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4小时什么是动态血压监测的昼夜节律算法问题。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关于24小时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算法问题。急!!!_百度知道
关于24小时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算法问题。急!!!
夜间血压下降率(昼夜节律)应该有几个值?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节律应该分别计算还是怎样?如果分别计算,收缩压和舒张压形态不一致的话,血压形态应根据哪个来定?查阅了很多文献,还是不明白,谢谢大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什么意思?
其他类似问题
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按标题搜索
按作者搜索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的意义作者:李南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我国高血压患者达 2亿。以往认为约 90 % 是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但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继发性高血压在住院高血压患者中的检出率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同时大量的研究显示:继发性高血压的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一旦确诊继发性高血压,部分患者可手术治疗, 从而可能治愈高血压;不能手术者,可给予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可以大大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在高血压人群中鉴别诊断继发性高血压并给予合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2005年上海高血压研究所高血压专科的住院患者病因构成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占86%,继发性高血压占14%;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占51.13%,肾血管性高血压占24.18%,肾实质性高血压占22.13%(高血压杂志,):504-509)。2010年新疆高血压诊疗中心高血压专科的住院患者病因构成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占75.1%,继发性高血压占24.9%;2008年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占20.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939)。目前我们临床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包括内分泌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 近十几年来,随着ABPM技术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血压及其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24小时血压改变表现为一个“双峰一谷”曲线,即夜间血压水平较低,清晨觉醒前后人体血压迅速增高,并于10~12时达到峰值;此后血压便逐渐降低,但日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夜间血压进一步下降,于凌晨3~5时达到其谷值。目前,大部分学者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即白昼均值与夜间均值之差除以白昼均值作为判断ABPM 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定量指标,一般以≥10%表示正常昼夜节律,<10%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 不同病理条件下的继发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已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1.ABPM 在肾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 肾脏作为一种内分泌器官,对血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病变反映着复杂的内分泌功能失调及排泄功能障碍;肾血管病变则反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失调。目前,高血压已被认为是加速肾功能恶化的第1位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肾损害伴高血压患者进行ABPM ,分析发现24h的SBP、DBP及其压力负荷均明显增高, 说明肾脏长期处于过高的SBP、DBP水平及过重的压力负荷是肾功能早期受损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较正常人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存在的昼夜节律,肾性高血压组的这种节律性消失,且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夜间下降百分率低于10%者在肾性高血压也明显高于正常人 。尿微量白蛋白是肾功能受损的早期表现,尿微量白蛋白与偶测血压相关性差 但与动态血压监测联系密切。有人发现异常血压模式与肾病进展较快有关。蛋白尿及高血压本身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速度加快或使肾衰竭发生危险性增加的因素。 同时,其他方面的机制,如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活性增加,也会在高血压和蛋白尿之外影响肾脏疾病的进展,已有高危因素的 CKD患者如果有非勺型血压曲线,危险性会进一步增加。非杓型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的排泄率均高于杓型血压患者。一般动态血压监测水平越高,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的排泄率越高。另有研究表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包括夜间血压和24h平均血压升高均与肾损害相关。 &&& 因此,通过ABPM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实质性疾病引发的高血压,我们都可以通过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来评估其风险,从而延缓肾损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肾脏科医生认识到 CK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以及修复血压昼夜节律的重要性。肾性高血压的这种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的失调有关,具体环节为何,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动态血压节律的消失可能作为筛选继发性高血压 ,如肾性高血压的手段 ,为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2.ABPM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是肾上腺皮质自主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的以高血压、低血浆肾素活性、高醛固酮血症伴或不伴低血钾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研究表明原醛在一般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15%,而在顽固性高血压人群中患病率可达到20%。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原醛患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脑卒中和蛋白尿等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更重要的是原醛患者一旦确诊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不论是临床症状还是靶器官损害都将得到明显改善。1981年 Hiramatsu提出了用血浆醛固酮 /肾素活性比值 (PAC/PRA)来筛查高血压患者中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 ,其有效性不久就被多项研究所证实。Gordon RD等在1994年报导原醛的发病率高达 8.5%~13%,于 2004年他们发表了一项在五大洲几个临床医学中心进行的回顾性研究 ,研究表明:应用血浆醛固酮 /肾素活性比值(ARR)对&&&>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布与靶器官损害的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pressure,EH)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分布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7人,男89例,女38例。其中,EH(1)组:有靶器官损害者64例,EH(Ⅱ)组为靶器官未受损者63例,另设老年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61例。所有患者均作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EH(1)组收缩压(SBP)、收缩压负荷(sPBload)、脉压(PP)、收缩压变异性(sBPV),大于EH(Ⅱ)组和对照组(P0.05)。EH(1)组24小时血压分布呈非杓形。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收缩压变异性、脉压差,对靶器官的损害意义较大。动态血压非杓形节律是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这对指导合理治疗有较大意义。 中国论文网 /6/view-2830649.htm  [关键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动态血压监测   中图分类号:11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307)02-0106-02   循证医学显示,动态血压监测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水平评估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进展及预后的预测有重要价值,尤其对老年高血压的认识有广泛应用空间,从而优化老年高血压个体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老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的改变与靶器官损害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按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和靶器官损害判断方法[1],选取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我科住院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188例。高血压(I)组64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伴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靶器官损害,男44例,女20例,年龄75~9()岁,平均82.3±7.7岁;高血压(Ⅱ组)63例,男43例,女20例,年龄75~90岁,平均81.6±7.4岁,单纯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血压正常者6l例,男42例,女19例,年龄75―90岁,平均82.2±7.8岁,作为对照组。各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代谢、TC、TG、LDL―c、HDL―c水平等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靶器官损害指征心脏: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示:左室重量指数(LVMI),(男)LVMI≥125me./m2,(女)LVMI≥110mg/m2,或存在心功能减退。脑: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肾:尿白蛋白≥30~300mg/24h、血肌酐男性≥133umol/,L(1.5mg/L),女性≥114umol/L(1.3mg/L)。   1.2方法:所有的高血压病例,观察期间未停用高血压药,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美国太空室验室92107型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白昼6:00~22:00,每15分钟自动充气测量,夜间22:00~6:00每30分钟自动充气测量,监测期间受试者从事日常活动,每例资料24小时有效监测次数均在85%以上。      主要监测参数:见表2。血压负荷值是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5/75mmHg的次数与监测总数的百分比。血压昼夜节律,是白天平均动脉压一夜间平均动脉压/白天平均动脉压,小于10%为昼夜节律异常,大于和等于10%为昼夜节律正常。血压变异性(BPV):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所得到的血压标准差(SD)除以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   1.3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均以动态血压分析软件包上机行统计处理。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O.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平均收缩压参数及脉压差EH(I、Ⅱ)两组均大于正常对照组。收缩压变异参数及收缩压负荷参数EH(I)组均大于EH(Ⅱ)组和正常对照组。EH(I)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较EH(Ⅱ)组减弱,有显著差异(P0.05)。EH(I)组、EH(Ⅱ)组、正常对照组舒张压、舒张压负荷、舒张压变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本资料显示伴靶器官损害组24小时收缩压、收缩压负荷、脉压差均大于单纯高血压组,更大于血压正常组。长期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2]。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动脉逐步硬化,顺应性下降,这是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的重要原因[3]。大动脉顺应性是左心室后负荷的主要决定因素,顺应性减退,导致左心室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加与左心室肥厚,导致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   国外学者Etom等[4]分析了106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发现老年人血压波动增高是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王永刚等[5]研究提示:老年人血压波动性增高是高血压心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收缩期血压增高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资料也发现,老年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者收缩压变异性大于单纯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   本资料还发现:正常对照组、老年单纯高血压组,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呈节律特征性变化,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存在表明组织器官灌注良好[6]。老年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水平较高,造成脑、心、肾等器官血管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血管的弛张作用减弱,造成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增多,心肾损害加重。夜间血压越高,对靶器官损害越大[7]。   综上所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直观描绘了昼夜血压分布,分析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关系,使我们能根据血压的生理周期、血压变异性及每日血压改变,正确评价药物疗效,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剂量和给药时间,有效地控制血压,改善血压的昼夜节律,从而实现24小时平稳降压,预防和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当前位置:  &
& 王红宇: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
王红宇: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王红宇 责任编辑: 朱超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主 任 医 师 、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际动态心电图与无创心电学会常委,中国医药信息学分会远程心脏监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心电信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心电技术学分会常委,山西省医学会心电信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理事,心电学医师分会会长,《临床心电学杂志》、《实用医技杂志》、《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编委。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疾病多发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中国老年人罹患高血压者超过50%,约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一半。按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的老年人定义为&65岁,高龄老年定义为>80岁。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5岁,血压持续升高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标准血压,即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指收缩压(SBP)&140 mm Hg,而舒张压(DBP)<90 mm Hg。血压与老年人心血管病风险成正相关,血压越高,其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也越大。我国老年高血压存在着患病率高、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状况。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检出率,加强对高血压临床特点的全面认识,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有: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和每次测量血压的读数。可以描绘随着时间变化以及心率变化,血压变化曲线,显示昼夜节律;测量夜间-白昼血压比值,即夜间平均血压和白昼平均血压之间的比值,观察夜间血压下降程度;通过计算可以获得血压变异、晨峰血压、血压负荷和动态动脉僵硬指数等指标。
一、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
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与年轻人高血压的变化不同。其特点是收缩期血压在白昼、夜间、24小时平均值明显增高,而舒张期血压在白昼、夜间、24小时平均值轻度增高,脉压差增大,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呈&杓型&曲线,血压负荷SBP>80%,DBP<20%,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增加。部分老年人呈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是收缩期血压在白昼、夜间、24小时平均值明显增高,而舒张期血压在白昼、夜间、24小时平均值正常,脉压差增大(图1),血压昼夜节律存在。有些老年人有夜间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前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呈&反杓型&,夜间平均血压与白昼平均血压相当,血压负荷DBP明显增加(图2);后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是休息时血压正常,活动时血压明显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血压变异增大。还有不少老年人存在白大衣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呈现诊室高血压,日常24小时血压正常(图3)。还有个别患者有继发性高血压,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发现一过性剧烈头晕症状发生时,监测到血压突然急剧增高所致,收缩压&180 mmHg,甚至高达&200mm Hg,提示内分泌疾病所致。
二、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因素
老年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器质性疾病、各种代谢综合征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改变等。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这些因素应该予以注意。比如:动脉硬化或动脉炎症导致两上臂血压值相差大,应该测量血压值高的上臂;老年房颤患者比例高,测量舒张压值偏高;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以造成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等状况;夜间血压要考虑伴有前列腺肥大,睡眠呼吸暂停的老年患者,有睡眠片段化这种情况下,可能降低动态血压预后的意义。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压力反射衰竭、动脉刚性增加和基础疾病靶器官损害导致的,易于发生心血管事件。
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中,ACCF/AHA老年高血压专家共识提出的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目标为:无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为<140/90 mm Hg;伴有心衰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为<130/80 mm Hg;伴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为<130/80 mm Hg;伴代谢综合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为<140/90 mm Hg;伴慢性肾脏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为<130/80 mm Hg。我国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老年人降压目标确定为收缩压降至150 mm 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2010年版指南提出老年人将血压降至150/90mm Hg以下。2011年发表的FEVER研究显示:非洛地平缓释片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卒中风险44%。适当的降压治疗使得老年人的卒中、冠心病、心衰的发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观察治疗效果,是否达标,不仅可以用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其独特优势。不仅观测收缩期血压在白昼、夜间、24小时平均值是否降到正常范围,脉压差是否减小,血压昼夜节律是否改善;还可以观测血压变异、晨峰血压、血压负荷和动态动脉硬度指数,有助于调整用药。老年高血压患者拥有更大的血压变异性,如果不使用ABPM评估降压效果,可能错误地使用降压药物过度降低患者的血压。临床治疗中,部分老年高血压发生头晕是体位性低血压造成。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特点可以发现其头晕的原因不仅仅是血压增高,还存在着用药不当导致的低血压反应。
我国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其发病率为250/10万,是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5倍。随着年龄的升高,脑卒中的死亡率也逐渐升高。2013《ESH/ESC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24小时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和心血管病发生、死亡相关性比诊室血压密切。在预后研究显示24小时动态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比诊室血压更密切,24小时收缩压与致命和非致命性相关心血管事件和/或总死亡率密切程度比诊室血压高。临床上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呈&超杓型&的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增加,这些发现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预后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动态血压监测与血压管理
我院在2000年开始探索远程心脏监测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2002年成立了远程监测中心,开始24小时值班,不间断为广大院外患者提供心电监测服务。共建立了36个分站,服务了全省数十万患者,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和患者的好评。2008年开展远程动态血压监测项目,为社区高血压管理提供数据。患者在社区佩戴监测仪器,回家居住,监测结束后将数据发送到我院远程中心,经过远程中心医师分析出具报告。监测结果发送到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医师手中,帮助他们系统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数据,及时调整用药;监测结果发送到患者手中,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血压呈动态变化以及变化程度。
经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远程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有效、实用,监测的动态血压数据准确,运营模式便捷。首先,节约了社区医师看病时间,也完善了管理数据,避免了盲区,受到社区医师欢迎;其次,对于高血压患者,经过动态血压监测,提高了对血压动态变化的认识,知晓了自己血压变化的规律,用药的主动性、医嘱的依从性大大提高,并能主动配合改善生活不良嗜好;特别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平素自己在家监测血压并记录下列,由于年龄大、眼睛花、手发抖的情况,测量和记录常有差错。经过远程动态血压的检查,有准确连续的血压数据参考,了解血压波动,有社区医师、护士的帮助,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疗效提高,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远程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推广到社区,使得医疗资源合理分布,避免慢性病患者到大医院就诊的拥挤、排队、焦虑,耗时,提高了社区高血压管理水平和效率。
高血压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兼顾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在整个高血压诊治体系中开展动态血压监测实用、有效,尤其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半数以上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远程动态血压监测更具现实意义。
---------------------------------------------------------------------------------------------------------------------------------------------
欢迎关注Elseviermed官方微信
学科代码:心血管病学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
《门诊》杂志创刊于2009年夏,是以心血管临床最新动态为主要传播内容、现代传播学为基本理念的医学类杂志,其宗旨是及时反映心血管领域的临床新技术、新成就、新进展,由上海东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立运营。临床学术跟踪是国际高端医学媒体应用的信息开发概念,它能帮助媒体及时掌握最新的临床动态。《门诊》杂志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初步的临床学术跟踪体系,全面跟踪并报道医师的最新观点,最新临床进展,最新病例,最新科研成果及数据分析。
马上访问《门诊》杂志网站
顶一下(0)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
可能感兴趣的
时间:~~欢迎来到爱思唯尔“聚焦肺高压”资源中心,本站旨在为肺高压和肺血管疾病领域医生提供最新相关学术资讯。经常访问本站,可以获得多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中肺高压和肺血管疾病相关的最新文献全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的...
时间:~~各位网友,经历4个多月的改版,新版爱唯医学网终于在本周一日上线! 欢迎网友积极对我们的新网站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提出您感兴趣的栏目,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支持!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 海市心血管 研究所
韩雅玲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
穿透性粥样硬化诱发的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中应用Dacron补片主动脉成形术
| 京公网安备71号Copyright (C) 2009 Elsevier.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励德爱思唯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动态血压监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