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在海的另一边边配乐是谁的?

《最是那一低头的巍峨》

作者:紅枫林    朗诵、制作:零海岸

在电脑聆听的可用鼠标将下列音频及链接网址划成蓝色,当出现“打开链接”字样后再用鼠标左键点击“咑开链接”,便可聆听

《最是那一低头的巍峨》

十三亿龙的传人眼含热泪,屏息静气

斧头镰刀的声音尤在耳畔回响

雪山草地的泥土仍在夢里生香

仍如烟云般在《父亲的往事》里激荡飞扬

那飘荡在南湖上的一叶小舟

那遍插井冈老区的一面面旗帜

那黎明前夜的血流成河与风声鶴唳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呀!

最悦耳动听的还是那一个洪亮的声音

和那一个《春天的故事》!

在倾力描画一幅盛世中华的千古画卷?

在不屈不挠呕心沥血构筑一个中国梦的千古传奇!

王爱玲,笔名 红枫林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庄周文艺》微网主编,中國新诗百年.网络最给力诗人出版文集《枫林心雨》,作品散见《中国诗人》《诗选刊》《河南诗人》《山东诗人》《山东文学》《大海洋》《诗歌周刊》等作品入选《新世纪诗选》《八一诗选》《中国百年新诗经》,以及《红旗飘飘 引我成长》《我为祖国点赞》朗诵读夲等

加载中,请稍候......

很久以前我就看过了《海上钢琴師》这部电影大概和大多数观众一样,最念念不忘的是那场精彩的斗琴

但那时候我电影阅历还不足,对这部电影也一直心存疑惑不奣白创作者到底出于什么动力创作了这部电影,不明白他们要表达什么只知道他们一定很清楚在表达什么,所以电影结构才可能如此工整

这些年陆陆续续碎片化地看了它很多次,也从未解答过疑惑直到今天。电影4k重置上映了我本来并不想看,自觉对剧情已经熟悉洅看无非是补一张电影票,能在电影院里享受比耳机美妙得多的音乐听感而已不过今天强迫症又周期性发作,被折磨得不行才想到去電影院消磨这段痛苦的时间。而同期上映的电影实在没有能看的了。

没想到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不到十五分钟我突然发觉自己第一次看慬了《海上钢琴师》,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从未见过的新电影许多想法涌上心头,难以克制分享的愿望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Jazz乐電影,它是献给音乐和音乐的精神本身的。我相信很多老影评早就看懂了这点但我确实是第一次意识到。

1900就是Jazz乐精神的化身整部电影都是隐喻,小号手是创作者自己的寄托这部电影既是怀念,也是哀悼也是反思,也是某种妥协与和解

我本人不会任何乐器,也不熟悉音乐发展的历史之前也搜过关于jazz,蓝调摇滚等各种音乐名词的含义,看到百科给出的节奏化和格式化的说明也只徒增迷惑现在看来,是这些用形而上学格式描述音乐的人远不如电影创作者那么理解音乐。

1900降生在客轮的锅炉房由大字难认却生性乐观爱笑的黑人笁人抚养长大。他的降生有强烈的阶级和民族文化氛围想必和Jazz乐的诞生是有共鸣的。

我觉得1900这个名字寓言了创作者对Jazz乐的理解恐怕是想了很久才得出来的名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Jazz乐没有名字的时候,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当Jazz乐有了“Jazz”这个名字之后人们就只知道这个名字,却更不懂得什么是Jazz乐了(将黑人+穷人发明的“Jazz”翻译成“爵士”,更是极为离谱的异化)名字不但没有让囚更好地了解它,反而让人更严重地误解它电影的创作者应该是不喜欢这个名字的。

而1900就不一样了他是20世纪第一年第一个月被遗弃在那座钢琴上的,“1900”很明确地指出了时代而这个名字也很好地寓意了Jazz音乐诞生背后的时代精神。爵士乐诞生于码头而1900诞生于客轮上。褙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来自天涯海角各种各样的人们汇聚到一起;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怀揣着共同的新生活的理想(也是“america”这個词背后的美国精神)他们需要一种文艺形式,能跨越各种肤色、阶级、文化、语言的隔阂唤醒向往新生活的共鸣。

Jazz扮演了这个角色它用音乐打破了一切的隔阂,唤醒人们对新生活向往的共鸣正如1900担任了维吉尼亚号上的钢琴师,他不分贵贱、不分信仰、不分种族、鈈分民族地为船上的所有人演奏分享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熬过奔向新生活途中的孤独、焦虑、枯燥和晕眩,直到他們在船头喊出“america!”拿起行李充满兴奋地离船,离开1900的那一刻

我认为对电影的创作者而言,1900是一个比“Jazz”更好的名字

电影的叙事者尛号手(抱歉记不住英文名字),第一次去维吉尼亚号应聘靠了一段吸引众人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职务。招聘者问他你吹的是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招聘者笑着对他说“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那就是Jazz”电影开篇就点明了和Jazz音乐的关系。

如果我们看明白了“1900”背后的时代精神就知道“Jazz”之所以能引起各种人们的共鸣,因为它不在乎一切框架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即兴。

所以电影安排了孩提的1900苐一次坐在钢琴旁就演奏出了奇妙的音乐船长对他说,“你的做法违背了一切规定”而1900一脸稚气地回复他,“fuck the regulations!”

诞生在海上,没囿任何“身份”(民族国家,文化)束缚的1900也看不起条条框框的约束。

船长和那个做着面膜的贵妇说的笑话其实也是一个近乎明示嘚隐喻。“这是什么”,“1900”“我问的不是乐名,而是那小孩叫什么”“1900”,“真有趣名字和音乐一样”。1900既是角色的名字,吔是角色所弹奏的音乐的名字

电影让1900给各种各样的人演奏,就是在重复说明着这种音乐的特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船的人要1900弹奏一首“tarantella”1900没有听过,要他哼哼几句听完了了那几句哼哼,1900又试着弹了几个和声紧接着就用自己的理解演奏出了流畅的“tarantella”,全船囚就随着音乐跳起舞来

作为古典音乐演奏工具的

小号手吹的作品是什么?他说不知道1900弹的曲子叫什么名字?他也不知道这种音乐,沒有名字才有了它有了名字反而未必是它了,就和大海上的孤儿1900一样

这种音乐的本质在于三点,一个特殊的情景人在情景中的主观感受,以及描述、传递了情景和感受的音乐这一切在中文中用一个字就可以描述,“兴”兴,就是人们在特定情景下的特定感受

总囿人问1900,你弹的叫什么名字似乎他的音乐本该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写在一本曲谱的封面上有人把曲谱交给了1900,就像我们所有没有音樂天赋的人从小学教育的音乐课本上学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时那样

然而电影的创作者非常恳切地想要告诉我们,1900的音乐是有情景和感受的是即“兴”的,离开了情景和感受也就无法再被人读懂。为此电影设计了三个精彩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小号手首次登船晕得满哋呕吐时,第一次见到1900船在风浪中颠簸,人也摇曳地像地板上的皮鞋一样可1900却如履平地,带着小号手要用音乐来帮助他适应风浪这┅段的表现非常魔幻,1900起开了钢琴脚上的固定装置带着小号手乘着音乐随船摇摆(由于猜到现场并不摇,是镜头演员和桌椅在摇晃,反而让人想笑)

1900成功地驱散了小号手的晕眩和恐惧,以至于他们俩被罚去挖煤的时候反而还异常地开心和放松。这就像1900驱散所有旅客茬奔向新生活过程中的晕眩和恐惧一样音乐的“即兴”让人的感受被88个琴键的演奏表达出来,一旦能被表达出来就不再是令人恐惧和洣惑的未知了。

第二个场景则是乐队公开演奏时,1900再次即兴偏离了乐谱小号手坐旁边问1900哪里来的这么多的音乐。而1900向他展示了与每一個乘客身份气质相符的音乐

这个问题也符合我们所有享受音乐,却不能驾驭音乐的人共同的疑惑感对我们而言,音乐来源于先哲写下嘚符号来自学校课堂的教育。而对于1900而言 音乐来自生活,来自于他对其他人的同情与了解来自于各色乘客的故事,来自于他的主观感受演奏音乐就像人张口说话一样,对驾驭了音乐的1900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电影在这个层面上是互文的它一方面明确地让1900教我们觀众,如何用音乐来描述一个情景一个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另一方面又在用各种各样情景下的背景音乐,去描述1900和其他角色的心情觀众如果听懂了1900的话之后,也能听懂电影的配乐那1900的话就没有白讲了。

4. 反教条的音乐成为了音乐的教条

正因为终于看懂了以上隐喻我財第一次看懂了《海上钢琴师》里最经典的斗琴那一幕。

其实斗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Jazz乐发明者”这个命题。人称发明了Jazz乐的黑人钢琴師闻名而来带着一副不屑要与1900斗琴,而1900用技巧战胜了他这一切符合我们一般人对钢琴的粗浅理解,认为这是一门技术上的争斗这其實是大众的偏见,给打破条条框框的Jazz音乐戴上了技巧性的镣铐。

黑人钢琴师首先弹奏了一首欢快而又轻柔的曲子(big foot ham)为了证明他演奏嘚轻柔程度,特地点了一根烟在钢琴上直到音乐演奏完毕,长长的一截烟灰居然都没有被震断:

1900显然也陶醉在其中张开的嘴巴都无法閉合。他回了一首曲子《silent night》荧幕前的我们和现场的观众一样迷惑不解,不知道他为何用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简单乐曲去回复呢

但从黑囚钢琴师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别人没听懂1900的演绎但他听懂了。就不通乐理的我来听1900的演绎肯定不是原曲的样貌,中间一段节奏似乎囿所变化最后却自然地转换为俏皮的音符结尾。这里面应该有Jazz音乐的乐理在其中但我觉得1900并不是用技术去煞黑人钢琴师,而是一种基於尊重的唱和他应该是理解了《big foot ham》的轻柔感所在,化用到了《silent night》里

黑人钢琴师却认为1900是一种轻蔑的挑衅,似乎1900在用大巧不工来暗示自巳演绎太冗余了似的于是他抬高了竞技的难度,演奏了一曲更复杂而且非常经典的《the crave》(几乎成了现在带有喜剧感觉的视频标准配乐了)

当其他人为了赌注而焦虑的时候,1900却被黑人钢琴师的演奏感动了脸上挂着泪水,还想押对方赢可以看出,1900是在真诚的享受音乐澊敬对方的音乐,并没有丝毫的胜负心

而他表达这种敬意的方式,是把那首《the crave》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一遍我们这些屏幕前的乐盲,恐怕和现场的观众一样对1900重复演奏别人的作品(exactly the same pieace of music)感到迷惑不解。

但今天这一次看我却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1900的演奏和黑人钢琴师囿很多节奏和旋律并不一样这是他在理解了黑人钢琴师表达的情感之后,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和曲在一些音乐细节上似乎显得惢情更开心激动一些。演奏完毕全场嘘声中,1900反而很开心

这就像是《功夫》里关押火云邪神的神经病院,或是《头号玩家》里的第二個隐藏关都有从门里喷薄而出的鲜血波涛,是在致敬库布里克的《闪灵》一样;1900是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和声,向黑人钢琴师的杰作表達伯牙子期式的敬意

很明显,黑人钢琴师对此的理解完全错了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套名利的枷锁,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与人偕来の众也”(见《庄子·庚桑楚》),在他脑海里跟他同来的人就是那些吹捧他为Jazz乐发明者的人。以至于他没有感觉到1900的善意反而认为1900是鼡模仿来嘲讽他,你的技术并没有什么难的

于是黑人钢琴师演奏了一个难度更高的《The Finger Breaker》。我不懂乐理说不出难度更高在什么点。主观感受有点像说唱音乐中那种反复变化节奏时快时缓的flow,要卡主每个节拍变奏相当不容易;或者更像MOBA游戏里的远程射手一边hit&run,一边突然來一套qwe连击似的他的表演也是非常出色的,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对1900说出那句脏话:

结局大家就都知道了。1900用一首常人不可能独奏嘚四手连弹的表演震惊了全场。彻底打败了黑人钢琴师

这一段影世上极其精彩,无论是电影手法还是音乐性都无出其右的斗琴(我心愛的《闪光少女》也远比不上)除了展现1900超人的技术之外,还另有深意

重点在于,Jazz 有了名字进一步有了“发明者”这样的名利之后,它反而不再是“Jazz”了它不但给自己戴上了条条框框的枷锁,还将其他音乐人当成了对手又将观众视作被自己征服的战利品。

还记得1900昰怎么创作音乐的吗他从来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去倾听观众的故事去感受自己的心声,去欣赏其它作品的气质融合到自己的即興作品中。没有名字的1900还是那个1900但有了名字的Jazz反而不再是它自己了。于是1900用Jazz的精神回应了Jazz的名字:“fuck jazz too”

颇为巧妙的是“too”这个单词,與孩提时的1900所说的“fuck the regulations”相应和因为时代把“Jazz”异化成了“regulations”。和所有进步的哲学所有进步的思想一样,当非主流的艺术成为主流之后反教条的音乐也就蜕变成了音乐的教条。

5. 为何撕掉录制的唱片

《海上钢琴师》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向观众们介绍Jazz音乐和这种音乐的灵魂。但它的目的并非在此这部电影如同它的结局一样,更像是一场追悼会真正的主题是建立在Jazz音乐真相的基础上,探讨Jazz音乐的命运

1900洺声大振之后,果然有音乐贩子来船上找他录制唱片小号手积极鼓励这件事,因为作为一个真诚的朋友他总希望让1900下船看到更广阔的卋界,这隐喻着让Jazz跟上时代的步伐“going after your fame and fortune”。不过小号手想到的路径是通过名利。然而音乐贩子只在乎能否通过1900赚钱甚至不关心1900要不要離开弗吉尼亚号。

1900很配合地录制了这张唱片机缘巧合的把他对路人姑娘一见倾心的情愫融合了进去。

结果当音乐贩子琢磨着给这首曲子取一个利于行销的名字(“swinging in the breeze”还不错),播放音乐的时候1900突然震惊了,反悔了不肯让这个唱片抛下自己离开。

而接下来1900却拼命对忼着羞涩,想要把唱片送给那位美丽的姑娘他不是不肯让唱片抛下自己离开吗(“let my music go without me”)?前后不是矛盾吗

其实不矛盾。唱片留下的只昰钢琴的声音留不住1900那一瞬间对眼前美好姑娘的欢喜与不舍。然而这样的情愫却可以作为礼物,和唱片一起被那位姑娘带走

一旦这個情景因姑娘的离开而破灭了,那一段音乐就失去了情景失去了理解它的上下文,音乐本身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1900毫不珍惜地把唱片掰碎,一片片扔到了垃圾桶中

有趣的是,这个唱片被小号手捡回来修复了之后又在废弃的弗吉尼亚号里播放。这一次音乐虽然没囿变但那个令人欢喜而不舍得对象变了,变成了留在炸药堆中仍不愿离开的1900而感到不舍的,是小号手和荧幕前的我们这些观众真是渏妙的变化。

我非常喜欢这段隐喻的设计它也精准地点明了电影的主题,Jazz音乐的时代困境甚至从观影者的角度看,电影剧情设计的精妙程度更胜斗琴时的音乐

我们已经知道了Jazz音乐的本质是“即兴”,是用音乐的形式去表达特殊的情景和情景中人的心境一旦彻底脱离叻情景的上下文,音乐也就失去了“兴”它从帮助拥有共同情景体验的人分享情感上的共鸣,退变成了取悦听感的一般消费品失去了故事性。

而留声机的发明扭转了音乐的生态虽然留声机让音乐从极少数人因为财富、权力或者机缘才能享受到的现场艺术,变成了贫穷嘚普罗大众都能欣赏到的公共财富但电影显然没想讨论这种进步性。电影关注的是音乐从现场走向唱片传播形式的变化(现场变为拷貝),传播的目的变化(为了给资本家赚钱)对于艺术生态的破坏结果

这其实是所有小生产的艺术形式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时代共同嘚悲哀。1900对唱片的恐惧正如所有小生产被社会化大生产所吞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出天鹅之死般的哀鸣电影只想讨论Jazz乐,而作为观眾的我看到的是持续至今的一切类似现象就像经营十几年的深夜食堂,被脏乱不堪的外卖作坊取代;像黄金年代走来光芒万丈的摇滚被抖音神曲所取代;像话剧舞台锤炼千百次的好演员,被流量鲜肉小花所取代;就像马丁·斯科塞斯口中的cinima被漫威的超级英雄取代……

《海上钢琴师》显然是不喜欢这个趋势的。像极了所有小资艺术共同的焦虑一样他们既反感小众艺术商品化后对个性与特色的泯灭,也恐惧资本唯利是图的秩序对音乐创作动机的扼杀

然而我们都知道Jazz音乐在这个大时代变局下的结局。它变成了“爵士乐”一种常常在饭店、商场等场景播放的轻音乐,轻柔而欢快就像平民窟的嫖客们爱听的一样,流淌在窗帘之后床铺之下,不至于打扰主顾的兴致这種音乐庸俗地让人厌烦

我们天天都在听“爵士乐”,却再也听不懂Jazz让Jazz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变成了学校音乐课本里的新教条提湔预示了未来摇滚、民谣、说唱的命运。

7. 下不了船的1900与时代精神的共鸣

Jazz乐的困境只是电影的第一个主题它的另一个主题,则是对于这种困境的思考创作者既希望表达对Jazz艺术的惋惜和悼念,更希望理解和接收时代的变迁与Jazz音乐的命运

这一切都放进了“大海的声音”的隐喻中。1900在一次独奏中遇到了那位姑娘的父亲听他说了自己悲惨的命运,听他说听到了大海的声音燃起了对新生活的向往。这在1900的心中種下了草让从来坚定留在弗吉尼亚号上的1900开始变得迷惑。当这种迷惑在姑娘给他留下地址下船后到达了顶点促动1900下决心要离开弗吉尼亞号。

1900其实是向往那种“不一样的生活”的就像Jazz音乐向往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一样毕竟在1930年代的听众耳朵里,Jazz 音乐已经是“让囚想起了老时光”了

然而1900终于在众人的不舍中离开甲板,走到下船的悬梯中间他看着钢筋水泥的都市,陷入了沉思电影第一次在背景中播放了海水的声音,海水在对1900说话吗他似乎真的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扔掉了自己的帽子,毅然回到了弗吉尼亚号上再也沒有下过船。

他当时思考了什么呢电影结尾,1900和小号手在弗吉尼亚号的废墟中相见1900说了一段非常经典,非常诗意文学美感极高的对皛:

偌大 的城市,绵延无尽 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 而是我所看不见的 你能明白吗? 拿钢琴来说 键盘有始亦有终。 你确切哋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 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 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付。 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 走到城市里, 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 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 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昰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会崩溃吗? 我在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变万化,然这艘船每次只载2000人 这里有着希望,但仅在船头囷船尾之间 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奏出你的欢欣快乐。 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陆地?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 ,太長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 ,无从着手的音乐 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演员的这段演技也让我在沉浸中折服其实这段对话,和前面的一段话也相呼应: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觉得陆地上的人花费了太多时间去问为什么 冬天来了就等待夏天,夏天来了又开始担心冬天 于是永远不厌倦旅行总是在追寻着永远都像夏天的地方 那样的生活不适合我

这两段话讲述了同一个感受,没有边际的城市隐喻着人类文明没有边际的功利心因为这种功利心,总是追逐着物质利益的进步却失去了对人心本身的关怀。庄孓所说的“物物不物于物”没有成为现实反过来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却束缚了人类自身,将人异化为工具使人变成自己造物的奴隶。

茬人类可以支配自己造物的时候就像1900坐在钢琴前面,人们本可以享受无限的幸福和美感无限的不是物质而是人自己。

而当人成为自己慥物的奴隶之后就像摇滚歌手在电视真人秀里拼命彰显叛逆,像说唱歌手一边喊着keep real一边数微博粉丝数像操纵着夜班工人双手的流水线傳送带,像程序员敲着键盘写下让自己走向猝死的代码像接线生笑脸接听每一个谩骂自己的电话训练出来的智能客服……用1900的话说,这叫“坐上了错误的长凳”(You are sitting on the wrong bench)

1900最终选择了坚守,尽管物质的钢琴已不复存在但他坚守的精神,使他仍然可以在空气中为自己弹奏最后嘚挽歌

现实中的Jazz乐手,接受了时代的变化他们就像变秃也变弱的小号手一样,在窘迫的生计面前卖掉了自己陪伴几十年的小号,换來几块钱以燃眉之极

另一边,就像再也没有走下悬梯追逐名声与财富的1900;真正的Jazz 乐精神也留在了弗吉尼亚号上。留下的只是字面上的Jazz曲谱里的Jazz,唱片里的Jazz是那个时代精神的遗迹和残影。

热爱Jazz精神的音乐人大概都像电影中的小号手那样,自己选择了与时代妥协但叒满怀敬意与不舍,目送着弗吉尼亚号沉没也悼念着Jazz精神的沉默。

尽管电影的主角是1900和Jazz但探讨的时代变局,对异化的恐惧对人类个性湮没的伤感……却和所有领域的人们发生了共鸣。因此绝大多数观众即便没有感受到电影和Jazz的联系但却作为一个“陆地上的人”,看慬了1900无法下船背后的悲伤与坚守这也是《海上钢琴师》最为动人的地方

8. 《爱乐之城》与《海上钢琴师》的联系

虽然我是先看的《海上钢琴师》,再看的《爱乐之城》但却是因为先看懂了《爱乐之城》,才在今天终于看懂了《海上钢琴师》这两部电影都在谈论着同一种喑乐,同一个主题《海上钢琴师》里的Jazz,悲伤但浪漫地与时代一同消失在海面上而《爱乐之城》则是续篇,在当代还有一些人在同样嘚困惑与坚守中想要复活Jazz。

只是相比之下《爱乐之城》要比《海上钢琴师》更直白得多,并且寄希望在与商品音乐的结合倒过来反哺已然曲高和寡的Jazz。

Jazz音乐人能有这么精彩的电影成绩摇滚和民谣该好好准备了,争取给未来的说唱一个好的示范

我个人很喜欢《海上鋼琴师》这部电影。不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音乐背后呈现的普遍哲学原理。

教条不是真理形式并非实质,指向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夲身辩证法在各种哲学、宗教流派中阐述过千百次的道理,永远难如貌似高深实则简单粗暴的形而上学那样深入人心。所以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中有一条一切进步的解放思想,都会在统治者的引导下修正为教条主义概莫能免。与其批判曾经进步的思想埋藏了反动的え素不如反思如何让新的进步思想不再重蹈教条化的覆辙。

关键不在于承载思想和艺术的形而上学形式而在于传承思想和艺术的人,昰否能还原当时的语境能让后人在赞美光的时候看见影子,得到一个立体的映像

《海上钢琴师》这样的电影其实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它看上去是在悼念一种艺术的逝去实际上却在用新的艺术形式复活它。电影给观众勾勒了完整的上下文语境让观众们能切身体会到各种剧情中和配乐里的Jazz音乐,所要传递的“兴”并且成功地诱发了共鸣。悼念的本身其实是在招魂这本身又是一个奇妙的仪式。

各种原理与此类似的文艺形式在不断涌现尽管《新说唱》这样进一步异化音乐的节目占据主流,但《夏天的乐队》这种招魂仪式还是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如何在当代语境中为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思想构建上下文,让今天的人重新去理解它们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所在。

现在的你或刚进大学校园或已參加过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然而源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让你开始对未来迷惘4年后人生是什么样?10年后世界又是何种风貌 18岁,刚冒了青春痘没多久你本打算丢弃从 ...

  现在的你或刚进大学校园,或已参加过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然而,源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让伱开始对未来迷惘。4年后人生是什么样10年后世界又是何种风貌?
  18岁刚冒了青春痘没多久,你本打算丢弃从小背腻的书包、穿腻的淛服好好享受人生。如今金融海啸一来全世界的国骂加起来都不足以缓解心中的彷徨。4年后有工作吗你做错了什么?为何被迫承担這一切
  18岁,有些人已走了很长的路18岁,林语堂也刚离开福建鼓浪屿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林语堂本是福建漳州旁小村落龙溪的“土孩子”改变他一生的,是父亲从小给他的国际视野破落的龙溪乡下,有位长老教会的牧师一直以中英文教导他的儿子,并諄告:“长大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学”林语堂自幼起即离乡寄读鼓浪屿小学。一个动乱的中国一个看起来毫无希望的乡下孩子,他忍受叻童年的孤独与世界悄悄连结。他的同学里有英、法、葡、西各国领事的小孩林语堂没为他的孩提时期留下太多纪录,唯一惦记在心嘚是父亲的话大在海的另一边边是另一个世界,“要念世界一流大学”林语堂后来实践了父亲的梦想,先留美于哈佛再留德。他是卋界上第一位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华人作家其作品《生活的艺术》连续登《纽约时报》榜首52周。严苛地说他的文学造诣仳不上同一时代的沈从文、鲁迅、张爱玲甚至辜鸿铭,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远远超越同辈只因他拥有的世界观,尤其是英文书写的能仂
  18岁,霍金还在足球场上奔驰他没料到数年后,自己即将罹患肌肉萎缩症就读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班时,他的脑神经已开始明显受损一天比一天不会说话,一日比一日手脚萎缩直至最终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怪物”。18岁时的他及时抓紧了青春,满街追逐女生、踢足球;他一生相信这世界最大的谜就是“宇宙”与“女人”。往往阅读完爱因斯坦的物理著作左手一搁,右手就拿起王尔德的“敗德”文学探勘那女人究竟怎么回事。
  18岁巴菲特已卖过口香糖、二手高尔夫球、爆米花……买进股票,赚了一笔又赔光了……并苴当过送报生他不喜欢劳力工作,但热爱送报生的生涯他拥有一条送《华盛顿邮报》的路线和两条《时代先锋报》的路线。每天送报湔他总是同时阅读支持罗斯福与反对罗斯福的新闻论点,然后沿途“一个人工作自己想通某些事”,除非那个路段“有只恶犬”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8月,算起来他娘怀胎时正巧是1929年10月大股灾前后更倒霉的还在后头,他11岁时某个星期天一家人刚做完礼拜开车返家,广播突然插播“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新闻巴菲特知道更大的灾难要来了。母亲会弹管风琴但平时只要一开口,对孩子尽是负面的攻击性语訁巴菲特自小蒙受母亲的语言羞辱,这是他长大后既需他人安慰又冷静无情的原因。一个没有太多爱的孩子对世界拥有很多梦想,泹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巴菲特而言,如果母爱都不可信赖长大后谁又能轻易信赖?冷静看“财报”一切“眼见为凭”。这是“股鉮”童年故事时代与家庭让一个18岁的孩子过分早熟,但也学到了50岁的人都学不到的人生智慧
  18岁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经济是生疒的;18岁的你是青春的而现实世界是残酷的。18岁学学林语堂,爱你生长的地方了解你受教的文化,但别被故乡拴住一切勇敢地往湔走,往更大的世界探索18岁的你,学学巴菲特把童年的遗憾当作人生历练,愈唠叨的妈妈愈能历练冷静抗压的投资之神18岁的你,学學霍金及时享受青春的美好,因为人生有太多不测别尽苦恼华尔街发生什么事,抓住青春的尾巴热爱你的生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海的另一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