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央的好政策到了农民身上农民不得受益,反而农村 受害 危房了呢?

你知道中央给咱农民多少好政策吗
 当前位置:>
你知道中央给咱农民多少好政策吗
13:22:00 作者: 来源:
“多予少取放活”――
  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近5年来第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在这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30年来农村改革高潮迭起。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国城乡社会走向和谐发展、致力于共同繁荣的时代最强音。以免除农业税为开端,以国家财政对农村倾斜、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手段,“多予、少取、放活”的“新农村建设”正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逐步推展。  现在编者把惠农政策整理如下:  “皇粮国税”成历史  从2000年开始,安徽等部分地区试点农村税费改革,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从扩大试点的地区范围,增加到扩大免除税费的品种。日,农业税条例被正式废止。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要缴纳的“皇粮国税”。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统计,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全国农民减负总额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  “三农”花钱出手大了  2004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分别为2626亿元、2975亿元、3397亿元、4318亿元,而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更是高达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这是我国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加量首次超过千亿元。根据财政预算报告,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将增长30.3%,这一增幅也创造了历史新高。  粮食直补钞票到户了  在深入调研和试点基础上,2004年,财政部明确提出,从补贴流通环节的粮食风险基金中腾出部分资金,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坚持“向粮食主产区、向种粮大户倾斜”的原则,按照粮食种植面积直接兑付到每家农户。此后,补贴制度逐步完善,补贴资金逐年递增。  农资综合直补到位了  为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2004年以来国家对种粮农民实施了粮食直补,2006年又在粮食直补基础上实施了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经国务院批准,今年中央财政在去年276亿元补贴规模的基础上,新增20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  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增补贴资金后,2008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达到48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加上从粮食风险基金中预计列支的151亿元粮食直补资金,2008年对种粮农民的两项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33亿元,全国平均每亩补贴达到41元,这将有效地缓解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增支的影响,有利于支持南方雨雪冰冻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良种直补品种多了  为推进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粮食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大豆良种补贴政策。此后,补贴的品种、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6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良种补贴资金178.44亿元。补贴品种有大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菜。  优质专用小麦:补贴面积1亿亩,每亩补贴10元,共10亿元。重点补贴优质强筋和弱筋品种,兼顾优质中筋品种。  专用玉米:专用玉米300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3亿元。补贴重点是青贮玉米,高淀粉、高油等专用玉米品种。东北等春玉米产区玉米品种要抗旱、高产、抗病、生物学产量高;黄淮海夏玉米产区及西南地区玉米品种要耐密、抗倒伏、高产、抗病。  高油大豆:在2007年基础上新增3000万亩,达到400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4亿元。  水稻: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和东北粳稻每亩补贴15元,晚稻每亩补贴7元。预计水稻补贴金额为39.86亿元。其中,早稻约为6.9585亿元,中稻及粳稻约为27.8588亿元,晚稻约为5.0422亿元。水稻补贴继续按照以计税耕地面积为基础的实际种植面积补贴。  棉花:补贴标准为每亩15元。补贴总面积为3333万亩,资金总额为5亿元。  农机具购置补贴节节高  农机购置补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资金规模由7000万增加到今年40亿元。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政策效应。此项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拉动了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服务业发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得了农民受益、产业提升的好效果,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据了解,今年国家对于农机具补贴的品种、范围都作了规定。首先,在范围上,要求农机具购置补贴这项政策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农业县,包括农场。其次是种类上,今年农机具购置补贴将从去年的7大类24种农机,扩大到9大类39种农机。另外,各省份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增加5种补贴的农机具品种。今年我国农机具补贴标准也将从以前的单机最多5万元提高到8万元,大型的棉花采收机械可以达到20万元。  生猪补贴幸福母猪  针对当前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形势,为保护生猪生产能力,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起国家财政实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将补贴资金拨付有关省区。对有繁殖能力母猪的饲养户给予直接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按照每头每年50元核定。  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对生猪良种场建设和开展人工授精所需的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在稳定现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下,提高补贴标准,下一年度(日至日)每头补贴增加到100元。  奶牛补贴壮大奶牛队伍  全国奶牛良种补贴在2005年试点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国家正式设立了专项资金,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通过对奶牛改良实施财政补贴的方式,扶持和引导奶农识良种、用良种,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  2008年将继续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扩大良种冻精补贴范围和规模。实施优质后备奶牛补贴制度,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改良后的优质后备母牛每头一次性补贴500元。  粮食最低收购价惠农到位  2008年将适当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其中小麦每斤提高3分钱,稻谷每斤提高4到5分钱。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在2008年安排165亿元,而2005年开始实施这一政策时只有55亿元。  最低收购价政策实际上就是政府兜底,它消除了农民卖粮的风险;给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产粮大县的奖励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些政策是粮食连续四年增产的重要保障。  “两免一补”上学不再发愁  “两免一补”政策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提出,要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五年来,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的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受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看病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大大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两年的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享改革成果  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民纳入保障范围,构筑了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要求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民的保障越来越全面了!  农民工权益保护动真格  近年来,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都把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当成重要事情来抓。劳动保障部近日透露,2008年我国农民工工作将在工资支付、劳动管理、培训就业、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权益维护、文化生活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这将有利于推动城乡平等就业的进程。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成热点  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还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在没有达到这样规定的前提下,要努力地办好在农村的学校,努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周济介绍,现在全国大概有2400万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其中有800万进了城,还有1600多万留在农村。今年秋季学期城市义务教育免费之后,对符合规定进城学习的农民工子女是一视同仁的,采取一样的免费政策。  土地权益保护中央护农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严格土地征收征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整理等的审批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这一决定表明,中央在治理土地违法违规现象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普通农民群众利益的保护。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Copyright (C)
All Rights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
鲁ICP证B2-号中央的好政策,农民希望不折不扣到手
 |  |  |  |  |  |  |  |
带“泥土味儿”的代表说:建设新农村关键要“实”
中央的好政策,农民希望不折不扣到手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5版
■小丁跑会
&&&&黑黑的皮肤,操一口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2日,来自重庆的两位基层代表带着“泥土味儿”抵达北京,参加今年的“两会”。刚到驻地,他们就被早已等候多时的记者们给“逮”住了,问的都是建设新农村的事儿。
&&&&其中一名代表叫钟世荣,作为重庆市云阳县莲花乡千峰村党支部书记,他一讲起来农村的事儿就滔滔不绝。钟世荣说,他们村在前几年还是个无水、无电、无公路、无通讯的“四无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元。这几年,中央的惠农政策一个接一个,农业税免了、孩子学费免了,困难的孩子还有补助。减轻负担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啊。去年,村里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730元,通了公路和自来水,还看上闭路电视呢。
&&&&但是,对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钟世荣代表很清醒:“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刚刚开始准备起步,连起步都算不上。”
&&&&“我们现在只是做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农民的那点收入还是太脆弱。举个例子,一家要是生个娃,去医院就要四五千元,这家一年的收入可能只有一两千,这一下就透支了啊。再加上还有农资涨价、孩子上高中上大学、看病等等负担……”说到这儿,他还不忘宣传自己带来的建议:“我要在人代会上呼吁,在农村也要建立低保制度。城市困难户有低保,农村有很多人,比城市困难群体生活还要困难,为什么不可以享受低保?”
&&&&谈新农村建设,自始至终,钟世荣代表说的最多的就是个“实”字:要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他说,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中央重视,媒体关注,但不能只是“一头热”,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农民都弄懂中央的精神,享受到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发挥出干劲和创造力。
&&&&他举例说:“前几年我们那里搞退耕还林直补,还有最近的种粮补贴,都是农民刷卡领钱,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什么?就是因为中间环节少了,截留的少了。”他说,“建设新农村,中央还要加大投入,但是农民最怕中间被截留,10块钱到下面变成了1块钱哪行啊!”
&&&&“现在不要钱不催粮了,离开这个钱,乡镇几十个干部怎么生存,还有几百万的乡村债务怎么办?要把中央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落到实处,必须先改革乡镇机构!”钟世荣说。
&&&&来自安徽旌德县的基层代表余的娜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据她介绍,就是因为资金投入跟不上,她所在的地方,农民还没有享受到合作医疗。“其实也用不了太多的钱,要挤还是能挤出来。但是上面对农村的投入一拨到地方,一部分被拿去搞一些重点工程、大项目去了。对于农民迫切需要的,像医疗卫生、发展农业科技的投入就变少了。”
&&&&她建议,国家应该对支农资金的使用采取监督措施,把钱真正用到农民身上。
&&&&(本报记者丁永勋)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民市民几多受益?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民市民 几多受益?
  继2011年的农业水利改革之后,刚公布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这是连续第9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了突出位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究竟会给中国的农业、农村和相关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战略还会有哪些难点和热点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落实和解决?央视频道主持人史小诺和特邀评论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共同评论。
  中央一号文件亮相,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农民、市民究竟该怎样从中受益?
  龙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9年聚焦三农,重点关注农业科技。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因为在基层事业单位五大体系里边,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一直是最低的是锅底,这次提出要与他们的平均水平相衔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极大的激励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刘石(原美国杜邦先锋公司中国区总裁):在中国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它的整体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那么这一个确实是对我们国家的目前的整个的种业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
  韩长赋(农业部部长):健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张晓山:加强农业科技发展 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首先,我注意到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一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的新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到现在,我们粮食8年的连续增产,我们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是我们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加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继续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那么就要加强农业科技,科技创新是一个根本点,是根本出路。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注意到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的科技创新。第二,强调农业科技推广、推广体系,尤其解决农业科技推广费和一公里的问题,激增农业科研推广的工艺性的问题。第三,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一号文件强调了农田水利,同时要继续加强农业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第四,农业科研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强调职业农民和适用人才,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新的增长力,强调了现代农民的重要性。第五,强调了流通体制的改革,最终使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够做到,生产者能够得到合理的价格,者能够得到质量保证的安全的农产品。
  马光远:培养职业农民和专业农民是当务之急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农业科技的关键是农民怎么样把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里去,所以最终的主体就是农民。第一,我们必须有好的农业科技的成果,但我们现在原创性的成果、关键性的成果不是很多。第二,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推广技术,也就是要有一个技术的传导体系。第三,要有能力并且有意愿掌握这门技术的农民。
  我们现在看到,一方面我们真正在国际领先的前沿性、原创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现在因为农村的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那么留下来从事种地的农民,要真正培养成农业科技的主体,所以现在提出了职业农民,专业农民的概念。那么,我们怎么样让好的技术由好的人才来掌握?这就必须增加现代农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职业农民,没有一个专业的从事农业的人才,我们想要搞现代农业,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门槛的关键,最重要的仍然是有能力,有知识,有文化,并且有意愿来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来掌握这门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一号文件里,除了强调科技成果的本身,除了强调推广体系以外,特别提出我们要通过政策来鼓励、引导、培育大群体的职业农民、专业农民。
  张来武(科技部副部长):我们过去指挥农业生产的政府和市场的衔接,中间有一些问题,因为看到这个东西需要,政府就号召农民去种。其实种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市场在变化。那么这个时候,政府是不可能及时掌握这种市场变化的,所以农民有时候种的越多,就卖不掉了,更重要的把社会化的,贴近市场的,贴近产业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把中国真正的服务能力做起来,使得我们的现代农业服务像城市一样,他能得到整个的金融信息、科技、综合性的服务,这种服务体系才真的有生命力。
  张晓山:加强流通体系的建设 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的供给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农产品流通网络是从田头到餐桌,整个一条链条的全产业链,而且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从生产者来讲,首先一定要考虑我能够生产出什么东西,能生产多少,能够得到什么样合理的价格,最后能得到合理的利润?使我的产品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一个跳跃,但我们这些年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有的时候甚至让农民血本无归。
  在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整个流通体系光靠单家独户的小农户是不能够跟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的,也就是整个流通,要有包括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都能够在整合一起的平台,给农民提供比较完整的准确的信息来进行指导,让农民有意识的进行生产,使农民本身提高联合的生产能力,这样能和销售、能够和需求更有效地对接,能运平整个价格的波动。
  从消费者来讲,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保证我们吃的东西是安全的,是无毒的,是有益于健康的,怎么保证这个绿色有机确实是绿色有机的?所以消费者也需要对整个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有一个有效的监控。这样的话,整个流通体系,从生产到消费,从产加销的整个各个环节都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整合,这样使我们的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的相关主体都能够有一个有效的对接。所以一号文件会提出,加强流通体系的建设,同时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的供给。
  马光远:农业增产靠科技 农民增收要靠完善的流通体系
  (《今日观察》评论员)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中央一号文件,我们会看到我国的农业领域薄弱环节非常多。比如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个是农业科技,第二个是流通环节,这两个在我国现代农业领域也属于两个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我们看到,农业8年都在增产,但是这几年,一旦价格出问题,一旦出现通胀,最不稳定的价格恰好是农产品价格,恰好是食品价格。这说明我们的整个流通费用、物流费用非常高。2011年,我们做了很多物流的节目,有很多极端的案例,两毛钱的菜经过一系列的环节以后,最后翻了十倍、二十倍,但是农民自己没有增收,市民又吃不起菜。
  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就是这么多年来,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体系的建设,我们的重视和投入不够。比如说现在我们去买菜,很多菜市场都是盈利性的,盈利的成本非常高,而公益性、公共性的菜市场非常少,那么再加上高速费,包括农产品等等的周转费用非常高。所以为什么大蒜为什么能够炒起来,别的一些农产品为什么能够炒起来?是因为我们整个的主流供销体系出了问题,主流体系一旦出问题,别人就会看到牟利的机会,那么整个价格就会像过山车一样。所以最终我们农业增产要靠科技,但是农民增收要靠一个完整、完善的流通体系。
  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围绕强农惠农富农战略。如何才能保证一号文件落到实处?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
  郑风田:怎么把科技成果转为生产力?怎样切实的为农民提供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农业科技创新这么多年来,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把科技成果转为生产力,把这些科研院所的成果能够转换为对农业生产起很大作用的实际成果,这个过去一直没有解决好。第二个难点,因为过去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很多乡镇的推广站基本上都垮掉了,那么现在这个一号文件想把整个县乡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起来,我也有一种担心。过去这些农业推广体系断了,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在市场中没法给农民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现在是提出的这种财政来养活这些人,问题是怎么让这些人切实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我觉得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一套考核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要增加农民的声音。
  李国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财政投入 注重新型农民的培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主要的当然是财政投入,引导地方政府在土地收益当中,增加一部分投入,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激励金融部门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性企业的投入。另一个方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把科研、教学、企业、农民应用整合起来,希望能把一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主体。
  再有,我们还注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以及他们能够掌握新的科技,甚至能够具有创新能力,他们面对生产当中难题的时候,通过培训,他们自身可以解决。或者说,他们可以主动的能够找到相应的科研部门,通过咨询来解决生产当中实际问题,同时也加大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掌握比较先进的科技水平。
  张晓山: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弊端 使得农业投入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这些年,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很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是在这大好形势之下,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非常薄弱,农业农村发展还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以前的几个一号文件的判断还没有过时。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
  同时,解决农业的问题,一方面是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要有相应地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配合。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提高投入效果。我们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体制机制不顺,存在投入的资金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
  再有,很多农业上的问题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和农业相关的宏观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也就说如果说最终解决三农问题,要依靠我们宏观的深化改革,加强促进发展。比如我们提出农民的培训问题,培训农业科技的使用人才,培育职业农民等等。但这方面,我们实际上有很多的投入,比如农业部有投入,政府部门有投入,团中央有投入,妇联有投入,但所有的这些投入都是通过垂直体系下来之后,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考核,实际上有很多钱最终用的并不是很有效。
  另外,关于流通体制的改革,流通网络的建设,我们的供销社有流通网络建设,商务部有流通网络建设,农业部和发改委等都有这方面的建设,但都是通过垂直体系,把钱往下弄。那么怎么样更好的有效地整合资源,更好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我们一方面在农业加大投入的同时,更注重农业投入的效率?这很重要。它是一整盘棋,所以农业的问题最终的解决,还是要依靠整个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应该说,每个一号文件下来之后,都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包括我们讲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新农村建设,但是我个人要坦率的说,一个还是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使得我们一些投入不能够真的有效地发挥作用。另外一个,在中央的政策在往下传导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本身的利益驱动,也会使这些政策扭曲变形。所以我们如何在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得科技创新有更好、更深厚的底蕴和平台,使我们整个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有更坚实的制度基础。
  马光远:目前很多科研成果跟农业生产本身是两张皮
  (《今日观察》评论员)
  第一,2011年,中央在三农问题上的投入超过了一万亿,在八万亿的财政里,超过一万亿,应该说数量是可观的。但是如果回到农业科技本身的投入来看,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我们投入到三农问题上的钱,究竟有多少用到科技方面去,用到科研方面去?
  第二,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本身并不多;另一方面,转化率又很低。比如2010年,我们的农业科技成果有3000多项,但是转化率只有40%,这在国际上是非常低的。转化率低意味着我们很多的科研成果本身是根本用不上的,就是跟农业生产本身是两张皮。比如,有些科研成果,纯粹是为了报课题,纯粹是为了拿经费,而不是用于农业生产本身的需要。所以这一次的一号文件里特别强调产业导向,也就是说,必须要学以致用。但是如果把科技、科研的主体主要放在科研院校,主要放在事业单位,而不是转化为以企业为主体,以农民为主体,那么我想这两张皮的现象还会存在。
  马光远:鼓励科研人才投身农业科技 一定要有激励机制
  (《今日观察》评论员)
  要鼓励大量的科研人才投入到农业科技里边去。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有激励机制,如果我们真的搞出原创性、前沿性的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我们一定要重奖,我们不能只靠一个袁隆平,我们要有很多的袁隆平出来。
  张晓山:要解决农业科研工作和现实生产脱节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首先要解决农业科研工作和现实的生产脱节的问题,也就说我们必须要以农民的需求,农业生产者需求为导向。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
(责任编辑:周迎颖)
  “钱荒”效应已迫使银行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了。
[简介]崇尚中长线波段交易,善于把握股市节奏,每日送出热点个股!
[简介]实盘交割单100%真实发布,连续5年盈利,年平均收益高达40%。
[简介]看大盘最精准最前瞻最直接,对个股非牛不战,出手必攻直击涨停。
关于的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 受害 危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