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 人性本善是否本善,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

? 推荐范文
? 最新范文
? 最新热门电视剧情
? 专题作文
免费范文网提供以下内容:免费辩词荟萃范文|自我鉴定范文|述职报告|入党申请范文|演讲范文|求职范文|人性本善范文|人性本善范本等
版权所有 &人是生来就坏的还是后天学坏的,换句话说,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按投票排序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作为启蒙读物,这句话不是解释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而是为了教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孩童如果从懵懂时期记住了这句话,我相信TA日后定会多行善事。
善恶的评判也是人类自己的设定。我只知道,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伤害到别人才是恶的。
好坏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
鲨鱼会在母体内就自相残杀,如果婴儿出生的环境也像鲨鱼母体那么恶劣的话,也许也就没有双生子的出现了。(比喻似乎不太恰当)
所以,坏不坏,取决于环境。本性是没有好坏之别的吧。在于后天的引导。
儒家提倡:人之初性本善
法家提倡:人之初性本恶
其实观念在于道的定义,本就是平衡,半善半恶,关键在于观察者从哪个角度看待人了。
你对善恶是怎么定义的呢?不说法家,即便是儒家的两位最有名的大师,孟子和荀子,也对这个问题有着似乎截然相反的看法.孟子"言人之性善明矣",荀子言"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顺带扫盲:孟子言人之性善,是立足于人皆有恻隐之心,强调善良是天性,恶人是丢掉了天性所致;而荀子言性恶的实际意义却并非强调人性本恶,而在于强调人生性有欲望,如果顺着欲望就会礼义亡,祸乱生;但是儒家一向承认人欲望的合理性,并且常常强调要满足人的正常欲望(荀子也正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立足于这一点,荀子提出,礼乐是前人为了满足人们的合理欲望而制定,因而礼乐,衣食自然是有他的正当性的.应当看到,荀子的立论层面与孟子是不一样的,他对性恶的论断并非强调人性,而是在论证礼义的正当性的一个过程.事实上他所持的基本态度是:人性本是一块白板,贪婪争夺是出于天性中对欲望的追求,而礼义廉耻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荀书原文用"伪"字,并明确解释了"伪"是人为的含义),因此荀子与孟子看似截然相反的论断,实际并不冲突.回过头来,为什么并不冲突的两种论断给人的感觉却似乎是截然相反?正因为二人对善恶的定义不同,不是么?希望楼主看了我的话,能够有自己的答案.纯手机打字,很多事儿不能展开说,权当抛砖引玉吧.
人之初,即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而是性本能。像动物一样,人在初始之时是没有善恶概念的,一切行为只是生存的本能反应。动物的本能应该包括为两大部分,一是获取食物,二是繁殖。隐藏在这种本能中的私欲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就被定义为了恶,繁育下一代的爱推己及人就被定义为了善。我们的社会伦理道德为什么要区分善恶,为什么要抑恶扬善,总体来说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特定时期下会有不同的伦理道德标准,所以对善恶的区分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实行走婚制度的摩梭人,在面对男女婚姻问题时对善恶的判断可能和我们是不同的;纳粹时期的德国社会对善恶的判断也肯定不同于有普世价值观社会的善恶判别标准。
中国正统儒家思想发展到后来(宋明时期),性本善这个观点是被大部分人接受。直到如今,中国正统思想还是保留着性本善的观点,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明白。
但在西方,一直是宣扬“性本恶”的观点的,因为西方宗教需要利用“性本恶”的观点来说服人们信仰宗教,通过宗教来赎罪(也就是原罪思想)。
所以关于“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观点,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
人在出生的时候只有欲望。而社会给你定下了很多的条条框框。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或者是法律。作为原始人或者是动物来说,他们没有善恶,只有本能。本能又依靠着资源,如果资源不够的前提下,更没有善恶了,只有生存
旬子说的正确: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人为)也。也就是说,人生来是恶的,其中的善是进入社会时为适应社会而发展出来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有善恶,只有一个人的环境下,不管你干什么都没有善恶之分。善和恶其实就是利他还是利己,面临选择的时候通常利己的就是恶,利他的就是善。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利他放弃眼前小利,获得长远的大利,所以是被社会所提倡的,就定义为善。而与之相对的利己之心就被定义为了恶,利己之心是从遗传获得,来自于动物的进化,所以人性本恶。
性本(先天)善的人是存在的,少。性本(先天)恶的人也是存在的,也少,尽管“公知”、“圣母”强烈反对。大多数人的善、恶,都是后天造就的:环境的好坏,心灵的强弱,生存的压力,利益的诱惑。。。
人性是善还是恶?几千年来各个学派一直争论不休,提出了各种理论并想方设法加以证明。作为一名理科生,掺合进来有点不自量力,该答复只是提供作者本人的一些想法,其中的不严密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可以从别处着眼:同一种动物是否存在善恶? 显然,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它们的生存环境千年如一其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模式并没有区别(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不懂得合作的“个性”个体的基因已经遭到淘汰)。人类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界的奇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充裕,个体的人对其他人的依赖程度已降低许多,社会对“个性”基因的容忍程度不断提高,于是人类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个体差异也越来越大。时至今日,虽然人的动物性区别不大,然而善恶的决定因素——思想,却千变万化。判定人类善恶的的标准是思维方式、价值观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其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你不能指望一个从小看惯烧杀抢掠、不懂文明为何物的个体成为一名谦虚友善的绅士,忘掉酒鬼的两个孩子由于不同的心理而而成为酒鬼和好爸爸的故事吧,至少他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外面的人群。说了那么多,主要目的是想说,人性的善恶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那么,刚出生的婴儿人生明明是一片空白,它们的善恶如何呢?这是一个误区,婴儿在未出生时已经通过母亲的身体与世界进行了沟通——母亲对 外界环境的反应,在产生如欢乐、幸福、感动、紧张、恐惧等情绪时,有生物学知识的人会知道,母亲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激素或者其他化学物质,对自身行动进行调节。人体是一个循环系统,激素随体液进入在子宫内,然后作用于母体内的婴儿。母体长久的某种情绪(不同母体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可能会经常同情、快乐或者紧张、冷酷等),会对婴儿产生同样的效应。等到出生时,婴儿性格内核其实已经形成,就如Windows、Ios、安卓系统,后天的环境对婴儿成长的影响只是相当于在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而已。什么?你问我为什么他们对婴儿善恶的研究结果为毛是善7恶3?额,社会环境善恶的判定是由大多数人决定的,所以,“善”的人比例比较大,相应的他们的“善”婴儿数量也比较多。个体人之初的善恶,仅仅由那个时代多数人的价值观判定。综合社会学因素,当代人对当代人人性善恶的大辩论中,“善”永远会多于“恶”。以上。
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本恶是个没法考究的问题。除非将来生物技术非常发达到可以control、quantify人的思维。“人之初”应该是指刚出生,我的感觉是刚出生时,人基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只是一个生命体而已。而善恶带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偏好。所以基本上没有讨论它没有必要。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最核心的是想问现实生活环境是把人带坏了还是带好了,这才是我们关心的。现在说一下现实环境中的善恶问题。善恶标准难定,但是最终都离不开”生存“,脱离生存讨论善恶意义不大。所以人成长过程中,应该是学会了求生存,不管是善还是恶最后都要服务于活下去。譬如,孝敬父母,是为了维持这个传统,将来自己也需要孝敬;今天偷了东西,也是因为缺钱,饿了。当然了这些还需要细说,懒得写了。至于人对死亡、悲催的恻隐之心是源自何处,我感觉是求生的本能使然,不细说了。如何理解性本善,本性和人性一样吗?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_百度知道
如何理解性本善,本性和人性一样吗?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提问者采纳
刚出生的孩童有一颗赤子之心。人刚出生的时候赤条条来,我个人觉得是没有本性的。人性是随着个人的成长环境所产生的变化,我个人觉得是后天的,我们应该给与他们一个干净的成长环境其实我并不赞成人之初性本善也不赞成性本恶,啥也没有啥也不知道
谢谢,请问你多大
24岁。想法与年龄是没有关系的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性本善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本性是天生的,人性是后天的
不一样,后天的
当然是后天的
当然不一样啊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性是否本善,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人性是否本善,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
人性无谓善恶。所谓善恶,不过是人的社会性的某种体现,其定义遵循人类的道德价值观。而婴儿本身无自主意识,其社会性发展是后天育成。可以想象,将之放置不同环境,后果会截然迥异。之所以有此命题,想来是因为人类性格的双重性、多重性及潜意识、负意识表现,而这正是复杂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后天,人性本恶
不是哪里决定的,而是生来就善的,后来也可以善,只是隐藏起来了
人性当然本恶,所以需要教化,需要法律约束,需要道德约束,教化不好的就成了所谓的恶人,其实只是本性的释放而已
人性 是本恶的
要改变的话 只能靠 后天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在线人数3325人
头&&衔:初来乍到
对“人性本善”的证明 刘保强
【内容摘要】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直到今天,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还在继续着。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最先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但由于其并没有将人性善的内在机理完全说清,使得以其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严重冲击。本文跳出了以个人的利己、利他相对立为基础来认识人性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利人类为基础来进一步认识人性,并在以人类利益为基础的善恶标准上,进一步论证了“人性本善”的认识。最后,对现实中会存在恶或者说恶人恶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说明,将其归结为现实环境对人性的异化,并提出了一些防止异化的建议和应对异化的措施。
【关键词】 人性 善 恶 利己 利人 异化
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恶论等不同学说。在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仁、义、礼、智,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这一性善论观点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在宋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由于人们通常都将“善”简单地理解为与利己相对立的利人或者说利他,就使得孟子这一近乎完美的经典理论失去了其应有的坚实基础,从而在运用中自然也无法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瑕疵,当然也免不了遭受性恶论者的攻击,特别是在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以强调个性为特征的自由主义思潮的严重冲击。然而,这一观点真的如反对者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和一无是处吗?显然,并不会那么简单。既然其能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我国及众多周边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自然是其有着我们还没能有效把握的深刻内核,岂能会那么简单地被否定掉?毫无疑问,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对其进行有效发展和完善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下面,本人就来对此做一探索。
一、人性指的是什么
对于人性,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着眼于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或者说从个人是利己还是利他的角度来认识。然而,由于这一思路忽略了个人只是人类群体中的一个成员或者说只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自己和他人一起才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这就使得,其在认识人性时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从而无法使我们完整而有效地认识人性。下面,我们就从个人的属性开始,来试着对其做一进一步认识。
1、个人所具有的属性:利己性和利人性
在传统认识中,一谈起人性,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的利己性或利他性。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会发现这一思维模式存在着巨大缺陷,那就是只强调了人类个体之间利益的相对性或者说个人利己与利他的对立,而忽略了不同个体之间还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或者说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毫无疑问,在不同的人类个体之间不仅会存在各自利益的相对和独立,而且也会存在大家利益的一致和统一。这就使得,我们在认识人的行为和属性时,不应只是盯着彼此间利益的相对,而是也应看到在彼此间利益的共存。如果对人们追求这一大家间共存利益的行为和动机进行抽象的话,显然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利群体或利大家。而如果我们将其放在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的话,显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直接理解为利人类。
在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再来认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时,我们便不难得出,个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无非就是其做为生物个体所天然具有的利己性和做为人类一员所天然具有的利人性。毫无疑问,利己性体现了其做为一个生物个体区别于其他任何生物体的独立利益要求,而利人性则体现了其做为人类一份子区别于其他任何非人生物的对人类共存利益要求。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人类个体来说,无论其具体属于一个什么样的小团体或群体,都始终无法改变其天然属于人类社会这个大群体的事实;无论其是否已明确意识到人类间有着共存的利益,都不得不去面对人类共存的要求。这是由其做为人类群体中的一份子,对人类的共存所具有的天然要求所决定的。这就使得,任何个人都必然具有着利人类的属性或者说利人性。而做为一个独立的生物体,个人当然也会具有生物体所必然具有的利己性。所以我们说,个人所天然具有的属性就是利己性和利人性。
2、人类的属性或者说个人的类属性:利人性
在了解了个人所具有的属性后,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类的属性或者说个人的类属性。这是因为,人类是一个群体,个人只是人类群体中的一个小的个体,其所具有的属性还会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并不能有效反映出人类群体的特征。这就使得,我们要想整体把握人类的属性,还得对个人所具有的属性做一进一步认识。
当了解到这里时,我们便不难从个人所具有的利己性和利人性中进一步得出,只有利人性才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利己性是任何生物个体都具有的属性,个人的利己性只是反映出了个人做为生物的个体特征,其并不能反映出人的类特征。在个人的利己性中的“己”字所代表的只是个人,利己所表达出的只是个人对自己个体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并没有涉及到人类的整体利益,根本无法反映出人类群体的整体特征。这就使得,个人的利己性只能是做为个人的属性来出现,而不能成为人类的属性。而对于个人的利人性来说,由于其中的“人”字所代表着的就是人类,利人所表达出的也是个人对人类整体利益的关注和追求,从而所反映出的就是人类群体的整体特征。所以我们说,在个人的属性中只有利人性才能做为个人的类属性,只有利人性才是人类的属性。显然,如果我们将人类做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所具有的属性,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利人性。因为,人类做为一种生物,其所具有的自利属性就是利人类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也用利己性来表达人类的属性的话,那么人类的利己性就是其利人类性或者说利人性。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得出,人类的属性只能是个人所具有的利人性,而不可能是个人的利己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不难看出,只有利人或者说利人类才是人类的属性。也就是说,人类的属性指的就是人的利人性。
3、人性指的应该是人类的属性
当对个人及人类所具有的属性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后,我们便会发现,对人性的认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我们之所以会看不清人性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是把个人或者说人类个体来做为研究和考察的对象,而忽略掉了对人类群体的整体研究和考察。或者说,大家通常都习惯于将人性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的属性,而往往会忽略掉还有一个人类的属性。显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个体,但“人”这个概念却不是在指代我们中的某一个体,而是在指代我们这一个有着共同特征的群体,它是一个群体性的类概念。这就使得,我们在认识人性时,只有把人类整体也做为研究对象来考察,才可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人性。
毫无疑问,在我们探讨人性时,其中的人不可能是仅指某一个具体的个人,而应该是针对人类或者说所有的人而言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探讨的人性,并不应是在指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属性,而应是在指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属性,或者说我们大家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整体特征。因为,在我们谈论人时,通常都是在泛指人类,而不会是在指某个具体的个人。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得出,人性所指的应该是人类的属性,而不是个人的属性。也就是说,人性所指的就是人类的属性——利人性,而不应包含任何生物个体都会具有的利己性。
在了解了人性指的就是人类的属性利人性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进一步考察一下人性的善恶。
二、善和恶的含义及其判定标准 当谈起人性的善恶时,我们往往会习惯性的认为利他就是善,利己就是恶,根本就没有再去深究一下为什么。然而,利他就一定是善吗?显然并不一定。当我们看到有人过分地溺爱孩子以及有人为了另一个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到其他人或者说社会的利益时,我想没有那个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善。那么利己就一定是恶吗?显然也不是。一个人在不损害任何其他人的正当利益的情况下来谋求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难道能被说成是恶?显然,简单地以是否对某个个人有利为尺度,我们并不能得出一个关于善恶的判断,我们并不能以其来做为判定善恶的标准。那么,善和恶究竟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来判定善恶呢?下面,我们来做一探讨。
在字典中,我们可以查到,善的本义是“吉祥”,也解释为“好和美好”的意思。当我们了解到这些时,我们便不难得出,善就是在事物为人们带来利益和好处后,人们对其做出的一种正面认识和评价。这是因为,无论是吉祥还是美好,都是由我们做出的认识,而对于人类来说,这些都是我们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正面认识和评价。所以说,善就是人类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正面认识和评价。既然这样,那么被认定为善的事物必然是给我们带来了某种利益和价值。否则,我们便没有理由去对其做出正面评价。而如果我们从客体的角度来理解善的话,显然也可以将其解释为事物给人们带来了价值。也就是说,由于善是由主体认定的客体为其带来了价值,所以从客体的角度来理解,善就是指其为主体带去了价值。而如果我们对其做进一步抽象和简化的话,显然我们也可以将其直接理解为:利人或者说对人类有利。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便不难得出,对于人类来说,善指的就是利人,只有对人类有利的事情才能被认为是一种善。
当了解到善指的就是利人后,我们便不难发现,善指的不应是与利己相对的利人类或者说利他,而应是利包含利己的全人类。因为,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无论一个人是利己还是利他,只要是对人类有利就都应是善。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便为性善论确立了一个完备的理论基础。
2、恶的含义
在我们认识了善后,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恶。在字典中“恶”是“不好”的意思。从“恶”字的含义“不好”,我们不难看出,恶就是在指事物对人们的利益造成损害后,人们对事物所做出的一种负面认识和评价。毫无疑问,当我们顺着理解善时的思路来认识恶时,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直接理解为:损人或者说有损于人类。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自然也不难得出,对人类来说,恶指的就是损人,只要对人类有害的事情就能被认为是一种恶。
在了解到恶指的就是损人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利己并不一定就恶,只有损人的利己才是一种恶。而且,利他也不一定就善,损人的利他也是一种恶。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损害了人类的利益,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都是一种恶。
3、判定善恶的标准
在我们了解到善指的就是利人,而恶指的损人后,评判善恶的标准也就一目了然了。显然,对于人类而言,只有人类的利益才能成为我们判定善、恶的标准和尺度,只有符合人类利益的东西才能被我们认定为善,而与人类利益相违背的则会被认定为恶。也就是说,只有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才可能为我们找到一个经得起检验的评判善恶的统一标准。如果我们仅从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的利益来出发,就无法为人类找到一个评判善恶的一致标准。这就使得,无论是在具体行为中的利他还是利己,都只有在人类利益的尺度下才可能真正确定它的善恶。
当然,在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下的是,做为标准的人类利益必须是能够被我们大家所接受或者说得到普遍认同的,不应只是被部分人所认定或指定的。
三、为什么说人性本善而不是本恶
在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我们还会发现,无论善恶,在现实使用中通常都只是被用来评价和形容人的行为或属性,只是被用来对人的行为或属性是否给人类带来价值做评价。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通常都只是谈及人性以及人的行为的善恶了。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考察一下人性的善恶。当我们讨论人性的善恶时,显然就是要考察人的根本属性是可以给人类带来价值还是造成损害。而由于在前面我们已经得出了人性指的就是人类的属性——人的利人性,就使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人性本善的结论。这是因为,人的利人性毋庸置疑地会给人类带来价值。
在分析到这里时,关于人性会不会本恶的问题也就变得一目了然了。显然,没有哪个人会与生俱来的具有损害人类的属性,因为其自身就是人类的一员,损害人类并不符合生物所天然具有的自利性。即使在人们的后天发展中出现了损害人类利益的行为,那也不能被归结为人具有损害人类的本性。也就是说,人性只能是本善,而不可能是本恶。就拿人体内癌细胞的生成来说,只有在细胞内存在着的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才会导致细胞癌变,而这些原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则是个体发育、细胞增殖、组织再生等生命活动所不可或缺。这就使得,我们并不能因为细胞内存在着原癌基因就把细胞称为是癌细胞,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判定细胞本来就是要癌变的。所以,即使是个人的利己性可能会导致恶的出现,我们也不能以其做为判定人性本恶的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进一步论证了由孟子所提出的、被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一直推崇的“人性本善”的结论。先人们虽然没能对其做出最强而有力的证明,但这一思想的无比光辉却在始终照耀着我们,这可能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能够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
四、人性的异化及防止和应对
在了解到人性本善后,我们还需要对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存在恶和恶人恶事来做一说明。显然,这还需要我们结合现实环境中的具体的人来进行考察。
1、人性的异化
在前面我们曾分析到,个人所与生俱来的属性有两个:利己性和利人性。既然是一个人的利人性出了问题,我们当然还得到利己性那里去找答案。毫无疑问,损人行为都是在个人利己性的推动下发生的。然而,利己性就一定会导致损人行为的发生吗?显然,并不是那样,利己性虽然可能会导致损人行为的发生,但并不必然。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利己行为只要不超越人类共存的利益,其利己行为就是对人的利人本性的反映。只有当个人的利己要求超出了人类共存利益的范围,损害到他人的正当利益或者说人类利益时,才会使行为背离自己所具有的利人本性,从而异化出损人行为。这就如同细胞内的原癌基因一样,其本身有着正常的刺激细胞正常生长以满足细胞更新要求的生物学功能,只有在发生突变后才会导致细胞癌变,从而生成对生命机体有害的癌细胞。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利己性虽然是引发损人行为的一个内在因素,但利己性并不能等同于损人性,其并不必然导致损人行为的发生。只有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使人们的利己行为背离了人的利人本性时,其才会异化出损人行为。所以我们说,在人的属性中并不存在天然的损人成分,没有哪个人刚出生时就会想要损人,恶只是人性异化的结果。显然,损人行为或者说恶根本就不应该被认为是在人的本性中的内容,它只能是在人的利己行为违背其自身的利人性后所体现出的对人性的异化。
2、造成人性异化的原因
既然恶只是人们在现实环境中产生的对人性的异化,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一个人要违背自己的利人本性而要做出损人行为呢?显然,除了有生物个体的利己性做为生物性根源外,我们还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找出一些在主、客观原因。
从个人角度来看,可能的原因大致有两点:首先,是认识问题。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认识,奉行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原则,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岂知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其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其次,是欲望问题。我们不应该反对欲望,但我们应该对欲望有所认识和节制,将它控制在自己的条件和能力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果一个人无法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有效节制,使其超越了自身的能力和现实的条件,那么损人就同样变得不可避免。
从社会角度来看,可能的原因大致也有两点:首先,还是认识问题。如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缺乏一个对人性问题的根本认识,在以利己论为核心的性恶论指导下,必然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误导作用,导致损人利己的恶人恶事层出不穷。其次,是社会环境问题。如果缺乏一个对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的社会环境,在有人做了错事或坏事后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受到应有惩罚,必然会使此人继续心存侥幸和对别人产生一个坏的示范作用,进而使更多的人心存侥幸起来。如果长此以往,则会出现恶性循环,使人们变得见怪不怪,从而造成人性的普遍扭曲。
3、人性异化的防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认识到了人的本性虽然是善良的,但在现实环境中又是可能出现异化的。那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来防止人性的异化呢?
显然,对于个人而言,所要做到的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和修养。首先,要从根本上认清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矛盾,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要从根本上认清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以及个人能力的有限性,确定合理的目标和追求,将自己的欲望确定在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最后,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性修养,学会掌控欲望,而不是让欲望来掌控自己。
而对于社会来说,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彻底认清人在本质上是利人的以及人性本善,从根本上防止利己论和个人主义对人们的误导作用,彻底铲除为恶者的精神依托。其次,就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让人性出现异化者的损人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受到应有的惩罚,努力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
4、对人性异化的应对
在我们认识到人的本性虽然是善良的,但在现实环境中却可能出现异化,从而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会存在人性异化了的恶人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来面对呢?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给我们总结出了在这方面的至理名言,那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就很好的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对人性的精准认识和把握,并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在社会中为人处世时应有的原则和态度。它的前半句从宏观上充分而准确地把握了人性,告诉我们人是利人的,害人违背人的本性,最终必然会害人终害己,所以我们不能有害人之心;后半句则充分注意到了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人会发生人性异化的可能性,告诉我们社会中是可能有坏人的,所以我们要注意随时防范,以免被坏人所伤。从这句话里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先人对人性是有着多么精准的认识和把握,既肯定了人性本善,但充分注意到了现实中人性的可能异化。显然,我们只需要理解和把握好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这句话,就足以使我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到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大到国家的富国强兵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使我们处理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当然,如果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中已出现普遍的道德沦丧和人性异化,那么仅有上述原则就显得不够了。在面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潜规则时,我们除了要与其展开积极斗争外,在力量不足时,还要学会适应它以保护自己和利用它来发展自己,以为将来改变它积蓄力量。这是因为,在一种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其背后必然会有着一股较强的反动力量。我们在与其做斗争时便需要掌握技巧,既要不失时机地与其做斗争,也要有效地保护和发展自己。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力量来做抉择,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只有这样,才能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也让好人都有好报,坏人都交恶运。举个较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特定条件下,在一个地方形成了黑社会,在我们没有力量和其进行直接斗争时,只能是先交保护费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认同了它的存在,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先来适应它而已,一旦在条件成熟时,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努力铲除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因为,谁也不会愿意只有在向黑社会交过保护费后,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而对于那些已经处于异化中的人来说,当然是需要及时悬崖勒马,有效纠正错误。常言说得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说明:关于“人性本善”的证明,我在09年3月就写过一篇相关文章,但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里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今次有网友要组织民哲论文评比,我便借比机会将其重新整理了一番,希望能对此问题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当然,由于本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文中难免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学界前辈和同仁的意见和指导,当然也欢迎不同意见的朋友提出质疑和批评指正!
发帖后,为什么不能及时显示?要审核吗?
一需审核,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就有些打折扣了!
金币:51483
驳“人性本善”并非难事
社会学研究者:刘何庆(匀纳)
【内容提要】本文为驳斥《对“人性本善”的证明》一文而作。从“人性本善”的导出有违逻辑性、一般人的恶性就是人类的恶性、组织没有纯洁性、善性不仅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及孔子否定“人性本善”等五个方面,对“人性本善”论给予了驳斥。也愿本文对人类本性概论的确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刘保强先生于日发表题为《对“人性本善”的证明》的文章,在此与该文的作者作一商榷。
1、“人性本善”的导出有违逻辑性
在逻辑方面,刘保强先生对此事件的思维处于混乱状态。先生也明知,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恶论等不同学说。从逻辑上讲,本事件的结果当是上列完备的相互独立的四备选项之一,此题是唯一解,而非多解。我们的责任是选定合乎客观事实的某一备选项,并且否定其它三备选项,且最终取得共识。对此选定事宜,已载入百度文库的《关于修改三字经的建议》一文有所论述。
人之初,是指从人类形成的一瞬间,人类所具有的本原状态。此状态与人类自己的作用无任何关系,其纯属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固有体质、意识的潜在性能,也就是说大自然赋予人类有关体质的形状、结构、质量及意识等方面的潜在性质能量。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意义明确,指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潜能量是善性的,而没有恶性的潜能。若人类“性本善”,当然人类就不可能有恶为,而客观上人类确有恶为,因此,人类必有恶性,“性本善”说与客观不相符,故“人性本善”是错误的说法。人类的行为已显示出了善、恶两方面,人性自然就有潜在的恶性、也有潜在的善性。
刘保强先生也讲到:“个人所具有的属性:利己性和利人性”。人之初本来就是指所有一般的个人共存的本原状态。先生的所言已经承认了,人类有恶性,有善性。至此,关于人类的本性问题已有结论,这就是“性有善有恶论”一备选项已被刘保强先生所选定,若再有其它结论就属于自相矛盾。
正因为初状态与人类自己的作用无关,才有了人类的本性之说,此因,本事件的果关系显而易见。刘保强先生所论的原因中不仅强调了人类个体的作用,更涉及到人类之间的作用,却得出了人性本善的结果。与人类后天之为有关的原因,怎么可能得出与人类后天之为无关的结果?刘保强先生导出“人性本善”的结论根本上不合乎逻辑性。
人类的本性是天然的,人类后天的行为是显示天然的本性。有善性能量,也可能不被挖掘、开发、显示,有恶性能量也有可能部分地被制约。一般人类显示本性,不显示本性,或部分显示本性,不影响一般人类本有恶性与善性的结论。我们可作一个有关潜能的同比:若地下潜在着两种能源,当人类只开发了某一能源,显然不可因之而否定另一能源的存在;若人类没有开发能源,也不可讲没有潜在着能源;地下没有潜在的能源,就不可能被人类所开发。存在是可能被开发之因,开发显现是存在的一结果。一般人有可能只显现出善良,但不否定其本存在恶性,只是没有体现出恶性而已;相反亦然。善象与恶象实质是对释放出的善能量与恶能量差值的体现。善者显大于恶者则为善象, 恶者显大于善者则为恶象,两者相差不显著则为一般象。
刘保强先生的异化说更违逻辑性。文中说:“在我们认识到人的本性虽然是善良的,但在现实环境中却可能出现异化,从而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会存在人性异化了的恶人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来面对呢?”人性本无恶又怎么可能异化出恶来?这就是走到了人类可创造能量的死胡同里,想通而绝不可能走通。依如此的逻辑思维,是否也可讲,人性本恶,是环境异化出了善人?是否更可以讲,人性无恶无恶,是环境异化出了善人、恶人?试问: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与人性无恶无恶三论何论可以取胜?
从逻辑上讲, 刘保强先生的“人性本善”已不成立,对此无需再加更多的辩论。然而,以下再多说几句也无大碍。
2、一般人的恶性就是人类的恶性
刘保强先生的一观点是人的个体一般都具有恶性,但是人类没有恶性。
刘保强先生把“人类”的概念搞错了,人类是一类名词,是区别于不同生物的一词。先生讲:“人类是一个群体,个人只是人类群体中的一个小的个体”。显然,把人类确认为群体是个错误,人类与人属同义词,其本没有数量的因素。如,一个人与一条狗正在搏斗,也可以讲人类与犬类在搏斗,并非一群人与一群犬搏斗,才可以讲人类与犬类在搏斗。先生紧接着又有“人类群体”的说法,此语表达了人类不是表示群体之意,显然自己已驳斥了自己。
刘保强先生把此处的“人”理解错了,“利己利人”是为比较而形成的并列词组,查词典可确定此处的“人”是指别人、他人的意思。利己利人是既利自己也利他人的意思,而先生把此处的“人”误解为“全人类”,先生把利人说成是利全人类,当然也包含了利己。利人也包含了利己,即所谓善性也包含了恶性,因此得出了“人性本善”。
可见,正因为刘保强先生把“人类”、“人”的基本概念搞错了,所以,他得出错误结论也就在所难免。概念明白了,错也就困难了。一般个人都具有善性、恶性,也就是人类有善性、有恶性。
3、组织没有纯洁性
人类利人类自己所体现的本性是善性?还是恶性?刘保强先生把此利大己的本性误认为成了善性。其实,不论在何范畴,利己都是在体现着致恶性。全人类疯狂地利人类,必然会伤害不可以伤害的它类,在生物界就体现出了人类的恶性。当然,人类有恶为时也会遭到相当的报应。
刘保强先生的观点是,对人类个体而言不是人性本善,而对人类的群体则是人性本善,即组织能有纯洁性。由上述可知,全人类也存在其共同的恶性,那么,任何人类群体更不可能有纯洁性(纯善性),而必燃是有恶性有善性。某组织有可能改变释放善性、恶性的节奏、程度、过程,但不可改变组织的每个成员潜在的善性与恶性,所以,组织性的“人性本善”是荒谬之论。客观地讲,群体同样也存有由个体集合而成的公共善性与恶性。在一个国家里,公民的善性表现在,利于自己之外的国内的一切,更有可能抛弃自己的一切;而相对于其他国家,全体公民共同都利本国就是国家致恶性的表现。国民们也利他国就是国家致善性的表现。一个政党也不可能是性本善,党内每一个体的善体现在为本党的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每个党员为本党利益的性能就组成了本党的公共致恶性。每个党员为党外事物利益的性能就组成了本党的公共致善性。不言而喻,纯善性(纯洁性)的党、纯恶性(纯污性)的党都是畸形的党。
4、善性不仅是人类的本质特征
刘保强先生引用孟子的观点:“人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先生的意思是人性本善是相对于它类而语。这种由比较做为支持“人性本善”的论据同样也是不堪一击。异类的善为数不胜数,难以一一列举,此举几例略表一般。
如,汶川地震中,义犬小花救了几十条人命,人类却把小花给绞死了。这能反证“人性本恶”而“犬性本善”吗?
又如,在江西省九江市,有一条叫赛虎的狼狗,为救30多人的性命,它主动食毒而身亡,原因是人类要吃掉赛虎同类的毒尸体。这又能反证“人性本恶”而“狗性本善”吗?
再如,在青藏高原,一群狼因得到解放军施舍的救命食物,它们集体合作给爬坡的汽车垫轮。狼的知恩图报与人类官们欺压养育他们的人民相比,再能反证“人性本恶”而“狼性本善”吗?
事实上,人类也有恶性,异类也有善性。不可以讲,善为人类所独有,善为人类的本质特征,更不可能因之而导出“人性本善”论。
5、孔子否定“人性本善”
刘保强在文中说:“在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下面来分析一下,孟子、刘保强等人是不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
春秋时期周代人世硕提出“性有善有恶”说。王充的《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以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世硕是孔子的七十贤弟之一,其学说与孔子之教当不可分割。
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意思是说:“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从这句话的本意来看,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由此也可以认为,孔子是“二分为三”分析法的创始人。孔子把人类分为三个等级,上智者,一般者和下愚者。“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其可从善,上智者即为纯善者;“愚”指傻,笨, 欺骗,耍等,其可从恶,下愚者即为纯恶者;自然,一般者即为善恶并存者。
纯善者、纯恶者为极少数,一般者则为绝大多数。纯善者、纯恶者的不移性,也就决定对其之教的非必要性。因此,有关教育的所谓的“人”是“绝大多数人或一般人”的简略语。如“人之初”是“绝大多数人或一般人的初始状态”的简略语。无疑孔子论教是对一般人而言,正因为一般人有恶性、有善性,才有了孔子的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刘保强在文中引用《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来作为“人性本善”的一依据,殊不知《三字经》中的此论原来违背了孔子的正确思想。由上述不难理解,有孔子所立“人之初,存恶善”的前提,才有“性相近,习相远”的后论。而立“人之初,性本善” 的前提,怎么可能有“性相近,习相远”的后论?王应麟先生错用了孟子的“性本善”,使得经文出现了自相矛盾的一大败笔。孟子的“性本善”之因怎么可以产生出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之果?《三字经》中的错误已维持了七百多年,今天当是纠错之时,怎么可以再把其中的错误当作依据?
总而言之,孔子的语意是人类有恶性也有善性,否定了“人性本善”,其是心具而论述含蓄,其弟子世硕则对之予以明示。世硕才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而孟子及刘保强等人的“人性本善”论是背离了孔子的思想。刘保强在文中搬出孔子来,表示孔子也支持自己的“人性本善”论,这确实存在太牵强附会之嫌。()
刘保强先生也讲到:“个人所具有的属性:利己性和利人性”。人之初本来就是指所有一般的个人共存的本原状态。先生的所言已经承认了,人类有恶性,有善性。
--------------------------------------------------------------------------
匀纳群先生,请问:你凭什么依据我的这句话说我“已经承认了,人类有恶性,有善性。”?你确定我对善恶的定义是什么吗?
另外,请先生先明确你所谈的善恶的定义及判别标准分别是什么!然后咱们再展开相应讨论!省得咱们各说各话,做无谓的讨论!
金币:5317
我选“无善恶”。
证明“本善”“本恶”和“存恶善”的论据都不充分。
证明不了“有”,就应暂定“无”。
向善的人易接受“无”,多数人又向善,故从众好。
“本善”更趋同“无”,故不修改三字经问题不大,还避免折腾。
三字经若要修改,应该修改的内容还很多,有得争论的。包括少儿是否读此经。
是否有善恶,以及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些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先确定善恶。如果我们对善恶的认识本身都还是处于想当然之中,那么我们的一切争论将都是说不清的,也必然是无意义的!
希望大家不要舍本逐末!
金币:21639
回复 4楼&&的帖子
匀纳群先生的根本目的在于他要修改典著《三字经》。
& & 至于你问他“你凭什么依据我的这句话说我“已经承认了,人类有恶性,有善性。”?
& &参见他的关于修改《三字经》的建议(新)中“当今我族领袖人物胡锦涛先生的“人性化理念”、温家宝先生的“政改意志”等都体现着否定“性本善”之要意;我族的另一位领袖人物马英九先生也直言:人人都有贪念。领袖与民众的意识完全一致,本人选择“人之初,存恶善”为正统人类本性概论,”。
& && &可见匀纳群先生臆想是十分丰富的
金币:51483
从不占四论中的任何立场开始谈论,仅与客观相比对,可能会更公平一些。
回复 9楼&&的帖子
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金币:51483
首先承认古人已有人性之四论
也就是认可古人们已有了善、恶概念,再自己谈自己的善、恶就属不当了。
从不占四论中的任何立场开始谈论,仅与客观相比对,可能会更公平一些。
金币:51483
早已认定了“性本善”,只是想法子来证明自己没有被忽悠。
金币:51483
早已认定了“性本善”,只是想法子企图来证明自己没有被忽悠。
金币:51483
被灌入应当为事实!
在没有任何防御的情况下被灌输了“性本善”!
首先承认古人已有人性之四论
也就是认可古人们已有了善、恶概念,再自己谈自己的善、恶就属不当了。
从不占四论中的任何立场开始谈论,仅与客观相比对,可能会更公平一些。
-----------------------------------------------------------------------------
为什么不能再谈?古人的概念有问题,或者说,在古人并没有说清这一概念的情况下,我们后人为什么不能做创新和发展?你的依据何在?
我现在是在谈人性本善,又不是在从一般角度谈人性,为什么非要从不占四论中的任何立场开始谈论?你的依据何在?
金币:51483
无理智地接受了“性本善”,一生为之而辩?
金币:51483
皆完天命为天下之和!
金币:51483
归真而怕去!
虚则生怕,越虚越怕,真则安生.。
无理智地反对着“性本善”,一生为之而辩?
金币:51483
原来不是自己的错!
金币:51483
人性本是唯一,任何之正都是唯一。
让人性四论永远共存,任人采用,岂不大乱?
改三字经须通过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怎么是行政的事?
金币:21639
学术上的多元化,带来学术界的繁荣。“本善”“本恶”“存恶善”和“无善恶”是学术上多元化的表现。想借用行政权利修改《三字经》的那位就别瞎折腾啦,请尊重作者的信念。
哎!看到你专门为本帖写了不少话,还以为能和你讨论出些什么实质内容呢!谁知道你只是自顾自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看来,我是高估了形势!
金币:51483
说实质问题,扯是他教的一特色。
当自己说话不着边际时,先强说他人不着边际,以混淆是非。
金币:51483
明知有结果,为何希望争论无果?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两者都为错论,正确的观点不参辩论,他希望让两错念永远地辩论。
原来你是喜欢躲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玩自娱!我说怎么在我经常去的地方没见你对我的文章发过言,却在这里发现了专门的文章!原来见不得光,即使是要反驳的作者来与你探讨相关问题了,你也是东拉西扯的不谈些实质问题!你的情况,我了解了!祝你自己玩的高兴,我就不陪了!
人类的善意应表现在利它类,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则是利人性,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互利。。。
金币:51483
有个过程属自然!
人心本是相通的,有时被阻也无妨,排阻并不难,只要去排除。
金币:51483
明事,封官已成危险!
今后,封官不止不现实。
金币:51483
只有善,怎有习相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帖子可以写新版的三字经,但老三字经是不能改了,只要换个角度来理解,并不矛盾。。。人类的本性好比种子,举个例子,相同的玉米种子(先天因素),并不一定就长出大小相同的玉米来(后天因素)。
就是说种善因,未必一定结善果
金币:51483
把自己排除在腐败行列之外?
忽略了自己也属可腐败者,是“性本善”的典型的一体现。
把可腐败等同于腐败,这是一种典型的腐败者逻辑!
金币:10489
发帖人:两兄
[原创]给攻击钱学森热潮泼点凉水.
具说刚拍出歌颂钱学森的电影,确不知该片电影导演,剧本作者及其演员们,他们家应该是沒有人在三年灾害中,挨过饿(粮食计划票证?)和餓死,及因饥饿形成的慢性病,和饥饿引起的遗传缺陷基因?..
金币:51483
先入为主不等于先入为正
幼年时被灌入“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经历,然而,本人自幼就没有接受“性本善”。
从几十年的社会调查中获知,多数人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心中都有“本性也有恶”的意识,只是不讲。
极少数人,把“性本善”视为一种信条,终身不移,将其当作自己精神的一部分,更会不理智的去证
明自己的信条无误,事实上已成为了迷信。
对实体而言,先居某地者即为该地之主人,而对精神而言,最先被灌输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金币:51483
本国封官到此为止!
金币:51483
过去被封的官,人民认可。
今后被封的官,自感无光。
36楼先生: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吧!
金币:21639
回复 37楼&&的帖子
“本人自幼就没有接受“性本善”。”和“早已认定了“性本善”,只是想法子来证明自己没有被忽悠。”你已经胡言乱语了。
金币:21639
回复 39楼&&的帖子
过去被封的官,人民认可。
今后被封的官,自感无光。
===========
这和你要该《三字经》有何关系,有和主帖内容有何关系。
金币:51483
谁也无胆量再做被封的官!
过去都是在争着被封官,当今正常人躲着被封官。
从前被封官或许有虚荣,今后被封官疑似跳火坑。
金币:51483
只为自己只有苦难!
不关心公事,个人的事也只能是这样或那样,自私无约害了所有的人。
金币:51483
有无必要修改三字经?
关于三字经的首句,先论其是否合客观情况,再看其是否影响人类的生活。
若其正确,有此关注属多余。若其不正确,且其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就必须纠正其错处。
金币:51483
保“性本善”就是保“纯洁性”!
金币:51483
全是非我的错!!!
金币:51483
反根本事半功倍!
金币:51483
关心公事也包含了关心自己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们相信阉人能带来吉祥,重大喜事往往会邀请阉人们表演歌舞助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论 人性本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