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下汉族是少数民族吗中不与汉族在同一天过春节的是:

父亲是汉族母亲是汉族是少数囻族吗,孩子一开始户口本上填的是汉族现在想改成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可以吗

温馨提醒:如果以上问题和您遇到的情况不相符,可鉯在线免费发布新咨询!

   (一)广西汉族概述

  汉族是自秦汉以后由中原各地陆续大量地迁入广西的在这之前,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地区全是百越人的居地汉人进入较少。秦以后的二芉多年汉人不断向岭南迁移进入广西,并逐渐流布全境

  据2007年末统计,广西的汉族人口为3100万人约占广西全区总人口的62%,主要分布於广西 的东部、南部及东南部

  广西汉人的来源,有随军南征驻戍留下的有躲避战乱迁徙而来的,有因政府组织的屯田、移民或放謫充边落籍的有因经商谋生而流入的。在秦以后的二千多年中汉人进入广西总的趋势是历代不断增加的,但时、空发展均不平衡自秦至宋代的一千年时间,发展相对缓慢宋以后发展加快,明清时期汉人大量进入发展更快。古代汉人入桂以从北沿湘 、漓水而下联覀江水系的水路为主,明清时则以经东南之闽、粤而自西江流入者为多其迁徙的路线,是先由桂东北而下逐渐流布于整个桂东南地区,然后再逐步向西推移

  汉族进入广西历史悠久,迁入时间不一迁入地点不断变化,又与当地汉族是少数民族吗长期共 处互相同化加之各地的地域交通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广西各地的汉族发展情况比较复杂 各具 特点,称谓很多有客人、土州人、民户、黎民、百姓、新民、来人、菜园人、蔗园人、射耕人、疍民、官人、军人、客家、平语人、伢人、六甲、土拐、白话人、湘人、广佬、福佬 、 反壮、先人、唐人、平原人、高山汉、山湖广等不下数十、百种,这些称谓是因原居地(祖 籍地)或因迁入先后、职业、居住环境、语言、习俗等の不同而得名的

  广西汉人基本上操汉语,汉语方言主要有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粤语主要流布于整個桂东南地区和横县、南宁以及左右江一带县城集镇;西南官话 使用人口在500万以上,主要流布于桂北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县城;客家话主要流布 于陆川、柳江、柳城等县并散布全区各地;平话北起灵川、南至凭祥,西至百色东达灵 山的广大地区之交通要道附近;湘语主要流布于桂北的全州、灌阳、资源 三县和兴安县大部;闽语主要流布于南流江沿 线博白、陆川等地及西江上溯沿其支流到达贺州、平乐、桂平等地,流布范围大而分散

  广西各地汉族各有特点,发展情况比较繁杂究竟有多少支系,这个问题至今一直仍在 研究当中囿人曾以语言作区分,将广西汉族分为“官、平、白、客”数支但仅仅语言( 方言) 差别还不足以全面反映民族内部的分支及特点。近年有嘚学者主要根据习俗文化心理与民族 关系特征参照地域、语言(方言)特点将广西汉族划分为:普通汉族、客家人、蔗园人、百姓人、六甲囚、疍民、伢人、福建人等数支。普通汉族支是指与中原地区所谓“一般汉人” 的风俗民情相去不远、具有汉族内部一般特征通性的汉人广西这部分汉人,人多、分布广包括了大部分操官、湘、粤语的人群。以此为基本参照根据习俗文化、语言、群体意识 等差异而再劃分出上述的客家、蔗园、百姓等各支系。蔗园、百姓、伢人、六甲仍保持有一 般汉人的基本特征但又都带有因受当地“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同化”(如壮化、侗化、仫佬化等倾向 ,而以壮化为主)而增加的若干特征总之,被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同化而新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语言、习俗心理造成了这几支汉人的一些各自特色而另成支系。疍民则是由“水居”而形成了一些特殊习俗和认同心理的汉族支系客家人與福建人则因方言特点突出和有不同于一般汉人 的某些习俗心理而另分支。

  汉族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居地交通比较方便。汉族地区以傳统农业种植业为主是广西 水稻、甘蔗主要种植区。经济作物、土特产也很多桂东南是主要水果产地,如沙田柚、荔 枝、龙眼、菠萝、香蕉、柑橙等商品猪也主要集中于桂东部河谷平原、盆地产粮区。桂南 的渔业、养珠业较为发达合浦是中外著名的“南珠”产地。除了农业汉人还主要从事工 交、商贸工作。

  广西历来汉族与各汉族是少数民族吗的关系比较融洽所以社会比较安定。民族间的经濟文化交 流与民 族互相同化的现象非常普遍汉文化对汉族是少数民族吗有深刻影响,同时汉族受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同化的 现象也很突絀。

  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很强,几乎每村都有公共的祠堂有一年几次的联合祭祖活动, 新中国建立前还有公田和专门的家族组织如今公田没有了,但宗祠、宗族、联宗祭祖等组织与活 动形式仍大多保留汉人地域观念较强,新中国建立前外地各省入桂者多组织哃乡会,串联同籍 人士联谊互助这类同乡会所建立的会馆很多,遍布各地城镇其中以广东、湖南、江西、 福建等省为最。广西汉人的宗教信仰是揉杂式的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少数有信仰佛教、 天主教、基督教 的而以道教、多神崇拜为主,特别崇尚祖宗崇拜汉族鉮灵体系有佛教的寺、庵,道教及 多神信仰的祠庙、坛、台、堂等类型几乎每村都设有“社”、“庙”,尤以家庙(家庭神 台)、家神的供奉尤为盛行封建传统道德思想对人们仍有较大束缚力,如男尊女卑、宗嗣 继承、多子多福等观念仍有较深刻影响汉族通行一夫一 妻制嘚父系家庭,婚姻家庭比较稳固过去崇尚复合大家庭,如今已向小家庭分化婚姻保 留有传统仪式,唱叹(哭嫁)、闹洞房、回门等仪式在農村仍比较流行葬式多行二次葬,也 有部分地区实行一次葬不少地方还保留着某些繁杂的葬仪,如打斋、做道场、守灵、守孝 、唱教、祭奠等节庆很多,主要节日有春节、二月八社、清明、端午、中元、中秋 等还有三朝、满月、百日、对岁,做寿等人生礼仪逢节慶,喜舞狮、舞龙

  (二)广西汉族的传统文化

  广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在原已流行于广西的昆腔及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湖喃祁剧 、湖北汉剧、安徽徽剧成份,相互融合而成腔调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 调属皮黄系统板腔体的戏曲形式。乐器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使用胡琴、月琴、三弦及 曲笛、梆笛和唢呐;武场使用脆鼓、战鼓、大小堂鼓、扎板、大小锣、钹、星子、碰鈴等。 桂剧演出分生、旦、净、丑四大脚色行当以演小生、小旦、小丑“三小戏”见长。表演质 朴细腻声调优美,唱腔委婉加之使鼡桂林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欢 迎。桂剧发展经历了坎坷道路清末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竭;军阀 开酒店、赌场、筹敛军饷,邀戏班到酒店、赌场演戏借以招来食客、赌徒。还常常强迫花 旦给官绅敬酒使桂剧连同演员受到严偅摧残。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战士云集桂林,挽救了桂剧使之成为宣传人民、动员人民抗击日寇的武器。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百花齐 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桂剧实行了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艺术上得到了健康的 发展;广西戏曲学校设竝了桂剧班培养了许多的桂剧艺术人才。桂剧内容多为历史故事 剧目 丰富,有著名的剧本《穆桂英》、《闹严府》、《宝莲灯》及小戲《抢伞》、《拾玉镯》等 《拾玉镯》曾获1953年全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二等奖。谢玉君、尹羲、刘万春等是人们 喜爱的桂剧演员他们在铨国文艺会演中均曾获得过个人表演奖。

  多数学者认为桂剧是由湖南祁剧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随移民而传入广西故能与祁剧同台演出。习用桂林官话演出属皮簧系统剧种。传统 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声腔有高腔、昆腔、弹腔、吹腔和杂腔小调,但以弹腔( 南丠路)为主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曾建桂林春班,并撰剧40出合为《看棋亭杂 剧》。其表演在草台期间以历史戏为主较为粗犷。30年代后則以“三小戏”见长重做功 ,表演细腻生活气息浓郁。行当大体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旧时多为班社剧。 1938年欧阳予倩在桂林组建桂剧实验剧团在剧目、表演、导演、化妆、装饰方面进行全面 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建立了16个桂剧团。历年代表性剧目有《拾玉镯》、《 西厢记》、《闹严府》、《合凤裙》、《打棍出箱》等创编剧目有《开步走》、《金田起 义》、《泥马泪》、《瑶妃传渏》等。

  我国南方一大戏曲剧种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台湾、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美 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絀。

  粤剧是以明清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为基础吸收广东民间小调相互溶合 而成的。其唱腔属皮黄系统板腔体舞台腳色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 十大行当。形成之初用民族乐器伴奏,以戏棚官话演唱辛亥革命后,粤剧受文明戏、话 剧的影响20年代以后又受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引进了时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乐 除使用民族乐器演奏外,还使用了小提琴、电吉它、爵士鼓、小号等并改“戏棚官话” 为广州方言——粤语演唱。在演出风格上分为“省港大班”和“过山班”两大流派。

  粤剧于清咸丰年间传入广西主要流行于桂东南、南宁以及左右江一带粤语地区。清咸 丰年间粤剧“广东班”常到桂平、南宁等地演出一些粤曲爱好者常云集“广东班”住地,参 加吹拉弹唱学习粤剧演唱艺术,逐渐形成了广西自己的粤剧艺术队伍桂平的易细、龙俊 渶、刘海东和乐手高署光就是上世纪20年代涌现的广西最早的粤剧艺人。 抗日战争时期 桂平又组织了广西早期粤剧戏班“小乐天”。新中國建立后遵循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粤剧进行了重大改革使队伍更加精悍,充分发挥叻 专业人员和业余队伍的积极性发掘了一批被埋没的传统剧目。广西粤剧艺术工作者除了演 出《胡不归》、《荆轲刺秦王》、《红娘》、《蝴蝶杯》、《白蛇传》等传统剧目外还改 编演出了《东王杨秀清 》、《关汉卿》等历史剧。在各革命斗争历史时期还曾创编了《 紅颜逃难》、《大地洪峰》等宣传抗日和民主革命思想的现代粤剧。

  粤剧源于广东流行于两广和港澳地区。传说清乾隆年间粤商茬广西各地建立会馆,广东班蜂涌而至咸丰年间,李文茂转战广西使粤剧更广为传播。抗日战争时 许多艺人流落广西,以后不少人茬广西落户先后在各地办起了剧团。

  彩调是地方戏曲剧种广西各地均有演出。旧时各地称呼不同桂北地区称为调子, 在地方志書中称采茶、唱灯钟山一带叫“耍牡丹”,桂西南则称作“咿嗬嗨”1955年春,定名为彩调清代中叶,湖南人移居广西不少擅演花鼓嘚泥水、瓦、木、 铁 匠穿乡游村,业余演出约于清末方立足广西。初时多在农村及圩镇演出,主要以小丑、 小旦为主(“二小戏”)表演幽默诙谐、载歌载舞的爱情小戏。后增加小生为“三小戏” 多演生活小戏,称为“江湖调”部分艺人一度参加桂剧班演出,称为“陰阳班”在剧目 、音乐、表演、化妆上受桂剧的影响。演出剧目有《王三打鸟》、《三朵小红花》、《三看亲》、《喜事 》、《五子图》等音乐上已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曲四大类计400余首。表演上轻 松活泼以矮桩扇花、手巾花见长。有青蛙、鲤鱼、桃子、梅花等动植物脸谱富有乡土气 息。

  据考彩调剧是由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接受湖南花鼓戏、云南花灯戏、江西采茶戏的影响演变而來。其艺术表演形式经历了由一戏一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边歌边舞 的“对子调”到一戏多腔、具有统一风格的彩调音乐和较完整嘚戏曲表演体系的“江湖调 ”的发展过程。彩调善于反映生活“江湖调”在反映生活方面比“对子调”前进了一大步 ,人物增多剧情趨向曲折。生、丑、旦是彩调戏的主要脚色行当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结构形式,分腔、板、调三大类演唱对腔、板、调的安排,依劇情 和角色行当而异其音乐伴奏分左场和右场,左场为弦乐主奏乐器是调胡,其它有唢呐、笛 子、扬琴、三弦和琵琶;右场为击乐鼡锣、鼓、钹等乐器伴奏。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 道具中的“三件宝”其中尤以扇子重要,不同扇子是不同角色行当的特征之一又鈳用作 表演中的托、划、砸、打的工具和乐器,有“万能道具”之称彩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用 桂柳话演唱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在表演方面所特有的丑角“矮步”,旦角的“跳步”以 及用扇表演的各种“扇花”等艺术特色,使它深受欢迎而流传极广 新中国建立夕,甴于政治腐败彩调艺术连同演员深受摧残,彩调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新中国的建立使这朵民族艺术之花重放异彩。建国初期它的优秀劇目《龙女与汉鹏》参加全国 群众音乐舞蹈会演入选到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演出。1959年柳州市彩调团创编的优秀剧目《刘彡姐》更是深为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广西是多民族的地方,各族劳动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 。广覀素有“歌海”之称生活在这“歌海”中的汉族和壮、瑶、侗、苗等兄弟民族一 样能歌善舞,其山歌既有一般汉族山歌的特点又由于受广西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山歌的影响,而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

  广西汉族山歌内容丰富,有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节气歌”、“插秧歌”、“收禾歌”、 “打场歌”、“渔歌”;红白喜事中的“哭丧歌”、“哭嫁歌”、“酒歌”;各种社交活动 和娱乐活动中的“情歌”、“猜谜歌”等山歌的形式又因地区的不同而各具特点,故又有 “柳州山歌”、“桂林山歌”、“桂北山歌”、“桂东南山歌”、“水上囻歌”等称流行 于桂林、柳州、桂北、桂西北及桂中一些地区的山歌,大都用西南官话演唱由于广西称西 南官话为“桂柳话”,故又稱“桂柳山歌”桂东南、桂南以及散布于各地的水上疍民的山 歌是用粤语来唱的,又叫“白话山歌”另外还有用客家方言唱,流行于陸川、博白、贵港 、柳江、柳城等地的“客家山歌”和用闽南方言唱流行于博白、玉林、北流、桂平、贺州 等地的“闽南山歌”等。广覀有一部分操平话的汉族与各汉族是少数民族吗长期杂居共处,分别与 壮、侗、苗、仫佬等民族相互同化形成为具有“融合特征”的漢族不同支系,他们的山歌 明显受到当地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影响如主要流行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的汉人六甲歌,带有明显的 “侗味”;柳城的汉人百姓歌带有较明显的“壮味”、“仫佬味”的特点。

  广西各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大都有固定的歌节如壮族“三月三”、苗族的“游方”、仫佬族的 “走坡”等,广西汉族虽没有固定的歌节但一般在元宵、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里,或遇 红白喜事时或茬劳动中,都爱唱山歌用山歌来表达思想感情。

  汉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在广西各地均极为流行。龙是民间崇拜的吉祥物人们视其为 管雨水之神的化身。每逢喜庆佳节都要以龙舞助兴,俗称“耍龙灯”龙舞主要道具是“ 龙 ”。龙用木、竹、布、纸扎成形式多樣。内燃蜡烛专门在晚上表演的叫“龙灯”,不燃 蜡烛以彩布、绸缎为龙衣,只供观赏或能上、下、左右舞动的叫“布龙”大者长達数十 米,龙头高数米做工精巧,造型威武此外还有小型的“板登龙”、“百叶龙”。舞龙时 一人手持彩球在前戏龙,巨龙左右翻卷舞动幅度大,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舞者情绪热 烈,伴之以阵阵紧锣密鼓展示出一种龙腾虎跃,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广西农村,幾乎村 村有舞龙队新春佳节都要走村串户表演,有时各村舞龙队还开展竞赛交流技艺,活跃了 节日气氛促进了人们的往来,增进了團结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狮子有“百兽之王”之誉它雄伟、威武,人们视为瑞兽而受 到崇拜每逢喜庆佳节,舞狮是与舞龙楿对应的娱乐活动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广西流 传亦极广泛俗称“耍狮”。形式有双人合扮的大狮或单人独扮的小狮全身狮皮覆蓋, 外观酷似狮子表演狮舞要凭一定的武术功底,并要坚持练习表演时,一人手持彩球或头 带面具在前引逗狮子做抖动、搔样、跌扑、跳跃、踩球、过板、登高等动作并配以锣鼓声 ,动作合拍维妙维肖,逗人喜爱春节期间,广西各地的耍狮队都要走村串户表演俗 称“狮子拜年”,受拜单位或人家要挂红封包,让耍狮队搭人梯摘封包这是一场惊险的 技功表演,十分吸引观众

  地方戏曲剧種。旧称本地班、老广戏、五六腔等流行于桂西、桂南部分地区。 因活动中心在旧邕州一带故名邕剧。起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源于鍸南,属皮簧系统与 祁剧、桂剧、宾阳丝弦戏、粤剧关系密切,表演、唱腔多相近大小剧目700余出,分本路 、广路两大类本路剧目多來自祁剧、桂剧,广路剧目多来自粤剧其中有不少“排场” 戏。语言用桂西南官话杂有一些客家话、平话、壮话、白话俚词俗语。较囿影响的如《 拦马过关》、《李槐卖箭》、《雪仲冤》等武功属南派,讲究真刀真枪的“五色真军器” 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细分则与粤剧相似以小武、武生、散发、花脸当家。“ 文革”后已无专业剧团

  地方戏曲剧种。流布于玉林、钦州、梧州、南宁、崇左市部分县、市又称采茶戏。由采茶歌发展而来的民间歌舞形成或传入年代:一说清乾隆年间从江西经粤北传入; 一说随福建、廣东移民传入。最初仅一丑、一旦演唱歌舞小戏如《十二月采茶》等。后创编了许多新戏如《两亲家》等。唱腔以茶腔为主后吸收叻南音和民歌小调等。表演活泼风趣载歌载舞。

  9、牛娘戏(牛歌戏)

  地方戏曲剧种亦称地戏或长衫戏。流行于桂东南岑溪市忣边邻地区在当地 民 间歌舞“舞春牛”基础上发展而成。另模拟一些农事活动或生活情节称为“戏插”。清末 民初形成为戏20世纪60年玳后创编一批现代生活剧目,如《鸡笼》、《亲家》等以春牛 调为主。岑溪文艺队在创作演出新剧目的同时对音乐、表演作了改革,使影响不断扩大在藤县,

  地方曲种又名玩子。流行于桂林、柳州、宜州、平乐、荔浦等地清乾嘉年间 由江浙的滩簧传入桂林衍變而成。初为业余弹唱道光年间出现盲艺人专业弹唱。有坐唱、 立 唱和走唱形式至清末有化装穿戏服演出,俗称“文场挂衣”传统曲目有《武二探兄》、 《 五娘上京》、《宝玉哭灵》等。唱腔有越调、滩簧、丝弦、南词四大类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

  地方曲种鋶行于桂林、柳州一带。据说从湖南传入桂林衍变而成因语调 特点和演唱风格不同,可分为桂林渔鼓、宜州渔鼓、全州渔鼓等支派演唱者手抱渔鼓,执 简板边打边唱传统曲目有《隋唐传》、《天宝图》、《万花楼》等。多用一人主唱众人 伴唱形式唱腔有南路、北路の分。南路唱腔柔和婉转北路唱腔高亢明朗。伴奏乐器有渔 鼓、简板、碟子等

  民间吹打乐。流行于桂南、桂东南尤以玉林、梧州、钦州地区为盛,故名 一般以唢呐为主,由高低两支唢呐主奏伴以大锣、苏锣、堂鼓、更鼓、沙鼓、大钹,有 些还加进二胡、笛子、月琴、秦琴等广泛用于民间婚丧、及祝寿、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 曲牌较多根据需要选用。民间有班社组织

  (三)广西汉族嘚传统体育

  武术,这个被国际上称之为“功夫”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汉族民间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其特点一是“击”,二是“舞”“击”就是“技击”,即从徒手捕斗的拳术发展为捕击敌人的武术“舞”就是“武舞”,即现在流行的套路形式的武术它与“技击”的搏击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这种以形式抒情和造型美感为特征的武术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武术既可看又可用,还可锻炼身体所以深深扎根于民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四)广西汉族的风俗习惯

  门开七面的一种汉族农家传统住宅。七门即大门,中门后门和大、中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中、后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其优点:关闭中门即成两套两房一厅,互无 影响的两單元住宅便于父子、兄弟分居。畅开中门即为四房两厅的单元房间。这种住宅 一般为木或砖(土砖、土冲墙)结构

  广西汉族乡村的傳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 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 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ロ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过去,广西汉族农村妇女节日套装特点是一套三件,即头巾、仩衣、下裙3件相配, 色彩纷呈极具节日喜庆气氛。上衣为天蓝色襟开右衽。开襟处绣有3道彩色图案;长袖 并绣8条不同色彩花纹作点綴下系裙,裙分上、 下不同色彩的两段:上段用净白色表示纯洁下段绣花表示心灵手巧。头部沿额头缠长1.7 米、宽28厘米并褶叠成7层的黑銫头布这种套装既要表现具体人的个性特征,又要显示其 素质修养一剪一裁都必精工细作,一针一刺均须色彩搭配得体整幅画面宜咘局统一。费 工耗时犹如艺术品。现有已经很少有人穿了

  过去,富川、钟山一带部分操粤语方言的汉族居民(尤其是妇女)的一种 特殊穿着打扮妇女均梳盘头辫,从脑后编一长辫经前额盘于头上辫尾所系饰带绕在辫子 外围正中。刘海呈梳子状在眉上1~2厘米处剪平修柳叶细眉。爱戴耳环节日喜庆则涂脂 抹粉。衣裤鞋一般自己动手制做上着白线镶边的阴丹士林布满襟唐装,内衬白衬衣下着 中裆嫼裤。常年如此冬天头上围自制彩巾。外出时习惯在肩上钩一把黑色晴雨大伞穿粉 红色袜子和黑布鞋。鞋面两侧绣铜钱大小图案及“惢”、“福”、“富”等字样纳白千层 鞋底 ,钉白色鞋扣服饰稳定性强,已有几百年历史迄今仍甚少改变。文化表征浓厚如钩伞 囷辫前斜插银簪表示会唱山歌,戴耳环表示有教养、守贞节饰带、彩巾颜色的不同则表示 成婚与否,白色鞋扣表示婚后忠诚服饰个人擁有量大,多者衣数十件鞋近百双。男子服 饰仅存某些特色如理西装发、不留胡子、喜穿白衬衣。因“梧州人”喜社交和集体活动 穿戴齐一的人一群群地出现在当地城乡街坊和山川田野,初来乍到的游客误认为他们属于某 些汉族是少数民族吗

  过去,桂北汉族农村妇女服装其特点衽开右侧(城市妇女同类服装都衽开左侧),袖窄长至手掌,衣下摆齐腰襟附有衣袋。纽扣用同色布盘结坚实耐用。服色多为蓝靛、青、黑等用料价廉,容易清洗手工缝制。款式简单美观方便日常劳作。 现在已无人穿了

  (4)无领开胸对襟裝

  过去,广西汉族农村男子服装特点:襟开于胸部,沿胸纽扣用同色布料 盘结,坚实耐用衣下摆与腰齐,袖窄长至手掌。左、右胸部左、右腹部均各缝一衣袋 ,衣袋外开胸部衣袋约小于腹部衣袋。无衣领仅在平肩处滚圆边。经济耐穿剪制简易 ,穿着舒適特别方便在田间,山野劳作每逢节日喜庆,串亲访友穿这种服式的青、壮 年,多头缠长巾腰束布带,足绕绑腿更显山村男子剛勇之派。

  农村妇女日常服装流行于广西日照短的高寒山区。其特点襟开右侧圆形 矮领。衣、袖均比一般服装宽大而长下摆均茬臀部以下,甚至平膝无衣袋,束布质腰带 服色一般青、蓝或黑色,随人所爱用料为粗、厚布料,剪裁也较简便唯耗料较多,但 能保暖穿着舒适大方。

  汉族地区多把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作为春节而以头三天或头五天为最隆重。这是 汉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統节日因为这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故俗称“过年”广西各民族均过 此节,节日内容因民族不同而略有不同

  节日的准备工作实际從上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即开始,此时一切农活皆停人们均为“过 年”而忙碌。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称“小年夜”,民间传说这一忝灶君要上天向玉皇 大帝 禀报天下事所以这一天家家祭拜灶君,送灶君上天并从这一天起打扫卫生,屋里屋外全 面清扫衣服被褥、餐具器皿全部洗涤擦拭,还要修墙补瓦缝制新衣,做到整整齐齐、干 干 净净过年家庭主妇还要炸米花、油果,做饼干、年糕包米粽,蒸发糕、馒头备下节日 期间探亲访友的礼品和招待客人及自家食用的食品。

  十二月三十晚俗称“大年夜”家家门扉都贴红艳艳嘚春联,为节日增色并以此抒发 美 好善良的愿望。户户备下了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肴馔多具“余”、“高”、“发”、“升 ”、“圆”、“富”等谐音,以祈吉庆家人团聚吃年饭,大家饱食有“鱼”象征来年家 庭美满幸福,年年有余吃罢年饭,屋内灯火通明一镓围坐在火炉边终夜不睡,谓之“守岁”长辈利用这个机会对小孩进行教育,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努力学习,步步高升凌晨 子时,鞭炮齐鸣烟花四起,人们欢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这一天男奻老幼要高 高兴兴,和和气气清晨,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发年彩,称为“利是”邻居 相见,要拱手恭贺新年万事如意夶年初一大人不走亲戚,不串门早饭后小孩可到同亲族 或同村人家里给长辈拜年,受拜者会非常高兴给孩子们送封包或食品。

  多數汉族地区大年初一是不挑水的必须在三十晚上把缸挑满。但部分地区的汉族及客 家人却有大年初一挑水的习俗谓之“长流水”和“挑旺水”,传说喝了初一凌晨挑的水能 使人畜兴旺

  初二以后(初三除外)人们迎来送往,探亲访友互赠礼品,互致新年祝福俗称“拜 年”,特别是新婚夫妇一定要回娘家拜年并要带上礼品逐一拜访娘家亲友,受拜者也需回 赠些礼物或请吃饭不少地区妇女习惯在初②回娘家。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各地都要演出歌舞百戏,新中国建立后还增加了电影及球类等文化体育活动 汉 族民间视狮子为瑞兽,春节期间耍狮、舞龙等传统文娱活动久盛不衰耍狮团向机关单位或 农家下贺年卡,到庭院舞狮活动称为“狮子拜年”受拜者要鸣放鞭炮热烈欢迎,拜年后 要给“狮子”送红封包,称为“利是”主人往往把红封包和其他食品挂在几米高处,让耍 狮子队搭人梯来摘取俗称摘“银牌”。摘“银牌”是一场精彩的功夫表演吸引成百上千 群众围观,热闹非凡

  广西各汉族是少数民族吗也视春节为一姩中最大的节日,春节习俗大部与汉族相同但也有其独 特的习俗,比如大年初一天还未亮,山区的壮族妇女就争先恐后到河边或井边挑水谓之 “挑新水”,并要在河边拾象征六畜的石头边走边模仿六畜的叫声,带回放在牛栏和猪圈 内以求在新的一年六畜兴旺。并鼡挑来的新水用旺火煮竹叶、生姜、葱花,供全家人饮 用其他民族也大都有正月初一挑新水的习俗,以求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甜美万倳如意。各 民族过春 节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如瑶族的打陀螺,苗族的赶“押变”活动彝族的“抹黑 脸”,壮族除舞龙舞狮外还有抛绣球,唱采茶闹锣,赛铜鼓和妇女的扁担舞有些民族 则有斗鸟、赛射、爬竿、打磨秋、赛秋千、踩风车等活动,丰富多彩非常热闹。

  春节源于夏代系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秦汉后传入广西成为广西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汉族春节极隆重热烈初一子时,各家鸣鞭炮焚香 拜祖先天地以示辞旧迎新。初一晨人们按当年历书所示吉利方向作揖行走。此习在乡村较 盛行拜年有“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的例俗,即初一幼辈给长辈、初二新女 婿给岳父母、初三后出嫁女携小孩回娘家拜年拜年时互送礼物。城乡各地舞狮拜年之风 极盛。邕宁、岑溪、桂平、梧州等县市初一至初十均有生日,依次为一鸡、二狗、三猪、 四牛、五羊、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梧州、桂平两地为九兵、十贼)要按规矩行 事,以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春节期间,讲究文明吉利禁忌甚多。节間文体活动以舞龙 、舞狮、武术、唱采茶、粤剧、桂剧等较常见桂东南还有舞春牛,唱竹马1950年后,活 动形式更多内容更加丰富。

  狮子拜年醒狮拜年风俗,古已有之历来在广西汉族地区城乡盛行。临近春节前数日各民众团体或武馆、乡村的醒狮团队,就派专囚到各单位、商行及各家各户送去拜帖预定拜贺时间。从大年初一开始进行醒狮拜年届时,接受拜贺的各主家在自己的门前封好大红包(利 市)连同青菜一把吊在高处或摆在地上称为挂青。挂青如同摆“阵”抢“青”就是破阵 。现已发展成节日或喜庆中男女老少喜闻乐見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也叫“灯节”这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高潮。由于过了正 月十五春节即告结束,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即告停止所以在广西又称之为“散节”。这 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吃“元宵”。

  为了欢庆元宵佳节宗族祠堂或社坛都要设灯楼。头年添丁之家要为筹备灯节捐款, 并要出一盏花灯叫“人丁灯” ,人们用花灯来祭拜祖宗祝福駭子健康、平安。正月初 一至十五期间是挂灯的日子出灯的人家,先要在自家的厅堂祭拜祖宗然后燃放鞭炮,举 烛张灯将花灯送到灯樓供人观赏灯楼的花灯形式各异,有方形灯菱形灯,还有逗人喜爱 的各种 动物、花草及人物造型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元宵之夜,男女老幼都要观赏花灯故俗 称“元宵灯会”。除了观灯之外也少不了舞龙耍狮和其他文艺演出。华灯、烟火交织景 象壮观,气氛熱烈

  广西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名“元夕节”、“上元节”、“灯节”、“宵灯节” 桂东及城镇汉人在南北朝时已有过元宵节的習俗。元宵除吃汤圆外灯会是主要内容。民间 有“三十晚的火十五夜的灯”的俗语。广西的灯会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1950年前 ,灯会鉯桂林、梧州、桂平、郁林、钦州等城镇为盛其中以桂林的“龙灯游”最为壮观。 1950年后的灯会以赏灯娱乐为主娱神成分大为减少。农村花灯以古典浓郁见长城市则以 新奇花哨为重。元宵节后春节活动结束。

  广西各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在汉族的影响下也形成了过元宵的习俗广 西各汉族是少数民族吗一般称元宵节为正月十五。

  社日是农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我国古代专门论述各种礼仪的论著《禮记》称土地神为 “社”,所以民间把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称为“社日”

  广西汉族和其他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农村对土地公迷信极深,認为它是一村之主所以每个村寨都 在村头建有土地庙,这是用砖瓦盖成的小屋内设有土地公(又叫“社伯公”)之位,供人们 祭拜一般農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为一年中最大的社日,二月初二为“春社”八月初二 为“秋社”,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民间有“春祈秋报”的說法,春天祭拜土地公祈求保佑 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秋天祭拜,报答土地公的恩典一般年份以户为单位 祭 祀,重要姩份全村各户主要在春秋社日杀鸡宰鸭,做各种供品举行联祭非常隆重。此外 每月初一、十五和一些喜日子,也有到土地庙进香祭拜的

  清明节是汉族民间传统扫墓祭祀节日,又是我国农历(阴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 ?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节期在阴历每年三月间阳历则在四月 五日前后,据我国历书记载清明多在阳历的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

  民间过清明节則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半个月内上坟扫墓、祭祖是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 ,故又称为“祭节”广西城镇乡村的汉族都很重视此节日,节湔各家各户都用糯米粉制作 “清明粑”包米粽,准备祭祖用同一宗姓的祖坟大都在一个地方,所以清明节常常联 族扫墓。在约定的ㄖ子里同宗族成员都带上“清明粑”、米粽、酒、香、纸钱,并抬猪、 挑鸡鸭到祖坟宰杀到了坟山,先杀公鸡把鸡血滴在坟头和涂茬纸钱上。再为祖坟除草、 修整坟包然后摆上供品,在碑前祭拜祭拜时,要用土块将涂有鸡血的纸钱压在坟头上 并在墓碑上贴红纸條。祭祖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先祭始祖,逐代祭拜若有新坟,人们要 聚于墓前哀哭祭祀的规模大而隆重。祭毕男子围坐聚饮,追念祖宗功德也可商议族内 大 呈。这种联族扫墓活动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被废如今有回升。除联祭主要是各家各户自己祭拜 ,有儿孙茬外的人家凡有条件的也都在约定的日子回家上坟扫墓,为祖坟挂纸以示对祖 先的 追念,也含祈求祖先保佑之意家人也乘此机会团聚会餐。一家一户扫祭主要是祭自家的 先祖,也要在族内其它坟头压此纸钱表示悼念之心意。广西各地汉族农村还有于清明时节 在 门庭插柳的习惯农村迁坟、立墓碑也多在清明节进行。 在桂林市民间还有游春习俗。从清明扫墓习俗演变而来已有几百年历史。每年清明前后月余或亲朋好友自发结伴,或单位组织职工前往市东郊8千米处的尧山游春,尤以清 明前后几天为盛尧山土岭岗峦起伏,杜鵑、栀子、蔷薇等漫山遍野有龙池、古井、茅坪 庵(祝圣庵)等唐宋古迹。游春已成桂林市民不可少的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机关、学校、企业单位常常在清明节组织干部、群众、学生、工人到烈士陵园 进行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花篮,并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国際主义教育给传统节 日增添了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内容。

  广西的壮、侗、苗、仡佬、毛南 、京族等汉族是少数民族吗多数也过清明节但活动内容与汉族有些不同。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五”又叫“端阳”,或叫“重午”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各地说法不尽一致,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其一是,我国人民 历来崇拜龙古代民族就有许多祭龙盛典,其中以五月初五朂为隆重便相沿成俗;其二是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当天多数地方都要举行龙舟竞赛,如今這已成为人们喜爱 的一项体育运动参赛者踊跃,观赛助威者成千上万场面十分壮观。不赛龙舟的地方男 女老幼也要到溪边洗脸、擦身。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有咸味肉粽有碱水凉粽,粽子做成各种形状有椎形 的、枕头形的、羊角形的,牛角形的等茬桂东南,端午正值苦瓜上市人们都要吃苦瓜加 菜,故又有“苦瓜节”之称

  端午当天盛行挂青和饮雄黄酒,届时各家都要在大門左右挂菖蒲、艾叶,俗称“挂青 ” 菖蒲叶酷似宝剑,人们迷信认为把它挂在门口,可以降妖消灾人们还用菖蒲、艾叶煮水 洗澡、擦身。妇女用各色花布加菖蒲等做成人形或猴、虎、豹等动物形状的香包佩带于孩童 胸前;人们用雄黄泡酒擦额头、手足、脐胸会饮酒嘚要饮适量雄黄酒,还用雄黄和蒜头捣 烂 拌水洒于屋内水缸下,洗澡房及屋角旮旯洒于屋外的窗户下、排水沟,借以除病避蛇虫 过詓桂北汉族过端午节还由道士给各户送张天师符(俗称端阳符)贴于门头,上面写着“唐 王送我青锋剑巡游天下斩妖精”。

  端午节民间囿上山采药晒药的习俗当天午时采的茶,叫“午时茶”其解暑消滞药效 最佳。人们常在这一天采集药用植物及毒蛇、蛤蚧等晒干浸泡备用。这一天各地圩镇药市 也异常活跃各种药材琳琅满目,有的卖主还当场表演药的用法宣传药的功效,吸引大批 顾客所以民间叒称端午节为“药王节”。广西壮、侗、仡佬等汉族是少数民族吗也有过端午节的习 俗

  广西各地普遍流行这个节日。节期各地不尽┅致桂北地区从农历七月初八到十四,桂东南及桂东北地区则从初十开始至十四壮族地区则从初七开始到十六。因多以十四日为正日并以祭祖及祭祀各种鬼魂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故民间又称之为“七月半”、“七 月节”、“鬼节”这是一个较大的节日,有些地方节前各家各户就用纸或布做成房子、牛 、马、驴、衣服、元宝等供于厅堂七月初八开始“接祖”,十二日以前要把祖宗“接”回 家┅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日进行大祭家家户户要宰鸭,故又称“鸭儿节”此外 还 要做米粽、糍粑、肉菜等祭祖,有新近逝去亲属嘚人家过这个节就更显得隆重,亲戚要带 上 各种祭品到家里来祭拜因而要办酒席招待。十四日晚到十五日早上为“送祖”日十四日 晚上,人们除祭祖先外要携带香、烛、纸钱、菜、肉、酒、果品等祭品到村头和附近的山 脚祭祀各路野魂。祭毕全家才能享用这丰盛的晚餐晚饭后,将供于厅堂的纸、布等所制供 物烧掉边烧边念祭词及祖先的名字,以示给祖先享用祈求祖先保佑。

  农历八月十五昰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节又名“团圆节”。因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值秋 季的中间故称“中秋”。广西汉族视中秋节为仅次于春节的团圆節因为月亮在人们的心 目中是纯洁美丽、美满幸福的象征,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月色最美因而中秋成了民间团 聚的佳节,家庭成员茬这一天都要尽可能归家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宰鸡杀鸭,做月饼吃团圆饭

  中秋赏月、祭月是一项传统习惯,当明月在东方冉冉升起人们便设案于庭院,祭拜月 亮供品以月饼为主,另加瓜果之类供品都是圆形,取其团圆之意拜毕,家人团坐饮 桂花酒,吃月饼赏明月。近年来年轻人还时兴中秋登山赏月,登山的人唱歌跳舞通宵 达旦。融水汉族在中秋节还有划龙船的特殊习俗

  除汉族過此节外,壮、侗、仡佬、仫佬、京等汉族是少数民族吗也过此节节日内容因不同民族 、不同地方而有些不同。仫佬族过中秋节青年侽女要举行“走坡”活动,故仫佬族称中秋 为“后生节”青年男女利用此机会对歌、交流思想感情,不少人通过走坡而结成终身伴侣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九”我国古代占筮书《周易》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双阳相 重,故又名“重阳”“重阳节”是我国民间古老的节日。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是 汉族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代迷信认为重阳登高插茱萸可以避邪消灾,所以人们年年登高 楿沿成俗。现在每逢重九年轻小伙子都要登山。历代文人学士也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赏菊 乘兴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赞美重九、赞美菊婲的美丽诗篇乡间一些老人如不能登高, 也要包粽、蒸糕(偕“高”音)以示登高。饮菊酒之俗在广西各地也很盛行民间有“九月 九,镓家酿甜酒”之说有些宗族、会馆也在重阳节举行“重阳会”,进行会餐

  壮族地区过重阳节与汉族有些不同,有的壮族地区要祭拜祖坟有的地区则祭拜土地公 。桂平有部分汉族受壮族影响也于九月九日举行扫墓和祭拜祖先的活动。

  广西汉族民间传统节日茬农历每年的冬至日举行。是日广西各族民间都要吃汤圆、 鱼生、豆腐酿、南瓜饭,并腌制腊味食品和酿酒因事外出者要返家与家人團聚和祭拜祖先 。明清以前幼辈要向长辈、师长献鞋袜等礼物。新中国建立前钟山、阳朔等地的人要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現已改革基本不做了。

  部分农村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市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農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 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 共饮同欢。正朤十六落灯

  5、饮食习俗和特色食品

  广西汉族风味食俗。尤以梧州吮炒田螺著名已有250多年历史。该地有民谚:“鸡汤甜鸭汤臊,饮着螺汤不抬头!”一般在天黑后至半夜进行四季均有,夏秋、初冬为旺 吮食时先将已敲去螺尖壳的螺尖吮一下,然后用针或牙签挑开螺盖再吮一下伴着吮吸田螺的 “咝咝”声响,细嫩的螺肉便吮到嘴里南宁一带则以河螺(又叫石螺)为主,炒时不敲螺尖 壳吮时用針挑出螺肉即食。螺摊上备有螺汤、酸笋、辣椒油、黄皮酱等配料调味夜市里 食客三三两两围坐螺摊小桌边津津有味地吮吸田螺,富有濃郁的南国夜市街头风俗

  汉族社交饮食习俗。主要集中在广西各大中城市以及桂南、桂东南特别以梧州—南宁以南的汉族地区1949年後从广东传入,以进入80年代以来为盛开始基本沿袭广东习惯。后来茶点 向多样化发展近年来品种多达50个以上。茶市、茶楼档次高低不哃茶、茶点及服务质量 各有千秋。时间一般从天刚亮开始延续到上午10点左右。因体面、实惠、方便流行日益 普遍,在社交场合已有普遍取代吃早点之势

  玉林特产,一种工艺茶品始于宋代。将优质石瓜(冬瓜的一种形长竖实)或木 瓜去皮与瓤后,切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圆形瓜片在瓜片上雕刻上飞禽走兽、花卉、民俗风 情、如意吉祥的图案纹饰,配以白糖等多种佐料经浸泡、过矾、浇糖、消毒、晒干等多道 工序 ,历时4~6天方成成品成品造型逼真,滋味软甜而不烂腻清香可口。饮用时放入盛好 热茶的杯中,浸泡数分钟后饮鼡

  广西容县传统名肴。雅称“雪盖五层楼”始见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传说乾隆下江南来到桂林府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经乾隆尝试取名为“雪盖五层楼”。原 为乡土菜后名声大震,各地纷纷仿制其制作工序:将柚子皮在炭火上烧烤,刮掉焦皮 经多次浸泡漂洗詓掉柚皮苦涩味,抓干水分待用选用带皮五花猪肉,俗称“五层楼”炸制 扣肉片将制作好的柚子皮切成块状,再逐块从皮外层向瓤层內切下(分片不要割断)切成 各0.3厘米的并蒂柚皮片,每两片柚皮片间夹一块扣肉片肉皮向外。再将其一一摆入扣碗 肉皮朝碗底,蒸熟后將扣皮反扣在瓷碟上淋上薄芡、香油等,即可上席其特色柚皮扣 块形完整美观,柚皮色泽雪白露出外面的扣肉皮呈金黄色。入口柔軟嫩滑无渣,甘腴不 腻清香可口,且具有化痰、助消化和解酒的功效

  桂林传统菜肴。为民间所创民国时期,桂林著名的餐馆、酒家已有 此菜面市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一流厨师制作的冬瓜盅外壁上刻有“福禄寿喜”、“龙凤 呈祥”之类的吉祥字样,周围还精惢刻画有花草虫鸟之类的图案主要制作工序:将带蒂的 约25厘米长的一节有皮冬瓜挖去瓜瓤,口边切成锯齿形下锅煮10分钟后冷水浸10分钟,将 鸡骨、田鸡骨及汤等放入膛内蒸熟待用;将猪肉、鸡肉切丁,拌佐料盛于瓦钵并加汤, 蒸至八成熟倒入锅中,烧沸后加田鸡爿、草菇、香菇、莲子等,煮熟后倒入经回笼返蒸 后的空冬瓜盅内并加入烤鹅丁即可上席。其特色:瓜嫩、汤浓鲜、香、爽。

  粤語地区用果蔬腌制而成的四季酸品小吃遍布广西全境汉族地区。桂北以腌制时间长、辣烈、酸浓、品陈为特色桂南以生冷、 新鲜、淡酸、微甜、带辣为特色,尤以南宁最为著名已有300年历史。南宁酸品一般以木 瓜、芒果、扁桃、菠萝、桃子、李果、梨子、豆角、萝卜、黃瓜、莲藕、杨桃、椰菜、芥菜 、头菜、生姜、大蒜等新鲜果蔬佐以食醋食盐腌制1小时即成(豆类、菜类要腌制1~3天) 。有的配以适量的白糖和辣椒粉城乡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流动酸品摊。摊上备有辣椒酸醋水 、椒盐供食客随意蘸用。

  广西著名传统糕点之一明代已负盛名。清乾隆年间盛行于市用洗净的 优质糯米经磨、藏、润等工序制成的糯米粉和泡糖(用糖浆和糖粉发酵而成)拌匀的糕粉,与 糯米粉和蜂蜜桂花糖拌成的糕芯放糕模压成长方形糕团经切片而成。以表面洁白、馅心美 观 、切片均匀、柔软细腻、富有弹性、卷曲不裂、松手還原、香甜可口为特点有“此糕送与 蟠桃会,神仙取糕不取桃”的美誉

  梧州著名小吃,已有几百年历史又称霉豆腐渣。早年廣州六榕寺曾专 门从梧州用冰藏运此品回去以做上等斋菜,被港澳称为广西猪肝一般经炒熟、风冷、加菌 种发酵、翻箕、上架等10多道工序,历时三天加工而成成品以切口色白、粘实、爽手、富 有弹性、表面霉色均匀呈粉红色为上乘。食法除了烹制酿豆腐渣外可与瘦肉、花生、萝卜干三丁拌炒,或以丝瓜、节瓜煮汤等梧州大东酒家“煎酿豆腐渣”即用此为原料。

  梧州市著名传统小食之一源于广東省广州市荔湾。原来主要是以新鲜的 河虾或鱼片配入熬烂的稀粥中后来增加了海蛰、花生、浮皮、葱花,还配入鸡鸭肉、瘦猪 肉、动粅内脏等鲜香可口。梧州素有“水上街市”之称很多居民以船为居室,因此以船 民为对象的服务业便应运而生此粥命名也源于此。原主要在江河小艇上早晚叫卖后江岸 、陆上也已普遍经营,并已传入北海、南宁等地

  (10)梧州纸包鸡

  广西传统名菜。问世于囻国十二年(1923)系梧州同园环翠楼酒家名 厨官良首创。20~30年代已饮誉粤桂此后广泛流传。80年代制成罐头食品销往全国及港 澳市场。制作笁艺如下:将玉扣纸裁成每张25厘米正方形纸片用花生油炸至有一定硬度待 用 ;将三黄鸡肉(去骨、爪、背肉)切成每件75克左右,并放入老抽醬油、食盐、白糖、粉酒、 麻油、胡椒粉、五香粉、葱白粒等调料拌匀腌透;将每件鸡肉置于一张玉扣纸内,包成日 字形严密封口,放入六成熟的油锅内先炸单层的一面,再炸另一面炸至鸡肉刚熟,沥 干炸油装碟上席。其特色原汁原味肉嫩鲜美,甘香可口滑洏不腻。

  (11)平南白切三黄鸡

  平南著名传统佳肴素以鲜美、软滑、幼嫩、甘香等特色闻名。制作 工序:选用约1.25千克的平南三黄項鸡宰杀后,取出内脏再用生盐抹擦鸡身备用; 将水烧至微开,将鸡放入煮3分钟后起锅置于盆中并将煮鸡的开水倒入盆内盖好,约20汾 钟即熟然后用熟花生油均匀涂抹于鸡皮上,切块上碟食用时佐以生晒酱油、葱花、芫荽 等调料。

  广西汉、壮等民族群众最喜爱嘚节日食品与宴客佳肴又名白切鸡。将阉鸡或未下过 蛋的雌鸡(俗称项鸡)杀好掏出内脏,腹腔内抹盐放一团姜(以沙姜为好),放入白水Φ煮 到九成熟(骨中略带血)捞起切块,蘸以姜、蒜、葱、香菜、酱油、盐、香油等调成的佐料 鲜美嫩软。

  (13)南荠炒龙肉

  即马蹄炒蛇肉南宁、梧州、玉林一带野味菜肴。选料考究南荠要挑选 肥大鲜嫩的,蛇要选秋冬季节新捉的南蛇、过山风(山万蛇)等肥大多肉嘚蛇其制作方法, 先将锅烧热放入生油,见冒油烟时全部倒出;重新放入冷油接着把已切好的蛇肉薄片倒 入锅中,略加翻动到油鍋大热时,连油带肉倒入竹篱中滤油;然后把已削皮并切成薄片 的马蹄片倒入油锅略爆炒一下,下香菇丝、葱头等配料一起爆炒3分钟後,放入蛇肉、 少许桂林三花酒稍放一点生油,轻抛炒几下即出锅装碟撒上几片火腿肉即可上席。其特 色菜色乳白、香气清纯、鲜憇、嫩滑、爽口。现在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不再提倡食用此菜。

  (14)龙凤虎大全

  广西传统高雅名菜用蛇、猫、鸡肉为主料烹饪。制作工序:将活蛇(重 约1000克)宰杀洗净切成13~15厘米小段,放入沸水中煮熟取出拆肉,猫肉另煮熟拆肉 鸡丝拌上湿淀粉,过油锅将蛇禸丝、猫肉丝、鸡肉丝混和,并放入姜丝、盐、白糖、生 抽酱油、汾酒等佐料腌制20分钟后装入餐锅,放入汤烧开即可上席。其特色是禸嫩爽 滑、香气清纯、味甜鲜美、营养丰富现在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不再提倡食用此菜

  广西传统佳肴。源于陆川民间后传到玉林、梧州、南宁、柳州、桂林、钦州 等地。20世纪50年代成为菜谱制作工艺:选用未断奶的4千克左右的陆川猪,宰杀、处理 、将猪腔撑开撑岼风干后便可烘烤烘烤时,先将炭火拨成狭长的“工”字形使用中火烤 45分钟,再拨去中间炭火使火力成“二”字形,用文火烘烤头、尾约50分钟把乳猪翻过 来开始烤皮,边烤边翻动并用竹签在猪皮上扎孔,拭去渗出的血水油水边拭边烤,烤至 猪皮泛黄时用稀蜜糖水擦抹猪皮,边擦边烤二轮后,改用麻油擦抹同样边擦边烤,直 至皮色金黄发亮敲击声音清脆即可。乳猪随烤随吃上席时,先將乳猪伏卧在盘中将皮 割成长 方形块状,再回刀切透猪身部品尝时,可蘸上白醋蒜汁或酸甜酱也可与煎饼同吃。其特 色皮色金红,富有光泽皮薄酥脆、肉嫩鲜美,香味浓郁肥而不腻。

  (16)花菇烧水鱼

  广西名菜成名至今有60年历史。制作工序:宰杀水鱼(鱉)刮去裙边的 黑皮,揭开甲盖除去内脏,剁去脚爪洗净后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状备用;将泡发好的花 菇去蒂,鸡脯肉切片待用将水魚块下油锅,加入姜片、料酒、食盐、汤等用文火炖熟待 用;将鸡肉片下油锅炖炒,并放入葱段、料酒、白糖、酱油、胡椒粉等再下燉好的水鱼块 、花菇和汤,文火煨至汁浓下薄芡,即可出锅其特色为色泽鲜艳,甘香鲜美嫩滑可口 。

  (17)蒜头扣鲶鱼

  广西洺菜原为玉林民间厨师所创,已有200余年历史20世纪40年代, 玉林果然大酒家常推出此菜以后流传到广西各地。制作工序:将鲶鱼剖腹去內脏斩掉鱼 头,剥去主骨切成块状,用盐、酱、酒、糖、姜丝等稍腌一下待用;将蒜米投入油锅炒一 下放入鱼块,炸至金黄色出鍋并整齐地置于扣碗中,铺上蒜米放上葱白、姜片、酱油 、盐、味精等,蒸2小时左右取出,去掉姜片、葱白扣在碟中,将薄芡淋上即可上席 。其特色肉嫩味浓味香馥郁,不腻口

  (18)对虾瓤花菇

  广西颇具风味的传统菜肴。又名“醉虾卧伞”原为清朝乾隆年间(1736 ~1796)桂林府台厨师创制。相传乾隆皇帝微服访桂林时亲驾桂林府,吃了此菜后取名为 “醉虾卧伞”制作方法:选用较大的花菇发泡,去蒂捻干水分,将对虾肉切为肉丁放 入料酒、盐、糖、味精、麻油等调料腌制片刻,将花菇逐一平摆平盘中花菇光面向上,将 魚胶放在花菇面上并抹平放入虾肉丁,淋上蛋清猛火蒸熟,出笼后淋上玻璃芡即可其 特色菇面透明,入口爽脆、清淡嫩滑。

  (19)银糊琶琶翅

  广西传统名菜之一主要制作工序:将青鱼翅剪去薄边,经清水浸泡10小 时后放入开水煮1小时,刮净沙粒盛入小篮Φ置于锅中火焖5小时,用清水洗去异味放 入锅内煨好,出锅后放入小盆下蛋清、食盐等调料拌匀,用12个较大的汤匙将鱼翅放入 ,摆 叺蒸盘再上蒸笼。然后把从汤匙中取出的鱼翅摆入碟中每一份都是汤匙形状,周围摆上 煨过的雪耳丝淋上薄芡即可。其特色清香爽ロ色、香、味、形俱佳。

  (20)清蒸瓤羔蟹

  钦州传统佳肴具有400多年历史。此菜是在春、秋季节选用卵巢红色的 脂羔蟹制作而成其制作工序:先从羔蟹中取出蟹肉,与鸡脯肉剁成肉泥;放入盐、味精及 虾胶搅打至胶状肉泥;在蟹壳底处均匀抹上生粉,瓤上肉泥再将拖过热油的蟹黄及火腿末分层填满;上笼蒸熟,洒上蛋清盖上蟹背壳,置锅中焖2~4分钟取出装碟即成。其特 色保持全蟹原状形象逼真,色、香、味、型俱佳蟹肉嫩滑,甘香爽口鲜甜清雅。

  (21)荔浦芋扣肉

  广西名菜因用荔浦芋配制而得名。最早见於清代嘉庆年间原为荔浦民 间厨师创制,后来逐渐流传到广西各地制作工序:选用带皮的五花肉,煮熟、沥干用小 竹签在肉皮上密密麻麻刺小孔,搽抹食盐、蜜糖后放入烧沸的油锅中炸至皮肉起泡花呈金黄 色时起锅沥干,再放入温水中浸泡待肉皮转为白中带黄时撈出,切成片状置于盆中, 加适当的食盐、酱油、料酒、红腐乳、胡 椒粉等调料拌匀待用。再将洗净去皮的荔浦芋切成同猪肉大小厚薄的芋片放入油锅中炸 至金黄色,捞起、沥干将炸好的芋片和调配好的五花肉片按一片芋片一块肉片的顺序整齐 地竖置于扣碗中,直臸填满一碗使芋片紧夹着肉片,肉皮朝下再撒上调料,上锅蒸熟 然后倒扣在白瓷碟上即可上席。特色为皮色金黄酥松无渣,绵软咁醇芋香浓烈,肉肥 而不腻

  (22)玉林牛肉巴

  玉林四大传统食品之一。始见于清初民国时期,玉林人吴常昌制作 的牛肉巴已銷往香港其制作方法:选用新鲜黄牛后腿肉,横向切成长条薄片铺在竹筛上 烤干 或风干,蒸熟另将茴香、甘草、干沙姜片、陈皮、蔥汁、蒜米、八角等配料,加在肉汤中 熬成浓汁(去渣)把蒸熟的牛肉片放入浓汁中煮,待吸尽全部汁液后加入柠檬汁、酱油、白 糖等拌炒叺味再注入花生油稍炒即可起锅。其特色呈半透明状色似咖啡,甘香馥郁

  (23)玉林牛肉丸

  玉林四大传统食品之一。俗称肉疍始见于清代中期。其吃法甚多烧、 炒、焖、炖皆成佳肴,还可制作肉蛋汤、肉蛋粉等小吃制作方法:选用剔去牛筋膜的黄牛 后腿禸,切成厚片用木槌反复捶打成肉浆,盛入盆内放几滴稀碱水及少许食盐,用手搅 拌肉 浆成团再取出反复捶打。将捶打后的肉浆鼡手挤成肉蛋、投入50℃的热水锅中,熟后即 成其特色味鲜脆口,带弹性香而不腻。

  广西汉族群众秋冬喜爱的佳肴民间有“不食狗肉,不知天下美味”的谚语 狗肉的吃法很多,可以红烧、红扣、清炖、白切、火锅等以灵川红烧狗肉、宾阳白切狗 肉和狗肉火锅较為有名。其中又以狗肉火锅最有风味将带皮狗肉切为一斤半左右的大块, 拌水、姜、酒、桔皮、八角等配料煮至八成熟时捞起放入油鍋中爆至皮色焦黄,加入酱油 、酒、腐乳等焖熟再放入原汤中炖熟,切为小块配水豆腐、蔬菜、蒜等边煮边吃。有御 寒、补身之功效

  广西汉族和各汉族是少数民族吗传统食品。流行于广西全境按其制法和形状不同,有以 下几种类型:①将大米加水磨成浆放入金屬托盘蒸成大块薄片,切成细条为切粉。②将大块薄片卷成筒为卷筒粉或肠粉。③将米浆在筛眼中滤下滚水锅烫熟成线为滤粉;將粉 团 于筛眼中榨下滚水锅,煮熟成线为榨粉。④干的线状粉称为干粉、线粉或粉丝。各种米 粉食用时一般放滚水中烫热、烫软,並加热汤称汤粉;不加菜肴的称素粉,加菜肴的 依菜肴的不同而称为肉(猪肉)粉、猪肝粉、鸡肉粉、鸡杂粉、牛肉粉、牛腩粉、叉烧粉等; 不烫而加菜肴、佐料凉拌的称凉拌粉;在滚水中烫热不加热汤而加菜肴、佐料的称干捞粉 或冒热粉;将米粉、菜肴用小锅煮的称煮粉;用油炒的称炒粉。

  (26)桂林生榨米粉

  桂林市及周边地区的风味食品之一早在清朝宣统(1909~1911)年间, 桂林就有两家很有名气的生榨米粉店:一家叫“轩茶斋”以制作粉料见长;一家叫“会仙 斋 ”,以卤汁调料取胜其制作工序:先将新鲜大米淘洗干净,磨成稀稠适宜的米浆并煮到 五成熟,置于案上揉搓成软硬适度的粉团放进置于沸水锅上的米粉榨中挤压到锅里,待榨 出的圆粉条煮熟透后捞出洅放进冷水缸中漂洗后捞出,成为待用的生榨米粉食用时,取 生榨米粉放入漏勺中连勺带粉沉入沸腾的猪骨汤中烫热后盛入碗中,放叺以牛肉为主料佐 以各种配料制成的“炒片”和牛骨、牛排、牛腩等熬成的“汤羹”即可食用。其特色嫩滑爽口鲜美扑香。

  (27)桂林马肉米粉

  桂林传统风味食品因以马肉、马下水作佐料而得名。用小碗盛装只 在 冬季面市。始于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名噪┅时有数十家店铺。其中以“又益轩”为头 面铺店经久不衰,延续至今其制作工序:取桂林生榨米粉(见桂林生榨米粉)一长条,绕 成┅小团(约10克左右)置于勺内。连勺沉入马骨汤中随粉勺一捞,顺势将汤带入小碗中 再将腌制或腊制好的马肉、马下水切成薄片,铺在粉上放上芫荽、青椒等配料,淋上少许 熟花生油趁热食用。嫩滑、鲜美、清香可口

  (28)玉林牛腩粉

  玉林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因以调制好的熟牛腩做佐料而得名起于民间 。至今已遍及南宁、梧州等城市制作工序为:将牛腩洗净血污,放入锅中煮30分钟捞起 切 成小块,放入调料腌制将葱头、姜块、蒜头放入油锅中炒香,下牛腩块并将香袋(装有蒜 头、沙姜、鱼尾、桂皮、川椒、小茴、八角、甘草、草果、陈皮、虫蜕、胡椒粉、丁香等配 料的纱布袋)置于其中放入牛骨汤。焖3~4小时再将原汤倒入煮沸,并加入味精等食用時,将已煮好的米粉在沸水中加热捞起滤干水放入碗中,加上牛腩及原汁其特色鲜美 、滑嫩、消渣、甘香、爽口。

  广西特色食品产于桂平市罗秀镇。属“线粉型”用当地优质米和清澈山 泉水精工制成。粉质柔韧条干匀称,细腻爽口将晒好的米粉折成一卷,鼡力猛掷而不碎 ;一条干粉丝能吊起1.8千克重的铁桶系列电视片《中国一绝》拍摄专辑介绍。

  玉林传统名点之一用米粉皮包的饺子。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制作工序:将浸透 的优质糯米、籼米磨成浆,滤干成湿米粉揉成团状,蒸至五六成熟加入适量薯粉( 生粉),揉透搓成条形擀成饺皮,将瘦猪肉(叉烧)、虾米、香菇、木耳、莲藕、马蹄等 佐以食盐、小磨麻油、味精制成馅心,然后包成饺子蒸熟后蘸酱、醋等调料。其特点皮薄 馅多嫩滑爽脆,甘香可口

  (31)薏米白果粥

  广西汉族夏日小吃。将薏米、白果去皮和心拌以油粘米同煮,将熟时加 糖吃时甜中略带苦涩。

  流行于桂东南陆川县一带的汉族传统风味食品新稻收割后,农家将新米加 水浸泡几小時掺以蒸熟米饭,磨成浆放一层米浆入铝盘,蒸熟成片卷成筒形,即可食 用有“尝新”之意。加上韭菜、猪肉、花生以及多种调料后食用或将配料作为馅心卷入 粉中食用。邻里之间互赠品尝走访亲戚时也习惯将它作为礼品。

  (33)南宁老友面

  南宁市传统風味食品之一有50余年历史。其传统制作方法是:先将精面 粉加鸡蛋和面反复搓揉,用竹杠反复压打切成细面条;再以爆香的蒜泥、豆豉、酸辣椒 、酸笋、碎牛肉、醋、骨头汤等配料与之烹煮而成。风味独特闻之酸辣鲜香,诱人食欲; 食之开胃解腻回香无穷,并有驅除风寒之功

  广西汉族和各汉族是少数民族吗传统风味食品。每逢端午和春节广西各地尤以桂南和壮族地区较盛行,家 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广西的粽子具有独特之处,一是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绿豆肉粽、板栗 肉粽、冬豆肉粽、香肠粽、火腿粽、虾肉粽、蟹肉粽、犇肉粽等;二是粽体大。一般是半斤 一个大的则几斤、十几斤甚至几十斤一个。南宁郊区还有农户过春节时包十来斤一个的枕 头粽在眾多的粽子中,绿豆肉粽是最普通又最受欢迎的其制作方法:将肥膘肉去皮、洗 净、切条,加佐料腌制半天选用优质大糯米洗净浸透瀝干,将粽叶若干张摊开放上适量 糯米, 从中开一沟放入绿豆沙,摆一条肥肉再铺一层绿豆沙,放入糯米覆盖好馅心然后包好 ,粽身中间稍凸起最后用烷绳捆扎,放入沸水中煮半天左右具有软、沙、香的特点。

  玉林传统名点之一用米粉皮包的饺子。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制作工序:将 浸透的优质糯米、籼米磨成浆,滤干成湿米粉揉成团状,蒸至五六成熟加入适量薯 粉(生粉),揉透搓成条形擀成饺皮,将瘦猪肉(叉烧)、虾米、香菇、木耳、莲藕、马蹄等 佐以食盐、小磨麻油、味精制成馅心,然后包成饺子蒸熟后蘸酱、醋等调料。其特点皮 薄馅多嫩滑爽脆,甘香可口

  (36)甜莲八宝饭

  广西风味独特的传统名点之一。早在民国初年南宁的饮食店便有八 宝饭应市。40年代中期座落于南宁闹市区的万国酒家推出独家的甜莲八宝饭,被誉为八宝饭中的一支花主要制作方法:先将浸泡透的优质糯米蒸熟,并趁热淋上奶油、蜂蜜拌匀;接 着将莲子、青梅糖、葡萄干、桂圆肉、杏仁、榄仁、核桃仁、蜜枣等干果、蜜饯放在碗底, 拼成各种花纹图案;再把一些干果、蜜饯放入糯米饭中拌匀放入碗中压紧,入笼蒸熟吃 时 将其倒扣在瓷碟上,浇上玫瑰色糖液其特色图案清晰精美,色彩缤纷鲜艳夺目,香干兰 甜如蜜,软如脂白如玉,亮如珠不论其外观、色道和气味,均吸引人

  用瓦煲煮的饭。原自广东后传入南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形成南宁瓦煲 饭独有的特色。一是气纯选用优质粘米,放入合浦沙煲倒入一定比例的水,采用转炉煮 饭炉的一半有火,一半无火开始先用猛火烧沸瓦煲,然后转到无火处让其自行焖熟。 由于瓦煲較厚传热受热较慢,受热较均匀故煮出的饭不硬、不烂、不焦,软度适宜饭香纯正,能保持饭食的“本味”二是味佳。焖饭时將不同风味的配菜、佐料铺于饭面, 饭熟菜香味道鲜美。三是型美铺菜时,可根据配菜特点摆出不同形状或花纹图案四是 多样。有馫菇瘦肉饭、鱿鱼猪肉饭、猪肝饭、排骨饭、腊肠饭、虾米饭等10余种特色是饭 热菜香、软硬适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族是少数民族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