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生(医学硕士)有确诊为二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请,我要!
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影响有多大?
&&&&&&&&&根据Diabetologia杂志在线公布的一项荟萃分析,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出现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增加,然而,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非肥胖的人群中。研究者指出,糖耐量减低比空腹血糖受损更容易进展为糖尿病,但糖耐量减低与糖尿病阳性家族史阳性的关联却比空腹血糖受损与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的关联弱,这出乎大家的意料。
  根据Diabetologia杂志在线公布的一项荟萃分析,有糖尿病的人群出现的风险增加,然而,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非肥胖的人群中。作者认为,这可能表明,只有当没有更强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存在时,糖尿病家族史才能成为糖尿病前期的一个可测量的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家族史是众所周知的糖尿病前期的一个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家族史阳性可以使后代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增加一倍。然而,关于糖尿病前期或其亚类如空腹血糖受损(IFG)或减低(IGT)的研究一直相对较少。
  在这项研究中,一个研究小组与Andreas Fritsche教授带领的德国纽贺堡糖尿病中心,分析了来自4个研究中心的8,106名非糖尿病患者的数据,其中5,482例糖耐量正常,2,624例出现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减低(IGT)。
  已证实糖尿病家族史与糖尿病前期风险显着相关,家族史阳性的人群比家族史阴性的人群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增加40%,即前者患病的风险是后者的1.4倍(95%可信区间为1.27-1.54)。但进行多因素分析,将参与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考虑进来时该风险只增加26%。
  研究人员发现在各种糖尿病前期的亚型中,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的人群单独出现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的风险最低,其比值比是1.25,其次是单独出现糖耐量减低的风险,比值比为1.37,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合并出现的风险最高,比值比为1.64。
  研究者指出,糖耐量减低比空腹血糖受损更容易进展为糖尿病,但糖耐量减低与糖尿病阳性家族史阳性的关联却比空腹血糖受损与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的关联弱,这出乎大家的意料。
  空腹血糖受损与肝脏胰岛素抵抗显着相关,而糖耐量减低往往伴有肌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据此人们可以推测,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的人群与肝脏胰岛素抵抗可能有一个强有力的联系。
  总体来看,校正BMI后,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和糖尿病前期的关联只在非肥胖人群中(BMI&30 kg/m2)存在显著性。
  作者认为,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在糖尿病风险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糖尿病风险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德国的糖尿病风险评分和芬兰的Findrisk问卷,均明显依赖于肥胖这个特点。糖尿病风险问卷因增加了家族史这项信息而提高了其预测糖尿病的价值,该价值的提升幅度在非肥胖人群中更显著。
  编译自: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Linked to Prediabetes. Medscape. Aug 23, 2013.
回复 小鸭梨:
新闻阅读排行榜
关于医学论坛网
医学论坛网旗下网站
战略合作伙伴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史晓阳大夫本人发表
药品的副作用?_糖尿病
状态:就诊前
这些药都是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副作用很少,主要的副作用是可能引起低血糖;您的血糖控制的不是特别理想,已经出现神经病变的表现,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心前区不适需明确有无冠心病;关节疼痛还可见于痛风,建议再次复查时加测尿酸。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状态:就诊前
我现在心口不适,不知道是否是心慌!是否与你所说药物引起低糖?
状态:就诊前
我今中午吃了约大半碗的黄豆面条,加羊肉白菜木耳约有半碗!在单位修换门锁一把!在下班前感到心口不适!回家吃了一个桔子!量目测试糖尿,为兰0!吃后好象没有反应!是否加吃白馍?初次接触没有经验!
主食量略少,胰岛素释放延迟时服用瑞格列奈易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可监测一下全天的血糖,空腹,三餐后血糖,以及出现心前区不适时的血糖水平;若血糖低于4.4则考虑低血糖,瑞格列奈剂量减半。另:血糖水平的高低以指尖血糖测定为易,尿糖不能很好的反应血糖情况,有事低血糖。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状态:就诊前
我用尿糖测试的,一天测试六次,早午晚各饭前后测试一次!全是兰0!正如所说吃饭少!才出现低糖引起胸口不适!前段我害怕不敢多吃!对于血糖全侯天测试条件不允许,必竟还是初病!再说天天扎针见血还不习惯吧!今天多吃点,心口还行!谢谢史大夫!
状态:就诊前
问一下,如果那一天饭后尿糖高如何解决?低糖了又如何解决?
尿糖阳性,一般提示血糖高于9,注意控制饮食,最好控制在8以下,但是尿糖无法区分8到9的血糖;如果血糖低于4.4,及时纠正,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如果高于4.4,可以进食含糖量低的食物,如番茄黄瓜等。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史晓阳大夫的信息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等诊治
史晓阳,医学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师从国内著名的内分泌专家赵志刚教授从事内分泌领域的研究,在糖...
史晓阳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近期通话:
内分泌科可通话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山东省立医院
郑大一附院
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创新医学会员账户信息
我的积分:0分账户余额:0.0元
申请服务:我的稿件:
上次登录时间:未登录过
账 户:
密 码:
在本机保存我的登录信息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 14:37:43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
浏览次数:5746次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或者缺陷造成了糖、脂肪与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1]。随着我国逐渐地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偏大,机体的各项免疫功能出现了下降,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对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均符合WHO指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13例,年龄60~82岁,平均(69.21±3.16)岁,病程1~10年,平均(4.12±1.35)年;对照组男30例,女14例,年龄62~81岁,平均(69.93±3.21)岁,病程1~11年,平均(4.32±1.4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饮食、运动和糖尿病基础教育方法,在餐后口服二甲双胍0.5&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治疗,进餐时和第一口食物嚼碎吞服,50&mg/次,3次/d,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状况。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用χ2校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状况:详见表1。3讨论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的β细胞出现功能的异常且伴有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属于胰岛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后的刺激产物,短期的高糖浓度会促进胰岛素β细胞合成和分泌,长期则会使胰岛β细胞受到损害,敏感性降低,加重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一般伴随多种疾病并存,因此,口服药物较多,多数患者会出现智力与记忆力的下降,在临床治疗上效果一般,且老年患者糖尿病症状常不典型,后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我院选择了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的治疗方案,二甲双胍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可以减少肝脏糖原异生并限制葡萄糖输出,有效地促进了肌细胞对于葡萄糖摄取过程,增加了胰岛素的受体亲和能力,加强其敏感性,有效地延缓了葡萄糖在肠道被吸收,并预防减轻胰岛素抵抗[3]。阿卡波糖属于α糖苷酶抑制药物,通过在肠道竞争性的抑制葡萄糖苷酶,减少了多糖和蔗糖变成葡萄糖,延缓了糖类消化,使得葡萄糖吸收减少。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阿卡波糖可以降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增加机体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降低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可靠,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糖状况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4参考文献[1]施春晓.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61.[2]李建华,龙恩武.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61.[3]温春成.罗格列酮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1879.[4]莫银燕.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血脂影响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6573.
还剩下500字
中医中药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临床其他医学
临床外科学
临床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健康教育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军事预防医学
耳鼻咽喉科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外科学其他
器官移植外科学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医学寄生虫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医学心理学&& 2型糖尿病起始及强化胰岛素治疗的现状
刘芳 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点击:4581
&&& 2型糖尿病(T2DM)有较高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尽管有时被患者误认为是相对&轻&的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胰岛&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只残存极低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在T2DM第一次确诊时,&细胞功能可能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平均50%),即使接受治疗,在接下去的几年中仍会进一步减退。
&&& 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而大多数患者似乎还是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即便如此,胰岛素还是常被认为是T2DM&迫不得已&的选择,是可以避免使用的。因此,从口服降糖药物转为胰岛素治疗,患者会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包括疾病管理中的自我挫败感和对于病情加重、生活方式受到影响的顾虑。患者除了担心注射方式所带来的不适以及治疗的复杂化,还会担心发生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医务人员也会同样担心这些问题,甚至会怀疑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能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延误胰岛素治疗,使得患者暴露于高血糖水平,从而增加患并发症的风险。这从成人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已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中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基线时的高HbA1c水平可见一斑。实际上,胰岛素治疗可使患者更多的感受到健康的状态并越来越容易操作,比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要简便得多,且更易耐受。而一项研究却显示,当患者被初次诊断为T2DM时以胰岛素作为起始治疗,很少有患者能够接受并相信其卓越的疗效。
一、T2DM胰岛素缺乏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 T2DM患者通常还有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因此胰岛素(至少在治疗初期)常作为补充而非替代治疗。然而典型的T2DM常存在胰岛素抵抗(IR),故与1型糖尿病(T1DM)相比,常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胰岛素。要有效应用胰岛素治疗,理解T2DM中的胰岛素分泌缺陷非常重要。该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餐时胰岛素反应的进行性丧失。在健康人群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刺激胰腺,在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同时快速增加胰岛素分泌;该反应接着对肝脏释放信号来减少内源性葡萄糖输出。由此可见,血糖不会随着所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升高到有害的水平。而T2DM患者的胰岛&细胞处于慢性&超负荷&状态,受到高血糖的不断刺激以及IR和糖毒性的双重影响。在疾病早期,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可能会有所提高以应对慢性高血糖状态,这将导致餐后受迅速升高的血糖刺激而分泌的胰岛素储备不足,并伴随有糖脂毒性及&细胞凋亡带来的&细胞功能的丧失。餐时胰岛素反应因此逐渐发生延迟和障碍,不能抑制内源性葡萄糖输出,导致餐后高血糖。机体在餐间和夜间不能将葡萄糖水平调至正常生理水平,从而使得空腹血糖也升高。
二、T2DM起始胰岛素治疗方案
&&& 目前T2DM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方法较多,本文就此概述如下。
1.仅补充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案
&&& 每日给予一次基础胰岛素(通常在晚上),常作为口服降糖药物(简称OAD)的辅助(基础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物治疗,BOT)治疗。所用胰岛素包括中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BOT似乎不能阻止T2DM餐时胰岛素反应的进行性丧失,但如果早期采用该疗法,可延长&细胞休息时间,从而能够部分恢复内源性餐时胰岛素反应。这是一种相对安全和简便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而且,在以后需要强化治疗时,只需在该方案基础上增加餐前短效胰岛素即可。
2.速效餐时(餐前)胰岛素治疗方案
&&& 这一方案也被称为&胰岛素补充治疗(SIT)&。速效胰岛素被迅速吸收入血,模拟机体正常餐时胰岛素反应。对有严重胰岛素分泌缺陷的T2DM患者,可以以此补充所需胰岛素。选用的胰岛素包括正规人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和赖谷胰岛素。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T2DM,SIT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一些国家被广泛采用。然而速效胰岛素大大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被迫每餐注射胰岛素。鉴于以上原因,且更简单的治疗方案也能获得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并非首选的&起始方案&。SIT联合基础胰岛素可使治疗得到强化。
3.&预混&与&双时相&胰岛素治疗方案
&&& 有些胰岛素制剂包含两种成分,一种能被快速吸收,另一种吸收时间较长。这类剂型可同时提供基础及餐时胰岛素,被认为是很好的折中方案,但灵活性较差。
T2DM患者通常存在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故注射胰岛素(至少在初期)是一种补充而非替代治疗。
4.基础餐时大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
&&& 胰岛素多次注射的方案中基础和餐时胰岛素联合应用,可模拟正常的胰岛素分泌模式。这种方案可在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时(T1DM和T2DM的晚期)选用,但该方案较复杂,用于T2DM的起始治疗意义不大。不过,随着糖尿病的进展,患者最终将采用这种治疗方案。
5.新模式&&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 随着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的临床试验不断增多,近年来BOT应用日益广泛。以上两种制剂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来延长胰岛素吸收并发挥降糖作用(图1)。然而,除了药理学方面的差异,许多药效学方面的研究都显示,在T2DM患者中这类胰岛素制剂具有相似的24小时时间作用曲线,可以每日1次注射使用。&
&&&&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制剂具有较NPH更多的优势,作用时间更长,而且吸收峰值更低。与NPH和甘精胰岛素相比,地特胰岛素每次注射的降糖疗效在个体间变异度较小。效应峰值的降低和变异度的减小将有助于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这与比较基础胰岛素类似物与NPH的研究所观察到的结果一致。NPH治疗T2DM时低血糖发生相对较少,基础胰岛素类似物者则更是罕见。一项为期52周的临床试验,在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比较了甘精和地特胰岛素的应用,结果显示两种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情况相似,总体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6次/患者&年,其中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仅为1.3次/患者&年;大多数为轻度低血糖事件;在对582例患者为期1年余的观察中仅报告了17次重度低血糖事件。尽管在T2DM患者的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相对较少,但这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度低血糖事件虽然少见,但是会引发严重疾患并破坏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信心。ACCORD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轻度增加与积极胰岛素治疗有关,这可能是因为严格的胰岛素治疗增加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图1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
&&&& 比较甘精胰岛素和NPH的研究多显示,二者所致的体重增加相当。而引起大家兴趣的是,在所有的T2DM临床试验中,地特胰岛素均较对照药治疗后引起体重增加少。在T1DM人群中进行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而且,地特胰岛素在患者体重方面的优势随着治疗前基础体重指数(BMI)升高表现越显著。这一现象的机制目前尚未探明,但看来似乎并不仅仅因为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低血糖发生率低和体重增加少是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重要的优势,而这些潜在的不良反应正是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障碍。其每日一次的注射方式、易于患者操作的注射器及精细的针头更有助于患者克服对注射会带来不适的担忧。因此,BOT是一种易于接受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其广泛采用的原因也部分来自&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研究。该研究以空腹血糖为目标不断调整胰岛素剂量,使血糖达标,最终血糖得到了显著的改善。BOT方案中,即使选用每日一次NPH,也可使HbA1c下降1.4%~1.7%。而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在使血糖达标的同时还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获得了血糖控制和治疗耐受性两方面更好的均衡。
&&& 临床试验的强化背景下获得的血糖改善并不容易同样反应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不过关于地特胰岛素的PREDICTIVE研究显示,地特胰岛素可使先前未用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HbA1c平均下降1.3%。
总之,BOT提供了一种简便、易接受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且不过度引发低血糖或增加体重,有助于增加患者对胰岛素疗效和安全性的信心。
三、强化治疗&&为什么基础胰岛素仅是治疗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BOT方案获得HbA1c的达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具有餐时内源性胰岛素反应的能力。当HbA1c水平较高或积极的OAD治疗仍有升高时,说明机体&细胞已丧失了大部分功能,此时可能还需要补充餐时胰岛素。对一位已接受BOT治疗的患者来说,胰岛素强化治疗并不难,即便如此,强化治疗仍然会被延后或是受到患者的拒绝。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患者认为用于T1DM的&强化胰岛素治疗&较复杂,需要频繁检测血糖、计算食物热量以调整胰岛素的剂量。事实上,在T2DM治疗中进行强化BOT方案相对简单。
每日一次胰岛素注射的BOT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强化。一种方式是增加一次基础胰岛素注射。然而,一篇回顾以往临床研究(包括分剂量研究)的综述认为单独使用基础胰岛素在血糖达标上的作用有限,而额外增加注射次数对此也无明显改善。额外增加一次基础胰岛素注射在增加胰岛素剂量的同时却不能相应改善血糖控制。T2DM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研究证据均提示,随着疾病进展,需要直接补充餐时胰岛素。这可以通过应用预混胰岛素或餐时给予速效胰岛素来实现。这时,通常不再需要OAD(二甲双胍除外)治疗。
采用基础-餐时大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常意味着需要频繁计算进食热量、监测血糖及调整胰岛素剂量。然而,最近一项为期52周的研究提示,对T2DM患者来说以上顾虑缺乏依据。该试验中,所有患者接受了餐时门冬胰岛素注射,大多单独联合1天1次地特胰岛素或同时合用二甲双胍。患者被随机分入两组,一组接受&灵活剂量&胰岛素治疗,患者因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同而餐时胰岛素需要量不固定,根据每日血糖情况(3~8次测量值)进行调整;另一组采用&固定剂量&胰岛素治疗,每周仅测定1或2次血糖,餐时给予固定剂量的胰岛素,早、午、晚餐按1∶1∶1剂量比注射。结果显示,灵活剂量组的HbA1c由基线时的8.2%降至6.6%,而固定剂量组降至6.8%(P=0.019)。虽然差异显著,但是固定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需要的血糖测定次数非常少,而治疗效果也同样非常出色,与灵活剂量方案没有临床差异。从两组治疗52周后平均血糖的改善也可得到这个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治疗方案都显著减少了餐后血糖波动。显然,由此可以预测,运用起来更简便的固定剂量方案可更好地避免患者将来难以坚持胰岛素治疗。
&&& 尽管存在种种顾虑,在T2DM患者中起始或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并不难。有了新型的胰岛素类似物,起始胰岛素治疗只需每日注射一次即可实现,而且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很低,若使用地特胰岛素,体重增加也很少。这种方案不但可有效降低HbA1c,还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对于胰岛素治疗的顾虑。T2DM是逐渐进展的,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意味着在某些时候还需要餐时胰岛素治疗。T2DM患者加用餐时速效胰岛素而带来的问题并不多,且简单的固定剂量治疗方案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简言之,随着T2DM的进展,胰岛素是良好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任何对其耐受性和复杂性的顾虑都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在有指征时可放心应用。
(译自Liebl A. Myths, realities and practicalities in the initi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Eur Endocrinol,0.)
上一篇:下一篇:
同类最热文章
版权所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100710
电话:45 传真:010-
技术支持:Powered By
给本站投稿:Email:
京ICP备号-21&&请,我要!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  
  近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了解石河子市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现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与血脂、并发症的关系。研究指出,石河子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低,HbA1C控制水平与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该文发表在2014年第05期《吉林医学》杂志上。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收集石河子市
  近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了解石河子市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现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与血脂、并发症的关系。研究指出,石河子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低,HbA1C控制水平与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该文发表在2014年第05期《吉林医学》杂志上。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收集石河子市13个社区412名T2DM患者的一般信息和并发症情况;分别比较HbA1C达标组(HbA1C&7%)与HbA1C未达标组(HbA1C&7%)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并发症情况。
  &①石河子市社区T2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51.70%;②HbA1C未达标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于达标组(P&0.05);③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控制理想者分别为62.1%、37.9%、38.1%、37.1%、35.4%;④HbA1C未达标组的TC、TG、LDL-C明显高于达标组(P&0.05)。
  相关链接: &&
  近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了解石河子市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现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与血脂、并发症的关系。研究指出,石河子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低,HbA1C控制水平与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该文发表在2014年第05期《吉林医学》杂志上。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收集石河子市13个社区412名T2DM患者的一般信息和并发症情况;分别比较HbA1C达标组(HbA1C&7%)与HbA1C未达标组(HbA1C&7%)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并发症情况。
  &①石河子市社区T2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51.70%;②HbA1C未达标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于达标组(P&0.05);③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控制理想者分别为62.1%、37.9%、38.1%、37.1%、35.4%;④HbA1C未达标组的TC、TG、LDL-C明显高于达标组(P&0.05)。
  相关链接: &&
回复 小鸭梨:
新闻阅读排行榜
关于医学论坛网
医学论坛网旗下网站
战略合作伙伴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怎么确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