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地方性氟病措施不含氟牙膏有哪些些

广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成因及预防措施的效果观察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广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成因及预防措施的效果观察
【摘要】 1989~1994年期间,采用氟斑牙线索调查的方法,对7个地区62个县(市)2060所中小学校在校生680254人进行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地方性氟中毒有燃煤污染型和饮水型病区或两者兼有的混合型,并有饮茶和工业废水污染水源引起氟中毒流行。病区分布在14个县(市),715个自然村(屯),病区人口30多万。病区特点是分布范围小,病情轻,呈点状散在分布。同时,对已采取改水改灶降氟的病区进行监测评价。
【关键词】 ;
【分类号】R181.3
【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42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
浏览历史:
下载历史:本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内容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
编辑:sitemaster&&作者:&&文章来源:本站&&更新时间: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地方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产煤区。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通过落实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和医改重大专项,病区已基本落实了改良炉灶工作。为动态了解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情变化趋势和防控措施效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动态评价病区炉灶使用及相关健康生活行为形成情况,掌握病区病情变化趋势,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内容与方法
(一)监测范围。
在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陕西8个省(市),共抽取31个监测县(市、区)。
(二)监测时限。
每年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三)监测点的选择。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按照附表确定的县数,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监测县。在每个监测县采
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个燃煤污染型氟中毒行政村,作为固定监测点,同时每年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个病区行政村,作为非固定监测点。每年定期开展监测工作。
附表 各省(市)监测县任务安排
(四)监测内容及方法。
1.炉灶使用及相关健康生活行为形成情况。调查监测村的户籍人口数和户数、常住人口数和户数。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监测村抽取10户家庭,调查各种类型炉灶使用情况、改良炉灶质量合格和正确使用情况,以及与食用玉米和辣椒相关的健康生活行为转变情况。结果填入表1。分别计算固定监测村和非固定监测村的炉灶使用率,改良炉灶合格率和正确使用率,以及与食用玉米和辣椒相关的健康生活行为正确率。
2.病情监测。
(1)氟斑牙病情及尿氟监测。检查固定监测村所有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同时,每年龄组采集10份尿样,男女各半,测定尿氟含量。结果填入表2。计算氟斑牙检出率、氟斑牙指数和尿氟几何均数。
(2)氟骨症病情及尿氟监测。每5年开展一次。对固定监测村25岁以上且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人群按照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划分年龄段,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10人,男女各半,共计50人,进行氟骨症X线检查;同时采集上述人群尿样,进行尿氟含量的检测。结果填入表3。X光拍片工作由县级有资质的技师承担,阅片工作由省级专家组集体诊断。计算成人X线氟骨症检出率、尿氟几何均值。
(五)病例诊断及样品检测方法。
1.氟斑牙诊断。采用氟斑牙诊断标准(WS/T 208)进行检查和判定。
2.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检查和判定。
3.尿氟测定。采用尿中氟的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方法(WS/T 30)。
三、质量控制
(一)人员培训。
&&1.对各级监测相关人员开展逐级培训,确保监测方法统一、技术规范和协调有序。
2.从事氟斑牙和氟骨症诊断、尿氟检测、数据录入的地、县级相关业务人员需经省级统一培训,受训人员取得考核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实验室检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制作并发放尿氟质控样,对承担监测任务的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考核。考核工作在每年5月份前完成。经质量控制考核合格的实验室,方可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
(三)督导评估。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每年至少对1个监测县(市、区)和1个监测村进行现场督导;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要参与指导监测县(市、区)的工作。
督导评估的重点:执行方案的一致性、样本采集和抽样方法的规范性、检测技术的准确性、资料收集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监测报告的及时性。
(四)数据管理。
1.数据录入采用Epi Info格式,由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负责数据质量复核。
2.承担监测工作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应有专人负责监测信息的管理,确保监测数据在收集、管理、分析和报送过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各种原始资料要及时分类、归档和备份光盘。
4.监测数据属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擅自在媒体和学术刊物上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
四、职责与分工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卫生部负责制定监测方案,组织领导监测工作。
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测工作;向省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3.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测工作;向市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监测工作;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二)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指导监测工作,评估监测工作质量;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报送。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监测人员的培训;指导监测工作,评估监测工作质量;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报送。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参与和指导监测工作,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指导监测县(市、区)汇总、分析监测信息和形成监测报告。
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监测工作;负责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报送。
五、报告与反馈
(一)县(市、区)级。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1月30日前完成本年度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将所形成的监测报告报送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二)市(州、地)级。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2月15日前完成本年度县级监测数据的审核,将所形成的监测报告报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市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三)省(市)级。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于每年3月5日前完成本年度省级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将所形成
的监测报告报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省级人民政府报告监测信息。
(四)国家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年3月31日前完成本年度国家级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将所形成监测报告报送卫生部;卫生部负责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监测信息。
六、信息利用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努力做到监测有序、信息顺畅、响应及时、措施有力,确保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良炉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持续有效地落实。卫生部门要及时将监测信息通报有关部门,提高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附录:1.相关术语和监测指标计算公式
2.监测表格(表1-3)
&&&&&&&&& 3.监测报告提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含氟牙膏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