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动手能力至初生时期就有什么能力

自然初生力量给予宝宝肌肤最适合的呵护|肌肤水分|宝宝皮肤_凤凰亲子
自然初生力量给予宝宝肌肤最适合的呵护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进入冬季,宝宝吹弹即破的娇嫩肌肤要经历寒风、干燥等外界刺激的多重考验。皮肤最外层起防护作用的是角质层,成人的角质层为多层细胞,而宝宝则是单层细胞,肌肤表皮就比成人薄30%,抵抗能力自然也就比成人弱。植物之初的密码已被开启,最纯净安全的初生营养精华,只为给予中国宝宝最适合的呵护。
进入冬季,宝宝吹弹即破的娇嫩肌肤要经历寒风、干燥等外界刺激的多重考验。妈妈们稍不留神,脱皮、瘙痒、泛红、皲裂等肌肤问题就会前来骚扰,影响宝宝的睡眠和健康。尤其是对于一些新手妈妈,看到宝宝肌肤不适,心里焦急万分,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想要在寒冷冬季养出宝宝水嫩肌肤,首先要了解宝宝的肌肤特质。 宝宝肌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是诱发肌肤困扰的主因 0-3岁,是宝宝肌肤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肌肤疾病的高发时期,需要妈妈们的格外呵护。和成人相比,宝宝的肌肤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异,对于水分和营养的需求也比成人更大。 皮肤最外层起防护作用的是角质层,成人的角质层为多层细胞,而宝宝则是单层细胞,肌肤表皮就比成人薄30%,抵抗能力自然也就比成人弱。皮肤下的脂质起着维持肌肤水分平衡的功能,相较于成人,0-3岁的宝宝由于肌肤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皮脂层中的脂质和天然保湿因子较少,结构松散,水分很容易流失。由于宝宝的肌肤屏障、汗腺和血管仍处于发育阶段,皮肤自身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能力较弱,当面临外界环境变化,细菌、粉尘、紫外线等攻击时,基本毫无招架之力,尤其是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肌肤发生敏感的现象更为常见。 因此,初生宝宝的肌肤并不像表面上看来那样水嫩完美,相反,它非常脆弱,照料上稍有疏漏,就会对初生肌肤造成困扰。此外,宝宝皮肤的平均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近乎是成人的两倍。这便意味着,在接触同样量的刺激物和毒性物时,宝宝的皮肤不仅比成人吸收得多,而且,反应也要强烈得多。 冬日呵护宝宝肌肤,补充水分、营养尤为关键 深入了解了宝宝的肌肤特质,在面对冬季经常出现的肌肤敏感问题时,妈妈们不必过度紧张,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地呵护宝宝肌肤。冬季宝宝护肤,最重要的是补水、锁水,并通过补充针对性的营养物质帮助宝宝完善肌肤屏障功能。除了要格外留意宝宝的饮水、饮食,选用适合宝宝肤质的润肤产品在这个寒冷干燥的季节尤为关键。 在为宝宝选择护肤品时,妈妈们很容易走入误区:认为大人擦拭起来比较温和舒适的护肤品,宝宝也一定适用。但通过上面的叙述,相信妈妈们已经明白,宝宝的肌肤跟成人的有很大区别,对于水分和营养的需求比成人更大,面对外界刺激时也比成人更敏感。因此,宝宝的洗护用品一定要比成人护肤品更滋养、更安全,妈妈们在选择洗护产品时应认准专为宝宝设计的特别配方,这类产品通常都经过严格的医学测试,证明其中的成分对宝宝的皮肤作用温和且无害,完全符合宝宝的皮肤的生理特点,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和毒性反应。 初生胚米,帮助完善肌肤屏障,抵御外界刺激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家化便开始投入婴幼儿肌肤护理研究,后来又与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强强联手,深入研究0-3岁中国婴幼儿的肌肤特质,探索真正适合中国婴幼儿的肌肤呵护之道。多年后,启初,应运而生!启初认为:在生命的每一阶段,自然都安排了与之匹配的成长能量。启初专家们经历无数次试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呵护宝宝肌肤的初生成分。 启初胚米润肤系列,甄选最具活力与营养的胚芽米,并独创优活嫩萃技术,最大程度保留了植物之初的嫩活能量。小小的胚米,却蕴含200%于大米的维他命B和多种小分子益肤精华,能快速缓解肌肤干燥,充分满足宝宝肌肤成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特含天然谷维素成分,能够帮助提升宝宝肌肤自身保护力,保护娇嫩肌肤免受外界侵害。植物之初的密码已被开启,最纯净安全的初生营养精华,只为给予中国宝宝最适合的呵护。
[责任编辑:董俊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2/10 08:30
02/10 08:30
02/10 08:29
02/10 08:29
02/10 08:28
02/10 10:06
02/10 10:06
02/10 10:07
02/10 10:07
02/10 10:0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2/10 08:41
02/10 08:41
02/09 09:13
02/09 09:29
02/09 09:30
02/10 09:13
02/10 09:13
02/10 09:13
02/10 09:13
02/10 09:13
凤凰亲子官方微信
播放数:1433020
播放数:1010277
播放数:170286
播放数:362405
48小时点击排行家长需知:这些宝宝具备的潜在能力你清楚吗?
作者:&& & & & & & & & & &
& & & & & & & &
  他们不仅拥有看见亮光就会把头转向亮光之处,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会兴奋,当奶头接触他的嘴唇时就吸吮等这些出于条件反射的本能反应,新生儿还具有惊人的感知、运动能力;注意、记忆、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出生8小时后,婴儿就会模仿成人吐舌头;婴儿出生时便有颜色视觉,4个月时接近成人水平,24个月时能正确认识15种颜色等诸多本领。潜力一:对光线很敏感  宝宝从一出生就对光的刺激十分敏感。对光线的明暗变化也会做出反应,出生3周左右,他就会学会注视视野中出现的物体,并追随物体转移视线。  爸妈这样做:  有些父母认为刚出生的宝宝是怕光的,常常白天用窗帘遮光,晚上把灯调暗,这样会限制宝宝感觉到白天亮、晚上暗、开灯亮、关灯黑,就能刺激宝宝的视觉发展,并建立条件反射,使宝宝学习到了天暗了,关灯要睡觉,天亮可睁开眼睛看看、玩玩。潜力二:对声音的反应很敏锐  刚出生的宝宝,喜欢听不同的声音,对声音的反应也是十分敏锐的。如果对刚出生24小时的宝宝摇摇铃,他会马上安静下来,眼睛也睁开来,这说明新生儿能听声音。3-4天后,宝宝则能逐步学会分辨不同的声音。  爸妈这样做:  有些父母认为宝宝易惊醒、怕声响,房间里安静的鸦雀无声,这样反而影响了孩子听觉细胞的发育及听觉功能的提高。其实,一天中应给婴儿一些听声音的机会,可以时儿听音乐,时而讲话逗笑,时而安静休息,时而唱歌游戏,使宝宝感觉到声音时有时无,有机会倾听各种声音的变化,从而加速宝宝学听能力的发展。潜力三:全身皮肤都有灵敏的触觉  新生儿的触觉器官最大,全身皮肤都有灵敏的触觉。实际上从胎儿开始,当他们被子宫内温暖的软组织和羊水包围时就开始有了触觉。习惯于被紧紧包裹在子宫内的胎儿,出生后喜欢紧贴着身体的温暖环境。新生儿对不同的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有触觉感受能力。就是说他们有冷热、疼痛的感觉,喜欢接触质地柔软的物体。嘴唇和手是触觉最灵敏的部位,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胎儿、新生儿喜欢吸吮手指。  爸妈这样做:  若是让宝宝睡在宽松的睡袋里,手脚和身体不受束缚,双手能从袖口中伸出触摸各种东西,手眼协调一致活动,不断地探索,宝宝的学习潜力将进一步完善。潜力四:嗅觉和味觉特殊  宝宝的嗅觉和味觉能力是从胎儿时期就有的。宝宝可以分辨出不同的气味,如闻到奶香气味,会露出笑脸并将头转向奶瓶。若闻到某些刺激性气味,如他的脏尿布时,他就会把小脑袋扭开。新生宝宝的味蕾数量比成年人还多,5个月后的婴儿就能区分不同的味道,他们更喜欢吃带有甜、咸、酸味的食品。  爸妈这样做:  多让宝宝闻一闻不同事物的气味,可以带他到花园里,让他感受花草和泥土的味道,或是闻闻爸爸妈妈衣服上的气味,不仅能提高宝宝的嗅觉,还能促进宝宝的认知能力。虽然奶水才是小宝宝的主食,但你应该让宝宝尝一尝不同的食物,以增强嗅觉和味觉的发展。潜力五:交往和模仿能力表现明显  宝宝喜欢有人逗引,有人接近他就笑,离开他就哭,和他讲话会咯咯的发音应答。他还特别依恋妈妈,早期交往能力在妈妈的搂抱、爱抚、逗笑中得到发展。据观察,仅仅几个星期的婴儿在接触妈妈时就会睁开和合上眼睛,这种紧密协调的关系被称为母婴同步性。直到宝宝几个月时,这种母婴之间的协调活动仍旧保持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宝宝成年以后与家庭的关系。此外,据研究显示,新生儿从两周起,就学会模仿妈妈的面部表情,如模仿伸舌头、张嘴等,稍大时,宝宝就会模仿拍手、摇头、挥手再见等动作。宝宝最初学会的本领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  爸妈这样做:  当宝宝处于安静觉醒状态时,你可以让宝宝进行对视模仿训练。你慢慢的深处舌头,每20秒钟一次,重复6-8次。如果宝宝仍注视着你,他会常学你的样,将舌伸到口边甚至口外。当宝宝熟练掌握之后,你可以让宝宝模仿其他脸部动作和表情,如张开、哭、撅嘴、打呵欠的等。他会非常愿意和你玩这种游戏。保健频道小编温馨提示:人们通常认为,刚刚出生的小宝宝除了会吃奶和睡觉,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更不要说掌握什么本领了。(编辑:樊雪娇)
[特别策划]
[媒体推荐]
本频道合作联系方式 | QQ: | 电话: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网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新生儿出生时缺氧问题?以后的学习能力?适应力?_育儿问答_宝宝树
新生儿出生时缺氧问题?以后的学习能力?适应力?
患者信息:男 2岁 浙江 温州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
宝宝过期7天剖腹生产,羊水污染,使尽拍足底后宝宝哭了一下,接着体温上不来进保温箱7天,期间身体脏器功能检查各项指标都不好很高,在保温箱里宝宝基本上不哭,哭也是哇的一声就没了也不转声哭的。经过住院15天的治疗,脏器功能血液化验都正常了后出院。宝宝一岁多了,该说话时也会说了,该走路时也会走,就是比较老实,比较内向,缺少自已的主意,喜欢自已玩,有点不合群,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活泼,去上海医院测智商只有90。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这样的孩子以后会有什么后遗症?学习适应能力会怎么样?请大家帮忙一下。
曾经治疗情况及是否有过敏、史:
当时年龄:
还没有宝宝
来自:网页;
我觉得没啊,我宝剖腹生的,缺氧挺严重的,直接上打氧机了,现在22个月也没发现什么,只不过是太淘,没有闲时候,是女孩。说话晚。
最佳回答者:
不会有什么的
后天的培养很重要的即便刚出生的小孩见到蛇也会恐惧,恐惧感应该是遗传得来的,那么它如何遗传?我们对异性或者同性的爱也是先天的,它是如何遗传的?恐惧和爱能够遗传的话,为什么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喜好、记忆不能遗传?
问题较多,能明白意思吗?看到一篇美国报刊上的文章谈这个,翻译一下:“很多证据表明,人类对蛇的恐惧是被生物性地定制在基因之内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在史前环境中,蛇曾对我们祖先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对蛇强烈的恐惧感是有用且重要的。”
按票数排序
这是我在知乎上第一次认真答题。当时觉得写的好长,如今看来,也就算是中等,行文推理也有诸多不足。——日。第三次补充:
华生的实验是说明:对某事物的恐惧可以后天习得。不表示对蛇恐惧就一定是后天习得,这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只能说可能是后天习得了对蛇恐惧。
曹梦迪知友提供的国外网站链接中所描述的实验是很完善的。他所说的“更容易学会怕蛇”的确是更准确的表述。对蛇类的恐惧无论如何是有先天的遗传作用的,但遗传的不是完整的对蛇的恐惧反应。
不过我很好奇,试验中的猴子和孩子没有直接遗传对蛇的恐惧,是因为大脑结构和工作方式的关系(对任何事物的恐惧不能完全先天获得),还是它是一种退化的结果?也许老鼠一类的更弱势的动物,会对蛇有先天的恐惧,不需要一个激活和学习过程?
哈器的回答中附带的新闻提醒了我:哪怕对蛇的恐惧是天生的,它也可以被克服。新闻中的已经说明那是“表演”有可能孩子就已经多次安全的接触毒蛇,因此变得不怕蛇了。因此这个新闻并不能作为孩子天生不怕蛇的有力证据。
各种实验结果有冲突并不意外,毕竟人的先天差异是广泛存在的。用不同年龄的孩子参与实验(前提是孩子们之前都没见过蛇,也没听过有关蛇的事情),可能也会有不同结果。原因在本回答最后会有说明。有些人的感觉、行为较晚出现,不表示他就是后天的。人的语言、抽象斯文能力、甚至性发育都是一定年龄后出现的,不代表它就是“后天”习得。刚刚出生的婴儿不怕蛇,可能是因为他大脑还没发育到有“恐惧”的这一感知功能,没有表现出来。
首先必须明白两个概念,那就是“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只有伴随生殖细胞遗传信息的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现在一般是认为后天习得的行为、知识是不可遗传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可以遗传但没有强有力的实验或证据表明这点。为什么爱好和记忆不能遗传?因为它们几乎都是后天形成的,虽然大脑结构可能因此改变了,但是人的生殖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没有因此改变,所以他就不可遗传。(毕竟卵子和精子不是从脑子里分泌出来的)
另外我要澄清的一点是:你对蛇的恐惧,究其根本并不仅仅是因为你父母他们对蛇的恐惧遗传了给你,而是在久远以前的祖先对蛇的先天恐惧帮助了他存活,得以繁衍后代,这个恐惧的遗传信息因为是先天的,所以包含在生殖细胞中。你可以想象,在原始社会中,见到蛇会害怕而呼叫求救的孩子(孩子之前没见过蛇),更容易得到成人的帮助而存活下来。对蛇的出现产生紧张、生理唤醒程度恰当好处的成人,也能更好的处理危机。至于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过于强烈的恐惧,导致丧命,这里可能有后天教育影响,也可能是先天反应本来就过于激烈,或者两者混合作用。无论如何,现代社会医疗等设施的发达让人们不容易丧命,这种在原始社会明显致命的“缺陷”就得以保留,遗传下去。哪怕这种“缺陷”是后天的,胆小的父母不懂得处理自己身恐惧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教育也不会太好,所以孩子也就跟着受后天影响而保留了这种缺陷。
事实上人类对蛇类的恐惧可能是很早很早就奠定的一种先天遗传。早到我们的祖先连猴子都还不是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祖先可能还跟老鼠差不多。懂得的先天的怕蛇、避开蛇的小啮齿类动物当然有更高的存活可能,它的恐惧自然就会遗传下来。哪怕进化到了猿猴那一步,不需要太害怕蛇了;但因为害怕蛇并不会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甚至还是有利于生存的,那它就还会保存下来。
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喜好是有遗传的。但大多集中在比较“肤浅”的爱好上。例如,甜食。例如身高俊美的男男女女。甜食代表糖分,糖分在原始社会是很难得的,又是主要供能物质。喜欢甜味就会促使人寻找甜食,这些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热量去生存。身高有视野的优势,你可以看到更远处的猎物或危险,这些人就容易活下来。人先天至少是不厌恶身高高的人,不厌恶甜食的;否则这些有利的变异就难以被遗传下去——没人愿意跟你繁衍后代。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先天的更喜欢智商高情商高的人,而不是身高高长得漂亮的人。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方展方向。毕竟文明发展到这种程度,一个人能否生存和成功更多的取决与智商情商高低,而不是身高样貌的。但不表示对身高样貌的偏好会消失。因为只有那些不利于种群繁衍、进步的遗传信息才容易被淘汰。长得好,长得高不如在原始社会有用了,但它对个体现代生活也没有害处,它就会保留下来。——更不用说它们其实一直都还在发挥好处。
总而言之,对事物的爱好是可以遗传的。我们就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还没有一个大范围的结果出现。也许现在已经有人先天的更喜欢高情商搞智商的人,但还不普遍而已。
至于我们对同性或异性的爱是怎么遗传的,你如果明白我前面说的原理你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些先天的同性恋,数量之所以稀少,是因为他们的同性配偶不能跟他们生育后代,没有后代哪怕这个同性恋是属于可遗传变异也没人遗传得到啊!但为什么先天的同性恋一直存在?原因有两个。这种是一种复杂的变异,变异可能总是摆在那里的,人口一多,总会有人变异成同性恋。第二,并不是每个同性恋都坚持不跟异性发生性关系或婚姻。碍于社会风俗或者家庭压力他们总有一些人结婚生育,而且这些人可能还是同性恋中的大多数。有生育就有遗传。
如果你要问对美貌异性的爱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了。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人能对丑陋异性也产生”爱“,那就是个更加高深的问题了。简单来说,因为”爱“的感觉不是一个基础,单独的感觉。”爱“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集合的而成概念。它比”性“的本能要出现的晚。
最后,这点非常重要:并不是所有遗传下来的能力、感觉、反应,都会在幼儿时期、刚出生就全部表现出来;也并不是所有遗传下来的能力、感觉、反应都可以不借助外界刺激而发展出来。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语言能力,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如果是先天,为什么出生时候不会说话?如果是后天,为什么智力相当于3~5岁孩子的黑猩猩无法学会语言?(哪怕是书面语)问题的关键在于,语言能力是一种先天存在的”潜力“,这种可能需要环境去刺激才能表现出来。而连这种潜力也没有的黑猩猩,就几乎不可能像人一样运用语言。这种情况不仅仅在高级认知功能上体现。如果你把刚出生的孩子蒙上眼一段时间,例如一个月,那孩子很可能就一辈子瞎了。因为大脑没有接收到来自眼睛的神经刺激,它以为眼睛坏了,就没有形成相应的视觉神经。视觉肯定是先天的没错吧?而且是非常基础的生理机能,就连这个都需要后天刺激。
说回对蛇类的恐惧,如果拿不同年纪的孩子做实验,结果不同也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我们可以怀疑,太小的婴儿他的大脑和身体是否发育到了有”恐惧“功能?就如同他脑子还没发育到能学会语言一样。但不代表对蛇类的恐惧就不是先天遗传的,它依旧可能是,只是还没表现出来。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包括任何物种的幼体——它出生后首要要务是保证自己可以生存,所以它要先表现出那些可以帮助他生存的先天遗传信息。你说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是看见东西重要,还是懂得喝奶,懂得怕蛇重要?——当然是懂得喝奶!所以叫喊、痛觉、饥饿感这些先天遗传信息最有优先被表达出来。而语言、逻辑、生殖功能则后表达出来,但这不表示他们就是”后天“的。否则我们都是”后天“的男人和女人了。
有点长,可能有点跑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920年,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华生及其助手进行了后来成为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一次实验。该实验揭示了在一个婴儿身上是如何形成对恐惧的条件反应的。  被作为可怜的实验对象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小男孩,当他还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研究者把一只白色的老鼠放在他身边,起初他一点都不害怕;可是,当用一把锤子在他脑后敲响一根钢轨,发出一声巨响时,他猛地一打颤,躲闪着要离开,表现出害怕的神态。给他两个月的时间使这次经历淡忘(请注意,此处未得到证实),然后,研究者又开始实验。当一只白鼠从正在放在阿尔伯特的面前,他好像看到了一个特别新奇有趣的玩具,伸出手去抓它;就在孩子的手在碰到白鼠时,他的脑后又响起了钢轨敲响的声音,他就猛地一跳,向前扑倒,把脸埋在床垫里面。第二次试的时候,阿尔伯特又想用手去抓,当他快要抓住的时候,钢轨又在身后响起。这时,阿尔伯特跳起来,向前扑倒,开始啜泣。  此后,又进行了几次这样的试验,把老鼠放在阿尔伯特身边,钢轨在他脑后震响,阿尔伯特对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惧条件反应,华生后来在实验报告中写道:  “老鼠一出现,婴儿就开始哭。他几乎立即向左侧猛地一转身,倒塌在左侧,作四肢撑起身体快速地爬动,在他到达试验台的边缘前,用了相当大的劲才抱住他。”  更进一步的实验显示,阿尔伯特对其它毛乎乎的东西也产生了恐惧:兔子、狗、皮大衣、绒毛玩具娃娃,还有华生装圣诞老人戴的面罩。  停止一个多月以后,又对阿尔伯特进行试验,正如研究者所预测的,他哭了起来,对老鼠和一切展现在他面前的毛乎乎的刺激都感到害怕,这时候,并没有任何钢轨敲击的声音。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认为,狗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经常给人的某中行为施以正强化(奖励),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巩固下来;如果不给强化或给以负强化(惩罚),那么该行为就会减弱或不再出现。因此,强化很重要。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加以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
感谢知友@孙瑞 的补充:
华生不是一名心理医生,做小阿尔伯特实验时是一名大学任教的心理学教授。 实验当初的计划是让阿尔伯特学习恐惧,再消除这种恐惧。不过由于实验之后,小阿尔伯特的母亲带着孩子离开了当时所在的医院下落不明,导致后续计划才没能得以实行。其后华生由于婚外情,而被迫放弃了教授的职位转行去做了广告。据我所知他并没有花一生时间去消除阿尔伯特的恐惧。另,维基上说,有研究认为,阿尔伯特于日死于脑积水,当时6岁零两个月;最近还有研究认为, 小阿尔伯特在实验当时可能就患有疾病,所以实验时华生说阿尔伯特是健康的婴儿也许并不正确。请参考英文维基的“华生”和“小阿尔伯特实验”页面: . .
“刚出生的小孩见到蛇也会恐惧”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刚出生的小孩子并不恐惧蛇,对蛇的恐惧是后天习得的。当年华生做得小阿尔伯特实验就是为了验证这一点,证明了人不仅可以学会恐惧蛇,还可以学会恐惧兔子。“人类对蛇的恐惧是被生物性地定制在基因之内的”,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是:人比较容易学会恐惧蛇。这里上一代通过基因向下一代传递的特征是:“要迅速学会并牢记恐惧一切会危及自己生命的东西。”以及“要能迅速辨识蜿蜒爬行的东西”等普适性的功能,而不是“蛇”这样具体的功能,所以单单这个基因是不会起作用的,要配合上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蛇蜿蜒爬行,并且如果攻击人通常会对人造成生命威胁。”才行。当一个人第一次看到、听到有人被蛇咬了身亡或者几乎丧命,甚至是听到、看到其他人恐惧蛇的样子,他就会学到对蛇的恐惧。反过来,绝大多数人恐怕一辈子也没有见过一会兔子咬死人,也没有见过什么其他人害怕兔子,所以没什么人怕兔子。参考:
同意@曹梦迪。题设不成立。印度惊现婴儿智斗眼镜蛇表演(组图)据英国《镜报》5月9日报道,图中这个刚满周岁的孩子被放到了一条眼睛蛇面前。他当然不知眼前的动物是何等的危险,而是把它当作玩具一样不停地爬向它,欲把它抱入怀中。面对如此胆大包天的“袭击”,惊恐的眼镜蛇不遗余力地给予反击,它敏锐地将头朝着敌人的致命点狠狠地咬去……围观的群众屏息凝神,不时发出尖叫。不过,玩蛇的孩子却没有被毒蛇咬伤,因为蛇的嘴已被缝合,毒牙也被拔去,一切只是“玩蛇节”上娱乐观众的表演而已
参见以下来源于生物谷论坛对该文章的介绍(应该是有先天的成分):PNAS:人类天生怕蛇来源于大蛇对原始祖先的伤害作者:化石网来源:化石网 12:29:35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害怕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新的研究证实,我们手无寸铁的祖先可能成为大蛇的盘中餐,蛇对原始人类和灵长类造成了致命威胁,这可能是我们的恐惧之源。虽然在现代社会,蛇已经很少有机会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了,但是人们依然对蛇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我一直不清楚这恐惧的原因何在,直到我开始考虑大型蛇类对早期人类的伤害。”研究的承担者之一,T.Headland说。蛇捕食时会把猎物整个吞入腹中,因此我们很难找到蛇吞食灵长类的化石证据。虽然有时候蛇胃的内容物会幸运地成为化石保存下来,可是里面却没有找到灵长类的遗骨。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相比于成人,儿童能更快地在环境中发现蛇的存在,因此我们对蛇的警惕是与生俱来的,而并非在成长中习得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警惕,对长期与蛇共处的远古人类和其它灵长类都非常重要,有时甚至能挽救生命。Headland和他的合作者研究了菲律宾土著的狩猎—采集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与这些Agta族人生活在一起,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和巨蟒有奇妙的互利共生关系。”Agta族人目前还过着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他们栖息在林中,以狩为生。从1972年开始,Headland调查了120名土著人与蛇相处的经历,并且还查阅了自然史记录,包括非人类的灵长类袭击蛇类或者被蛇类捕食的记录。Headland调查结果显示,有15名男性和一名女性被蟒蛇袭击过,其中两位被袭击了两次,访谈记录还显示自年有6宗蟒蛇杀死人类的事件。研究者们认为,在Agta族人学会制作金属武器防身之前,蟒蛇对他们的威胁一定比现在更大。另外,Agta族人有时还捕杀蟒蛇为食,并与蟒蛇争夺其它猎物,因此他们与蟒蛇的恩恩怨怨极为复杂。为了考证我们在演化之路上与蛇的故事,研究小组还查找了非人类的灵长类与蛇“亲密接触”的案例。他们记录到26种灵长类成为蛇的盘中餐,也有灵长类捕食蛇的案例。“现在我们知道,人类对蜘蛛、蝎子和蛇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这和对抢劫犯的恐惧不同,”Headland说。“男人和女人都有对这类动物的恐惧。我们从长辈那里学会避开汽车过马路,但对蛇和蜘蛛的警惕是写进基因里的,并非从生活中学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家L.Isbell评论说:“这篇论文清晰地揭示了一种百万年来独特且复杂的现象,同时它解释了为何人类对蛇有着神秘的感情:我们惧怕蛇,却又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着。”Isbell同时指出,随着人类世界的现代化,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难以研究了:“Agta族人被蛇攻击和致死的概率高得惊人,我觉得这一类数据已经很难再收集到了,因为现在很少有土著居民仍然和巨蟒共同生活在雨林里。”()
泻药如果能说不知道的话,那么不知道。如果不能说的话,那就说个基本原理表现型=基因型+外在刺激也就说任何生物所表现的性状一定是由,基因和外在刺激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两者缺一不可。ps:恐惧应该是基因中存在,爱不一定,主要是爱这个词范围比较大。另外为何记忆和爱好不能够储存的原因在于,精子和卵子跟记忆系统没有任何联系,没有联系自然就没有关系,当然说某些人精虫上脑不算(笑)。
自然选择:不怕蛇的被蛇咬死的几率更大。恐惧和爱能够指导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行为,比如远离悬崖或抚养后代,想活下去都要这么干。而记忆是很个性化的东西,遗传的只是经过高度提炼过的。不然一出生还记得上辈子怎么死的……可能三体人会理解。
我在这个问题上我更倾向于张乐的分析。人类对蛇、蜘蛛的本能恐惧可以对比人类对枪声、弹药的恐惧。即使后者在现代社会所造成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前者,并且大量出现在影视宣传中,但依然儿童见了蛇、蜘蛛就会本能的害怕,而枪支弹药不一定。看了大家的答案想想蛇还是相对收欢迎的(中国的早期龙图腾石堆龙据说就是以蛇为原型的,中美洲的文明也有大量蛇图腾,有人认为这与蛇能消灭田间鼠害有关)以上害怕就像恐高症,属于进化历史上叫古老的策略,需要许多代的牺牲才能完成。虽然很自动并有利人类生存,但其往往滞后环境变化。比如城市人对蛇的恐惧的意义就不大,还不如有对汽车的恐惧。人的记忆力是更新的进化策略,使动物能在短短一生中就能获得经验,不在一个石头上绊两跤。它属于锦上添花的功能。不过我也承认人同时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
同意:“你对蛇的恐惧,究其根本并不仅仅是因为你父母他们对蛇的恐惧遗传了给你,而是在久远以前的祖先对蛇的先天恐惧帮助了他存活,得以繁衍后代,这个恐惧的遗传信息因为是先天的,”关于“我们对异性或者同性的爱也是先天的,它是如何遗传的?恐惧和爱能够遗传的话,为什么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喜好、记忆不能遗传?”"我们对异性或者同性的爱也是先天的",跟怕蛇一样,这都是“久远以前的祖先具有这些品质帮助了他存活,得以繁衍后代”,这个祖先很可能是人类出现之前的祖先,古猿类甚至更原始的哺乳类。如大家所说,如果我们不怕蛇,就更有可能被蛇咬死。同理,如果我们不爱异性,就无法繁殖。如果我们不爱同类,就无法团结起来对抗异类。都不利于生存。“为什么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喜好、记忆不能遗传”关于喜好:人类的很多喜好都是遗传的,如爱吃糖、蛋白质,喜欢钱权名色等,这些都是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都记录在基因里。有些喜好不能遗传,因为是最近很短时间(几千、几百甚至几十年)才形成的,不是祖先在野生环境中需要的素质,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没有形成这方面的基因(组),不是基因决定的,所以不能遗传。记忆不能遗传,因为遗传的是细胞内的dna,记忆是后天形成于大脑的,不改变基因和dna。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而已吧,那些喜欢买冷血动物作为宠物的人,怎么解释?另,我弟弟就特别喜欢抓那种又丑又恐怖的动物,如蛇,螃蟹,癞蛤蟆等等,而我就非常害怕排斥这些动物,这个怎么解释?
人刚出生只有两种恐惧:怕黑和怕大声
出生牛犊不怕虎,我们的害怕是随着后天经验的积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也可以说是一种记忆的被唤醒。
有种恐惧叫做原始恐惧'源于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恐惧'并通过遗传保留至今'比如对黑暗和打雷的恐惧'还有一种恐惧是人类对未知世界与自身的恐惧'婴儿惧怕蛇不一定是后天习得'反而可能是先天具有'只是说'婴儿在早期脑部发育不完全'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所以不会对外界有所恐惧'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大脑发育到足够成熟度就开始自然产生对未知的恐惧'当然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如果都说恐惧为后天形成就过于片面了'
同意「柚子」的答案,我一直不怕蛇。
蛇在人类进化史上,一直都是有害的动物,害怕蛇而选择逃避的个体活了下来,并产生了后代,而那些不怕蛇的,很多因此没有留下后代。。于是,害怕蛇或蜘蛛的这种行为被刻录进遗传因子并遗传了下来;这是natural selection的结果。事实上,荣格理论体系中的 集体潜意识 有点类似,只不过他提到的更多是文化遗传!甚至,个人认为 周公解梦可能与此也有关系!
荣格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解释的就是这种情况。关于个人的无意识也就是潜意识大家可能比较了解,你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你的潜意识里留下痕迹,但是你的意识层面可能表现出来的比较少,每个人都接触过恐怖暴力等等信息,在意识层面你可能消除了这样的不良影响,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这些都存在着。那么集体无意识就是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几千年来,人类文化就是人类的意识层面,但是在无意识层面也留有很多沉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比如对蜘蛛对蛇的恐惧,一些小动物对天敌的本能恐惧,等等。我发现我好像没太说明白……你可以去看看荣格的理论~
的确是因为遗传 我们的祖先在打猎的时候对遇见的蛇的恐惧遗传给了后代。而我们一部分人也遗传得到过父母的梦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学习能力训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