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窦性心律;2、心室内传导阻滞终末部分传导延缓

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窦性心律过速 短PR综合症 (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4.4 四、心律失常(掌握)心律失常是一种相当常见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也是我们学习心电图的重点和难点。从生理学我们知道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大特点,而当其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发生异常都可引起心律失常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其发放的激动沿传导系统扩布下传,从而控制心脏收缩,完成泵血功能,在此兴奋传导过程中无论引起心脏的频率异常还是节律异常,均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对机体影响,要视发生心律失常类型不同而异,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室扑、室速可即刻或短时引起猝死,有些心律失常特别容易诱发心衰或心源性休克。部分心律失常可能在临床并不引起明显症状。由于心律失常类型颇多,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为了便于临床的治疗处理,根据异位节律发生的位置不同,本教材将其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下面我们对这三种类型心律失常分别进行一下介绍。(一)窦性心律失常(重点掌握)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即为窦性心律,因此,窦性心律常为正常或基本正常心律的标志,那么在心电图的阅读和识别中首先应知道正常窦性心律有哪些特征。
①P波规律发生,形态圆钝,并确认为从窦房结发出,特点是:在I、II、III导联为直立,aVR导联为倒置。②P—R间期≥0.12s③频率为60—100次/分了解了正常的窦性心律特征,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异常情况,当病人无论出现在上述范围内的频率异常还是节律异常,我们都可以称为窦性心律失常,临床常见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窦性心律过速:这种情况是指在罕性心律的情况下,由于频率过快所致,正常窦房结发出的频繁可达160次/分,个别人甚至可达到180次/分,但当其频率&100次/分时即可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是否需要处理,要以诱因或病因而确定。其常见原因包括:①生理原因所致:激烈运动、情绪激动、严重疼痛的刺激等。②病理原因所致:发热、休克、心衰、甲亢、失血、心肌炎、某些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影响等。
2.窦过缓与窦性过速不同的是此种改变表现为频率过缓,&60次/分&
&&&&常见原因:①生理情况:常见于老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等。②病理情况: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颅内压升高,甲状腺功能低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
3.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特征也是必须符合诊断窦性心律的前提下出现的节律不整,表现为同导联P—P间期间距相差&0.12s.此种情况多见于青少年或自动神经功能不稳定者。窦性心律不齐常易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伴存,正常受呼吸周期影响。一般多在吸气时心率逐渐增快,呼吸时逐渐减慢并随呼吸周期规律变化,因此也称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无临床意义。但如临床上出现与呼吸无关的窦性心律不齐时要引起高度重视,此种情况多由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或严重心肌缺氧引起。
&(二)快速型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是泛指频率较快的一类心律失常,但依本教材分类所包含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内容来看有失准确,譬如本节中所列的期前收缩如其频率不发生过速时,就不能称为快速心律失常,但为不影响大家学习,我还按本讲义顺序讲解。首先我们讲1.期前收缩:(重点掌握)又称过早搏动,临床上常有人将之简称为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所谓期前收缩就是指在正常心动周期过程中突然打破正常心动规律提前发生的搏动,而引起这个搏动的异位起搏点的兴奋往往超过了窦房结的兴奋,从而使心房或心室发生提前激动,同时也干扰了一次正常窦房结兴奋的传导。期前收缩可以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激动因素,但它不等于快速型心律失常。下面我们以引发期前收缩部位的不同来进行分别介绍:(1)房性期前收缩又称房性早搏或简称房早,心电图表现为:
&①在正常的主导节律中突然出现提早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②P‘—R间期&0.12s③QRS波呈室上型&&& P‘波落入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中,其后的QRS波可发生缺失,称为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
④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指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P间距&正常窦性P—P间距的两倍。
(2)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①在正常的主导节律中突然出现提前的室上型QRS波。②在提前的QRS波前后可见P‘波,P’波也可埋于QRS不易辨别或引起QRS波变形③代偿间歇多较完全(早搏前后的两个窦性P—P间歇等于正常窦性.P-P间距的两倍。
(3)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①在正常的主导节律中突然出现提早的QRS 波②提早的QRS波形态宽大畸形,时间&0.12s③提早的QRS波其前无P波④T波方向与提早的QRS波相反⑤代偿间歇完全。
&&(1) 需注意的问题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某些特殊类型的室性早搏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可以诱发室颤而引起猝死,这种类型的早搏包括:
①频发室性早搏&5次/分,
②联律型早搏&
③成对出现的室性早搏
&④ 多发多源性室性早搏
&⑤ R onT性室性早搏
(2) 临床特点① 期前收缩可有自觉症状,也可以无明显症状② 某些期前收缩也可见于正常人,但此种情况多有诱因存在:如:紧张、疲劳、吸烟、饮酒等③ 常见原因为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④ 早搏性质的鉴别:运动后增多的早搏多为器质性,休息时增多的早搏多为功能性
2.阵发性心动过速:(重点掌握)主要特征表现为① 突然发作、突然停止② 发作时间依诱因、病因不同而不等③ 室率快而匀齐,通常&150次/分,一般阵发性心动过速按引发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三大类,但当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不易区别时,可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特征:① QRS波群呈室上性,也就是说与正常窦性引发的QRS 波无区别② 频率在160-240/min③ 一般节律绝对均齐④ 可伴有继发ST-T改变&&
&&&&&&&&&&&&&&&&&&&&&&&&&&&& 伴发ST-T改变(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搏动连续发生,频率&100/min,发作时间&30s,能自动终止的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① QRS波呈现为宽大畸形的室性波形,时间&0.12s② 心室律基本匀齐,频率&100次/min,但一般在150-220次/min之间③ 常伴继发ST-T改变④ 有时可见保持固有节律的窦性P波融合于QRS波的不同部位.
&3.扑动与颤动扑动与颤动是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较为常见的类型,搏动频率大约在250-600次/min之间,以异位激动起源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心房扑动及/或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及颤动发生后,后果严重,常常导致心脏骤停,心房扑动及颤动,虽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但很少会引起心脏骤停。心电图特征:(1)心房扑动(熟悉)① p波及等电位线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的F波(亦称为扑动波),波幅大小一致间歇规则② 频率一般在250-350次/min之间③ QRS波呈室上型,一般不增宽,由于F波不能全部下传,故房室比率一般为2:1-4:1,也就是说每2或3或4个F波后有一个 QRS波
&&V-1(2:1)& II(2:1)&
&& II(4:1)
&(2) 心房颤动:(重点掌握)心电图特征:① P波及等电位线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② 频率一般在350-600次/min③ QRS波一般不增宽,呈室上型,R-R间距绝对不等④ 室率大多在100次/min左右,如心室率过缓或R-R间距较长(&1.5s)或伴规整的室律,应注意伴发房室传导阻滞⑤ 房颤波不清晰时,应注意在V1导联查找,一般在此导联上颤波最明显&
&&&&&&&&&&&&&&&&&&&&&&&&&&&&&&&&&&&&&& 房颤伴传导阻滞
(3)心室扑动及颤动(熟悉)心室扑动与颤动是临床上极其严重的一种心律紊乱,如抢救不及时,可短时间内引起病人死亡。心电图特征:①心室扑动:1)基本图形与等电位线消失,无正常的QRS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的宽大相对规则的正弦波2) 频率一般在200-250次。
&②心室颤动:1) QRS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极不均齐的颤动波2) 频率达200-500次/min
&&&&&&&&&&& (三)缓慢心律失常&&&&&&& 是临床或心电图上泛指的心脏发放频率缓慢的一类心律失常。常见的类型有:&&&&1.逸搏与逸搏心律(熟悉)&&&&当上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或传导系统某部位发生障碍时,造成心动周期中发生长时间的间歇,作为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冲动,导致心室收缩,如此激动单个发生称为逸搏,如3个或3个以上连续发生称为逸搏性心律。&&& 根据逸搏产生的部位不同,可分别称为房性、房室交界性或室性逸搏或逸搏性心律。&&&&心电图特征表现为:&&&&(1)房性逸搏与逸搏性心律&&&&①在较长间歇后出现的P‘—QRS—T波群,P’波符合房性心搏的特点,P—R间期&0.12s,下传的QRS波与窦性相同。&&& ②房性逸搏心律为上述逸搏3个或3个以上连续发生,节律规整,频率在50—60次/次。&&&&&&&&&&&&&&&&&&&&&&&(2)房室交界性逸搏与逸搏心律:&&&&①在一个长的QRS波群之后延缓出现一个或以上的交界性QRS波群,该P‘—QRS—T波群符合房室交界性心搏特点。&&& ②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为上述特征的逸搏3个或3个以上连续发生,频率一般在40—50次/分。
&&&&&&&&&&&
&(3)室性逸搏与心律:①在前面正常QRS波群长间歇后出现的QRS—T波群符合室性心搏特点,其前无相关P波。②逸搏的QRS波群时间&0.12s。③逸搏距前一个心动的时间长达1.5s以长。④3个或以上室性逸搏连续发生称为室性逸搏心律,频率多在20—40次/分。
&&&&&&&& (4)临床意义:&&& 逸搏与逸搏性心律是一种被动性心律,是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动过慢时,此种心律可以减轻或避免由于心脏停搏时间过长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如原发病或原发性心律失常得到改善,逸搏和逸搏性心律就会消失。
&&& 2.房室传导阻滞(重点掌握)&&& 是指心脏激动经房室交界区下传时出现的传导延迟或阻断。病变部位主要位于房室交界区,心电图上主要在P波与QRS波关系上于传导障碍而发生异常。
&&& (1)I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0。21。&&& ②P波后伴随有QRS波群。&&& ③与原心电比较,心率相同情况下,P—R间期较原来延长。
&&& ④心率过快或P—R间期过度延长,P波与前面T波重叠时,易发生误诊(误认为房室交界性心律)。
&&&& (2)II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在正常的P—QRS—T节律中出现QRS波群脱落,以脱落特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类型。&&&& 1)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 ①P波规律发生。&&&& ②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落一个QRS波群。&&&& ③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恢复,然后P—R间期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的规律发生QRS波脱落,称为文氏现象。
&&2)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①P波规律发生。②P—R间期固定不变。③部分P波之后QRS波群脱落。
& 3)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II度房室传导阻滞,当房室传导比率在3:1以上时便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4)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P波规律出现,QRS波也规律发生,但两者间无固定关系。&&&&& ②心房率大于心室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室内传导阻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