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为何越久越好

当前位置: && 查询 理气健脾 结果
总计显示小于30条,更多内容请搜索。
木椒根
(《贵州草药》)
【异名】木姜子根(《重庆草药》)。
【来源】为樟科植物木姜子的根。植物形态详"木姜子"条。
...苍术汤2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苍术(制)
炙甘草各等分
...沉香琥珀丸
【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经验方》。
【异名】沉珀丸(《医级》卷八)。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组成】橘子500克(和皮称)
...加味枳术汤1
【来源】《仁斋直指》卷十七。
【组成】枳壳(制)
五灵脂(炒)各7.5克
甘草(炙)各9克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青皮3克
三棱各2.1克
神曲各1.5克
...盐煎散2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良姜(炒)
苍术(去皮)各360克
缩砂(去皮)
茴香(炒)各150克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丁皮各60克
甘草(炒)180克
青皮(去白)120克
...匀气散2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生姜
木香各30克
甘草(炙)120克
白果仁60克
  【辨证】血虚外感。
...第四节 鼓胀 ...全文:中药名称陈皮拼音名Chenpi英文名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果实成熟后,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性状陈皮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 1~4mm 。  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  质稍硬而脆。  气香,味辛、苦。广陈皮
常 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 。  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  质较柔软。鉴别  (2) 项下的滤液 5ml,浓缩至约 1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橙皮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 为展开剂,展开约 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 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至约 8cm。  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阴干。含量测定  取本品粉末(通过三号筛)约1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附录Ⅸ H二法)],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30~60℃) 100ml,置热水浴上回流1 小时,弃去石油醚。  另加甲醇 120ml,继续置水浴上回流4 小时,提取液置蒸发皿中,用甲醇少量洗涤容器,洗液并入提取液中,置水浴上蒸干。  残渣加水5ml,搅匀,蒸干,再用同法处理一次。  残渣用水 5ml洗涤,搅拌后放置10分钟,用古氏坩埚滤过,残渣再用水洗涤4 次,每次 5ml,弃去洗液,用含 0.1%氢氧化钠的75%乙醇液分次将残渣溶解,溶液置100ml 量瓶中,加上述碱性乙醇溶液至刻度,摇匀。  精密量取上清液 1ml,置25ml量瓶中,用同一碱性乙醇溶液加至刻度,摇匀。  从溶解残渣开始计算,1 小时后,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 A),在362nm 处测定吸收度,按 C28H35O15?H2O 的吸收系数(E1cm 1%)为 166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橙皮甙(C28H35O15.H2O) 不得少于 3.0%。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  归肺、脾经。功能与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用法与用量3~9g。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 注]
栽培变种主要有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hachi’(广陈皮)、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 ‘Dahongpao’ 、温州蜜柑Citrus reticula ‘Unshiu’福橘Citrus reticulata
‘Tangerina? 。
...老年便秘证治 -中医论文
1病因及病机 1.1气血不足 因年老体虚,脾胃功能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液枯竭,大肠失去濡润,而形成便秘。 1.2阳虚寒凝 年高体弱,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生,凝滞肠胃,致阳气不运,津液不行,肠道传导无力,形成便秘。 1.3阴液不足 老年体弱或久病,或服用泻下药物过多,导致津液大伤,肠道干枯,大便燥结难下。 1.4气机郁滞 老年之人,多忧善虑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腑气不通,糟粕内停而致便秘。 1.5肠胃积热 素体阳盛,或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厚味,致肠胃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未尽,耗伤津液,使肠道失于濡润而致便秘。 2治疗 2.1非药物治疗 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饮食调理及身体锻炼,特别是功能性便秘更应如此。食物应富含纤维并多饮水。 2.2药物治疗 便秘临床上分为气秘、虚秘、冷秘和热秘。虚秘又分为气虚和血虚2种。 2.2.1气虚便秘 特点为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大便并不干硬,神疲气怯,舌嫩苔薄,脉虚。药用黄芪、茯苓、山楂、木香、佛手、香椽、麻仁、白蜂蜜等。 2.2.2血虚便秘 特点为大便秘结,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药用当归、麻仁、玉竹、生地、熟地、元参、佛手、香椽、枳壳、生黄芪、白蜂蜜等。 2.2.3冷秘 特点为大便难涩,腹中或有冷痛,喜热恶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药用当归,仙灵脾、肉苁蓉、木香、枳壳、麻仁、生黄芪等。 2.2.4气秘 特点为大便秘结,噫气频作,腹胀痛,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药用木香、槟榔、佛手、郁金、枳实、麻仁、柴胡、内金等。 2.2.5热秘 特点为大便干结,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数。药用大黄、炙枳实、白芍、生地、元参、生芪等。 3典型病例 3.1女患,65岁。长期便秘,伴腰痛腰冷,时腹胀,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药:仙灵脾10g,肉苁蓉20g,生黄芪15g,佛手10g,香椽10g,生山楂15g,当归15g,牛膝10g,首乌15g。 患者体弱,脾肾阳虚,寒自内生,肠道传送无力,故便秘。肾阳不足,则腰痛腰冷。脾虚运化无力,则腹胀,食欲不佳。仙灵脾、牛膝温肾助阳,肉苁蓉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佛手、香椽理气,首乌、当归补血行气,润肠通便。5剂后每日大便1次。后守方调理。 3.2男患,92岁。曾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数日或每周大便1次。曾用泻火通便之品,服后腹泻不止。时有腹胀,乏力,面色苍白,时咳嗽、痰多、苔薄黄略腻、脉细。辨证属气血不足,治以益气补血,润肠通便。方药:生黄芪15g,茯苓15g,太子参15g,全瓜蒌20g,佛手15g,香椽15g,木香10g,郁香10g,当归15g,生山楂15g,白芍15g。 患者气血不足,脾虚不运,遂成便秘、腹胀。水饮不能运化,聚而成痰。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则面色苍白,乏力。生黄芪、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润燥、佛手、香椽、木香、郁金理气,以助脾运化,生山楂健胃消食,全瓜蒌清痰热,又可润肠通便。5剂后即每1~2d正常大便1次。后守方化裁,以健脾益气,养血润燥为主调理。 4讨论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弱,肠道传送无力,故成便秘。以虚秘、冷秘、气秘为主。在治疗时,不可妄用泻火通便之药,而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同时加入理气健脾之品。虽然饮食及疾病等如饮酒或过食辛辣厚味,也可出现热秘,但多为虚实夹杂。故应慎用泻火通便及破气之药。如通便药久用或用量过大,则干扰正常条件反射,形成药物依赖,同时也使气血津液更加受损,致肠道津液干枯,反而加重便秘。通便药的应用须中病即止,便秘缓解后,即去通便药,而根据病因,分别继续施用健脾、益气、温阳、养血、润燥等法,以治其本,防止便秘再发。
...枳壳图谱
【药名】:枳壳&【拼 音】:ZHIKE【英文名】:Bittet Orange【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圆或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功 效】:破气,消积,化痰,消食。【主治】: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①《雷公炮炙论》:&&能消一切WAN。&②《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③《日华于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ZHENG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④《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⑤《纲目》:&治里急后重。&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性味归经】:苦辛,凉。①《雷公炮炙论》:&辛苦。&②《开宝本草》:&味苦酸,微寒,无毒。&③《医学启源》:&气寒,味苦。&入肺、脾、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胃、大肠四经。&②《药品化义》:&入肺、脾、胃、大肠四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大剂0.5-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炒热熨。【用药忌宜】: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①李杲:&气血弱者不可服。&②《本草经疏》:&肺气虚弱者忌之;脾胃虚,中气不运而痰涌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于风寒入肺气壅者,服之反能作剧;咳嗽阴虚火炎者,服之立至危殆;一概胎前产后,咸不宜服。&③《本草汇言》:&如肝肾阴亏,血损营虚,胁肋隐痛者,匆用也。下痢日久,中气虚陷,愈下愈坠、愈后重急迫者,勿用也。&④《本草备要》:&孕妇及气虚人忌用。&【药物配伍】:1、配巴豆,一攻痰积,一行气滞,相辅相成,用于五积六聚。2、配乌梅,一酸涩收敛,一行气散风,治疗肠风下血。3、配桔梗,一升一降,共调气机,用于脘腹胀满及咳喘痰多。4、配柴胡,一疏肝解郁,一行气止疼,用于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胃疼腹痛,两胁胀痛,嗳气呕吐等症。5、配黄连,一清湿热,一行气滞,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及肠风下血。6、配人参,治疗中气下陷,脱肛阴挺。7、配白术,一健脾,一行气,消补兼施,治疗胸腹气滞,痞满胀痛,噫气秽臭,食滞不化及水肿等症。8、配陈皮,与枳壳共理气机,陈皮燥湿以化痰,枳壳下气以降痰,用于痰湿壅肺,咳喘痰多;陈皮理气健脾,枳壳行气导滞,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 【处方名】:枳壳、生枳壳、只壳、大枳壳、陈枳壳、川枳壳、炒枳壳、炙枳壳、蜜炙枳壳、焦枳壳、枳壳炭、江枳壳等处方中写枳壳、只壳、大枳壳、陈枳壳、川枳壳指生枳壳。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晒干生用入药者。偏于破气散结。炒枳壳为枳壳片用麸炒至微焦黄入药者。偏于理气消食。蜜炙枳壳为枳壳片用蜜炙后入药者。偏于利肺除痰。枳壳炭又名焦枳壳。为枳壳片用武火炒至外呈焦黑内呈老黄色,取出用水喷洒,灭尽火星,晾干入药者。偏于止痢止血。【商品名】:酸橙枳壳:为植物酸橙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江西、浙江、四川等地。销全国并出口。香橼枳壳:为植物香橼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产于江西、四川等地。销全国并出口。绿衣枳壳:为植物枸橘(枳)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福建、陕西等地。主要供出口。玳玳橼枳壳: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江苏、福建等地。行销于华北地区。川枳壳:为产于四川的酸橙枳壳和香橼枳壳。品质最优。江枳壳:又名西枳壳。为产于江西的酸橙枳壳和香橼枳壳。品质亦佳。湘枳壳:为产于湖南的酸橙枳壳和香橼枳壳。品质较次。以上商品均以果皮外表褐绿色、干燥、果肉厚、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动植物资源分布】:药材①绿衣积壳产于福建、陕西等地。②酸橙枳壳产于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③香圆枳壳产于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④玳玳花枳壳产于江苏【药材的采收与储藏】:7~8月间采收,从中部横切成两半,阴干、风干或微火烘干。【拉丁名】:药材Fructus Aurantii原植物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 (L.)Raf.、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香圆C.Wilsonii Tanaka、玳玳花 C.Aurantium L.Var.Amara Engl.【炮制方法】:枳壳:除去瓤、核,洗净,稍浸,捞出,润软,以手能捏对折为度,切片,晾干。炒枳壳:取麸皮撤于热锅内,侯色黄冒烟时,加入枳壳片,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枳壳片100斤,用麸皮10斤)【考 证】:出自《雷公炮炙论》。【生药材鉴定】:①绿衣积壳:为植物枸橘的近成熟果实,呈半圆球形,直径约2~3.5厘米。外皮橙褐色或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细柔毛。果实顶端的一面有明显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果柄痕或残留短果柄。横切面果皮厚4~6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有l~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干缩呈棕褐色;中心柱宽4~6毫米。气香,汁胞味微酸苦。②酸橙枳壳:又名:川枳壳、江枳壳。为植物酸橙的近成熟果实,多横切成半圆球形,直径4.5~5.5厘米。表面绿褐色或绿棕色,略粗糙,散生多数油点。顶端一面有花柱残基,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横切面果皮厚约6~12毫米,中果皮黄白色,边缘有l~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10~13瓣,棕褐色,每瓤囊中常有种子数粒;中心柱宽7~11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③香圆枳壳:又名:江枳壳、川枳壳。为植物香圆的近成熟果实,外形与酸橙枳壳相似。表面褐色或棕褐色,花柱残基的周围通常有一圈金钱环。横断面果皮厚7~13毫米,中果皮呈灰白色或白色;瓢囊10~12瓣;中心柱宽4~7毫米。气香,汁胞味酸而后苦。④玳玳花枳壳: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近成熟果实,通常横切为二,呈半圆球形,直径3~4厘米。表面青黄色或橙黄色,有众多细小的油点及网状皱纹。顶端一面有微小凸起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残存的宿萼及果柄痕。横断面果皮厚5~10毫米,棕黄色;瓤囊9~12瓣;中心柱宽4~8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商品枳壳,除上述四种外,尚有以甜橙(福建、贵州、云南),枸橼 (云南)等的近成熟果实作积壳使用。参见&甜橙&、&香橼&条。显微鉴定:& 粉末:棕色。①中果皮薄壁细胞形状不一,壁大多不均匀增厚,厚8~16μm,非木化。②外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方形或狭长,直径约至13μm,长至20(~32)μm;气孔类圆形,副卫细胞5(~8)个。断面观表皮下几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呈多面形、类双锥形或类斜方形,长约至40μm。③汁囊表皮细胞狭长,壁甚薄,微波状弯曲,或细胞皱缩成线形,其下薄壁组织散有多数草酸钙方晶,此外有油室碎片、挥发油滴及细小导管、管胞等。本品以个大、外皮青绿色、肉厚、香气浓者为佳。【中药化学成分】:各种枳壳均含挥发油和黄酮甙等物质&。玳玳花未熟果实的果皮中,含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果实成熟时,新橙皮甙消失而柚皮甙(Naringin)增多。接近成熟的酸橙果实中,含维生素C36.6-82.1毫克/100克。从香圆枳壳和枸橘中分离到同一种生物碱样物质,其盐酸盐为白色棱柱晶,易溶于水,熔点215~216度,在萤光灯下显紫色萤光,[α]D=0℃(水)。酸橙成熟果实外层果皮含挥发油(橙皮油)1.5%~2.5%,橙黄色,油中主含d-r烯约90%,并有少量癸醛、柑醛、香茅醛、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芳樟醇。此外含橙皮甙 (hesperidin)、柚皮甙(naringin)、新橙皮甙(meohesperidin),以及苦味成分苦橙甙(aurantiamrin)1.5%~2.5%,苦橙酸(aurantiamaric acid)约0.1%及苦味树脂。另含对羟福林(辛弗林,synephrine)和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中药化学鉴定】:(1)取本吕粗粉适量,加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适当浓缩,点样在硅胶G―CMC薄层板上,另取橙皮甙的甲醇溶液为对照品溶液,以正丁醇-醋酸-水(4:1:1)为展开剂,展距 17cm,干后,喷1%三氯化铝乙醇试液,吹干后,紫外灯(365nm)下检查,可见样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色斑,Rf约0.65。(2)另取上述甲醇提取液点于硅胶G江层板上,取辛弗林对照品甲醇溶液为对照,以氯仿-丙酮-乙醇-氨水(5:3:1.5:0.5)为展开剂,展距20cm,干后喷2%茚三酮丙酮试液,于105℃加热5min,样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同位置显相同颜色的色斑,Rf值约0.5。
...第七节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气利,诃梨勒散主之。”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提出对实热积滞所致的下利,采取攻下通便法,即所谓“通因通用”法。篇中还对湿邪内盛,阻滞气机,不得宣畅,水气并下而致“下利气者”,提出“当利其小便”,以分利肠中湿邪,即所谓“急开支河”之法。张仲景为后世泄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从三因学说角度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并分别列出了利水方剂。《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病因病机】致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1.感受外邪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使其功能障碍,但若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2.饮食所伤或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肠,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3.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肠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5.命门火衰,命门之火,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其他诸多外邪只有与湿邪相兼,方能致泻。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肠,大小肠的分清别浊和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胃为泄泻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当中又以脾为主,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自可成泻,其他诸如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肾等脏腑所致的泄泻,都只有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时才能引起泄泻。同时,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常相互影响,外湿最易伤脾,脾虚又易生湿,互为因果。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临床表现】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诊断】1.具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临床特征。其中以粪质清稀为必备条件。2.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3.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因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4.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5.需除外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鉴别诊断】1.痢疾两者均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其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腹痛也或有或无。2.霍乱霍乱是一种卒然起病,剧烈上吐下泻,吐泻并作的病证。泄泻与霍乱相比,同有大便清稀如水的症状,故需鉴别。霍乱的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常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而泄泻只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一般起病不急骤,泻水量不大,无米泔水样便,津伤较轻,无危证。【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2.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3.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治疗原则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分证论治『急性泄泻』?寒湿泄泻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方药:藿香正气散。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湿热泄泻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肠利湿。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该方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若热偏重,可加金银花、马齿苋以增清热解毒之力;若湿偏重,症见胸脘满闷,口不渴,苔微黄厚腻者,可加薏苡仁、厚朴、茯苓、泽泻、车前仁以增清热利湿之力;夹食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可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期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等,为暑湿侵袭,表里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伤食泄泻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而不畅者,可因势利导,据通因通用的原则,可加大黄、枳实、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使邪有出路,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慢性泄泻』?脾虚泄泻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药:参苓白术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腥秽者,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症见短气肛坠,时时欲便,解时快利,甚则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肾虚泄泻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四神丸。方中补骨脂温阳补肾,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涩止泻。可加附子、炮姜,或合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升阳健脾,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肝郁泄泻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方药:痛泻要方。方中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若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可加柴胡、枳壳、香附;若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党参、扁豆;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乌梅、五倍子、石榴皮等。【转归预后】急性泄泻经过恰当治疗,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治愈;只有少数病人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者,导致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由实转虚,变为慢性泄泻;亦有极少数病人因暴泻无度,耗气伤津,会造成亡阴亡阳之变。慢性泄泻一般经正确治疗,亦能获愈;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可由脾虚而致中气下陷;脾虚可以及肾,或脾肾相互影响,以致脾肾同病,则病情趋向加重;若久泻者,突见泄泻无度,水浆不入,呼吸微弱,形体消瘦,身寒肢冷,脉微细欲绝,是脾气下陷,肾失固摄,阴阳离绝之危候,预后多不良。【预防与调摄】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忌食腐馊变质饮食,少食生冷瓜果;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一些急性泄泻病人可暂禁食,以利于病情的恢复;对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补充体液。一般情况下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结语】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临床上应注意与痢疾、霍乱相鉴别。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病位在脾胃肠。辨证要点以辨寒热虚实、泻下物和缓急为主。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文献摘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古今医鉴?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导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医学入门?泄泻》:“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其间有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涩住,虚弱补益,食积消导,湿则淡渗,陷则升举,随证变用,又不拘于次序,与痢大同。且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亦不可太苦,苦则伤脾。每兼淡剂利窍为妙。”【现代研究】?泄泻的临床研究北京市脾胃学组报告北京地区603例泄泻患者的调查结果:①男性泄泻患者多于女性,中老年患者最多,占1/3。②泄泻患者的临床症状除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外,最常见的症状依次是: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夭便臭秽,嗳腐酸臭,体倦乏力,口舌干燥,口苦口粘,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象弦滑或滑数。③泄泻的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节关系最大,占87.23%。④中医辨证分型,夏秋季以湿热证最多见,占49.42%。其他较多见的证型依次为食滞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⑤西医诊断以急性肠炎最多,占62.19%,其他病症依次是: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北京中医1991;(3):12)。成氏等用自拟中药复方制剂肠宁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104例,并与对照组104例进行了对比研究。肠宁胶囊由党参、白术、砂仁、枳壳、白芍、吴茱萸、黄连、甘草、炮姜、山茱萸、肉豆蔻等中药组成,每粒O.42g。对照组将复方黄连素片lOOmg,研碎加淀粉,装入与肠宁胶囊一样的肠溶胶囊中,外观包装及服用胶囊粒数与肠宁胶囊一样,均口服,每日3次,每次8粒,5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64例,无效8例,1年内复发18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41例,无效19例,1年内复发27例,总有效率81.7%。实验结果表明:肠宁胶囊能对抗寒药大黄的致泻作用,减少泄泻的稀粪点数;能降低小肠推进率,减慢小肠对炭乳的排空速度,并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还能增强小鼠的体质,具有显著的耐寒能力[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34)。黄氏从肝论治肠道激惹综合征,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用调肝方(柴胡、白芍、枳壳、木香、防风、救必应、白术等)制成丸剂,治疗腹泻型肠道激惹综合征30例,并与外形、大小、色泽等一致的安慰剂对照。结果:30例患者在服调肝方期间,大便次数和性状明显改善,有效者28例,有效率为93.3%,而服安慰剂期间,只有9例有效,有效率为30%,两者对照P&0.01[中医杂志1990;(3):31]。霍氏用苦参四君汤(苦参20g,党参、炒白术各12g,茯苓log,甘草5g)加减,治疗霉菌性肠炎32例,并设口服制霉菌素片16例为对照组,15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杂志1994;(10):569]。刘氏等采用敷脐疗法治疗126例腹泻,疗效肯定。方法是先将黄芪、防已、吴茱萸、赤石脂、禹余粮各等份制成软膏,将王不留行子研末备用。治疗前先将王不留行子末和麝香末各少许掺人约0.5g软膏中搅匀,然后将搅匀后的软膏填塞人脐穴中,以胶布贴紧封闭脐穴,以防药物流出。每3天换药1次,9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和疗法。治疗结果:治愈122例,其中1天止泻者120例,显效3例,有效1例。肠鸣音频度计数(听诊)由治疗前16.5次土4.6次/min,1疗程后下降至6.5次土3.6次/min[中医药学报1997;(1):27]。?泄泻的实验研究刘氏将脾虚证分为泄泻组和非泄泻组,发现泄泻组全身机能低下症状的出现率显著高于非泄泻组,泄泻组的木糖吸收显著低于非泄泻组,提示脾虚泄泻者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程度较重,其全身机能低下程度也较无泄泻者为重。王氏发现脾虚泄泻病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各分型与正常人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型间的关系是脾气虚&脾虚挟湿&脾虚湿热,脾气虚与脾虚挟湿、脾虚湿热两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虚挟湿与脾虚湿热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40]。黎氏等用放免法测定35例脾虚泄泻病人,发现脾虚泄泻组粪便SIGA较正常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其含量有如下顺序:脾虚组&脾虚湿热组&脾虚挟湿组,说明脾虚泄泻存在胃肠道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37]信翟氏报道脾虚泄泻患儿肠道局部免疫球蛋白(SIgn)明显降低(P&0.01),并认为肠道SIgA分泌减少,造成肠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是脾虚泄泻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中国医药学报):46)。陈氏发现脾虚泄泻患者表现为锌(Zn)、铁(Pe)含量下降,铜(Cu)含量升高,认为锌参与体内多种酶及核酸、蛋白质合成,缺锌可致能量代谢障碍并影响胃肠粘膜修复而产生食欲下降,故缺锌是脾虚证的后果并是致纳差乏力的原因之一。缺锌使血浆蛋白下降,产生贫血,故锌的代谢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相关[辽宁中医杂志1993;(7):3]。任氏对脾虚腹泻患者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对脾虚腹泻和非脾虚腹泻患者粪便中的8种常见厌氧菌和需氧菌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正常成人粪便菌群以厌氧菌为主,脾虚腹泻患者较非脾虚腹泻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认为中医脾在维持正常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杂志1992;(6):33]。 ...中药陈皮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英)Tangerine Peel
别名 红橘、大红袍、川橘。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
植物形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叶互生,单身复叶;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全缘或为波状钝锯齿,具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生于枝端和叶腋,白色或带淡红色;花萼杯状,花瓣5,长椭圆形;雄蕊15~25;雌蕊1。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红色、朱红色、黄色或橙黄色,囊瓣7~12。种子卵圆形,白色。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全国各产橘区均产。
采制 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
性状 果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化学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
附注 橘的栽培变种的果皮亦作陈皮入药;其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亦入药,药材称为“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感冒感冒
  【辨证】血虚外感。
  【治法】辛凉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汤。
  【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叶9克,净连翘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冷方南方。
  【辨证】外感时疫邪毒。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名】青银汤。
  【组成】青蒿6克(后下),银柴胡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炯抗方。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肃肺。
  【方名】银栀汤。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广华方。
  【辨证】阴虚外感。
  【治法】养阴清热,宣肺解毒。
  【方名】蓝地汤。
  【组成】板蓝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光正方。
  【辨证】湿邪犯表,内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湿,发汗解表,理气健脾,调整胃肠。。
  【方名】藿朴三仁汤。
  【组成】藿香8克,厚朴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孙克勤方。
  【辨证】外感风寒。
  【治法】辛温解表。
  【方名】荆防排毒汤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独活各10克,前胡6克,陈皮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闻鸡方。 ...全文: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英)Tangerine Peel
  别名 红橘、大红袍、川橘。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
  植物形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叶互生,单身复叶;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全缘或为波状钝锯齿,具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生于枝端和叶腋,白色或带淡红色;花萼杯状,花瓣5,长椭圆形;雄蕊15~25;雌蕊1。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红色、朱红色、黄色或橙黄色,囊瓣7~12。种子卵圆形,白色。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全国各产橘区均产。
  采制 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
  性状 果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化学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多痰。
  附注 橘的栽培变种的果皮亦作陈皮入药;其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亦入药,药材称为“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中医为抑郁把脉&&&&&&&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对抑郁症的诊治同样也是如此。中医对抑郁症首先要辨明虚实,然后分别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抑郁症的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和痰气郁结数种。&&&&&&&& 1、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其治宜以疏肝理气为主,可选用四逆散治之。&&&&&&&& 方药及用法:炙甘草、炙枳实、柴胡、白芍药各3克粉碎为末,白开水调服,每天1剂,分3次服下。&&&&&&&&& 方中柴胡散热解表,疏肝解郁:白芍药平肝潜阳,养血敛阴,缓急止痛;枳实破气消积,消痰除痞,可泻脾气之壅气而调中焦之运化;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又可调和诸药。&&&&&&&&& 2、气郁化火上逆者,证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咽干,苔黄舌红,脉多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可选用加味逍遥散。&&&&&&&& 方药及用法: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白芍、柴胡各6克,栀子、牡丹皮各3克。每天1剂,水煎服。&&&&&&&&& 方中当归补血养血,活血止痛;白术补脾益气,健脾燥湿;茯苓健脾补中,宁心安神;栀子清热除烦,泻火凉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柴胡、白芍药、甘草功效已如上述。&&&&&&&& 3、痰气郁结者,证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可选用半夏厚朴汤等方。&&&&&&&& 方药及用法:半夏、厚朴各10克,茯苓、生姜各15克,紫苏叶6克。每天1剂,水煎服。&&&&&&&& 抑郁症的虚证通常可分为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大类。&&&&&&&& 1、久郁伤神者,证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可选用加味干麦大枣汤。&&&&&&&& 方药及用法:炙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酸枣仁15克,远志、香附、柴胡、郁金、香橼皮各10克。每天1剂,水煎服。方中大枣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小麦、酸枣仁、远志皆能养心安神,又可益阴剑汗,祛痰利窍;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郁金行气活血,凉血清心;香橼皮能理气健脾化痰,柴胡可疏肝解郁。&&&&&&&&& 2、阴虚火旺者,证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其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可选用滋水清肝饮。&&&&&&&& 方药及用法: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柴胡、白芍、酸枣仁、当归各10克,牡丹皮、栀子6克。水煎服,每天1剂。方中熟地补血养肝,滋肾育阴,敛汗固脱,其它诸药功效以如上述。 ...美食:入秋 美食给孩子设了5大陷阱秋天,对于孩子来说不只是景色怡人,更打动他们的是那些色彩鲜艳的各色水果和五花八门的美食。美味引诱着孩子的胃口,只要爱吃便没完没了地吃个不停,父母看了真高兴!可是……  父母总认为水果有营养,孩子吃得越多越好。殊不知,这些美食后面却埋伏着一些"陷阱"、一旦掉进去,则会大大损害孩子的健康--   美食陷阱一 过量吃白果  逢到秋天,累累的白果便挂满银杏树枝头。白果不仅肉质香糯可口,而且还具有清热化痰、解痉平喘的作用。父母把它烧在菜里,那种特别的口感很多孩子都十分喜欢,于是父母便可着劲儿地让他吃个够。然而,白果吃得太多对孩子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白果的果肉中含有白果酸和白果二酸,当食用过量时,它们不仅对人的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表现为先引起神经系统兴奋,随后出现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如肌肉抽搐,循环和呼吸系统逐渐出现衰竭。尤其是白果没有经过加热煮熟时,只要生吃上几颗,很快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及四肢抽搐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则会转入昏迷状态,使心跳变得微弱,甚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因此,父母切不可随意让孩子多吃白果,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擅自从银杏树摘生白果吃。一旦孩子出现过食中毒症状,应该马上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以防发生不良的结局。  美食陷阱二 过量吃柿子  秋天也是柿子丰收的季节。柿子皮薄色鲜,味道甜美,是孩子非常喜爱吃的水果。柿子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维生素C及钙、磷、铁及多种胶质物。如果孩子肺热咳嗽,或大便干燥,吃一些柿子则有助于改善症状。但是,若是经常在餐前大量吃柿子,柿子里含有的大量柿胶酚、单宁和胶质,就会在胃内遇酸后形成不能溶解的硬块儿。硬块儿小时可随大便排出,而较大的硬块儿就不能排出了,只能停留在胃里形成胃结石,表现出胃胀痛不适,呕吐及消化不良,如果孩子原本有胃炎、胃溃疡,还有可能诱发胃穿孔、胃出血等危险并发症。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因此,父母不可让孩子过量地吃柿子,一次只可吃1-2个,不要吃皮,最好安排在餐后再吃,这样,就可使吃进去的柿子与食物混合在一起,减少柿子直接与胃酸发生作用,避免形成柿石症。  美食陷阱三 过量吃甘蔗  甘蔗也是孩子秋天食品的最爱,一吃起来就没个够。然而甘蔗中含有大量的蔗糖,进入胃肠道经消化酶分解后,可使体内的血糖浓度增高,吃得越多就越高。当血糖浓度超过正常限度后,常常可促进皮肤上的葡萄球菌生长繁殖,引发皮肤上起小疖肿或痈肿。如果病菌侵入到皮肤深部,还可能引起菌血症。除此,过多地摄入糖分可使孩子血液的PH值下降,形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的孩子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感冒和发生皮肤感染,并使脑和神经的功能也受到影响,表现为爱哭闹、烦躁、睡眠和食欲不佳等。  因此,父母不可让孩子过量吃甘蔗,在吃甘蔗的旺季要加以控制,每天最好不要超过50克。  美食陷阱四 过量吃柑橘  秋天走到街上,满眼尽是柑橘收获的景象,色泽亮丽的柑橘,味道酸酸甜甜,汁水又多,也是倍使孩子们心仪的水果。柑橘中含有大量的柠檬酸、苹果酸,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可理气健脾、化痰止咳,有助于治疗呼吸道急慢性感染及消化不良。可是,父母经常会误认为吃得越多越好,然而柑橘如果吃得过量,就会使体内的胡萝卜素含量骤增,从而引发了胡萝卜素血症。其表现为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睡眠不踏实,还伴有夜惊、啼哭、说梦话等,有时甚至手掌、足掌的皮肤都发黄。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1&&2&&3&&
  因此,父母应当扭转错误认识,吃柑橘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定,每天至多进食2-3个。  美食陷阱五 不恰当地吃螃蟹  秋天也是螃蟹上市的季节。螃蟹肉细嫩、鲜美、易消化吸收,又含有非常优质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由此父母非常喜欢给孩子吃螃蟹肉。然而,如果给过敏体质、皮肤上患有疖痈及胃肠道疾病的孩子吃螃蟹,则会诱发过敏反应,或是使病情加重;若是与柿子一同食用,会引起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螃蟹中的藏匿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因此,父母给孩子吃螃蟹肉时,一定要蘸些姜醋汁,它可杀灭其中的细菌和微生物。提醒一点,螃蟹千万不可与柿子同吃。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1&&2&&3&&
...陈皮的药用陈皮   PericarpiumCitriReticulatae   (英)TangerinePeel   【别名】 红橘、大红袍、川橘。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ianco的果皮。   【植物形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叶互生,单身复叶;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全缘或为波状钝锯齿,具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生于枝端和叶腋,白色或带淡红色;花萼杯状,花瓣5,长椭圆形;雄蕊15~25;雌蕊1。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红色、朱红色、黄色或橙黄色,囊瓣7~12。种子卵圆形,白色。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全国各产橘区均产。   【采制】 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   【性状】 果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化学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n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   【附注】 橘的栽培变种的果皮亦作陈皮入药;其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亦入药,药材称为"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陈皮的多种功用   陈皮,为芸香科常绿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成熟果实之果皮,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生用,又名橘皮。陈皮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也称贵老,且以广东新会柑、茶枝柑的柑皮品质最好,处方名广陈皮、新会皮。元代王好古也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   中医认为,陈皮性味辛、苦、温,入脾、肺经,有行气健脾、降逆止呕、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及湿阻中焦所致的纳呆倦怠、大便溏薄及痰湿壅滞之咳嗽痰多等症。《本草纲目》言其“疗吐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痰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疗,解鱼腥毒”。“陈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药理分析表明,陈皮含挥发油、黄酮甙(如橙皮甙)、肌醇、维生素B1等。陈皮有下列功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陈皮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显示了芳香健胃和驱风下气的效果。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陈皮煎剂、醇提物等能兴奋心肌,但剂量过大时反而出现抑制。另外,它还可使血管产生轻度的收缩,迅速升高血压。陈皮中的果胶对高血脂症引起的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陈皮所含的挥发油有刺激性被动祛痰的作用,使痰液易咯出。陈皮煎剂对支气管有微弱的扩张作用,其醇提物平喘效果较好。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陈皮煎剂可使肾血管收缩,尿量减少。   5.抗炎作用:陈皮煎剂与维生素C、维生素K并用,能增强抗炎作用。   陈皮煎剂副作用小,多次动物试验均未见急性中毒。但本品能燥湿助热,内有实热、气虚者、阴虚燥咳及吐血者慎用。   原料名称:陈皮   别名1:DRIED&TANGERINE&PEEL   特&点:  陈皮又称果皮,选购时要注意外皮深褐色,皮瓤薄,放在手上觉得很轻身而又容易折断,同时还发出香味,是为上品,是用冬柑的皮晒制而成。如果皮过大或过小,外皮、皮瓤厚而粗,那不但没有香味,而且还有难闻的异味,这种陈皮是用别的品种柑皮晒成,无论在药用或烹饪上都失去其价值。   陈皮必须保持干燥,晒干后放入密封瓶内,置干燥的地方收藏。陈皮越久越好,贮藏时如发觉翻湿,就要再度晒干或焙干再收藏。 ...陈皮的功效陈皮的功效陈皮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英)Tangerine Peel
  【别名】 红橘、大红袍、川橘。&&&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
  【植物形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叶互生,单身复叶;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全缘或为波状钝锯齿,具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生于枝端和叶腋,白色或带淡红色;花萼杯状,花瓣5,长椭圆形;雄蕊15~25;雌蕊1。&&&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红色、朱红色、黄色或橙黄色,囊瓣7~12。&&&种子卵圆形,白色。&&&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全国各产橘区均产。&&&
  【采制】 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
  【性状】 果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化学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
  【附注】 橘的栽培变种的果皮亦作陈皮入药;其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亦入药,药材称为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陈皮的作用-陈皮的功效全文: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英)tangerine peel
  别名 红橘、大红袍、川橘。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
  植物形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叶互生,单身复叶;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全缘或为波状钝锯齿,具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生于枝端和叶腋,白色或带淡红色;花萼杯状,花瓣5,长椭圆形;雄蕊15~25;雌蕊1。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红色、朱红色、黄色或橙黄色,囊瓣7~12。种子卵圆形,白色。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全国各产橘区均产。
  采制 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
  性状 果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化学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
  附注 橘的栽培变种的果皮亦作陈皮入药;其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亦入药,药材称为“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美容,槟榔饮可美容
&&& [组成] 槟榔10克,炒莱菔子10克, 橘皮、白糖适量。  &&& [制法与用法]水煮三物去滓,温以以茶,饮时放入白糖。
&&& [功效与应用]消食导滞,理气健脾,滋阴养颜。适用于饮食积滞而引脘腹疼痛,厌食等症。
&&& 注:槟榔苦温,破滞消食,行痰祛饮;莱菔子辛甘,降气宽膈。消食止痛,橘皮理气健脾, 快膈导滞。故素食甘厚叶而脾胃消化功能较弱之老年人,可在食后少辅此饮,以助消化。 ...哪些水果能解酒&&& 1.香蕉:性味甘寒,能清热利尿、通便解毒、降压补钾。可去皮食肉,或取果皮 60g煎服。  2.苹果:性味甘凉,有清热生津、开胃醒酒、除烦解暑之功。善治多饮之烦热口渴,胃纳不佳等症。以生食、绞汁,或切块与山楂煎汤为佳。  3.杨桃:性味酸甘平。有生津止渴、下气开胃的功效。解酒可用醋渍杨桃水煎服。  4.西瓜:味甘淡,性寒,能清热消暑、解渴除烦、利尿。可取500~1000g西瓜瓤啖食,或用西瓜皮60g煎水喝。  5.白梨、沙梨:味甘微酸,性凉。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之功效。李时珍谓其&解疮毒、酒毒。&取白梨或沙梨1个,可榨汁频服,也可慢慢嚼食。  6.草莓:味甘酸,性凉,可生津润肺、健脾解酒。取鲜果90~150g,洗净后一次吃完。  7.橘子:味甘酸,性凉。有理气健脾、润肺止渴之功效。《医林篆要》云其&除烦,醒酒。&可取鲜果250~500g去皮食用,或榨汁顿服。  8.橄榄:味甘酸涩,性平。有清热、利咽、生津、解毒之功。可取鲜果5~10个,去核,将果肉打烂,加白糖水煎,取汁饮;或用去核橄榄肉10个,煎汤代茶饮。  9.柑橘:味甘酸,性凉,能滋阴生津、止咳化痰、醒酒利尿。《医林篆要》云其&除烦,醒酒。&可取鲜果2个,去皮,榨汁加开水拌匀顿服:或与甘蔗1000g,绞汁饮。  10.菠萝蜜:味甘酸,性平,有滋阴止渴、解酒除烦之功。可取果肉适量,水煎顿服。注意有人食用本品过敏。  11.柚子:味甘酸,性凉,能生津止渴、开胃止呕。可取鲜柚子(去皮)瓤粒 200g食用,或绞汁频饮。  12.甘蔗:性味甘寒,能清热生津、下气润燥、降逆解酒。可取甘蔗200g,配鲜萝卜15g,切碎,水煎至萝卜烂熟,去渣取汁频服;亦可绞汁频服。  13.地瓜:性味甘凉,功擅生津止渴。《四川中药志》云其&止口渴,解酒毒。&取鲜品120~250g,切片,加白糖适量拌食。  14.杨梅:性味甘酸微温,能生津止渴、和胃消食。《日华子本草》云其&疗呕逆吐酒&。对多饮之口干渴、呕恶等,可取鲜杨梅5~10个嚼食或煎汤频饮。  15.石榴:味甘酸涩,性平,能生津止渴、开胃止泻、和胃解酒。可取鲜石榴2~3个去皮,取种子嚼食;或鲜石榴1个,切块捣烂,绞汁,加白糖适量,对凉开水频饮。注意:石榴皮偏于止涩。  16.橙子:味甘酸,性微凉,有生津止渴、和胃降逆之功效。《玉揪药解》、《纲目拾遗》分别载其&解酒&、&醒酒&之功。可去皮生食,可煎汤,亦可绞汁饮。  17.桑葚:味甘酸,性微寒,能补血滋阴润燥、生津止渴。李时珍云其&捣汁饮,解酒中毒。&可取桑葚50~80g捣汁,或煎汤频饮。 ...感冒,治疗感冒偏方
  中药处方(一)   【辨证】血虚外感。  【治法】辛凉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汤。  【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叶9克,净连翘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冷方南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外感时疫邪毒。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名】青银汤。  【组成】青蒿6克(后下),银柴胡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炯抗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肃肺。  【方名】银栀汤。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广华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阴虚外感。  【治法】养阴清热,宣肺解毒。  【方名】蓝地汤。  【组成】板蓝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光正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湿邪犯表,内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湿,发汗解表,理气健脾,调整胃肠。。  【方名】藿朴三仁汤。  【组成】藿香8克,厚朴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孙克勤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外感风寒。  【治法】辛温解表。  【方名】荆防排毒汤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独活各10克,前胡6克,陈皮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闻鸡方 ...中医调理斗斑  采访专家:荔湾区中医院皮肤科主治李淑萍医师中医治疗的范围一般以后天的黄褐斑为主,它认为“脾湿、肾虚是发病之因,气机不畅、气血瘀滞,颜面失于濡养而致病”。因此,中医将黄褐斑分为“肾虚肝瘀”和“脾虚肝瘀”两种,针对这两种斑点开了以下的中药方子―――   1、肾虚肝瘀型:两颧色斑、色泽较深暗,形体偏瘦,多伴腰膝酸软、月经量少、心烦易怒、夜寐梦多、舌红苔少,脉弦细。  药方(用途:补肾填精养血疏肝)女贞子20旱莲草15淮山15熟地10山萸肉10益母草10当归10白芍12丹参12柴胡6川芎6松壳6(单位:克)   2、脾虚肝瘀型:色斑分布于两颧及口周,形体丰满,伴腹胀,大便稀疏、舌质暗红,苔白腻。   药方(用途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柴胡6白芍10当归10炒松壳10玫瑰花10红花10白术10云荃10白术10白僵蚕10冬瓜仁15白附子10加减逍遥丸(单位:克)   要求:用三碗水冲泡药草半个小时,再煎半个钟即可。一般在半个月就可以取得好的恢复效果。   特别提醒:在中医用药阶段,即使是夏天也要少饮猪骨汤,太腻的事物最易造成脾虚,另外夏季过量地饮用啤酒也会对肝不利。 ...罗布麻图谱 【药名】:罗布麻&【拼 音】:LUOBUMAYE【英文名】:罗布麻叶 Dogbane Leaf【来 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的全草。【功 效】:清火、降压、强心、利尿【主治】:治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炎,腹胀,肾炎,水肿。【性味归经】:甘苦,凉。①《陕西中草药》:“味淡涩,性凉,有小毒。”②《新疆中草药手册》:“味甘苦,性平,有小毒。”入心、肝、肾三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泡茶饮。【用药忌宜】:脾虚慢惊者慎用【药物配伍】:配天麻,清热息风;配羚羊角,息风止痉;配陈皮,理气健脾;配泽兰,活血祛瘀;配枣仁,疏肝养血。 【别名】:吉吉麻(《江苏植药志》)、泽漆麻、红花草、野茶(《陕西中草药》)、罗布欢的尔(维名)【处方名】:罗布麻、净罗布麻、罗布麻叶;罗布麻,又名:红麻、野麻、茶叶花【商品名】:罗布麻。以质嫩、色绿、植株完整,干燥、无泥沙等杂质者为佳。【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辽宁、吉林、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及安徽北部等地。【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两季采收,割全草或开花前摘叶。【拉丁名】:药材罗布麻叶Folium Apocyni Vecomi原植物Apocynum&vecomum& L.【炮制方法】:洗净、切段、晒干、备用。【考 证】:出自《陕西中草药志》【生药材鉴定】:直立半灌木,枝条常对生,无毛,紫红色或红色,背阴部分为绿色。叶大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的叶片平展后呈披针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0、5-2厘米,深绿色或灰绿色,背部钝圆或楔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两面无毛。叶柄细,长细4毫米,质脆,气微,味淡。以完整色绿者为佳。【中药化学成分】:根含加拿大麻甙(Cymarin)、毒毛旋花子甙元(Strophanthidin)及K-毒毛旋花子次甙-β(K-Strophan-thin-β)。叶含芸香甙(Rutin)、儿茶素(d-Catechin)、蒽醌、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氯化钾等,还含槲皮素和异槲皮甙。全草含新异芸香甙(Neo-isorutin)。另一种成分待定,为乙酰化合物,熔点为167-169、5度。从根中分离出A-爱留米脂醇(a-amyurine lupeol)及对羟基苯乙酮。茎中含强心甙、月桂酸、罗布麻甲素(异槲皮甙)及罗布麻乙素(槲皮素)。其次还含有酚性物质、固醇、甾体皂甙、三萜类等。叶含黄酮为类化合物,含量达2%。其中含异槲皮甙(罗布麻甲素,isoquercitrin)和槲皮素(罗布麻乙素,quercetin)。另含儿茶素、蒽醌、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氯化钾等,预试尚含甾体化合物。又据报道叶中含15种氨基酸,除上述氨基酸外,尚有赖氨酸、组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及苯丙氨酸。此外,含脂溶性成分棕榈酸蜂花基酯(myricylpalmitate)、棕榈酸十六醇酯(hexadecyl& palmitate)、正三十醇、β-谷甾醇、羽扇醇棕榈酸酯(lypenylpalmitate)。
...婴儿清热解毒  (一)菊花茶:菊花两钱,开水冲泡饮用,可清热散风解毒。   (二)银花茶:银花五钱煎水,加糖适量饮用,可清热解毒、消肿痛、除疮毒。   (三)荷叶粥:粳米一两,先以常法煮粥,待粥将熟时取鲜荷叶一张洗净,覆盖粥上,再微煮片刻,揭去荷叶,粥成淡绿色,调匀即可,食时加糖少许,可清暑热、利水湿。   (四)薏米粥:薏米一两以常法煮粥,米熟后加入淀粉少许再煮片刻,再加入砂糖、桂花少量调匀后食用,有清热利湿,健脾和中之效。   (五)茵陈陈皮茶:茵陈、陈皮各三钱煎水饮用,可加少许糖,有助清热利湿、理气健脾燥湿。
总计显示小于30条,更多内容请搜索。
好草网为你提供中草药资讯和药方大全,全力打造最权威的中草药资讯网站
Copyright ?
好草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