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不要吃饭性别:女年龄组成性别比例:4病情

患者性别:女患者年龄:26
健康咨询描述:
主要症状:现在B超 肝功能正常 发病时间:孕36周化验检查结果:丙肝抗体阳性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现在孕38周啦. 怀孕32周,产检时,检测出来丙肝抗体阳性,后经检测HCVRNA(丙肝病毒核酸PCR)阳性,数值1.12E+6,其他肝功能均正常.请问
会不会传染给宝宝? 有听说剖腹产比顺产传染的几率低? 还有宝宝生下来后,能不能母乳喂养 ?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23:25:36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146称赞:3
何谓丙型肝炎? 引致肝脏炎症的病毒性感染.在美国,是当前最常见输血传播的肝炎.过去,本病诊断依赖于排除甲型,乙型肝炎和其他引致肝脏损伤的原因后归类于丙肝,现已可通过检验确诊. 如何感染? 因接触感染性血液而传播,亦可经性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作用尚不明.感染的危险人群包括:接受输血者,静脉药瘾者,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包括性伴侣及接触感染血液的医务人员.夏威夷对供血员作常规丙肝检查,阳性者除名. 有那些症状? 食欲消失,呕吐,胃痛,疲乏,皮肤巩膜黄染.疾病早期,症状类似乙肝,但较轻,如感染超过6个月,称慢性丙肝,许多丙肝感染者并无症状. 症状何时出现? 通常在感染后7周,幅度为2-24周. 传染期多长? 在症状出现前几周至整个患病期间均有传染性.慢性丙肝携带者的传染性仍不明确. 如何治疗? 有一种抗病毒药对某些患者有效,可就医获得更多信息. 如何免受感染? 防止接触可能为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共用可能被污染的牙刷,剃刀,注射器和其他物品. 肝炎患者就诊牙医或其他检查,应向医师告知病情,以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肝炎感染者不得作为供血员. 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如何?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肠道外传播的一类传染病.输血及血制品引起传播是本病的主要途径.据国外报道,输血后引起的肝炎中,90%以上是丙型肝炎;10%~25%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为丙型肝炎.在美国,每年约有15万~17万人罹患本病.我国温表于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故确切发病人数尚不清楚,但输血后丙肝的比例约占60%~80%.而急性散发性肝炎患者中,丙肝约占12%~24%.此外,因单采血浆回输血球发生血液污染而引起丙肝暴发流行的报告亦较多. 近年来,靠输血途径传播的丙肝例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美国1988年的调查数字表明,急性丙肝中46%有静脉注射毒品史,10%有不正当性接触或家庭内肝炎接触史,5%有经常接触血液或血液透析史,而输血引起者仅占6%.其中不正当性行为与家庭内肝炎接触史的发病率要比不具备这些因素者分别高出11倍和6倍.此外,母婴垂直传播也是一个途径.丙肝的这种多途径传播,造成了预防上的困难,故其发病率正呈逐渐上升趋势,流行范围也逐渐扩大. 而对部分正常人群开展的抗一HCV的检测调查表明,人群中存在的较多的慢性HCV携带者也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HCV,从而有可能造成丙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 得了丙型肝炎怎么办?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丙型肝炎也可分为急性,慢性与重型三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故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1)急性丙型肝炎:适当的休息,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及保肝药的合理使用,是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共同疗法.至于急性丙肝要不要及早使用抗病毒的干扰素治疗,目前专家们仍持不同意见.有的主张应早期应用干扰素消除丙肝病毒,防止其转为慢性肝炎;也有人认为丙肝也有自愈倾向,干扰素不仅价格昂贵,部分病人还会产生副作用,再说也未必能完全防止慢性化,故急性期不主张应用.但临床上应灵活掌握,如果病人经一般治疗后病情好转不明显,血清转氨酶(ALT)或血清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CV-DNA)持续或反复升高,在病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则可以考虑使用干扰素. (2)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具体措施有三: 1)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首推α-干扰素(IFN-α),剂量为300万单位/次,每周3次,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后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治疗效果,增至500万单位/次,每周3次,疗程为3~6个月.据报道,约50%病人出现复发,但再次应用干扰素治疗仍可获效.因此有人主张加大剂量,延长疗程至一年,或配合应用其他抗病毒药,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用药后如出现贯寒,发热,类感冒反应及眩晕,脱发,甚至末梢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多可自然恢复.此外,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病毒唤(三氮唤核耷)治疗丙肝,有明显降低及恢复转氨酶和丙肝病毒会氧核糖核酸(HCV-DNA)水平的效果.用量为每日口服l~1.2克,或0.4~0.6克/日,肌注或加入500毫升5%的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疗程为3~6个月. 2)免疫调节剂治疗:可以纠正慢性丙型肝炎出现的免疫功能障碍,促进丙肝病毒的清除和病体的恢复.也可配合应用其他抗病毒药. 3)改善肝功能治疗:可参考有关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条目. (3)重型肝炎治疗:丙肝病毒(HCV)若与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混合感染,极容易引起重症肝炎. 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流行状况是怎样的?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据国外报道,90%以上输血后肝炎和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目前由于献血员筛查的方法尚不够灵敏,输血后丙肝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经血传播: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输血后丙肝病毒的感染率与献血员的HCV携带状态有关.美国与日本的献血员抗-HCV检出率为1.2%~1.4%,意大利为0.9%,德国为0.4%.我国曾对588名合格献血员进行抗-HCV检测,结果9.35%抗-HCV阳性,经PCR检查HCVRNA,说明抗-HCV阳性者大多具有感染性,此为HCV无症状携带者,具有高度传染危险性. HCV经血液制品传播也屡见不鲜.国内外报道有因输注第Ⅷ因子,第Ⅸ因子或纤维蛋白原而发生丙型肝炎者. 经常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妇产科,外科医生,手术者,胸外手术体外循环病人,肾移植血液透析病人及肿瘤患者,均极易感染丙型肝炎.静脉毒瘾者亦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②性接触传播:研究发现丙型肝炎发病与性接触尤其与接触多个性伙伴明显相关. ③母婴传播:有学者研究认为母婴传播不如HBV多见,主要是家庭水平传播. ④日常生活接触:虽然经血传播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但至少15%~30%散发性丙型肝炎病人,无经血或肠道感染史.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发现HCV RNA阳性.提示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可能传播HCV,但机率较低.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征? ①潜伏期约为2~26周,平均7.4周.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 天. ②丙肝较乙肝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转氨酶峰值较低,大多数患者不易被发现. ③丙肝常见单项转氨酶(ALT)升高,且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④短潜伏期丙肝,病情较重,症状突出,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研究,约40%~50%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从HCV发展成慢性肝炎平均约为10年,肝硬化平均约20年,少数患者恶变成为原发性肝细胞癌需30年. ⑥虽然一般丙型肝炎经过较轻,但亦可见急性丙型肝炎暴发型与亚急性经过,或慢性迟发性肝功衰竭等严重表现,而丙型暴发肝炎时与乙型肝炎不同,HCV仍处于高度复制状态. 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有何相似之处? ①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两者均是经过血液,通过输血,血制品,血液透析及静脉内滥用药物等方式传播. ②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丙型肝炎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发现,且肝功检查常表现单项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③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也有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且无症状带病毒供血者,能传播丙型肝炎给受血者. ④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均有向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甚至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也可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⑤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由于传播途径上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⑥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丙型肝炎病毒血症有哪几种类型? 通过对输血后HCV感染者的系列血清标本进行抗-HCV的检查及HCVRNA研究,发现HCV感染的病毒血症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急性感染的短暂病毒血症.主要见于急性自限性丙型肝炎.应用PCR法可在ALT升高之前检出HCVRNA,但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短,可仅数天或数月.而抗-HCV往往要在ALT升高后数天或数月才能检出. ②慢性感染的持续病毒血症.HCVRNA可在急性期,ALT升高之前检出,并且持续存在.现已观察至少存在三年以上. ③慢性感染的间歇病毒血症.表现在感染早期出现病毒血症,其后病毒血症消失数月,几年以后,重新出现病毒血症.重新出现的病毒血症与急性阶段出现病毒血症相似,一般在ALT 出现升高之前.提示肝内病毒活动性复制. 丙型肝炎有何病理特点,其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慢性丙型肝炎的肝组织学改变与其他肝病难以区别,可表现为慢活肝,慢迁肝及肝硬化等改变.无症状HCV感染者肝活检组织病理改变也可见到慢活肝及肝硬化病变. 急性期丙型肝炎病人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常见:①肝实质可见小脂肪滴;②肝窦壁细胞明显活化,枯否细胞增生,肝窦内可见淋巴细胞,有的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状样改变”;③肝细胞浆内呈不规则嗜伊红变及嗜伊红小体;④肝细胞形成气球样变,肝细胞浆疏松,肝细胞膜界分明,似中毒性肝细胞损害改变;⑤可见巨细胞. 汇管区病变一般较急性甲肝与乙肝轻,但差别较大,轻者仅见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重者可见大量滤泡淋巴细胞聚集,片状坏死与桥接坏死在重症叶也可见到,亦可见小胆管损伤.反复急性发作的丙肝病人,连续肝活检证实其中约10%~15%伴有肝硬化病变.有人报告发病后6 个月内约1/3丙型肝炎组织学证实有肝硬化. 丙型肝炎是以肝细胞损伤为主的疾病,肝细胞破坏的机制有两种可能性. ①丙肝病毒直接破坏肝细胞,由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原位杂交检测均显示血清及肝脏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的变化与转氨酶异常变化相平行.认为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的细胞器,促使肝细胞膜对转氨酶的通透性增强.HCV抗原肝细胞可见胞浆明显疏松水肿,可见小空泡性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均提示HCV具有直接破坏肝细胞的作用. ②较多实验证明免疫因素也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细胞免疫可能是丙肝病毒导致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 丙肝病毒是否可以发生母婴传播? 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现已发现母亲体内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能促使丙肝病毒传播给下一代,妊娠后期急性丙肝病毒感染可促使母婴间传播,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围产期传播率为10%左右,有人报道,正常分娩较经腹剖宫产更易导致婴儿丙肝病毒(HCV)感染.至于母乳喂养是否可以传播丙型肝炎,目前尚无证据证明. 唾液能传播丙肝吗? 国外有人收集感染丙肝黑猩猩的唾液,经皮接种于另一只猩猩后,被接种的黑猩猩虽无临床症状,但电子显微镜证实确已感染了丙肝病毒.这提示患丙肝的黑猩猩的唾液中,可能会有丙肝的传播因子并能经皮传播给其他黑猩猩. 国外对丙肝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调查发现,其家庭成员中丙肝抗体阳性率为4.9%,临床丙肝患者唾液中40%能测出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认为接吻,唾液污染可能是造成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传播丙肝的重要方式之一. 丙肝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吗?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1988年急性丙肝的传播途径时发现,仅6%的患者有输液史,5%的患者有血液接触史或血液透析史,46%的患者有静脉内滥用毒品史,10%则是与家庭内有肝炎病史者有性接触的主妇或性伙伴.另一次对照研究表明,凡有2个以上异性伴侣的人群组,较无性伙伴的对照组的丙肝发生率高11倍;有性接触或家庭内接触丙肝患者史者较对照组高6倍. 国内报告7例输血后丙肝患者的精液中4例查出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9例输血后丙肝女性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2例HCV RNA阳性.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性接触在丙肝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丙肝在配偶中的感染情况如何? 丙肝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但实际上有不少并非通过输血传播.日本时四元对丙肝患者能否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其配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是82名慢性丙肝患者的配偶,对照组为47名慢性乙肝患者的配偶.结果表明慢性丙肝患者配偶的肝功能障碍发生率较慢性乙肝患者配偶肝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因此认为,丙肝病毒可在配偶间发生传播. 慢性丙肝在其配偶中的传播率可高达21%,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成员.研究还表明,夫妻间感染的丙肝病毒,其核糖核酸(HCV RNA)基本上是一样的.对夫妻间感染的丙肝病毒的序列分析已肯定,其同源性显著高于其他人群. 干扰素对急性丙肝治疗有效吗? Omata等曾在1990年对11例急性肝患者用干扰素治疗4周,14例急性丙肝患者不接受治疗作对照.1年后,对照组的14例患者中有13例的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波动,而治疗组11例中只有4例波动.两组差异显著.用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可被抑杀,发病过程可以中断.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对急性丙肝患者采用干扰素治疗,至少可以防止30%的丙肝患者向慢性化发展,而且急性丙肝一旦明确诊断,干扰素的应用越早越好. 丙肝的预后怎样? 虽然丙肝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向慢性化转变,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 6 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者,易发展为慢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老年和高剂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经皮传播者,特别是输血后丙肝较非肠道外传播者更易发展为慢性.其中10%~20%发生肝硬变,有时在急性起病后几个月至1年之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演变为肝硬变,而且,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 丙肝与原发性肝癌有关系吗? 丙肝病毒感染后,尤其是已有肝硬变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增加.丙肝在多年后可发展为肝硬变,甚至发生肝细胞癌.急性丙肝一定要转为慢性后才可能发展为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变,肝癌,迅速恶性变者约要历时13~17年,缓慢恶性变者需25年或更长.定期检查丙肝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及甲胎球蛋白水平,对了解病毒血症和病变活动情况以及对预防肝硬变,肝癌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预防丙肝? 丙肝病毒感染后,人体并不产生对同源或异源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目前尚无疫苗可用.有人使用非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作为被动免疫,其效果亦欠佳,似乎没有中和抗体,因此,目前预防丙肝只能通过间接手段. ①尽量减少输血. ②尽量用志愿供血者的血,而不用职业供血者的血. ③筛查供血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肝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 ④进行有创检查或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 ⑤采取教育和宣传手段,禁毒,禁止卖淫嫖娼,禁止注射毒品. 干扰素治疗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效果如何? 国外报道,用干扰素治疗输血后丙型肝炎11例,治疗前肝活检证实5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为急性肝炎.方法是将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300单位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每周3次,共4周.治疗结束后,对4例急性肝炎及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肝活检,另1例急性肝炎于1年后行肝活检,结果如下: ①4例急性肝炎患者中的3例和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中的2例,其门静脉区和肝小叶周围炎性浸润改善,未发现肝细胞坏死,但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无改善;另1例急性肝炎在治疗1年后,肝活检示组织学正常. ②5例慢性活动肝炎于1周后,转氨酶开始下降,3例降至正常范围,但1个月后,全部患者转氨酶回升,12个月达治疗前水平;6例急性肝炎,5例转氨酶降至正常范围,其中4例稳定12 个月,1例3周后谷丙转氨酶回升,4个月后自行恢复正常,稳定7个月;另1例急性肝炎于治疗结束后,转氨酶立即恢复正常,且稳定12个月. 上述结果表明,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肯定,而对输血后慢性丙型活动性肝炎,仅有暂时降酶作用.因此认为,干扰素小剂量治疗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疗效良好,前景广阔,但能否防止急性肝炎慢性化,还需要作对照研究. 重组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效果如何? 有人用重组干扰素治疗10例丙型肝炎患者,500万单位/日,1个月后8例转氨酶明显下降,继续治疗(剂量减至100万单位,3次/周),转氨酶持续得到改善.随访肝活检显示,所有转氨酶降低的患者,其组织学均改善.这8例患者持续1年,停药后有6例在生化和组织学方面均持续改善,随访1~3年一直无症状,血清转氨酶正常或接近正常.仅有2例复发,血清转氨酶回升到治疗前水平. 另一作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价重组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共观察166例患者,均接受过输血或在职业上暴露于血液者,血清转氨酶至少持续升高1年,肝活检符合慢性肝炎.对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58例,皮下注射重组干扰素300万单位/次,3次/周,共注射24周;第二组57例,100万单位/次,3次/周,共24周;第三组对照组51例,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结果24周后,转氨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者,第一,第二和第三组分别占46 %,28%及8%,两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丙型和戊型肝炎是怎样命名的? 应用敏感的特异性血清学试验诊断甲型及乙型肝炎以来,发现一些具有传染病特点,但缺乏目前已知的病毒血清学(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证据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统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主要具有2个明显的特征: ①通过肠胃外途径传播:是输血和输入某些血浆提取物,如第Ⅷ因子和第Ⅸ因子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在血液透析,骨髓和肾移植,血友病及心脏外科患者,静脉内滥用药物和经皮注射的患者中,多次发生非甲非乙型肝炎暴发流行.日本菊地金男报告1644例接受输血的患者中,246例发生了输血后肝炎,仅3.7%(9/246例)为乙型肝炎,96.3%(237/246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本型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与乙型肝炎相似. ②经粪-口途径传播:由于水源或食物被粪便污染所致,如供应人口众多的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可造成大规模非甲非乙型肝炎暴发流行,故又称水源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类似甲型肝炎.1989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学术会议上,将上述两型肝炎分别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是指经常肠道外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静脉内滥用药物成瘾者,血液透析患者,骨髓和肾移植患者,心外科患者以及经常经皮注射的患者.据来自西班牙的报告,血友病患者,静脉内滥用药物成瘾者及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70%及20%,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我国检测65例单项转氨酶异常的供血者表明,其丙肝抗体阳性率为90.8%(59/65),说明我国供血者是丙肝高危人群.这些人群经常是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而仅是单项转氨酶升高.提示我们今后对单项转氨酶增高而无肝炎临床症状者不仅要检查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更应该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丙肝病毒RNA. 丙型肝炎与丁型肝炎有何相同之处? ①传播途径相同,主要通过胃肠外途径传播. ②临床上,两者均可使病情发展为慢性化,而且最常见的组织学损害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预后不好. ③两种病毒实验感染的黑猩猩,肝组织学损伤相似,均以细胞毒表现为主,而且在电子显微镜下,肝细胞浆中均可见相似的管状结构改变. 丙肝抗体阳性者有无传染性? 丙肝抗体阳性患者的血中含有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有人对年间接受5150 份血制品注射后的383例心外科手术患者的丙型肝炎发生率,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9例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中,有6例(67%)丙肝抗体阳性,而374例未发生丙型肝炎者中,只有9例(2.4%)丙肝抗体阳性(P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输丙肝抗体阳性患者的血,丙型肝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输丙肝抗体阴性者的血.
帮助网友:104称赞:7
您好!患者的血液中查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这种抗体并不具有中和或者消除入侵病毒的作用,即没有保护作用的,,因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代表病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丙型.丙肝抗体阳性患者的血中含有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初期,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在2个月左右的潜伏期后,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病人会出现食欲差,疲倦,黄疸等症状;而大部分的患者却没有任何感觉.而且,感染后大约要经过二十年左右才会出现肝硬化.   因此,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上,最重要的办法是查看血液中是否有病毒.病人在急性感染后的数天内,血清中会出现病毒RNA,并且在产生抗体前一直会存在几个月,所以通过检查病毒抗原或病毒RNA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但是,目前用的试剂是利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所产生的病毒蛋白做成的,所以,并不能直接检查.而且,由于血液中的丙型肝炎数量相当少,有时甚至测不出.这并不表示没有丙型肝炎了,只是代表病毒当时的活性很低.
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现已发现母亲体内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能促使丙肝病毒传播给下一代,妊娠后期急性丙肝病毒感染可促使母婴间传播,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围产期传播率为10%左右,有人报道,正常分娩较经腹剖宫产更易导致婴儿丙肝病毒(HCV)感染.至于母乳喂养是否可以传播丙型肝炎,目前尚无证据证明.
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丙肝产妇和丙肝抗体阳性产妇的乳汁中存在丙肝病毒可能性小,可以给婴儿喂奶,但如果乳头有破溃出血,则应停止喂奶.需要指出的是,肝炎产妇的唾液中有肝炎病毒存在,故产妇不可口对口给孩子喂食,并要注意消毒隔离.对于丙肝的预防只能通过间接手段: ①尽量减少输血. ②尽量用志愿供血者的血,而不用职业供血者的血. ③筛查供血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肝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 ④进行有创检查或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 ⑤采取教育和宣传手段,禁毒,禁止卖淫嫖娼,禁止注射毒品.
百度智能推荐
挂号科室肝病科
常见症状全身、、、、尿黄、、肝区痛
检查项目丙肝病毒抗体、消化系B超、肝功能
并发疾病,、、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参考价:28
参考价:1195
参考价:110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清热利湿、化痰宽中、理气活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症...
参考价格:¥28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