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木香功效的行气止痛的功效?

益母草颗粒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导读:益母草颗粒饭前吃还是饭后吃?益母草颗粒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是由益母草、当归、川芎、木香等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
饭前吃还是饭后吃?益母草颗粒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是由益母草、当归、川芎、木香等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
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益母草颗粒并不陌生,益母草颗粒作为月经不调的妇科用药,深受患者推崇。它的配方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气止痛,疏肝理气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等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处于经期也是可以使用的。对痛经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益母草颗粒是一种中成药,也是一种非处方药,它的主要功效是: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也可配白茅根、泽兰等使用;治疗水瘀互结,淤血障碍膀胱;可治疗疮痈肿毒,皮肤瘾疹;活血调经,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同时,又可用于跌打损伤。作为一种中成药的益母草颗粒,应该在早饭前和晚饭后服用效果更佳,用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孕妇禁用。无瘀滞及阴虚血少者忌用。
如需咨询,可光顾健客网,健客网药店价格优惠合理,大家可放心购买。郑重承诺:健客网药店是一家正规、合法的B2C药品电子商城,商城中所销售的各类药品均采购自原生产厂家,杜绝假药,购药安全有保障!我们的咨询热线400-!
(实习编辑:雷彩莲)
可能对你有用的产品
相关药品购买
相关健康经验
健客网-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合法网上药店,致力于打造优质、低价、便捷的网上药店和最值得信赖的健康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加入开心人!
四磨汤口服液的功效有哪些
发布时间: 17:16
来源:开心人网上药店
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的营养比较多,更全面。不过由于现在很多家长过分的溺爱让很多孩子养成了偏食的习惯。长期这样容易导致孩子脾胃不和,内热积滞,经常表现为厌食,腹胀,大便干结等症。我们推荐。那么四磨汤口服液的功效有哪些?
药师介绍到,四磨汤是一种古方,在古代已经被广泛应用。它的成分主要是木香、枳壳、乌药和槟榔。所以叫做四磨汤。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几种中药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和胃消胀,止泻的功效。对食欲不振,腹痛,痢疾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枳壳临床上常用来破气,消积。胸痞,腹胀,食积有很好的作用。乌药主要有顺气,开郁,止痛的功效,槟榔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它具有消积,驱虫,下气等功能。
从上述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四磨汤口服液是治疗消化不良类的药物,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分是中药,副作用小,特别适合给小儿服用。如果中老年人出现气滞,食积,有腹痛,便秘的症状也可以服用此药。
以上就是关于四磨汤口服液的功效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专家介绍说,关键是服药前要明确病因,详细参看说明书,如果是孕妇请慎服此药。在服此药的同时如果还有其他药物,请请医生指导,以免造成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赣ICP证B2--号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禁忌人群: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木香的基本介绍
是菊科植物云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称。云木香又名广木香或青木香,属菊科风毛菊属。川木香是菊科川木香属的植物,均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多生长在高山草地和灌丛中,为野生植物,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这两种植物的根茎都是重要的中草药。
木香的功效与作用
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 ;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
木香的食用方法
1.脘腹胀痛,食积不消:配砂仁、枳壳、白术。2.下痢腹痛,里急后重:配黄连、、枳壳、大黄等。3.脾虚饮食不化,腹胀泄泻:配党参、白术、陈皮等。
木香的做法大全()
12345678910
香哈手机端,500万人都在用,与吃货一起参加美食活动,参与即有奖!
20多万菜谱、功效、食物相克,查菜谱更轻松,用了就知道!
扫描二维码免费安装;或在手机上访问:<中药互换与配伍+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中药配伍漫谈+常用中药功效比较
发布时间:&&&来源:&&&63人关注
中药互换与配伍+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中药配伍漫谈+常用中药功效比较&&本文转载自舍得《中药互换与配伍+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中药配伍漫谈+常用中药功效比较》中药互换与配伍作者:jhlr999 & 中药互换 & 功用:&&&&&&&&&&&&&&&&&&& &&&&&&&&&&&&&&&&&&& &互换: 透表退热:&&&&&&&&&&&&&&&&&&&&&     柴胡换青蒿。 清热解毒:&&&&&&& &&&&&&&&&&&&&&&&&&&&&&&&& &金银花换金银花藤叶、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换胡黄连、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换黄芩、苦参。 清虚热:&& &&&&&&&&&&&&&&&&&&&&&&&&&&&&&&&&&&& 黄柏换知母、地骨皮。 清热凉血解毒:&&&&&&&&&&&&&&     板蓝根换大青叶。 清热定惊、凉血解毒:&&&&&&&&&&&&  犀角换水牛角。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丹皮换赤芍。 清虚热:&&& &&&&&&&&&&& &&&&&&&&&&&&&&&&&&&&&&&丹皮换地骨皮、白薇、银柴胡。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山慈菇换冰球子。 燥湿散满:&&&&&&&&&&&&&     &&&&&&&& 厚朴换苍术、大腹皮。 行气降逆:&&&&&&&&&&&&&&    &&&&&&&&&&&& 厚朴换木香槟榔 。 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 砂仁换陈皮佛手。 化湿和胃、行气宽中:&&&&&&    白豆蔻换草豆蔻。 利水渗湿、健脾:& &&   &&&&&&& 薏苡仁换赤小豆、土茯苓。 清肺排脓:&&& &&         薏苡仁换冬瓜子。 祛风通络定惊: &       薪蛇换乌梢蛇。 平肝息风 :& &        羚羊角换山羊角。 平肝潜阳明目:&        石决明换珍珠母。 镇惊安神:&& &&        龙齿换龙骨。 破气消积:& &&        枳实换枳克青皮。 安神:&&&& &&&    &&&&&&&&&&&&&&&&& 酸枣仁换首乌藤、合欢皮花。 活血祛瘀: &&&        丹参换红花。 养血安神: &&&&        丹参换首乌藤。 消肿排脓:&&         穿山甲换皂角刺。 通乳:&&&&& &&    &&&&&&&&&&&&&&&&& 穿山甲换木通、通草、王不留行。 活血止痛:&&   &&&&&&&&&&&&&&&&&&&&&& 乳香、没药换延胡索、五灵脂、鸡屎藤。 化痰止咳:&&    &&&&&&&&&&&&&&&&&&& 半夏、川贝换枇杷叶、佛耳草、焊菜。 清肺开音: &&      &&&&&&& 胖大海、换玉蝴蝶、蝉衣。 补气: &&&&&&    &&&&&&&&&&&&&&&&& 黄芪换党参、棉花根、金雀根。 固表:&&& &&&         黄芪换白术。 补脾润肺:& &&        制黄精换制玉竹。 温补肝肾:&& &    &&&&&&&&&&&&& 鹿角换鹿角霜、仙灵脾、菟丝子。 补肾助阳:&&&&&&  &&&&&&&&&&&&&&&&&&&&&& 巴戟天换菟丝子、韭菜子、仙灵脾。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潼疾藜换菟丝子。 补肾固精:&&        && 山萸肉换覆盆子、金樱子。 补肝肾、强筋骨:&&&     && 杜仲换续断、狗脊桑寄生。 补血:&&&&&&&&&&&&&&&&&&&&&&&&&&&&&&&&&&&&&&& &熟地制首乌、阿胶换桑椹子、鸡血藤、旱莲草。 补血活血调经:& &&&&&&&&&&&&&&&&&&&&&& 当归换鸡血藤。 润肺养阴:&&&&&&&&&&&&&&&&&&&&&&&&&&&&&&&& 天冬换麦冬、北沙参、南沙参、玉竹、羊乳根。 滋养肝肾、明目:      枸杞子换女贞子。 养胃生津: &&&&&&&&&&&&&&&&&&&&&&&&&&&& &石斛换麦斛、天冬、麦冬、沙参、玉竹、石仙桃。 滋阴凉血:&&&&&&&&&&&&&&&&&&&&&&&&&&&&&&&&生地换玄参、旱莲草。 &中药调治方法--中草药配伍--咸味& 六类(咸) &青黛 青黛配黄芩: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但青黛专泻肝经火毒,黄芩善泻心肺之火。 青黛配蛤粉:青黛清肝火凉血止血,蛤粉滋肺阴,化痰镇咳止血。相配清泄肝肺郁热,化痰,止咳,止血。 青黛配黄柏:青黛清热凉血解毒,黄柏燥湿解毒。若加石膏、滑石有清热解毒、燥湿敛疮功效。 &羚羊角 羚羊角配钩藤:均能清肝熄风,清热定惊,相配力强。 羚羊角配石决明:都平肝熄风,羚羊角清肝火力强,石决明潜肝阳力胜。相配清肝熄风力强。 羚羊角配生石膏:取羚羊角清热凉血解毒,石膏清气分壮热。相配则清气血实热而解毒。 &蛤蚧 蛤蚧配生地黄:蛤蚧补肺定喘,生地黄清热滋阴,常加麦冬润肺止咳。合用有滋阴润肺定喘效能。 蛤蚧配贝母:蛤蚧补肺气,贝母清痰热,常配桑白皮润肺止咳,合用有补肺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 四类(辛) &干姜 干姜配甘草:取干姜辛热助阳,甘草甘缓止痛。辛甘合用有复中焦阳气之功。 干姜配半夏:取干姜温中散寒化饮,半夏和胃降逆。相使为用有散寒降逆功效。 干姜配黄连:干姜辛开温通,黄连苦寒降泄。合用有辛开苦降的功效。 干姜配厚朴:都有温中散寒功效。且干姜能化饮,厚朴能下气。合用可温中散寒,降逆除满。 干姜配白术:干姜暖脾胃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合用则散寒燥湿。 干姜配五味子:取干姜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开合并用,化饮止咳。 &大腹皮 大腹皮配木瓜:大腹皮下气行水,木瓜通络化湿,相配有通络下气,化湿利水功效。若加紫苏行气和血,可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大腹皮配厚朴:大腹皮下气行水,厚朴行气化湿除满。相配则理气化湿。若加藿香梗理气和中,辟秽止呕。 &小茴香 小茴香配肉桂:取小茴香温肝肾,暖胞宫、行气止痛,肉桂温阳助火,散寒止痛。相配有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若配干姜疗脾胃虚寒腹痛,效力更强。 &巴豆 巴豆配桔梗:取巴豆霜攻逐寒实而荡肠胃,桔梗宣肺祛痰以畅大肠。若加贝母化痰散结,有泻下寒实,宣肺散结通便之功。 巴豆霜配大黄:均为峻下之药,但大黄性寒,巴豆霜性热,同用互制寒热。若加干姜温中散寒,并制大黄的寒凉,成为温下剂。 巴豆配杏仁:取巴豆峻泻消水,杏仁宣肺润燥通便。相配有泻水通便功效。 &&乌药 乌药配吴茱萸:乌药理气散寒止痛,吴茱萸疏肝下气,温脾肾寒湿而止痛。相配则疏肝散寒止痛效能较强。若加小茴香温肾散寒,温中开胃,相须为用则温中助阳散寒止痛。 乌药配木香:都行气止痛。乌药偏于温散下焦冷气,木香偏于行滞消积。相配行气止痛的功效更好。 &半夏 半夏配陈皮:均有燥湿化痰功效。半夏又能和胃降逆,陈皮又能健脾理气。相配治胃气不和,湿痰滞壅。 半夏配黄连:半夏辛开,和胃止呕,黄连苦降,清热燥湿。合用则辛开苦降、降逆消痞。 半夏配黄芩:取半夏辛散降逆,黄苓苦寒清热。相配清热降逆,除满降呕。 半夏配爪蒌:半夏降逆燥湿,爪蒌宽胸涤痰。相配降逆除痰功效好。 半夏配厚朴:都燥湿化痰,且半夏降逆长于止呕,厚朴行气长于除满。相配有行气降逆,消痰散结功效。 &&白芥子 白芥子配苏子:都利气消痰止咳。加苏子降气平喘。 白芥子配肉桂:白芥子消痰通络散结,行气止痛。肉桂散寒止痛。相配通络止痛效果较好。若加没药活血消肿止痛。&&&&&&& &生姜 生姜配大枣:生姜表散风寒,和胃。大枣益气生津补脾。相使为用有养脾胃和营卫之功。 生姜配半夏:都和胃止呕、除痰。但生姜偏于宣散,半夏偏于降逆。半夏有毒,生姜制之。一散一降,相畏相使,功效更好。 生姜配竹茹:生姜辛温散逆和胃,竹茹甘寒清热止呕,同用清温相济,益胃清热,降逆止呕。 &&肉豆蔻 肉豆蔻配木香:肉豆蔻调中快气,木香温中理气,合用温脾胃,行气滞。 肉豆蔻配半夏:肉豆蔻温胃行气止泻,半夏降逆化痰、止呕。相配可降气除满止吐泻。 &细辛 细辛配麻黄:二药都有表散风寒作用。取细辛温肺化饮,麻黄宣肺定喘。或取细辛温散经脉寒湿,麻黄宣散肌表风寒。 细辛配柴胡:细辛升肾阳而散寒止痛,柴胡升肝经清阳而疏泄郁结。合用能升正气上济于头,散经气之郁而止痛。 细辛配五味子:取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一散一敛,为治寒饮喘咳的常用配伍。 细辛配生地黄:细辛善于止痛,但其性辛燥升散,得生地黄滋阴清热,可去其燥烈升散之弊,而有清热止痛的功效。 &&砂仁 砂仁配厚朴:都行气,但砂仁偏于开胃,厚朴偏于消满,相配功显。若加香附解郁止痛,可增行气宽中消满止痛的效力。 &草豆蔻 草豆蔻配吴茱萸:取草豆蔻行气散寒湿止呕,吴茱萸祛寒止痛,相配则散寒止痛效果好。若加香附解郁理气,止痛,其寒湿行气止痛效果好。 &&紫苏叶苏梗 紫苏配藿香:都解表理气,温中化浊,而紫苏理气作用较强,藿香化湿效力较胜,常相配用。 紫苏配桔梗:紫苏解表祛痰,桔梗宣肺止咳祛痰。 紫苏配砂仁:都理气安胎,可用于气机不畅的胸腹满闷,胎动不安。 紫苏配黄连:取紫苏理气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止呕,相使为用可治妊娠呕吐,心烦不安。 &&薄荷 薄荷配菊花:均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薄荷舒肝、菊花凉肝。相配既能散风热以清头目,又可泄肝火。 薄荷配桔梗:取薄荷疏散风热,桔梗宣肺利咽。相配则清热利咽功效较好。 薄荷配牛蒡子: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牛蒡子兼能祛痰止咳。相须为用效果好。 &麝香 促进腺体分泌,兴奋神经中枢,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跳加快。有助于病人苏醒。 麝香配雄黄:麝香通经止痛,消肿,雄黄敛疮止痒解毒。若加珍珠生肌敛疮,合用有解毒消痈,敛疮止痛作用。 麝香配血竭:都散瘀止痛,为外科要药。 麝香配牛黄:都有开窍作用。但麝香开窍力强兼能辟秽醒神,通经祛瘀。而牛黄清热力强,兼能熄风定惊,豁痰解毒。二相配治癫狂神志错乱等症。 三类(甘) &大枣 大枣配甘草:大枣益气生津、甘草和中缓急。相配则甘缓益气,补养心脾。若加浮小麦以养心气,并同与生地、百合同用。 大枣配阿胶:大枣养血和营卫,阿胶滋阴,补血止血,相配有养血和营卫止血之功效。 &山药 山药配茯苓:山药补脾气,益胃阴而止泻,茯苓健脾利湿止泻。相配有补脾益胃止泻的功效。 山药配党参:都补脾益气生津,而党参重于补气,山药偏于补脾益阴。 山药配天花粉:山药益气养阴,取天花粉润燥生津。相配益气养阴生津。 &&车前子 车前子配泽泻:都利水消肿,清泄湿热,相须为用效果更好。与木通、滑石渗利药同用疗效更好。 车前子配白术:取车前子利水止泻,白术健脾燥湿。相配健脾止泻。 车前子配熟地黄:取车前子泻热明目,熟地黄补益肝肾,相配有补肝肾、泄热明目的功效。又可与枸杞、菟丝子滋补肝肾药同用效果好。 车前子配苍术:取车前子清利湿热,苍术燥湿健脾。相配有健脾,渗利湿浊之功效。 &升麻 升麻配牛蒡子:均有疏散风热,透疹解毒的功效,相须效果好。 升麻配生石膏:升麻解阳明热量,生石膏泄阳明气分实热。相配则清阳明实热火毒的功效较好。又常配黄连。 升麻配白芷:取升麻散阳明风热,白芷止痛。相配则清胃火,散风热止痛。 升麻配柴胡:均有散热提举作用,但升麻升阳明之清气,柴胡升肝胆之清阳,相须为用,补气和血,泻火解毒。 &玉竹 玉竹配沙参:都养阴清肺、润燥止咳,相配则效力强。 玉竹配薏苡仁:玉竹清肺润燥止咳,薏苡仁祛湿排脓。相配有止咳排脓之功。 &石膏 石膏配知母:都清泄肺胃实热,但石膏辛寒解肌热、泄胃火,知母苦润泻实火、滋胃燥。合用辛寒泻火兼滋胃燥,无损伤脾胃之弊。 石膏配熟地黄:石膏清泄胃热,熟地黄滋补肾阴,相配滋阴泻火。改生地黄与石膏同用有滋阴液泻壮热效能。 石膏配犀角:石膏偏于泄气分壮热,犀角偏于清血分热毒。相配则外能透热,内能降泄火毒,有清热凉血解毒消斑功效。并常加金银花、连翘,或大青叶、紫草同用,也常与生地、玄参、麦门冬同用。 石膏配细辛:石膏泻胃火细辛辛温镇痛。寒热并用治胃火上冲之牙痛。 石膏配麻黄:石膏泄肺热,麻黄宣肺定喘。合用时石膏稍多,则制温燥,有辛凉宣肺平喘之功。再加桑白皮,泻肺平喘效果更好。 煅石膏配黄柏:煅石膏收敛生肌、护创面,黄柏燥湿解毒。相配清热燥湿敛疮。 &甘草 甘草配人参:甘草炙用能益气生津、补脾宁心。人参能补脾气,安心神。相须为用有补气生津、健脾养心之功。 甘草配白芍:甘草甘平,白芍酸寒,相配取其甘酸化阴、以敛阴养血,使津血足而筋脉得养,达到缓急止痛效果。 甘草配蒲公英:都可清热解毒,蒲公英更善疗疮痈痛。相配用于疮痈肿毒、外伤创口红肿。 &北沙参 沙参配麦冬:均为甘寒润肺,滋阴清热之品。 沙参配贝母:沙参润燥止咳,贝母清热化痰。相配润燥化痰效力较好。 &地骨皮 地骨皮配银柴胡:都能凉血,治骨蒸潮热而无苦燥伤阴之弊。 地骨皮配丹皮:都凉血降火,除骨蒸潮热。丹皮且有活血散瘀作用,常用于血中郁热的无汗的骨蒸。地骨皮常用于血虚有汗之骨蒸。二药同用凉血除蒸力更强。 &防风 防风配苍术:均有表散风湿作用。但防风偏于散风,苍术偏于燥湿。 防风配天南星:防风祛风除湿,天南星辛散而专祛经络之风痰。相配能祛风湿通络除痰。 &肉桂 肉桂配黄芪:黄芪长于补气,肉桂善于助阳。相使为用则温阳益气,通畅血脉。 肉桂配熟地:肉桂温阳通脉,鼓舞气血,熟地黄滋阴养血。相配有滋阴温阳,养血通脉功效。加人参以益气安神,补益气血。 肉桂配当归:肉桂温阳散寒止痛,当归补血兼能行瘀止痛。相配则温阳行瘀止痛功效好。 肉桂配黄柏:肉桂温阳化气,黄柏坚阴清热,相配有温阳坚阴的功效。 &附子 附子配肉桂: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回阳救逆,肉桂性缓可引火归元。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振奋阳气,鼓舞血行。并常与熟地黄、枸杞,滋阴益精药配用,法阴中求阳之意。 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扶肾阳而破阴,干姜长于暖脾胃而散寒。相须有温脾肾、助阳散寒之功。 附子配白术:取附子温补脾肾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相配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附子配黄芪:取附子温补护阳,黄芪益气,固表。相使为用有温阳益气固表止汗作用。 &杜仲 杜仲配补骨脂:杜仲补肝肾,并安胎,补骨脂温补下元强肾。 杜仲配枸杞:杜仲补肝肾之阳,枸杞滋肝肾之阴,且能补阳。若加山茱萸补益肝肾而固精。 &芦根 治急性关节炎,解河虫河鱼豚之毒。 芦根配竹茹:都清泄肺胃郁热,止呕除烦。竹茹兼可化痰,芦根兼能生津。 芦根配石膏:芦根清胃生津,石膏泻胃经实火,相配泻火生津。 芦根配麦门冬:都生津润肺养胃。芦根且能止吐,麦冬又可止咳。相配润肺胃止咳呕。 &泽泻 泽泻配丹皮:泽泻利水、泄肾中水邪,丹皮凉血,清肝胆之火,相配能泄虚火利湿浊,虚火上炎时与滋阴药同用。水肿时与健脾利水药同用。 泽泻配木通:都有利小便作用。 泽泻配砂仁:泽泻渗湿利水,砂仁行气和中,相配有利湿止泻除胀功效。 泽泻配半夏:泽泻清热利湿,半夏燥湿化痰。相配有和胃利湿作用。 &&枸杞子 枸杞子配熟地黄:都能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相配功效更好。 枸杞子配当归:枸杞子滋阴益精,当归养血。相配有补肝肾养血功效。 &柏子仁 柏子仁配酸枣仁:都有安神作用,柏子仁偏于补心脾,酸枣仁重在养心肝,相配相使胆胆气柔,心脾气旺,共起养血安神作用。 柏子仁配五味子:柏子养心神,五味子敛心气,相须为用,养心安神,敛气阴而止汗。 &茯苓 除去外皮,其内呈白色者,为白茯苓,偏于补益,内淡红色者,为赤茯苓,偏于渗利,白茯苓中穿有松根部分为茯神,以养心宁神为主,茯苓黑褐色的外皮为茯苓皮,利水消肿。 茯苓配泽泻:都甘淡平缓,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相配效果显著,与猪苓同用。 茯苓配甘草:都益气宁心。甘草炙用效果好。加桂枝相配温阳益气、补脾宁心。 茯苓配半夏:茯苓健脾利湿,半夏除痰降逆。相配有除痰止呕作用,若加陈皮健脾理气除痰。 茯苓配车前子:都有利水作用,但茯苓偏于健脾渗湿,车前子偏于利尿通淋。相配利尿通淋功效好。 茯苓配广木香:都止泄。茯苓的止泄在于健脾渗湿,广木香的止泻在于和胃理气。相配能和脾胃,行气止泻。 &钩藤 钩藤配全蝎:钩藤平肝熄风,全蝎祛风镇痉。相配熄风定惊止痉止痛。 钩藤配菊花:均能平肝、疏散风热,钩藤偏于熄风止痉,菊花偏于疏风泄热,相配有平肝泄火,熄风的功效。 &桂枝 桂枝配白芍:桂枝解表和卫阳、白芍滋敛能和营阴。相配解表则卫阳通畅而不伤营阴,滋敛则营阴调和而不滞阳气。 桂枝配附子:桂枝解肌散表浅风寒,附子补阳祛深伏寒湿。合用温经通阳,祛寒止痛。 桂枝配甘草:取桂枝通心阳,炙甘草益心气。合用辛甘化阳,益气通脉而补心脾。 桂枝配茯苓:取桂枝通阳化气,茯苓健脾利湿,合用通阳利湿。 桂枝配丹参:取桂枝通心气,丹参活心血。合用能通阳活血。 桂枝配吴茱萸:均有散寒之功。桂枝通阳化气,散经脉之寒。吴茱萸温中和肝胃,助脾肾之阴,且能疏肝下气。相配有化阴寒凝滞之功。 &桑叶 桑叶配菊花:二药功效相近,但桑叶润肺止咳作用较强,菊花凉血明目作用较显著。相须为用可治风热咳嗽,目赤肿痛。治风热表症与薄荷、荆芥相配。治咳嗽常与桔梗、杏仁、沙参相配。 桑叶配黑芝麻:取桑叶平肝凉血,黑芝麻补益肝肾,相配则补肝肾而凉血。 &桑白皮 桑白皮配枇杷叶:取桑白皮泻肺止喘,枇杷叶降逆消痰,合用则肃降肺气止咳平喘。 桑白皮配地骨皮:桑白皮入气分泻肺中邪热,地骨皮入血分清肺中伏火,合用则清热降火,止咳平喘。 桑白皮配大腹皮:桑白皮泻肺利水,大腹皮下气行水。相配行水功效较好。 &莱菔子 莱菔子配山楂:均为消食化积要药。 莱菔子又能降气消痰,行气除胀,山楂又能化瘀散结,健胃助食。合用可行气滞、消食积。 莱菔子配半夏:取莱菔子降气消痰,除食滞,半夏降逆化痰,和胃气。合用能消食化痰,除逆散痞。 莱菔子配枳壳:莱菔子消食化积,枳壳消积除痞。相配有消积除满作用。 莱菔子配杏仁:莱菔子降气化痰、杏仁宣肺止咳。相配有宣肃肺气,化痰止咳作用。 &通草 通草配滑石:都清利湿热。滑石且能清暑。相配可清暑利湿。 通草配大腹皮:取通草清湿热而利小便,大腹皮下气行水。相配有清热利水除胀之功效。 通草配瞿麦:都清热通淋,瞿麦又可破血通经。相配有利尿清热破血之功。 通草配穿山甲:通草体轻上达,通气下乳,穿山甲善走窜,通络下乳。相配通气通络,下乳效果好。若加王不留行,行面通经下乳。又常与当归、、川芎、黄芪养血活血益气药同用。 &淡竹叶 淡竹叶配木通:均清心火利小便。而淡竹叶能除烦止渴,木通能导热下行。若加生地黄凉血滋阴,相配则泻火利尿而不伤津。再加甘草梢清热解毒。 淡竹叶配石膏,都能清热除烦。淡竹叶偏于清心与小肠之热,石膏重在清肺胃气分实热。相配有清热利尿止渴除烦的功效。 &黄芪 收缩心脏,扩张冠状血管和全身末梢血管。抑菌止汗,有类性激素的作用。 黄芪配人参:均为补气要药。人参补元气,生津血,偏于滋补强壮,黄芪升阳固表,偏于温补固护。相须为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 黄芪配附子:黄芪益气固表,附子温经扶阳,相配温中助阳,固表止汗。 黄芪配白术:黄芪益气补虚,白术健脾益气。相配补气健脾之功。 黄芪配当归: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相配可起益气生血之功。 黄芪配升麻:均升举中气。而黄芪补气,升麻升胃阳,相配能升阳举陷。 黄芪配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本为祛风解表药,相配防风载黄芪补气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散泄。散中寓补,补中兼疏,为相畏相使的应用。 黄芪配桂枝:黄芪益气,桂枝温经通脉。合用有益气通脉,温经和血之功。 &&猪苓 猪苓配茯苓:都利水渗湿,相须效果更显著。若加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再加白扁豆补脾除湿。 猪苓配大腹皮:均可利水,但猪苓渗湿利水,大腹皮下气行水。相配利水除胀。加砂仁行气和中。 &滑石 滑石配甘草:取滑石清热利湿通窍,甘草和中,缓滑石之寒。相配清暑利湿。 滑石配黄柏:取滑石清热渗湿,黄柏燥湿泻火解毒。相配有清热燥湿作用。 &&莲子 莲子配山药:都健脾益气止泻。加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配则健脾补虚止泻。 莲子配黄连:莲子厚肠胃止泻泄,黄连清热燥湿止痢。加党参补气健脾,合用健脾燥湿止泻。 莲子配酸枣仁:莲子补益心脾,酸枣仁养血安神。相配有养心脾安神的作用。常配茯苓,远志同用。& 二类(苦) &人参 以野山参效力最佳,园参效力较差。 本品对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均有加强作用,尤其加强兴奋过程,所以抗疲劳。又能作用于垂体而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加强抵抗力。降血糖,强心、调节胆固醇代谢。 人参配附子:温肾回阳,治重病久病失血所致的劂逆、脉微、出冷汗、气虚欲脱症。 人参配白术: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补脾。 相配健脾益气。 人参配五味子:人参益气生津,五味子敛气滋阴、生津止汗,合用则益气,生津敛汗。 人参配蛤蚧:人参益脾肺、补元气。蛤蚧补肺气,益精血。合用补虚益肺。 人参配茯苓:人参培补元气宁神。茯苓养心脾、安神志。相配可治心脾不足、心悸气短、食少乏力等。 人参配熟地黄:人参益气补虚,熟地黄补阴养血,合用则益气养血,治气血两亏诸症。 再加麦冬滋阴清热,益气生津。 &大黄 本品对体弱、孕妇、经期、产后者不宜用。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大黄配芒硝:大黄苦寒泄热,泻下导滞,芒硝咸寒润燥软坚。相须有荡涤肠胃积滞,泄热功效。 大黄配附子:大黄苦寒攻逐积滞,附子辛热温里散寒,并制约大黄的寒凉。寒热并用可温下寒实积滞。若加干姜,温脾胃之阳效果更好。 大黄配黄连:都为苦寒泄热,而大黄气味重浊善下行。黄连善清热燥湿。相配可治邪热内结的痞症。若加黄芩清热凉血止血。 大黄配茵陈:取大黄泄下,导湿热,从大便出。菌陈清泄湿热,利胆退黄。若加栀子,引湿热从小便出。 大黄配肉桂:取大黄泻下,佐以肉桂振脾阳且制大黄的寒性。 大黄配煅石膏:取大黄清热凉血解毒,煅石膏敛疮生肌。相配有凉血解毒、燥湿生肌的功效。研末外敷可治烫伤;配地榆清热收敛生肌,配冰片清热生肌止痛,效果更好。 &川楝子 对肺结核活动期、心脏病、贫血、体弱者慎用。本品对蛔虫效力慢而持久,且有积蓄作用。 川楝子配小茴香:川楝子疏肝利气止痛,小茴香温肝肾,散寒行气止痛。相配既疏肝又温肝肾,散寒止痛。 川楝子配当归:川楝子利气止痛,当归活血养血,柔肝止痛。相配有疏郁止痛、养血柔肝的功效。若加生地黄滋阴养肝。 川楝子配青皮:都能疏肝利气止痛,而川楝子善行气止痛,青皮善破气消积。相配有疏肝利气、散结破坚止痛的功效。 &天门冬 对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耐氧菌,都有抑制作用。 天门冬配麦门冬:天门冬性寒,滋阴清热力较强,偏于滋肾阴泄虚热,麦门冬微寒,滋燥,补阴而不粘腻,偏于生津益肺胃,多相须为用以滋阴清热,润燥止咳。 天门冬配熟地黄:取天门冬上清心肺、除痰热,下滋肾阴,润燥通便。熟地黄滋肾阴、养精血。相配滋阴润燥。 &木香 对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疾痢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还有降压作用。 木香配槟榔:木香行气消积止痛。槟榔降气导滞化积。合用消积导滞、行气止痛。 木香配砂仁:都有行气止痛效能,木香长于健脾理气砂仁长于开胃消食。合用则和中理气,消食化滞的功效更好。 木香配白术:木香健胃消食、白术健脾益气。相配能健脾胃、消食滞止痛。 木香配青皮:木香行气健胃止痛,青皮疏肝破积止痛。相配有疏肝健胃功效。若加山楂消积化滞,更能理肝胃气滞、消积止痛。 &木通 利尿强心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多种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 木通配黄芪:取木通通经下乳,黄芪补虚益损。相配能益气下乳。若加当归补血,有滋生乳汁且通利效力。 木通配牛膝:都有通利血脉作用。木通偏于通利,牛膝重在活血祛瘀。相配则活血通脉功效较好。若加红花活血通经。 木通配车前子:取木通导心与小肠火下行,车前子利水通淋。相须有清热利尿通淋功效。& 贝母 川贝母偏于滋润。 贝母配知母,贝母清热化痰,知母滋阴润肺。合用滋阴清肺润燥化痰。常与麦门冬,阿胶等滋阴润肺止咳药同用。 贝母配杏仁:贝母润肺化痰,杏仁降气止咳。合用能止咳化痰。或配前胡降气化痰药。 &丹参 丹参配当归:丹参活血凉血,当归补血行血。相配有活血调经功效。 丹参配砂仁:丹参活血化瘀,砂仁行气畅中,相配有调气化瘀止痛的功效。 丹参配丹皮:都可凉血,活血化瘀。丹参长于活血除烦。丹皮长于凉血化斑。若加生地黄滋阴降火凉血,则有清营凉血化斑止血功效。 丹参配瓜萎:丹参活血凉血消肿。瓜萎清热化痰散结。 &&玄参 扩血管,降血压血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玄参配牛蒡子:都可治咽喉肿痛。取玄参滋阴降火。牛蒡子疏散风热。相配可治风热郁结的咽喉肿痛及斑疹。 玄参配丹皮:都能凉血化斑。玄参又能滋阴、丹皮又能祛瘀,并常与生地黄相配清热解毒。 玄参配牡蛎:都软坚散结。玄参又降火解毒、牡蛎消痰软坚,再加贝母开郁消痰、清热。 &龙胆草 宜饭前服,有健胃作用,饭后反之。 龙胆草配柴胡:龙胆草苦寒沉降、泻肝胆实火,柴胡疏泄升散,升肝胆清阳,一升一降,合用除肝胆湿热郁滞。 龙胆草配茵陈:都清利肝胆湿热。茵陈且善退黄。若加郁金行气解郁,合用有疏肝利胆退黄效能。 龙胆草配牛黄:龙胆草泻肝经实火,牛黄开窍豁痰,熄风定惊。若加钩藤清心平肝熄风定惊。青黛泻肝凉血,相配有平肝熄风,泄热镇惊功效。并常与石决明等平肝潜阳配用。 &&白术 利尿和轻度降低血糖作用。 白术配苍术:均能燥湿、健脾,而白术偏于补,健脾力强。苍术偏于燥,燥湿力强,且能祛风,相配燥湿力较佳。 白术配茯芩:白术补脾、燥湿,茯芩淡渗、健脾利湿,相配有健脾利湿功效。 白术配干姜: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合用有温中散寒、健脾化湿功能。 白术配黄芩:都能燥湿,安胎。而白术益气,黄芩清热。相配益气,清热,和阴安胎。 &瓜萎 抗癌作用,有软泻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杆菌都有抑制作用。抗皮肤真菌作用。 瓜蒌配贝母:都能清痰热、开郁结,瓜萎偏于利气润肺,贝母偏于开郁清热。合用则清热化痰,开胸散结。 瓜萎配枳壳:瓜萎润燥通便、枳壳利气宽胸。相配有利气通便作用。 &生地黄 大量用可使心脏中毒。小量可使血管收缩,大量可扩张血管。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 生地黄配阿胶:都滋阴止血。但生地偏于凉血清热。阿胶偏于养血润燥。相配有养阴血、清虚热、止血的功效。加麦门冬、白芍滋养营血,加炙甘草补气。 生地黄配玄参:都滋阴清热凉血。 生地黄配白芍:生地黄滋阴凉血,白芍养血敛阴。相配有滋阴养血的功效。若配白茅根、地榆凉血止血。若配丹皮、阿胶凉血祛瘀养血止血。 生地黄配熟地黄:生地黄滋阴清热熟地黄益精养血。合用有滋肾阴、养精血的功效。 &百合 百合配麦门冬:二药都润肺生津止咳,相配效果较好。 百合配生地黄:取百合清心安神,生地黄清热凉血,相配有清热凉血安神的功能。 百合配知母:二药都润肺清热,但百合甘寒清润不腻,知母苦寒降火不燥,相配则补虚清热效力更强。 &当归 治维生素E缺乏,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当归配白芍:都养血柔肝止痛。而当归能行血,白芍能敛阴。相配养血而有理血功效。 当归熟地黄:都有补血作用,当归且能行血调经。熟地滋阴效力较强。 &竹茹 为淡竹的茎除去外皮后刮下的第二层皮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竹茹配橘皮:竹茹甘寒,清热止呕,橘皮辛温,理气降逆。温清相济除胃中寒热活胃气止吐。 竹茹配半夏:都和胃降逆止呕,且竹茹能清热痰,半夏化湿热,相配能和胃降逆祛痰。 竹茹配芦根:竹茹清热和胃,芦根清热生津,合用则清虚热生津液作用好。 &补骨脂 补肾脂配菟丝子:补肾脂助肾阳而固精,菟丝子益精髓而固精。相须为用,补肾固精效力较显著。 补骨脂配肉豆蔻:都温阳止泻。 &杏仁 中毒后,取杏树皮(去粗皮)2两煎服可解。 杏仁配桔梗:都止咳嗽、杏仁偏于降肺气止咳,桔梗偏于宣肺气去痰。相配有宣降肺气,止咳祛痰的功效。 杏仁配前胡:杏仁降气止咳,前胡下气消痰。合用降肺气止咳喘。兼有疏表功效。 杏仁配紫苏:杏仁降气止咳,紫苏解表化痰。合用有解表散寒,止咳祛痰作用。 杏仁配麦门冬:均能止咳,而杏仁降肺气,麦门冬润肺燥。相配有润燥止咳之功。 &麦门冬 镇咳祛痰强心利尿。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麦冬配玉竹:都为清润之品,合用润燥生津益胃肺。 麦冬配半夏:麦冬甘寒质润、滋而不腻,能益胃生津,相配能制半夏的温燥,但麦门冬用量须大一倍以上,可降逆止呕、和胃。 麦冬配五味子:麦冬滋阴生津止咳而清心肺。五味子敛心肺而止咳。相配滋阴敛气止咳。 &远志 远志配酸枣仁:都能安神,远志在于开心郁而舒心气,酸枣仁在于养心肝之血而安心神。 远志配茯苓:都能安神,远志能开心郁,茯苓能补心气,合用则安神镇静。 远志配桔梗:都可祛痰止咳,远志能开郁,桔梗又能宣肺。若加陈皮健脾理气化痰,其祛痰止咳效力更显著。 &连翘 减低毛细血管脆性。抑菌,抑病毒。 连翘配板兰根:都清热解毒凉血,相须而用功效更显著。 连翘配野菊花:都清热解毒,疏散表邪,常与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相配。 连翘配麻黄:连翘清热解毒,麻黄疏表。若加赤芍活血祛瘀。 &吴茱萸 抑菌杀虫。 吴茱萸配生姜:都温胃散寒止呕。吴茱萸重在降逆、生姜偏于宣通。相配则降逆功效更佳。再配人参、甘草温中益气降逆止呕。 吴茱萸配干姜:都有散寒止呕止痛功能。吴茱萸偏于开郁降逆,干姜偏于温中止呕,合用则温中散寒,降逆止痛。 吴茱萸配苦楝子:均可疏肝行气止痛。 吴茱萸偏于开郁降气,苦楝子偏于清热行气。相配开郁行气止痛。 吴茱萸配五味子:吴茱萸温中燥湿,五味子收敛固涩。相配可温中除湿,收涩止泻。 吴茱萸配木瓜:取吴茱萸温降下行,散寒燥湿,木瓜和中去湿、舒筋通络。相配可温散下焦寒湿,舒筋止痛。 &何首乌 夜交藤为何首乌的茎藤。何首乌能强壮神经,阻止动脉硬化,促进肠管里蠕动。 何首乌配枸杞:都能补肝肾、养气血,何首乌长于乌须发。相配治肝肾不足。 何首乌配怀牛膝:都能补肝肾,何首乌又益精血,怀牛膝强筋骨、引血下行。相配治肝血不足的头晕目眩,肢体麻木。 何首乌配白蒺藜: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白蒺藜疏肝解郁,散风热。相配益肾平肝散风热。 &牡丹皮 有抑菌作用,对热性传染病有疗效,降压通经作用。 牡丹皮配青蒿:都凉血除蒸。但丹皮善治血热有瘀的骨蒸。青蒿善透热伏阴分的邪热。相配可用于邪伏阴分的骨蒸发热。 丹皮配赤芍:都凉血活血化瘀。相配可用于热伤营血,并与生地同用更好。 丹皮配白茅根:丹皮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白茅根清热凉血利尿。 丹皮配大黄:大黄凉血行瘀,丹皮泄热凉血、化瘀。若加桂枝温通血脉,有活血消瘀止痛功能。 丹皮配桂枝:取丹皮活血祛瘀,桂枝温阳通脉行血,相配通脉止痛疗效好。 丹皮配金银花:丹皮活血祛瘀,金银花清热解毒。再加连翘清热解毒散结。 丹皮配菊花:丹皮清热凉血,菊花平肝泻火。相配清热凉血平肝功效好。 &羌活 抑皮肤真菌。 羌活配川芎:都有升散止痛功用,但羌活升散气分风寒湿邪而止痛,川芎则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相配有散风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羌活配防风:都有祛风湿止痛作用,相须为用能增强功效。与苍术、白芷、细辛,川芎同用更好。 羌活配独活:都能祛风湿,但羌活偏于散表浅的风湿,而独活偏于除深伏的风湿。相须为用,可散风除湿,通络止痛。 &枇杷叶 入药时须去毛。对慢气管炎、久咳不止有疗效。 枇杷叶配杏仁:都肃降肺气、止咳化痰,相须则疗效显著,常配前胡、桔梗。 枇杷叶配芦根:都有和胃止呕功效,枇杷叶兼能降逆,芦根兼能生津、相配则清热降逆效果好。 枇杷叶配白茅根:取枇杷叶和胃降逆、白茅根凉血止血。相配有清热止呕止血的作用。 &青皮 青皮配香附:青皮疏肝止痛,香附行气止痛。相使相须疏肝理气止痛。 青皮配白芥子:都有止痛作用。青皮长于破气散结,白芥子偏于利气豁痰。相配能开气消痰。 青皮配橘核:青皮散结止痛,橘核温化散结止痛。相配则散结止痛效果显著。 &知母 用中量可降血压、麻痹心脏和呼吸中枢。抗菌解热作用。 知母配黄柏:润肺滋肾而降火,黄柏泻虚火而坚肾阴。相须为用,滋阴降火显著。 知母配麦冬:均泻肺火溢润肺阴。知母且能滋肾阴,泻胃热,麦冬兼可养胃阴,相须为用滋阴清热效力好。 知母配酸枣仁:知母滋阴清热除烦,酸枣仁补肝宁心除烦。相配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厚朴 厚朴配枳壳:均能下气散满、但厚朴善于除胀,枳壳善于消积,相须为用效果好。 厚朴配半夏:都能燥湿消痰。厚朴长于下气除胀散满。半夏长于化痰降逆消痞。相配则下气燥湿功能好。 厚朴配杏仁:取厚朴消痰下气散满,杏仁宣肺降逆平喘,相配有宣肺下气,消痰止喘功效。 &枳壳 其力缓而上行,长于行气消胀。 枳壳配竹茹:清肝胆和胃降逆。 枳壳配黄芪、升麻:补气升提行气。 &栀子 增加胆汁分泌,利胆作用。 栀子配滑石:均可清利湿热。栀子兼能凉血、滑石兼可通淋。加淡竹叶清热利尿。 栀子配丹皮:都能清热凉血,疏泄肝胆郁热。可加生地黄、地骨皮、以增强养血凉血功效。 栀子配白茅根:都清热凉血止血利尿。 &茵陈 茵陈配栀子:取茵陈清湿热,利胆,利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且凉血解毒。相配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疸之功。 茵陈配干姜,取茵陈利胆退黄,干姜温中散寒。相配有温散脾胃寒湿郁滞消黄之功。若加附子温补肾阳,逐在里寒湿。 茵陈配厚朴:茵陈清湿热利胆,厚朴宽中下气化浊。相配有清热化浊理气消疸作用。加苍术健脾燥湿,治暑湿。有食滞者加枳实山楂。 茵陈配滑石: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滑石清热渗湿利尿。相配清热利尿作用。若加木通利尿泻火。 &香附 生用上行达表,熟用下走足膝,酒炒通行经络,醋炒消结散积止痛,姜汁炒化痰饮,炒炭止血。 香附配柴胡:香附善理肝经气郁,柴胡长于疏泄肝胆郁结。相配理气解郁效果更显著。 香附配木香:都能理气。但香附偏于疏泄,木香偏于健脾。合用疏理肝脾、行气止痛。 香附配乌药:都可理气止痛。但香附偏于疏肝,乌药偏于散寒,并下达肾与膀胱。合用能理肝肾气滞、散寒止痛。 香附配苍术:香附疏肝散滞,苍术健脾燥湿,相配疏肝健脾燥湿。 香附配苏梗:香附理气散滞,苏梗理气宽中。相配有理气解郁宽中止痛的功效。 香附配当归:香附调经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相配活血调经止痛。加川芎活血行气止痛。 &独活 扩长血管降压,兴奋呼吸中枢。 独活配细辛:独活祛肾经伏风而祛湿,细辛散肾经风寒而使之外达。相配有散风寒、除湿邪、通痹止痛的功效。 独活配麻黄:取独活祛风胜湿止痛、麻黄解表发汗,相配有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之功。 &桔梗 促进气管分泌,祛痰作用。 桔梗配甘草:桔梗宣肺气、利咽喉、甘草清热解毒。合用利咽解毒作用好。 桔梗配紫苏:都能止咳、且桔梗宣肺祛痰,紫苏发表散寒。常与杏仁同用。 桔梗配半夏:桔梗开肺止咳化痰。半夏降逆、燥湿化痰。相配有宣肺降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桔梗配枳壳:桔梗开肺气又能开郁疏利胃肠。与宽胸利膈的枳壳相配有开气,利膈、止咳祛痰的功效。 桔梗配贝母:都能祛痰止咳,桔梗又能开郁排脓,贝母善清热散结。相配有消痰气郁结的功效。 &柴胡 抑制流感病毒、抑制结核杆菌。 柴胡配黄芩:柴胡泄半表半里外邪,黄芩泄半表半里的里邪。相配解少阳邪热。 又柴胡长于解郁,黄芩善泄热,相配即能疏理肝胆气机不舒,又能清泄内蕴湿热。 柴胡配白芍: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肝敛阴。一散一敛有疏肝和血止痛功效。佐川芎当归之和血。或党参、白术之补气,以增调气血止疼痛的效果。 柴胡配枳壳:柴胡疏肝解郁而升清,枳壳行气消积而降浊。一升清一降浊,能和肝脾理气机。常与健脾和胃药同用。 柴胡配羌活:柴胡升阳散表泄热,羌活散风祛寒湿止痛。相配有和解退热祛风湿止痛之功。 柴胡配青皮:柴胡疏肝解郁而升,青皮破气,疏肝而破降。相配一升一降,畅达气机,有疏肝理气功效。 柴胡配薄荷:柴胡升散解郁,薄荷凉散舒肝。常相配入益气养血药,起养气血而舒郁功效。 柴胡配甘草:柴胡疏理肝气而解毒、甘草补脾缓急而解毒。相配舒肝解毒止痛。 &麻黄 发汗之峻药,肺虚咳喘者不宜用。 麻黄配桂枝:麻黄解表发汗,桂枝解肌发表。合用能解肌发表散寒。又麻黄长宣卫气,散表寒。桂枝长于通血脉温经散寒,一宣达气机一通畅血脉,故能散风寒湿痹。 麻黄配杏仁:取麻黄散寒宣肺定喘,杏仁降气止咳。相使为用有散寒止咳定喘作用。 麻黄配生石膏:麻黄得生石膏之辛凉,制温澡之偏,但仍定喘。相配清泄肺热平喘。常佐黄苓、桑白皮。 麻黄配干姜:燥湿化痰、温肺散寒、化饮之喘的功效。 麻黄配熟地:麻黄得熟地而不辛燥,宣气通络,熟地补阴,佐麻黄而去腻。相配则益肾补虚止咳喘。 麻黄配附子: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显寒。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 麻黄配白术:取麻黄宣肺气下达膀胱,通调水道,白术健脾燥湿。相使为用,有益气化湿利尿作用。并与茯苓皮、桑白皮之类渗利药同用。 &黄芩 黄芩配黄连:都是清热燥湿之品,黄芩善清肺与大肠火热。黄连善清心火而除湿火郁结,相配则清热燥湿解毒功效显著。常与金银花、连翘、浦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同用。 黄芩配白芍:黄芩燥湿、清肠热,白芍敛阴、缓肠急。相配有清热敛阴缓急的功效。 黄芩配栀子:黄芩清热燥湿,栀子清泄肝胆之火,利湿热。相须为用,有清利湿热的功效。配丹皮大黄清热凉血止血。 黄芩配知母:黄芩降泄肺火,知母润肺清热。相须为用,有清肺热止咳作用。 黄芩配桑白皮:都泻肺火。桑白皮止咳优于黄芩,黄芩清肺火优于桑白皮。 &黄连 黄连配生地黄:黄连苦寒泄降,生地黄凉血养阴。相配黄连苦寒泻火而不伤阴,生地黄甘寒滋阴而不滞腻,有清热降火凉血解毒功效。 黄连配广木香:都能止痢,黄连清泻实热,广木香行气止痛,除里急后重,常与黄芩、葛根同用效佳。 黄连配肉桂:黄连清心火,肉桂和心血而启肾阳,寒热并用,可治心肾不交。 黄连配细辛:黄连清泻胃火,细辛上行止痛。相配活治胃火牙痛等。并与石膏同用,助清热之功。 &黄柏 黄柏配车前子:黄柏泻火燥湿,车前子利尿通淋。相配有清利湿热,通淋之功。常与滑石、木通类同用。 黄柏配赤芍:黄柏清热燥湿止痢,赤芍凉血。相配有清湿热止痢,凉血止血的效能。 黄柏配木香:黄柏清湿热止泻,木香行气止痛,止泻。相配有清热止泻止痛之功。 黄柏配细辛:黄柏泻脬火,清湿热,细辛可利窍。寒热并用治尿路不畅痛。 (黄连善清心火、胃之实火而解毒。黄芩清肺经实火且止血安胎。黄柏泻肾火而坚阴,清下焦湿热。栀子清三焦火而凉血解毒、除烦,利尿、利胆、止血、有表里双解之效)。 &菊花 降压防治流感百日咳,脑脊髓膜炎。 菊花配川芎:菊花入肝经气分,泄热疏风。川芎入肝经血分,活血祛风止痛。相使为用清热祛风止痛。加薄荷散风热止痛。 菊花配枸杞:菊花清肝泄热,枸杞滋补肝肾。相使为用滋肝肾,清头目。 菊花配金银花:取菊花益阴清热解毒,金银花清心胃之热毒。相配清热解毒效果较好。常与连翘,紫花地丁配用以解毒消肿、清热凉血。 &犀角 犀角配羚羊角:都清热定惊。但犀角偏于凉血镇静、羚羊角偏于平肝熄风。相配清热镇惊效好。 犀角配生地黄:都可清热凉血、解毒化斑。但犀角长于解血中毒热。生地长于滋养营阴。若加玄参解毒而清上炎之虚火。相须则滋阴泄火、凉血解毒功效显著。配大青叶凉血解毒化斑。 犀角配黄连:都能清热解毒。且犀角清血分热毒而化斑,黄连泻气分实热。相配则凉血解毒效果好。与黄芩、栀子同用较好。 犀角配石膏:犀角解血分热毒,石膏清气分实热。合治气血两燔卓效。并常与金银花连翘同用清热解毒而透邪外出。 &葶苈子 葶苈子配大枣:葶苈苦寒,泻肺利水,大枣甘温,益脾胃而防泻利太过。相配可泻肺止喘。可加杏仁、贝母降气止咳。可加木通、防风利水消肿。 葶苈子配桑白皮:都能泻肺之壅滞,止咳平喘,相配力大。 &槟榔 麻痹绦虫:抑流感病毒真菌病毒。 槟榔配南瓜子:专于驱虫。 槟榔配厚朴:都行气滞消胀满,若加木香行气健胃止痢,有行滞消痞止痛功效。 槟榔配木瓜:槟榔降气,化湿利水,木瓜和胃化湿,舒筋通络,若加苏叶相配,通络化湿消肿。 &熟地黄 熟地黄配山茱萸:熟地滋补肝肾、益血养精,山茱萸温补肝肾,缩尿涩精。相配有滋肾养阴、固涩精气的功效。常与山药枸杞同用,以增滋阴固精作用。 熟地配山药:熟地滋阴补肾,山药益肾固精且补脾益阴。若加五味子益肾固精且补肺生津,合用则滋阴补肾、固精。 &薤白 薤白配瓜蒌:薤白温中化秽浊之气,瓜蒌宽胸利隔,化痰导滞。相配既行气通阳,又祛痰散结。 薤白配黄柏:薤白化浊导滞、黄柏清热燥湿,相配有燥湿化浊解毒之功效。 一类 (酸) &山茱萸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疾痢杆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山茱萸配补骨脂:都有温肾助阳、固精功效,相配则效果更显著。 山茱萸配白芍:都为酸敛收涩之品,山茱萸可补肾固精,白芍柔肝养血。合用滋补肝肾、止血止汗的功效。 山茱萸配五味子:都能温涩补肾,固精敛汗,山茱萸偏于补肾固精止遗。五味子偏于敛肺生津止咳。相配能敛肺补肾、固精止汗。 &五味子 能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可使呼吸频率和幅度增加。有增加胃酸、降压作用。对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疾痢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绿脓杆菌抗菌作用更强。 五味子配酸仁枣:五味子敛气生津,酸枣仁养血安神,若加丹参清心除烦,合用补心肝肾之不足,敛气养血,宁心除烦。 五味子配黄芪:都能止汗、但五味子重在敛阴生津、黄芪重在益气固表。相配有敛阴固表功效。 &牛膝 怀牛膝滋肝肾力强。主产河南、河北。川牛膝主产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破瘀通经力较显著。 牛膝配杜仲:均能滋补肝肾,且牛膝利关节,杜仲强筋骨。 牛膝配红花:都有通经作用,且牛膝长于破血通经、红花善于活血通经止痛。相配可活血破瘀、通经止痛。再配当归、赤芍效果更好。 牛膝配石膏:牛膝引热下行,石膏清胃热。若加知母清热降火,可清胃热、降上炎之火。 牛膝配金银花:牛膝下行、破瘀通血脉、金银花清热解毒。若加赤芍活血祛瘀,有活血散瘀,凉血解毒功效。 &白芍 松弛胃肠平滑肌。与甘草同用,治中枢性或末梢性的肌肉痉挛及痛。对疾痢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口咳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白芍配熟地黄:白芍敛阴养血,熟地黄滋阴补血。相配养阴补血的重要配伍。 白芍配石决明:白芍养血柔肝,石决明平肝潜阳。相配可平肝镇静。常与阿胶、生地等养血药,钩藤、牡蛎等清热熄风药同用。 白芍木香相配:白芍和血止痛、木香行气止痛。相配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酸枣仁 孕妇慎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催眠作用。 酸枣仁配五味子:枣酸仁宁心安神、五味子敛气生津、补益心神。相配有养心宁神功效。若加茯神益心气,运志开心气郁解,疗效更好。 酸枣仁配生地黄:都能养血。酸枣仁养肝血,生地滋肾阴,相配有溢肝肾养血安神的功效。 酸枣仁配栀子:酸枣仁宁心安神,栀子清心降火。相配有清心安神作用。 酸枣仁配知母:酸枣仁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 酸枣仁配丹参:酸枣仁养血,敛阴、安神。丹参活血、凉血除烦。相配有养血行血安神除烦功效。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 一、山楂、神曲、麦芽: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山楂主消肉食、并有行气散瘀的作用,神曲主助金石药的消化、并略兼带解表之功,麦芽主消米面一切诸果食积、并有回乳及一定疏肝的作用。 二、泽泻、泽兰、泽漆:共性为利水;差异为泽泻主泄相火,泽兰主活血化瘀、通经消肿,泽漆主化痰止咳、散结。 &三、茯苓、赤茯苓、茯神:共性为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差异为茯苓主偏于健脾安神,赤茯苓主健脾安神力弱、但能泻热行水、治膀胱湿热、湿热白带尤佳,茯神主专供安神、其他作用弱。& 四、鹿角、鹿角胶、房角霜:共性为温补肾阳;差异为鹿角主可作为鹿茸的替代品、并有活血散瘀消肿功能,鹿角胶主益精血、并有止血作用,房角霜主收敛止血、还可治疮疡久不愈合的功能。 五、生首乌、制首乌、首乌藤:共性为补血;差异为生首乌主润肠通便、解毒、截疟、补血弱,制首乌主补益精血、固照用乌发,首乌藤主养心安神、且具祛风通络的作用。 六、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共性为清热解毒、凉血功能;差异为大青叶主消斑,板蓝根主利咽,青黛主消斑、清肝泻火。 七、附子、肉桂、干姜:共性为散寒止痛、治脾胃虚寒的胃脘痛、食少便溏;差异为附子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下温肾阳、中温脾阳,肉桂主补火助阳、并有温经通脉的作用,干姜主回阳、且温肺化痰。 八、乳香、没药:共性为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差异为乳香主兼行气,没药主偏于散瘀。 九、龙骨、牡蛎:共性为平肝清潜阳、固涩收敛;差异为龙骨主镇惊,牡蛎主软坚散结。 十、黄芩、黄连、黄柏:共性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差异为黄芩主清上现热为主、亦清肝火并兼有止血安胎,黄连主清中焦相火为主、亦清心火及肝火、并善治湿热痢疾,黄柏主清下相火为主、退虚热、止带、治湿疹、湿疮。 十一、龟板、鳖甲:共性为滋阴潜阳、退虚热;差异为龟板主固经止血、益肾健骨、养心补心,鳖甲主软坚散结。 十二、川贝、浙贝:共性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差异为川贝主清肺止咳、虚劳久咳、化痰散结,浙贝主开郁散结见常、还用于外咸风热、痰热咳喘、痰火热毒壅结。 十三、三棱、文术:共性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主偏入血分、破血之功做强于文术,文术主偏入气分、破气之功优于三棱。 十四、麦芽、谷芽: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麦芽主回乳消胀、还有疏肝的作用、用于肝胃不和纳呆最佳,谷芽主消食作用咬麦芽缓、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尤为适宜。 十五、草豆蔻、白豆蔻:共性为温中、行气、止呕;草豆蔻主化湿、常配藿香之类,白豆蔻主燥湿、常配白术之类。 十六、红花、藏红花:共性为活血通经;差异为红花主祛瘀止痛,藏红花主凉血止痛、可治温病热入营血引起的斑疹暗紫。 十七、大蓟、小蓟:共性为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差异为大蓟主还具有降压利提退黄的作用,小蓟功似大蓟而力弱、且有利尿的作用、善治血淋尿血。 十八、天冬、麦冬:共性为养阴润肺、清火生津;差异为天冬主清心火、益胃除烦,麦冬主清相火、还治肠燥便秘。 十九、黄连、胡黄连:共性为清湿热;黄连主泻火解毒、即清实热,胡黄连主清虚热、除疳热。 二十、柴胡、银柴胡:共性为退热;差异为柴胡主外咸发热、且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清胆截疟之功,银柴胡主退虚热或疳积发热。 二十一、槐花、槐角:共性为凉血、清肝明目;差异为槐花主止血力强、清热力弱,槐角主止血力弱、清热力强、且能润肠。 二十二、汉防己、木防己:共性为祛风湿、痹痛、利水、治风湿、脚气、水肿、腹水;差异为汉防己主利水消肿作用强,木防己主祛风湿、止痹痛。 二十三、神曲、健曲: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神曲主助金石药的消化,健曲主理气、化湿、解表、用于食积不化、暑湿吐泻、或兼有风寒表证者用之最宜。& 二十四、生地、熟地:共性为补阴;差异为生地主生津润燥、清热凉血,熟地主补血、益精填髓。 二十五、桑螵蛸、海螵蛸:共性为固精;差异为桑螵蛸主益气养肝缩尿、以补肾为主,海螵蛸主止血止带、制酸、治湿疮、以收敛为主。 二十六、枳实、枳壳:共性为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差异为枳实主破气作用强,枳壳与枳实作用相似、但作用较缓。 二十七、羌活、独活:共性为解表、祛风湿、止痛、治头痛、风湿;差异为羌活主治上半身不遂、风湿痹痛、并治后头痛佳,独活主解表之力不及羌活、风湿病痛以下半身为主,并治少阴头痛。 二十八、半枝莲、半边莲:共性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均治大腹水肿;差异为半枝莲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半边莲主还兼有散瘀止血的作用。 二十九、木香、青木香:共性为行气、止痛;差异为木香主调中、治脾胃气滞、大肠气滞和肝胆气滞,青木香主解毒消肿、清热祛湿、治肝胃气滞、痈疮疗毒、皮肤湿疮。 三十、藿香、佩兰:共性为化湿解暑;差异为藿香主发散表邪、止呕力强、偏主外咸暑湿恶心呕吐,佩兰主化湿醒脾作用强、湿热内阻。 三十一、车前子、车前草:共性为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差异为车前子主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车前子主要兼有清热解毒、止血作用。 三十二、山豆根、北豆根:共性为清热解毒;差异为山豆根主利咽消肿作用,北豆根主具有祛风止痹、疗痹痛之力。 三十三、青皮、陈皮:共性为理气;差异为青皮主破气、尚有疏肝、消积、化滞作用,陈皮主不景气尚有健脾、燥湿化痰作用。 三十四、赤石脂、禹余粮:共性为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差异为赤石脂主敛疮生肌作用,禹余粮主止带功能。 三十五、罂粟花、诃子:共性为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罂粟花主止痛,诃子主利咽开音。 三十六、菊花、野菊花:共性为清热解毒;差异为菊花主尚有发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野菊花主清热解毒。 三十七、地肤子、蛇床子:共性为止痒、除湿作用;差异为地肤子主利湿、尚有清扫作用,蛇床子主燥湿、尚有祛风杀虫、温肾壮阳作用。 三十八、五味子、五倍子:共性为敛肺、敛汗、涩肠止泻、固精;差异为五味子性温、滋肾生津、宁心安神,五倍子性寒、清火敛疮、止血。 三十九、潼蒺藜、蒺藜:共性为明目;差异为潼蒺藜主补肾固精、养肝,蒺藜主祛风止痒、平肝疏肝。 四十、黑附子、白附子:共性为止痛;差异为黑附子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白附子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止痛。 四十一、石决明、草决明:共性为清肝明目;差异为石决明主平肝潜阳,草决明主润肠通便。 四十二、枣仁、柏子仁:共性为养心安神;差异为枣仁主益肝敛汗,柏子仁主润肠通便。 四十三、杜仲、续断:共性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膝酸痛、痿软无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差异为杜仲主补肾力强、可治阳痿、尿频、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胎漏下血,续断主兼行血脉疗痹痛、续筋骨、疗金疮、不但治胎漏下血、还可用于其他的出血。 四十四、苍术、白术:共性为燥湿、健脾、治湿阻中焦、运化失司出现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少便溏、倦怠无力;差异为苍术主发汗、祛风湿、可治关节炎、风湿引起的肢体酸痛和夜盲证,白术主要兼补气、利水固表止汗、安胎、偏治痰饮、水肿、表虚、自汗、胎动不安。 四十五、南沙参、北沙参:共性为养阴清肺;差异为南沙参益气祛痰,北沙参为益胃生津;总之北沙参治气阴双虚、祛痰,北沙参治肺胃阴虚为主。 四十六、淮牛膝、川牛膝:共性为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活血通络、利水通淋;差异为淮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化瘀。中药配伍漫谈配伍環境指藥物之間的配伍關係對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例如麻黃和桂枝發汗力強,麻黃強行打開腠孔,古人說是「開腠發汗」;桂枝「解肌」,鬆動分肉,使津液可以透過,打開腠理毛竅。這兩個環節通通打通,出汗力量就強了。開腠解肌相須,應該要把原理好好想通,告訴學生,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不是光有抽象空洞的名詞。 *桂枝   桂枝和細辛聯合使用,細辛的溫散力量很強,能溫通陽氣;桂枝則能活血,聯合以後,溫經散寒止痛力量倍增,古方凡是桂枝細辛同用,主治肯定有一項「止痛」,例如當歸四逆湯、獨活寄生湯。   白芍桂枝共用,外可以和營衛,内可以調和陰陽,是一種很常見的結構。桂枝和白朮同用,多數都有溫陽化氣的作用。桂枝和茯苓同用,同時茯苓用量較大,肯定有心悸、水氣上逆,它可以平衝降逆,主要降水氣之上逆。   桂枝和桃仁、丹皮同用,主要是溫經活血。如上舉例,桂枝的六大主治都有配伍環境的要求,了解這個以後,就不會溫陽化氣用桂枝、平衝降逆也用桂枝,心理想什麼它就做什麼。 *柴胡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柴胡和白芍相配,是調肝的基本結構,肝臟有兩大功能,主疏泄,以及從屬的主藏血。常講肝為剛臟,體陰用陽,剛臟的意思是它容易向實證轉化,而且性喜條達,惡抑鬱;體陰用陽指它重視陰陽平衡,尤其容易陰陽失衡,所以在治療上要照顧到這兩個特點。柴胡疏肝理氣,和白芍益陰養血、藏血相配,是保持肝臟陰陽平衡的一種基本結構,也成為後世調肝的基本結構。宋代以後,四逆散成為調肝的一種主要用法,是治療脘腹脇肋諸痛、肝脾氣機鬱滯的重要基礎方,和仲景的用法有所不同。以後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等和調肝有關的方,都有柴胡和芍藥同用。   柴胡和升麻,李東垣發現升舉清陽的力量很強,柴胡入肝經,升麻入脾經。人體一切的氣機升降,肺主肅降,胃主和降,都以和降下行為順;肝主升發,脾主升清,是人體下焦、中焦清陽上升的主要兩股力量。   柴胡和川芎都入肝經,柴胡行氣理氣,川芎可以活血,一般這兩個同時出現,往往都是調氣活血。柴胡入肝,枳殼歸脾,一升一降,針對肝疏不利及脾氣鬱滯,可以調和肝脾的氣機。柴胡葛根同用,具有解肌的作用。人身有五體──皮內筋骨脈,分歸五臟系統,柴胡屬半表半裡少陽系統,葛根對外有解肌透邪的作用,屬陽明,少陽為陽明之表。這兩個藥聯用,儘管發散力量不大,但發散的層次比較深,所以外邪由表入裡,從太陽、少陽到陽明的過程中,不僅僅用羌活這些散太陽,也要考慮半表半裡,還要考慮到陽明的問題。往往柴胡和葛根同用,不是疏肝理氣,也不是一般的升舉清陽,而是用以透邪外達,在病邪越過體表屏障,開始入裡之時。這兩個藥不僅仲景用,後世也用,例如陶華的柴葛解肌湯,用於流行性感冒效果非常好,因為流行性感冒傳變較快,開始感受風寒,很快就入裡,所以柴葛解肌湯用於「惡寒漸輕,身熱增盛」,不光是太陽經,少陽、陽明經都涉及到了,這時光用羌活力透不夠了,往往柴胡葛根同用,解肌發散透邪。 *芍藥   芍藥也是臨床很常用的藥,有多方面的功用。和枳實相配,芍藥可柔肝緩急止痛,枳實可以理氣、降氣、導滯,兩者結合是調合肝脾常用的組合,常用於肝脾不合的腹痛。和當歸相配,可養血、活血、止痛;和熟地相配,是滋陰養血的基本組合,因為熟地滋補腎精,並有填精補髓的作用,而芍藥可以養肝血、補肝血,而腎精和肝血可以互相轉化──精血同源──所以這兩個藥在補養精血方面有相須的作用,是滋補肝腎的常用組合。芍藥和甘草相配──通常芍藥的用量偏大──有明顯的緩急止痛作用,不但歷代臨床這麼用,現代的實驗研究也反映了此方面的作用。 *黃柏   黃柏、知母相配,是滋陰降火的組合。和黃連相配,可清熱解毒、清熱燥濕,作用偏於下焦。和蒼朮相配,是清熱燥濕的常用組合。而在治療黃疸方面,常和茵陳相配,黃柏本身有清熱、燥濕、退黃的作用;茵陳則能清熱利濕、利疸退黃,是治黃疸常用的配伍組合。 *生薑   生薑可用作解表藥,能溫胃散水、暢通水液,增加水液的輸布,亦擅長於和胃降逆,這和它的配伍有關。生薑和半夏相配,能共同產生和胃降逆的作用,其中生薑應大劑量使用,和胃降逆的效果很大,而生薑和半夏的燥濕化痰又有協同關係,自張仲景的小半夏湯後,成為歷代司空見慣的配伍結構。   宋以前的一些方子,明清都增加了薑棗,這樣的組合,外可以調和營衛,內可以調合脾胃、氣血。   生薑和白朮、茯苓相配,開創了一個新的思路,生薑可以散水,從上焦的渠道入手;白朮能夠健脾燥濕,恢復脾的運化,從本源上解決水濕問題;茯苓健脾滲濕,使水濕從下焦排除。仲景時代的真武湯就產生了這種結構。真武湯以附子溫陽,芍藥在《神農本草經》認為有利小便、除血痢、破癭結的作用,同時是一種很好的制約附子烈性毒性的藥物,這個溫陽利水的基礎方,對水濕很明顯採用了三焦分消的方法,這個方法用於很多管制的方劑相當適合。宋代仍然常用這個方法,例如常用的逍遙散,肝脾同治,可以疏肝、健脾,治療肝鬱脾虛,而且氣血津液兼顧,具有疏通氣血津液的功用,而且藥性很平和,適於持久服用,其中有生薑、白朮、茯苓這種三焦分消的結構,從氣血津液的角度去認識,對這個方的體會將更全面。 *乾薑   乾薑和甘草相配,有溫補脾肺的作用,如仲景的甘草乾薑湯用於脾肺虛寒。乾薑和人參相配,人參是補氣藥,這個結構起碼用於脾胃虛寒(「內生之寒,溫必兼補」);如果人參不和乾薑而和吳茱萸配,則用於肝胃虛寒。乾薑、細辛、五味子形成一溫、一散、一歛的結構,可溫化寒飲。 *枳實(殼)   枳實臨床上很常用,和桔梗相配,肯定有胸膈不利,胸膈氣機阻滯。清代初期的《得配本草》即提出以桔梗為主,搭配各種藥的功用,雖然枳實和枳殼有些微的區別,但總的來講,都可以暢通氣機、利胸膈。宋代如敗毒散、參蘇飲,屬於解表方,都用於咳嗽有痰,痰會阻滯氣機,除了解表藥、化痰藥以外,治痰要治氣,而暢通氣機都用桔梗、枳殼。治療胸膈病變中,用於氣機阻滯,這是一個很好的組合,因為它體現了一升(宣)一降、通暢胸膈。清代王清任很多名方,如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不是治痰,而是治瘀血阻滯,胸中血府血瘀。本著行血活血的角度來講,他用桃紅四物湯和四逆散結合,加桔梗、牛膝。人們往往只理解到,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使藥力作用於上;牛膝引血、引藥下行──其實這裡面的桔梗和枳殼本身就反應了《得配本草》總結的配伍意義。這裡僅僅是一些例子,歷代用這兩種藥的方子還有很多。   枳實和厚朴相配,一個導滯,一個除滿,一般用於氣機阻滯、脹滿。枳實和大黃相配,體現了消痞導滯和瀉實配合,用於有形實邪、實熱的治療。和柴胡相配,體現肝脾同治、升降氣機。 *白朮   人參白朮的組合歷代用得很多,是健脾益氣的基本組合,我們有時候說白朮可以補氣,實際上是要和人參、黨參之類配合才有,單純用它的方是健脾,通過「健」間接達到補,恢復它的功能。茯苓和白朮相配,是除濕和健脾相結合,這裡的除濕是透過燥濕、滲濕相結合,也很常用。如果白朮配消導藥,往往就是健脾消食了。   白朮芍藥相配,是肝脾同治,健脾、柔肝相結合,白朮擅長於治療泄瀉;白芍擅於柔肝緩急止痛,所以含有這個結構的方,如《痛瀉藥方》,往往都有腹痛、泄瀉之類的。黃耆(劑量較大)與白朮相配,有固攝的作用,可益氣、固表、止汗,白朮可益氣固攝,黃耆可益氣固表,具有協同作用。   同一功效發揮方向的配伍組合,歸納古代用法可能有好幾種,其中也有細微的差別。這裡提出一些例子,說明用藥的時候,應該考慮配伍環境對這類多功效藥物,功效發揮方向的規定性,這樣可以克服臨床用藥的隨意性。 2.用量特點   用量特點是指,藥物用量大小及相關藥物用量比例的不同,對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有時一個方用量變了,主治方向就大不相同,例如桂枝加桂湯(桂枝湯加桂枝二兩),和桂枝湯的治療方面差別很大,一個治表,一個治裏。桂枝加芍藥湯(芍藥加倍)側重在腹痛,也是治表方變治裏方了。 *黃耆、人參   歷代名方中,大劑量的黃耆,有較明顯的固攝作用,外科則有托裏排膿、固攝升舉的作用。像補中益氣湯、防已黃耆湯、玉屏風散、補陽還五湯,都是在方中比例最大的。我們現代通常從二兩(60克)開始逐漸增加。如果黃耆開中等劑量,如9克、12克,就是一般的補氣、補益脾肺。   小柴胡湯、敗毒散人參都用小量,余家嚴認為,人參用量只能三、五、七分,絕不是為補益虛損而用,而是助正氣袪邪。《醫門八法》認為,一般情況下是禁忌用補藥的,容易閉門留寇,為什麼有外邪,無論在太陽(表)或少陽(半表半裏)可以用人參呢?關鍵在於用量。中等劑量是一般的補益,可以補益脾肺之氣(中氣),和呼吸心跳之類的有關,所以如四君子湯等都是中等劑量。大劑量在補氣的基礎上,有救脫的作用,如獨參湯主治呼吸微弱(肺功能衰竭)、脈微欲絕(心功能衰竭),也就是心肺衰竭;加附子則是益氣回陽救脫。現代和過去的人參質量不同,現代一兩、二兩開出來,效果沒有過去的三錢、五錢好。我曾到吉林省的人參栽培地去看,收穫時就像收穫胡蘿蔔差不多,我們走的時候,送我們一人一大箱,在當地價格很便宜,但其質量和實際效用少多了。 *柴胡、蘇葉   柴胡用大劑量偏於發散走表;中等劑量疏肝理氣;小劑量升舉清陽。凡是升舉清陽或升陽散火,即幫助肝的升發、升舉肝的清陽時,柴胡用量很小,如補中益氣湯只用了幾分;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用量也很小。中等劑量用於疏肝理氣,例如小柴胡湯用量就比四逆散大;逍遙散和柴葛解肌湯的柴胡用量也不同。民國年間的的醫家張錫純是喜歡用大劑量柴胡的人,但是在升陷湯中,柴胡用量很小,和別的藥差別很大。   一經比較就能找到這類的規律。中國古代的中醫學是在小生產的情況下,一兩千年發展積累起來的,也沒有人要國家出藥典來規定,在什麼情況下要使用多少劑量。它沒有實驗室的研究基礎,而是長期在人這個高等動物身上做實驗積累起來的,有很多東西不完全一致,但是有大概的趨勢。現代有學生把古代的方子,利用電腦的功能統計、規納,提取出規律,確實有一定的用量規律,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大多數遵循這種規律。這裡頭有前後繼承的問題,後人按照前人用的繼承下來,臨床驗證發現有用的又保留下來,後世也逐漸在臨床用藥中,繼續豐富、完善這個體系。   有同學會問,大劑量、中劑量、小劑量要如何掌握?學西醫的總會認為,如果有確切的固定用量,那就方便了。學中醫沒有那麼方便,首先,中醫強調「三因致宜」──因地、因時、因人致宜;同時每個藥,中藥學中的「常用用量」有個跨度,這也是從古代的使用規律中概括出來的。拿人來說,年齡上老幼不同,性別上男女不同,體質強弱不同;病理環境上,像中國大陸那麼遼闊的土地上,南方的、北方的、東方的、西方的人都不一樣,連《內經》也分成五類人。要把幾個因素參考起來,這個地區、這類人身上,常用劑量的範圍內,大劑量、中劑量、小劑量,這樣把握。 *銀花、白芍   金銀花用於瘡瘍腫毒內服,絕對用量都偏大;用在解表方面,肯定用量都較小。例如銀翹散的初散劑中,銀花連翹都用一兩,其它的藥多則五錢,少則三錢二錢,使用時初散劑總量都拿六錢,所以算是中等劑量。而用作清熱解毒為主,則要大劑量,是「瘡家聖藥」。   中等劑量芍藥很常用,可益陰養血,如四物湯、逍遙散;但用於緩急止痛、舒緩筋脈,用量比例就偏大,如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芍藥三倍,加了一倍止痛就很突出。 *茯苓、大黃、竹茹   茯苓用於健脾滲濕,一般用二錢、三錢。但像張仲景把茯苓用於平衝降逆,平水氣上逆,一般用到四兩。   小劑量大黃有健胃降氣、和胃氣的作用;中等劑量則瀉熱通腑、瀉下。大黃在跌打損傷也常用,這和炮製也有關,但用量一般偏大,如擅用小劑量的李東垣,用在跌打損傷,一動手就是一兩──當然,不能忘了要用酒大黃,這是炮製的要求。   竹茹可以清化痰熱,也有一定的和胃作用;但當以和胃降逆、治嘔吐時,必須大劑量。 *陳皮、白朮   陳皮是很好的理氣藥,用於和胃降逆效果也很好。大多數方大約用二錢、三錢;如用於和胃降逆、止嘔吐,現代起碼要五錢,我通常一開就是15到20克。   本草認為陳皮「遇升則升,遇降則降,遇補則補,遇瀉則瀉」,它的配伍環境關係很廣,能夠疏理氣機,幫助其它藥物發揮作用。舉例來說,往地下打樁,垂直敲很難下去,必須敲兩下,搖一搖,再敲兩下,搖一搖,就下去了;一根木樁在地上,垂直往上拔很難拔起來,如果拔一下,搖兩下,拔一下,搖兩下,就起來了。陳皮就起到「搖兩下」的作用,大多用作佐藥,遇到這些類型的藥,可以增強它們的作用。   白朮主要用於健脾燥濕,一般用量不大。大劑量則有明顯的固攝津液、止汗作用,例如脾虛的小孩子流口水,用大劑量的白朮療效相當好──這裡用生白朮而不是炒白朮,生白朮燥濕方面很好;炒白朮健脾方面很好。 3.炮製方法   到台灣來我有些感慨,現在台灣常用科學中藥,我們大陸也曾經用過,但是用不習慣,那時是類似顆粒劑,我後來發現效果的確不夠了;後來病人也不太愛用了,所以大陸門診仍然使用飲片。用科學中藥很大的不足之處是,炮製逐漸被取消了,要是開個炒白朮、焦白朮、生白朮;酒柴胡、醋柴胡、生柴胡,可能拿來都一樣了,那就不用動那麼多腦筋。但是確實不同的炮製方法,對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很大,歷來很重視,可說是正確運用中藥的重要前提。 *麻黃   麻黃生用以發汗解表為主;炙用以宣肺止咳為主。有時用炙麻黃發散力量不足,用生麻黃又怕發汗太過,此時可用麻黃絨,我就常開麻黃絨,把麻黃丟在黑的被窩裡,咚咚咚敲幾下,使麻黃油揮發掉,發汗力量變緩和。這咚咚咚幾下帶有炮製特點,可用於風寒較輕,還有肺氣不宣,兩者兼顧。 *白朮   一般健脾燥濕,如五苓散、苓桂朮甘湯,都用生白朮。如要益氣健脾,用於脾氣虛,運化功能不足,可以炒用。炒焦則可以健脾消食,用於飲食積滯,在健脾的基礎上,側重於消導、消除飲食積滯。 *其它   柴胡生用擅長發散;酒制入血分,跌打損傷常用;入肝,有時用醋柴胡。   大黃用於瀉下熱實互結,如大承氣、小承氣湯,以生用為主;酒制入血分,用於跌打損傷;炒炭則有涼血作用。   一般補脾肺之氣用炙黃耆;要固攝力量強,多用生黃耆,外科方面,托裏排膿也往往用生的。   甘草生用偏於清熱;炙用帶溫性,補氣多用;生甘草梢可以清熱止痛。 4.劑型選擇   劑型選擇指不同的劑型對藥物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我們平時開方子,有時後容易忽略劑型的問題,實際上劑型不同,功效差別往往非常大。   像九味羌活湯,做成丸藥的話,主要拿來治痹證;而九味羌活湯本身是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是治感冒的。   張仲景用理中湯治胸痹,用理中丸治中焦虛寒、吐利腹痛。   再如麻子仁丸,張仲景強調要用丸劑,而且劑量還要控制,每次吃十顆,如果還不通再「漸加」,即一顆兩顆慢慢增加;「以知為度」,即感覺到大便通了;而且不適合久服。我們現代把它分類為潤下,其中麻子仁、杏仁為果仁類,再加芍藥,有益陰養血的作用,還有蜂蜜,這幾個都有潤腸作用,但配了小承氣湯在裡面。小承氣湯本身就是一個瀉下陽明熱結,治療陽明腑實輕症,雖是輕下,但畢竟是下法,是以寒下、瀉下為主的方。雖然有小承氣湯,但做成丸劑,而且用量控制很小,就成了潤腸作用。如果改成湯劑,就從潤下變成瀉下,作用方向就不同了。   腎氣丸,有些人說吃久了很溫燥,會口乾舌燥,但做成丸藥,附子、桂枝用量很小,體現「少火生氣」,用量大了就變「壯火食氣」了。而且它配了相當於六味地黃丸的成分,裡面有養陰方面的藥,體現了「微微生火」、「少火生氣」,而且陰中求陽,溫補並行。如果做成湯劑,服用時間長了肯定要助熱,裡面附子辛熱,桂枝辛溫,熟地偏溫性,山茱萸更偏溫性,所以做為久服,湯劑不適合。   枳朮湯,李東垣把它變成枳朮丸,都是枳實和白朮。張仲景《金匱要略》的枳朮湯,治療水飲停聚心下,「心下堅,大如盤,尖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這裡就用湯劑。李東垣把它加點荷葉燒炭做成丸藥,就變成消飲食積滯為主的方了,而且消補兼施,是緩治的方法。   桂枝茯苓丸更是如此,張仲景用它來緩消癥塊,我們現在常拿來治子宮肌瘤,日本人也常用。有些人把它開成湯藥,開始溫肝,來個三、五服藥,用量小點,主要探測,開開路,適應情況。以後子宮肌瘤要長時間治,服用時間較長,要配成丸藥。如果一直都吃湯藥,劑量又大了些,那就變了主治了,《證治準繩》上有個下死胎方,用來攻下破血,治胎死腹中,它的五個組成和桂枝茯苓丸一模一樣。明代還有一張催生方,也是這五個藥,用量很小,起到催生作用。   我認為台灣普遍使用科學中藥的情況下,有時候需要湯劑還是要用湯劑。科學中藥很多反映出散劑的特點,而且我們不清楚在加工過程中,揮發性的成分保留了多少。 5.煎、服藥方法   不同的煎藥方法,往往對藥物或方劑的功效發揮方向會有一些影響。不同的服用方法也對藥物作用的力度、功效發揮方向,甚至副作用控制,都有明顯的影響。   解表類的方,一般情況下,煎的時間較短,辛涼解表更短。一九八七年,當時我到黑龍江開方劑學全國研究會,當時有一個研究的題目是,為什麼現在銀翹散的功效減弱了,大家運用的少了。大家討論了很多,如藥材的質量問題、飲食、地區等等。我想不完全是這樣,現代很重要的是不講究服法了,它搞成散劑,取六錢。吳鞠通為什麼在銀翹散的服法上講了很多話?「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銀花連翹有清熱解毒、辛涼解表、芳香辟穢三大功效。現在病人如果飲片拿回家,熬五分鐘我看算短的,現代用電器熬藥,有時往往都熬個把小時。如果密封得很緊,香味跑不出來還可以,不然有時一兩分鐘已經香氣大出,滿屋子藥香了,辛涼透表、芳香辟穢成分,全家人都享用了,可能還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最後給病人吃到嘴裡是一副治長瘡的藥。辨證再仔細,藥開得再正確,功效發揮方向變了。所以煎法應該是解表劑,特別是辛涼解表劑要注意的;辛溫解表劑也不能過煎,但是可以長一點,在臨床上看,它的藥香確實也出來得慢。   服用方法也很重要,就拿九味羌活湯來說,王好古講到:「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外感風寒濕邪較重的證候,需要急汗,要趁熱喝下去,喝了以後用熱開水或熱稀飯幫助出汗;溫服的話,發汗力量緩和,不用熱開水和稀飯。用法不同,藥物的力量也不一樣。   我有時候想,現代看病速度越來越快,有醫生可以三個小時看一百五十七個人。然而中醫和西醫不同,別看西醫三分鐘處理一個病人,但是他們是集體操作,病人不是三分鐘就看完病了,去了給你做一大堆化驗單、核磁共振之類的檢查,可能二個禮拜都忙不完,最後到醫生那裡,什麼結果都告訴醫生了。你這裡是望聞問切啊,純粹個體戶、小生產、單個操作啊,怎麼跟人家比時間呀?   另外像四逆湯、吳茱萸湯這類方,大辛大熱的藥,一定要溫服或冷服,避免藥病格病,避免吐出來。含有吳茱萸的方,一般來說要冷服,而且服了以後病人要睡在床上,休息一刻鐘到二十分鐘,這時他可能會有點胸悶、頭昏,很快就過去了,之後如肝胃之氣上逆、乾嘔吐涎沫、胃痛、嘔吐、頭昏都會慢慢緩解──當然前提是你要辨證正確。如果你不告訴病人,少說了兩句話,病人一喝感覺到胸悶頭昏加重,會覺得你開錯了,吃了一道藥就不來找你了;如果你講了這一點,病人躺一會兒感到胸悶頭昏,反而會覺得你料事如神,更加相信你。這些實際上既有利於病人的治療,也有利於提高威信。   像復元活血湯這類,服法一定要注意。我曾經遇到一個跌打損傷的病人,他的症狀很典型,剛好照書上李東垣說的:「跌打損傷,瘀血阻於脇下,痛不可忍,復原活血湯主之」,剛好組成我背得下來,就全方開兩服,當天我回家翻書還在想開錯了,應該只開一服,如果大便稀了,止後服,不能吃了。結果第二天病人來了,他只吃了一服,但是沒拉肚子,還是非常疼痛,沒有改善。我想是不是藥開錯了,就背方歌(編註:原文為「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當歸山甲俱,桃仁紅花大黃草,損傷瘀血酒煎去(袪)。」)。所以我要勸告同學,背方歌不要光背藥味,煎服方法也要啊。方歌的最後一句是「損傷瘀血酒煎去」──他要求四分之三的水和四分之一的酒泡藥再煎熬。我又要求他把第二服加五錢酒做為藥引子,他吃了以後就大有改善。 (五)中醫傳統方藥運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多因素分析 1.中藥有無毒副作用?   現代存在著對中藥毒副作用感性認識中的兩種矛盾心態。一般老百性普遍認為西藥是化學合成藥物,往往干擾人體正常的生理機制,所以有副作用;中藥是天然藥物,不易干擾人體正常的生理機制,所以副作用較少。但是不能看做沒有副作用,這不完全正確。近十年來又出現了一些看法,哪個地方說有人用麻黃減肥吃死人了,日本人報導小柴胡湯吃死人,又有像關木通、馬兜鈴酸之類問題,弄得很緊張。要不就沒有副作用;要不就談虎色變。   這兩種心態我覺得都不完全。曾有一個美國的代表團到我們學校來請我們講一講對中藥的認識。當時美國人曾提出一個問題:中藥麻黃減肥吃死人,你們怎麼看待?。我回答說「中藥麻黃」不減肥啊,那既不是西醫也不是中醫。中醫麻黃三大功效是發汗解表、平喘、利水,還和配伍、炮製都有關係,怎麼單用麻黃去發汗呢?我曾看過聯合診所有醫生,對一個六十歲老頭開18克生麻黃,結果他流油汗,大汗亡陽,搶救不及死了。這是醫療事故,你沒正確使用,怎麼能掛個名字說中藥麻黃吃死人了?是不是開麻黃全吃死人?這觀念不正確。   學術研討會上,我曾問日本人說,你們小柴胡湯都一劑一劑地開,不管年齡、男女,也不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他們認為我們把醫聖張仲景的方加加減減,不是張仲景的方。我們的想法則不同,張仲景自己也加減啊,很多個他的基礎方,後面都有加減法。他們是整方完整運用,把方還原為藥,是西醫的方法,他們稱作「方症相對」,和我們辨證論治的「以法組方」、「以法譴方」不同。 2.歷史的回顧──   中醫歷史上對毒副作用非常重視。現在如果去看諸子百家的古籍,用藥非常少,像扁鵲這類過去有名的醫家,都是以針灸、氣功為主來治療。連戰國時期孔夫子拿了藥都不吃,說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治疗方法:
有哪些症状
今日坐诊大夫
潘宇琛副主任医师
擅长:强直性脊柱炎、阴道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感冒、小儿肺炎、发...
湿热白带&是怎么引起的?
湿热白带&如何治疗?
湿热白带&吃什么好?
湿热白带&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香功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