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世界毒胶囊。

“越监管越乱”是怎么回事?
“越监管越乱”是怎么回事?
& &&无论是药监局、质监局还是环保局,由它们来监管影响人们健康和安全的产品问题,不但成效要比司法威慑来得差,还会有极大的负面效果。那就是每次发生污染、有毒等事故之后,人们就会强烈谴责,这些部门就以人力、财力不足等理由,要求扩编、增加拨款,然后仍然漏洞百出推卸责任。让司法监管代替行政监管,让人们通过诉讼来监督,可能使监管之网更严密…【】
本期观察员:符云
政府机构忙于扩权,无心监管
2012,皮鞋很忙
&&& 修正药业等九家企业涉嫌使用铬超标胶囊,网民调侃到:“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仅从2006年算起,在中国发生的重大药品安全事故就有“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清开灵”事件、“糖脂宁”事件、“双黄连”等等。这次铬超标胶囊只不过是在药品安全监管失败的历史上再加一个最新案例罢了。当然,何止是药品呢,从地沟油到毒奶粉到各种山寨到各种涨价,政府相应的各个监管部门有几个令人满意的?【】
药监局为什么靠不住?
&&&&任志强则发微博说:“十三家的毒胶囊,居然一家都没被专管药监的政府部门发现。却由媒体所揭发。税收都被这样的机构浪费了。”药监局为什么靠不住?首先从技术角度看,这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世界上的药品种类实在是太繁多了,仅仅《中国药典》中收藏的药品就有4567种之多,这些药品的生产又分布在全国的成千上万家厂商中,你说要给药监局配备多少人手和办公经费才能管得过来?
&&&&所以药监局专家说“药监工作人员才有多少?”其实是有几分道理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孙忠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根本不可能深入到每一家药厂的每一个环节,明明制定了GMP,但企业就是不执行,该怎么办?”【】
监管成了政府机构扩张的借口
&&& 当药品和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很多人提出的要求是追究药监局的监管责任,要求药监局加强监管。很不巧,这正是药监局所希望看到的。再重大的药品和食品安全事故爆发,都不会让药监局官员丢官,却会扩大他们的行政权力。要求加强监管力度是吗?好,请给我更多的人手、更多的经费和更大的权力。这就是官员的逻辑。
&&&&在这样的逻辑下,我们会发现环保总局升级成环保部了,省的环保局升级成环保厅了,官员们随着加官升职,机构扩张,但是环保问题依然严重,几乎没有什么显著成效。为了控制物价,发改委来了,但油价、菜价、粮价持续涨个不停。政府监管陷入一个怪圈:出了问题——政府不作为——群众要求加强监管——政府抱怨监管力量不足——增加监管人力物力——继续不作为——再发生问题。循环下来,只见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却不见问题得到解决。【】
要求加强监管力度是吗?好,请给我更多的人手、更多的经费和更大的权力。这就是官员的逻辑。
从行政监管到司法监管
行政监管不仅不作为,还扼杀了创新
&&& 而且,如果让政府部门为药品安全负责,那么新药的研发和上市速度就要大为减缓。被审批出来的新药,如果发生了什么安全事故,审批官员可能要为此承担连带责任;但如果药品审批过慢,给等待新药的患者带来什么损失,人们却看不到,也无从追究审批官员的责任。因此药监局会偏于保守,从而阻碍了新药的研发和上市速度。而这意味着有很多患者,可能要在漫长的等待中丧失最佳医疗时机。可见药监局的负面作用是可以很大的。【】
行政监管者本身也需要监管
&&&&就算我们设立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给药监局配备足够的人手和拨付足够的办公经费,那也要解决药监工作人员的监管问题。他们是去监管药厂生产安全药品的,但有谁去监管着监管者,保证他们不会贪污腐败,保证他们不会收受贿赂,然后对不良药品生产商睁只眼闭只眼?没法保证。
司法监管改变的是市场的游戏规则
&&&&而从司法角度追查药厂责任,则是一种事后行为。我们不必去看药厂从哪里进口原材料,不用去管他们是怎么生产药品的,也不用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对其药品做抽查、检测。我们只需要做到一点,他们生产的任何药品,只要被证明是含有违规物品(或违规物品超标),消费者即可以诉诸法律,向其索赔,建立广泛的监督网。
&&&&在公正的司法环境下,一种药品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越大、涉及消费者范围越多、市场跨度越广泛,药品生产者就得为此承担越大的责任,因此他们也越有动力去研究药品潜在的危害性,并在包括原料选择、生产工序等方面把好关,以最大限度的保障药品安全。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就可能赔得倾家荡产,甚至可能有牢狱之灾。【】
在公正的司法环境下,一种药品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越大、涉及消费者范围越多、市场跨度越广泛,药品生产者就得为此承担越大的责任,甚至倾家荡产,有牢狱之灾。
但,司法监管食品药品的实践何其难也
法院不立案,食品药品安全诉讼无法启动
&&&&当食品和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消费者能不能向生产者和销售者提起诉讼?法院会不会给予立案?会不会支持集体诉讼?会不会作出公正裁决,而不是一味偏袒某一方?目前我们看到的答案完全不能让人满意。几年前的“大头娃娃奶粉案”和“三聚氰胺案”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年的“三聚氰胺案”,许多家长去起诉奶粉公司,有些地区的法院连立案的机会都没给他们。但实际上,按照法律的规定,人们是可以追究厂家和商家的责任,包括他们的连带责任,但司法实践显然没能给出合格的成绩单。【】
司法判例引导社会,坏的判例鼓励非法生产
&&&&我们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合理怀疑:近年来药品安全事故频发,也是和“三聚氰胺案”这样的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妥善解决有关的。既然别人生产有害药品食品不会被追究足够的、相应的责任,那么我也可以冒险生产有害药品或食品了。【】
&&&&如果在美国,法律是很拿人当回事的。尤其是入口之物,法律极重。据报道,美国的麦当劳有个店员,偷偷往顾客的饮料里吐痰,这属于恶意污染食物罪。如果罪名成立,最高会被判二十年。就算是不判那么多年,这辈子他恐怕再也没有勇气这么干了。在中国,专家官员拿百姓不当玩艺儿,公开忽悠百姓服食铬胶囊。【】
司法难以监管行政监管者的责任
诚如上述所言,行政监管者在一次次的药品和食品安全呼声中,打着增加人手,增加经费,扩大执法权范围的幌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地位,吸引公众的希望。不仅司法诉讼很难启动,民告官来追究行政监管者的责任,能够进入司法程序并能打赢官司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 中国的权力环境就是这样,行政部门太过强大,而司法部门却没有独立性,结果司法监管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助长了那些造假者的气焰,因为大家试探总结到,只要公关掉行政监管者,司法监管不足虑。【】
&&& 中国的重大食品和药品安全事故的爆发,将在客观上扩大药监局的行政权力。尽管药监局靠不住,但百姓就是寄希望于他们,让他们继续浪费钱财,浪费钱财之余还可能祸害患者。没办法,这世界就是这样的。
在目前的权力环境下,司法监管不仅约束不了行政监管的不作为,而且也难以自我约束自身的不立案。这样一来,监管仍然是空白,白白浪费纳税人钱财。
责任编辑:符云
past eventsNO.533
past eventsNO.532
past eventsNO.531
past eventsNO.530桂林分校地址: 桂林市七星区普陀路40号广西柑桔研究所办公楼北楼四楼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2012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分析:毒胶囊
发布时间: 23:22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背景链接】
2012年4月,央视调查发现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和工业明胶造药用胶囊、&皮鞋果冻&、&皮鞋酸奶&等。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而这次的曝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堪称制药行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被叫停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将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纵观近期一些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首先曝光,随后监管部门才有所动作,或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停止销售和使用,或下令严查。这或多或少都反映出这样一个&民不告,官不究&的政府监管不力和滞后现状。何时监管部门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变&被动回应&为&主动监管&,还人民一个干净、公平的市场环境,相信到那时我们老百姓才能真正吃的安心、用的放心。
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千头万绪,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没有违法的需求,也就没有违法的生产。问题的根子除了企业没有道德的血液,更是部门的懒政。坏孩子造假不被查处,好孩子的产品就滞销,最后劣币驱逐良币,良币变劣币。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食品是延续生命的必需物,药品是挽回健康的救命物,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生活在一个免于&食品和药品恐惧&的环境,是公众应享的权利与尊严。从制度本身、案件处理结果、企业责任意识、各级部门监管力度等方面看,我国都存在不少问题。
从制度上来说,药监行政问责制度、药品招标制度需要完善。比如说监管力度,有药企披露,国家层面一直没有GMP认证,容易出现以次充好;有业内人士爆料,真正拿到国药准字号文号的明胶企业仅有3家。在制度存质疑、监管有缺陷的情况下,公众对中国药品恢复信心显然比较难。从企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角度看,同样不能给公众信心。&毒胶囊&涉事药企被爆9家,目前没有一家公开道歉,企业家连最基本的态度都没有,更不要说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完全靠企业自觉,而是需要制度、监管、监督等手段共同倒逼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比如说,美国针对问题药品建立了完善的黑名单体系,我国尽管有药品管理法、《中国药典》等法律和标准,但药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依然很脆弱。
公众对中国药品的信心,不仅来源于以上这些方面,更来源于结果,即药品质量安全事件只有少发生或不发生才能真正给公众信心。结果是最终的检验标准。执法部门、媒体和公众只有联合起来,掀起一场不留死角、不留情面、不打折扣的大扫除,并建立群策群力的长效监管机制,才能将这股日渐弥漫的歪风邪气压下去,保证用餐和吃药的清洁安全。
药品监管人命关天,理应零容忍。事实上,药企放弃原料检测的责任进行药物生产,这是一种底线的沦陷,是对基本社会伦理的悖逆。药品安全大如天,在许多发达国家,药品企业哪怕出一个小瑕疵,都会招来重罚。例如,2009年,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在营销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就被政府重罚23亿美元。2010年,葛兰素史克公司被发现在药品原料中掺假,被重罚7.5亿美元。如此维护食品及药品安全,无疑值得我们学习。
[各方观点]
对我们的药品,对企业家的诚信,对医药卫生事业还是要有信心,有责任的企业家科学家一定我们国家医药行业的主流。
&&卫生部部长陈竺
&毒胶囊&事件中,第三方机构率先公布了检测结果,那么法定检测机构应该及时进行检测,确定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不论二者检测结论是否一致,都应将相关数据与检测标准等详细公开,这样才能消除人们的各种质疑。
&&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面对曝光,企业百般狡辩只能说他们是道德贫血,但那些出台这些&标准&&规范&的部门,负责监督执行的部门,不仅应该道歉,并给出合理解释,更应该有人为失职渎职承担责任。
&&张田勘(学者)
[对策措施]
首先,药企应对毒胶囊事件担起法律责任,应当担负起最大责任。首先需要严查相关药企。毕竟,药企直接对民众的用药安全负责,是药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民众不可能知道胶囊会出现什么问题,某些药企为商业利润而置民众生命健康于不顾,视国家法律为无物,这无论如何都不可容忍。
其次,严查毒胶囊,有关部门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为保民众健康,严格执法,不遗余力。我们的食品药品为何难绝隐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在食品药品管理中,瞻前顾后,总害怕执法太严太重,会损害地方经济,危及行业利益,因此,一些堪称地方经济支柱和产业龙头的企业卷入食品药品丑闻时,有的地方监管部门往往&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违法成本太低,不用担心倒闭关门,那些无良企业当然有恃无恐。
最后,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机制,制定科学、符合公众利益的行业标准。无标准纵容了劣质企业和不法商人,低标准也同样帮助了劣质企业和不法商人&击败&优质企业和守法商人。由于我国的标准制定机制并不完善,一些行业标准甚至是行业内的企业主导制定的。为了迎合已经是一团&劣质企业&挤占整个行业的局面,一些行业形成的已有标准持续走低。中国奶业之所以陷入当前困境,就是我们一开始无标准或低标准造成的恶性循环。 &
<font color='#FF年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
<font color='#12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分析:奢侈
课程咨询投诉建议【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内容:
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
?&?&?&?&?&?&?&?&?&?&?&
?&?&?&?&?&?&?&?&?&?&?&
?&?&?&?&?&?&?&?&?&?&?&
?&?&?&?&?&?&?&?&?&?&?&
?&?&?&?&?&?&?&?&?&?&?&播放:loading...
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视频、文字仅代表作者,嘉宾个人观点,与第一视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其中陈述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视频、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毒胶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