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说人在飞虎2什么时候更新情感体验最深?1.身体运动 2.身体接触 3.目光接触 4.身体欠安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 A、 1879 C、 1908 C )年。 B、 1897 D、 1924 B)2、 F、 H、 奥尔波特 (F、 H、 Allport, 1924)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 的学科” 。 A、社会心理 C、社会知觉 B、社会意识 D、社会观念*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 A、 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 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A、习惯行为 C、群体心理 B、社会行为 D、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4、勒温(K、 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 。其中,E 的含义是( D ) 。 A、行为 C、函数关系 5、社会行为是人对( B、个体 D、个体所处的情境)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B、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 B、他过去的经验 D、他所处的情境A、社会因素 C、周围环境 *6、勒温指出: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 A、他的情绪状态 C、他的个性特征 7、社会心理是( 的心理活动。 A、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B、社会意识 C、社会规范 *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 A、个体层面 C、群体层面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 A、个体层面 C、群体层面D、社会刺激 )的研究内容。 B、人际层面 D、社会层面 )的研究内容。 B、人际层面 D、社会层面 )等三个阶段。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A、哲学思辫、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辫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 A、行学思辨阶段 C、学派时代 ) 。 B、实证分析阶段 D、经验描述阶段 ) 。B、哲学思辫、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 A、19 世纪下半叶 C、18 世纪末 13、 Ill 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 A、社会分层 C、本能和教育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 A、 19 世纪末 C、 19 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分析。 A、观察 C、思辫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 ) 〔 )到 20 世纪初。B、20 世纪 20 年代 D、19 世纪上半叶 )的哲学争辩。 B、遗传和环境 D、人性B、 18 世纪末 D、 19 世纪中叶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B、实验 D、归纳A、 20 世纪 20 年代B、 19 世纪中叶 C、 19 世纪末D、 19 世纪初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 ( )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C、实验室研究 B、经验研究 D、哲学思辨 )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 A、不用干预 C、进行干预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 。 B、进行一定的引导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 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20、口头调查又称为( A、纸笔法 C、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 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A、面对面 C、有目的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B、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 极配合 C、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B、有结构 D、聊天式 ) 。 B、量表法 D、档案法 )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 A、访谈法研究气氛很轻松,研究者和被访者聊天就可以了 B、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 C、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D、间接访谈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某人亲戚朋友的访谈,得到他的资料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 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 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 ( )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A、目的性原则 C、非暗示性原则 B、全面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 法,叫( ) 。 A、内容分析法 C、档案法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B、实验法 D、观察法A、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 B、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 C、档案法是一种内容分析的方法 D、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8、 ( )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A、 F、H、奥尔波特 C、特里普力特 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 F、H、奥尔波特 C、特里普力特 ) 。 B、勒温 D、麦独孤 ) 。 B、勒温 D、麦独孤*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B、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景中 C、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 D、 20 世纪 70 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原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的解释力较弱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C、班杜拉 *3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 ) 。 ) 。 B、勒温 D、奥尔波特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 A、霍曼斯 C、埃莫森 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B、布劳 D、蒂博特 ) 。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火不满意度 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35、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这是霍曼斯社会交 换论的( ) 。 A、成功命题 C、价值命题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 ) 。 B、刺激命题 D、剥夺—满足命题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 C、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D、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时他的意义 37、 ( )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A、潜意识 C、生本能与死本能 B、力比多 D、集体潜意识 ) ,而*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 不是治疗症状。 A、认知能力 C、调整他们的情绪 39、 “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 A、弗洛伊德 C、沙利文 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 A、文化因素 C、环境 41、沙利文认为( )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B、人际关系 D、认知能力 )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B、苏格拉底 D、马基雅维里 )的过程。 B、社会人 D、合格社会成员 )的机制。 B、终身社会化 D、再社会化 ) 。 )提出来的。 B、霍妮 D、荣格 )决定的。 B、遗传因素 D、力比多 B、完整的人格 D、恢复信心A、环境因素 C、情感 42、早在公元前 328 年,古希腊哲学家( A、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 A、成年人 C、心理健全的人 4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A、继续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 4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 B、成年期的社会化 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 D、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46、 (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 C、杂志 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 A、早期社会化 C、性别社会化 48、 “性别”表示( ) 。 )为条件的。 B、语言社会化 D、道德社会化 B、大学 D、观念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 *49、 ( )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 A、国家形象阶段 C、国家意识阶段 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 A、社会地位 C、社会情感 51、企业家属于( )角色。 B、功利型 D、创造性 ) 。 B、角色不清 D、角色失败 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D、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 、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B、社会认知 D、社会意识A、表现型 C、自由型 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 A、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53、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 是( ) 。 A、角色内冲突 C、角色不清B、角色失调 D、角色间冲突*54、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 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 A、角色间冲突 C、角色内冲突 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C、镜我 *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 。 B、客我 D、社会自我 ) 。 ) B、角色不清 D、角色失败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 ) 。 B、主观性 D、系统性 ) 。 B、自尊=成功/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A、客观性 C、稳定性 * 58、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 C、自尊=自信/抱负 59、自尊是个体对其( A、社会角色 C、成功与失败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A、自己 C、自然 )的知觉。 )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B、自我 D、价值B、社会 D、环境 )为基础的。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 A、人际沟通 B、情景判断 C、社会知觉 *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 A、图式 C、核心知识 63、 ( ) 。D、人际知觉B、框架 D、内隐认知)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 C、自我评定 64、受( B、自我概念 D、自我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A、遗忘曲线 C、图式 B、印象 D、自我意识65、 ()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A、印象管理 C、个体印象 B、印象形成 D、个体信息 ) 。66、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称为 ( A、定向作用 C、首因效应 67、 ( )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A、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68、 ( B、首因效应 D、好恶评价 B、第一印象 D、印象管理) 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 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B、印象形成 D、第一印象 )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 A、印象管理 C、信息加工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 A、信息内容 C、信息顺序B、信息数量 D、信息真实性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 质,这是( ) 。 A、特质印象 C、光环效应 72、光环效应是一种( B、印象形成 D、近因效应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B、信息干扰 D、以偏概全 ) 。A、社会适应 C、先入为主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A、印象形成 C、总体印象 74、刻板印象具有(B、第一印象 D、刻板印象)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B、社会适应 D、消极 )的性质。 B、消极 D、定向作用A、概括定型 C、碑坏性 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A、积极 C、双向作用7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 则,形成( ) 。 A、第一印象 C、总体印象 *77、 ( B、刻板印象 D、客观印象)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A、简约模式 C、加权模式 B、平均模式 D、加法模式*7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 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 A、加权平均模式 ) 。 B、平均模式 C、加法模式D、定型*79、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 各种特征的( ) ,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A、权重 C、数据 B、联结 D、均值*80、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 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 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 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 A、简约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81、 ( ) 。 B、概括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输入 C、印象管理 B、印象输出 D、印象形成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 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A、印象定位 C、基本规范 83、印象管理是一种( ) 。 B、角色期待 D、评价标准) 。在人呼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A、影响力 C、社交技巧 B、情感过程 D、信息加工84、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 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 A、隐藏自我 C、形象塑造 B、自我抬高 D、自我暴露 ) 。 ) 。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 A、归因 C、图式 B、探索 D、评价 86、 ( 人特征。)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A、内归因 C、稳定性原因B、行为内因 D、情境归因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 归因叫做( ) 。 A、成败归因 C、综合归因 B、稳定归因 D、不可控归因 )是易变8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 性因素。 A、情绪 C、智力 B、人格 D、能力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 能对行为做出( )的预测。 B、变化 D、系统 )的预测。A、准确 C、稳定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 A、较准确 C、可控B、变化 D、不可控 )理论。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 A、控制点 C、稳定性 B、内外因 D、可控性*9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不同的解释。 A、态度 C、控制源 B、原因 D、行为)有*93、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 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 () 。 A、行动者 C、外控者 B、观察者 D、内控者94、 ()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人。 A、行动者 C、 外控者 95、 ( )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A、行动者 C、外控者 B、内控者 D、观察者 )原则。 B、内控者 D、评价者96、海德(F、 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 A、不变性 C、协变性 *97、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 B、易变性 D、特异性)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A、海德 C、琼斯 B、凯利 D、戴维斯*98、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 ( )协变。 A、共同性 C、特异性 *99、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 B、一致性 D、规律性 ) ,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100、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 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利益 C、态度B、社会视角 D、控制点 )倾向。*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人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 A、自我暴露 C、自我抬高 B、自我防卫D、自我价值保护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 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 A、隐藏自我 C、自我防卫 )策略。 B、自我抬高 D、自我暴露10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 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A、空间性 C、特异性 )归因偏差。 B、情境性 D、动机性104、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 以通过改变他们的( A、睡眠 C、归因 105、 (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A、社会动机 C、价值观 B、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 。 )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B、生活 D、治疗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 A、需要 C、兴趣 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A、U 型曲线 C、线性关系 B、注意 D、动机 )关系。 B、倒 U 型曲线 D、指数曲线*10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 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 )的趋势。 A、逐渐下降 C、迅速上升B、逐渐上升 D、不变 ) 。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 A、亲合动机 C、清晰动机 110、亲合起源于( A、依恋 C、焦虑 ) 。 B、恐惧 D、社会化作用 ) 。 B、成就动机 D、优势动机11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 A、越高 C、不变 B、越低 D、难预测 ) 。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 A、较高 C、变化不大B、较低 D、很难预测113、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 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 A、高 C、没有差异 114、亲和动机是人际吸引的( A、最低级 C、高级 )层次。 B、中级 D、最高级 )的关系。 ) 。 B、低 D、低很多115、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 A、正相关 C、无关B、负相关 D、很复杂 ) 。116、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 A、归因过程 C、动机过程 B、张力过程 D、转换过程 ) 。11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 A、习得性动机 C、社会动机B、成就动机 D、抱负动机 ) 。*118、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A、主观期望 C、抱负水平 119、 ( )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A、亲合动机 C、亲社会动机 120、 ( B、权力动机 D、侵犯动机 B、成就水平 D、业绩要求)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A、动机受阻 C、需要 B、焦虑 D、挫折 )的关系。 B、负相关 D、很复杂 ) 。121、挫折一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 A、正相关 C、无关*122、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A、增加 C、不变 123、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 ,其意思是(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 B、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D、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124、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 A、利他行为 C、道德行为 ) 。 B、助人行为 D、亲合行为 B、减少 D、不确定 ) 。125、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A、越少 C、越难预测 B、越多 D、迅速增加) 。 *126、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 A、主观体验 C、社会动机 127、 () ,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B、社会知觉 D、社会态度)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A、焦虑 C、恐惧 128、 ( B、嫉妒 D、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A、焦虑 C、恐惧 *129、 ( B、嫉妒 D、羞耻)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A、内疚 C、焦虑 130、 ( B、羞耻 D、嫉妒)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A、归因 C、动机 B、态度 D、情绪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1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 ( 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A、情感成分 C、认知成分 132、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 A、 P—O—X C、TIRO 133、在态度的 A 一 B 一 C 模型中, “C”是指( A、情感 C、人格 ) 。 B、行为倾向 D、认知 )模型。B、行为倾向成分 D、动机成分B、 B=f(P,E) D、 A—B—C 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 A、工具性 C、价值表现)功能。 B、自我防御 D、认知 )功能。1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 A、工具性 C、价值表现 *13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人水平,是态度的( A、强度 C、方向 137、态度的内化是指( ) 。B、自我防御 D、认知 )属性。 B、外显度 D、深度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138、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 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 A、最稳定 C、最小 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 ( A、低程度的畏惧 C、高程度的畏惧 140、重复与说服效果呈( A、线性 C、随机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A、 P—O—X C、TIRO 14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 )关系。 B、 U 型曲线 D、倒 U 型曲线 )模型。 B、 B=f(P,E) D、 A—B—C ) 。 ) 。 B、最难预测 D、最大 )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B、中等程度的畏惧 D、任何程度的畏惧 A、费力最小原则 C、社会交换原则 143、在海德的 P 一 0 一 X 态度转变模型中,0 代表( A、他人 C、另一对象 *14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A、诱因的强度 C、趋向动机 14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 A、有无情感的交流 C、有无媒体的中介 146、沟通是( )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A、信息 C、物质 147、 ( )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 A、信息 C、背景 148、 ( )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 A、全通道式 C、轮式 ) 。 ) 。B、符合需要原则 D、道德原则 ) 。 B、个体 D、环境B、回避动机 D、达到平衡状态B、有无态度的交流 D、有无言语的出现B、情感 D、意识B、障碍 D、认知B、圆周式 D、集束式 ) 。1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 A、目光 C、空间距离 1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 A、公众 C、个人 151、 ( )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A、身体语言 )距离。 B、社交 D、亲密B、面部表情 D、姿势B、身体运动 C、目光接触 152、除了目光接触外, (D、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B、身体运动 D、面部表情A、身体语言 C、目光接触 153、人在( )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A、触摸 C、目光接触B、身体运动 D、面部表情 ) 。154、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 A、姿势 C、身体运动 B、外部语言 D、触摸155、霍尔(E、 T、 Hall, 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 A、 0 英寸—18 英寸 C、 4 英尺—12 英尺 B、 1、5 英尺—4 英尺 D、 12 英尺—25 英尺 )来引导。)156、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 A、情绪 C、评价 157、 (B、认知 D、想象)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 A、圆周式 C、全通道式 B、轮式 D、 Y 式 )的联系。1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A、心理上 C、合作方面 159、 ( )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 A、个体性 C、情感性 160、 ( B、直接性 D、系统性 B、行为上 D、利益上)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 A、自我暴露程度 C、好恶评价 B、情感卷入程度 D、亲密行为 *161、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 。A、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 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 B、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能 C、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D、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162、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163、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 。 ) 。A、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B、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D、表现出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和辛密 164、 ( )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 A、包容需要 C、感情需要 165、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 A、亲合 C、亲情 ) 。 B、喜欢 D、爱情 ) 。 B、支配需要 D、认知需要16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A、智慧 C、热情 B、真诚 D、幽默*167、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 和手段才能实现,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关系 ) 。 B、竞争关系 C、冲突关系 16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 A、交换性原则 C、强化原则D、互助关系 ) 。 B、平等性原则 D、相互性原则*169、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 ( ) 。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C、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B、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 。170、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 A、六种人际关系原则 C、包容原则和情感原则 171、美国学者舒茨认为, (B、群体整合原则 D、群体分解的控制原则)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A、人际需要 C、社会赞同的需要 B、对自尊的需要 D、成就的需要172、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 方式。这说明舒茨提出的( 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的重要性。 B、自尊需要 D、情感需要173、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的过程。 A、控制—情感—包容 C、情感—控制—包容 17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 A、摩根 C、舒茨 175、 ( )提出来的。 B、奥斯古德 D、费斯廷格 B、包容—控制—情感 D、情感—包容—控制)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A、人际关系 C、依恋 B、利他关系 D、人际吸引 176、 ()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A、人际互动 C、人际喜欢 B、人际交往 D、人际吸引 ) 。177、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 A、竞争 C、合作 B、人际互动 D、协调 ) 。178、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 A、合作 C、让步 *17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 A、费斯廷格 C、舒茨 180、 ( B、竞争 D、妥协 )提出来的。 B、多伊奇 D、李维奇)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A、熟悉 C、人格品质 B、相似 D、外貌 )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B、互补 D、竞争 ) 。181、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 ( A、熟悉 C、邻近182、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 A、指数关系 C、U 型曲线 183、喜欢是( )的人际吸引。 B、最高水平 D、最低层次 B、线性关系 D、倒 U 型曲线A、中等程度 C、较低层次184、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 A、印象管理 C、人际吸引 B、社会影响 D、从众) 。185、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 为() 。 A、印象管理 C、人际吸引 B、社会影响 D、从众 )影响最大。186、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 A、 1 人~3 人 C、 4 人~6 人 187、从众是一种( A、被动的 C、积极的 188、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 A、女性更容易从众 C、男性不容易从众 ) 。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B、主动的 D、有效的B、 3 人~4 人 D、 10 人以上B、女性更不容易从众 D、没有确定性的关系 ) 。189、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 A、社会促进 C、利他 B、社会惰化 D、从众190、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称为( A、社会促进 C、利他 B、社会抑制 D、从众) 。191、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 ( ) 。 A、结伴效应 C、比较效应 B、观众效应 D、淘汰效应 )反应易于表现。 ‘192、优势反应强化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 A、优势 C、复杂 B、弱势 D、简单*193、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反应,称为( A、社会促进反应 C、优势反应 B、社会惰化反应 D、弱势反应) 。 194、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 ( ) 。 A、社会促进反应 C、感染 B、模仿 D、暗示195、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 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被称为( A、结果律 C、几何级数律 ) 。 B、下降律 D、先内后外律196、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 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 A、社会促进 C、感染 197、 ( )不是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A、暗示者的个人魅力 C、环境 B、被暗示者的人格 D、人际距离 ) 。- ) 。B、模仿 D、暗示198、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 A、反暗示 C、逆反B、反模仿 D、真暗示 ) 。199、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 A、优势反应 C、社会感染 200、 ( )不是社会感染的特点。 A、全面性 C、接受的迅速性 B、双向性 D、爆发性 B、模仿 D、暗示201、 “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 为的产生” ,这说明社会感染具有( A、全面性 C、接受的迅速性 )的特点。 B、双向性 D、爆发性 202、 “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 ”这是一种( A、游戏式 C、激情式 B、利他式 D、逻辑式)的爱情。203、 “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这是一种( A、游戏式 C、激情式 B、利他式 D、逻辑式)的爱情。204、 “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的夫妻属于( A、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C、爱情型 205、 ( )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 A、经济 C、爱情 206、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 A、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207、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 A、社会性 C、繁衍性 208、 ( ) 。 B、经济性 D、激情性 ) 。 B、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B、繁衍 D、学习 B、建设型 D、一体型)的夫妻类型。)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A、参照群体 C、学校 B、家庭 D、单位 ) 。209、在斯坦伯格(R、Stem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 A、迷恋爱 C、浪漫爱 210、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幼儿也有爱情体验 C、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 。 B、愚蠢爱 D、空洞爱B、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 D、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别氏级情绪 )211、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 的特点。 A、爱情 C、依恋 B、喜欢 D、单相思 )的爱。212、 “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这是( A、迷恋式 C、占有式 213、处于( B、好朋友式 D、浪漫式)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鹜,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 B、伙伴爱 D、友谊爱A、激情爱 C、游戏爱二、多项选择题214、 ( )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它们是孕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 A、社会学 C、文化人类学 215、1908 年( B、生物学 D、心理学)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B、社会学家罗斯 D、心理学家麦独孤A、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C、心理学家勒温21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 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 A、现实 C、隐含 B、想象 D、虚拟 )等等。 )的影响。217、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A、个体的习得行为 C、群体的决策行为 B、亲社会行为 D、本能行为218、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 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 “催生” 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 (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219、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 A、特里普力特(N、 Triplett)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D、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 。 B、墨菲(G、 Murphy)) 。 C、奥尔波特(F、 Allport)D、莫德(W、 Moede ) ) 。*2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它们是( A、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B、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C、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则行为 D、从注意经验描述到注意假设检验 221、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A、价值中立原则 C、伦理原则 ) 。 B、系统性原则 D、重复原则 )。 ,22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 A、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B、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C、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D、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223、关于观察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 B、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D、观察者在参与观察时,一般不需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224、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行,应该注意( A、穿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 B、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 C、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 D、以适当方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等文件 225、访谈中提问的技巧有( ) 。 ) 。A、开始交谈时应有寒暄之词以调节情境氛围 B、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C、访谈时应与被访者保持交流,认真听、记,并适当给予被访者鼓励,但要避免诱导 D、对被访者应有耐心,如有遗漏,应请对方补充回答 226、应对拒绝的技巧包括( A、准备所需资料 C、不要轻易放弃 227、问卷法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A、标准化程度高 C、收效快 228、问卷的构成成分包括( A、指导语 C、人口学记录 229、档案法的优点是( ) 。 B、有统计资料可查 D、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 。 B、提高人的智力 D、满足研究者的兴趣 ) 。 B、强化 D、模仿 ) 。 B、问题及其备选答案 D、结束语 ) 。 B、成本低 D、可以直接收集数据 ) 。 B、应有耐心 D、搞清拒绝的原因A、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 C、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230、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 A、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 C、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231、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 A、联想 C、暗示232、霍曼斯(1961)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这些命题包括有 ( ) 。 A、成功命题 C、剥夺—满足命题 *233、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 A、詹姆斯 C、华生 234、的人格结构层次包拈( A、本我 ) 。 B、镜我 ) 。 B、米德 D、凯利 B、价值命题 D、侵犯—赞同命题 C、自我 235、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超我A、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B、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C、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 D、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 236、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 ) 。A、社会对一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B、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37、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有(少。 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C、人们能理解社会规范 D、人们能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238、社会化的载体包括( A、参照群体 C、家庭 239、道德社会化包括( A、道德观念 C、道德行为 240、教师的角色属于( A、成就角色 C、表现型角色 241、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 A、先赋角色 C、自觉角色 ) 。 B、功利角色 D、成就角色 ) 。 B、规定性角色 D、不自觉角色 )等方面。 B、道德情感 D、道德判断 ) 。 B、学校 D、大众传播媒体 242、角色扮演过程包含( A、角色期待 C、角色领悟)等要素。 B、角色冲突 D、角色实践 ) 。243、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244、自我的结构包括( A、物质自我 C、社会自我 245、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 A、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C、决定期待 *246、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B、解释经验 D、控制行为 ) 。 B、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A、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B、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C、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D、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247、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B、自尊水平是个体时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D、自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 248、自尊需要包括( )两方面。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B、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C、是一种高级需要 D、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的自我满足感 *249、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 A、自信 C、成功 250、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C、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25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 A、环境 C、群体 252、 ( )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A、行为原因 C、自我知觉 253、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C、动机 254、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 A、选择 C、组合 255、图式的作用包括( ) 。 B、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D、影响能力 ) 。 )等。 B、兴趣 D、经验 )作用。 B、引导 D、解释 B、人际知觉 D、环境知觉 )的知觉。 B、自己 D、他人 ) 。 B、行为表现的反馈 D、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B、社会强化 D、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 。A、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 C、影响记忆256、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 A、刻板印象 C、近因效应 257、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 A、熟悉 C、亲密 )的人之间。B、首因效应 D、光环效应B、不熟悉 D、不常见面 258、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 ( ) 。 A、态度 C、歧视 B、偏见 D、距离259、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 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 A、概括性强 C、对个体意义大 260、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 A、加法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261、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等。 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D、投人所好 ) 。 ) 。 B、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B、逻辑一致 D、重要*262、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A、不变性原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 263、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 A、社会视角 C、观察位置 ) 。B、折扣原则 D、协变原则B、自我价值保护 D、时间因素 )等。264、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 A、人格特征 C、天气 26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具有( A、规律性 C、共同性 B、能力 D、工作性质 ) 。 B、特异性 D、一致性266、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 不是( )的原因。 A、行为主体 C、情绪 267、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 A、激活功能 C、维持功能 268、亲合的作用包括( ) 。 ) 。B、刺激客体 D、心境B、指向功能 D、调节功能A、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C、避免窘境 269、影响亲合的因素主要有( A、情境因素 C、出生顺序 270、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 A、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B、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C、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D、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271、关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个体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B、以往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 C、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 D、个体的袍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是一种倒 U 型关系 272、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A、家庭教养方式 C、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27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 A、目标的吸引力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274、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包括( ) 。 ) 。 ) 。 ) 。 ) 。B、获得信息 D、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B、情绪因素 D、智力) 。B、正确的价值观 D、社会化是否顺利进行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D、个体的情绪状态 A、社会控制的需求 C、嫉妒情绪 275、侵犯的构成包括( A、伤害行为 C、敌意 *276、挫折一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 ) 。 )因素。B、对无能的恐惧 D、本能B、侵犯动机 D、社会评价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队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 挫折强度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77、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 A、弗洛伊德 C、多拉德 ) 。 B、罗伦茨 D、伯克威茨 ) 。278、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 A、交互性规范 C、伦理规范 279、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B、社会责任规范 D、正当行为规范A、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没有生理上的症状 C、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D、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280、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 A、针对性 C、对抗性 28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B、持续性 D、普遍性A、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 B、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 C、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D、内疚感越多,个体心理越健康 282、态度的特点包括( A、系统性 C、稳定性 283、态度的成分包括( A、认知成分 C、社会评价成分 28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B、情感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 。 B、内在性 D、对象性A、态度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B、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C、个体赋予态度对象的主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对象的客观价值 D、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285、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 A、工具性功能 C、价值表现功能 286、根据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包括( A、内化 C、服从 287、传递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A、意图 C、立场 28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B、威信 D、吸引力 )等阶段。 B、评价 D、认同 ) 。 B、自我防御功能 D、认知功能A、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D、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289、态度转变理论主要有( ) 。 A、海德的平衡理论 C、社会交换论 *290、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P 一 0 一 X 模型中, ( ) 。B、认知失调论 D、精神分析论A、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否定的,或两种是一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B、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291、关于认知失调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可以减少失一调 B、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 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C、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D、文化价值冲突是认知失调的原因之一 292、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 A、逻辑的矛盾 C、新旧经验相悖 293、沟通的结构包括( A、信息 C、反馈 ) ,等要素。 B、强化 D、通道 )等典型形式。 ) 。 B、文化价值冲突 D、观念的矛盾294、通过对“小道消息”的研究发现,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 A、单线式 C、流言式 295、正式沟通网络有( A、链式 C、全通道式 296、按信息流动方向,沟通可分为( A、平行沟通 C、上行沟通 ) 。 )等形式。 B、轮式B、集束式 D、偶然式D、 Y 式B、非正式沟通 D、下行沟通 297、身体语言包括( A、目光 C、姿势)等。 B、面部表情 D、装饰 ) 。298、关于沟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 B、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它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 C、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D、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 299、人际关系的特点有( A、直接性 C、功利性 300、一般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 A、定向阶段 C、情感交流阶段 301、自我暴露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 A、隐私方面 C、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302、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 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相互性原则 303、人的基本人际需要包括有( A、支配需要 C、从众需要 30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指的是( A、包容需要 C、成就需要 305、根据群体整合原则,在群体分解时,要经过( A、感情不和 ) 。 B、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 )等阶段。 B、失控 ) 。 B、认知需要 D、包容需要 )等原则。 B、独立性原则 D、平等性原则 )等水平。 B、态度 D、情趣爱好方面 ) 。 B、情感性 D、个体性 )等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C、难于包容 30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 A、情感的互补 C、社会角色的互补 307、人际互动主要的形式有( A、感情相容 C、合作 308、合作的基本条件有( A、共识与规范 C、人格的相似 *30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含义包括( ) 。 ) 。 ) 。D、心理冲突 ) 。 B、需要的互补 D、人格特征的互补B、利益冲突 D、竞争B、目标的一致 D、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A、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之间如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就会产生 相互作用 B、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 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 C、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 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D、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消极的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 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310、从众的功能有( ) 。A、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 B、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C、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D、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311、从众行为的原因有( A、寻求行为参照 C、追求成就 312、从众大致分为( )等类型。 ) 。 B、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D、群体凝聚力 A、真从众 C、权宜从众 *3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假从众 D、反从众A、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 B、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 C、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D、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性呈线性关系 314、社会促进的效应有( A、结伴效应 C、情感效应 315、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A、情感原因 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316、塔尔德的模仿律包括( A、下降律 C、上升律 317、模仿的意义主要包括( A、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B、模仿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C、模仿可以促进群体形成 D、模仿使人快乐 318、社会感染的特点包括( A、双向性 C、爆发性 319、社会感染大体可分为( A、群众性的感染 C、大众传媒的感染 320、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发展大致划分为( )等阶段。 )等几类。 B、个体间的感染 D、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 。 B、恐惧 D、群体性 ) 。 ) 。 B、几何级数律 D、先内后外律 ) 。 B、竞争意识增加 D、责任意识降低 ) 。 B、观众效应 D、光环效应 A、取样与评估 C、承诺B、互惠 D、制度化 )因素。321、在斯坦伯格(R、 Sternbe 嗯,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包括( A、性活动 C、承诺 322、婚姻的动机有( A、经济 C、承诺 323、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包括( A、需求不满 C、夫妻的性差异 324、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离婚的原因有( A、结婚年龄较低的夫妻容易离婚 ) 。 ) 。 ) 。 B、繁衍 D、爱情 B、激情 D、经济B、价值观念不一致 D、远离的“自我”B、短时相识就结婚的夫妻,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容易离异 C、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容易离异 D、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 325、家庭的功能包括( A、经济功能 C、教育功能 326、家庭生命周期包括( A、形成 C、稳定 327、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 A、亲密 C、服从 328、家庭结构的要素有( A、家庭成员的数量 C、代际层次 ) 。 B、经济收入 D、夫妻数量 )等方面。 B、依恋 D、利他 )等阶段。 B、扩展 D、空巢 ) 。 B、性的功能和生育功能 D、感情交流功能 329、哈特菲尔德(E、 Hatfield,1988)把爱情分为两种,它们是( A、游戏爱 C、激情爱 B、伙伴爱) 。D、占有式爱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 2、 B 3、 D 4、 D 5、 A 6、 D 7、 D 8、 A 9、 D 10、 A 11、D 12、 D 13、 D 14、 D 15、 A 16、 A 17、 A 18、 D 19、 C 20、 C 21 、A 22、 A 23、C 24、 D 25、 D 26、 C 27、 D 28、 B 29、 A 30、 A 31、C 32、 A 33、A 34、 D 35、 D 36、 C 37、 D 38、 B 39、 D 40、 A 41、B 42、 A 43、B 44、 D 45、 D 46、 D 47、 B 48、 A 49、 C 50、 A 51、B 52、 D 53、D 54、 A 55、C 56、 A 57、 D 58、 B 59、 A 60、 A 61、C 62、 A 63、D 64、 C 65、 B 66、 C 67、 B 68、 D 69、 D 70、 C 71、C 72、 D 73、 D 74、 B 75、B 76、 C 77、 D 78、 B 79、 A 80、 D 81、C 82、 B 83、 C 84、 B 85、 A 86、 B 87、 C 88、 A 89、 B 90、 A 91、A 92、 C 93、C 94、 B 95、 B 96、 A 97、 B 98、 D 99、 A 100、 B 101、D、102、 C 103、 D 104、 C 105、 A 106、 D 107、 B 108、 A 109、 A 110、 A 111、A 112、 B 113、 A 114、 A 115、 A 116、 C 117、 B 118、 C 119、 B 120、 D 121、A 122、 A 123、 B 124、 B 125、 A 126、 A 127、 B 128、 D 129、 A 130、 B 131、A 132、 D 133、 D 134、 A 135、 D 136、 D 137、 A 138、 D 139、 B 140、 D 141、A 142、 A 143、 A 144、 A 145、 C 146、 A 147、 D 148、 D 149、 A 150、 C 151、C 152、 D 153、 A 154、 A 155、D 156、 D 157、 C 158、 A 159、 D 160、 A 161、B 162、 D 163、 B 164、 D 165、 D 166、 B 167、 A 168、 C 169、 C 170、 B 171、A 172、 C 173、 B 174、 C 175、D 176、 A 177、 C 178、 B 179、 B 180、 C 181、B 182、 D 183、 A 184、 B 185、 D 186、 B 187、 A 188、 D 189、 A 190、 B 191、A 192、 A 193、 C 194、 B 195、 D 196、 D 197、 D 198、 A 199、 C 200、 A 201、D 202、 B 203、 A 204、 B 205、 D 206、 B 207、 A 208、 B 209、 C 210、 A 211 、A 212、 C 213、A二、多项选择题214、 ACD 215、BD 216、 ABC 217、 ABC 218、 ABCD 219、 AD 220、 ABC 221、ABC 222、 ABCD 223、 ABC 224、 ABCD 225、 ABCD 226、 BCD 227、 AC 228、 ABCD 229、 ACD 230、 AC 231、ABD 232、 ABCD 233、 AB 234、 ACD 235、 ABCD 236、 AD 237、 AB 238、 ABCD 239、 ABCD 240、 ABC 241、AD 242、 ACD 243、 ABC 244、 ABCD 245、 ABC 246、 ABCD 247、 ABC 248、 AB 249、 CD 250、 ABCD 251、BCD 252、 ABC 253、 ABCD 254、 BD 255、 ABC 256、 BC 257、 AC 258、 BC 259、 CD 260、 ABCD 261、ABCD 262、 ABD 263、 ABCD 264、 ABD 265、 BCD 266、 AB 267、 ABCD 268、 ABCD 269、 ABC 270、 BC 271、ABC 272、 AC 273、 ABC 274、 AB 275、 ABD 276、 BCD 277、 AB 278、 AB 279、 ACD 280、 ABCD 281、ABC 282、 BCD 283、 ABD 284、 BD 285、 ABCD 286、 ACD 287、 ABCD 288、 CD 289、 ABC 290、 BC 291、ABCD 292、 ABCD 293、 ACD 294、 BCD 295、 ABCD 296、 ACD 297、 ABCD 298、 ABCD 299、 ABD 300、 ABCD 301、ABCD 302、 ACD 303、 AD 304、 ABD- 305、 ABC 306、 BCD 307、 CD 308、 ABD 309、 BD 310、 AB 311、ABD 312、 ACD 313、 AC 314、 AB 315、 CD 316、 ABD 317、 ABC 318、 AC 319、 BCD 320、 ABCD 321、BC 322、 ABD 323、ABCD 324、 ABCD 325、 ABCD 326、 ABCD 327、 ABD 328、 ACD 329、 BC
广而告之: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词条解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5赛季什么时候开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