱结构的改变,加重患者的神经症状,甚至出现截瘫,所以单纯椎板切除并不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症状,其疗效不如椎体切除术。但由于进行了经椎弓根内固定,减少了由脊柱不稳定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发生率,因此使得手术效果明显提高。脊柱转移瘤椎板切除加内固定术后,80-90%的患者疼痛症状能得到缓解,神经症状的平均改善率为72%。
椎体切除指佂:对于全身条件好,预期生存时间较长的单一或相邻2个节段的脊柱转移瘤可进行前方入路的椎体切除。通过充分显露脊柱前侧,有利于彻底切除肿瘤并减压,以及重建与内固定。肿瘤切除后可采用骨水泥或人工椎体进行椎体重建,以保证前柱的稳定性。术中应用钢板螺丝钉实施内固定时,仅需固定到切除节段上下相邻的一个椎体即可。
全脊椎切除指佂:对于预后良好、Tomita评分≤3分的孤立脊椎转移瘤应按原发肿瘤处理。手术可以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彻底切除肿瘤:先行后路肿瘤切除,椎管减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而后进行前路椎体肿瘤切除内固定。根椐手术创伤和出血量的不同,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分期或一次完成。手术还可以采用后路I期全椎体整块切除的方式,以获得更好的肿瘤局部控制。
3.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骨转移瘤的治疗中逐渐发展起来。微创手术常可在局麻下进行,和常规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费用低的优点,对于多处转移、一般情况比较差的患者尤其适用。
这类手术创伤小,可在局麻下进行,通过增加椎体强度,恢复部分椎体高度达到缓解疼痛、预防骨折的目的;还可与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联合应用,进一步加强椎体强度。手术指征包括:①溶骨变;②椎体后缘完整;③由于椎体变形引起严重疼痛,但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者;④不存在明确的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⑤其他治疗无效。其并发症少见,主要包括:骨水泥外漏造成硬膜受压或肺栓塞等。
(二)、四肢长骨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股骨近段、肱骨近段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而膝、肘关节以远发病率较低。病理骨折是长骨转移瘤的严重并发症。骨科医生应综合考虑病理性骨折风险和患者预期生存时间,选择最为优化的治疗措施,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1.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进行预防性固定以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之前,需开展准确和可靠的风险评估。考虑内容应包括癌症的类型、已接受的治疗、患病时间、肿瘤大小、病灶的位置、病变为溶骨性或成骨性、是否引起症状等。Mirels制定了长骨转移瘤病理骨折风险评分系统(表2),以量化病理骨折的风险:评分合计12分,小于或等于7分表明病理性骨折风险较低(<4%);8分时骨折风险为15%,而9分时骨折风险达到33%;当评分大于9分时应进行预防性内固定。
表2 长骨转移瘤病理骨折Mirels评分
周径1/3-2/3
2.长骨转移瘤的手术指征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预期生存期大于12周。
(2).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术后患者可以早期开始活动或便于护理)。
(3).孤立转移灶,原发灶已经彻底切除或可治愈。
(4).发生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病理性骨折。
(5).从事日常活动时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很大:① Mirels评分大于9分;②X线平片50%骨皮质被破坏;③ 病变直径超过2.5cm;④ 股骨小粗隆存在破坏;⑤ 上肢病变骨折几率低于下肢,预防性固定指征应相对严格。
(6).放疗失败及持续性疼痛无法缓解者。
3.长骨转移瘤的手术原则
(1).手术操作的目的是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或恢复病理骨折的连续性。
(2).尽力减少对骨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3).选择最有效的固定方式,使患者术后最短时间内恢复肢体功能。
(4).皮质破坏不严重者,可用闭合性髓内针技术,破坏广泛者应切开清除肿瘤,填充骨水泥和应用内固定。
(5). 肿瘤破坏关节影响功能的可进行肿瘤型关节置换。
(6).血运丰富者术前可行动脉栓塞治疗。
(7).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相关死亡率。
4.长骨转移瘤的手术方法
(1). 上肢长骨
上肢长骨和肩胛带骨的转移性肿瘤占全身骨转移瘤的20%,50%以上发生在肱骨。通常在上肢,破坏范围大于75%才被认为是濒临骨折的指标,此时患者在日常生活(拧开瓶盖、抬举轻物、床上翻身等)中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大增。
a.肱骨近端
在肱骨近端,根据病变破坏范围不同,通常可采用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或长柄半肩关节假体置换的手术方式。术中尽可能保留肌肉和肩袖,必要时可采取骨膜下切除。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肌肉、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重建后充分覆盖假体。术后需悬吊制动6-8周。
肱骨干部位转移性病变建议使用带锁髓内针固定,可以固定从肱骨外科颈至髁上5-6cm的区域,可同时辅以骨水泥。如果病灶长度不超过3-4cm,还可选择肱骨中段截除后短缩。钉板系统配合骨水泥同样可用于肱骨固定,固定效果与髓内针无显著差异。还可采用金属骨干假体修复肱骨中段的大段骨缺损。
c.肱骨远端和肘关节附近
肱骨远端的病变可应用钢板固定。当病变范围较大时,也可采用肘关节假体置换。全肘关节置换可用于重建肱骨远端关节面并填充肱骨远端缺损,通常采用肘关节后方入路,术中应尽可能保留肱骨内外髁,从而尽快恢复正常的肘关节屈伸功能。
d.其他部位
发生在尺桡骨的转移性肿瘤非常少见,因为前臂旋前和旋后的动作使尺桡骨始终处于扭转力的负荷之下,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固定方式以钢板固定为主,同时局部填充骨水泥。如骨破坏非常严重,可行瘤骨截除,尺骨病变累及肘关节面可行全肘关节置换,桡骨病变累及腕关节可行腓骨代桡骨术,其他部位截骨可予以旷置。肩胛骨和锁骨如果没有发生病理骨折且未累及肩关节一般无需手术。锁骨骨折可行钢板固定+骨水泥填充。对于放疗无法控制或疼痛剧烈的病变可行局部切除。
(2). 下肢长骨
下肢骨,特别是股骨近端是长骨转移瘤最常发生的部位,常因负重导致病理性骨折。
a.股骨颈和股骨头
股骨颈和股骨头皮质相对完整的潜在病理性骨折患者可采用单纯内固定治疗,如DHS。如果头颈部位已经发生骨折,应用单纯内固定具有很高的失败率,此时建议采用关节置换。根据病变的范围可选用标准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或定制骨水泥型假体。在同侧髋臼未受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半髋双动假体,否则应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如果股骨远端存在病变,可应用长柄假体,从而避免远端股骨骨折的发生,但同时增加了肺栓塞的危险。
① 内固定术
粗隆间病理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是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和内固定。固定方法可选用DHS或髓内固定装置。对于骨质好的病人,可采用闭合复位,打入髓内针而不应用骨水泥,并可通过髋关节滑动螺钉实现断端加压。对于骨质受损的病人则应辅以骨水泥填充或直接进行假体置换。长的髓内固定装置理论上可保护股骨全长,有预防远端骨折的优势。
② 假体置换术
当粗隆间病理性骨折选择关节置换术时应选择股骨距型假体(calcar假体),尤其适用于小粗隆及小粗隆以下完好的粗隆间病变,该型假体可恢复肢体长度和恢复关节稳定性。当大粗隆或粗隆下骨质不足时,建议使用股骨上段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起全髋置换术而言更具有关节的内在稳定性。
治疗粗隆下病理骨折的方法有重建髓内针和股骨近端假体置换。作用于粗隆下的应力大于长骨的任何部位,可高达体重的6倍。髓内固定成为这一部位的标准内固定方式。当患者并发或骨质破坏范围较大,不足以维持髓内固定的稳定性时,可应用股骨近端假体置换。
d.下肢其他部位
股骨或胫骨干病变首选髓内针固定;股骨髁上破坏范围不重的可选择病灶刮除、髁钢板配合骨水泥固定;逆行髓内装置适用于股骨髁和股骨干同时存在转移的病例。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转移瘤破坏关节面的可行人工膝关节置换。
(三)、骨盆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发生于骨盆的转移瘤约占所有骨转移瘤的10-15%,其中髋臼经常受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手术方式以刮除为主,骨缺损常需填塞骨水泥。对于单发的、预后较好、放疗无法控制的骨转移病灶,则可行广泛切除。当肿瘤巨大,神经血管束严重受累时,可选择半骨盆截肢。
1. 髋臼周围转移瘤
髋臼周围的转移病灶常引起髋关节不稳定,影响患者活动,对该类转移瘤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维持骨盆的稳定性,重建髋关节的功能。单纯的放疗可以引起股骨头以及髋关节周围软骨的变性坏死,导致患者活动后出现疼痛,放疗后骨质脆性增加,可能增加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危险。
下列三种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建议手术治疗:①症状较重并且对制动、镇痛药物治疗、抗肿瘤治疗效果不佳;②放疗后患者疼痛症状不缓解或者患肢功能恢复不理想;③同侧股骨出现或者临近出现病理性骨折需同时处理。
Harrington根据肿瘤累及髋臼的部位将髋臼周围转移瘤分为四种类型,根据肿瘤累及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手术措施:① I型为髋臼周围病变,而髋臼内侧壁、外侧壁、髋臼上缘皮质均完整,治疗可以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型全髋假体置换术;② II型为髋臼内侧壁骨质破坏,其余髋臼皮质无影响,采用普通髋臼会导致假体及骨水泥早期向内侧移位,可以采用特殊设计的带翼髋臼网杯将应力引至髋臼缘,再结合水泥型全髋置换;③ III型为髋臼周缘均存在骨质破坏,仅使用带翼网杯的全髋假体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骨盆缺损处放置数根斯氏针以便于将位于解剖位置的髋臼假体所承受的应力传导至脊柱,斯氏针安置后,再结合带翼网杯、水泥型全髋置换;④ IV型为孤立性髋臼周围转移病灶,应采取比较积极的手术措施,完整切除肿瘤,根据术后缺损的情况采用半盆置换或马鞍假体置换术。
2. 髂骨和骶髂关节
髂骨翼转移瘤多数无需手术,但髂骨内后部分(担负髋臼、骶骨间的应力传导功能)被肿瘤累及是外科手术的指征,其重建可采用钉棒系统或斯氏针重建髋臼上方残余骨质与骶骨之间的连接,并应用骨水泥加强。骶髂关节转移瘤,破坏轻者无症状,不必做内固定治疗;破坏严重者有移位、不稳定和疼痛的,应行内固定治疗。可通过骶髂关节钻入斯氏针,也可采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的方法来加强骶髂关节。
3. 耻、坐骨
耻坐骨转移瘤对负重影响不大,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一般限于孤立性转移病灶,切除术后无需行骨重建。由于盆底结构受到了破坏,盆腔内的脏器可能会向大腿上部移位,因此手术中要仔细行软组织重建。
发表于: 09:57:52
唐顺大夫的信息
副主任医师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恶性骨肿瘤的化疗与保肢治疗,骨转移癌及其相关治疗,脊...
唐顺,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个人简介: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疗系
唐顺的咨询范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转移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