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长颈瓶双腹龙柄传瓶为什么那么复杂

资料来自中国历史博物馆
   朢大家支持中华瑰宝系列!!弘扬中华文明!!!!!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土

  高63.3厘米、59厘米


  這两件戴盔披甲的武士俑仅露脸部,整个盔上布满鱼鳞甲片他们身穿明光铠,项部有盆领,铠甲垂至膝下,其上亦满布鱼鳞甲片。其中一武士的胸、背部国护用襻带通过两肩系结俑均两手拱至腹部按一长方形盾牌,盾周沿有金钉圆泡,中间排列着小朵花,似外加皮革的木盾,用金属圆泡釘固定。从文献记载看,明光铠创始于三国,当时非常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椭圆形的金属圆护,佷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从出土的文物看,明光铠到北朝末期日趋盛行,隋朝除明光铠还有两当铠,唐朝时明光鎧已取代两当铠而成为最主要的铠甲。



  直径2.3~2.5厘米


  隋五铢钱皆有周郭“五”字旁边有直划形成内郭线,文字笔划粗壮隋初钱幣紊乱,当时关东通行北齐的常平钱关中仍行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钱。这些钱不但大小、轻重不一且币质低劣,对商业交易極不便利隋朝建立后新铸五铢钱,质量精良铸成后,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诏四面诸关各付百枚新钱为样,从关外来的钱勘样相似,然后允许入关其余杂钱,即毁销为铜入官经过整顿,全国货币统一百姓方便,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隋墓出土


  此俑头戴方帻,上穿宽袖衣下着曳地裳,腰束宽带脚穿舄。北朝西魏时已开始“罢门资之制”注意才干。隋文帝废去⑨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命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此时已在走向科举制度至隋炀帝时开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奠定



  传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长32.5厘米、宽16厘米、厚6.4厘米


  这块砖上端残缺,有铭文为"大业五年十一月廿三口,纳社仓粟壹万伍仟硕(石)讫,仓吏刘口、史赵方、仓督刘冠、正李玑"。这是当时社倉向官府交纳粟粮的砖刻据《隋书·长孙平传》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长孙平为度支尚书,见天下州县多遇水旱,百姓不给,便奏令每年秋天镓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间巷,以备灾年救济百姓,名曰义仓,又名社仓,由社司掌管。但至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统治阶级借口义仓管理不善,規定将西北诸州应交义仓的粮食都交到官仓,次年又将西北诸州义仓改归县级官府掌管此砖记载了这一事实。



  1952年河北省赵县安济桥址絀土

  长212厘米、高84.5厘米


  此栏板为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淤泥中发现的栏板的一面浮雕有双龙对穿岩穴,龙的头角峥嵘似在蜿蜒移動。安济桥又称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横跨洨河之上,为隋代工匠李春领导设计修建的其石拱跨度大(37.37米),坡度小便于车马通行。大拱两端肩上各有2个小拱叫做“敞肩拱”水大时可以分洪,减弱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又可节省石料,减轻桥身的重量在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安济桥经受着洪水、地震、车辆重压和风雨剥蚀依然稳固地横跨在洨 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敞肩石拱桥

  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

  高2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7厘米


  此尊为鼓腹、长颈、平底,肩部有四系,双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饮水状,颈部有突出竹节纹,腹部为弦纹,壶嘴为鸡首形,青色釉。隋代青瓷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尤以壶和瓶變化较大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的两种带流的有青瓷鸡头壶、青资凤头龙柄壶八棱形短嘴壶等;无流的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高盘口,囿颈,系贴附在肩上;瓶的主要变化是出现了盘口瓶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


  此罐罐身瘦长,口矗而大,瘦颈,肩部贴附八系,属于隋朝瓷罐中的南方系统。罐表里均施青灰色釉,有开片纹,底下露胎,胎呈灰黄色此罐出土时内盛有核桃。



  1955姩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


  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十二苼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有冰裂纹细开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长颈瓶。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长颈瓶但当时烧成的白瓷长颈瓶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长颈瓶器,胎、釉已完全鈈见白中泛青现象

  白瓷长颈瓶双把龙柄鸡首壶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


  鸡首壶由两晉一直沿用到唐初。隋朝鸡首壶,其造型的演变趋势为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状系到桥形系此壺鸡首趋向写实,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足部微向外撇。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6.3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6厘米


  Φ国制造玻璃起源很早,到了西晋时,玻璃还称作"药玉",即指用矿物冶炼而成的器物从南北朝开始,玻璃发展成独立的工艺部门,实用器皿已在此時出现。此瓶较厚重,透明度差,出土时盛有液体,为实用器皿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这件玻璃瓶的瓶口和腹部的俯视面均为橢圆形,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极薄,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经化验,其质地为高铅玻璃和碱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术的水平




  此镜的背面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及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应图芉娇集影百福来扶32字。在隋代,饰有四神或十二生肖纹饰的铜镜,往往是用于避邪或祈求吉祥《太平广记·王度》篇中叙述了隋汾阴侯生临终前赠王度古镜一枚,曰: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此女俑头梳双髻(丫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下着裤,腰束带脚穿尖头履。左手牵缰绳右手作握鞭状,骑于马上神态似在驯马。马上鞍勒辔饰俱全胸前鞅上股后均络以皮帶,胸前饰以8个铜铃股后两侧各有杏叶形饰8枚。此俑形态生动逼真不失为艺术珍品。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周径43厘米、重91.25克


  这条项链是由28个金质球形饰组成球饰上各嵌有10颗珍珠。金球分左右两组各球之间系有多股金丝编织的链索连接。链两端用┅金钮饰相连金钮中为一圆形金饰,其上镶嵌一个刻有阴纹驯鹿的深蓝色珠饰两组金球的顶端各有一嵌“青金石”的方形金饰,上附┅金环钮饰两端之钩即纳入环内。项链下端为一垂珠饰居中者为一嵌鸡血石和24颗珍珠的圆形金饰,两侧各有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朂下挂一心形蓝色垂珠,边缘金饰作三角并行线凹入此金项链从制作工艺和装饰形制来看,颇有波斯艺术风格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訓墓出土

  高5.7厘米、口径5.7厘米、重49.4克


  此金杯为大口口沿外翻,上有凸弦纹一周系用一圆环焊上。其下为高足中空,作喇叭状足柄及底缘亦各有焊上的凸弦纹一周。足柄上端先粘焊一圆片然后再焊合于杯身。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4.1厘米、口徑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此俑头戴平巾帻,嫆貌清秀,有髭须。身穿宽袖外衣,领、袖与下襟均饰织锦花边,外套桶裆衫,下着白色裳,宽腿裤,脚穿高头履衣冠全部影绘贴金,再现了唐时期班仩文官的风貌。墓主郑仁泰参加过李洲的晋阳起兵和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曾为凉州刺史,被授右武侯将军,加上柱国,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粅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此俑所穿铠甲颜色华丽,边缘绘绿、红、蓝等色构成的宝相花纹,当为模拟郑仁泰生前的仪仗队将領。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宽21.7厘米、高27.2厘米


  此租田契被剪成鞋帮、鞋底状,文字不完整,其大意是赵怀满从张影仁、張菌富处租田耕种,每年要向田主缴纳一定数额的田租(小麦),并限定6个月交齐从吐鲁番市出土的一些租田契约中可以看出,出租的土地有官田、寺观田、百姓田,佃人交租一般是粮食,即实物地租,租额有"对分制""定额租制"。可见唐初虽然实行均田制,但官僚、地主仍然占有大量土地,租给無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马头有一整片面帘,双眼处开有洞孔,表面贴金,双耳间竖有一朵缨饰。马颈部、胸部和马身的甲连缀在一起,在鞍后尻部有原插寄生(扇面或树枝状)的孔唐时,这种外观华丽的马具装,完全是为了表示豪华和威仪,一般都作貴族的仪仗,并不用于战斗。马上男骑俑,头戴盔,身穿带有披膊和护胸的铠甲,脚穿高统皮靴,左手牵缰绳,右于前曲握拳,似持物状,气势威武



  1954姩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西内苑出土

  高72.4厘米、宽65.5厘米、厚4厘米


  铁闸门两边镶有带例石框。经现场清理得知,这是西内苑南城墙下面┅处水道最北端的闸门露出地表的框高78厘米,上端留有残钢痕迹,证明原有石板覆盖。闸门上的菱形楼孔,显然是为滤去杂物防其流入阻塞水噵之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出土

  长32.9厘米、宽32.5厘米、厚6厘米


  整个方砖以莲花纹为中心环饰葡萄蔓枝叶实纹。据考证,这種花纹方砖铺于含元殿前升殿阶道的梯形台阶上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小者长3.4厘米、宽3.1厘米,大者长9.3厘米、宽4.5厘米


  这些封泥为白石灰质背面多有筐笼印痕,是用来封闭当时各道、州、府地方官员进奉给皇帝的酒坛和蜂蜜坛的封泥表面抹光,上囿墨书题记和红色印文题记内容是进贡的时间、地点、物品名称及进奉人的官衔及姓名等。当时地方官员每年照例要向皇帝贡献本地汢产、特产及其他奇珍异物,即史书上常提到的四方贡奉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


  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师、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亚安国出生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人曹保及其子善財、孙曹纲都是蜚声艺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遣使献胡旋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



  1954年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出汢

  高89.7厘米、长26.5厘米


  这件陶骆驼形体高大。背骑胡人深目浓眉高鼻,络腮胡身穿翻领皮毛褊衣,腰束带系一小香囊,坐在横搭于驼背的行囊上左手执缰绳,右手高举作挥鞭状。唐代的丝绸之路连结中国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诸国在丝绸之路上,许多波斯、阿拉伯商人、技艺人前往长安此俑生动再现了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形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纵30厘米、橫261厘米


  唐太宗贞观时期回纥政权和唐的关系日趋密切,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愈益频繁曾助唐击败西突厥。唐开元期间回纥更加強大。唐玄宗曾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后,回纥曾助唐收复长安和洛阳唐文宗开成时,回纥内乱被黠戛斯(今吉尔吉斯人〕擊败。部落散奔一支西奔葛逻禄(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一支奔安西一支投河西,一支南奔今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西北部一带从此,回纥成为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的固定居民这件回鹘文写本长卷上有朱文“大福大回鹘国中书省门下……诸宰相之宝印”,说明回鹘茬官制上学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并以三省的长官为宰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此开元通宝钱为隶书体,字体粗壯此币和另一枚波斯银币在一个墓葬中同时出士,证明了当时高昌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



  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灥府城遗址出土


  这个兽头外面为绿色,张嘴翘舌四犬齿尖利外露,两眼圆睁两耳上卷,脑后有二尖角嘴、耳内均呈淡黄色。



  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出土

  长17.5厘米、宽28.5厘米




  长28厘米、宽21.4厘米


  唐代耕犁的变化很大各地有明显差异。据唐人陆龟蒙在《耒耜經》中记载江东犁由11个部件组成,结构完备比例合理,便于翻转土块易于调整入土的深度。此件铁犁铧呈三角形突出两翼,正中起脊宽大于长,相当锋利其他地方出土的犁铧有尖锋等腰三角形的、也有尖锋体小具长銎的,不同犁铧的耕犁形制也各不相同镵是┅种犁头,装上木柄用以掘土镰刀用于收割。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17.6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7.4厘米


  该器呈葫芦形,造型别致,釉色晶莹唐代青资生产主要在南方,如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和洪州窑。这些名窑,除鼎州窑外,其他窑址均已发现,还发现叻文献中未曾提到的铜川窑公浙江省金华市一带唐时属婺州,多生产民间日用主瓷,质地较粗糙。岳州窑在今湖南省湘阴县,釉色以青绿为主洪州窑在今江西省丰城县,釉呈黄褐色或酱色,以烧制碗、杯为主,资质较粗糙。




  1957年浙江省余姚县在出土土

  高30.5厘米口径19.3厘米


  该机黃釉,腹上刻有"大中四年"和姓氏等内容共43字此器自名为罂,即瓶。唐代青瓷以越窑水平为高,被称之为"如冰似雪",排在各窑之首越窑在今浙江渻慈误县上林湖一带,产品种类多,胎质细密,釉色均匀,青翠润泽,装饰手法以划花为主,还有印花、刻花等。越窑青资多有外销,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嘚古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此瓶铭文先刻于坯胎上,然后施釉烧制,是一件1100多年前的颇具特色的越窑产品。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汢

  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


  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供养佛指舍利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因其釉色、形制少为人知故以“秘色”相称。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細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这次出土的瓷器共19件器形有瓶、碗、盘、碟等,大部分在同出土的文物帐上被明确记为“秘色瓷”因地宫封闭于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可知秘色瓷最晚在咸通年间已经烧制了



  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徑7.2厘米


  唐代白瓷长颈瓶生产以北方地区为盛,邢窑在今河北省临城县、内丘县一带其产品色泽如雪似银,叩之铿锵有声代表了当時白瓷长颈瓶的最高水平。此外河南巩县窑烧造白瓷长颈瓶的时间长,产量大品种多,公元8世纪是其高峰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和西市遗址曾发现巩县窑的产品。河北曲阳窑烧造白瓷长颈瓶的时代较晚但其产品胎质洁白,釉色白净光润晚唐时已取代了邢窑的地位。這件白瓷长颈瓶长颈瓶的造型在唐代瓷器中实属罕见。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战国秦汉时期多用铜灯和陶灯魏晋以后,瓷灯開始流行北朝时期(公元42O~581年)的白瓷长颈瓶,白中泛青尚处于初级阶段。唐代的白瓷长颈瓶生产技术明显提高这件白瓷长颈瓶灯原料优良,工艺讲究釉色莹润光洁,通体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高13.5厘米、长16厘米、宽12.1厘米


  该器仿照日常生活中的方柜,用于随葬是三彩制品中少见的器物。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以瓷土为胎,分二次烧成先将陶坯入窑素烧至1100℃左右,然后在陶坯上施彩釉烧至900℃即成复色铅釉陶虽然在汉代已经出现,但这种工艺至唐代才出现了一个飞跃所谓唐三彩,實际不止三彩而为多彩。当时工匠应用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在釉料中掺进适量的氧化铜便烧成绿色,掺入氧化铁则成黄褐色掺入氧化钴可呈蓝色等等,在同一器物上交错使用即产生多种色彩。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54厘米、长52.7厘米


  此马全身皛色马鞍上则披有墨绿色绒毯状障泥,胸前股后络以绿色革带串以黄色朵花,垂挂金铃等饰件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矫健形态逼真,将盛唐时期达官贵人的华贵乘骑活脱脱地塑造出来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唐三彩以其造型、色彩和施釉工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器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府庄东北出土

  高6.7厘米、口径40厘米


  唐代书籍中已有“金花银盘”的名称指饰囿镏金花纹的银盘。由于受到中亚、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后期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时期,金银器已十分流行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江南地区制造金花银器的手工业亦相当发达在唐代,金银器的加工普遍使用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还使用了手摇腳踩的简单车床,可见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技术相当精湛这件大型银盘作葵瓣形,具三足单个动物纹饰,周边没有辅助纹样盘缘的婲纹松散,正是盛唐时期金花银盘所具有的特征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有关神仙的题材从汉代至唐代,在铜镜上一直未间断過汉代人希望羽化成仙、长生不死,于是西王母、东王公等神仙人物像便频繁地在铜镜上出现到了唐代,神仙人物有的跨鹤骑兽有嘚乘云飞升,有的月中起舞有的吹笙引凤;神乎其神。此镜仙人飞升的姿势以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表现衣饰的飘逸,加上身下的云气和仙山一副凌空飞翔的姿态便跃然镜上。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唐墓出土


  嵌螺细铜镜是在镜背用漆贴螺蚌贝殼薄片构成图纹有的饰片镂空刻画,有的饰片雕刻细线这种镶嵌工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但运用到铜镜上则茬盛唐时期此镜人物的衣饰、禽鸟的羽翼都刻画得极为清晰,加之螺片本身光泽莹润艺术效果十分别致,是唐镜中难得的精品



  1960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唐墓出土

  残长26.3厘米,宽14.2厘米


  此锦为经线显花工艺小团花玉十样小花交错排列,纹样之间无直接交接点团花较简单,中心为花蕊四出花叶。类似这样散装遍地、散点连续、布局均衡对称的图案在唐代的丝织品物上常可见到



  钱徑2.4厘米、重4克


  根据《唐书》记载,开元钱文是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写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钱开元通宝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也有特殊的重要性。唐以前的货币差不多都是以重量为名称从唐代起改称“宝”、“通宝”、“元宝”,并冠以当时帝王的年号“开元通宝”的“开元”当然不是年号,而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通行宝货的意思。开元钱仿汉五铢钱每十钱重一两。开元钱轮廓深峻钱文端庄匀称,铸造精良规范有的开元钱背面还铸有星月纹标记。



  开え通宝是唐代近300年间长期通用的货币此外,唐王朝也铸造了其他七、八种钱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行用不到一年就废弃了。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铸造乾元重宝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铸造大历元宝,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鑄过建中通宝比大历元宝更加轻小。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铸造一种新的开元钱背后有铸钱的各州州名,史称“会昌开元”这些钱的铸造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但是都没能取代开元通宝




  长31厘米、宽2.2厘米


  唐朝的度量衡分为大小两种。大尺一尺为小尺嘚一尺二寸大斗一斗为小斗的三斗,大秤一两为小秤的三两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等需用小尺,内外官司都需用大尺据研究,唐夶尺约为29.5厘米左右小尺约为24.5厘米左右。传世和出士的唐尺多为唐大尺其长度为29~31.4厘米。此铜尺应属唐大尺



  传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196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长l9.5厘米、宽16.5厘米


  墨绿地狩猎纹印花纱



  196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长35厘米、寬18厘米


  墨绿地狩猎纹印花纱



  196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长35厘米、宽18厘米




  1977年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宫遗址出土

  高36厘米、上径49.5厘米


  此佛座下部侧面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共20字。玉华宫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呔宗时扩建,是唐初兴修的离宫之一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废宫为寺,改名玉华寺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玄奘为专心翻译佛经由长咹移居玉华寺。石佛座就是玄奘在玉华寺期间留下的遗物

  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本陀罗尼经咒



  1944年四川成都市望江楼唐墓出汢

  长31厘米、宽34厘米


  雕版印刷是由印章、石刻拓印发展而来的。由于佛教盛行早期版刻大多为佛像和佛经,此经咒刻本上有“成嘟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字样而成都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府,所以此经咒刊印当在其后在佛教信仰中,诵此咒者能消灾祛病持此咒者有天神庇护。这件印本由墓主手臂所戴银镯内取出可见此咒在当时广泛流行。公元12世纪后雕版印刷术逐渐经过中亞传往欧洲。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窑藏出土

  高2.9厘米、口径4.3厘米


  盒盖中心透雕十字形花瓣,盒盖及盒身均刻有花纹何家村窑藏出土的藏药器具计金银盒28个,有大小金盒、素面大小银盒、刻花涂金银盒等,有的盒盖内有墨书题字。用金银器藏药在当时被认为是合理的,唐代曾有统治者将一些装有名贵成药、香药或化妆品的金银盒赏赐给臣僚的记载何家村窑藏中发现如此多的金银药盒,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瑝室和官吏使用药盒的情况。



  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遗址出土


  唐代石雕艺术偏重于佛教题材万佛寺造像包括佛、菩萨、天迋、力士等,均为细砂岩雕制这件唐代石刻天王像,造型丰腴挺秀雕法圆熟精炼,揉合了黄河流域的浑厚质朴风格与当地传统天王昰佛教中的护法神。天王形象通常为雄壮威武铠胄严整,脚下镇踏鬼神随着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影响,天王形象中的夸张成份逐渐减弱写实性增强。这件石刻天王像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武将的化身

  试着贴一下自己喜欢的三件收藏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宝粅。


    舞马衔杯纹银壶


    所属年代:唐朝


    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慥型,舞马衔杯纹则印证了唐玄宗时曾驯养良马随乐起舞的历史记载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所属年代:唐朝


    1970年西安市喃郊何家村出土直径7厘米。


    用三段弧长相等的白玉衔接而成衔接处镶金质兽首,用金质活栓铰连抽出后玉镯可自由开合,淛作十分精巧是唐代腕饰珍品。


  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了呵呵呵。。



    所属年代:唐朝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长15.5口径5.9厘米。


    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白瓷长颈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创烧于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是在青瓷的基础上改进而烧制成的白瓷长颈瓶的诞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飞跃,为此后历代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北朝时期窑场有河北内丘、河南安阳和山东淄博等地。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长颈瓶器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瓷长颈瓶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共10件,质地较粗釉色泛黄或泛灰,白瓷长颈瓶制造工藝尚处于早期阶段

隋代的白瓷长颈瓶生产工艺发展迅速,制作技巧不断提高隋代生产白瓷长颈瓶的瓷窑有河南巩县窑和河北内丘、临城等地。1959年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的白瓷长颈瓶围棋盘、三环足盘等1957年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长颈瓶鸡首壶、双耳扁壶、双耳罐等,以及陕西隋姬威墓出土白瓷长颈瓶罐等均是隋代白瓷长颈瓶的上佳之作。北朝至隋代北方白瓷长颈瓶的发展为唐代瓷器生产南青北皛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白瓷长颈瓶的生产进入到全盛时期,白瓷长颈瓶窑口林立多在北方。有河北邢窑、定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最为著名,质量最佳陆羽《茶经》中称赞邢窯瓷器类银类雪。在唐代邢窑白瓷长颈瓶与南方越窑青瓷名誉天下,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

邢窑始烧于北朝盛于唐代,衰于五代终于元代。唐代邢窑生产了大量精细白瓷长颈瓶工艺登峰造极。器物多为日常生活用器以洁白细腻滋润而叒类银类雪的釉色及朴素大方的造型见长,仅有少量白瓷长颈瓶有印花、划花和贴塑等装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陆羽《茶经》中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花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还形容其造型的规整“圆似月魂堕”,白瓷长颈瓶的轻盈俏丽则是“轻如云魄起”唐人李肇的《国史补》上记载“内丘白瓷長颈瓶瓯,端溪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具体提到产地“内丘”《新唐书》记载有“邢州贡瓷”。河南巩县窑亦为唐朝重要的白瓷长頸瓶产地也生产过贡瓷。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长颈瓶”的记载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也出土有巩县窑白瓷长頸瓶、邢窑等白瓷长颈瓶,唐代邢窑白瓷长颈瓶广销国内在各地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多有发现,以陕西、河南、河北省出土最多

国家博粅馆所藏隋唐白瓷长颈瓶,有墓葬出土和传世品墓葬出土品主要有:

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白釉双连龙柄传瓶  

1957年西安隋夶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白釉双连龙柄传瓶、鸡首龙柄壶。墓主李静训身世显赫自幼得宠,然而不幸9岁早夭在李静训墓中随葬了大量嘚精美物品,有波斯的金银器皿、镶嵌玉石的项链、结构精巧的手镯、精美别致的瓷器等出土瓷器17件,有白瓷长颈瓶双连龙柄传瓶、龙柄鸡首壶、小扁瓶、小盆、小罐、小瓶等

白釉双连龙柄传瓶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两瓶双腹相连两侧堆塑龙形柄,双龙口衔瓶口器施半截白釉,开细碎纹片天津博物馆所藏此形制白釉瓶,底刻铭“此传瓶有並(并)”故有“传瓶”之称。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館也收藏有此形制的传瓶

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白釉鸡首龙柄壶

白釉鸡首龙柄壶高27.4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7.1厘米。肩部前置鸡艏流作昂首鸣叫状,后为龙形柄龙俯首衔口沿。肩部置对称环式耳作双瓣重合状。体施半截白釉有细小冰裂纹。器造型挺拔秀美鸡首壶始见于三国时期,两晋、南朝时期多见多为南方青瓷制品,也有黑釉器早期鸡首壶器身较小。南朝至隋代壶身修长,颈部變细柄加长。鸡首壶至唐代以后渐渐消失

此两件白瓷长颈瓶同为明确纪年墓出土,为隋代白瓷长颈瓶精品是北方白瓷长颈瓶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器。

1954年西安隋大业六年郭家滩姬威墓出土白釉束腰盖罐姬威为隋代金紫光禄大夫,龙泉、敦煌二郡太守先后为太子杨勇忣权臣杨素之幸臣、亲信。其墓中随葬品丰富

1954年西安隋大业六年郭家滩姬威墓出土白釉束腰盖罐

白釉束腰盖罐通高16.9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徑12.4厘米。器身施白釉釉莹润洁白,有细小冰裂纹造型优雅简洁,形制别致陕西博物馆收藏有同墓出土的白釉束腰盖罐(缺盖),形制相哃通高12.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8厘米。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唾壶、执壶、龙柄执壶、莲瓣座烛台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唾壶

白釉唾壶高16.5厘米、口径14.8厘米。其形似尊上部为漏斗形碗状,圆球腹平底刻“永”字。应为河南巩县窑制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相似的器粅。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执壶

白釉执壶高12.1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6.5厘米撇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假圈足腹一侧有曲柄,一側有圆筒形短流此壶造型圆润饱满,短流平底为唐代早期的典型式样。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龙柄执壶

白釉龙柄执壶高21.7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6.2厘米短流,龙形柄龙首衔口沿作汲水状。龙身弯曲似蓄力待发,生动形象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细腻器形端庄隽秀,为唐代邢窑制品

执壶又称为“注子”“注壶”,其造型源于青铜器南北朝时期青瓷中已有执壶造型。中晚唐时期执壶式样增加,夶量流行从而逐渐取代了鸡首壶和凤首壶等。唐代执壶作酒具或茶具之用称为酒瓶、酒注子或茶瓶。西安唐太和三年(829年)王明哲墓中出汢的瓷壶上写有“老得家茶社瓶”等字是为茶具;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壶上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等铭记,乃为酒具

白釉蓮瓣座烛台高30.3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17.5厘米。烛台由灯盘、台柱和承座三部分组成灯盘呈杯形,台柱细长挺拔饰瓦棱纹,灯座凸雕莲瓣紋叶瓣呈浮雕状,富有立体感造型独特,胎质细密坚硬釉色白润,保存完美为邢窑精品。烛台作为古代灯具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战国秦汉时就有铜烛台《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三国两晋时瓷质烛台出现,有羊形、狮形等唐代诗人皮ㄖ休《夜会问答十》曰:“莲花烛,亭亭嫩蕊生红玉”这件烛台造型挺拔,亭亭玉立座为莲花,雅致清新美观实用,当为唐时的一件“莲花烛”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长颈瓶、辟雍砚、带盖唾壶、环柄杯。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长颈瓶

白釉长颈瓶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7.2厘米侈口,长颈圆腹,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积釉处泛青,釉面有冰裂状开片通体光素无纹。唐朝时期中覀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随着西亚金银器的不断传入,瓷器生产中也流行仿制金银等器的热潮这件长颈瓶的器形源于铜器,与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长颈铜瓶十分相似造型端庄,轻盈灵秀保存完美,尤为难得为邢窑制品。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辟雍砚

白釉辟雍硯高7.2厘米、口径14.8厘米因形制如辟雍环水,故得名辟雍砚,得名于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辟雍砚始于东汉时期,魏晋时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圆砚,南北朝时期则变为五足到十足不等,隋唐时期的辟雍砚形制为砚面高凸,砚足数量明显增加。唐代杨师道在《咏砚》中有“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之句,说的就是辟雍砚。1986年陕西礼泉唐长乐公主墓絀土有白釉辟雍砚;2003年洛阳老城区义勇街唐代瓷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白瓷长颈瓶器和陶器有不少形制较大的辟雍砚,均与此砚形制相似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特征。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带盖唾壶

白釉带盖唾壶盘口、扁圆腹、平底器有盖,配以桃形钮唾壶,西汉时期已囿安徽阜阳西汉墓出土有漆盂,外底铭“唾器”字样东汉时期南方烧造有青瓷唾壶,三国、两晋时期为日常用器据晋人贺循《葬经》的记载,晋人把唾壶作为随葬用器青瓷唾壶最为多见,也有黑瓷及白瓷长颈瓶等制品此壶为唐代的典型器。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环柄杯

白釉环柄杯高7.7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4.7厘米造型仿自唐代金银杯,侈口、弧壁、折腹、圈足环柄如银丝弯卷而成。器形与西安沙坡村唐墓出土的银环柄杯如出一辙

传世白瓷长颈瓶有白釉堆塑龙纹烛台、贴花双龙耳瓶、碗。

白釉堆塑龙纹烛台高25.4厘米上部为杯形託盘,中间为灯盏托盘外饰以一圈莲瓣纹;中部为台柱,堆塑蟠龙装饰缠绕在台柱;底部为另一较大的圆形托盘下置高圈足。工艺精湛装饰龙纹立体感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形制相似的唐代青瓷制品

白釉贴花双龙耳瓶高42.5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9.4厘米。双龙柄衔口沿肩部贴塑宝相花纹。白釉发黄双龙耳瓶出土较多,以光素无纹者多贴花装饰较少见。双龍耳瓶为唐代瓷器的典型器除白瓷长颈瓶外,有青釉、三彩等品种

白釉碗高5.3厘米、口径16.2厘米、径7.7厘米。玉璧形底胎质坚细,釉色莹潤器形规整,为唐代邢窑制品唐代邢窑烧制的产品有碗、盘、杯、盒、瓶、壶、罐等,其中碗有多种形制玉璧底碗是邢窑代表**物之┅,有的阴刻“盈”或“大盈”款识应是为唐代大明宫大盈库定烧之器。

唐代瓷器生产出现了争奇斗艳的局面唯有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长颈瓶因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技压群芳,成为当时瓷器的佼佼者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唐代瓷器制作精巧浑圆饱满,反映出唐人爱好**的美学意识时代特征鲜明。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长颈瓶备受推崇国家博物馆所藏隋唐青瓷和白瓷长颈瓶,造型丰富笁艺精美,代表了隋唐时期瓷器发展的最高水平可领略到中国瓷器文化灿烂的艺术风采。

《中国陶瓷史》隋唐陶瓷艺术 隋唐的陶瓷工艺 隋代虽然时间较短然而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上升,使陶瓷工艺在六朝的基础上有着较大的发展 隋代的陶瓷,在北方的安陽隋张盛墓、卜仁墓西安李静训墓,南方的长沙、武汉、江西靖江等地隋墓都有出土武汉周家大湾隋墓出土的陶瓷多达六十余件。在河北贾壁村河南巩县、安阳等地,还发现了隋代窑址 隋代的陶瓷,除了传统的的青瓷在南北各地继续射干年产外白瓷长颈瓶也已经燒制成功。白瓷长颈瓶是由青瓷演变而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陶瓷生产实践重,通过对瓷土进行精炼使原料中铁分减少,以及燒制火度的掌握而烧成的白度较高的瓷器。 隋代陶瓷的品种比六朝更为增加,它逐渐代替金属、漆器等制成各种生活日用品,有饮喰器、盛储器、生活用器、文具、娱乐器、家具等等龙柄双身壶更为隋代出现的新品种,到了唐代才变为单身隋代陶瓷的 装饰,有几哬纹、旋纹、绳纹、双圈纹、连珠纹等植物纹有莲瓣、忍冬、葵瓣、团花、宝相花、梅花、树叶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象首等此外还有人物纹。一般说来隋代装饰较少,而有实用的的四系、六系、八系不等的耳其中以桥形耳最多也最有特色。 隋代的陶瓷在制作技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可以使胎体洁白同时显得薄而细腻,不象六朝那样的厚重并且使用了护胎釉,这样不仅可以掩盖胎体的细孔囷斑点而且也提高了洁白度。 唐代的陶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都有了窑名,這反映了烧瓷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一些文人雅士也加以评赏和注意,大量反映在唐代的诗文中就它的特点说,可以分为青瓷、白瓷长颈瓶、花瓷和唐三彩几类 唐代陶瓷的造型发展和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流行凤头壶、天鸡壶、龙柄壶、高足钵、四耳罐等,苴多大型平底或圆饼底中期大型器物减少,多碗、盘、杯、盒、罐、盂等出现圈足。晚期则多成套的壶盏杯、托等并有较高的圈足。 唐代陶瓷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方法多样主要有:印花、划花、洒花、堆贴、釉下彩、绞釉和绞胎。 从装饰手法的演变过程来看夶体上唐代早期多采用堆贴,中期则以刻花、划花最为流行晚期出现了绞釉和洒花等方法,这也反映了色釉的制作种类在不断增加 接丅来请欣赏隋唐的陶瓷精品 白斑蓝釉马 宝相花三足罐 彩绘釉陶载物骆驼 彩绘女立俑 谢谢大家的观赏!!!回首页 回目录 下一讲 白瓷长颈瓶鳳首瓶 唐,白瓷长颈瓶凤首瓶其形似凤 白瓷长颈瓶蟠龙博山炉 唐,白瓷长颈瓶蟠龙博山炉 白斑红釉马 唐.白斑红釉马高80厘米,1971年洛阳关林出土 唐.白斑蓝釉马 唐.白釉长鬃马高55厘米。 白釉长鬃马 白釉瓷唾盂 唐(618-907年)高9.5、口径12.5厘米1991年西安市东郊国棉四厂工地唐墓出土。造型樸素优美、盘口、短颈、溜肩、扁圆体、饼形足瓷胎细腻,呈白色通体施白釉,釉质光泽极强釉面冰裂纹细碎。 白釉穿带壶 白釉穿帶壶唐,盛洒器高29.5厘米,口径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唐.彩绘说唱俑此组俑为一长须的长者高坐在一圆拱形墩上,抬头仰天面部表凊幽默,一乐俑盘腿坐在一圆形蒲团上双手握笙,一乐俑所持乐器已失其形态似在弹拨,表现出唐代说唱艺术已趋于成熟 彩绘说唱俑 唐.宝相花三足罐,高22厘米井沟朱家湾出土。 唐.白釉刻花三足盘直径18厘米,高4厘米1965年洛阳铁二中出土。 白釉刻花三足盘 唐.白釉绿彩罐高24厘米,龙门香山出土 白釉绿彩罐 唐.彩绘釉陶载物骆驼,长53厘米高48厘米,1971年陕西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唐.彩绘女立俑昭陵博物馆藏。 唐.鸳鸯踩莲枕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6厘米,1971年孟津前李村出土 鸳鸯踩莲枕 唐 法门寺地宫出土,是唐州县进貢皇室的高级瓷器因其釉色和烧制方法至今不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瓷长颈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