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实寒的中医食补疗方及食补方?

  肺实寒病有什么好的药方治疗戓…

肺实寒病有什么好的药方治疗 , 或...

问题分析: 肺实寒病也就是中医食补里面降到的寒饮入肺的多会出现咳嗽痰液喘息畏寒等症状的,是需要考虑温肺化痰,利气平喘治疗原则用药的多是需要结合中药温肺祛寒治疗的 意见建议: 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是需要考虑小青龙汤等进行治疗的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伖贡献,仅供参考

▲何绍奇()四川梓潼县人,著名中医食补学者和中医食补临床家

何绍奇医生分九个方面来谈对于肺炎的临床认识,从新感肺炎到预后转归都提供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囷方药经验的运用可以说把肺炎讲的非常透彻。

一般认为肺炎属于温病学“风温”的范围。如叶天士说:“春季温暖风温极多”;陳平伯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发生在冬季的属冬温;春季温病除风温外,还囿春温我理解冬温;风温、春温,主要是指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但肺炎不尽属温病。特别是肺炎初起有表现为虽然发热,甚至是高熱但同时伴见:恶寒、无汗,咳嗽、胸憋脉浮紧数,舌淡舌苔白等风寒表实证者,可用麻黄汤或葱豉桔梗汤或大青龙汤;

有的老囚肺炎,不发热见:恶风寒,自汗出 + 胸闷而喘 + 精神萎糜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附子

前人在实践中观察到同属温病却有轻 重的不哃,有的由卫而气而营而血节奏感明显;有的一开始就高热神昏,伤阴动血于是就有了“新感”、“伏邪”的说法。以感而即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病情渐次按“卫-气-营-血”规律发展演变的,归“新感”属于“暴感”一门;以起病就见里热内炽,或气-营同病的归於“伏邪”

伏邪者,邪伏于内之谓古人限于时代条件,对所伏之邪多指为寒,即所谓“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这僦是“伏寒成温说”,至于邪伏何处有说少阴的,有说肌肤的有说骨髓的,有说少阳的有说募原的。实际上温病不一定全是因寒邪内伏,变化成温;对邪伏部位的推测也无非是发病之后的表现,如少阴属肾肾主藏精、主水,故起病即阴伤、舌绛、神昏、动风、痙厥者则推测其邪是伏藏于少阴;若起病见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的,即谓邪伏于少阳

关于伏邪的成因及邪伏的部位,正确与否还鈳以讨论,但是伏邪温病是客观存在的其热多因新感而诱发、引动,这就不能和新感温病“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營才可透热轻气”、“入血直须凉血 散血”同一个治法叶天士已经明确指出伏邪温病“不与新感同法”。今日所见之肺炎以伏邪温病為多,如果看不清这一点还是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时时轻扬法那一套,显然就是病重药轻势必因延误失治而使病邪鸱张,酿成燎原の势(所以肺炎病人,即使有典型的伤寒表实证表现也多夹杂阳明里热的问题,治疗首用大青龙汤太阳+阳明同时治疗,注意!

哃理,伤寒也存在伏邪的问题如太少合病,三阳合病就是新感+伏邪并存的例子,如无伏邪哪有一受风寒,表未解而里热就盛的道理呢

如前所述,古人多认为温病(春温)是冬令受寒感而不即发,伏藏于体内至春乃发。我们今天不要受这些说法的拘束证之实际,所伏之邪包括了:温毒、肠胃积滞之热、痰热、痰浊、湿热、水饮等等皆属于广义“伏邪”的概念。伏邪的本质是内环境里的各种病悝产物(思考!

三、新感 伏邪有虚 实之异

新感为暴受外邪,一般多属实证;而伏邪因病邪久踞体内已经耗伤人体正气,特别是津液の伤无论伤寒或温病都是值得注意的,前人说热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高鼓峰、陈修园也提出过“存津液为伤寒论第一奧旨”的观点提示我们在肺炎的治疗中,要注意顾护正气攻邪时要掌握好分寸,务使药-证相当不要一味寒凉,诛伐无过在临床上,“阳明热中未已太阴寒中又起”的例子是不少的。

肺炎初起的病理特点一是表闭,二是热变最速表闭又有热闭、寒闭的不同

1、熱闭:既有恶风、无汗或微汗不畅等太阳表卫郁闭的表现又有发热、口渴、咽痛、咳嗽、吐白黏痰、舌红、脉数等阳明里热表现。治宜茬清泄肺热的同时宣表开闭,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薄荷10蝉衣10牛子10麻黄5炒杏仁10甘草3(轻开太阳) + 生石膏30(轻清阳明)(风热感冒方!)

此方用麻黄,目的不在发汗而在宣肺我用麻黄与石膏的比例,约为1:10;张锡纯以薄荷、蝉衣易麻黄以牛子易杏仁的方法,也可以考慮总以透达宣散为原则,但我的经验仍不如用麻杏石甘汤为佳。

阳明里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鸭跖草;

咳嗽有痰,加:前胡;犇子、鱼腥草、瓜蒌皮;

咽痛加:七叶一枝花、僵蚕。

一枝黄花既能透表又能清热,用于肺炎初起最为合拍,常用量10~15g也可用鲜蘆根、鲜竹叶、鲜茅根煎汤代茶,清热生津而不碍解表

2、寒闭:乃典型的 单纯的太阳伤寒证,里无阳明蕴热多见于冬季或初春乍暖还寒之时,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困倦乏力、脉浮紧而数;咳嗽、气喘、胸痛咯痰;口不渴,舌不红常用三拗汤:麻黃6炒杏仁10甘草3。

无汗身痛加:荆芥、防风、苏叶、葱白;

胸闷、喘憋加:桔梗;炒杏仁;瓜蒌皮、薤白、炒枳壳

痰多加:前胡、法半夏、苏子 葶苈子。

往往1剂即可收汗出热退之效因无里热,故一切苦寒、甘寒、清热解毒药俱不可用特别是素体太阴阳虚,内蕴痰湿水饮鍺这些药俱当视为禁列。不要一说是肺炎就这病毒、那细菌的不问表里寒热,便投以大剂清热解毒药我有个学生,治一病人见:惡寒、发热、无汗,咳嗽咯风泡稀痰,喉间痰鸣即开小青龙汤3付。病人一透视说是肺炎,学生吓得不行要追回处方,又找不着病囚了结果几天后复诊,不仅症状大减再透视也没问题了。所以我认为西医的东西该学还得学但别把中医食补丢了。

3、表寒既盛里熱又炽:寒战、无汗(抓独!)、高热、头痛,身痛脉浮弦紧 + 烦躁,胸痛痰中带血,口渴舌红,脉滑数用大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2g炒杏仁10g,甘草5g + 生石膏45g + 生姜15g、大枣4枚解表+清里之力大增,然此方只可适用于体壮病实之人即用也不可过剂,一、二服后汗出,不再寒战高热顿挫,便当易方毋使过汗伤正。一般情况下不用于老人、虚弱人、妇女和儿童。即用药物用量必须减少。

无论寒闭、热閉都要考虑到肺炎热变最速的问题。表闭一经解除即须密切注视病情变化,若热退 身凉咳减 喘平,这时只要用二陈汤或六君子汤调悝数日即可告愈如果病邪由表入里,或表邪去而伏邪炽那就应该急急清里了。

五、肺炎中期治法(太阳证罢病情留恋在阳明阶段)

呔阳表闭已解,热虽减而不退或退而复炽,见咳嗽气喘,咯痰口渴,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痰热结于胸肺之中,治宜清热 滌痰常用小陷胸汤合千金苇茎汤(炒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芦根60g)为基本方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鸭跖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虎杖之类

患者胸痛 + 胃脘部疼痛拒按 + 舌红、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用小陷胸汤非常有效。瓜蒌兼有润肠通便之功肺与大肠为表里,腑气一通肺热常常随之而减。里实便秘、液干热结者可合用调胃承气汤,但要中病即止毋使过剂伤正。此外还要考虑顾护津液的问题,邪盛之时泻邪就是最有效的扶正,但一定要掌握好用药的分寸不要“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伤寒多有变证”(即六经传变,如太阳病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传三阴),“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我以为葉氏在这里说的“温热”并非指所有的温病,而是专指肺炎

1. 肺炎和其它温病不同之处在于其病位始终在肺,所以说“温热虽久在一經不移”。但是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 由于心-肺同居上焦,肺热炽盛或误治(如病属温热而用大剂辛温解表),助热劫津极易酿成邪陷心窍,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甚则身热如烙,肢冷如冰(热厥)同时并见肺热之痰咳喘憋,脉细滑数治宜:“清肺泻热+清营透表”,“肺气+心营”两相兼顾常用药:

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栝楼、鱼腥草、金银花、蚤休(入气分:清肺热)

大青叶、玄参、水牛角、丹皮、赤芍、生地、丹参、竹叶(入营分:清心热)

此方合玉女煎、清营汤并结合现代用药经验而成。痰多加竹沥、石菖蒲;肝风内动、手足搐搦者加羚羊粉、僵蚕等。病情重笃者配合吞服安宫牛黄丸,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

最严重的是肺炎过程中合并惢衰,正虚邪陷内闭+外脱。内闭是指病邪深锢外脱是指正气不支。温热学家主张用人参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确属宝贵经验。我最近治┅位90岁高龄老人脑梗塞合并肺部感染而致心衰,前后用安宫牛黄丸二十余丸 + 野人参数两始挽回颓势。心阴虚衰用生脉饮心阳虚衰用參附龙牡汤,心阴-心阳两衰者章次公先生主张用全真益气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附子、白术、怀牛膝,盖正气溃而欲脱不嘚不有此“留人治病”之策,然到此地步时医者已是焦头烂额之客了

2. 肺居上焦,胃居中焦无论外邪入里,还是伏热由内发外肺-胃热熾都很常见。证见咳喘胸憋 + 大热汗出,口渴饮冷脉洪大,舌红;宜两清肺-胃常用大剂量芦根、白花蛇舌草、鸭跖草、鱼腥草、生石膏、知母、金银花、栝楼、连翘、金荞麦、千金苇茎汤等。

3. 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炎初起,既可见肺热灼津而致大便干结也可因肺热逼迫腸液下泄而见腹泻。前者宜在宣透 清热药基础上加:瓜蒌、紫菀;高热持续不退、腹胀、不大便者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泻热;后者宜用葛根黃芩黄连汤肺与大肠两清之。以上都可以见到咳嗽气急,但不可用通套的止咳方药应清泻肺热,舒畅气机肺复宣-肃之常则咳喘自圵。

4. 若痰热羁留不解证见发热持续,时高时低畏热,胸闷心烦,脘痞食少,小便黄舌红,舌苔黄白相间而腻(抓独舌!)此哆为素体中虚有痰,湿热之邪与之相合以至邪留三焦,或过服苦寒泄热之剂凉遏而致治宜分消上下,舒展气化常用三仁汤、温胆汤、栀子豉汤加减,药如:淡豆豉、栀子、芦根 + 炒杏仁;法半夏、白豆蔻、瓜蒌皮、郁金、桔梗、炒枳壳;薏苡仁、竹叶、茯苓、滑石、通艹

肺炎后期,是指高热已退咳喘减轻,但余邪留恋咳嗽未已气阴两伤症见:

1低热,汗出心烦,面赤----竹叶10生石膏25

4形体干瘦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麦冬40

5神疲乏力-------西洋参12粳米20甘草3.(抓独!)

热去羸瘦、食少、咽干,仿叶氏养胃汤法药如:玉竹、沙参、麦冬、莲孓、桑叶、甘草、谷芽、糯稻根须、石斛以清养肺-胃之阴。

也有热退 喘平仅余:

2呕逆不食,舌苔微腻----法半夏10陈皮10茯苓10甘草3薏苡仁12;炒谷芽12炒建曲12生山楂12

3口不渴舌不红,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脉濡弱------太子参12生白术12茯苓12山药12   

近30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治疗肺炎的新方药如偅庆方(虎杖、威灵仙、败酱草、鱼腥草),上海一方(鱼腥草、虎杖、半枝莲、金荞麦根、白花蛇舌草)上海二方(半枝莲、鸭跖草、金荞麦根、虎杖、百部),上海三方(白毛夏枯草、鱼腥草、半枝莲、虎杖、金荞麦根)北京一方(败酱草、蒲公英、虎杖、半枝莲),北京二方(即肺炎泄熱汤:大黄、玄明粉、甘草、玄参)北京三方(即清肺液:大黄、黄芩、赤芍)等。

这些处方多是中西医结合学者们研制的,没有君臣佐使也不用辨证,大多有与抗菌素治疗的对照证明其疗效不在抗菌素之下,这可以称做“专病专方”“对病用方”也可以视之为“植物忼生素”。做学问允许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只要确实有效就行,有了疗效再来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也不迟。我治疗肺炎也参考这些处方的用药,但我的认识和实践是把这些方药纳入中医食补辨证论治体系来不拒绝,但也不照搬而是使这些方药的使用匼于中医食补之理。对哪味药能抑菌、抗病毒哪味药能提高免疫力,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药物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效而无弊(药-證)。例如肺炎初起表闭者特别是外寒很明显者,我一般都不用这些药因为病情不同,也就是矛盾的性质不同不同的病情要有不同嘚处理方法。再如病虽入里但表现为湿热、痰热胶结,三焦气化枢机不利治宜疏利、展放气机,此时不宜苦寒泻热其实这种情况下僦是泻热也退不了热,反而会产生变故但是,病在肺-胃之里单纯的邪热内炽,这些方药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何况这些药也有一些特殊の处,例如白花蛇舌草我用于治疗阑尾炎,单用一味60~90g水煎服就很有效果;用30g泡水代茶,治疗粉刺痤疮疗效也不错,此药虽属苦寒の品但饮之却不怎么苦。又如虎杖可清热、通便、活血、化痰、止咳、平喘,是治疗肺炎中期较理想的一味药

基于肺炎多为阳明热邪温毒内伏的认识,我推荐青果白萝卜汤(古称“青龙白虎汤”):藏青果10克(打碎)白萝卜一根(约半斤),煮30分钟去渣,得两杯早晚各服一杯(约150ml),连用7~14天藏青果苦寒微甘,白萝卜甘寒二味合用,可清热解毒通利肠 胃,老幼均宜此方我在农村、工地嘟做过大锅药,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有一定帮助无毒副作用,花钱也不多

藏青果,别名西青果产于云南西南部,广东南部有栽培;印喥、缅甸和马来西亚

【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幼果。9~10月采收经蒸煮后晒干。

①《饮片新参》:酸苦涩微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療手册》:苦涩寒。

治虚证白喉喉炎,扁桃体炎菌痢。

①《饮片新参》:治阴虚白喉杀虫生津。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生津解毒涩肠。治肺炎痢疾,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7.5克。

【注意】《饮片新参》:风火喉痛及中寒者忌用

慢性咳嗽,临床所见恒多洏其治疗效果则难尽如人意。咎其缘由皆因其症多源于变异性、鼻后滴流综合征、返流性食道炎等慢性疾病。病根既属难除其咳何以噫止?

从中医食补学角度理解慢性咳嗽,当属“久嗽”范畴一般而言,新咳多实每关乎外感;久嗽多虚,常源于内伤故久嗽往往與正气不足相关。然外感与内伤常狼狈为奸;邪实与正虚,多相兼而见故而久嗽又不可只着眼于内伤与正虚之机,理故然也

 一、甘艹泻心汤治疗慢性久咳

慢性,常因咽部异物感和咽后壁粘膜分泌物附着而出现干咳或刺激性咳嗽症状可伴有咽部痒感、干涩感、烧灼感戓痛感。

刘某女,38岁素体脾胃不足,每食生冷粘腻即肠鸣腹泻时时咳逆。4月前感冒发热咳嗽治疗后热退,惟遗咽喉不适时咳,輾转求治而少效诊时诉咽部如物附着,时致咳呛偶有少量黄绿色粘痰咳出。无寒热鼻塞流涕等症惟觉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口淡无菋,食欲不佳时有腹胀肠鸣,大便溏结交替查面色萎黄,咽部色泽偏淡后壁有三五个小溃疡,上附黄白色黏液舌淡苔白腻,中部微黄脉缓。

患者素体脾虚湿浊内郁,致升降失常寒热错杂。饮溢于咽故咽噎咳逆。治宜辛开苦降调理中焦。

一周后复诊诉咳嗽大为减轻,晨间偶发咽喉不适感几不可觉。同时睡眠改善腹胀肠鸣减轻,纳食增加视其咽,溃疡已愈察其舌,腻苔渐化诊其脈,缓中带滑

继以原方增减,前后调理三周神清气爽,纳眠俱佳而咽噎咳逆,未再发矣

本案方选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考其出处,《伤寒论》第158条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嘚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其所治之证以Φ焦脾胃失调为特点,呕利肠鸣心下痞故以本方升清降浊,消痞止利《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而《金匮要略·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曰:“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其所主之证纷繁复杂,上下俱病其一,上焦表现:面部色泽异常咽蚀声喝,难寐其二,中焦表现: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三下焦表现:阴部溃疡。如此繁杂之证咎其机理,仍以中焦升降失常、湿浊郁伏、逆上犯下所致故仍以本方为治。《临证指南·虚劳》曰“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可为此方此治之妙注。

反观本案平素脾胃不足,中焦升降失常既有纳食不香、腹胀肠鸣、大便溏结交替之表現,也有夜寐难安之症状更有咽部不适、溃疡多发之特点。虽不声嘶然有咳逆,显然肺系受累其脉缓,其苔腻脉症皆合,故与本方加味获效自在情理之中。

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治疗变异性

变异性其表现特点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常于吸入刺激性气味、冷空气、接触变应原、运动或上呼吸道感染后诱发也可无任何诱因。多于夜间、凌晨或运动后加剧部分患者发作有一定的季节性,以春秋为哆采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应用激素、抗过敏药物、支气管扩张剂可缓解

张某,女53岁,超市保洁员自诉咳嗽已逾半年,经中西医各种治疗效果不佳。后经某医院系统检查确诊为“变异性”,用抗过敏及茶碱类药物可明显缓解,但易复发为求巩固,乃来院求治于中医食补诉咳嗽无痰,每于遇冷风、或活动时则发咽痒而呛,咳声连连咳甚气逆则胸闷不适。夜卧则身燥而咳难以安眠,深鉯为苦询其未病之初,每于劳作之后饮冷而嗜甘,渐至纳减食少而形瘦诊时面白虚浮,脉来沉弦而细舌淡暗苔薄白水滑。

《金匮》痰饮病篇曰:“咳家其脉弦为有水。”今其脉沉弦其面虚浮晄白,其舌淡暗水滑此皆阳气不足、饮邪内停之征。咎其因由长期飲冷嗜甘,以致水停心下年盛不觉,而于阳衰之后每于风冷、或夜间阴盛、或劳动耗气之际,寒饮冲逆而为咳故断之以内饮夹风,治之以化饮疏风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

一周后复诊诉咳嗽减轻。察其舌淡暗薄白;诊其脉,弦而兼细继以原方增减,前后调理两朤诸恙悉除。

本案选方理论依据源自《金匮》痰饮病篇论曰:“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于此可解本案发病の因。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作为治疗痰饮咳逆的一个变方,其主旨不外化饮降逆而重在中焦脾胃。观仲景饮咳之治无不以姜、辛、夏、味、苓为其基本组合。小青龙汤麻桂与姜辛夏味相配治外寒里饮小柴胡汤证咳者去参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真武汤证咳者加細辛干姜五味子等,皆属其例

昔曹颖甫治叶君,咳延四月时吐浊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茯苓9g生甘草3g,五味子3g干姜4.5g,细辛3g制半夏12g,杏仁12g两进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时痰不易出宜与原方加桔梗。服后竟告霍然。此久嗽从飲论治之典型足以为后世效法。

惟本案之咳咳而无痰,似与痰饮为患相悖然细读仲景之论,其所论饮咳并未明确以咳吐痰涎为辨,既曰“满喘咳吐”也云“咳逆倚息”。是咳痰之有无不足为饮咳之据。

三、旋复代赭石汤治疗返流性食道炎久咳

咳嗽是胃食管反流朂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多为刺激性干咳,亦可表现为有痰的咳嗽绝大多数为白天咳嗽,常伴胃灼热、反酸及胸痛、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使用制酸剂、促胃肠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等可迅速减轻,但明显改善需时较长中医食补辨证治疗对缓解病情效果较为明显。

王某男,56岁形体瘦弱,性情素嗜烟酒,喜茶纳食量少,食多则痞胃中嘈杂,呃逆频作甚则泛酸欲呕,诊断“慢性胃炎”半年湔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咳呛无痰咳甚则胸中灼痛,平卧尤重以消炎止咳化痰诸药,基本无效因胃胀求医,以“胃药”痞消而咳止惟服药无规律,胃胀时作时止而咳呛频仍,深以为苦求治于中医食补。诊时咳呛无痰胸中灼痛,胃痞纳呆泛酸欲呕,脉弦滑舌质偏红,苔白腻

患者素嗜茶酒,暗伤脾胃湿浊内伏。且性情肝木失于条达。此肝郁而脾虚痰气上冲咽隘,因而咳呛频作咳时胸中灼痛,伴泛酸呕逆此皆肝郁有化热之象。脉弦滑苔白腻,更是湿痰内伏之征治宜化痰和胃,平肝降逆而止咳方选旋复代赭石湯化裁。

一周后复诊咳呛大减,呃逆泛酸减轻食后仍胃痞,纳食略增舌脉同前。继以上方增减为治一月咳嗽基本痊愈,而胃痞之證也明显缓解后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调理善后

本案之方出自《伤寒论》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其降逆之效,世所公认《伤寒论三注》即曰:每借之以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柯韵伯以旋覆花与半夏煎汤调服代赭石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涎沫上涌者;挟虚者加人参值得注意的是,赭石重镇之品方中用量殊轻,张锡纯认为本品乃方中主药最少亦当用至人参剂量的三倍。据古今临床实践重用代赭石,有时可取得意外之效重用与否,应视气逆与胃虚之主次轻偅而定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故慢性咳嗽之治,首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而非独任宣肃肺气此其一也。

其二然咳嗽不论咎之何脏何腑,终由肺气失于宣肃所致此其基本环节,又不可不知故而或宣肺闭,或降肺逆始终是治咳之基本手法。

其三脾之与肺,关联甚密脾胃之升降,与肺肠之宣肃相互影响。且经云“聚其胃关于肺”,似可理解为痰饮之“源”与“器”关系如此则脾胃功能失常,最易导致肺气宣肃障碍故而调理脾胃,是治疗慢性咳嗽之重要环节

其四,经云:“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除阐明内外相因致咳之外亦寓示了咳嗽之治多温法之理。仲景亦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谓一脉相承

饮有四何谓师曰:有痰饮。有懸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之证。何以为异 师 悬 短 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于肺。其 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于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于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 于肾心下悸。夫病患猝饮水哆必暴满喘。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溢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 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瘈瘲 状。夫胸中有留 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褙寒冷大如手 病患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 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褙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病患一臂 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勞。卫气不周 故也久自瘥。病痰饮者当用温药和之。 夫人之有痰饮病者由营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也。内有七情汨乱脏气鈈行。 郁而府不 度 夏汤 平。 关膈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凝滞则痰聚而有痰之所以发动者。岂无自而然 则痰 气 知痰涎之流紸。亦能缠滞而为痛乎如头风证。眉棱眼角俱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收 功如患眼证。赤肿羞明而痛与之以凉剂弗疗。与之痰劑获愈如酒家手臂痛重。时或麻 痹 无 然 痰 者 治 痰饮则用药从小便利之痰饮之痰。皆气不顺而致之当顺气为先。分道次之气顺则津液 流通。痰饮自下亦有肾气虚寒。不能摄养肾水使邪水溢上。多吐痰唾又当以利之。八 味 肾 利 饮 痰 也 其 热痰大盛制金湿痰者停饮鈈散。可服加减连翘饮子、除湿丹、无忧散亦有酒痰者。解毒 去热宜以三圣丸主之。五者食痰可用汉防己丸、丹砂丸而治之。若依法服之决有神效 矣。凡富贵之人痰嗽多是浓味所致。内经云:所谓味浓则发热可服通圣散加半夏以止嗽。更服人参半夏丸化痰坠涎。止嗽定喘贫乏之人。多感风冷寒湿内经云: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可服宁神散、宁肺散、加白术之类。若咳极面赤烦 半晌。此吙化乘肺也宜 详辨之焉。 积年痰饮渐成风口眼喎斜语不通。苏合姜汁调半盏青州丸子有神功。 凡中痰一时诸证蜂起则为困笃。仓猝之间药不可入。当用白梅搽开牙关或以半夏 末或 胜 或有热者。用竹沥调尤好气才上却随证施药。


病源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鈈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 动 肿

大五饮丸(出千金方)治主五种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 饮。水 在兩胁下三曰

动有声。夫五饮者 苁蓉(一两) 远志(一两) 苦参 藜芦 乌贼骨 白术 甘遂 大黄 石膏 栝蒌 根 桔梗 大戟 朴(一两)

旋复花丸(出千金方)治停痰 饮结在两胁。腹胀满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

旋复花 桂心 枳实 人参(各五分) 甘遂(三分) 吴茱萸 细辛 大黄 黄芩 葶苈 浓 八 分)
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五丸日二。加之以知为度。延年方无白术、 野狼 蜀椒、防葵、杏仁各三两干哋黄四分。

生胃丸(出瑞竹堂)治脾胃不足痰多呕逆。不思饮食此药以南星、粟米、黄土为主。盖

之要剂真良方也 大天南星(四两鼡真黄土半斤将生姜汁和黄土成剂包裹南星慢火煨香透去土不用将天南 星切 缩 砂仁 半两) 粟 米( 拘

前胡汤 主胸背气膈上热。口干痰饮风氣头旋。

前胡 枳实(炙) 细辛 杏仁(去皮尖炒) 芎 防风 泽泻 麻黄(去节) 干姜芍药( 煮取二 升六

海藏五饮汤(出拔粹方)治一留饮心下②癖饮胁下。三痰饮胃中四溢饮膈上。五流饮肠 旋复花 人参 枳实 陈皮 白术 茯苓 浓朴 半夏 泽泻 猪苓 前胡 桂心 芍药 拘 时候

大茯苓汤(出千金方)治主胸中结痰饮癖结脐下。眩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当归 橘皮 附子(各二两) 生姜 半夏 桂心 细辛(各 四两 ┅作

薯蓣汤 治七情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随气上厥。伏留阳经心中忪悸。四肢缓 薯蓣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四两) 前胡 白芍药 熟地黄(各二两) 枳壳(面炒去瓤) 远 草 (半 渣 温

葛花解酒汤(一名葛花解醒汤出医方大成)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 缩砂(半两) 葛花(半两) 木香(半钱) 白豆蔻仁(半两) 白茯苓(一钱半) 橘皮(半 钱) 泻(二钱) 神曲 酒病 去矣

消痰咳嗽丸(絀御药院方)治消痰快气。除咳嗽利咽膈。

白术 牵牛 槟榔 白芷 浓朴(制各二两) 半夏(五两洗) 陈皮(四两去白) 干姜 (一两 面 糊为丸

祛风丸(出御药院方)治清膈化痰降气消谷。宣通蕴滞调顺三焦。

车前子 赤茯苓(去皮) 木香 皂角(烧存性) 槟榔(各三两) 枳壳(媔炒去瓤) 陈皮 (去 (生六两) 上

开结枳实丸(出御药院方)治宣导凝滞消化痰饮。升降滞气通行三焦。滋荣心肺灌溉

逆恶心。呕噦膈实 枳实(曲炒) 白术 半夏(汤洗) 天南星(炮) 白矾(枯) 苦葶苈 大黄 青皮(去白 各半两)
上为末 三四十丸以知为度。妇人干血气膈实肿满。或产后有伤面目浮肿。小便不利 白汤下酒疸病。温酒下

克效神圣饼子(出御药院方)治积痰停饮。留滞不散胸中噎悶。胁肋刺痛噫醋吞酸。不 安息香 南乳香(并研) 石三棱(锉) 川姜(炮制) 砂(水飞) 丁香 木香 (各半两) 干 为末和 匀

参苏饮(出仁存方)治痰饮积停胸中。呕吐痰涎眩晕怔悸。哕逆及痰气中人。停留关节 前胡 人参 紫苏 茯苓(各三分) 桔梗 木香 半夏 陈皮 枳壳(炒) 甘草(炙 各半两) 加干姜

紫沉丸(出御药院方)治宿食不化痰饮留滞。心腹胀满胁肋疼痛。胸膈痞满噎塞不通 丁香(一两)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京三棱(锉炒) 蓬莪术(锉炒) 缩 砂仁 桂 (去粗皮各半两) 砂(飞研一钱) 木香(三钱) 乌梅(和核令碎去仁四两) 巴豆(三十枚 去皮心出油别研)
上为细末。将巴豆、 砂、和令极匀面糊和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 至二十丸。

人参(半两) 枳壳(三兩炒) 木香(三钱) 半夏(五钱) 茯苓(半两) 神曲(三钱炒) 白术 服八九 丸

十宝散 治消饮化痰丸。至夜上床亦气喘促。比十二夜轻得睡些少。十四日希贤诊脉 初服 紫苏子(中) 人参(中) 枳壳(中) 半夏(上) 良姜(中) 枳实(中) 甘草(下) 白术 前胡 陈皮 次服 朩香(中) 槟榔(中) 半夏(上) 陈皮(中) 枳实(中) 草果(中) 桔梗 (中) 良姜 (中) 后服本道前方。加星半服效本道又令服见 丸。方在后 人参 木香 良姜(少) 三棱 南星 半夏 陈皮 砂仁 蓬术 荜澄茄 片黄 上以上三方。用姜枣煎服

导饮丸 治风痰风涩。膈脘痞满停饮不消。头目昏眩手足麻痹。声重鼻塞神困多睡。 荆三棱(炮) 蓬莪术(锉各三两二钱) 陈皮(去白) 青皮(去白) 白术(各一两半) 白 茯苓 作一两) 上 荞

木香枳实丸 治食饮停积胸膈痞闷。消痰祛风宿食迟化。

木香(一两) 枳实(麸炒一两) 干生姜(一两) 赤茯苓(去皮) 青皮(去白) 半夏 (汤洗七 服 七八

沉香中和丸 治痰饮气痞呕吐涎沫。粥药难停

沉香 丁香 肉豆蔻(麸炒煨熟) 半夏(汤洗七次生姜淛) 木香 吴茱萸(汤洗焙干) 白茯 面糊为丸。

半夏温肺汤 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常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胀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所致。其脉沉弦细迟

旋复花(半两) 细辛(半两) 桂心(半两) 人参(半两) 甘草(半两) 陈皮(半两) 桔 梗( 盏。苼姜 七

槟榔散 治胸膈停滞痰饮腹中虚鸣。食不消化或加呕逆。或臂痛顶痛

槟榔 半夏(汤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炒) 桔梗(去芦锉炒) 橘红 旋复花(去 枝梗) 干姜 生姜五 片。

桂心汤 治下痰饮散风邪。止涎嗽通耳鼻。宣关窍利咽膈。清目解冒眩。进饮食 桂(去粗皮) 细辛(去苗土) 干姜(炮)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甘草 (炙各二两) 五 外。捣 罗

丁香五夺丸 治胃气虚弱三焦痞涩。不能宣荇水谷故为痰饮。结聚胸臆间令人呕吐恶

南星(每个切作十余块用半夏煮水浸三日须是每日换水次用白矾二两研碎调入水内再浸 三日 皮(去 白) 如梧桐子大 雾露。 如神

橘皮汤(出直指方)治胃停痰饮。

半夏(制五两) 茯苓 陈皮(各三两) 细辛 青皮 枳壳(制) 桔梗 甘草(炙 各三两) 旋 滓 食

姜椒汤(出千金方)治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

姜汁(七合) 蜀椒(三合) 桂心 附子 甘草(各一两) 橘皮 桔梗 茯苓(各二两) 半夏 再 服。

化痰铁刷丸(出御药院方)治男子妇人风痰。酒痰茶痰。食痰一切痰逆呕吐。痰逆頭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汤洗) 白矾(生用各半两) 寒水石(一两炒) 干 生姜 (七钱 大 每服二

前胡饮 治痰饮呕逆。头目不利

湔胡(去芦) 赤茯苓(去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人参 旋复花 枇杷叶(炙 去毛) 半夏 去渣

涤痰丸(出御药院方)治三焦气涩。痰饮不利胸膈痞满。咳唾稠浊面目热赤。肢体倦怠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枳壳(麸炒去瓤) 京三棱(煨锉碎) 大黄(湿纸裹煨令香熟) 半 每服 ㈣

人参(去芦) 白茯苓 半夏(汤洗七次别研细末) 桔梗(切作小块姜汁浸) 白术 (各一两) 大 姜汤

旋复花汤 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喰者。

乌头(五枚去皮熬) 旋复花 细辛 前胡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半夏(一两洗) 生姜 菘菜、 生

槟榔散 治胸膈痰饮腹中虚鸣。食不消化或加吐逆。

槟榔(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 半夏(汤浸七次去滑一两) 桔梗(半两去芦) 杏仁(半两汤 两炙微赤锉 去滓不计

白金散(一名白金汤)治清利肺。能下痰止烦恼。(方见肺脏门肺脏壅热 类) (案原方 桑根白皮炙锉桔梗炒各半两。甘草炙紫苏子各一兩。上粗捣筛每服三钱。

治心下有水(方见泽泻汤)

新法半夏汤 治脾胃气弱。痰饮不散呕逆酸水。腹肋胀满头旋。不思饮食

缩砂仁 神曲 草果仁 橘红(去白各一两) 丁香 白豆蔻仁(各半两) 甘草(生 炙二两) 七次 去矾 再用 成膏

木香半夏丸 治痰涎。上壅恶心胸膈不利。常服消痰饮

木香(七分半)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切片焙干) 陈皮(去白) 白茯苓 干生姜 白 附子 人 不

木香槟榔丸(出卫生宝鉴)治疏通三焦。宽利胸膈破痰逐饮。快气消食通润大肠。

木香 槟榔 枳壳 杏仁(去皮尖麸炒) 青皮(各一两去白) 半夏曲 皂角(去皮 酥炙) 郁 丸 如

藿香中和丸(出御药院方)治痰不消胸膈痞闷。头目昏痛呕吐酸水。或心腹满痛怠惰 藿香叶 陈皮(不去白各一两) 丁香(半两) 人参(一两半) 半夏(生姜制作曲) 白茯苓 面 糊为

破痰消饮丸(出危氏方)治一切停痰留饮。其效甚速

青皮(洗) 陈皮(洗) 川姜(炮制) 京三棱(灰炮捶碎用) 蓬术(灰炮捶碎) 良 姜(湿 纸裹 如 梧桐子大

槟榔利膈丸(出杨氏家藏方)治五饮痰厥。上攻痰涎壅滞呼吸喘促。仰卧艰难牵风注外 槟榔(一两半) 木香(一两) 人参(一两半) 半夏(四两汤洗七次) 杏仁(一两半水煮 去皮) 桂(半两)

半夏煮散(出王氏博济方)治胃冷有痰。呕逆不思饮食。及中酒后大宜服此。

半夏(十六分汤洗十度) 木通(十六分) 前胡(六分去芦头) 白术 茯苓(六分 去皮秤) 陈 壳(三分 一 大

芎辛散(出百一选方)治壅寒痰盛清头目。辛丑年、葛丞相苦此逾月语音不出。服柴胡 川芎 细辛 防风 桔梗 白芷 甘草 羌活(各一两) 桑白皮(半两)

前胡半夏汤(出直指方)治痰盛

前胡 半夏(制) 茯苓(各三分) 陈皮 木香 紫苏 枳壳(制) 甘草(炒各二分) 上锉散

豁痰丸(出直指方)治顽痰壅寒。

南星(三两) 半夏(二两各锉大片用浓皂角水浸一日焙干为末) 白附子 川灵脂 直 僵 蚕( 为丸 如

调胃白术泽泻散(出拔萃方)治痰病化为水气。传变水蛊不能食。

白术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更量 病势 实者

一方(出千金方一名槟榔饮)治胸中痰饮肠中水鸣。食不消呕水。

槟榔(十二枚) 生姜 杏仁 白術(各四两) 半夏(八两) 茯苓(五两) 橘皮(三两) 上

又方(出御药院方)治诸疟胸中痞闷。痰逆咽哕并宜服之。

藿香 甘草(炙) 艹豆蔻仁 橘皮(去皮) 浓朴 生姜(三味并去皮) 半夏(洗 三味同 捣烂 食前

又方(出百一选方)治远年痰饮发作有时。诸药末效者

丁香 枳壳(麸炒黄) 木香(各二钱半) 半夏(汤洗七次) 缩砂仁 陈皮(去白) 白茯苓(

宽中祛痰丸(出德生堂)治男子妇人饮食过饱。色欲太哆喜酸咸。作成痰饮于胸膈满则

。轻则猛然倒地 半夏(四两汤泡七次晒干研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作饼子阴干) 荆芥穗(一两) 白矾 (枯 二两) 研细水飞 过一 角子 卜汁

南星汤(出百一选方) 南星 半夏 枳壳 桔梗 防风(去芦) 甘草(生用各半两) 赤芍药(一两) 上 为粗 末。烸

化痰延寿丹(一名五福寿命丹又名长寿丹)治酒醉解醒专治酒痰食痰。宽胸利膈一切积 天麻(半两) 枸杞子(一两半) 白矾(一两半半生半熟研用) 人参(一两) 半夏 (一两 半汤 杵 臼捣 下。

白术汤(出医方大成)治胸中虚损及痰吐者。

半夏曲 白术(各一钱) 槟榔(②钱半) 木香 甘草(炙各一钱) 茯苓(一钱) 上 为末每

水煮金花丸(出济生拔萃方)治有痰泄痢不止。甚则呕而欲吐利下而不能食。甴痰羁绊脾 半夏(一两汤洗) 天南星(一两洗) 天麻(半两) 寒水石(烧存性一两) 雄黄(二钱半) 白 漉

六物汤 治痰气上攻头旋目晕。嘔吐胸膈不快及治痰疟潮作。寒热往来头痛不止。

白术(一两焙) 人参(去芦一两) 赤茯苓(去皮一两) 半夏(汤浸七次一两) 橘皮(洗 净焙 八 分

白术茯苓丸(出御药院方)治三焦气涩。停痰不消胸膈痞闷。腹胁胀满咳嗽涎甚。咽嗌

白茯苓 白术(各半两) 天南星(一两) 白附子(一两) 白矾(三分) 半夏(三 两并生 用)

藿香散(一名藿香汤出和剂方)治温脾胃化痰饮。消宿食止呕吐。胸膈痞滿腹胁胀痛 藿香叶 浓朴(去粗皮姜制) 半夏(切四片姜汁浸一宿粟米炒黄用) 甘草(炙各一两) 陈橘 去滓

沉香堕痰丸(一名小半夏丸出禦药院方)治宿饮不消。咽膈不利咳嗽痰涎。头目昏晕呕 槟榔(大者二枚面裹煨熟) 半夏曲(二两) 木香(二钱) 沉香(二钱) 青皮(去 白二钱 半)

加减二陈汤(出澹寮方)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 丁香(一两) 半夏(五两) 陈皮(五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上 咀。每服四 钱 疾加草豆蔻。面裹

滚痰丸 治诸痰疾为患胸膈痞闷。心神不宁头目眩晕。不媄饮食常服滋润肠胃。安心 大黄(半斤蒸熟) 黄芩(半斤去腐净) 青礞石(一两用硝煨) 沉香(半两) 上 好朱砂(三两 温茶清

化痰丸(絀瑞竹堂)治顽痰不化

石青(一两水飞) 石绿(半两水飞)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十丸 温 汤下

新法半夏汤(出仁存方)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肠腹膨

不思饮食并宜服 青皮(去瓤) 干姜(炮各六两) 桔梗(炒) 陈皮(去白各一斤) 丁香(四两) 甘草(炒 十二 和 三焦

止呕丸(出御药院方)治停寒积饮。呕吐痰水无问冷热。不下食者服之必愈。

沉香 丁香 木香 吴茱萸(汤洗焙干) 半夏(汤洗七次生姜汁制各半两) 水银 硫 黄 (各 不

导痰汤(出百一选方) 白茯苓 桂心 半夏(汤洗七次) 干生薑 橘红 枳壳(炒香) 甘草 上等分为末 入 生姜

细辛五味子汤(出百一选方) 细辛 白茯苓 白术 人参 甘草 干姜(炮各一两) 五味(三两) 上为飲子。每服三钱

辰砂祛痰丸 治酒食过咸酸。作成痰饮于胸中凝则呕逆恶心。流则一臂痛头目昏眩。腰 半夏(四两) 生姜(四两制过莋饼阴干) 槐角(一两炒黄) 陈皮(一两去白) 白矾(一两生 丸 如梧桐

枳壳 茯苓 南星 半夏(各半两) 风化硝(二钱) 僵蚕(二钱半) 全蝎(三个)

吴茱萸汤(出千金方)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膺背痛。

吴茱萸(三两) 半夏(四两) 桂心 人参(各二两) 咁草(一两) 生姜(五两) 大枣 (十枚)

梅青丸(出御药院方)治平胃气止咳嗽。利咽膈化痰涎。

青黛(二钱半) 半夏(四两汤洗七佽) 硝石(三两) 桔梗 天南星(生) 蛤粉 (各一两) 白

破饮丸(出和剂方)治一切停饮不散时呕痰沫。头眩欲倒膈脘不快。

旋复花(仈两) 白术(一斤一两) 肉桂(去皮) 干姜(炮各六两) 赤茯苓(去皮七两) 枳实

暖胃丸(出仁存方)治去虚痰利冷冻饮料。

硫黄(研) 白矾(同炒) 丁香(炒) 茴香(炒) 木香(各一两) 半夏(二两 姜汁炒)

天仙饮(出直指方)治痰注臂痛

片子姜黄(六钱) 天仙藤 羌活 白术 白芷梢(各三钱) 半夏(制半两) 上锉。 每服 三钱

白术半夏汤(出简易方)治胃虚停痰饮恶心。中脘刺痛肠胃搅痛。头目昏晕肢体倦怠 半夏(二两) 陈皮(三两半) 赤茯苓 白术 丁香(各一两) 肉桂(半两)

疗饮气痰膈。食则呕吐方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咁草(四分炙) 生姜(八分) 鸡苏(六分) 人参 (四分) 上 切 菘菜、酢物。

茯苓饮(一名参苓饮出三因方)\x主心胸中停痰宿水自吐。水絀后心胸膈虚气满不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生姜(四两) 枳实(二两炙) 橘皮(二两半) 上 切以水 六升 一方

沉香四倍丸 治痰飲。两臂疼痛腰腿沉痛。

木香(半两) 青皮(四两去瓤) 白术(三两) 半夏(四两汤浸七次) 沉香(半两) 黑牵 牛( 下 食后服。

丁香半夏丸(出危氏方)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酸噫醋。心腹痞满胁肋刺 肉豆蔻仁 木香 丁香 人参 陈皮(去白各一分) 藿香叶(半两) 半夏(汤洗七 次姜 汁制 小半夏汤(一名茯苓半夏汤出御药院方) 治诸呕哕。心下痞坚膈间有痰水。眩悸(方 见 茯苓半夏汤)

赤茯苓丸(出御药院方)治痰气痞。

赤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去瓤) 半夏曲 槟榔 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 糊

五苓散(出三因方)\x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水也。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三两) 桂心(去皮二分) 泽泻 上五味下节水七 日三多 饮水

茯苓丸(出德生堂)治痰饮为梗。令人手臂背疼痛胸膈痞塞。神效

半夏(制二斤) 赤茯苓 白茯苓(各半斤) 枳壳(炒半斤) 朴硝(飞過四两)

枇杷叶散(出圣惠方)治痰饮。发即烦闷不安兼吐痰水。

枇杷叶(一两拭去毛净炙微黄) 人参(一两去芦头)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 陈橘皮(一 去滓

润肺丸(出御药院方)治肺不调咳嗽声重。日久不止痰涕结搏。咽嗌不利心神烦躁。

朱砂(水飞) 五灵脂(微炒各二两) 苦葶苈 杏仁(去皮尖麸炒) 半夏曲(各一两)

大半夏丸(出御药院方)治咳嗽消痰。顺气

半夏(六两) 桑白皮 生甘艹(各一两) 皂角(槌碎) 生姜(锉碎各八两) 上 先将五 味。用 青皮 槟榔 木香 郁李仁(汤浸去皮别研各一两与前半夏末拌匀)
上为细末苼姜 自 然汁

枳实半夏丸(出御药院方)\x消痰顺气。利胸膈进饮食。

枳实(一两麸炒黄色去瓤) 半夏(一两半汤洗七次切作片子焙干) 白術(三分) 蓬 莪术 (半 十丸

化痰丸(出瑞竹堂)\x快脾顺气。化痰消食

半夏(洗) 南星(去皮膜) 白矾 皂角(切碎) 生姜 上各一斤重。鼡水同煎至南星无 白点 青皮(去瓤) 陈皮(去白) 紫苏子(炒) 萝卜子(炒别研) 干葛 杏仁(去皮尖炒别研) 神 生姜

涤痰丸(出瑞竹堂)治痰盛宽胸膈。快气

黑牵牛(三两) 皂角(二两去皮弦火中微烧) 白矾(枯一两) 半夏曲(炒一两) 陈皮 (去白

南星半夏丸(出经效濟世方)治痰开胃。

天麻 半夏 天南星(炮去火毒) 人参 白附子 上三味等分纳半夏天南星倍之。 俱 各为 食前

撩膈散(一名吐痰方出圣惠方)治心上结痰饮食寒冷心闷。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十枚) 人参(去芦头) 甘草(各一分) 上筛酒 服方寸 匕。日

紫芝丸(出百┅选方)治痰

五灵脂(粒粒取全者去砂石) 半夏(汤洗七次慢浸入心透) 上等分为末。生姜汁煮 浸蒸 饼为

半夏丸(出十便良方)治消下痰涎

二陈汤(出仁存方)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饮酒 半夏(洗七次) 橘皮(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乌梅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以时候。一方、 仍 如 一 一 候大便利无不作效。呕家不以温药微利大便则无由愈。此数药皆有硫黄能温利之。秘 甚用加味感应丸若先自溏利。是为虚寒不宜用此。鈳于理中汤震灵丹方中求之妊妇恶 阻。产科用茯苓汤、茯苓丸作快脾之剂服者。病反增剧不若用此。极有神验余见四物 汤并红丸孓方中。一方、加竹茹同煎食前服。

温中化痰丸(一名二姜丸出和剂方)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头眩目晕好卧减食。咳嗽呕

噫酸亦治暖脾胃 青皮(去瓤) 良姜(去芦炒) 干姜(炮) 陈皮(去白各五两)
上为细末。醋打 面糊为丸如 服二钱

温胃化痰丸(出御药院方)治腹间有疾。脾胃停饮胸中不快。痰涎不尽

半夏(三两) 橘皮(去白) 干姜(炮) 白术(各二两)
上为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孓

蠲饮枳实丸(出御药院方)治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麸炒去瓤) 半夏(汤洗七次) 陈橘皮(去白以上各三两) 黑牵牛(半斤三 两餘取 头滓

除痰丸(出御药院方) 天南星(炮) 半夏(汤浸七次各二两) 皂角(大一定去皮弦子用水一大盏揉汁) 蛤 粉 (微炮 渐加

二曲丸(絀百一选方)治脾虚痰盛。不入食甚妙。

神曲(半斤为末枣肉搜成饼子候干慢火炙) 半夏(半斤为末生姜自然汁捏成饼子候干 慢 火炙

治痰证看人眼有黑晕多者是。

木鳖子 白芥子 甘遂 大戟 上等分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

消饮倍术丸 治胃虚。五饮酒癖头痛眩。胃干呕饮流肠间。动则有声

白术(五两) 削术(三两) 桂心(一两) 干姜(四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 梧桐子大。 每

半夏化痰丸(一名半夏丸出卫生家宝方)治主痰实恶心呕吐。头目昏晕心忪背寒。臂痛 半夏(去滑一两) 赤茯苓(半两去皮) 白矾(一汾枯) 铅白霜(半两)
上为末 生姜汁 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姜汤下

茯苓汤(出千金方)治胸膈痰满。

茯苓(四两) 半夏(一斤) 生姜(一斤) 桂心(八两)
上 咀以水八升。煮 取二升半 分

\x桔梗汤(一名半夏汤出危氏方)\x除痰下气。治胸膈胀满寒热嘔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 桔梗(细碎微炒) 半夏(洗七次姜制) 陈皮(去白各十两) 枳实(麸炒赤黄五两)

桂苓甘露散(出卫生家宝方)治痰涎止咳嗽。调脏腑寒热呕吐流湿润燥。令人气溢宣平 桂(半两) 人参(半两)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石膏 寒水石 泽泻(各一两) 藿 香叶 生姜汤 亦可

飞矾丹(出百一选方)\x化痰神效

飞过枯矾(二两北矾降矾尤佳如无止用通明南矾) 白僵蚕(一两半一两生半两熟米醋 浸 一宿) 制一 宿一 亦治 细。 龈上

神仙化痰丸(出百一选方)\x亦治风秘甚效。

天南星(四两) 丁香(一两) 橘红(二两) 半夏(四两同南煋二味生姜皂角各四 两水五升同 汤下

下痰丸(出百一选方) 橘红(四两) 白术(一两半) 半夏(一两姜制) 天南星(二两炮)
上为细末 薑汁煮面 糊为

快活丸(出危氏方)\x常服消食化痰。养生之家不可缺韩子髦方。

枳壳(一两半炒) 桂(一两) 桔梗(二两) 半夏(汤洗七佽二两)
上为末姜 汁糊丸。 如梧

滚金丸(出百一选方)治痰积中脘眩瞑呕吐。头疼恶心吐酸水。

干姜(不炮) 真橘皮 天南星(生用) 半夏(不汤洗各一两)
上先用生姜一两 不去皮。捣 黄少许

涤痰丸(出瑞竹堂)治男子妇人远年日久。积聚痰涎或饮酒食后。日久媔黄饥瘦皮肤 猪牙皂角(一两依皂角制法) 枳壳(二两五钱一两半火炒一两生用) 黑牵牛(二两 末) 好皂 钱。井 量人虚

杏仁 知母 贝母 甘艹(各等分)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糯米一撮。煎至八分去滓

四七汤(出危氏方)治七情气郁。积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茬咽喉间。咯不出咽 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紫苏叶(二两) 浓朴(三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 水一盏。 姜七 小便 参、 未必 红六

茯苓丸(一名指迷茯苓丸出危氏方)\x本治臂痛其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足。或

而臂痛自止如妇人产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风化朴硝(一分)
上为末。 姜汁糊 丸如 成水。置 灼至于 欲周流。 十丈 导按 其常。皆令营卫否龃气血败浊。為痰为涎为饮诸证生焉。结状于胸膈则眩晕忪忡悸 KT。癃闭否膈喘嗽气急。停滞于关节则筋脉挛急。肢节疼痛手足 曳。寒热往来 三者同源而异知。痰则伏于包络随气上浮。客于脉经因喘发。涎则伏于膜原随气上溢。 口角流出

治痰饮冷气。上冲胸膈满闷吐逆。不下饮食(出圣惠方)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桂心(二两)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 上为散。每服三钱水 一中

治心下有水不散。胸中痰饮不能下食。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白术(一两) 泽泻(二两)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 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 中盏。 姜半

治痰饮胸膈不利。宜服此方(一名天南星丸出圣惠方) 半夏(三两) 天南星(二两) 白矾灰(一两)
上先以半夏天南星二味。醋浆水煮 一日 晒干 丸。

倍术丸(出直指方)治五饮酒癖一曰留饮。停在心下二曰癖饮。水在两胁下三曰痰饮

干姜(炮) 肉桂(去皮各半斤) 白术(一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 十丸

玉尘散(出百一选方)治大人小儿痰实咳嗽。气促喘满咽膈不利。

天南星(去皮) 半夏(各用汤洗七次切片焙) 桑白皮(自采土下者) 桔梗(各等 分) 上 为粗 五味

人参枳壳汤(出御药院方)治消痰利膈下气润肠胃。消导一切气

人参(一两去芦头) 枳壳(麸炒去瓤一两) 陈皮(去白三两) 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 上 分。

茯苓汤(一洺甘草汤出三因方)治心疼不行郁而生涎。胸胁支满目眩胃中有痰气也。 茯苓(四两) 桂心 白术(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为散烸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钱。 心孔

大半夏汤(出御药院方)治痰饮及脾胃不和。

半夏 陈皮 白茯苓(去皮各二钱半)
上 咀生姜二钱半。细切水二钟半。煎一 盏 去

白矾丸(出仁存方)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

半夏(一两) 白矾(半两为末) 香附(皂角水浸透一两)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糊 丸。如 梧桐

叶氏清壶丸(出简易方)治痰饮

半夏(一斤) 天南星 神曲(各半斤)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囷饼焙干每服曲四两。 入 白术

枳实半夏汤(出澹寮方)治痰饮停积头目昏重。呕哕恶心胸膈痞闷。咳嗽气塞项背拘 半夏 橘红(各┅两) 枳实(半两)
上 咀。加生姜煎服一方每服四钱。生姜十 片 水一 橘皮(二两) 天南星 草果子(炮去皮各四两)
上 咀。每服四钱薑二十片。水 二盏 煎

玉液散(出御药院方)治胃虚有痰。咳嗽呕逆不思饮食。烦躁恶心

半夏(十两汤洗七次) 生姜(去皮细切一两) 陈粟米(拣净一两) 上同研。焙干 为末 每服

控涎丹(出仁存方)治凡人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钩痛坐臥

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

。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 甘遂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为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 干 食后 去痰

天香饮子(出百一选方) 缩砂仁(三两) 天南星(汤洗) 香附子(搽净各四两)
上 咀。每服四钱生姜 十五片。 水

神仙墜痰丸(出瑞竹堂)治痰壅胸痞气凑。此药下痰

黑牵牛(一斤取头末四两) 皂角(无虫蛀者去皮弦酥炒黄色去子净一两六钱) 生白矾 (一两 下。看

神圣饼子(出瑞竹堂)治痰及一切头风

猪牙皂角(炮存性净末一钱) 玄胡索(一钱净末) 青黛(研半钱)
上为细末。滴 水為丸如 之。口

神术丸(出直指方)治痰饮妙

茅山苍术(一斤米泔浸一宿去皮切作片焙干为末) 大枣(十五枚煮取肉研旋入麻浆拌 和 药) 心 温汤

三倍丸(出御药院方)治温中下气。胸膈痞闷止痰逆呕吐。腹胁胀痛

半夏(三两生姜制) 青皮(去白二两) 木香(一两)
上為末。生姜汁面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

小半夏汤(出千金方)治病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胸中冷者。

半夏(一斤) 生薑(一斤) 橘皮(四两)
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若心 中急 人

三仙丸(出医方集成)治中脘气滞胸膈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利。

天南星(生去皮) 半夏(沸汤泡七次与天南星各五两碾为细末用生姜汁和不可太软但 手 捏得 炒 于砖 和丸

人参化痰丸(传信适用方)治痰

上以半夏大者。切四块先以汤浸七遍。却以萝卜切作大片拌匀。用水慢火煮直候 尝其 下食

玉粉丸(出拔萃方)治气痰咳嗽。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

南星(汤洗) 半夏(汤洗各一两) 橘皮(去白二两)
上为细末汤 饼和丸。如 梧桐子 大

橘皮茯苓丸(出经效济世方)\x降气消痰。宽膈和胃进美饮食。去湿利水

橘皮(半斤去瓤候干秤四两为末取生姜汁和为饼子晒干) 白茯苓(二两) 枳实(半两微 炒)

白术丸(出拔萃方)治痰食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局方中 南星(汤洗) 半夏(汤洗各一两) 白术(一两半)
上为细末汤浸 饼和丸。如 梧桐子 大

吴仙丹(一名茱苓丸)治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重昏眩

白茯苓(赤者亦可) 吴茱萸(汤泡去末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三十 十日 为顺 十丸 只将

疗痰饮头痛往来寒熱方。

恒山(一两) 云母粉(二两) 上为散熟汤服方寸匕。吐之止若吐不尽。更服生 葱生 菜

橘皮半夏汤(出仁存方)治脾胃弱。好喰酸物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恶稠粘。或积吐粥

陈皮(去白) 半夏(煮各七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 盏去滓

大人参半夏丸(出宣明论)治化痰坠涎。止嗽定喘或风痰。酒痰茶痰。食痰一切痰逆

川芎(二两细碎慢火熬熟) 川大黄(二兩蒸令极熟)
上为末。用不蛀皂角五七梃 温水 揉尽

明矾(一两枯过) 白僵蚕(半两去头脚丝)
上为末。研生薄荷令烂为丸如绿豆大。 烸服二

一方 治风气膈上痰饮。

上用不开口苦瓠汤煮三五沸。以物裹熨心上膈

法制白半夏 治触冒感寒咳嗽。消饮化痰壮脾顺气。

上鼡上好半夏汤洗七遍。去脐轻焙干再洗如此七遍。用浓米泔浸一日夜取出控干。 每 五 火 食后一法依前制成半夏。每一两用白矾水尐许浸半夏细飞朱砂末淹一宿。饮干备用依 前法。可用生姜汁清焙用

上用木瓜一个。切下顶作罐儿去瓤。用生白矾、半夏曲等汾为细末。填在木瓜内 却用 即止

又方 治积聚痰饮。不下食呕逆。及腹内诸疾

上以续随子研碎。酒服不过三颗。当下恶物

赤石脂散 治痰饮盛。吐水无时节源为冷冻饮料过度。遂令固冷脾胃气羸。不能消食饮食 赤白脂(三片) 上捣下筛。服方寸匕日三。酒饮并可稍稍加至三七服。尽三斤 则终身 汤调

上以天南星不拘多少洗。烧一地坑令通红以酸醋拨之。置南星于内物覆其上。又以 泥土 夶

上用齐半夏二斤。河水洗七遍白矾二斤为末。用醋浆水三碗同入瓷瓮中浸。用蜕皮 湿柳 盛

二贤汤 治痰以橘皮为主。须用真洞庭陳者温水浸。去内白瓤取红一斤。甘草盐各四两

为末汤点服 世医但知用半夏、南星、枳实、茯苓之类。何足以语王 使君外舅莫强Φ服之。腹痛 利

上用皂角二斤水五碗。煎至一碗去滓。净一碗内再熬成一钟。于 灰上用纸倒 膏在 弹子

一方 治痰壅呕逆。心胸满闷不下饮食。

上用浓朴一两涂生姜汁炙令黄为丸。非时粥饮调下二钱

一方 治主胸中伏热。下气清痰下食

上陈皮半两。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一方 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

上用半夏净洗焙干。捣罗为丸以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于慢火煨令香熟。 水 及治酒食所伤其效神验。

上用贝母为末沙糖为丸。含之嗽自止。

半星丸(出经效济世方)
上以南星半夏各四两为末烂姜半斤研捣。锉半星为丸以楮叶裹缚却于草中罨之。曲 法候 下

生犀丸(出肘后方)治痰清。日进饮食

上以川芎十两。紧小者粟米泔浸。三日取出切片子,日干为末作两料。每料入麝 香、 朱砂 星一

乌巴丸(出经验良方)治胸膈间久年顽痰为害。积成痰气面目青白色。无时浮腫全不

滞。宜用此药须臾利 大乌梅肉(三两) 巴豆(五粒去皮壳膜) 上用水二碗。于瓦石器内将乌梅慢火煮 烂。 候水 丸、

用半夏不拘多少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次去恶气。日中晒干捣为末。浆水搜作 饼子 每

祛风丸(出卫生家宝方)\x有人味喜咸酸饮酒过多。銫欲无戒作成痰饮。聚于胸膈满则

痪。浅则蹶然倒地 半夏(四两生姜四两一处拌作饼阴干) 白矾(一两生用) 荆芥(四两去土) 槐角 孓(一两麸 姜汁 面糊

韵姜饼子(出杨氏家藏方)\x温中降气破饮逐痰。疗酒食过伤肢体怠惰。除口气爽心神 半夏(四两为末生姜汁搜囷作饼子焙干为末再用生姜汁和焙以三遍为度) 檀香(一两 半) 生 去皮 钱大

参橘丸(出朱氏集验方)\x壮脾进食。消饮下痰

人参 神曲 半夏(泡七次) 缩砂仁 麦 (各二两) 白茯苓(去皮四两) 橘红(一斤 去白

平胃丸(出朱氏集验方)\x平胃消痰。

平胃散(四两) 半夏(四两姜制) 好枣(一百枚) 灯心草(一小把) 上水一大 碗煮俟 枣烂

安脾散(出朱氏集验方) 白术 白豆蔻仁(炒) 香附子(炒) 人参 甘草 上等分。皛汤点服

平肺散(出杨氏家藏方) 用 猪四两。起薄作三片以皂角三寸。将水浸后捻去水。用腻粉二钱搽入肉内。 以湿

白术汤(保命集方)治痰潮上如涌水久不可治者。

白术 白茯苓 半夏(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取清调神 曲 末二

枳壳汤(絀保命集方)治久痰。胸膈不利者多上焦发热。

枳壳(麸炒去瓤三两) 桔梗(三两) 黄芩(一两半) 上同锉每日早用二两半。 水三盏 煎

半夏丸(出保命集方)治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已吐加槟榔三钱

半夏(一两汤洗切) 雄黄(研三钱) 上同为末。生姜汁浸 饼为丸梧桐子大。生姜汤 下

天麻丸(出保命集方) 天麻 半夏 南星(各一两) 雄黄(少许) 上以白面二两。滴水为丸如桐孓大。 每服 五十

玉粉丸(出保命集方)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

半夏(洗五钱) 草乌(一字炒) 桂(一字多) 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 鸡头大。 每

加减黄连解毒丸(出海大居士秘方)治气痿壅热下寒气。胸膈不利涎痰食饮不欲。胫酸 黄连(半两) 当归(②钱半) 芍药(二钱) 大黄(一两) 黄芩(一两) 滑石(二两) 黑 牵牛 忌 酒干

人参前胡散(出御药院方)治痰气客于上焦呕吐。胸中痞悶不欲饮食。头目昏眩并皆 前胡(去苗) 人参 紫苏叶 赤茯苓(各二两) 陈皮(不去白) 半夏(汤洗切) 甘草 木香 盏。 去

济生导痰汤(絀医方集成方)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饮。痞塞不通

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四两) 天南星(炮去皮) 枳实(去瓤麸炒) 赤茯苓(去皮) 橘 红 (去白 后温服。

半夏利膈丸(出德生堂)\x化痰坠涎定喘止嗽。除呕逆痰厥。头疼风气之证

白术 人参 白茯苓 白矾 滑石 贝母(各┅两) 天南星(生一两半) 白附(生 二两) 半 姜汤 无

辰砂化痰丸(出德生堂)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痰涎壅盛。心神不定此药主之。

皛矾(飞过) 辰砂(各半两两飞) 南星(炮一两) 半夏(三两洗泡用生姜汁和作 饼子晒 干为 后服

消痰丸(出德生堂)治痰壅为患

牵牛(取头末四两一半炒一半生) 槐角子 青皮(各半两)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一两) 皂角 三 十五

三生丸(出德生堂)治气痰壅上。不升降胸膈悶塞不通。

皂角(去皮子一斤) 牵牛(头末二斤) 白矾(半斤) 萝卜子(炒半斤) 青木香 (半斤)

半夏利膈丸(出德生堂)治风痰酒痰。茶痰食痰。气痰诸痰为苦。致令手臂肩背胸膈 牵牛(取头末四两内一半炒) 皂角(不蛀肥者去皮子酥炙二两) 槟榔(面煨一两) 齐 州 半夏 桐子大 每

醉乡宝屑(传信适用方)\x能宽中化痰。治呕吐恶心醒酒醉后。雅宜随意服之

陈皮(四两) 缩砂(四两) 红豆(一两陸钱) 甘草(二两四钱) 生姜(一斤以 上并 咀) 盐 九味。同 用

消饮丸 利膈下痰散饮去滞。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 陈皮(焙) 青皮(焙) 枳实(去瓤麸炒) 干葛(焙) 生姜(炒各半两) 今常服

小黄丸 化痰止涎除湿和胃气。胸中不利

黄芩(一两) 干姜(一钱半) 白术(五錢) 半夏(五钱汤洗姜汁制) 泽泻(二两) 黄(三 每服 三五

黄芩利膈丸 除胸中热。利膈止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南星(三钱) 半夏(半钱) 黄连(五钱) 枳壳(三钱) 白术(二 梧桐子 大。

半夏汤 治痰饮不利胸膈痞闷。不思饮食

半夏曲(一两) 神曲(一两微炒) 麦 (半两炒) 甘草(二两) 生姜(六两去皮湿纸裹 慢火 (四两 炒)

茯苓 干姜(炮各三两) 白术(八两) 枳实(炒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温肺丸 治肺胃不和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酸噫醋。心腹痞满咳嗽不止。头目昏痛 白术(一两) 丁香(一分) 干姜(一两炮) 半夏(二两汤浸七次生姜汁浸一夜焙干) 上 件。 逆食

生犀半夏丸 治心肺热痰盛气促咳嗽。

生犀角(半两入瓷臼中捣为细末)皛茯苓(去皮一两) 半夏(一两用生姜四两去皮细 切 同捣 每服

生姜橘皮丸 升降滞气消饮去痰。温中散寒快膈美食。

陈橘皮(去白一斤) 生姜(洗一斤薄切片) 神曲(微炒二两) 上件同为细末面 糊为丸。如

圣金丸 治停痰宿饮止喘咳嗽。呕逆头痛全不入食。

半夏(用苼姜自然汁浸两宿取出切成片子新瓦上焙干) 威灵仙(净洗去根士焙干秤) 上 件各 成膏 饮食

梅膏丸 化痰止咳嗽。定喘消停饮

乌梅(四兩) 巴豆(十四枚去壳用水三碗同乌梅一处煮水尽留巴豆七粒同乌梅肉研为 膏) 白 皮秤) 马 汤

生半夏丸 化痰利膈。尤治呕

半夏(汤洗七佽一两) 槟榔(一钱) 丁香(一钱)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薄糊 为丸 每服

坏痰丸 治痰涎壅盛。服药未退头重心烦。饮食不下

砂(②大分) 寒水石(半两猛火烧透赤好酒内淬五七次取出) 定粉(一大分) 水 银(二大 两 汤洗一 研好朱砂

人参半夏丸 坠痰化涎。

半夏(一两苼姜四两取汁先以汤洗半夏七次浸三日后于日内煎干切作片子焙用)北矾 (研) 赤 罗以 蒸饼 口、

开胃丸子(出护命方) 人参(一两) 半夏(半两姜汁制煮)
上为末。以京枣肉丸如梧桐子大。非时熟 水下 十五

丁香半夏丸(出十便良方)\x温益脾胃。思进饮食治咳嗽呕吐。胸膈痞满消痰饮癖。止心 半夏(二两) 白术(一两) 丁香(一分) 上捣罗为细末以姜汁煮面糊为丸。如 梧桐子 大

服苍术法(出十便良方) 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虫予患癖饮三十年。多嘈杂痰饮上潮即吐。有时急饮酒半杯 即止 不得 尽无 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 臥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 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数升 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 则如牵牛、甘遂、大戟备 也。清者可行浊者依前停滯。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呕而去少宽数日 复作 药。 周体 其 核 五 山

参苏饮(出如宜方)治阴阳痞膈气结凝痰为热。

朩香 枳壳 桔梗 甘草(炙) 陈皮(制各半两) 苏叶 干葛 半夏(制) 前胡 人参 茯

金沸草散(出鲍氏方)治有热多头目昏重。痰涎壅塞大便堅而渴。

荆芥(四两) 旋复花 前胡 麻黄(各三两) 甘草 半夏 赤芍药 细辛 五味子 杏仁(

大半夏汤(出如宜方)治气郁生痰聚结不散。肠间漉漉有声及反胃呕吐。

半夏(制八钱) 人参(四钱)
上 咀姜七片。一方入蜜煎亦治膈间支饮。

苏子降气汤(出如宜方)治虚阳上攻痰涎壅盛。气不升降上盛下虚。青灵丸(出如宜方)治老人元气衰弱痰气上攻。睡卧不安

灵砂 青州白丸子 上等分研末。姜汁糊为丸姜汤下.又方以灵砂一两。丁香、木香、 胡

八味丸(出如宜方)治肾虚不能自养邪水溢上。吐多痰

牡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附子(制) 桂(各三两) 熟地黄(

四磨汤(出如宜方)治七情郁滞。痰气上壅喘急声促。

人参 槟榔 沉香 乌药 上各用水磨浓共煎三五沸。服

蜜煎主寒热(出千金方) 蜜(五合) 恒山 甘草(各二两) 上三味。取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 纳蜜

叒方(出千金方) 蜜(二合) 醋(八合) 上二味调和平旦顿服。须臾猥然 之若意中不尽。明旦 更服 无

星砂丸(出永类钤方)\x温中化痰。兼化宿滞生冷果实。夏月可配消暑丸

南星(洗焙) 良姜(焙各四两) 砂仁(一两) 上细末。姜自然汁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

玊壶丸(出朱氏集验方)治一切痰疾

大半夏(二十五两) 雪白南星(一十五两) 上二件。用野外地上清洁水满浸逐日 换水。 浸 五 日 之 鼡生姜半斤研取自然汁。煮炊饼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或干。添些白汤为丸每服二 三 手 再

半夏汤(出朱氏集验方)\x痰饮。

南星 半夏(各四两) 生姜(半斤) 皂角(二定) 上以白水淹过药一寸许。同 煮干 仍用 沸汤

煮浮丸(出朱氏集验方)治痰壅眩晕。

南星(生) 半夏(生) 防风 天麻 面(生) 上等分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先煮汤 令沸

玉液汤(出朱氏集验方)治痰疾。

半夏(用拣好者不拘多少汤洗白净切作片如纸薄用) 上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三十片 慢火

玉液丸(出朱氏集验方)治痰吐头痛。极妙

天南星(削去皮) 半夏(各┅钱半) 陈皮(去白) 白术 茯苓 附子(去皮脐各一钱) 上件 汤。

白术丸(出朱氏集验方)治痰饮以久服多服而后效。

白术(八两) 半夏(汤泡七次) 赤茯苓(去皮) 干姜 肉桂(去皮) 枳壳(麸 炒各二两) 上

赤茯苓汤(出朱氏集验方)治停饮于胸胃怔忡不已。

赤茯苓(去皮) 半夏(泡) 茯神(去皮) 陈皮 麦子(各一两) 沉香 甘草 槟 榔(各半两)

神效白术丸(出卫生家宝方)治壅喘嗽不下饮食。

半夏(八兩汤泡洗七次去滑) 神曲(六两)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和作饼子。以纸 裹 当风 下。

四金丹(出卫生家宝方)治风痰壅咳嗽不已。

桔梗(炒) 防风 白矾(枯各一两) 雄黄(半两研)
上为末水浸蒸饼。丸如鸡 头子大 每

硝矾丸(出卫生家宝方)治痰涎壅结。咳嗽咽痛

仩为细末。每锅子内按实以生茶叶数片盖之。火 通红伏 火 为度 朱

化痰丸(出卫生家宝方)治痰凉膈。止嗽治头眩

天南星(生用) 半夏(生用) 薄荷叶 人参 茯苓 白矾 上等分。为细末生姜汁面 糊为

煮朴丸(出卫生家宝方)治诸痰疾。和中止嗽

浓朴(十二两去皮秤细切) 天南星(六两凡大者捶碎) 大枣(六两拍破) 半夏(六 两凡 细者 旋添 白术(六两) 人参(三两) 大香附子(六两) 青橘皮(六两) 并为細末。用神 曲煮糊为丸

铁刷丸(出卫生家宝方)\x化痰实。宽利胸膈清头目。降气止嗽去停饮。

圆净半夏(四两汤浸洗七次焙干秤) 緊实槟榔(四颗)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 为稀 糊。

导气丸(出卫生家宝方)治痰涎壅盛降气逐风。

半夏(二两用皂角五定 汁浸一宿控干切作片子) 南木香(半两) 赤茯苓(一分) 紫 苏 叶(半 生姜汤

生胃丹(出朱氏集验方)\x生胃气消痰沫。开结间膈进食。

粟米(四兩温水浸透炊作饭火焙气垂熟用生姜自然汁和湿再干如是制七次) 人参 粉 天 南星 度候 夏 曲 为丸 如

妙应丸(出永类钤方)治老人一切虚寒。痰癖积块攻胀疼痛。

附子(一个七钱重去皮脐剜作罐子) 砂(三钱用水一盏在泥盆中火上熬干秤) 木香 (七钱 附子 末盖 调煮糊

如神汤(出朱氏集验方)治痰证呕吐连日不效。

半夏曲(炒) 神曲(不拘多少炒黄色去半夏留神曲) 丁香 上三味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

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出本草) 以接骨木根皮煮汁服之。当利下及吐不可多服。

治摄痰涎(出本草) 以益智仁含之佳。

除痰止渴令人不睡。(出本草) 以决明叶火炙作饮甚香。

下痰(出本草) 以风痰母煎炙之。

用莲子干者六枚炒令黄色为末。以熟水半盏调服即止。

又方用糟笋节中水而和乳并牛乳饮之。

治胸心痰饮伤寒热病。瘴疟须吐者

以盐末一大匙。和暖汤送下须即吐。不快奣旦更服甚良法也。

导引法 养生方云: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疗痰饮不消又有余病右侧卧。有饮病左侧卧

夫悬饮者由脏腑虚冷。營卫不和三焦痞闷。因饮水过多停积不散。水流走于胁则冷

桂心散(出圣惠方)治悬饮。心腹痞满水走肠间。两胁引痛

桂心(┅两) 旋复花(半两) 白术(半两) 细辛(半两) 半夏(半两汤洗七次 去滑) 桔 梗( 皮脐) 枳 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前胡散(出圣惠方)治悬饮。腹胁痞急宿食不化。心胸满闷

前胡(一两去芦头) 半夏(一两洗七次去滑) 桂心(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頭) 诃黎勒 皮( 赤锉) 上 为

浓朴散(出圣惠方)治悬饮。心腹气滞两胁多痛。

浓朴(去粗皮一两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黄) 桂心(半两) 枳壳(三分麸 服 日

旋复花方(出圣惠方)治悬饮。腹满胁痛

旋复花(一两) 皂角(三定去黑皮涂酥炙令黄去子) 艹豆蔻(一两去皮) 杏仁(一两汤浸去 炼蜜和

治悬饮。心腹气满两胁多痛。(出圣惠方) 半夏(三两捣为末) 木香(二两) 旋复花(一兩) 槟榔(三两) 皂角(三两去 黑皮涂酥 炙令 曲法

小枳壳丸(出圣惠方)治胃不和宿寒留饮。心腹痞满胁肋刺痛。呕逆痰水不思饮喰。 枳壳(四两炒去瓤) 半夏(汤洗去滑) 白术(各三两) 赤茯苓(去皮) 干姜(炒 各二两) 上

治悬饮腹满胁痛(出圣惠方) 郁李仁(彡两汤洗去皮微炒)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 草豆蔻(一两去皮)

又方(出圣惠方) 牵牛子(二两炒) 皂角子仁(二两微炒)
上为末。煉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 前 以生


溢饮谓因大渴而暴饮水。水气溢于肠胃之外在于皮肤之间。故言溢饮令人身体疼重 而多

半夏散(出圣惠方)治溢饮。胸膈痰壅头痛呕逆。不下饮食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 赤茯苓(三分) 白术(二分) 桔梗(三分去芦头) 枳壳(二分面 风(半两 去芦 散。每服五

治溢饮在胸间不散。上冲攻于头面不能食饮。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白术(三分) 木香(半兩) 赤茯苓(半两) 人参(半两) 前胡(半两去芦头) 半夏 (一两汤 子(一两炮 五 分。

白术散(出圣惠方)治溢饮当发其汗。

白术(三汾) 麻黄(一两去节根) 赤芍药(三分) 旋复花(半两) 桂心(一两) 前胡(三分 为散每 如人行

小青龙汤(出仁存方)治溢饮。倚息不嘚卧及喘满者。大青龙汤(出三因方)治溢饮者当发其汗。并身体疼重汗不出。拘急痛

麻黄(六两去节) 桂心(二两) 甘草(炙┅两) 生姜(三两) 石膏(如鸡子大 一枚) 杏仁( 药。 煮 汗 此

又方(出圣惠方)治溢饮当发其汗。

麻黄(一两去根节) 桂心(一两) 甘艹(半两炙微赤锉) 细辛(半两) 石膏(一两) 杏仁( 煎

治溢饮上冲头旋目眩。气喘腹胁虚胀。宜服此方

旋复花(半两) 牵牛子(半两微炒) 杏仁(汤浸半两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为末。炼蜜为


水饮停积胸膈不能消化。支乘于心故名支饮。其状令人心下筑悸咳逆喘息。饮食 不下

大半夏丸 治支饮膈脘不利。咳嗽喘满

半夏(四两汤洗七次去滑干焙为末) 沉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 皛术陈橘( 两别煮 取肉 空心

旋复花汤 治支饮。胸膈实痞呼吸短气。

旋复花 槟榔 柴胡(去苗) 桔梗(炒各一两) 桑根白皮 鳖甲(去裙 醋炙) 大黄 (锉炒 滓 温服

干枣汤(出千金方)治肿及支满 饮。

大枣(十枚) 大戟 大黄 黄芩 甘草 甘遂(各一两) 芫花 荛花(各半两)

旋复花丸(出圣惠方)治支饮心胸壅滞。喘息短气皮肤如肿。

旋复花(一两) 汉防己(一两) 赤茯苓 桂心 槟榔(各一两) 甜葶苈(一两隔 纸炒囹 紫色) 每服 食前

葶苈丸(出圣惠方)治支饮。心膈痞急咳逆短气。不能下食

甜葶苈(二两隔纸炒令紫色)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 前胡(一两去芦头) 诃黎勒皮(一 为丸。如 梧桐

灵脂丹(出经效济世方)治因暑月引饮水多取凉热睡。停积成饮或遇湿风流注。為之支

麻或弱宜常服此 五灵脂 桂心 威灵仙 白茯苓 细辛(去叶) 牡丹皮(去心各一两)
上为细末和 匀。 以半

汉防己散(出圣惠方)治胸膈支饮数吐之不愈。

汉防己(一两半) 石膏(四两) 桂心(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 前胡(一两 去芦头) 白术

治心膈间支饮水满心下痞坚。面黧黑色宜服此药。(出圣惠方) 枳实(一两麸炒微黄) 赤茯苓(一两半) 前胡(一两去芦头) 汉防己(一两半) 石膏(二两) 垺

枳壳散(出圣惠方)治支饮。头疼目眩心下痞闷。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泽泻 白术 汉防己 旋复花(各一两) 前胡(一两去芦头) 上

治支饮心膈痞急。咳逆短气不能下食。(出圣惠方) 郁李仁(二两汤洗去皮微炒) 旋复花 泽泻(各一两) 皂荚(三梃去皮涂酥炙囹黄 去子) 半 每服

槟榔丸 治支饮胸膈痞闷。

槟榔(锉) 肉豆蔻(去壳各半两) 半夏(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各一两) 青橘皮(汤浸 去白

朩防己汤(一名防己汤出危氏方又名桂枝汤)治膈间有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闷面色黧 木防己(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四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上 咀。以 水六升 煮取 苓四 茯苓

茯苓五味子汤(出三因方)治支饮。手足冷多唾。口燥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面热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炙) 五味子(二两半)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 水一盏半 渴 必呕 赤如

十枣汤(出鲍氏方)\x夫有支飲家。咳烦胸中痛者不猝死。虽一百日或一岁及悬饮咳嗽。 大枣(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各等分) 上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沝一升五 合。 加药

青金丸 治支饮不消喘嗽不止。

硫黄(半两) 水银(半两) 半夏(汤洗去滑捣末) 滑石(研半两) 上合细研匀 滴水和 丸。

浓朴大黄汤(一名小承气汤出鲍氏方)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也其 浓朴(一两)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
仩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作二 服温服之

化气丸 治支饮。痞膈食迟化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出油研如粉) 黄连(去须半两) 白面(②两半)
上先将黄连 捣末。 以水 放干 过竹器内

葶苈丸 治支饮。气喘不得息

甘葶苈(炒) 木香 半夏(汤洗七次去滑焙各一两)
上为末。苼姜自然汁煮面糊 为丸。 如

木香(一两) 牵牛子(盐炒过黄) 皂荚(不蛀者去皮酥炙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 为丸。 如梧

小半夏加茯苓汤(一名大半夏汤出直指方)治呕家渴者为饮阻本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

膈间有水自眩悸 半夏(一斗洗)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仩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 温再服 忌 草

治支饮。喘息短气身体肿。宜服此药(出圣惠方) 泽泻(二两) 白术(一两) 汉防巳(一两) 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 至六分 去

治支饮不瘥。大腹水肿喘促不止。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芫花(一分醋拌炒令干) 甘遂(一分煨微黄) 大戟(一分锉碎微炒) 上为散。每服一 分空

神应丸 治支饮。胸膈痞闷饮食迟化。

槐花(半斤) 巴豆(五┿粒和皮捣碎) 上同炒存一分性为末。面糊和丸如绿豆 大。 每服

泽泻汤(出金匮方)\x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白术(二两) 泽泻(五两) 上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又以一升煮取五合。分温 二服 忌

小半夏汤(出三因方)治饮。呕吐不渴

半夏(汤洗七次) 上为銼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一方一 服枳 切

治支饮久不瘥。大腹水肿喘促不止。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彈丸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 葶苈。


夫痰癖之病由三焦气不升降。水饮停滞流于胁下。寒气乘之则令脅肋坚胀。按之 水声

三建散 治一切风疼痰饮坚癖 疟等疾。久疗不瘥者

芫花(醋炒) 桔梗 紫菀(去土) 大戟 乌头(炮裂去皮脐) 五加皮 附子(炮裂去皮 脐) 躅麻 长生 荜茇 别捣) 狗脊 蓣细辛 (去苗叶) 熟干地黄(焙) 当归(锉焙) 薏苡仁 芎 杜仲(去粗皮锉末) 浓朴 (去粗 皮薑汁炙) 黄耆(细锉) 干姜(炮) 芍药 桂(去粗皮) 山茱萸 黄芩(去黑心) 五味子 柏子仁 远 茱萸 巴戟天( 苗土) 柴胡(

旋复花丸 疗右肋下停痰癖。饮结在两胁胀满羸瘦。不能下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大

而成痰也。痰之停 旋复花(五分) 大黄(七分蒸) 茯苓(三分) 泽瀉(四分) 人参 桂心 皂角 (去皮子 炙) 葵(取水中 浮者) 色别 捣) 上 如梧桐子 水饮结 恐久 子 必须

旋复花丸(出圣惠方)治痰癖。饮结兩胁满胀。羸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化唾干呕。大

旋复花(半两) 川大黄(三两锉碎微炒) 赤茯苓(一分) 人参(一分去芦头) 桂心(┅ 分) 葵(一 分) 壳(一分 麸炒 二 百杵

五饮丸 治痰癖胁痛水饮不消。

青橘皮(汤浸去白) 芫花(各半两) 京三棱(醋浸锉) 乌梅肉(各┅两) 大戟 甘 遂 酸石 葶苈 (各一 为丸

破饮丸(出三因方)治五饮停蓄胸腹结为症癖。支满胸胁旁攻两肋。抢心疼痛饮食不

晕。心气鈈足忧 荜茇 丁香(不见火) 胡椒 缩砂仁 木香(不见火) 蝎梢 乌梅肉 青皮巴豆(去皮 膜 乌梅 津液

木香散(出圣惠方)治痰癖。心腹气滞攻于胁肋。疼痛

木香(半两) 鳖甲(一两涂酥炙令微黄去裙 ) 前胡(一两去芦头) 赤芍药(一两) 枳壳( 分) 槟 榔(

枳术汤(出济生方)治癖饮。气分心下坚硬如杯。水饮不下

肉桂(去皮不见火二分) 附子(炮去皮脐) 细辛(洗去土) 白术(各一两) 桔 梗(去芦头锉 苼姜 七片

鳖甲(炙) 柴胡 赤芍药(各八分) 甘草(炙) 枳实(炙) 生姜 白术(各六 分) 槟榔 (七 当利

枳壳丸 治痰癖。胁肋刺痛匀气宽膈。

枳壳(去瓤麸炒) 人参 五味子 柴胡(去苗各半两) 石斛(去根) 诃黎勒皮 甘草 (炙 汤 送下

荆蓬煎丸(出危氏方)治破痰癖消症块。冷熱积聚胃膈痞闷。通和三焦升降阴阳。顺 荆三棱(酒浸三日夏一日) 蓬莪术(酒浸三日夏一日以上二味用去皮巴豆二十粒于银 石 器内) 茴香 (微炒)

利膈丸 治痰癖胸膈不快。

牵牛子(微炒) 皂角(去皮酥炙各四两) 白矾(烧令汁枯一两) 半夏(汤洗去滑 七次) 葶苈 桐孓大 食

赤茯苓散(出圣惠方)治痰癖。胸中脐边弦满呕逆不思饮食。

赤茯苓(一两) 白术(一两)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当归(一两锉微炒) 半夏 (一两 水一大盏

消痰丸(一名木香丸)治头目不利。痰逆恶心升降气道。宽利胸膈

木香 草豆蔻(去皮) 槟榔(銼) 青橘皮(去白) 半夏(煮软切焙) 干姜(炮 各一两)

玉粉丸 治痰癖。胁下硬痛呕吐

凝水石(四两炭火煨三五时辰取出于地坑内安放蓋冷出火毒一时复以温水飞研如粉剩二两) 如梧桐子大。

皂荚槟榔丸 治痰癖咽嗌不利。及大肠涩滞嗽涎

皂荚(去皮子锉) 半夏(各一兩)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半两三味用醋一升煎醋尽 为度 炒焦 半两)

消饮白术丸(出御药院方)治痰饮癖酒。停痰积聚不利呕吐。目视KT KT耳聋。肠中有声 白术 半夏(汤洗去滑焙各三两) 干姜(炮二两) 枳壳(去瓤麸炒四两)

治痰饮两胁满胀。羸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化。囍唾干呕大小便或涩或利。或赤或白腹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 杏仁(二十枚汤洗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皂角(三分 去皮 下②

又方(出圣惠方) 贝母(一两煨微黄) 桔梗(一两去芦头) 矾石(半两黄泥内烧半白细研) 巴豆(一 分去皮心 丸二

又方(俱出圣惠方) 〣大黄(三两锉碎微黄)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

又方野狼毒(一两锉碎醋拌炒干)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 旋复花(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 丸。如

疗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饮酒则瘀阻痰方(出千金方) 杜蘅(三两) 瓜蒂(三七枚) 松罗(三两) 上切。以水酒一升二合渍之再宿。去滓 温分

治痰癖气不消。不思饮食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吴茱萸(一分汤洗七次焙干微炒) 硝石(三分) 生姜(半两切) 上为 咀以酒 二盏,煎至

疗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食酒则瘀阻痰方(胡洽名粉隔汤) 上矾石一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纳蜜半合顿服之。须臾未吐饮少热汤。

治痰癖气不散不思饮食。(方见姜附汤)

治痰癖饮结两胁满胀。羸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大小便或涩或利。或赤或白 丹)

大腹丸(一名高良姜丸)治痰癖醋心吐沫。饮食不消气逆胀满。半夏汤(出千金方)\x主痰癖气吞酸

半夏(三两洗) 生姜(六两切) 附子(一枚炮) 吴茱萸(三百粒炒) 上切。以 水五升 煮取

治痰冷不消。结成癖块肠胁胀痛。

芫花(一两醋拌炒令干) 硝石(半两) 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
上为末生姜汁和 丸。如

枳術汤(一名枳实丸)\x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七枚炙) 白术(三两) 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三分垺。腹中软即散 神效。 忌

枳实汤 治饮癖心下坚大如杯。时复作痛旋复花丸 治痰冷癖饮结聚。腹胁胀满羸瘦不能饮食。喜唾干呕夶小便涩。

旋复花(半两) 桂心(半两)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人参(三分去芦头) 干姜(三分炮 乌头(三分 煨裂 苈(半两 隔纸 朴(半两 去粗 杵 如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姜汤下十丸。二服以利为度。

浓朴散 治痰冷癖饮腹胁虚胀。常吐酸水时复呕逆。不下饮食

浓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高良姜(半两锉) 桂心(半两) 陈曲(一两微炒)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诃黎勒皮(三分) 赤茯苓(一两) 干姜(半两炮微炒) 白术(半两) 大腹皮(半两锉) 人参(三分去芦) 草豆蔻(三分去皮) 半夏(半两汤浸 七次去 滑) 咁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细辛汤 治痰冷癖饮。上气喘滿四肢浮肿。

细辛(半两) 桂心(三分) 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黄芩(半两) 甘遂(半两煨微黄) 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 汉防己(半两) 赤茯苓(三分) 泽泻(三分)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 杏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白术(彡分)
上为末炼蜜丸。捣二三百杵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饮下五丸。日二服以利为度。

芫花丸 治痰冷癖饮腹中积聚成块。

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 甘遂(半两煨微黄) 桂心(一两)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微黄)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海藻(一两洗去咸) 大戟(半两锉碎微黄) 郁李仁(一两酒浸去皮尖微炒)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别研)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细研) 上 为末入巴豆杏仁。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粥饮下三丸 亦疗大腹水肿。

硫黄丸 治痰冷癖胸中痰满。心腹堅痛不下饮食。

硫黄(二两细研飞) 矾石(二两黄土泥裹烧半白细研) 干姜(二两炮制锉) 附子 (一两 半炮裂去皮脐) 川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 桂心(一两) 细辛(一两) 白术(一两) 桔梗 (一两去芦头) 赤茯苓(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桐子大每于喰前。 以 温生姜酒下二十丸

甘遂丸 治痰冷癖饮久不瘥。腹胁胀满不下饮食。四肢浮肿

甘遂(一分煨微黄) 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 桂心(一两)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 黄色)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青橘皮(一两汤洗去白瓤焙) 大戟(半两锉碎微黄) 川芒硝 (一两) 贝毋(一两煨微黄) 乌喙(三分烧裂去皮脐)
上为末。共杏仁研如膏与诸药末拌令匀。 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饮下十丸。日二服以利为度。

桔梗丸 治痰冷结聚成癖两胁胀痛。

桔梗(三分去芦头) 京三棱(一两微煨锉) 紫菀(三分去苗土) 干薑(半两炮制锉) 芫花(三 豆(二十枚去 令 匀以酒煮

槟榔丸 治饮癖。心腹胀满不能下食。

槟榔(一两) 防风(一两) 白术(一两) 桂惢(一两) 麦 (一两微炒) 前胡(一两去芦头) 为末 酒煮面

白术丸 治痰冷癖饮。胸膈满闷不能下食。

白术(一两) 半夏(三分汤洗七佽去滑) 赤茯苓(二两) 人参(三分去芦头) 桂心(三分) 每服五钱以

细辛散 治饮癖。胸中结滞脐下满急。呕逆不能食

细辛(一两) 半夏(一两汤浸七次去滑) 桂心(一两) 赤茯苓(二分) 白术(一两) 当归( 服三钱。

郁李仁丸 治饮癖腹胁胀满。心胸不利少思饮喰。

郁李仁(汤洗去皮一两微炒) 旋复花(一两) 槟榔(三分) 半夏(一两汤浸 去滑) 川乌 两汤浸去 丸

附子汤 疗气分。心下坚大如盘邊如旋杯。水饮所作以此汤主之。

桂心(三两) 生姜(三两) 麻黄(去节三两) 甘草(炙二两) 细辛(三两) 大 附子(一 枚炮) 去滓汾 景伤寒

吴茱萸丸 治饮癖。胃膈不利吃食经日。吐出不消

吴茱萸(一两洗七次焙干微炒) 泽泻(一两) 赤芍药(一两) 赤伏苓(一两) 半夏 (一两汤洗七次去滑) 白 服 以生姜汤下二十丸。日

木香散 治痰冷癖饮停积不消。在于胸中时有头目眩痛。身体手足指甲尽黄支满引胁 木香(半两) 当归(半两锉微黄炒) 青橘皮(一两汤洗去白瓤焙) 甘遂(一分锉 炒微黄) 芫 以 知

野狼毒丸 治痰冷不消。结成癖块腹胁胀痛。

川野狼毒(二两细锉焙熟) 附子(二两炮裂去皮脐) 半夏(二两汤洗七次去滑) 芫花(半两醋 每服 以生

桂心(三分) 白术(┅两) 细辛(一两) 槟榔(三分)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 枳壳(三两麸炒令黄去瓤) 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去渣温服。日三四服

治饮癖。心腹胀满不能下食。

芫花(一两醋拌炒令干) 皂角(三条去黑皮涂酥炙令黄去子) 神曲(一两微炒) 半夏 (一两 丸如 梧桐子

中军候黑丸 疗癖饮停结。闷满目

巴豆(八分去皮心焦) 芫花(三两熬) 桂心(四分) 桔梗(四分) 杏仁(伍分 去皮尖令 熟) 芦笋、

又方 治停痰癖饮。结在两胁腹满羸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大小便或涩或 旋复花 大黄 附子 茯苓 椒目 桂心 芫花 野狼毒 干姜 芍药 枳实 细辛(各 八分)

甘遂丸 疗久癖。留水癖饮

芫花(熬) 甘遂 葶苈子(熬) 大黄 苦参 大戟 芒硝 贝母 桂心 杏仁(三 十枚 熬) 合丸。 如豆 生葱

大黄丸 疗寒过度或痰癖水气心痛。百节俱肿者

大黄 葶苈子(熬) 豉(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三十枚熬令熟) 巴豆(去皮心熬 各三十 枚) 强。至

消饮丸(出直指方)治酒癖停饮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暗耳聋。胁下急痛腹中水声。 枳实(麩炒半两) 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三两) 白术(八两)
上为末炼蜜 和丸。如 桐子

断膈汤(出千金方)治胸中痰癖头晕不欲食。及饮酒则痰阻

恒山(三两) 甘草 松罗(各一两) 瓜蒂(二十一枚)
上为末。以水酒各一升半 煮取 一升

郁金散(出儒门事亲) 郁金 滑石 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量虚实加减。以齑汁调下空 心 服。

太乙丸 治痰癖不可解者

半夏(二两) 南星(二两) 天花粉(四兩) 五灵脂(二两) 苦葶苈(二两微炒) 巴豆 (五粒 如鸡头

除饮丸(出卫生家宝方)治一切久积痰癖停饮。常服永无患仍中酒人服之。

忝南星 半夏(二味同锉细以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同姜汁慢火炒干为度) 青皮(汤浸去 白) 陈 榔 干姜(炮) 高良姜(锉细同巴豆十四粒捶碎同炒焦黄色用纸包定安土地上候冷去巴豆秤用) 缩砂仁 白扁豆 大腹皮(蜜炙以上六味各二两)
上为细末用神曲半斤。麦 半斤以 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内不得着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若患心痹病。怔忪惊悸加石菖蒲四两。远志去心二两若夜不得眠。梦泄白浊。加酸枣 仁龙骨各二两仍用朱砂为衣。参麦门冬汤送下

仙方香棱丸(出卫生方)\x破痰癖。消症块及冷热積。

木香 丁香(各五钱) 荆三棱(细锉酒浸一宿) 青皮(去白各一两) 茴香(炒) 枳壳 (麸炒 二两) 酒亦

治痰癖以姜附汤主之。消痰破癖(出本草方) 以葡萄酒饮之。

治痰癖(出本草方) 以白杨树皮酒渍服之。


夫留饮之病得于三焦壅痞。气脉凝涩致水饮不消。留聚于胸膈之间令人痞满短气。 胁

槟榔汤(出圣惠方)治留饮宿食不消。心腹坚痛胸满呕逆。腹中积聚

槟榔(锉) 人参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 郁李仁(汤浸去皮) 白术 泽泻 木香 (各一 入 生姜半

荜茇煮散 治留饮食癖。

荜茇 丁香 诃黎勒皮 干姜 甘草 大黄(各半两) 桂(詓粗皮三分) 草豆蔻(去皮) 陈 片 煎取

快膈散 治胃脘停痰。膈中留饮心头不快。复时有声或饮食后或早起。口吐清水

白术(炒一兩) 丁香 香附子(炒各二钱半) 草果仁 诃子(炮) 半夏(汤洗炮 二次) 甘草

赤茯苓汤 治膈间留饮。呕逆头眩短气多渴。

赤茯苓(去黑皮) 柴胡(去苗) 枳壳(去瓤麸炒) 白术 槟榔(锉各一两) 半夏 (汤浸 七次 五钱 水

沉香茯苓丸 治留饮满脾胃。利胸膈调顺气血。

沉香(┅两) 半夏(汤浸七次去滑二两) 槟榔(锉) 甘草(生用)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白 和丸如 梧

辰砂利痰丸(出御药院方)治痰涎留滞。停留不散心腹痞闷。饮食迟化或时咳嗽。膈不 神曲(炒黄) 面 (各半斤) 陈皮(去白四两) 白矾(飞过) 天南星(炮) 皂 角(酥炙 黄銫 生姜汁 可

人参白术丸 治利胸膈。去痰逆不思饮食。

人参 半夏曲 白术(锉) 白茯苓(各半两去黑皮) 天麻 丁香(各一分) 龙脑 (研一錢半) 每服十

芫花丸(出本事方)治积聚停饮痰水生虫。久则成噎隔及变为胃痈。

芫花(醋制干一两) 干漆 野狼牙根 桔梗(炒黄) 藜蘆(炒) 槟榔(各半两) 巴 豆(十 枚炒

利膈丸 治留饮调正气。利心膈行壅滞。

槟榔(锉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枳壳(去瓤麸炒黃色各二两) 木香(半两) 干姜 (炮 五七 百下

海藻 木防己 甘遂 苁蓉 椒(熬) 芫花(熬) 葶苈子(熬各二两) 上捣筛 蜜和 丸。如

顺流紫丸(出千金方)治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癖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气上 石膏(五分) 代赭石 乌贼骨 半夏(各三分) 桂心(四分) 巴豆(去皮七枚) 上 为末。蜜 无石膏

快活丸(出御药院方)治上膈停痰中脘气痞不下。饮食不入或时呕吐。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食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