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猪高热病特效药死猪

核心提示:猪高热性疾病造成重大损失,已发表的报告表明,高热病由多病因构成,猪瘟、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高致病性蓝耳病是主要的原发性元凶,此外圆环病毒、霉菌毒素作用也不可忽视,猪场或区域制订防制策略时应根据本场历史、背景疾病的特点,突出防制重点。猪高热性疾病造成重大损失,已发表的报告表明,高热病由多病因构成,猪瘟、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高致病性蓝耳病是主要的原发性元凶,此外圆环病毒、霉菌毒素作用也不可忽视,猪场或区域制订防制策略时应根据本场历史、背景疾病的特点,突出防制重点。1 猪高热病的历史我国从建国起到上世纪80年代主要为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平均死亡率由50年代的2.47%下降到80年代0.54%,以80年代生猪总饲养量计算,猪的此3种病死亡每下降0.1个百分点,即可少死生猪5000多万头。1977年后,全国十五个省又大量暴发“红皮病”,又称“猪无名高热病”,到80年代中期发病达到高峰。90年代以后,高热病除增加了附红细胞体以外仍以此3种猪病、弓形虫感染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免疫抑制性病原猪蓝耳病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PCV)的广泛传播,猪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发生很大的变化,猪瘟免疫失败,“呼吸道病复合体”(PRDC)成为主要危害,并构成了一种背景疾病,还导致了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株的出现。2006年猪高热病疫情六、七月份首先在赣北、皖南发生,较短时间扩散到湘、苏、豫、浙、沪,主要在散养育肥群造成大量死亡。十月份以后在北方和南方规模化猪场发生群发疫情波及到所有日龄的猪群,急性蓝耳病特征明显。2007-2008年疫情减缓,有许多规模化场虽然能检出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株,临床表现并不普遍。多病原混合感染是造成大群死亡的原因。大面积流行显示猪场和管理部门病原意识薄弱,诊断水平和重大疫病应变能力不够。重大疫病病原的发病条件、流行病学特征等基础研究缺乏。2 造成大面积发病死亡原因分析,总体是由于病原控制的失败病死猪处理缺少有效监管,已成为病原扩散的主因。在防疫政策上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免疫,将建立坚强的免疫屏障作为防制根本,无名高热的大范围扩散凸现出我国病原控制环节的薄弱。据了解,成猪发病后养殖户往往立即采取急宰手段,或直接请小刀手放血宰杀致使病原难以有效控制。在屠宰场外农业主管部门没有管理权限,需交管、公安、工商联合执法。由于各类执法部门较多,且之间有法律空隙,只有政府出面协调,各部门联动管理才是高效避害的举措。常熟市由政府出面,将农业局、与交通局、卫生局、疾控中心(CDC)联合执法,政府安排每村有专人负责检查、处理、统计病死猪,对病原控制甚有成效。此举措非常值得各地借鉴,因为只有地方政府有力量协调管理,有效维护和保证地方的养殖产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公民人身安全。在重大疫病控制中,病原有效控制为根本大计,具有更重要的“釜底抽薪”策略性的意义。庭院饲养方式(BackyardBreeding)助长了疫病流行。针对全球性防疫动态趋势的日愈严峻,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应由政府率先倡导推动农户进行50头母猪或200头肉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对种猪场即使西部地区亦应确保周围3公里无散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于2006 年7月1日起施行,国家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已将发展规模化养殖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特别是在人、畜密度大的区域,加速消灭散养在重大疫病控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源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隐患必须提防。国外有报道,血浆粉有可能导致猪圆环病毒(PCV)的扩散。我国现有十几家血浆粉、血清粉、全血粉生产企业,产品中对猪瘟、蓝耳病野毒的消灭仍为技术瓶颈,如何加强这些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安全性控制,国家业务主管部门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事实上,动物饲料中使用同源制品本来就是禁忌,若此类产品的安全性存在隐患,那么其危险极易致常使用此类产品的规模化种猪场发生灾难,造成病原复活返强和大面积扩散。我国兽医业务管理部门整体业务力量的不足和业务水平的薄弱,已难以从根本上适应畜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服务要求。前几年的体制变革使专业人员的编制大大缩小,有限人力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敏感的重大疫病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上,而对规模化养殖技术领域的引导、预警工作,尚嫌乏力,再加上业务管理部门对专业性新技术新知识等信息的储备、更新不足,所以难以做好服务职能,并得到产业、企业的认可。对重大疫病的监控和预警报告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政府能否及时真实了解疫情和动向并及时向媒体公布是我国畜牧业能否健康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信息化时代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使全球无机密可言,产业发展要求和我国加入WTO的国策都迫使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3 猪瘟控制核心是免疫猪瘟控制的核心是免疫,如何使猪群产生均一的高滴度抗体是规模化猪场的难题,对散养户区域性发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至关重要。猪瘟目前有3种疫苗:睾丸细胞苗、淋脾苗、乳兔组织苗,随着最小免疫剂量标准的提高,各类苗均有较好的免疫作用,细胞苗具有品质均一性好、产品质量稳定、价廉的优势,以中牧南京的产品最负盛名,但也有少数厂家对基础种毒的生产代次不按中监所规定控制生产,同时,国内主要猪瘟疫苗生产厂家由于招标形成的不合理价格,使厂家多无力进行技术革新,研究无血清培养、无应激的高标准的猪瘟细胞苗,有可能帮助厂家走出猪瘟苗生产亏损的困境,改进可产生细胞病变的弱毒株、进一步提高滴度、改进生产工艺也可以考虑,使用细胞苗是我国免疫、净化和最终消灭猪瘟最有力的武器。目前淋脾苗应用广泛,理论上其免疫效率是细胞苗的五倍,但由于其对产生用清洁级兔的大量需求难以实现,此类苗市场上产品质量差异很大,异源组织也容易导致应激反应。猪瘟的免疫程序仍以常用的20日龄、60日龄二次免疫最为合理,超前免疫,即0时、50日龄的免疫程序的免疫程序对有慢性猪瘟的发病场有较明显的控制效果,但许多规模化场多年的实践表明,长期0时免疫在管理上很难符合要求,甚至可成为仔猪免疫水平不均一的原因之一。造成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不均一的原因,有猪蓝耳病的影响因素,也有猪瘟免疫程序问题(如有些猪场使用0时、30日龄、60日龄的程序,值得商榷)、疫苗防疫问题。抗体检测手段也不一致,特别是间接血凝方法检测抗体与ELISA符合率不够高,稳定性也欠佳。疫苗的冷链运输、保存要可靠,并确实注射进肌肉内。冷冻保存的疫苗从冰箱内取出后须在室温一分钟缓冲升温后,再稀释使用,这些都是须重视的细节。4 蓝耳病的控制要免疫蓝耳病在高热病的广泛发生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蓝耳病被国外认为是谜一样的疾病,其重组现象非常严重,美国有的猪场同时有5种变异株,我国发病群均为美洲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欧洲型毒株。国外对蓝耳病控制主要用弱毒活疫苗免疫。北美推广发病猪场分离的强毒做野毒活毒自家苗免疫,因为同型毒株感染后三个月可在猪体内消失,通过分群合群、部分分群(total depopulation/repopulation, partial depopulation)、早期隔离断奶( segregated early weaning)和不断检测淘汰(test-and-removal, and herdclosure),可净化阳性群 3,4, ,本方法在国内有过试验,由于国内疾病背景不一,有些猪场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不值得推广。欧洲和北美许多商品阳性场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主要通过防制圆环病毒感染的20条金规则控制蓝耳病的发生。灭活疫苗被国外公认为免疫价值较低。2007年在全国许多不发病的临床健康猪群中也鉴定有蓝耳病变异株,此现象表明,经过一年多或更长时间的传播,猪群已广泛产生免疫力,2008年未发生大的流行。重大疫病的控制最有力的武器仍然是活疫苗。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2006年分离鉴定的几十个毒株在基因变异上有相似性,提示可能有同一污染来源。在猪用血浆粉中已鉴定出PRRSV、PCV,建议农业部对此类产品列入检测范围,并禁止饲料中使用同源生物产品。5 细菌病、气喘病与圆环病毒感染不可忽视细菌性疾病作为原发病流行可导致大面积死亡,美国谷物协会指导北方十二个猪场试验,以控制细菌病的方案防制高热病,十一个猪场取得成功。近年来,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率明显降低,而副嗜血杆菌感染成为规模化场最常见的细菌病。本病对青霉素、阿莫西林敏感,早期药物预防效果明显,副猪嗜血杆菌有十二个以上的血清型,我国主要有5、4、13、12、1型等致病血清型,型之间有的有一定交叉抗原型,目前市场上存在4、5型二价灭活苗,免疫母猪效果良好。猪喘气病在呼吸道复合体和高热病中常常起破坏肺免疫屏障的起始作用,猪气喘病168弱毒活疫苗及进口灭活苗均具有使用价值。6 高热病防制的根本策略是加强管理与执行猪场的生产效益主要靠管理,疾病控制仍然靠管理,过多地着眼于防病、治病的技术反而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须要“看病不是病”,病在管理中。对于高热病,病原控制是防制的根本,猪场内要尽力、有效地消灭、隔离、限制病原,对规模化猪场对于发病猪有“五不治”的原则,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愈后的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病猪不治。猪场执行“五不治”,猪群的健康状况会明显提高,烈性传染病被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下降,经济效益提高。规模化场即使高热病疫情爆发也要敢于大面积淘汰。猪场的消毒要落到实处,温暖季节要加强通风,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要注意将大病挡在场外。对疫区的卫生监督、防疫检疫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中小养殖场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问题常出在管理者本身。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将硬件建设、免疫、高技术研究为工作重点,而疫病的发生主要决定于病原,疫病的控制依赖于许多基本技术、方法、成果的可靠性,如流行病学调查、病原监测、抗体检测、诊断、疫苗等,病原是否肆虐关键决定于人的管理。培养对产业有责任感和专业水平的管理人和对社会公共责任有参与意识的企业人是现代化畜牧业的基础,当前高风险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并不是现代化,我国建立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7 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呼唤从政府到养猪人,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实事求是的新的养猪人文猪病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人的主宰是文化问题。人类的发展与动物的区别只在于文化的提升,养猪行业作为一个基础务实、勤劳、细心的行业总体上具有一种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氛围,与社会上许多暴利市场、垄断市场形成过度张狂、虚假,激进的氛围格格不入。养猪文化是养殖文化或农业文化的分支,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新时代养猪文化或养猪人文的发展会从具体的行业体现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行业现实是主流权威与媒体合力,以集体性的缺乏职业操守和人文精神,瓦解、打击追求真实、正直的基本伦理,权力意识无休止扩张,而对重大问题又抱着极重难返、俺不负责的超然态度,使充满仁爱、美善、诗情及与自然和谐的崇高的养猪人文境界变得更加摇不可及。甚至许多博士、“海归”以至高科学的名义,将现实性,利益化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视为客观实在和成功标志,使伪科学盛行于世,甚至变成后继者追慕、学习的榜样和时尚,结果使中国市场上的“高新科技产品”多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这样既满足了双方急功近利的渴望,而饮鸩止渴的更严重的后果是彻底浇灭养猪人文的真实精神的火焰,使全社会对养猪人文产生信任危机。科学发展观倡导构建实事求是的新的养猪人文:1、养猪产业必须追求当前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从技术、政策、人文上不回避、不掩盖问题和是非。2、不照搬国外,现代化养猪始于欧州,成体系于美国,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养猪文化完全基于现实和功利,典型的例子是,流行的全封闭饲养方式与猪的原始要求背道而驰。3、关注人类健康是养猪人的责任。我们自己喜欢吃什么样的猪肉,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4、推崇科学、细致、脚踏实地、勇于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崇高的养猪精神,不崇拜务虚、耍弄权威和不顾现实的“创新”理论。5、如果不能讲真话,则坚持不讲假话,不玩弄技术游戏,以“创新”理论惑众,影响养猪人舍本求末。6、承担对猪场以外公共空间的道德义务,勇于不欺瞒用户,不与不法商贩勾搭,不坑人。7、保护行业内有真知灼见的独立思考者,不将其边缘化。养猪现代化与各行各业现代化一样,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养猪文化的第一目标是培养现代化的人:讲求科学,精细的企业文化。第二目标追求人、猪、自然的和谐,人在养猪实践中实现升华,养猪成为实现和谐人生的手段。未来更远的终结目标将使人和猪均回归自然,规模化被节约型和多样化取代,人类进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灵性世界。8 结语经过2006年的高热病,多种原因导致我国目前生猪产量大幅度下降,猪肉价格持续保持在对养猪行业能保证基本利润的正常水平,养猪格局自然演化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散养户大大降低,这对发展我国规模化养猪提供了机遇,使我国高效益、高质量养猪生产的步伐得以加快。“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高热病以巨大的养猪损失揭示和惩罚落后的管理方式,我们应从中接受教训,面对高热病和未来新的重大疫病,科学化、人性化、数字化管理与执行是唯一解决之道,没有简单的一招致胜。
(审核编辑:猪猪侠)
搜猪微平台
48小时点击排行
Copyright (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猪网/中国生猪预警网版权所有
电话:010- 邮箱:ruirui.
主办单位:中科易恒(北京)现代农牧信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案号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欢迎访问:中国保健养猪网 您可以本站浏览更多内容
2006年南方暴发“猪无名高热”原因剖析及药物控制
08:34:10来源:作者:浏览:次
2006年5月底以来,南方地区许多猪场爆发以高烧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全身发红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猪病疫情,该病传播速度、死亡率高(部分猪场全场覆灭)。此次流行疾病以高热持续不退不主要特点,因病因还没有得到明确定论,所以,许多专家把此次疫情定名“猪无名”。 此次猪病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10~30%,部分猪场达100%,给猪场及养猪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006年江西“猪无名”病情进展:5月底,南昌周边地区部分猪场开始出现以呼吸急促、全身发红等症状病例;6月中旬,整个南昌周边地区出现相同症状病例,并频频出现死亡;6月-7月,在江西抚州、东乡、万年、余干、高安等地爆发7月-8月,在整个华东、华南地区爆发。
1.发病特点 (1)此次猪病暴发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度,病程长,一般在5~20天左右,病死率高。 (2)主要以散养、中小型规模猪场疾病暴发严重。 (3)发病猪的体重一般在30~80kg居多。 (4)主要发生在生长育成猪和部分母猪,公猪发病较少。
2.临床症状 (1)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 (2)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全群发病,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 (3)病猪死亡过程快,死亡后多呈败血症变化。 (4)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 (5)部分病猪便秘,同时有呕吐现象。 (6)部分病猪有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发红。 (7)发病率高,多在50~80%以上。 (8)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多在10%-30%,部分场达100%。 (9)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110天左右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
3.病理变化 (1)间质性肺炎,肺部有出血点。肺肿胀、变硬、间质增宽,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气管充满内泡沫或黏液;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明显。 (2)部分病猪胃部出血,溃疡。 (3)脾肿大、梗死。部分病猪喉头出血,膀胱有大量出血点。 (4)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 (5)有的病死猪肝脏肿胀,有出血点。 (6)部分病死猪肾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淤血现象。
(7) 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腹腔内大量黄色积液,有纤维性渗出物;
江西某猪场部分病猪图片
病猪精神沉郁
呈犬坐姿势、呼吸困难
病猪喘气、呼吸急度困难
全身发红、变紫
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
心肺粘连、纤维素渗出
脾脏充血、针尖大小出血点
肺充血、出血、肺门淋巴结肿大
肺变硬;萎缩[FS:PAGE]
4.病因探讨 该病病因复杂,一般为猪瘟(HC)、蓝耳病(PRRS)、2型圆环病毒(PCV-2)、伪狂犬(PRV)等一种或多种病毒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副嗜血杆菌(HP)、链球菌(SS)等多种细菌或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多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此次猪病大规模爆发原因,根据作者在市场调查及走访情况,有以下因素,供同行业参考。(1)应激因素 “猪无名高热”这一疾病,前几年已经在华东、华南地区发生过,几次疫情都发生在夏季温度较高季节,所以,热应激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诱发因素。在猪场生产各个环节中,应激原不断增多,而暴发此病正直气温较高季节,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低下,加上热应激的影响,使猪群抵抗力明显下降。 在实际动物生产中,各种各样的应激原会使动物产生或强或弱的应激,并最终影响动物正常生产性能潜力的正常发挥。在夏季持续的高温应激中,机体呼吸频率和血液循环加快以促进散热,使氧化作用加强,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导致呼吸供氧不足。由于消化道的蠕动加强,胃液、肠液、胰液的分泌、肝糖原生成等受到破坏,使胃肠消化酶的作用和杀菌能力减弱,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及肝脏解毒功能减弱,猪体热平衡被破坏,抵抗力下降,易引发疾病。 接种疫苗虽然是作为现代饲养不可或缺的一个程序,但也是一个经常存在的应激原因素。现代养殖场在接种疫苗过程中,由于疫苗质量、接种时间、操作方法等都对猪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应激,有的还会造成免疫效果的差异,出现免疫紊乱、免疫麻痹,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厌食是免疫应激期的典型症状之一。大量研究证明,当动物遭受免疫原刺激时采食量都会下降,此刻会影响到猪体生长发育,致使平均体重降低;所以,在夏季注射疫苗前后时应加强对应激因素的调空。(2)引种 自去10月份猪价下跌以来,养猪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同时,由于猪价下跌,许多猪场在外地收购了大量猪苗和引进种猪,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程序检疫,在引进猪苗和种猪时候,将不同地区的多种病原体带回猪场,埋下了此次疫病暴发的隐患。人们常说:“惟有源头活水来”,养殖要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要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外,在引进种猪及猪苗的过程中,更要严格把关。(3)保健意识淡泊 众观此次猪群发病情况,多以散养及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发病居多,最后才蔓延致规模化、集约化猪场。在江西,部分地区养殖技术人员还在原始养殖的观念上,保健意识淡泊。老百姓对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疫苗接种不重视,消毒措施不严格;如规模化猪场在夏季高热季节消毒平均一天两次,而散养及部分中小型猪场是一个星期一两次,部分小猪场几乎还没有消毒这一概念,多数养殖技术人员还在“无病不防、有病治疗”的传统观念下养殖。(4)免疫因素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由于部分技术人员没有按照严格操作规程,导致猪群免疫失败,同时,不按严格规程操作,免疫反而会打破猪体生物平衡体系,加上市场上的部分疫苗质量低下、猪只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较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在江西7-8月份,曾盛传部分猪病因注射“蓝耳苗”引起的传闻,也有盛传猪只接种疫苗 “越打越死”的传说,也有抗生素治疗“完全无效”的言论,在研究结果没有公布之前任何传闻不要枉加定论,也许在部分地方存在这一现象,这可能与疫苗的质量、接种方法、接种时间、厂家等存在一定。疫苗作为现代饲养不可或缺的一个程序,在现代养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西的东乡县、万年县和余干县,三县若用直线连接则似一个等腰三角形,鹰潭的余江县地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在万年和东乡之间;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东乡、万年和余干在此次“猪无名高热”中损失严重,按江西猪病发生发展速度,地处三角形底边、万年和东乡两县之间的余江县必然逃不脱此次疫情的洗礼,而情况却恰恰相反,在三县先后发生“猪病无名高热”后,余江先后加强了猪瘟、伪狂犬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加强猪场饲养管理,防疫部门严格把关,进入余江县的生猪严格检疫,在养殖较为集中的余江县虽然也蒙受“猪无名高热”的打击,但损失较轻。 关于猪蓝耳病的免疫问题,至今仍说法不一, Kazimierz Tarasiuk博士指出:“活苗的缺点是把它注射入体内的效果与感染野毒没有多大差别。对完全蓝耳病阴性的场或已经是蓝耳病阳性的猪,当注入另外一种毒株的的[FS:PAGE]PRRS疫苗后,它会同野毒一样照样穿过胎盘侵害胎儿。有时,如果我们所使用的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某一群体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70%~80%时,疫苗会比较有效。如果我们所使用的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我们本场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不同时,则意味着可能会有一场新的蓝耳病到来。”由于PRRS病毒序列的多样性,因此很难有一种对所有PRRS都有效的疫苗。目前市面上有两种疫苗:即活苗和灭活苗。灭活苗的安全性高于弱毒苗,而且不存在散毒的危险。然而再好的灭活苗的效果也不能和弱毒苗的效果相比较的;再者,在蓝耳病的灭活苗使用中,如果没有合适的高效的免疫佐剂,要想得到好的免疫效果比较难;另外,任何疫苗使用都会像药物一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灭活苗也是一样(因为其中含有的佐剂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弱毒苗虽然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正如Kazimierz Tarasiuk博士指出的,若弱毒苗与本场感染蓝耳病的基因序列不同时,很可能会再次爆发病情的危险。 江西市场曾盛传部分猪病因注射“蓝耳苗”引起的传闻,也许部分猪场确实因注射蓝耳苗出现死亡情况,这应与产品质量、厂家、猪群健康状况及当时环境、地域等联系在一起。所以,任何蓝耳苗,在免疫时要降级策略,要因地、因厂、因时、因猪(群)制宜。蓝耳弱毒苗本身是一种“弱毒”,只是此“弱毒”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使他毒性降低,同时,要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安全性检测及各级部分批准后方可用于实践;在母源抗体高时接种疫苗,母源抗体会“中和”掉一部分疫苗,仔猪不能产生免疫力,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要等到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给猪只接种疫苗,而此刻仔猪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江西部分地方猪群自去年春节后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当猪体体质极度衰弱时注入一种“弱毒”疫苗,加之热应激的影响和刺激及疫苗质量的不稳定,使猪群的免疫力极度低下;此刻病毒及细菌会乘虚而入,致使猪体发病。疫苗和药物的使用一样,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暂时控制疾病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也不是养猪生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在接种蓝耳病疫苗及其他疫苗使用时,要根据本猪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因厂、因时、因猪(群)制宜。 (5)霉菌毒素的影响 霉菌毒素在在现代生产养殖中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关注,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每年有25%的粮食受到已确认的霉菌毒素的污染,去年华东、华南地区雨水较多,潮湿的空气加上适宜的气温使饲料很容易发生霉变;霉变的饲料霉菌毒素容易引起动物的免疫抑制和代谢紊乱,有时会伴随着明显的病理变化。同时,一些条件致病的病原体(如PRRSV、HCV、APP等)乘虚而入造成发病,而在治疗过程中继续使用霉变饲料或对霉变饲料不进行处理,则难以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PRRSV、PCV-2在猪场普遍存在 大量的研究及数据证实,蓝耳病(PRRS)的阳性率在我国近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居高不下。 PRRSV与PCV-2都以破坏机体免疫系统为见长, PRRS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同时会垂直感染,侵害母猪胎盘;而 PCV-2虽然在母猪、公猪及育肥猪上不会造成高死亡,但与PRRS混合感染后会加重病情,同时会加重死亡率。去年春节前后,江西部分地区的猪只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当前流行的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PMWS)在整个江西泛滥,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次“猪无名高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蓝耳病(PRRS)、猪瘟(HC)和猪流感(SIV),而PCV-2则被谈论及争议较少,在江西的宜丰县、抚州东乡、上饶等养殖较发达地区,在此次“猪病无名高热”发病之前,广大养殖户最头痛的是仔猪断奶前后的无名死亡,即仔猪断奶衰竭综合征(PMWS),而PMWS的主要病原PCV-2在学术界已经确认,因PCV-2还没有有效疫苗问世,现阶段对PMWS控制都以药物保健或自家苗为主,让仔猪安全的度过哺乳期及断奶期。而在江西,此次“猪病无名高热”最先是在中青年猪身上发病,后再传播至小猪,此种现象说明肥猪对热应激更敏感,小猪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但随着疾病的不断传播及病原在猪体的不断传代,毒力不断增强,再受到热应激的影响,母源抗体保护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受到破坏,继发感染严重,致使高发病率及死亡率。(7)其他因素 此次“猪无名高热”普遍反应抗生素治疗无效,是的,在第一轮病情中,抗生素治疗效果普遍不理想,这应与当时的气温、环境、用药及发病情况存在一定关系;对于盛传[FS:PAGE]“越打越死”的传闻纯属空穴来风,这应与用药的时机、配伍、用药量及用药时间存在一定关系。部分猪场发病后,用药一两次无效果后马上更换药物,加大用药浓度,部分兽医人员搞不清症状和病因乱用药,发病时多次大剂量的注射退烧药,磺胺类药或大剂量的使用抗病毒药,造成肾脏衰竭,引起肺水肿、酸中毒死亡,所以,此次“猪无名高热”,很多生猪最后不是死在病魔手里而死于药物中毒。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本病多以病毒、细菌、支原体、弓形体混合感染。在江西,蓝耳(PRRS)用PCR检测抗原大部分呈阳性,在抚州、东乡、樟数等地区,猪瘟病毒(HCV)、伪狂犬病毒(PRV)阳性居多,同时,部分猪场分离出链球菌(SS)、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副猪嗜血杆菌病(HP)、猪肺疫等病原。
6. 综合防治措施 本病混合感染严重,因此,目前采取的主要对策是实行全进全出,加强饲养管理,免疫预防和药物防治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猪场在引种过程中,要严格检疫,避免从不同地方引进混杂的猪群。6.1 加强引种工作,避免从不同地方引进混杂的猪群 前面提到,“惟有源头活水来”,养殖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引种工作尤为重要,避免从不同地方引进混杂的猪群。6.2 全进全出猪场全进全出饲养,避免不同日龄猪群混养,减少猪群间接触的机会。猪场饲养人员严禁串场、串栏。6.3 免疫预防在平时生产管理中,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加强猪瘟、伪狂犬、蓝耳病、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6.4 做好消毒工作 清理猪场卫生,以高效消毒剂彻底杀灭污染或疑似污染的环境中的病原体是基本原则,也是最主要的防制手段。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特别是口蹄疫、蓝耳病毒等一般消毒剂对它不起作用,消毒时应选择新型、杀灭病毒能力强的消毒剂。用ABB(复合酚)进行环境消毒;同时,用金碘进行饮水消毒、泡易泡(癸甲溴铵、戊二醛)进行喷雾消毒,这样,可有效控制疫病的传播。6.5 加强饲养管理,防控热应激 此次疾病暴发在气温较高季节,在应激因素下,加重病情,混合感染增加。因此,应尽可能地减少猪群的应激因素,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保持猪舍干燥,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同时,应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及提升机体免疫力的抗应激药物,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多康-21”以中西结合的组方,在抗应激、提升机体免疫力及配合药物治疗,加快疾病恢复等作用机制上,有良好的预防及保健效果。6.6 免疫接种:在接种疫苗时一定根据本场猪群健康情况,如本场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有发烧、呼吸道症状,一定慎重接种。同时,在接种疫苗前三天后四天添加中西结合复方电解多维(多康-21)饮水,以达到抗热应激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继发感染。6.7 药物防治 该病重在预防,当猪群大规模发病时,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同时,猪群发病后在热应激因素影响下采食量减少,混饲给药困难。而市场上通常使用的原料药及制剂只能通过混饲给药,发病猪往往难以食如有效的治疗剂量而达不到治疗目的,福来可(10%氟苯尼考)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的水溶性粉,既可通过饮水给药,又可进行混饲给药,有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福来可中独有抗炎因子,能迅速控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有效缓解猪呼吸道症状。6.7.1 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2周后,可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如车马炮)进行驱虫。 6.7.2 对于发病严重的猪群,配合针剂治疗,可用“康喘1号”2%拌饲;体温较高的猪群用头孢类药物+强力咳喘清或板蓝根,另一侧用氟苯尼考+黄芪多糖,连用3-5天,喘气严重猪可用阿托品0、5-1毫升/头或安茶碱注射2-3次/天,以达到扩张支气管、平喘目的;若有弓形体、链球菌感染配合磺胺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有一定治愈效果。6.8 治疗及保健方案(所加药物水应当天饮用完毕)
A、对已发病的猪群,用以下方案混饲或饮水给药连用5-7天,多维连用两周.
大壮素10kg/吨饲料,或促免1号(免疫增强剂,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按1%添加至饲料中,使用10天)
福来可(10%氟苯尼考) 500g/1-2吨水 支原净 125g/[FS:PAGE]吨饲料小苏打 500g/吨水多康-21(中药复合多维) 500g/吨水 或促免1号(免疫增强剂,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按1%添加至饲料中,使用10天)
B、对有弓形虫、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群,用以下方案连用5-7天,多维连用两周.福来可(10%氟苯尼考) 500g/1-2吨水强力霉素 500g/吨水小苏打 500g/吨水多康-21(中药复合多维) 500g/吨水 或促免1号(免疫增强剂,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按1%添加至饲料中,使用10天)
C、未发病的猪群,母猪产前产后一周,仔猪断奶前后(前1周后用),多维连用两周.福来可(10%氟苯尼考) 500g/2吨水小苏打 500g/吨水多康-21(中药复合多维) 500g/吨水 或促免1号(免疫增强剂,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按1%添加至饲料中,使用10天)
此次猪病经过当地专家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血清学、ELISA、PCR等检查,本病多为猪瘟(HC)、蓝耳病(PRRSV)、圆环病毒(PCV-Ⅱ)、猪流感病毒(SIV)、伪狂犬(PRV)等一种或多种病毒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副嗜血杆菌(HP)、2型链球菌(SS-II)等多种细菌或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多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
7.1部分猪场技术人员认为此次疾病以蓝耳病毒(PRRS)、流感病(SIV)毒为原发病原,继发链球菌病(SS)、附红细胞体病等疾病;在江西,有人认为此次疾病暴发的罪魁祸首是猪瘟(HC);也有人认为此次疾病暴发的原因是一种新型病毒;究竟是什么原因,经农业部专家组在江西诊断及走访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明确定论。
7.2在鹰潭余江县,南昌辉尔公司和余江生猪养殖协会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何厚军院士曾怀疑本病以细菌为原发性疾病,而当时农业部专家则认为是病毒性疾病为主;何院士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室诊断后分析认为,本病可能以病毒性疾病为原发病原,而农业部的专家此刻则认为可能是细菌性疾病为原发;在“江西生猪疫情分析及防控紧急会”上,三位专家分别对当前流行疾病猪瘟(HC)、蓝耳(PRRS)、猪流感(SIV)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三种疾病都有可能成为此次爆发的主导因素。究竟以什么原因为主导,试验还在进行中。
7.3 部分专家认为,此次“猪无名高热”有如此高死亡率,不能排除病毒变异的可能。而结合前几年发生猪无名高热流况,不能排除今年“猪无名高热”大面积的流行与蓝耳病(PRRS)存在一定关系,而蓝耳病(PRRS)发生又与猪瘟(HC)、圆环病毒(PCV-2)、猪流感(SIV)息息相关,在市场走访调查过程中,农村散养猪群发病死亡较多,这应病原的扩散、没有及时治愈、猪群免疫失败存在一定关系,而规模化猪场发病及死亡较少。今年南方地区爆发“猪无名高热”由多因素因素引起,同时,病原有效控制的失败及病死猪处理缺少有效监管也是造成大面积生猪死亡的原因。
7.4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疾病越来越复杂、混合感染越来越严重;70、80年代以繁殖障碍性疾病较突出;90年代后呼吸道疾病在中国泛滥,继而出现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2006年的“猪无名高热”,一度出现“猪非典”的流言,而此次“猪无名高热”的大范围扩散,已体现我国病原控制环节的薄弱及兽医体制的不够健全,作为国家主管部门应加以重视;邵国青博士指出,在以后畜牧发展中,特别是在人、畜密集大的区域,应该加速消灭散养的举措,在重大疫病中起着与构筑防疫“长城”异曲同工,协同增强“共鸣”放大的、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和更重要的“釜底抽薪”的策略性意义,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中的错误与偏颇请读者自荐,欢迎批评指正!
张毅 广东养宝生物制药有限研究服务中心
杨鸿(博士)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汪洋 广东养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江西南昌办事处
上一篇: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本站转载的内容禁止转载或侵犯了作者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删除!
长沙绿叶公司高清宣传片--保健养猪领跑者…
营销服务电话:1 技术:9 专家:0、(刘教授) (文教授)
扫描二维码关注养猪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