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一片丹心照汗青青出自谁的诗句?

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指的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指的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借指史册。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 鲜于必仁 《寨儿令》曲:“汉 子陵 ,晋 渊明 ,二人到今香汗青。”清 唐孙华 《叶忠节公挽诗》:“芳名垂汗青,千载永不灭。”
“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是,“汗”字没什么其他讲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比如青天即蓝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绿山。为什么史册同出汗、青色发生有关系了呢? 这要追溯到纸张发明之前了。那时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自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地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国宋代著名 民族英雄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就有家喻户晓的名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没有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相近的诗句_百度知道
有没有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相近的诗句
有没有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相近的诗句
提问者采纳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其他类似问题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0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脫離民族談歷史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所謂歷史 即亦民族身上在一段漫長的時期所發生的故事!不置身其中,何以感受一民族榮辱興衰,國恥家恨?在一個民族觀都存在問題的時候,去高談闊論中國歷史的圈圈點點。 請恕本人愚鈍,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楼主发言:23次 发图:
  一血自己拿。。。
  二血也是我的。。。。
  @曾经迷惘的青春 2楼
22:16:00  二血也是我的。。。。    -----------------------------  你自己满18级。有什么用?抢什么一血。
  =.=  这个问题你去问问韩国人吧 ..  为什么他们一直想要去找历史 .. .
  @曾经迷惘的青春   忠的是万岁爷及其家族,爱的是君父之国。  同元末明初选择为元朝殉节或者守节的忠臣烈士、遗民一个性质。  元朝贰臣、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评价为元朝战死的元忠臣——余阙余廷心“清名(明)要继文山”。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16:00  二血也是我的。。。。    -----------------------------  @俺是人間真菩提 3楼
22:18:00  你自己满18级。有什么用?抢什么一血。  -----------------------------  一血給你吧,我只要個助攻ok?
  @九星上将123 5楼
22:22: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忠的是万岁爷及其家族,爱的是君父之国。  同元末明初选择为元朝殉节或者守节的忠臣烈士、遗民一个性质。  元朝贰臣、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评价为元朝战死的元忠臣——余阙余廷心“清名(明)要继文山”。  -----------------------------  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贪奸,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溺摧顽。清名(明)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  ——刘基《沁园春》
  @leihuimin 4楼
22:19:00  =.=  这个问题你去问问韩国人吧 ..  为什么他们一直想要去找
.. .  -----------------------------  韓國躺著都中槍!為韓國默哀三分鐘。。。。。
  @曾经迷惘的青春   若元朝是汉人王朝,文天祥同样绝对不会选择投降。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
  @九星上将123 5楼
22:22: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忠的是万岁爷及其家族,爱的是君父之国。  同元末明初选择为元朝殉节或者守节的忠臣烈士、遗民一个性质。  元朝贰臣、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评价为元朝战死的元忠臣——余阙余廷心“清名(明)要继文山”。  -----------------------------  這句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在古代,君國一體,國是帝王的江山,忠君愛國這個是客觀的不矛盾的(不然他愛什麽?難道那時有人民治國一詞?)在現代,就泛指国家和民族了
  @曾经迷惘的青春 10楼
22:29:00  這句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在古代,君國一體,國是帝王的江山,忠君愛國這個是客觀的不矛盾的(不然他愛什麽?難道那時有人民治國一詞?)在現代,就泛指国家和民族了  -----------------------------  因此,文天祥在道德操守这一点上就是忠臣,不值得给予任何后世所谓“民族主义”的附会。  如果文氏生在元末,那就是余阙这样的元朝忠臣。  同样的,若岳飞生在金朝末年的中原汉地北方,成为完颜陈和尚之类的金朝忠臣亦丝毫不足为奇。
  @九星上将123 9楼
22:26: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若元朝是汉人王朝,文天祥同样绝对不会选择投降。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  -----------------------------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那时的民族和国家观还不是一个大中华的范畴,一直到近代中华,中国才形成五十六民族即是中华民族的共识。。。。
  @曾经迷惘的青春 10楼
22:29:00  這句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在古代,君國一體,國是帝王的江山,忠君愛國這個是客觀的不矛盾的(不然他愛什麽?難道那時有人民治國一詞?)在現代,就泛指国家和民族了  -----------------------------  对于前近代的华夏人-汉人而言,“辽人”、“宋人”、“夏人”、“金人”、“元人”之类的属民(臣民)共同体才真正具有政治属性。而这些属民(臣民)共同体的“族类”构成都不单一,皆是多元的。
  @九星上将123
22:22: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忠的是万岁爷及其家族,爱的是君父之国。  同元末明初选择为元朝殉节或者守节的忠臣烈士、遗民一个性质。  元朝贰臣、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评价为元朝战死的元忠臣——余阙余廷心“清名(明)要继文山”。  -----------------------------  @九星上将123 7楼
22:24:00  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贪奸,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溺摧顽。清名(明)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  ——刘基《沁园春》  -----------------------------  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对忠君爱国的定义,也能窥探出古人中华之观感和现代中华之观感略有不同,但慢慢在民族的融合中趋于一致。。
  @曾经迷惘的青春 12楼
22:34:00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那时的民族和国家观还不是一个大中华的范畴,一直到近代中华,中国才形成五十六民族即是中华民族的共识。。。。  -----------------------------  前近代的华夏人-汉人并无民族国家(国民国家)观念,秉持的是天下观,所谓“国家”就是一个又一个受“自古无不亡之国”规律支配的王朝政权。  古代华夏人-汉人对于异民族王朝的态度,只与“华夷”观念有染,和“民族主义”无关。
  @曾经迷惘的青春 14楼
22:38:00  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对忠君爱国的定义,也能窥探出古人中华之观感和现代中华之观感略有不同,但慢慢在民族的融合中趋于一致。。  -----------------------------  参考文章:  朴素的世界主义 vs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论之一   芦笛   当代中国的一个奇观,便是爱国者们豪情万丈地捍卫一种“杂种国粹”。老芦荣任大汉奸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曾历数过中文作为学术语言的弊病。有趣的是,那些 坚决捍卫据说是天下第一完美的汉语的愤青们根本不知道,现代中文不过是个“西崽”,不仅反映现代生活的概念的名词全部是从西文里翻译过来的,绝大多数直接 就是从日本人那儿拿过来的,而且语法、句法甚至标点符号都来自于西方。在这方面,港澳台报纸上那些读不通的文章还比咱们的更纯粹些。至少人家没像大陆那 样,使用参照英文语法制订出来的汉语语法强行部勒过中学生。当然也不是所有受过教育的大陆人都学会了这套,网上许多著名大陆写手分不清“的”、“地”、 “得”就是证明。   眼下这最走俏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老芦点明,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这玩意其实是洋货。的确,古代中国人根本没有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念。他们的“国” 无非是“家 ”的放大,“君”无非是“父”的放大,国民效忠的对象是君父,而君、父和国、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离开君王谈“国”,离开父亲谈“家”,无异于痴人说 梦。著名的方腊“起义”演说中就说:“天下、国、家,本同一理。”连大土匪头子都这么说,可见儒家的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   不仅如此,因为中国和其他文明的地理隔绝,古代中国人认定“神州”及其周围就是整个“天下”。所谓“中华”的“中”字,指的是世界中心,“华”(同 “花”)指的则是文明的灿烂。在这种原始的世界观中,中华这块文明的腹地不但居于天下之中(中点的准确位置在洛阳。老杜“天中贡赋均”,此之谓也),而且 为野蛮人包围。这种原始的世界观当然符合局部历史的真实,所以它被奉行了几千年而无人怀疑。   信奉这世界观的结果,是古代中国人全都成了“世界公民”,根本没有什么民族观念。在他们眼中,不同人群只代表了文明程度的高低。所谓“夷、夏”之辩,与其 说是种族和地域的区分,不如说是文明程度的区分,这就是孔圣人“可用夏变夷,不可用夷变夏”的由来。如果说这种区分也有民族和地域的性质,那不过是纯粹的 偶合。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例如周朝早期,中原之外的国家如秦国和楚国都算是蛮夷,“荆楚”在那时算是一种辱称。吴越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被称为 “南蛮决(左为鸟旁)舌之人”。我不是古文字专家,不懂那“决(左为鸟旁)”的意思,只是因为从“鸟”旁,免不得要猜那是说南蛮子如出尘公子者的舌头和八 哥差不多,讲的方言如同鸟语,只有公冶长能解。   这种“世界公民”的概念,不但使中国没有欧洲国家那样的国旗、国歌、国徽,甚至连个国名都没有,而且更使古代中国人成了最有容忍性的民族。我党在60年代 教育咱们这些黑崽子时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类似地,一个人无法选择种族和出生地域,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文化程度。“夷”一旦变成“夏”后,就再 也不是“夷”了。所以,不但秦、楚、吴、越摘掉了文盲帽子加入了“中国”,就连两广那些直到秦汉都还是典型蛮夷的地区也都变成了“中国”的一部份。   因此,除了元朝那一百多年的时间外,古代中国从来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士人们可能会看不起没文化的人,但决不会像现代民主斗士那样,将文化程度很高的胡人视 为“外族”,更别说歧视人家了。不仅《全唐诗》上收录了日本人晁衡的诗作,而且当时诗坛当仁不让的伟大舵把李白同志还赠过人家诗作。这决不是说李白精通统 战策略,人家脑子里根本就没那个概念,就是想歧视也歧视不起来。   这种“世界公民”的容忍性,使得古代中国人宽容地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入侵的蛮族,把他们化在了华夏文明的大“酱缸”里。“乱华”的“五胡”不必说,南北朝 也不必说,就连“未乱我中华制度,但变我中华冠裳”的女真人也被接受下来了。这里的前提就这么一条:不管您是哪个族的,只要信奉孔孟之道这天地间的绝对真 理,咱们便奉你作主子也无妨。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38:00  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对忠君爱国的定义,也能窥探出古人中华之观感和现代中华之观感略有不同,但慢慢在民族的融合中趋于一致。。  -----------------------------  @九星上将123 16楼
22:45:00  参考文章:  朴素的世界主义 vs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论之一  芦笛  当代中国的一个奇观,便是爱国者们豪情万丈地捍卫一种“杂种国粹”。老芦荣任大汉奸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曾历数过中文作为学术语言的弊病。有趣的是,那些 坚决捍卫据说是天下第一完美的汉语的愤青们根本不知道,现代中文不过是个“西崽”,不仅反映现代生活的概念的名词全部是从西文里翻译过来的,绝大多数直接 就是从日本人那......  -----------------------------  前段时间有人研究到中国定居的犹太人的下落,最后惊奇地发现,犹太人本是世上最能抱成团、最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不料进了中国后便给化得无影无 踪。有的学者由此得出中国人缺乏宽容精神的结论,其实恰好相反,它证明了古代中国人毫无种族歧视观念。没有压迫,定居的外来民族对外界的抵抗力也就自然消 解了,接下来的当然就是自我崩解。不仅犹太人这样,我猜想吉普赛人也是给这样化了的。该民族遍布世界,唯独在中国找不到,大概也是让咱们化得乾乾净净了。   缺乏民族观念、只有文明差别、没有民族间的壁垒,我看就是汉族血统如此庞杂的基本原因。我有时看着那些在网上辱骂蒙族兄弟的汉族网友不禁暗自好笑:天知道您那血管里奔流着多少蒙古人的鲜血!   一般人没注意到的是,其实这种宽容精神仍在许多现代中国人身上保留着。我出国前,从来就没有发现少数民族问题是个问题。当年大学班上有个少数民族学生,同 学们对他的态度就完全跟对汉族毫无差别。不到填表的时候,谁也想不起他是少数民族来。大夥儿笑相笑、打相打、骂相骂,几曾注意到什么“民族统战策略”!所 以,出家恶少对少数民族记汉族的仇深觉委屈,这心理我完全能够理解。中国过去没有过种族歧视,现在鄙视甚至侮辱少数民族的汉族也不过是几个网上愤青而已。 最严重的歧视其实还是祖传的“文明歧视”,因为中共那个历史上最反动的政权人为制造了“两个中国”:城市中国和乡村中国,后者变成了前者的殖民地,古代不 存在的所谓“城乡差别”被人为制造出来并恶变为文明与野蛮的差别,所以城里人那一等公民普遍看不起“乡下佬”那二等公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某些汉人对边 疆少数民族的歧视其实和种族、文化无关,不过是那种势利心态的延伸而已。   这种民族间的宽容精神和欧洲形成了鲜明对比。欧洲的发展和中国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以中原为文明中心,由此向文明程度较低的周边地区幅射,但欧洲的文明发 展分布比较均一。各强国秉承了埃及——希腊——罗马文明的共同祖宗,发展程度虽然有快慢之分,但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之后,便没有明显的“夷”(蛮族) “夏”(文明)之别。以后,罗马天主教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先被英王亨利一世打破,后被法国大革命冲得七零八落。拿破仑东征西讨胡打一气,催生了现代民族国 家。从此,鲜明的“民族主义”观念便成了各国据此立国的根本。列国彼此之间剧烈竞争,促进了科技文化军事的迅猛发展。从这点上来说,民族主义可以说在欧洲 后来居上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正如另文要讲到的,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最后让欧洲人自己吃尽了苦头。比起来,中国古代的世界主义精神似乎还更人道些,至 少,咱们没有干过在欧洲历史上多国、多次发生的排犹甚至屠犹的丑事。   有趣的是,现代中国人不知道这一点,却用西方进口进来的民族主义观念去穿凿历史、穿凿古人。岳飞、文天祥、于谦、熊廷弼、袁崇焕、史可法等先贤被普遍当成 “民族英雄”尊崇,却没有几个人意识到古代中国根本没有和“民族英雄”等价的概念,这完全是后人用西洋标准来给古人划阶级成份。这些先贤在古代当然也被尊 崇,但他们是被当成“忠臣”的楷模来尊崇的。岳飞那著名的“精忠报国”,忠的是万岁爷,报的是君父之国。无论是从这些人的精神境界还是从后世的评价上来 看,我都看不出他们和忠于建文帝、反对明成祖篡位的死节忠臣方孝孺有什么区别。文天祥死前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可那圣贤书只教他如何为君王效忠, 根本没教他如何抵抗异族。您就是把四书五经翻烂了,恐怕也找不到民族主义的内容。这里倒用得着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没有西方式林立的不同民族,上哪 儿去找“民族主义”?   当然,这种“今为古用”的态度在这里还是可以理解的,本人也同意上面说的那些爷们确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可笑的是后来共党硬要对岳飞实行“三七开”,说他 打洞庭湖巨寇杨么是镇压农民起义。其实在岳鄂王眼中,那些水匪(水上之匪,所以不能是“土匪”)和兀术元帅的拐子马骑兵部队又有何区别?两者都是颠覆他忠 诚对象的大敌,而杨么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更是腹心之患,精忠报国,此其时矣。  更可笑的是某些现代汉人的态度。有的人原来对清朝统治挺有好感,也不赞成辛亥革命,不料这种理性的态度却因某些满族网友对汉人的嘲笑而在旦夕之间轰毁。据说,那些满族、蒙族的网友笑骂道:身为汉人,却去歌颂康乾盛世,真是生就了的奴才本性!   这种思路,实在不是老芦这种愚人可以理解的。老芦写文章,动不动就用“我大清”,当然那搞笑的成份居多(我还用过“我大明”、“我闯贼”),不过在内心深 处确实没把“我大清”的存在看成是汉族亡国的耻辱一页。如果我们套用西洋进口来的那一套,立刻便要抹黑了长达几乎三百年的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如果不 这么办就是奴才成性,就是生贱了,那我毫不惭愧,因为有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大帅在那儿顶着先戴这汉奸帽。林大帅可不光是叫叫“我大清”,人 家可是多次“面圣”,每次都给那“外族”主子三跪九叩,山呼海蹈“万岁万岁万万岁”。而且还不光是林大帅一个人这么干,曾、胡、左、李全这么着。如果这些 人全是自甘下贱的奴才种子,则老芦能追随这些先贤作个牵马坠镫的小小跟班汉奸,真是三生有幸!   即此一端,便能看出食洋不化而不自知有多可笑。刘国凯先生的长文,据出尘公子说,颇有“学术价值”,我闻到的却只是一股以中共嫡传的二手洋货不伦不类地穿 凿历史的腐恶气息。满清给日本特务孙中山率领的匪类推翻了近百年,刘先生对“大清”(这讽刺的引号是他加上去的)怨毒还在他的大作中四溅。一面历数“扬州 十日”、“嘉定三屠”,骂人家是“外族”,一面却要坚持满清是中国人,否认汉族地区曾是满清的殖民地(据说那是因为没有大洋隔开两者。如此说来,罗马帝 国、拿破仑、奥匈帝国乃至苏联帝国的崩解都是美帝的肢解阴谋)。一面痛骂蒙古人侵略,一面又歌颂明成祖那个大侵略者,甚至把奴儿干都司那种军事侵略据点当 成神圣领土的证据。如此“学术”,只能说明党文化的熏陶加上极度缺乏现代知识以及西洋文明常识能制造出什么样的“民主精神”来。这种“民主精神”指导下的 “民族主义”,绝对只能是传统中国根本没有过的种族主义,既是对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的践踏,又是对老祖宗的背叛。稍微懂点历史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清朝取代明朝 那个中共以前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何等幸运的事,不意世上竟然有孙文那个民主“国父”祭明陵于先,后有现代民运领袖在21世纪“反清复 明”,说明在中国式的“民主”斗士的心目中,和西洋进口进来的“种族”观念相比,老祖宗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观念根本什么都不值。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西洋玩意都是好家伙,至少这“民族主义”,我看就不如老祖宗的朴素的世界主义来得更人道。以后的文章将进一步讨论民族主义的利弊。我这 里想强调指出的,是中国人学西方,最怕的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著名“民运”领袖居然写出种族主义气息十足的文章来就是个生动例子。说来说去还是说了一万遍的 那句老话:咱们在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群策群力、排山倒海地去喊某个惊天动地的口号之先,最好还是弄明白那口号究竟说的是怎么回事。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38:00  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对忠君爱国的定义,也能窥探出古人中华之观感和现代中华之观感略有不同,但慢慢在民族的融合中趋于一致。。  -----------------------------  @九星上将123 16楼
22:45:00  参考文章:  朴素的世界主义 vs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论之一  芦笛  当代中国的一个奇观,便是爱国者们豪情万丈地捍卫一种“杂种国粹”。老芦荣任大汉奸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曾历数过中文作为学术语言的弊病。有趣的是,那些 坚决捍卫据说是天下第一完美的汉语的愤青们根本不知道,现代中文不过是个“西崽”,不仅反映现代生活的概念的名词全部是从西文里翻译过来的,绝大多数直接 就是从日本人那......  -----------------------------  这篇参考文章的最大硬伤:  “因此,除了元朝那一百多年的时间外,古代中国从来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元代同样并不存在官方主导的真正的基于民族主义思想的种族(人种或族裔民族)歧视,等级制度的主要依据不是理论上的种族(人种或族裔民族)优劣,而系归附政权的时间早晚。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29:00  這句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在古代,君國一體,國是帝王的江山,忠君愛國這個是客觀的不矛盾的(不然他愛什麽?難道那時有人民治國一詞?)在現代,就泛指国家和民族了  -----------------------------  @九星上将123 11楼
22:32:00  因此,文天祥在道德操守这一点上就是忠臣,不值得给予任何后世所谓“民族主义”的附会。  如果文氏生在元末,那就是余阙这样的元朝忠臣。  同样的,若岳飞生在金朝末年的中原汉地北方,成为完颜陈和尚之类的金朝忠臣亦丝毫不足为奇。  -----------------------------  你说的这从现代来看是很正确的,可能历史学家在评论这段历史是进行时代定位(就是所谓的分段评史)的,在宋朝时期,岳飞可谓是民族英雄或从狭隘的史观是汉族的民族英雄,当然在如今这个说法可能会存在争议。例如,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那是因为他抗击英国殖民者(是外族),而现在再来看岳飞,岳飞抗金,可女真就是后来的满族啊,是中华民族一部分啊,所以岳飞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现代可能有点说不过去。但其实,历史学家不过是沿用以前的评价罢了
  @曾经迷惘的青春 12楼
22:34:00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那时的民族和国家观还不是一个大中华的范畴,一直到近代中华,中国才形成五十六民族即是中华民族的共识。。。。  -----------------------------  至于广义中华民族,实际上只是一个初步形成于中华民国初年的现代国族、现代国民共同体。本就不是“自古以来”即存在的。由于现代中国在领土和族裔民族构成上直接继承自晚清帝国,因此广义中华民族的基础便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属民(臣民)共同体——“清人”。  至于狭义中华民族,那就是汉族这个族裔民族。“中华民族”一词刚出现时只是特指汉语人群。
  @曾经迷惘的青春 19楼
22:52:00  你说的这从现代来看是很正确的,可能
学家在评论这段
是进行时代定位(就是所谓的分段评史)的,在宋朝时期,岳飞可谓是民族英雄或从狭隘的史观是汉族的民族英雄,当然在如今这个说法可能会存在争议。例如,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那是因为他抗击英国殖民者(是外族),而现在再来看岳飞,岳飞抗金,可女真就是后来的满族啊,是中华民族一部分啊,所以岳飞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现代可能有点说不过去。但其实......  -----------------------------  我并不认为林则徐是什么“民族英雄”。他同左宗棠之类一样,本质上就是王朝忠臣。林则徐虽是近代人,但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近、现代世界观,仍是以天下观观照当时的地球。  中国民族国家之初步建构完成当是在民国初年。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29:00  這句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在古代,君國一體,國是帝王的江山,忠君愛國這個是客觀的不矛盾的(不然他愛什麽?難道那時有人民治國一詞?)在現代,就泛指国家和民族了  -----------------------------  @九星上将123 13楼
22:36:00  对于前近代的华夏人-汉人而言,“辽人”、“宋人”、“夏人”、“金人”、“元人”之类的属民(臣民)共同体才真正具有政治属性。而这些属民(臣民)共同体的“族类”构成都不单一,皆是多元的。  -----------------------------  所以民族的融合也使这一说法趋于一致啊,例如,女真演变成后来的满族,而满族汉化很严重,像其他的少数民族要么分化要么同化,民族的定义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至于你说的政治属性,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也全都变化了。。。。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楼
22:58:00  所以民族的融合也使这一说法趋于一致啊,例如,女真演变成后来的满族,而满族汉化很严重,像其他的少数民族要么分化要么同化,民族的定义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至于你说的政治属性,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也全都变化了。。。。  -----------------------------  我在此强调的是,文天祥即便不是汉人,既然他认同了宋朝,做了宋朝的臣子,就理应当忠臣;张弘范即使并非蒙古人,既然他认同了元朝,做了元朝的臣子,就应该当忠臣。直接决定他们政治立场的是他们的臣民身份而不是“族类”身份。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58:00  所以民族的融合也使这一说法趋于一致啊,例如,女真演变成后来的满族,而满族汉化很严重,像其他的少数民族要么分化要么同化,民族的定义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至于你说的政治属性,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也全都变化了。。。。  -----------------------------  @九星上将123 23楼
23:02:00  我在此强调的是,文天祥即便不是汉人,既然他认同了宋朝,做了宋朝的臣子,就理应当忠臣;张弘范即使并非蒙古人,既然他认同了元朝,做了元朝的臣子,就应该当忠臣。直接决定他们政治立场的是他们的臣民身份而不是“族类”身份。  -----------------------------  用旅英作家——“芦笛(芦信韵)”的较为通俗的话语来表述,就是:古人只有臣民立场,没有民族立场。  这里的“民族”一词,既可理解为汉族、蒙古族这样的族裔民族,亦可理解为广义中华民族、印度民族这样的国家民族、国民共同体。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52:00  你说的这从现代来看是很正确的,可能
学家在评论这段
是进行时代定位(就是所谓的分段评史)的,在宋朝时期,岳飞可谓是民族英雄或从狭隘的史观是汉族的民族英雄,当然在如今这个说法可能会存在争议。例如,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那是因为他抗击英国殖民者(是外族),而现在再来看岳飞,岳飞抗金,可女真就是后来的满族啊,是中华民族一部分啊,所以岳飞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现代可能有点说不过去。但其实......  -----------------------------  @九星上将123 21楼
22:56:00  我并不认为林则徐是什么“民族英雄”。他同左宗棠之类一样,本质上就是王朝忠臣。林则徐虽是近代人,但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近、现代世界观,仍是以天下观观照当时的地球。  中国民族国家之初步建构完成当是在民国初年。  -----------------------------  民族这个概念是到了近代才有的
华夷之辨是文明之辩
古代中国人没有民族这个概念
其实从这点上来说
我们反而是进步的
因为民族这个概念本身是不科学的
是意识形态的
什么叫民族???
你告诉我一个汉人
一个苗族人
一个满族人什么区别?
还有你前面说的鬼知道汉人血液里流了多少蒙古人的血
这话听着真恶心
什么叫蒙古人的血?
科学上蒙古人的血有什么特别的?
它是更红一点还是更白一点?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29:00  這句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在古代,君國一體,國是帝王的江山,忠君愛國這個是客觀的不矛盾的(不然他愛什麽?難道那時有人民治國一詞?)在現代,就泛指国家和民族了  -----------------------------  @九星上将123
22:36:00  对于前近代的华夏人-汉人而言,“辽人”、“宋人”、“夏人”、“金人”、“元人”之类的属民(臣民)共同体才真正具有政治属性。而这些属民(臣民)共同体的“族类”构成都不单一,皆是多元的。  -----------------------------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楼
22:58:00  所以民族的融合也使这一说法趋于一致啊,例如,女真演变成后来的满族,而满族汉化很严重,像其他的少数民族要么分化要么同化,民族的定义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至于你说的政治属性,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也全都变化了。。。。  -----------------------------  民族这一概念和血缘没有半点关系
民族这一概念是基于认同而产生的意识形态
是随历史不断改变的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58:00  所以民族的融合也使这一说法趋于一致啊,例如,女真演变成后来的满族,而满族汉化很严重,像其他的少数民族要么分化要么同化,民族的定义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至于你说的政治属性,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也全都变化了。。。。  -----------------------------  @九星上将123 23楼
23:02:00  我在此强调的是,文天祥即便不是汉人,既然他认同了宋朝,做了宋朝的臣子,就理应当忠臣;张弘范即使并非蒙古人,既然他认同了元朝,做了元朝的臣子,就应该当忠臣。直接决定他们政治立场的是他们的臣民身份而不是“族类”身份。  -----------------------------  但是古人还是有华夷之辨的
族类的意识也还是存在的
不然不会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
说明古代汉人始终还是有自己的认同的
  @三棵小蒜苗 25楼
23:06:00  民族这个概念是到了近代才有的
华夷之辨是文明之辩
古代中国人没有民族这个概念
其实从这点上来说
我们反而是进步的
因为民族这个概念本身是不科学的
是意识形态的
什么叫民族???
你告诉我一个汉人
一个苗族人
一个满族人什么区别?
还有你前面说的鬼知道汉人血液里流了多少蒙古人的血
这话听着真恶心
什么叫蒙古人的血?
科学上蒙古人的血有什么特别的?
它是更红一点还是更白一......  -----------------------------  从“血统”的角度看,“蒙古人”本身也是大杂烩。从一个部落的部落民,再到部落民共同体的部众,最后发展为现代族裔民族,同样是多源一体的。
  @三棵小蒜苗 27楼
23:16:00  但是古人还是有华夷之辨的
族类的意识也还是存在的
不然不会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
说明古代汉人始终还是有自己的认同的  -----------------------------  古人的“族类”意识并不能直接决定其政治立场。移剌蒲阿一直认为自己是契丹人,却不觉得效忠女真君主的金朝有何不妥。而当年追随耶律大石西征的文武官员中,女真人、渤海人、汉人均不乏其人。
  @三棵小蒜苗 26楼
23:08:00  民族这一概念和血缘没有半点关系
民族这一概念是基于认同而产生的意识形态
不断改变的  -----------------------------  族裔民族最重要的认同当然是文化认同。  国家民族、国民共同体最重要的认同则是国民(公民)身份的认同。
  @三棵小蒜苗
23:08: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10楼
22:29:00   這句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在古代,君國一體,國是帝王的江山,忠君愛國這個是客觀的不矛盾的(不然他愛什麽?難道那時有人民治國一詞?)在現代,就泛指国家和民族了   -----------------------------   @九星上将123 13楼
22:36:00   对于前近代的华夏人-汉人而言,“辽人”、“宋人”、“夏人”、“金人”、“元人”之类的属民(臣民)共同体才真正具有政治属性。而这些属民(臣民)共同体的“族类”构成都不单一,皆是多元的。   -----------------------------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楼
22:58:00   所以民族的融合也使这一说法趋于一致啊,例如,女真演变成后来的满族,而满族汉化很严重,像其  -------------------------  你这个说法是很不科学的,没有动态的看问题。一个民族的起源最开始是有一定的血缘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从最小家族单位到一个部落,从部落再到一个大的族群,最开始是有一定的血缘纽带的。当然随着族群的不断壮大,也行成了以生活习惯,文化认同的融合,但最初的融合还是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的。。。这个你可以参见蒙古族的形成。。。  
  楼主要睡觉了,有时间再回复,晚安亲们╭(╯3╰)╮  
  不要忘了盖楼喔。,,。。。  
  @曾经迷惘的青春 31楼
23:30:00  你这个说法是很不科学的,没有动态的看问题。一个民族的起源最开始是有一定的血缘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从最小家族单位到一个部落,从部落再到一个大的族群,最开始是有一定的血缘纽带的。当然随着族群的不断壮大,也行成了以生活习惯,文化认同的融合,但最初的融合还是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的。。。这个你可以参见蒙古族的形成。。。  -----------------------------  族裔民族最重要的认同是文化认同,并不意味着全无血缘认同。  传统汉语中的“族类”一词本指氏族这样的血缘群体,后来才具备了指称属于文化族群的前近代的历史民族的含义。  西晋官员——江统在其代表作——《徙戎论》里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此处的“族类”一词即已具有族裔民族的意义。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成语原本出自《左传·成公四年》中的文句——“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这里的“族类”一词指的是完全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氏族,并无后世族裔民族的含义。
  @曾经迷惘的青春   恕我愚钝,不知道你说的什么意思啊?  哪个民族存在民族观的问题呀?  湾湾么?
  @曾经迷惘的青春
23:30:00  你这个说法是很不科学的,没有动态的看问题。一个民族的起源最开始是有一定的血缘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从最小家族单位到一个部落,从部落再到一个大的族群,最开始是有一定的血缘纽带的。当然随着族群的不断壮大,也行成了以生活习惯,文化认同的融合,但最初的融合还是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的。。。这个你可以参见蒙古族的形成。。。  -----------------------------  @九星上将123 34楼
19:12:00  族裔民族最重要的认同是文化认同,并不意味着全无血缘认同。  传统汉语中的“族类”一词本指氏族这样的血缘群体,后来才具备了指称属于文化族群的前近代的
民族的含义。  西晋官员——江统在其代表作——《徙戎论》里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此处的“族类”一词即已具有族裔民族的意义。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成语原本出自《左传·成公四年》中的文句——“史佚之《志......  -----------------------------  是这样的,现在的民族更加注重文化的认同,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那最初的血液纽带也慢慢变淡了。。。
  @别古清风 35楼
20:33: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恕我愚钝,不知道你说的什么意思啊?  哪个民族存在民族观的问题呀?  湾湾么?  -----------------------------  这个是特指,恕我不便明说,你也可以认为是任何地方的人。。。。。。。。。。。。。
  路过顶下帖子~  
  @三棵小蒜苗
23:08:00  民族这一概念和血缘没有半点关系
民族这一概念是基于认同而产生的意识形态
不断改变的  -----------------------------  @九星上将123 30楼
23:26:00  族裔民族最重要的认同当然是文化认同。  国家民族、国民共同体最重要的认同则是国民(公民)身份的认同。  -----------------------------  民族和国家是两个概念吧,他们在文化上也是互相交织的,例如,民族是可以跨国界的,而国家也可能包含不同的民族(这里的所指民族是小民族的概念),所以你会看到有的国家的民族类似,他们的国家文化观也是类似的。。。
  @三棵小蒜苗
23:16:00  但是古人还是有华夷之辨的
族类的意识也还是存在的
不然不会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
说明古代汉人始终还是有自己的认同的  -----------------------------  @九星上将123 29楼
23:23:00  古人的“族类”意识并不能直接决定其政治立场。移剌蒲阿一直认为自己是契丹人,却不觉得效忠女真君主的金朝有何不妥。而当年追随耶律大石西征的文武官员中,女真人、渤海人、汉人均不乏其人。  -----------------------------  这个的确是的,可能他们更加认同自己所效忠的王朝而不是民族主,当然前提是这个王朝文化兼容并包的并值得他们效忠,否侧他们也无容身之处。。。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52:00  -----------------------------  @九星上将123 21楼
22:56:00  我并不认为林则徐是什么“民族英雄”。他同左宗棠之类一样,本质上就是王朝忠臣。林则徐虽是近代人,但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近、现代世界观,仍是以天下观观照当时的地球。  中国民族国家之初步建构完成当是在民国初年。  -----------------------------  这个可能我并不太认同,如果按照你说的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古人只有臣民立场没有民族立场,这个说法是很盲目的。就以明末清初为例,当时许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攻讦清朝汉臣,骂他们国贼。按你的观点,他们本是清朝臣子只需效忠爱新觉罗罢了,为何是国贼?但是并非如此,他们最开始是汉民,按照他们的思维,汉人就得效忠汉人的朝廷,所以古人还是有一定的民族观的,只是他们的民族还没现在那么明朗罢了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34:00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那时的民族和国家观还不是一个大中华的范畴,一直到近代中华,中国才形成五十六民族即是中华民族的共识。。。。  -----------------------------  @九星上将123 20楼
22:53:00  至于广义中华民族,实际上只是一个初步形成于中华民国初年的现代国族、现代国民共同体。本就不是“自古以来”即存在的。由于现代中国在领土和族裔民族构成上直接继承自晚清帝国,因此广义中华民族的基础便是中国
上最后一个王朝属民(臣民)共同体——“清人”。  至于狭义中华民族,那就是汉族这个族裔民族。“中华民族”一词刚出现时只是特指汉语人群。  -----------------------------  其实广义中华民族在清朝入关后,历经康乾盛世就已慢慢形成了,而并非民国初年。尽管当时清朝是满人掌舵,满汉蒙回藏等一家的局面已逐步形成,也就是说清朝不仅是满族的王朝也是汉人的王朝。这么说你可能有点茫然,我举个例子,清朝统治者慈禧曾对外国侵略者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由此可见,中华不再单指汉人,也包括了满人在内的任何一个民族。。。
  @曾经迷惘的青春 只有理性的认识,未有感性的亲身体会。。。
  @月下箫声咽 38楼
20:56:00  路过顶下帖子~  -----------------------------  真乖!哥哥买糖给你吃。。。。  
  @三棵小蒜苗
23:06:00  民族这个概念是到了近代才有的
华夷之辨是文明之辩
古代中国人没有民族这个概念
其实从这点上来说
我们反而是进步的
因为民族这个概念本身是不科学的
是意识形态的
什么叫民族???
你告诉我一个汉人
一个苗族人
一个满族人什么区别?
还有你前面说的鬼知道汉人血液里流了多少蒙古人的血
这话听着真恶心
什么叫蒙古人的血?
科学上蒙古人的血有什么特别的?
它是更红一点还是更白一......  -----------------------------  @九星上将123 28楼
23:19:00  从“血统”的角度看,“蒙古人”本身也是大杂烩。从一个部落的部落民,再到部落民共同体的部众,最后发展为现代族裔民族,同样是多源一体的。  -----------------------------  应该说世界各个民族发展都有这个规律。。
  @曾经迷惘的青春
22:58:00  所以民族的融合也使这一说法趋于一致啊,例如,女真演变成后来的满族,而满族汉化很严重,像其他的少数民族要么分化要么同化,民族的定义不仅仅是血缘关系,更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至于你说的政治属性,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也全都变化了。。。。  -----------------------------  @九星上将123
23:02:00  我在此强调的是,文天祥即便不是汉人,既然他认同了宋朝,做了宋朝的臣子,就理应当忠臣;张弘范即使并非蒙古人,既然他认同了元朝,做了元朝的臣子,就应该当忠臣。直接决定他们政治立场的是他们的臣民身份而不是“族类”身份。  -----------------------------  @三棵小蒜苗 27楼
23:16:00  但是古人还是有华夷之辨的
族类的意识也还是存在的
不然不会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
说明古代汉人始终还是有自己的认同的  -----------------------------  这个是坑定的,当然后来就变成了一个大中华民族的意识。。。。
  @New中国人 43楼
21:27: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只有理性的认识,未有感性的亲身体会。。。  -----------------------------  置身其中,自会有深刻的体会!
  @New中国人
21:27: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只有理性的认识,未有感性的亲身体会。。。  -----------------------------  @曾经迷惘的青春 47楼
21:31:00  置身其中,自会有深刻的体会!  -----------------------------  嗯,当然
  @别古清风
20:33:00  @曾经迷惘的青春  恕我愚钝,不知道你说的什么意思啊?  哪个民族存在民族观的问题呀?  湾湾么?  -----------------------------  @曾经迷惘的青春 37楼
20:54:00  这个是特指,恕我不便明说,你也可以认为是任何地方的人。。。。。。。。。。。。。  -----------------------------  不便明说,开帖何为?
  回复楼主,@曾经迷惘的青春  脫離民族談歷史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所謂歷史 即亦民族身上在一段漫長的時期所發生的故事!不置身其中,何以感受一民族榮辱興衰,國恥家恨?在一個民族觀都存在問題的時候,去高談闊論中國歷史的圈圈點點。 請恕本人愚鈍,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  +1,没有感同身受如何去看待中国这些年……  
  @曾经迷惘的青春 39楼
20:58:00  民族和国家是两个概念吧,他们在文化上也是互相交织的,例如,民族是可以跨国界的,而国家也可能包含不同的民族(这里的所指民族是小民族的概念),所以你会看到有的国家的民族类似,他们的国家文化观也是类似的。。。  -----------------------------  族裔民族即族群可以跨国界,国家民族即国民共同体是以主权国家的边界来划分的。  若将美籍华人算作“中华民族”成员的话,这里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只能指狭义中华民族即汉语人群。
  @曾经迷惘的青春 40楼
21:01:00  这个的确是的,可能他们更加认同自己所效忠的王朝而不是民族主,当然前提是这个王朝文化兼容并包的并值得他们效忠,否侧他们也无容身之处。。。  -----------------------------  “族类”意识有异于近代族裔民族主义思想。它只能直接决定文化认同,不能直接决定政权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王朝几乎必争“正统”,这体现出的就是一种文化认同。
  @曾经迷惘的青春 41楼
21:17:00  这个可能我并不太认同,如果按照你说的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古人只有臣民立场没有民族立场,这个说法是很盲目的。就以明末清初为例,当时许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攻讦清朝汉臣,骂他们国贼。按你的观点,他们本是清朝臣子只需效忠爱新觉罗罢了,为何是国贼?但是并非如此,他们最开始是汉民,按照他们的思维,汉人就得效忠汉人的朝廷,所以古人还是有一定的民族观的,只是他们的民族还没现在那么明朗罢了  -----------------------------  清初汉臣多为曾经的明朝官民,本质上几乎皆是“贰”。“奸”是贼,“逆”是贼,“贰”亦是贼。
  @曾经迷惘的青春 41楼
21:17:00  这个可能我并不太认同,如果按照你说的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古人只有臣民立场没有民族立场,这个说法是很盲目的。就以明末清初为例,当时许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攻讦清朝汉臣,骂他们国贼。按你的观点,他们本是清朝臣子只需效忠爱新觉罗罢了,为何是国贼?但是并非如此,他们最开始是汉民,按照他们的思维,汉人就得效忠汉人的朝廷,所以古人还是有一定的民族观的,只是他们的民族还没现在那么明朗罢了  -----------------------------  另外,较之以往的中原王朝,明朝是一个空前强调“夷夏之防”的朝代。即便如此,这个也算不上真正的民族主义。
  @曾经迷惘的青春
20:58:00  民族和国家是两个概念吧,他们在文化上也是互相交织的,例如,民族是可以跨国界的,而国家也可能包含不同的民族(这里的所指民族是小民族的概念),所以你会看到有的国家的民族类似,他们的国家文化观也是类似的。。。  -----------------------------  @九星上将123 51楼
22:02:00  族裔民族即族群可以跨国界,国家民族即国民共同体是以主权国家的边界来划分的。  若将美籍华人算作“中华民族”成员的话,这里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只能指狭义中华民族即汉语人群。  -----------------------------  当然,此处的“汉语人群”一词亦不能机械理解。事实上,许多外籍华人的第一语言并非汉语,他们只是汉语人群移民的后代。
  @月下箫声咽
20:56:00  路过顶下帖子~  -----------------------------  @曾经迷惘的青春 44楼
21:27:00  真乖!哥哥买糖给你吃。。。。    -----------------------------  楼主开始言语小可爱、表情小可爱了。
  @曾经迷惘的青春 41楼
21:17:00  这个可能我并不太认同,如果按照你说的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古人只有臣民立场没有民族立场,这个说法是很盲目的。就以明末清初为例,当时许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攻讦清朝汉臣,骂他们国贼。按你的观点,他们本是清朝臣子只需效忠爱新觉罗罢了,为何是国贼?但是并非如此,他们最开始是汉民,按照他们的思维,汉人就得效忠汉人的朝廷,所以古人还是有一定的民族观的,只是他们的民族还没现在那么明朗罢了  -----------------------------  你回复中的“汉民”一词改为“明人”即明朝人、明朝臣民会更准确。
  @曾经迷惘的青春 42楼
21:26:00  其实广义中华民族在清朝入关后,历经康乾盛世就已慢慢形成了,而并非民国初年。尽管当时清朝是满人掌舵,满汉蒙回藏等一家的局面已逐步形成,也就是说清朝不仅是满族的王朝也是汉人的王朝。这么说你可能有点茫然,我举个例子,清朝统治者慈禧曾对外国侵略者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由此可见,中华不再单指汉人,也包括了满人在内的任何一个民族。。。  -----------------------------  民族国家(国民国家)观念、国族(国民共同体)意识等事物是原产于西洋的舶来品。在近代化以前的中土,即便在盛清时期形成了“大中国”的疆域概念以及“天下一家”的“清人”的属民(臣民)共同体意识,“家天下”的体制下,也产生不了真正的国族认同,因为绝大多数的清人只是臣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心照汗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