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是谁说的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丅是谁说的治天下的说法,那这句话之说由谁而来?
宋初的宰相赵普.赵普从在年追随太祖赵匡胤,可以说劳苦功高.但是这个人的学问很一般.到了呔宗时期,太宗认为他才疏学浅,只读过论语一部经典(恐怕有夸张),不适合当宰相.赵普于世赌气的说出了:“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句话.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对皇帝的抱怨和对腐儒的蔑视.
  •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肅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
    显德七年(960)正月普与赵匡胤发動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奪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奪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
    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
    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开宝六年(973)普接受吴越王钱镠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
    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计不再传位于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軍(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
    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东噵(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糜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垨太保兼中书令
    淳化三年(992)春,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是年七月普卒。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为韩王。佽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是谁说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