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极端重然诺 轻生死现象

从青少年的自杀、犯罪率上升现象浅议生命教育--《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期
从青少年的自杀、犯罪率上升现象浅议生命教育
【摘要】: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媒体的关于青少年的自杀、犯罪的话题和案例折射出社会长期以来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对生命教育的缺失。关注青少年的生命健康,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以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视角,通过审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表现出的心理特点,透过对青少年自杀、犯罪行为形成影响的几个因素的剖析,进而尝试提出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期望青少年热爱生命,使其向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目标努力。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C913.5【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广大青少年在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拓宽知识上获取了广阔平台的同时,在心理上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也随之剧增。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不良现象,导致青少年自杀、自残事件和犯罪等心理行为不断发生。然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秉国;;[J];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孙燕;[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单振生;[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刘志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王阿奋;何存璋;;[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麻洪友;;[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3期
范莉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王东莉;[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6期
雷静,谢光勇;[J];教育探索;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燕良轼;[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杰;[D];西南大学;2008年
戴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孙海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刘玉莲;[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吴培启;[D];河南大学;2006年
钱建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董林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吴翠霞;[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储昭奇;[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薛桂琴;[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虹;[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家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赖雪芬;[J];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雷静,谢光勇;[J];教育探索;2005年05期
陈伟平;;[J];文教资料;2006年2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芳芳;;[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年05期
本刊编辑部;余璐;;[J];好家长;2011年17期
;[J];中小学德育;2011年08期
雨人;;[J];黄金时代(男仔女仔);2004年03期
王景双;;[J];吉林教育;2011年18期
杨晨;;[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吴翠珍;;[J];中国儿童文化;2009年00期
赵荣生;;[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梁军;;[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余艳萍;区廖淑贞;;[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玉霞;张威岩;;[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刘彦红;赵成正;赵苳;安玉泉;;[A];第七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金碧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孙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孟庆东;雷雳;马利艳;;[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韩旭;;[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马娟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李玲;董常青;;[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梁志娟;;[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沈杰;[N];光明日报;2002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苏颂兴;[N];解放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小忠;[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刁静;[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马筱宇;[D];吉林大学;2008年
额尔敦毕力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戴建华;[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汤莉莉;[D];复旦大学;2008年
张蔚;[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郑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周英;[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汤达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孙秀丽;[D];兰州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从花季少女因发型不合格引发自杀谈青少年个性与行为
10月9日,山东临沂六中13岁女生张悦因不符合学校短发令要求,三次被赶出校门后在家喝农药自杀()。一时间,“发型不符致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山西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记者也约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对于学生发型的要求,目前在全国的中学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发型不符而罚站、老师亲自操刀剪学生头发等等行为,已经屡见不鲜。
据媒体报道,张悦所在的山东临沂六中对学生的发型要求严格,学生的发型是否合格列入了班级考核,很多学生都因为发型的问题被老师要求“改过自新”,张悦就是因为头发“太长”、“太成人”而被“拒之门外”,不允许其上课,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初闻此事,内心充满了痛惜:一个花季少女的过早离去,会带给她的亲人怎么样的伤痛?这样的痛与悲对她的同龄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巨大影响?
类似的青少年极端行为近年来屡见报端:因承受不了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成绩不好的责怪,年仅14岁的男孩自缢身亡;因考试作弊被发现,一位初二女生跳楼自杀;同样出于考试原因而杀死父母的恶性事件,在江苏、浙江等地相继发生……这些极端行为表明,相当多的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青少年产生极端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任何一种对青少年身心产生影响的因素都有可能对他们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生命意识的缺失、应对挫折能力的不足、情绪不稳定与归因偏差是导致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出现的心理因素。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出现,就必须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核心、培养青少年应对外界挫折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与归因能力,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的转型时期,具有自身特点:孤独感、渴望独立、对新鲜事物好奇、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渴望成功。心理学认为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才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而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他们的小社会,个体在这个小社会里若能感受到温暖、友爱和成就感的话,就会相应地得到健康的成长。
青少年期的同伴认同在青少年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青少年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其不太成熟的心智及社会期望和个人价值之间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往往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得同伴认同。这时候,外表就成了彰显个性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青少年的心目中,只要是展示了个人独特风采的,哪怕这种风采并不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也应该是美的。在他们看来,这种风采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方面,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方面。同时,当代社会也给予了个性极大的宽容,在承认个性、正视个性、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还往往用"飞扬"、"舞动"这样的动感后缀来渲染个性。在这种崇尚个性的情况下,个性就成为当代青少努力追求的目标,他们主张个性独立、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主张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他们的个性意识、个性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这种审美观念和传统的审美观念有着极大的反差。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中,温柔厚道、含蓄深沉才是美的;胆大妄为、直率张扬是不美的,不但不美,还可能招致灾祸,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矛盾就产生了。青少年所津津乐道的“酷”、“IN、”“炫”等等都表达了这样一种审美观念:尽情地表现自己,张扬自己,引起别人的注目,就是美。这些最后都成了孩子与家长、老师的代沟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以下摘自网络文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性。个性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离开了社会,个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差异性。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3、相对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偶然出现的某种心理特征不叫个性。4、整体性。个性是某个具体的人身上整体出现的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5、倾向性。表现为对事物有不同的体验、态度与特定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初步形成人生的意义感与责任感。生命意识与生命感是人生意义感的核心。正确的生命意识是形成自我意识、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所以生命意识的形成是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生命意识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生命意识,导致青少年缺乏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的缺乏又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使青少年在遇到挫折与不良的外界诱因时,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应对,从而导致极端偏差行为的产生。
生命意识是指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热爱意识。它既包含着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也包含着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对生命的敬畏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倡导者施韦泽博士在20世纪初就指出"敬畏生命"是人其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从人格的发展的角度来说,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目标。生命意识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社会意识,是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要求。生命意识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出现极端的、残害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行为的根本原因。
应对挫折能力的不足和自我心理防卫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青少年产生极端偏差行为的核心因素。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青少年自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青少年积极主动的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性的反应和积极应对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以积极主动的方式,不断学习各种技能,那么这个过程就促进了青少年处理问题,应对挫折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他们与外部世界就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青少年自身与外部世界发生了矛盾,他们没有找到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矛盾,就会导致极端偏差行为的发生。
一般来说青少年都有一种创造性的冲动。这种创造性的力量既可以向好的方面发展、创造出符合社会规范和需要的成果,也可以向坏的方面发展、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向好的还是坏的方向发展,取决于青少年与他们所接触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取决于青少年自我内在控制力的强弱。如果青少年的内在控制力较弱,他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一旦遇到矛盾和挫折,就会采取极端的、无所顾忌的方式做出攻击性的反应。反而他们就会从挫折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促进自己的发展。
一般来说,当人们面对不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外部刺激时,就会调动起自我心理的防卫系统,进行自我保护。一个与外部世界建立起密切关系的个体面对外部的挫折,自我防卫的方式必然是合乎社会规范与自我社会角色的,必然是积极的建设性的。
&但是由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不成熟,许多青少年采取了不恰当的、以破坏性和攻击性为特征的防卫方式应对挫折。如果攻击的对象是自己,他们就选择自杀,如果攻击的对象是他人,他们的行为反应就是杀人与暴力犯罪。所以、从人格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是青少年与外部世界关系理不和谐的反应,是青少年面对外部世界给自己带来威胁时的错误反应。
情绪的冲动性与归因偏差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的推动力量。青少年的情绪具有稳定性差与冲动性、极端性的特点,青少年对事物的归因,也带有片面性、极端性的特点。青少年人格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情绪特征和归因特征,就导致了他们对外界的细小事件做出过度化的极端反应。引起青少年极端反应的事件本身往往都很小,面对这些事件,心理成熟的人大都会一笑了之,或者从自身寻找原因使问题得到解决,但是这些事件却导致了青少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自杀或杀人。归因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和分析的过程。归因影响着个体对外部事物反应的途径与方法。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个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刺激与挫折时,如果青少年能够进行自我归因,那么他就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从挫折中学习,如果他进行外部归因,那么他就认为是外部世界和他人对自己不好,就采取消极的极端的方式做出反应。
一般来说,人格发展成熟的人,都能够对外部刺激进行合理的归因,都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冲动性和思维的偏激性,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多半对挫折进行外在归因。这种外在的归因方式和情绪特点会推动他们采取极端的行为对待他们认为与他们过不去的人和事。
从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往往以一种消极的、偏差性的思维模式对外界世界与自己的关系进行归因。这种归因的偏差必然导致他们采取盲目的,情绪化的行为对待与他相关的人和事。这种归因的偏差与片面性就导致了他们采取危害性的行为处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教育策略
  为了预防青少年偏差行为一-尤其是极端偏差行为的产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就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积极应对。我们认为,以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采取多种途径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走向人格成熟、减少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产生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教育是减少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根本途径
  减少青少年的极端偏差行为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使青少年明白生命的可贵与生命的价值。如果青少年具备了最基本的生命意识,那么他们就不会毫无顾忌的残害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他们就不会以残害生命为乐。所以加强生命意识教育是减少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产生的根本途径。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与职责,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家庭教育的承担者-一一父母和家庭的其他长辈成员应该承担起对孩子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责任。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极端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基本上都缺乏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他们都没有感受到家庭的爱与尊重。德国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儿童时期是否得到家庭的关爱与尊重,关爱与否与他们是否会产生极端偏差行为具有十分密切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青少年的心理能量与生理能量需要寻找一个释放的空间和方向。而在不良家庭成长的孩子,就会使这种能量向不好的方向释放,他们就充满了攻击性,而一个享受到爱与尊重的青少年,他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就会使这种能量向创造与建设性的方面释放。因此家长对自己和孩子生命的尊重和爱是生命意识教育最好的方式与途径。
  学校和社会同样承担着生命意识教育的任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导向,是最好的生命意识教育的材料。目前、我国社会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质上就是一种尊重人、尊重生命的理念。这种理念在我国的企业家与社会管理者心目中、在广大的社会成员的心目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我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为了经济利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存在着以经济地位与收入多少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观念。所以要使青少年形成真正的生命意识,就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社会管理者与教育部门从净化社会环境人手,逐渐在全社会建立起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氛围。学校教育在生命意识培养方面不是仅仅开设几节有关生命价值意义的课程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需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采取各种手段引导青少年人格的发展与健康的成长。
  (二)促进青少年抗拒挫折能力和积极自我心理防卫能力的提高是减少青少年极端行为的关键
  挫折在人生中具有不可避免性。对待挫折的态度与方法可以显示出个体人格成熟的程度。每一个个体遇到挫折时都会进行一定的自我心理防卫,但是不同的个体进行自我心理防卫的方式不同。一般来说人格不成熟的个体,在遇到挫折时,采用简单直接与具有危害性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攻击性与逃避反应就是人格不成熟的个体经常采用的消极防卫方式。青少年的极端偏差行为一一自杀、杀人和弑师就是这种攻击行为的表现。要避免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产生,除了从根本上加强对他们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之外,促进他们抗拒挫折能力的提高,教给他们以积极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防卫也十分必要。
  由于现代青少年多半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的关注和不恰当的爱过多,就使现代青少年在人格上出现了许多人格的偏差,比如嫉妒、冷漠和依赖性强等。这些人格特征就决定了他们抗拒外界挫折能力不足,决定了他们自我心理防卫机制发展的不健全。所以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就有必要加强挫折教育,促进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以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去应对,避免采取消极极端的方式的出现。
  增强青少年对挫折不可避免性的认识、引导青少年以积极态度面地挫折,加强他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与正确归因能力的培养是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情绪调节和正确归因能力是减少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有效方法
  青少年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和正确归因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预防,并且也是增强青少年抗拒挫折能力、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冲动性与盲目性是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要避免情绪、情感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情绪的自我调节与管理能力是人格健康与成熟的重要表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青少年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学会从自身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所有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归为外部世界和他人。
  情绪调节能力主要是指情绪、情感的认知能力,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等。要使青少年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高,就需要教给青少年觉察、体验、理解、分析、表达和控制自己情绪,情感的方法。
  虽然我们强调从青少年自身成长的角度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外界诱因与不良的影响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以贵州的三角恋爱导致的杀人事件为例,这位45岁的女教师就是杀人事件出现的直接诱因。女教师不检点的个人行为和带有教唆性的言论是导致犯罪嫌疑人出现极端偏差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和学校教师自身情绪调节水平的高低,家长、教师与青少年互动方式是否得体,对青少年采取何种方式面对挫折,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促进青少年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与正确归因能力提高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用自身的积极乐观和责任心引导青少年积极面对挫折和进行合理的归因,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存在应该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建设性的角色,而不应该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消极诱因。(出处/作者:
教育科学2009年第2期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张可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综合栏目 >
四川留守妈妈带儿自杀 专家分析其极端行为源于抑郁症
核心提示:3月27日,四川一名27岁农妇唐成芳,把剧毒农药“百草枯”灌近三个孩子嘴里后,自己也服下自杀。母子4人至今生死未卜。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何日辉,对这位留守妈妈的自杀原因进行了分析。
  日,四川省大竹县月华镇一村三社的27岁农唐成芳,因丈夫常年在打工,自己独自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太累,竟将加了白糖的剧毒农药“百草枯”灌进三个亲生孩子嘴里,随后自己也喝了两大口。在被紧急送到重庆的医院救治后,母子4人至今生死未卜。目前,大女和二女儿的病情极不乐观,已经出现。而唐成芳现在已经出现了肝,,情况十分危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都说“虎毒不食子”,这位留守妈妈为什么要对三名儿女痛下毒手?她是否如网络传言所指患上产后?带着这些疑问,39健康网小编采访了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何日辉,对这位留守妈妈的自杀原因进行了分析。
  带儿自杀 留守妈妈唐成芳极可能是症患者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何日辉对这宗伦常惨剧十分关注,他综合了各种相关信息,分析唐成芳的极端行为并不完全是所导致,事实上,她很有可能本身就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据唐成芳的丈夫李合元说,唐成芳以前就有过轻生的举动。他在婚后一年渐渐察觉妻子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称。2004年,他曾带妻子到医院检查,但并未查出头痛的原因。当时给她开了一瓶止痛片,岂料几天后,唐成芳无故将这瓶200片的止痛片服下,幸好及时送进医院抢救,才保住了性命。李合元了解妻子的种种情况,尽管有些担心,但并未有足够的重视,仅是经常电话回家安慰她,并未带她就诊。而在堂嫂谢吉菊看来,唐成芳是个沉默寡言,性格向的人。平时,只要谁不顺她的意,她就耍横,在地上打滚,又哭又闹,用头撞门。
  何日辉主任医师分析,抑郁症具体可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从唐成芳的这些表现来看,首先,她个性沉默寡言,凡事缺乏兴趣,而且曾经有轻生的念头和举动。另外,她的头痛当年未查出原因,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也可能就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因为抑郁症有多种表现形式,一些患者会表现为身体的不适,如头痛、等症状。综合这些表现来判断,何日辉主任医师认为她极有可能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据李合元的嫂子饶朝琼猜测,唐成芳独自抚养三个娃儿,可能觉得太辛苦,承受不了压力才一时想不开。对此,何日辉主任医师认为,纵然唐成芳抚养孩子辛苦是一个事实,但这只是一个外因,并非轻生的根本原因。“社会上比唐成芳更辛苦的人还有很多,要是都因‘抚养孩子很辛苦’之类的理由而自杀的话,那这社会就乱套了。所谓的‘留守’也是一个表面的因素。归根到底,她带儿自杀最重要的原因,源于她是一个抑郁症的患者,以上种种外因是诱发她自杀的因素。”
  “虎毒不食子” 留守妈妈为何对孩子痛下毒手?
  “盲目的爱,导致了唐成芳作出对孩子灌农药这种极端行为。”何日辉主任医师指出。唐成芳意欲轻生,一向疼爱孩子的她又考虑到一个问题:自己死后,孩子们怎么办呢?这些孩子会失去母爱,可能会活得更痛苦。在认知上存在偏差的唐成芳为了避免年幼的孩子痛苦地面对失去妈妈的生活,于是决定带着他们一起“走”,让她的孩子跟她一起摆脱痛苦。“这是抑郁症患者进行他杀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何日辉主任医师告诉我们,而且抑郁症患者进行他杀的对象,往往是与患者关系最亲近的人,其实这是一种爱,但是这种爱是盲目的,因为他们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正如唐成芳,她根本没有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失去妈妈当然会很悲痛,但是孩子不一定愿意跟着妈妈一起死。
  若能顺利脱险 后续必须接受与干预
  何日辉主任医师指出,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如果唐成芳能顺利渡过这道生命难关恢复健康,那么她必须接受心理治疗与心理干预。“因为她本身是个抑郁症自杀的患者,一定要针对她的抑郁症进行治疗,不能只是把她的命救回来。”何日辉主任表示,这宗惨剧造成的社会影响比较大,在以后的日子里,社会舆论的压力可能会再次把唐成芳击倒,引发“二次自杀”。
  现在,只要一提到妈妈,7岁的大女儿红红就吓得不敢说话,嘴里念着:“我不想喝,那不是糖水,是药。”唐成芳的孩子虽然年纪小,康复后同样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何日辉主任医师解释,在孩子年少懵懂的认知当中,她们无法理解自己的妈妈为什么要毒杀自己。在她们的意识里面可能会存有这样的疑问:妈妈是爱我的,为什么要杀我?对于这种疑问,我们必须向孩子解释,让孩子理解。否则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阴影,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以致对她们以后的成长带来更多不良的影响。
  “要真正帮助唐成芳和她的孩子,一定要对她们做心理干预。”何日辉主任医师强调,“这样,才是对她们真真正正完善的救助。”
  惨剧本可避免 抑郁症的常识需被普及
  何日辉主任医师认为,唐成芳的种种异常情况如果能被家人足够重视的话,也不至于酿成今天的悲剧。他指出,如果她的家人意识到她有患抑郁症的可能,及早带她到看心理科医生规律治疗,可能情况很快就能得到改善。所以,对于抑郁症常识的了解非常重要,尤其当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患抑郁症的人也比以往要多。多了解抑郁症方面的知识,对自己对家人都是有极有帮助的。
  唐成芳携儿自杀让人们的目光投向了农村留守妇女。然而,在我们视线未及的地方,还有多少像唐成芳一样的留守者,与丈夫分隔两地,独自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艰辛?还有多少留守者依旧面临着抑郁情绪的困扰甚至徘徊于崩溃的边缘?
  最后,何日辉主任医师呼吁,希望这宗家庭惨剧能唤起人们对抑郁症的重视,请大家正确理解抑郁症。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其实抑郁症就像心理,不应为患了一场“感冒”而感到羞耻。家属、亲友对患者的支持鼓励,对治疗的正确认识,及时与医生的沟通,会使治疗更加有效。
  专家简介:
  &何日辉,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理事,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现任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兼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始创的“何式戒瘾法”为一种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感恩教育和社会支持“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成瘾性心理疾病的治疗模式。
(责任编辑:严毓芳 通讯员:肖金)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 相关检查: 推荐用药:
用于治疗抑郁症。[]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作为刚生产完的新妈妈,面对着照顾新生儿和自己产后身体的突然转变,常会产生不安、沮丧、易怒的情绪,严重的,就会有自杀或伤害婴儿
的倾向——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产后抑郁症。那么,为何女性易患产后抑郁症,女性易患产后抑郁症与哪些因素有关?应该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症呢?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求医就诊小贴士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妇产大解密
糖叔的甜蜜私厨
皮肤大件事
排卵期关系到女性的健康孕育,但很多人并不知晓如何计算排……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了465%,已经超越肝癌成为癌症中…… []
月经延迟了,跟男朋友做过,会怀孕吗?…… []
在抑郁症的表现中,失眠是比较常见的,但在基层医院往往不能识别抑郁症,而给患者仅开镇静药服用,由于症状得不到有效的改变,从而导致患者更加的绝望,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症状,不能等闲视之。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给予抗抑郁药物和有效的镇静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托举哥救轻生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