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我是不是有自闭症症,和孤独症?

她有自闭症,和孤独症?_百度知道
她有自闭症,和孤独症?
我有更好的答案
问题能说具体点谁表现特征
非诚勿扰吧主~老封人家ID
其他类似问题
自闭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家用电脑与游戏》:孤岛上的孩子——自闭症者的游戏世界[下]
我们发现本文没有贴完是因为发布器限制了字数,因此下半部分新帖显示。
本文的上半部分。
(Hard-Wired for Gaming)
文/杰米·邓丝顿(Jamie Dunston)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真的。我丈夫和我都爱玩游戏,我还为游戏写过稿。游戏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我儿子生活的一部分。两岁不到,他就和他老爸并肩坐在沙发上,倒拿着GameCube手柄,用他的食指拨弄摇杆——他的拇指太短,还够不着摇杆。
我的儿子皮尔斯(Pearce)是一名玩家,我的意思是,他天生就是为游戏而生的。他是一名自闭症者。
皮尔斯具备游戏高手的所有品质:对于细节的超强记忆力,对于空间关系的巧妙把握,出众的眼手协作能力,以及高度发达的反应力。在挫折面前,他表现得很顽强,竭尽全力征服()每一次挑战,赢取每一个成就。他喜欢《吉他英雄》(Guitar Hero)、《孢子》(Spore)和《超级马里奥银河》(Super Mario Galaxy)。要知道,他现在甚至还不满四周岁。对他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他的第二禀赋,简直就是他的内在天性。所以,很自然地,我丈夫和我决定把游戏作为培养他的社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工具。
————天生玩家————
因为自闭症的缘故,皮尔斯总会注意微小的细节,并迅速记住它们。他拥有一些神奇的本领,也因此产生了一大堆意想不到的障碍。例如,外部世界似乎是以照片的形式储存在他的大脑里,所以,朗诵单词以及辨别视觉元素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但这也意味着,如果他发现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相信我,他一定会发现的,他就会一直闹下去,直到你把那件东西恢复原样。直到现在,他还是不允许我们给Wii的遥控器套上硅胶保护套。他认为这两件东西不应该被放在一起。
就像很多其他自闭症者一样,皮尔斯无法从外界传送过来的大量信息中,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信息是可以被舍弃的。他无法将人们说话的声音从环境的噪音中过滤出来,无法将语言指令与背景音乐分离开来。听交响乐时,他能准确地哼出乐队的每一件乐器演奏的每一个音符,可当我第15遍要求他把鞋子穿上时,他却充耳不闻。
是的,皮尔斯始终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那个世界,我们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得以窥其一斑。
————教育游戏以外————
当我们发现了皮尔斯对电子娱乐的兴趣后,就开始思考怎样利用游戏对他进行训练。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我们想让他学习的内容上。游戏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市面上有很多教育游戏(edutainment)软件,这些软件主要教孩子们识别颜色和字母。而我们的要求更高,我们希望游戏能够帮助皮尔斯发展他的语言功能,让他能够开口说出他想要的东西。
在学会开口说话之前,皮尔斯主要是通过动作进行交流。他会把GameCube手柄举到我面前,表示“游戏”。后来,他学会了一边举着手柄,一边大声说出“Game”这个词。再后来,我们加大了难度,让他在两款游戏之间进行选择:《马里奥64》(Mario 64),还是《马里奥银河》(Mario Galaxy)?对他来说,做选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只会重复我们的话:“六十四银河(sixty-four galaxies)。”
要想让自闭症孩子构建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像让他们解开一道微分方程那样难。学会讨论某件事物之前,他们必须进行大量训练。皮尔斯喜欢玩游戏,他认为这值得他花时间去练习,练习怎样向我们提出玩游戏的请求。就这样,在对游戏的渴望下,他的语言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不过,交流对他来说仍然是最大的障碍。现在,我们不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奖励工具。在他玩某些独立游戏,比如《吉米弄丢了厕纸》(Jimmy's Lost His Toilet Paper)时,我们会坐在他身旁,告诉他屏幕上正在发生的事:“看,他正在上厕所!哇,他把厕纸掉在地上了。”这听起来很蠢,但很管用,皮尔斯记住了并且能够重复我们说过的那些话。很长一段时间,每次他看见光头的孩子,就会联想到游戏里的吉米,就会把对方称为“厕纸”。天哪,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竟然会不得不向另一位母亲解释,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把她的孩子同厕纸联系在一起。
和皮尔斯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会把屏幕上显示的所有文字都读出来。“Continue?”这个单词经常出现,“Yes”和“No”也很常见,皮尔斯正在学习分辨两者的区别,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现在,当他把某件玩具收拾起来时,有时候会自言自语说:“你确定要退出吗?”
————想象,只要你愿意————
想象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游戏激发了皮尔斯的想象力。任何一名儿童发育专家都会告诉你,想象力游戏对于发展孩子的社会能力至关重要,而皮尔斯却天生喜欢分类。我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坐在地板上构建想象力游戏,可他却在旁边,按照颜色和尺寸,对他的卡车玩具进行分类。
后来,当他发现自己可以在《孢子》里随心所欲地控制那些怪物后,便彻底迷上了这款游戏。起初半小时,他一直在观察怪物处于“害怕”状态时的动画。一旦弄懂了“害怕”的含义,每次点击这个按钮前,他都会做出一副受惊吓的表情。这是他第一次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理解了别人的感受。
这之前,我们一直在教皮尔斯辨别不同的情绪。自闭症者通常无法理解别人的面部表情和其它非语言暗示,所以,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教他识别“开心”、“悲伤”和“生气”等情绪。我们给他看照片,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图,还亲自表演给他看。他会拼写这些单词,却始终无法理解这些单词所代表的情绪。而当他控制着一个奇妙的生物,在《孢子》里亲身体验后,他的脑袋似乎“咔嗒”一声开了窍。那天,他指着正在哭鼻子的妹妹,言简意赅地宣布:“害怕!”这时我们知道,他终于明白了。
————与人合作————
皮尔斯并非个例。我八岁的侄子也是自闭症者,他对游戏的痴迷,成了他和同学之间的一座沟通桥梁。一个笨拙而害羞的孩子,能够主动走上前,向操场上的其他同龄人搭讪,讨论《乐高印第安那琼斯》或《超级马里奥银河》,这使他显得与众不同。玩一些稍微超出他的能力范围的游戏,也有助于让他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为了防止他过度沉迷,我哥哥会限制他的游戏时间,于是我侄子就把对游戏的热情转移到了其它相关的活动上。当天的游戏时间结束后,他会阅读游戏攻略,或是把他喜爱的游戏角色画下来。最近,他决定长大后也要做游戏,还用纸和笔设计了一些复杂而精致的关卡。
通过这些与游戏相关的活动,他了解了关于图形设计和游戏开发的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思考其他玩家可能对他的游戏作出怎样的反应,这可以帮助他学习预测他人的行为。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很重要,有助于促进他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让他明白,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这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一部分,对于很多自闭症者来说,这很难掌握,而要想设计一款好游戏,这方面的能力显然至关重要。
————社交能力————
预测他人的反应,这在玩《模拟人生》之类的游戏时也很重要。《模拟人生》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帮助自闭症者理解人际交往的复杂和微妙之处。当玩家与游戏中的NPC互动时,游戏会根据双方感情程度的不同,决定对方的反应。如果彼此只是泛泛之交,你讲笑话时,对方可能压根就不会笑。
如果彼此是好朋友,对方会认为你这个人很有趣,你们的关系就会更进一步。她甚至会主动向你示好,给你一句夸奖或是一个拥抱。通过这些人际互动,游戏描绘出了一张具体的、有规律可循的社交图,就像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简化版本。父母可以利用这款游戏,向自闭症孩子讲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哪些层次,怎样表达才是适当的,还可以对非语言暗示作出具体的解释。
网络游戏则将自闭症者们聚集在了一起,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阿曼达·巴格斯(Amanda Baggs)是一名成年的自闭症者,她在《第二人生》中组织自闭症者成立了“自闭症解放前线”(Autistic Liberation Front)。游戏中,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定期举办活动。德克萨斯大学脑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也在利用《第二人生》帮助阿斯伯格症——一种程度较轻的自闭症——的患者们,训练他们在可控的环境下学习人际交往。
————为赢而玩————
通过玩游戏,皮尔斯正在掌握一些他这辈子都能用得上的技能。其中有些技能,其他孩子也可以从游戏中学到,比如眼手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思考的能力。而另外一些技能,其他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从他们的父母和朋友那儿学到,皮尔斯却需要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比如轮流做某件事情、非语言沟通的能力,以及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等他长大点后,游戏还可以帮助他学习对话,学习与其他同龄人进行交流。
而且,我觉得我最好还是趁他年纪还小的时候多陪他玩玩游戏……趁现在我还可以赢他。
《天生玩家》一文最初发表于2009年2月的《逃避现实者》(The Escapist)电子杂志上,发表后共收到23位玩家的留言。其中两位留言者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一人是阿斯伯格症患者,策略游戏是他的最爱;另一人患有感官处理障碍(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游戏是他与别人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另外还有三位留言者,其中一人的儿子是自闭症者,喜欢探索类游戏,也爱玩《超级泡泡龙》(Super Bust-a-Move);一人的弟弟是自闭症者,可以用双手双脚同时操作四个手柄,独自玩四人模式的赛车游戏;另一人的九岁的弟弟也是自闭症者,他俩经常一起玩《小小大星球》,希望借此锻炼弟弟的社交能力。
如今,皮尔斯已经六岁。他的妹妹,杰米·邓丝顿三岁的小女儿希罗(Hero),也在今年1月被查出患有高功能自闭症。
《家用电脑与游戏》(以下简称“家”): 能否介绍一下您和您的家庭成员?
杰米·邓丝顿(以下简称“邓”):我是杰米·琳·邓丝顿(Jamie Lynn Dunston),两个孩子的全职母亲,兼职自由撰稿人。我的儿子皮尔斯今年6岁,我的女儿希罗(Hero)今年3岁,他俩都是高功能自闭症者。我的丈夫,阿德里安(Adrian),是一名电脑软件开发者。我们住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卡瑞市。
家: 您是怎么发现皮尔斯和希罗患有自闭症的?
邓:皮尔斯一岁的时候,一个字也不会说,也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咿呀学语。他不会说“mama”或“dada”。我哥哥的儿子那时候四岁,已经被诊断为自闭症者,所以我们注意到了这个迹象。我们咨询了我们的儿科医师,她建议我们去当地的一家机构做检查。2006年9月,皮尔斯在那儿被确诊为自闭症者,那时他一岁半。2011年1月,我的小女儿也在同一家机构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就在她三周岁生日的前一周。她的学前老师说,她发现希罗的说话模式有些异常,而且可能有感官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决定带她去做个检查。
家: 皮尔斯是怎么开始玩游戏的?
邓:皮尔斯还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看我和丈夫一起玩游戏。我俩都是老玩家了,玩Xbox或者Wii的时候,我们经常把皮尔斯抱在腿上。我们会选择那些相对“安全”——没有暴力,也不吓人——的游戏,比如《马里奥》的游戏、《大金刚鼓》、《吉他英雄》,或是体育游戏。我还喜欢玩电脑游戏,玩《模拟人生》或《模拟城市》的时候,皮尔斯就坐在我身旁。等他长大点后,自然会想尝试一下。
皮尔斯玩的第一款游戏应该是《大金刚鼓》(Donkey Konga),他喜欢打鼓,也不管鼓点敲得对不对。这到现在仍然是他玩游戏时的最大问题,他喜欢玩游戏,但他根本不在乎是否能赢,也不在乎能否过关。他的眼手协调能力很好,可他毫无竞争意识,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赢,为什么非得往前走。他觉得马里奥掉下悬崖很有趣,就一次又一次让马里奥掉下去。这就是为什么《孢子》这款游戏很适合他,他可以在“生物编辑器”里玩上一整天,不会有什么东西挡他的路。
家: 皮尔斯的《超级马里奥银河》和《吉他英雄》玩得怎么样?
邓:皮尔斯喜欢玩《超级马里奥银河》,不过就像刚才说的,他只是在里面跑来跑去,探索不同的世界,从来没有完成过一个任务。阿德里安和我只好帮他做任务,帮他解锁游戏要素。他会在旁边看我们玩,然后继续按照他自己的玩法玩下去。我们试着让他用副手柄,帮我们收集星星,可他觉得那很无聊。
他喜欢《超级马里奥银河》的原因之一是游戏里的交响乐。自闭症孩子往往对某种刺激很敏感,从而会专注于这方面的刺激,比如对肌肉运动或前庭系统的刺激敏感的自闭症者,可能会痴迷于摇摆、晃动和旋转等身体动作。皮尔斯的视觉和听觉比较敏感,所以他喜欢那些画面精美、音乐动听的游戏。
《吉他英雄》他玩得很好,尤其在节奏的把握上,不过因为年纪还小,没听过游戏里的那些歌,所以不像我们这么感兴趣。如果那上面有《飞哥与小佛》(Phineas and Ferb)之类他听过的音乐,我相信他肯定会迷上《吉他英雄》。
家: 皮尔斯玩游戏的时候,是否会表现出刻板等自闭症的症状?如果在游戏途中被打断,他是否会发脾气?
邓:对他来说,电脑最棒的地方就是,它可以按照固定不变的模式,处理固定不变的事情,得到固定不变的结果。皮尔斯玩游戏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喜欢的动画,就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比如,他喜欢Wii游戏《玩具总动员2》里的一段,牛仔女孩翠丝(Jessie)骑着那匹叫做“红心”(Bullseye)的马,撞向一大堆桶,引起爆炸。他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一遍遍地撞向这些桶。然后他厌倦了,再也没碰过这款游戏。
如果在玩游戏的时候被打断,他会很恼火。不过你可以提前为他设定好结束时间,让他知道他还剩五分钟。时间一到,他就会结束手头的游戏,转去做其它事情。
家: 玩游戏过不了关的话,他会不会发脾气?
邓:皮尔斯的性格很随和。他享受游戏的乐趣,玩着玩着会大笑起来。如果碰到过不去的地方,他一般会放弃,改玩其它的东西,不会因为受挫而尖叫。我的小女儿正好相反,她很容易产生挫折感,然后就会哭着寻求帮助。
家: 皮尔斯现在还经常玩游戏吗?
邓:皮尔斯每天用电脑,不过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玩游戏了。以前他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玩一个小时电脑游戏,有时候也玩Xbox游戏或Wii游戏,不过他更擅长用键盘和鼠标而不是手柄。他有一个“Leapster Explorer”掌机,用来玩游戏。当然,他还喜欢iPhone游戏,尤其是《愤怒的小鸟》。
现在他迷上了YouTube视频网站,经常在上面搜索他已经有的或是想要买的那些玩具的顾客点评,他会一遍遍地看。他有自己的相机,正在学习视频编辑,为视频增加切换效果和字幕。
家: 您是否担心皮尔斯会沉迷游戏?
邓:不担心。他玩过很多游戏,但没有一款能够真正深入下去或是通关的。我们倒是希望他多玩玩游戏,阿德里安和我喜欢和他玩双打,可皮尔斯对输赢无所谓,所以很难安心坐在那儿玩。后来我们通过桌面游戏教会了他什么是输赢,让他知道应该按照游戏规则去得分,去争取胜利。不过他在玩电子游戏的时候还是没有输赢的观念。
家: 皮尔斯和希罗喜欢玩哪些类型的游戏?
邓:皮尔斯喜欢一切开放式的游戏。最近他在玩《宝贝万岁》(Viva Pinata),当然,我们得给他很多帮助。他也很喜欢Twisted Pixel工作室的《宠物外星人》(The Maw),这可能是他投入时间最多的一款游戏。他需要我们帮助他解锁更多的关卡,在我们的口头指导下,他可以自己独立操作,可以自己解开很多谜题。他也很喜欢《疯狂玩具总动员》(Toy Story Mania),Wii上的一款《玩具总动员》小游戏集合,他连着玩了好几个星期。他还完成了《玩具总动员2》的前面十几个任务,然后就被那段爆炸的动画吸引住,没再继续玩下去了。
去年圣诞节,我们送给他一款Xbox游戏《汽车总动员:拖线狂想曲》(Cars Toon)。他很爱看迪斯尼和皮克斯的《赛车总动员》,我们觉得他可能会喜欢一系列流程较短的小游戏,喜欢定制电影里的那些角色。我们最近还租了《赛车总动员2》的游戏,可他毫无兴趣。我猜可能是因为这款游戏的流程太固定了,他对故事的发展不感兴趣。
我的小女儿希罗玩过很多为女孩开发的网页游戏,比如换装游戏或是做蛋糕游戏。她很擅长玩《电子世界争霸战:进化》(Tron:Evolution)里的那些炫光摩托(light cycle)的PvP任务。我们会在耳麦里告诉对方,你正在和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玩,对方就会手下留情。希罗玩游戏的时候也喜欢戴上耳麦,边玩边和对手聊天。
家: 皮尔斯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怎么样?您觉得游戏是否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邓:皮尔斯进步很大。他今年已经进入了“主流”班级,他是班上唯一的自闭症孩子,身边都是正常的同龄人。他现在已经开始阅读和写字,他可以一句一句完整地说话,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他的词汇量比同龄人少很多。他有朋友,老师也很喜欢他,他很聪明。
我觉得游戏首先为他创造了一个与父母互动的机会。等他长大点后,我们找到了其它一些可以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我们一起玩桌面游戏,他和阿德里安一起制作视频短片,游戏在他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就逐渐下降了。不过,电子游戏是皮尔斯最早用于体验世界、用于表达自己的工具,它教给他的很多东西,今后还可以应用在其它事情上。
我经常说,我宁愿皮尔斯花一个小时玩游戏,也不愿意他花一个小时看电视。既然大家都认为孩子可以从《芝麻街》之类的电视节目中学到东西,那为什么不能把同样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开发那些可以教孩子学习的游戏上去呢?
家: 从您的描述看,您的侄子好像不是一名典型的自闭症者?
邓:没有所谓的“典型的自闭症者”。我的女儿在很多方面也都没有表现出自闭症的症状,她经常说话,喜欢与人相处,也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不过她的社会性仍然存在障碍。她患有听觉处理延迟,这意味着,在理解别人的说话并作出响应方面,她的处理时间会比较长。她也很难理解别人的面部表情,不会阅读别人的想法,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她得靠我们去教她相应的行为规则(皮尔斯也是一样)。高功能自闭症很具有欺骗性,这些孩子似乎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不知情的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很粗鲁或很自私,其实那只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行为规范,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
我侄子也是一名高功能自闭症者。他对我说,他今后想要成为一个“做游戏的人”,我猜可能是他的父母或老师曾经同他讨论过“长大后想做什么”之类的话题。我丈夫是一名程序员,他告诉了我侄子很多软件开发的事,以及他为了争取这个工作,学了哪些东西。我侄子很擅长写东西,还会自己编故事。有一个月,他们班因为天气糟糕而不得不整天呆在室内,他连写带画涂满了整整四个本子。
家: 皮尔斯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邓:他早晨8点到下午3点在学校。放学回家后,他吃些点心,在电脑前玩一个小时,然后和妹妹一起玩耍,或是和我一起画画。他喜欢画画,喜欢写字,还会用他的画来编故事。阿德里安下班后,和孩子们一起玩大声说话、主动说话的游戏,我去做晚饭。吃完晚饭,皮尔斯和父亲、妹妹一起玩玩具,八点半上床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周一晚上,皮尔斯要去接受语言治疗。周四,他有时候会和父亲一起去操场玩,我带希罗去接受语言治疗。周末,我们经常一起去逛博物馆和公园。
家: 同时抚养两个自闭症孩子,您觉得哪段日子最艰难?
邓:诊断结果出来后的那段日子很难过,不过最难熬的还是诊断结果出来前的那段日子,我知道皮尔斯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却束手无策。后来,他的老师和治疗专家为我提供了很多建议,让我知道我应该帮助孩子,应该理解孩子的状况,我觉得好多了。我的小女儿刚出生那会儿也很难,我一边要照顾一个三岁了还不会说话而且还整天包着尿布的孩子,一边又得熬夜照顾小宝宝,真的很难。不过那些日子都过去了,现在我的孩子再也不用尿布了!
家: 您自己的游戏经历是怎样的?
邓:我从小就是玩游戏长大的。我哥哥比我大十岁,游戏是我俩之间不多的几件可以一起干的事,而且从不厌倦。我们有一台雅达利2600,我们经常一起玩Commodore 64。我最喜欢的游戏是《废土世界》(Wasteland),我们花了一整个夏天打穿了这款游戏,它是《辐射》(Fallout)系列的前身。可惜《辐射》一代和二代出来的时候,我手头只有一台苹果电脑,所以没玩过这两款游戏。几年前,我玩了《辐射3》,打那以后我又重新迷上了这个系列,我花了差不多200多个小时在《辐射3》和《辐射:新维加斯》(Fallout:New Vegas)里。我还通关了《传送门》(Portal)一代和二代,很有成就感。要知道,我现在很少有时间能够从头到尾打穿一款游戏了。
读大学的时候,我也经常玩游戏,我很喜欢《魔兽争霸》二代和三代。我从未玩过《魔兽世界》,因为我知道自己可能会沉迷进去,我的生活中还有太多其它的事情要做。2008年,我开始为网站写游戏评论,很有趣。现在嘛,我正在为Wii游戏《度假去》(Go Vacation)写评论。写完后,我会和皮尔斯一块儿玩《拖线狂想曲》。我都等不及了。
星星看着我身上的T恤,说,游戏。我问他,什么游戏。他说,体育游戏,然后不再说话,埋头玩起了iPad。
星星今年八岁,读小学三年级。他没学过英文,我的T恤上也没有任何与游戏相关的文字或图案,除了胸口印着的那个小小的“EA Sports”的标志,而他家的电脑上也从未装过EA Sports出品的任何游戏。直到现在,我还是没弄清楚,他是怎么知道“EA Sports”与“体育游戏”之间的关系的。
————三句半————
星星就读于上海的一所辅读学校,这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儿童为主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2004年起开始招收自闭症儿童。
下午两点半,校门口站满了家长。老人们围成一圈,谈论孩子的脚码。年轻的妈妈在一起,抱怨自家孩子被亲戚欺负的事。更多的人三三两两沉默地站着,不与其他人交谈。星星的母亲把自行车停好,走到门口,加入了等待的行列。
离放学还有十分钟,课堂上,老师正在教孩子们练习“三句半”。星星所在的这个班级共有11名学生,其中7名是智障孩子,4名是自闭症孩子。有个大眼睛的短发女孩,也患有自闭症。据统计,男孩患自闭症的比率比女孩高三到四倍,而女孩的自闭症症状往往较男孩更为严重。
孩子们按顺序读出黑板上写着的“三句半”。轮到星星时,他站起身,读得很大声,脸上挂着笑容。
今天的家庭作业是复习新教的三个短句,“我要吃牛肉”、“中午吃鸡肉”、“这是土豆,这是鱼肉和猪肉”,各抄写两遍,朗读四遍。这些句子不仅仅是为了教他们识字,也是在帮助他们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自闭症孩子不会用语言提出他们的要求,即便在饥肠辘辘时。
放学铃声响了,孩子们陆续走出教室。星星并没有急着离开,他站在门旁的矮柜前,侧着头,抚摸柜子的边缘,抚摸书包的背带,似乎在享受触摸的感觉。
等星星背起书包,来到走廊上时,同学们已经两两牵好手,排好了队。星星牵住短发女孩的手,同她并肩而行,走出了教学楼。
天空飘起了小雨,母亲帮星星穿好雨披,整理好松开的红领巾(微博),把他扶上后座。骑车回家的路上,母亲不时侧过头,和星星说话,问他今天好不好玩,学了哪些东西,发生了哪些事。星星坐在后座上,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沉默不语。虽然得不到任何回答,母亲还是会每天重复这些问题。
星星三岁时,母亲一个人带他在农村老家上幼儿园,那时的他已经表现出了很多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地方。他坐不住,喜欢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他很少说话,对别人的说话没有反应;他也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上了一段时间幼儿园后,星星突然对棍棒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只要看见有人举起棍状的物体,他就会吓得尖叫,用双手抱住脑袋。母亲猜他可能在幼儿园被老师用教鞭打过。后来,他又开始害怕楼梯,蹲在台阶上不敢挪步,母亲在旁边不断鼓励他,他才用一只手紧紧搂住母亲,半抬起身体,慢慢往上移。母亲猜他可能从幼儿园的楼梯上摔下来过。
孩子究竟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事情,母亲只能这样猜来猜去,因为孩子一直不会说话,也从不和她有任何形式的交流。
五岁时,星星仍然不会有意识地叫“妈妈”。在上海一家医院接受检查后,他被确诊患有自闭症。母亲想不通,这么活泼好动的孩子怎么会和“自闭”联系在一起。
————岔路口————
母亲停好车,把星星抱下来。星星盯着路上的一条狗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帮母亲打开防盗铁门。他用身体顶住门,等着母亲把自行车推进去。上楼时,母亲反复问他,家里的门牌号码是多少,快到家门口时,星星回答了这个问题。
星星家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里,门口摆放着一个祈求平安的佛龛。进门后,我拿出相机。星星很感兴趣,抱起相机,把眼睛贴在取景框上,对准母亲按下了快门。照片上的妈妈正冲他开心地笑着。
回到屋里,星星拿出iPad想玩,被母亲收走。他乖乖地坐在写字台旁,开始写作业。可没过几分钟,他又跑到母亲身边,缠着她要iPad。母亲一次次把他推开,催他快去写作业。
督促星星做作业是最让母亲头疼的事。自闭症孩子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写不了几个字,星星就会分心在其它事情上,摸摸桌上的东西,站起来四处走动,或是干脆仰面朝天躺在床上。二十多个字的抄写,他要花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
“这样的孩子,你一定得压住他。”母亲说。不允许做的事情绝对不允许做,不合理的要求也绝不满足。小时候,从学校回家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有一大一小两座桥,由于刻板心理,星星每次都要走大桥。母亲决定带他走走小桥。到了岔路口,星星躺在地上又哭又闹,母亲毫不妥协,拼命拽着他,把他往小桥的方向拖。
知道星星患有自闭症后,母亲对他有了更明确的要求。比如训练说话时,她不仅要求星星把问题回答出来,还要求他必须口齿清楚地回答,回答时眼睛必须看着她,否则就会反复不停地问。
“他一直不理我,我就一直问他,问到他对我有反应为止。”有时候,丈夫会对她的这种训练方法很不耐烦,认为她把孩子当成了傻瓜,可她很坚持。“我只是觉得这样有用,这样他才会理你。你想等他主动来找你,那得等到哪一天?”
————怪声音————
“嘴巴,注意你的嘴巴。”母亲一次次地提醒星星。
回家以后,星星的嘴巴里就一刻不停地发出忽高忽低的声音,母亲称之为“怪声音”。仔细辨认的话,可以听出,这种“怪声音”有些是不同的音乐片段混在一起的大串烧,有些是各式各样的广告词拼凑而成的大杂烩,有些只是咿咿啊啊的音调,夹杂着一两声尖叫。
一个多小时后,星星终于完成了今天的作业,从母亲手上拿到了iPad。iPad里储存着几段他自己录制的电视广告的视频,他一遍遍地看,边看边笑。
和很多自闭症孩子一样,星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广告和天气预报。他会在电脑上搜索各种广告视频,碰到不会打的字,他就把母亲拉到电脑前,指着输入框,说出想要搜索的关键字。母亲用拼音输入法打字时,他会在旁边默默记住。所以,尽管学校没教拼音,星星已经会用拼音打出很多字。
星星的手指在iPad的触摸屏上快速滑动,东点一下,西点一下,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每次都有明确的目的。每首歌听哪一段,每段视频看哪一部分,他有固定的习惯。有一段巧虎的音频,每次播放到“我们这是在哪儿”的时候,他就会立刻拖动进度条,直接跳到结尾处的字母歌,时间拿捏得很准。
星星不喜欢别人碰他,我一靠近,他就会用力把我推开。只有一次,他主动拉住我的手指,按在搜索框上,然后报了个歌名,他想让我帮忙输入这几个字。玩了一会儿,他拿起一瓶饮料,递给我。我以为他是在请我喝水,就把饮料放了回去。没想到他又把饮料拿起来,放在我手上。反复几次后,我才明白,他是想喝水,想请我帮忙打开瓶盖。
虽然能够流利地朗读黑板上的“三句半”,可星星仍然无法完整地表达一句自己想说的话。需要什么东西,他会指给你看;想去什么地方,他会把你拉过去。不久前的一天,母亲对他说,你好好做功课,妈妈给你买牛奶。星星很爱喝牛奶,他停掉了“怪声音”,回答说:“写完作业,妈妈去光明奶站买纯牛奶。”这是他第一次用正确的语法结构把一句话完整地说出来,母亲很高兴。
————改变————
平时,母亲下厨房做晚饭,星星就自己在沙发上玩iPad、看电视,或是在电脑前玩游戏。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巧虎”系列益智小游戏,这些游戏大多是锻炼儿童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比如记忆画面、分辨形状、按顺序排列物品等。虽然每个游戏他都已经反复玩过很多遍,可每次玩的时候,他还是很开心,顺利过关后,还会兴奋地跳起来。
一高兴就蹦蹦跳跳的行为,母亲也在努力纠正。不许发出怪声音,不许做无意义的动作,说话必须口齿清楚,必须与别人对视……对星星来说,要完全做到这些几乎不可能,但母亲每天仍在坚持训练。她知道,这些孩子气的举动,现在看来无伤大雅,但等他长大以后,如果仍旧保留着这些习惯,肯定会被人误解或歧视,这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困扰和痛苦。她不希望孩子就这样一辈子。
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时,星星会把两条胳膊围成圈,举在身前,把前面的人顶开。母亲猜测他这么做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每次上车前,她都会一再叮嘱他,不要碰别人,不要碰别人。
母亲希望星星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希望他的行为举止能够尽量向普通人靠拢。但她也知道,有些事情可以改变,有些事情却永远无法改变。
果果两岁半,三个月前刚被确诊为自闭症。
回忆起半岁前的果果,母亲很开心。那时的他是小区里的明星,活泼可爱,讨人喜欢。别人让他跳支舞,他会站在童车上,手舞足蹈。碰见自己喜欢的人,他会指指对方,让家人把他推过去。
果果七个月时,小区请了摄影师为大家拍照。每次叫到他的名字,果果就会抬起头,冲着镜头开心地笑。摄影师很喜欢他,为他拍了两百多张照片。其中一张,果果牵着母亲的手站在草地上,两条腿站得笔直。
拍完这张照片的第二天,果果去医院打疫苗,回家后起了严重反应,不得不住院一周。这之后,母亲发现果果的生理和心理似乎发生了一连串变化。他的身体变得很软,直不起来;晚上吃奶时一刻也无法等待,只能抱着他去冲奶;在外面散步,别人喊他的名字,他变得不理不睬。他喜欢一个人玩,喜欢原地打转,喜欢看旋转的物体,走路时喜欢踮起脚尖,喜欢乘坐电梯,喜欢开门关门、开灯关灯。
今年8月,去儿童医院检查后,母亲被告知,果果患有自闭症。
————会说话的汤姆猫————
果果安静地坐在桌旁,全部注意力都被眼前的iPad所吸引,对周围的人和事毫不关心。
他先是把iPad放在桌上,试图将iPad的边沿与桌面图案的横竖条纹拼接在一起。喜欢将两件物体的直边相互比对,这是刻板行为的表现之一。
拼了一会儿,果果打开iPad,开始玩游戏。iPad上的这些游戏,他最喜欢的是《会说话的汤姆猫》,并非因为那只猫能模仿他的声音,而是因为用手去按它,可以把它打倒在地。他玩得最好的是《水果忍者》。盯着游戏菜单上不停旋转的西瓜、苹果和草莓看了一会儿,他划开西瓜,进入游戏,手指在屏幕上飞快滑动,准确地切开被抛向半空的各种水果,不漏过任何一个。他无法理解为什么炸弹是危险的,虽然被炸过很多次,母亲也同他解释了很多遍,可每次看到炸弹,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切开。
果果对赛车游戏也很感兴趣。母亲的安卓手机上有一款赛车游戏,没人教他,他自己就学会了操作菜单、调出音乐、选场景、选车辆、进入游戏,还找到了让赛车喷射加速的方法。iPad上也有一款类似的赛车游戏,需要通过左右倾斜机器,控制赛车的行驶方向。对果果来说,iPad太大太沉,所以他还不太会操作这款游戏,比赛开始后不久,赛车就开出了跑道,顶在障碍物上,无法前进。果果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缓慢转动着的赛车,看了很久。
手机游戏或iPad游戏,母亲每天只允许果果玩半个小时,一是担心伤害他的视力,二是为了让他明白规矩的重要。自闭症儿童大多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懂得度的把握。以往乘电梯,果果每次都要乘一两个小时,筋疲力尽了才肯回家。于是母亲为他订下了规矩,每次只能坐五趟,遵守约定可以再奖励一趟。这才逐渐纠正了他的这一刻板行为。
————“妈妈”的含义————
果果仍然不理解什么是“妈妈”,常会冲着身边的其他人叫“妈妈”。他也不知道“果果”是谁,母亲不得不用夸张的、类似唱歌的声调大声地喊“果果”,他才会回头看她一眼。
母亲相信“游戏疗法”,因为在亲子游戏的过程中,果果偶尔会从他那个封闭的世界里探出脑袋,发现母亲的存在。做游戏时,果果从不主动与人互动,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不喜欢两个人面对面或手拉手的环节,也从不与人对视,即便是面对母亲。于是,母亲每次都要等到他往自己这边看的时候,才开始游戏。
果果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无法理解别人的情绪。一次,他和另一个孩子一起玩,很兴奋,从身后抱住对方,把对方摔倒在地。这是他的一种示好方式。对方认为他在挑衅,把他打了一顿。果果脸上挂着血痕,却站在那儿开心地笑,他以为这也是对方向自己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看到这一幕,母亲很难过。
一天晚上,母子俩站在池塘边。果果说,游泳。母亲猜他可能是想起了以前去游泳池的经历,便随口问道(微博),果果会游泳吗?她以为孩子会同往常一样沉默不语,没想到他回答说,不会。母亲笑了。
她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会理解“妈妈”的含义。
我觉得Kinect马马虎虎,不过这150美元是我花在游戏机上的最值的一笔钱
(I think Kinect is OK, but it's the best $150 I spent on a console)
文/约翰·严(John Yan)
买Kinect之前,我几乎没见到任何一款自己感兴趣的游戏。Kinect的游戏看上去还不错,发售前我也试玩过其中的一些,不过没有眼前一亮立马想买的冲动。既然我们是一家游戏评论网站,我可不想把所有Kinect游戏的评测都丢给恰克。于是,我带着儿子,去附近的Target连锁店买了一台Kinect回来。
回家后,我开始安装调试Kinect。虽然这玩意儿看上去不过是一个黑色的长方体盒子,我儿子还是对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发现它能捕捉并追踪玩家的动作后。他很想试试《Kinect大冒险》(Kinect Adventures),因为这款游戏的包装盒看起来很诱人。
几年前,我儿子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幸运的是,他属于高功能自闭症者,对妻子和我说的话能够做出很好的回应。当你的孩子有某种特殊之处时,你肯定会对他的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表示出高度的关注。我也是,孩子在某些环境下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确令我感到吃惊。
所以,当他表达了想要尝试Kinect的意愿时,我乐坏了。在这之前,他看我玩过很多游戏,自己也尝试过其中的一些。PS3、Wii、Xbox 360,这些游戏机的手柄令他倍感挫折,对他来说,用外接设备操作屏幕上的角色,太难了。不过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练习,试图改进自己的操控能力。有时候,他会对我说:“爸,我想和你一起玩。”为此,他一直在努力适应手柄的操作方式。
接下去发生的一切让我觉得很惊讶。进入《Kinect大冒险》后,我们先是尝试了“弹力球”(Rally Ball),这是第一款我俩真正能一起玩的游戏。他跳来跳去,晃动胳膊和腿,试着把那些球撞回去,撞到箱子上。这看起来很酷,而真正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游戏结束后。刚才那局,他被设定为主控制器。我准备叫他让开些,这样我就可以帮他操作菜单。不过转念一想,我决定还是让他自己来做,看他能否按照我的指令进行操作。我对他说,保持你的手掌张开,放在按钮上。他毫不犹豫地张开手,移到了屏幕的按钮上,定格在那儿,直到旋转的动画结束,意味着按钮已经被按下。这之后,他开始自己在菜单上四处操作起来,我几乎没再提示过他什么。我站在那儿,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微软的设计团队干得棒极了,他们为Kinect设计了一个如此直观的用户界面,我几乎没做任何指导,我那四岁的自闭症儿子就掌握了游戏菜单的操作方法。
我俩一起玩了个把小时,我发现他真的是无师自通,轻而易举就能掌握每一个游戏的玩法。玩“宇宙泡泡球”(Space Pop)的时候,我只说了一句“摆动胳膊可以飞起来”,他就知道了该怎样飘浮、滑行和移动。在客厅里移动了几次后,他就明白了,屏幕上的小人会模仿他的动作移来移去。在“深海漏水”里,漏了得有两万次以后,他终于明白,应该把手和脚堵在漏洞上。只要稍加点拨,他就能独立操作所有这些小游戏,这真是件令人振奋的事。
终于,破天荒头一次,我可以和儿子一起玩游戏了,他不会在游戏里无所事事,也不会被卡在游戏里动弹不得。他从游戏中感受到了真正的乐趣,而且他玩得的确很好。当他终于可以自己在菜单里移来移去,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任务时,我看见他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
我并不是Kinect的目标受众,而《Kinect大冒险》通过直观的操作和简单的玩法,将我的自闭症儿子带进了游戏的世界。Kinect的那些首发游戏,没有一款我特别感兴趣的,但我知道,今后我肯定会花很多时间陪我的儿子一起玩,同他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虽然在与人沟通方面,他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但我知道,至少有一件事,他不会像在现实里那样一次次地遭受挫折。对我来说,这可比150美元值多了。
日,Kinect在北美正式发售。11月9日,约翰·严(John Yan)在Gaming Nexus网站上发表了这篇文章。这不是一篇关于Kinect的评测,而是他以父亲的角度写的一段感言。约翰·严是Gaming Nexus网站的站长,很多人都读过他写的游戏评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五岁的儿子凯勒是一名自闭症者。
《家用电脑与游戏》(以下简称“家”): 能介绍一下您和您的家庭成员吗?
约翰·严(以下简称“严”):没问题。我叫约翰·严,我是Gaming Nexus网站的所有者和作者。这是一家游戏软硬件评测网站,成立于1997年。我有个孩子叫凯勒(Kyle),他被查出患有自闭症。
家: 您是怎么发现凯勒患有自闭症的?
严:是我妻子发现的。她的工作就是照顾那些特殊的孩子,她发现凯勒的行为举止与她照顾的某些孩子有些相似。所以凯勒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带他去做了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自闭症。
家: 凯勒是怎么开始玩游戏的?
严:他刚开始玩游戏只是想模仿我。我玩游戏的时候,他觉得手柄亮着灯很好玩,就去摆弄手柄。我记不清他玩的第一款游戏是什么了,不过我还记得他试着用键盘和鼠标去操作迪斯尼官方网站上的那些卡通角色时的情形,那会儿他还小,总是控制不好。不过他很快就学会了使用鼠标,现在也会使用键盘和手柄了。
家: 自闭症是否对他玩游戏造成了障碍?
严:没多少障碍。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能很快地理解游戏中的线索和指示。自闭症影响的是他在现实世界中的沟通能力和归纳能力,不过这些对他玩游戏没什么影响。他最大的障碍在于,一旦被卡在某处,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且他在尝试不同的策略方面也存在困难。
家: 他玩游戏时是否会有重复刻板的行为?
严:在某些游戏里,他会反复点击某件东西,让它反复发出某种特定的声音。玩一些网页游戏的时候,我会听见他反复让同一个游戏角色说同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大概有好几分钟吧。
家: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是否会有明显的情绪流露?
严:是的。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幸运的事,他能够表达丰富的感情。玩得很顺的时候,他会大声鼓掌;玩得不好的时候,他会很沮丧。
家: 他现在每天玩多长时间游戏?
严:我们控制他玩电脑和平板电脑的时间,每天大约一个小时。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和他一起玩。有时候,他会要求我玩给他看。他很喜欢看我在我的那台华硕变形金刚平板电脑上玩《植物大战僵尸》。
家: 入手Kinect之前,他还玩过哪些其它的游戏?他最喜欢的游戏有哪些?
严:我们以前给他玩过跳蛙(Leapfrog)的Leapsters掌机,也玩过任天堂的DS掌机,他玩得还行,但总是被别扭的操作方式弄得垂头丧气,不得不半途而废。直到买了Kinect之后,他才能长时间连贯地玩下去。现在,他的操控能力比以前强多了,也能够流畅地玩Leapsters或DS了。
他最喜欢的游戏有《疯狂的小鸟》、《Kinect大冒险》、《Kinect Sports》,以及所有的赛车游戏。最近他迷上了《马里奥卡丁车》和一些安卓赛车游戏。只要是有汽车的游戏,他都喜欢。
家: 您是否担心他会沉迷游戏?
严:一点也不担心。我从小就玩游戏,玩过海量的游戏,游戏对我毫无影响。凯勒玩游戏的时候,如果我提醒他时间到了,该结束了,他就会乖乖地关掉电脑、平板电脑或Xbox。
家: 您觉得游戏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有哪些利弊?
严:游戏的好处在于,它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作敏捷度和眼手协调能力,而且这是一个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世界,他们会觉得呆在里面很舒服。现实中,如果出现了预期之外的事,或是出现了他无法控制的事,凯勒有时候会变得很焦虑。而在游戏中,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时,他表现得很放松。不过,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自闭症孩子如果过度玩游戏,也会迷失在游戏里,听不见你说的话。所以,你必须保证他们玩游戏的时间不要太长,让他们经常做做其它事情。这需要一定的智慧。
家: 能聊聊您自己的游戏经历吗?
严:我是从雅达利2600开始玩游戏的,大约是1977年左右吧。我很喜欢Commodore 64,那是一台神奇的机器,有很多好玩的游戏。之后我买了台Amiga,它是我的另一个最爱。再往后,我发现所有的游戏都转向了PC平台,我也只好玩起了PC游戏。我最喜欢的游戏包括《邮购怪物》(Mail Order Monster)、《创世纪IV》(Ultima IV)、《执政官》(Archon)、《雷神之锤》、《半条命》、《暗黑破坏神II》、《战地2》、《古灵精怪》(Whiplash)和《模拟城市》。我现在正在玩《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战地3》、《战争机器3》、《暗黑破坏神III》测试版,以及安卓手机上的一些游戏。
附:自闭症的历史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缺失、兴趣爱好的狭隘,以及重复的行为模式,这些病征通常在三岁以前开始出现。
自闭症、阿斯伯格症、待分类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被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其成因被认为与基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Autism”这个单词诞生前,自闭症属于民间传说、宗教和哲学的讨论范畴。中世纪,自闭症孩子被归入“Changeling”,即人类婴儿被精灵、巨魔、侏儒或其它传说中的生物以它们的后代调换走,所留下的容貌或行为异常的婴儿。16世纪,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桌边谈》(The Table Talk)中提及一个12岁的男孩,他不会说话,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这个现在看来可能是重度自闭症者的孩子,在书中被形容为空有躯壳、灵魂被魔鬼偷走的孩子。
1910年,瑞士精神科医师尤金·布列勒(Eugen Bleuler)在研究精神分裂症时创造了“Autism”(自闭症)这个单词,它取自希腊文的“Autos”(自我),用于形容精神分裂病人以自我为中心,退缩回自己的幻想世界,以抵抗外界干扰的特征。自此,“自闭症”进入了精神病理研究的领域。
“自闭症”这个单词首次被引入现代医学是在1938年,维也纳医科大学的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在教学中将它纳入儿童心理学的领域。阿斯伯格当时正在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个分支,即今天的“阿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
1943年,美国儿童医学之父莱奥·肯纳(Leo Kanner)提出“早期幼儿自闭症”这一病名。在论文中,他对自闭症儿童的一些高度相似的症状作了归纳,这些症状中的绝大部分至今仍被作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虽然肯纳开启了对自闭症的系统研究,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极为错误的观点。他认为自闭症者在大脑及其它器官上并无缺陷,自闭症的成因是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互动造成的。这一武断的观点后来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伦姆兰(Bernald Rimland)的挑战,伦姆兰本人就是一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自出生起,只要被抱在手上,就会尖叫抗拒,因此他认为,自闭症应该是天生器官的异常造成的。
直到1977年,有学者对自闭症双胞胎进行研究后,才开始把自闭症的成因与遗传学联系在一起。1980年,医学界将自闭症定义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这意味着,自闭症的发展过程如同一长串多米诺骨牌,第一块骨牌倒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后面的骨牌会越倒越多,从而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引发不同的异常状况。
第一块骨牌究竟为何会倒下,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不过有一点已被医学界公认:自闭症是由复杂的脑部发育障碍所引起的,并非父母的冷漠教育所致,更不是被恶魔偷走了灵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相信,自闭症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而不完全是一种疾病。人们应当尊重自闭症者的差异,尊重他们的缺陷,尊重他们的人格,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自己以适应并加入所谓的“正常人”的群体。不过,这种尊重,必须建立在大多数人对自闭症有足够的了解,并为自闭症者创建起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的基础上。
●2005年2月,实验经济学之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在接受采访时谈及自己患有阿斯伯格症,他认为:“这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精神世界的某些特定缺陷可能会造成某些方面的选择优势。我们已经克服了种族歧视以及其它壁垒,但对于精神世界的差异却始终没有充分的认知。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沟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产出的能力。”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自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以提高人们对于自闭症及其相关研究和诊断的关注。
●2008年4月,英国博尔顿大学和美国惠特曼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沉迷游戏的人会表现出与阿斯伯格症类似的症状。调查者认为,沉迷游戏不应该被归为阿斯伯格症,但两类人群存在某些相似的特征。这意味着,过度沉迷游戏的人可能会比那些对游戏毫无兴趣的人更靠近自闭症谱系。
●2010年3月,美国伊利诺斯州海兰帕克的一家非盈利机构Aspiritech公司,与芝加哥的一家云计算软件开发商合作,雇用阿斯伯格症患者从事测试工作。Aspiritech公司的创办人布兰达·维茨伯格(Brenda Weitzberg)和莫瑟·维茨伯格(Moshe Weitzberg)有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儿子,他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后在一家杂货店包装商品,两年前被解雇。于是,他俩决定成立一家公司,专注于解决阿斯伯格症及高功能自闭症者的就业问题。
●2010年6月,《普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发行了一期游戏专刊,其中的第六篇文章《电子游戏与发展障碍儿童》(Videogames and young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orders)指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往往会“被屏幕上的娱乐节目强烈吸引”。该文建议,医学界应该对存在发展障碍的年轻群体使用电子游戏的状况进行一次深入调查,包括他们玩游戏的频率、时长,以及对游戏的偏好,以便建立起系统量化的数据库。
●2010年9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脑部与认知实验室和美国耶鲁儿童研究中心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共同面对》(Let's Face It!)的电脑游戏,用于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认知面部表情。《共同面对》可从维多利亚大学的官方网站上免费下载,下载地址为:http://web.uvic.ca/~letsface/letsfaceit 。
●2011年3月,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卡莉·普瑞特查德(Carrie Pritchard)开发了一款电脑游戏,用于帮助自闭症儿童发展社交能力。她准备申请一笔小额商业贷款,完成这款游戏,并将其推向市场。普瑞特查德的儿子患有阿斯伯格症,她认为游戏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训练。
●2011年5月,《阿斯伯格症完全指南》(The Complete Guide to Asperger's Syndrome)一书的作者、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托尼·艾特伍德(Tony Attwood)提出,动作射击游戏《黑色洛城》(L.A. Noire)可以帮助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症患者学习阅读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这款游戏中,玩家需要通过观察嫌疑犯的面部表情,判断他们是否隐瞒了真相。
[责任编辑:LonelyJames]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闭症天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