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肺结核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中医脑髓理论说略--小小雨滴的blog
正在载入... /blog/u/4787/index.html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中医脑髓理论说略
随着生命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探索脑的奥秘是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以脑为中心的神经科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美国1987年国会通过决议,命名本世纪的最后10年为"脑的十年"。国际脑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IBRO)亦希望其成员机构能促进本国政府以各种方式给予支持,使"脑的十年"成为全球行动。脑的研究成为当今极富吸引力的前沿课题,也给中医脑髓理论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癫痫为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是常见脑病之一。该病反复发作,病程漫长,患者需长期服药。由于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使许多病人随着疾病和药物造成的双重痛苦,尤为突出的是,多年不断的癫亲发作和大剂量抗痫药导致的精神活动迟钝等,还将严重影响年幼患者的教育、行为以及精神、心理发育。中医治疗癫痫有着丰富的经验,根据中医理论特别是脑髓理论,探讨其发病机理,寻找较佳的治疗方法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的药物,不但可发挥我国中医学治痫优势,同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脑病学说,为脑科学的发展作出自身的贡献。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学,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对脑病的临床研究,倍受中西医界所瞩目。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对大脑的认识日益深入和中医脑病学的逐渐成熟,临床实践对中医脑髓理论的需要愈加迫切。但是中医脑髓理论目前确实面临滞后于临床需要和现代科学的发展的严峻现实。以癫痫而言,复习既往中医各家论痫学说,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或言心或言脑者,混乱不清,各说不一。表现出癫痫病临床现有中医理论的局限和不完整性。兹吸取总结前人所论,结合临床体会,就有关脑髓脑神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 脑为脏为腑论  脑为脏为腑的争论应是该有结论的时候了,必须根据临床实际和当今科学技术水平,给脑在中医学中一个合乎实际的脏腑定位。事实上,通过复习文献,我们发现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围绕着"心主神明"、"脑主视听"以及"神居泥丸"的理论,进行着反复的观察与探讨。这种争论至今也未停息。西医脑科学的发展与中医脑病临床的实际需要,要求我们对脑髓脑神理论必须赋予人合乎时代的认识,无谓的争论和固步自封的思想很不利于中医脑髓理论的发展。  在论述脑髓学说之前,让我们先复习一下《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为奇恒之府","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内经》按"藏"、"泻"、"满"、 "实"来划人脏腑功能,将脑列入奇恒之腑,显然有其不合理之处。脑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性,理应为脏,牵强的将脑归属于奇恒之腑,用《内经》自身的藏象理论解释也不圆满合理。《素问?五脏别论》所云"余问方土,或以脑髓为脏,……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名曰奇恒之府"及《素问?五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等的论述,也充分证明,在《内经》成书以前及其该书编纂时代,中医对脑的认识有过激烈的争论和认识上的分歧。其后的文献证明,心、脑主神说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息过。  很明显在《内经》时代对脑的认识比较模糊,对脑的生理功能的认识还不全面,但有关脑对生命的重要性则很有认识。如《素问?刺禁论》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金匮玉函经?卷一?论治总则》也云"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  很显然,无论人《内经》划归脏腑的理论,还是临床实际的需要,将脑分属于奇恒之腑,实属牵强,应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脏器方显合理。现代中医脑病学的形成和发展,要求逐步建立脑脏的系统理论,在继承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上,加以突破和提高。如此,对于中医脑病的临床实际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则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脑系的解剖结构与组成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用手、目鼻等人体器官的描述。关于脑的形成,脑的解剖在《内经》中及不少医家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其解剖位置在《灵枢?海论》中有"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的描述。根据《灵枢?骨度》对成人头围的描述,经现代测算很符合实际。对于解剖生理的描述,中医藏象理论中论述较少,在道教著作如晋代《黄庭内景经》中有"泥丸"、"九宫"、"百节"等的描述,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并为以后一些医家所重视,但终究认识很不够深入,未能形成脑髓脑神学说扔主流。  有关脑系的组成,《素问?五脏生成论》有"诸髓者皆属于脑"的论述,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扁鹊"其在骨髓"的望诊。并阐述了从腠理的血脉、肠胃到骨髓的病位递进层次,说明了髓在人体深部及其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其次经络是构成脑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是五神脏的生理基础,并初步阐述了对神机的一些认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管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另外《灵枢?经脉》曰"足少阳之筋……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这一"维筋相交"的理论记载,确实符合脑系经络传导的实际。《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名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当时虽没有神经的名称,但有关气、神的描述和神经解剖及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可以看出髓和经络是构成脑系的主体成分。   对于脑髓的生成,《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说明脑髓是新生命的开始。《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素问?五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明确提出了脑是髓汇集的地方,并由五谷之津液和合而成。《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论述了脑髓与脑神的关系。  脑由精气所化,其生成来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先天之精化成脑髓,如《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认为脑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先天之精还是化生元神的物质基础,神又依附于形体而存在,脑是最先发育的器官,故元神藏于脑内。所以李时珍"脑为元之府"。因此先天之精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脑的发育和神明之用。二是水谷之精充养脑髓,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所以以临床上先天发育不良者, 可在婴幼儿时期以饮食调补,通过后天水谷之精补养脑髓,可以开发智能.三是脏腑之精化髓充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藏精,精生髓,髓能充脑以补益脑髓,故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脑髓的盈亏。若肾精不足,不仅脑失其养,而且还影响到肾中生殖之精的活力,使生殖机能下降,在胚胎发育中,脑髓的化生也较迟缓,易见新生儿脑髓先天不足的疾患。  《难经》、《针炙甲乙经》在腧穴学中充实了髓的论述,《本草经》论及有关补髓的药物。至《千金要方》孙思邈列"髓虚实"专题,运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指出"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的论点,并列出有关方药和炙法,是脑髓学说的第一次较为完整的论述。《太平圣惠方》有髓煎方、地黄煎等方药。《圣济总录?肾脏门?髓虚实》在孙氏基础上补充了髓病的方剂内容。  其后,李东垣、罗天益、危亦林、张景岳、喻嘉言等著名医家都对脑髓学说有重要贡献。清代中叶,王清任《医林改错》对脑髓学说论述较为清晰,力倡"脑髓说",是历代文献中有关脑髓理论的精彩篇章。但其应用脑髓学说指导临床临床辨证治疗尚难完善。王清任是位重实践、求实老头儿、勇于改革创新的清代名医,我们不仅要探讨和学习他的学术思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习其创新意识。晚清张伯龙、张山轩、张锡纯的脑病学说,更是使中医脑髓学说和脑病的治疗日臻完善。  脑与髓虽然名谓不同,但二者相互贯通,形质为一,互相为用。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机记忆等功能活动的指挥系统,而髓液则是滋养脑神,补充脑髓,维持这些功能活动的物质源泉。      三、 脑髓脑神的生理功能  脑为髓海,由精气所化生,有九宫百节结构,为元神之府,能过经络、脊髓等与全身密切相联,具有主持思维、发生感情、产生智慧、控制行为、支配感觉、统帅全身的综合作用,因而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一) 维系经络,内外协调  《灵枢?海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依靠经络的联系,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和统一。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属于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分支,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内而脏腑百骸,外而五官九窍,无处不至。经脉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所谓正经是指手足三阴、手足三阳经,奇经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络脉有别络、浮洛、孙络之分。此外还有十二经另、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络遍及人体的每一个部位,无处不到,无处不有。因此,经络具有沟通表里内外上下,联系脏腑组织和通行精、气、血、津液的作用。人体结构中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筋骨皮肉等组织器官,虽然各有散会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从事着维持生命的整体活动,使人体的内外上下保持着统一和协调。而这种有机配合和互相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络作用,如《灵枢 ?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髓,利关节者也"。同时经络又是各种邪气的传变途径和各种感觉的反映组织。经络的功能与作用,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所以《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脑之所以能主宰人体的精神和躯体活动,是通过经络来运行气血,协调内外,联系脏腑和肢节。因此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所主宰的精神活动、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如经络传导和运载功能正常,则可表现出思维敏捷,视物清晰,言语正常,动作准确。如果经络功能失常,脑髓之气不能外彰,则可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维混乱,动作失调,言语错乱等。《灵枢?大惑论》说"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说明脑和目系经脉相连。在十二经中,六阳经上循头面,十二经别亦循于头项,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通过头面空窍,脑与全身经脉相互联系。如督脉和足太阳经直接入脑于络;手少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阳、足阳明的经别从目系和脑联系,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的经筋均从目周围的空窍联系于脑。脑又和脊髓相连,占据人体中轴,通上贯下,联内系外,使脑和周身组织发生密切关系,神气由此游行出入,发挥其重要的生理作用。  经络与脑髓神的关系主要是在传导方面。其中尤应重视脑髓和督脉的关系,如《难经?二十八难》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说明诸经脉上会于脑,在督脉监督下,接收脑的支配,进而调节全身的节能活动。另外督脉还起着输布精髓的作用,在李梃《医学入门》中言"脑者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由于脑与督脉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有"督为脑之经脉"之说。  (二) 脑者清灵之脏,以主元神  脑为至清之脏,不能容邪,犯之则病。《医述》云"脑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耳目皆由心颤令,故聪明焉",脑为清灵为其性,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灵动机敏。又脑为髓海,髓属液,至清至纯,水谷精微中和合而为膏者才能得藏。清灵之脏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调摇散乱"。在正常情况下,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以保持脑髓清纯灵动之性。  脑为髓海,《灵枢?海论》指出"髓海有余,则轻动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髓海气血输注的主要腧穴,一为百会,一为风府,沿四街运送于肢体百骸,濡养肌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灵枢?脉度》云"五脏皆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闻香臭矣,……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在《内经》中,关于人的听觉、视觉的功能,也是通过上窍反映。  《颅囱经》云"……元真在头曰泥丸,纵众神也",其序曰"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阐述了胎儿十月,气足成菜,脑为主宰的理论。程杏轩《医述》引《会心录》曰"夫六府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谓人之元首,至尊而不可以犯也。……盖脑为神脏,谓之泥丸宫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脑藏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以上所论皆言脑神之至尊至重。脑神总领众神的作用,即言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只有脑髓充盈,脑神得守,才能发挥其"以御邪气,陶甄万类"的作用,人体生理活动才能得以正常,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元神一语,本出于道家,如唐《仙籍旨诀?道生旨》云"元神如主动,千神如臣","阳神者,是纯阳之精英,是元神也,非五藏诸体之神,能生其三魂七魄及诸体之神",由此可见,脑之元神乃是全身一切神经精神活动的统帅与主宰。中医学创制"脑为元神之府"当为李时珍始,《本草纲目》辛夷条下云"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李时珍提出这一著名论断,惜未说透。至于"神",广义是指生命的外在征象,也即每一个活的机体一切生命机能状态如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语言气息、表情动态、面目五色等的外象表露,而狭义之神却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的含义,一为直觉和思维过程,如《灵枢?本神》所指的神、魂、意、志、思、虑等,这主要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志意等过程;二是指情感过程,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亦称五志,分属五脏,五志的表露反映五神的变化;三是创造性思维,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即拽智慧与灵感,这实为元神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脑髓以经脉为通道,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密切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肃静顿时之气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血气皆上奉于脑而长养之,为脑神之行令提供物质基础。而脑神又藉经脉为通路,以御众神,共同协调,完成机体的生命活动。脑神之用一为生命机体的主宰,以化神机,推动生命的运动;再为主持记忆、思维、创造等聪明智慧;三为主持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因此可以说,脑以髓为体,以神为用,脑神即为脑的功能作用的总体体现。  脑髓的功能是一种藏神,主神明,为精神意识活动的枢纽;二是协调内脏功能活动,联系全身各部,保持机体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这些功能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密切联系,由此支配整个人体活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明?《普济方》"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集",到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涉及脑神的论述很多。不过这些论述大多语焉不详,为这一阶段脑神学说的显著特点。此后到汪昂的《本草备要》关于"脑神"的论述,其内容详略较之以前大有不同。至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其述,其"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是中医在神明之官认识方面的一大变革。《医学金鉴》"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脑为十二官之主,能统领五脏六腑。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表现在五脏。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脑与五脏六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但中医延用旧说,把脑的作用归为五脏,从而形成脑病从五脏论治,这在李时珍、金正希、汪昂、王清任、张锡纯等医家身上,可见其发展的脉络。  纵贯历史,在医籍文献中从总体看,以"五脏者,身之本也","心者,君主之官"为理论核心的中医学,在借鉴外来知识时,仍然牢固地保持着其固有理论的继承性和稳定性。中医学对诸多"神明"异常的病证,仍然是从五脏求因,从五脏论治。时至今日,理法方药未尝不是如此。脑病学说并未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中医学对脑及脑病防治的认识,多在与医同源的道家著述中论及,如《黄庭经》等,虽不免有牵强之处,但幸延尚存,事实上是由于脑的作用单用"心主神明"难以完全解释,才得以尚存。  关于心主神明之说,正如有些学者所云,是来源于我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心灵论"。这种用"心"来代表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不仅在医学中如此,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学中也如此。古代"避讳"学说盛行,《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把心描述为君主之官。致使后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在《灵枢?邪客》篇中反映的最为昭然,"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胞络",后人医家干脆用"心不受邪,胞络代之"。但中医学有其自然科学属性,所以在言心的同时,难以不谈脑,只是受特定的封建历史条件下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成为一说。直到今天专门研究精神思维活动的学科,仍称为心理学。  现代脑科学研究可谓精且深矣,中医并未闭目塞聪,但传统神明理论却依然固我。其中奥旨,确实值得深思,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既要发展中医脑髓脑神学说肯定脑神统帅脏腑,又要吸取五脏藏神学说的精华,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才能最终形成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        四、脑脏的病理变化  (一) 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  正因为脑的生理特点及与脏腑经络的联属特点,以及自身特有的生理功能特性,因此顺之则安,逆之则病。脑即为以髓为体,以神为用,以脏腑精华之血气为奉养,奉养不足则脑髓失养,脑神失用。故脑髓受损,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如心血之不足,肝肾之亏虚以及脾运之失健;脑藉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经络既是血气输注之通路,又可成为诸邪上犯蹊径。脏腑内生之邪皆可藉此犯上作乱,如肝之气火风阳,心之痰火上扰清空,痰瘀上塞清窍,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灵枢?五乱》曰"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等等。又"头为诸阳之会",其位最后,易受风阳与邪火侵袭。因此气血精之不足可使髓海空虚而神失所依,或为邪气侵袭而神明扰乱。另外脑为清灵之脏,邪犯则清窍塞,元神被扰,这就是脑发生病变的病理基础所在。  脑神之用主御众神,而五官为之具,四肢为之动,所以脑病的发生毋论虚实,多限于智慧与精神、思维之变,以及五官、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如《灵枢?海论》、《灵枢?口问》所论"髓海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经脉》曰"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踹如裂",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不仅视觉而且听觉以及全身各部组织在生理病理上,都与大脑有密切的联系。其表现复杂,但总以元神失常为要。元神损伤,无以行令,其所主要的思维、记忆、情感、精神、人格等必然发生异常变化;而"五官为之具",是脑神感知之器,也必为其所累,出现耳鸣、目昏等症。这些病变在痫病表现上更为明显,如元神失控,则意识丧失、昏仆倒地、两目直视、四肢抽搐等症。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素问集注》曰"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素问?刺法论》" 气出于脑,即事先想心如日"。《素问?调经论》说"志意通内连骨髓"。脑藏元神,统志意,主持人的情感、意识、思维活动,一旦脑失所养,或邪犯于脑,使元神散乱,则可引起神识不清,思维错乱,言语无序,行为失常等症。  王冰注《素问?刺禁论》说"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真气聚于脑而运行于周身,以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所以髓海盈满,真气聚守、调顺,则脏腑之气出入有序,功能正常,形神合一,人体健康无病。《素问?刺禁论》云"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临床上,脑髓病变不单可引起感觉功能感觉功能障碍,甚至引发整个机体的功能紊乱而危及生命,即使因情志失调,致脑神一时不明,亦可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 大怒则形气绝,百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二) 清灵之脏易虚易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脑为清灵之脏,容不得邪扰,一旦扰脑窍,则脑神失用,神机不运而变生诸多病变。若痰瘀闭窍,风火扰神者,可见神昏烦乱、谵语狂言、抽搐肢厥等症;痰湿浊邪上蒙清窍,则可见表情淡漠,神识恍惚,甚则昏不知人。痫发即是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明神机散乱,表现为昏仆、抽搐等症。  脑为髓之海,为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精血以濡养。先天禀赋不足,精气化源匮乏,髓海空虚,于小儿多见五迟、五软等的发育迟缓表现;病久脾胃失却调养,或实邪闭窍,脑气与脏气不相顺接,精微之气难以吸收、敷布而常见失眠、懒倦、恍惚不安等症;年老精亏者,髓减脑消,常见头晕目眩,目光呆滞,痴呆等症。  (三) 五脏藏神,整体论病,尤重脾肾  五脏藏神是《内经》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形脏四,神脏五"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经》在许多篇章也强调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以及情绪等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究其原因,盖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五脏所藏之精气,以及脏腑化生的水谷精微。   《内经》中脑与心神合一观,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脑的功能特点,虽然从《内经》原文中,没有明确指出主要表现在脑,但从其有关五脏、五神,及与脑之间生理、病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对脑的功能特点已经有所认识。但《内经》强调形神合一,虽然认识到脑主精神的功能特点,但并没有系统完整的归属于脑本身, 而是分属于五脏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髓与肾的关系中,《素问?逆周论》言"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所以对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发育不良的肾不足的病人,我在临床上多从脑肾相关理论,用补肾生髓的方药治疗。  脑与肾又有直接的经络联系,在《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此,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脑络,……络肾属膀胱",藉此可以帮助解释癫痫发作时的遗尿现象。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痿论》中论述肾为髓之主,在《灵枢?海伦》、《素问?五脏生成》论脑为髓之海,《素问?脉要精微论》论骨为髓之府,这是脑髓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癫痫病从肾论治的理论依据。唐容川对《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注释,较之王冰更为切合临床实际,是基于对脑髓学说这一论点的正确理解。另外对《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段经文,历代医家或弃之不用或拘泥于命门、肾阴、肾阳等较为抽象的概念争执,这无疑是对于脑髓解剖的轻视和脑髓认识的不足而产生的后果。我们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要求古人,但从历史的轨迹中发现这种极有机会突破原有理论而使中医脑病学科形成的机会丢失是非常遗憾的。  脾是藏神的重要脏腑之一,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气血。《素问?经脉别论》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过脾的"散精"、"上归"之功,营养物质才得输布全身。而营血等营养物质又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将其概括为 "脾藏营,营舍意"。《灵枢?平人绝谷》也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而更重要的是脾胃居中焦,对脏腑气机有转输之功。《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这里的左右表里并非解剖部位,而是用来说明肝肺心肾之气功能上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等。左升右降表里入是气机运行的基本模式,心肾肝肺位于四旁,脾胃斡旋气机居中,构成五行的基本模式。此处的所谓"使"即畅通无阻之意,可引伸为转枢,说明五脏气机的升降、内外运动等,均有赖于脾胃之转输作用。朱丹溪《丹溪心法》明确记载"脾具坤静于脾胃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则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  临床上脾胃功能失调,既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化生,又可使气机升降失常,影响其脏腑功能,并可使障碍,产生水饮痰浊等物质,而影响精神活动的正常维持,引起神志疾病。如《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素问?热论》"阴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素问?热论》"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反映了一系列神志疾病症状,多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  引人注目的是《灵枢?癫狂》对各类神志疾病的处理大都从手足阳明经取穴。《素问?病能论》"有病怒狂者,……病名阳厥……治之奈何?……夺其食即已 ",明确提出了控制饮食的治疗方法,可谓开神志异常之症从调理脾胃为治之先河。临床上通过调理脾胃,不仅有利于化除痰浊,使之不再扰乱神明,又可使精微物质化生正常,营养充足,而保持神志健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脾胃气机调畅,通过其转输作用,使其它脏腑气机都能得到调整,从而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脾藏神大五脏藏神理论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素问?至真要的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与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有关。风之淫动窜扰,常由阴虚血燥而致,论治辄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之法,是故平肝、清肝、泻肝、镇肝、养肝、柔肝及滋阴养血、熄风解痉为常用之法。验之临床,奏效者众多,但寡验者不少。我终其原因,细考临床,与症状学观察入手,发现每中有焦之症。考风动之疾,责肝治肝本无非议。殊不知因中土卑监、脾胃虚败者也很常见。故虞抟有"益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之论。是故" 诸风掉眩"若只责之肝,则应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要义。  中焦气机通过影响五神脏而影响神志,就脏腑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中焦脾胃居中,通连上下,有升有降,故为诸脏气机升降之枢纽。五神脏的升降无不以中焦脾胃气机升降配合来完成。  近年来脑肠肽(Brani-gut peptides)概念的出现,提示神经和胃肠道之间在功能上存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于同一肽类分子既有分泌功能,又可作为神经递质,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神经和内分泌这两个调节系统统一成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整合因素。这与《内经》所提出的脾主运化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的认识,有相通之处。现代研究也表明,脑肠肽等神经肽类物质与癫痫等神志异常疾病有密切关系。  沿着中医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发现,中医学对脑髓学说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这在本书有关癫痫文献论述章节中就可以盾出,这是科学自身规律决定的.我们在这里探险讨脑髓脑神问题,不但是弄清脑髓脑神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归属问题,更重要的是藉此探索和发掘漫长的中医学历史中元神理论指导下的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发扬光大,用以更好的指导癫痫的中医临床,这才是本书探索脑髓脑神学说的本旨.  癫痫为常见脑病之一,论治癫痫必须熟练掌握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特别是脑髓脑神学说。中医脑病学是一个正在发展完善的学科,要求我们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在临床上不断探索,以发扬光大中医理论为已任,使伟大的中医中药为癫痫患者作出更大的贡献。
小小雨滴 |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