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尺蠖拟态生存环境在50多年内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 2013 - 2014 作业宝.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号-92014年深圳一模生物试题
2014年深圳一模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用抗生素处理成纤维细胞后,能抑制内质网的糖基化功能,使细胞分泌的纤连蛋白(FN1)减少,且易被组织蛋白酶水解。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A.纤连蛋白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
B.糖基化能维持纤连蛋白的稳定性
C.内质网能阻止纤连蛋白的运输&&&&&&&&&&&&
D.组织蛋白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2.prps蛋白 转变成prpsc蛋白并在神经细胞内积累时,能导致疯牛病。图示prpsc蛋白的形成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完成图中
①与②过程的模板相同&&&&&&&&&&
& B.遗传物质prpsc以自身为模板进行复制
&C.prpsc出入神经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
&D.prps转化成prpsc时有正反馈效应
3.在种植新疆无子葡萄品种“无核白”过程中,通过大量喷施赤霉素可提高产量(注:无子果实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经过授粉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无子果实形成时染色体数减半&&&&&&&&&&
B.赤霉素能促进果实细胞的伸长
C.果实形成过程中必需赤霉素&&&&&&&&&&&&
D.赤霉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
4.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用NaOH溶液浸泡不同边长的含酚酞的琼脂立方块一定时间后,取出立方块切成两半。其剖面如图所示,其中x为NaOH扩散的深度,y为立方块的边长,阴影代表红色。则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x,因变量为y&
B.x的值随y值的增大而增大
C.NaOH扩散的体积为(y-x)3&&
D.y值越小,扩散体积的比例越大
5.用酵母菌使葡萄汁产生葡萄酒,当酒精含量达到12%~16%时,发酵就停止了。有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
B.营养物质因消耗而不足
&C.产物积累使pH值发生改变&&&&&&&&&&&&
D.氧气过少导致其无法呼吸
6.假设某一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比例为:SS(黑色)10%,Ss(黑色)10%,ss(浅色)80%。由于寄居的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个体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正确的是
&A.Ss25.5%&&&&&&&
B.ss76.6%&&&&&&&&&&&
C.SS13%&&&&&&&&
D.S15%;s85%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 6分,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O分。
24.抗菌肽对治疗癌症有一定作用,下图表示抗菌肽合成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PCR克隆目的基因不需要DNA解旋酶&&
B.基因表达载体包含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
& C.筛选菌种时用基因探针检测相关蛋白质&&
D.分离纯化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色谱法
25.黑腹果蝇X染色体存在缺刻现象(缺少某一片断)。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已知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X-与Y结合的子代会死亡&&&&&&&&&&&&&
B.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r
C.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
  D.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2
三.非选择题
26.(16分)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3-NP(300umol/L)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请回答。
(1)甲中结构①发生的代谢过程是&&&&&&&&&&&
&,④(受体)的功能是&&&&&&&&&&&&&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则图甲中物质③的含量会&&&&&&&
,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
。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
。(4)据图乙推测小鼠纹状体细胞凋亡数目可能在&&&
时段内增加的最多,原因是&&&&&&&&
27.(16分)为找出更好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图甲表示某地排污池下游河道中溶解氧及铵盐含量的测定结果,表乙表示对几种生物研究的相关结果。请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表乙中红假单胞光合细菌属于&&&&&&&&&&&&&&&
(2)取水样2L,摇匀后等量分装在黑、白2个瓶中。测得12h内黑瓶氧气下降量为2mg,
1d内白瓶氧气增加量为6mg,不计温度影响,则一天内藻类实际产氧量为&&&&&&&&
(3)线虫以藻类为食,鲫鱼以藻类和线虫为食。若去掉线虫,鲫鱼的总能量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4)9~12天,水中溶氧量快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由于表层藻类的遮光作用使得沉水植物光合作用&&
&&&&&&阶段产生&&&
&&&&&&&减少,光合作用急剧下降,最后大量死亡。
(5)据表分析,治理水华效果最好的生物是&&&&&&&&
,理由是&&&&&&&&&&&&&&&&&&&&&&&
28.(16分)图甲与图乙分别示培育三倍体西瓜的两种方法。请回答。
(1)甲中的西瓜植株减数分裂形成花粉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的时期是&&&&&
&&&&。a包括原生质体分离及融合等过程,所用到的试剂有&&&&
&&&&&&&&&&&&&&,融合过程依据的原理是&&&&&
&&&&&&&&&&&&&&。
(2)乙所涉及的变异原理是&&&
&&&&&&&&&&&&,四倍体西瓜植株群体&&&&&
(属于、不属于)不同于二倍体西瓜的新物种,理由是&&&&&&&&&&&&&&&&&&&&&&&&&&&&&&&&&&&&&&&&&&
(3)假定二倍体西瓜显性红瓤与隐性黄瓤性状分别由R与r基因控制。若二倍体西瓜幼苗的基因型为Rr,则乙中四倍体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
,获得的所有三倍体西瓜植株中 R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29.(16分)夏季涨水,河边被水淹没的马铃薯田中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能刺激鳙鱼前来觅食。
(1)上述事实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能产生乳酸的细菌与马铃薯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利用豆渣接种乳酸菌生产鳙鱼饵料并进行效果测试的相关实验见下表(a~d表示实验步骤)。请回答。
发酵罐组别
a加入培养液
煮沸后冷却的豆渣培养液各10L
43℃及Y环境下培养4天
倒出发酵罐溶液,烘干成粉末并装袋,编号为1~6号
将同期发育的相同大小的鳙鱼苗等量放养在6个实验池中
每天同时向6个实验池中对应投喂等量且适量的成品1~6号饵料
5天后测定相关指标:&&&&&&&&&&&&&&&&&
①实验一中自变量为&&&&&&&&&&&&&&&&&&&&&&&&&&&&
。X可以设为&&&&&
或 &&&&&&,
作用分别是&&&&&&&&&&&&&
和&&&&&&&&&&&&&&&&
&②豆渣需要经过煮沸处理,目的是&&&&&&&&&&&
&&&&&&&&&&。Y为&&&&&&&&&&&&
③实验二中c的指标可以为&&&&&&&&&&&&&&&&&&&&&&&&&&
&2014年深圳一模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3.B& 4.D& 5.D&
二、双项选择题
24.BC& 25.AC
三.非选择题(26~29题答项中未做说明的,每空2分。)
26.(16分)
(1)丙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或答“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识别特异性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
(2)升高&&&
持续性兴奋&&&&&&&&&&&
(3)等量生理盐水& 溶酶体&&&&
(4)6~12&&&
3-NP在该时段内诱导凋亡基因表达(或答“转录量”,或答“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加速最快,神经细胞凋亡加速
27.(16分)
(1)生产者和分解者(各1分)&&&&
(3)增加&&&
食物链缩短,能量浪费的少
(4)藻类大量繁殖后死亡增多,需氧细菌耗氧量增多
光反应 (1分)& ATP(1分)和[H](1分)
(5)红假单胞光合菌(1分)&& 不产毒素(1分)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1分)
28.(16分)
(1)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只答“后期”不给分)
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聚乙二醇(PEG)(3分)&&
&&&&细胞膜的流动性
(2)染色体(数目)变异(2分)&& 属于(1分) &&&&&与二倍体植株产生了生殖隔离(1分),群体本身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1分)
(3)RR:Rr:rr=1:4:1&&&&&&&&&
29.(16分)
(1)信息传递&&
&&无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1分)
①一定梯度体积的乳酸菌液&&&
0(1分)& &60(1分)& 空白对照(1分)& 梯度间相互对照(1分)
②防止杂菌产生其他物质干扰实验结果&
③各组实验池中鳙鱼的平均体重(体长)&&
饵料的残余量(消耗量)(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3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八年级生物第五、六单元学案
八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学习内容:5-1-1生命的起源
学习目标:1、了解原始地球的特点2、识记原始大气的成分
3、知道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及该观点认为生命的起源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
4、观察米勒模拟实验的装置,米勒模拟实验现象及模拟的过程
重点难点:生命的起源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 米勒模拟实验现象及模拟的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原始地球的状况:地球的历史大约有
&年;原始大气是&&&&&&&&&&&&&&&&&&&&&&&&&&&&&&&&&&
喷发释放的气体,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过与现在大气相比没有________。原始大气的作用是为&&&&&&&&&&
&&&&&&&&&&&&&&&&&&&&
的诞生提供了&&&&&&&&&&&&&&&&&&&&&&&&&&&&&&&&&
;原始海洋是&&&&&&&&&&&&&&&&&
不断冷却、凝结变成&&&&&&&&&&&&&&&&&&&&&&&&&&&&
降落在地球表面汇集而成的,它是__________诞生的摇篮。
2、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许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神创论2、宇宙胚种说3、&&&&&&&&&&&&&&&&&&&&&&&&&&&&&&&&&&
4、自然发生说,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
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前苏联学者&&&&&&&&&&&&&&&&&&&&&&&&&&
,提出的&&&&&&&&&&&&&&&&&&&&&&&&&&
3、化学进化的四个过程包括
第一过程:&&&&&&&&&&&&&&&&&&&&&&&
&&&&&&&&&&&&&&&&&
该过程条件:&&&&&&&&&&&&&&&&&&&&&&&&&&
、&&&&&&&&&&&&&&&&&&&&&&&
、&&&&&&&&&&&&&&&&&&&&&&&
。场所:&&&&&
第二过程:&&&&&&&&&&&&&&&&&&&&&&
&&&&&&&&&&&&&&&&&&&&&&&
&&&场所:&&&&&&&&&&&&&&&&&&
第三过程:&&&&&&&&&&&&&&&&&&&&&&
&&&&&&&&&&&&&&&&&&&&&&&
&&&场所:&&&&&&&&&&&&&&&&&&
中。标志:产生了原始&&&&&&&&&&&&&&&&&&&&&&&&&
。第四过程:&&&&&&&&&&&&&&&&&&&&&&
&&&&&&&&&&&&&&&&&&&&&&&&&&&&&
场所:&&&&&&&&&&&&&&&&&&&
标志:实现了原始的&&&&&&&&&&&&
&&&&&&&&&&
和&&&&&&&&&&&&&&&&&&
。由此可知,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过程演变而来的。
4、原始生命的摇篮:&&&&&&&&&&&&&&&&&&&&
5、米勒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哪一阶断是完全可能的?&&&&&&&&&&&&&&&&&&&
&&&&&&&&&&&&&&&&&&&&&&&
6、1965处我国科学家利用_________成功合成_________。1981,我国科学家利用简单的有机物合成_________。它能证明生命起源的_________&&&&&&&&&&
二、探究学案
原始大气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
2、&& 原始生命起源的场所是
&&&&&&&&&&&,据你推测此时地球表面温度应该&&&&&&&&&&&&
(很高;较低)
根据课本内容和你收集的资料,你认为原始地球至少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使原始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你认为最复杂、最有决定意义的是哪个阶段?&&&&&&&&&&&&&&&&&&
5、原始大气中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那里?&&&&&&&&&&&
6、为什么说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初产生的有机物的汇总场所,有机高分子的形成,多分子体系的组成,以及原始生命的诞生都是在原始海洋中进行的,而海水能阻止强烈的紫外线对原始生命的破坏杀伤作用。所以说,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7、阅读课本5页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小组合作完成
(1)在米勒的实验装置中,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的气体代表&&&&&&&&&&
,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
(2)实验装置中的冷凝管可使反应后的气体与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这模拟了&&&&&&&&&&
过程?烧瓶中的暗褐色液体含有&&&&&&&&&&&&
(3)该实验中,你认为米勒提出的问题是&&&&&&&
;作出的假设是&&&&&&&&&&&&&&&&&&&&&&&&&
;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米勒实验为化学进化说中,由&&&&
形成&&&&&&&&&
这一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4)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
,这为化学进化说中,由&&&&&&&
形成&&&&&&&&&&&
这一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三、达标测试
1.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
A.甲烷、氨气和氧气B.甲烷、氧气和二氧化碳
C.甲烷、氨气和水蒸气D.氨气、氧气和水蒸气
2、宇宙的形成在。
A、150亿年前&&&&&&&
B、46亿年前& C、36亿年前& D、20亿年前
3、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来说明生命起源第一步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米勒&&&&&
C、孟德尔&&&&&&&&&&&&
4、下列除哪项外其余均为原始大气形成简单有机物的条件
A.雨水&&&&&
B.高温C.紫外线&&&
5、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
A、二氧化碳等&&&&&&&&&&&
B、氨基酸、单糖等
C、核酸、蛋白质等&&&&&&&
D、无机盐等物质
6、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并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它和天然的胰岛素是同一种物质,为我国在国际上首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提供了有力证据。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证明了下列哪个过程是可能的?
&A.从原始大气转化为有机小分子&&&
B.从有机小分子转化为有机大分子
C.从有机大分子转化为多分子体系&&&
D.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7、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A小分子无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有机物& D.原始生命
8、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有机物→无机物→无机物
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
D、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
9、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它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
A、自养厌氧型&&
B、自养需氧型&&
C、异养厌氧型&&
D、异养需氧型
10、原始地球表面有强烈的宇宙射线和紫外线,从生命起源的角度分析,保护原始生命的是
A、臭氧层&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原始界膜
11、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不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
A、有机小分子物质&&
B、有机大分子物质&
C、单细胞生物& D、原始生命
12、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米勒的实验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你能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吗?
(1)火花放电的作用是&&&&&&&&&&&&&&&&&&&&&&&&&
(2)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
(3)米勒提出的问题是&&&&&&&&&&&&&&&&&&&&&&&&&
(4)米勒作出的假设是&&&&&&&&&&&&&&&&&&&&&&&&&
(5)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
(6)米勒的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哪个阶段?
(7)米勒得出的结论是&&&&&&&&&&&&&&&&&&&&&&&&&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学习内容:5—1—2& 生物进化的证据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化石记载着生物进化的历史,说出各种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2、列举解剖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提供的材料,得出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3、认同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化石证据:
1、化石是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的。
2、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是非常重要而且较直观的证据。
3、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___
4、始祖马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5、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解剖学证据
1、同源器官概念:在________和________上很不相同,但在________上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并且从这些器官的________和________可以看出,他们的________相同。
2、发现的意义:能反映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_,说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________进化来的。
3、同源器官外形的差异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适应________________,执行________________逐渐形成的。
分子生物学证据:
1、________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2、________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________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
3、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据图表,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
二、探究学案
1、 什么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反映了什么?
2、始祖鸟有些特征像鸟,有些特征像爬行类,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达标测试:
&1.古生物的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或生活遗迹 B.地壳岩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可反映出古生物的某些形态结构D.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
2.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多数化石是古代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所形成
B.生物的遗物、遗体在地层中经多年变化逐渐形成化石
C.在地层中所发现的植物化石比动物化石多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3、生物进化的古生物学证据是( )
A 化石证据 B 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 解剖证据 D 结构方面的证据
4、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
A化石 B比较解剖学 C细胞学 D生物化学
5、下列有关对地层化石出现顺序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较古老的地层中,形成的化石的生物较简单
B 较晚的地层中,有较复杂、较低等的生物化石
C 较晚的地层中,有较复杂、较高等的生物化石
D 较晚的地层中,没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
6、如果把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拿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_________、越________,________种类多;而在距现代较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类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___________、由__________、由__________逐渐进化而来的。
7.生物体内都有一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蛋白质——细胞色素C,大多都是由104个氨基酸构成,但不同生物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又有一定的差异。下表是8种生物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比较。请回答下列问题:
与人的细胞色素C有差异的氨基酸数
(1)大多数生物都有10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色素C,这说明这些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________。细胞色素C与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表明它们的
(2)从上表的数据上看,人和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近,原因是两者的________;人和_____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原因是两者的&&&&&&
________。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学习内容:5-1-3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难点:生物进化的趋势&&&&&&
生物进化树&&&&&&&
生物的进化历程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_________(结构)、________(环境)、____________(等级)
2、地球上的生物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着,而且各种生物在_______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______和____,生物界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3、从最早的原始生命发展到今天的哺乳动物,生物的进化已经持续了近__年的时间(地球诞生有____年的历史)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_______,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_______和_______,最后,一部分_______又进化成为_______。
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_______,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后来又出现了_______-----鱼类,并逐渐进化成为_______、______,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为_______和_______。
二、探究学案
1、说出植物的进化历程是怎样的?特别注意从各个器官出现的顺序进行比较,从而理解植物的进化历程。
2、说出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怎样的?特别注意从心脏结构的变化角度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动物的进化历程。
3、学会观察反映生物进化历程的示意图------生物进化树,能填出重要分支代表的生物名称。
从树跟到树梢代表什么?
主干代表什么?
大小分支代表什么?
三、达标测试
1、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
A、 原始藻类 →原始苔藓、蕨类→原始种子植物
B、原始苔藓、蕨类→原始藻类→原始种子植物
C、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苔藓→原始藻类植物
D、原始藻类 →原始种子植物→原始苔藓、蕨类
2、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
爬行动物&&&
B、古代的爬行动物
C、两栖动物&&&
D、古代的两栖动物
3、最晚出现的真正陆生无脊椎动物是(&&
A、 环节动物& B、节肢动物&
C、软体动物& D、腔肠动物
4、哺乳动物是由古代的什么进化而来的(&&
A、 鱼类& B、鸟类&
C、两栖类& D、爬行动物
5、从哪类植物开始出现真正的根(& )
A、苔藓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
6、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单细胞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
A、 运动方式不同& B、细胞结构不同
C、营养方式不同& D、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7、如图所示的地层中发现A、B两种生物化石,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生物A是由生物B进化来得&
B、生物A比生物B结构复杂
C、生物A的个体比B多&&&&&&
D、生物A比生物B形态大
8、地球上最先从水中登陆的动物类群是(& )
A、节肢动物&&&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9、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下列代号所表示的生物类群,
A____B ____ C ____
(2)图中D代表____,
它生活在____
(3)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
(5)从图中看出鸟类和哺乳类由
古代的____进化而来
(6)生物之所以能够进化,是因为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____
和 ____现象,生物进化是的____结果。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内容:5-1-4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巩固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
重点难点:自然选择学说 、通过探究长颈鹿进化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预习学案
1、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是英国博物学家&&&&&&&&&&&&&&
。生物进化论的基础是&&&&&&&&&&&&&&
,代表的著作是&&&&&&&&&&&&&&
的进化论被赞誉为19世纪&&&&&&&&&&&&&&
的三在发现之一。
2、长颈鹿的祖先有的&&&&&&&&&&&&&
,有的&&&&&&&&&&&&&
&,颈的长短可以&&&&&&&&&&&
。食物繁盛时期,每个长颈鹿都可以&&&&&&&&&&&&&
而生存下来。在青草缺乏时,&&&&&&&&&&&&&
的长颈鹿能获得高处的食物,生存下来并&&&&&&&&&&&&&
;&&&&&&&&&&&&&
的长颈鹿因吃不到高处的食物,生存下来的机会
&&&&&&&&&&&&&&。因此,长颈鹿的形成是环境的
&&&&&&&&&&&&&&作用使&&&&&&&&&&&&&
的长颈鹿得以保留,逐渐形成了现代的长颈鹿。
3、自然选择的内容(1)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生物都能产生&&&&&&&&&&&&&
的后代同,但是能生存下来的却是&&&&&&&&&&&&&
。(2)生存斗争:任何生物要生存下来,都要为争夺足够的&&&&&&&&&&&&&
&和&&&&&&&&&&&&&
进行生存斗争。包括生物&&&&&&&
个体和&&&&&&&&&&&&&
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
&&&&&&&&&&&&&&之间的斗争。
(3)遗传和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具有&&&&&&&&&&&&&
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
,同时将有利变异&&&&&&&&&&&&&
&给下一代,具有&&&&&&&&&&&&&
&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生存斗争的结果是&&&&&&&&&&&&
4、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已的&&&&&&&&&&&&&&&&&&&
,不断&&&&&&&&&&&&&
&和&&&&&&&&&&&&&
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5、人工选择的意义是利用生物的&&&&&&&&&&&&&
作为材料,通过&&&&&&&&&&&&&
不断地培育&&&&&&&&&&&&&
的个体,淘汰&&&&&&&&&&&&&
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
,创造&&&&&&&&&&&&&
二、探究学案
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分析:
①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②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③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④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⑤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
⑥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注:●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桦尺蠖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
●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
总之,生物进化的基础:&&&&&&&&&&&&&&&&
&&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
所以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自然选择学说
1、阅读课本第18-20页,课本插图5.1-17,5.1-19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1)什么是自然选择?谁提出的?
(2)为什么长颈鹿的祖先的颈有的长有的短?
(3)你认为环境的变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尝试分析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的?
3、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是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4、引起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有的变异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
5、试着概括什么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有哪四点?
6、什么是人工选择?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有什么不同?
注:1、理论中各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度繁殖(前提)-----------可遗传变异(基础)------------生存斗争-(手段)-----------适者生存(结果)-----------遗传(定向积累)------------进化(适应)
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称为自然选择。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三、达标测试
1、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生物进化学说是。
A、分子进化学说&&&
B、自然选择学说&&
C、综合进化学说&
D、用进废退学说
2、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主要通过
遗传&&&&&&
自然选择&&&&&
D. 环境变化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 生存斗争主要是在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进行
D 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4、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进行的特征是。
A.快速地进行,短期内会产生新的物种
B.进行得十分缓慢,许多亿年才进化出今天丰富的生物界
c.使低等动物得以淘汰,高等动物得以生存
D.使水生生物逐渐被淘汰,陆生生物得以生存
5.如果某一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则它可能。
A.进化为高级类型&&&
B.进化为另一物种
C.退化为低等种类&&&&&&&
6.肉食动物的犬齿异常发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其犬齿发达的原因是。
&A.捕食的需要&&&
B长时间使用&&&
c.自然选择&&&
D.定向变异
7.生物过度繁殖的意义是(&&&&&
A.适应遗传和变异&&&
B.适应地球的变迁
C.适应气候的变化&&&
D.适应生存竞争
8、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9、图表示某昆虫成灾区域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据图回答:
(1)从实验结果看,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是&&&&&&&&&&&&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此种昆虫本身就存在&&&&&&&&&&&&&
:变异类型&&&&&&&&
(3)曲线表明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是&&&&&&&&&
,其根本原因是&&&&&&&&
(4)两次使用杀虫剂,昆虫数量均能回升,其主要原因是:&&&&&&&&&&
&&&&&&&&&&&&&
&&&&&&&&&&&&&&&&&
(5)昆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内容:5-1-4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巩固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
重点难点:自然选择学说&&&&&
通过探究长颈鹿进化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预习学案
1、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已的&&&&&&&&&&&&&&&&&&&
,不断&&&&&&&&&&&&&
&和&&&&&&&&&&&&&
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2、人工选择的意义是利用生物的&&&&&&&&&&&&&
作为材料,通过&&&&&&&&&&&&&
不断地培育&&&&&&&&&&&&&
的个体,淘汰&&&&&&&&&&&&&
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
,创造&&&&&&&&&&&&&
二、探究学案
1、什么是人工选择?
2、通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总结出人工选择的特点
3、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有什么不同?
4、观察思考21页家鸽新品种形成的原因思考1、2、3题
三、达标测试
1、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进行的特征是(&&&
A.快速地进行,短期内会产生新的物种
B.进行得十分缓慢,许多亿年才进化出今天丰富的生物界
c.使低等动物得以淘汰,高等动物得以生存
D.使水生生物逐渐被淘汰,陆生生物得以生存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存竞争的是(&&&&
A.虎与鹿的捕食和反捕食&&&
B_水稻与稗草争取生存空间
c.鸡的后代有的产蛋多,有的产蛋少&&&
D.狼为争取食物而进行斗争
3.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值用s表示。在图13中,P曲线表示1.5亿年时该动物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13中a、b、c分别表示三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回答下列两个问题:图13在a、b、c三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了新种?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
A.b、c&&&
B.c、c&&&
C.c、a&&&
5.图14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的甲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从开始使用农药起,甲虫群体抗药性逐渐增强
B.A、c时期的甲虫对该农药有同样强的抗药性
c.B点可以证明甲虫群体中本来就有抗药性的个体
D甲虫抗药性种群形成的原因是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6、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
&。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种现象是&&&&&&&&
&,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留了下并繁殖后代,这种现象称&&&&&&&&&&&&&
(2)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索之间的
&&&&&&&&&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这个性状逐代遗传而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
是不定向的,但&&&&&&&&&&&
&&&&&&&&&&&&&
是定向的,向&&&&&&&&&&
&方向进化。
(3)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
&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4)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基础是
&&&&&&&&&&&&&&
和&&&&&&&&&&&&&&&&
,自然选择的动力是
&&&&&&&&&&&&&&&&&&&&&&&&&&&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
7、在图中,甲图表示年某地降雪天数,乙图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1)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是&&&&&&&&&&
的结果。如果降雪推迟,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色老鼠的数量&&&&&&&&
,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比是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
。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
。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步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毛色起&&&&&&&
1、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
3、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4、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并且连续的过程,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逐渐积累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形成新物种。
5、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物永远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之中,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学习内容:5—2—1&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
学习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与黑猩猩体质特征比较”的示意图,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认识到生物进化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3、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重点突破:
1、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2、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3、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都与人有多相似的地方,被统称为________。
2、人和类人猿都属于_________目动物。
3、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的方法,首次提出了_________的理论.1871年,达尔文在他的另一本著作_____________中,论述了人类起源于动物.
4、 人类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____。
5、人类和类人猿是由________进化来的。
6、演化前的古猿:距今1200万年前,古猿主要分布在_________的森林里,过着以______为主的生活。
7、演化的原因:大片森林变成了_________。
8、古猿的进化:(1)大部分古猿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________。(2)一部分古猿退向森林深处,继续过着________生活,演化成________。(3)另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改营________生活,最终进化成________。
营地面生活中四肢的变化:前肢使用________ , 后肢用于________&
。躯干部和头部也变得适应于直立姿势,如重心________
,下肢骨________,骨盆变________,脊柱从________形变为________形等。,&
9、人类学家将是否__________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探究学案
判断& 1、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古猿。
2、现代类人猿已适应了现在的生活环境,不可能再进化成人类。
三.达标测试:
1、在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A、黑猩猩&&&&&&&
B、大猩猩&&&&&&&
C、长臂猿&&&&&&&
2、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最先发展的是(&&
A、使用工具&&
&&&B、两足行走&&&&&
C、大脑发达&&&&&
D、制造工具
3、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是生物学家
 A孟德尔  &&&&
B达尔文 &&  &
C赫胥黎   &&&
4、与人类最相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猕猴      B大猩猩&&&&&&&
C黑猩猩      D长臂猿 
5、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是
A.有复杂的语言&&&
&&B.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D.大脑发达
6、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A.长臂猿&&&&&
&&&&B.森林古猿&&&&&&&&
C.猩猩&&&&&&&&&
7、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A.造山运动&&&
B.出现冰川期&&&&&
C.森林变得稀疏&&&&&D.恐龙灭绝
8、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A.人是由猿进化来的&&B.人和猿有共同原始祖先&&&&
C.人比猿高等&&&D.现代猿也能进化成人
9、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_______
(1)身体重心移&&
(2)骨盆变长变窄&
&&(3)下肢骨增长&&&
(4)脊柱由弓状变为S形。
B、123&&&&
C、234&&&&&&
10、一般认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
A、使用天然工具&& B、产生了语言
C、制造工具。 D、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学习内容:5—2—2人类的进化
1 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 对比观察”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
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知道现代人种的
化也是人类在一定地域内经过自然选择作用逐渐形成的,从而
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预习学案
(一)阅读教材《人类的进化的历程》,完成下列问题:
1、古人类化石表明,人类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
、&&&&&&&&
&&&&&&&&&&&&
四个阶段。
2、列表比较人类进化过程中四个阶段不同特征。
认真分析并补充下表:人类进化四个阶段的比较
制造利用工具
(二)阅读教材《现代人种的分化》,完成下列问题:
1、认真分析P34页表格,完成其后两个问题
2、 智人按体质特征不同分为哪四个种族?
二、探究学案
1、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疑难解析:为什么说人类进化历程中最关键的直立人阶段?
2、“露西”与北京猿人的区别?对人类的进化各有哪些影响?
3、民族与种族的概念区别。
4、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
提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1)运动方式不同(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
三、达标测试
1 到目前为止,从人类所了解的事实可以推测出,人类最早可能出现在(
2 古猿进化到人的历程中,最关键的是(& )
&A制造工具&&&&
B使用天然火&&&&
C产生语言&&&
3 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是(& )
4 已发现的最早阶段的原始人类是(& )
&A能人&&&&
B北京猿人&&&&
5 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 )
B南方古猿&&&
C直立人&&&
6出现较早的古人类化石是(&&
& A"露西少女"&
B"东非人" C北京猿人 D山顶洞人
7 下列哪种人脑容量最大(  )
 A南方古猿  B能人    C直立人   D智人
8 从古猿到人的过渡中,最关键的变化是(  )
 A使用工具的改变     B居住环境的改变
C生活习性的改变     D思维方式的改变
9 一般认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重要标志是( )
 A使用天然工具     B产生了语言
C制造工具       D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10 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属于(& )
南方古猿&&&
C直立人&&&&
11 下列不属于人类的是(&&
&A森林古猿&&&
B南方古猿&&
下列符合脑容量依次是1088ml& 680ml&
450-530ml是(& )
智人直立人&&&&&&
B直立人& 能人& 智人
C能人& 直立人&
南方古猿&& D直立人&
能人& 南方古猿
在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从树栖生活转到了地面上生活&&&
B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C产生了语言&&&&&&
D四肢行走转变成直立行走
& 14 1974年,发现的"露西"少女属于(  )
A南方古猿   B能人  C直立人   D智人
 15 按一般的分类方法,现代人可分为四个种族,我国汉人属(& )
A高加索人&&
B尼格罗人&&
C澳大利亚人&&&
D蒙古利亚人
下列各项中,只有智人才具有的特征是(& )
A脑容量超过1000毫升&&&&&&
B会制造工具
C会人工取火&&&&&&&&&&&&&&&
D能直立行走
17人与黑猩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 、32对和22对 B、23对和12对
C 、23对和24对D 、23对和22对
18 下列哪一项可以作为人类起源于动物的直接证据(& )
&A痕迹器官&&&
B返祖现象&&&&
C& 人和动物的早期胚胎相似&
D人和动物的某些病理相似
2005年8月,"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公布,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相似程度达到90%以上.这个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说明(&
A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C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D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20 下列哪项人体的基本特征不是伴随着直立行走而出现的(&
&A后肢增长&&&&
B骨盆变短增粗&&&&
C产生了语言&&&&
D脊柱由弓状变为S形.
21.下列哪项是南方古猿所具有的特征:
(A)直立行走;(B)脑容量在 1000
(C)会制造工具;(D)会使用天然火。&
22.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工具制造者是:(&&
(A)北京直立人;(B)南方古猿;(C)能人;(D)克罗马农人。&&&
23.脑容量达到现代人水平的是:
(A)能人;(B)直立人;(C)南方古猿;(D)智人
24.下列哪项不是直立人所具有的特征:
(A)人工取火;(B)直立姿态与现代人相同;
(C)能制造功能各异的石器;(D)上下肢有明显的分工。
25、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是生物学家 
B达尔文 &
C赫胥黎 &
26、与人类最相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猕猴  B大猩猩&&&&
C黑猩猩  D长臂猿 
27、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是
A.有复杂的语言 B.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
D.大脑发达
28、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B.森林古猿C.猩猩D.黑猩猩
29、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A.造山运动B.出现冰川期C.森林变得稀疏&
D.恐龙灭绝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学习内容:6-1-1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习目标: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及联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_________等,为生物提供____、____、和_______。后者包括生态系统中的_____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根据___________,分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5、生产者主要指______,它们能利用_____,通过______,把____制造成_____,并把____转变成____储存起来。
6、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____生活的微生物,他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____中,促进____
▲注意:参与分解的生物除了细菌真菌,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和水体中的动物
二、探究学案
1、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还有分解者也是必不可少
2、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具有整体性,即某一特定地域内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共同参与才能构成该地域的生态系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是不行的,不能以其中一部分数量的多少而论;▲具有时间局限性,我们在研究某一生态系统时,其生态因素必须是现在存在的,过去曾经存在过和将来可能出现的东西不是当前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
3、怎样理解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除了绿色植物还有什么植物是生产者?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那么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三、练一练
1、生态系统是指(&&
一种生物的总和&&&&
B、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C、所有生物的总和&&&&
D、生物生存的环境
2、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大明湖中的各种生物&&&&&&&&&&
B、泰山林区&&&&&&&&&&&&&&&&&&&&&&&&&&&
C、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羊&&&&
D、长江里的所有鱼
3、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的是(&&
B、 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三者都是
4、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
B、 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5、在一个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二氧化碳&&&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6、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玛利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原因是()
海沟深处无二氧化碳&&&&
B、海沟深处无阳光
C、海沟深处无有机物&&&&&&
D、水温太低
7、环节动物---蚯蚓主要食用树叶等腐败物,并把这些腐败物分解为无机物,在这里,蚯蚓扮演的角色是(&&&
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8、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9、目前在某些城市时兴一种水晶球样的生态球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水,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水藻。那么这个生态球应放在的_____的地方;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以上生物外,还必不可少的成分是_____和_____。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学习内容:6-1-2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习目标:1
说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分析图文资料,解释生物富集现象
3 体验生物之间食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一 预习学案
(一)食物链
1 食物链的定义?
一条正确的食物链是由-----------和----------组成.
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
注:A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以生产者为起点,箭头指向捕食者,直到该生态系统最高级别消费者,食物链中不出现无机环境和分解者.
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消费者根据营养级别依次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C 同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的消费者级别是可变动的.
3 什么是生物富集的现象?
注:A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低浓度的有害物质在食物链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的积累量能够增加几十倍甚至成几千倍,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危害.
DDT是一种被生物吸收就很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DDT的浓度也会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升高.
若某个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往往是消费者级别最高的动物受害最严重.
(二 )食物网
1、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对找课本46页,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并思考:
数一数模拟的食物网中共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写出2条。
选择一条食物链,依次说出其中的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等。某种生物在食物网中消费级别是固定不变的吗?
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 什么是食物网?
注:A食物网中同一级别消费者存在竞争关系,与前一级别消费者存在捕食关系.初级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也存在捕食关系;
食物网内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C食物链的特征
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6个营养级,最常见的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断流失;
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少。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其能量损耗也就越大;
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相关;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会发生变化。
D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二、探究学案
1、用箭头表示出图6.1-10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草→_____→____→____
其中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有____________,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次级消费者是______
,三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
2、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是______________关系。
教师点拨: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捕食)的关系。(1)通常所说的食物链是捕食链,捕食链中只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如:草→兔→狐,就是一条食物链;而“草→兔→狐→细菌”“
草→兔→狐→阳光”就不是食物链。(2)在一条食物链中,连接生物这件的箭头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是正确的,而“草←兔←狐”是错误的。(3)在一条食物链中,消费者的级别越多,食物链越长;在一条食物链中,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此消费者的数量越少。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
3、拓展小资料:1953年,日本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千米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内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比原来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人或猫吃了鲶鱼就会出现汞中毒。
学生分析讨论601—11DDT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然后小组展开讨论
1、为什么消费者级别越高,体内的DDT的浓度越大?
2、如果这些积累了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4、一个完整的食物网是什么哪些构成的?
三、达标测试
1、在含DDT的水体中,关于食物链“藻类→鱼→鸟”中的生物体内所含有DDT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鸟&鱼&藻类&&
B.藻&类&鱼&&
C.鱼&藻类&鸟&&&&
D.鱼&鸟&藻类
&2、下列那一项描述是一个完整的食物链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
&C.兔子吃草
,人吃兔子&&&&&&&&&
D.猫头鹰吃老鼠和小鸟
4、腐败细菌属于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 D.分解者
5、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鹰→蛇→蛙→昆虫→草&&&&&&&&&
B.草→昆虫→青蛙→蛇→鹰
C.狐狸→狼→兔→→草&&&&&&&&&&&&&
D..阳光→草→兔→狼
6.啄木鸟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属于
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7.水俣湾鱼体内甲基汞含量达50ppm,比周围水内含量大3000倍,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
A.通过饮水
B.通过鳃交换气体&&
C.通过皮肤渗入 D.通过食物链
8、走进中考:
(1)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解释,错误的是(&&
A.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
B.上述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C.螳螂、蝉、黄雀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D.蝉、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黄雀属于鸟类
(2)图见课本48页图6.1-13,回答下列题目:
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和鸟类,则该生态系统最初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将会增加,这可能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学习内容:6-1-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一、预习学案
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和&&&&&&&&&&&&&&&&&&&&&&&
2、能量流动渠道是通过&&&&&&&&&&&&&&&&&&&&&&&
依次传递。
3、一个营养级是指&&&&&&&&&&&&&&&&&&&&&&&
。&&&&&&&&&&&&&&&&&&&&&&&
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能量来自&&&&&&&&&&&&&&&&&&&&&&&&&
,消费者的能量来自&&&&&&&&&&&&&&&&&&&&&
,分解者的能量来自&&&&&&&
&&&&&&&&&&&&&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去路:一、通过&&&&&&&&&&&&&&&&&&&&&
作用自身消耗,二、排泄物、尸体通过&&&&&&&&&&&&&&&&&&&&&&&&&
的呼吸作用散失,三、一部分能量通过&&&&&&&&&&&&&&&&&&&&&&&&
流入到下一
&&&&&&&&&&&&&&&&&&&&&&&&&&
6、能量流动特点
一是&&&&&&&&&&&&&&&&&&&&&&&&&
、&&&&&&&&&&&&&&&&&&&&&&&
。二、传递效率大约为&&&&&&&&&&&&&&&&&&&&&&&
7、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1)使能量
&&&&&&&&&&&&&&&&&&&&&&&&&
地流向&&&&&&&&&&&&&&&&&&&&&&&
的部分。(2)实现能量的&&&&&&&&&&&&&&
利用,提高&&&&&&&&&&&&&&&&&&&&&
8、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从&&&&&&&&&&&&&&&&&&&&&&&
开始,经&&&&&&&&&&&&
、&&&&&&&&&&&&&&&&&&
和&&&&&&&&&&&&&&&&&&
& ,又回到
&&&&&&&&&&&&&&
&的循环过程。
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为&&&&&&&&&&&&&&&
、&&&&&&&&&&&&&&&
、&&&&&&&&&&&&&&&&
10、碳的存在以&&&&&&&&&&&&&&&
&&&&&&&&&&&&&&&&&&&&&&&&&&&&&&&&
等形式存在于地球上,以&&&&&&&&&&&&&&&&&&&
&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11、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是通过绿色植物的&&&&&&&&&&&&&&&&&&&
&&&&&&&&&&&&&&
&&&&&&&&&&转化成有机物,使碳进入生物体,碳由生物体回到大气是由
&&&&&&&&&&&&&&&
&、&&&&&&&&&&&&&&&
和&&&&&&&&&&&&&&&
&&&&&&&&&&&&&&&&
作用将体内的&&&&&&&&&&&&&&&&&&&
分解成二氧化碳。
12、动植物遗体沉积、埋藏经地质演化可转化为&&&
等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被利用,转变成&&&&
1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不同点:能量流动是&&&&&&&&&&&&&&&
的,物质循环是&&&&&&&&&&&&&&&
的。相同点:都是通过&&&&&&&&&&&
和&&&&&&&&&&&&&&&&
实现的。两者的联系是:两者密切&&&&&&&&&&&&&&&&&&&&
,不可&&&&&&&&&&&&&&&&
,是生态系统的两个&&&&&&&&&&&&&&
二、探究学案
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什么?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3、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一般是由谁来充当的?第二营养级是谁来充当的?初级消费者又是由谁来充当的?
4、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太长的原因?一般有几个营养级?
5、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及所占能量与最高营养级生物数量及所占能量有何不同?
6、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如何实现获得足够的能量?
7、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中界中又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的?
三、达标测试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消费者
C.生产者、分解者&&&&&&&&&&&
D.各级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A.生产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产者和分解者
3、在水池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
A.浮游动物&&&&&&
B.小鱼&&&
C.蓝藻&&&
4、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
A.生产者&&&&&
B.各级消费者&&&&
C.太阳能&&&&&
D.化石燃料
5、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各级消耗者所同化的总量
C.分解者分解作用释放出来的总能量&&&
D.太阳能的总量
6、进入生物群落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的途径是
A.化石燃料燃烧&&&&&&&&&&&&&
B.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C.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
A.物质先循环能量后流动&&&&&&&&&
B.能量先流动物质后循环
C.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无关
8、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首先依赖于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细菌的分解作用
9、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它们形成的营养结构中最稳定的是
A.A→B→C→D&&&&&&&&&&&&&&&
B.A←B→C
&&&&&&&&&&&&&&&&&&&&&&&&&&&&&&&
C.A→B→C&&&&&&&&&&&&&&
D.A→C→D
&&&&&&&&&&&&&&&&&&&&&&&&&&&
10、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分解者和消费者&&&&&&&&&&&
D.消费者和分解者
11、右图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什么?
A、鹰的天敌&&&
B、是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
C、群落中生产者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
12、下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成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合
①草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 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3、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有_____个营养级。
(2)&猫头鹰占有______个营养级,其中最高的营养级是:________.
(3)食草鸟类与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蛇与猫头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4)猫头鹰占有多条食物链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是由于___________
(5)&如果想让草原茂盛,从总体上看应保护_______________最有效。
(6)能量以________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_______形式流动,
以_________形式离开该生态系统。
(7)要使该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除图中内容再加上阳光、温度和H2O,另外还必须加一个重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8)&流入猫头鹰体内的能量是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开始的。
(9)&假设该草原受二恶英污染,体内残留毒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
14、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
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图中C→D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图中C→B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
&&&&&&&&&&&&&
的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进行。
四、学后反思
备注: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包括哪些?
所有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绿藻和少数化能合成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生物,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2、蚯蚓在分解有机废物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3、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4、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
从其营养方式看,病毒在营寄生生活时只是将寄主有机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并没有使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回归自然,故病毒与细菌、真菌不同,在生态系统中当归于消费者。 由此可见,确定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不应简单地依据其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而应依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方式和功能来划分。明白这一点,就不难划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为什么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 ?
能量之所以单向流动即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个营养级,既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是因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一定的,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而不能逆流.由于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生产者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它所合成的有机物中并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而当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一部分热能,这部分热能一旦散失,生产者是不能固定的.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能量耗散系统,太阳能必须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才能满足各营养级生物对能量的需求.但是,生态系统从属于"物理系统",其能量流动照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6、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比如草原怎样放牧产畜量高而草原又不退化?农作物怎样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
7、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有碳的踪迹,它们以什么形式存在?
大气中,二氧化碳;土壤中,含碳单质、化合物如石油、煤、石灰石等。
8、植物利用的碳主要是什么形式的碳,怎样进入生物体内的,在植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
主要是二氧化碳,植物以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
9、动物又是怎样获得碳的,碳在动物体内的形式是?
动物主要是通过摄取食物并从食物中获取碳。仍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10、进入生物体内的碳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回到环境中去的?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燃烧。
①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②一部分动植物的遗体及排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回到大气中。③部分埋入地层中久后,会形成煤、石油等,他们中也含有碳,而煤和石油的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碳,④另一部分直接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
呼吸作用的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微生物的分解也有二氧化碳产生,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碳。
11、碳循环的特点是什么?
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12、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计算规则什么?
(1)食物网中: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2)单条食物链;只需选择传递效率。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13、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14、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5、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16、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每个营养级同化能量=下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呼吸消耗能量+未被利用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1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八(下)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学习内容:6—1—4& 生态系统的类型
学习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描述各类型的特点。
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据地理因素,自然生态系统分为__________生态系统、___________生态系统。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分为哪些类型?水域生态系统分为哪些类型?
2、人工生态系统分为哪些类型?
3、在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决定了该生态系统的类型。
4、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能够长期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5、在农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的作用非常关键。__________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6、生物圈中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
7、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有哪些?分布在什么地区?
8、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以__________植物为主,动植物种类较森林生态系统明显__________。作用有哪些?
二.探究学案:
(1)、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其营养结构简单,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2)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形成紧密联系的统一的整体---生物圈。
2、在下列生态系统的特点后,写出相应的生态系统的类型:
(1)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2)比较干旱的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
(3)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
(4)淡水和淡水生物组成。
(5)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
(6)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7)消费者主要是人,生物种类较少。
三、自我检测:
1、高度开放,高度依赖于其它生态系统的是(&&&&
A、农业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自然生态系统
2、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都生活在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池塘生态系统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下列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A.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B.动植物种类少&&
C.群落结构单一&&
D.群落结构复杂
5、生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的是
A.海洋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A.能量流动过程&&&&&
&&&&&&&&&&&&&&&&&&&
B.物质循环过程
C.结构组成&&&&&&&&&&&&&&&&&&&&&&&&&
D.能量的多级利用
7.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具有的明显现象是
A.竞争&&&&&&
B.分层&&&&
C.捕食&&&&&&&
D.种内斗争
8.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采取的措施是
A.喷洒农药消灭虫&&
B.不准放牧&&&
C.建立草场防护林 && D.严禁割草
9、森林生态系统与下列哪些生态系统有关系?()。
A.河流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以上三项全是
10.下列不适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的动物是()。
B.长颈鹿&&&&
C.虎&&& D.貂
11.下列哪一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A.海洋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
12.森林生态系统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列哪一个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
A.种类非常丰富B.结构非常复杂
C.长期处于稳定状态D.森林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13.黄羊、羚羊、长颈鹿、狐等动物应生活在以下什么环境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荒漠生态系统D.人工生态系统
14、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并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是
A.开发优质新品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B.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C.多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建立人造小平原
D.研究和开发生态农业,生产优质有机产品
15、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它不具备的特点是
A.多层次&&&&&&&&&&&&
B.多功能&&&&&
C.少污染&&&&&
D.无病虫害
16、下面是一个农业人工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
(2)在农村实验证明,该生态系统较为理想,提高了经济效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充分利用____________中的能量。
(3)若将全部粮食喂猪,人体从猪肉中获100 kJ的能量,至少消耗约__________kJ能量的粮食。
&(4)单从捕食关系看,该系统有&&&&&
条食物链,人占&&&&&
个营养级。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五节
学习内容:6-1-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3、尝试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破坏的例子
4、关注人类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尊重生态自身规律
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方式&&&&&
现实生活中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
一、预习学案
1、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______之中。生态系统的____和____能够保持______状态,就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______
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与它______。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______越多,______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___
3、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______,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______就会遭到破坏
二、探究学案
1、何为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2、怎样理解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如果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那么如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三、练一练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沙漠生态系统
2、在草原上,人们为了保护牧草而大量捕杀老鼠,这一举措将给草原造成的影响是(&&&
无明显的影响&&&&&&&&&&
B、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C、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D、生态平衡将彻底崩溃
3、下列方法中,能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C、 减少生物的种类&&
B、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增加消费者的种类&
D、增加生物的种类,且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4、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C、 天然落叶林& B、人工纯种林&
C、天然常绿林& D、人工混交林
5、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②第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⑥
6、在达到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内的生物数量将会是( )
逐渐增多&&&&
B、逐渐减少&&&
C、稳定不变&&&&&&
D、相对稳定
7、生态平衡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物之间的食物网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8、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能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③  D、④
9、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采用的措施是
A、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B、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
C、定期清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D、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
10、右图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植食昆虫和食虫鸟3个种群连续7年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依图回答:
(1)、若A代表林木,则
B代表______,
C代表______
(2)、从图中前5年的3条相关
曲线看,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
______状态。
(3)、在第6、7年里各种群密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的增减顺序情况是______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学习内容:6-2-1生物多样性&&&&&&&&&&&&&&&
学习目标:1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价值.
2 培养调查 收集 分析 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
一、预习学案
一,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地球上所有的&&&&&&
,它们所拥有的&&&&&&
以及各种&&&&&&
2、生物多样性包括:&&&&&&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的&&&&&&
植物、&&&&&&
植物和&&&&&&
植物的种类总各位居世界第三。
我国有“&&&&&&
之乡”的美称。
脊椎动物中的&&&&&&&&
&&&&&&&&&&和&&&&&&
动物种类都位于世界的前列。
我国特有种类;&&&&&&
、白鳍豚、&&&&&&&&
我国古老种类:&&&&&&&&&
、鹅掌楸、&&&&&&
(2)遗传的多样性:也称&&&&&&&&&
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
的多样性,是生物&&&&&&&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和&&&&&&&
的多样性构成了&&&&&&
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直接为人类提供&&&&&&
&&&&&&&、燃料、建材及&&&&&&&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在自然界中维持&&&
&&&&&、及&&&&&
&&&&&&、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价值远&&&&
直接使用价值。
3、潜在使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尚未被&&&&
,也许在短时间内不能为人类所&&&&&&&&
二、探究学案
1、课本64页这三则资料分别是哪种生物多样性的
&2、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是---------------------.
你怎样把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达标测试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利用我国野生大豆与美国易患萎黄病的大豆品种杂交,培育出一批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产业,这是利用了生物的(&
A细胞的多样性&&
B组织的多样性&&
C基因的多样性&&&
D形态的多样性
2 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
D环境的多样性
3 袁隆平利用哪一种多样性培育出高产杂产稻新品种(&
A基因的多样性&&
B染色体的多样性 C&&
DNA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
B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C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较大的差别
D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基因组成是相同的
5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说法,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A许多动植物是药物的原材料&&&&&&&&
B森林能涵养水源 调节气侯
C植物为人类提供了粮食
油料&&&&&&&
D许多野生生物是新药开发的原料
在生物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本质是(&&
A个体的多样性&&&
B种类的多样性&&&
C群体的多样性&&&
D基因的多样性
7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认为生物的多样性是指(&&
A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以上三项都是
8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作用中,不恰当的是(&
A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B生物多样性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
C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食物 纤维 建筑材料
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
D生物多样性可以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D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10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
A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B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
10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
A基因库&&&&&
B生物库&&&&
C物种库&&&
11基因多样性可以为之提供宝贵的遗传资源的一项是(&
B动植物的遗传育种&&&&
C生态平衡&&
D保护基因库
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病菌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潜在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 )
A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B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C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D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金丝猴等物种如果灭绝,将主要影响(&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群落的多样性 D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的多样性
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育种利用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物种的多样性&&&
C基因的多样性&&&
16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 动物的多样性 微生物的多样性
C草原的多样性& 森林的多样性
湿地的多样性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多样性
17、下列属于我国特产的珍稀哺乳动物的一组是( )
A、大熊猫、白鳍豚、大鲵&&&
B、大熊猫、白鳍豚、蒙古野驴
C、金丝猴、白鳍豚、丹顶鹤 D、藏羚羊、白鳍豚、扬子鳄
18、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资源丰富&&&&
B、珍稀生物种类多
C、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形势严峻
D、我国地大物博,物种繁多,生物资源可以任意采用
19.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苍蝇能够垂直起落和急速转变方向,这是由于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出了新型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生态价值
四、学后反思
八(下)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学习内容:6-2-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学习目标:1、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重要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因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如地震等
一、预习学案
1、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包括保护&&&&&&&&&&
多样性、&&&&&&&&&
多样性和&&&&&&&&&&&&&
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在
&&&&&&&&&&&&&&&&&&&&&&&&&&&&&&&&。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重要原因是&
&&&&&&&&&&&&&&&&&&&&&&&&&&&&&&&。
4、就地保护是指&&&&&&&&&&&&&
&&&&&&&&&&&&&&&&&&&&&&&&&&&&
5、就地保护的意义是&&&&&&&&&&&&&
&&&&&&&&&&&&&&&&&&&&&&&&&&&&&&&&&
6、就地保住的形式是&&&&&&&&&&&&&
,作用(1)&&&&&&&&&&
(2)&&&&&&&&
(3)&&&&&&&&&&&
7、迁地保护是指&&&&&&&&&&&&&
&&&&&&&&&&&&&&&&&&&&&&
。如华东地区的&&&&&&&&&&&
繁育基地,成功繁育出一定数量的中华鲟。
8、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分布的许多&&&&&&&&&&&&&
、法规,如:&&&&&&&&&&&
&&&&&&&&&&&&&&&&&&&&&&&&&&&&&&&&&&&&&&&&&
9、强调保护&&&&&&&&&&&&&
,并不意味着&&&&&&&&&&&&
开发和利用,而应&&&&&
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二、达标测试
1、不属于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场所的是(&&&&&&&&
A、水族馆&
B、植物园&& C、动物园&
D、自然保护区
2、在下列措施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克隆生物& B、就地保护&
C、迁地保护& D、加强教育
3、为保护大熊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A.四川凉山自然保护区&&&&&&&&&&&
B.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C.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D.青海湖岛自然保护区
4、主要分布在川、滇、黔等地的高山密林中的是&&&&&&&&&&
A.金丝猴&&&&&
B.扬子鳄&&&&&&&&&&&&&
C.长臂猿&&&&&&&&&&&&
5、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作用是:
法制管理&&&&&&&&&
就地保护&&&&&&&&
C.迁地保护&&&&
D.生态旅游
6、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A、森林的过量开采&&&&
B、草地过度放牧
C、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D、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7、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是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加强教育& D、加强法制管理
8、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动物、植物园
C、通过宣传教育活动&
D、建立基因库
9、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个物种将
C、不可再生&&&
D、受到威胁
10、非法捕捉野生动物或滥杀濒危动物的行为称为
A、毁坏栖息地&&
B、偷猎&&&
C、污染&&&
11、在我国下列哪种动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
A、伊犁马&&
B、黄羊&&&
C、白鳍豚&& D、蝎
12、森林锐减导致的后果有
A、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B、干旱加剧,洪涝减少
C、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D、耕地增多,粮食丰产
13、森林具有防御自然灾害,稳定农业生产等作用,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A、30%&&&
B、25.5%&&&
C、16.55%&&&
14、下列哪项不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A、防止超载放牧&&&&&
B、营造草场防护林
C、兴修草原水利&&&&&
D、大量开垦草原
15、捕获到有环志的鸟时,正确的做法是
A、详细记录并向鸟类环志中心报告&&
B、立即放掉
C、饲养稳定后放掉&&&&
D、交给当地环境保护部门
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首先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D、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17、造成当今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根本原因是
A、生物变异现象的存在&& B
、大多数植物生长缓慢
C、人类活动日益增多&&&
D、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
17、生物的多样性正受到越来越人们的重视。下表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的部分数据(表中“百分比”是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10分)
我国已知种数
世界已知种数
(1)在上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
(2)除上表所列的类群外,请再举出其它的2个生物类群。
(3)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什么?
(4)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你知道目前我国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何意义?
答案(1)裸子植物;&&
(2)爬行类、两栖类等&& (3) 基因的多样性
(4)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说出2条以上)
(5)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原料等;
三、学后反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桦尺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