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缺血灶是否严重缺血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杨理荣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医脉通综合
发表评论 分享为规范中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临床实践工作,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的专家对2010年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2014》,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卒中和TIA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医脉通小编将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的推荐意见进行了整理,以便大家阅读。&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等。&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B级证据)。(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级推荐,B级证据)。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据)。(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3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二、脂代谢异常&[推荐意见](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C≤1.8mmol/L(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目标值为LDL-C≤1.8mmol/L(70mg/dL)(Ⅰ级推荐,B级证据)。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B级证据)。(4)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Ⅱ级推荐,B级证据)。(5)他汀类药物治疗期间,如果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或出现指标异常相应的临床表现,应及时减药或停药观察(参考:肝酶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肌酶超过5倍正常值上限,应停药观察);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初始剂量不宜过大(Ⅱ级推荐,B级证据)。&三、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推荐意见](1)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患病高,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视(Ⅱ级推荐,B级证据)。(2)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Ⅱ级推荐,B级证据)。(3)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疗目标<7%(Ⅰ级推荐,B级证据)。(4)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管理(Ⅱ级推荐,B级证据)。&四、吸烟&[推荐意见](1)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戒烟(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避免被动吸烟,远离吸烟场所(Ⅱ级推荐,B级证据)。(3)可能有效的戒烟手段包括劝告、尼古丁替代产品或口服戒烟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五、睡眠呼吸暂停&[推荐意见](1)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Ⅱ级推荐,B级证据)。(2)使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可以改善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可考虑对这些患者进行CPAP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荐意见]对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且血同型半胱氨酸轻度至中度增高的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尚无足够证据支持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减少脑卒中复发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噻氯吡啶。&[推荐意见](1)对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Ⅰ级推荐,A级证据)。(2)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75mg)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A级证据);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mg/d。阿司匹林(25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mg)2次,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抗血小板药应在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的基础上个体化选择(Ⅰ级推荐,C级证据)。(3)发病24h内,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d(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级推荐,A级证据)。(4)发病30d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d(Ⅱ级推荐,B级证据)。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级推荐,A级证据)。(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此口服抗凝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的比较尚无肯定结论(Ⅱ级推荐,B级证据)。(6)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心房颤动是导致心源性栓塞的常见原因。理论上,所有发生过脑卒中事件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华法林是传统的抗凝药物,但使用严重不足。而新型口服抗凝剂服用方便,逐渐受到指南的推荐。&一、心房颤动&[推荐意见](1)对伴有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适当剂量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以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的目标剂量是维持INR在2.0-3.0(Ⅰ级推荐,A级证据)。(2)新型口服抗凝剂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新型口服抗凝剂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Ⅰ级推荐,A级证据),选择何种药物应考虑个体化因素。(3)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4)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d内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Ⅱ级推荐,B级证据)。(5)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尽可能接受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议延长心电监测时间,以确定有无抗凝治疗指征(Ⅱ级推荐,B级证据)。&二、其他心源性栓塞&除心房颤动外,急性心肌梗死也有可能引发卒中,尤其是大面积心肌梗死。此外,瓣膜性疾病也能增加心源性栓塞导致的脑血管事件。在进行抗栓治疗的同时,应权衡出血风险,在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推荐意见](1)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推荐给予至少3个月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值为2.5,范围2.0~3.0)(Ⅱ级推荐,B级证据);若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发现前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也应考虑给予3个月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值为2.5,范围2.0~3.0)(Ⅱ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心房颤动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值为2.5,范围2.0~3.0)(Ⅱ级推荐,B级证据)。(3)对于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后,不应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在使用足量的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时,可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4)不伴有心房颤动的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可以考虑抗血小板聚集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5)对于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长期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6)对于已经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病史的患者,若出血风险低,可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Ⅱ级推荐,B级证据)。&&&&&&&&&&&&&&&&&&&&&&&&&&&&&&&&&&&&&&& 广州友好医院南院区内科\精神科& 杨理荣转未完,待续……(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07:30
杨理荣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杨理荣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杨理荣大夫提问
杨理荣的咨询范围:
难治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抽动症、人格障碍、药物依赖、癫痫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手术治疗。
杨理荣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精神科好评科室
精神科分类问答中国探索根治“缺血”顽疾
  新华网长春6月14日电(记者赵丹丹 陈晓波 梁军)今年6月14日是第十二个“世界献血者日”,此次全球主会场活动在中国上海举行,主题是“感谢您挽救我的生命”。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中国无偿献血制度全面建立,血液供应能力、血液安全水平和临床用血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11日在全国血液管理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献血总量由1998年不足1000吨提高到2014年近4400吨,增长了3.4倍;全国无偿献血人次由1998年的32.8万提高到2014年的1299万,增长近40倍。
  像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供血紧张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供血紧张现象尚未缓解。长春市中心血站副站长李冰冰说,该血站每天需要500-600人献血,才能保障临床用血得到平稳持续的供应,而目前实际平均每天仅有300多人献血。
  据李冰冰观察,自中国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后,越来越多的农村患者到大医院就医,其中肿瘤患者不在少数。此外,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也都需要血液保障。这些都致使近年来中国许多中心城市的大医院用血需求不断攀升。
  随着暑期的来临,原本就库存紧张的血站捉襟见肘。因为作为献血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放假了,而炎热的天气似乎也让人们减少了献血的热情。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宣传科科长陶明翠告诉记者,在夏季、冬季到来前,他们不得不启动应急机制,倡议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前来献血。除季节性缺血外,血站还面临区域性缺血和结构性缺血。
  卫计委等部门11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献血率达到10‰,到2020年,献血率达到15‰。目前,中国公民无偿献血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有关专家指出,解决供血紧张的关键是提高中国公民的献血意识和医院的用血效益。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中国人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呢?成都市血液中心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未献血者如果打算献血,最希望了解的依次为“献血后是否影响身体健康”、“是否会感染疾病”、“血液相关知识”等。与献血相关的健康安全问题,仍是影响公民献血的重要因素。
  记者发现,大部分民众并非缺乏爱心,而是尚未建立常态化的献血习惯。有观察人士发现,一旦国内出现大灾大难,献血的民众就十分踊跃,常常排起长队,但事情过去后,那些临时献爱心的人很少会坚持。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只有通过定期无偿献血才能保证血液的充足供应,而这些人也是最安全的献血人群。
  此外,针对区域性、结构性缺血等现状,业内人士希望通过打通全国、省内、医疗机构与供血单位之间的信息通道,有针对性地采集和使用,同时做到公开透明,消除公众疑虑。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为此用微博发布血液库存指数,让献血者知道缺什么血,让医疗机构知道有多少血。目前,对于如何缓解血液紧张,中国正在不断探索中。
[责任编辑: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_好大夫在线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全网发布: 19:13:44
发表者:赵辰生
(访问人次:4800)
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颜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旱,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上世纪50年代,发现一些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乃因之而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cncy,VBI)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20世纪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即不再使用。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如多将头晕/眩晕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2.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 (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4)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后循环缺血概念取代了VBI概念,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
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二、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2)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在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3.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l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种以假设代替证据的模式是导致VBI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而临床研究则证明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在有或无后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连续的椎动脉动态造影仅见个别有因骨赘引起的动脉受压;进行转颈后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有或无后循环症状者间椎动脉颅外段受压比率有差异。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环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
2.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脑干结构的致 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对应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后循环缺血呈现为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极少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单纯的头晕/眩晕、晕厥、跌倒发作或短暂意识丧失等很少由后循环缺血所致。
3.后循环缺血的评估和诊断: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要仔细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及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要注重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昕觉、前庭功能)和共济运动的检查。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 DW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只适用于排除出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
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各种检查各有特点,不同检查间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可友现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但不能成为诊断后循环缺血唯一依据。多种心脏检查有助于明确来自心脏或主动脉弓的栓塞。颈椎的影像学检查不是首选或重要检查。
四、后循环缺血的防治
1.急性期治疗: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后循环缺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因此对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期处置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同。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模式。对起病3 h内的合适患者可以开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此-PA)静脉溶栓治疗。有条件者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对所有不适合溶栓治疗且无禁忌证者,应予以阿司匹林100-300mg/d治疗。其他治疗措施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治疗指南。
2.预防:参考国内外相关的防治指南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鉴于栓塞多见,应积极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应探索血管成形支架术的疗效。
3.宣教:积极开展后循环缺血尤其是医师的继续再教育,更新观念和知识,不再使用VBI概念。应加强宣教,正确掌握后循环缺血的早期表现,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应正确认识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科学的预防观。
五、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应积极推动我国在此领域的临床研究,建立国家性或地区性的登记系统和数据库。应规范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
六、有关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
1.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缺血相同,颈椎病不是主要病因。
3.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表现,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
4.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致。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专家(按照姓氏汉语拼音顺序):陈海波(北京医院),陈康宁(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陈晓春(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程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董强(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董绥君(厦门市第一医院),冯加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贺茂林(北京世纪坛医院),胡长林(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胡兴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胡学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季晓林(福建省级机关医院),郎森阳(北京解放军301医院),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春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潘小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戚晓昆(北京海军总医院),汪昕(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王丽娟(广东省人民医院),王拧(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少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王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维治(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伊龙(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北京天坛医院),余华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曾进胜(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朝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苏晓(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张茵(北京安贞医院),张微微(北京军区总医院),周盛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发表于: 19:13:44
赵辰生大夫的信息
高血压 糖尿病 脑血管病、癫痫、脑血管介入、头痛等神经内科疾病
赵辰生,男, 副主任医师,2003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学历:硕士研究生;党员,2003年...
赵辰生的咨询范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缺血灶是否严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